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院职工收入分配制度改革的实践与探索

医院职工收入分配制度改革的实践与探索

一、医院职工收入分配制度改革的实践与探索(论文文献综述)

刘志会[1](2021)在《新时代以人民为中心经济发展思想及其实践研究》文中研究表明2015年,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政治局第二十八次集体学习时提出了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思想是我国在即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继而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历史时期提出的发展思想。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人民民主专政是我国的制度优势。人民民主即人民当家作主,人民是民主权利与经济利益的统一体。以人民为中心即以实现人民的民主权利和经济利益为中心。人民立场是中国共产党发展经济坚持的一贯立场。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经济发展恢复了人民立场的价值定位。为了满足人民“富起来”的强烈愿望,围绕实现人民的经济利益、民主权利进行了经济体制改革。而新时代以人民为中心经济发展思想是对人民立场的经济发展思想的升华与全面表述。以人民为中心经济发展思想是在经济领域实现人民民主权利和经济利益的理论及其实践经验的总结。主要是研究经济发展如何为人民增进福祉——在“量”与“质”上满足人民的经济利益需求;如何依靠人民创造福祉——发挥人民的主体作用推进经济发展;人民如何共享福祉——实现共同富裕、保障改善民生、共享参与经济的平等权利等,从而实现公平正义。其中,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为第一要义,促进经济增量与增质是经济发展的根本;经济发展的核心立场是以人民为中心;新发展理念是指导思想,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是经济发展思想的理论引导;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与生产力平衡、充分发展相协调、相统一和相一致为价值指向。新时代以人民为中心经济发展思想是从其他国家经济发展的实践中吸取经验教训,积累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的丰富实践经验,在面临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现实背景下,在人民已经实现了“富起来”的历史前提下提出来的发展思想。以人民为中心经济发展思想主要围绕实现人民福祉展开,主要包括:经济发展为人民增进福祉,依靠人民创造福祉,福祉成果由人民共享这三个内容,阐述了在生产领域、分配领域、交换领域、消费领域经济发展的主要思想。在生产领域,生产发展不充分、不平衡仍然是生产领域要解决重要问题。针对生产动力不足、结构性问题、环境污染问题,提出推动经济“增量”与“提质”并存的高质量发展思想。其思想包括以人民需求为导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即生产中实现动力变革、调整结构性矛盾、实现绿色发展等;在分配领域,提出福祉由人民共享。一方面,促进各阶层人民增收,人民通过平等参与劳动获得公平的收益,实现共同富裕;另一方面,为解决分配的不平衡问题,通过改革保障人民合法权益,实现分配的公平正义,其总体目标是实现全民共享、全面共享、共建共享、渐进共享;在交换领域,为繁荣世界经济,打破国内市场、国际市场内部及之间的壁垒,提出新发展格局的思想——依靠中国人民的主体力量发展国内循环为主体,通过开放为人民创造福祉。通过倡导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将依靠自身发展与争取国际合作的良好机遇相结合,更好的实现经济发展为人民增进福祉的目的;在消费领域,实现福祉由人民共享,针对我国消费中还存在消费结构不合理,消费市场紧缩等问题,倡导依靠消费拉动内需促进经济发展;针对人民在消费过程存在过度消费、奢侈消费,倡导绿色消费提升人民的健康福祉,倡导要通过节约型消费保障国家资源安全。新时代以人民为中心经济发展思想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论文研究了以人民为中心经济发展思想在实践过程中的成效与面临现实问题。主要是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研究方法研究问题、分析问题,即看到以人民为中心经济发展思想的成效与优势,也分析该思想在实施过程中面临的现实问题。在此基础上研究落实以人民为中心经济发展思想的实施理路。实施以人民为中心经济发展思想涉及到执行者、执行对象对经济发展思想的认识态度。实践以人民为中心经济发展思想必然涉及到人民观念的塑造:党政干部要树立新发展理念、人民至上理念、正确的政绩观;全民要树立创造观、主体自觉观等观念,在福祉分配时人民应树立公平正义观、平衡性共享观等。思想观念的变革是贯彻落实以人民为中心经济发展思想的前提。以人民为中心经济发展思想的落实需要构建和谐有序的主体关系,这是落实以人民为中心经济发展思想的关键点。例如,政府与市场关系、党群关系。落实以人民为中心经济发展思想要以解决现实问题为导向,在生产、分配、交换、消费领域深化改革。深化改革是落实以人民为中心经济发展思想的落脚点。人民是增进福祉的主体,依靠人民创造福祉,必须提升人民的劳动精神力,劳动精神力是人的劳动主观能动性体现出来的力量,提升劳动精神力是人民进行的一场自我革命;落实以人民为中心经济发展思想还要加强制度建设,从生产上、分配、消费方面为人民增进福祉、依靠人民创造福祉、福祉由人民共享做保障。

刘文勇[2](2021)在《社会主义收入分配的思想演进与制度变迁研究》文中认为收入分配制度及其思想渊源博大,梳理与总结马克思主义经典思想脉络,为新时代习近平收入分配论述的据典创新探究内生逻辑;分阶段刻画新中国收入分配制度的实践演化,在制度变迁的时间线索中明晰新时代中国收入分配制度的新格局、新特征与新经验。作为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体系重要组成部分的新时代中国收入分配制度凸显了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融合了工业化、市场化与法治化建设的"三位一体"需求,明确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生产分配关系范式,推进了国家、社会与企业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的现代化发展。

张新明[3](2020)在《公立医院产权制度改革研究 ——以淮安市为例》文中提出研究目的:在深化公立医院改革、建立现代医院管理制度背景下,以淮安市4家改制医院为研究对象,探讨公立医院改制的评价标准、改制路径、改制后如何实现良性运转等问题,为当地政府推进相关工作提供决策参考。研究方法:以江苏省淮安市的4家改制医院为例,研究和总结公立医院产权制度改革的实际成效,探讨公立医院改制的经验模式、内外制约条件、发展前景等问题。具体研究方法包括:文献回顾法:系统收集国内外相关文献材料,查阅相关专业专着、期刊杂志、政策信息,收集公立医院产权改革的理论研究和实践进展,系统归纳公立医院改革的相关政策和做法;研读淮安市公立医院产权改革的相关政策文件、法规,对淮安市公立医院产权改革情况进行梳理和分类,设计淮安市公立医院产权改革的评估指标框架,并形成机构调查表、员工调查表以及定性访谈提纲等调研工具。现场调查:以江苏省淮安市为研究现场,选择淮阴医院、盱眙县中医院、淮安眼科医院、淮东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为改制样本医院,调查医院服务、财务收支、人力资源等基本运行情况,并在医务人员中开展抽样问卷调查,覆盖不同科室、类别、职称等。共收集有效问卷284份。定性访谈:通过隔壁访谈、座谈会等形式,了解不同利益相关方对医院改制政策实施的切身影响和感受,及其对医院改制的过程、经验、问题和前景的看法。主要包括:市卫生健康委有关负责人;样本机构中的医院管理人员;医务人员;医院投资人(代表)。专家咨询:邀请相关专家、政府官员和实际工作者开展座谈会,征求对课题设计、研究方法、基本观点、初步结论等的意见,对研究结果进行完善。研究技术路线:研究结果:(1)公立医院产权制度改革的评价标准;(2)改制样本医院的产权制度改革的效果;(3)改制的成功条件;(4)改制面临的困境与挑战;(5)关于我国公立医院产权制度改革进一步的讨论与政策建议。

