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推广节水新技术 服务农业夺高产(论文文献综述)
贾玉良,赵庆波[1](2021)在《向红农机合作社“四招”推动建设家庭农场经验谈》文中研究指明邯郸市成安县向红农机专业合作社成立于2009年11月,是一家专业为零散农户、种粮大户和家庭农场等提供一条龙农机化服务。截至2019年底,入社成员220户,流转土地5500亩,托管耕地10000余亩,年作业面积2万余亩。
刘光琳[2](2019)在《小番茄,老区的别样“红色产业”》文中指出说到红色产业,人们的第一反应应该是红色旅游,或是红色革命文化所衍生的相关产业,但在革命老区百色市田阳县,却有着一种别样的"红色产业"。这个"红色产业"的主角,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是一个小角色,说它小,是因为它太常见。但在田阳当地,它却是大角色,它撑起了这个县农业的半壁江山……
陈效庚,杨美彩[3](2018)在《小麦宽窄行探墒沟播在有机旱作上的技术创新》文中研究说明文章总结了小麦宽窄行探墒沟播在有机旱作上提高秸秆还田土地的播种质量、保障小麦能够适时播种和提高水肥光热资源的利用率三方面的技术创新以及核心技术,提出了在有机旱作上从战略高度重视机具研制、从基础出发加强农艺开发、从实际操作注重技术配套的建议。
王先如[4](2018)在《江苏沿海垦区稻麦周年优质高产高效技术研究》文中认为水稻和小麦是我国的两大主要粮食作物,稻麦两熟是我国南方及江苏省的基本种植制度,江苏农垦95%的种植面积是稻麦两熟。沿海垦区稻麦种植面积占江苏农垦的65%左右。因此,研究其稻麦周年高产高效生产意义较为重大。然而近年来,小苗机插和钵苗摆栽等轻简化栽培技术的普及推广和偏迟熟水稻品种的应用,造成了稻麦贪青迟熟,病虫害加重,穗发芽和倒伏风险增加,烘干和晾晒的难度大,也加剧了稻麦两熟生长季节的紧张程度,影响了稻麦周年的高产稳产高效。本文以沿海垦区稻麦周年高产高效为研究内容,以不同生态区域稻麦品种利用为核心,以多个水稻和小麦的栽培试验为基础,参考了江苏垦区多年来的稻麦高产生产技术总结,综合利用稻麦生育进程和器官建成诊断定量化、高产群体动态指标的定量化及栽培技术全程定量化,形成确保稻麦生产全程调控技术指标精确定量化的生产技术:(1)根据水稻和小麦品种的生育特性,合理选择推广不同生态地区的稻麦品种。(2)以种植方式、品种、接茬、耕整地优化为重点,构建江苏垦区不同生态条件的稻麦周年高产高效栽培模式。(3)以高产高效和及时让茬为核心,以机械化轻简化精确化为手段,集成稻麦周年高产栽培技术。
窦晓梅,巨进超,王林,来保平,杨杰,田禾,田党朋[5](2018)在《兴平市苹果树生物有机肥的应用与推广》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文叙述生物有机肥在陕西省兴平市苹果生产中的应用与推广情况,根据试验和示范总结出生物有机肥在苹果生产中的积极作用以及产生的巨大的生态效益,阐明目前生物有机肥推广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办法。
