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视化柴油机燃烧的几种方法

可视化柴油机燃烧的几种方法

一、柴油机燃烧可视化的几种方法(论文文献综述)

张杰[1](2021)在《高压环境下生物柴油的雾化及燃烧特性分析》文中认为

邹莉[2](2021)在《重型柴油机CDPF的加载及再生性能的数值模拟》文中指出催化型颗粒物过滤器(Catalytic Diesel Particulate Filter)技术被广泛应用于降低柴油机的PM排放,然而柴油机长期运行后,沉积的灰分会造成CDPF催化剂失活等问题。因此,为满足排放法规更严格的PM限值要求,本文围绕灰分对CDPF的工作过程造成的影响、并对捕集性能和再生性能相关应用问题进行深入分析。本文旨在准确研究CDPF的压降和内部化学反应,基于参考文献的试验数据建立CDPF一维反应动力学模型,对相关压降模型,再生反应模型的参数进行标定及验证。基于验证好的模型,研究灰分对CDPF捕集性能和再生性能的影响规律。仿真结果表明灰分的沉积会导致CDPF总压降上升,极限碳载量下降;灰分层的形成有利于增大载体过滤效率,而形成灰分堵头会导致过滤效率降低。当灰分层渗透率大于壁面渗透率时,灰分层的形成有利于降低系统压降。进一步分析灰分对被动再生性能的影响,对DPF燃油添加剂再生和CDPF催化再生进行对比,发现灰分的沉积会造成贵金属催化剂失活,抑制NO氧化反应,导致碳烟氧化速率变低。然而,对DPF燃油添加剂再生方式,灰分沉积在末端能提高载体温度,有利于提升碳烟氧化速率。本文为提升捕集性能对CDPF进行结构优化,并研究排气参数对再生过程的影响。结果表明,载体孔密度和孔径的合理组合有利于降低压降并提高过滤效率,孔密度和孔径的最佳范围分别在260~300cpsi之间,108)左右。CDPF中碳烟再生速率主要由反应物浓度和NO2逆向扩散能力共同影响,NO2作为氧化剂,浓度越大再生平衡温度越小;排气流量的增大缩短了反应时长同时增大了逆向扩散阻力,使得碳烟氧化速率下降,平衡温度上升;初始碳载量越大,NO2逆向扩散阻力越大,被动再生速率越小,平衡温度越大。O2浓度通过影响NO氧化反应进而影响碳烟氧化速率,平衡温度随O2浓度增大而降低;比较其对平衡特性的影响程度可发现NO2>流量>O2>初始碳载量。出口NO2/NOx比例与NO转化率和碳烟再生速率两者相关,出口NO2/NOx比例在340℃时达到最大,初始碳载量对出口NO2/NOx比例影响很小;在一定温度下,NO2/NOx排放比例随NO2浓度和O2浓度增大而增大,且在340℃之后,NO2浓度对NO2/NOx排放比例基本上无影响;排气流量增大会使该NO2/NOx排放比例达到峰值的温度上升,且NO2/NOx排放比例随之降低。

齐嘉[3](2019)在《船用四冲程中速柴油机性能预测建模和仿真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利用轮机模拟仿真系统对学员进行操作和故障排查训练,是提高学员业务能力,提高轮机管理水平的重要手段之一。目前我国绝大多数船员培训机构都配置了大型轮机仿真系统系统,对提高船员水平发挥了重要作用,但现有的轮机仿真系统系统中的四冲程柴油机数学模型过于简化,无法满足维护、故障判断和应急处理等方面的训练要求,因此建立一个四冲程柴油机数学模型,既能满足模拟器培训需要,又能实现在不同工况下对柴油机进行性能预测的需要是十分必要的。本文基于YANMAR 6N330L-GW的四冲程中速发电柴油机为研究对象,建立了该型柴油机的循环平均值模型以及UG8液压调速器的数学模型;编写了基于VC++6.0的仿真计算程序,并给出了仿真计算结果。仿真计算结果与柴油机实船运行数据进行了对比。仿真试验表明:该循环平均值模型能够正确反映柴油机在不同负荷下的稳态和动态特性,仿真误差小于6%,可以满足仿真训练的要求;利用仿真模型对柴油机进气温度和压力变化进行了性能预测,预测结果与实际相符;开发了柴油机二维和三维操作界面并将其融入到轮机仿真系统中;将仿真模型和操作界面成功移植到现有的轮机仿真系统中,完善了现有发电机组的训练和培训功能,经平台测试仿真模型运行正常。本文建立的四冲程发电柴油机数学模型能够比较准确的反应不同工况下柴油机的运行参数,不仅可以用于对相关海事院校的学生以及航运公司的船员进行教学培训,未来还能为航运公司开发远程故障诊断以及决策系统提供技术保障,具有一定的商业应用价值。

叶洲[4](2019)在《柴油机稳态和瞬态工况燃烧和排放性能量化分析系统的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节约不可再生能源、保护生态环境是当今世界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环节,各国对发动机经济性能和排放性能都提出越来越高的要求,同时也制定了越来越严格的标准。发动机能否节能减排,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气缸内的燃烧。为了更好地分析柴油机燃烧过程,本文基于LabVIEW软件和MATLAB软件,设计开发出一套柴油机燃烧排放分析系统。整个系统结构不仅具备基本的参数设置、数据导入及查找、数据均值处理、图线光顺、计算及显示、数据存储等功能,还能实现稳态单工况燃烧特性分析和多工况map图表分析,以及瞬态工况和起动工况的连续循环分析。另外,基于本文所研究的系统,对一款增压柴油机的稳态和瞬态工况的燃烧和排放特性展开了研究。对比分析了稳态工况不同转速及负荷率下柴油机燃烧排放特性,恒转速增转矩瞬态工况下不同过渡时间和不同恒定转速对瞬态性能的影响,以及不同起动温度对起动性能的影响。通过分析,在柴油机所有稳态运行工况中,处于中高转速和负荷率的工况燃烧性能和总体排放性能较好。随着转速和负荷率偏离此区域,热效率降低,且转速的影响更为明显。在瞬态工况下,柴油机燃烧性能随过渡时间增长,恒定转速增大以及起动工况下起动温度升高而改善。实践表明,该系统操作简单,功能多样,运行稳定,能够帮助相关从业人员方便有效地分析研究柴油机燃烧及排放过程的规律和特性,从而为提高柴油机的燃油经济性和降低污染物提供参考和指导,达到了预期的工程价值。

