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示教材共性精髓,以少取胜——对中学数学教学实施少而精原则的看法

揭示教材共性精髓,以少取胜——对中学数学教学实施少而精原则的看法

一、揭露教材的共同本貭,以少胜多——对中学数学教学中貫彻少而精原則的一点看法(论文文献综述)

张晓辉[1](2011)在《教学空白艺术》文中指出空白艺术是常用的一种艺术手法,在绘画、书法、文学、戏剧、影视、音乐、建筑等各门类艺术领域被广泛使用,在教学领域也逐渐得到关注。在教学实践中,众多教师运用自身的教学智慧创造了大量的优秀事例,产生了理想的教学效果。受其启示,笔者尝试对教学空白艺术进行较为深入系统的研究。教学空白艺术是指灵活运用空白,遵循教学规律以及美的规律进行的创造性教学实践活动。教学空白艺术具有多样性的特征,主要包括实践性、创造性、情感性、形象性、审美性、教育性、不确定性等。教学空白艺术的表现形式可以从教学要素构成、空白存在形态、艺术创生等多个视角进行相对性区分。教学空白艺术是在哲学、心理学、美学以及教学论等各学科发展现代意义上的建构,有着丰富深厚的理论根源。中国传统哲学的老庄有无之辨、玄学贵无论、禅宗顿悟学说,以及西方现代哲学的对话理论、阐释学理论、后现代理论等为教学空白艺术提供了哲学基础。格式塔心理学的整体心理观、知觉组织原则、顿悟学习说、心物场以及蔡加尼克效应等为教学空白艺术提供了心理学基础。先秦、两汉、魏晋南北朝、明、清代各时期的中国传统美学,以及心理距离说、冰山原则说、接受美学理论等西方现代美学为教学空白艺术提供了美学基础。古今中外众多教学理论,诸如启发教学、范例教学、暗示教学等为教学空白艺术提供了坚实的教学论基础。教学空白艺术是一种极具重要意义的活动,主要表现在能够适应和满足学生与教师的一定需要。一方面,教学空白艺术对学生的生命发展、审美发展、心智发展(包括感知能力发展、想象能力、思维能力、创造能力等)、自主能力发展、个性发展等都能产生深刻影响。另一方面,教学空白艺术对教师而言,有利于教师教学成效的提高、教学境界的提升、以及教学风格的形成。教学空白艺术的创生是非常复杂的,但又自成为一个相对独立完整的体系。首先,教学空白艺术是由教师和学生共同创生的,教师和学生所具备的素养直接影响其创生的品质。其次,教学空白艺术的创生应遵循一定的原则,如整体性原则、有无相生的辩证性原则、以及适切性原则等。第三,教学空白艺术的创生策略是非常丰富多样的,如从形成“空白”的视角入手,主要有“省略”、“隐蔽”、“停顿”、“暗示”、“模糊”、“等待”等。教学空白艺术的核心思想是力图实现“无教之教”的理想教学境界。即超越现实教学中存在的种种弊端和缺憾,以保证教学的“完整”意义。教学空白艺术的发展趋势主要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一是教学空白艺术与其他形态教学艺术的融合将得到强化;二是教学空白艺术的理论分析将进一步深化;三是教学空白艺术的实践研究将更加细化;四是教学空白艺术的创生将愈发优化;五是教学空白艺术的研究方法将多元化。

宋曉舟[2](1965)在《揭露教材的共同本貭,以少胜多——对中学数学教学中貫彻少而精原則的一点看法》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 問題的提出要想了解麻雀的生理結构,无需把所有的麻雀都一个一个地加以解剖,只要解剖其中的一个就可以了。一个一个地解剖麻雀,这样的人当然是沒有的;但是,用类似于这种方法对待問題的人,在数学教学中(因而也在学生的数学学习中)确有人在。例如,有些教师讲反三角函数时,根据总的进度作除法,平均每个反三角函数用两节課。讲反正弦时,讲了如何从正弦定义反正弦、主值区間、函数記号、基本恆等式、图象画法等問題,在讲到反余弦、反正切和反余切时,仍然按照以上几个方面各讲两个課时。这种只看到教材的差异而看不到教材的共同性,从而不分彼此,不分輕重,平均使劲,岂不正好象一个一个地解剖麻雀嗎? 又如,教会学生正确而熟练地从图象上观察函数的性貭,是讲授函数的一个主要要求。但是,却常常遇到这样的情况,不少学生会从一次函数的图象上观察

