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对清产核资工作的一点认识(论文文献综述)
李悦[1](2021)在《武汉民族资本棉纺织业的社会主义改造研究(1949-1956)》文中研究指明
魏连星[2](2020)在《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的政策执行问题研究 ——以商河县郑路镇为例》文中指出近年来,随着农村经济发展,不断累积、壮大的农村集体资产,现已成为农村社会发展、实现全面小康生活以及乡村振兴的重要的物质基础。同时,现行农村集体产权制度的弊病也慢慢显露出来,成为了制约着农村经济改革发展的顽瘴痼疾。于是国家出台一系列举措,开始实施新一轮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以解决集体资产归属不清、管理混乱、农民集体成员权益受侵害等问题,化解产权纠纷引起的基层矛盾,促进农村经济的良性发展。商河县郑路镇是典型的北方农村地区,紧随变革潮流,为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进行了一系列的尝试,也产生了一些代表性的问题。对于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基层政府是实施主体,在实践中应该采取何种管理机制,以促进政策更好落实、更好助推农村地区经济发展,成为当前各地广泛关注的问题。本文首先阐述了此次研究的选题背景、国内外研究现状、研究路线以及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的相关概念和基础理论。对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的社会背景、历史变迁、政策依据,以及此次改革的必要性、紧迫性进行了理论上的简要归纳、分析。阐释了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相关概念及理论基础。本文运用史密斯模型理论、博弈理论、利益相关者理论为理论基础,调查方法主要通过问卷调查、访谈为技术手段。其次,以商河县郑路镇为例,通过对郑路镇集体产权制度改革政策执行情况、改革成效及存在问题进行分析,认为改革存在方案不完善,考核机制不健全、参改人员对改革的认识不到位、民主参与程度低、改革缺少资金、人力等问题。从改革方案、执行主体、目标群众、政策环境等4个方面,剖析郑路镇在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政策执行中存在的问题,分析发现问题根源主要是改革方案自身欠缺合理、稳定、公平、先进;执行主体督查力度不够,村委会选择性执行;村负责人个人利益权衡、原既得利益群体掣肘、群众不参与;法律法规不完善、改革投入不足、农业生产管理困境等。最后,提出了优化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政策执行的相关建议。为进一步推进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政策目标更好更快实现,建立起符合中央要求、适应地方民情、可操作易实施的产权制度,基层政府须从优化工作机制;强化政府监管,加大执行力度;提高思想认识,培养专业队伍;改善政策环境等方面着手,让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落到实处,让发展红利真正惠及百姓。
王海磊[3](2020)在《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研究 ——以淄博市M镇为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近年来,我国农村经济社会持续发展中取得了重大成就,这其中改革起到关键作用,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是进一步加强和深化农村改革,推动城乡的协调发展,增强现代农村的发展创新活力的重要体制改革。党和国家政府十分重视对农村集体产权制度的改革,我国已批复的四批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试点单位顺利推进改革,并取得丰硕成效。然而在深入推进改革的过程中,不断有农村集体资产总量加速增长、农村人口结构日益复杂、基层管理人才紧缺、农村财务监管存在漏洞等诸多问题阻碍着改革的进程。因此,对改革过程中存在的一些突出问题进行深入研究,并剖析其成因,提出有效可行的解决措施,对全面推开改革具有重要意义。本文根据现代产权理论和股份制改革理论,阐述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的相关概念。在总结我国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基本流程的基础上,结合淄博市M镇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的实践,详细介绍M镇的改革进程。通过构建评价指标体系,分别从制度、经济、社会三个方面阐述了改革对M镇产生的成效。M镇在改革进程中的一些创新思路和方法值得借鉴,但也存在一些典型问题需要改进。本文从人员思想认识、集体产权明晰、组织成员界定、政社分离、能人带动等五个方面介绍M镇改革存在的问题,并深度剖析了问题产生的原因。有针对性地提出合理的改革对策和建议,通过调动干部群众主观能动性、明晰农村集体产权、优化成员资格界定标准、厘清集体经济组织与基层政权组织的关系、健全人才引进和培养机制等措施,为继续深化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献计献策。希望通过对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的深入研究可以从实际操作的角度给予M镇、其他地区乃至全国提供有效的参考。
邢伟[4](2020)在《“农村所有权人集体”制度研究》文中提出当前,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中普遍存在以下问题:集体资产股权流转过程中权利边界模糊、交叉,影响部分权能实现;所有权缺位、虚化、弱化,行使主体不明确,造成集体资产流失;部分权能流转范围受限,流转市场不完整,有偿退出难,抵押担保难;农村宅基地、承包地“三权分置”中权属杂糅,财产性权能流动性低,财产性权益难以充分实现,与改革目标相违背;农村集体经营性资源资产产权范围不明,行权主体缺位,管理机制不畅,导致合作制性质不明,股份制作用发挥不畅;农村集体公益性资源资产界定不明、权属缺失,公益性功能发挥不充分,存在管理空白。以上这些问题在不同地区不同程度普遍存在,严重制约着改革进程,阻碍着产权各要素权能的充分实现,影响着农村发展效果和治理效能。本文共分八个部分,第一部分导论,重点阐释本文选题背景与意义、理论综述、研究框架与内容、研究方法以及创新点与不足。第二部分“中国农村土地产权制度变迁”,以农村集体所有制为基础,论述农村所有权、承包权(资格权)、经营权(使用权)、经营性资源资产产权、公益性资源资产产权等相关概念,结合建国后各个时期农村产权制度过程进行深入剖析。第三部分“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存在的问题”,依托河北省部分地区农村产权制度改革现状,结合全国各地改革情况,深入剖析产权制度改革中存在的现实困境与问题。