我区农牧民贫困状况定量分析

我区农牧民贫困状况定量分析

一、对我区农牧民贫困现状的数量分析(论文文献综述)

赵于洁[1](2021)在《内蒙古贫困人口自我发展能力评价研究》文中认为

张锦花[2](2021)在《新时代党的治藏方略视域下西藏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文中指出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论断,这是我们党对民族工作规律性认识的深化,是习近平总书记对做好新时代民族工作的原创性贡献,是我们党民族理论与政策的巨大飞跃。国内各少数民族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经过长期的交往交流交融,逐渐形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局面,分布上交错杂居、文化上兼收并蓄、经济上相互联系、情感上相互亲近,各少数民族逐渐发展成为中华民族。中华民族不是国内各民族简单的组合,而是一个共同体。共同体是中华民族的本质特点,中华民族之所以成为共同体,其中起着“黏合剂”作用的是历史上的交往交流交融,是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园,是共同居住的广袤国土,是团结一致、驱逐外辱、寻求解放和实现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记忆和历史使命。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我国各民族成员对共有身份——“中华民族”的认同意识,也是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内聚力。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有着深厚的历史渊源和历史传统,源起于传统“华夷一统”思想,在古代无论是“华”,还是“夷”,尽管文化形式各异,居住在不同的区域,但都是炎黄子孙。中原王朝对边疆民族地区无论采取武力征服、羁縻、和亲等政策,都在维护国家统一。近代以来,中华民族面临列强入侵、生灵涂炭,面临亡国灭种的危险,在共同反抗外敌入侵的过程中,中华民族意识不断觉醒,不断衍生和发展,经过抗日战争时期全社会对“中华民族”概念广泛的讨论,社会各界对“中华民族是一个”的观念逐渐接受,中华民族意识进一步强化。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对国内各民族形成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得到极大强化。“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理论的提出,是对中华民族与各个少数民族的关系的认识的一大飞跃。习近平总书记立足新形势,立足我国认识和处理民族问题的传统,立足新形势新要求,提出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论断,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理论得以基本形成。2014年中央新疆工作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首次提出牢固树立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这一科学论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这一论断的形成,同样经历了逐渐发展形成的过程,经历了从“牢固树立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积极培育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到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正式确立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等几个阶段,体现了我们党对我国民族工作规律的认识的深化和飞跃,对中华民族和各少数民族的关系有了更加清晰的掌握,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写入党章,为新时代我国民族工作指明了方向。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西藏工作,在福建、浙江工作期间,就非常关注西藏。党的十八大以来,亲自主持召开第六次和第七次西藏工作座谈会,机遇西藏特殊关怀,在第七次西藏工作座谈会上,提出“十个必须”的新时代党的治藏方略,提出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论断,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确定新时代党的治藏方略的核心内容之一,这是新时代在西藏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具体实践要求和根本引领。新时代党的治藏方略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总结我们党领导人民治藏稳藏兴藏的成功经验基础上形成的纲领性原则,立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和西藏工作实际,深刻揭示了西藏工作的内在规律。面对当今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西藏面临“五期叠加”新的阶段性特征。西藏作为我国西南边疆民族地区,民族成分众多,宗教因素突出,做好新时代西藏工作必须将民族宗教因素放在突出重要位置来考虑。西藏和平解放70年来,在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下,西藏各族人民废除了封建农奴制度,实施民族区域自治,实行改革开放,彻底打赢了脱贫攻坚战,历史性摆脱了贫困。但是,十四世达赖和达赖集团的分裂活动一刻没有停止,境内外企图分裂祖国,破坏安定和平大好局面的反动势力仍然存在,反分裂斗争形势依然严峻,当“管肚子”的问题解决以后,“管脑子”的问题仍然任务艰巨,如何让西藏各族人民紧密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必须按照新时代党的治藏方略要求必须通过加强各民族的交往交流交融,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这不仅是新时代西藏工作“三个赋予、一个有利于”的要求,也是新时代民族工作的主线,坚持西藏工作的着眼点着力点,淡化宗教消极影响,提升西藏各民族的凝聚力创造力,坚决维护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做好稳定、发展、生态、强边四件大事,凝聚西藏各族人民的共同力量。本文的研究主要从理论、政策、实践及反思四个维度出发,进行相关概念界定、理论基础梳理、价值意义阐释、实证分析调查、剖析问题实质、路径选择探析。其中绪论部分主要介绍选题背景、研究意义及研究思路与方法,以及国内外关于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的趋势及学术观点,并从宏观层面提出了本论文研究的创新与不足之处。第一章主要从多学科视角对相关概念进行了阐释与界定,以期从历史的视角对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源起、雏形、形成、发展与确立的不同历史形态进行梳理总结,从而夯实研究根基。第二章主要追溯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理论基础,首先挖掘中华传统文化中蕴含的共同体思想,其次梳理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中关于民族共同体的思想基础,再次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中寻找关于民族共同体的理论依据,最后对新时代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相关论述总结归纳并概括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理论基础。第三章主要论述新时代党的治藏方略与西藏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之间的关系,提出新时代西藏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既要遵循党的民族理论与政策,还要立足于西藏特殊的民族宗教实际,正确处理好“一”和“多”、“同”和“异”、“恒”和“变”的关系。第四章从历史与现实的层面分析了西藏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历史依据与现实机遇,从古代西藏各族人民群众与内地其他民族之间的互动,近代以来西藏各民族在中华民族形成中的巨大历史贡献,以及当代西藏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机遇等方面进行了论述。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一项关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基础工程与系统工程战略性工程,关键是如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作为现实命题的西藏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既是理论研究也是现实问题研究,为了避免主观臆断和偏见,采取对西藏高校大学生、西藏农牧区、西藏城市社区进行定量调查,以问卷调查与访谈方法与形式,分析他们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现状、问题和对策,并以此为依据形成了第五章内容,本章主要以社会学和民族学的研究方法为主,以西藏7所高校中的部分在校大学生与教师、西藏农牧区的部分农牧民与驻村干部、城市社区中的部分市民与流动人口为调查对象,累计发放问卷3000余份,访谈人数300余人,并通过SPSS数据分析方法,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得出研究结论,为论文的研究增加数据支撑与可靠依据。第六章立足实证分析,剖析西藏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面临的挑战,为第七章在新时代党的治藏方略视域下西藏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路径构建提供了路径构建依据。着眼新时代党的治藏方略,西藏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路径选择是多样的,其中政治建设是根本保障,经济发展是重要基础,文化认同是精神纽带,社会认知是关键,教育宣传是手段,只有这几者相互促进、相互依赖,努力化解各种不利因素,才能使西藏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铸牢的更加坚固。

王佳媛[3](2021)在《边疆主流媒体传播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话语分析 ——以《内蒙古日报》为例》文中研究指明政治话语是政治传播内容触达受众的重要中介,主流媒体如何通过话语建构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关乎新时代民族工作全局。本研究以我国最早成立的民族自治地区——内蒙古自治区为例,通过内容分析和话语分析梳理改革开放至今《内蒙古日报》在“多元一体”民族认同和国家认同建构时采取的话语和话语策略特征,厘清不同政治语境下话语特征共性与个性,梳理一贯的话语策略在新时代的挑战,讨论治理语境下主流媒体如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发现,政治语境与政治话语存在制约与体现的关系。改革开放以来,随政治语境的变迁,政府话语主体定位和平等的报道视角一脉相承。内容首发渠道、报道体裁、内容形式与时俱进。话语因时而变,从强调“个性”到“共性”,从强调政治认同互信转变为强调文化认同共生,在当前阶段集中表现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在新时代,民族地区主流媒体一脉相承的科层制传播模式待完善反馈机制,首发渠道的受众匹配度、话语呈现方式的渠道融合度尚不太显着,文化认同待凸显,话语与受众关联度待提升,需要树立政治沟通观念,促进沟通机制融合、沟通渠道融合和沟通话语融合。

