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对党员进行教育的一个好途径(论文文献综述)
任鹏[1](2018)在《新时期高校党的作风建设常态化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高校党的作风,既表现为高校领导班子、各级党组织和师生党员的工作、学习、生活的态度和行为方式,也通过校风、学风、教风等具体体现出来。高校党的领导体制和领导地位、高校党员干部的先锋模范作用,决定了高校党的作风建设的重要性。本文运用问卷调查、深度访谈等方法,结合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原理、方法以及党建理论知识,深入分析新时期高校党的作风的突出问题、形成原因,着力就如何推进新时期高校党的作风建设实现常态化的目标、原则、内容、机制等展开探讨。新时期高校党的作风建设常态化,就是始终高度重视、常抓不懈,使高校党的作风建设成为一种经常的、平常的、正常的状态,成为一个持续的过程。高校党的作风建设常态化是我们党基于不断提高和改进党的执政能力水平的一种有意识的行为。由于作风问题具有顽固性和反复性,形成优良的作风不可能一劳永逸,克服不良作风也不可能一蹴而就,所以,我们党必须对作风建设进行经常性地管理,由此带来的管理方法、手段和措施等的经常运用,形成了相对固化的体制机制,逐渐塑造出科学有效的作风建设体系,作风建设由此得到不断发展与完善,最终成为被广泛认可的常态行为,这个过程就是作风建设常态化的过程。论文认为新时期高校党的作风问题主要从思想作风、学风、工作作风、领导作风和生活作风五个方面表现出来,这些问题主要有政治信仰与理想信念缺失、形式主义与官僚主义滋生、享乐主义与奢靡之风蔓延等。导致这些问题的原因主要有高校党的作风建设常态化制度体系不健全、长效机制不完善、理想信念教育缺乏等。常态化是解决高校党的作风问题的必然选择,而要实现高校党的作风建设常态化,必须坚持制度建设与思想建设相结合,要在“一个核心”,即群众路线为核心;“三种意识”,即问题意识、制度意识、法制意识;“四个常态”,即常态化的思想教育、常态化的制度机制建设、常态化的群众监督、常态化的法制方式的框架基础上,重点从构建高校党的作风建设常态化的制度体系、建立健全高校党的作风建设常态化的长效机制、积极发挥思想政治教育在高校党的作风建设常态化中的作用这三个方面着力。
孙万琦[2](2016)在《安图县农村基层党风廉政建设问题研究》文中研究指明中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业、农村、农民问题关系到国家的发展进步,关系到社会的和谐稳定。中国农村人口数量庞大,加强农村基层党风廉政建设是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保证,关系到农村乃至全国的发展稳定。只有不断加强农村基层党风廉政建设,才能保证农村基层党风廉洁,农村基层党员干部廉洁自律,对于促进党群、干群关系和谐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吉林省安图县在推进农村基层党风廉政建设过程中,贯彻廉政“3+1”模式,通过农村党员“一诺双评”制(党员干部向群众公开承诺。指党员由群众评议、党内评议双评),引导农村党员干部廉洁自律,取得一定成效,但是在农村党风廉政建设方面还存在一定问题,导致安图县农村党群、干群关系紧张,农村经济发展受阻,农民诉求解决不及时,出现大批上访现象,此类问题亟待解决。针对安图县农村基层党风廉政建设存在问题进行研究,制定相应对策是本文研究的核心。安图县经济发展落后,发展速度较缓,本文针对具有此类特点的安图县农村党风廉政建设进行研究,以期将研究结果运用于实践之中,缓解安图县农村基层党风廉政建设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优化党群、干群关系。推动安图县农村经济、政治、文化的全面发展,带动延边州乃至吉林省的的发展稳定。安图县农村具有少数民族聚居,农民文化程度普遍较低,宗族派系普遍存在,外出务工人员数量庞大等特点,在此社会环境基础之下,找出安图县农村基层党风廉政建设方面存在的突出问题,对于认清安图县农村党风廉政建设发展现状,寻求相应解决问题的对策以及维护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具有重要意义。同时,推动安图县农村基层党风廉政建设发展,对于推动延边朝鲜族自治州农村的发展进步具有重要作用。
