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小区域差距的空间模型新思路

缩小区域差距的空间模型新思路

一、缩小区域差距的空间模式新思路(论文文献综述)

齐宏纲,赵美风,刘盛和,高苹,刘振[1](2022)在《2000—2015年中国高学历人才省际迁移的演化格局及影响机理》文中认为经济快速增长和社会转型促使中国人才迁移的地理景观正涌现出一些新特征和新趋势。利用中国2005年、2010年和2015年千分之一人口抽样调查微观数据,揭示2000—2005年、2005—2010年和2010—2015年全国高学历人才省际迁移格局的演化趋势,选用零膨胀负二项回归模型解释高学历人才省际迁移格局的演化机理。结果发现:(1)中国高学历人才跨省流动性呈先增后减的演化趋势,人才省际迁移规模的空间分布开始趋于均衡化。(2)东部发达省市人才净流入活跃,中部、东北和河北等地区人才净迁出活跃,2010年后发达地区的人才高强度净流入及欠发达地区的人才高强度净流失问题均开始缓解。(3)高学历人才由中西部流动至东部地区的主要迁移模式比较稳定,但东部向中西部地区的高学历人才迁移规模持续上升。(4)从影响因素的演化趋势上看,全国人才省际迁移主要为经济驱动型,但收入在人才迁移决策中的重要性开始减弱,产业转型、购房成本、教育服务舒适性及气候舒适性对人才跨省流动性的影响开始增强。(5)全国人才跨省流动性的演化机制具有一定的阶段分异性,前期,城镇居民收入差距的扩大是人才跨省流动性升高的主要动因;之后人才跨省流动性的减弱主要受城镇居民收入差距的缩小、发达地区过高的购房成本及小学教育服务设施短缺等因素影响。

张恒龙,罗唯[2](2022)在《上海大都市圈公共服务高质量一体化发展的困境与创新路径》文中研究表明上海大都市圈公共服务高质量一体化在教育、医疗卫生、养老等主要民生领域已取得阶段性进展,但仍存在公共服务资源空间分布不均衡、财政供给能力不一、缺乏超前规划和配置、共建共享机制不健全等诸多难点。应依据国家培养发展现代化都市圈指导意见的具体要求,结合目标定位与发展新理念,优化上海大都市圈公共服务顶层设计,辅以制度一体化、理念先行、政策效衔、服务共享等措施,逐步推进上海大都市圈公共服务共建共享和高质量发展。

刘耀彬,郑维伟[3](2022)在《新时代区域协调发展新格局的战略选择》文中研究表明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的演变贯穿了"注重公平—注重效率—公平与效率兼顾—以注重公平为重心、兼顾效率—公平与效率兼顾、实现高质量协调发展"的辩证逻辑主线。为适应新时代发展要求和新阶段经济社会发展形势变化,构建区域协调发展新格局必须遵循区域经济理论的内在逻辑,全面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形成"稳健、开放、活力、公平"的国际国内大环境。为此,要继续推动共建"一带一路",形成陆海内外联动全面开放新格局;积极推行环、带状区域发展新模式,打造东西双向互济区域协调发展新格局;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机制,推进建设更高水平的新型城镇化;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坚定不移兜住兜牢民生底线;聚焦生态文明,积极建设"美丽中国",实现碳达峰碳中和;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着力培育新动能,塑造区域发展新优势。

周璐瑶[4](2022)在《数字普惠金融发展研究综述》文中认为数字普惠金融发展已经成为全球普惠金融发展的趋势和我国国家发展的重要战略。首先,简述数字普惠金融的政策背景与发展现状,阐述传统金融、普惠金融与数字普惠金融等相关概念以及数字普惠金融发展水平测度;其次,将我国数字普惠金融发展分为线下普惠金融时期、后金融危机时期、"互联网+普惠金融"时期、数字普惠金融新时期四个阶段,并梳理总结每个阶段的研究历程,分析不同时期的研究重点及主要研究结论;再次,围绕数字普惠金融与地区经济增长、产业结构优化、城乡收入差距、农村减贫效应四个热点研究主题进行述评;最后,从研究对象、研究内容、研究视角和研究方法上对数字普惠金融发展研究现状进行高度概括,展望未来发展趋势,提出数字普惠金融风险控制与管理、创新监管模式、指标体系改进、消费者保护、地区差异与区域发展不平衡视角下的影响因素与作用机制分析等未来研究方向。