杨中浩[4](2020)在《基于医疗服务相对价值的公立医院薪酬规制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公立医院薪酬制度改革是医改核心任务,目的是建立导向清晰的薪酬激励机制,保障医务人员合理薪酬水平。长期以来,我国公立医院逐渐形成以经济效益为导向的薪酬制度,以科室为经济核算单元,实行以收减支、按比例提成。医院薪酬总量和人均水平不受约束,医务人员薪酬与所在医院、科室、甚至是个人经济创收挂钩,而经济效益受到医疗行为和政府规制共同影响。由此导致薪酬分配难以体现医疗服务价值,驱使医生流向薪酬较高的专科,加剧急诊、儿科等较低薪酬专科的医生短缺,专科之间医生资源配置更加不均衡,也诱导医疗费用不合理增长。对此,医改要求建立体现公益性和医疗服务价值的公立医院薪酬制度,破除逐利机制。尽管近年来改革频出,但大多局限在医院内部计薪公式的改变,切断薪酬与经济效益的关联,引入非经济因素,而外部政策层面改革滞后;部分地区探索的薪酬总量规制仍与经济性指标挂钩,引导医院形成逐利性薪酬制度的外部规制环境没有转变,医院间的薪酬差异依旧和经济效益相关,医疗服务价值没有得到重视。现有研究多立足医院外部宏观政策和医院内部微观分配层面,或是分析单项规制对医院薪酬的影响,或从薪酬分配制度、水平、结构等方面论证我国公立医院薪酬体现医疗服务价值不足等问题,但缺乏站在公立医院的机构管理层面中观视角(办医主体)、基于医疗服务价值构建公立医院薪酬规制的研究成果。本文研究主要围绕三个问题:(1)公立医院薪酬规制现状如何,通过什么途径对公立医院薪酬产生什么影响。(2)医疗服务价值如何合理度量,在公立医院机构层面的薪酬水平中是否合理体现。(3)如何构建与经济运营效益脱钩、与医疗服务价值挂钩的公立医院薪酬规制模型框架,既破除逐利性,又不损害医疗服务产出效率。研究目的是,围绕公立医院薪酬改革目标,立足公立医院机构管理的中观视角,剖析现有薪酬规制效应和医疗服务价值体现问题,基于医疗服务价值的合理度量和体现,提出公立医院薪酬规制模型框架。研究方法主要包括,采用文献研究法比较薪酬规制国内外主要模式、医疗服务价值度量方法,构建回归模型分析薪酬规制效应,利用DEA投入产出模型研究医院薪酬的医疗服务价值体现问题,结合理论分析方法提出和论证薪酬规制模型框架。实证研究采用东部某省(市)属30家三级公立医院2008-2018年机构层面的医疗业务和经济运行数据,数据来源是国家法定财务报表和医院信息系统等。主要研究内容:(1)理论基础。围绕研究问题,重点回顾薪酬相关理论、规制经济、标尺竞争和生产前沿面等理论。(2)现状分析。梳理我国公立医院薪酬规制历史沿革,归纳比较新医改时期公立医院薪酬规制的主要模式,分析借鉴典型国家经验。(3)薪酬规制效应分析。利用样本医院面板数据构建回归模型,结合理论推导,分析薪酬规制对公立医院薪酬水平的影响程度和路径。(4)公立医院薪酬投入与医疗服务价值产出分析。通过比较研究,提出符合医改和薪酬规制需求的医疗服务价值度量方法,利用样本医院数据进行度量,从投入产出角度评价医院薪酬投入与医疗服务价值产出是否匹配。(5)构建薪酬规制模型框架,从理论和实证角度进行论证。(6)归纳主要结论和提出政策建议。主要研究结论如下:第一,公立医院薪酬规制缺乏清晰导向、总量约束和竞争机制。我国公立医院薪酬规制经历了规制、放松规制、再规制的过程,从公益性转向逐利性,再回归公益性。再规制不是重回计划经济,而是通过薪酬总量规制,整合医疗价格等相关规制,建立激励性的薪酬规制。从当前改革看,公立医院薪酬总量核定的收入系数、支出比例、结余奖励、增幅核定四种模式,与改革预期存在差距:薪酬总量核定与医院经济效益依旧挂钩;薪酬规制对薪酬总量约束不强,缺乏配套政策;公立医院之间竞争机制缺失,医院薪酬总量取决于自身绩效,同行绩效提升不会引起自身薪酬总量减少,难以产生激励作用。英国、德国、美国尽管国情不同,但是公立医院医务人员薪酬均受到政府规制,改革方向也是趋同的:一是薪酬尽量与医疗业务脱钩;二是规制与竞争互相结合,采取有管理的竞争、构建内部竞争市场等改革举措;三是规制协同性强,通过工资制和完善的支付体系、充分的劳动力市场竞争等实现薪酬规制。第二,薪酬规制主要通过干预医院经济运营显着影响薪酬水平,医院薪酬与经济运营效益密切相关。回归分析显示,薪酬总量规制(狭义的薪酬规制)对样本医院薪酬水平有显着正向影响;医疗服务产品市场相关规制中(广义的薪酬规制),诊疗服务、检查化验、药品等价格规制对薪酬水平均达到1%显着水平的影响,回归系数分别为0.589、0.470、0.084,运营收支平衡、财政投入政策影响不显着,说明规制间缺乏合力;薪酬总量规制削弱了其他薪酬规制的影响程度,但医院薪酬与经济运营效益未完全脱钩。理论分析显示,薪酬规制通过薪酬总量规制、医疗价格规制、财政投入政策和运营收支平衡等四个途径影响医院薪酬总量的形成:医院管理者决定薪酬分配总量时,受到薪酬总量规制和运营收支平衡约束;薪酬分配总量的决定机制影响医院内部分配和诊疗行为;诊疗行为在医疗价格规制等作用下,也对医院经济运营产生影响。第三,以医疗服务项目行业成本度量的相对价值更加符合薪酬规制需求。从度量对象看,医疗服务项目覆盖全部医疗服务活动,细分度高、可比性强、同质化高,与现行支付体系一致,优于病种等其他度量对象。从度量依据看,由于医疗价格调整滞后于实际成本变化,还要考虑患者负担、医保支付、物价等因素,难以动态反映医疗服务供给成本,根据成本度量优于按收费价格度量。从度量标尺看,相对价值可避免价值绝对量难以度量的问题,国际经验也表明基于相对价值的医保支付等领域改革产生了较好的激励机制。从度量结果看,按行业平均成本度量的医疗服务相对价值,与按收费价格度量结果明显不同。如果薪酬规制采用按收费价格度量的医疗服务价值,会诱导医院规避成本高、定价低的医疗服务,而行业成本高的医疗项目往往难度大、风险高,或是开展较少的新项目,反而是政府办医鼓励开展的;以行业实际成本作为“影子价格”度量价值,能引导医院增加此类医疗服务供给,对于能普遍开展的医疗服务,同业竞争会引起行业成本下降,医疗服务相对价值也相应动态下调。第四,公立医院薪酬投入与医疗服务相对价值产出严重背离。从样本医院DEA模型分析结果看:行业平均效率方面,以医疗服务相对价值为产出的模型综合技术效率值为0.72,明显低于以运营收入为产出的对照模型效率值(0.88),纯技术效率值、规模效率值也是如此,样本医院总体上达到运营收入产出较高的效率状态,但与医疗服务价值产出发生背离;医院个体效率方面,无论是以医疗服务相对价值为产出,还是以诊疗服务收入、运营收入、综合服务量作为产出的对照模型,都有样本医院明显偏离生产前沿面,存在投入冗余,医院间的效率差异明显,这也构成薪酬规制的必要性。第五,基于医疗服务相对价值的薪酬总量规制是薪酬规制框架的核心。在实施薪酬总量规制的同时,整合医疗服务产品市场的相关规制,可以实现医院薪酬与医疗服务价值挂钩、与经济运营效益脱钩的规制目标,其作用机制包括:一是根据公立医院医疗服务相对价值投入产出效率,直接约束薪酬总量;二是调整面向医疗服务市场的医疗价格规制、财政投入政策等,干预医院投入产出效率,间接影响薪酬总量;三是利用运营收支平衡,约束医院薪酬发放。薪酬规制下,公立医院产生抑制逐利性的内在动力,不再无限扩大薪酬总量和医疗规模,医疗行为发生转变。理论分析显示,以行业平均成本度量医疗服务相对价值实施薪酬规制,可以人为地构建内部竞争市场,形成激励机制,缓解信息不对称,尤其医疗价格无法动态反映实际成本的情况下,让公立医院业绩评价回归价值。利用DEA模型得到的各医院薪酬总量目标投入占行业薪酬总量比例,可对冗余和高效医院分别核减、核增薪酬总量,产生正向激励作用。根据上述结论,建议通过薪酬总量规制实现医院薪酬与医疗服务价值挂钩,同时基于实际成本动态调整医疗服务价格、探索财政投入与医疗服务产出挂钩,薪酬规制的各项措施要相互融合和制衡,并采取灵活多样的实施方式。可能的创新点:(1)尝试提出了“依投入产出效率直接核定薪酬总量、从投入产出两侧间接调控薪酬总量、用运营收支平衡约束薪酬总量发放”的公立医院薪酬规制模型框架,实现薪酬总量规制与相关政府规制的整合,解决现有模式下医院薪酬与经济运营效益挂钩、存在医疗服务诱导动机等问题。一方面,基于医疗服务相对价值产出效率核定薪酬总量,实现医院薪酬与经济运营效益脱钩;另一方面,薪酬总量得到规制部门认可和相关规制支持,同时医院根据医生的医疗服务相对价值产出支付薪酬,在医院内外部形成一致、与医疗服务价值挂钩的激励导向。(2)研究提出基于医疗服务项目行业成本度量相对价值更适合薪酬规制需求的观点。根据医疗市场特征和公立医院薪酬制度改革目标,借鉴相对价值理念和改革经验,提出以医疗服务项目为对象、以成本为依据、以相对价值为标尺的度量方法,并利用样本医院实际业务数据,对按行业平均成本和现行收费价格两种方法的度量结果进行比较,验证方法可行性,从供方角度解决医疗服务价值难度量的问题,为薪酬规制提供评价依据。(3)从中观视角系统地研究了公立医院薪酬规制问题。公立医院薪酬研究多关注医院内部薪酬分配和单项规制宏观影响,缺乏中观视角和系统性研究。本研究立足医院机构管理层面,从中观视角,界定公立医院薪酬规制概念,开展薪酬规制现状、规制效应、医疗服务价值度量体现等理论和实证分析,对整合薪酬相关规制和构建新的薪酬规制框架提出结论建议,既丰富了公立医院规制理论研究,也为深化医改、尤其薪酬制度改革提供参考,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4)围绕薪酬总量规制核心问题,系统梳理我国公立医院薪酬规制演进过程,归纳比较我国公立医院薪酬总量核定的四种典型模式,结合模型简化和逻辑推导,系统分析不同模式的内在机制和优缺点,为薪酬规制理论研究提供实践基础。

