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省环境保护现状及对策

江西省环境保护现状及对策

一、江西省环保现状与对策(论文文献综述)

沈苏丹[1](2021)在《江西省生态文明建设问题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当前,中国的生态建设已经从保护建设阶段向文明建设阶段转变,与之相伴的是改革开放40余年以来的经济社会领域的巨大变迁,生态文明建设研究日益成为学术界研究重点,生态文明建设研究的必要性与特殊重要性日益凸显。与传统生态研究的学术成果相比,对生态文明建设的研究有着研究主体的多样性,研究内容的综合性和研究的强现实导向性。中国的改革已经进入了深水区,生态文明理念初步形成,生态文明建设也在以摸着石头过河的方式进行探索,其中有典型代表性的就是生态文明试验区建设。当前生态文明试验区建设取得了巨大成就,对优化中国生态环境,打造宜居型城乡社会贡献巨大。仍然要指出的是,改革与建设不是一蹴而就的,生态文明建设过程也难免会走弯路,在生态文明试验区的建设过程中也会难免出现问题,这些问题值得生态建设学者与从业者的关注与研究。有鉴于此,本文选取了中国生态文明试验区之一的江西省作为研究的主要对象,又由于生态文明的强公共品属性,将主要的研究视角限定于行政管理机构——江西省政府机构与各部门。在研究方法方面,本文采用了公共管理研究中常用的方法——文献分析法、对比分析法。本文的研究数据主要来自于江西省政府及部门的在2014年江西省开始建设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后在生态文明建设过程中所发布的法律法规、政策文件和监督报告等内容与国家统计局网上数据库的内容,在文章与数据图表等形式呈现。党的十八大以来,江西全力打造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坚持全方位、全流域、全体系、全过程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充分发挥好绿色生态优势。本文对江西省生态文明建设的现状进行了回顾,归纳了取得的部分成就,但是试验区在建设过程当中,不可避免的会遇到一些问题,主要存在于以下几个方面:一是生态制度不健全,二是生态文明教育落后,三是生态意识的薄弱,四是环境污染问题没能得到根本性改善。为了解决这些问题,本文随后借鉴了两个同为生态文明试验区省份——福建省和贵州省生态文明建设的先进经验,分析江西省能够从中得到的经验和教训。通过分析江西省生态文明建设的现状、发现其中存在的问题,就是为了找出改进江西省生态文明建设的路径,包括完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推动产业转型升级、加强绿色技术的研发支撑、优化自然资源产权配置、统筹协调绿色产业布局提升生态文明意识、健全生态文化宣传体系、挖掘特色生态文化资源、健全污染防控体系,深化污染综合防治,共同打造天更蓝、水更清的生态文明新江西。

蔡紫欣[2](2021)在《《江西日报》环境传播的议程设置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近年来,江西省环境问题随着自然环境的恶化而日益突出,例如水污染、空气污染和土壤污染,无论是哪一种污染对于人们的生产生活而言都具有巨大的影响。而一些环境破坏行为产生的本质正是因为人们缺乏环境保护意识、对正确利用自然的方式存在着认知误区。对此,增强人们环境保护意识,传递正确的环境保护知识无疑是解决环境问题的一剂良药。大众媒介作为环境传播中的环境信息传播者,具有加工环境信息、建构环境议题、传递环境风险的权利,具有帮助我们认识自然、理解自然、利用自然、解决环境问题的作用。可在实践中媒体往往并未承担起应尽之责。因此,本文选取江西省党媒代表《江西日报》为研究对象,探索主流媒体在环境传播中发挥的议程设置功能。本文以2017年7月为时间起点,选取《江西日报》在2017年7月1日至2020年6月31日间发布的所有环境报道为研究对象。从环境传播角度出发,关注主流媒体在环境传播中的议程设置,采用内容分析法和个案分析法探索其基本情况和存在的问题。最终发现《江西日报》环境传播的议程设置存在负面报道的缺失影响预警功能发挥、非政府主体形象单薄影响监督功能发挥、深度报道的欠缺导致教育引导功能弱化等问题。对此本文提出了注重环境报道公共性,避免过度正面报道;鼓励公众参与,均衡不同话语主体的主张表达;加强深度报道内容,增强教育引导功能等对策。

唐冬艳[3](2021)在《野猪与人冲突认知与防控对策调查研究 ——以江西省婺源县为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近年来,随着野猪(Sus scrofa)种群快速增长、活动范围扩大,野猪与人的冲突日益加剧,冲突已在多地造成农作物及其他财产损失,甚至人员伤亡,并呈现逐年递增的趋势,严重影响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不断升级的野猪与人之间的冲突亟需有效、科学的对策进行管理,而公众对于野猪与人冲突的认知及对野猪管理对策的支持是野猪管理对策得以顺利实施的重要基础。因此,对野猪与人的冲突特征及公众对冲突防控对策的偏好进行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本研究于2019年11-12月以面对面访谈的形式,对江西省野猪与人冲突较为严重的婺源县城镇居民和农村居民进行了有关调查;并于2020年7-9月以线上发放问卷的形式,对南昌市城市居民进行了有关调查。采用半结构式问卷调查法研究了野猪种群变化趋势及冲突状况、人们对野猪的认知及管理的态度。采用选择实验法(Choice Experiment)研究了人们对野猪防控对策的偏好。在婺源县面对面访谈时共发放调查问卷438份,回收问卷438份,其中有效问卷434份,有效率为99.08%;对南昌市城市居民线上共发放调查问卷896份,回收有效问卷626份,有效率为69.87%。采用李克特量表法(Likert scale)对受访者的认知及态度数据(包括破坏环境、损害经济、猪瘟传播、科学调控、猎捕、种群变化等)进行处理和赋值,用决策树法(CART)分析了受访者的社会经济信息对受访者对野猪认知及管理态度的影响程度,用潜在分类模型(LCM)和多项logit模型(MNL)确定了参数估计值,以此分析受访者对野猪防控对策的偏好和可能的异质性来源。结果如下:1.江西省婺源县野猪种群呈现上升的趋势,89.45%的婺源县农村居民受访者表示婺源县野猪种群近3年处于增长的状态;42.86%的婺源县农村居民受访者认为野猪种群增加的原因主要是野猪是保护动物,不能随意猎捕;29.30%的婺源县农村居民受访者认为是野猪繁殖率高,导致野猪种群泛滥。婺源县野猪与人冲突主要体现在野猪破坏庄稼,主要为水稻;野猪危害一年四季都会发生,且秋季最严重。2.婺源县农村居民受访者中有96.79%希望当前的野猪种群减少,且87.61%的受访者希望当前的野猪种群减少50%;婺源县城镇居民受访者中有61.11%希望当前野猪种群减少,且33.33%的受访者希望减少50%;南昌市城市居民受访者中71.41%希望当前野猪种群减少,且12.78%的受访者希望减少50%。婺源县农村居民受访者对这一问题的态度受性别、年龄、职业和受教育程度影响;婺源县城镇居民受访者则受年龄、家庭成员数、月收入和受教育程度影响;而南昌市城市居民受访者不受社会经济信息的影响。3.96.33%的婺源县农村居民受访者支持猎捕野生动物;78.24%的婺源县城镇居民受访者支持猎捕野生动物;39.30%的南昌市城市居民受访者支持猎捕野生动物。婺源县农村居民受访者对这一问题的态度不受社会经济信息的影响;婺源县城镇居民受访者则受年龄、家庭成员数和受教育程度影响;南昌市城市居民受访者受年龄和月收入影响。4.在选择实验模型中,江西省南昌市城市居民受访者被分成两类人群,其中29.2%的受访者对经营性猎捕的方式调控野猪种群表现出了显着偏好;婺源县城镇居民受访者被分为三类人群,三类人群都对经营性猎捕的方式调控野猪种群表现出了显着偏好。5.89.30%的南昌市城市居民受访者愿意缴纳环保税,93.98%的婺源县城镇居民受访者愿意缴纳环保税。两个地区的受访者对缴纳环保税的态度受性别、年龄、受教育程度、职业和月收入影响。根据以上研究结果,得出如下结论:1)江西省婺源县目前野猪种群呈增长的趋势,野猪与人冲突严重,野猪危害主要集中在秋季,危害位置主要在农田区域,危害农作物主要为水稻;2)江西省南昌市城市居民的受访者支持猎捕野生动物的占少数,只有39.30%;婺源县的受访者支持猎捕野生动物的占多数,其中婺源县农村居民受访者为96.33%,婺源县城镇居民受访者为78.24%;3)在选择实验模型中,江西省南昌市城市居民受访者被分成两类人群,其中29.2%的受访者对经营性猎捕的方式调控野猪种群表现出了显着偏好;婺源县城镇居民受访者被分为三类人群,三类人群都对经营性猎捕的方式调控野猪种群表现出了显着偏好;4)政策制定时应充分考虑野生动物分布区周边居民的意见。

