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浅谈伙食工作的集中采购(论文文献综述)
郝庆兰[1](2021)在《加强学校食堂内部核算的策略思考》文中研究指明学校食堂在管理方面一定要落实安全卫生、非营利性原则。食堂内部核算无论是方法还是内容必须围绕安全、卫生、非营利性原则来进行,要进行监督和强化,进一步提高学校食堂在各方面运行中的安全措施。基于此,本篇文章进一步分析学校食堂内部核算所存在的问题,对问题进行仔细分析,筛选出能够解决问题,提高学校食堂内部核算的策略以及相关的方法。
白颖新[2](2021)在《浅谈高校食堂成本管理》文中认为当前高校食堂面临成本上涨的沉重压力,食堂运营要同时兼顾公益属性和经济属性,食堂成本管理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着高校后勤保障服务的质量和水平。文章分析了高校食堂成本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并从政府、高校和食堂层面提出相应对策,以更好地完善高校食堂成本管理工作。
黎玖高,赵相华,李平金,刘效凯,王梦宾,杨玉亭,吴文初[3](2021)在《贫困地区农产品进高校食堂研究——拓展采购扶贫成果,助力乡村振兴》文中研究说明本文旨在总结贫困地区农产品进高校食堂的经验、模式、效益和遇到的困难与问题,探讨巩固高校食堂采购扶贫成果并改革食堂供应链模式,对今后高校食堂有效衔接和助力乡村振兴提供重要的参考与借鉴。
安徽省教育厅[4](2021)在《安徽省教育厅关于印发《安徽省农村义务教育学生营养改善计划学校食堂管理办法(试行)》的通知》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皖教财[2021]1号各试点市、县(区)教育局:为加强和规范全省农村义务教育学生营养改善计划学校食堂管理,根据国家有关文件精神,结合我省实际,研究制定了《安徽省农村义务教育学生营养改善计划学校食堂管理办法(试行)》,现印发给你们,请结合本地实际情况认真贯彻落实。各地在执行中有何意见和建议,请及时反馈。
管淑慧[5](2021)在《国有企业内部审计职能定位与升级路径》文中提出当前,许多国有企业都建立了包含内部审计的现代企业管理制度。但是国有企业的内部审计工作还存在一些问题。在国家相关政策下,国有企业的内部审计面临着升级的挑战。文章分析了当前国有企业内部审计职能定位与升级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国有企业应当改善内部审计形象、细化职能定位、注重内外部风险的管控、建立新型增值型内部审计体系,以切实提高国有企业的整体效益。
宋子昕[6](2021)在《20世纪上半叶北京浴堂研究(1900-1952)》文中提出所谓浴堂是指供人洁身沐浴之场所。浴堂的发展在古时与宗教仪式及庶民文化联系颇深。进入20世纪,北京的公共浴堂发生了重大变革,其社会功能、经营模式、行业组织、使用设备、顾客群体与以往相比截然相异。这一时期,北京代浴堂的发展沿革可以简单划分为五个阶段:1900——1911年,北京浴堂快速发展阶段;1912——1927,北京浴堂繁盛阶段;1927——1937,北京浴堂沉浮阶段;1937——1949,北京浴堂衰落阶段;1949——1952,北京浴堂回暖恢复阶段。20世纪上半叶北京浴堂行业的演变与城市现代化进程推进、社会经济起伏、卫生观念普及、民众生活习惯变迁联系紧密,浴堂在这一时期可以被视为这样一个空间——经济、政治、社会、文化等因素并存于其中,国家、政府、社会进步人士、浴堂从业者、浴堂消费者皆对其有着基于自身需求的建构。因此研究北京浴堂可以管窥20世纪上半叶北京城市中公共场所及小商业的发展模式及行业依托。对北京浴堂进行自下而上的微观考察能够从另一个维度上理解20世纪上半叶的北京社会,获知近代北京的经济环境、政治环境及文化环境。以浴堂这一社会基层单位为切入点,分析其中不同群体的活动亦能在一定程度上说明微观层面的个体经验、实践与宏观社会进程的关系及相互作用。浴堂行业的发展得益于城市的现代化进程,20世纪以来,自来水、电气设备、日化产品等现代产物在北京的浴堂中普及开来,现代技术改变了浴堂的生产方式,与此同时浴堂的资本组织形式、产权结构、经营手段也相应调整。在浴堂广泛使用现代设施的时候,其运营成本也会相应提高,因此各浴堂不得不开源节流,甚至无视政府颁布的诸项规定。浴堂与政府不断地协调互动又常发生冲突,这点在社会经济困难时期体现的尤为明显。