张玉芳[5](2020)在《济南市A医院薪酬管理体系优化设计》文中研究指明随着我国医疗改革的进一步深化及民营医院的快速发展,公立医院即将面临严峻的生存压力,如何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寻找出一条新的发展道路,已经成为我国所有公立医院普遍面临且亟需解决的难题。人力资源作为医院生存和发展的重要保障,在整个公立医院发展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薪酬作为最能直接激发人才潜能、调动人才积极性的手段,在整个人力资源管理中占据着重要位置,是人力资源管理的核心之一。然而在调查中发现,当前我国公立医院与私立医院和外资医院相比,人力资源管理并不完善,尤其是在薪酬管理方面,由于没有健全、完善的薪酬管理体系,很多公立医院难以实现激励人才、充分调动人才积极性的目的。在这种情况下,如何提高公立医院人力资源管理水平,加强薪酬管理,将其打造成为医院核心竞争力的一部分,已经成为我国公立医院在发展过程中必须解决的问题。本文正是在医改不断深化的社会发展背景下,以济南市A医院作为具体案例分析,在对医院当前现行的薪酬管理现状及存在问题进行全面深入调查分析的基础上,对医院薪酬管理体系进行重新优化设计。纵观全文,其研究主要内容包括:第一部分为绪论,本部分作为论文的基础,全面梳理医疗卫生行业薪酬管理的背景、研究意义、国内国外研究现状,并对本文的研究创新点进行了重点介绍;第二部分为理论部分,本部分对公立医院、薪酬管理的定义及薪酬管理的实施流程进行了概述,同时深入介绍了薪酬管理的相关理论,为后续更深入的研究提供了理论依据;第三部分为现状分析,本部分作为全文核心,以济南市A医院作为研究对象,通过访谈及实地调查等方式深入了解医院当前的薪酬管理现状及问题,并对这些问题出现的深层次原因进行分析;第四部分对A医院薪酬管理体系进行优化设计,针对A医院薪酬管理存在的问题,对医院薪酬管理体系优化从完善薪酬管理流程、将薪酬与绩效考核挂钩等五个方面优化;第五部分为结论,本部分对全文的研究进行归纳总结,得出全文的研究结论,并指出了后续的研究方向。

华清君[6](2020)在《陈云财经治理思想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陈云同志是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开创者和奠基人之一,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开创者和奠基人之一,作为国家财经工作的卓越领导人,在长期的国家财经治理实践中,他始终坚持从各个时期的国情实际出发,不断研究、探索、创新、总结,彰显了非凡的国家财经治理能力,为党和人民事业建立了不朽功勋,并逐渐形成了独特的国家财经治理思想。陈云的财经治理能力首先源于青少年时期他在苏南勤勉忙碌的商业氛围和上海浓郁发达的商业环境中耳濡目染受到的深刻影响,此后经过长期反复踏实的财经理论学习与钻研,他的财经理论功底不断得以增强、深化和升华。这使他在长期的财经领导工作中,能够把自己财经方面的超凡天赋与财经科学理论很好地结合起来,能够以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为根本的理论指导和基本遵循,以苏联计划经济体制模式为主要的实践参照和理论思考,以西方经济理论与实践为重要的思想启发和借鉴运用,从而在建立和完善国家经济制度、经济体制、经济结构等重大决策实践过程中,在对社会再生产各个环节的运行机制和运行保障开展治理的过程中,能够创造性地研究、制订、实施有效的治理策略,在每一次危机的紧要关头,他常常临危受命,并总是不负众望,一次又一次使国家和人民转危为安。研究陈云同志国家财经治理的理论渊源、实践历程和建立的丰功伟绩,其间显现着鲜明独特的思想脉络,主要可以概括为集中一切力量发展经济、发挥计划与市场两方面作用、坚持有计划按比例与综合平衡、坚持适时冷静的经济调整、建设可持续的人才与干部队伍、坚持丰富实用的财经治理哲学等六个方面。陈云关于集中一切力量发展经济的思想,着眼于从上层建筑角度发挥制度促进经济发展的保障激励作用,从生产关系角度发挥利益攸关方促进经济发展的能动创造作用,从资源配置角度发挥要素促进经济发展的效率引领作用,从再生产过程角度发挥各环节促进生产发展的导向联动作用。陈云的这一思想,着力于明确财经治理的中心任务以及实现这个中心任务应当构建的体制机制,是陈云财经治理思想的核心和目的,也是其他各个思想分支所围绕的核心和目的,旨在阐明发展依靠什么,如何激发活力,而其他各个思想分支,是为集中一切力量发展经济的思想服务的。陈云关于发挥计划与市场两方面作用的思想,着眼于把计划的优越性与国情实际结合起来,激发市场在生产力发展中的巨大作用,坚持国民经济的计划理性与市场活性,协调国内经济的计划性与国际市场的风险性,在与时俱进不断改革中探索社会主义经济发展模式的不断改善。陈云的这一思想,着力于解决财经治理资源配置的基本路径问题,是陈云财经治理思想的脉络和主线,旨在阐明经济如何发展,成果如何分配,对集中一切力量发展经济思想,以及对坚持有计划按比例与综合平衡思想、对坚持适时冷静的经济调整思想,有着决定性影响。陈云关于坚持有计划按比例与综合平衡的思想,着眼于筹划稳健的计划控制总量,权衡协调的发展比例关系,保持稳固的四大平衡格局,维护理性的计划执行控制。陈云的这一思想,着力于解决财经治理资源配置的根本方法问题,是陈云财经治理思想的精髓和动力,旨在阐明经济发展所需的要素如何组织,应当怎样配置,是对如何发挥计划与市场两方面作用而在资源配置上作出的制度安排。坚持有计划按比例与综合平衡思想,服从于集中一切力量发展经济思想,服务于发挥计划与市场两方面作用思想,决定着坚持适时冷静的经济调整思想。陈云关于坚持适时冷静的经济调整的思想,着眼于从信息情报中洞悉市场状态,在健全法制中整顿经济秩序,运用政策工具稳定市场物价,采取综合措施促进生产发展,深入基层一线解除群众疾苦。陈云的这一思想,着力于解决财经治理的动态监控与理性校正问题,是陈云财经治理思想中关于对经济运行实行休养和调理的机制,是诊治手段,旨在阐明如何监控经济运行过程,经济运行如何回归理性,因而是对陈云财经治理思想其他分支思想的再运用。陈云关于建设可持续的人才与干部队伍的思想,要求把大力选拔任用年轻干部作为党的重大战略和生命,坚持把政治标准作为马克思主义执政党选拔任用干部的根本要求,指出执政党的党风问题是有关党的生死存亡的问题,始终把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作为思想上的基本建设。陈云的这一思想,着力于解决财经治理的力量源泉问题,是陈云财经治理思想的支柱和载体,旨在阐明治理活动的根本依靠是什么,如何形成长久的依靠,因此是践行陈云财经治理思想各个思想分支的主体力量,是陈云财经治理思想中最能动最根本的部分,是保证思想正确执行和自我完善与发展的根本依靠。陈云关于坚持丰富实用的财经治理哲学的思想,要求把有利于人民、满足人民需要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立足点,工作中坚持用百分之九十以上的时间调查研究,而用不到百分之十的时间作决策,因此是解决干部世界观、价值观、方法论问题,是陈云财经治理思想的根基和活的灵魂,旨在阐明治理思想的思想方法以及如何发挥作用,是陈云财经治理思想始终保持与时俱进、不断完善、具有强大生命力的方法论基础。陈云财经治理实践的一个显着特点,就是始终保持积极而又稳妥的态度,坚持实事求是,根据具体情况运用相应的规律和财经理论,不因顺境而冲动,也不因困难而气馁,始终把握好国民经济运行的效益效率和安全稳定,循序渐进,稳扎稳打。这在根本上是由他的治理思想的理论品格所决定的,就是在财经治国中始终坚持风险思维,防止犯颠覆性错误。陈云财经治理的思想与实践是防范颠覆性错误的宝贵财富。新时代,陈云财经治理思想有助于我们更清醒地认识和正确处理政府与市场的关系,既保证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又更好地发挥政府作用;有助于我们更加注重公平正义,妥善处理分配问题;有助于我们在坚持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的过程中,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有助于我们牢固树立实事求是的思想作风,更好地坚持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需求侧改革的双轮联动,避免陷入改革和市场经济治理中的形而上学。陈云财经治理思想发端并形成于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逐步成熟于社会主义革命与建设时期,丰富并发展于改革开放新时期,主要作用于以发展对人民有利的社会生产力为根本目标、以克服纠正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的弊端而促进经济社会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为重点任务,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财经治理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财经治理思想奠基了坚实的基础。他的思想不仅在他所处的那个时代发挥了巨大作用,许多相关思想对于今天的财经治理实践仍有着指导意义,必然为一代一代中国共产党人所继承,并结合新的时代特征,而令其焕发出新的思想魅力。

张丽杰[7](2020)在《中国高等职业教育研究进展:1998-2018 ——基于CNKI和CSSCI数据库的知识图谱分析》文中研究说明我国高等职业教育从1998年开始大规模发展,是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的主力军。经过20多年发展,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实现了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由规模发展向质量提升的转变。无论是从学校机构数还是在校生数来看,高等职业教育都已占我国高等教育的半壁江山。为落实《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进一步推进高等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时代要求,必须认真梳理、分析总结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研究历程,凝练不同时期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成果特点,这对引导、促进未来高等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意义、现实价值和基础作用。本文借助CiteSpace软件进行高等职业教育研究知识图谱分析,以CNKI和CSSCI数据库中收录的19982018年间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研究领域的38166篇期刊论文和11455篇被引文献数据为研究对象,采用总体样本办法,根据研究文献的数量和相关重要政策文件,梳理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研究历程,探索划分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研究的发展阶段。综合运用文献分析法、比较研究法等方法,查明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研究发展阶段状况,总结凝练各阶段性特征和总体发展特点,提出相关的建议与展望。研究发现,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研究可划分为如下三个发展阶段:19982005年是研究初步兴起时期;20062011年是研究迅猛发展时期;20122018年是研究质量提升时期。本文进一步分析了不同发展阶段特征,并总结了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研究进展的五大总体特征:一是从载文量看进展,经历“增-减-稳”三阶段。二是从核心期刊的形成看进展,经历了从少到多的历程,期刊来源趋于稳定,主要集中于四种高职教育的核心期刊,但是其质量有待提高。三是从研究主体看进展,高等职业教育研究的核心发文作者群还未形成,但关于高等职业教育研究核心发文机构群已经形成。研究主体之间的合作力度不大,主体之间联系较少,大多是独立研究,但主体合作有明显逐渐加强的趋势。四是从研究主题看进展,研究主题具有较强的连续性,从规模发展到质量提升。其中“人才培养模式”“工学结合”“校企合作”“专业设置”“教学改革”等一直是研究的主题,彰显出人才培养一直是时代命题,校企合作研究逐步深化,思想政治教育研究意识显着增强。五是从知识基础看进展,知识基础是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研究的重要参考,知识基础研究内容逐渐趋于具体化。通过系统梳理21年来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研究进展,本文探索尝试将研究进程划分为初步兴起、迅猛发展和质量提升三个时期。同时,将知识图谱运用到高等职业教育研究领域,丰富和创新了高等职业教育研究方法。本文受时间、篇幅等限制,只收集CNKI和CSSCI数据库数据,未来还需拓展到多种数据库,进一步丰富研究数据,提高高等职业教育研究文献全面覆盖,推动高等职业教育研究的发展。