第四部分“‘农村所有权人集体’制度设计”,探索建立“农村所有权人集体”,分别负责行使农村承包地、宅基地、公益性资源资产和经营性资源资产的所有权人权能。第五部分“‘农村所有权人集体’实施主体”,构建与新时代乡村治理模式相适应的“农村集体产权行权模式”。第六部分“科斯定理视角下农村所有权人集体成本-效益分析”,用法经济学方法对“农村所有权人集体”进行全面剖析。第七部分“完善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的思考”,以期实现细化各项权能、明晰产权归属、严格产权保护、顺畅产权流转目标。第八部分“结论”,回答了在导论部分提出的、本文致力于研究和解决的问题。本文在研究过程中,注重以土地为主要内容的农村所有资源资产进行了系统梳理,根据不同资源资产的形态、功能、使用方式以及产权构成、行权模式,将其划分为承包地、宅基地、集体经营性资源资产和集体公益性资源资产四种类型。在坚持农村集体制度不变、农村土地集体所有权底线不变、农村所有权人集体固定不变基础上,剥离土地承包权、宅基地资格权、经营性资源资产股东权、公益性资源资产管理权中所包含的身份性权能,在分权基础上将包含身份属性的权能(成员权)统一归位于所有权,形成所有权权利组织体,即“农村所有权人集体”。根据不同资源资产性质及其权能构成,分别搭建由不同成员组成的“农村承包权人集体”“农村资格权人集体”“农村股东成员集体”和“农村全体农户集体”,分别行使农村承包地、宅基地、经营性资源资产和公益性资源资产的所有权权能和身份权权能。以此为基础,重新构建“农村集体产权行权模式”。在农村集体所有权现行模式向“农村所有权人集体”转换过程中,严把“目标层+准则层+决策层”三大环节,统筹宏观设计与微观运行,找寻出一条可以最大限度明晰产权界限、充分发挥产权权能、实现要素市场化配置的运行体系,将制度优势转化为提升农业农村现代化的乡村治理效能。
张育群[5](2020)在《陕西资本主义工商业社会主义改造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对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是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建设社会主义新社会的伟大实践,陕西资本主义工商业社会主义改造作为全国资本主义工商业社会主义改造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相同的理论依据和历史背景下,陕西资本主义工商业社会主义改造有其自身的独特性。新中国成立后,陕西从本省经济和工商业发展的实际情况出发,通过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恢复和调整,并进行个别企业的试办公私合营,取得了很好的效果,为开展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奠定了牢固的基础。从1953年开始,在过渡时期总路线的指引下,陕西开始了对资本主义工商业全面和深入的社会主义改造,一方面,深入开展对总路线的宣传学习,另一方面,对工业和商业以及工商业者进行改造,1956年,陕西基本完成了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通过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陕西生产关系的变化促进了生产和经济的发展,人民群众生活水平的提高,推进了工业基地的建设和国营经济主体地位的确立,为陕西今后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陕西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具有自己的特点,同时也存在一些不足。通过对陕西资本主义工商业社会主义改造的考察,为现今我国经济,特别是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提供有益的借鉴与启示。
田莉[6](2020)在《城乡融合发展背景下河北省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问题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和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的不断提升,城乡融合发展已经成为我国全面深化改革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必然选择,但是现行农村集体产权制度却越来越不适应城乡融合发展的要求,制约着农村经济改革发展的步伐。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内部资产归属不明晰、参与经营活动的法人地位不清楚、保护农村集体产权权益的相关政策法规不健全、资产管理制度不完善等问题使得村级集体经济的经营管理出现了一些新矛盾、新问题,阻碍了农村经济发展,影响了农村改革的进程。进入新世纪以来,随着农村经济和社会生产力快速发展,农村现行产权制度已不能适应河北省乡村振兴战略发展的需要,推动河北省内城乡融合发展亟需深化农村产权制度改革。推进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有利于促进农村产业结构升级,有利于推进现代农业发展进程,有利于健全乡村治理体系,对于提高农村集体经济发展效率,保障农民的合法权益,让农民共享改革成果,促进城乡融合发展,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河北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最早可以追溯到2013年,共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从2013年-2016年开始为试点探索阶段,从2017年-2018年为试点推广阶段,第二阶段从2019年-2020年为全面铺开阶段。从当初的改革试点村到2019年的改革试点省份,河北省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取得了积极成效,但也面临着不少现实的困境和问题,特别是进入推广阶段以来,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才真正进入深水期和攻坚克难的关键阶段。本文以河北省推动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的实践作为研究对象,通过对河北省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实践进行实地调研和剖析,以发现制约河北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的主要问题,并剖析存在的原因,同时借鉴全国各地相关改革取得的成功经验,找到破解河北省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瓶颈的方法和路径,解决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发展过程中所面临的问题,促进新一轮农村改革的有序健康发展。