郑阳洋,潇波[3](2010)在《盘龙纪委“上医治未病”频亮新招》文中研究说明6月12日,盘龙区双龙街道办事处麦地塘社区大凹子居民小组在社区事务监督委员会、居民代表的监督下,完成了新老“两委”班子的账务移交。这是盘龙区社区事务监督委员会第一次正式上岗,同时也是全省首创的盘龙区农村基层党风廉政教育学校给新上任的村官们上的一堂以村务交接为
中共长庆石油勘探局勘探开发研究院委员会[4](1987)在《对党员进行教育的一个好途径》文中认为 我们院担负着长庆油田地质勘探和油田开发的研究工作。几年来,我们以《党的建设》等党刊为教材,认真对党员和职工群众进行党性、党风、党纪以及党的基本知识的教育,提高了党员的思想政治觉悟,促进了全院科研生产任务的顺利完成。我院的党员中大多数是知识分子,他们担负着繁重的科研任务,其中许多人经常因工作需要出差在外,针对他们工作的特点,党委和有关部门采用灵活多样的方法抓党员的教育。去年以来,我们用公费把《红旗》杂志、《党的建设》订到党小组,共订阅《党的建设》八十六册,平均每个党小组两份,平均一点七人就有一份党刊,这就确保了党员都能读到党刊。在读刊活动中,我们引导党员和职工认真学习《党的建设》
王慧芬[5](2008)在《网络环境下增强研究生德育有效性研究》文中指出研究生教育是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的最高层次,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重要来源。学校教育、育人为本,德智体美、德育为先,研究生德育是研究生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增强研究生德育有效性是全面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推动高等教育改革发展的需要,是维护高校和社会稳定、构建和谐社会的需要,是全面推动中央16号文件贯彻落实,培养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的需要。20世纪90年代以来,以互联网为代表的信息网络技术得到了高速的发展和广泛的应用。网络的应用影响了现代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其中给德育的发展也带来了极为深刻的影响,而研究生德育并不是存在于现实社会环境之外的,它也受到了网络重大而深远的影响。一方面,网络给研究生德育工作带来了难得的机遇,它不仅直接促进了研究生德育水平地极大提升,而且开辟了研究生德育发展的新领域,提出了研究生德育发展的新课题,为增强研究生德育有效性创造了良好的条件。另一方面,网络给研究生德育工作也带来了严峻的挑战。面对这一巨大变革,研究生德育工作者应跟上时代发展的步伐,以网络为平台,把握网络发展的动向,从德育目标、内容、方法上不断创新,开拓研究生德育工作的新局面。同时也要高度重视网络给研究生德育工作带来的负面影响,研究应对挑战的策略,加强研究生德育有效性。本文首先对网络环境下研究生德育有效性相关概念作了简要论述,其次通过分析网络对研究生德育工作产生的影响及其网络环境下研究生德育工作的现状,指出了研究生德育工作在网络环境下存在的问题,研究了网络环境下增强研究生德育有效性的原则与对策,并相应构建了网络环境下增强研究生德育有效性体系。通过这些思考和建议,以期能对网络环境下增强研究生德育有效性做出一点努力。
袁木[6](1984)在《学习赵紫阳总理《政府工作报告》辅导讲话》文中研究说明 同志们;一九八四年五月十五日召开的第六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经过到会代表的共同努力,紧张的工作,已经在五月三十一日胜利闭幕。这次会议是在我们国家国内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蓬勃向前发展,在国际上外交工作不断取得新的成就这样一个好的形势下面召开的;也是在全国各族人民热烈地用新的各方面工作的成绩来迎接我们伟