朱松虎[6](2017)在《126团机采棉推广对策研究》文中指出新疆生产建设兵团以占新疆30%左右的种植面积,生产出占新疆40%以上的棉花,兵团棉花产业在种植水平、管理水平、机械化水平、平均亩产、销售量等方面均居全国首位。兵团职工收入约有70%来自于棉花产业,棉花产业已经成为兵团的主导产业之一。棉花的采摘在棉花种植产业中需要投入很大的人力、物力、财力,目前,劳动力资源短缺、劳动力成本不断提高,采用采棉机采收棉花可大大的降低劳动强度,提高生产效率,降低生产成本,随着现代农业机械化的发展,机械化采棉成为必然的趋势。机采棉是以高度自动化机械采收棉花为核心要素,包括品种选择、适配模式、田间肥水管理、加工工艺和设备、质量检测等在内的一项系统工程,机采棉是我国棉花产业发展的方向。在兵团推广应用机采棉技术,既是兵团农业产业转方式、调结构的需要,更是也是应对团场职工数量锐减、老龄化的迫切要求,也是棉花产业最终实现规模化、标准化、机械化、信息化的有效途径。通过对第七师126团棉花产业的发展现状的研究,了解掌握该团在棉花收获过程中机械化的应用情况,对机采棉技术推广中存在的主要问题进行了分析研究,发现了126团在机采棉推广应用中存在一些共性的问题,如品种的不适宜性、机采棉技术与田间配套模式兼容性、机采棉成套清理加工设备升级改造、脱叶剂及喷施技术的适应性、机械化采收与效益分配、加工皮棉品质提升等,这些问题或多或少的制约着机采棉在团场的推广应用。针对以上存在的问题,本文结合实际提出了一些对策建议:一是加强基层的棉种管理制度,改善种植品种不适应性问题,引导职工群众采购经过适应性试验,高产稳产,抗逆性强,适合机械化采收的优质棉种;二是改进田间栽培模式,根据品种特性、肥水管理水平、农机具的配套性等,科学合理的推广机采种植模式,为提高机采质量创造较为有利条件;三是完善田间施药技术,提高田管质量,脱叶技术是保证机采质量的关键因素,因此农业农机部门要牵头制定科学完备的脱叶剂使用标准流程,保证棉花采收品质;四是以籽棉质量管控为未来的重点工作,全方位加强棉花采收、打模、拉运作业机械化作业质量,建立严格籽棉质量追溯体制,从制度上保证质量,提升棉花产业市场竞争力;五是加大轧花厂进行技术改造力度,提高机采棉清理加工设备自动化、集成化水平,机采棉由于自身含杂多的特点,在轧花过程中杂质清理工序多于手采棉,多次轧花对棉花纤维的损坏程度大,若能提升加工设备除杂技术,减少轧花次数,将在很大程度上保证机采棉品质。
卜新章[7](2017)在《《人民画报》涉农报道中农民幸福的媒介话语建构研究》文中提出《人民画报》创刊于1950年7月,是新中国第一本用图片来报道新闻的刊物,创刊以来发行面广量大,至今从未间断。本文以《人民画报》创刊以来的涉农报道为研究对象,以画报中的农民幸福为主题,对画报中不同历史时期的涉农报道进行分类统计,并进行定量和定性的文本分析和媒介话语分析,分析报道中农民幸福的叙事与表意,以及画报对农民幸福的媒介话语建构,探究画报涉农报道中农民幸福的话语内容、话语立场、话语倾向,从而发现画报在涉农报道叙事表意中承担的角色,发现农民幸福的话语建构中潜藏的国家政治、经济、社会、文化发展逻辑。过渡时期(1949-1956),《人民画报》的涉农报道对农民的幸福进行了肯定,并对农民的幸福进行了较为全面的渲染,丰收景象、农民生活条件天翻地覆的变化让农民沉浸在幸福之中。同时对农民幸福的内容和归因进行了积极的引导,强调农民幸福的获得是共产党的领导,强调只有组织起来才能战胜生产建设中的困难,才能获得丰收、获得幸福,从而引导农民对共产党、组织集体、互助合作的认同,并推演出互助合作的集体归宿就是农民的幸福。探索时期(1957-1976),农民的幸福尽管在内容上延续了前一时期对物质生活条件的满足,然而在集体归宿方面的幸福得到了进一步强化,并越来越趋向于对物质幸福内容的替代,幸福的内容还越来越超越物质生活的基本满足,成为战天斗地、建设贡献的精神超越,成为超越资本主义世界的美好愿望,成为社会主义集体归宿的自豪,成为文化革命斗争中的狂热激情,从而成为国家政治经济的附庸,以致农民幸福的内容被异化,幸福的概念被偷换。