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油嘴厂重现活力的秘密(论文文献综述)
孙启人[1](1997)在《油嘴厂重现活力的秘密》文中认为国有企业领导班子问题一直被认为是搞活国有企业的关键因素之一,许多事实证明:选准一个素质好的厂长就意味着搞活一个企业,尤其是在目前,这个问题显得更为重要。通化县油嘴厂的重现活力是这方面成功的典型例子。
费凯[2](2020)在《乡土视角下川西平原乡村工业遗存的改造再利用策略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我国是农业大国,自古以来乡村便是主要生产力。建国以来,乡村范围内的工业生产,为全国的经济发展提供了重要的推力。但随着时代的前进,生产的主战场由乡村转为城市。从上个世纪90年代开始,全国掀起了搬迁浪潮,乡村小工业逐步开始规模化、正规化、便捷化,渐渐形成了以散乱到聚合的乡村工业社区。同时依赖乡村资源为支撑的乡村工业也随着城乡结构的变化、乡村空心化与老龄化等问题而受到了巨大的冲击。加之近年来严格环保督察、环境监控和污染管控,乡村“散乱污”企业,被关闭、搬迁,其所遗留的工业建筑物成为了难以处理的工业遗存。现今,乡村振兴战略不断深化,乡村工业遗存却成为了乡村区域内较高价值的资源闲置和难以处理的历史遗留问题。但同时,如今乡村建设发展迅速,乡村振兴、乡村旅游、文化自信建设为工业遗存的再次利用提供了机遇。如何将旧的遗存适应新的时代,正视历史和区域文化,是本文所需要探讨的问题。对此,本文将乡村工业的形成、乡村建设与乡村旅游背景进行了梳理,针对川西平原范围乡村,进行了包括政策、乡土文化及环境资源进行了简单的梳理。界定乡村工业遗存的研究范围,并对国内外工业遗存的理论与实践研究进行了总结。同时,梳理乡土相关理论的及探讨乡土视野与工业遗存的矛盾点和联系点,论述通过乡土的一系列策略,实现工业遗存再利用的可能性。之后,对川西平原范围内11处工业遗存进行了调研及资料整理,并对典型地区进行政务调研,从宏观层面和微观层面对乡村工业遗存的现状进行了归纳、总结、分析。从工业遗存的形成原由、分布区位、景观形态与主要遗存的特征进行了简述,并针对遗存(主要是建筑遗存)进行了遗存原有产业类别、建筑遗存类型、结构、风格等进行了特征总结。并通过文献资料、实地调研及问卷调查,分析川西平原乡村工业遗存的价值属性,并获得一般价值特征。可以说,乡村废弃的工业建筑存量大、所占土地资源比重高、存在时间久,已逐渐深入乡村文化与自然环境当中,成为乡土文化在时代发展中的一部分。然后,从地域特征及文化出发,探讨乡村工业遗存进行切合乡土环境的改造模式的可能性。针对乡村旅游的兴盛和乡村建筑的热潮,通过研究全国乡村范围内的工业遗存再利用实践,提出改造为民宿酒店、历史文化教育、乡村公共空间及商业综合功能四种模式。在确定模式的同时,以乡土化视角的理论及工业遗存的改造手法相结合,提出模式选定、景观表达和场所营建的具体策略,并着重针对建筑遗存的空间更新方法,提出了空间划分联系及建筑形式更新的具体手法。最后,针对不同规模类型及权属性质和特点的乡村工业遗存,综合上文的乡村工业遗存改造再利用策略,分别以都江堰市崇义镇内一小型纸管厂遗存和大邑县西岭镇内原国营火电厂遗存的改造再利用为例,探讨乡土视角下乡村工业遗存以乡土环境与乡土文化为内核的改造再利用策略。
阙小兰[3](1995)在《爱人》文中指出 第一章 "喔喔喔!"一只老公鸡的啼鸣声中透出老当益壮的宏亮与自信,年轻、稚气的公鸡群起响应。天,在群鸡鸣叫声中蒙蒙亮了。随着鸡鸣声的起落,依山而建的姚村渐渐苏醒,从各家各户的土坯房的木格窗里,陆续闪出煤油灯浅黄的灯光。翠竹、绿芭蕉、苦楝树掩映者的小山村,传出早起妇女打扫庭院的"唰唰唰"声,摇
申晓刚[4](2019)在《南京重要工业遗产相关问题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工业遗产,是一个城市在工业发展过程中演变的产物,是一座城市发展的精神动力,也是不可估量的文化资源。作为六朝古都的南京,其历史悠久,文化积淀深厚,留下了大量的文化遗产。同时,南京又是中国近现代工业发展最早的城市之一,尤其自民国以来,南京成为中华民国的首都,工业得到了迅速的发展,由此带动了南京市经济的快速发展。随着时代和社会经济的发展,由于各种原因,这些工业大多被废弃或重新得到了开发利用,因而这些工业成为了十分宝贵的工业遗产。南京市拥有丰富的工业遗产资源,首批国家工业遗产保护名录中南京有十一处入选,因而成为南京市的重要工业遗产。由于南京曾是民国首都,因此笔者以南京民国时期的八处工业遗产为研究对象,探讨南京重要工业遗产的相关问题,通过对南京重要工业遗产的历史沿革、价值分析、功能定位等方面进行了分析,并以国内外比较典型的工业遗产的开发与利用为例,以此作为今后南京重要工业遗产开发与利用的参考借鉴模式。