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关于充分条件和必要条件(论文文献综述)
王娅玮,吴福祥[1](2017)在《基于汉语史的与连接范畴相关的概念空间》文中研究指明本文通过对汉语史及跨语言的语料考察,验证并修正了Malchukov(2004)、王慧萍和潘秋平(2011)构建的与连接相关的概念空间,构建了一种扩展的、包含更多功能节点的连接范畴概念空间。首先,本文对某些功能关联模式的已有结论进行了辨正。譬如"平列、追加、递进"之间的关联模式,以及"对比、修正、转折"之间的关联模式。其次,本文细化了一些功能节点,并建立了这些节点与其他节点的关联模式。譬如从"转折"关系析出"限制"节点,同时细化了"条件"节点,将之分化为"充分条件、必要条件、假设条件",并认为"转折"可通过"限制"义而与"充分条件、假设条件、必要条件"间接关联。另外,本文还离析了"选择"关系,将之分为"任意选择"和"极性选择"两个节点,考察发现,虽同为"选择"关系,但这两个功能并不直接相关,而各自与其他功能直接关联。最后,本文增加了一些新的关联模式。如"让步"同"递进"具有相似性,两者直接相关。
迟永[2](2014)在《美国介入领土争端的行为——基于模糊集定性比较分析的解释》文中研究指明对于为什么美国会采取军事手段介入他国领土争端,既有的研究尚未给出答案。作者以第三方国家干涉行为的"意愿"维度为解释框架,提出争端国双方同美国的实力对比、同盟关系、对外政策相似程度、经济相互依赖、政体相似性这5个因素影响美国对领土争端的干涉手段。借助这一框架,作者设计了5条假设,结合国际关系研究中的现有数据,运用模糊集定性比较分析方法,对这些假设进行验证。研究结果表明,干涉的目标国同美国经济相互依赖程度低、同盟关系水平低、政体相似度大以及干涉的支持国同美国实力差距大与经济相互依赖程度低是美国军事手段干涉领土争端的必要条件;充分条件组合分析得出了5条有效的解释路径,其中干涉目标国同美国实力差距大与对外政策相似度低这两个条件分别出现在这些解释路径中,表明它们对美国军事干涉领土争端有着重要影响,但干涉支持国同美国的同盟关系、对外政策相似程度以及政体相似程度的解释力度不大,美国也常常支持与其政体不相似或不存在同盟关系的国家,这一结果也表明有关第三方国家干涉的"选择效应"并没有在此得到验证。
万涛[3](2015)在《隐性知识转化为显性知识的评价判断规则研究》文中指出基于企业协作中评价一致性的角度,经验丰富者、管理者的隐性知识转化为显性知识的知识共享非常重要。但是,企业进行知识的评价判断时往往忽视隐性知识。本文从评价者评价判断的事例中探讨隐性知识转化为显性知识规则的方法,并提炼出评价判断规则。关注评价对象中相对评价最小要素的配对比较,对于复数的属性值,从优先顺序关系的集合得出综合性优先顺序,寻求评价判断规则。对于属性值的评价,假设综合性评价具有非单调性,基于必要条件和充分条件求得评价判断理论。此外,如果假设配对比较具有可比性,必要条件和充分条件会更加密切,加大使用规则进行判断的比重。本文对于便携式音乐播放器的隐性知识评价判断规则进行了应用研究,显示了产品评价判断的知识获取及其表现效果。
高伟[4](2018)在《创业政策对城市创业产出的影响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创新创业对经济增长的核心推动作用已经被广泛认同。我国从2008年开始开展第一批国家级创业型城市的建设工作,旨在通过创业政策促进城市创业。创业政策会影响城市创业环境,创业环境影响城市创业产出。研究创业政策对城市创业产出的影响,对于城市的创业发展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本文将创业型城市创建工作中的创业政策作为投入,建设成果作为产出,从政府投入产出的视角研究创业政策对城市创业产出的影响。为了深入细致地分析创业政策对城市创业产出的影响,本文依据84个城市的创建工作报告,通过文本分析将创业政策分为九个维度,将城市创业产出分为三个部分,从创业环境的视角分析各个维度创业政策对城市产出的影响,同时从政策路径的视角探索提升城市创业产出的创业政策路径。通过创业环境视角,将创业环境作为创业政策影响城市创业产出的中介变量,利用回归分析发现创业环境对提升创业的就业带动作用影响显著,舆论宣传和服务咨询维度的创业政策能提升创业活动对城市经济发展的贡献。