陈涛[7](2008)在《我国民主党派内部监督机制初探》文中研究说明在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事业日益发展的今天,我国民主党派作为与中国共产党长期共存、荣辱与共的参政党,作为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重要力量,其自身的纯洁性已越来越不容忽视。建立一套科学、高效的内部监督机制,对我国民主党派加强自身建设,充分履行参政党职能,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中发挥应有的作用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基于以上认识,本文对我国民主党派现行内部监督机制进行了研究,认为民主党派内部监督主、客体合一,监督机制运行单向,各种监督力量不平衡,监督内容公开性还很不到位是现存的较突出问题,这主要是由于内部监督意识淡薄,法规不完善,内部监督制度缺失,以及没有专门的内部监督机构等原因造成的。本文尝试按照建设适应新世纪要求的参政党的要求,从宏观和微观两个方面提出建立健全我国民主党派内部监督机制的对策,力求使我国民主党派内部监督机制更加适应民主党派的特点,更加科学和完善,为有效遏制腐败,促进民主党派工作走上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的轨道提供强有力的制度保障。
俞小和[8](2005)在《抗日战争时期党的领导体制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文力图从宏大的历史视野来考察抗日战争时期党的领导体制发展演进的历程,揭示党的领导体制发展的内在理路和深层规律,进而反映出抗战时期党的领导体制演进的历史内涵与时代意义。文章在对抗日战争爆发前党的领导体制的发展历程进行深入探源的基础上,系统梳理了抗日战争时期党的领导体制的演进历程,提出了抗战时期党的领导体制两次重大调整的论断;深入分析了领导体制形成的现实原因和历史原因,即:政治生态环境的变迁、中国共产党党建模式的成熟、中国革命既定的内在逻辑和中国政治文化的影响;并且探讨了一元化领导体制的形成对建国后现代化建设在制度方面的奠基作用。文章最后结合抗战时期领导体制发展的历史经验,对当今领导体制的改革和完善提出建议。
张广军[9](2010)在《论行政问责制的立法完善》文中指出行政问责制是通过一系列的制度安排,使行政主体对自己的违法、失职、无所作为等承担否定性后果的一种规范。行政问责制立法对行政问责制实施意义重大,既有利于行政机关规范自身行政行为,建立责任政府,也有利于维护公民的合法权利,同时还有利于问责机关及时正确地审理行政问责案件。我国现行法律对行政问责制立法规定的缺陷主要表现在:行政问责立法宗旨出现偏差,行政问责应有的立法原则表述不明,行政问责实体立法规定存在缺陷,行政问责立法程序设计存在缺陷,行政问责立法技术有待改进。造成行政问责制立法缺陷的原因主要有政治因素、经济因素、社会因素和理论因素。如党政的权限厘定不清、行政上下级的权限界定不明,行政正副职领导的权限区分不清,片面追求GDP的增长,分税制影响地方财力,公务员官本位思想严重和公民问责观念缺失等。我国理论界对行政问责制的理论研究分歧较大,对行政问责的概念、行政问责的责任形式、行政问责的程序、责任主体的权利研究莫衷一是。必须重构行政问责制立法,要全面转变观念,明确“依法行政、提高行政效能”为立法目的,明确行政问责的重要原则,确立程序参与原则。还要完善行政问责实体立法规定,如明确问责主体,界定问责对象,全面规定问责范围,明确规定问责标准和设立合理的问责责任形式等。还要构建科学的问责程序,如完善问责建议的提出及受理程序,设立问责的公众参与程序,确立责任主体的救济程序等。此外,还要规范化行政问责的立法技术。
许俐丽[10](1997)在《论读者需要——党刊采编的一个立足点》文中研究说明论读者需要——党刊采编的一个立足点●许俐丽【广州读者花钱订党刊,究竟为了什么?这个问题,乍一看是不成问题的问题,但到下面一调查,这个问题却不是三言两语就能说清的。记得1994年冬我到广东连南瑶族自治县采访,县委组织部办公室的长凳上放着几大捆没拆封的《...