程子娱[4](2020)在《环保税征管问题研究 ——以江西省D区为例》文中提出生态环境的无偿使用,在带来经济飞速发展的同时,也让人类付出了沉重的代价。实现经济与生态环境协调可持续发展是我国亟待解决的问题。环境保护税的作用在很多西方国家都得到了验证,近年来,我国在税收政策也在不断调整,其环境保护的作用在实践中不断凸现。2018年1月1日,我国首部环境保护税法正式施行,大气污染物、水污染物、固体废物和噪声这四类污染物,过去环保部门征收排污费,现改由税务部门征收环保税。环保税的开征对于中国这样一个转轨中的经济体而言,具备里程碑式的重要意义。本文以江西省D区为例,通过江西省D区环保税开征两年以来征收的基本情况,利用公共管理的相关理论,对江西省D区税务系统在执行我国环保税政策过程中遇到的问题进行分析,发现存在纳税人纳税遵从度不高、税收法律和政策有些规定缺失、日常征管风险较大等问题,借鉴美国、德国等先进经验,提出细化相关政策条例、丰富相关政策搭配组合、规范日常管理、强化政府作用等建议。

武建[5](2020)在《宜春市矿产资源开发管理问题与对策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矿产资源是人类社会所需的重要的自然资源,是人类社会发展的重要物质支撑,矿产资源的供给,直接影响着所在地乃至周边区域的经济发展。党的十八大以来,生态文明建设受到中央和地方的越发重视,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绿色矿山建设随之也被列为地方政府的重点工作。此外,随着2017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矿业权出让制度改革方案》、2018年《江西省矿业权出让制度改革实施方案》、2019年自然资源部《关于推进矿产资源管理改革若干事项的意见(试行)》等文件的颁布,矿业权出让管理制度改革不断走向深处,在对促进矿产资源市场配置,打造绿色矿山提出了要求。另外,伴随着“简政放权、放管结合、优化服务”的推进,一大批资格资质被取消,也给矿产资源管理带来了新的挑战。本文以宜春市矿产资源开发管理为研究对象,通过对当前形势下宜春市矿产资源管理工作的研究,分析该区域矿产资源和矿产资源开发管理实际,进而查找在矿产资源领域存在的问题和困难,结合矿政开发管理实际从出让转让环节、审批环节、批后监管环节以及当前的重点工作绿色矿山建设等角度,就完善矿业权市场建设、简化审批流程、强化批后监管、推进绿色矿山建设、加强优势矿种的开发利用与保护等方面提出对策和建议,增强基层矿政管理工作人员对当前矿产资源管理现状和对矿政管理政策了解,提升矿政管理理念,提高矿产资源管理水平,确保当地的矿政管理政策符合矿业发展形势,符合生态文明建设要求,确保矿业开发与环境保护两手抓、两不误。

袁枫[6](2020)在《辐射环境监察机构改革中的人员配备研究 ——以江西省为例》文中研究指明谈核色变,从我国国民了解辐射危害,特别是“切尔诺贝利”事件发生后,普通民众对“核、辐射”等字眼唯恐避之不及。随着社会的发展,核技术从仅为军用保密技术慢慢向民用技术靠拢,民用核技术在现今已广泛应用于能源、医疗、农业、工业、安保、科研等方面。但因核与辐射的危险性,随着使用核技术的项目越来越多,产生的放射性污染问题也随之而来,影响生态环境甚至危及人身安全,相关部门监管介入必不可少。目前针对省级监管的医疗、工业等民用较多的核技术利用项目执法监管主要还是依据《放射性污染防治法》及其配套条例、办法等,但该法律于2003年颁布,至今仍在使用,较多方面并不适用于现今辐射监管要求。且辐射环境监察较为特殊,需要辐射监测技术与执法管理高度结合,监管体制存在一定问题,机构编制设置也存在诸多矛盾,监察队伍能力较弱,因此导致的辐射监管缺位,辖区内核技术利用单位、伴生放射性开发利用单位管理混乱,超剂量照射、放射源丢失等事故偶有发生,对环境及周边群众造成较大影响。为此,本文从机构改革实际需求出发,结合本人工作实际,以精简机构和满足管理需求为原则,运用公共管理学相关理论,通过采用比较分析、个案研究、调查研究、人物访谈等方法,对比国内与国外辐射环境监察机构设置优劣,以江西省为个案对辐射环境监察机构人员配置存在的问题与原因进行阐述和分析,并有针对性地从机构改革人员配置角度提出完善的对策与建议。