改革开放时期(1977-1999),画报的涉农报道见证了共产党工作中心和经济体制的转变,见证中国农民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见证了中国农民的主体性在生产生活中的逐步发挥,基本还原了农民幸福生活的真实面貌,从而建构了这一时期农民幸福的主要内容和核心价值。报道中体现出农民幸福的个人立场、媒介立场、官方立场,宣传农民富裕幸福的成功经验,积极探索富裕幸福的方法途径,对农民追求物质富裕幸福进行了肯定和鼓动。新世纪以来(2000-2016),画报的涉农报道对农业的发展没有进行过多的炫耀,也没有太多的农民富裕幸福的叙事,而对“三农”发展过程的很多问题进行了呈现。同时,画报涉农报道中农民增收和现代农业建设的话语较为集中,城乡关系、新农村建设和农村城市化发展成为新世纪画报涉农报道的主旋律。在这些涉农报道中,展开了城乡发展和农民幸福的追问,交织着农民增收的方法、途径和追求,进行着农民幸福与不幸的综合叙事,演绎了农民幸福的丰富内涵,表达了广大农民对幸福的进一步追求,并通过共产党的大政方针和具体措施,阐释了国家存在和领导的意义。将《人民画报》60多年来涉农报道中农民幸福的媒介话语建构纳入政治经济文化历史等发展轨迹中,从话语转变的角度对农民幸福的媒介话语进行传播政治经济学观照时发现,不同历史时期农民幸福的叙事具有明显的特点和转向,而国家在不同历史时期的政治、经济和意识形态等对话语建构起决定作用。过渡时期和探索时期,画报涉农报道中农民幸福的话语铺天盖地,农民在物质和精神生活方面的幸福、个人和集体方面的幸福得到了全面铺陈,同时更倾向于精神的和集体的幸福,并呈现为一边倒的农民非常幸福的倾向,没有任何农民不幸或问题的负面报道。改革开放初期,农民幸福的话语出现了明显的转向,在画报建构的物质幸福、精神幸福和农民主体性地位之间的关系和重点呈现出独具时代的特征,在幸福话语建构的媒介立场上出现了迥然不同。新世纪以来,尽管报道话语与改革开放以来的话语一脉相承,但在进行农民幸福的话语呈现时,出现了很多农民不幸的批评话语,呈现出农民幸福与不幸均衡报道的话语转向。在这些转向的背后,体现出党报媒介话语的霸权和意志,以及国家主流意识形态的影响、控制和转变,呈现出《人民画报》作为媒介的传播政治经济学的操控逻辑。也能发现,在社会发展进程中《人民画报》已然成为共产党的宣传手段,在需要解决一定的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等问题方面具有良好的社会控制效果。
冯艳莉[8](2017)在《旱地小麦品种铜麦6号的选育及其配套栽培技术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选育高产抗旱节水型小麦新品种,是长期以来旱地小麦品种选育的主要目标。目前旱地小麦生产中,农民普遍重施化肥轻视有机肥。长期持续下去,土壤有机质下降,土壤瘠薄、生产能力降低,直接影响小麦单产提高,总产的稳定性。本文在前期研究工作基础上,采用常规育种方法,选用遗传背景不同的亲本材料,组配不同类型、不同层次的杂交组合,创造高水平的优良变异,增加分离世代群体量,扩大杂交后代遗传变异幅度,确保优质变异的充分表现,选育抗逆性更强的旱地小麦新品种的同时,研究其高效施肥技术,探索并实践有效的新品种推广方式。得出以下结论:1.选用遗传背景不同的亲本材料,采用常规杂交的方法,选育出对条锈病免疫、高抗白粉病和中抗赤霉病的节水型旱地小麦新品种铜麦6号,在两年区试14点次中,13点次增产,平均产量5179.5kg/hm2,比对照晋麦47增产4.9%。