韩世梅[5](2021)在《我国教育信息化促进教育公平的政策演进、问题分析和发展建议》文中研究指明促进公平是我国的基本教育政策,教育信息化被视为促进教育公平的重要举措,实现合理配置教育资源、以信息化为手段扩大优质教育资源覆盖面被视为逐步缩小区域、城乡数字差距,大力促进教育公平的有效机制。站在"十四五"开局的重要历史时刻,从政策演进视角对教育信息化促进教育公平的实践成效进行回溯,并对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以期把握历史、认清现状,并结合当前及未来一段时期教育信息化的高质量发展预期提出适当的政策建议,对于进一步发挥教育信息化优势促进教育公平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黄凌云,邹博宇,张宽[6](2021)在《中国金融发展质量的测度及时空演变特征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研究目标:构建评价指标体系,测度中国金融发展质量,考察其时空演变特征。研究方法:基于规模、结构和效率三个维度,采用相对化处理法和变异系数法相结合的方法进行测度,综合运用核密度函数、Dagum基尼系数及其分解、收敛模型和局域Moran’s I指数解析中国金融发展质量的时空演变特征。研究发现:中国金融发展质量总体持续改善,区域层面呈现梯度效应;全国整体差异呈现明显改善的趋势,其主要来源依次为区域间差异、区域内差异和超变密度;全国整体及三大区域金融发展质量均存在σ收敛特征,且支持β收敛机制;金融发展质量还表现出比较稳定的"低-高"或"低-低"地理空间集聚特征。研究创新:界定金融发展质量内涵,首次对其基本特征、动态分布、区域差异及来源、收敛特征和空间分布特征进行较为全面、系统的量化分析。研究价值:试图从发展质量的视角把脉中国金融发展的演变规律和产生区域差异的原因,为深化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推动中国金融业的质量提升型发展提供理论依据和经验参考,也为推动中国区域经济高质量协调发展提供新的思路。

鞠晓颖,马志达,陈斐[7](2021)在《区域产业援助政策:理论构建和中国取向》文中研究指明为了解决区域非均衡发展留下的弊端,自20世纪20年代开始,各国陆续制定实施区域援助政策,以期通过优化产业结构等方式增强地区发展的内生动力,推动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实现社会公平的价值目标。本文首先从市场失灵、自然资源禀赋差异和区域分工理论三个角度,为实现社会公平而制定实施的区域产业援助政策提供理论支撑;其次,从欧美区域产业援助政策的实例以及实证研究和中国区域产业援助政策的研究现状的综述出发,总结认为要想实现社会公平的价值目标,中央或地方政府在制定实施区域产业援助政策时,应当因地制宜,精准施策;还应让政策评价贯穿政策制定实施的始终,保证政策实施绩效,提升政策的科学性。

刘国斌[8](2021)在《新发展理念引领下东北经济如何高质量发展的思路及对策建议》文中研究说明新发展理念引领东北经济全面振兴高质量发展是推进东北经济向高质量发展阶段转轨的必然趋势。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新发展理念在不同层面对东北地区经济全面振兴高质量发展发挥着重要的理论支撑作用,在此基础上,从动力机制、运行机制和保障机制三个维度系统分析新发展理念引领东北经济全面振兴高质量发展的作用机制,进而分析新发展理念引领东北经济全面振兴高质量发展的思路及方向,探讨新发展理念引领下东北经济如何发展。同时,分析新发展理念引领东北经济全面振兴高质量发展过程中面临的诸多问题,进一步提出新发展理念引领下东北经济全面振兴高质量发展的对策,旨在充分发挥新发展理念引领作用,推进东北经济全面振兴高质量发展。