笔者通过调研和查阅相关资料,发现南京此八项工业遗产的保护与利用情况不容乐观,其原因存在地理位置偏远,如国民政府中央广播电台;或由于城市建设而被破坏,如和记洋行;或因开发规划不佳而相当冷清,如南京下关火车渡口。总之,南京重要工业遗产,记录了城市、民族工业的发展进程,承载着昔日的先进技术,是一个个凝固的工业音符,是城市的文明记忆,南京重要工业遗产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因此,我们应该更加重视工业遗产的保护与利用。本文从完善法律法规,积极开展对工业遗产的摸底普查、将工业遗产保护和开发与城市现代化建设相结合、加大有关工业遗产保护的宣传力度、加强落实,对工业遗产进行抢救性保护、引入工业遗产保护开发的市场机制等方面提出了南京重要工业遗产保护与利用的对策,希望可以为南京重要工业遗产的发展提供借鉴和参考。
张鹤腾[5](2020)在《戈舟小说论析》文中研究说明弋舟从2000年登上文坛至今已有20年,他已被公认为70后作家群中个性辨识度颇高,文学成绩较为优异的代表性作家。弋舟早期的作品以模仿先锋文学为主,更加注重语言形式上的新奇,但随着写作阅历的增加,他逐渐将先锋精神深深地放置在现实主义的写作路向中,力求作品形式与思想并重。在如今枝繁叶茂的当代文坛上,70后作家已成为茁壮成长的一枝,弋舟在其中硕果累累,小说作品也获得了国内的众多奖项,他凭借自己独特的文学气质成为70后作家中具有独特魅力的“那一个”。本文将以弋舟的小说作为主要研究对象,在文本细读的基础上综合分析时代背景、社会环境、作者个人经历等因素,运用外部研究与内部研究相结合的研究方法,以叙事学等为理论依托,对弋舟小说的创作主题、人物形象、叙事艺术等进行系统而全面的梳理研究。同时将其放在文学史的视野内,在与其他70后作家的比照中深入挖掘其作品独特的思想内蕴和美学品格,寻找他作品未被世人发掘的力量。在关注他优点的同时也注意并提出其“小众化”创作的劣势和缺憾,以期对作家进行督促。文章对于前人研究中的一些争议之处也将进行讨论,进而将对弋舟及其小说作品的研究向前更加推进一步。本文还对当今社会中作家与读者的关系、作家要平衡作品“趣味”和“意味”的关系等问题进行了探讨,这对于弋舟本人、70后作家群以及整个当代文坛来说,是一件很有意义的事。本文绪论部分主要围绕两方面进行研究:一是对弋舟的创作情况以及研究现状进行梳理,二是结合时代背景从70后作家这一文学史话题切入,在他们建构日常生活叙事空间的风格流变中给弋舟一个合理的文学史定位。论文正文部分由四个章节组成。第一章对弋舟小说的主题类型进行辨析,通过对弋舟小说的全面阅读,从其中归结出三个最主要的主题类型。首先弋舟对城市中人缺乏主体意识这种存在状态以及他们对这种状态的反叛进行了审视;其次弋舟给出了以自我追责式的忏悔救赎来进行自我拯救的方法;再次,弋舟抛开阶级的圈定,书写生活对所有阶层的压迫,这显示了对于遭受到生活劝退威胁的所有在世之人的悲悯。他通过这三个主题完成了对于自我和他人的审视,在自救的同时救人。第二章分析了他小说中较为独特的三种人物形象:承受着心理孤独和生理压抑的老年人群体,从八十年代走来见证时代溃败理想消逝的中年人,以及拒绝乡愁却也无法在异乡找到精神落脚处的青年人。本章举例分析了部分具有代表性的作品,探讨弋舟通过对老、中、青三代人物形象的刻画揭示社会变迁之于个体影响的创作意图,以及由此透视出时代发展过程中人类的精神积弊。第三章以叙事学理论为依托论析了他作品独特的叙事艺术,他多在小说架构上使用具有新意的“追问式”叙事结构,追求叙事视角的多变,对“特殊化儿童视角”的运用扩大了小说的叙事空间,并在叙事语言上呈现出诗性与智性结合以及视觉化特点,这些都体现了他在叙事方面对小说的精心打磨。第四章在前三章的基础上从弋舟创作的整体角度论述其作品的“小众化”因素以及其创作的“得”与“失”。文章阐述了他对先锋精神的坚守,并论证了其作品将先锋精神与现实主义相结合的独特品质,通过对部分作品的分析揭示出其在创作中将古典故事与现代故事进行对照融合的意图,或在作品中彰显出古典意趣,具有将“古典”与“现代”进行杂糅的创作新意。同时文章也指出了他的小说有故事零散、隐喻堆叠的问题,以及部分作品中出现自我重复现象的缺憾。
盛可以[6](2007)在《道德颂》文中研究说明第一部从高原回来大约半个月之后,旨邑突然接到水荆秋的电话。他听起来十分高兴,声音爽朗。不清楚是被感染还是发自内心,她一开口就像只灯泡突然亮了,散发热情的光芒与温度。他感觉到她话语里的强光刺激,更是来劲。他说想来见她。她问他在哪里。他说刚从法国飞到香港,下午在香港大学有个讲座,明天上午就可以飞长沙直抵她的老巢。他倒像是做一个干净果断的伟大的战略部署,要来一举将她歼