另一方面,由于城市研究的特殊性,回归分析在本研究中存在较大的局限性,为了克服这些局限性引入模糊集定性比较分析的方法进行进一步分析。通过政策路径视角,利用模糊集定性比较分析的方法直接讨论创业政策投入对城市创业产出的影响路径。依据分析得到的核心创业政策维度进行分类,将能够提升城市创业产出的政策路径分为实干型创业政策路径、宣传型创业政策路径、资源节省型创业政策路径和全面型创业政策路径。为城市结合自身特点选择合适的创业政策路径提供了理论基础和实际案例验证。本文对创业政策和城市创业产出进行了全新的细致划分,并利用文本分析将反映政府组织效率的顶层设计作为创业政策的一个维度,通过各维度包含关键词的重要性程度对创业政策进行量化,采用回归分析和模糊集定性比较分析的方法研究了创业政策对城市创业产出的影响,补充了创业政策定量研究的不足,也为城市创业的发展提供了建议。
王琦[5](2019)在《国家治理能力现代化视阈下的公益类事业单位领导干部选任制度研究》文中研究说明中共十八届三中全会将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确定为中国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中共十九大对其作出具体部署和安排。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是一项长期的系统工程,需要根据上述部署与安排,落实相应的国家机关与事业单位的改革等。领导干部能力现代化是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保障,公益类事业单位承载着社会公共服务输出的重要职能,在中国经济社会发展中具有特殊地位,加快推进并积极深化公益类事业单位改革,领导干部的选任是其重要内容和关键环节。改革公益类事业单位领导干部选任制度,选任高素质专业化的领导干部队伍,是推动新时代公益类事业单位领导干部队伍实现专业化建设,保障公益类事业单位适应新时代中国社会主要矛盾变化、更好提供公共产品和服务,满足群众多样性、多元化需求的一个前提基础,更为重要的是,这也是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的主要抓手。因此,在国家治理能力现代化视阈下研究公益类事业单位领导干部选任制度具有非常重大的理论和现实意义。公益类事业单位领导干部选任制度的变迁,大致经历初创时期、探索时期、改革时期、新时代四个阶段,经过长时间的探索与改革,至2015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印发《事业单位领导人员管理暂行规定》,结束了没有体现中国事业单位特点、彰显人才成长规律的选任政策法规体系的历史,填补了事业单位领导干部选任制度建设的空白,为新时代事业单位领导干部选任制度建设指明了方向。当然,冷静地观察与分析,还应充分认识到公益类事业单位领导干部选任制度尚未成熟,在具体实践中仍面临一些问题,诸如领导干部选任制度化不足,体现在干部选任制度体系尚不完备、干部选任制度缺乏配套政策;干部选任过程中民主化程度有限、群众参与欠缺;领导干部选任法制化缺乏法律支撑、干部选任过程具有照顾现象;领导干部选任科学化不够,选任标准不明、考核标准缺乏、选任方式单一、人岗不相适等问题。为了解决公益类事业单位领导干部选任制度面临的问题,本文在国家治理力现代化的理论视角下,基于案例剖析,具体分析影响因素,从过程、目标、功能三个层面提出优化路径,力图构建新时代中国公益类事业单位领导干部选任制度建设的总体思路、基本策略,为中国公益类事业单位领导干部选任提出政策议,设计可行性强的操作方案。依循国家治理能力现代化相关导向和问题指引,上述阐释构成本文研究公益类事业单位领导干部选任制度的问题意识,并从这一问题意识出发进一步推进相应的研究进程:首先,从理论角度分析国家治理能力现代化与公共服务能力现代化、领导干部能力现代化的关系,提出新时代中国公益类事业单位领导干部应当具备的能力素质。其次,在梳理中国公益类事业单位领导干部选任制度变迁历程基础上,过对比中国公益类事业单位与党政机关、国有企业、社会组织领导人员选任制的不同特点,分析中国公益类事业单位领导干部选任制度的独特之处。