二者产生矛盾的根源在于双方对浴堂不同功能的侧重:政府注重浴堂的卫生功能,浴堂则偏重于追求更多的利润。现代化带来了社会结构的调整,雇佣制度的变化、顾客消费核心需求的转移,社会价值观念的变革,这些变化改变了浴堂业的生产体系,亦影响了浴堂伙计的生存实践。具体而言,社会结构的调整改变了浴堂的消费群体与消费需求,这直接导致浴堂经营模式的变化——服务质量成为决定浴堂收益的重要指征。为了保证服务质量,浴堂行业构建了工资制度,以行业内伙计的生存为条件,强迫他们提高服务水准。在此约束之下,伙计为了生存,不得不市侩殷勤以赚取更多小费,形成了浴堂业独有的服务方式、工作态度与营生技巧,他们的生存实践在一定程度上反作用于浴堂的行业体制。浴堂经营者为了逐利,浴堂伙计为了生存,出于维护各自利益,浴堂同业公会与浴堂职业工会便应运而生。不同于传统的行会,北京浴堂同业公会是在行业资本化的趋势之下,以各店家共同的经济利益为基础而设立,其主体是各店铺的经营者,为了保障自身的经济收益,他们尽可能地降低伙计数量,延长其工作时间。因此同业公会的存在使得浴堂内部劳资双方的矛盾更加尖锐。在此情形下,浴堂伙计为了生存,便合力抵抗资方压迫,开始组建浴堂职业工会。职业工会的出现增强了工人店伙群体在浴堂行业中的地位,改善了工人的生活待遇,平衡了资方与工人之间的矛盾。城市公共卫生事业的开展,市民卫生意识的提高使得浴堂成为20世纪上半叶北京市重要的公共场所。与此同时,国家也试图凭借对城市的卫生改良将自己的权力传达到基层,浴堂既是政府施政的对象,又是政策实施的场所。但国家权力通过城市改良、卫生行政来介入城市基层事务的意图并非顺水推舟,政府虽然针对浴堂制定了一系列管理规定,着力建设平民及女性浴所,但效果均不尽如人意,这些政策及规定常受到来自浴堂经营者、从业者及顾客的巨大阻力。浴堂的卫生改良并不单纯是公共健康问题,浴堂并非像政府想象的那样,能够顺利成为既卫生廉价,又能“批量生产”干净整洁、遵纪守法市民的公共场所,其中还包含有浴堂经营状况、民众消费观念、行政机关经费等诸多变量。在推行现代化政策、改良城市面貌的过程中,城市移民人口大量增加,居民成分复杂,这使得城市肮脏、拥挤、贫困,充斥着犯罪、不良行为。暗娼、偷窃、赌博、毒品等问题同样在浴堂中滋生。对这些社会问题的治理力度不可谓不大,甚至还常会有矫枉过正的现象发生,但北京浴堂盗窃、嫖娼等案件依旧频频发生。社会问题屡禁不止的根源在于社会环境而非问题本身。现代社会意识、公共道德、现代劳动薪酬制度与时人传统惯习之间的矛盾是社会问题发生的主要原因,此外殖民者的文化介入等因素对其亦有影响。近代中国社会变革之际,作为社会体制得以存续的介质,日常生活逐渐受到国家、政府及社会进步人士的关注,成为推进现代化进程的主要场域,以及国家权力支配、组织的重要对象。对人们沐浴经验的改造是这一趋势的范例,改造方式是将沐浴行为与现代的社会价值观念关联,将浴堂、浴室及沐浴行为赋予平等、自由、健美、文明等现代意义,并通过重复单调的日常生活内化于人们的意识中,以为世人所接受。其实现途径是制造闲暇时间与构建消费观念,前者意图将沐浴规律化、惯习化、日常生活化,后者旨在通过引导人们对沐浴的需求来传递现代日常生活的价值观。但这种尝试在实施层面中存在一系列的问题和分歧。浴堂中并非自由平等,其中阶级分明,闲暇会带来如“有闲阶级”、“不劳而获”等不被时人称道的世风,消费则培养起人们崇奢心理。中国的现代化过程中存在着很多非政府、社会进步人士本意与预期的情形,这些歧义自然也会体现在浴堂中。浴堂中充斥着政府与浴堂店家、资方与劳方、店伙与顾客、国家权力与个体实践之间的对抗,不过这些对抗并非总是发挥着消极作用,其也会改变执政者们的政策,调节社会资源的分配,形成人们对社会的认知。政府所制定的每一个政策,浴堂店家、伙计、顾客对政策的每一次回应,政府与社会进步人士对这些回应的反思与治理,都是中国现代化进程中的必经环节。中国的现代化并非是单方面受西方经验的影响,其自身亦有腾挪的空间。