金恩焘[7](2020)在《数字乡村战略下农产品流通体系创新研究》文中研究指明2018年,中央一号文件首次提及“数字乡村”这一新的理念;2019年,中央又进一步制定“实施数字乡村战略助推乡村振兴的计划”。数字乡村是伴随网络化、信息化和数字化进程在农业发展及农村经济社会中的应用,是为提高农民现代信息技能而内生的现代化转型发展路径。实施数字乡村战略,使农业规模化、生态环保、生鲜电商、自媒体公众参与、用户消费体验等市场要素发生根本性变化,对农产品生产端、流通端、消费端对传统农产品流通体系提出了更高要求和新的挑战。现代农产品流通体系的创新,涉及流通市场主体、流通商业模式、流通基础设施、品质溯源监督以及流通技术手段等多个维度,是实施数字乡村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如何创新构建适应我国未来农业发展趋势的现代农产品流通体系,保障人民群众健康生活的需求,成为本课题的重要研究目标。我国现有农产品流通体系是以大型农产品批发市场为中枢的分散-集中-分散模式,主要以线下面对面大宗交易、极低冷链率的常温存储运输为主,存在流通环节过多、流通效率低、成本高、腐损高以及信息不对称等弊端,导致农户手上新鲜优质农产品售价低与居民采购价格高、质量差的矛盾。结合理论学习和文献综述,通过对江西省农产品流通体系的考察与实践,本论文从农业生态包容、农业生产效率、城乡福祉差距、公众网络参与等视角,分析现代农产品流通体系创新的外部环境演变情况,并在此基础上,紧扣农产品流通效率和流通质量两个核心维度,构建新型农产品流通体系创新模型;引入自媒体舆情分析、监控、引导等新方法,探讨农产品安全治理的营销引导动力机制;以农村电商模式创新为提升流通效率起点,以冷链物流体系创新为提升流通质量突破口,运用系统动力学分析工具,完成生鲜电商平台设计与实践,探索构建新时代新型农产品流通体系。主要研究内容如下:第一、通过实地考察与文献综述确定研究问题和研究路线。历经四年时间对国内多个省份及江西省内60多个县的农产品生产、流通、销售企业实地考察,深入掌握传统农产品流通弊端以及创新升级的紧迫性和必要性。利用文献计量方法对农产品流通领域相关文献进行统计分析,采用CiteSpace对农产品流通研究领域绘制知识图谱,数据显示农产品电商、冷链物流、农产品供应链、农产品流通体系创新、流通效率和流通成本是当前农产品流通研究领域的热点。通过文献检索分析对知识结构进行了补充和梳理,为系统了解农产品流通领域实情捕捉可靠数据,避免了传统归纳文献方法的主观性。在实地考察与文献综述基础上,进一步明确围绕提升农产品流通效率和流通质量两个研究突破口,设计了以网络舆情为农产品流通安全治理的营销引导动力机制,以农村电商、生鲜电商企业商业模式创新为农产品流通效率提升的途径,以冷链物流为骨干的农产品流通基础设施建设为农产品流通质量提升的平台,构建实施数字乡村战略中新型农产品流通体系创新的研究路线。第二、通过宏观环境演变格局的多视角分析,创新构建现代农产品流通体系价值导向概念模型。现代农产品流通体系创新,必须宏观把握流通两端的外部环境演变格局。本论文重点从农业生产端的农业生态包容、农业生产效率和城乡需求端的城乡福祉差距、公众网络参与等环境要素入手,创新构建了现代农产品流通体系的价值导向概念模型。在农业生产端,以粮食生产区为例研究我国粮食安全与生态安全的空间包容性,确定了优化生态安全屏障体系支撑下实现新的粮食安全战略价值导向;分析农业生产效率区域差异演变及驱动因素,发现在农业规模化、土地托管、农业合作社、农业专业化、资本化等三农政策持续推动下,我国农业综合生产效率提升迅速、区域差异演变加快,但农业规模效率提升明显高于农业技术效率提升,这种失衡的演变规律暴露出比较严重的农产品安全问题,如农药残留导致的土地板结严重及催熟剂、增甜剂滥用等。这些问题的重要根源之一在于消费端对农产品安全的迫切需求和监督权,无法通过现有的流通体系传导到生产端。在城乡需求端,通过城乡福祉差异时空分异与政策研究,发现城乡居民福祉差距持续缩小,对健康食品、优质食品、特色食品的需求不断提升。通过对新媒体食品安全舆情事件研究,分析网络典型案例发生发酵及平息发展过程,以及与意见领袖深度访谈,提出两个舆论场及话语融合平衡模型,探究了消费者需求意见更广泛、低成本和较迅速的表达方式,推进公众对农产品安全的有效社会监督。第三、通过农村电商商业模式迭代创新过程,探究农产品电商企业组织体系创新。在对农村电商发展现状、问题、对策梳理的基础上,采用扎根理论质性研究方法,对案例企业四年的跟踪研究,案例企业通过混合制改革创新商业模式并搭建农村电商平台,实现效率机制和合法性机制耦合,带动农产品销售额、减少农产品流通环节、提高农产品流通效率。经过混合制改革后线上线下融合发展的“X+1”农村电商商业模式,聚焦整合工业品服务下行、农业生产资料下行的最后一公里和农产品上行的最先一公里的仓、运、网点等综合城乡共同配送资源,不仅保留了企业商业模式原有驱动因素,还获得了企业合法性和与国有企业资源优势融合的驱动因素,补充了商业模式创新的驱动因素理论,丰富农产品电商企业组织体系混合所有制改革创新的研究视角,为现代农产品流通环节中电商企业组织体系创新提供了实践样板。第四、通过推动政策实施为导向构建冷链物流骨干网建设,创新农产品流通质量体系。冷链物流是我国农业产业中的一个硬短板,中央政治局会议将冷链物流体系建设列入补短板工程。在整个农产品流通体系中,冷链物流基础设施的整体提升是真正解决农产品流通质量问题的根本和关键所在。以推动政策实施为导向,从政策顶层设计、行业总体规划的视角,在第四方物流和农村电商商业模式创新的基础上,以江西为例,依托供销合作社构建全省冷链骨干网,以图改善、解决冷链流通率较低、流通方式落后,体系不健全、冷链物流基础设施薄弱以及规模偏小、冷链物流没有形成网络等现实问题,为实现农产品高质量流通提供保障,提升农产品流通质量、缩短了农产品流通周期,从政策实践上推动了 115亿元的冷链流通体系的建设。第五、通过引入舆情处理机制,探索数字乡村战略下新媒体舆情与农产品流通体系创新研究。数字乡村战略使农业农村生产生活日益趋向于网络化、信息化、数字化,新媒体的崛起,也使得农产品安全更易受到舆论的监督。构建大数据舆情衍生规律模型,利用食品安全舆情倒逼农产品流通体系做出自我革新、自我完善。提升食品安全治理效率,通过用户反馈,寻找整个流通体系的问题症结,倒逼企业不断完善流通体系。针对网络舆情中网民行为分析,基于社会网络下新媒体舆情用户行为特征研究,发现微博大V等新媒体代表人士,对于推动网络舆情的发展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采用Pajek软件,根据大数据环境下意见领袖相关特征对用户进行聚类分析,以此识别不同类型的新媒体代表人物。新媒体舆情的宏观环境演变为现代农产品流通营销引导体系提供了全新的研究视角,为农产品流通电商平台和信息化系统开发提供了重要依据。第六、通过前期理论研究,指导完成创新农产品流通体系生鲜电商平台的建设实践。综合考虑现代农产品流通体系的价值导向,基于流通效率和流通质量提升、商业模式创新、冷链流通基础设施、舆情监督与溯源体系等综合设计理念,采取系统动力学方法,构建四点一面设计模型,完成生鲜电商平台系统要素分析、流率基本入树模型、系统反馈基摸分析等,并在此基础上设计实现符合现代农产品流通体系的生鲜电商平台,并跟踪平台运营一年以上,初步实现预期效果。综上所述,新型农产品流通体系具有流通中间环节少、流通效率高的特点,通过线上线下融合发展的农村电商商业模式以及冷链物流骨干网创新,避免了传统农产品流通体系弊端,提升了农产品流通效率、降低了农产品流通损耗、减少食品安全事件的发生,给消费者带来更多的福祉,对数字乡村战略下推进现代化农产品流通体系建设具有较强实践意义。在数字乡村战略背景下,从生产端、流通端、消费端三个外部宏观环境演变格局视角,构建现代农产品流通体系,引入农产品电商商业模式迭代创新、冷链物流骨干网建设、自媒体网络舆情引导机制等创新要素,围绕流通质量和流通效率创新设计新型农产品流通生鲜电商平台,对农产品流通体系创新研究具有一定的理论贡献和创新价值。整个研究过程中,分别采取了扎根理论、系统动力学、社会网络分析、文献计量分析等方法,工具上采用了 Citespace、Noteexpress、Pajek、Vensim、Xmind等,较好地将研究方法、研究工具有效应用于农产品流通体系创新问题研究中,对该领域其他研究者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本研究累计发表了一篇一区SCI、四篇CSSCI和一篇中文核心,两份对策性建议报告获得省领导批示,获得十项企业联合研发的软件着作权。研究不足在于相关内容选择跨度较大,对多维度有机融合的整体性研究,还有较大提升空间。未来研究可以将冷链物流、农产品电商、网络舆情压力传导机制等多维度深度融合,作为进一步研究的方向,深入推动农产品流通体系的升级建设。

