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提高“普九”水平 办有特色的学校(论文文献综述)
天津市北辰区双街乡教委[1](1993)在《提高“普九”水平 办有特色的学校》文中提出我们认为要提高"普九"水平,必须转变办学观念,敢于把潜在优势变为显现优势,形成自己的办学特色。我乡在办有特色学校实践中抓了三个环节。一、找出办学优势,确定特色1990年我乡实现普九达标后,乡教委向各校提出了"合格加特色"的办学方向。发动大家回顾实施普九过程,找出本校办学中的独特之处在哪里。什么是独特之处呢?就是在本校整体工作中影响力最大的方面,与兄弟校相比最有优势的地方。经过大家认真
何永忠[2](1998)在《结合少数民族牧区实际发展基础教育的新模式——甘肃肃南裕固族自治县“全民”“普九”工作调研报告》文中指出结合少数民族牧区实际发展基础教育的新模式——甘肃肃南裕固族自治县“全民”“普九”工作调研报告①何永忠等〔本文摘要〕肃南裕固族自治县作为边远少数民族牧区,今年提前实现了“全民族”的“普九”目标,已处于甘肃省21个少数民族县的领先地位。这是一件极不容易的...
熊梅,陈纲[3](1998)在《标本兼治 综合治理——关于我国部分大中城市义务教育阶段加强薄弱学校建设情况的调研报告》文中研究表明标本兼治综合治理——关于我国部分大中城市义务教育阶段加强薄弱学校建设情况的调研报告●熊梅陈纲近年来,各地因地制宜采取行之有效的措施和办法,使薄弱学校的改造工作初见成效。为了及时总结经验,进一步做好这项工作,加快改造步伐,我们于1997年9月—11月,...
李秉中[4](2004)在《教育均衡发展的制度化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本文通过大量的数据和事实阐明了我国教育尤其是西部农村教育发展的非均衡状态,在深入分析当前教育非均衡发展的社会背景和历史因素的基础上,揭示了我国西部教育发展过程中已然出现的严重危机,并基于古今中外比较典型的教育均等思想和做法,着力构建一种消解问题、走向均衡的体系化且具操作性的教育制度。 全文由引言、正文和结语三大部分组成。 引言主要介绍作者的思想历程和实践体会。 正文安排八章。第一章导论部分主要说明论文立意并介绍文章的逻辑体系。国家的执政能力问题,已是全党关注的焦点,已成为执政党能否取信于民,能否妥善处理各方面利益关系,推进中国长治久安、生死存亡的重大问题。怎么样才能做到科学的发展?基石是教育!怎么样才能使我们生活的社会和谐?是机会均等的教育!怎么样才能使教育均衡发展?是一系列有效的制度!教育均衡不等于相等相同,我们所追求的均衡教育是:为受教育者提供相对平等的机会和条件,处境不利地区儿童能获得国家的同等对待和统筹,薄弱学校能获得教育执政者对有限资源的合理配置,学习不利的儿童能获得合格教师对他潜在发展的终极关怀。 第二章考察概念定义、体系分类,本质意义和实践特征。第三章分析了教育失衡的社会背景,主要研究了国家财政政策、经济发展差距和教育投入差距。第四章从区域的角度研究治理制度,提出义务教育由国家拨付农村教师工资,国家扶持弱势群体特殊政策,以及各级政府的各自职责重新分工。第五章观察教育体系的均衡问题,抓住主要矛盾——高等教育与义务教育投入的对比、高中阶段、民办教育的薄弱、以及终身教育等,分析了级别、种类投入的失衡,提出对策。第六章提出在学校之间合理配置资源,淡化等级、自主办学、民主治校等制度。第七章谈质量均衡问题,从教师队伍专业化均衡发展和学生发展性评价两个角度,提出一些制度理念。最后一章是有限的教育行政,也就是科学的教育执政理念,民主化科学化的决策制度。 结语主要梳理了全文的基本旨趣和核心理路。 我们所从事的一切都是为了我们自身—人的发展。自古以来我们就追求平等、大同、和谐,借鉴昨天、奋斗今天、为了明天,我们所要做的事情就是建立一个自由发展和良好秩序的社会,这一切都取决于我们全体公民的教育水准,取决于我们能不能、可不可建立一套合理的教育制度!关键词:中国教育、西部、教育制度、农村教育、教育发展、均衡发展
纪大海,唐安奎[5](2003)在《四川省民办教育协调发展的调查与研究》文中认为四川民办教育发展态势良好,成绩喜人,但也存在一些问题。制约四川民办教育发展主要有学生家庭经济背景、区域文化观念、区域利益等因素。比较分析四川省各地民办教育的发展水平,有利于拓展民办教育协调发展的思路。四川省民办教育区域协调发展的思路是:以需求为导向,以条件促发展,公办、民办教育互促互补,保持发展的动态平衡。