张磊[7](2021)在《国民政府对沈阳市教育的接收与重建研究(1945-1948)》文中研究指明对抗战胜利后的国民党而言,无论接收东北或统治东北,莫不以沈阳为大本营,沈阳成为当时国民党统治东北的军事政治重心。抗战胜利后国民政府对东北所进行的接收重建工作中,教育是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以沈阳为中心的东北教育接收重建不仅具有特殊性,而且其成败影响人心向背和政权兴亡。本文研究时段集中在1945-1948年,研究地域集中在沈阳市,旨在运用档案、报刊等文献史料,重点考察国民政府对沈阳市教育的接收与重建,同时从另一个侧面反映国民党在东北统治的严重危机,进而揭示国民党以教育为其内战服务的本质以及国民党在国共东北争夺中失败的历史必然性。除绪论和结语外,本文共分为六章,具体内容如下:第一章,阐述抗战胜利后沈阳市教育接收的背景。抗战胜利后中共鉴于沈阳市重要的战略地位,先于国民党进驻沈阳。中共撤出沈阳后,国民政府派出董文琦等人于1945年12月底到达沈阳,直到1946年3月13日,驻沈苏军全部撤离,国民党军进驻沈阳,才开始正式接收。受日本十四年殖民统治,沈阳市教育呈现畸形发展状态,后又经苏军抢掠,各学校建筑设备饱受摧残。第二章,研究国民政府对沈阳市教育接收的政策与实施。为指导东北教育接收,国民政府教育部成立东北区教育复员辅导委员会,全国教育善后复员会议通过《接收东北教育事业决议案》,国民党辽宁省政府也相继颁布各类学校复员暂行办法。辽宁省教育接收工作由东北敌伪事业物资统一接收委员会辽宁省分会教育组负责,该教育组由教育部东北区特派员办公处及辽宁省政府共同派员组成,专科以上学校由处派员接收,中等以下学校由省市派员接收。沈阳市教育接收工作逐次推进大体完成,但在接收中无论是中小学还是高等院校,都面临着经费短缺、师资不足、校舍残破、校具不全、教材匮乏等问题,尤其在高等教育方面,在东北临大学生分发过程中,由于东大开学日期未定,致使千余有为青年棉衣无着、煤斤无源、课业荒废,给教育重建带来极大困难。第三章,研究国民政府对沈阳市初等教育的重建。接收后国民党沈阳市划定教育辅导区设置国民学校,进行教材编审和课程的重新设置,但仍存在较多的问题。在国民党沈阳市政府财政支出中,教育文化支出以22.75%居于第二位,不仅并未达到市县不得少于35%的规定,且不及保安警察支出47.86%的一半,这与蒋介石喊出的“抗战时期,军事第一;建国时期,教育第一”的响亮口号严重不符。国民学校通过周会、课程内容、壁报等形式对学生进行“戡乱”教育,教育为内战服务的目的昭然若揭。献校运动口号喊的轰轰烈烈,最终结果却是徒有虚名,每区试办两保国民学校的计划也未能实现。受战乱影响失学儿童日益增多,政府措施失当收容效果甚微。由于叙级未定1946年国民党沈阳市政府仅向教员发放维持费等生活补助,同时向学生征收尊师米。但维持费极其微薄,且存在拖欠发放、公教人员不平等问题。教员叙级甄审工作办理完竣后所发薪俸虽有增加,但仍不及物价升腾之速,教员生活难以为继,引发请愿罢教斗争。第四章,研究国民政府对沈阳市中等教育的重建。战后东北青年失学过多亟待收容,国民政府教育部筹办了大学先修班,国民党辽宁省设立临时中学,沈阳市接办东北青年中学并筹办暑期补习学校,并制定公立中等学校公助生暂行办法以及奖助金办法等。但中等教育重建中最大的问题是教育经费严重不足,致使奖助金有名无实,教育救济收效甚微,教学设施匮乏,教师薪俸低微。甚至个别校长贪污公款以及一些教员教学无力、师德败坏等事件也屡有发生。为扭转军事战场颓势及补充兵源,国民党对沈阳市高中以上学生实施军事训练,初中以下学生实施童子军训练。发动知识青年从军,举办冬令营,动员学校组建青年工作队,为实施“戡乱”服务,其结果是教育环境更加恶化。第五章,研究国民政府对沈阳市高等教育的重建。国民政府对沈阳市高等院校的复员重建方式有回迁国立东北大学、接收国立沈阳医学院,以及创办私立东北中正大学、私立辽东学院、私立辽宁医学院和辽宁省立师范专科学校。国民政府教育部对沈阳市高等教育的支出捉襟见肘,教学设备奇缺,教职员待遇微薄。在教师管理上存在任人唯亲,师资不齐,教授缺少。教育部所欠学生公费不能全部下拨,学生生活难以为继。教育部实行奖学金制度,但因为奖学金名额数量较少,引起学生的抗议和不满。加之战后东北物价飞涨,人民生活苦不堪言,具有强烈爱国情怀和政治敏感性的学生掀起了声势浩大的抗议运动。第六章,研究国民政府对沈阳市社会教育的重建。为推行社会教育,在沈阳设置的社教机构有民众教育馆、图书馆、民众学校、学校社会教育推行委员会以及国民教育研究会等,这些社教机构相互配合,对民众实施识字教育、注音符号教育、电化教育、国民体育等。受经费限制沈阳市社会教育的推动十分困难,电化教育的器材设备不仅严重缺乏,对社会教育的人才培训也仍显不够。结语部分,对沈阳市教育接收与重建及存在的问题进行全面总结。在教育接收中缺乏计划,并以军方和政治势力插手为主要特征。在教育重建中由于国民党在东北率先挑起内战,导致战后物价飞涨,经济殆于破产,教育经费被军事挤占,失学儿童和青年益众,种种弊端致使教师学生对国民党政权的离心力加速运转,并将政治信任投向了共产党一方,加速了国民党在东北统治的灭亡。