姜智超[5](2019)在《基于多次预喷射的柴油机燃烧噪声控制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汽车发动机产生的噪声问题一直影响着人们的生活,随着各项法规的建立,发动机噪声的改善面临着很大考验,而柴油机的噪声问题更加突出。本课题通过利用直喷柴油机电控系统精确地控制多次预喷参数及节气门开度,可以有效地控制柴油机的燃烧噪声并在一定程度上改善其声品质。首先,进行柴油机原状态下各工况的燃烧噪声实验,实验机型原状态为一次预喷射策略,实验数据表明,在不同转速和负荷下的燃烧噪声差别很大,实验机型的燃烧噪声在怠速工况下较为严重,其他负荷工况下的燃烧噪声在可接受范围之内。其次,为降低怠速下的燃烧噪声,研究多次预喷射技术对燃烧噪声的影响,分析多次预喷策略对缸压、压升率、放热率、燃烧噪声和一米平均噪声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采用该技术后,压升率和放热率峰值明显降低,燃烧噪声有明显改善,缸压频谱在5005000Hz的中高频率范围内幅值有所减小,整机辐射噪声也有明显降低。基于本次试验研究进气量对柴油机燃烧噪声及转速波动的影响,在两次预喷的基础上,通过改变节气门的开度来控制柴油机的燃烧过程,从而达到改善燃烧噪声的目的,实验结果表明,随着节气门开度的减小,缸压及压升率曲线有明显降低的趋势,燃烧噪声也随之降低,但节气门开度需要控制在一定范围内,否则会引起转速的波动。然后,用发动机仿真软件GT-power对此柴油机的燃烧噪声进行仿真计算。在两次预喷射的基础上,模拟计算不同节气门开度下缸压及压升率曲线,对比实验数据,使仿真计算结果与实验结果尽量保持一致。接下来,仿真计算两次预喷策略中第一次预喷射和第二次预喷射分别在不同的预喷角及预喷油量下燃烧噪声的变化。最后,在试验数据的基础上对该机型做声品质分析,主要对比这两种预喷策略在响度、粗糙度和尖锐度上的区别,结果表明,两次预喷策略的声品质更加优秀,其中响度和粗糙度值降低的幅度很大。

李松[6](2018)在《2,5-二甲基呋喃/柴油混合燃料燃烧和碳烟颗粒物生长演变研究》文中认为石化能源危机和环境污染问题是当前政府、学术界和工业界共同关注的焦点,也是亟待解决的难点。对柴油机而言,发展高效清洁代用燃料和建设能源多元化供应体系,可以缓解能源消耗、降低污染物排放。此外,柴油机排放碳烟颗粒物对环境和人体健康危害极大,而由于其复杂的生长演变过程,碳烟生成机理一直是燃烧界的研究热点。2,5-二甲基呋喃(DMF)作为第二代生物质含氧燃料,在缓解能源消耗和降低碳烟排放方面已展现出良好的效果和适用性,目前越发受到内燃机界的关注。因此,本文以DMF/柴油混合燃料为研究对象,采用试验和理论相结合的研究方法,探究了DMF掺混对柴油燃料燃烧和碳烟颗粒物生长演变过程的影响。首先,论文开展了不同负荷、喷油时刻和EGR工况下DMF掺烧的柴油机台架试验研究,结果表明:(1)DMF掺混有利于改善柴油机燃烧,但大比例掺混时,会面临压升率高或燃烧恶化等问题;(2)DMF掺混有利于减少颗粒物的总质量浓度和平均直径,但会提高颗粒物总数量浓度;(3)DMF掺混有利于减少团状、絮状形式存在的颗粒物,减少基本碳粒子之间的堆积,使得颗粒的结构紧密程度降低,基本粒子碳层排列的有序性减弱。其次,论文开展了数值模拟研究,深入揭示DMF/柴油混合燃料燃烧和碳烟颗粒物生长演变规律,其主要内容为:(1)采用多级机理简化策略和机理“解耦”思想,构建了涉及四环芳香烃组分生成的正庚烷/甲苯/DMF三元燃料简化化学反应机理,包含99种组分和395步反应,并利用滞燃期、组分浓度、火焰传播速度和HCCI燃烧等试验数据对其进行了广泛验证;(2)采用燃料特性预测和试验值拟合的方法,获得了DMF以及不同比例DMF/柴油混合燃料的热物性参数;(3)结合三元燃料简化机理,构建了混合燃料燃烧的碳烟模型,其中选取了芘分子作为成核和表面沉积组分,标定了成核、表面沉积和OH氧化的反应速率;(4)利用KIVA-CHEMKIN计算代码,耦合简化机理、混合燃料热物性参数和碳烟模型,搭建了多维数值计算平台,进行了混合燃料定容燃烧弹和发动机喷雾燃烧和碳烟颗粒物生长演变过程的模拟计算。通过数值研究获得的主要结论为:(1)构建的正庚烷/甲苯/DMF三元燃料简化机理能够预测较宽范围内的燃料滞燃期、组分浓度、层流火焰传播速度和HCCI燃烧过程;(2)数值计算平台可以准确预测定容弹中柴油火焰浮起长度、碳烟生成量及其分布区域,以及柴油发动机燃烧过程中PAHs分子和碳烟颗粒的生长演变规律,还可以很好地预测柴油与D30(70%柴油/30%DMF)燃料发动机燃烧和碳烟排放的变化趋势;(3)碳烟主要生成区域位于当量比大于1.5、火焰温度范围为17002000K位置,且位于芘分子浓度较高区域的上游,与乙炔主要生成区域保持一致;(4)环境氧浓度增加、喷油压力增大或喷孔直径减小,可增加火焰浮起长度,改善燃烧,降低碳烟生成量;(5)DMF掺混可以延长滞燃期,增加火焰浮起长度,减少浓混合气区域,同时提高系统中的氧含量,降低过浓区域的当量比,减少碳烟前驱物和碳烟生成来源。通过对DMF/柴油混合燃料燃烧和碳烟颗粒物生成过程以及工况参数对其影响的试验和理论研究,所得结论可有效指导实际柴油机燃烧效率提高和碳烟颗粒物排放控制,为新型燃料的应用提供理论依据和试验基础,对缓解能源危机和改善环境质量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袁瑞卿[7](2018)在《单体泵喷油系统计算模型开发与验证》文中指出发动机燃烧过程是影响柴油机性能的关键因素,发动机喷油系统的喷射特性是改善发动机燃烧性能的重要方面。改善喷射特性的方法可以从理论研究和试验研究两个方面入手,目前各种商业化软件基本满足喷射宏观特性需求,但在现有软件理论模型基础上进行改进和深入研究是比较困难的,深入研究喷射机理就必须开发理论模型,所以对喷油系统喷射过程各个阶段的理论研究就显得尤为重要。在理论研究的基础上,自行建立数学模型,通过编程实现其数值计算,并进行试验验证,利用所得仿真模型为改进和提高发动机喷油系统的喷射特性提供指导,从而改善发动机的燃烧过程,提高发动机的经济性和排放。本文的主要研究对象是单体泵喷油系统,首先对单体泵喷油试验系统及其工作原理做了简要介绍,为了验证仿真计算结果准确性,在单体泵喷油试验平台上做了不同温度和背压下循环喷油量的试验和不同转速及喷油脉宽下泵端压力变化的试验,并对试验数据的处理方法和误差分析做了简要介绍和计算。其次,本文在单体泵喷油系统的物理模型和基本工作原理基础上,根据喷油系统的几何结构及压力波传播的动态规律,建立了凸轮滚轮计算的数学模型、高压供油泵端的数学模型、高压油管内燃油一维不稳定流动的数学模型以及机械式喷油器的数学模型,考虑了燃油压缩性系数及燃油密度随压力的变化,选择在高压油管内划分计算单元,在其特征线上将高压油管内燃油流动的偏微分方程组的求解转化为常微分方程组的求解,联立各边界方程及高压油管的结点方程进行求解燃油在每一时刻每一点的状态参量,并给出了喷油模拟计算过程中的重要参量的计算公式,编写了单体泵喷油系统特性计算的程序,得到喷油系统的压力波形及循环喷油量。最后将仿真程序所得结果与试验数据进行对比,得到仿真结果与试验误差在可接受范围内,说明了本文所得仿真模型具有一定的可信度。通过仿真结果和试验结果的对比,可得同温度下,循环喷油量都随着背压的增大而减小;同背压下,随着温度的增加,循环喷油量减小;分析了循环喷油量及峰值压力相对差值的变化,可得同一转速下,随着喷油脉宽的增加,峰值压力相对差值逐渐减小;同一喷油脉宽,转速为900r/min的峰值压力相对差值大于转速为1200r/min的峰值压力相对差值。