通过定位中国公益类事业单位及其领导干部的角色与功能,推导出中国公益类事业单位导干部选任制度的结构、功能及属性。再次,结合本人所从事的组织人事工作实践,基于案例剖析,定性分析影响因素,探析中国公益类事业单位领导干部选任制度现状及存在的突出问题。最后,以国家治理能力现代化为出发点和落脚点,以领导干部能力现代化为切入点,提出实施分层分类的差别化制度系统调适路径,并从过程、目标、功能三个层面,实现中国公益类事业单位领导干部选任制度的协调化、高效化、法制化、民主化、科学化、现代化发展,进一步深化中国公益类事业单位领导干部选任制度改革,有效推进国家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综上所述,国家治理能力现代化真正意义上的实现,需要落实在政府部门及其附属机构的各种积极变革。其中,在公益类事业单位相关改革中,作为核心程的领导干部选任制度,对于公益类事业单位的变革与积极发展等具有重要且不可忽视的意义。对此,本文的研究意在通过对中国公益类事业单位领导干部选任制度的梳理、分析与评价,将这一选任制度与国家治理能力现代化之间的关联以明确,进而落实对于国家治理能力现代化的积极推动。
张明,杜运周[6](2019)在《组织与管理研究中QCA方法的应用:定位、策略和方向》文中提出从研究方法和分析技术两个层面分析已有QCA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并提供解决思路。在研究方法层面,从理论目标、研究问题和实现途径3个方面阐明了QCA方法与定量研究方法的差异化定位;在分析技术层面,详细阐述了QCA方法应用全过程(3个阶段)的操作性策略。最后,指出QCA方法在组织与管理研究中进一步优化应用的未来方向,即提高透明性、纳入时序性和尝试混合方法。
张若铭[7](2020)在《高中数学常用逻辑用语的教学现状调查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人工智能、“互联网+”等领域成为世界研究的热点,而这些领域的理论基础就是数理逻辑。自从数理逻辑的基础知识被引入中学数学教材后,中学逻辑内容的选择也在不断地发生变化。《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2017年版)》(简称《课程标准(2017年版)》)中对常用逻辑用语的课程定位也有所改变。在实际教学中,由于内容比较抽象和教师的不够重视,常用逻辑用语成为高中数学学习的难点之一。《课程标准(2017年版)》中提出了数学学科六大核心素养,在核心素养视野下如何进行并改善常用逻辑用语的教学是一个亟需解决的问题。本研究以高中数学常用逻辑用语作为研究对象,结合调查结果和教学实践,探究如何改善常用逻辑用语的教学现状,分析并探究在《课程标准(2017年版)》指导下如何使核心素养在教学中落地。首先,通过查阅与“高中常用逻辑用语教学”的相关文献,阐述了本课题的研究背景、研究意义以及研究思路。分析常用逻辑用语、数理逻辑以及逻辑推理素养三者之间的关系,发现常用逻辑用语在培养学生的理性思维和提高学生的逻辑推理素养方面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体现了研究本课题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其次,通过对各版本教学大纲和课程标准中的逻辑知识进行分析,了解我国逻辑知识的变化情况和教学定位。分析人教版(A、B版)、北师大版、沪教版以及湘教版教材内容编排的差异。再次,通过问卷调查法和访谈法,发现学生学习常用逻辑用语存在的问题和了解常用逻辑用语的教学现状。对调查结果进行分析,发现存在的问题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对命题的定义理解不到位;(2)写命题的否定时不全面,数学语言转化不灵活;(3)数学符号认知存在困难;(4)对充分条件、必要条件的概念模糊不清;(5)逻辑知识应用意识弱。最后,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以下相关的教学建议:(1)教师对逻辑知识有整体把握,要有教学逻辑;(2)注重揭示知识的发生、形成过程;(3)创设使用数学语言的情境和机会;(4)注重充分条件与必要条件在推理论证中的应用;(5)渗透数学思想方法和数学逻辑思维规律。
