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小儿发热的辩证论治(论文文献综述)
李泽嘉[1](2021)在《培土生金法在小儿慢性咳嗽推拿治疗中的应用效果观察》文中研究表明目的:观察培土生金法在小儿慢性咳嗽推拿治疗中的临床应用效果,旨在进一步提高推拿疗法治疗小儿慢性咳嗽的临床疗效。方法:将2020年4月~2020年11月在广西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推拿科门诊及儿科门诊就诊的60例慢性咳嗽患儿,按照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两组,即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30例。对照组采用全国中医药行业高等教育“十三五”规划教材《小儿推拿学》中“咳嗽”病的内伤咳嗽推拿治疗方法,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采用久推脾经并增加摩腹操作的方法进行治疗,两组均连续治疗6天、休息1天为1个疗程,共治疗2个疗程。观察两组患儿治疗前后中医症状分级量表总分、中医症状分级量表各症状积分,以及治疗后各组的临床疗效,并对观察结果进行统计分析。结果:(1)两组治疗后各症状评分及症状积分总分较治疗前均显着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后各症状评分及症状积分总分比较,在咳嗽、咳痰、纳食、大便情况及症状积分总分五个方面观察组下降更为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自汗、倦怠乏力方面疗效相当,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观察组30例中,临床痊愈10例,显效8例,有效11例,无效1例,总有效率96.67%;对照组30例中,临床痊愈6例,显效5例,有效13例,无效6例,总有效率80.0%。两组临床疗效比较,经秩和检验,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久推脾经并增加摩腹操作的培土生金推拿方法治疗小儿慢性咳嗽较常规推拿法疗效更好,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赵洪刚[2](2021)在《药膳在儿科迁延性腹泻中的应用现状与临床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调研药膳在儿科迁延性腹泻病中的应用情况,进而研究药膳的应用现状,同时观察药膳在儿科迁延性腹泻病中的临床疗效,从而更好的在临床中推广药膳。第一部分方法:采用调查问卷方法,由调查者和3名专家组老师设计药膳应用于小儿迁延性腹泻情况调查表,通过对2019年5月至2020年2月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二附属医院门诊迁延性腹泻及既往有迁延性腹泻病史患儿家长310例进行独立问卷调查,根据调查结果分析药膳应用现状。结果:1.一般情况:310名患儿父母年龄在26-30岁占比31%,31-35岁占比27%,36-40岁占比40%,40岁以上占比2%,310名患儿年龄0-1岁占比7%,1-3岁占比18%,3-7岁占比46%,7-13岁占比29%。2.就诊情况:310名患儿月生病1-3天占比80%,月生病4-6天占比11%,月生病7-9天占比4%,月生病10-12天占比5%。年就诊1-10次占比93%,年就诊11-20次占比4%,年就诊21-30次占比3%。每年因腹泻就诊1-5次占比93%,6-10次占比6%,11-15次占比1%,16次以上占比0%。年医疗费用500-2000元占比70%,2000-5000元占比30%,5000-9000元接近为0。输液/服用抗生素天数0-7天占比77%,8-14天占比19%,15-21天占比1%,22天以上占比3%。3.服药配合度:310名患儿服药不配合占比53%,商议下配合占比42%,完全配合占比5%。4.对药膳的认知情况:310名家长对于健康与饮食关系认为非常密切占比75%,密切占比25%,认为关系不大占比为0。对药膳比较了解占比14%,不甚了解占比78%,一无所知占比8%。家长认为药膳无明显功效占比10%,疗效显着占比18%,没试过愿意尝试占比72%。5.药膳应用情况:310名家长有药膳习惯占比8%,无药膳习惯占比92%。食用药膳每月0次占比73%,1-3次占比21%,4-6次占比6%6.就诊意愿情况:310名家长生病之初首选中医治疗占比43%,西医治疗占比22%,中西医结合治疗占比35%。如果疗效相等情况下选择药膳占比52%,中药汤剂占比14%,中成药占比31%,西药占比3%,选择输液占比为0。7.自学药膳情况:310名家长非常愿意在医师指导下自学药膳占比14%,愿意在医师指导下自学药膳占比86%。8.药膳接受程度:310名家长能够接受药膳价格每月800元以下占比64%,接受800-1000元占比36%。药膳实际花费0元/月占比75%,0-200元占比20%,200-500元占比5%。药膳食品类型选择粥食占比66%,菜肴占比28%,糖点占比4%,饮料2%。