史卫全[8](2018)在《基于氛围气激光诱导荧光法的射流浓度测试方法研究》文中提出缸内直喷技术相较于其他内燃机喷射技术可以通过提高压缩比、降低泵气的损失,来提高发动机热效率,并在减少氮氧化物等污染物的排放方面具有巨大优势。在基于缸内直喷的燃烧过程控制中,研究分层混合气的浓度分布信息对研究直喷式内燃机具有很大的帮助。激光诱导荧光技术(LIF)经常被用来测试燃料的浓度分布信息,其优点是时间和空间分辨率高,荧光和激光的波长不一使得信噪比相较于其它方法高,但是其荧光剂的选择具有局限性,而且需要对荧光强度和物质浓度做预先标定,有较大的改进空间。本文参考LIF方法,保留其优点,但将荧光剂(tracer)加入氛围气中,以高压气体射流为例,对这种氛围气激光诱导荧光法(LIFA)的浓度测试方法开展研究工作。首先,本文总结了常用的密度/浓度分布测试方法,包括纹影法,散射法,LIF等。在考虑了传统LIF方法中荧光剂选择、预标定等局限性后,从原理方面证明了LIFA无需考虑tracer是否完全代表燃料,解决了tracer的选择局限性问题,同时还具有不同燃料之间能进行对比的优点。基于LIFA方法,推导了计算混合气浓度分布信息的公式以及在线标定的方法。其次,基于本文所研究的LIFA方法,搭建了实验所需要的测试平台,包括喷射系统,光学系统,同步系统等。此测试平台可以实现在定容弹系统中,对不同状态(气态、液态)的燃料,在不同的喷射压力(2bar200MPa)、温度、背压下,进行浓度分布测试实验,可以得到不同喷射后时刻的瞬时射流结果。最后,基于LIFA方法,对不同介质的气体射流在不同条件下进行了实验,利用在线标定方法,定量得到了不同喷射时刻下的气体射流在不同喷射压力下的浓度分布信息情况,并比较了氩气和氮气在相同条件下的浓度分布情况,最后对此方法的不确定性进行了讨论。