李玉霞,李雪丹,欧阳尚昭[8](2019)在《“充分条件与必要条件”教学设计、点评与教学反思》文中认为1.内容和内容解析(1)教学内容:充分条件与必要条件,充要条件,全称量词与存在量词,全称量词命题与存在量词命题的否定.(2)内容解析内容的本质:逻辑用语是一种理性语言,是表达理性思维的载体.常用逻辑用语是数学语言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数学表达和交流的工具,是逻辑思维的基本语言,属于原理与规则类知识,能准确、简洁地表达
赵艳飞[9](2017)在《促进学生思维能力发展的高中数学情境教学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数学的本质是从各种具体事物中抽象出来的共性,学生要学会透过这些具体事物所产生的现象看到问题的本质,这就要求学生具备较强的思维能力,训练这种思维能力自然要回归到具体情境中。因此本文研究的主要问题是:情境教学是否有助于学生对概念的理解;情境教学是否有助于学生具体形象思维的渗透;情境教学是否有利于逻辑推理能力的发展;情境教学是够有利于学生发散性思维的发展。本文的研究方法主要是问卷调查法、实验法、访谈法。首先通过问卷调查发现在解决数学问题时,有很大一部分学生并没有进行积极主动地思考,为研究情境教学能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本文以某高中的两个班为主要研究对象,一个班为实验班,另一个班为对照班。实验班和对照班分别通过情境教学方式和常规教学方式,从概念学习、具体形象思维、逻辑思维和创造性思维这四个方面研究情境教学是否能够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最后通过学生访谈了解学生对情境教学的看法以及感受。研究表明,情境教学能够加深学生对数学基本概念的理解;情境教学能够使学生在概念的三种表征方式即语言表征、符号表征、图形表征之间实现转换;情境教学能够促进学生的具体形象思维的发展,能够借助其他形式进行对数学概念的运用;情境教学能够促进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发展;适当的情境能够激发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发展。根据以上结论,本文对课堂教学提出了一些教育启示和建议,同时指出了本文的一些不足之处,以及需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迟文敬[10](2011)在《条件复句分类研究》文中提出语法学界关于条件复句再分类存在诸多分歧,对相应关联词语可表哪些具体种类更是众说纷纭,这些都给条件复句教学和应用带来困惑。鉴于此,本文在系统比较各家观点基础上运用逻辑语义和逻辑划分理论对条件复句分类进行再研究,进而对相应关联词语表义功能做出新解,以求对条件复句的认识能更贴近客观实际。因学界所持划分标准不同,故对条件复句再分类共派生出5种不同结构层级的8小类分类体系。目前比较通行的是以黄伯荣、廖序东主编的《现代汉语》为代表的把条件复句先二分出“有条件”、“无条件”两种,再把“有条件”二分出“充分条件”、“必要条件”两类的二层二分体系。针对条件复句再分类产生如此多的意见分歧,本文运用客、主和静、动两个双视角分别关照的具体研究方法,确立了以逻辑语义为主、以关联词语为辅的建类、分类标准,通过理据论证,扬弃了学界通行的“无条件”说,把原属“无条件”的复句按实际所表分别划归到“充分条件”、“必要条件”、“充要条件”复句中,并摒弃学界较通行的二层二分格局及其他分类体系,重新构建起充分条件复句、必要条件复句、充要条件复句一层三分新体系。同时,本文还就联结词与三种条件复句小类间错综复杂的对应关系做了深入探讨,归纳并给出二者对应关系简表,发现并论证了“不论”具有联结所有条件复句小类的全功能特点。另外,本文还揭示了必要条件变身充要条件的条件和由此产生的辨类偏误及纠偏方法。本文的创新之处主要表现为:运用了两个双视角分别关照条件复句再分类的具体研究方法;确立了以逻辑语义为主、以关联词语为辅的建类、分类标准;扬弃了“无条件”说并把其分别划归到充分、必要、充要三类条件复句中;摒弃了学界较通行的二层二分及其他分类格局,构建充分条件、必要条件、充要条件复句一层三分新体系;系统给出了三种条件复句与联结词之间犬牙交错的复杂对应关系简表,特别是发现并证明了“不论”具有联结所有条件复句全功能特点;揭示了必要条件变身充要条件的语境条件和由此产生的辨类偏误及纠偏方法。