张彩云[3](2019)在《中国中学几何作图教科书发展史(1902-1949)》文中研究表明正如柏拉图所言,数学是从现实世界到理念世界的桥梁,图是用思维把握客观世界的空间形式和数量关系的工具。造型艺术中的设计图、各种工程中的设计图和数学中的图或图像,无论是简单还是复杂,其出发点都是作图,这就决定了几何作图的极端重要性。作图是一种掌握技能、养成习惯、锻炼思维和培养能力的过程。自1607年欧几里得的《几何原本》被译介到中国以来,逐渐地改变了中国的数学教育,中国人对几何作图有了崭新的认识。尤其在清末民国时期,几何作图已成为中小学数学教育乃至美术教育的核心内容之一。本研究以1902-1949年中国中学几何作图教科书及几何教科书中的作图为研究对象,以数学教育史为背景和视角,以文献研究法、历史研究法、分析法、比较研究法等为主要研究方法,将中国中学几何作图教科书在1902-1949年的近半个世纪的发展历程依照国家政体的变革、教育史上的大事件及其自身的发展趋势,分为清末时期(1902-1911)、民国初期(1912-1922)、民国中期(1923-1935)、民国后期(1936-1949),旨在全面、系统、深入地研究中国中学几何作图教科书在1902-1949年间的发展脉络,总结其发展特点,分析影响其发展的因素,力求为当今的几何教育及几何教科书的编写提供借鉴和启示。本研究从如下六个部分展开论述,各部分主要内容如下:一、清末时期(1902-1911)中学几何作图教科书。这一时期,学制初创,新式的学堂亟需与之相匹配的、合用的教科书,中国中学几何作图教科书的种类有引进、翻译、编译、自编四种形式,出版发行的总数超过20种,涉及的出版机构有13家,编撰者有20多位,在今日看来,可谓“百花齐放”。这些教科书风格迥异地表现出两种派系的各自风貌,国人自编本和非自编本透露出不同文化的差异性,即使是来自不同国家的非自编本之间也有明显的不同。所以,该时期从自编本和非自编本中选取了由孙钺自编的《最新中学教科书用器画》,闫永辉编译自日本的《新式中学用器画》,张廷金、余亮翻译自英国的《中学应用几何画教科书》为例,从教科书编撰理念、编排形式、内容结构、名词术语等维度进行了分析。二、民国初期(1912-1922)中学几何作图教科书。这一时期政体发生了变革,教育制度开始影响几何作图教科书的发展,继清末之后进入稳步发展阶段,虽然数量上有所减少,但质量更胜一筹。几何作图教科书在进入课堂以后经历实践的考验和淘汰,基本实现了从清末引进、翻译、编译到自编的嬗变。自编教科书的编撰能从本国国情出发,实事求是,在进入课堂后更深入人心,促进了几何作图的教学,也实现了其创新发展。本章在阐述教育制度及教科书编审制度的基础上,对这一时期出版的,在当时影响较大、再版次数较多、使用周期较长、著名出版社出版的,由黄元吉编撰的《共和国教科书用器画》、王雅南编撰的《新制用器画》、求是学社编撰的《新撰平面几何画法》进行了多个维度的考察。三、民国中期(1923-1935)中学几何作图教科书。1922年的“新学制”颁布后,随之新的教育规章制度出炉,在1923颁布的《中学算学课程纲要》中出现了几何作图教学的具体要求,1929颁布的《中学算学暂行课程标准》亦然,1932年颁布的《中学算学课程标准》中更有“在教授图形相关性质时与图画科联络或宜与用器画取得联系”、“几何作图题,要用器画好,力求整洁”等明确的规定,这在一定程度上对几何作图教科书的编撰、出版产生了影响,促进了中学几何作图教科书的繁荣发展。该部分在阐述课程标准及教科书编审制度的基础上,对这一时期出版的,在当时使用周期较长、影响较大、特色鲜明的,由冯编撰的《应用用器画教科书》、王济仁编撰的《平面立体几何画法》、薛德炯编译的《用器画法平面几何之部》和《用器画法立体几何之部》进行了详细的分析。四、民国后期(1936-1949)中学几何作图教科书。在1936-1949年间又进行了三次数学课程标准的修订,其中对几何作图的要求更详细、更具体。1937年抗战的爆发使得国民政府借机成立了“七联社”及后来的“十一联社”,结束了清末以来40多年教科书市场自由竞争的局面,实现了教科书的国定制,产生了国定本教科书。这对此时期的几何作图教科书产生了非常大的影响,导致仅有商务印书馆一家出版了几何作图教科书,还是针对职业学校编撰的。故此,该部分在概述当时社会背景和数学课程标准中几何作图的相关要求的基础上,对这一时期使用和出版的,由朱铣、徐刚合编的《平面几何画法》、《立体投影画法》、《简易透视画法》和王品端编撰的《平面几何画法》、《投影画法》进行了考察。五、1902-1949年中国中学几何教科书中的作图。该部分又分为两方面进行考察:一是几何教科书中的作图,分初中和高中;二是几何教科书外的作图研究,首先对该时期期刊论文中几何作图研究进行整体梳理,然后以著名数学教育家傅种孙为代表对其几何作图思想进行了个案分析。以期从侧面揭示影响几何作图教科书发展的因素。六、结论。首先,从宏观和微观上归纳了1902-1949年中国中学几何作图教科书发展过程中表现出的诸多特点;其次,分析了影响1902-1949年中国中学几何作图教科书建设和发展的因素;再次,提炼了1902-1949年中国中学几何作图教科书发展史研究的启示与借鉴;最后,提出了继本研究之后,可以进一步研究的问题。本研究主要解决了如下三个问题:第一,以1902-1949年为时间域,探讨了中国中学几何作图教科书的发展历程。第二,根据各学制、课程标准(或课程纲要)及教科书审定制度的颁布和实施,对几何作图教科书的编写背景、编撰理念、编写体例、编排形式、内容结构、名词术语、几何作图典型案例等方面逐一进行考察,总结了中国中学几何作图教科书在这一时期呈现出的宏观和微观特点。第三,考察了1902-1949年中国中学几何教科书中的作图内容,从侧面揭示了影响1902-1949年中国中学几何作图教科书发展的因素。