本文从绪论到结语共分八部分,其中核心内容由五部分组成。第一部分为我国推进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的历程和动因。首先分析了我国农村集体产权制度发展的历史沿革;简要介绍了促使我国进行改革的动因,并梳理汇总国家层面推进改革的具体举措。第二部分主要分析在城乡融合背景下河北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的阶段,从出台文件、组建机构、加强宣传、强化指导等方面介绍了河北省在推进此项工作中的具体举措,并以双滦区、峰峰矿区、平泉市为代表,对河北不同地区改革实践经验进行分析总结,并肯定了改革取得的良好成效。第三部分从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的内生动力、集体股份权能完善、集体经济组织内部管理、农村集体资产管理四个方面分析总结了河北省在推进改革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同时从政府关注度、集体经济组织市场主体地位、集体资产管理运行、产权流转交易、乡镇政府职能与公有制经济形式等五方面对产生问题的原因进行了剖析。第四部分主要运用案例剖析与对比分析法,选取黑龙江省方正县、安徽省天水市、浙江省德清县等三个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先行试点作为成功案例,对具体改革经验进行对比分析,提炼出“合理确定股份合作模式,加强“三资”监督管理,完善资产股份权能”等三大启示,为河北省推动全面铺开试点改革提供借鉴。第五部分主要针对制约河北省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的瓶颈和推进改革过程中面临的问题与困境,从因地制宜分类推行多种形式的股份合作、加强农村集体资产管理、提升集体经济组织可持续发展能力、建立健全农村集体经济内部管理机制、完善农村集体资产股份权能等五个方面对河北省健康有序推进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工作提出对策建议。
吴盛杰[7](2020)在《建政初期南京城乡商业的重构(1949-1957)》文中提出本文采用“中观”的视角,以1949年以后南京地区城乡商业的变革为中心,尝试考察新中国建立初期社会经济转型过程中的详细情况及驱动要素。建政前,商业在南京的经济结构中占比很大,工业占比则较小。新政权建立后,提出了要将“消费的南京转向生产的南京”的总体目标。在这一基本方针的指导下,新政权逐步对南京城乡商业的结构和形态进行了重构。首先,新政权通过打击投机、稳定金融物价等措施逐步建立了新的经济秩序,与此同时,随着内外环境的变化,南京的消费商业迅速衰落,新政权则乘势展开了对城乡商业的初步改造。急剧的变化使得私营商业一度陷入困境,经过政策调整以及广泛的开展城乡物资交流,城乡商业状况得到一定程度的恢复。朝鲜战争时期,由于加工订货的增多,私营商业得到了迅速的发展。然而随着“三反”“五反”运动的开展,这一进程被打断,且相比于私营工业,私营商业在运动中受到了更大的冲击。新政权则利用这个机会进一步展开对南京城乡商业系统的重构,南京市的经济结构自此发生了重大的变化。社会主义改造开始后,南京首先根据中央的政策淘汰了私营批发商,其次由于市场大环境的变化,从统购统销的几个行业开始,私营零售商也逐渐接受改造。及至1956年开始的全行业公私合营的高潮,南京的社会商业走向全面的公有化,但过快改造打乱了商业系统的运行,给城乡经济造成了巨大的压力,因此不得不再次回到市场机制。本文以南京地区的报刊、档案资料为主,结合其他相关文献资料,在关注国家政策的制定的同时,也详细考察了南京市新政权对政策的执行情况。通过这个过程,本文展示了地方社会经济变革中的复杂性,特别是在私营商业的改造之外,也注意到了公营商业的发展及其在地方社会经济变革中的重要影响。在此基础上,本文与过往学术界关于新中国初期政治经济变革研究中的一些观点展开对话,并提出政治考量是驱动地方经济变革的主要因素。全文共分为三个部分,绪论、正文和结语。其中正文部分共八章。第一章主要论述中共占领南京之后在南京建立新的社会经济秩序的过程,其中重点考察了中共接管大城市的经济政策的形成过程以及在南京的执行情况。第二章主要论述新政权对南京社会商业进行的初步改造,其中重点考察了针对南京市社会商业的具体情况,新政权在私营商业改造、城乡物资交流和工商关系的变革上所具体施行的办法。第三章主要论述第一次商业调整政策出台的背景、方案及其在南京推行过程中的实际情况。第四章主要论述朝鲜战争开始后,南京市新政权面对战时状况对社会商业方面的问题所作的处理。第五章主要论述南京的“三反”“五反”运动及其对社会商业变革产生的巨大影响。第六章主要考察南京地区地方国营商业推行经济核算制,建立计划经济体制的成果与问题。第七章主要论述在进入社会主义改造阶段后,南京市新政权对私营批发商、私营零售商的改造过程,以及在城乡推行粮食统购统销的过程及其一系列的影响。第八章主要考察在全行业公私合营的高潮到来后,中央政府、南京市新政权与南京私商、小商小贩之间的三方互动及其结果。
王毅[8](2019)在《1950年代苏南地区纺织工业社会主义改造研究》文中提出苏南是全国最古老的纺织工业基地之一。1890年就有了由官僚、地主和商人创办的近代工业。一战期间,苏南纺织工业初具规模。一战结束后,帝国主义加紧侵略,并策动军阀混战,民族工业受到沉重打击。抗日战争时期,日军进行经济掠夺,民族纺织工业饱受摧残,民族资产阶级面对日军压力表现出不同的行为与策略。抗日战争胜利后,由于国际、国内市场暂时空虚,出现了短暂的“黄金时代”,接踵而至便是官僚资本集团对民族纺织工业的压榨。1949年2月至4月,江苏地区相继解放后,民族纺织工业面临着恢复生产的重重困难。原料不足、资金不足、销路呆滞、资本家消极观望是恢复纺织工业生产的四大阻碍,中共一方面向资本家宣传保护和扶持民族工商业的政策,另一方面通过人民银行和国营建中贸易公司进行资金、原料援助,同时鼓励植棉养蚕,纺织工业逐渐好转。为将私营纺织企业的生产纳入国家计划经济轨道,实现对私营企业的利用、限制和改造政策,苏南各地政府按中央指示,通过收购批购、加工订货、统购统销、联营联购等国家资本主义初中级形式对私营纺织企业进行了改造。国民经济恢复时期,随着生产的恢复发展,资本家追求利润、反抗国营经济领导的行为愈加明显,并出现了行贿、偷税漏税、盗窃国家财产、偷工减料、盗窃国家经济情报等“五毒”行为。为打击资本家的非法活动,中共领导工人群众开展限制与反限制斗争和“三反、五反”运动,进一步巩固国营经济的领导地位,也使资本家深刻认识到自身政治和经济地位的变化,为公私合营打下了基础。过渡时期总路线颁布后,苏南地区根据中央给予江苏地区纺织工业第一个五年计划任务的指示,开始有计划地改造私营纺织企业。1954年苏南地区第一批共计11个大型私营纺织企业率先合营;1956年1月,在农业合作化高潮地推动下,苏南地区进入全行业合营的高潮,到4月,苏南地区基本完成了纺织工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在苏南纺织工业合营过程中,公私企业之间存在着三个斗争焦点,第一个集中体现在对市场控制权的争夺上,第二个集中体现在产品质量问题的斗争上,第三个体现在以资本和利润为核心的工缴货价问题上。