二、关于充分条件和必要条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关于充分条件和必要条件(论文提纲范文)
(1)基于汉语史的与连接范畴相关的概念空间(论文提纲范文)
1. 引言 |
2. 国内外与连接相关的概念空间研究 |
3. 基于汉语史的与连接范畴相关的概念空间 |
3.1“伴随、平列、追加、递进、重复”的关联模式 |
3.1.1 伴随-平列 |
3.1.2 平列-追加-递进 |
3.1.3 追加-重复 |
3.2“对比、修正、转折、限制、让步”之间的关联模式 |
3.2.1 追加-对比-转折 |
3.2.2“修正、转折、对比”的关联模式 |
3.2.3 递进-让步-转折-限制-充分条件 |
3.3“充分条件、必要条件、假设条件、让步条件、让步”之间的关联模式 |
3.3.1 限制-充分条件-必要条件、充分条件-假设条件 |
3.3.2 假设条件-让步条件-让步 |
3.4“任意选择、极性选择”的关联模式 |
3.5“承接、结果、目的、原因”之间的关联模式 |
3.5.1 转折-承接 |
3.5.2 承接-结果-目的-原因 |
3.6 连接词“又、且、却、则”的语义图 |
3.6.1“又”的语义图 |
3.6.2“且”的语义图 |
3.6.3“却”的语义图 |
3.6.4“则”的语义图 |
4. 结语 |
(2)美国介入领土争端的行为——基于模糊集定性比较分析的解释(论文提纲范文)
一有关第三方干涉的既有解释 |
二美国在领土争端中的介入行为:研究假设 |
(一)实力对比 |
(二)同盟关系 |
(三)经济相互依赖 |
(四)政体相似性 |
三美国介入领土争端的模糊集定性比较分析 |
(一)数据来源与案例选择 |
(二)结果变量的操作与校准 |
(三)条件变量的操作与校准 |
四研究发现及讨论 |
(一)必要条件分析 |
(二)充分条件组合分析 |
五结论 |
(3)隐性知识转化为显性知识的评价判断规则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前言 |
知识共享转化为显性知识的支持与评价 |
1、评价判断的理论函数 |
2、JLF的简化 |
在判断评价中JLF的单调非递减性分析 |
1、JLF的单调非递减性 |
2、评价判定的必要条件和充分条件的推导 |
评价判断规则的筛选 |
1、配对比较的可比性推导 |
2、配对比较的不对称性推导 |
3、关于优先顺序关系的传递性分析 |
产品评价的评价判断规则的应用研究 |
结语 |
(4)创业政策对城市创业产出的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引言 |
1.1 选题背景 |
1.2 实践价值 |
1.3 理论意义 |
1.4 研究框架 |
第2章 文献综述 |
2.1 城市创业 |
2.1.1 创业活动的区域特性 |
2.1.2 城市创业与经济发展 |
2.1.3 城市创业与就业 |
2.1.4 城市创业的衡量 |
2.2 创业环境 |
2.2.1 创业环境的维度及要素 |
2.2.2 创业环境对城市创业的影响 |
2.2.3 创业环境的评价方法 |
2.3 创业政策 |
2.3.1 创业政策的内涵 |
2.3.2 创业政策路径 |
2.3.3 创业政策的作用机制 |
2.3.4 创业政策失效 |
2.4 本章小结 |
第3章 研究设计 |
3.1 研究方法 |
3.2 数据来源及说明 |
3.2.1 文本数据 |
3.2.2 统计数据 |
3.2.3 问卷调查 |
3.3 文本降维处理 |
3.4 本章小结 |
第4章 基于创业环境视角的创业政策分析 |
4.1 变量描述 |
4.1.1 因变量 |
4.1.2 自变量 |
4.1.3 中介变量 |
4.1.4 控制变量 |
4.2 统计分析 |
4.2.1 描述性统计 |
4.2.2 变量间的相关性分析 |
4.3 创业政策对城市创业产出的影响 |
4.3.1 创业活跃程度 |
4.3.2 就业带动 |