于东阳[8](2020)在《中国工资制度市场化改革的历史考察(1979-2016)》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改革开放四十年来,中国经济体制产生了历史性的转变,从以往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转为市场经济体制,经济发展以年均9.4%的水平高速增长。工资制度也从计划经济体制下单一的等级工资制,逐渐向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多元化工资制度转变。本文从经济史学视角,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在厘清工资相关概念及工资决定理论的基础上,尝试对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工资史进行专题研究。论文以三次工资改革为主线,以机关、事业单位和企业为横切面,分工资制度和工资水平两大部分梳理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工资的变化过程,试图探究各个历史阶段工资制度和工资水平的现状与特点,探讨中国工资制度和水平发展演变的历史规律,为今后政策的制定提供经验的借鉴。第一阶段市场经济转轨初期的工资制度改革(19791991年)。19791991年是中国社会经济发展历程中相对完整的一个历史阶段,传统的计划性经济体制慢慢向市场经济转轨,资源的配制方式也发生了变化,由计划逐步转向市场,所有制结构也由单一的公有制向市场的多元化转变。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多种经济成分和多种经营方式的出现和发展,工资分配形式多样化。1985年在全国范围内对工资制度进行了改革,首先在行政机关和事业单位实行了结构工资制度,要求把工作人员的工资同他们的工作职务和承担的责任结合起来。同时行政机关、事业单位的工资制度和国有企业的相分离。国有企业开始实行工资总额同经济效益挂钩,分级管理,企业可以根据自己的经营范围和实际需要,可以自己决定本单位的工资发放形式、工资制度和工资的分配方法,开始把市场机制向企业的分配领域逐步引入,从而调动了职工工作的积极性。在非国有部门,劳动力市场供求状况影响着工资制度的形成,市场化的工资决定机制初现端倪。第二阶段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时期的工资制度改革(19922001年)。十四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与此相适应,1993年开始进行工资制度改革。国有企业职工进行了岗位技能工资制改革,国有企业高管进行了年薪制的初步尝试,工资管理也从直接管制向间接调控转变。同时,行政机关与事业单位工资制度相分离,二者分别实行不同的工资制度。行政机关实行职务级别为主要内容的结构工资制,事业单位根据不同特点实行专业技术职务工资制、专业技术岗位工资制、艺术结构工资制、津贴奖金制等。第三阶段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时期的工资制度改革(20022016年)。2002年11月,中共十六大提出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目标,个人收入分配理念由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立之初的效率优先、兼顾公平逐步向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效率与公平并重、更强调公平转变。国有企业进行了岗位绩效工资制度改革,更加注重劳动结果,国企高管年薪制也进一步确立和完善;2006年,行政机关、事业单位也进行了符合各自特点的工资制度改革。行政机关基本工资构成由现行职务工资、级别工资、基础工资和工龄工资四项调整为职务工资和级别工资两项,取消基础工资和工龄工资;完善津贴补贴制度;建立工资水平正常增长机制。事业单位实行岗位绩效工资制度,并根据事业单位功能、职责和资源配置等不同情况实行工资分类管理。19782016年中国工资水平总体上保持高速增长,城镇单位就业人员年平均工资则由1978年的615元上涨到2016年的67569元,增长109.87倍,扣除物价因素,实际平均工资年均增长7.41%,呈现出低速大波动、高速小波动和中速小波动的阶段性特征。1978年1997年,城镇单位就业人员平均工资年均增长4.29%,增速较低,但波动幅度较大;1998-2009年,城镇单位就业人员平均工资年均增长12.96%,增速较高,同时波动幅度较小;2010年-2016年,城镇单位就业人员平均工资年均增长8.15%,增速放缓,波动幅度也较小。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以来,国家注重收入分配调节,工资增长不再大起大落,而且近年来实际平均工资增速与GDP增速趋于同步。工资水平在快速增长的同时,不同行业、不同类型以及不同地区之间的工资差距也逐渐拉开,并引发了新的收入分配不公平问题。进入到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时期,在公平与效率并重的理念下,国家采取“提低、控高、扩中”等各类措施,不断缩小工资收入差距。农民工作为一类特殊群体,他们的工资更接近市场化的工资水平,随着近年来“民工荒”的出现,农民工工资也呈现了快速增长的趋势。中国工资制度改革遵循经济体制改革的整体步骤与逻辑,具有明显的渐进式和“双轨”特征;个人收入分配理念从效率优先,兼顾公平转变为效率与公平并重;国有企业工资增长原则从“两低于”转变为“两同步”;劳动力市场逐步发展完善;工资制度由注重资历向注重能力再向注重结果转变,激励作用明显加强。今后,我们要建立以市场化为改革方向的工资决定机制,同时加强政府宏观调控,并建立长效工资增长机制。

张铭芮[9](2020)在《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减贫的路径选择研究》文中认为我国正在进入到一个新的贫困阶段,在这个阶段,贫困特征由单维贫困走向多维贫困,由绝对贫困走向相对贫困。加之我国城乡收入差距大,贫困人口多集中于农村地区,如何缓解农村地区贫困问题成为我国急需解决的一个重要议题。党的十八大以来,国家充分肯定了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在保障农民集体资产收益分配权益、增加农民财产性收入、缓解贫困方面的作用。本文从生计资本角度,利用产权理论、包容性增长理论等,构建了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减贫路径的理论模型,并实地走访调研多个村庄,利用多案例分析的方法对构建的模型进行了验证。减贫的具体路径如下: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促进了土地的规模化经营,提高了农户的财产性收入,从而提高了农户的金融资本;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促进了农村劳动力的城乡流动,提高了农户的工资性收入,从而提高了农户的金融资本;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促进了农村集体“统”的功能,一方面有利于实现农村集体经济的发展,壮大农村集体经济,通过“涓滴效应”惠及每一位集体经济成员;另一方面通过调整收入分配方式,完善保障体系促进了农村贫困群体增收,促进包容性增长;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加快了农民收入的增长,缓解了城乡相对贫困。本文借助多案例对上述理论进行验证,结论一致。本研究发现,实施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对减轻贫困状况起到重要作用,具体表现为:其一,能够带动农村产业融合发展,振兴乡村,缩小城乡收入差距,降低基尼系数。其二,能够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发挥社会治理职能,缓解农村内部贫困状况。

徐淑云[10](2019)在《卫兴华经济思想研究》文中认为卫兴华是中国从事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研究的杰出代表、是我国着名的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家,长期从事马克思主义经济理论教学和研究工作,在国内经济学界享有极高的声誉。卫兴华从事教学和科研工作60多年来,不断对马克思主义经济理论进行发展和创新,提出了许多有创建的观点。卫兴华还结合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发展实际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理论进行系统性研究,在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理论体系的研究与构建方面作出了突出贡献。卫兴华经济思想包含的许多理论观点和政策主张成为我国经济发展和改革的理论依据,对我国经济建设与发展具有很强的实践价值。本文以卫兴华经济思想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卫兴华提出的主要经济理论观点为研究对象,力求对卫兴华的主要经济思想进行较为全面的概括和总结。本文研究所涉及的卫兴华经济思想的主要内容有:卫兴华对《资本论》基本理论问题的研究和探索;卫兴华对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论的研究;卫兴华对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理论的研究;卫兴华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与实践问题的研究;卫兴华对社会主义收入分配理论与实践问题的研究;卫兴华对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学科建设的思考等。论文以历史唯物主义与辩证唯物主义为指导,多角度阐释卫兴华的经济思想,在对卫兴华经济思想的形成和发展脉络进行梳理的基础上,对卫兴华经济思想的主要内容进行较为全面和系统的总结、概况和评析,并总结了卫兴华经济思想的特点,提出卫兴华经济思想对我国当前经济建设与发展具有重要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的结论:第一,卫兴华教授是我国着名的经济学家,是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中国化的重要奠基者,对推动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中国化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理论体系的构建作出了重要贡献;第二,改革开放以来,卫兴华对马克思主义经济学进行研究、创新与发展,在经济理论和经济改革方面提出了一系列理论观点和创新独到的政策建议,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发展实践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参考;第三,卫兴华对政治经济学学科建设与发展作出了突出贡献。第四,卫兴华教授始终强调的“严谨的治学精神、求真的科学态度”和“不唯上、不唯书、不唯风”的研究学风,力守“严肃的态度、严格的要求、严密的论证、严谨的学风”的“四严”治学格言,为后来的经济学工作者的培养产生重要影响。