崔释予[7](2017)在《安德森《小城畸人》的对话性研究 ——对巴赫金复调小说理论的运用》文中研究说明《小城畸人》是美国作家舍伍德·安德森文学生涯中最重要的代表作,这部小说一经问世就轰动美国文学界,也使安德森在文坛获得一席之地。《小城畸人》由二十五个短篇故事组成,故事既相互独立又存在联系,形成一个整体。本文运用巴赫金的复调小说理论,系统地分析《小城畸人》的对话性特征,从《小城畸人》中人物话语的“微型对话”入手,解读系列人物的精神特质,通过《小城畸人》结构上各个成分之间的对话,分析系列人物个体与群体之间的矛盾关系的平衡构建,探索在时间的横剖面里“畸人”的生存状态,进而审视在经济制度变革进程中,社会意识外在话语的强大力量对“畸人”精神内在话语的强烈禁锢引发社会焦虑,以及探究“畸人”寻求救赎方式的尝试。第一章借助巴赫金的“微型对话”理论,从人物的内在语言与外在语言之间的对话、人物自我意识的对话以及人物话语的“双声语”中潜在的对话等角度,着重对《小城畸人》中七个代表人物进行详细地解读,这些人物不仅有独特的个性,同时他们之间也有共同的特征。《小城畸人》着重表现的是人物与外在主流话语之间的抗争,主流意识深植于人物内心,统治他们的生活,因此无力挣扎的小镇人不得不沦为时代改革的牺牲品。小说中人物的内在话语往往处于一种“失语的”、“未说出”的状态,因为他们内心的渴望和理想是被清教主义和物质主义意识形态这样的外在话语所禁止的。人一旦出现“失语”的状态,就好像“病症”,而“病症”蕴含着“畸人”扭曲的精神特质,“未说出”的内在话语与主流意识外在话语之间始终存在对话关系。第二章致力于论证《小城畸人》情节结构的对话性。系列短篇小说集在宏观上有明显的“大型对话”的特征,小说不是简单地把各个独立的故事堆砌在一起,而是按照主题和人物之间的思想意识方面的关系,将故事集结成一个整体,不同的意识、声音之间的对立就好像音乐中的复调,不同的音调哼唱同一个题目,如此即构成一个多声、完整的瓦恩堡小镇社会。同时系列小说故事之间的并置,在情节结构上的平列共存,也体现出对话特征。第三章,根据巴赫金复调小说的时空艺术观,分析在时间的横剖面里“畸人”的生存状态。《小城畸人》的时间叙述顺序里呈现的是现时的剖面性,无论是一个故事还是整部小说,时间的连续性都是短暂的,因为复调小说对时空的关注更强调“同时共存和相互作用”。但是这种短暂的共时性并没有影响人物的塑造,故事之间的人物通过共同的地域设置联系、集结起来。《小城畸人》并不按照传统时间顺序叙述,而是使叙述随着心理时间、意识和情感的变化而展开。安德森以断裂的时间线索,来突出表现人物扭曲、破碎的心理状态。小说中小镇的地域性空间也限制人物的生存发展。虽然在表面上,这样的地域设置有一种统一性,但是小镇隐藏更深层的寓意是,受工业化浪潮影响的瓦恩堡实际上是小镇人无法逃脱的牢笼。第四章主要分析在社会转型时期,官方意识的外在话语与小镇人内在话语之间冲突、碰撞,以及他们对冲破樊篱的尝试。二十世纪美国工业化改革带来的严苛管理机制和人们对资本的狂热追求都极度地摧毁人性,外在话语的力量势不可挡,完全禁锢人们精神的内在话语,机械的工作模式全然漠视着人们的情感需求。社会制度的变革导致的危机与焦虑,令“畸人”的语言表达无法满足交流的需求,口头语言似乎已经变得无力。因此他们试图寻找可以倾泻情感的出口,渴望通过彼此之间肢体的触碰传递情感,尝试“以触言情”。“畸人”通过肢体碰触进行交流,意味着在冷漠的工业社会里肢体语言也许比口头表达更有力量,因为“以触言情”的交流方式蕴藏着难以言喻的丰富情感和语言无法道尽的真实。论文结语指出安德森《小城畸人》的对话特征,即作品在人物话语、结构、时空等层面的对话,以及“松散的”叙述、“以触言情”的顿悟等现代艺术形式,为美国短篇小说创作打开了新的局面,具有深刻的文学意义。
陈晓兰[8](2003)在《文学中的巴黎与上海:以左拉、茅盾为例》文中研究指明城市是各民族文学中普遍存在的因素。在19、20世纪文学中,城市成为独立的审美主题,表现了文学家对现代化各阶段社会问题和文化现象的反应。19世纪中后期的巴黎和20世纪前40年的上海,作为各自国家现代化的中心城市,集中体现了这个阶段的历史特点。它们遭遇的问题既有共同性又有差异性。左拉和茅盾都与各自民族的城市化、现代化进程有着密切的关系,并表现出激烈的反应。左拉是巴黎的“游逛者”文人,从早年在巴黎的边缘地位和底层经历中发展出一种对抗意识和怀疑精神,并与科学主义和理性主义的时代精神相结合,形成了他的道德、价值观和文学观。文学是他安身立命的根本,真理与正义是他的终极关怀。在对巴黎空间的表现中,左拉关注城市的生态环境,表现工业文明对自然环境的破坏及其对人心理的影响,并通过迷宫意象表现人与城市的疏离关系。通过巴黎社会各阶层生活和精神状态的展现,揭示了伴随着现代化而产生的一系列社会问题:混乱无序的社会、欲望的无限膨胀、贫富悬殊、普遍的道德沦丧、人性的堕落和精神的空虚等等。巴黎的本质与人性的邪恶联系在一起,成为“地狱的翻版”。在后期的小说中,左拉塑造了使徒式的现代知识分子,担当起拯救社会的使命,建造了以爱为基础,实现了平等、正义、自由的“乌托邦城市”。表现了左拉试图重建道德、价值体系的努力。与左拉不同,茅盾具有政治家和文学家的双重身份,通过参与社团和党派实现其政治使命,并表现出集体主义精神。茅盾与上海的关系及其对上海的体验也都受政治的影响。在对上海空间的表现中,租界占据中心地位,并被赋予道德、政治意义。他异的空间反映了作者潜在的疆域意识和非家园感。