赵义泉[4](2005)在《超越式学习论》文中认为超越式学习是在学习实践中概括总结出来的一种新的学习方式。本文应用现象学方法,辅之其他研究方法,从教和学两个方面揭示出超越式学习现象,并从理论和实践两个方面考察超越式学习。从教育心理学的角度,学习方式分为接受式学习和发现式学习两大类。从发现的内容和范围的角度,我们把发现式学习分为老师预设的和非老师预设的,后者我们称之为超越式学习。这样,学习方式可分两大类和三亚类,即接受式学习、发现式学习和超越式学习。超越式学习不同于接受式学习,和通常所说的发现式学习在许多方面也不尽相同。从而认定超越式学习是独立于接受式学习,包含在发现式学习中又区别于在老师预设范围内进行发现的发现式学习。超越式学习主张外在的超越和内在的超越应该统一于学习实践中。超越式学习首先表现在外在的超越上。外在的超越包括量的超越和质的超越。量的超越是对课本知识的扩展,是量的增加。这种量的超越能够帮助学生加深对给定知识理解。学生在学习给定知识过程中,能够对给定知识进行考问、质疑、批判,找出人们对其评价的问题,分析其不足,形成自己的观点,这是质的超越。量的超越是质的超越之源,只有学习的东西多,思维加工的材料丰富,才容易形成较深刻的思想。没有量的超越,质的超越就无法产生。外在的超越要能够促进学生内在的超越,即学习水平的提高、综合素质的升华。本文提出的超越式学习并不是要取代其它两种学习方式,三种学习方式既有区别又有联系。在学习过程中,不要把任何一种学习方式作为唯一的学习方式,三者应该互补。就学生获得知识来说,他既可以通过接受的方式来获得,也可以通过发现的方式来获得。当某种知识完全由教师讲述时,它是接受式学习;当某种知识在给定范围内由学生在探究的过程中获得时,它就成为发现式学习;当学生的学习超过了给定范围并产生新思想新方法时,它就是超越式学习。本文共计十章,全面阐述了超越式学习的理论架构。从国内、国外关于超越式学习的相关研究寻觅超越式学习理论渊源;从量的超越、质的超越、内在的超越对超越式学习现象进行描述;从接受式学习、发现式学习、超越式学习以及三种学习方式之间的关系对超越式学习进行全面阐释;从寻觅超越对象、深化给定知识学习、奔向超越的最高境界三个方面论述超越式学习过程;提出了超越自我、超越同学、超越成人的超越式学习目标;从当代新的知识观、教材观、智能观、学习观确立超越式学习立论基点;从动力机制、自我调节机制、创新机制三个方面论述超越式学习心理机制;从创设环境、诱导超越、展现超越、评价超越四个方面讨论如何促进学生的超越;最后,从元认知、认知、情感、意志、行为五个方面探讨如何实现超越式学习目标。