二、医院职工收入分配制度改革的实践与探索(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医院职工收入分配制度改革的实践与探索(论文提纲范文)

(1)新时代以人民为中心经济发展思想及其实践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指导教师对博士论文的评阅意见
指导小组对博士论文的评阅意见
答辩决议书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缘起及意义
        1.1.1 选题缘起
        1.1.2 选题的意义
    1.2 研究现状
        1.2.1 国内外经济发展思想研究
        1.2.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研究思路与方法
        1.3.1 研究思路
        1.3.2 研究方法
    1.4 研究创新与不足
        1.4.1 研究的创新点
        1.4.2 困难和不足
    1.5 研究内容
第2章 新时代以人民为中心经济发展思想的相关概念
    2.1 新时代的内涵
        2.1.1 新时代的特点
        2.1.2 新时代历史任务
    2.2 人民的内涵
        2.2.1 国外关于人民内涵的界定
        2.2.2 我国关于人民内涵的界定
        2.2.3 新时代人民的主体地位
    2.3 新时代“以人民为中心”的含义
        2.3.1 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是发展目标
        2.3.2 依靠人民是发展动力
        2.3.3 人民共享根本利益是发展宗旨
    2.4 发展与经济发展
        2.4.1 发展的内涵与标准
        2.4.2 经济发展的内涵与标准
    2.5 新时代以人民为中心经济发展思想的内涵
        2.5.1 经济高质量发展是第一要义
        2.5.2 以人民为中心是核心立场
        2.5.3 新发展理念是以人民为中心经济发展思想的理论引导
        2.5.4 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与生产力平衡、充分发展的统一是价值指向
    2.6 新时代以人民为中心经济发展思想的重大意义
        2.6.1 新时代以人民为中心经济发展思想的理论意义
        2.6.2 新时代以人民为中心经济发展思想的现实意义
第3章 新时代以人民为中心经济发展思想的形成
    3.1 新时代以人民为中心经济发展思想形成的外部启示
        3.1.1 美国金融危机对世界经济的影响与启示
        3.1.2 逆全球化发展对世界经济的负面影响与启示
        3.1.3 新兴经济体经济复苏面临新考验及启示
        3.1.4 拉美国家经济倒退、增长乏力的现状及启示
    3.2 新时代以人民为中心经济发展思想形成的思想基础
        3.2.1 马克思主义理论是经济发展思想形成的理论基础
        3.2.2 中国古代民本思想是经济发展思想形成的文化基因
        3.2.3 中国共产党的利益观是经济发展思想形成的价值引领
    3.3 新时代以人民为中心经济发展思想形成的实践基础
        3.3.1 改革开放的实践为新时代经济发展思想明确了发展目标
        3.3.2 改革开放的实践为新时代经济发展思想明确了发展动力
        3.3.3 改革开放的实践为新时代经济发展思想明确了发展宗旨
    3.4 新时代以人民为中心经济发展思想形成的问题主线
        3.4.1 供需结构失衡不能满足人民美好的生活需求。
        3.4.2 发展的不平衡导致人民不能共享发展福祉
        3.4.3 科技创新动力不足导致结构性失衡
    3.5 经济发展新常态是以新时代经济发展思想形成的现实要求
第4章 新时代以人民为中心经济发展思想的内容
    4.1 以为人民增进福祉为导向的生产观念
        4.1.1 以创新引领生产动力变革,为人民增进福祉
        4.1.2 结构性改革促进生产质量变革,全面提升人民福祉
        4.1.3 生产效率变革,促进人民增收
    4.2 保障人民共享福祉的分配观
        4.2.1 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全民共享福祉
        4.2.2 保障人民合法权益,实现共建共享
        4.2.3 实现公平正义,共享民生福祉
    4.3 繁荣世界经济,为人民增进福祉的交换理论
        4.3.1 共同开放,推动共同发展
        4.3.2 推动“双循环”,依靠中国人民的主体力量创造福祉
        4.3.3 互利共赢,将自身发展与合作机遇相结合为人民增进福祉
    4.4 以消费保障人民福祉的消费理论
        4.4.1 消费需求拉动经济发展为人民增进福祉
        4.4.2 绿色消费保障人民健康福祉
        4.4.3 节约型消费保障国家资源能源安全
第5章 新时代以人民为中心经济发展思想的实践
    5.1 新时代以人民为中心经济发展思想的实践效果
        5.1.1 经济发展比较全面地满足了人民多元福祉需要
        5.1.2 依靠人民创造发展福祉的成效明显
        5.1.3 人民共享民生福祉的差距呈逐渐缩小趋势
    5.2 新时代以人民为中心经济发展思想实践面临的现实问题
        5.2.1 为人民增进福祉仍面临诸多亟待解决的现实问题
        5.2.2 人民作为福祉创造主体的动力作用在实现中的艰难境遇
        5.2.3 人民公平地共享福祉遭遇阻碍
    5.3 新时代以人民为中心经济发展思想的实践省思
        5.3.1 思想观念、思想认识的差距降低了思想执行力度
        5.3.2 主体间关系缺乏和谐降低了思想执行效率
        5.3.3 解决现实问题的困难增加了思想践行的难度
第6章 新时代以人民为中心经济发展思想的实施理路
    6.1 价值观塑造是落实以人民为中心经济发展思想的前提
        6.1.1 党政干部的价值观塑造是实现为人民增进福祉的前提
        6.1.2 全民认识观念的转变是实现发展依靠人民的必要条件
        6.1.3 转变分配观念是实现发展福祉由人民共享的前提
    6.2 主体关系重构是落实以人民为中心经济发展思想的关键点
        6.2.1 正确处理政府和市场的关系
        6.2.2 密切党群关系
        6.2.3 协调各阶层利益关系
    6.3 深化改革是落实以人民为中心经济发展思想的落脚点
        6.3.1 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人民增进福祉
        6.3.2 革新人民的劳动精神力,实现依靠人民创造福祉
        6.3.3 保障改善民生,保障人民共享民生福祉
    6.4 落实经济发展思想的政策支持与制度保障
        6.4.1 建立实现人民诉求、增进人民权益的体制机制
        6.4.2 激发人民创造福祉的劳动精神力的制度保障
        6.4.3 实现人民共享福祉的分配制度
结论
主要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及在学期间的攻读成果
致谢

(2)社会主义收入分配的思想演进与制度变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一、引言
二、马克思主义收入分配思想的经典传承及其中国化发展
    (一)在批判中创立的马克思与恩格斯收入分配思想
    (二)在实践中探索的列宁与斯大林收入分配思想
    (三)在实践中发展的毛泽东与邓小平收入分配思想
    (四)在发展中创新的习近平新时代收入分配论述
三、中国收入分配制度的实践变迁及其特征
    (一)社会主义改造时期的收入分配制度特征
    (二)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探索期的收入分配制度特征
    (三)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共识期的收入分配制度特征
    (四)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共建期的收入分配制度特征
    (五)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共享期的收入分配制度特征
四、新时代中国收入分配制度改革的新格局与新经验
    (一)新时代中国收入分配制度改革的新格局
    (二)新时代中国收入分配制度改革的新经验
五、新时代中国收入分配制度的功能意蕴
六、结论
    (一)马克思主义收入分配理论具有普遍的科学真理性
    (二)新时代习近平收入分配论述集合了当代马克思主义收入分配理论创新发展的大成
    (三)新时代中国收入分配制度格局已经趋于定型成熟且在较长时期内具有现实的指导意义和价值
    (四)新时代中国收入分配制度内容与手段仍将在开放与创新中丰富和完善

(3)公立医院产权制度改革研究 ——以淮安市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一章 我国公立医院产权改革实践与争议
    1.公立医院产权制度改革的特殊之处
    2、我国公立医院产权制度改革的实践与争议
    3、评价公立医院改制成功的标志
第二章 淮安市4 家公立医院产权改革案例简介
    1.淮安眼科医院
    2.盱眙县中医院
    3.淮东社区卫生服务中心
    4.淮阴医院
第三章 改制医院改革效果分析
    3.1 改革后四家改制医院的运行情况比较分析
        3.1.1 人员构成
        3.1.2 医疗设备
        3.1.3 服务量
    3.2 医务人员满意度调查分析
        3.2.1 应答人员基本情况
        3.2.2 满意度分析
    3.3 改制医院与其他公立医院的对比分析
        3.3.1 收入方面
        3.3.2 费用方面
        3.3.3 诊疗人次方面
    3.4 改革效果——基于访谈调研的发现
        3.4.1 四家医院的总体效果
        3.4.2 四家医院的不同点比较
    3.5 淮安公立医院产权制度改革与国内其他地区的比较
        3.5.1 改革背景与动因方面
        3.5.2 改革模式方面
第四章 总结与讨论
    4.1 改革的一般性与特殊性
        4.1.1 正确认识公立医院产权制度改革的作用与意义
        4.1.2 明确公立医院产权制度改革的主要方向
        4.1.3 认识改革的一般性与特殊性
    4.2 改革成功的条件
    4.3 改制中存在的问题
    4.4 政策建议
        4.4.1 发挥市场作用的关键机制
        4.4.2 充分发挥产权制度改革过程中的政府作用
        4.4.3 改制医院自身
参考文献
公立医院产权改革理论综述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作者简介