全行业合营后,根据各地区实际情况,实行经济改组和生产改革、清产核资和定股定息、对资方人员安排和改造等对合营企业的双重改造政策。同时对资本主义企业的生产管理和职工物质文化生活进行社会主义改造。在企业管理上,废除搜身制;废除把头制度;进行工时改革,实行“三班制”;贯彻婚姻法;建立各级党、团、工会组织,保障工人合法权益。在企业生产上,从技术管理、计划管理、财务管理、劳动管理四大方面进一步改革,形成了合理有效的生产管理模式,使纺织企业产品质量和产量得到提高。在工人物质文化生活上,从实施劳保条例、改革工人工资、开展集体文化活动、改善工人劳动条件等四个方面改善工人的居住条件、教育条件和劳动条件,保障工人的身心健康。实现对私营纺织企业的全面改造。通过对苏南地区纺织工业社会主义改造的历史审视,可以看出民族资产阶级经历了复杂的心理变迁,资本家与私营企业一样以“五反”运动为节点都经历了一个脱胎换骨的过程。总体表现为对中共政策由“五反”前的动摇、应付和不满,到“五反”后的主动或被动的、积极或消极的配合和接纳。苏南纺织工业在改造过程中呈现出三个特点:一是由单个大型企业合营逐步过渡到纺织行业合营;二是合营准备工作分三步展开;三是对知识分子的培养和改造同时进行。苏南纺织工业在社会主义改造中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也存在明显的不足。不足之处具体体现在领导思想的急躁冒进和右倾畏难情绪并存;企业合营的配套保障措施不够完善;对私方人员安排工作存在偏差等方面。背后深层次的原因则是领导层将改造中出现的经济问题争论上升为党内政治路线斗争,并一定程度上同社会阶级斗争混同一起;过度追求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忽视了我国生产力发展的多层次性和不平衡性;集中强调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在基本制度上的不同,没有深化认识到两者在具体体制方面的相通性。
李清华[9](2017)在《风险导向的清产核资审计研究 ——以YC农信社清产核资审计为例》文中研究说明清产核资审计作为国有企业以及集体制企业的一项重要活动,在监督国有资产流向、推动企业改制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尽管清产核资审计对于企业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但审计的过程并非一帆风顺,其中充斥着种种风险。风险的存在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清产核资审计的质量。因此作为审计人员,如何识别和评估清产核资审计中的风险就成为很重要的一项工作。风险导向审计作为当今主流的审计模式,可以有效识别与应对审计风险。将风险导向审计模式应用到清产核资审计中,不仅能够减少审计中的风险,更可以加速清产核资审计的进程。本文首先梳理了有关的文献,界定了风险导向审计、清产核资审计、审计风险等有关概念,进而基于审计风险模型,从重大错报风险与检查风险的角度分析和指出清产核资审计中常见的风险。通过结合有关理论与实践,从审计人员的角度探索出风险导向的清产核资审计应用思路。最后通过笔者亲身经历的案例进行分析,将该应用思路付诸于具体的实践中,以案例的形式分析如何应用该思路,以期做到理论联系实际。通过本文的研究表明,在清产核资审计中应用风险导向审计模式是提高清产核资审计质量的必然要求。清产核资审计作为一种高风险的专项审计,应贯彻落实风险导向审计思路,集中主要力量识别与控制风险。此外,审计人员面对日益复杂的审计环境,也应该提高自己的业务素质,加强对风险的辨别能力和职业判断能力。本文主要的创新点在于,丰富并完善了对清产核资审计的研究。当前,学术界对于清产核资审计相关问题的研究较少,缺乏完善的理论分析框架,理论的研究落后于清产核资审计业务的发展。本文重新总结并定义了清产核资审计的对象、特点等内容,并将风险导向审计思路应用到清产核资审计中,探索了风险导向的清产核资审计应用思路,并根据最新审计准则的修订完善了清产核资审计报告。一方面丰富了有关的理论研究,另一方面对推动清产核资审计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王鑫刚[10](2005)在《管理层收购的法律分析》文中研究说明管理层收购作为一种企业产权交易的方式,在国外已有二十余年的历史。通常所说的管理层收购,是指目标公司的管理层或经理层利用借贷所融资本购买本公司的股份,从而改变本公司所有者结构、掌握对公司的控股权,进而达到重组本公司并通过其经营行为来获得预期收益的一种公司收购行为。在国外,管理层收购被认为是激励管理层和减少公司代理成本的有效手段,而得以迅速发展。 我国目前正经历着以塑造真正的市场主体为目标,以国退民进为主要方式的最深层次的经济体制改革,其核心就是企业产权制度的变革。管理层手段作为一种产权变更的手段,被大量用于基于上述目的而进行的国有企业改制当中。 本文以国外管理层收购产生的背景为起点,以对管理层收购的内涵及外延的探讨为切入口,试图能够对管理层收购有一个比较深入的认识,为使文章能够尽量贴近实际,针对我国现阶段在国有企业的改制中,如何保证管理层收购的规范运作,作出了一些比较详尽的探讨。
二、对清产核资工作的一点认识(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对清产核资工作的一点认识(论文提纲范文)
(2)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的政策执行问题研究 ——以商河县郑路镇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动态 |
1.3 基础理论与研究方法 |
1.3.1 史密斯模型理论 |
1.3.2 利益相关者理论 |
1.3.3 博弈理论 |
1.3.4 研究方法 |
1.4 主要研究内容和创新点 |
1.4.1 主要研究内容 |
1.4.2 创新点 |
第2章 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的基本情况——以郑路镇为例 |
2.1 郑路镇简介 |
2.2 相关政策文本 |
2.3 改革内容 |
2.4 改革成效 |
2.4.1 核清了集体资产 |
2.4.2 明晰了集体成员 |
2.4.3 增加了集体收入 |
2.4.4 化解了基层矛盾 |
第3章 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政策执行存在的问题 |
3.1 改革方案不完善,考核机制不健全 |
3.2 对改革的认识不到位 |
3.3 民主参与程度底 |
3.4 缺少资金、人力 |
3.5 时间紧,旧账多 |
第4章 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政策执行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
4.1 改革方案自身的因素 |
4.1.1 欠缺合理性 |
4.1.2 欠缺稳定性 |
4.1.3 欠缺公平性 |
4.1.4 欠缺先进性 |
4.2 执行主体的因素 |
4.2.1 监督检查力度不足 |
4.2.2 村负责人选择性执行 |
4.3 目标群体的因素 |
4.3.1 村负责人个人利益权衡 |
4.3.2 既得利益群体掣肘 |
4.3.3 普通群众群体不参与 |
4.4 政策环境的因素 |
4.4.1 法律法规不健全 |
4.4.2 改革投入不足 |