邵猷根[8](2020)在《基于系统动力学的江西省区域绿色竞争力提升政策设计研究》文中指出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进入“新常态”,如何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和绿色发展成为日益重要的话题,已有的研究发现,区域绿色竞争力是衡量区域绿色发展的一个重要指标,而且考虑到区域内各种因素的变动对区域绿色竞争力的提升具有不同的影响。因此,对区域绿色竞争力进行动态仿真,有助于从宏观的角度进行区域绿色竞争力的研究,也有助于对这一包含经济、人口、生态和科技的复杂大系统的问题进行定性与定量的研究与决策。因此,本文基于对区域绿色竞争力的本质及其内涵的分析,明确了区域绿色竞争力的核心是经济生产的绿色化和经济产出的绿色化,并构建了区域绿色竞争力系统动力学模型的两个主要变量:绿色发展指数和绿色经济增加值分别用来衡量经济生产的绿色化程度和经济产出的绿色化程度;确定了系统动力学模型的主要子系统及其变量。系统动力学模型主要包含四个子系统:人口子系统、经济子系统、科技子系统和生态子系统。依此构建了区域绿色竞争力的系统动力学的结构模型。系统动力学方程模型的建模数据主要采用了江西省的历年数据,利用了部分数据确定了部分变量的参数及拟合了部分方程。以2005-2030年为区域绿色竞争力模型的系统仿真区间,从不同污染物的治理、经济结构的改进以及技术进步等角度设计了5种政策仿真模式,以工业污水处理率、生活污水处理率、R&D经费的投入等22个政策干预点,设计了城镇化率提速模式、产业结构优化模式、污水治理加强模式、固废治理加强模式、废气治理加强模式、技术进步模式模式等5种提高区域绿色竞争力的政策仿真模式,对江西省的区域绿色竞争力进行了政策仿真,仿真的结果表明:在不同的仿真模式中,技术进步模式对于提升绿色发展指数的效果最好,城镇化率提升模式对于提升绿色经济增加值的效果最好。

曹璐[9](2020)在《GS银行江西分行绿色金融发展战略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国家经济持续快速发展,其带来的环境问题也日益凸出。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充分体现了可持续发展在我国地位的重要性。金融作为现代经济的核心在我国国民经济中具有不可或缺的地位,促进绿色金融发展是我国社会、经济、环保三者相互协调的必选之路。绿色金融不仅仅是金融业自身的可持续发展,更注重的是通过金融业来促进整个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在目前金融市场被严格管控的背景下,促进绿色金融的发展可以帮助金融机构减轻经营负担,给金融业务的改革带来新局势。如何充分发挥其具有引导社会资金流向的作用,开展特色的绿色金融业务,同时协调好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的关系,已经成为银行业与时俱进的新研究方向。本文选取的研究对象是GS银行江西分行,运用多种金融研究理论对我国绿色金融发展现状进行研究,并剖析了 GS银行江西分行绿色金融发展的情况及不足。运用SWOT分析和PEST分析战略分析工具,依据实际情况制定了详细的绿色金融发展战略方案。最后,提出了该行绿色金融业务发展战略实施的保障措施。

潘科[10](2020)在《漳河非法采砂治理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水是基础性的自然资源和战略性的经济资源,是生态与环境控制性要素。河流是地球上水文循环的重要路径,是水资源的重要载体和组成部分,是泥沙、盐类和化学元素等进入湖泊、海洋的通道。漳河是我国华北地区海河流域漳卫南运河水系支流,是山西、河南、河北三省边界地区的重要水源地,担负着工农业生产和人民生活用水的供水任务。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以来,河北省社会经济发展迅速,特别以建筑业和交通运输业为代表的经济部门对砂子等基础建筑材料的需求不断增大,导致漳河河砂滥采乱采现象愈演愈烈。河道中砂石是缓冲河道水流、涵养水源以及保护堤防的重要屏障。长期采砂加剧了河水对堤防等水利工程的冲刷,在洪水期加大了堤防等防洪工程被冲毁的危险,对漳河两岸人民群众的生命和财产安全构成了严重威胁。因此,从根源上彻底解决漳河非法采砂问题,从而保护漳河堤防安全和水源地地位,成为当前亟待解决的问题。本文分析了漳河非法采砂产生的内在机制,指出漳河非法采砂是一种低效的砂石资源配置活动,受到市场经济价格机制调节,根源在于砂石供需关系中存在不平衡不充分的结构性矛盾。本文运用治理理论,指出要综合运用市场和政府手段,从河砂需求侧和供给侧两侧发力,化解漳河河砂供需关系中不平衡不充分的结构性矛盾,从而彻底解决漳河非法采砂问题。