斯丽娟,王超群[9](2021)在《中国城市群区域经济差异、动态演变与收敛性——基于十大城市群夜间灯光数据的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随着城市群逐渐成为我国区域经济形态的空间主体,探讨其差异性与趋同性对于推进我国区域协调发展意义重大。文章利用2000-2018年十大城市群的夜间灯光数据,采用Dagum基尼系数、Kernel密度估计考察我国城市群区域经济差异及动态演变,并引入空间计量模型分析收敛特征,研究发现:我国城市群区域差异在不断缩小,城市群间差异是导致我国区域差异的主要原因,演变趋势大致可分为逐渐扩大、先扩大后缩小两种类型;城市群经济发展在空间上具有显着的正相关性,京津冀、长三角和珠三角城市群位于高-高集聚中,而辽中南、长江中游、中原、成渝、关中平原城市群位于低-低集聚中;城市群总体和各城市群均存在明显的绝对β收敛和条件β收敛特征,外商投资、人力资本、科技创新对城市群经济收敛具有显着正向影响,而工业化水平具有显着负向影响。因此需要在城市群经济增长和区域协调之间寻求"平衡博弈",建立发挥比较优势的区域协调机制和"多点多极支撑"区域发展格局,提升城市群经济开放能力、人力资本水平和科技创新能力,积极融入"一带一路"建设,促进产业结构优化调整和转型升级。

崔格格,刘维奇[10](2021)在《中国城乡融合发展的时空演变及动力机制》文中认为在分析城乡融合的内涵及发展机理的基础上,通过构建城乡融合多维评价体系,利用30个省市2008—2019年的面板数据,运用熵值法、空间自相关分析、空间杜宾模型等实证研究了我国城乡融合的时空格局演变趋势及动力机制。研究发现:我国的城乡融合发展水平较低,但整体呈现逐年提升的态势;城乡融合的空间集聚效应明显,东、中、西部地区呈阶梯状分布;经济发展和人力资本对本地城乡融合发展的推动作用最大,且能发挥显着的空间溢出效应,助力其他地区的城乡融合发展。

二、缩小区域差距的空间模式新思路(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缩小区域差距的空间模式新思路(论文提纲范文)

(1)2000—2015年中国高学历人才省际迁移的演化格局及影响机理(论文提纲范文)

1 引言
2 研究方法和数据来源
    2.1“五年间”口径下的人才迁移强度测算方法
        2.1.1迁入率计算方法如下:
        2.1.2迁出率计算方法如下:
        2.1.3净迁移率计算方法如下:
    2.2 地理集中系数
    2.3 空间自相关分析
        2.3.1 全局空间自相关指数(Global Moran's I)
        2.3.2 局部空间自相关系数(Local Moran's I)
    2.4 计量模型
    2.5 数据来源
3 高学历人才省际迁移的演化格局
    3.1 高学历人才迁入
    3.2 高学历人才迁出
    3.3 高学历人才净迁移
    3.4. 高学历人才迁移流向
4 人才迁移演化格局的影响机理
    4.1 解释框架
    4.2 结果分析
        4.2.1 收入水平是人才迁移流量大小的主要影响因素,但收入水平在人才迁移决策中的重要性先升后降
        4.2.2 服务业就业对人才大规模流入的促进作用开始显着增强,2010年后高房价收入比对人才大规模迁出的推力效应开始凸显
        4.2.3 人才流动开始重视区域小学教育质量,优质的医疗服务设施和文化服务舒适性并未显着促进人才流动
        4.2.4 人才迁移越来越重视气候舒适性,并不追求绿地空间舒适性
    4.3 人才省际迁移格局的演化机理
        4.3.1 城镇居民收入差距先扩大是人才跨省流动性先升高的主要动力
        4.3.2 城镇居民收入差距的后缩小、发达地区过高的购房成本及小学教育服务设施短缺是人才跨省流动性后减弱的主要原因
5 结论与讨论
    5.1 结论
    5.2 讨论

(2)上海大都市圈公共服务高质量一体化发展的困境与创新路径(论文提纲范文)