第二部分方法:本研究采用随机对照试验设计方法,严格按照符合纳入、排除标准的迁延性腹泻辨证为脾虚型患儿,收集2020年5月至2021年2月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儿科门诊患儿,选取符合中西医诊断标准80名迁延性腹泻患儿,按照随机对照原则,分成常规治疗组和药膳治疗组,每组各40例,常规治疗组予酪酸梭菌肠球菌三联活菌必要时配合口服补液盐治疗,药膳治疗组在其基础上予药膳治疗。对比两组证候积分、临床有效率、单一症状、止泻时间等情况。结果:1.两组患儿性别、年龄、病程、病情程度、治疗前中医证候积分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2.常规组中医证候积分治疗前17.40±3.795分,治疗后4.45±4.935分,药膳组中医证候积分治疗前17.40±4.266分,治疗后1.70±2.937分。两组组内治疗前后比较有统计差异(P<0.05),说明两组治疗均有效;两组治疗后组间比较有统计差异(P<0.05),说明药膳组在降低中医证候积分方面优于常规组。3.两组治疗后单一症状分析,腹痛积分:常规组0.65±0.736,药膳组0.25±0.439;腹部胀满积分:常规组0.50±0.679,药膳组0.20±0.405;食欲不振积分:常规组0.20±0.516,药膳组0.05±0.221;嗳气吞酸积分:常规组0.25±0.439,药膳组0.10±0.304;神疲乏力积分:常规组0.20±0.405,药膳组0.05±0.221;夜卧不宁积分:常规组0.10±0.304,药膳组0.10±0.304;脱水积分:常规组0.10±0.304,药膳组0.10±0.304。在改善腹痛、腹部胀满、神疲乏力、脱水症状方面,两组比较均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4.平均止泻时间:常规组6.15±2.869天,药膳组3.10±1.661天,经比较具有统计差异(P<0.05),药膳组优于常规治疗组。5.临床总有效率:常规组90%对比药膳组100%,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药膳组优于常规治疗组。结论:(1)药膳应用情况不理想,主因认知度不足,宣讲不到位。医生应该诊疗过程中多介绍药膳,引导患者使用药膳,通过讲座及社交平台宣传药膳,增加患者认知度。(2)家长对药膳疗效持不确定态度,考虑与使用不规范有关,医生应多做科普工作,规范正确使用药膳的方法。(3)家长应用药膳意愿强烈,药膳应用前景广阔。医生应该积极使用药膳,从常见病推广使用。(4)家长应多学习药膳知识,正确使用药膳。(5)药膳组在改善整体中医证候积分、平均止泻时间、总有效率方面均优于常规治疗组。(6)单一证候比较,药膳组在治疗大便性状疗效显着优于常规组,治疗大便次数、腹痛、腹部胀满、神疲乏力、脱水等症状,优于常规治疗组。在治疗恶心呕吐、嗳气吞酸、夜卧不安、食欲不振等症状两组疗效相近。
李小兰[3](2020)在《基于文献的侗族传统医学病种研究》文中指出目的从侗族传统医学病种的维度出发,系统收集和整理侗族传统医学文献中提及病种,编制侗族传统医学疾病谱,探究其高发病种,并剖析高发病种危险因素,使之形成一个完整的研究体系。在此基础上进行深入分析,得出能反映侗族患病具有民族特点和规律性的最终结论,有望提高侗族防病抗病能力,为相关部门制定综合防治措施和健康政策提供相应依据。方法1.文献研究法作为本文主要的数据收集方法,以网络文献挖掘和手动查阅相结合的方式尽可能全面收集和整理侗族传统医学文献,从中严格筛选与本研究相关度高的资料。2.统计和归纳法运用扎根理论将收集的文献资料按照开放式编码、主轴编码、选择性编码进行3级编码,最终找出能反映侗族患病具有民族特点和规律性的结论。3.比较分析法运用比较分析法从不同角度、不同层次进行比较分析,根据比较结果得出重要结论。结果1.侗族传统命名法具有本土性、古朴性、历史性等特征,侗医常按照11种疾病命名方法对传统病种进行分类。传统命名法病种以外的为主流医学命名法病种,其含有部分中医学和部分西医学疾病病种。2.采用临床医学学科分类准则,将侗族传统命名法病种与主流医学命名法病种按照内科(400个、326个)、外科(199个、66个)、妇产科(91个、101个)、儿科(260个、34个)、皮肤性病科(92个、29个)、五官科(90个、73个)、男科(15个、6个)等七大类别进行分类。两种命名法相同的高发病种共5个,不同的高发病种共12个。因目前掌握资料有限,尚有167种传统病种无法准确分类。3.经分析得知,侗医两种命名法疾病谱具有差异性。侗族传统命名法排名前十的疾病谱是外伤、儿科、消化系统、循环系统、妇科、神经系统、淋巴系统、男科、呼吸系统、五官科,主流医学命名法排名前十的疾病谱是外伤、消化系统、呼吸系统、运动系统、循环系统、儿科、五官科、妇科、泌尿系统、皮肤科。由上可知,侗族传统命名法疾病谱中的神经系统、淋巴系统、男科在主流医学命名法疾病谱中已不复存在,取而代之的是运动系统、泌尿系统、皮肤科,其余七大疾病谱虽然相同,但其排序却大相径庭。结论1.从疾病命名方式可看出侗医两种疾病命名法具有不同的特点,特别是侗族传统命名法带有鲜明的侗族文化色彩,值得深入研究。深挖两种疾病命名法可知,其具有互相嵌入、相互补充等融合现象。传统命名法虽已形成自己的疾病分类方式,但疾病分类系统尚未形成统一标准。2.在侗医两大命名法病种中,外伤、心脑血管系统、妇科、消化系统中某些疾病始终都处于高频发病状态。疾病谱上升较为明显的有呼吸系统、运动系统、内分泌系统,下降较为明显的有神经系统、淋巴系统、男科。3.通过深入分析侗族疾病谱规律背后原因,得出影响侗族患病最主要的因素包括社会经济条件、侗族传统文化、社会环境、个人健康意识、自然环境等五大方面。这些因素可为后续研究者探究相关病种提供一定的思路。基于本文探究的疾病谱背后规律,从卫生健康行政部门、医疗机构、科研人员、个人健康防控等方面出发,得出疾病谱的变化规律对贵州公共卫生建设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