何蕾[5](2011)在《高中数学作业设计的理论和实践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在新课程背景下,作业的功能、类型有了新的延伸,必然会带来作业设计思想与方法的变革,以使作业更好地发挥巩固、激励、反馈和调控等作用,全面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水平。但资料显示,数学教育领域有关作业的研究寥寥无几,这与当前教育改革的形势是不相吻合的。为此,本课题通过问卷调查、作业分析、访谈等方法,研究了高中数学作业的现状以及成因;高中数学作业的功能、类型;作业设计的原则和流程;从学生认知心理出发,研究了作业中的信息量与节点数、作业的类型与表征等方面对学生作业心理的影响,希望能对中学数学教学中作业的研究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研究结果显示:1.从心理的角度考察,作业具有以下功能:唤起注意,激发问题意识;引发认知性尝试,优化问题解决策略;诱导自我反思,加强自我调控;促进学生积极情感。2.作业设计应遵循难度适中、表征科学清晰、启发思考的原则。3.不同反应方式的作业会影响学生对作业的认知过程和情感体验。如果思考时间过短,加工过程便会很仓促,隐藏的信息容易被忽视;如果思考时间较长,认知过程会比较完善,焦虑心情也会随之降低;如果讨论作业和思考的时间同样宽裕,那么精加工的过程就会进一步突出,这种方式的作业能够很好地促使学生扩散和辩证思维的发展。该课题就是为了提醒一线的数学教师要紧密结合学校实际和学生需求,设计出学生感兴趣、内容丰富且形式多样的新型数学作业。这种作业不仅要体现新课程的理念,而且要体现出教师劳动的创造性。它的优化设计有利于学生自主、生动活泼地发展对数学的兴趣,可以更大限度地拓展学生的学习空间,丰富课余生活,发展独特个性,促进教学与课程相互推进。笔者通过对高中数学作业设计的探讨,以期寻找一条能让学生在完成数学作业的过程中提升趣味、体验成功、探索创新、自主选择的路径,让学生的知识在作业中巩固,技能在作业中提升,能力在作业中培养,思维在作业中发展。

陈德华,皮相如[6](1981)在《恰当处理课堂教学中的几种关系》文中提出 要千方百计提高教学质量,最主要的是要改进课堂教学。本学期我们初三备课小组着重在这方面下了些功夫,根据我们在教学中的粗浅体会、教训和当前存在的问题,初步总结出恰当处理如下五种关系的教学方法,作为今后研究改进的课题。

本刊编辑部[7](1966)在《1965年自然辩证法方面的论文和参考资料索引》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 自然辩证法的一般问题以毛泽东思想为指导,开展自然辩证法工作学习毛泽东思想做好自然辩证法的工作蒋梦祥、谈宜曙光明日报2月19日在生产斗争、科学实验中学习和运用毛泽东思想李昌自然辩证法研究通讯2期5月《红旗》杂志发表坂田昌一的《关于新基本粒子观的对话》一文所加的编者按红旗6期6月人民日报5月31日在科学研究工作中运用唯物辩证法——上海部分自然科学工作者座谈记录摘要解放日报6月8日