二、江西省环保现状与对策(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江西省环保现状与对策(论文提纲范文)

(1)江西省生态文明建设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导论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1.2.1 国外研究综述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2.3 研究述评
    1.3 研究思路及方法
        1.3.1 研究思路
        1.3.2 研究方法
    1.4 创新与不足
        1.4.1 创新之处
        1.4.2 不足之处
2 生态文明建设的相关概念及理论基础
    2.1 生态文明概念
        2.1.1 生态文明的定义
        2.1.2 生态文明的分类
        2.1.3 生态文明的特征
        2.1.4 衡量指标
    2.2 生态文明建设的理论基础
        2.2.1 可持续发展理论
        2.2.2 循环经济理论
3 江西省生态文明建设的历史演变和现状
    3.1 江西省生态文明建设历史演变
        3.1.1 “山江湖”工程
        3.1.2 鄱阳湖生态经济区
        3.1.3 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
    3.2 江西省生态文明建设的现状
        3.2.1 江西省生态文明建设具体措施
        3.2.2 江西省生态文明建设取得的成效
4 江西省生态文明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
    4.1 生态制度不健全、落实难
        4.1.1 环境保护制度不健全
        4.1.2 政策落实效率低
        4.1.3 自然资源产权体系不完善
    4.2 生态技术发展落后
        4.2.1 能源开发技术落后
        4.2.2 生态工业技术落后
        4.2.3 生态农业技术落后
    4.3 生态意识薄弱
        4.3.1 生态文明教育落后
        4.3.2 生态保护公民参与度低
        4.3.3 生态法治观念淡薄
    4.4 环境污染问题未得到根本性改善
        4.4.1 大气污染治理效果欠佳
        4.4.2 垃圾处理流程形式化
        4.4.3 土壤污染历史遗留问题严重
5 江西生态文明建设的国内经验借鉴及启示
    5.1 贵州省生态文明建设的经验借鉴
    5.2 福建长汀生态文明经验借鉴
    5.3 其他省生态文明建设对江西省的启示
6 推进江西省生态文明建设的对策建议
    6.1 完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
        6.1.1 完善相关制度法规
        6.1.2 自然资源产权配置
    6.2 推进产业转型升级
        6.2.1 培育绿色发展动能
        6.2.2 打造绿色品牌
        6.2.3 布局绿色产业
    6.3 提升生态文明意识
        6.3.1 加强生态文化宣传
        6.3.2 挖掘特色文化资源
    6.4 健全污染防控体系
        6.4.1 深化污染综合防治
        6.4.2 打造“碧水蓝天”
参考文献
致谢

(2)《江西日报》环境传播的议程设置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研究对象与方法
        1.2.1 研究对象
        1.2.2 研究方法
    1.3 文献综述
        1.3.1 环境传播概念界定
        1.3.2 环境传播研究现状
        1.3.3 议程设置概念界定及研究现状
        1.3.4 媒体在环境传播中的议程设置研究
        1.3.5 《江西日报》议程设置研究
        1.3.6 研究述评
    1.4 研究创新点
第2章 《江西日报》环境传播的议程设置功能定位
    2.1 对环境问题的预警功能
    2.2 对环境问题的监督功能
    2.3 对公众的教育引导功能
第3章 《江西日报》环境传播议程设置的概况
    3.1 《江西日报》环境报道议程设置基本情况
        3.1.1 报道数量:不稳定,呈运动化模式
        3.1.2 报道版面:不固定,头版分布最多
    3.2 《江西日报》环境报道议程设置的内容分析
        3.2.1 报道主题:重视自然保护与监督
        3.2.2 报道体裁:以消息为主体
        3.2.3 报道信源:侧重政府部门
        3.2.4 报道倾向:多为正面报道
        3.2.5 关涉主体及表现:注重构建政府形象
第4章 《江西日报》环境传播议程设置的影响因素
    4.1 政治因素
    4.2 经济因素
    4.3 文化教育因素
    4.4 新闻价值因素
第5章 《江西日报》环境传播议程设置存在的问题及改进对策
    5.1 存在的问题
        5.1.1 负面报道的缺失影响预警功能发挥
        5.1.2 非政府主体形象单薄影响监督功能发挥
        5.1.3 深度报道的欠缺导致教育引导功能弱化
    5.2 改进对策
        5.2.1 注重环境报道公共性,避免过度正面报道
        5.2.2 鼓励公众参与,均衡不同话语主体的主张表达
        5.2.3 加强深度报道,增强教育引导功能
第6章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3)野猪与人冲突认知与防控对策调查研究 ——以江西省婺源县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现状
    1.3 研究地概况
    1.4 研究内容及意义
2 研究方法
    2.1 抽样方法
    2.2 半结构式问卷调查法
    2.3 选择实验法
    2.4 李克特量表法
    2.5 统计分析方法
3 结果
    3.1 变量描述
    3.2 描述性分析
        3.2.1 受访者性别和年龄组成
        3.2.2 受访者学历和职业组成
        3.2.3 受访者收入和家庭成员数组成
        3.2.4 婺源县农村居民受访者居住地和低保户组成
    3.3 婺源县野猪种群变化趋势及冲突状况
        3.3.1 婺源县野猪种群变化趋势
        3.3.2 婺源县野猪冲突状况
    3.4 受访者对野猪与人冲突防控对策的认知及对管理的态度
        3.4.1 受访者对野猪与人冲突防控对策的认知
        3.4.2 受访者对野猪保护管理的态度
        3.4.3 受访者对缴纳环保税的态度
        3.4.4 受访者对野猪保护与管理的建议
    3.5 基于半结构式问卷调查受访者对野猪危害防控对策的偏好
    3.6 基于选择实验法调查受访者对野猪种群调控对策的偏好
        3.6.1 南昌市城市居民受访者对野猪种群调控对策的偏好
        3.6.2 婺源城镇居民受访者对野猪种群调控对策的偏好
4 讨论
    4.1 江西省婺源县野猪与人冲突特征
    4.2 江西省南昌市和婺源县的受访者对野猪的认知及管理的态度
    4.3 江西省南昌市和婺源县的受访者对野猪冲突防控对策的偏好
    4.4 现行的野猪与人冲突防控对策
    4.5 对野猪进行种群调控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东北林业大学硕士学位论文修改情况确认表