汲金秋[4](2020)在《易罐刮痧治疗小儿乳蛾(风热犯肺证)临床研究》文中提出目的:通过观察在临床上应用易罐刮痧治疗小儿乳蛾(风热犯肺证)的详细情况,分析易罐刮痧治疗本病的临床实用性,进一步研讨易罐刮痧针对儿童治疗本病证的临床优势。再根据治疗过程中证候变化量化积分,具体评价该方法的疗效,为该法的临床推广提供支持。方法:本研究纳入治疗乳蛾(风热犯肺证)患儿60例,依据随机数字法分组,其中,治疗组30例,对照组30例。通过对各个患儿的具体疾病状况分析,对照组给予西医常规抗感染方案医治,治疗组在对照组的医治方案基础上,结合易罐刮痧,疗程为7天。通过对两组患儿治疗前后症状体征的变化情况做对比,量化各项指标,进而运用SPSS22.0软件进行数据统计分析。结果:本课题研究通过对两组患儿治疗前后各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后,获得结果如下所示:1.治疗组在咽痛及吞咽情况、扁桃体肿大及充血症状、退热时间等临床改善上均优于对照组(P<0.05)。2.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6.67%,显着高于对照组的83.33%。因此,治疗组在临床应用中整体治疗效果上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1.对于治疗小儿乳蛾(风热犯肺证),易罐刮痧与临床常规抗感染治疗相结合,能够增强临床治疗效果;2.在总有效率方面优于单纯常规治疗;3.在咽痛及吞咽情况、扁桃体肿大及充血症状、退热时间上都能发挥一定作用,明显缓解临床症状;4.证实了易罐刮痧法治疗小儿乳蛾(风热犯肺证)值得临床应用推广。
徐迪[5](2019)在《牛黄凝胶剂治疗小儿外感发热(风热犯表证)的临床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应用牛黄凝胶剂辅助治疗小儿外感发热(风热犯表证),判定其临床疗效,为治疗小儿外感发热提供一个新思路、新方法。方法:选取100例患儿按照随机数表法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50例。治疗组给予牛黄凝胶剂涂擦于患儿大椎穴、曲池穴、神阙穴、涌泉穴处治疗;对照组给予物理降温(一贴凉)治疗,两组均观察3天。结果:治疗0.5h后:治疗组显效21例、有效22例、无效7例;对照组显效8例、有效23例、无效19例。治疗后24h内发热次数:治疗组发热1次为16例、发热2次为18例、发热3次为11例、发热4次为5例;对照组发热1次为9例、发热2次为15例、发热3次为17例、发热4次为9例。治疗24h后服用退热药例数:治疗组服用退热药为18例;对照组服用退热药为29例。治疗后72h完全退热例数:治疗组为39例;对照组为29例。两组治疗后的总有效率:治疗组总有效率为82.00%;对照组总有效率为76.00%,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治疗组优于对照组。结论:牛黄凝胶剂辅助治疗小儿外感发热(风热犯表证)具有明确临床疗效,与物理降温(一贴凉)相比,退热速度更快,并能够降低患儿热势,减少退热药物的使用,缓解临床症状,且操作简单安全可靠。
谢永贵[6](2018)在《基于古今医案数据分析的达原饮证治规律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达原饮为治疗温病邪伏膜原的经典处方,在临床上,应用较为广泛,有肯定的疗效,但是缺少深入的理论研究、临床总结,因此有必要对达原饮的临床应用及证治规律进行更深入的研究,以冀扩大其临床应用范围,提高疗效。方法:本课题用传统文献学方法,将达原饮相关论着、医案进行整理分析,得出方论总结。再利用现代统计学方法和软件,将1986年至2017年中国知网收录的达原饮文献进行筛选、整理,运用中医传承辅助平台、频数统计方法和黄金分割法,从一般发病规律、核心脉症、用药规律等方面来分析、总结方证特点。最后将两者结果进行对比、讨论,得出达原饮的证治规律。结果:(1)一般发病规律:达原饮使用最多的季节是夏季,无明显的地域差异,男女发病无明显差异,各年龄段皆可发病,但以21-69岁为主。(2)核心脉症:达原饮的诊断标准:主要症状为发热、胸闷、纳差、疲乏、恶寒、恶心、头痛等7个症状;次要症状为口干、身重疼痛、腹胀、汗出、便秘、口苦、烦躁、头晕;舌红,苔厚腻或苔白厚如积粉;脉象以弦数、弦滑、滑数为常见。(3)原方用药规律:达原饮的主药是厚朴、草果、槟榔,其余药物的使用频率从大到小为黄芩、知母、甘草、白芍,临床使用时一般都用到原方的6味药物以上。(4)加味药物用药规律:达原饮的加味药物类型主要是解表药、化湿药、清热药、理气药、泄下药。主要加味药物是:柴胡、姜半夏、大黄、青蒿、陈皮、栀子、枳壳、苍术、茵陈、薏苡仁、葛根、连翘、藿香、茯苓、枳实等15味。(5)中医疾病谱:达原饮的主治病证是外感病证和脾胃肠病证,主治病种包括湿阻、痞满、外感发热、便秘等。(6)西医疾病谱:达原饮所治西医疾病以发热性、消化、呼吸疾病最为多见,西医主治疾病是不明原因发热、上呼吸道感染、便秘、功能性消化不良、胆囊炎等。结论:达原饮原为治疗温疫邪伏膜原证而创制,也可以治疗病机为湿遏膜原、湿热阻滞胃肠证的疾病,包括湿阻、痞满、外感发热、便秘等。本文通过方论文献和临床数据两方面对达原饮方证进行研究,总结出达原饮的证治规律,扩宽了临床应用范围。达原饮在外感疾病及内伤杂病中均可应用,在把握病机的基础上,随症加减,加味药物类型主要有解表药、化湿药、清热药、理气药、泄下药。