茅盾呼唤工业文明,赞美大机器,生态环境尚未引起他的注意。上海作为现代化的象征和西方势力的中介,摧毁中国传统乡村的政治秩序和道德体系。上海容纳了逃离农村的封建势力和西方的变态因子,成为消费性的“畸形魔都”。阶级意识、爱国主义在茅盾的道德、价值观中占据主导地位。劳资矛盾、工人与知识分子的革命也都与民族矛盾纠缠在一起。知识分子或者堕落,或者软弱无力,已经不具备领导城市革命的能力。他们徒有革命激情却空无建树,思想空虚、精神贫乏。这反映了在上海现代化的过程中,知识分子作用的缺场,价值的虚无。而左拉和茅盾对于城市现代化的不同反应和文学表现上的差异又与巴黎、上海的异质性有着直接的关系。巴黎是宗主国的城市,它的现代化是先发内源性的,而上海则是半殖民主义的城市,其现代化是后发外源性的。
彭飞[9](2017)在《我国工业遗产再利用现状及发展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我国当前高速的城市化发展促进了城市内部的更新和产业结构的调整。在此背景下,见证了城市工业发展的大量工业遗产存在着不同的命运,或被拆除,或是功能更新,改为他用。经过二十余年的实践积累,我国工业遗产再利用改造所涉及的工业行业涵盖广泛,再利用的手段也丰富多样,城市层面或微观层面对工业遗产再利用研究的成果丰富,但全国情况的掌握却少有涉及。因此,本文在回顾既有研究的基础上,通过案例收集,实地调研与工程实践,分别从宏观、中观、微观三个不同的角度出发,研究我国工业遗产再利用的现状与发展,结合时间和空间维度对工业遗产再利用的现状进行了梳理,并运用GIS对数据进行了统计和分析。研究在时间上对我国工业遗产再利用的历程进行阶段划分;在空间上,借鉴我国当前成熟的区域划分理论,结合地域差异对工业遗产再利用分布密度、使用现状进行了分析和说明,分析了区域发展的进步与变化,发展过程中的异质与失衡。在此基础上,研究既有工业遗产再利用的模式划分,在探讨影响工业遗产再利用模式的主导因素过程中溯本清源,揭示了城市土地再开发行为的重要主导作用,从土地再开发角度将工业遗产再利用分为城市旧区改造、历史街区更新、产业用地置换与更新三类主要的再利用模式,并结合实际案例对三类再利用模式的特点进行了深入剖析。研究了工业遗产再利用过程所涉及的相关利益主体在该过程中的行为、影响、参与机制及如何对其行为进行制衡的策略。最后,本文对目前我国工业遗产再利用从策划、设计到审批、实施的整个操作过程进行了研究。结合工业遗产的文物与非文物身份划分,主要针对非文物类工业遗产的运作流程、编制策略、技术手段三个大的方面进行了剖析。研究了目前运作流程中审批、操作、产权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再利用编制策略的价值评估关键环节、不同技术手段使用的作用与影响。结合我国当前新的经济、社会形势,对未来我国工业遗产再利用发展如何结合新常态、存量规划、体验经济等新的社会、经济、文化语境进行了分析与展望。
王小波[10](2007)在《经济全球化条件下的中国劳动关系与工会改革》文中提出面对经济全球化的冲击,中国改革开放以来开始越来越多地参与到世界经济体系当中,成为国际贸易、国际投资、世界生产体系以及国际劳动力市场的重要参与者,因此“全球化”视角就成为中国劳动关系问题研究不容忽视的崭新视角。本文正是以经济全球化作为逻辑分析起点,通过解构经济全球化对全球劳动关系的影响,透视中国劳动关系变化和工会改革的路径选择。文章首先对与劳动关系有关的一些基本概念及概念之间的关系进行了辨析,同时,对劳动关系研究的理论传统进行了梳理,继而提出了解读当前中国劳动关系应当遵循的理论逻辑和研究视角,即充分挖掘马克思主义劳资关系理论的当代意义,借鉴西方劳动关系理论模型,重塑劳动关系的话语解释框架,引领中国的劳动关系现实。以此作为整个研究的理论支撑和分析基础。在介绍经济全球化的内涵和特征,简要分析经济全球化对国家之间、对中国内部经济社会发展影响的基础上,着重考察了经济全球化造成的国际劳资关系相对平衡态势的破坏,以及带来的强资本弱劳工的劳动关系格局。同时指出,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也正孕育着一种约束资本力量的新机制,为重建劳资双方之间相对平衡提供了新的机遇,劳资关系的全球化时代到来。在具体分析经济全球化对中国劳动关系的影响时,文章从功能分析的视角出发,重点论述了经济全球化对中国劳动关系系统的调整产生的客观后果,这种后果不仅体现在劳动关系的外部环境上,而且体现在劳动关系本身;不仅有积极的一面,而且有消极的一面。目前来说,克服经济全球化的副功能,解决好劳资矛盾和冲突,维护劳动者合法权益是当务之急。要解决好中国的劳动问题,仅仅依靠法律法规的健全和文本意义的赋权是远远不够的,更为迫切的是要发展劳工自己的组织,推进工会改革。文章回顾了中国劳动运动优秀传统,深入分析了我国工会运作的现状和困境,围绕构建工会理论的新体系、增强基层工会独立性、发挥工人组建工会的自主性以及罢工权立法等方面进行了建设性的思考。