拉珍[4](2021)在《西藏农牧民合作社的减贫效应研究 ——以墨竹工卡县扎西岗乡为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关于贫困的研究不是静态的现象,而是家庭和社会随着时代的发展不断发生改变的动态现象。在人类社会生活中,不管是地区发展差距还是个体贫富差距均由贫困衍生而来,由此带来的饥饿、疾病、社会冲突等一系列问题长期困扰人类的生活,影响社会的稳定。目前,我国区域性整体贫困得到解决,完成了消除绝对贫困的艰巨任务,但对于缓解相对贫困,尤其是解决集中连片特困区的贫困问题是复杂而长期的艰巨任务。西藏作为集民族地区的深度贫困区,农牧民的减贫依然面临着贫困人口基数大、扶贫对象贫困程度深、减贫任务时间紧,脱贫目标高标准等更为复杂的形势。从根本上说,要彻底解决西藏的贫困问题,不仅有赖于外部力量的介入,更需注重内生动力的培育,需要源自农村乡土的新动能。农牧民合作社源于乡土,内嵌在农村和牧区,与农牧户有着天然的交织。在精准识别贫困户、衔接贫困户与外部资源、支撑贫困地区产业发展、提升贫困户可行能力等方面,农牧民合作社发挥着无可取代的作用。并且,作为农村“弱者的联合”,合作社具有天然的益贫性,以农牧民合作社为主流形式的产业扶贫为西藏农牧区的减贫事业提供了极为可取的发展路径。对此,本文从多维贫困的视角上,基于扎西岗乡农牧民合作社的调研数据,可以了解到农牧民的基本收入状况和生存模式以及农牧民合作社的发展现状、减贫成效,并最终为促进合作社的稳健发展和提高农牧民的生活水平提供对策建议。本文以墨竹工卡县扎西岗乡的建档立卡贫困户为研究对象,以多维贫困的视角去做实地田野调查,并利用调研收集的数据,运用倾向得分匹配法(PSM)的方法呈现加入合作社和未加入合作社的差别,着重分析贫困户加入合作社对于收入和福利两方面的效应如何,并针对分析得到的结论,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建议。主要包括以下五个部分:第一部分:主要阐述了本文的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研究内容、研究思路、研究方法以及本文的创新点和不足点。第二部分:对贫困、多维贫困、合作社、减贫和倾向得分法进行概念界定,分析了国内外对贫困及合作社的研究现状,对绝对视角下的贫困理论、相对视角下的贫困理论、规模经济理论分别进行了论述,为本文的研究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第三部分:对墨竹工卡县扎西岗乡农牧民合作社的发展现状进行阐述,通过在调研过程中选取的三个典型合作社的案例,呈现合作社的发展现状和减贫成效。引述的三个案例分别为政府资助,专门帮助贫困户增收的合作社;自己出资成立,并通过雇佣关系解决贫困户就业问题的合作社;村级妇女联合集资创立,实现自家门口就业的妇女编织合作社,并最终得出的案例启示为:不同组建形式的合作社产生的减贫效应略有差别;此外,贫困户加入合作社能实现家庭经济增收的同时,也能提高社会福利水平;而未加入合作社的农牧民虽然也能间接性的实现家庭经济的增收,但只起到短期暂时性的减贫功效。第四部分:使用对墨竹工卡县扎西岗乡7个行政村的调研数据,实证分析扎西岗乡农牧民合作社的减贫效应,将减贫效应从收入效应和福利效应两个维度去考量,把是否加入合作社作为自变量,家庭人均年收入和社会福利作为因变量,运用倾向得分匹配法(PSM),并构建一元和多元logistic模型,进行PSM核匹配发现:建档立卡贫困户加入合作社和未参加合作社对收入效应和福利效应的差别,即加入合作社相对于不加入合作社,会给贫困户家庭人均年收入的平均值带来2028.969元人民币的增长,且加入合作社可平均提高贫困农牧户1.63的福利指数。第五部分:根据前文的分析,得出了合作社对贫困户从收入和福利两方面都具备减贫的作用,但目前在扎西岗乡乃至西藏农牧区仍然存在农牧户加入合作社的思想意识薄弱、存在很多“空壳合作社”,导致政府支持合作社发展的政策很难有效推行、合作社资金周转困难、销售渠道窄、产品技术含量低等问题,对此,从农牧民、合作社成员、合作社负责人、政府四个角度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论文可能的创新点体现为:1.从研究的视角上:研究合作社的减贫效应从收入效应和福利效应两种维度进行探讨研究,目前国内研究合作社的减贫效应,很少把收入效应和福利效应相结合去解释合作社的减贫作用,本文结合这两个部分加以分析其减贫作用,这对于以后研究合作社的学者提供了新的思路;2.从研究的范围上:虽然本文仅以一个乡的合作社为例进行研究农牧民合作社的减贫效应,但在调研对象的选取,本文不再以之前学者通用的贫困户加入合作社和非贫困户加入合作社作为自变量,而是以整体建档立卡贫困户中抽取了加入合作社和未加入合作社的贫困户,因此,这可能在研究合作社对贫困户的减贫效应上更具有代表性。