4.4.3 农业生产管理困境 |
第5章 优化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政策执行的对策 |
5.1 优化工作机制 |
5.1.1 健全考核方式 |
5.1.2 开展政策路径设置,建立配套的制度法规 |
5.1.3 建立矛盾纠纷预判机制 |
5.2 强化政府监管,加大执行力度 |
5.2.1 “一把手”挂帅 |
5.2.2 监督检查避虚就实 |
5.3 提高思想认识,培养专业队伍 |
5.3.1 加大宣传力度,提升改革认识度 |
5.3.2 建立专业队伍,提升工作能力 |
5.4 改善政策环境 |
5.4.1 建立新型农村治理结构 |
5.4.2 创新改革方式,打造致富典型 |
5.4.3 加大资金支持,建立保障机制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访谈1 郑路镇集体产权制度改革领导小组成员访谈提纲 |
访谈2 村负责人访谈提纲 |
访谈3 社会公众访谈提纲 |
调查问卷 |
致谢 |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
(3)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研究 ——以淄博市M镇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
1.2.1 国内研究综述 |
1.2.2 国外研究综述 |
1.2.3 研究现状评述 |
1.3 研究内容与方法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研究方法 |
第2章 相关概念、理论与基本流程 |
2.1 相关概念 |
2.1.1 农村集体资产 |
2.1.2 农村集体经济组织 |
2.1.3 农村股份合作制 |
2.2 基本理论 |
2.2.1 现代产权理论 |
2.2.2 股份制改革理论 |
2.3 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的基本流程 |
2.3.1 清产核资 |
2.3.2 成员界定 |
2.3.3 股权设置与管理 |
2.3.4 建立集体经济组织的管理体制 |
第3章 淄博市M镇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的进程和成效 |
3.1 淄博市M镇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进程 |
3.1.1 淄博市M镇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实践 |
3.1.2 改革总体现状 |
3.2 淄博市M镇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的成效 |
3.2.1 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
3.2.2 M镇改革成效评价 |
第4章 淄博市M镇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
4.1 M镇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的问题 |
4.1.1 改革动力不足 |
4.1.2 集体产权模糊不清 |
4.1.3 村级组织成员界定标准模糊 |
4.1.4 管理上政社不分 |
4.1.5 缺乏能人带动作用 |
4.2 M镇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问题的原因分析 |
4.2.1 思想认识不足 |
4.2.2 档案留存不完整 |
4.2.3 成员结构复杂 |
4.2.4 人员分设条件不成熟 |
4.2.5 激励机制不健全 |
第5章 推动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的对策建议 |
5.1 激发改革动力 |
5.2 明晰农村集体产权 |
5.3 优化成员资格界定标准 |
5.4 厘清集体经济组织与基层政权组织的关系 |
5.5 建立健全人才引进和培养机制 |
结语 |
参考文献 |
一、法律文件类 |
二、着作类 |
三、论文类 |
致谢 |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
(4)“农村所有权人集体”制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导论 |
一、选题意义 |
二、理论综述 |
三、研究框架与内容 |
四、研究方法与重点、难点 |
五、主要创新点与不足 |
第一章 中国农村土地产权制度变迁 |
第一节 农村土地产权制度的相关理论 |
一、农村土地产权制度 |
二、法与经济学视角下中国农村土地产权构成 |
三、中国农村土地产权权能分析 |
四、国外土地产权构成及权能分析 |
第二节 1949 年以来中国农村土地产权制度变迁概况 |
一、第一阶段(1949 年—1956 年):合作化运动时期 |
二、第二阶段(1956 年—1978 年):人民公社时期 |
三、第三阶段(1978 年—2012 年):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时期 |
四、第四阶段(2013 年至今):“三权分置”改革实施期 |
第三节 中国农村土地产权制度变迁的博弈分析 |
一、演化博弈理论与中国农村土地产权制度变迁 |
二、对各个阶段产权变革的演化博弈分析 |
第二章 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存在的问题——以河北省部分地区产权制度改革实践为样本 |
第一节 河北省个别地区农村土地产权改革基本情况 |
一、邢台市农村土地产权改革基本现状 |
二、定州市农村土地产权改革基本现状 |
第二节 农村集体产权改革中存在的困境与问题 |
一、农村集体资产难核定、集体经济组织成员资格难确定、集体资产股权难设定 |
二、农村集体资产股权流转难、抵押担保难和有偿退出难 |
三、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法人权能规则不完善 |
四、农村宅基地、承包地“三权分置”中权属杂糅 |
五、农村集体公益性资源资产界定不明、权属不清 |
六、农村集体经营性资源资产范围不明、改革不畅 |
第三节 农村集体产权改革中产生问题的主要原因 |
一、乡村治理机制不完善,影响集体产权制度改革进程 |
二、统分结合经营体制长期失衡,制约集体产权改革进程 |
三、法律法规不健全,影响集体产权改革进程 |
第三章 “农村所有权人集体”制度设计 |
第一节 “农村所有权人集体”的概念界定 |
一、“农村所有权人集体”的内涵与外延 |
二、“农村所有权人集体”的性质与特征 |
第二节 “农村所有权人集体”的治理作用 |
一、明晰产权结构、释放产权权能 |
二、实化农村所有权 |
三、推进乡村振兴 |
四、优化乡村治理机制 |
第三节 “农村所有权人集体”的治理路径 |
一、提升农村各治理主体间的协调性 |
二、提升农村治理主体及体系的科学性 |
三、提升农村治理主体及体系的保障性 |
四、提升农村治理主体及体系的合法性 |
第四节 农村产权现行模式向“农村所有权人集体”的转换路径 |
一、“农村所有权人集体”模型架构的静态设计 |