4.3.3 经济贡献 |
4.4 基于创业环境视角的分析讨论 |
第5章 基于政策路径视角的投入产出分析 |
5.1 模糊集定性比较分析 |
5.1.1 定性比较分析 |
5.1.2 模糊集和模糊数学 |
5.1.3 模糊数学在社会科学中的应用 |
5.1.4 模糊集定性比较分析的基础和步骤 |
5.2 模糊集定性比较分析的过程 |
5.2.1 各项条件和结果的校准 |
5.2.2 各项条件的必要性检验 |
5.2.3 城市案例的真值表分析过程 |
5.3 创业政策对城市创业产出的作用路径 |
5.3.1 创业活跃程度 |
5.3.2 就业带动 |
5.3.3 经济贡献 |
5.4 基于政策路径视角的分析讨论 |
第6章 结论和讨论 |
6.1 结论 |
6.1.1 基于创业环境分析的结论和讨论 |
6.1.2 基于政策路径分析的结论和讨论 |
6.1.3 回归分析和fsQCA的比较讨论 |
6.2 论文创新点 |
6.3 政策启示 |
6.4 论文研究局限和未来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 |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
(5)国家治理能力现代化视阈下的公益类事业单位领导干部选任制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选题缘由与研究意义 |
(一) 选题缘由 |
(二) 研究意义 |
二、文献综述 |
(一) 国家治理能力现代化 |
(二) 公益类事业单位改革 |
(三) 领导干部选任制度改革 |
(四) 文献评述 |
三、论文的结构框架 |
四、主要的研究方法 |
五、可能的创新之处 |
第一章 国家治理现代化分析框架中的领导干部能力建设 |
第一节 国家治理能力现代化与领导干部能力现代化的逻辑关联 |
一、国家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意义 |
二、国家治理能力现代化对领导干部能力现代化的要求 |
三、选任制度现代化在领导干部能力现代化建设中的地位 |
第二节 国家治理能力现代化与公共服务领域的领导干部选任 |
一、国家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内容是公共服务现代化 |
二、公共服务现代化对公益类事业单位领导干部选任的要求 |
三、公共服务现代化对领导干部选任要求与传统选贤任能的区别 |
第三节 国家治理能力现代化对公益类事业单位领导干部的能力要求 |
一、基础性要求 |
二、功能性要求 |
三、专业性要求 |
第二章 中国公益类事业单位领导干部选任制度变迁及其独特性研究 |
第一节 中国领导干部选任制度概况 |
一、领导干部选任的基本概念 |
二、中国领导干部的选任模式 |
三、中国领导干部的选任程序 |
第二节 中国公益类事业单位领导干部选任制度变迁历程 |
一、初创时期: 解放思想,破旧立新 |
二、探索时期: 打牢基础,破冰前行 |
三、改革时期: 积极探索,深化落实 |
四、“新时代”: 建章立制,全面发展 |
第三节 中国领导干部选任制度的横向比较与独特性研究 |
一、党政机关领导干部选任制度概况及特征 |
二、国有企业领导人员选任制度概况及特征 |
三、社会组织领导人员选任制度概况及特征 |
四、公益类事业单位领导干部选任制度的独特性 |
第三章 中国公益类事业单位领导干部选任案例分析:以M部为例 |
第一节 M部公益类事业单位领导干部选任总体情况 |
一、M部所属公益类事业单位领导干部选任制度 |
二、M部所属公益类事业单位领导干部选任情况 |
三、M部所属公益类事业单位领导干部选任特点 |
第二节 M部所属公益类事业领导干部选任制度建设 |
一、领导干部选任制度建设情况 |
二、领导干部选任制度主要特征 |
三、领导干部选任具体方案介绍 |
第三节 公益类事业单位领导干部选任制度问题分析 |
一、公益类事业单位领导干部选任制度化不够完善 |
二、公益类事业单位领导干部选仟民主化不够充分 |
三、公益类事业单位领导干部选任法制化不够健全 |
四、公益类事业单位领导干部选任科学化不够到位 |
第四章 中国公益类事业单位领导干部选任制度影响因素的定性比较分析 |
第一节 公益类事业单位领导干部选任制度影响因素的研究设计 |