暴占杰[5](2021)在《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西藏扶贫工作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减贫事业取得了令世人瞩目的成就。尤其是党的十八大召开后,党中央在全国组织开展了声势浩大的脱贫攻坚人民战争并取得了决定性胜利,区域性整体贫困得到解决,历史性地完成了消除绝对贫困的艰巨任务,创造了人类减贫史上的“中国奇迹”。而这其中,中国共产党对西藏贫困问题的治理实践是最为典型的代表。原因在于,西藏地处青藏高原,集我国边疆地区、边缘地区以及少数民族落后地区于一体,加之和平解放前长期遭受政教合一的封建农奴制的蹂躏,导致西藏经济社会发展水平长期落后于全国其他地区。就贫困状况而言,西藏贫困人口多且分布广泛,贫困程度深且类型复杂,而且还存在严重的贫困代际传递问题,2011年,西藏被确定为全国唯一的省级集中连片特困地区。此外,作为国家战略安全屏障,西藏存在境内分裂势力和境外敌对势力相勾结,威胁国家统一与安全的稳定问题。鉴于此,党中央、国务院将西藏工作置于党和国家工作大局的高度来把舵定向,谋篇布局。党的十八大后,习近平总书记提出“治国必治边、治边先稳藏”的战略思想,体现了西藏工作在党和国家全局中的重要战略地位,解决西藏的贫困问题能够为推进西藏持续稳定和长足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综合上述因素,西藏在党和国家扶贫工作大局中占有重要地位,关系全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能否如期实现。西藏的扶贫工作既在国家总的扶贫战略框架内开展,又有党中央、国务院超常规的特殊扶持政策的推动。长期以来,学术界偏重于在经济学和社会学视角下对西藏反贫困实践进行实证研究,而以中国共产党为研究对象,纵向宏观考察我们党在西藏扶贫工作中的具体实践较为薄弱。2019年,西藏历史性地消除了绝对贫困问题;2020年,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如期实现;2021年,又恰逢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周年。不管是从学术视角来看,还是从时间节点来讲,研究中国共产党西藏扶贫工作实践,总结经验,展望未来,彰显了中国共产党的初心和使命,对西藏乃至边疆少数民族地区的长足发展意义深远。有鉴于此,本文在学界已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之上,基于西藏深度贫困这一现实问题,以问题为导向,以探讨中国共产党西藏扶贫工作实践为主线,立足于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的基本立场,综合运用文献分析法、比较分析法、系统分析法、交叉学科研究法等方法。依托包括党和国家以及西藏地方历史文献、着作、期刊、报纸等各类文献资料,并参考相关会议纪要、政策文件、统计年鉴、地方志等材料,历史地、系统地考察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西藏扶贫工作的实践逻辑,进而总结经验,为今后更好地解决相对贫困问题和推动西藏可持续发展作出了启示,提出了建议。具体而言,本文主要分为六章对中国共产党西藏扶贫工作展开研究。第一章是绪论。回顾了关于西藏贫困问题与扶贫工作的研究现状,明确研究主题。对相关研究成果进行梳理,能从中把握学术界研究进展,找准研究角度,借鉴前人研究经验,趋避其研究不足之处。这样既可以做到查漏补缺,又可以避免重复研究。通过文献回顾和述评,确立了从中国共产党治理西藏贫困问题实践角度着手研究。第二章是关于西藏贫困问题的相关概述。对西藏贫困问题相关概念、贫困状况,以及中国共产党开展西藏扶贫工作的必要性进行了阐释。从西藏区情出发,结合当地经济、地理、社会、宗教、民族等特点探讨西藏面临的贫困问题。纵向梳理西藏不同阶段的贫困特征,同时横向对比西藏贫困问题与全国其他区域的差异。这既可以有效衔接下文中国共产党西藏贫困治理所做的有针对性工作,也凸显了西藏扶贫工作的复杂性与紧迫性,同时还回答了中国共产党为何采取超常规特殊优惠政策和措施开展西藏的扶贫工作。第三章是中国共产党西藏扶贫工作的理论基础和实践基础。在理论上系统阐述马克思恩格斯、列宁以及中国共产党人的反贫困思想,借鉴中国传统反贫困思想和国外有益的反贫困理论,能够为研究中国共产党开展西藏贫困治理实践提供理论支撑。从实践层面看,改革开放前中国共产党对西藏扶持、支援和建设为此后的扶贫工作奠定了实践基础。第四章是改革开放新时期中国共产党西藏扶贫实践。该部分主要梳理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后至党的十八大召开前中国共产党推动西藏扶贫工作的具体实践。以中央和西藏地方扶贫政策和取得的成效为标准,将西藏扶贫工作细化为三个阶段,包括体制改革带动扶贫阶段、扶贫攻坚阶段、扶贫开发深化阶段,分别论述中央政府以及西藏地方党委、政府都出台了哪些政策,如何具体开展工作,有什么特点,取得了哪些成效。第五章是新时代中国共产党西藏精准扶贫实践。这一章节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精准扶贫的重要论述为指导思想,具体阐述中央关于西藏的脱贫攻坚政策与西藏精准脱贫具体实践。本章与上一章节是文章的核心部分,这两章将中国共产党关于西藏扶贫工作的演进脉络,历史经验清晰地呈现出来,为总结经验和启示提供研究基础。具体来说,这一章主要探究中国共产党为推进新时代西藏发展和打赢脱贫攻坚战作出的战略规划,构建的西藏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的政策体系、工作体系以及施策路径,并总结了脱贫攻坚阶段西藏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所取得的工作成效。第六章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西藏扶贫工作的经验及启示。本章在梳理和分析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西藏反贫困实践的基础上,提炼出解决西藏贫困问题的经验:始终坚持中国共产党对西藏减贫事业的全面领导,凝聚形成推动西藏扶贫开发工作的强大合力,注重推动扶贫标准与减贫方略的与时俱进,强化构建西藏工作座谈会扶贫工作机制。在汲取经验的基础上还应该展望未来,明确今后推动西藏的扶贫工作和发展应建立解决西藏相对贫困问题的长效机制,更加注重激发西藏各族群众的内生动力,在脱贫攻坚基础上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优化援藏机制助推西藏实现高质量发展。总之,中国共产党领导西藏人民通过扶贫工作历史性地消除西藏绝对贫困问题,对西藏的发展和稳定意义重大,创造了中国减贫治理的“西藏样本”,是中国共产党解决边疆少数民族地区发展问题的光辉典范。探究中国共产党西藏扶贫工作的实践路径,总结经验和启示,以期对边疆民族地区现代化建设有所裨益。

斯日古楞,曹莉,乌云莫日根,木仁[6](2020)在《内蒙古农村牧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难点问题及其对策》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结合统计年鉴数据深入分析了内蒙古城乡居民收入现状及差距,通过聚类分析对各盟市进行了聚类,并进一步结合实地调研,分别从收入差距大、来源单一、可持续发展能力弱等角度重点分析了内蒙古自治区农村牧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难点问题,最后通过借鉴国内发达地区和其他少数民族地区推进小康目标的成功经验,提出了内蒙古自治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对策建议。

李婷[7](2020)在《公共政策视域下促进城乡居民消费结构升级研究 ——以内蒙古为例》文中研究表明改革开放以来,内蒙古自治区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向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道路快步迈进,经济有了稳定、迅速、持续的发展,综合实力明显提升,内蒙古城乡居民人均收入呈现快速增长,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随着居民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的普遍提高,内蒙古城乡居民的消费水平和消费能力也发生了显着的变化,内蒙古居民消费结构呈现出生存型支出消费比例不断下降,发展型和享受型支出比例不断提升,消费结构不断升级的特点。居民消费结构作为侧面反映经济发展质量重要指标,是影响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的重要因素,更是人民是否享受经济发展红利的重要体现,居民消费结构的升级对经济发展的反作用力和影响力也越来越大,成为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重要源泉。促进居民消费结构升级,对推进社会主义经济文化建设,实现全面小康社会具有重要意义。而引导居民消费结构升级,离不开公共政策的引导,建国以来内蒙古一系列促进居民消费结构升级政策的出台,都是公共政策发挥作用的具体体现。本文通过分析内蒙古城乡居民消费结构以及影响居民消费支出的公共政策因素,研究公共政策影响内蒙古城乡居民消费结构升级的政策行为,并基于公共政策理论提出促进内蒙古城乡居民消费结构升级的可行性建议。