花翾鹥[8](2018)在《物理教育硕士生说课技能水平提高途径研究》文中提出当前,国家正在积极推进教育硕士生培养方案的修改,特别是教学实践技能培养方案的修改,而说课技能作为教学实践技能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样需要教育界予以重视和关注。近十年来,说课活动己逐渐展开,而说课,作为一种新的教研形式,对于教育观念、教学方式的变革,对于教育理论的理解和掌握,对于教学的研究和反思都是一种可取的有效的途径。同时说课作为一种考查教师教学基本功的有效方式,近几年己逐渐被中小学学校广泛接受和运用。越来越多的教育部门也把它作为考察、选拔师范毕业生、教育硕士生的一种重要手段。换句话说,说课技能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教师专业技能和职业素养的高低,同时也会影响教师资格评定的好坏与就业的优劣。因此,无论是师范生、教育硕士生还是在职教师,都应该注重说课技能的培养。作为新时代的中学教育专业的硕士生,更应该充分珍惜有限的在校时间,通过说课来提升自身专业技能素养和教学能力。结合当前的新课程改革理念,如何更好地运用并发挥其特有功能,如何更有效地提高教育硕士生的说课技能水平,将是值得我们研究的一个课题。此文拟以物理教育硕士生为例,追踪研究物理教育硕士生在两年的专业学位的学习过程中,如何提高自身的说课技能水平。首先,结合各类文献,对说课技能进行分类,包括处理教材的技能、分析学情的技能、精确选择教法学法的技能、进行教学设计的技能、进行教学特色创新的技能、板书设计的技能、说课基本技能。并通过问卷调查研究的方式,了解物理教育硕士生说课技能水平现状,发现其技能水平不高的原因。问题主要包括:物理教育硕士生说课技能总体水平参差不齐;对待说课的态度存在问题;课程教学目标把握不当;教材分析不全面;教学过程设计不科学;学情分析不到位;问题意识与思考意识弱;教案和说课稿的关系处理不当;说课技能运用不当;以及快速组织说课材料能力与语言表达能力不强等。在文献研究和问卷调查的基础上,了解各大师范类高校物理教育硕士生培养方案中有关说课技能的培养方案,研究各大院校所采取的具体途径,以及了解各大院校对学生说课技能水平发展的贡献。在此基础上,总结归纳并补充出一套能够提高物理教育硕士生说课技能水平的具体途径,主要包括七个方面:全方位处理教材;多角度学情分析;精确选择教法学法;精心设计教学过程;完美进行板书设计;充分挖掘教学设计的特色创新;熟练掌握说课基本技能。最后,对笔者提出的七大具体途径进行说课实践研究,以笔者本人为例,追踪笔者在参加说课大赛的训练过程。同时结合说课技能水平评价表,对笔者进行评定,记录笔者说课技能水平提高的过程,总结经验和进行反思。

谢芳[9](2008)在《初中思想政治课“学案导学”教学模式探究 ——基于对苏州市某中学的个案分析》文中提出“学案导学”教学模式是以学生学会学习为宗旨,以学案为依托、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以创新性、发展性为目标,实现学生自学能力、合作能力、创新能力和整体素质共同提高的一种教学模式。本文对苏州市某中学的思想政治教学状况进行分析,试图找出影响学校政治教学的主要因素,并提出可操作性建议。论文首先阐述了实施“学案导学”教学模式的理论依据,然后对苏州市某中学的思想政治课教学情况进行调查和分析,对实施“学案导学”教学模式提供现实依据;最后针对如何运用“学案导学”教学模式提出可操作性建议,通过学案的设计、教学程序的展示、多种教学方法的运用、教学策略的施行、教学技能的展示,构建“学案导学”教学模式,以期提高初中思想政治课的教学效果。

二、揭露教材的共同本貭,以少胜多——对中学数学教学中貫彻少而精原則的一点看法(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揭露教材的共同本貭,以少胜多——对中学数学教学中貫彻少而精原則的一点看法(论文提纲范文)