一、领导干部选任制度影响因素的研究方法 |
二、领导干部选任制度影响因素的研究案例 |
三、领导干部选任制度影响因素的研究假设 |
四、领导干部选任制度影响因素的变量设计 |
第二节 公益类事业单位领导干部选任制度影响因素的软件分析 |
一、寻找影响领导干部选任制度成效的充分条件 |
二、寻找影响领导干部选任制度成效的必要条件 |
第三节 研究结论与思考讨论 |
一、研究结论: 影响领导干部选任制度成效的因素 |
二、思考讨论: 推动领导干部选任制度改革的启示 |
第五章 新时代中国公益类事业单位领导干部选任制度建设策略选择 |
第一节 公益类事业单位领导干部选任制度建设的总体设计 |
一、总体思想: 以国家治理能力现代化为制度建设的导向 |
二、基本策略: 以领导干部能力现代化为制度建设的切入点 |
三、操作方案: 实施分层分类的差别化制度系统调适路径 |
第二节 公益类事业单位领导干部选任制度建设的过程向度 |
一、强化领导干部选任主体的法治观念 |
二、规范领导干部选任方式的法治依据 |
三、保障领导干部选任过程的法治程序 |
第三节 公益类事业单位领导干部选任制度建设的目的向度 |
一、建构领导干部选任制度的商议机制 |
二、健全领导干部选任权力的配置体制 |
三、加强领导干部选任对象的责任意识 |
第四节 公益类事业单位领导干部选任制度建设的功能向度 |
一、建立领导干部选任制度民主化保障 |
二、构建领导干部选任措施法治化依托 |
三、实现领导干部选任制度动态化调整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相关学术成果 |
后记 |
(6)组织与管理研究中QCA方法的应用:定位、策略和方向(论文提纲范文)
1 研究背景 |
2 QCA方法的差异化定位 |
2.1 理论目标——检验、细化或构建理论 |
(1) 检验理论 |
(2) 细化理论 |
(3) 构建理论 |
2.2 研究问题——组态问题而非净效应问题 |
2.3 实现途径——集合关系而非相关关系 |
3 QCA方法的操作性策略 |
3.1 案例和条件的选择 |
3.1.1 案例选择 |
3.1.2 条件选择 |
(1) 条件选择的原因 |
(2) 条件选择的数量 |
3.2 条件和结果的校准 |
3.2.1 校准过程中的原则与方法 |
3.2.2 定性数据与问卷数据的校准 |
3.3 分析过程中的步骤 |
3.3.1 条件的必要性分析 |
(1) 必要条件的认定 |
(2) 必要条件的经验相关性 |
(3) 必要条件在条件组态的充分性分析中的存留 |
3.3.2 条件组态的充分性分析 |
(1) 构建真值表 |
(2) 完善真值表 |
(3) 分析真值表 |
(4) 对结果不存在状态的分析 |
(5) 分析结果的呈现形式 |
3.4 研究结果的稳健性 |
3.4.1 稳健性检验方法 |
(1) 常用的稳健性检验方法 |
(2) 稳健性检验的误解 |
3.4.2 稳健性评估维度 |
3.5 结论的升华与深化 |
3.5.1 对充分性组态的阐释 |
(1) 充分性组态的拟合参数 |
(2) 因果复杂性的潜在假定 |
3.5.2 与思想 (理论) 对话 |
3.5.3 与证据 (案例) 对话 |
4 QCA方法的未来应用方向 |
4.1 提高透明性 |
4.2 纳入时序性 |
4.3 尝试混合方法 |
(7)高中数学常用逻辑用语的教学现状调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意义 |
1.3 研究问题 |
1.4 研究方法 |
1.5 研究思路 |
第二章 文献综述 |
2.1 国内外研究现状 |
2.1.1 国外研究 |
2.1.2 国内研究 |
2.2 数学语言 |
2.3 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 |
2.4 逻辑推理 |
2.5 常用逻辑用语教学相关研究 |
第三章 常用逻辑用语的内容分析 |
3.1 课程中的常用逻辑用语 |
3.2 教材中的常用逻辑用语 |
3.2.1 人教版新旧教材对比 |
3.2.2 北师大版、沪教版、湘教版教材对比 |
第四章 常用逻辑用语的教学现状 |
4.1 调查问卷与访谈 |
4.1.1 调查目的 |
4.1.2 研究对象 |
4.2 调查问卷编制 |
4.3 调查问卷质量分析 |