李雪莲[8](2020)在《西藏教育“三包”政策的实效性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西藏的基础教育是促进西藏现代化教育事业发展的重中之重,它在现代教育事业中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探其本源必须要把原因放在西藏基础教育的政策上面。政策在制定以后,需要进行有效的执行和落实,这样才能争取政策效益的最大化,这是促进西藏基础教育发展的重要保障。随着少数民族教育事业的发展,相关的教育政策越来越引起重视,其中教育“三包”政策就是这样的一项政策,该教育政策是从1985年开始,在西藏实施的一项“包吃、包住、包基本学习费用”的“三包”优惠政策。政策实施多年以来,保障对象不断增加、保障范围不断扩大、经费标准不断提高,这在很大程度上减轻了农牧区和城镇困难家庭子女的经济负担,让每个适龄儿童都可以上得起学,促进了教育公平及西藏基础教育事业的持续健康发展。第一部分论文说明了研究的背景、目的和意义,阐述了研究方法,以及宏观介绍了国内外研究现状。第二部分梳理了西藏教育“三包”政策的理论来源,包括马克思、恩格斯的教育公平思想和中国共产党的教育公平观。第三部分分析了教育“三包”政策在西藏实施的必要性,从西藏的自然条件、政治、经济方面进行了阐述。第四部分介绍了“三包”政策的发展历程、实施效果及实施意义。第五部分通过文献研究法、问卷调查法、理论联系实际法、访谈法,从教育主管部门、学校、家长、学生的角度了解政策实施的现状、存在的问题,并对这些问题进行分析,最后提出相应的建议对策。

王飞[9](2019)在《内蒙古地区精准扶贫减贫效果后评价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精准扶贫政策的实施,对我国扶贫工作带来了极大的改善,贫困发生率大幅度减少,贫困人口收入快速增长,农民生活水平得到了很大的提升,农村面貌焕然一新,脱贫攻坚取得了显着的成效,但是随着精准扶贫工作越来越接近尾声的时刻,我国农村的贫困问题也越来越复杂,在这种形势下,深入了解政府精准扶贫工作的实施状况,分析其扶贫工作的成效,发现其中的问题,并且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是当前扶贫规划工作的重要内容之一。本文以内蒙古作为研究对象,对其精准扶贫工作的减贫效果进行后评价,找出存在的问题,据此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论文首先对国内外文献进行梳理,总结当前关于扶贫项目的基本研究状况,然后通过对相关文献的阅读以及归纳总结,对文中涉及到的理论进行阐述。接着根据前文的文献综述以及内蒙古地区实际贫困现状,构建农区、牧区、半农半牧区精准扶贫减贫效果后评价指标体系,运用层次分析法对其进行赋权重;并选取农区的乌兰浩特市、牧区的鄂温克旗、半农半牧区的敖汉旗构建模糊综合后评价模型,并对其进行后评价。最后,根据上述评价发现的问题对内蒙古精准扶贫工作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通过本文的研究可以得出,乌兰浩特市对民族文化的重视程度不够,忽略了民族文化在经济发展中的重要地位,鄂温克旗牧民因病因残致贫比例较大,应该加强创新健康扶贫模式,敖汉旗在加强生态环境建设方面有待加强。无论是农区的乌兰浩特市、牧区的鄂温克旗还是半农半牧区的敖汉旗,都存在两个共性问题,第一,缺乏精准扶贫的长效机制作为指导;第二,贫困户思想贫困严重,不愿意脱贫的现象明显。第三,因病因残致贫严重,健康扶贫模式有待加强。第四,生态环境建设可持续性不足,绿色生态发展机制不完善。并总结了农区、牧区、半农半牧区的个性问题。因此本文据此分别从宏观政策调控机制、内生动力机制、外部市场机制三个方面构建内蒙古地区精准扶贫长效机制,并对农区、牧区、半农半牧区提供对策建议。

白杨[10](2019)在《内蒙古农牧区精准扶贫瞄准识别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内蒙古自治区作为国家重点扶贫开发少数民族地区,自实施精准扶贫政策以来,精准脱贫各项举措落实成效显着。但是,农村牧区的贫困问题表现依然突出,贫困范围广,而且贫困程度深,因此脱贫难度大。有效瞄准识别贫困人口是精准扶贫的第一步,也是实现精准扶贫的重点和难点。然而,我区目前没有统一的贫困识别标准,主要以单一货币收入为主,统筹考虑“两不愁三保障”脱贫目标为辅的标准识别贫困人口。这种单一维度的贫困人口识别方法,一定程度上降低了识别精确度,导致识别偏差。因此,围绕内蒙古农牧区瞄准识别问题展开深入研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理论参考价值。本文以贫困人口识别问题为研究对象,在借鉴和吸收能力理论、赋权理论及精细化管理理论基础上,首先,分析内蒙古农牧区精准扶贫瞄准识别现状,梳理现阶段贫困人口识别采取的方法和措施,发现贫困识别中存在的问题。然后,参考联合国开发计划署MPI构建框架,结合我区现行识别标准和脱贫目标,选取资产、健康、教育和生活条件4个维度10个指标,构建精准扶贫瞄准识别模型。运用Alkire-Foster分析方法,对乌兰察布市3个国贫县9个样本村进行实证分析,找到贫困户被剥夺指标下需要优先干预的领域。分析结果表明:内蒙古农牧区多维贫困发生率较高,多维贫困情况复杂,单一地用收入指标作为识别贫困的标准不能客观有效判别农户是否贫困,而且在一定程度上弱化了贫困程度;贫困发生率最高的三项指标分别是劳动力健康、成人受教育年限和住房,说明人均收入并非唯一重要的贫困识别指标。究其原因,收入贫困只是一个家庭贫困的表面现象,贫困的本质是剥夺人类的基本生存能力。最后,结合多维贫困瞄准识别结果,针对性提出提高内蒙古农牧区精准扶贫瞄准识别精度的配套措施,如构建多维贫困指标识别模型、优化精准扶贫瞄准识别程序、完善贫困人口动态进出机制和加大教育医疗扶贫力量投入等,以期为各级政府精准扶贫决策提供理论参考和实践指导。