李建英,曲宗湖[6](2005)在《中国经济欠发达地区学校培养竞技体育后备人才的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运用政治学、经济学、社会学等多学科的理论方法,从区域角度对中国学校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问题进行研究。以经济欠发达地区各方面特征和这一地区体育事业发展的自身特点为切入点,多角度、深层次剖析了欠发达地区学校培养体育后备人才的现状及其制约因素,并结合生动具体的个案分析,揭示了欠发达地区学校体育后备人才的成功之路,提出并论证了社会转型和体育改革背景中经济欠发达地区农村运动训练后备人才的科学培养途径。初步建立了一个比较完整的区域培养竞技体育后备人才的理论框架,较为系统地分析和描述了欠发达地区学校培养体育后备人才的实践体系。
陈德珍[7](2001)在《对2000年后我国义务教育发展若干问题的思考》文中研究指明在世纪之交,编制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十五"规划和2015年前发展规划时,明确义务教育处于什么地位,面临什么发展要求,以及如何抓住机遇,继续扩展改革开放以来的发展态势,把我国的义务教育全面推到公平、普及、优质、高效的新的发展阶段,
陶诗儒[8](2019)在《重庆市渝中区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对策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人们对教育越来越重视。由于经济发展和财政投入的不断加大,不少地区教育资源进一步丰富,教育水平进一步提升,经济发达地区已经初步实现了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教育部颁布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与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指出,当前推进教育公平的重要内容,就是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同时也明确要把“提高质量作为教育改革发展的核心任务”。当前,国家更加注重推动义务教育发展更加均衡、公平、优质。渝中区地处重庆市中心城区,是全市的金融、商贸和文化中心,也是全市基础教育高地,区域内教育资源富集。2014年11月,渝中区通过国家教育督导组督导检查并被认定为义务教育发展基本均衡区,意味着该区校际差距能进一步缩小,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取得了重大突破。在此基础上,渝中区将提升教育整体质量和水平,探索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作为下一阶段的重点工作,本文也以此为契机,以渝中区作为研究对象,探索该区推进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的路径。本文对国内外关于教育均衡、优质的相关研究进行了分析梳理,从公共产品和教育公平理论出发,对义务教育发展的三个阶段进行了分析,即权利平等、资源均衡、优质均衡三个阶段,对义务教育优质均衡的内涵和外延进行了详细阐释,优质均衡是在实现权力平等、资源均衡的基础上,对更优质、更高水平教育的追求,从而对优质均衡有了更深刻准确的认识和把握,为提出推进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的对策建议奠定了理论基础。同时,本文通过实地走访、文献研究等方式,对渝中区义务教育发展现状和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结合前文关于优质均衡内涵的理论分析,提出了渝中区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总体思路、层次目标和具体路径。
郝文婷,何成保,孙志毅,王利生[9](2010)在《经济崛起时教育怎么办?》文中研究表明东胜区教育大事记 2005年 东胜区委、区政府投入1.8亿元新建4所中小学,开东胜教育新建基础设施的先河。 2006年 调整和聘任了29名中小学校长、副校长、校长助理,使各学校干部队伍进一步优化,为东胜教育的改革发展充实了实力,增强了后劲。 2007年 以校