石志迈[9](2012)在《伞喷涡流室式柴油机燃烧系统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随着非道路用压燃式发动机的排放标准逐渐严格,而农用柴油机出于成本的考虑,暂不能采用复杂的电控系统或尾气后处理系统来达标。因此,采用涡流室燃烧室,改善燃烧、降低有害排放,成为农用柴油机满足非道路排放法规最重要的技术路径。改善柴油机缸内混合气的时空分布是改进其性能和排放的有效途径。大连理工大学已故胡国栋教授发明的伞状喷雾由于微粒化好、周向分布均匀,应用于由胡国栋教授提出、近年来已成为国际研究热点的直喷式柴油机均质预混合燃烧方式,取得了在中低负荷下同时大幅降低NOx和PM排放的良好的效果。但是由于伞状喷雾贯穿距不足,导致燃烧室外围空气利用不好,因此仍未能将预混合燃烧向高负荷扩展,这也是当前国内外研究预混合燃烧的学者共同面临的一个难题。另一方面,对于涡流室柴油机,由于涡流室尺寸相对较小,不需要很长的喷雾贯穿距,气流运动又比较强烈。因此,本文提出伞状喷雾涡流室燃烧系统,探索将伞状喷雾应用于涡流室柴油机中,以期利用伞状喷雾微粒化好、周向分布均匀的优点,加速油气混合过程,改善涡流室柴油机的燃烧和排放。针对湖南某柴油机厂生产的某型涡流室式柴油机,本文开展了如下研究工作:(1)在原型机上分别应用轴针式油嘴和伞喷油嘴,进行性能对比实验。结果表明,采用伞状喷雾油嘴可以使柴油机在90%及以下负荷的油耗下降3%-5%,并且NOx排放也显着降低。在下一阶段的研究工作中,将进一步优化涡流室的结构,使柴油机满负荷的油耗和排放也得以改善。(2)提出某型涡流室式柴油机的连接通道的改进方案,采用了横截面为豌豆形的圆弧通道,并且利用AutoCAD2006软件和UG NX6.0软件分别完成二维和三维设计通过作图过程熟练掌握了以上两种软件。(3)通过对某型涡流室式柴油机连接通道改进方案进行建模及数值模拟,全面了解涡流室式柴油机气缸内的工作状态。同时对涡流室式柴油机燃烧室的浓度场和速度场的模拟研究,了解了燃烧室内混合气形成和气流运动的过程,并初步模拟了改进方案的效果。

董全[10](2012)在《交叉孔和外开式喷油器喷雾特性的测量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汽油机缸内直喷技术和柴油机HCCI/PCCI燃烧方式的出现极大地丰富了预混合燃内容,让喷雾特性的研究变得更加重要,也促进了燃料和喷射技术的长足发展。喷雾对直喷汽油机新一代燃烧系统-喷雾导向式燃烧系统的混合气控制是至关重要的,不同喷油策略要求喷雾兼具高雾化性、大喷雾体积和短贯穿距等特性。另一方面,基于柴油的HCCI/PCCI燃烧方式也需要同样的喷雾特性。柴油的低挥发性和高粘度的物性使柴油机早喷比汽油机早喷遇到的问题更加复杂。过长的喷雾贯穿距在较低的缸内气体密度条件下更容易造成“湿壁”现象,稀释润滑油,而油膜的不完全蒸发及碰撞后形成的大粒径油滴也会对柴油机的燃油经济性和排放特性产生负面影响。因此,研究开发具有高雾化性、大喷雾体积和短贯穿距喷雾特性的喷油器,对解决柴油机和汽油机预混合燃烧中的混合气快速形成的难题是十分必要的。本论文研究外开轴针式喷油器和新开发的V形交叉孔喷油器的喷雾特性,为优化设计这两种喷油器奠定基础。首先以直喷汽油机喷雾导向式燃烧系统使用的新型压电晶体控制外开轴针式喷油器为研究对象,采用高速摄影与超高速摄影相结合的方法,对这种喷油器形成的空心圆锥状喷雾特性进行了可视化研究。结果表明:环境压力、喷射压力及针阀升程的变化都对喷雾锥角影响很小。在多种实验条件下,实际的喷雾锥角都能够与轴针阀座的几何锥角基本保持一致。随着背压从0.1MPa增加到1.1MPa,喷雾轴向贯穿距和径向最大展开宽度明显减小。本文提出了喷雾体积放大倍率的概念,通过形成的喷雾体积与喷射的燃油体积的比值来衡量、分析实验参数对于喷雾雾化及空间分布能力的影响。采用超高速摄影对这种空心圆锥状喷雾在喷射初期的发展情况进行观察时发现,整个喷雾实际上是由许多很细的“油线”组成的,油线结构对于油气掺混和雾化起到很大的促进作用。采用粒子图像测速技术(PIV)对压力定容弹内多种实验条件下的外开轴针式喷油器的喷雾场速度特性进行了测量与分析。结果表明:空气的动力作用会在喷口附近形成一个强烈的再流通区域,在喷雾外表面和内部产生的两个大尺度的气体涡流会对点火时刻火花塞附近的混合气的形成质量产生较大影响。喷射压力、环境压力、针阀升程及喷雾锥角对喷雾场内气流运动特征的影响被着重分析。同时对喷雾场各节点的速度结果进行均方根求解,用得到的速度标准差分布表示喷雾场内涡流强度特征,进一步分析了喷雾场内的两个大尺度涡流随时间的变化以及针阀升程等参数对这两个涡流的影响。采用相位多普勒粒子测速仪(PDPA)对这种空心圆锥状喷雾场在径向和轴向多个测量点上的粒子速度及粒径大小进行了测量与分析。结果表明:环境压力的变化不仅可以明显改变喷雾体积大小和喷雾场的速度特性,同时对粒径特征也有显着影响。本文着重分析了由喷射压力、针阀升程以及喷雾锥角引起的喷雾场内粒子特征变化对雾化与混合气形成质量的影响。采用时间分割法将PDPA获得的原始粒子信息以时间为轴线进行分段研究,对喷雾经过测量点的四个不同阶段内粒子的速度和直径特征进行比较和分析。在喷射过程中,喷雾前端粒子速度较高,直径较大,在喷油结束后,喷雾场内的粒子速度接近于零,粒子AMD和SMD也分别稳定在不同的粒径量级上。压电晶体控制的外开轴针式喷油器虽然具有很好的雾化性能,可以有效控制喷雾贯穿距,但成本较高,在柴油喷射系统的高喷射压力条件下的喷雾特性还有待研究。对于柴油机和直喷汽油机来说,不断提高的喷射压力不仅使喷射系统成本增加,同时也对系统的密封性和可靠性提出挑战。因此,设计出一个能够在相对较低的喷射压力条件下实现与高压喷射相同的雾化效果,或在相同喷射压力条件下具有更高雾化水平的喷油器,同时还要兼具大喷雾体积和短贯穿距的特性,这是新燃烧技术发展的关键之一。基于以上背景,本文提出了V形交叉孔喷油嘴设计,并根据直喷汽油机和柴油机的喷射压力水平不同,将实验分为低压喷射和高压喷射两部分。在定容弹内对V形交叉孔喷油嘴形成的扇状喷雾进行了多角度、多边界条件的可视化观察。同时采用喷雾体积放大率与PDPA粒径采集相结合的方法,进一步分析了喷射压力、环境压力及交叉角对这种扇状喷雾的雾化性能的影响。此外,本文对交叉孔喷油嘴的喷孔内流进行了三维仿真计算,比较了不同交叉角大小对应的喷孔出口的速度特性,结果证明交叉的壁面结构产生的径向液体内力(反作用力)是产生较大喷雾锥角的主要原因,而径向X和Y方向上液体内力大小不同则导致喷雾在这两个方向上的增长率存在差异,并最终形成了扇状喷雾。