二、对我区农牧民贫困现状的数量分析(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对我区农牧民贫困现状的数量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2)新时代党的治藏方略视域下西藏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
        (一)选题背景
        (二)研究意义
    二、国内外研究综述与现状
        (一)国内研究综述
        (二)国外研究综述
    三、研究思路与方法
        (一)研究思路
        (二)研究方法
    四、创新与不足之处
        (一)创新之处
        (二)不足之处
第一章 相关概念概述
    第一节 相关概念阐释
        一、治藏方略
        二、民族与中华民族
        三、中华民族共同体
        四、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第二节 中华民族共同体思想形成过程
        一、源起:传统“华夷一统”思想
        二、雏形:中华民族自我意识的觉醒
        三、形成:近代以来中华民族观念的基本形成
        四、发展:“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理论
        五、确立:新时代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第二章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理论基础
    第一节 中华传统文化中蕴含的共同体思想
        一、中国史前文明中的共同体思想
        二、古代各民族互动中的共同体思想
        三、大一统国家观中的共同体思想
    第二节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民族共同体的思想理论
        一、马克思关于民族共同体的思想
        二、恩格斯关于民族共同体的思想
        三、列宁关于民族共同体的思想
    第三节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中关于民族共同体的思想观点
        一、毛泽东关于民族共同体的思想观点
        二、邓小平关于民族共同体的思想观点
        三、江泽民关于民族共同体的思想观点
        四、胡锦涛关于民族共同体的思想观点
    第四节 新时代习近平关于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论述
        一、牢固树立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二、积极培育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三、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第三章 新时代党的治藏方略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第一节 党的治藏方略的形成发展历程
        一、党治藏方略的初步形成阶段(1949—1978)
        二、党的治藏方略的发展完备阶段(1978—2012)
        三、新时代党的治藏方略确立阶段(2012—至今)
    第二节 新时代党的治藏方略的主要内容及目标任务
        一、新时代党的治藏方略的主要内容
        二、新时代党的治藏方略的重要意义
        三、新时代党的治藏方略的目标任务
    第三节 新时代党的治藏方略与西藏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内在联系
        一、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新时代党的治藏方略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贯彻落实新时代党的治藏方略的题中之意
        三、新时代党的治藏方略中西藏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把握三大关系
第四章 西藏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历史根基与现实机遇
    第一节 古代西藏各民族与其他民族互动的典型代表
        一、民族互市与王朝朝贡
        二、民族会盟与民族和亲
        三、民族战争与民族贡献
    第二节 西藏各族人民在中华民族共同体形成过程中的历史贡献
        一、共同开拓祖国辽阔疆域
        二、共同抵御外辱扞卫统一
        三、共同丰富发展祖国经济
        四、共同发展繁荣中华文化
    第三节 当代西藏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现实机遇
        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时代机遇
        二、党对民族工作高度重视的战略机遇
        三、新时代党的治藏方略的引领机遇
第五章 西藏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实证分析
    第一节 西藏高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调查分析
        一、调查设计
        二、主位研究:学生调查问卷与访谈统计分析
        三、总结与启示
    第二节 西藏农牧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调查分析
        一、调查设计
        二、主位研究:农牧民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现状分析
        三、客位研究:以驻村干部为视角分析农牧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培育现状
        四、总结与启示
    第三节 西藏城市社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调查分析
        一、调查设计
        二、调查点社区的选取情况
        三、城市社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现状调查分析
        四、总结与启示
第六章 新时代西藏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面临挑战
    第一节 多元文化冲击的复杂性挑战
        一、境内外分裂敌对势力威胁西藏安全稳定
        二、多元文化主义冲击西藏主流文化
        三、藏传佛教的消极影响
    第二节 经济发展相对缓慢的客观性挑战
        一、西藏经济总体发展相对滞后的客观性
        二、西藏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的现实性
        三、市场经济负面影响的阻碍性
    第三节 社会领域的复杂性面临多样性挑战
        一、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培育的社会认知不足
        二、对自媒体的无序发展的管控不足
        三、民族团结进步事业创新发展动力不足
    第四节 教育水平相对较低的直接性挑战
        一、文化程度偏低与环境影响
        二、教育高质量发展对师资教师队伍素质需要提高带来的挑战
        三、学校、家庭、社会教育缺乏良性互动
    第五节 培育实践内生动力不足的制约性挑战
        一、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培育主体的困惑
        二、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培育客体面临的困惑
        三、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培育过程面临的困惑
        四、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培育方式的困惑
第七章 新时代党的治藏方略视域下西藏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多维路径探析
    第一节 政治维度:构建西藏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政治认同
        一、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
        二、坚持党对民族工作的全面领导
        三、依法管理西藏宗教事务、提高藏传佛教中国化水平
        四、深入贯彻落实新时代党的治藏方略
    第二节 文化维度:西藏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思想基础
        一、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基础,夯实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培育的根基
        二、以推动西藏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为契机,丰富培育内涵
        三、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统领,确保正确的政治方向
        四、以文化互鉴为导向,提升中华文化影响力
    第三节 经济维度:西藏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基础保障
        一、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推动高质量发展
        二、巩固脱贫攻坚成果,激发群众内生动力
        三、建立经济互助机制,形成民族互惠共同体
        四、加大边境扶持力度,缩小地区发展差距
    第四节 社会维度:西藏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社会保障
        一、推进民族事务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立良好社会生态
        二、统筹网上网下两个阵地,不断创新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培育的现实载体
        三、助推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创建,突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主线作用
        四、做好流动人口服务管理工作,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
    第五节 教育维度:西藏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内在动力
        一、优化教育资源配置,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培育融入各级各类教育
        二、深化主题教育实践活动,营造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培育的浓厚氛围
        三、发挥学校、社会、家庭的联动作用,形成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培育合力
        四、遵循认知情感规律,提升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培育成效
    第六节 认知维度:西藏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实践逻辑
        一、确立培育原则,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培育指明方向
        二、完善培育内容,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培育丰富内容
        三、优化培育方法,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培育拓宽路径
        四、形成长效机制,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培育提供保障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1
附录2
攻读学位期间主要学术成果
致谢

(3)边疆主流媒体传播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话语分析 ——以《内蒙古日报》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背景及思路
    (二)创新之处
    (三)相关文献综述
        1.政治传播研究综述
        2.话语分析研究综述
        3.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综述
    (四)研究方法
    (五)样本选取与类目建构
        1.样本选取
        2.类目建构
一、改革开放至今主流媒体“多元一体”民族和国家认同的话语特征分析
    (一)一脉相承的政府话语主体和平等报道视角
        1.关注政府政策动向,转引权威声音
        2.报道视角平等客观,近景镜头拉进距离
        3.多元素叙事再现,和谐一体互动
    (二)与时俱进的首发渠道、报道体裁和内容形式
        1.首发渠道:逐渐重视线上渠道
        2.报道体裁:偏好消息报道,偶见新意互动
        3.内容形式:侧重文字灌输,多模态尚不显着
    (三)话语导向因时而变:从多元到共性,从政治认同到文化共生
        1.1978-1990年国家认同发展期:社会生活改善,政治认同互信
        2.1991-2013年国家认同充实期:文化认同凸显,受助者变为互助者
        3.2014年至今国家认同巩固期:厘清多元一体,铸牢五个认同
    (四)典型案例分析
二、新时代主流媒体传播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话语策略分析
    (一)科层制传播模式待完善反馈机制
    (二)渠道与受众匹配度、话语渠道融合度尚不显着
    (三)文化认同待凸显,与受众关联度待提升
三、把握政治沟通规律,促进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深入人心
    (一)沟通机制融合:打造多层次交流平台
    (二)沟通渠道融合:官方与自媒体联动,传播主体多元化
    (三)沟通话语融合:“滴灌式”讲故事,多模态直观呈现
结语
参考文献
    (一)专着
    (二)学位论文
    (三)期刊
附录1:1978-2021年1月31日《内蒙古日报》关于“多元一体”民族认同和国家认同的相关报道
致谢