陶格斯[10](2011)在《文化差异与民族学生学业质量 ——基于云南省德宏州那目傣族地区农村小学的田野调查与理论研究》文中认为民族教育是我国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民族教育质量的高低和发展的好坏,不仅影响到整个国家教育质量的提升,而且对于民族地区经济、社会的发展都具有重要的影响。目前,我国的民族教育质量,受到多种因素的制约和影响。学生学业质量作为民族教育质量的一个子系统,因此,对学生学业质量现状、影响因素的研究对于学生学业质量的提升和整个民族教育质量的提升都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运用教育人类学田野调查的方法,以我国云南省那目村学校为个案,对傣族学生学业质量的现状及其影响因素进行了深入的调查研究,并分别从主位和客位的角度加以解释与分析。在此基础上,运用文化中断理论等相关理论为依据,着重从文化的角度分析影响傣族学生学业质量的相关因素,并进行初步的理论解释和探讨。最后,提出相关的对策建议,并在个案研究的基础上,尝试着建构一个民族教育质量与特色协调发展的理论解释框架模式。本研究的主要内容有:导论部分主要介绍研究的相关背景。在总结前人研究的基础上,笔者认为对民族教育质量,特别是学生学业质量的研究不仅应该考虑到一般的影响学生学业质量的有关因素,还应考虑民族地区学生的特殊性和民族教育中的文化差异性。在此基础上,提出本研究的框架和研究思路。第一章对本研究的个案点——云南省那目村的社区文化景观进行了介绍,进而摸索了社区、家庭文化与学校文化之间的差异。并围绕着研究主题,对那目地区学校教育发展的历史轨迹进行了梳理,为开展详细的研究工作提供了更详尽的背景材料。第二章主要从人类学的视角,通过对个案学校的调查,尽可能地展示了傣族学生所处的学习与生活环境,同时对那目小学生学业质量现状进行了较全面的透析,从而全面探讨与分析了傣族学生学业质量的真实状况,为后面的研究工作做好了准备。第三章从主位的角度对傣族学生学业质量现状进行调查与分析研究。主要是通过分析与傣族学生学业质量现状直接相关的利益群体的观点、态度与需求,进一步探寻了激励或抑制傣族儿童学习的文化和更为宽广的社会因素。第四章从客位的角度,运用相关教育学、民族教育学的知识,对傣族学生学业质量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和研究,并提供了关于当前民族学生学业质量现状的理论层面的分析和解释。第五章主要是对傣族学生学业质量现状及其影响因素进行了理论分析和解释。主要从人类学相关文化理论的角度出发,对影响傣族学生学业质量的相关因素,特别是从宏观和微观两个方面对社区、家庭与学校文化之间的差异进行了较为详细的探讨与分析,以期进一步解释傣族学生的学业质量现状。这一方而展示了文化因素对傣族学生学业质量的影响,另一方面也为傣族学生学业质量的提高、民族教育质量的提升提供了一定的理论建议。第六章主要是把研究视角扩大到整个民族教育领域。通过前面几章对个案地区学校学生学业质量的现状及其影响因素的分析与研究,笔者认为不只是民族学生学业质量,而是整个民族教育质量都与民族地区的历史文化有着密切的关系,受着民族地区历史文化传统的影响。因此,要想提升民族教育质量,促进民族教育的发展,就必须注意挖掘民族历史文化传统的影响。在此基础上才能深入探索民族教育的特色发展之路,才能把民族教育质量的提升与民族教育的特色发展结合起来,才能探索出民族教育质量和民族教育特色一体化的发展道路。论文最后,本研究尝试在民族教育质量的提升中建构一种民族文化、教育、经济协调发展的有效模式,为民族教育质量提升和民族教育特色发展提供一定的借鉴和参考。民族学生学业质量的提升与民族教育质量的提升以及民族教育的特色发展具有密切的联系。民族学生学业质量是构成民族教育质量的核心成分,其本身也和民族教育质量一样,受到民族文化传统的制约和影响。而民族教育的特色发展就是要在民族教育质量提升的过程中发现其中的文化差异性,把文化纳入到民族教育的发展过程中来,利用民族文化的积极作用,促进民族教育质量的提升。用民族教育质量的提升带动民族地区优秀传统文化的发展和传承,使民族教育培养的人才更好地适应当地社会经济发展的需求,参与到社会经济的发展建设中去,让他们带动民族地区整体社会、经济和教育事业的全面提高。这是将来民族教育发展、民族教育质量提升的有效途径之一。
二、提高“普九”水平 办有特色的学校(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提高“普九”水平 办有特色的学校(论文提纲范文)