张玲[7](2018)在《南宋《小儿卫生总微论方》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小儿卫生总微论方》是一本刊行于南宋时期的中医儿科专着。全书共二十卷,对小儿疾病的论述一零九篇,凡论一零一条,所载方剂一一三零余种。该书涵盖小儿自出生到成童之间的儿科疾病以及喂养、看护等相关方面的内容,对小儿自出生到成童之间的常见疾病和治疗方法进行了详细的论述。该书体例先论后方,分门别类,内容详备,大量地引用了北宋及其以前的医学文献,对于研究南宋及以前中医儿科的发展具有重要的价值,是儿科医学中不可多得的珍贵书籍。《四库全书总目提要》评价此书:“是书详载各证,其议论亦驾实明晰,诚保婴之要书也。”多种因素的影响下,宋代医学快速发展并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中医儿科发展到宋代已经成为拥有系统理论和丰富临床治疗方法的成熟学科。宋代在中医儿科理论、疾病的诊断与鉴别以及临床治疗方法等方面取得了重要的成就,为后世中医儿科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小儿卫生总微论方》的作者是南宋初期的从北方至南方的医者。该书成书时间在公元1127年至1156年之间,成书的时候作者在钱塘地区生活。全书引用各类文献三十八种,分为医学书籍、其他医者的方剂及非医者收藏的资料这三类。《小儿卫生总微论方》的作者深受钱乙医学理论的影响,书中引用了大量钱乙《小儿药证直诀》中的论证、医案和方剂。但作者对钱乙也不是无条件的推崇。《小儿卫生总微论方》在继承钱乙医学理论的基础上兼采众家之所长,充分吸收和总结北宋以及前代中医儿科精华,进行了归纳和总结,提出了创新观点,具有很高的学术价值,是后世研究钱乙中医儿科成就的重要资料。《小儿卫生总微论方》与《幼幼新书》是同时代的学者或者医者根据不同的成书目的同时产生的儿科专着。《小儿卫生总微论方》比《幼幼新书》更能反映出南宋时期儿科医学发展水平,对后世研究南宋以前儿科医学理论,特别是南宋时期儿科发展更具有学术价值。《小儿卫生总微论方》中体现了宋代医者对医德的自我要求以及对患者的仁爱之心。该书认为脐风撮口之证的病因与成人破伤风的性质相同,从致病机理上对小儿脐风撮口有着与同时代其他医者不同的认识,亦是现存最早关于脐风撮口与破伤风相同的记载。书中《疱疹论》详细论述了小儿疱疹的起因、类型、临床表现、各疱疹鉴别方法以及治疗原则和治疗方剂。书中对疱疹和伤寒的鉴别之细致,少见于同时代其他医学书籍。该书形成了小儿养护知识的完整系统,完善了儿科诊断的方法,对小儿变蒸理论有独特的研究,对小儿脐风和疱疹有专门论述,具有重要的临床价值。该书整理、征引了大量前代医家的方剂,对中国古代药学的发展也做出了独特的贡献。
李刚[8](2018)在《扶阳理论在儿科肺系疾病的应用》文中研究表明扶阳法是以中医辨证论治为指导思想,综合运用各种方法手段,针对阳气病理特点,虚则补之,郁则行之,以恢复阳气的正常输布为最终目的的一种方法,用来治疗阳虚或阳郁而导致的病证,最终使机体达到阴阳平衡的一种治疗方法。“扶阳法”并不简单等同于温阳的治法,它与我们传统汗、吐、下等方法有所区别,但又联系密切,它不是单一的治法,而是八法几个治法的结合,可以说它是一种综合性的治法,以恢复阳气正常运行为最终目的治法。赵坤教授从事儿科临床及教学三十余年,深谙小儿特有的生理病理特点,在治疗儿科危急重症方面,尤重扶阳,逐步形成温阳、通阳、潜阳等颇具特色的治疗大法,在组方用药方面也积累了丰富经验。本研究旨在结合历代医家扶阳认识的基础上,进一步创新思路,以期充实和完善扶阳法在儿科肺系疾病的应用,并使该理论体系系统化,提高中医药治疗儿科疾病的临床疗效,并将赵坤教授从扶阳论治儿科疾病的临证经验总结传承,使之更好地应用于临床实践。全文共分两部分。第一部分系统梳理了中医对于扶阳理论的不同认识,重点整理古今医家对于扶阳的相关论述,由此阐明自己对扶阳的理解及认识,突出“扶阳”理论的重要地位,进一步丰富辨证论治体系。文章第二部分,笔者通过系统总结整理并结合自己的临床感悟,将赵坤教授在临床诊治中对扶阳理论的运用经验予以分析,从临证经验及典型案例分析两方面对赵坤教授运用的经验予以深入探讨,进而为儿童急危重症的治疗开辟新的思路,同时也为扶阳理论的临床辨治应用提供理论和实践依据。