二、柴油机燃烧可视化的几种方法(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柴油机燃烧可视化的几种方法(论文提纲范文)

(2)重型柴油机CDPF的加载及再生性能的数值模拟(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柴油机污染法规及其限值
    1.3 PM生成机理及危害
    1.4 柴油机排气颗粒物的过滤净化技术
        1.4.1 柴油机颗粒物净化装置
        1.4.2 PM的捕集机理
        1.4.3 PM的再生方式
    1.5 催化型柴油机颗粒物过滤器国内外研究现状
    1.6 本文研究意义及研究内容
    1.7 本章小结
2 过滤器数值模型的建立及验证
    2.1 流场控制模型
        2.1.1 质量守恒方程
        2.1.2 动量守恒方程
        2.1.3 能量守恒方程
    2.2 压降控制模型
    2.3 碳烟质量守恒模型
    2.4 反应动力学模型
        2.4.1 CDPF反应动力学模型
        2.4.2 DPF反应动力学模型
    2.5 捕集及再生模型验证
        2.5.1 压降模型验证
        2.5.2 NO氧化模型验证
        2.5.3 碳烟氧化模型验证
    2.6 本章小结
3 灰分对CDPF加载与再生性能的影响
    3.1 灰分组分对CDPF系统捕集性能的影响
        3.1.1 不同灰分组分对CDPF系统压降的影响
        3.1.2 不同灰分组分对CDPF系统过滤性能的影响
        3.1.3 不同灰分组分对CDPF系统极限碳载量的影响
    3.2 灰分量对CDPF系统捕集性能的影响
        3.2.1 灰分量对CDPF系统压降的影响
        3.2.2 灰分量对CDPF系统过滤效率的影响
        3.2.3 灰分量对CDPF系统极限碳载量的影响
    3.3 灰分分布系数对CDPF系统捕集性能的影响
        3.3.1 灰分分布系数对CDPF系统压降的影响
        3.3.2 灰分分布系数对CDPF系统过滤效率的影响
        3.3.3 灰分分布系数对CDPF系统极限碳载量的影响
    3.4 灰分对不同再生方式的再生性能影响
        3.4.1 不同灰分组分对CDPF系统再生性能的影响
        3.4.2 灰分分布系数对CDPF系统被动再生的影响
    3.5 本章小结
4 CDPF系统性能及NO_2/NO_x排放的影响因素分析
    4.1 结构参数优化
        4.1.1 Do E方法介绍
        4.1.2 Do E试验设计及优化
    4.2 不同排气参数对碳烟氧化速率及被动再生平衡的影响
        4.2.1 排气流量对被动再生性能的影响
        4.2.2 初始碳载量对被动再生性能的影响
        4.2.3 O_2浓度对被动再生性能的影响
        4.2.4 NO_2浓度对被动再生性能的影响
    4.3 不同排气参数对NO_2/NO_x排放的影响
        4.3.1 初始碳载量对出口NO_2/NO_x比例排放的影响
        4.3.2 排气流量对出口NO_2/NO_x排放的影响
        4.3.3 O_2浓度对出口NO_2/NO_x排放的影响
        4.3.4 NO_2浓度对出口 NO_2/NO_x排放的影响
    4.4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3)船用四冲程中速柴油机性能预测建模和仿真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选题的背景和意义
    1.2 国内外柴油机建模研究现状
    1.3 国内外轮机仿真系统研究现状
    1.4 本文主要工作
2 船用四冲程柴油机的循环平均值模型
    2.1 柴油机的数学模型
    2.2 柴油机每循环的喷油量
    2.3 气缸容积的计算
    2.4 柴油机的工作过程
        2.4.1 压缩始点1参数的计算
        2.4.2 压缩终点2参数的计算
        2.4.3 等容加热终点3的参数计算
        2.4.4 等压加热终点4参数的计算
        2.4.5 等温燃烧点5参数的计算
        2.4.6 排气阀开启点6参数的计算
        2.4.7 柴油机其他指标的计算
    2.5 UG8液压调速器的构成及工作原理
    2.6 调速器的数学模型
    2.7 柴油发电机组运动方程
    2.8 柴油机调速系统
3 柴油机数学模型计算和程序设计
    3.1 VC++程序设计语言简介
    3.2 柴油机的结构和工作参数
    3.3 柴油机模型的程序设计
    3.4 程序界面设计与程序编写
    3.5 仿真程序的调试
    3.6 调速器数学模型的程序设计
4 柴油机模型的计算与分析
    4.1 稳态计算
    4.2 动态计算结果与分析
    4.3 柴油机性能预测计算分析
5 柴油机操作界面的程序设计和实现
    5.1 操作界面的总体设计
    5.2 二维操作界面的程序设计与实现
    5.3 三维操作界面的程序设计和实现
6 仿真模型和操作界面在轮机仿真系统中的应用
    6.1 轮机仿真系统平台
    6.2 仿真模型调试与其他系统的关联
        6.2.1 仿真模型的变量命名规则
        6.2.2 仿真模型融入平台后的调试
        6.2.3 仿真模型与其他系统的关联
    6.3 操作界面与轮机仿真系统的融合
7 结论和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筒历及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科研成果