4.4 调查结果与分析 |
4.4.1 调查问卷结果及分析 |
4.4.2 调查问卷中问题解析 |
4.4.3 教师访谈分析 |
第五章 常用逻辑用语的教学建议 |
5.1 对教师教学的建议 |
5.2 对学生学习的建议 |
第六章 研究结论与反思 |
6.1 研究结论 |
6.2 研究反思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1 |
附录2 |
致谢 |
(9)促进学生思维能力发展的高中数学情境教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问题 |
1.3 研究方法 |
1.4 研究意义 |
1.5 研究目标 |
第2章 文献综述和相关理论 |
2.1 情境概念的界定 |
2.2 情境教学的特点 |
2.3 情境教学的可行性研究 |
2.4 情境教学研究综述 |
2.5 思维能力培养研究 |
第3章 问卷调查 |
3.1 调查问卷的对象 |
3.2 调查问卷的设计 |
3.3 调查问卷结果分析 |
第4章 促进学生思维能力发展的情境教学 |
4.1 情境教学与概念学习 |
4.2 情境教学与具体形象思维 |
4.3 情境教学与逻辑思维能力 |
4.4 情境教学与创造性思维 |
第5章 研究过程 |
5.1 实验假设 |
5.2 教学设计说明 |
5.3 教学设计实施 |
5.4 测试卷的编制 |
5.4.1 课堂测试卷的编制 |
5.4.2 能力测试卷的编制 |
5.5 测试卷的实施 |
5.6 测试结果分析 |
5.6.1 课堂测试结果分析 |
5.6.2 能力测试结果分析 |
5.6.3 学生访谈 |
第6章 结论与启示 |
6.1 结论 |
6.2 启示 |
6.3 本研究的局限 |
6.4 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
附录1:高中生数学思维状况调查问卷 |
附录2:课堂测试 |
附录3:能力测试 |
参考文献 |
致谢 |
(10)条件复句分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文献综述与研究意义 |
第一节 条件复句分类综述 |
第二节 关联词语功能综述 |
第三节 研究内容、意义与方法 |
第二章 条件复句新三分体系建构 |
第一节 分类标准科学性探究 |
第二节 扬弃“无条件”说理据分析 |
第三章 条件复句与联结词对应关系 |
第一节 充分条件复句与联接词 |
第二节 必要条件复句与联结词 |
第三节 充要条件复句与联结词 |
第四章 条件性质类变与辨类偏误 |
第一节 必要条件变身充要条件 |
第二节 条件复句常见辨类偏误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四、关于充分条件和必要条件(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汉语史的与连接范畴相关的概念空间[J]. 王娅玮,吴福祥. 当代语言学, 2017(04)
- [2]美国介入领土争端的行为——基于模糊集定性比较分析的解释[J]. 迟永. 世界经济与政治, 2014(10)
- [3]隐性知识转化为显性知识的评价判断规则研究[J]. 万涛. 管理评论, 2015(07)
- [4]创业政策对城市创业产出的影响研究[D]. 高伟. 清华大学, 2018(04)
- [5]国家治理能力现代化视阈下的公益类事业单位领导干部选任制度研究[D]. 王琦. 吉林大学, 2019(03)
- [6]组织与管理研究中QCA方法的应用:定位、策略和方向[J]. 张明,杜运周. 管理学报, 2019(09)
- [7]高中数学常用逻辑用语的教学现状调查研究[D]. 张若铭. 曲阜师范大学, 2020(02)
- [8]“充分条件与必要条件”教学设计、点评与教学反思[J]. 李玉霞,李雪丹,欧阳尚昭. 中小学数学(高中版), 2019(11)
- [9]促进学生思维能力发展的高中数学情境教学研究[D]. 赵艳飞. 上海师范大学, 2017(01)
- [10]条件复句分类研究[D]. 迟文敬. 辽宁师范大学, 2011(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