于岚,柳武英,康金波[8](2021)在《某铁路辖区创建标准化伙食团验收情况分析》文中认为按照《标准化伙食团管理评估考核表》4个类别18项工作任务,对某铁路辖区申报创建标准化伙食团的单位进行验收。结果显示,统一综合管理、设备卫生清洁、人员健康管理、场所卫生清洁工作较为到位,扣分较多集中在控制油盐食品、严格进货查验、统一资料台账和设备容器标识。结合考核验收情况,提出应进一步加强标准化伙食团创建工作、加强各部门分工协作、宣讲普及食品安全和卫生健康知识、综合利用硬件设施等建议。
李一昊[9](2020)在《“放管服”背景下边检机关后勤保障社会化研究 ——以广州边检总站为例》文中研究指明边检机关是国家在对外开放的口岸设立的出入境边防检查机关,是国家设立在对外开放口岸的重要执法力量,担负着维护国家主权、安全和社会秩序,管理人员和交通运输工具出入境的重要职责。近年来,我国深入开展了“简政放权、放管结合、优化服务”的行政管理体制改革。为加强党对移民和出入境管理工作的全面领导、更好地服务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和对外开放新格局,2018年,按照《深化党和国家机构改革方案》,将公安部的出入境管理、边防检查职责整合,组建国家移民管理局,由公安部管理。在此背景之下,边检机关积极进行后勤体制和制度改革,不断探索并努力实现社会化保障,尝试借助社会力量,利用市场资源,不断提高后勤保障能力。但在当前体制转型初期阶段,边检机关后勤保障社会化还存在不全面、不协调、不平衡的问题,改革遇到的深层次矛盾和问题比较突出。本文以深化“放管服”改革为背景,结合合作治理、交易成本等相关理论,采用内容分析法、对比研究法和访谈法,选取具有代表性的广州边检总站,对其在后勤保障社会化的现状、存在问题及原因进行深入剖析。同时,对标国外边检机构后勤保障社会化的典型做法,总结提炼完善广州边检总站后勤保障社会化建设和发展的经验启示,推动建设全面系统的广州边检总站后勤保障社会化模式。本文围绕在“放管服”背景下建立和完善边检机关后勤保障社会化制度这一命题,理论和实践相结合,有针对性地提出具体的对策和建议,最大限度地保障执法执勤、安保任务、维稳处突等中心任务,优化资源结构,统筹资源配置,用主责主业的成效来检验后勤服务保障的成效。
赵相华[10](2020)在《当前高校后勤存在的问题、困难与对策建议》文中研究说明本文认真梳理了当前高校普遍存在的若干关键性问题及其成因,简述了这些问题与困难带来的现实危害和长期后果,并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了国家对后勤管理服务立法、建设职业化后勤团队、开展"食育"教育、理顺食堂价格、变革供应链管理、平衡后勤基础建设、优化管办评模式等八个方面的有效对策,旨在为高校后勤大力深化改革、实现转型升级、精准满足师生在新时代的新需求提供参考。
二、浅谈伙食工作的集中采购(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浅谈伙食工作的集中采购(论文提纲范文)
(1)加强学校食堂内部核算的策略思考(论文提纲范文)
引言 |
一、学校食堂内部核算存在的问题 |
(一)相关的会计科目运用存在使用错误 |
(二)食堂伙食物资来源程序不够明确 |
(三)伙食原辅料消耗缺少定额依据 |
(四)违反现金开支范围的有关规定 |
(五)财务监督体系建设不够完善 |
(六)财务管理工作人员素质有待提高 |
二、加强学校食堂内部核算的对策 |
(一)加强学校食堂会计基础工作 |
(二)强化学校食堂会计人员职业道德和职业素养 |
(三)科学设置会计科目,学校食堂开设独立的银行账户 |
(四)选择合理的物质计价方法 |
(五)根据食堂管理原则,开展检察监督工作 |
结语 |
(2)浅谈高校食堂成本管理(论文提纲范文)
引言 |
1 高校食堂成本构成及管理特点 |
2 高校食堂成本管理现状 |
2.1 成本管理意识薄弱 |
2.2 成本管理水平落后 |
2.3 成本核算不规范 |
2.4 重视人力成本核算 |
3 提升高校食堂成本管理水平的对策 |
3.1 推进后勤社会化改革,建立长效保障机制 |
3.2 控制伙食成本,提升伙食质量 |
3.2.1 采购环节 |
3.2.2 生产环节 |
3.2.3 库存管理环节 |
3.2.4 设备购置和维护环节 |
3.2.5 控制用工成本 |
3.3 提高成本管理信息化水平 |
(3)贫困地区农产品进高校食堂研究——拓展采购扶贫成果,助力乡村振兴(论文提纲范文)
一、贫困地区农产品进高校食堂的背景和意义 |