(4)环保税征管问题研究 ——以江西省D区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2.3 国内外研究述评
    1.3 研究思路与方法
        1.3.1 研究思路
        1.3.2 研究方法
    1.4 论文的创新与不足
        1.4.1 论文创新点
        1.4.2 论文不足
第2章 基本概念以及相关理论阐述
    2.1 基本概念
        2.1.1 排污收费制度
        2.1.2 环保税的概述
        2.1.3 环保税征管的基本概念
    2.2 相关理论阐述
        2.2.1 科斯理论
        2.2.2 公共产品理论
第3章 江西省D区环保税征管现状
    3.1 江西省D区的概况
    3.2 过渡期环保税的征管情况
        3.2.1 过渡期的征管情况
        3.2.2 过渡期的准备工作
    3.3 江西省D区环保税征管现状
        3.3.1 征管人员配置情况
        3.3.2 税收征管流程
        3.3.3 税款征收情况
第4章 江西省D区环保税征管问题分析
    4.1 纳税人纳税遵从度不高
        4.1.1 纳税人申报计算复杂
        4.1.2 纳税人自主申报困难
    4.2 税收法律和政策有所欠缺
        4.2.1 相关政策不够明确
        4.2.2 税率设置单一
        4.2.3 征收方式有待改进
    4.3 日常征管风险较大
        4.3.1 数据获取复杂
        4.3.2 缺乏计算管理办法
    4.4 涉及多部门征管效率低
        4.4.1 征管协作效率低
        4.4.2 缺乏工作考评机制
    4.5 环保税征管人员力量不足
        4.5.1 税收法律本身的复杂性
        4.5.2 征管人员力量薄弱
第5章 环保税征管的国外经验借鉴
    5.1 美国环保税征管
        5.1.1 美国环保税征管体系的建立沿革
        5.1.2 美国环保税税款的管理
        5.1.3 美国环保税的征管手段
    5.2 德国环保税征管
        5.2.1 德国水污染税征管的经验
        5.2.2 德国环保税法律体系的完善
    5.3 国外环保税征管对我国的启示
第6章 加强环保税征管的建议
    6.1 准确设置计税依据,完善税收征管法律政策体系
        6.1.1 细化相关政策条例
        6.1.2 增大税率浮动性
        6.1.3 丰富相关政策搭配组合
    6.2 降低日常征管风险,提高征管效率
        6.2.1 提高监测数据准确性
        6.2.2 规范日常管理,适当简化申报流程
        6.2.3 多种手段相结合,提升征管效果
    6.3 加强单位间协调合作,强化政府作用
        6.3.1 提高分工协作效率
        6.3.2 开展问责机制
        6.3.3 强化政府作用
    6.4 专款专用,监督税款使用
    6.5 提高纳税人纳税遵从度
        6.5.1 做好日常宣传答疑工作
        6.5.2 增加公众参与度
        6.5.3 发挥第三方的作用
    6.6 加快人才的培养,打造专业化队伍
        6.6.1 加大人才培养力度
        6.6.2 加强日常考核激励
第7章 结论与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5)宜春市矿产资源开发管理问题与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说明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目的
        1.1.3 研究意义
    1.2 文献综述
        1.2.1 国内研究现状
        1.2.2 国外研究现状
    1.3 研究内容与方法
        1.3.1 研究内容
        1.3.2 主要研究方法
第2章 相关概述及理论基础
    2.1 相关概念研究
        2.1.1 矿产资源和矿产资源管理
        2.1.2 净采矿权
        2.1.3 生态文明和绿色矿山
    2.2 相关理论研究
        2.2.1 矿产资源价值理论研究
        2.2.2 矿产资源产权理论研究
        2.2.3 矿产资源可持续利用理论研究
第3章 宜春市矿产资源及开发管理现状
    3.1 宜春市矿产资源概况
        3.1.1 区域地质条件
        3.1.2 资源赋存状况
        3.1.3 优势资源介绍
    3.2 宜春市矿产资源开发现状
        3.2.1 矿产资源开发利用情况
        3.2.2 矿产资源开发管理业务要求
        3.2.3 矿产资源开发管理情况
第4章 宜春市矿产资源开发管理存在的问题
    4.1 采矿权市场建设滞后
        4.1.1 一级市场“市场化配置”不足
        4.1.2 二级市场“流动性”不足
        4.1.3 “净采矿权”出让未落地
    4.2 采矿权重审批轻监管
        4.2.1 审批流程和登记要件加码
        4.2.2 批后监管薄弱
        4.2.3 绿色矿山建设迟滞
    4.3 矿山基础工作不足
        4.3.1 地质勘查工作开展不足
        4.3.2 储量评审工作不到位
        4.3.3 采矿权评估有待加强
    4.4 优势矿种开发问题显现
        4.4.1 地热水可持续利用隐现忧患
        4.4.2 锂矿资源供应管控力度不够
第5章 推进宜春市矿产资源开发管理的对策建议
    5.1 完善采矿权市场建设
        5.1.1 提高一级市场的市场化配置程度
        5.1.2 促进二级市场合理发展
        5.1.3 完善“净采矿权”出让步骤
    5.2 优化采矿权审批、强化批后监管
        5.2.1 优化采矿权审批流程和登记要件
        5.2.2 强化矿山的批后监管
        5.2.3 加快推进绿色矿山建设
    5.3 规范矿山基础工作
        5.3.1 加强地质勘查程度
        5.3.2 完善储量评审工作
        5.3.3 完善矿业权评估工作
    5.4 加强对优势矿种开发与保护
        5.4.1 加强温汤地热水资源可持续利用
        5.4.2 强化对含锂资源的管控与扶持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6)辐射环境监察机构改革中的人员配备研究 ——以江西省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引言
    1.1 问题的提出
    1.2 研究的意义
        1.2.1 理论意义
        1.2.2 实践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述评
        1.3.1 国内文献
        1.3.2 国外文献
    1.4 研究的思路与方法
        1.4.1 研究内容
        1.4.2 研究重点
        1.4.3 研究难点
        1.4.4 研究方法
        1.4.5 研究思路
第2章 辐射环境监察机构改革与人员配备概述
    2.1 辐射环境监察机构改革概述
        2.1.1 环境监察
        2.1.2 辐射环境监察
        2.1.3 机构改革
    2.2 辐射环境监察机构人员配备
    2.3 辐射环境监察机构改革的必要性
    2.4 辐射环境监察机构改革的条件
第3章 国内外核与辐射机构改革的比较与借鉴
    3.1 国内核与辐射机构设置与人员配备情况
        3.1.1 各省级辐射环境监察机构现状及人员配备
        3.1.2 部分市级辐射环境监察机构现状及人员配备
    3.2 国外核与辐射机构设置与人员配备情况
    3.3 对比与启示
第4章 江西省辐射环境监察机构设置及人员相关情况
    4.1 辐射环境监察现状
        4.1.1 江西省辐射环境监察机构的设置
        4.1.2 江西省辐射环境监察机构的性质及编制
        4.1.3 江西省辐射环境监察机构人员组成
        4.1.4 江西省辐射环境监察机构职能
        4.1.5 江西省辐射环境监察与事故情况
        4.1.6 江西省、市、县三级辐射环境监管部门人员问卷调查
        4.1.7 省辐射环境监察人员访谈
    4.2 辐射环境监察机构人员配备存在的问题
        4.2.1 机构与人员职责划分不明确
        4.2.2 人员年龄结构层级分化
        4.2.3 机构人员缺乏激励机制
        4.2.4 人员专业技术能力提升存在壁垒
    4.3 原因分析
        4.3.1 人员监管能力跟不上核技术利用项目发展速度
        4.3.2 监察力度与经济效益的平衡
        4.3.3 辐射环境监察重视程度
        4.3.4 配套法律制度无法匹配监察管理需求
        4.3.5 公务员晋升“天花板”
        4.3.6 人员工作能力无法适应多元化工作机构
    4.4 总结
第5章 辐射环境监察机构改革人员配备的路径与建议
    5.1 明确辐射环境监察机构性质与监管模式
        5.1.1 统一规范辐射环境监察机构参照公务员管理
        5.1.2 建立国家与地方协同监管体系
    5.2 优化年龄层级,畅通交流渠道
    5.3 强化人员激励,打破“天花板”
    5.4 明确辐射工作人员监察执法权
    5.5 辐射环境监察人员与监测人员分开
    5.6 完善对口部门人员配置
        5.6.1 市级对口部门人员配备
        5.6.2 县级对口部门设置人员配备
    5.7 强化人才资源配备
结语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A 环保系统辐射工作调查问卷
附录B 调查问卷数据统计
附录C 访谈内容