(4)柴油机稳态和瞬态工况燃烧和排放性能量化分析系统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本课题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排放政策法规的发展
    1.3 燃烧分析系统的研究
        1.3.1 国外研究现状
        1.3.2 国内研究现状
    1.4 瞬态工况的燃烧及排放特性研究
        1.4.1 国外研究现状
        1.4.2 国内研究现状
    1.5 本课题的主要内容与意义
第二章 柴油机燃烧分析的理论基础
    2.1 柴油机的循环过程
        2.1.1 柴油机的工作原理
        2.1.2 模型假设
    2.2 燃烧放热率的计算
        2.2.1 做功量
        2.2.2 内能变化量
        2.2.3 传热损失量
    2.3 基于示功图的燃烧分析
        2.3.1 示功图的意义
        2.3.2 性能指标
    2.4 起动工况的模型调整
        2.4.1 起动传热模型
        2.4.2 起动漏气模型
        2.4.3 起动漏气模型验证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分析系统的设计与构建
    3.1 系统软件组成
        3.1.1 LabVIEW软件介绍
        3.1.2 MATLAB软件介绍
        3.1.3 LabVIEW与 MATLAB混合编程
    3.2 系统的功能与整体结构
        3.2.1 系统功能的设定
        3.2.2 系统结构
    3.3 系统的组成部分
        3.3.1 参数设置模块
        3.3.2 数据导入及参数查找功能
        3.3.3 数据均值处理
        3.3.4 图线光顺功能
        3.3.5 参数计算及显示模块
        3.3.6 稳态分析界面
        3.3.7 瞬态分析界面
        3.3.8 起动分析界面
        3.3.9 数据存储功能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柴油机稳态工况测试与分析
    4.1 试验发动机和台架
        4.1.1 试验发动机
        4.1.2 台架测试系统的组成
    4.2 稳态工况试验方案
    4.3 稳态工况分析
        4.3.1 随转速变化的特性
        4.3.2 随负荷率变化的特性
        4.3.3 稳态排放特性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柴油机瞬态工况测试与分析
    5.1 瞬态工况试验方案
    5.2 恒转速变转矩工况
        5.2.1 不同过渡时间的对比
        5.2.2 不同转速的对比
    5.3 冷暖机起动工况
        5.3.1 起动工况的特殊性简介
        5.3.2 起动温度对燃烧性能的影响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6.1 全文总结
    6.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论文期间发表的论文及科研情况

(5)基于多次预喷射的柴油机燃烧噪声控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柴油机燃烧噪声研究的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3 本文的课题来源、研究内容及方法
第2章 柴油机噪声实验
    2.1 实验原理
        2.1.1 燃烧噪声原理
        2.1.2 多次预喷射控制燃烧噪声原理
        2.1.3 整机噪声原理(一米平均噪声)
        2.1.4 进气控制燃烧噪声原理
        2.1.5 EGR影响燃烧噪声原理
        2.1.6 转速波动测试原理
    2.2 实验设备
        2.2.1 发动机参数及安装
        2.2.2 燃烧噪声测试设备
        2.2.3 一米平均噪声和转速波动测试设备
    2.3 实验策划
        2.3.1 实验工况
        2.3.2 环境条件
        2.3.3 台架条件
        2.3.4 测量参数及位置
        2.3.5 软件参数设
        2.3.6 数据分析
    2.4 实验结果及分析
        2.4.1 一次预喷策略
        2.4.2 怠速工况下两次预喷策略
        2.4.3 进气量对燃烧噪声的而影响
        2.4.4 进气量对转速波动的影响
        2.4.5 EGR开关对燃烧噪声的影响
        2.4.6 EGR对辐射噪声的影响
        2.4.7 EGR对转速波动的影响
    2.5 本章小节
第3章 柴油机燃烧噪声仿真模拟计算
    3.1 GT-SUITE
        3.1.1 GT-SUITE软件介绍
        3.1.2 模型图的建立
        3.1.3 前处理软件
        3.1.4 后处理软件
    3.2 GT-power
        3.2.1 GT-Power软件介绍
        3.2.2 GT-Power的主要应用
    3.3 仿真建模和结果分析
        3.3.1 简化模型
        3.3.2 计算结果分析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基于预喷射的怠速声品质研究
    4.1 声音的品质
        4.1.1 声品质的发展阶段
        4.1.2 声品质评价的概念
    4.2 动力声品质评价指标
        4.2.1 动力声品质的特征
        4.2.2 动力声品质的分类及客观评估
        4.2.4 主观噪声评价指标
    4.3 怠速声品质的实验结果及分析
        4.3.1 结果分析
        4.3.2 心理声学分析
    4.4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期间承担的科研与主要研究成果
致谢