(4)西藏农牧民合作社的减贫效应研究 ——以墨竹工卡县扎西岗乡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
        1.1.1 选题背景
        1.1.2 选题意义
    1.2 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1.2.1 研究内容
        1.2.2 研究方法
    1.3 本文的创新点与不足点
        1.3.1 可能的创新点
        1.3.2 不足
第二章 概念界定、研究综述与理论基础
    2.1 概念界定
        2.1.1 贫困
        2.1.2 多维贫困
        2.1.3 合作社
        2.1.4 减贫
        2.1.5 倾向得分法(PSM)
    2.2 国内外文献综述
        2.2.1 关于贫困及多维贫困的综述
        2.2.2 关于合作社减贫作用的综述
        2.2.3 综合评述
        2.2.4 研究发展趋势
    2.3 理论基础
        2.3.1 贫困理论
        2.3.2 规模经济理论
第三章 扎西岗乡农牧民合作社的现状分析
    3.1 调研地的概况
    3.2 案例获取
        3.2.1 案例选择依据
        3.2.2 调研方式和问卷形式
        3.2.3 问卷的信度检验
    3.3 案例分析
        3.3.1 墨竹工卡其米拉康禽类养殖合作社
        3.3.2 东嘎藏式传统工艺品公司
        3.3.3 扎西岗村妇女编织合作社
    3.4 本章总结
第四章 农牧民合作社对贫困户减贫效应的实证分析
    4.1 指标选取与数据来源
        4.1.1 变量选择
        4.1.2 数据来源
    4.2 农牧民合作社对减贫效应的实证分析
        4.2.1 建立模型
        4.2.2 收入效应的分析
        4.2.3 福利效应的分析
    4.3 本章总结
第五章 结论与建议
    5.1 主要结论
    5.2 对策建议
        5.2.1 转变传统的思想观念,改变原有生存模式
        5.2.2 实现经济增收,不断提高自我发展能力
        5.2.3 合作社的建设面向市场化,提高技术创新水平
        5.2.4 加快农牧民专业合作社长效管理机制,加强合作社成员的培训
        5.2.5 加大合作社品牌的宣传力度,尽力放大品牌的特色性
        5.2.6 加大政府关注力度,推出更多有利于合作社发展的政策支持
参考文献
附录 墨竹工卡县扎西岗乡农牧民合作社相关情况的调查问卷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5)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西藏扶贫工作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内研究现状
        1.2.2 国外研究现状
    1.3 研究思路与方法
        1.3.1 研究思路
        1.3.2 研究方法
    1.4 研究重点与难点
        1.4.1 研究重点
        1.4.2 研究难点
    1.5 研究创新与不足
        1.5.1 创新之处
        1.5.2 研究不足
第2章 西藏贫困问题相关概述
    2.1 贫困理论基本释义
        2.1.1 贫困的定义
        2.1.2 贫困的标准
        2.1.3 贫困的分类
        2.1.4 扶贫的内涵
    2.2 西藏贫困问题的基本状况
        2.2.1 贫困人口较多且分布广
        2.2.2 贫困程度深且类型复杂
        2.2.3 贫困代际传递现象严重
    2.3 西藏贫困问题产生的根源
        2.3.1 严酷的自然生存环境
        2.3.2 低下的经济发展水平
        2.3.3 落后的基础服务设施
        2.3.4 突出的健康风险问题
        2.3.5 严重的精神文化贫困
    2.4 开展西藏扶贫工作的必要性
        2.4.1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必由之路
        2.4.2 筑牢党在西藏执政根基的需要
        2.4.3 实现西藏长治久安的必然要求
第3章 中国共产党西藏扶贫工作的理论基础和实践基础
    3.1 理论基础
        3.1.1 马克思恩格斯及列宁关于反贫困理论
        3.1.2 中国共产党人关于扶贫工作的论述
        3.1.3 中国传统文化关于反贫困的思想
        3.1.4 西方学者关于反贫困的理论探索
    3.2 实践基础
        3.2.1 1949-1958 年党在西藏的扶贫实践
        3.2.2 1959-1977 年党在西藏的扶贫实践
第4章 改革开放新时期中国共产党西藏扶贫实践
    4.1 体制改革带动扶贫阶段(1978-1993)
        4.1.1 出台西藏农牧民休养生息的政策
        4.1.2 改革制约农牧区发展的经济体制
        4.1.3 初步开启西藏扶贫开发的新模式
        4.1.4 体制改革阶段西藏扶贫成效总结
    4.2 扶贫攻坚阶段(1994-2000)
        4.2.1 西藏扶贫攻坚计划的制定与实施
        4.2.2 新的特殊优惠政策的出台与落实
        4.2.3 扶贫攻坚阶段西藏脱贫工作成效
    4.3 扶贫深化阶段(2001-2011)
        4.3.1 探索适宜西藏扶贫开发的新路子
        4.3.2 明确西藏实现跨越式发展的新目标
        4.3.3 夯实西藏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基础
        4.3.4 扶贫开发政策落地与基本成效总结
第5章 新时代中国共产党西藏精准扶贫实践
    5.1 新时代中国共产党推动西藏发展的战略抉择
        5.1.1 规划新时代富民兴藏路线
        5.1.2 加快推进西藏高质量发展
    5.2 构建西藏精准扶贫的实施机制
        5.2.1 西藏精准扶贫的瞄准机制
        5.2.2 西藏精准扶贫的政策机制
        5.2.3 西藏精准扶贫的责任机制
        5.2.4 西藏精准扶贫的投入机制
        5.2.5 西藏精准扶贫的退出机制
        5.2.6 西藏精准扶贫的监督考核机制
    5.3 明确西藏精准扶贫的施策路径
        5.3.1 特色产业开发:撬动农牧民脱贫致富的杠杆
        5.3.2 易地扶贫搬迁:打破恶劣生存环境的束缚
        5.3.3 生态保护扶贫:破解“富饶的贫困”陷阱
        5.3.4 大力发展教育:阻断西藏贫困的代际传递
        5.3.5 社会保障兜底:兜住西藏脱贫攻坚的底线
    5.4 西藏精准扶贫精准脱贫阶段工作成效
        5.4.1 第六次座谈会推动西藏经济社会长足发展
        5.4.2 “三不愁三有三保障”脱贫目标基本实现
        5.4.3 西藏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方略的创新与发展
第6章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西藏扶贫工作的经验及启示
    6.1 中国共产党西藏扶贫工作的历史经验
        6.1.1 始终坚持党对西藏减贫事业的全面领导
        6.1.2 凝聚形成推动西藏扶贫开发的强大合力
        6.1.3 注重推动扶贫标准与减贫方略持续革新
        6.1.4 强化构建西藏工作座谈会扶贫工作机制
    6.2 中国共产党西藏扶贫实践对西藏未来减贫与发展的启示
        6.2.1 建立解决西藏相对贫困问题的长效机制
        6.2.2 更加注重激发西藏各族群众的内生动力
        6.2.3 在脱贫攻坚基础之上全面推进乡村振兴
        6.2.4 优化援藏机制助推西藏实现高质量发展
结语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后记

(6)内蒙古农村牧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难点问题及其对策(论文提纲范文)

1 内蒙古经济社会发展现状
    1.1 内蒙古GDP总体水平不断提高
    1.2 内蒙古自治区收入现状
        1.2.1 城乡居民收入现状及差距。
        1.2.2 不同盟市总体收入现状。
    1.3 不同盟市城乡收入现状
2 内蒙古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难点问题
    2.1 内蒙古居民收入名列全国中游水平,但收入差距巨大,实现小康社会比例较低
        2.1.1 地区及盟市间收入差距较大。
        2.1.2 城乡之间收入的绝对差距呈现出扩大趋势,相对差距在3倍左右。
    2.2 内蒙古居民收入来源单一,抗风险能力差
    2.3 内蒙古居民收入可持续发展能力存在隐忧
    2.4 蒙古族贫困人口较多,改善收入难度巨大
    2.5 人口分布不均衡,老龄化趋势日趋严重,劳动人口逐步减少
    2.6 内蒙古居民人均土地面积较大,但差距也较大
    2.7 城镇化进程推进过快,农村牧区严重缺乏优秀劳动人口
    2.8 农村牧区生态环境遭受严重破坏,沙化趋势日趋严重
    2.9 移民政策面临失败,居民出路引人担忧
    2.10 个人申请贷款的难度加大
    2.11 居民商品意识落后,消费意识低下
3 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对策
    3.1 努力保持经济稳定增长,发现和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
    3.2 积极拓展居民收入来源,落实农牧民增收措施
    3.3 加大基础设施建设,提高牧民抗灾能力
    3.4 积极发展特色产业及旅游业
    3.5 高度重视生态文明建设,加强节能减排和生态环境保护力度