(1)教学空白艺术(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教学空白艺术研究的缘由及其思路
    一、研究的缘由
        (一) 门类艺术的启迪
        (二) 教学现实的反思
        (三) 理想教学的呼唤
    二、研究的现状
        (一) 有关空白的研究
        (二) 有关教学空白艺术的研究
    三、研究的思路
第一章 教学空白艺术的意蕴
    一、教学空白艺术的概念界定
        (一) 空白与空白艺术
        (二) 教学艺术与教学空白艺术
    二、教学空白艺术的特征
        (一) 实践性
        (二) 创造性
        (三) 情感性
        (四) 形象性
        (五) 审美性
        (六) 教育性
        (七) 不确定性
    三、教学空白艺术的表现形式
        (一) 从教学要素构成的视角
        (二) 从空白存在形态的视角
        (三) 从艺术创生的视角
第二章 教学空白艺术的理论根源
    一、教学空白艺术的哲学基础
        (一) 中国传统哲学
        (二) 西方现代哲学
    二、教学空白艺术的心理学基础
        (一) 整体心理观
        (二) 知觉组织原则
        (三) 顿悟学习说
        (四) 心物场以及蔡加尼克效应(Zeigarnik effect)
    三、教学空白艺术的美学基础
        (一) 中国古典美学的影响
        (二) 西方现代美学的影响
    四、教学空白艺术的教学论基础
        (一) 教学空白艺术教学论基础的构成
        (二) 教学空白艺术教学论基础举隅
第三章 教学空白艺术的价值
    一、教学空白艺术与学生发展
        (一) 教学空白艺术与学生的生命发展
        (二) 教学空白艺术与学生的审美发展
        (三) 教学空白艺术与学生的心智发展
        (四) 教学空白艺术与学生的自主能力发展
        (五) 教学空白艺术与学生的个性发展
    二、教学空白艺术与教师教学
        (一) 教学空白艺术有益于教师提高教学成效
        (二) 教学空白艺术有利于教师提升教学境界
        (三) 教学空白艺术有助于教师形成教学风格
第四章 教学空白艺术的创生
    一、教学空白艺术的创生者
        (一) 教师和学生是教学空白艺术的创生者
        (二) 教学空白艺术创生者的素养
    二、教学空白艺术的创生原则
        (一) 整体性原则
        (二) 有无相生的辩证性原则
        (三) 适切性原则
    三、教学空白艺术的创生策略
        (一) 省略
        (二) 隐蔽
        (三) 停顿
        (四) 暗示
        (五) 模糊
        (六) 等待
结语 教学空白艺术的核心思想及其发展趋势
    一、教学空白艺术的核心思想
        (一) 教学目的
        (二) 教学过程
        (三) 教学内容
        (四) 学生
    二、教学空白艺术的发展趋势
        (一) 教学空白艺术与其他形态教学艺术的融合将得到强化
        (二) 教学空白艺术的理论分析将进一步深化
        (三) 教学空白艺术的实践研究将更加细化
        (四) 教学空白艺术的创生将愈发优化
        (五) 教学空白艺术的研究方法将多元化
主要参考文献
后记

(3)中国中学几何作图教科书发展史(1902-1949)(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缘由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研究范围及研究内容
        1.3.1 研究范围
        1.3.2 研究内容
    1.4 文献综述
        1.4.1 国内研究现状
        1.4.2 国外研究现状
    1.5 研究方法
    1.6 研究过程与思路
    1.7 创新之处
第2章 清末时期(1902-1911)中学几何作图教科书
    2.1 背景
    2.2 学制初定及教科书编写
        2.2.1 清末学制的初定
        2.2.2 教科书编写概况
    2.3 个案分析
        2.3.1 孙钺编《最新中学教科书·用器画》
        2.3.2 闫永辉编《新式中学用器画》
        2.3.3 张廷金、余亮译《中学应用几何画教科书》
        2.3.4 个案教科书内容分类量化比较分析
        2.3.5 个案教科书作图题比较分析
        2.3.6 个案教科书名词术语比较分析
    2.4 小结
第3章 民国初期(1912-1922)中学几何作图教科书
    3.1 背景
    3.2 教科书审定及编写
    3.3 个案分析
        3.3.1 黄元吉编《共和国教科书·用器画》
        3.3.2 王雅南编《新制用器画》
        3.3.3 求是学社编《新撰平面几何画法》
        3.3.4 个案教科书内容设置比较分析
        3.3.5 个案教科书作图题比较分析
        3.3.6 个案教科书名词术语比较分析
    3.4 小结
第4章 民国中期(1923-1935)中学几何作图教科书
    4.1 教育制度
        4.1.1 背景
        4.1.2 课程纲要中对作图的要求
    4.2 教科书审定及编写
    4.3 个案分析
        4.3.1 冯编《应用用器画教科书几何画》
        4.3.2 王济仁编《平面立体几何画法》
        4.3.3 薛德炯编《用器画法平面几何之部》、《用器画法立体几何之部》
        4.3.4 个案教科书内容设置比较分析
        4.3.5 个案教科书作图题比较分析
        4.3.6 个案教科书名词术语比较分析
    4.4 小结
第5章 民国后期(1936-1949)中学几何作图教科书
    5.1 教育制度
        5.1.1 背景
        5.1.2 课程标准中对作图的要求
    5.2 教科书审定及编写概况
    5.3 个案分析
        5.3.1 朱铣、徐刚编《平面几何画法》、《立体投影画法》、《简易透视画法》
        5.3.2 王品端编《平面几何画法》、《投影画法》
        5.3.3 个案教科书内容设置比较分析
        5.3.4 个案教科书作图题比较分析
        5.3.5 个案教科书名词术语比较分析
    5.4 小结
第6章 1902-1949年中国中学几何教科书中的作图
    6.1 初中几何教科书中的作图
        6.1.1 清末时期以《普通教育几何教科书·平面之部》为例
        6.1.2 民国初期以《共和国教科书·平面几何》为例
        6.1.3 民国中期以《现代初中教科书》为例
        6.1.4 民国后期以《实验几何学》为例
    6.2 高中几何教科书中的作图
        6.2.1 清末时期以《最新中学教科书几何学·立体部》为例
        6.2.2 民国初期以《共和国教科书·立体几何》为例
        6.2.3 民国中期以《新中学教科书高级几何学》为例
        6.2.4 民国后期以《复兴高级中学教科书立体几何学》为例
    6.3 几何作图研究
        6.3.1 期刊论文中的几何作图研究
        6.3.2 著名数学教育家几何作图思想—以傅种孙为例
    6.4 小结
第7章 结论
    7.1 1902-1949年中国中学几何作图教科书发展特点
        7.1.1 宏观特点
        7.1.2 微观特点
    7.2 影响几何作图教科书发展的因素
        7.2.1 政治、经济、文化的影响
        7.2.2 教育制度、课程标准、教科书审定制度的影响
        7.2.3 教科书编撰者群体的影响
    7.3 启示与借鉴
    7.4 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参考文献
附录1 个案几何作图教科书目次
附录2 个案中学几何教科书目次
致谢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4)超越式学习论(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目录
引言
第一章 超越式学习理论渊源
    一、国内关于超越式学习的相关研究
    二、国外关于超越式学习的相关研究
    三、当代关于超越式学习的相关研究
第二章 超越式学习的研究方法
    一、超越式学习研究特点
    二、现象学方法的发展与要素
    三、学习研究中的现象学方法应用
第三章 超越式学习现象描述
    一、超越式学习现象
    二、量的超越
    三、质的超越
    四、内在的超越
第四章 超越式学习与其他学习方式
    一、接受式学习
    二、发现式学习
    三、超越式学习
    四、三种学习方式之间的关系
第五章 超越式学习目标
    一、超越自我
    二、超越同学
    三、超越成人
第六章 超越式学习过程
    一、寻觅超越对象
    二、深化给定知识
    三、奔向超越的最高境界
第七章 超越式学习立论基点
    一、知识观
    二、教材观
    三、智能观
    四、学习观
第八章 超越式学习心理机制
    一、动力机制
    二、自我调节机制
    三、创新机制
第九章 促进超越
    一、创设环境
    二、诱导超越
    三、展现超越
    四、评价超越
第十章 实现超越
    一、元认知支持
    二、认知支持
    三、情感支持
    四、意志支持
    五、行为支持
结论
参考文献