(3)标本兼治 综合治理——关于我国部分大中城市义务教育阶段加强薄弱学校建设情况的调研报告(论文提纲范文)
一、薄弱学校的现状、成因及其分布特点 |
(一)薄弱学校的表现特点及其成因 |
1.学校领导班子差。 |
2.师资队伍差。 |
3.学校生源差,社会声誉差。 |
4.办学质量与效益低。 |
5.校园和家庭文化氛围差。 |
(二)薄弱学校的数量和分布状况 |
二、各地加强薄弱学校建设的政策和措施 |
(一)强化政府行为,把加强薄弱学校建设作为巩固提高“普九”成果的重点工作 |
1.统一思想,提高认识。 |
2.制订规划,明确目标。 |
3.落实责任,明确思路。 |
4.制定倾斜政策,加强软硬件建设。 |
5.利用舆论媒介,加大宣传力度。 |
(二)以改革为突破口,不断提高基础薄弱学校的办学质量和效益 |
1.结合布局调整,合理配置教育资源,提高办学的规模效益。 |
2.结合办学体制和办学模式改革,增强薄弱学校的办学活动。 |
3.结合管理体制改革,形成激励向上的运动机制,加强两支队伍建设。 |
4.结合考试招生制度改革,改善薄弱学校的生源。 |
5.结合督导评价制度改革,端正薄弱学校的办学思想。 |
三、薄弱学校建设取得的初步成效 |
(一)改善了办学条件,树立了社会形象 |
(二)加强和改造了领导班子和师资队伍 |
(三)提高了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办学的规模效益 |
(四)优化了育人环境,形成了良好的校风和学风 |
四、问题和建议 |
(一)关于经费的投入和保障的问题 |
(二)关于与相关部门和部门内部之间加强协调与沟通的问题 |
(三)关于进一步深化教育教学改革的问题 |
(四)关于学校办学质量的评价标准问题 |
(五)关于加强社会舆论导向,形成社会共识的问题 |
(4)教育均衡发展的制度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目录 |
引言 我的心路历程 |
第一章 导论 |
一、当代中国教育处在十字路口,亟需做出制度选择 |
二、本文立论的前提依据 |
三、我的基本观点 |
四、教育均衡发展的理想与遗憾 |
五、教育均衡发展制度体系确立的重大意义 |
六、全文的逻辑安排 |
第二章 教育均衡发展制度的本体理论 |
一、概念涵义 |
二、“教育制度”与其它概念 |
三、教育制度体系的分类 |
四、中外均等思想的简要回顾 |
五、教育制度的创新本质 |
六、教育制度的实践特征 |
第三章 教育均衡发展制度的社会背景 |
一、经济总量差距 |
二、区域财政收入与支出差距 |
三、生活水平差距 |
四、农村教育负担差距 |
五、西部呼唤义务教育发展机会均等 |
第四章 区域均衡教育制度研究 |
一、区域财政支出与教育投入比较 |
二、贫困地区县级财力教育投入的可能性 |
三、西部受教育程度差距 |
四、贵州与上海、浙江的教育差距 |
五、公共教育财政刚性支出制度 |
六、义务教育阶段教师工资国家发放制度 |
七、对处境不利地区实行义务教育特殊扶助制度 |
八、流动人口子女义务教育制度 |
九、大学招生区域均衡分配制度 |
第五章 教育体系的均衡发展制度研究 |
一、“教育体系”与“教育结构” |
二、教育体系投入均衡制度 |
三、高中阶段教育均衡发展制度 |
四、发展民办教育制度 |
五、终身教育制度 |
第六章 校际均衡教育制度研究 |
一、标准化办学制度 |
二、学校自主办学制度 |
三、校长负责制度 |
四、教育资源合理配置制度 |
五、自主选择学校制度 |
六、中小学校长职级制度 |
七、淡化高中阶段区分等级制度 |
八、民主治校制度 |
第七章 教学质量均衡教育制度研究 |
一、创造教师为第一职业的制度环境 |
二、质量均衡迫切需要优秀教师 |
三、教师定期交流制度 |
四、教师岗位资格认定择优聘用制度 |
五、弱势地区优秀教师引进制度 |
六、教师绩效考评制度 |
七、教师专业成长制度 |
八、学生发展性评价制度 |
第八章 教育均衡有限行政制度研究 |
一、教育行政决策 |
二、教育行政决策者的制度意识 |
三、教育行政决策的制度趋势 |
四、下放学校管理权 |
五、非义务教育优质优价制度 |
六、教育行政机关工作制度 |
结语 |
参阅文献 |
后记 |
(5)四川省民办教育协调发展的调查与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一民办教育协调发展的主要制约因素 |