二、对党员进行教育的一个好途径(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对党员进行教育的一个好途径(论文提纲范文)
(1)新时期高校党的作风建设常态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1 引言 |
1.1 研究背景和研究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评述 |
1.2.1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2 现有研究的局限与不足 |
1.3 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研究方法 |
1.4 研究难点和创新点 |
1.4.1 研究难点 |
1.4.2 创新点 |
2 概念界定与理论基础 |
2.1 相关概念界定 |
2.1.1 党的作风概念 |
2.1.2 党的作风建设内涵 |
2.1.3 新时期高校党的作风建设常态化内涵 |
2.2 相关理论 |
2.2.1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党的建设的重要论述 |
2.2.2 其他学科相关理论的借鉴 |
3 党的作风建设历史回顾与常态化新要求的提出 |
3.1 新中国成立以来党的作风建设历史回顾与反思 |
3.1.1 新中国成立以来党的作风建设历史的简要回顾 |
3.1.2 党的作风建设的历史反思 |
3.2 常态化是新时期党的作风建设的新要求与新目标 |
3.2.1 加强党的先进性建设的必然选择 |
3.2.2 有效应对严峻挑战的必然选择 |
3.2.3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必然选择 |
4 常态化是解决新时期高校党的作风问题的必然要求 |
4.1 新时期高校解决作风问题的成就与经验 |
4.1.1 牢牢把握党对高校意识形态领导权 |
4.1.2 增强高校党组织的凝聚力战斗力 |
4.1.3 提升高校党的作风建设制度化水平 |
4.1.4 深入开展高校反腐倡廉工作 |
4.2 新时期高校党的作风方面存在的问题 |
4.2.1 思想作风方面的问题 |
4.2.2 学风方面的问题 |
4.2.3 工作作风方面的问题 |
4.2.4 领导作风方面的问题 |
4.2.5 生活作风方面的问题 |
4.3 新时期高校党的作风方面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
4.3.1 官本位思想与教条主义滋长 |
4.3.2 校园行政化影响与和谐校园环境受到侵蚀 |
4.3.3 作风考核体系不健全与监督体系不完善 |
4.3.4 学校干部任用机制不完善与制度缺陷 |
4.3.5 权力过于集中与实用主义蔓延 |
4.4 通过常态化来破解新时期高校党的作风建设难题 |
4.4.1 常态化是践行新时期高校党的作风建设基本原则的具体表现 |
4.4.2 常态化是落实新时期高校党的作风建设主要内容的根本途径 |
5 新时期高校党的作风建设常态化的制度体系构建 |
5.1 制度体系构建必须遵循的原则 |
5.1.1 科学性原则 |
5.1.2 时效性原则 |
5.1.3 针对性原则 |
5.2 在实践中不断完善高校制度体系常态化建设 |
5.2.1 加强和改进高校党的思想作风制度常态化建设 |
5.2.2 加强和改进高校党的学风制度常态化建设 |
5.2.3 加强和改进高校党的工作作风制度常态化建设 |
5.2.4 加强和改进高校党的领导作风制度常态化建设 |
5.2.5 加强和改进高校党的生活作风制度常态化建设 |
5.2.6 加强和改进高校党的作风建设各项制度的监管与落实 |
6 完善新时期高校党的作风建设常态化的长效机制 |
6.1 建立健全高校党的作风建设常态化长效机制的重要性 |
6.1.1 永葆高校党的先进性的必然要求 |
6.1.2 提高执校能力的重要措施 |
6.1.3 促进学校事业全面发展的有力保障 |
6.2 建立健全高校党的作风建设常态化的长效机制 |
6.2.1 建立健全高校内部权力制约机制 |
6.2.2 建立健全高校教育宣传机制 |