(6)2,5-二甲基呋喃/柴油混合燃料燃烧和碳烟颗粒物生长演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课题来源
    1.2 2,5-二甲基呋喃/柴油混合燃料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2,5-二甲基呋喃理化特性
        1.2.2 2,5-二甲基呋喃/柴油混合燃料试验研究现状
        1.2.3 2,5-二甲基呋喃/柴油混合燃料数值模拟研究现状
    1.3 柴油机燃烧碳烟颗粒物生成概述
        1.3.1 柴油机排放颗粒物
        1.3.2 碳烟生成机理研究
        1.3.3 碳烟模型发展现状
    1.4 当前研究存在的问题
    1.5 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第2章 发动机台架试验设备和数值模拟基础
    2.1 发动机台架试验设备
    2.2 化学反应动力学基础理论及模型
        2.2.1 化学反应动力学基础理论
        2.2.2 数学计算模型控制方程
    2.3 多维数值模拟基础理论及模型
        2.3.1 基本控制方程
        2.3.2 湍流模型
        2.3.3 喷雾破碎模型
        2.3.4 液滴蒸发模型
        2.3.5 燃烧化学反应计算模型
    2.4 详细化学反应机理简化方法
    2.5 本章小结
第3章 2,5-二甲基呋喃/柴油混合燃料发动机台架试验研究
    3.1 混合燃料发动机台架试验方案
    3.2 混合燃料发动机缸内燃烧特性分析
        3.2.1 负荷对发动机燃烧特性的影响
        3.2.2 喷油时刻对发动机燃烧特性的影响
        3.2.3 EGR对发动机燃烧特性的影响
    3.3 混合燃料发动机排放颗粒物的尺寸和质量分布分析
        3.3.1 负荷对颗粒物尺寸和质量分布的影响
        3.3.2 喷油时刻对颗粒物尺寸和质量分布的影响
        3.3.3 EGR对颗粒物尺寸和质量分布的影响
    3.4 混合燃料发动机排放颗粒物的微观形貌分析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正庚烷/甲苯/2,5-二甲基呋喃三元燃料化学动力学研究
    4.1 三元燃料化学动力学简化模型的构建方法
    4.2 三元燃料化学动力学简化模型的构建过程
        4.2.1 正庚烷/甲苯动力学模型的选取及分析
        4.2.2 2,5-二甲基呋喃动力学模型的选取及简化
        4.2.3 多环芳香烃动力学模型的选取及分析
        4.2.4 三元燃料动力学简化模型的构建
    4.3 三元燃料化学动力学简化模型的验证
        4.3.1 滞燃期
        4.3.2 层流预混火焰组分浓度
        4.3.3 层流火焰传播速度
        4.3.4 HCCI发动机燃烧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2,5-二甲基呋喃/柴油混合燃料物性参数预测和碳烟模型构建
    5.1 混合燃料物性参数预测
        5.1.1 2,5-二甲基呋喃热力学参数估算
        5.1.2 混合燃料热力学参数估算
    5.2 混合燃料碳烟模型构建
    5.3 多维数值计算平台的验证
        5.3.1 定容燃烧弹燃烧和碳烟生成验证
        5.3.2 发动机燃烧和碳烟生成验证
    5.4 本章小结
第6章 2,5-二甲基呋喃/柴油混合燃料燃烧和碳烟生成数值模拟
    6.1 模拟工况的选取
    6.2 柴油燃料喷雾燃烧和碳烟生长演变过程分析
        6.2.1 柴油定容燃烧弹的多维数值模拟
        6.2.2 柴油发动机的多维数值模拟
    6.3 运行工况参数对柴油喷雾燃烧和碳烟生成的影响分析
        6.3.1 环境氧浓度
        6.3.2 喷油压力
        6.3.3 喷孔直径
    6.4 混合燃料喷雾燃烧和碳烟生长演变过程分析
        6.4.1 混合燃料定容燃烧弹的多维数值模拟
        6.4.2 混合燃料发动机的多维数值模拟
    6.5 本章小结
第7章 全文总结和工作展望
    7.1 全文总结
    7.2 论文主要创新点
    7.3 工作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获得与学位论文相关的科研成果

(7)单体泵喷油系统计算模型开发与验证(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电控单体泵喷油系统简述
    1.3 电控柴油机燃油喷射系统建模和仿真研究现状
    1.4 数值计算方法简介
    1.5 计算模型的进展简介
    1.6 本文的主要工作
第2章 试验系统及数据分析方法介绍
    2.1 试验系统及原理介绍
    2.2 主要完成试验及试验基本过程
    2.3 试验数据处理方法
    2.4 试验数据误差分析
    2.5 本章小结
第3章 单体泵燃油系统主要元件的数学模型建立
    3.1 单体泵燃油系统物理模型及工作原理简介
    3.2 高压油泵模型简化及数学模型建立
    3.3 凸轮滚轮机构计算基础及数学模型
    3.4 高压油管数学模型建立
    3.5 喷油嘴端数学模型的建立
    3.6 本章小结
第4章 模拟计算方法及泵管嘴联合仿真
    4.1 高压油管的模拟计算方法
    4.2 变压缩性系数及变密度等的处理方法
    4.3 喷油器喷孔当量有效流通面积及喷油量的计算
    4.4 高压油泵、喷嘴端边界方程组的数值求解
    4.5 程序编制—MATLAB及 M文件介绍
    4.6 仿真程序的编制过程
    4.7 本章小结
第5章 仿真与试验喷油量及泵端压力验证
    5.1 仿真与试验数据循环喷油量对比
    5.2 仿真与实验数据泵端压力对比
    5.3 仿真与实验峰值压力相对差值
    5.4 本章小结
第6章 总结与展望
    6.1 总结
    6.2 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与研究成果清单
致谢