二、油嘴厂重现活力的秘密(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油嘴厂重现活力的秘密(论文提纲范文)
(2)乡土视角下川西平原乡村工业遗存的改造再利用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1.1 乡村工业遗存的存在问题 |
1.1.2 城乡统筹与乡村振兴 |
1.1.3 乡村产业与乡村旅游 |
1.1.4 研究政策背景 |
1.2 研究意义 |
1.2.1 有利于乡村资源的集约和乡村文化的提升 |
1.2.2 乡村环境的提升的意义 |
1.3 相关概念简述 |
1.3.1 工业遗存 |
1.3.2 乡村 |
1.3.3 乡土视角及其内涵 |
1.4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4.1 国外研究综述 |
1.4.2 国内研究综述 |
1.4.3 评述 |
1.5 研究对象及范围与研究问题 |
1.5.1 研究对象 |
1.5.2 研究范围 |
1.5.3 研究问题 |
1.6 研究目的与研究内容 |
1.7 研究方法与路线框架 |
1.7.1 研究方法 |
1.7.2 研究路线 |
1.7.3 研究框架 |
第2章 乡村工业遗存的乡土重塑 |
2.1 川西平原乡村工业遗存的发展概况 |
2.1.1 川西平原乡村工业发展历史演变 |
2.1.2 乡村工业化概述 |
2.1.3 乡村工业遗存化及其问题 |
2.1.4 川西平原乡村工业遗存的形成特征简述 |
2.2 乡土主义视角的研究与溯源 |
2.2.1 乡土主义理论的溯源 |
2.2.2 乡土视角的研究现状 |
2.2.3 乡土的时代性存在与阐释 |
2.2.4 乡土改造策略的理论研究简述 |
2.3 乡村工业遗存的乡土化转译要点 |
2.3.1 乡土在工业遗存中的切入点 |
2.3.2 工业遗存的乡土化表达媒介 |
2.3.3 乡土化表达的转引载体 |
2.4 小结 |
第3章 乡村工业遗存的调查研究与价值属性 |
3.1 川西平原乡村工业遗存情况调查 |
3.1.1 乡村工业遗存调研背景与范围 |
3.1.2 川西平原乡村工业遗存现状特点及选点分布 |
3.1.3 调研方法与调研设计 |
3.2 川西乡村工业遗存的基本特征简述 |
3.2.1 地理区位及分布 |
3.2.2 厂区布局形式 |
3.2.3 乡村工业景观形态 |
3.2.4 环境资源 |
3.3 川西乡村工业遗存的类型归纳 |
3.3.1 乡村工业遗存产业类别 |
3.3.2 建筑遗存类型 |
3.3.3 建筑遗存结构形式 |
3.3.4 建筑遗存风格 |
3.3.5 其他遗存 |
3.4 乡村工业遗存的再利用价值属性 |
3.4.1 工业遗存再利用价值研究综述 |
3.4.2 乡村工业遗存基本价值分析 |
3.4.3 乡村工业遗存再利用价值评判原则 |
3.4.4 乡村工业遗存再利用价值特征 |
3.4.5 乡村工业遗存价值分级与再利用方式 |
3.4.6 乡村工业遗存再利用价值总结 |
3.5 小结 |
第4章 乡村工业遗存的改造再利用模式与策略 |
4.1 乡村工业遗存再利用模式 |
4.1.1 乡村旅游与工业旅游 |
4.1.2 改造为民宿与酒店等居住的模式 |
4.1.3 改造为历史文化教育的模式 |
4.1.4 改造为乡村公共空间的模式 |
4.1.5 改造为商业综合功能的模式 |
4.2 乡村工业遗存的乡土化改造再利用策略 |
4.2.1 乡土理论与改造理论 |
4.2.2 选定再利用的模式 |
4.2.3 乡土化的景观表达策略 |
4.2.4 乡土空间场所的营建 |
4.3 建筑空间更新方法 |
4.3.1 功能空间的划分与置换 |
4.3.2 空间的延伸与连接 |
4.3.3 改造的形式表达和应用 |
4.4 小结 |
第5章 川西平原乡村工业遗存再利用实践案例与探讨 |
5.1 大邑镇出江发电厂厂区改造 |
5.1.1 项目概述及选点依据 |
5.1.2 以乡村旅游与公共空间相结合的模式探讨 |
5.1.3 乡村“客厅”的场所营建策略 |
5.1.4 乡土化要素的应用手法 |
5.1.5 建筑空间优化策略 |
5.1.6 小结 |
5.2 崇义镇老旧厂房改造 |
5.2.1 基础调研概述 |
5.2.2 项目概况及选点依据 |
5.2.3 工业遗存的功能空间优化 |
5.2.4 厂房功能空间更新策略 |
5.2.5 乡土景观形态优化 |
5.2.6 建筑形式转译 |
5.2.7 小结 |
第6章 总结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1 |
附录2 乡村工业遗存调查问卷设计:XX村XX厂遗存改造再利用调查问卷 |
附录3 问卷调查结果统计汇总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科研成果 |