(一)背景 |
(二)意义 |
二、各地高校食堂采购贫困地区农产品现状 |
(一)高校食堂采购扶贫数据来源 |
(二)高校食堂采购贫困地区农产品品种情况 |
(三)各地高校食堂采购贫困地区农产品基本情况 |
三、采购扶贫成果、模式与经验 |
(一)采购扶贫阶段成果 |
(二)创建了有效的扶贫采购模式 |
(三)现阶段采购扶贫的成功经验 |
(四)服务高校的社会餐饮企业积极为采购扶贫做贡献 |
四、存在的困难与问题 |
(一)地区间、校际间的高校食堂采购扶贫进展不平衡 |
(二)缺乏区域性紧密型高校伙食联合采购平台 |
(三)部分地方高校有口号有形式,但缺乏实际行动 |
(四)可持续的扶贫采购模式与渠道尚未真正建立 |
(五)贫困地区农产品市场竞争优势不明显 |
(六)高校对外包食堂的采购主导权有限 |
五、对策与建议 |
(一)接续乡村振兴蓝图,巩固拓展高校食堂采购扶贫成果 |
(二)重构高校食堂供应链、价值链体系,拓宽有效采购的路子 |
(三)政府支持在乡村振兴中打造高校食堂稳定的农产品供应基地 |
(四)采取有效措施,让外包餐饮企业成为“采购扶贫”的主力军 |
(五)政府引导,确立“农户+合作社+食材加工中心+832平台+高校”采购供应链模式 |
(六)加强组织实施和考核监督,建立激励机制落实采购任务 |
(5)国有企业内部审计职能定位与升级路径(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
1 国有企业内部审计职能定位与升级面临的挑战和难题 |
1.1 职能定位模糊,业务层级较低 |
1.2 内部审计的权威性不够,没有形成一致的认同度 |
1.3 内部审计的职能定位和升级将面临文化与认知的挑战 |
2 国有企业内部审计职能定位与升级路径分析 |
2.1 细化审计职能定位,构建增值型审计业务体系 |
2.2 塑造内部审计形象,使增值型审计身份得到认同 |
2.3 扩大风险控制范围,提高增值型审计的风险管控能力 |
3 结束语 |
(6)20世纪上半叶北京浴堂研究(1900-1952)(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选题缘起和旨趣 |
二、学术回顾 |
三、概念界定与文献来源 |
四、研究方法与文章框架 |
五、创新之处 |
第一章 城市空间与浴堂生态 |
第一节 北京浴堂的发展概述 |
一、元明清时期的北京浴堂 |
二、新式浴堂的发展及繁荣(1900——1926) |
三、北京浴堂行业的由盛及衰(1926——1952) |
第二节 20 世纪上半叶北京浴堂行业兴起的社会条件 |
一、沐浴的文明化 |
二、沐浴的知识化 |
第三节 浴堂与北京城区商业格局 |
小结 |
第二章 浴堂的经营与管理 |
第一节 浴堂的资本与流水 |
一、浴堂的资本模式 |
二、浴堂的产权结构 |
三、浴堂的营业流水 |
第二节 浴堂的日常开支 |
一、电力与通讯 |
二、毛巾与肥皂 |
三、燃料 |
四、自来水 |
五、铺底与房租 |
六、纳税与认捐 |
第三节 收费标准与价格起伏 |
一、价格的分化与浮动 |
二、影响价格的因素 |
三、恶性通胀时代的澡价调控 |
第四节 浴堂经营与管理策略 |
一、浴堂的管理体制 |
二、浴堂的营业方式 |
三、浴堂的经营之道 |
小结 |
第三章 浴堂的从业者及社会团体 |
第一节 浴堂从业者的工作与生活 |
一、浴堂从业者的工作职责 |
二、浴堂从业者的身份与社会来源 |
三、北京浴堂伙计的工作日常 |
四、北京浴堂伙计的收入与生活状况 |
第二节 北京浴堂伙计的价值观念及社会形象 |
第三节 北京浴堂同业公会 |
一、北京浴堂同业公会的成立始末及历史沿革 |
二、北京浴堂同业公会的组织情况 |
三、浴堂同业公会的功能 |
四、政府在浴堂同业公会中的权力渗透 |
第四节 北京浴堂职业工会 |
一、浴堂职业工会产生的社会要素 |
二、浴堂职业工会成立风波 |
三、浴堂职业工会成立后的劳资纠纷 |
第五节 浴堂中的地下活动 |
一、浴堂中开展地下工作的优势 |
二、北平市和平解放之际浴堂业的地下工作 |
小结 |
第四章 公共卫生、卫生行政与北京浴堂业 |
第一节 公共卫生与城市改良 |
一、北京的卫生环境与市民沐浴观念 |
二、浴堂卫生规章的历史沿革 |
第二节 国民政府对北平浴堂业的管理 |
一、北平市政府对浴堂卫生的监督与稽查 |
二、北平市政府对违章浴堂的惩处 |
三、政府对浴堂卫生管理不力的原因分析 |
第三节 市政体系中的浴堂 |
一、浴堂与城市沟渠排水系统 |