(7)数字乡村战略下农产品流通体系创新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实践背景
        1.1.2 学术背景
        1.1.3 团队背景
    1.2 问题界定、研究目的和研究意义
        1.2.1 问题界定
        1.2.2 研究目的
        1.2.3 研究意义
    1.3 研究内容与拟解决的关键科学问题
        1.3.1 研究内容与框架
        1.3.2 拟解决的关键科学问题
        1.3.3 研究难点、重点及拟解决的办法
    1.4 研究思路、研究方法、技术路线图
        1.4.1 研究思路
        1.4.2 研究方法
        1.4.3 技术路线图
    1.5 创新点
    1.6 本章小结
第2章 数字乡村战略下农产品流通体系的理论基础
    2.1 相关研究文献的计量分析
        2.1.1 农产品流通领域的文献数量分析
        2.1.2 农产品流通领域的研究热点分析
        2.1.3 农产品流通领域的核心作者、核心期刊与研究机构分析
        2.1.4 农产品流通研究的理论基础分析
        2.1.5 农产品流通领域的研究演化路径分析
        2.1.6 研究启示
    2.2 相关基本理论
        2.2.1 网络舆情衍生规律研究
        2.2.2 大数据与舆情治理研究范畴
        2.2.3 农业生产效率
        2.2.4 城乡福祉差距
        2.2.5 农村电商
        2.2.6 数字乡村战略
    2.3 本章小结
第3章 多视角下农产品流通体系创新的外部环境演变分析
    3.1 农产品流通体系外部宏观环境供需两端现状分析
    3.2 农业生产端对农产品流通体系的驱动因素
        3.2.1 研究方法
        3.2.2 结果分析
        3.2.3 主要结论
    3.3 城乡消费端对农产品流通体系的驱动因素
        3.3.1 研究方法
        3.3.2 结果分析
        3.3.3 主要结论
    3.4 农产品流通体系创新价值导向概念模型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数字乡村战略下农产品电商商业模式与组织体系创新研究
    4.1 我国农村电商发展现状五维模型分析
    4.2 我国农村电商发展的关键问题分析
    4.3 我国农村电商治理对策:机制、模式、路径
    4.4 基于混合所有制改革的农村电商模式迭代创新的实证研究
        4.4.1 研究设计和数据来源
        4.4.2 案例分析
        4.4.3 研究发现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数字乡村战略下现代农产品冷链物流体系创新研究
    5.1 江西省冷链物流体系现状分析
        5.1.1 冷链物流服务的重要意义
        5.1.2 冷链物流体系构建的积极因素
    5.2 江西省冷链物流体系关键问题分析
    5.3 科学构建江西省现代冷链物流体系
        5.3.1 总体空间布局构建
        5.3.2 详细建设方案设计
    5.4 江西省现代冷链物流体系运营效益分析
    5.5 本章小结
第6章 数字乡村战略下新媒体舆情与农产品流通体系创新
    6.1 两个舆论场的提出
    6.2 两个舆论场新平衡背景下农产品安全治理困境分析
    6.3 新媒体环境下关键节点代表人士识别与治理研究
        6.3.1 分析方法和数据来源——以江西为例
        6.3.2 数据处理与分析结果
        6.3.3 基于新媒体舆情治理策略
    6.4 基于扎根理论构建大数据舆情衍生规律模型分析
    6.5 本章小结
第7章 基于农产品流通体系创新的生鲜电商平台设计与实践
    7.1 现状简述
    7.2 “四点一面”模式的系统要素分析
    7.3 基于实际调研确定流位流率系
    7.4 “四点一面”战略模式的流率基本入树模型
    7.5 “四点一面”模式的系统反基模以及反馈环分析
    7.6 “四点一面”战略模式的系统反基模分析
        7.6.1 公司销售额与其它因素的相互制约发展基模
        7.6.2 客户数与其他因素之间的相互增强关系
        7.6.3 农产品供给量与好评率的相互制约关系
        7.6.4 投资量与好评率的相互增强关系
    7.7 系统设计部分
        7.7.1 系统分析
        7.7.2 系统设计
        7.7.3 关键技术
        7.7.4 系统实现和运营效果
    7.8 本章小结
第8章 结论与展望
    8.1 研究结论
    8.2 未来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科研成果