孙璐璐[9](2018)在《小儿外感发热(普通感冒)风热犯表证中医门诊临床路径的探索》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背景:普通感冒是小儿急性上呼吸道感染的最常见类型,本身为自限性疾病,西医治疗上无特效药,仅为对症治疗。但目前临床上因种种原因,儿童普通感冒的治疗存在不恰当联合用药,表现为频繁使用退热药、不合理应用抗菌素等,对小儿健康造成潜在危险。中医学对此病的治疗有独特优势,但多属于经验辨识阶段,诊疗方式多样,过程不够规范。随着我国医疗体制改革的进行,医疗保险付费制度向单病种诊断付费方向转换,提高医疗质量,规范和标准化临床诊疗过程是医学必经之路。在此情况下,临床路径作为一标准化的诊疗模式是一种值得尝试的工作方法,其可以起到提高医疗质量,减少因医生诊疗水平的不同而造成的诊疗延迟,规范医疗行为,减少治疗随意性,降低医疗成本的作用。然而目前在此方面的研究尚少,处于起步阶段,缺乏有力的数据支持。通过借助临床路径的这一手段,以了解门诊临床路径在改善小儿疾病治疗中的优势。目的: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质控科在探索诊疗模式创新项目中,欲通过构建门诊临床路径信息化平台,逐步在门诊实现单病种质量控制,以减轻临床医务人员日常工作负担,同时希望利用临床路径这一手段优化诊疗过程,加强医疗质量管理,减轻不合理的医疗费用增长,提高患者的满意度等。普通感冒作为儿科常见疾病,中医学属于“外感发热”范畴,中医药治疗本病从辨证体系到治疗方法均有丰富的经验,在临床取得了令人满意的效果。本研究通过在门诊实施临床路径,初步探索外感发热风热犯表证门诊中医临床路径在临床疗效、经济学效益、患者的满意度等方面的优势,为我院进一步扩大实施门诊中医临床路径病种的可行性提供一定的数据支持。方法: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外感发热门诊中医临床路径”方案以及在广州中医药大学儿科外感发热特色诊疗方案的基础上,通过把我院门诊60名年龄>6个月的外感发热风热犯表证患儿等比例的分配至甲乙丙三个医生处,随后就诊医生按单双号随机的分到路径组和非路径组,路径组采用中医临床路径模式,非路径组采取常规诊疗方式进行治疗,观察两组的临床疗效,通过对治疗前后临床症状、中医症状积分、体温恢复情况等进行对照分析,客观评价中医临床路径辨证论治普通感冒风热犯表证的临床疗效。结果:门诊治疗时间方面:路径组平均门诊治疗天数为2.9494±0.6513天,非路径组平均门诊治疗天数为3.7467±0.8461天,两者之间有统计学意义(P=0.0186)。临床疗效方面:路径组平均门诊退热时间为23.5667±16.1962小时。非路径组平均门诊退热时间为39.1533±17.4361小时,路径组退热较常规组快,有统计学意义(P=0.0191,P<0.05)。两组治疗前症状积分无统计学意义,治疗后两组间症状积分差值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两组治疗在改善咳嗽、鼻塞、发热、流涕等方面疗效相当。综合疗效评价方面:路径组共合格病例30例,治愈2例,有效21例,显效7例,无效0例。非路径组共合格病例30例,治愈1例,有效15例,显效14例,无效0例。两者之间无统计学意义(P>0.05)。经济效益方面:路径组的日均费用为30.2209±7.1844,非路径组的日均费用为31.3062±10.1907元,两者之间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总费用上路径组为87.6703±13.1881,非路径组为108.2965±19.9790元,两者之间有统计学意义(P<0.05)。服务满意度方面:路径组在疾病疗程、费用、临床疗效方面均好于非路径组,且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外感发热(普通感冒)风热犯表证实施临床路径可退热快,降低门诊治疗日,提高临床疗效,减轻医疗费用、提升患者满意度等。
刘志晶[10](2018)在《解肌清热方足部熏洗治疗小儿外感发热(风热犯表证)的临床疗效观察》文中研究表明目的:本课题旨在观察解肌清热方足部熏洗治疗小儿外感发热的临床疗效,对外感发热(风热犯表证)的患儿进行临床治疗与观察,从而明确解肌清热方足部熏洗对于低热患儿的退热作用,为临床工作寻求更加安全、简便、有效、患病儿童依从性好的退热方法。方法:本研究通过自身对照的研究方法,按照研究方案进行筛选和录入符合要求的患儿,所有研究对象都应严格按照研究方案进行治疗,认真完成临床资料的搜集与观察表的填写,为解肌清热方足部熏洗治疗小儿外感发热有效性和安全性提供评估的数据和资料。结果:所有入组患儿经治疗30min后的体温均低于治疗前,经?2检验,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解肌清热方足部熏洗治疗小儿外感发热(风热犯表证)有良好的退热效果。结论:解肌清热方足部熏洗对于外感发热(风热犯表证)低度热患儿有着良好的退热效果,本方法安全、有效、无毒副作用,患儿及家长均易接受,值得在临床推广及应用。
二、小儿发热的辩证论治(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小儿发热的辩证论治(论文提纲范文)
(1)培土生金法在小儿慢性咳嗽推拿治疗中的应用效果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一部分 文献研究 |
1 小儿慢性咳嗽的现代医学认识与治疗 |
1.1 对本病的定义 |
1.2 流行病学研究 |
1.3 本病病因研究现状 |
1.4 治疗 |
1.5 小结 |
2 小儿慢性咳嗽的中医学认识与治疗 |
2.1 病名 |
2.2 中医对小儿慢性咳嗽病因病机的认识 |
2.3 小儿慢性咳嗽的中医治疗 |
3 培土生金法理论探讨 |
3.1 培土生金法的定义 |
3.2 培土生金法历史溯源 |
3.3 补脾土的重要性 |