(7)公共政策视域下促进城乡居民消费结构升级研究 ——以内蒙古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选题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外理论研究的现状
        1.2.2 国内理论研究的现状
    1.3 研究方法
        1.3.1 理论分析与实证分析相结合
        1.3.2 定量与定性分析相结合
        1.3.3 比较分析法
2 概念界定及相关理论基础
    2.1 消费结构
    2.2 恩格尔系数
    2.3 公共政策
3 内蒙古城乡居民消费结构概况
    3.1 消费结构不断升级
        3.1.1 计划经济时期温饱型消费阶段(1980-1991年)
        3.1.2 市场经济体制时期生活型消费阶段(1992-2000年)
        3.1.3 21世纪享受型消费阶段(2001-至今)
    3.2 各项消费支出增加
    3.3 恩格尔系数明显下降
    3.4 衣着消费追求个性
    3.5 居住条件改善
    3.6 耐用消费品更新换代
    3.7 交通通信消费增长
    3.8 教育文化娱乐服务支出增长
    3.9 医疗保健支出水平提高
4 影响内蒙古消费结构升级的公共政策因素
    4.1 收入政策
        4.1.1 城镇居民收入政策
        4.1.2 农牧民收入政策
    4.2 社会保障政策
    4.3 促进消费政策
    4.4 消费环境政策
    4.5 产业结构政策
        4.5.1 一二产业主导发展阶段
        4.5.2 引导第三产业迅速发展阶段
    4.6 物价政策
        4.6.1 计划经济体制(改革开放以前)
        4.6.2 调整不合理价格体系时期(1979—1984年)
        4.6.3 打破计划价格为目标改革期(1985—1991年)
        4.6.4 建立社会主义市场价格体制时期(1992-1997年)
        4.6.5 社会主义市场价格体制逐步完善(1998-2006年)
        4.6.6 物价变化逐步同国际经济状况相关(2007-2011年)
        4.6.7 价格改革的进一步深化时期(2012-2018年)
    4.7 供给政策
5 制约内蒙古地区居民消费结构升级的问题
    5.1 城乡收入差距大
    5.2 社保制度不够完善
    5.3 促进消费政策不够实际
    5.4 消费环境不够便利
    5.5 “有效供给”不足
6 促进内蒙古地区居民消费结构升级的公共政策建议
    6.1 增加居民收入
        6.1.1 增加城市居民增收
        6.1.2 增加农村牧区居民收入
        6.1.3 缩小收入差距
    6.2 健全完善社会保障体系
    6.3 优化落实消费政策
        6.3.1 挖掘城市消费潜力
        6.3.2 扩大农村牧区消费能力
    6.4 改善消费环境政策
        6.4.1 优化城镇消费环境
        6.4.2 改善农村牧区消费环境
    6.5 供给
7 结语
致谢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8)西藏教育“三包”政策的实效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研究方法
        1.3.1 文献研究法
        1.3.2 问卷调查法
        1.3.3 理论联系实际法
        1.3.4 访谈法
    1.4 国内外研究现状
        1.4.1 国内研究现状
        1.4.2 国外研究现状
    1.5 研究的创新与不足
        1.5.1 研究的创新点
        1.5.2 研究的不足点
第一章 西藏教育“三包”政策的理论来源
    1.1 马克思、恩格斯的教育公平思想
        1.1.1 受教育权是每个公民的基本权利
        1.1.2 教育公平的最高理想是人自由而全面的发展
        1.1.3 社会主义社会是实现教育公平的重要保障
    1.2 中国共产党的教育公平观
        1.2.1 为广大工农争取受教育的权利(1919—1949)
        1.2.2 面向工农的教育公平观(1949—1978)
        1.2.3“以人为本”的教育公平观(1978 至今)
第二章 西藏教育“三包”政策实施的现实因素
    2.1 西藏教育“三包”政策实施的自然因素
    2.2 政治制度的变革是实施教育“三包”政策的政治因素
    2.3 经济发展是实施教育“三包”政策的经济因素
第三章 西藏教育“三包”政策的发展历程、实施效果及实施意义
    3.1 西藏教育“三包”政策的发展历程
        3.1.1 西藏教育“三包”政策起步阶段
        3.1.2 西藏教育“三包”政策形成阶段
        3.1.3 西藏教育“三包”政策发展与完善阶段
    3.2 西藏教育“三包”政策的实施效果
        3.2.1 教育“三包”政策在国家不断支持下稳步推进
        3.2.2 减轻了农牧民家庭和城镇困难家庭送子女上学的经济负担
        3.2.3 家长送子女上学和学生上学积极性明显提高
    3.3 西藏教育“三包”政策的实施意义
        3.3.1 对国家的教育公平具有重要作用
        3.3.2 保障了西藏人民平等受教育的权利
        3.3.3 推动了西藏教育事业的科学发展
        3.3.4 对西藏经济社会发展具有促进意义
第四章 西藏教育“三包”政策的实效性研究
    4.1 西藏教育“三包”政策的现状分析
        4.1.1 教育“三包”政策的内容发生变化
        4.1.2 学校办学条件得到了显着改善
        4.1.3 家长对教育的认识有所提高
        4.1.4 学生身体素质逐渐变好
    4.2 西藏教育“三包”政策在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4.2.1 教育主管部门对政策执行的监管力度有待加强
        4.2.2 学校对教育“三包”政策执行的能力有待提升
        4.2.3 家长对“三包”政策内容和实施意义理解不到位
        4.2.4 学生个人卫生习惯养成方面认识不足
        4.2.5 学生感恩意识有待加强
    4.3 西藏教育“三包”政策在实施过程中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4.3.1 教育主管部门重宏观管理,轻实践指导和监督检查
        4.3.2 学校在提升伙食质量等方面受诸多因素制约
        4.3.3 家长关注政策本身比关注“恩从何来”的意识更强烈
        4.3.4 学生受传统观念影响较重,良好习惯养成欠缺及感恩意识淡薄
第五章 对西藏教育“三包”政策实施中存在问题的对策
    5.1 教育主管部门要建立健全监管机制
        5.1.1 制定规范统一的实施细则与管理办法
        5.1.2 规范“三包”学生资格认定工作
        5.1.3 积极提高生均资助标准
        5.1.4 规范经费收支行为,建立健全监督检查和责任追加机制
    5.2 学校要多方位提升政策执行能力
        5.2.1 多举措提高学生伙食质量
        5.2.2 建立健全食品安全与学生营养健康保障体制
        5.2.3 进一步规范学校食堂物资采购行为
        5.2.4 避免物资发放行为
    5.3 通过宣传渠道促进家长深刻理解政策内容与意义
    5.4 学生要树立正确的思想并规范个人行为
        5.4.1 强化学生个人卫生习惯的养成教育
        5.4.2 加强学生感恩意识的培养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一 西藏教育“三包”政策调查问卷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9)内蒙古地区精准扶贫减贫效果后评价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研究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扶贫项目减贫效果的研究现状
        1.2.2 后评价的研究现状
        1.2.3 扶贫绩效评价指标体系的研究现状
    1.3 主要研究内容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框架
    1.4 研究方法以及创新点
        1.4.1 主要研究方法
        1.4.2 研究的创新说明
第二章 相关基础理论综述
    2.1 区域发展理论
    2.2 可持续发展理论
    2.3 后评价理论综述
        2.3.1 后评价方法
        2.3.2 精准扶贫绩效评价方法
第三章 内蒙古精准扶贫现状
    3.1 内蒙古地区扶贫现状分析
    3.2 内蒙古贫困旗县的划分
        3.2.1 按照贫困等级划分
        3.2.2 按照贫困特征划分
    3.3 内蒙古贫困特点分析
        3.3.1 地域跨度大,贫困差异明显
        3.3.2 内蒙古东中西经济发展不平衡
        3.3.3 农牧业布局差异大
        3.3.4 绿色生态与经济发展并重
第四章 内蒙古减贫效果后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4.1 指标体系构建的基础
        4.1.1 指标体系构建原则
        4.1.2 指标体系建立依据
        4.1.3 指标体系权重的确定
    4.2 农区减贫效果后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4.2.1 农区贫困现状及特点
        4.2.2 农区后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4.2.3 农区减贫效果后评价指标体系权重的确定
    4.3 牧区减贫效果后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4.3.1 牧区贫困现状及特点
        4.3.2 牧区减贫效果后评价指标体系建立
        4.3.3 牧区减贫效果后评价指标体系权重的确定
    4.4 半农半牧区减贫效果后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4.4.1 半农半牧区贫困现状及特点
        4.4.2 半农半牧区减贫效果后评价指标体系建立
        4.4.3 半农半牧区减贫效果后评价指标体系权重的确定
第五章 内蒙古地区精准扶贫减贫效果后评价
    5.1 典型旗县精准扶贫现状介绍
    5.2 农区减贫效果后评价
        5.2.1 农区减贫典型旗县—乌兰浩特市
        5.2.2 对农区减贫效果进行模糊综合评价
        5.2.3 评价结果及调研分析
    5.3 牧区减贫效果后评价
        5.3.1 牧区典型旗县—鄂温克旗
        5.3.2 对牧区减贫效果进行模糊综合评价
        5.3.3 评价结果及调研分析
    5.4 半农半牧区减贫效果后评价
        5.4.1 半农半牧区典型旗—敖汉旗
        5.4.2 对半农半牧区减贫效果进行模糊综合评价
        5.4.3 评价结果及调研分析
第六章 内蒙古精准扶贫后评价总结及对策建议
    6.1 内蒙古地区精准扶贫减贫效果后评价结果总结
    6.2 内蒙古地区精准扶贫长效机制对策建议
        6.2.1 宏观政策调控机制
        6.2.2 内生动力机制
        6.2.3 外部市场机制
    6.3 内蒙古地区精准扶贫对策建议
        6.3.1 农区精准扶贫对策建议
        6.3.2 牧区精准扶贫对策建议
        6.3.3 半农半牧区精准扶贫对策建议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附录 A 指标体系权重专家打分评审表
        内蒙古地区农区扶贫减贫效果后评价指标体系权重确定
        内蒙古地区牧区扶贫减贫效果后评价指标体系权重确定
        内蒙古地区半农半牧区扶贫减贫效果后评价指标体系权重确定
    附录 B 减贫效果评价指标评分标准
    附录 C 满意度调查问卷
    附录 D 各个旗县专家打分表
        乌兰浩特精准扶贫减贫效果专家评审表
        鄂温克旗精准扶贫减贫效果专家评审表
        敖汉旗精准扶贫减贫效果专家评审表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取得的科研成果