2.多点多年施肥技术研究结果表明,秸秆还田与化肥配施比常规施肥处理有显着的增产效果,增产585kg/hm2,增幅12.0%;在传统施肥水平下,同时提高氮磷钾水平可显着提高产量,增产8.7%17.7%,如果氮肥水平不变,增加磷和钾,产量变化不大,增产-0.5%2.6%;筛选出铜麦6号最佳施肥方案为纯N150 kg/hm2,P2O5 75 kg/hm2,K2O30.0 kg/hm2,最佳的氮:磷:钾的比例为1:0.5:0.2。3.平衡施肥具有十分显着的增产效果。铜麦6号具有较大的品种丰产潜力,大田表现抗逆性和抗倒伏能力强、抗病性突出、耐旱性优于目前生产上主推品种。当生产条件适宜,良种良法配合得当,可以获得更高的产量。同时增施磷钾肥增产38.4%35.1%,同时增加氮磷钾增产幅度达到89.5%116.9%。当良法配合得当,铜麦6号最高产量可达10141kg/hm2,创陕西省旱地小麦小面积单产最高纪录。4.铜麦6号的推广,采用“农业技术推广部门+示范农户+种业企业”联合的组织方式,建设“百亩核心示范田+千亩示范方+万亩示范片”的示范引领推广方法,“主推品种+配套技术+主体培训”新技术组装配套推广手段,实现了“育繁推”一体化,构建起从供种到种植、到生产多方共赢的平台。这种方式,有利于新品种的快速推广。
王玲,赵伯莲,邹金福,孙松英[9](2016)在《桃源瓦儿岗七星椒产业发展的思考》文中研究指明针对瓦儿岗七星椒产业发展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提出了相应的发展对策,即通过完善基础设施,加强从业人员培训,探索高新技术,创新产业发展经营模式等几个方面确保七星椒产业迅猛发展。
李艳霞[10](2016)在《沧州市小麦生产情况的现状存在问题与对策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沧州市位于河北省东南部,属华北平原东部黑龙港流域,东临渤海,北靠京津,南接山东,全市总面积为14369km2。全市总人口768万人,乡村人口593万人。本文就沧州小麦生产情况的现状,提出存在问题与对策研究。
二、推广节水新技术 服务农业夺高产(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推广节水新技术 服务农业夺高产(论文提纲范文)
(1)向红农机合作社“四招”推动建设家庭农场经验谈(论文提纲范文)
一、搞好农机化技术推广 |
1.推广农机新技术。 |
2.搞好新品种试验示范。 |
3.推广玉米籽粒直收。 |
二、强化农艺技术融合 |
三、开展农机社会化服务 |
1.实施“订单作业”。 |
2.实行“一条龙”服务。 |
3.开展托管耕地服务。 |
(2)小番茄,老区的别样“红色产业”(论文提纲范文)
冬闲田里寻“金” |
“广西番茄第一村” |
打造“番茄之乡” |
“红色产业”成全国“南菜北运”重要基地 |
(3)小麦宽窄行探墒沟播在有机旱作上的技术创新(论文提纲范文)
1 在有机旱作上的技术创新 |
1.1 提高了作物秸秆还田土地的播种质量 |
1.2 最大限度地保障小麦能够适时播种 |
1.3 提高了农田水肥光热综合资源的利用率 |
1.3.1 提高农田水分利用率 |
1.3.2 提高农田肥料利用率 |
1.3.3 提高农田光热气资源利用率 |
2 在有机旱作上的核心技术 |
2.1 釆用一体化免耕施肥播种机 |
2.2 农机与农艺相配套 |
2.3 加强土肥水综合田间管理 |
3 在有机旱作上的建议 |