3.4 脾与肺的关系 |
4 小儿推拿疗法特点及作用机理 |
4.1 特点 |
4.2 作用机理 |
4.3 小结 |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
1 研究设计 |
2 临床资料 |
2.1 病例来源 |
2.2 诊断标准 |
2.3 纳入标准 |
2.4 排除标准 |
2.5 病例剔除及中止观察标准 |
2.6 病例脱落及剔除的处理 |
3 研究方法 |
3.1 研究对象分组 |
3.2 治疗方法 |
3.3 操作注意事项 |
4 观察指标 |
4.1 症候分级量化标准 |
4.2 疗效评定标准 |
5 安全性评价 |
6 统计学处理方法 |
7 研究结果 |
7.1 安全性观察 |
7.2 一般资料比较 |
7.3 症状积分比较 |
7.4 临床疗效比较 |
第三部分 讨论与分析 |
1 小儿慢性咳嗽的病机特点 |
1.1 与肝相关 |
1.2 与肾相关 |
1.3 与脾相关 |
2 脾胃虚弱与小儿慢性咳嗽的关系 |
3 培土生金法在小儿慢性咳嗽中医治疗中临床应用现状 |
3.1 培土生金法在中药内服治疗小儿慢性咳嗽的应用现状 |
3.2 培土生金法在针灸治疗小儿慢性咳嗽的应用现状 |
3.3 培土生金法在推拿治疗小儿慢性咳嗽的应用现状 |
4 培土生金法治疗咳嗽病的实验研究概况 |
5 选题思路 |
6 本研究结果与分析 |
6.1 两组疗效的比较 |
6.2 两组症状积分比较分析 |
7 问题与展望 |
8 创新点 |
9 临床体会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综述 小儿推拿在肺系病症中的临床研究近况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及攻读学位期间获得的科研成果 |
(2)药膳在儿科迁延性腹泻中的应用现状与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第一部分 药膳在儿科迁延性腹泻中的应用现状研究 |
1 研究资料 |
2 研究方法 |
3 结果 |
4 讨论 |
第二部分 药膳在儿科迁延性腹泻中的临床疗效观察 |
1 临床资料 |
2 研究方法 |
3 结果 |
4 讨论 |
5 不足与展望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综述药膳的古今应用浅述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 |
(3)基于文献的侗族传统医学病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研究背景和意义 |
二、国内研究现状 |
三、研究目标及思路 |
四、研究对象及方法 |
五、相关概念的界定 |
第一章 侗族传统医学文献概述 |
第一节 专着类 |
第二节 学术论文类 |
第三节 散见于各种文献中的病种概述 |
第二章 侗族传统医学病种分类研究 |
第一节 传统命名法病种 |
一、传统命名法病种命名理据 |
二、传统命名法病种汇总 |
三、传统命名法病种分类方法 |
四、传统命名法病种分类 |
第二节 主流医学命名法病种 |
一、主流医学命名法病种的搜集整理方向 |
二、主流医学命名法的病种汇总 |
三、主流医学命名法的病种分类 |
第三节 主流医学命名法病种与传统命名法病种的比较 |
一、命名文化背景的不同 |
二、命名思维方式的不同 |
三、相同的疾病命名内涵 |
四、相同的疾病命名特点 |
第四节 特殊病种 |
第三章 侗族传统医学之疾病谱研究 |
第一节 侗族传统医学疾病谱编制的思路与方法 |
一、侗族传统医学疾病谱编制的思路 |
二、侗族传统医学疾病谱编制的方法 |
第二节 侗族传统医学疾病谱 |
一、侗族传统医学疾病谱编写说明 |
二、侗族传统医学疾病谱 |
第三节 侗族传统医学疾病谱的分析 |
一、侗族传统医学疾病谱呈现的规律 |
二、侗族传统医学高发病种分析 |
三、侗族传统医学疾病谱规律的宏观病因学分析 |
四、侗族传统医学疾病谱的利用挖掘 |
第四章 侗族传统高发病种研究 |
第一节 蛇叹肿毒 |
一、蛇叹肿毒概述 |
二、蛇叹肿毒的治疗方法 |
三、侗医与土家医治疗蛇咬伤的比较 |
四、蛇叹肿毒危险因素 |
第二节 小儿疳积 |
一、小儿疳积概述 |
二、小儿疳积的治疗方法 |
三、侗医与土家医治疗小儿疳积的比较 |
四、小儿疳积现状 |
五、小儿疳积危险因素 |
第三节 肚腹痛 |
一、肚腹痛概述 |
二、肚腹痛的治疗方法 |
三、侗医与土家医治疗肚腹痛的比较 |
四、肚腹痛治疗研究现状 |
五、肚腹痛危险因素 |
第四节 心头痛 |
一、心头痛概述 |
二、心头痛治疗方法 |
三、侗医和土家医治疗心头痛的比较 |
四、心头痛治疗研究现状 |
五、心头痛危险因素 |
第五节 月家红崩山 |
一、月家红崩山概述 |
二、月家红崩山治疗方法 |
三、侗医和土家医治疗月家红崩山的比较 |
四、月家红崩山治疗现状 |
五、月家红崩山危险因素 |
研究结论与展望 |
一、主要研究结论 |
二、主要创新点 |
三、研究不足 |
四、未来展望 |
参考文献 |
综述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介 |
(4)易罐刮痧治疗小儿乳蛾(风热犯肺证)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略语 |