(10)内蒙古农牧区精准扶贫瞄准识别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1.2.1 精准扶贫的研究
        1.2.2 贫困识别的研究
        1.2.3 文献述评
    1.3 研究内容和方法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第二章 基本概念及理论基础
    2.1 基本概念的界定
        2.1.1 多维贫困
        2.1.2 精准扶贫
        2.1.3 瞄准识别
    2.2 理论基础
        2.2.1 能力理论
        2.2.2 赋权理论
        2.2.3 精细化管理理论
第三章 内蒙古农牧区精准扶贫瞄准识别现状
    3.1 农牧区贫困状况
    3.2 农牧区贫困识别采取的方法
    3.3 现阶段贫困识别实施的措施
    3.4 现阶段贫困识别过程存在的问题
        3.4.1 贫困识别标准不合理
        3.4.2 贫困识别方法落后
        3.4.3 贫困识别参与度低
第四章 精准扶贫瞄准识别模型的构建
    4.1 构建的目标
    4.2 构建的原则
        4.2.1 全面性与典型性原则
        4.2.2 独立性与层次性原则
        4.2.3 可操作性和可得性原则
    4.3 瞄准识别程序的设定
    4.4 瞄准识别指标体系的建立
        4.4.1 指标体系的初步选取
        4.4.2 指标体系的筛选与确定
        4.4.3 指标体系的说明
第五章 内蒙古农牧区精准扶贫瞄准识别的实证分析
    5.1 瞄准识别方法的选择
    5.2 瞄准识别的过程
        5.2.1 确定贫困维度和指标
        5.2.2 设定剥夺临界值
        5.2.3 确定各维度和指标权重
        5.2.4 计算瞄准识别指数
    5.3 实证分析—以乌兰察布市为例
        5.3.1 样本区域概况
        5.3.2 样本数据说明
        5.3.3 样本地区贫困识别结果分析
第六章 提升内蒙古精准扶贫瞄准识别精度的配套措施
    6.1 构建多维贫困指标识别模型
    6.2 优化精准扶贫瞄准识别程序
    6.3 完善贫困人口动态进出机制
    6.4 加大教育医疗扶贫力量投入
结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取得的科研成果

四、对我区农牧民贫困现状的数量分析(论文参考文献)

  • [1]内蒙古贫困人口自我发展能力评价研究[D]. 赵于洁. 内蒙古工业大学, 2021
  • [2]新时代党的治藏方略视域下西藏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D]. 张锦花. 西藏大学, 2021(11)
  • [3]边疆主流媒体传播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话语分析 ——以《内蒙古日报》为例[D]. 王佳媛. 内蒙古大学, 2021(12)
  • [4]西藏农牧民合作社的减贫效应研究 ——以墨竹工卡县扎西岗乡为例[D]. 拉珍. 西藏大学, 2021
  • [5]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西藏扶贫工作研究[D]. 暴占杰. 吉林大学, 2021(01)
  • [6]内蒙古农村牧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难点问题及其对策[J]. 斯日古楞,曹莉,乌云莫日根,木仁. 内蒙古科技与经济, 2020(13)
  • [7]公共政策视域下促进城乡居民消费结构升级研究 ——以内蒙古为例[D]. 李婷. 内蒙古农业大学, 2020(02)
  • [8]西藏教育“三包”政策的实效性研究[D]. 李雪莲. 西藏大学, 2020(07)
  • [9]内蒙古地区精准扶贫减贫效果后评价研究[D]. 王飞. 内蒙古工业大学, 2019(01)
  • [10]内蒙古农牧区精准扶贫瞄准识别研究[D]. 白杨. 内蒙古工业大学, 2019(01)

标签:;  ;  ;  ;  ;  

我区农牧民贫困状况定量分析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