1学生家庭经济背景 |
2区域文化观念 |
二四川省民办教育的区域分布及其比较分析 |
1全省各地民办教育发展水平比较 |
2全省城、乡民办教育发展水平比较 |
三四川省民办教育区域协调发展的思路 |
1以需求为导向 |
2以条件促发展 |
3公办、民办教育互促互补 |
4保持发展的动态平衡 |
(6)中国经济欠发达地区学校培养竞技体育后备人才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引言 |
2 研究对象与方法 |
2.1 研究对象 |
2.2 研究方法 |
3 中国经济欠发达地区体育事业发展现状概况 |
4 中国经济欠发达地区农村学校培养体育后备人才的现状 |
4.1 在思想观念上对课余训练认识落后 |
4.2 经济欠发达地区农村学校体育事业发展迟缓 |
4.3 经济欠发达地区农村学校课余训练总体水平较低 |
4.4 农村民族学校课余训练的开展颇具特色 |
4.4.1 少数民族地区优秀运动员和竞技体育领域日益扩大, 多层次的体育人才培训体系逐步建立 |
4.4.2 经济欠发达地区农村民族学校课余训练的开展状况远远好于当地汉族学校 |
4.4.3 经济欠发达地区少数民族学校能够培养出大批竞技运动人才的成功经验 |
4.5 经济欠发达地区学校运动队的组建方法 |
5 经济欠发达地区学校课余训练中教练员与运动员情况 |
5.1 经济欠发达地区体育后备人才培养的师资、“兼职”教练员情况 |
5.1.1 经济欠发达地区农村学校体育教师数量及其兼职构成情况 |
5.1.1.1 体育师资严重缺乏 |
5.1.1.2 专职体育教师和兼职体育教师的比例失衡 |
5.1.1.3 体育教练员性别比例失衡问题较为严重 |
5.1.2 经济欠发达地区农村学校教练员的工作量情况及待遇情况 |
5.1.2.1 教练员的工作量沉重 |
5.1.2.2 体育教师待遇普遍较低 |
5.1.3 经济欠发达地区农村学校体育教练员职称结构、学历情况、年龄构成 |
5.1.4 经济欠发达地区农村学校体育教练员的素质现状 |
5.1.4.1 思想品德素质 |
5.1.4.2 专业能力素质 |
5.1.4.3 理论水平 |
5.1.4.4 科研能力 |
5.1.4.5 训练水平 |
5.2 学校学生运动员情况 |
5.2.1 学校课余训练对学生运动员文化课学习的影响 |
5.2.2 学校学生运动员参加课余训练的动机 |
6 经济欠发达地区学校课余训练资源配置和竞赛制度保障 |
6.1 经济欠发达地区农村学校体育资源配置的现状 |
6.1.1 体育场地 |
6.1.2 体育器材设备 |
6.2 竞赛制度保障 |
6.2.1 课余运动竞赛制度 |
6.2.2 校外运动竞赛 |
6.2.3 校内课余运动竞赛 |
7 中国经济欠发达地区农村学校竞技体育后备人才的培养途径 |
7.1 经济欠发达地区农村学校学生运动员培养的目标定位 |
7.2 学生运动员选材及训练问题 |
7.3 学生运动员的输送问题 |
7.4 经济欠发达地区学校运动员文化学习的管理 |
7.5 继续坚持走“体教结合”之路 |
8 建议 |
(7)对2000年后我国义务教育发展若干问题的思考(论文提纲范文)
一、如何估计当前“两基”的形势 |
1.“两基”工作取得突破性进展,规定目标可以如期实现 |
2.“两基”目标实现的意义重大,影响深远 |
3. 应该冷静对待当前“两基”存在的薄弱环节和面临的严重困难 |
二、“十五”及2010年义务教育发展目标和分区推进的策略 |
1. 在即将到来的21世纪,要求教育必须有一个飞跃性的发展和进行深刻的改革,才能适应国家发展、民族振兴和国际竞争的需求 |
2. 实行分区规划、分类指导、分别要求、分步实施的策略 |
3. 要继续坚持把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工作,以及在城市和发达地区普及高中阶段教育工作置于整个教育工作的“重中之重”地位 |
4. 当前,义务教育的发展,要在重视规模和普及程度的同时,更要注重质量和效益 |
5. 协调义务教育发展与高中阶段教育的发展 |
三、深化改革、完善义务教育体制,仍然是当前义务教育发展的一个重要课题 |
1. 我国义务教育事业管理应该是在国务院领导下,由省级及以下地方各级政府分级分工负责,以县级政府为主,同时吸收社区参与的体制 |
2. 建立义务教育投入由中央和地方各级财政分担机制,进一步完善以财政拨款为主,多渠道筹措义务教育资金的体制 |
3. 进一步改革义务教育阶段的办学体制,在继续坚持以政府办学为主的同时,积极鼓励社会力量办学 |