(5)高中数学作业设计的理论和实践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1章 课题提出的背景与意义
    1.1 课题提出的背景
        1.1.1 作业已成为阻碍新课程实施的重要因素之一
        1.1.2 作业研究成为教师专业化急需提高的一个重要方面
        1.1.3 新课程呼唤数学作业改革
    1.2 课题提出的意义
第2章 文献综述
    2.1 《新课程数学课程标准》相关要求
    2.2 概念的界定
    2.3 国外数学作业的研究
    2.4 国内数学作业的研究
第3章 高中数学作业的现状分析及原因
    3.1 高中数学作业的现状调查
    3.2 高中数学作业现状的成因分析
第4章 作业的功能与类型
    4.1 作业的功能
    4.2 作业的类型
第5章 高中数学作业认知心理的实证研究
    5.1 研究的理论基础
        5.1.1 认知心理概述
        5.1.2 信息加工理论
        5.1.3 维果斯基最近发展区理论
        5.1.4 奥苏贝尔的有意义学习理论
    5.2 研究设计与实施
        5.2.1 研究设计
        5.2.2 研究的实施
    5.3 研究结果及分析
        5.3.1 作业反应方式对学生认知心理的影响
        5.3.2 作业表征方式对学生认知心理的影响
第6章 作业设计的原则和流程
    6.1 作业设计的概念
    6.2 作业设计的原则
        6.2.1 难度适中原则
        6.2.2 典型多样性原则
        6.2.3 启发思考原则
    6.3 作业设计的流程
第7章 高中数学作业设计的目标
第8章 数学作业有效设计的形式
    8.1 巩固知识、训练技能型的作业设计
    8.2 提高能力型的作业设计
    8.3 提供反馈型的作业设计
    8.4 丰富学习方式型的作业设计
    8.5 评价依据型的作业设计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公开发表的论文
致谢