6.2.3 建立健全高校组织领导机制 |
6.2.4 建立健全高校干部管理机制 |
6.2.5 建立健全高校监督预警机制 |
6.2.6 建立健全高校惩处激励机制 |
7 发挥思想政治教育在新时期高校党的作风建设常态化中的作用 |
7.1 思想政治教育对高校党的作风建设的作用 |
7.1.1 思想政治教育对高校党的思想作风建设的作用 |
7.1.2 思想政治教育对高校党的学风建设的作用 |
7.1.3 思想政治教育对高校党的工作作风建设的作用 |
7.1.4 思想政治教育对高校党的领导作风建设的作用 |
7.1.5 思想政治教育对高校党的生活作风建设的作用 |
7.2 通过加强思想政治教育来推动高校党的作风建设常态化 |
7.2.1 运用思想政治教育渠道来推动高校党的作风常态化建设 |
7.2.2 结合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来开展高校党的作风常态化建设 |
7.2.3 借鉴思想政治教育方法来提升高校党的作风常态化建设的实效 |
7.2.4 强化思想政治教育来夯实高校党的作风常态化建设的基础与保障 |
7.2.5 改进思想政治教育来优化高校党的作风常态化建设的宏观环境 |
8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A 调查问卷 |
附录B 访谈提纲 |
作者简历及在学研究成果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2)安图县农村基层党风廉政建设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选题缘由和意义 |
(一) 选题缘由 |
(二) 选题意义 |
1. 理论意义 |
2. 现实意义 |
3. 学术意义 |
二、研究现状述评 |
三、研究思路、目标和方法 |
(一) 研究思路 |
(二) 研究目标 |
(三) 研究方法 |
四、研究重点、难点和创新点 |
(一) 重点及难点 |
(二) 研究创新点 |
第一章 农村基层党风廉政建设的迫切性和重要性 |
一、农村基层党风廉政建设的重要性 |
(一) 加强农村基层党风廉政建设能够推动农村稳定发展 |
(二) 加强农村基层党风廉政建设能够改善民生 |
(三) 加强农村基层党风廉政建设能够巩固党的执政地位 |
(四) 加强农村基层党风廉政建设能够密切党群、干群关系 |
(五) 加强农村基层党风廉政建设能够推动社会主义新农村发展 |
二、安图县农村基层推进党风廉政建设的迫切性 |
(一) 农村“空洞化”现象严重,党员干部缺乏工作积极性 |
(二) 农村发展落后,个别党员干部廉洁自律意识薄弱 |
(三) 农村人口复杂且流动性大,廉政建设步伐缓慢 |
第二章 安图县农村基层党风廉政建设现状及问题 |
一、安图县农村基本情况 |
(一) 安图县独特的自然环境 |
(二) 安图县人口情况 |
(三) 安图县光荣的革命历史 |
(四) 安图县复杂的社会环境 |
二、安图县农村基层党风廉政建设现状 |
(一) 安图县农村党员成分 |
(二) 安图县党员结构存在的问题 |
(三) 安图县农村党员干部的思想状况和素质状况 |
三、农村基层党风廉政建设的内容 |
(一) 农村基层党风廉政建设的概念 |
(二) 农村基层党风廉政建设主要任务 |
四、安图县农村党风廉政建设存在的问题 |
(一) 农村基层廉政教育滞后 |
(二) 制度建设存在缺陷 |
(三) 农村基层组织监督不力 |
(四) 农村基层干部作风问题严峻 |
第三章 安图县农村基层党风廉政建设存在问题的原因 |
一、农村基层党员干部缺乏思想教育 |
(一) 对廉政教育重视不够 |
(二) 廉政教育缺乏针对性和实效性 |
(三) 教育培训机制落实不到位 |
二、农村制度建设不完善 |
(一) 村务公开制度不完善 |
(二) 财务管理制度不完善 |
三、对农村基层党员干部监督不力 |
(一)党员干部相互包庇,党内监督流于形式 |
(二) “熟人社会”不利于监管 |
(三) 农民群众缺乏监督意识 |
(四) 监督检举渠道不畅 |
(五) 关于监督的法律法规不健全 |
四、部分党员干部价值观念不纯正 |
(一) 少数党员干部缺乏自律意识 |
(二) “小农思想”严重,忽视廉政建设 |
第四章 加强和改进安图县农村基层党风廉政建设的对策 |