(4)南京重要工业遗产相关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研究背景与问题的提出 |
(一) 研究背景 |
(二) 问题的提出 |
二、研究意义与目的 |
(一) 研究意义 |
(二) 研究目的 |
三、研究内容与方法 |
(一) 研究内容 |
(二) 研究方法 |
四、国内外研究动态 |
(一) 国外研究动态 |
(二) 国内研究动态 |
五、研究思路与创新点 |
(一) 研究思路 |
(二) 创新点 |
第一章 南京近现代工业诞生的文化背景及工业遗产分布 |
第一节 南京近现代工业诞生的文化背景 |
第二节 南京工业遗产分布及特征 |
一、南京工业遗产分布 |
二、南京工业遗产特征 |
第二章 南京重要工业遗产相关问题分析 |
第一节 南京重要工业遗产历史沿革 |
一、和记洋行 |
二、民国首都电厂 |
三、中国水泥厂 |
四、国民政府中央广播电台 |
五、南京下关火车渡口 |
六、江南水泥厂 |
七、永利娅厂 |
八、民国首都水厂 |
第二节 南京重要工业遗产的功能定位 |
一、功能定位之城市发展 |
二、功能定位之城市旅游业 |
三、功能定位之博物馆 |
四、功能定位之文化创意产业 |
第三节 南京重要工业遗产价值分析 |
一、历史价值 |
二、美学价值 |
三、社会经济价值 |
四、科学价值 |
第三章 国内外工业遗产经典案例分析 |
第一节 国外工业遗产 |
一、英国 |
二、德国 |
三、美国 |
四、法国 |
第二节 国内工业遗产 |
一、北京798艺术区 |
二、青岛啤酒厂 |
三、成都东郊记忆 |
第三节 案例启示 |
第四章 南京重要工业遗产保护策略与开发模式研究 |
第一节 南京重要工业遗产现状分析 |
一、和记洋行 |
二、民国首都电厂 |
三、中国水泥厂 |
四、国民政府中央广播电台 |
五、南京下关火车渡口 |
六、江南水泥厂 |
七、永利铔厂 |
八、民国首都水厂 |
第二节 南京重要工业遗产保护策略 |
一、完善法律法规,积极开展对工业遗产的摸底普查 |
二、将工业遗产保护和开发与城市现代化建设相结合 |
三、加大有关工业遗产保护的宣传力度 |
四、加强落实,对工业遗产进行抢救性保护 |
五、引入工业遗产保护开发的市场机制 |
第三节 南京重要工业遗产开发模式 |
一、文化创意产业园模式 |
二、工业博物馆模式 |
三、主题公园模式 |
四、工业旅游模式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5)戈舟小说论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弋舟小说创作概况与研究综述 |
二、70后作家审美风格流变——日常生活叙事空间的三种建构方式 |
第一章 弋舟小说的主题类型辨析 |
第一节 主体意识的消失与寻回 |
第二节 自我追责式的忏悔救赎 |
第三节 被生活劝退的惘惘威胁 |
第二章 弋舟小说中的人物形象类型分析 |
第一节 “灵”与“肉”之间挣扎的老年群体 |
第二节 “个体”与“时代”历史错位中的中年 |
第三节 “故乡”与“异乡”中精神游移的青年 |
第三章 弋舟小说独特的叙事艺术 |
第一节 追问式及对话式叙事结构 |
第二节 “特殊化儿童视角”及多重叙事视角的运用 |
第三节 叙事语言的诗性、智性与视觉化特征 |
第四章 弋舟小说“小众化”因素及其成败得失 |
第一节 现实主义与先锋精神相结合的独特品格 |
第二节 古典意趣与现代故事相结合的创作新意 |
第三节 零散的故事、艰涩的隐喻与自我重复 |
结语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致谢 |
(7)安德森《小城畸人》的对话性研究 ——对巴赫金复调小说理论的运用(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1. 文献综述 |
1.1 国外安德森小说的研究现状 |
1.2 国内安德森小说的研究现状 |
2.巴赫金复调小说理论简述 |
2.1 复调小说的概念 |
2.2 复调理论的对话性阐述 |
2.3 《小城畸人》的复调性对话 |
3.研究方法、内容和意义 |
第一章 冷漠而躁动的小镇“畸人” |
1.1 内在语言与外在语言的对话 |
1.1.1 手Vs思想:比德尔·鲍姆 |
1.1.2 纸团Vs避难所:里菲医生 |
1.2 自我的对话 |
1.2.1 渴望Vs反抗:伊丽莎白·威拉德 |
1.2.2 白日梦Vs忠贞:艾丽丝·欣德曼 |
1.3“双声语”的对话 |
1.3.1 贪婪Vs信仰:耶西·本特利 |
1.3.2 欲望Vs戒律:柯蒂斯·哈特曼牧师 |
1.4 对话的中心:乔治·威拉德 |
第二章“畸人”系列的构建 |
2.1 多声部对话:“集合是对孤立状态的回应” |
2.2 平行结构的对话:补充“视域剩余” |