二、防疫、公共卫生与浴堂 |
第四节 女性及平民浴堂 |
一、女性浴所的设立 |
二、平民浴堂的创办 |
小结 |
第五章 浴堂中的社会问题 |
第一节 浴堂的公共安全 |
一、晕堂 |
二、火灾与触电 |
三、建筑安全 |
第二节 浴堂中的盗窃犯罪 |
一、盗窃案件频发的社会背景 |
二、浴堂中偷窃案件的地缘因素 |
三、浴堂中偷窃案件的犯罪方式与窃贼身份 |
四、浴堂中偷窃犯罪的治理 |
第三节 浴堂中的风化问题 |
一、浴堂中的混浴现象 |
二、女浴堂中的男性工役 |
三、政府对浴堂社会风化问题的治理 |
小结 |
第六章 浴堂与日常生活 |
第一节 沐浴社会价值的重塑 |
一、沐浴内涵的转释 |
二、沐浴的日常生活化过程 |
第二节 沐浴的日常生活化建构 |
一、作为惠工设施的职工浴堂 |
二、作为规训手段的学生浴间 |
三、作为现代日常生活基本单元的家庭浴室 |
四、以消费构建现代生活的公共浴堂 |
第三节 公共浴堂与沐浴之现代释义的争论 |
一、浴堂消费模式与平等观念的矛盾 |
二、日常生活构建过程中的分歧 |
三、闲暇与国家权力之间的抵牾 |
小结 |
结论 |
附录 |
参考文献 |
致谢 |
(7)国民政府对沈阳市教育的接收与重建研究(1945-1948)(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绪论 |
一、选题缘由 |
二、概念界定 |
三、研究综述 |
四、运用史料 |
五、研究方法 |
六、创新与不足 |
第一章 抗战胜利后沈阳市教育接收的背景 |
第一节 伪满时期日本对东北的殖民教育 |
一、殖民教育的行政机构 |
二、殖民教育的基本方针 |
三、殖民教育的基本内容 |
第二节 接收前沈阳市的教育状况 |
一、学校教育破坏严重 |
二、社会教育残破不堪 |
第三节 国民政府接收沈阳 |
一、中共政权在沈阳的建立与撤出 |
二、国民政府人员抵达沈阳 |
三、国民党军对沈阳的军事接收 |
本章小结 |
第二章 国民政府对沈阳市教育接收的政策与实施 |
第一节 国民政府对东北教育的接收政策 |
一、教育部东北青年救济处的《整理意见》 |
二、全国教育善后复员会议的《东北教育议案》 |
三、国民党辽宁省政府制定《复员准则与办法》 |
第二节 沈阳市初等教育的接收 |
一、国民学校接收概况 |
二、对教职员以训练代甄审 |
第三节 沈阳市中等教育的接收 |
一、国立东北中山中学的回迁 |
二、省立中学接收概况 |
三、市立中学接收概况 |
第四节 沈阳市高等教育的复员 |
一、东北临大补习班的设立与困境 |
二、国立东北大学的回迁与窘境 |
三、专科以上学校师生的甄审 |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国民政府对沈阳市初等教育的重建 |
第一节 沈阳市国民学校的重建 |
一、国民党沈阳市教育局的设置 |
二、市教育经费的来源与支出 |
三、划定辅导区设置国民学校 |
四、献校祝寿运动徒有虚名 |
五、整顿私立小学与私塾 |
六、行政组织与校务处理 |
第二节 教学重建 |
一、贯彻落实“戡乱”方针 |
二、教科书缺乏且价格昂贵 |
三、教学设备严重匮乏 |
第三节 师资训练与薪俸 |
一、重视师资训练 |
二、教师薪俸微薄 |
三、请愿罢教迭起 |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国民政府对沈阳市中等教育的重建 |
第一节 沈阳市中等学校的重建 |
一、国民党辽宁省教育厅的设置 |
二、划分学区与学校设置 |
三、筹办东北大学先修班 |
四、设立临时中学收容流亡青年 |
五、创设市立师范学校 |
六、举办暑假补习学校 |
七、行政组织与校务处理 |
第二节 学生管理与训练 |
一、学生费用高昂 |
二、奖助金有名无实 |
三、救济学生收效甚微 |
四、实施童子军训练及军事训练 |
五、发动知识青年从军补充兵源 |
六、组织青年工作队为“戡乱”服务 |
第三节 教学重建与师资薪俸 |
一、改订教学科目 |
二、教学设施匮乏 |
三、教师薪俸微薄 |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国民政府对沈阳市高等教育的重建 |
第一节 沈阳市高等院校的概况 |
一、国立东北大学 |
二、国立沈阳医学院 |
三、私立东北中正大学 |
四、私立辽东学院 |
五、私立辽宁医学院 |
六、辽宁省立师范专科学校 |
第二节 沈阳市高等院校的师生管理 |