(4)基于医疗服务相对价值的公立医院薪酬规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研究背景、问题和意义
        一、研究背景
        二、问题提出
        三、研究意义
    第二节 基本概念和研究范围
        一、公立医院
        二、薪酬规制
        三、医疗服务相对价值
        四、研究范围界定
    第三节 国内外研究现状
        一、医疗服务市场及公立医院规制理论的研究
        二、政府规制对我国公立医院薪酬影响的研究
        三、公立医院薪酬对医疗服务价值体现的研究
        四、文献评述
    第四节 研究思路、内容和方法
        一、研究思路
        二、研究内容
        三、研究方法和数据来源
        四、技术路线
    第五节 研究创新与不足
        一、研究创新
        二、研究不足
第二章 理论基础
    第一节 薪酬相关理论
        一、人力资本理论
        二、薪酬公平理论
    第二节 规制经济理论
        一、规制的基础理论
        二、激励性规制理论
    第三节 标尺竞争理论
        一、标尺竞争理论的发展
        二、标尺竞争理论在医疗服务市场的应用
    第四节 生产前沿面理论
        一、生产前沿面理论的发展
        二、数据包络分析法
第三章 公立医院薪酬规制进展和国内外模式比较
    第一节 我国公立医院薪酬规制的历史演进
        一、计划经济时期(1949-1977年)
        二、经济转型时期(1978-2008年)
        三、新医改时期(2009年起-至今)
        四、三个时期的薪酬规制特征分析
    第二节 新医改时期我国公立医院薪酬规制模式比较
        一、薪酬规制的主要模式
        二、薪酬规制的内在机制分析
        三、研究结论和启示
    第三节 典型国家公立医院薪酬规制模式比较
        一、英国公立医院薪酬规制
        二、德国公立医院薪酬规制
        三、美国公立医院薪酬规制
        四、研究结论和启示
    第四节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公立医院薪酬规制效应的实证分析
    第一节 薪酬规制对公立医院薪酬水平的影响程度分析
        一、研究假设
        二、样本选取和数据来源
        三、指标选择和计算方法
        四、模型构建
        五、实证结果和分析
        六、稳健性分析
        七、研究结论和启示
    第二节 薪酬规制对公立医院薪酬水平的影响路径分析
        一、理论推导
        二、实证分析
        三、路径归纳
        四、研究结论和启示
    第三节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公立医院薪酬投入与医疗服务价值产出分析
    第一节 医疗服务价值度量方法比较
        一、度量维度分析
        二、度量方法比较
        三、研究结论和启示
    第二节 医疗服务相对价值的模拟度量
        一、数据描述
        二、度量方法
        三、度量结果
        四、研究结论和启示
    第三节 基于DEA模型的薪酬投入和医疗服务相对价值产出分析
        一、模型设定、数据说明和变量定义
        二、第一阶段DEA结果
        三、第二阶段SFA环境变量分析和投入松弛量修正
        四、第三阶段DEA结果
        五、Malmquist跨期分析结果
        六、研究结论和启示
    第四节 本章小结
第六章 基于医疗服务相对价值的公立医院薪酬规制模型框架构建和论证
    第一节 薪酬规制目标和模型构建
        一、薪酬规制目标
        二、薪酬规制模型构建
    第二节 薪酬规制模型的理论分析:基于标尺竞争理论
        一、理论模型设定和分析
        二、标尺竞争理论引入公立医院薪酬规制的适用性
        三、研究结论和启示
    第三节 薪酬规制模型的实证分析:薪酬总量模拟规制
        一、薪酬总量模拟规制思路
        二、从减少投入冗余角度模拟核减薪酬总量
        三、从鼓励投入有效角度模拟调整薪酬总量
        四、研究结论和启示
    第四节 本章小结
第七章 主要结论与政策建议
    第一节 主要结论
        一、公立医院薪酬规制缺乏清晰导向、总量约束和竞争机制
        二、现有薪酬规制通过干预医院经济运营显着影响薪酬水平
        三、以医疗服务项目行业成本度量的相对价值更适合薪酬规制需求
        四、公立医院薪酬投入与医疗服务相对价值产出存在背离
        五、基于医疗服务相对价值的薪酬总量规制是薪酬规制框架的核心
    第二节 政策建议
        一、通过薪酬总量规制实现公立医院薪酬与医疗服务价值挂钩
        二、应基于医疗服务实际成本动态调整医疗服务价格
        三、探索建立财政投入与医疗服务价值产出的挂钩机制
        四、公立医院薪酬规制的各项措施要互相融合和制衡
        五、公立医院薪酬规制应根据实际情况采取多元化方式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及在学期间发表的研究成果

(5)济南市A医院薪酬管理体系优化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意义
        1.2.1 理论意义
        1.2.2 现实价值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国外研究现状
        1.3.2 国内研究现状
    1.4 研究内容和方法
        1.4.1 研究内容
        1.4.2 研究方法
    1.5 研究创新点
第2章 相关概念及理论概述
    2.1 基本概念
        2.1.1 公立医院
        2.1.2 薪酬
        2.1.3 薪酬管理
        2.1.4 公立医院薪酬管理影响因素
    2.2 理论基础
        2.2.1 ERG理论
        2.2.2 公平理论
第3章 济南市A医院薪酬管理现状及存在问题
    3.1 济南市A医院简介
        3.1.1 医院概况
        3.1.2 组织机构概况
        3.1.3 人力资源现状
    3.2 济南市A医院薪酬体系现状
    3.3 医院薪酬体系问题调查
        3.3.1 对薪酬体系存在的问题进行调查
        3.3.2 对问题成因进行调查
    3.4 医院薪酬管理存在问题
        3.4.1 薪酬管理体系不健全
        3.4.2 绩效考核与薪酬管理结合不紧密
        3.4.3 缺乏完整的岗位分析评价
        3.4.4 薪酬结构不合理
        3.4.5 福利体系不健全
    3.5 原因分析
        3.5.1 行业体制原因
        3.5.2 医院自身原因
第4章 济南市A医院薪酬管理体系优化设计
    4.1 设计目标和原则
        4.1.1 设计目标
        4.1.2 设计原则
    4.2 薪酬体系设计总体思路
    4.3 薪酬管理优化策略
        4.3.1 完善薪酬管理流程
        4.3.2 将薪酬与绩效考核挂钩
        4.3.3 对岗位进行分析、评价与分级
        4.3.4 薪酬结构深化设计
        4.3.5 构建完善的弹性福利制度
第5章 济南市A医院薪酬管理体系优化实施的保障性措施
    5.1 提高管理层重视程度
    5.2 加强企业文化建设
    5.3 加大资金支持力度
第6章 结论
    6.1 研究结论
    6.2 研究局限性及下阶段研究方向
致谢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6)陈云财经治理思想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导论
    一、研究意义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及述评
        (一) 国内研究现状
        (二) 国外研究现状
        (三) 现有研究成果存在的不足
    三、研究方法及创新与不足
第一章 陈云财经治理的理论探源与发展过程
    一、相关概念的提出与界定
        (一) 国家治理
        (二) 国家财经治理
        (三) 陈云财经治理的特征
    二、陈云财经治理的理论探源
        (一) 以马克思主义财经治理的思想和方法为根本指导
        (二) 以苏联社会主义财经管理模式为重要借鉴
        (三) 以西方经济治理的理论和方法为必要参考
    三、陈云财经治理思想形成与发展的历史过程
        (一) 两次相对集中学习积淀了系统而深厚的理论功底
        (二) 边区和东北的理财经历开始了思想的萌芽
        (三) 新中国成立前后的各项工作促进了思想的初步形成
        (四) 社会主义改造和建设历程推进了思想的逐步成熟
        (五) 探索和推进改革开放实现了思想的丰富和发展
第二章 陈云财经治理的实践历程
    一、努力探求财经治理实践路径保证根据地自我供给
        (一) 打好与法币间的“货币战争”以稳定市场
        (二) 大力推进生产自救
        (三) 运用再分配手段治理经济困难
    二、成功运用财经治理综合手段迅速恢复国民经济
        (一) 建立财经治理的组织与制度框架
        (二) 全面推进国民经济恢复
        (三) 灵活运用财政货币政策和市场手段应对困难局面
    三、充分调动财经治理制度力量稳步开展经济建设
        (一) 健全完善计划经济体制的财经制度体系
        (二) 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经济建设
        (三) 把保障民生放在突出位置
        (四) 用市场手段解决计划经济体制的运行问题
        (五) 在加快对外贸易中解决经济发展问题
    四、积极发挥财经治理思想作用扎实推进改革开放
        (一) 对国民经济实行清醒地健康地调整
        (二) 改革完善经济体制和运行机制
        (三) 在改革中促进经济发展
第三章 陈云财经治理思想体系
    一、财经治理的中心任务: 集中一切力量发展经济
        (一) 发挥制度在促进经济发展中的保障激励作用
        (二) 发挥利益攸关方在促进经济发展中的能动创造作用
        (三) 发挥资源配置在促进经济发展中的效率引领作用
        (四) 发挥再生产各环节在促进生产发展中的导向联动作用
    二、财经治理的基本路径: 发挥计划与市场两方面作用
        (一) 把计划的优越性与国情实际结合起来
        (二) 激发市场在生产力发展中的巨大作用
        (三) 坚持国民经济的计划理性与市场活性
        (四) 协调国内经济的计划性与国际市场的风险性
    三、财经治理的根本方法: 坚持有计划按比例与综合平衡
        (一) 筹划稳健的计划控制总量
        (二) 权衡协调的发展比例关系
        (三) 保持稳固的四大平衡格局
        (四) 坚持计划全过程理性控制
    四、财经治理的诊治手段: 坚持适时冷静的经济调整
        (一) 从信息情报中洞悉市场状态
        (二) 在健全法制中整顿经济秩序
        (三) 运用政策工具治理市场物价
        (四) 采取综合措施促进生产发展
        (五) 深入基层一线解除群众疾苦
    五、财经治理的依靠力量:建设可持续的人才与干部队伍
        (一) 国家财经治理依靠大量培养和使用专业人才
        (二) 把大力选拔任用年轻干部作为党的重大战略和生命
        (三) 严格干部的政治标准是国家财经治理的根本要求
        (四) 执政党的党风问题是有关党的生死存亡的问题
        (五) 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是财经治理在思想上的基本建设
    六、财经治理的方法论基础:坚持丰富实用的财经治理哲学
        (一) 坚持有利于人民的价值理性
        (二) 用百分之九十以上的时间调查研究
        (三) 用不到百分之十的时间决策
第四章 陈云财经治理思想的历史地位与当代价值
    一、奠定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财经治理理论的基础
        (一) 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财经治理提供了丰富的思想资源
        (二) 不同经济运行模式下的财经治理具有共同的目标与手段
        (三) 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财经治理思想的丰富发展指明了方向
    二、对国家治理中政府与市场的关系进行了形象概括
        (一) 陈云的市场和市场经济始终是关在“笼子”里的
        (二) 坚持政府的宏观调控与市场的自主调节
        (三) 政府与市场发挥作用的辩证关系
    三、为防范国家财经治理中的颠覆性错误提供了思路
        (一) 防范颠覆性错误是国家治理的重大命题
        (二) 坚持人民性和计划性是防范颠覆性错误的思想保障
        (三) 陈云财经治理哲学思想是防范颠覆性错误的有效方法
        (四) 建立独立完整的工业体系是防范颠覆性错误的物质基础
结语
    一、陈云财经治理思想各部分间的相互关系
    二、陈云财经治理思想始终紧扣各个时期关键问题
    三、陈云财经治理思想形成并服务于他所处的时代
    四、陈云财经治理思想服务于时代又超越了时代
主要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科研情况
    发表学术论文
    出版学术专着
    成果获奖情况
    主持科研项目
致谢