第三章 时间剖面里“畸人”的生存状态 |
3.1 共时性对历时性的消解 |
3.2 空间被挤压成一个支点 |
第四章 工业化进逼下的落魄者 |
4.1 外在话语的桎梏:工业化潮汐漫入小镇 |
4.2 内在话语的抑制:“他们只是活着” |
4.2.1 沟通的困境 |
4.2.2“以触言情” |
4.2.3 触摸的力量 |
结论 |
附录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介及科研成果 |
后记 |
(8)文学中的巴黎与上海:以左拉、茅盾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导论 |
历史文本中的中西方城市 |
上篇 左拉小说中的巴黎 |
第一章 左拉:作为城市“游逛者”的文人 |
第二章 巴黎的空间 |
第三章 罪恶之城 |
第四章 城市的救赎 |
下篇 茅盾小说中的上海 |
第一章 茅盾:作为集团与党派成员的文人 |
第二章 上海的空间 |
第三章 畸形魔都 |
第四章 城市的革命 |
结论: 茅盾与左拉的交叉与平行 |
参考文献 |
后记 |
(9)我国工业遗产再利用现状及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1.1 转型期工业遗产再利用与城市发展建设矛盾突出 |
1.1.2 全国性工业遗产案例分析研究相对匮乏 |
1.2 研究对象与研究范围 |
1.3 文献综述 |
1.3.1 国外工业遗产再利用相关研究综述 |
1.3.2 国内工业遗产再利用相关研究综述 |
1.3.3 国内外工业遗产再利用研究比较 |
1.4 研究目的与意义 |
1.5 研究框架与研究方法 |
1.6 研究的创新之处 |
第二章 我国工业遗产再利用发展历程 |
2.1 我国工业遗产再利用发展基本脉络与总体特点 |
2.1.1 关于发展历程的视野与划分观点 |
2.1.2 我国工业遗产再利用总体发展历程 |
2.2 无心插柳——我国工业遗产再利用的探索阶段 |
2.2.1 探索阶段社会背景与效应 |
2.2.2 探索阶段再利用类型及总体分布特征 |
2.2.3 探索阶段的总结 |
2.3 从被动到主动——工业遗产再利用的发展阶段 |
2.3.1 发展阶段的社会背景 |
2.3.2 发展阶段类型及分布特征 |
2.3.3 发展阶段的总结 |
2.4 从增量到存量——工业遗产再利用的全面深入阶段 |
2.4.1 全面深入阶段社会背景与效应 |
2.4.2 全面深入阶段类型及分布特征 |
2.4.3 全面深入阶段的总结 |
2.5 发展历程中引导工业遗产再利用的政策与理念变迁 |
2.5.1 早期工业遗产再利用适用政策 |
2.5.2 引导工业遗产再利用政策的发展 |
2.5.3 地方层面工业遗产再利用适用政策 |
2.5.4 我国涉及工业遗产再利用理念的文件 |
第三章 我国工业遗产再利用现状空间分布 |
3.1 我国工业遗产保存基本情况 |
3.1.1 我国列入文保系统的工业遗产的现状 |
3.1.2 未纳入文保体系的工业遗产现状 |
3.1.3 我国工业遗产分布现状 |
3.2 我国工业遗产再利用现状的空间分布 |
3.2.1 数据来源及工具选择 |
3.2.2 工业遗产再利用案例微观分布 |
3.2.3 工业遗产再利用案例中观分布 |
3.2.4 工业遗产再利用案例宏观分布 |
3.2.5 工业遗产再利用的时空演变分析 |
3.3 工业遗产再利用案例所占比例分析 |
3.3.1 小基数之下的“高比例”再利用 |
3.3.2 大基数之下的“小比例”再利用 |
3.4 工业遗产再利用分布格局形成的影响因素分析 |
3.4.1 城市地理因素 |
3.4.2 城镇化及社会经济发展因素 |
3.4.3 社会文化及历史因素 |
第四章 基于区域划分的工业遗产再利用发展现状研究 |
4.1 工业遗产再利用的区域划分 |
4.1.1 区域的概念 |
4.1.2 工业遗产再利用的区域划分研究 |
4.2 基于区域划分的工业遗产再利用密度分布及功能特征 |
4.2.1 工业遗产再利用对象区域分布特征 |
4.2.2 基于区域划分的工业遗产再利用使用功能现状 |
4.3 工业遗产再利用区域发展的进步与变化 |
4.3.1 众多产业类型的工业遗产得以再利用 |
4.3.2 政府引导下的工业遗产再利用 |
4.3.3 社会多方力量积极参与工业遗产再利用 |
4.3.4 工业遗产多方面价值的实现 |
4.4 工业遗产再利用区域发展的异质与失衡 |
4.4.1 工业遗产再利用区域发展差异大 |
4.4.2 工业遗产更新和再利用模式单一 |
4.4.3 保护与再利用滞后于城市开发速度 |
4.4.4 保护再利用观念淡薄和制度的不完善 |
4.4.5 过度开发现象严重 |
第五章 基于案例分析的我国工业遗产再利用典型模式研究 |
5.1 既有工业遗产再利用模式划分研究 |
5.1.1 基于使用功能的划分 |
5.1.2 基于开发主导方的模式划分 |