(8)基于系统动力学的江西省区域绿色竞争力提升政策设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1、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研究的思路与内容
        1.2.1 研究思路
        1.2.2 研究内容
    1.3 研究方法
    1.4 技术路线
    1.5 创新之处
2、文献综述
    2.1 国内外绿色竞争力研究现状与发展趋势
        2.1.1 绿色竞争力国外研究现状与发展趋势
        2.1.2 绿色竞争力国内研究现状与发展趋势
    2.2 系统动力学的应用现状
        2.2.1 系统动力学在绿色经济中的应用现状
        2.2.2 系统动力学在竞争力中的应用现状
    2.3 文献述评
3、区域绿色竞争力系统动力学模型的构建
    3.1 研究区域和数据来源
    3.2 系统动力学方法的理论与特点
    3.3 区域绿色竞争力的概念分析
    3.4 建模的前提与假设
    3.5 区域绿色竞争力的系统动力学模型
        3.5.1 人口子系统
        3.5.2 科技子系统
        3.5.3 经济子系统
        3.5.4 生态子系统
    3.6 区域绿色竞争力模型的主要参数、方程及SD流图
        3.6.1 区域绿色竞争力模型的主要参数及方程
        3.6.2 区域绿色竞争力模型的系统动力学流图
4、区域绿色竞争力模型的政策仿真
    4.1 区域绿色竞争力模型的检验
        4.1.1 直观检验
        4.1.2 历史拟合优度检验
    4.2 区域绿色竞争力模型的仿真模拟分析
        4.2.1 基础模拟分析
        4.2.2 政策方案的设计
        4.2.3 政策结论
5、研究结论与展望
    5.1 研究结论
    5.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在读期间发表论文(着)及科研情况

(9)GS银行江西分行绿色金融发展战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1.2.1 国外相关研究综述
        1.2.2 国内相关研究综述
    1.3 研究内容与方法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1.4 创新点与不足
        1.4.1 创新之处
        1.4.2 不足之处
第2章 绿色金融概念、相关理论基础和在我国的发展现状
    2.1 绿色金融的含义及特征
        2.1.1 绿色金融的含义
        2.1.2 绿色金融的特征
    2.2 相关理论基础
        2.2.1 赤道原则
        2.2.2 可持续发展理论
        2.2.3 战略管理理论
    2.3 绿色金融在我国的发展现状
        2.3.1 我国绿色金融政策演变
        2.3.2 我国商业银行绿色金融业务发展现状
第3章 GS银行江西分行绿色金融发展及问题分析
    3.1 GS银行江西分行绿色金融发展的现状
        3.1.1 GS银行江西分行绿色金融发展概况
        3.1.2 GS银行江西分行绿色金融发展存在的问题
    3.2 GS银行江西分行绿色金融发展SWOT-PEST分析
        3.2.1 优势分析
        3.2.2 劣势分析
        3.2.3 机会分析
        3.2.4 威胁分析
第4章 GS银行江西分行绿色金融发展战略与选择
    4.1 发展战略的思路
    4.2 发展战略的目标
    4.3 发展战略的原则
        4.3.1 可持续原则
        4.3.2 责任原则
    4.4 发展战略的选择
        4.4.1 严格绿色信贷流程管理
        4.4.2 丰富绿色金融产品和金融服务
        4.4.3 建设专业化人才队伍
第5章 GS银行江西分行绿色金融发展战略实施的保障措施
    5.1 扩大江西分行绿色金融业务规模建设
        5.1.1 发挥GS银行集团品牌优势
        5.1.2 合理定位并建立多层次产品体系
    5.2 加强江西分行绿色金融发展的管理制度建设
        5.2.1 提高盈利水平并实行考核激励制度
        5.2.2 健全信息披露和沟通机制
    5.3 健全江西分行绿色金融专业组织架构
    5.4 加强江西分行绿色金融业务风险控制管理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10)漳河非法采砂治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一 绪论
    (一) 研究背景和意义
        1 研究背景
        2 研究意义
    (二) 文献综述
        1 国外研究现状
        2 国内研究现状
        3 国内外研究述评
    (三) 研究内容、思路和技术路线
        1 研究内容
        2 研究思路
        3 技术路线
    (四) 研究方法和创新与不足
        1 研究方法
        2 创新与不足
二 概念界定和理论基础
    (一) 概念界定
        1 砂石及采砂
        2 采砂管理和采砂治理
        3 非法采砂
    (二) 理论基础
        1 治理理论
        2 公共物品理论
三 漳河非法采砂治理现状
    (一) 漳河砂资源状况
        1 漳河概况
        2 采砂情况
    (二) 漳河非法采砂治理情况
        1 采砂危害
        2 治理情况
四 漳河非法采砂治理存在问题及原因
    (一) 漳河非法采砂治理现存问题
        1 非采现象难以杜绝
        2 采砂管理理念落后
        3 采砂执法力量薄弱
        4 采砂管制滋生腐败
    (二) 原因分析
        1 市场需求催生非采
        2 忽视市场公民作用
        3 采砂治理投入不足
        4 政府监管引发寻租
五 漳河非法采砂治理对策
    (一) 稳定砂石供需关系
        1 推进砂石需求侧改革
        2 推进砂石供给侧改革
    (二) 引入采砂治理理念
        1 充分发挥市场作用
        2 充分发挥政府作用
        3 两种制度绩效比较
        4 充分发挥公共作用
    (三) 加大采砂治理投入
        1 安排采砂治理水政执法专项经费
        2 安排采砂治理水政执法专项编制
        3 安排采砂治理水政执法专项设备
    (四) 加强渉砂腐败监督
        1 发挥党内监督作用
        2 发挥舆论监督作用
        3 发挥民主监督作用
        4 发挥法律监督作用
六 结论
攻读学位期间参加的科研项目及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四、江西省环保现状与对策(论文参考文献)

  • [1]江西省生态文明建设问题研究[D]. 沈苏丹. 江西财经大学, 2021(09)
  • [2]《江西日报》环境传播的议程设置研究[D]. 蔡紫欣. 江西财经大学, 2021(10)
  • [3]野猪与人冲突认知与防控对策调查研究 ——以江西省婺源县为例[D]. 唐冬艳. 东北林业大学, 2021(08)
  • [4]环保税征管问题研究 ——以江西省D区为例[D]. 程子娱. 南昌大学, 2020(03)
  • [5]宜春市矿产资源开发管理问题与对策研究[D]. 武建. 南昌大学, 2020(03)
  • [6]辐射环境监察机构改革中的人员配备研究 ——以江西省为例[D]. 袁枫. 南昌大学, 2020(01)
  • [7]数字乡村战略下农产品流通体系创新研究[D]. 金恩焘. 南昌大学, 2020(01)
  • [8]基于系统动力学的江西省区域绿色竞争力提升政策设计研究[D]. 邵猷根. 江西师范大学, 2020(10)
  • [9]GS银行江西分行绿色金融发展战略研究[D]. 曹璐. 南昌大学, 2020(01)
  • [10]漳河非法采砂治理研究[D]. 潘科. 华北水利水电大学, 2020(01)

标签:;  ;  ;  ;  ;  

江西省环境保护现状及对策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