一、加强农村党员干部廉政思想教育,营造廉政氛围 |
(一)健全思想教育机制,提高党员干部素质水平 |
(二) 贴近安图农村实际,创新培训模式 |
(三) 丰富廉政文化内容和形式 |
(四) 抓好典型示范教育和反面警示教育 |
二、推进改革创新,加强制度建设 |
(一) 加大村务公开力度,提高农民监督意识 |
(二) 深入推行党风廉政建设“3+1”模式,提高财务管理能力 |
三、完善农村廉政监督机制,规范农村党风廉政建设体系 |
(一)严格推行“勤廉双述”制度,加强群众监督 |
(二) 扩大查处范围,加大查处力度 |
(三) 完善信访制度,提供便利监督渠道 |
(四) 完善法律法规,建立村干部的保障和监督机制 |
四、加大组织建设力度,规范农村党员干部作风 |
(一) 防微杜渐,强化农村党员干部的廉洁意识 |
(二) 多下基层,做为民服务“八大员” |
(三) “激励制度”与“惩处机制”相结合 |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5)网络环境下增强研究生德育有效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论文的研究背景及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
1.3 论文的研究内容、研究方法和创新之处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研究方法 |
1.3.3 创新之处 |
1.4 论文的技术路线 |
2 网络环境下研究生德育概述 |
2.1 相关概念界定 |
2.1.1 网络的基本知识 |
2.1.2 德育及德育有效性概念界定 |
2.1.3 研究生德育内涵及其特点 |
2.2 网络对研究生德育的影响 |
2.2.1 网络对研究生德育的积极影响 |
2.2.2 网络对研究生德育的消极影响 |
2.3 网络环境下研究生德育现状 |
2.3.1 “网络环境下研究生德育现状”问卷调查 |
2.3.2 “网络环境下研究生德育现状”问卷分析 |
2.3.3 网络环境下研究生德育存在的问题 |
2.4 网络环境下增强研究生德育有效性的必要性 |
2.4.1 增强研究生德育有效性是我国学位与研究生教育的光荣传统 |
2.4.2 增强研究生德育有效性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 |
2.4.3 增强研究生德育有效性是促进研究生自身全面发展的重要保证 |
3 网络环境下增强研究生德育有效性的原则与对策 |
3.1 网络环境下增强研究生德育有效性的原则 |
3.1.1 教育与管理相结合的原则 |
3.1.2 网上与网下相结合的原则 |
3.1.3 疏导与堵截相结合的原则 |
3.1.4 导师引导与研究生自我教育相结合的原则 |
3.1.5 主动引导和平等交流相结合的原则 |
3.1.6 自律与他律相结合的原则 |
3.2 利用网络增强研究生德育有效性的对策 |
3.2.1 构筑研究生思想“防火墙” |
3.2.2 创建特色鲜明的研究生德育网站 |
3.2.3 强化BBS舆论导向功能 |
3.2.4 开展丰富多彩的网络德育活动 |
3.2.5 进行网络心理咨询 |
3.2.6 开展网上党建工作 |
3.2.7 避免研究生对网络的片面依赖 |
3.2.8 规范校园网络管理系统 |
4 构建网络环境下增强研究生德育有效性支持体系 |
4.1 明确网络环境下研究生德育目标 |
4.2 设计网络环境下研究生德育内容 |
4.3 创新网络环境下研究生德育方法 |
4.4 增强网络环境下研究生自我教育 |
4.5 优化网络环境下研究生德育工作队伍 |
4.6 开展网络环境下研究生德育评估 |
4.6.1 开展网络环境下研究生德育评估的必要性 |
4.6.2 构建研究生德育评估体系 |
4.6.3 研究生德育评估的实施 |
4.7 强化网络环境下研究生德育保障措施 |
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
(7)我国民主党派内部监督机制初探(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选题目的及研究意义 |
1.1.1 选题目的 |