二、“农村所有权人集体”架构的动态运行 |
第四章 “农村所有权人集体”实施主体 |
第一节 “农村所有权人集体”四大行权主体 |
一、“农村承包权人集体”——承包地所有权 |
二、“农村资格权人集体”——宅基地所有权 |
三、“农村股东成员集体”——农村集体经营性资源资产所有权 |
四、“农村全体农户集体”——农村集体公益性资源资产所有权 |
第二节 “农村所有权人集体”行权模式 |
第三节 “农村集体产权行权模式”架构 |
第四节 “农村所有权人集体”实施主体的治理问题分析 |
第五章 科斯定理视角下“农村所有权人集体”架构的成本效益分析 |
第一节 科斯定理及成本—效益分析 |
第二节 科斯定理视角下“农村所有权人集体”运行审视 |
一、“农村所有权人集体”的决策事项与程序 |
二、“农村所有权人集体”的科斯定理审视 |
第三节 “农村所有权人集体”架构的成本——效益分析 |
一、“农村所有权人集体”成本—效益分析的前提 |
二、“农村所有权人集体”成本—效益分析的关键 |
三、“农村所有权人集体”模型成本效益SWOT分析 |
第四节 经济绩效管理视角下的“农村集体产权行权模式” |
一、绩效管理与“农村集体产权行权模式” |
二、“农村集体产权行权模式”绩效管理剖析 |
第六章 完善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的思考 |
第一节 产权归属与农村集体产权制度化 |
一、构建流程规范、账实清晰、公开公正的清产核资大格局 |
二、构建设置科学、动静结合、权能完整的股权管理模式 |
三、构建主体明确、范围清晰、分配合理、渠道科学的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制度体系 |
第二节 产权流转与农村集体产权的市场化 |
一、基础——由“确权确地”向“确权确股不确地”转变 |
二、关键——由“政府干预”向“市场运作”转变 |
三、核心——由“单一形式”向“协调联动”转变 |
四、支撑——由“重流转轻保障”向“流转保障并重”转变 |
五、突破——由“权能杂糅”向“赋权明责”转变 |
第三节 产权保护与农村集体产权的法治化 |
一、制定《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法》 |
二、完善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成员资格确认的相关规定 |
三、成立独立的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机构 |
第四节 智慧产权与农村集体产权的科技化 |
一、区块链技术作为关键支撑 |
二、构建“区块链+农村土地确权及流转”模型体系 |
第五节 信息披露与农村集体产权的公开化 |
一、农村集体产权信息披露原则 |
二、农村集体产权信息披露内容、标准与方式 |
三、农村集体产权信息披露风险 |
四、农村集体产权信息披露结果保障 |
结论 |
参考文献 |
攻读期间的学术成果 |
致谢 |
(5)陕西资本主义工商业社会主义改造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选题背景及意义 |
1.1.1 选题的背景 |
1.1.2 选题的意义 |
1.2 研究现状综述 |
1.2.1 国内研究现状分析 |
1.2.2 国外研究现状分析 |
1.3 研究思路及方法 |
1.3.1 研究思路 |
1.3.2 研究方法 |
1.4 难点和创新点 |
1.4.1 难点 |
1.4.2 创新点 |
第二章 陕西资本主义工商业社会主义改造理论依据和历史背景 |
2.1 陕西资本主义工商业社会主义改造的理论依据 |
2.1.1 马克思、恩格斯和平变革资本主义私有制的设想 |
2.1.2 列宁关于国家资本主义过渡理论 |
2.1.3 斯大林关于社会主义公有制理论 |
2.1.4 毛泽东关于国家资本主义是改造的必经之路的理论 |
2.2 陕西资本主义工商业社会主义改造的历史背景 |
2.2.1 五种经济成分并存与建立社会主义制度的矛盾 |
2.2.2 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的现实需要 |
2.2.3 资产阶级固有本性倒逼社会主义改造 |
第三章 新中国成立初期陕西工商业的恢复和调整概况 |
3.1 新中国成立前陕西工商业概况 |
3.1.1 陕西国统区工商业概况 |
3.1.2 陕甘宁边区对私营工商业的帮扶与公私合营雏形 |
3.2 新中国成立初期陕西工商业的恢复和调整 |
3.2.1 以没收官僚资本为先导向社会主义过渡 |
3.2.2 打击投机,稳定市场 |
3.2.3 以生产为中心市场为导向的工商业调整 |
3.2.4 以西安、宝鸡和南郑为重点专搞五反运动 |
3.2.5 重点试办公私合营企业 |
第四章 陕西资本主义工商业社会主义改造的主要内容 |
4.1 “破资本主义、立社会主义”的总路线宣传学习 |
4.2 对工业在总结经验基础上扩展的改造 |
4.2.1 公私合营四经验与加工订货三原则 |
4.2.2 整顿现有、先大后小扩展公私合营工业 |
4.3 对商业按照行业分为批发商和零售商的改造 |
4.3.1 对私营批发商采取逐步排挤、代替的办法 |
4.3.2 对私营零售商采取批购、经销、代销代购的形式 |
4.4 全行业公私合营高潮 |
4.4.1 实现全行业公私合营 |
4.4.2 妥善地进行清产核资 |
4.4.3 实行以发展生产经营为中心的方针 |
4.4.4 慎重地进行生产改组 |
4.5 对工商业者的改造 |
4.5.1 短期讲习与经常学习相结合的多种形式教育 |
4.5.2 对私方人员量才使用的安排 |
4.5.3 调整公私共事关系,贯彻赎买政策 |
第五章 个案考察:安康私营木帆船运输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
5.1 安康私营木帆船运输业的历史概况 |
5.2 加强航运管理,建立航运秩序 |
5.2.1 建立航运管理机构 |
5.2.2 进行民主改革 |
5.2.3 组织联合运输社 |
5.3 分阶段建立运输合作社试点 |
5.4 对私营木帆船运输业整体的社会主义改造 |
第六章 陕西资本主义工商业社会主义改造的评析 |
6.1 陕西资本主义工商业社会主义改造的特点 |
6.1.1 抓重点,运用试点示范的工作方法 |
6.1.2 宝鸡对回民工商业“因民族制宜”特殊差异化的对待 |
6.1.3 重视对企业并厂工作的总结,却没能较好避免盲目性 |
6.2 陕西资本主义工商业社会主义改造的成就 |
6.2.1 生产关系的变化促进了生产和经济的发展 |
6.2.2 人民群众生活水平不断提高 |
6.2.3 推进工业基地建设和国营经济主体地位的确立 |
6.3 陕西资本主义工商业社会主义改造存在的不足 |
结语:陕西资本主义工商业社会主义改造的启示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
致谢 |
(6)城乡融合发展背景下河北省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研究背景 |
(二)研究目的和意义 |
1.研究目的 |
2.研究意义 |
(三)国内外研究综述 |
1.国内研究综述 |
2.国外研究综述 |
(四)研究内容和方法 |
1.研究内容 |
2.研究方法 |
一、相关概念与理论基础 |
(一)相关概念界定 |
1.城乡融合发展 |
2.农村集体产权 |
3.农村集体经济组织 |