引 言
一、 上海大都市圈公共服务高质量发展的理论逻辑
    (一)长三角城市群发展特定阶段的客观要求
    (二)上海大都市圈高质量发展的机制创新路径
    (三)“共同富裕”价值理念的根本体现
二、 上海大都市圈公共服务高质量发展的现实困境
    (一)短板突出:公共服务资源在空间上分配不均衡
    (二)财政差距:公共服务财政支出差距明显
    (三)制度障碍:阻碍公共服务便利共享
三、 上海大都市圈公共服务高质量发展的创新路径
    (一)制度一体化:公共服务高质量发展的制度保障
    (二)理念先行:以新思路加强公共服务建设
    (三)政策协同:政策有效衔接是公共服务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推力
    (四)服务共享:统筹推动都市圈公共服务均衡普惠、提质增效

(3)新时代区域协调发展新格局的战略选择(论文提纲范文)

一、引言
二、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演变的逻辑主线
    (一)中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经历了五大阶段性调整
    (二)“公平”与“效率”:中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演变的理论逻辑
三、构建新时代区域协调发展新格局的战略目标
    (一)遵循区域经济理论内在逻辑的现实要求
    (二)坚持新发展理念与营造良好国际国内大环境
        1. 全面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
        2. 加快形成“稳健、开放、活力、公平”的国际国内大环境
四、构建新时代区域协调发展新格局的战略路径
    (一)继续推动共建“一带一路”,形成陆海内外联动全面开放新格局
    (二)积极推行环、带状区域发展新模式,打造东西双向互济区域协调发展新格局
    (三)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机制,推进建设更高水平的新型城镇化
    (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坚定不移兜住兜牢民生底线
    (五)聚焦生态文明,积极建设“美丽中国”,实现碳达峰碳中和
    (六)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着力培育新动能,塑造区域发展新优势
五、结束语

(4)数字普惠金融发展研究综述(论文提纲范文)

一、引言
二、数字普惠金融相关概念与测度
    1. 传统金融、普惠金融与数字普惠金融。
    2. 数字普惠金融发展水平测度。
三、我国数字普惠金融发展研究历程
    1. 线下普惠金融时期:
    2. 后金融危机时期:
    3.“互联网+普惠金融”时期:
    4. 数字普惠金融新时期:
四、数字普惠金融热点研究主题与述评
    1. 数字普惠金融与地区经济增长。
    2. 数字普惠金融与产业结构优化。
    3. 数字普惠金融与城乡收入差距。
    4. 数字普惠金融与农村减贫效应。
五、总结与展望

(5)我国教育信息化促进教育公平的政策演进、问题分析和发展建议(论文提纲范文)

一、教育信息化促进教育公平的论争:正向促进与反向阻碍
    (一)正向促进:
    (二)反向阻碍:
二、我国教育信息化发展的政策演进及其实践成效
    (一)我国教育信息化发展的主要阶段
    (二)教育信息化促进教育公平的政策演进
        1. 教育信息化萌芽阶段(1978年以前):
        2. 前教育信息化阶段(1978—1993年):
        3. 教育信息化初步发展阶段(1994—1999年):
        4. 教育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和应用水平提升阶段(2000—2010年):
        5. 教育信息化特色发展阶段(2010—2018年):
        6. 教育信息化高质量发展阶段(2018年以来):
    (三)教育信息化促进教育公平的成效
        1. 通过持续性政策的实施,推进教育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和优质教育资源共建共享,缩小城乡学校数字鸿沟,实现国家基本公共教育服务的普惠性
        2. 多部委联合发力,通过助力西部大开发、农远工程、乡村振兴等倾斜性战略的实施,为解决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问题,打赢教育脱贫攻坚战,促进国家整体教育均衡发展,实现教育的补偿性公平提供支持
        3. 通过“互联网+”、大数据和人工智能等多样化技术手段,对具有不同需求和潜能的学生进行分类施教,实现有差异的公平发展
三、我国教育信息化在促进教育公平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其分析
    (一)教育信息化在促进教育公平方面的主要问题
        1. 教育信息化发展不均衡,阻碍了普惠性教育利益的分配
        2. 互联网等新技术发展不均衡,加剧了新数字鸿沟,阻碍了竞争性教育利益的分配
        3. 相对于补偿性原则,差异原则的引导性政策环境和体制机制尚未形成
    (二)教育信息化在促进教育公平方面产生问题的原因分析
        1. 社会教育资源短缺导致的效率原则配置引发的问题
        2. 政策上的“先行先试”和“示范项目”引发的问题
四、教育信息化促进教育公平的建议
    (一)进一步推进教育信息化发展,通过发展消除不均衡问题
    (二)进一步深化整体改革,避免对教育信息化的单向过度依赖
    (三)多措并举,大力推进教育信息化融合创新发展
    (四)超越工具理性,从价值层面为教育信息化找到精神家园
五、小结