(8)物理教育硕士生说课技能水平提高途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内容
    1.3 研究方法
        1.3.1 文献研究法
        1.3.2 问卷调查法
        1.3.3 实践研究法
    1.4 研究现状
        1.4.1 国外教学技能发展的现状
        1.4.2 国内说课技能发展的现状
    1.5 研究意义
2. 理论基础及相关概念
    2.1 理论基础
        2.1.1 教育目的理论
        2.1.2 建构主义理论
        2.1.3 教育控制论
        2.1.4 最近发展区理论
    2.2 说课的相关概念
        2.2.1 说课的起源与发展
        2.2.2 说课的定义和类型
        2.2.3 说课的内容
    2.3 说课技能的相关概念
        2.3.1 说课技能的定义
        2.3.2 说课技能的分类及作用
3. 物理教育硕士生说课技能水平的现状分析
    3.1 进行问卷调查的目的
    3.2 问卷样本的选择
    3.3 问卷指标的的确立
        3.3.1问卷指标的设计
        3.3.2 问卷指标量表
    3.4 调查问卷的信度和效度分析
    3.5 问卷调查结果的统计与分析
    3.6 问卷结果的原因分析
4. 提高物理教育硕士生说课技能水平的途径
    4.1 全方面处理教材
    4.2 多角度学情分析
    4.3 精确选择教法学法
    4.4 精心设计教学过程
    4.5 完美进行板书设计
    4.6 充分挖掘教学设计的特色创新
    4.7 熟练掌握说课的基本能力
5. 说课实践研究
    5.1 说课技能水平评价表
        5.1.1 说课技能水平的评价标准的制定
        5.1.2 说课技能评价表
    5.2 以《熔化与凝固》课题为例进行实践研究
        5.2.1 笔者说课技能水平的评定
        5.2.2 训练过程的问题记录
        5.2.3 《熔化与凝固》教学设计展示
        5.2.4 《熔化与凝固》说课稿展示
    5.3 研究对象说课技能水平提高后的感想
6. 研究结论
    6.1 研究的主要结论
    6.2 不足之处
    6.3 总结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1
致谢
作者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9)初中思想政治课“学案导学”教学模式探究 ——基于对苏州市某中学的个案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提要
Abstract
引言
    (一) 本课题的缘起
    (二) 本课题研究的意义
    (三) 本课题研究方法和思路
一. 初中思想政治课“学案导学”教学模式的概念及理论依据
    (一) 初中思想政治课“学案导学”教学模式的概念界定
    (二) 初中思想政治课“学案导学”教学模式的理论依据
二. 个案学校的思想政治课现状与分析
    (一) 对学生的调查
    (二) 对教师的调查
    (三) 分析与结论
三. 初中思想政治课“学案导学”教学模式的建构
    (一) 学案设计
    (二) 教学程序
    (三) 对多种教学方法的综合运用
    (四) 教学策略
    (五) 教学技能
四. 结语
    (一) 研究心得
    (二) 有待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参考文献
主要学术成果
附录
后记

四、揭露教材的共同本貭,以少胜多——对中学数学教学中貫彻少而精原則的一点看法(论文参考文献)

  • [1]教学空白艺术[D]. 张晓辉. 南京师范大学, 2011(12)
  • [2]揭露教材的共同本貭,以少胜多——对中学数学教学中貫彻少而精原則的一点看法[J]. 宋曉舟. 数学通报, 1965(01)
  • [3]中国中学几何作图教科书发展史(1902-1949)[D]. 张彩云. 内蒙古师范大学, 2019(07)
  • [4]超越式学习论[D]. 赵义泉. 东北师范大学, 2005(04)
  • [5]高中数学作业设计的理论和实践研究[D]. 何蕾. 苏州大学, 2011(06)
  • [6]恰当处理课堂教学中的几种关系[J]. 陈德华,皮相如. 数学通报, 1981(05)
  • [7]1965年自然辩证法方面的论文和参考资料索引[J]. 本刊编辑部. 自然辩证法研究通讯, 1966(02)
  • [8]物理教育硕士生说课技能水平提高途径研究[D]. 花翾鹥. 扬州大学, 2018(01)
  • [9]初中思想政治课“学案导学”教学模式探究 ——基于对苏州市某中学的个案分析[D]. 谢芳. 苏州大学, 2008(04)

标签:;  ;  ;  ;  ;  

揭示教材共性精髓,以少取胜——对中学数学教学实施少而精原则的看法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