4.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 |
(二)理论基础 |
1.产权理论 |
2.治理理论 |
二、我国农村集体产权制度的沿革与改革动因 |
(一)农村集体产权制度的历史沿革 |
1.农村集体产权制度的由来及发展 |
2.农村集体产权制度的探索与完善 |
(二)新时期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的动因 |
1.城乡融合过程中农民根本利益保障不到位 |
2.集体资产管理使用不规范导致流失严重 |
3.农民利益诉求不一致导致社会矛盾加剧 |
(三)国家推进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的举措 |
1.全面加强农村集体资产管理 |
2.由点及面开展经营性资产产权制度改革 |
3.因地制宜探索农村集体经济有效实现形式 |
三、河北省推进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的现状分析 |
(一)河北省推进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的主要措施 |
1.河北省推进集体产权制度改革的阶段 |
2.推进改革的政策与措施 |
(二)省内不同地区实践经验分析 |
1.承德市双滦区实践经验分析 |
2.邯郸市峰峰矿区实践经验分析 |
3.承德市平泉市实践经验分析 |
(三)改革取得的成效 |
1.完善了村级集体资产管理制度 |
2.增强了村级集体经济组织实力 |
3.提高了村民财产性收入 |
4.加速了农村社区治理模式提升 |
5.保证了农村社会和谐稳定 |
6.奠定了城乡融合发展的制度基础 |
四、河北省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
(一)改革存在的问题 |
1.集体经济组织内生动力不足 |
2.集体资产股权流转不成熟 |
3.集体经济组织内部治理结构混乱 |
4.集体资产管理有风险 |
(二)具体原因分析 |
1.政府对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关注不够 |
2.集体经济组织市场主体地位缺失 |
3.乡镇政府职能越位与公有制经济形式的制约 |
4.缺少集体资产管理运行机制 |
5.产权流转交易缺乏市场条件和经济基础 |
五、国内不同地区改革经验与启示 |
(一)国内不同地区的改革经验 |
1.黑龙江市方正县改革经验分析 |
2.安徽省天长市改革经验分析 |
3.浙江省德清县改革经验分析 |
(二)改革经验带来的启示 |
1.合理确定股份合作模式 |
2.加强“三资”监督管理 |
3.完善资产股份权能 |
六、推动河北省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的对策建议 |
(一)因地制宜分类推行多种形式的股份合作 |
1.有序推进集体经营性资产股份合作 |
2.积极探索集体资源性资产股份合作 |
(二)完善农村集体资产管理体系 |
1.规范财务管理 |
2.加强平台建设 |
3.强化审计监督 |
(三)探索提升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可持续发展能力 |
1.多种途径发展壮大农村集体经济 |
2.拓宽发展集体经济的有效途径 |
3.开展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成果应用试点 |
(四)建立健全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内部管理机制 |
1.积极开展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登记赋码 |
2.因地制宜探索政经分离 |
3.健全集体经济组织内部治理机制 |
(五)完善农民集体资产股份权能 |
1.健全管理机制 |
2.拓展股份权能 |
3.规范产权交易 |
结语 |
参考文献 |
后记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清单 |
(7)建政初期南京城乡商业的重构(1949-1957)(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绪论 |
一、选题缘起与研究资料 |
二、文献综述 |
三、研究框架与方法 |
四、几个概念的界定 |
第一章 建立南京城市经济的新秩序 |
第一节 中共接管城市的经济政策 |
第二节 南京市新政权的建立 |
第三节 建立市场和金融的新秩序 |
第四节 增加财政收入的措施 |
第二章 城乡商业的初步改造 |
第一节 中共中央的商业政策 |
第二节 南京公营商业体系的初步建立 |
第三节 私营商业的初步改造 |
第四节 城乡交流与商业转型 |
第五节 重塑工商关系 |
第三章 南京的第一次商业调整 |
第一节 第一次商业调整的背景 |
第二节 中共中央调整商业的政策 |
第三节 南京调整商业的过程 |
第四节 南京调整商业后的情况 |
第四章 抗美援朝时期的商业与政治 |
第一节 战时经济政策及其在南京的执行 |
第二节 公营贸易体系的发展 |
第三节 战争动员对社会商业的影响 |
第五章 “三反”“五反”运动与商业的转型 |
第一节 “三反”运动及其对经济的影响 |
第二节 工商界的“五反”运动 |
第三节 “五反”运动对社会经济的影响 |
第四节 第二次商业调整 |
第六章 国营商业走向计划经济模式 |
第一节 国营商业推行经济核算制 |
第二节 全面推行经济核算制的难点与问题 |
第三节 国营商业向计划经济的过渡 |
第四节 国营商业体制的继续变革 |
第七章 私营商业与自由市场的改造 |
第一节 改造私营批发商 |
第二节 粮食的统购统销与市场的剧变 |
第三节 国家资本主义与私营零售商的改造 |
第八章 走向全面公私合营 |
第一节 突如其来的全面公私合营 |
第二节 对私营工商业者的改造 |
第三节 对小商小贩的改造 |
第四节 “反冒进”与市场的回归 |
结语 |
一、“中观”视角下地方社会经济变革的复杂性 |
二、政治驱动:商业改造中的决定性要素 |
三、南京社会经济变革中的一般性与特殊性 |
参考资料 |
后记 |
(8)1950年代苏南地区纺织工业社会主义改造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第一章 1949年前苏南地区纺织工业的发生与发展 |
第一节 苏南地区纺织工业的历史沿革 |
第二节 苏南地区近代化纺织工业的发生与发展 |
第三节 抗日战争时期苏南地区纺织工业的发展 |
第四节 解放战争时期的苏南纺织工业 |
第二章 苏南地区纺织工业的恢复发展与初步改造 |
第一节 恢复生产的重重困难 |
第二节 中共恢复生产的措施与政策 |
第三节 对纺织工业的合理调整 |
第四节 限制与反限制的斗争和“五反”运动的开展 |
第三章 苏南地区纺织工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及其基本完成 |
第一节 对过渡时期总路线的学习与贯彻 |
第二节 大型纺织企业的公私合营 |
第三节 纺织行业的公私合营 |
第四节 全行业合营过程中几项政策的实施情况 |
第四章 生产管理与社会生活的演变 |
第一节 企业的各项民主改革 |
第二节 企业生产管理的演变 |
第三节 职工物质文化生活的演变 |