(8)重庆市渝中区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意义 |
1.2.1 理论意义 |
1.2.2 现实意义 |
1.3 国内外相关研究综述 |
1.3.1 关于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研究情况 |
1.3.2 关于优质教育的研究情况 |
1.4 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 |
1.4.1 研究内容 |
1.4.2 研究方法 |
2 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的相关理论解读 |
2.1 公共产品理论 |
2.2 教育公平理论 |
2.3 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不同阶段 |
2.4 优质均衡的内涵与外延 |
2.4.1 优质均衡发展的前提 |
2.4.2 优质均衡发展的内涵 |
2.4.3 优质均衡发展的原则 |
2.5 优质均衡发展与教育质量 |
2.5.1 教育质量 |
2.5.2 教育质量均衡 |
3 重庆市渝中区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情况 |
3.1 渝中区义务教育发展现状 |
3.2 渝中区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举措及效果 |
3.2.1 增加投入,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实现重大突破 |
3.2.2 推进标准化学校建设,校点布局更加均衡 |
3.2.3 加强队伍建设,师资分配更均衡 |
3.2.4 推动教学改革,缩小校际差距 |
3.2.5 强化特色发展,提升教育质量 |
4 渝中区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存在主要问题的分析 |
4.1 优质教育资源分布不均衡 |
4.1.1 资源分布不合理 |
4.1.2 校际办学条件差异较大 |
4.2 教育经费投入不足且分配不均衡 |
4.3 教师队伍建设需要进一步强化 |
4.3.1 师资队伍结构不均衡 |
4.3.2 教师交流与激励机制仍需完善 |
4.4 学校特色化、品牌化发展欠均衡 |
4.5 课程改革有待深入 |
4.6 信息化建设落后阻碍均衡发展 |
5 渝中区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对策研究 |
5.1 国内外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经验分析 |
5.1.1 国外经验分析 |
5.1.2 国内经验分析 |
5.2 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的总体思路 |
5.3 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具体路径 |
5.3.1 加快推进学校布局调整 |
5.3.2 探索推进义务教育集团化办学 |
5.3.3 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和交流轮岗 |
5.3.4 积极打造精品课程 |
5.3.5 加强智慧教育建设 |
6 结束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致谢 |
(10)文化差异与民族学生学业质量 ——基于云南省德宏州那目傣族地区农村小学的田野调查与理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导论 |
一、研究背景 |
二、选题缘由与研究意义 |
三、文献综述 |
四、核心概念与理论基础 |
五、研究方法 |
第一章 田野调查地点概况 |
第一节 潞西市风平镇生态与文化概貌 |
第二节 那目傣族社区的文化景观 |
一、生计模式 |
二、教育状况 |
三、风土人情 |
第三节 那目地区小学教育的历史轨迹 |
一、20世纪50年代:初步发展阶段 |
二、20世纪60—70年代:缓慢发展阶段 |
三、20世纪80年代至今:快速发展阶段 |
第二章 那目小学学生学业质量的现状调查 |