(7)中国高等职业教育研究进展:1998-2018 ——基于CNKI和CSSCI数据库的知识图谱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引言
    1.1 研究背景
        1.1.1 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实践需要科学的理论指导
        1.1.2 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研究需要科学的回顾与反思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国内外关于高等职业教育研究发展的研究现状
        1.3.2 国内外关于知识图谱的研究现状
    1.4 研究设计与方法
        1.4.1 数据来源
        1.4.2 研究工具
        1.4.3 数据处理
        1.4.4 研究方法
    1.5 研究思路和框架
第2章 概念界定和理论基础
    2.1 概念界定
        2.1.1 高等职业教育
        2.1.2 高等职业教育研究
        2.1.3 知识图谱
        2.1.4 研究主体
        2.1.5 研究主题
        2.1.6 知识基础
    2.2 理论基础
        2.2.1 元教育学
        2.2.2 高等职业教育可持续发展
        2.2.3 文献计量学
        2.2.4 社会网络分析理论
        2.2.5 信息可视化
第3章 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研究发展概况:1998~2018
    3.1 文献时间分布特征
    3.2 来源期刊分布
    3.3 研究主体分析
        3.3.1 研究作者分析
        3.3.2 研究机构分析
    3.4 研究主题分析
        3.4.1 突出人才培养
        3.4.2 关注专业、课程和教学改革
        3.4.3 强调校企合作与产教融合
        3.4.4 重视思政工作和文化建设
        3.4.5 以学生为中心
    3.5 知识基础分析
    3.6 本章小结
第4章 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研究初步兴起:1998~2005
    4.1 《教育与职业》载文量一枝独秀
    4.2 研究主体数量较少,缺乏主体合作
        4.2.1 研究作者分析
        4.2.2 研究机构分析
    4.3 研究主题分析
        4.3.1 高等教育大众化成为热点
        4.3.2 探索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
        4.3.3 开始探索校企合作理论和实践
        4.3.4 重视毕业生就业
    4.4 知识基础分析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研究迅猛发展:2006~2011
    5.1 五大期刊载文量过千
    5.2 研究主体数量增长明显,合作网络有所增大
        5.2.1 研究作者分析
        5.2.2 研究机构分析
    5.3 研究主题分析
        5.3.1 课程和教学改革在人才培养中的作用得到重视
        5.3.2 工学结合、校企合作多样化的育人途径
        5.3.3 重视文化育人与思想政治教育
    5.4 知识基础分析
    5.5 本章小结
第6章 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研究质量提升:2012~2018
    6.1 四大高等职教核心期刊形成
    6.2 研究主体较为稳定,日益重视合作
        6.2.1 研究作者分析
        6.2.2 研究机构分析
    6.3 研究主题分析
        6.3.1 人才培养研究备受关注
        6.3.2 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研究进一步深化
        6.3.3 构建中国特色现代职业教育体系
        6.3.4 思想政治教育研究受到更多重视
    6.4 知识基础分析
    6.5 本章小结
第7章 研究结论和展望
    7.1 研究结论
        7.1.1 高等职业教育研究三阶段划分
        7.1.2 高等职业教育研究阶段性特征
        7.1.3 高等职业教育研究进展:1998~2018
    7.2 研究创新点
    7.3 研究不足和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附录1:部分高职教育政策
    附录2:科研成果

(8)中国工资制度市场化改革的历史考察(1979-2016)(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导论
    一、选题的背景和意义
    二、研究的主要内容、基本观点、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
    三、创新与不足
第一章 工资理论和研究成果综述
    第一节 工资相关概念
        一、工资
        二、劳动报酬
        三、薪酬
        四、收入
    第二节 工资决定理论回顾和市场化工资决定机制
        一、维持生存工资理论
        二、均衡工资理论
        三、边际生产力工资理论
        四、马克思的工资理论
        五、集体谈判工资理论
        六、效率工资理论
        七、市场化工资决定机制
    第三节 研究成果综述
        一、工资制度研究
        二、工资水平研究
        三、工资决定机制研究
第二章 市场经济转轨初期的工资制度改革(1979-1991年)
    第一节 改革的历史起点:等级工资制度
        一、等级工资制度产生的背景和原因
        二、等级工资制度的内容
        三、等级工资制度的意义和存在的问题
    第二节 市场经济转轨初期的工资制度改革历程
        一、工资制度改革的背景
        二、1979-1984年工资制度改革的探索
        三、工资制度改革的正式实施
        四、非国有部门的工资制度
    第三节 1979~1991年工资制度改革的评价
        一、市场化的工资决定机制尚处萌芽阶段
        二、调动了职工和企业的积极性,激励效果初步显现
        三、行政机关、事业单位工资制度有待进一步改革
第三章 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时期的工资制度改革(1992-2001年)
    第一节 工资管理从直接管制向间接调控的转变
        一、实行弹性劳动工资计划
        二、建立健全企业工资收入宏观指导体系
    第二节 企业工资制度改革
        一、国有企业岗位技能工资制改革
        二、国有企业高管年薪制的初步尝试
        三、开展企业工资集体协商试点
    第三节 1993年行政机关和事业单位工资制度改革
        一、1993年行政机关工资制度改革
        二、1993年事业单位工资制度改革
    第四节 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时期工资制度改革评价
        一、市场化工资决定机制初现端倪
        二、岗位技能工资制改革评价
        三、机关、事业单位工资制度改革评价
第四章 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时期的工资制度改革(2002-2016年)
    第一节 完善政府对企业工资收入分配的宏观调控
        一、完善企业工资收入分配宏观调控体系建设
        二、加强对国有垄断行业收入分配监管,调控高收入企业工资分配
        三、解决企业工资拖欠问题,保障劳动者合法权益
    第二节 国有企业工资制度改革
        一、岗位绩效工资制改革
        二、国有企业高管年薪制的确立和完善
    第三节 2006年公务员和事业单位工资制度改革
        一、公务员工资制度改革
        二、事业单位工资制度改革
        三、高等学校年薪制探索
    第四节 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时期工资制度改革评价
        一、市场化工资决定机制的初步形成
        二、岗位绩效工资切实贯彻“按劳分配”原则,激励作用突显
        三、公务员工资制度有待进一步改进
        四、事业单位工资制度距离市场化更进一步
第五章 工资水平的演变(1979-2016年)
    第一节 工资水平的增长
        一、工资总额和实际平均工资的增长
        二、工资水平与经济增长
        三、工资性收入与居民收入的增长
    第二节 工资水平的结构变化
        一、不同经济类型的工资水平变化
        二、不同行业工资水平的变化
        三、不同地区工资水平的变化
        四、工资收入差距呈现先扩大在缩小的走势
    第三节 农民工工资增长
第六章 结论和启示
    第一节 中国工资制度改革的经验与成绩
        一、工资制度改革具有明显的渐进式和“双轨”特征
        二、工资制度改革要处理好公平和效率的关系
        三、工资增长要处理好企业效益和经济增长的关系
        四、工资制度改革离不开劳动力市场的发展与完善
        五、工资制度由注重资历向注重能力再向注重结果转变,激励作用明显加强
        六、人口红利日渐式微,产业升级转型迫在眉睫
    第二节 历史启示:中国工资制度改革的策略选择
        一、建立以市场化为改革方向的工资决定机制
        二、坚持市场化改革方向与加强政府宏观调控相结合
        三、建立长效工资增长机制
        四、完善公务员工资制度改革
参考文献
附表
在读期间科研成果
致谢