第五章 历史的审视苏南地区纺织工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
第一节 民族资产阶级心理的变迁与重建 |
第二节 苏南地区纺织工业改造的特点 |
第三节 成就与不足 |
附录 |
参考文献 |
在读期间论文发表情况 |
后记 |
(9)风险导向的清产核资审计研究 ——以YC农信社清产核资审计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意义 |
1.2.1 理论意义 |
1.2.2 现实意义 |
1.3 主要内容 |
1.4 研究思路及方法 |
1.4.1 研究思路 |
1.4.2 研究方法 |
1.5 创新之处 |
第2章 文献综述与概念界定 |
2.1 文献综述 |
2.1.1 关于风险导向审计的综述 |
2.1.2 关于清产核资审计的综述 |
2.1.3 文献述评 |
2.2 概念界定 |
2.2.1 清产核资与清产核资审计 |
2.2.2 风险导向审计 |
2.2.3 审计风险 |
小结 |
第3章 清产核资审计常见风险 |
3.1 重大错报风险 |
3.1.1 外部经济环境压力增大 |
3.1.2 内部环境混乱 |
3.2 检查风险 |
3.2.1 缺乏必要的专业胜任能力 |
3.2.2 缺乏良好的审计沟通 |
3.2.3 忽视对风险的识别与评估 |
3.2.4 质量控制复核不到位 |
小结 |
第4章 风险导向的清产核资审计应用思路 |
4.1 总体应用思路 |
4.2 接受委托阶段 |
4.3 审计计划阶段 |
4.4 审计实施阶段 |
4.5 报告阶段 |
小结 |
第5章 风险导向下的YC农信社清产核资审计案例分析 |
5.1 案例背景 |
5.2 接受委托阶段 |
5.3 审计计划阶段 |
5.3.1 确定报告编制依据 |
5.3.2 市场环境分析 |
5.3.3 行业环境分析 |
5.3.4 内部控制分析 |
5.3.5 操作风险分析 |
5.3.6 业绩归因分析 |
5.3.7 制定具体审计计划 |
5.4 审计实施阶段 |
5.4.1 针对重大风险科目 |
5.4.2 针对其他资产类科目 |
5.4.3 针对负债类科目及净资产类科目 |
5.5 报告阶段 |
小结 |
第6章 政策建议与研究展望 |
6.1 政策建议 |
6.2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10)管理层收购的法律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第1章 前言 |
1.1 选题背景 |
1.2 本文的写作思路及创新之处 |
第2章 管理层收购概述 |
2.1 管理层收购的概念及特点 |
2.1.1 什么是管理层收购 |
2.1.2 管理层收购具有哪些特点 |
2.2 管理层收购的发展历史及其理论基础 |
2.2.1 管理层收购的发展历史 |
2.2.2 管理层收购的理论基础 |
2.3 管理层收购的参与者及动机分析 |
2.3.1 管理层收购的参与者 |
2.3.2 管理层收购动机分析 |
2.4 本章小结 |
第3章 管理层收购在我国的规范运作步骤 |
3.1 收购方案的制订与审批 |
3.1.1 收购方案的制订 |
3.2 清产核资 |
3.2.1 清产核资的意义、范围 |
3.2.2 清产核资的程序 |
3.2.3 企业清产核资的内容 |
3.3 经济鉴证 |
3.3.1 中介机构经济鉴证的概念 |
3.3.2 中介机构经济鉴证的范围 |
3.3.3 中介机构经济鉴证的程序及要求 |
3.3.4 对清产核资结果的账务处理、批复及备案 |
3.3.5 清产核资中发现的可疑类资产的处置要求 |
3.3.6 清产核资的法律责任 |
3.4 财务审计 |
3.4.1 中介机构在管理层收购中财务审计的职责 |
3.4.2 中介机构在管理层收购中财务审计的重点 |
3.4.3 管理层收购中财务审计披露重点 |
3.5 资产评估 |
3.5.1 管理层收购中资产评估的原则和要求 |
3.5.2 规范的国有资产评估程序要求 |
3.5.3 管理层收购中对国有资产的评估方法 |
3.5.4 管理层收购中资产评估的法律责任 |
3.6 交易管理 |
3.6.1 管理层收购中产权交易管理的意义 |
3.6.2 国有资产的监管单位在MBO中的交易管理职责 |
3.6.3 管理层收购的产权交易流程 |
3.7 管理层收购的定价管理 |
3.7.1 管理层收购的底价由谁确定 |
3.7.2 确定管理层收购的底价的意义 |
3.7.3 管理层收购底价的确定依据 |
3.8 对管理层收购协议及收购价款的管理 |
3.8.1 管理层收购协议的必备条款 |
3.8.2 对转让价款的管理 |
3.9 管理层收购中非规范运作可能产生的法律责任 |
3.9.1 民事责任 |
3.9.2 行政责任 |
3.9.3 刑事责任 |
3.10 本章小结 |
第4章 管理层收购的法律问题及对策 |
4.1 管理层收购中的法律审查 |
4.1.1 在管理层收购中进行法律审查的意义 |
4.1.2 对目标公司主体资质的法律审查 |
4.1.3 对目标公司发起人协议、章程的法律审查 |
4.1.4 对目标公司股东会决议、董事会决议的法律审查 |
4.1.5 审查目标公司的资产的完整性 |
4.1.6 审查目标公司债权债务(或有负债)及涉诉情况 |
4.2 管理层收购的法律问题及对策 |
4.2.1 购买人超过50人时的法律问题及对策 |
4.2.2 “壳公司”投资额不得超过50%的问题及对策 |
4.2.3 非公司制企业资产无法股权量化的法律问题及对策 |
4.2.4 MBO的客体处于限制流通状态的法律问题及对策 |
4.2.5 职工持股会作为管理层收购主体的不适格及对其的法律清理手段 |
4.3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和取得的科研成果 |
致谢 |
四、对清产核资工作的一点认识(论文参考文献)
- [1]武汉民族资本棉纺织业的社会主义改造研究(1949-1956)[D]. 李悦. 华中师范大学, 2021
- [2]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的政策执行问题研究 ——以商河县郑路镇为例[D]. 魏连星. 山东大学, 2020(05)
- [3]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研究 ——以淄博市M镇为例[D]. 王海磊. 山东大学, 2020(02)
- [4]“农村所有权人集体”制度研究[D]. 邢伟. 中国政法大学, 2020(08)
- [5]陕西资本主义工商业社会主义改造研究[D]. 张育群. 西北大学, 2020(08)
- [6]城乡融合发展背景下河北省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问题研究[D]. 田莉. 河北师范大学, 2020(07)
- [7]建政初期南京城乡商业的重构(1949-1957)[D]. 吴盛杰. 南京大学, 2020(12)
- [8]1950年代苏南地区纺织工业社会主义改造研究[D]. 王毅. 南京师范大学, 2019(04)
- [9]风险导向的清产核资审计研究 ——以YC农信社清产核资审计为例[D]. 李清华. 山东财经大学, 2017(05)
- [10]管理层收购的法律分析[D]. 王鑫刚. 哈尔滨工程大学, 2005(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