1.1.2 研究意义 |
1.2 文献综述 |
1.2.1 关于我国民主党派内部监督机制的内涵研究 |
1.2.2 关于我国民主党派内部监督机制的现状和存在问题研究 |
1.2.3 关于民主党派内部监督机制的健全完善研究 |
1.2.4 关于中国共产党内部监督机制的研究 |
1.3 论文的研究方法 |
1.3.1 文献检索的方法 |
1.3.2 调查研究的方法 |
1.3.3 历史研究的方法 |
1.4 论文的创新点 |
第2章 我国民主党派内部监督与内部监督机制概述 |
2.1 民主党派内部监督的内涵 |
2.2 民主党派内部监督机制的内涵与特征 |
2.2.1 民主党派内部监督机制的内涵 |
2.2.2 民主党派内部监督机制的特征 |
2.3 民主党派内部监督机制的功能与作用 |
2.3.1 民主党派内部监督机制的功能 |
2.3.2 民主党派内部监督机制的作用 |
2.4 中国共产党内部监督机制的历史沿革及成功经验 |
2.4.1 执政前的中国共产党内部监督机制及经验教训 |
2.4.2 执政后的中国共产党内部监督机制及成功经验 |
第3章 我国民主党派内部监督机制现存问题及原因 |
3.1 民主党派内部监督机制现存问题 |
3.1.1 监督主、客体合一 |
3.1.2 内部监督机制运行单向 |
3.1.3 各种监督力量不平衡 |
3.1.4 监督内容的公开性尚不到位 |
3.2 民主党派内部监督机制现存问题的原因 |
3.2.1 民主党派内部监督意识淡薄 |
3.2.2 民主党派内部监督法规不完备 |
3.2.3 民主党派内部监督制度缺失 |
3.2.4 没有设立专门的内部监督机构 |
第4章 完善我国民主党派内部监督机制的对策 |
4.1 完善民主党派内部监督机制的宏观对策 |
4.1.1 建立健全民主党派内部监督制度 |
4.1.2 设立专门的内部监督机构 |
4.1.3 理顺领导体制和监督工作机制 |
4.1.4 建立自我调节机制 |
4.1.5 事前、事中、事后监督相结合 |
4.2 完善民主党派内部监督机制的微观对策 |
4.2.1 直接的监督方式和途径 |
4.2.2 间接的监督方式和途径 |
第5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介 |
(8)抗日战争时期党的领导体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导言 |
一、抗日战争时期党的领导体制的源流及演进历程 |
(一) 抗战时期党的领导体制溯源 |
1、党成立至大革命失败期间党的领导体制 |
2、大革命失败至抗日战争爆发前党的领导体制 |
(二) 抗战时期党的领导体制的阶段性演进 |
二、抗日战争时期党的领导体制形成和发展的原因 |
(一) 抗战时期党的领导体制与社会生态环境 |
(二) 抗战时期党的领导体制与中国共产党建设模式 |
1、中国特色党建模式的形成 |
2、中国特色党建模式与抗战时期党的集中领导体制的形成 |
(三) 抗战时期党的领导体制的发展与中国革命的内在逻辑 |
1、中国革命发生发展的规律与党的领导体制 |
2、党领导革命战争的基本方式、途径与抗战时期党的领导体制的形成 |
(四) 抗战时期党的领导体制与政治文化 |
1、抗战时期党的领导体制与中国传统文化 |
2、抗战时期党的领导体制与革命政治文化 |
(五) 抗战时期党的领导体制的调整与确立对党的建设的积极影响 |
1、领导体制的调整坚持了党的领导 |
2、一元化领导体制提高了党的领导功能 |
3、一元化领导体制对党的建设的促进 |
结语 |
(一) 一元化领导体制为中国的现代化建设的起步奠定了制度基础 |
(二) 抗战时期党的领导体制的形成和发展对今天改革和完善党的领导体制的启示 |
参考文献 |
后记 |
本人在读期间发表科研论文、论著及获奖情况一览表 |
(9)论行政问责制的立法完善(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选题背景与意义 |
1.1.1 选题背景 |
1.1.2 选题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
1.2.1 国外研究综述 |
1.2.2 国内研究综述 |
1.3 研究思路与方法 |
1.3.1 研究思路 |
1.3.2 研究方法 |