(9)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减贫的路径选择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集体产权制度改革相关的研究现状
        1.3.1 国内文献综述
        1.3.2 国外文献综述
        1.3.3 文献研究述评
    1.4 论文内容与框架
        1.4.1 论文框架
        1.4.2 研究内容
    1.5 研究方法
    1.6 研究创新点
第2章 相关概念与理论基础
    2.1 相关概念
        2.1.1 农村集体经济
        2.1.2 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
        2.1.3 相对贫困
    2.2 相关理论
        2.2.1 产权理论
        2.2.2 包容性增长理论
        2.2.3 可持续生计框架理论
第3章 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减贫路径的理论分析
    3.1 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与土地规模化、集约化利用
    3.2 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与农村劳动力结构调整
    3.3 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与集体收入分配方式调整
        3.3.1 实现集体经济发展,壮大集体经济
        3.3.2 收入分配方式调整,促进贫困群体收入的增加
第4章 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减贫路径的案例分析
    4.1 多案例研究方法与设计
        4.1.1 多案例研究方法
        4.1.2 案例选择
        4.1.3 调研方法与调查对象
        4.1.4 数据收集
    4.2 多案例研究
        4.2.1 土地向企业集中,实现农户土地经营收入向资本收入的转变
        4.2.2 劳动力向非农产业和城镇转移,实现农户工资性收入水平提高
        4.2.3 集体收入分配方式调整,实现改革红利普惠低收入群体
        4.2.4 案例总结
第5章 推进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减贫的对策建议
    5.1 完善产权权能关系
        5.1.1 加强清产核资工作力度
        5.1.2 科学设置集体资产股权
        5.1.3 加强股权管理,激活股权权能
    5.2 健全法律法规保障
        5.2.1 完善成员身份认定相关法律
        5.2.2 完善集体资产抵押处置相关法律
    5.3 完善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治理机制
        5.3.1 进一步推进“政经分离”
        5.3.2 完善法人治理结构
        5.3.3 完善监督决策机制
    5.4 完善相关配套政策
        5.4.1 完善土地流转相关政策
        5.4.2 完善劳动力转移相关政策
        5.4.3 完善金融、财税等相关政策
第6章 基本结论及讨论
    6.1 基本结论
    6.2 研究局限
参考文献
附录一
附录二
攻读学位期间的成果
致谢

(10)卫兴华经济思想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背景及意义
    二、研究现状
    三、研究思路及方法
    四、论文的创新之处
第一章 卫兴华经济思想的形成与发展
    第一节 卫兴华经济思想的形成
        一、家庭背景对卫兴华经济思想的熏陶
        二、抗日战争年代曲折求学经历
        三、建国初期走进经济学殿堂
        四、任教初期对经济学理论的探索
    第二节 卫兴华经济思想的发展
        一、对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原理的坚持与发展
        二、对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理论的研究
        三、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探索与创新
    第三节 卫兴华经济思想的深化
        一、关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问题的理解
        二、关于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的认识
        三、准确把握新时代我国社会主义主要矛盾转化的科学内涵
第二章 卫兴华对《资本论》基本理论问题的研究
    第一节 卫兴华对劳动及劳动价值理论的认识及贡献
        一、对马克思关于劳动和劳动价值论的阐发
        二、对马克思劳动价值论深化与发展
        三、在争鸣中深化对劳动价值论的理解
        四、对马克思价值论和财富论的关系探索
        五、对生产劳动论的理解
    第二节 卫兴华对生产力理论及再生产理论的认识与探索
        一、对生产力理论的探索与创新
        二、对马克思再生产理论的认识
    第三节 卫兴华对《资本论》其他理论问题的研究
        一、对《资本论》研究对象的探究
        二、对马克思货币理论的认识
        三、对马克思股份制理论的认识
        四、对《资本论》当代价值的研究
第三章 卫兴华对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的探索与创新
    第一节 卫兴华对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认识
        一、关于社会主义发展阶段的划分
        二、对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存在的客观必然性的分析
        三、对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特征的把握
    第二节 关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的研究
        一、论证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的科学性
        二、阐释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关系
    第三节 卫兴华对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的探究
        一、对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形成与实践成就的分析
        二、阐明实行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的依据
        三、对公有制存在形式和公有制实现形式的辨析
        四、对积极发展混合所有制的认识
        五、主张应扭转公有制为主体向私有制为主体演变的趋势
第四章 卫兴华对收入分配理论与实践问题的研究
    第一节 关于社会主义收入分配制度的研究
        一、强调马克思按劳分配思想的基础作用
        二、对初级阶段收入分配制度的形成与实践的探索
        三、对按劳分配与按要素分配的探讨
        四、对商品经济条件下按劳分配的认识
    第二节 对贫富分化与共同富裕问题的探索
        一、关于共同富裕理论与实践的思考
        二、对贫富分化产生的原因考察
        三、提出消除贫富分化,实现公平分配的对策
    第三节 对分配过程中公平与效率关系的研究
        一、对公平与效率关系的阐释
        二、对公平和效率提法演变的考察
        三、主张效率与公平并重和统一
        四、对效率与公平问题不同意见的评析
第五章 卫兴华关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与实践问题的研究
    第一节 对社会主义商品经济理论的研究
        一、对商品经济与社会主义商品经济的正确认识
        二、阐明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与商品经济相统一的理论依据
        三、对商品经济与市场经济关系的认识与辨析
    第二节 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形成过程的总结和评析
        一、准确把握邓小平市场经济思想发展的曲折历程
        二、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确立和发展过程的探索
        三、对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形成曲折原由的探析
    第三节 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政府与市场关系的研究
        一、从资源配置视角阐释政府与市场的关系
        二、梳理了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政府与市场关系的演变
        三、对新时代我国政府与市场关系的重构
    第四节 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法治建设的研究
        一、阐释了市场经济与法治的内在关联
        二、提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离不开法治保障
        三、强调宪法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运行和发展的根本框架
        四、主张以法治引领和推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
第六章 卫兴华其他方面的经济思想
    第一节 关于国有经济的性质、地位和作用的认识
        一、强调国有经济的社会主义性质
        二、坚持公有制经济是党的执政基础的观点
        三、主张充分发挥国有经济的主导作用
    第二节 关于国有企业改革问题的研究
        一、正确的认识和把握国有企业的地位和作用
        二、对贬公扬私、妖魔化国企、主张“国退民进”等观点的辩驳
        三、新时期国有企业改革与发展要重点把握的问题
        四、强调在国有企业改革中加强管理的重要性
        五、落实国有企业经营自主权是国企改革的重要环节
    第三节 对经济增长与经济发展的理解
        一、从生产力和价值标准相统一的视角把握经济发展问题
        二、强调创新驱动和体制转轨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关键
        三、重视经济发展与社会安全问题
第七章 卫兴华经济思想的特征
    第一节 坚守马克思主义经济理论阵地
        一、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正确把握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二、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和方法研究现实经济问题
        三、不断创新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经济理论
        四、从系统性和整体性方面把握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第二节 勇于对重大经济理论是非问题进行辨析
        一、对错解、误解马克思经济思想的观点的批驳
        二、对错解、曲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理论观点的辨析
        三、对经济概念的混淆和误解进行澄清
    第三节 紧密联系经济发展实践来探索社会主义经济理论
        一、关注改革与发展中的重大现实课题
        二、紧扣经济发展实践,把握时代脉搏
    第四节 致力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理论体系研究
        一、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理论体系的构建
        二、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重大理论是非问题
第八章 卫兴华经济思想的现实意义
    第一节 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理论体系的构建
        一、注重政治经济学研究对象与生产力的关系研究
        二、提出创建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需要解决的问题
        三、厘清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关系
    第二节 为中国社会主义经济改革与实践提供理论参考
        一、卫兴华提出的许多经济理论观点与中央决策精神相吻合
        二、卫兴华对改革开放实践进行科学评价
    第三节 对政治经济学学科建设与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
        一、政治经济学的发展与创新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
        二、教材的编写是政治经济学学科建设与发展关键
        三、关注政治经济学学科研究的进展
        四、对全国高校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学科建设和发展的支持
    第四节 卫兴华治学精神对后来理论工作者的启示
        一、严谨的治学方法和严格的治学态度
        二、把教书和育人相结合,传递马克思主义信仰
        三、心系祖国和人民,关注国家改革与发展的重大现实课题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学位期间承担的科研任务与主要成果
致谢
个人简历

四、医院职工收入分配制度改革的实践与探索(论文参考文献)

  • [1]新时代以人民为中心经济发展思想及其实践研究[D]. 刘志会. 吉林大学, 2021
  • [2]社会主义收入分配的思想演进与制度变迁研究[J]. 刘文勇. 上海经济研究, 2021(01)
  • [3]公立医院产权制度改革研究 ——以淮安市为例[D]. 张新明. 东南大学, 2020(01)
  • [4]基于医疗服务相对价值的公立医院薪酬规制研究[D]. 杨中浩. 上海财经大学, 2020(04)
  • [5]济南市A医院薪酬管理体系优化设计[D]. 张玉芳. 长春工业大学, 2020(01)
  • [6]陈云财经治理思想研究[D]. 华清君. 扬州大学, 2020(04)
  • [7]中国高等职业教育研究进展:1998-2018 ——基于CNKI和CSSCI数据库的知识图谱分析[D]. 张丽杰. 湖北工业大学, 2020(10)
  • [8]中国工资制度市场化改革的历史考察(1979-2016)[D]. 于东阳.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 2020(07)
  • [9]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减贫的路径选择研究[D]. 张铭芮. 山东师范大学, 2020(08)
  • [10]卫兴华经济思想研究[D]. 徐淑云. 福建师范大学, 2019(12)

标签:;  ;  ;  ;  ;  

医院职工收入分配制度改革的实践与探索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