引言 |
文献综述 |
1 祖国传统医学对乳蛾的研究 |
1.1 病名沿革 |
1.2 病因病机 |
1.3 辩证分型 |
2 现代医学对本病研究 |
2.1 病原学分析 |
2.2 症状及体征 |
2.3 并发症 |
3 临床治疗 |
3.1 中医内治法 |
3.2 中医外治法 |
3.3 中医内外联合治疗 |
3.4 现代医学治疗 |
3.5 中西医结合治疗 |
4 结论 |
临床研究 |
1 临床资料 |
1.1 研究对象 |
1.2 诊断标准 |
1.3 纳入标准 |
1.4 排除标准 |
1.5 病例剔除与脱落标准 |
2 试验方案 |
2.1 对照分组 |
2.2 对照组 |
2.3 治疗组 |
2.4 疗程 |
3 观察指标 |
3.1 一般指标 |
3.2 疗效性指标 |
3.3 安全性观测指标 |
4 疗效评定 |
4.1 西医疗效标准 |
4.2 中医疗效标准 |
5 统计分析 |
5.1 临床基本资料对比 |
5.2 各观察指标结果 |
6 脱落病例及中止病例情况 |
7 安全性分析 |
讨论 |
1 立题依据 |
2 治疗优势 |
3 治疗机理 |
4 治疗依据 |
5 不足与展塑 |
结论 |
本文创新点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在学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
个人简介 |
(5)牛黄凝胶剂治疗小儿外感发热(风热犯表证)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略语 |
引言 |
文献综述 |
第一章 试验研究 |
1 试验材料 |
2 试验方法 |
3 试验结果 |
4 讨论 |
5 小结 |
结论 |
本文创新点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在学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
个人简历 |
(6)基于古今医案数据分析的达原饮证治规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前言 |
第一部分 方论概述 |
1 达原饮的制方渊源 |
2 达原饮的组成与方解 |
3 达原饮的证治与加减 |
4 达原饮类方 |
5 达原饮的现代药理研究 |
第二部分 研究方法 |
1 资料来源 |
2 方剂选择标准 |
3 病证(疾病)统计 |
4 脉症归类 |
5 达原饮汤原方药物名称规范 |
6 数据处理 |
第三部分 研究结果 |
1 患者基本情况统计 |
2 达原饮的核心脉症 |
3 药物使用规律 |
4 中医疾病谱 |
5 西医疾病谱 |
6 小结 |
讨论 |
结论 |
验案举例 |
参考文献 |
附录 |
综述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介 |
(7)南宋《小儿卫生总微论方》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课题研究的背景 |
二、选题意义 |
三、研究现状 |
1.文献学方面的研究 |
2.医学成就方面的研究 |
四、研究方法和创新之处 |
1.研究方法 |
2.创新之处 |
第一章 《小儿卫生总微论方》的成书背景 |
第一节 宋代医学的发展 |
第二节 宋代儿科学对前代的继承与发展 |
第二章 《小儿卫生总微论方》的文献学价值 |
第一节 《小儿卫生总微论方》的版本流变 |
一 《小儿卫生总微论方》内容概要 |
二 《小儿卫生总微论方》的作者和成书时间考证 |
三 《小儿卫生总微论方》的版本情况 |
第二节 《小儿卫生总微论方》史料来源研究 |
一 《小儿卫生总微论方》引资料来源 |
二 引用文献资料的形式 |
三 对前人观点的辩证应用 |
第三节 钱乙对《小儿卫生总微论方》的影响 |
一 钱乙的医学成就 |
二 《小儿卫生总微论方》对钱乙医学思想的继承与发展 |
第四节 与《幼幼新书》的对比分析 |
一 《幼幼新书》的作者及成书时代 |
二 两书的相似之处 |
三 两书的不同之处 |
四 学界关于两书的研究 |
第三章 《小儿卫生总微论方》的医学成就 |
第一节 关于医者医德的论证 |
第二节 注重小儿养护 |
第三节 完善儿科诊断 |
第四节 对小儿变蒸说的发展 |
第五节 对小儿脐风撮口独特认识 |
第六节 痘疹的鉴别与治疗 |
第七节 药学成就 |
结语 |
附录 |
附录A 《小儿卫生总微论方》引用文献资料检录 |
附录B 其他书籍中的《小儿卫生总微论方》 |
参考文献 |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
致谢 |
(8)扶阳理论在儿科肺系疾病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1.历代医家对扶阳理论的认识 |
1.1 扶阳理论的渊源及古代医家扶阳学术思想 |
1.2 近现代扶阳派代表人物及学术思想 |
1.3 小儿扶阳思想的代表医家及其学术思想 |
2.气的本源 |
2.1 气的本质是物质 |
2.2 中医之气为生生之气 |
2.3 气体阴而用阳 |
3.阳气 |
3.1 阳气的生理 |
3.2 阳气的病理 |
4.儿科扶阳的必要性 |
4.1 小儿的体质特点 |
5.儿科用药的现状 |
5.1 世道变迁,寒凉盛行 |