(6)中国金融发展质量的测度及时空演变特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引 言
一、中国金融发展质量的界定、评价指标体系构建与测度
    1.中国金融发展质量的界定
    2.金融发展质量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3.中国金融发展质量的测度方法
    4.数据来源与说明
二、基本事实特征:中国金融发展质量测度结果分析
三、中国金融发展质量的动态分布演进特征
    1.研究方法:非参数核密度估计
    2.结果分析
        (1)全国整体层面。
        (2)不同区域层面。
四、中国金融发展质量的区域差异及来源
    1.研究方法:Dagum基尼系数及其分解
    2.结果分析
        (1)总体差异。
        (2)区域内差异。
        (3)区域间差异。
        (4)差异来源及其贡献。
五、中国金融发展质量的收敛特征分析
    1.σ收敛模型分析
        (1)研究方法。
        (2)结果分析。
    2.β收敛模型分析
        (1)研究方法。
        (2)绝对β收敛结果分析。
        (3)条件β收敛结果分析。
六、中国金融发展质量的空间集聚特征分析
    1.研究方法:空间自相关指数
    2.结果分析
七、结论与政策启示

(7)区域产业援助政策:理论构建和中国取向(论文提纲范文)

一、导言
二、区域产业援助政策的理论基础
    (一)市场失灵
    (二)自然资源禀赋差异
    (三)区域分工理论
三、欧美区域产业援助政策实例:欧盟结构基金
    (一)欧盟结构基金的概况
        1.欧盟结构基金的构成
        2.欧盟结构基金的资金来源
    (二)欧盟结构基金的内容
    (三)欧盟结构基金的运行原则及程序
四、欧美区域产业援助政策及学术经验
五、中国区域产业援助政策及学术研究
    (一)贫困地区
    (二)革命老区
    (三)边境地区
    (四)民族地区
    (五)老工业基地
    (六)资源枯竭城市
    (七)粮食主产区
六、结论与展望

(8)新发展理念引领下东北经济如何高质量发展的思路及对策建议(论文提纲范文)

一、引言
二、新发展理念引领东北经济全面振兴高质量发展的理论依据
    (一)创新发展理念是引领东北经济全面振兴高质量发展的核心动力
    (二)协调发展理念是引领东北经济全面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
    (三)绿色发展理念是引领东北经济全面振兴高质量发展的必要条件
    (四)开放发展理念是引领东北经济全面振兴高质量发展的必由之路
    (五)共享发展理念是引领东北经济全面振兴高质量发展的本质要求
三、新发展理念引领东北经济全面振兴高质量发展的作用机制
    (一)动力机制
    (二)运行机制
        1. 要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
        2. 要发挥企业带动作用。
        3. 要发挥社会组织的支持作用。
    (三)保障机制
四、新发展理念引领东北经济全面振兴高质量发展的思路及方向
    (一)以创新发展为引领培育东北经济新动能
        1. 要创新东北地区农业发展模式。
        2. 要创新东北地区工业经济发展模式。
        3. 要推进现代服务业发展。
    (二)以协调发展为重点推进东北经济全面振兴高质量发展
        1. 要把协调发展的理念始终贯穿于东北区域经济发展的全过程。
        2. 要重点加强东北地区城乡区域协调发展,尤其是加快乡村振兴步伐。
        3. 要加快要素资源在东北区域间的良性互补。
    (三)以绿色发展为手段推进东北经济绿色升级
    (四)以开放发展为途径加快区域合作
        1. 要以开放发展理念为途径,加快东北地区区域内的合作交流。
        2. 要加强东北地区与国内发达地区省份以及国外地区之间的合作交流。
    (五)以共享发展为引领推进东北地区高质量发展
五、新发展理念引领东北经济全面振兴高质量发展面临的问题
    (一)科技创新投入相对不足
    (二)区域发展不平衡
    (三)对外开放质量不高
    (四)城乡公共服务资源配置不均等
六、新发展理念引领东北经济全面振兴高质量发展的对策
    (一)加快新技术等要素资源的合理配置
    (二)推进城乡社会高质量融合发展
    (三)加大政府扶持力度
    (四)加强高素质人才队伍建设
    (五)加快东北地区新型城镇化高质量发展