一、招生与就业 |
二、公费及奖学金短缺 |
三、教师管理办法 |
四、教师薪俸低微 |
五、教学设施不足 |
第三节 沈阳市学生运动的浪潮 |
一、“六二”罢课斗争 |
二、反对冬令营的斗争 |
三、迁校与反迁校斗争 |
四、抗议“七五”惨案运动 |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国民政府对沈阳市社会教育的重建 |
第一节 社会教育机构 |
一、民众教育馆 |
二、图书馆 |
三、民众学校 |
四、其他机构 |
第二节 社会教育内容 |
一、识字教育 |
二、电化教育 |
三、其他教育 |
本章小结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后记 |
在学期间公开发表论文及着作情况 |
(8)某铁路辖区创建标准化伙食团验收情况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和方法 |
1.1 对象 |
1.2 资料方法 |
2 结果与分析 |
2.1 创建考核评估情况及分析 |
2.1.1 评估基本情况 |
2.1.2 扣分情况分析 |
2.2 标准化伙食团创建存在的主要问题 |
3 讨论与建议 |
3.1 进一步加强标准化伙食团创建工作 |
3.2 加强各部门分工协作 |
3.3 宣讲普及食品安全和卫生健康知识 |
3.4 综合利用硬件设施 |
4 结束语 |
(9)“放管服”背景下边检机关后勤保障社会化研究 ——以广州边检总站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选题背景及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实践与理论研究现状 |
1.2.1 关于后勤保障社会化发展进程的研究 |
1.2.2 关于后勤保障社会化理论视角的研究 |
1.2.3 关于后勤保障社会化实现路径的研究 |
1.2.4 关于放管服背景下后勤保障社会化创新的研究 |
1.2.5 简要评述 |
1.3 研究思路 |
1.3.1 研究结构 |
1.3.2 研究内容 |
1.3.3 研究方法 |
第二章 主要概念和理论基础 |
2.1 概念及特征 |
2.1.1 边检机关 |
2.1.2 后勤保障社会化 |
2.1.3 边检机关后勤保障社会化特征 |
2.2 理论基础 |
2.2.1 合作治理理论 |
2.2.2 交易成本理论 |
2.3 “放管服”背景下边检机关后勤保障社会化的理论阐释 |
2.3.1 机关后勤“放管服”的必要性 |
2.3.2 “放管服”与边检机关后勤保障社会化的契合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广州边检总站后勤保障社会化进展和现状 |
3.1 边检机关后勤保障社会化进展阶段和举措 |
3.1.1 计划经济体制下军队办社会保障机制 |
3.1.2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初期阶段 |
3.1.3 新时期边检机关后勤保障转型 |
3.2 广州边检总站后勤保障社会化基本情况 |
3.2.1 广州边检总站后勤保障机构概况 |
3.2.2 广州边检总站后勤保障队伍情况 |
3.2.3 广州边检总站后勤保障社会化总体情况 |
3.2.4 广州边检总站各项后勤保障社会化情况 |
3.3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广州边检总站后勤保障社会化问题及其原因 |
4.1 后勤保障社会化面临的问题 |
4.1.1 后勤保障管理模式落后 |
4.1.2 后勤管理部门未形成合力 |
4.1.3 后勤保障经费不足 |
4.1.4 后勤保障队伍能力素质不足 |
4.1.5 后勤保障社会化规章制度不完善 |
4.2 后勤保障社会化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
4.2.1 工作精细化程度不足 |
4.2.2 资源整合不够有力 |
4.2.3 管理体制不够科学 |
4.2.4 对后勤保障存在认识偏见 |
4.2.5 推动社会化改革的主体构成复杂 |
4.3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国外边检机关后勤保障社会化经验与启示 |
5.1 国外边检机关后勤保障社会化的概况 |
5.2 有益经验和发展启示 |