5.2 药名层出,鱼目混珠 |
5.3 不求经旨,不辨阴阳 |
6.扶阳的具体方法 |
6.1 温阳法 |
6.2 通阳法 |
6.3 潜阳法 |
7.阳气与神的关系 |
7.1 阳气与神二者化源相同 |
7.2 神为阳气功能的延伸 |
7.3“神”亦有层次之分 |
8.赵坤教授扶阳经验 |
8.1 理论部分 |
8.2 用药部分 |
9.中医药理论对抗生素、激素的认识 |
9.1 抗生素 |
9.2 激素 |
10.阳气的调护 |
10.1 顺应天时,道法自然 |
10.2 衣不可过暖,食不可过饱 |
10.3 用药谨慎,中病即止 |
10.4 顺性而为,以遂其意 |
10.5 保养肾精,养性固精 |
11.典型案例 |
11.1 肝阳不升,温阳升提案 |
11.2 久用寒凉,伤阳致喘案 |
11.3 过用液体,扶阳强心案 |
11.4 温阳清热,标本兼顾案 |
11.5 重剂扶阳平喘案 |
11.6 先通后温,邪祛阳通案 |
11.7 温而不通,火逆上扰案 |
11.8 回阳固脱、潜镇浮阳案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1 文献综述 |
参考文献 |
附录2 研究生期间发表论文 |
(9)小儿外感发热(普通感冒)风热犯表证中医门诊临床路径的探索(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第一部分 理论研究 |
1.1 现代医学对小儿普通感冒的认识 |
1.2 普通感冒的中医认识 |
1.2.1 历史渊源 |
1.2.2 病因认识 |
1.2.3 普通感冒的中医辨证治疗 |
1.3 国内外临床路径的研究现状 |
1.3.1 国外临床路径研究现状 |
1.3.2 国内临床路径研究现状 |
1.3.3 外感发热的门诊中医临床路径研究现状 |
1.3.4 外感发热(普通感冒)风热犯表证实施中医临床路径的可行性及必要性 |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
2.1 研究对象 |
2.1.1 对象来源 |
2.1.2 诊断标准 |
2.1.3 纳入标准 |
2.1.4 排除标准 |
2.1.5 剔除标准 |
2.1.6 脱落标准 |
2.2 研究方法 |
2.2.1 研究类型 |
2.2.2 分组 |
2.2.3 实施方案 |
2.2.4 技术路线 |
2.2.5 观察指标 |
2.2.6 数据处理 |
2.3 研究结果 |
2.3.1 病例入组与完成情况 |
2.3.2 基线分析 |
2.3.3 两组行辅助检查情况 |
2.3.4 路径组实施情况 |
2.3.5 临床疗效分析 |
2.3.6 卫生经济学指标 |
2.3.7 服务满意度评价 |
2.4 讨论 |
2.4.1 柴蒿汤的机理探讨 |
2.4.2 外感发热(普通感冒)风热犯表证的临床效果评价 |
2.4.3 临床路径对卫生经济学的影响 |
2.4.4 临床路径对服务满意度的影响 |
2.4.5 变异分析对改进临床路径的意义 |
2.4.6 临床路径实施的回顾及展望 |
2.4.7 不足和展望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在校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
致谢 |
附件 |
(10)解肌清热方足部熏洗治疗小儿外感发热(风热犯表证)的临床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英文缩略语 |
前言 |
文献综述 |
1 祖国医学对小儿外感发热的认识 |
2 现代医学对小儿外感发热的认识 |
3 小结 |
实验研究 |
一 临床资料 |
二 研究方法 |
三 观测指标 |
四 统计学方法 |
五 临床资料分析 |
讨论 |
1 实验结果分析 |
2 足部熏洗机理探讨 |
3 解肌清热方药物分析 |
4 问题与展望 |
结语 |
致谢 |
参考文献 |
四、小儿发热的辩证论治(论文参考文献)
- [1]培土生金法在小儿慢性咳嗽推拿治疗中的应用效果观察[D]. 李泽嘉. 广西中医药大学, 2021(02)
- [2]药膳在儿科迁延性腹泻中的应用现状与临床研究[D]. 赵洪刚. 天津中医药大学, 2021(01)
- [3]基于文献的侗族传统医学病种研究[D]. 李小兰. 遵义医科大学, 2020(01)
- [4]易罐刮痧治疗小儿乳蛾(风热犯肺证)临床研究[D]. 汲金秋. 长春中医药大学, 2020(01)
- [5]牛黄凝胶剂治疗小儿外感发热(风热犯表证)的临床研究[D]. 徐迪. 长春中医药大学, 2019(02)
- [6]基于古今医案数据分析的达原饮证治规律研究[D]. 谢永贵. 山西中医药大学, 2018(01)
- [7]南宋《小儿卫生总微论方》研究[D]. 张玲. 郑州大学, 2018(04)
- [8]扶阳理论在儿科肺系疾病的应用[D]. 李刚. 河南中医药大学, 2018(02)
- [9]小儿外感发热(普通感冒)风热犯表证中医门诊临床路径的探索[D]. 孙璐璐.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18(02)
- [10]解肌清热方足部熏洗治疗小儿外感发热(风热犯表证)的临床疗效观察[D]. 刘志晶. 长春中医药大学, 2018(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