5.1.3 基于不同保护级别的再利用模式划分 |
5.1.4 基于再利用对象的划分 |
5.2 多维因素影响下的工业遗产再利用模式 |
5.2.1 土地集约利用因素的影响 |
5.2.2 资源型城市转型因素的影响 |
5.2.3 经济及产业结构因素的影响 |
5.2.4 城市主题事件因素的影响 |
5.2.5 深层次影响因素的探寻 |
5.3 不同城市土地再开发类型下的工业遗产再利用案例研究 |
5.3.1 城市旧区改造模式下的工业遗产再利用 |
5.3.2 历史街区更新模式下的工业遗产再利用 |
5.3.3 产业用地置换与更新模式下的工业遗产再利用 |
5.4 分析与总结 |
5.4.1 工业遗产再利用的相关利益主体 |
5.4.2 工业遗产再利用相关利益主体的行为 |
5.4.3 工业遗产再利用相关利益主体的行为制衡 |
第六章 我国当前工业遗产再利用全过程技术环节研究 |
6.1 工业遗产再利用运作流程研究 |
6.1.1 前期数据准备工作 |
6.1.2 运作流程分类研究 |
6.1.3 不同运作流程的具体解读 |
6.1.4 工业遗产再利用运作流程中存在的相关问题 |
6.2 工业遗产再利用编制策略研究 |
6.2.1 不同编制模式的工业遗产编制策略比较 |
6.2.2 再利用编制策略与工业遗产真实性的确保 |
6.2.3 再利用编制策略与工业遗产完整性的确保 |
6.2.4 再利用编制策略对工业遗产的地域性的重视 |
6.2.5 再利用编制策略关键环节的探讨 |
6.3 工业遗产再利用设计与技术手法研究 |
6.3.1 基于功能更新的再利用设计手法研究 |
6.3.2 基于功能更新的技术手段运用 |
6.3.3 提升原有性能适应性的技术运用研究 |
第七章 结合新形势的我国工业遗产再利用发展 |
7.1 新常态下的工业遗产再利用 |
7.1.1 新常态与工业遗产再利用的发展 |
7.1.2 存量规划下的工业遗产再利用 |
7.1.3 多规融合下的工业遗产再利用 |
7.1.4 体验经济带动下的工业遗产再利用 |
7.2 工业遗产再利用中的的低技术干预手段 |
7.2.1 工业遗产再利用中的技术干预思想 |
7.2.2 极少主义的技术干预思想 |
7.2.3 工业遗产再利用中的低技术干预手段 |
7.3 工业遗产再利用与都市乡愁 |
7.3.1 都市乡愁语境的理解 |
7.3.2 乡愁引领下的工业遗产再利用 |
附录: 济南工业遗产再利用的技术策略 |
参考文献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
致谢 |
(10)经济全球化条件下的中国劳动关系与工会改革(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导论 |
一、问题的提出 |
二、研究意义、方法与基本框架 |
三、有关中国劳动关系研究的理论与文献综述 |
第一章 劳动关系研究的概念与理论 |
一、劳动关系研究的基本概念 |
二、劳动关系研究的理论传统 |
第二章 经济全球化与劳动关系新变化 |
一、经济全球化及其效应 |
二、经济全球化对传统劳资关系体制的冲击 |
三、经济全球化也是重建劳资平衡的机遇 |
第三章 经济全球化对中国劳动关系的影响 |
一、功能分析的方法论框架 |
二、经济全球化对中国劳动关系影响的宏观表现 |
三、经济全球化对中国劳动关系的具体影响:以农民工为例 |
四、其他不确定的影响 |
第四章 工会改革:改善中国劳动关系的关键 |
一、中国工人运动的优良传统 |
二、中国工会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
三、工会改革的理论与实践 |
四、关于工会改革的进一步思考 |
参考文献 |
后记 |
四、油嘴厂重现活力的秘密(论文参考文献)
- [1]油嘴厂重现活力的秘密[J]. 孙启人. 党员之友, 1997(12)
- [2]乡土视角下川西平原乡村工业遗存的改造再利用策略研究[D]. 费凯. 西南交通大学, 2020(07)
- [3]爱人[J]. 阙小兰. 长城, 1995(03)
- [4]南京重要工业遗产相关问题研究[D]. 申晓刚. 南京师范大学, 2019(02)
- [5]戈舟小说论析[D]. 张鹤腾. 山东师范大学, 2020(08)
- [6]道德颂[J]. 盛可以. 长篇小说选刊, 2007(03)
- [7]安德森《小城畸人》的对话性研究 ——对巴赫金复调小说理论的运用[D]. 崔释予. 吉林大学, 2017(03)
- [8]文学中的巴黎与上海:以左拉、茅盾为例[D]. 陈晓兰. 复旦大学, 2003(02)
- [9]我国工业遗产再利用现状及发展研究[D]. 彭飞. 天津大学, 2017(06)
- [10]经济全球化条件下的中国劳动关系与工会改革[D]. 王小波. 复旦大学, 2007(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