(9)中国城市群区域经济差异、动态演变与收敛性——基于十大城市群夜间灯光数据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一、引 言
二、文献综述
三、研究设计
    (一)研究对象
    (二)研究方法
        1.Dagum基尼系数
        2.Kernel密度估计
        3.收敛性
        (1)绝对β收敛
        (2)条件β收敛
    (三)变量选取与数据说明
        1.经济发展水平。
        2.相关控制变量。
    (四)数据来源与处理
四、中国城市群经济发展的区域差异及动态演变
    (一)中国城市群经济发展的总体描述
    (二)中国城市群经济发展的区域差距及其来源
        1.城市群经济发展的总体区域差距。
        2.城市群经济发展的区域内差距。
        3.城市群经济发展的区域间差距。
        4.城市群经济发展的区域差距来源及其贡献。
    (三)中国城市群经济发展分布动态的演变特征
五、中国城市群经济发展的收敛性分析
    (一)空间相关性检验
    (二)绝对β收敛分析
    (三)条件β收敛分析
六、结论与政策启示
    (一)研究结论
    (二)政策启示

(10)中国城乡融合发展的时空演变及动力机制(论文提纲范文)

一、引言
二、文献回顾
    (一)城乡融合的内涵
    (二)城乡融合的测度体系
    (三)城乡融合的动力机制
三、城乡融合发展的逻辑及内涵
    (一)城乡融合发展的逻辑
    (二)城乡融合的内涵及内在机理
四、城乡融合水平测度
    (一)指标选取与数据来源
    (二)利用熵值法确定权重
    (三)时空演变特征分析
五、动力机制分析
    (一)计量模型构建与变量选取
    (二)基准模型结果分析
    (三)稳健性检验
六、结论与启示
    (一)研究结论
    (二)对策建议
    (三)研究不足与展望

四、缩小区域差距的空间模式新思路(论文参考文献)

  • [1]2000—2015年中国高学历人才省际迁移的演化格局及影响机理[J]. 齐宏纲,赵美风,刘盛和,高苹,刘振. 地理研究, 2022(02)
  • [2]上海大都市圈公共服务高质量一体化发展的困境与创新路径[J]. 张恒龙,罗唯. 科学发展, 2022(01)
  • [3]新时代区域协调发展新格局的战略选择[J]. 刘耀彬,郑维伟. 华东经济管理, 2022
  • [4]数字普惠金融发展研究综述[J]. 周璐瑶. 财会月刊, 2022
  • [5]我国教育信息化促进教育公平的政策演进、问题分析和发展建议[J]. 韩世梅. 中国远程教育, 2021
  • [6]中国金融发展质量的测度及时空演变特征研究[J]. 黄凌云,邹博宇,张宽. 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 2021(12)
  • [7]区域产业援助政策:理论构建和中国取向[J]. 鞠晓颖,马志达,陈斐. 产业组织评论, 2021(02)
  • [8]新发展理念引领下东北经济如何高质量发展的思路及对策建议[J]. 刘国斌. 东北亚经济研究, 2021(05)
  • [9]中国城市群区域经济差异、动态演变与收敛性——基于十大城市群夜间灯光数据的研究[J]. 斯丽娟,王超群. 上海经济研究, 2021(10)
  • [10]中国城乡融合发展的时空演变及动力机制[J]. 崔格格,刘维奇. 统计学报, 2021(04)

标签:;  ;  ;  ;  ;  

缩小区域差距的空间模型新思路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