第2章 行政问责制的基本理论 |
2.1 行政问责制的涵义 |
2.2 行政问责制的构成 |
2.3 行政问责制的理论基础 |
2.3.1 人民主权理论 |
2.3.2 民主政治理论 |
2.3.3 权力制约理论 |
2.3.4 公共选择理论 |
第3章 我国行政问责制立法缺陷的表现 |
3.1 行政问责立法宗旨出现偏差 |
3.2 行政问责法律体系不健全 |
3.2.1 行政问责现有立法位阶低 |
3.2.2 行政问责配套法律制度存在问题 |
3.3 行政问责立法中原则不全面 |
3.3.1 有些重要原则尚未确定 |
3.3.2 程序参与原则尚未明确 |
3.4 行政问责立法中实体规定存在缺陷 |
3.4.1 行政问责立法中主体不明确 |
3.4.2 行政问责对象法律规定不一致 |
3.4.3 行政问责范围法律规定不统一 |
3.4.4 行政问责标准法律规定不明确 |
3.4.5 行政问责责任形式法律规定不合理 |
3.5 行政问责的程序法律规定存在瑕疵 |
3.5.1 问责建议提出及受理程序存在问题 |
3.5.2 问责的公众参与程序缺失 |
3.5.3 责任主体的救济程序未受重视 |
3.6 立法技术有待改进 |
3.6.1 现行问责地方规章文本结构不合理 |
3.6.2 立法语言失范 |
第4章 行政问责制立法缺陷的成因 |
4.1 政治因素 |
4.1.1 党政权限厘定不清 |
4.1.2 上下级权限界定不明 |
4.1.3 行政系统内部正副职之间权限区分不清 |
4.2 经济因素 |
4.2.1 片面追求GDP增长 |
4.2.2 分税制影响地方财力 |
4.3 社会因素 |
4.3.1 公务员官本位思想严重 |
4.3.2 公民缺少问责意识 |
4.4 理论因素 |
4.4.1 行政问责的概念认识不清楚 |
4.4.2 行政问责的责任认识不统一 |
4.4.3 行政问责的程序认识不清楚 |
4.4.4 责任主体的权利认识不充分 |
第5章 行政问责立法完善的具体设想 |
5.1 全面转变观念 |
5.2 明确依法行政和提高行政效能为立法目的 |
5.3 健全行政问责法律体系 |
5.3.1 制定全国统一行政问责法 |
5.3.2 完善行政问责配套法律制度 |
5.4 确立行政问责立法原则 |
5.4.1 确定行政问责重要原则 |
5.4.2 明确程序参与原则 |
5.5 完善行政问责立法中实体规定 |
5.5.1 明确行政问责主体 |
5.5.2 界定行政问责对象 |
5.5.3 全面规定行政问责范围 |
5.5.4 明确规定行政问责标准 |
5.5.5 设立合理的问责责任形式 |
5.6 重构科学合理的行政问责程序 |
5.6.1 完善问责建议的提出及受理程序 |
5.6.2 设立问责的公众参与程序 |
5.6.3 确立责任主体的救济程序 |
5.7 行政问责立法技术规范化 |
5.7.1 设计合理的问责法律文本结构 |
5.7.2 准确运用立法语言 |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四、对党员进行教育的一个好途径(论文参考文献)
- [1]新时期高校党的作风建设常态化研究[D]. 任鹏. 北京科技大学, 2018(02)
- [2]安图县农村基层党风廉政建设问题研究[D]. 孙万琦. 天津师范大学, 2016(10)
- [3]盘龙纪委“上医治未病”频亮新招[N]. 郑阳洋,潇波. 昆明日报, 2010
- [4]对党员进行教育的一个好途径[J]. 中共长庆石油勘探局勘探开发研究院委员会. 党的建设, 1987(01)
- [5]网络环境下增强研究生德育有效性研究[D]. 王慧芬. 西安理工大学, 2008(01)
- [6]学习赵紫阳总理《政府工作报告》辅导讲话[J]. 袁木. 中共山西省委党校学报, 1984(S1)
- [7]我国民主党派内部监督机制初探[D]. 陈涛. 东北大学, 2008(03)
- [8]抗日战争时期党的领导体制研究[D]. 俞小和. 安徽师范大学, 2005(05)
- [9]论行政问责制的立法完善[D]. 张广军. 湖南大学, 2010(04)
- [10]论读者需要——党刊采编的一个立足点[J]. 许俐丽. 编辑之友, 1997(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