(8)基于氛围气激光诱导荧光法的射流浓度测试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课题背景
    1.2 常用的光学测试技术
        1.2.1 纹影法
        1.2.2 散射光法
        1.2.3 激光诱导荧光法
    1.3 氛围气激光诱导荧光法
    1.4 本文研究目标及内容
    1.5 本文研究创新点
第二章 氛围气激光诱导荧光法测试原理
    2.1 荧光原理
    2.2 朗伯比尔定律
    2.3 激光诱导荧光法测浓度原理
    2.4 氛围气激光诱导荧光法原理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实验系统设计
    3.1 基于NI COMPACTRIO的电控系统设计
    3.2 三种喷射系统
        3.2.1 高压共轨喷射系统
        3.2.2 蓄压器喷射系统
        3.2.3 直喷式气体喷射系统
    3.3 用于研究LIFA的光学系统
        3.3.1 丙酮
        3.3.2 激光器
        3.3.3 ICCD相机及镜头
        3.3.4 片光系统
    3.4 同步系统
        3.4.1 基于NI9474的TTL信号
        3.4.2 整体信号序列
    3.5 LIFA实验流程
    3.6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实验及结果分析
    4.1 LIFA实验及结果分析
        4.1.1 LIFA实验结果处理流程
        4.1.2 不同喷射压力对射流浓度场发展的影响
        4.1.3 不同射流比较
    4.2 LIFA实验误差分析
    4.3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结束语
    5.1 主要结论
    5.2 后续研究工作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9)伞喷涡流室式柴油机燃烧系统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1.1 涡流室式柴油机目前的形势和前景
        1.1.1 涡流室式柴油机发展的过程
        1.1.2 对涡流室柴油机优化方法
        1.1.3 总结和展望
    1.2 CFD技术的现状
        1.2.1 单区模型
        1.2.2 准维模型
        1.2.3 多维模型
    1.3 主要的CFD软件
    1.4 本文的研究内容
2 针对涡流室式柴油机采用伞状喷雾的实验与性能研究
    2.1 搭建实验台
    2.2 伞喷系统及实验方案简介
        2.2.1 伞喷系统
        2.2.2 实验方案设定
    2.3 结果分析
    2.4 本章小结
3 实验涡流室式柴油机连接通道改进方案的设计
    3.1 实验涡流室式柴油机原机连接通道简介
    3.2 实验涡流室式柴油机连接通道改进方案简介
4 某型涡流室式柴油机连接通道改进方案工作过程数值模拟
    4.1 建模及初始条件设定
        4.1.1 改进方案三维建模
        4.1.2 生成动网格
        4.1.3 初始条件和边界条件设定
    4.2 计算子模型
        4.2.1 喷雾模型
        4.2.2 燃烧模型
    4.3 计算结果的分析
        4.3.1 压力曲线和温度曲线
        4.3.2 流场分析
        4.3.3 喷射过程分析
        4.3.4 当量比分析
    4.4 本章小结
5 总结与展望
    5.1 全文工作总结
    5.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10)交叉孔和外开式喷油器喷雾特性的测量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论文背景
        1.1.1 石油资源枯竭与新能源开发
        1.1.2 排放法规的升级与能源利用的发展方向
        1.1.3 中国面临的挑战
    1.2 汽油机缸内直喷技术
        1.2.1 缸内直喷技术的优势与局限
        1.2.2 汽油机缸内直喷技术分类
        1.2.3 直喷汽油机采用的喷油器
    1.3 柴油机高压喷射技术
        1.3.1 不断提高的喷射压力
        1.3.2 多次喷射及燃油喷射率曲线
        1.3.3 喷油嘴结构分类
        1.3.4 “湿壁”问题
    1.4 应用于喷雾测量方面的激光诊断技术
        1.4.1 使用激光的流体可视化计测方法
        1.4.2 粒子图像计测法
    1.5 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
        1.5.1 本文具体研究对象
        1.5.2 本文具体研究内容及方法
2 直喷汽油机新型外开轴针式喷油器的喷雾可视化研究
    2.1 外开轴针式喷油器结构特征
    2.2 实验装置及实验条件
        2.2.1 定容弹
        2.2.2 燃油喷射系统
        2.2.3 光学通路及高速摄影系统
    2.3 实验结果及分析
        2.3.1 每循环喷油量的影响
        2.3.2 喷雾宏观结构及喷雾锥角
        2.3.3 喷雾轴向贯穿距
        2.3.4 喷雾体积增大倍率
        2.3.5 喷雾的微观结构特征
    2.4 本章小结
3 直喷汽油机外开轴针式喷油器的喷雾场速度特性的分析
    3.1 实验装置及实验条件
    3.2 实验结果及分析
        3.2.1 再流通区域与气体回流
        3.2.2 随时间变化的喷雾速度场特征
        3.2.3 喷雾锥角与背压对喷雾场速度特性的影响
        3.2.4 喷射压力对喷雾场速度特性的影响
        3.2.5 喷雾场的湍流强度特征
    3.3 本章小结
4 直喷汽油机外开轴针式喷油器的粒子速度及粒径特性的分析
    4.1 实验装置
        4.1.1 定容弹及供油系统
        4.1.2 相位多普勒系统
    4.2 粒子速度与粒径的瞬态分布特征
        4.2.1 径向粒子速度与粒径瞬态分布特征
        4.2.2 轴向粒子速度与粒径瞬态分布特征
        4.2.3 再流通涡流的运动速度
    4.3 粒子的平均速度及粒径分布特征
        4.3.1 粒子平均速度分布
        4.3.2 索特平均直径(SMD)分布
    4.4 时间分割法
        4.4.1 时间分割法的定义
        4.4.2 采用时间分割法获得的燃油粒子特征
    4.5 本章小结
5 V形交叉孔喷油嘴的实验及仿真研究
    5.1 实验装置
        5.1.1 油嘴结构
        5.1.2 定容弹
        5.1.3 高速摄影系统
    5.2 实验结果分析
        5.2.1 喷雾形状及喷雾锥角
        5.2.2 喷雾贯穿距
        5.2.3 每循环喷油量及流量系数(Cd)
        5.2.4 粒子平均直径
    5.3 喷雾体积增大倍率
    5.4 喷孔内流模拟计算及结果分析
        5.4.1 计算方法
        5.4.2 速度分布特征
        5.4.3 空化现象与空气动力作用特征
    5.5 本章小结
6 总结与展望
    6.1 总结
    6.2 展望
创新点摘要
参考文献
附录A 主要符号的意义和单位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情况
致谢
作者简介

四、柴油机燃烧可视化的几种方法(论文参考文献)

  • [1]高压环境下生物柴油的雾化及燃烧特性分析[D]. 张杰. 江苏科技大学, 2021
  • [2]重型柴油机CDPF的加载及再生性能的数值模拟[D]. 邹莉. 大连理工大学, 2021(01)
  • [3]船用四冲程中速柴油机性能预测建模和仿真研究[D]. 齐嘉. 大连海事大学, 2019(07)
  • [4]柴油机稳态和瞬态工况燃烧和排放性能量化分析系统的研究[D]. 叶洲. 广西大学, 2019(06)
  • [5]基于多次预喷射的柴油机燃烧噪声控制研究[D]. 姜智超. 燕山大学, 2019(03)
  • [6]2,5-二甲基呋喃/柴油混合燃料燃烧和碳烟颗粒物生长演变研究[D]. 李松. 武汉理工大学, 2018(07)
  • [7]单体泵喷油系统计算模型开发与验证[D]. 袁瑞卿. 北京理工大学, 2018(07)
  • [8]基于氛围气激光诱导荧光法的射流浓度测试方法研究[D]. 史卫全. 上海交通大学, 2018(01)
  • [9]伞喷涡流室式柴油机燃烧系统研究[D]. 石志迈. 大连理工大学, 2012(S1)
  • [10]交叉孔和外开式喷油器喷雾特性的测量研究[D]. 董全. 大连理工大学, 2012(10)

标签:;  ;  ;  ;  ;  

可视化柴油机燃烧的几种方法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