5.2.1 国外边检机关后勤保障社会化有益经验 |
5.2.2 国外边检机关后勤保障社会化发展启示 |
5.3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推进广州边检总站后勤保障社会化的对策思考 |
6.1 积极推进后勤保障社会化理念创新 |
6.1.1 市场竞争的理念 |
6.1.2 规范管理的理念 |
6.1.3 法治保障的理念 |
6.2 完善后勤保障社会化的分工与管理 |
6.2.1 理顺关系,为边检机关后勤社会化奠定基础 |
6.2.2 着力构建覆盖后勤保障社会化全流程管理体系 |
6.2.3 引入区域联勤联保机制推动后勤保障社会化 |
6.3 强化后勤保障社会化人才培养 |
6.3.1 深入思想教育,提升人员职业素养 |
6.3.2 建好后勤保障社会化管理队伍 |
6.3.3 加强岗位培训,提升专业化水平 |
6.4 坚持科技引领打造信息化保障模式 |
6.4.1 加大科技投入推进基础设施建设 |
6.4.2 积极推进“互联网+”后勤保障建设 |
6.4.3 构建后勤保障管理信息化综合系统 |
6.5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1 |
附录2 |
附录3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附件 |
(10)当前高校后勤存在的问题、困难与对策建议(论文提纲范文)
一、问题和困难 |
(一)后勤队伍现状不能满足现代高校后勤管理服务的要求 |
1. 严重缺乏行业领军人物、职业经理人和知识型员工 |
2. 编制不同导致员工责任心、忠诚度和职业素质存在明显差异 |
(二)基础设施的不同投入和政策的差异性严重制约后勤管理服务 |
1. 校际间后勤基础设施设备的配置差异巨大 |
2. 校际间后勤享受的政策待遇不同 |
(三)后勤整体管理水平不高,潜藏诸多问题隐患 |
1. 相当程度上的官僚化和传统的行政化管理使后勤失去活力 |
2. 盛行短期主义,缺乏长远战略规划 |
3. 不重视干部员工的价值观教育、职业规划和有效培训 |
(四)对外包服务监管乏力,重资产引进潜藏风险 |
1. 对服务外包的监管松散乏力 |
2. 重资产引进社会企业,解了燃眉却透支了远期 |
(五)学生食堂成本倒挂,办伙业态结构不良 |
(六)供应链管理存在风险隐患 |
(七)后勤社会化改革停滞不前,部分高校改革回潮 |
二、对策(政策)与建议 |
(一)国家应当对高校后勤服务进行立法管理 |
(二)建设职业化经营服务队伍和专业化监管团队 |
(三)及时启动高校“食育”工作 |
(四)坚持推进管、办、评分离的高校后勤社会化模式 |
(五)建立起新型的人力资源管理机制 |
(六)标准化是后勤实现转型升级的必由之路 |
(七)加大对后勤基础设施设备的投入 |
(八)理顺食堂价格,变革供应链管理 |
1. 理顺食堂价格 |
2. 变革食材供应链管理方式 |
四、浅谈伙食工作的集中采购(论文参考文献)
- [1]加强学校食堂内部核算的策略思考[J]. 郝庆兰. 财会学习, 2021(27)
- [2]浅谈高校食堂成本管理[J]. 白颖新. 经济管理文摘, 2021(14)
- [3]贫困地区农产品进高校食堂研究——拓展采购扶贫成果,助力乡村振兴[J]. 黎玖高,赵相华,李平金,刘效凯,王梦宾,杨玉亭,吴文初. 高校后勤研究, 2021(07)
- [4]安徽省教育厅关于印发《安徽省农村义务教育学生营养改善计划学校食堂管理办法(试行)》的通知[J]. 安徽省教育厅. 安徽省人民政府公报, 2021(12)
- [5]国有企业内部审计职能定位与升级路径[J]. 管淑慧. 当代会计, 2021(09)
- [6]20世纪上半叶北京浴堂研究(1900-1952)[D]. 宋子昕. 河北师范大学, 2021(09)
- [7]国民政府对沈阳市教育的接收与重建研究(1945-1948)[D]. 张磊. 东北师范大学, 2021(09)
- [8]某铁路辖区创建标准化伙食团验收情况分析[J]. 于岚,柳武英,康金波. 铁路节能环保与安全卫生, 2021(01)
- [9]“放管服”背景下边检机关后勤保障社会化研究 ——以广州边检总站为例[D]. 李一昊. 华南理工大学, 2020(06)
- [10]当前高校后勤存在的问题、困难与对策建议[J]. 赵相华. 高校后勤研究, 20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