第一节 那目小学的现状概况 |
一、那日小学的基本情况 |
二、校园文化与环境 |
三、学生的语言使用和行为特点 |
四、教师的生活与专业发展 |
五、学校与社区的关系 |
第二节 那目小学的教学现状描述 |
一、课程设置与教材 |
二、课堂用语 |
三、师生关系 |
第三节 学生学业质量的现状透析 |
一、学生的课堂表现与分析 |
二、学生的学业成绩及其分析 |
三、学生作业及其分析 |
四、学生对自己学习状况的评价 |
五、教师对学生学业质量的评价 |
第三章 主位研究:那目傣族学生学业质量的不同视角解释 |
第一节 地方官员眼中的民族教育 |
第二节 民族教育研究者的解释 |
第三节 傣族精英眼中的傣族学生学业质量 |
第四节 地方性解释 |
一、那目村民眼中的学校教育 |
二、教师对学生及其家长的看法 |
三、家长对子女教育的看法与期望 |
第五节 不同群体观点的综合分析与讨论 |
一、教育对象的特殊性 |
二、教育发展的不平衡性 |
三、社会经济发展的滞后性 |
四、地理环境的封闭性 |
五、教学用语的多样性 |
六、培养目标的特殊性 |
第四章 客位研究:影响那目傣族学生学业质量的因素分析 |
第一节 教育资源对那目傣族学生学业质量的影响 |
一、教育经费的短缺 |
二、办学条件的不足 |
三、师资队伍的不健全 |
第二节 传统文化与社区风俗对那目傣族学生学业质量的影响 |
一、语言差异显着 |
二、家长教育理念的陈旧 |
三、民族传统习俗与现代教育理念的反差 |
四、社区中的不良风俗 |
第三节 自然地理与经济生态对那目傣族学生学业质量的影响 |
一、自然地理环境的复杂性 |
二、经济生态的单一性 |
第四节 相关教育政策的执行对那目傣族学生学业质量的影响 |
一、减负政策的偏差 |
二、双语教育政策的模糊性 |
第五节 学生自身的内部因素对那目傣族学生学业质量的影响 |
一、学生身心发展的特殊性 |
二、非智力因素的表现较消极 |
三、学生的学习归因方式不恰当 |
第五章 那目傣族学生学业质量的理论探讨 |
第一节 宏观探讨:社区文化与学校文化之间的冲突 |
第二节 微观探讨:那目傣族学生与学校教育之间的关系 |
一、语言差异与学生学业质量 |
二、教材的文化差异与学生学业质量 |
三、校园文化与学生学业质量 |
四、心理适应与学生学业质量 |
第六章 结论与思考 |
第一节 质量与特色相结合模式的探索 |
一、背景:民族文化、教育与经济的困顿 |
二、思考:对文化、教育与经济关系的再认识 |
第二节 发展民族基础教育的思考及建议 |
一、对教育管理部门的建议 |
二、对学校的建议 |
三、对教师的建议 |
四、对家长的建议 |
结语 |
一、本研究的主要观点 |
二、本研究的不足和今后有待研究的问题 |
参考文献 |
附录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和参加的科研项目 |
后记 |
四、提高“普九”水平 办有特色的学校(论文参考文献)
- [1]提高“普九”水平 办有特色的学校[J]. 天津市北辰区双街乡教委. 教育改革, 1993(04)
- [2]结合少数民族牧区实际发展基础教育的新模式——甘肃肃南裕固族自治县“全民”“普九”工作调研报告[J]. 何永忠. 民族教育研究, 1998(01)
- [3]标本兼治 综合治理——关于我国部分大中城市义务教育阶段加强薄弱学校建设情况的调研报告[J]. 熊梅,陈纲. 教育研究, 1998(04)
- [4]教育均衡发展的制度化研究[D]. 李秉中. 东北师范大学, 2004(01)
- [5]四川省民办教育协调发展的调查与研究[J]. 纪大海,唐安奎. 中国教育学刊, 2003(04)
- [6]中国经济欠发达地区学校培养竞技体育后备人才的研究[J]. 李建英,曲宗湖. 体育科学, 2005(10)
- [7]对2000年后我国义务教育发展若干问题的思考[J]. 陈德珍. 中国教育政策评论, 2001(00)
- [8]重庆市渝中区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对策研究[D]. 陶诗儒. 重庆大学, 2019(01)
- [9]经济崛起时教育怎么办?[N]. 郝文婷,何成保,孙志毅,王利生. 中国教育报, 2010
- [10]文化差异与民族学生学业质量 ——基于云南省德宏州那目傣族地区农村小学的田野调查与理论研究[D]. 陶格斯. 中央民族大学, 2011(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