3.1 从战略高度重视机具研制 |
3.2 从基础出发加强农艺开发 |
3.3 从实际操作注重技术配套 |
(4)江苏沿海垦区稻麦周年优质高产高效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引言 |
1.1 江苏省稻麦周年生产现状 |
1.2 江苏垦区稻麦周年生产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
1.3 研究目的 |
1.4 研究意义 |
2 江苏沿海垦区稻麦周年高产稻麦品种的筛选 |
2.1 江苏沿海垦区不同类型水稻品种的筛选与应用 |
2.1.1 江苏沿海垦区中熟中粳水稻品种的筛选与应用 |
2.1.2 江苏沿海垦区迟熟中粳水稻品种的筛选与应用 |
2.1.3 江苏沿海垦区早熟晚粳水稻品种的筛选与应用 |
2.2 江苏沿海垦区不同类型小麦品种的筛选与应用 |
2.2.1 江苏沿海垦区淮南红皮小麦推广与应用 |
2.2.2 江苏沿海垦区淮北白皮小麦品种推广与应用 |
3 麦茬水稻高产高效的机械化生产技术研究 |
3.1 钵苗栽插水稻生产技术研究 |
3.2 稀播长秧龄对机插水稻生长特性及产量的影响 |
3.2.1 材料与方法 |
3.2.2 结果与分析 |
3.2.3 小结与讨论 |
3.3 水稻水田旱整栽培技术研究 |
3.3.1 材料和方法 |
3.3.2 结果与分析 |
3.3.3 结论与讨论 |
3.4 水稻割晒收获对产量品质及种子质量的影响 |
3.4.1 材料与方法 |
3.4.2 结果与分析 |
3.4.3 小结与讨论 |
4 稻茬小麦高产高效生产技术研究 |
4.1 秸秆全量还田下小麦氮肥施用技术 |
4.1.1 材料与方法 |
4.1.2 试验设计 |
4.1.3 结果与分析 |
4.1.4 小结与讨论 |
4.2 不同氮肥运筹对晚播冬小麦茎蘖动态及产量品质的影响 |
4.2.1 材料与方法 |
4.2.2 结果及分析 |
4.2.3 结论与讨论 |
4.3 不同肥料运筹技术对小麦茎蘖动态及主要农艺性状的影响 |
4.3.1 材料与方法 |
4.3.2 结果分析 |
4.3.3 结论与讨论 |
5 江苏沿海垦区麦茬机插水稻高产高效生产技术 |
5.1 机插水稻高产栽培技术思路 |
5.1.1 机插水稻高产栽培品种选择 |
5.1.2 机插水稻品种产量目标及茎蘖动态 |
5.1.3 机插水稻品种生育期的选择 |
5.2 机插水稻适期适量播种技术 |
5.3 机插水稻适龄壮秧培育 |
5.3.1 育秧准备 |
5.3.2 播种程序 |
5.3.3 秧田管理 |
5.4 机插水稻大田耕整技术 |
5.5 机插水稻栽插技术 |
5.5.1 水层标准 |
5.5.2 栽插前化除技术 |
5.5.3 栽插密度控制技术 |
5.6 大田管理技术 |
5.6.1 水浆管理技术 |
5.6.2 搁田管理技术 |
5.6.3 肥料运筹技术 |
5.7 水稻主要病虫草发生特点及防治技术 |
5.7.1 水稻主要病害发生特点及防治技术 |
5.7.2 水稻主要虫害发生特点及防治技术 |
5.7.3 稻田杂草发生特点及防除技术 |
6 江苏沿海垦区稻茬小麦高产高效生产技术集成 |
6.1 合理品种布局 |
6.2 规范整地程序 |
6.2.1 以沙性土为主稻茬田整地程序 |
6.2.2 以黏性土为主稻茬田整地程序 |
6.2.3 田间沟系标准 |
6.3 小麦播种前准备 |
6.3.1 开播期的确定 |
6.3.2 合理基本苗的确定 |
6.3.3 播前种子准备 |
6.4 小麦播种技术 |
6.5 合理肥料运筹技术 |
6.6 小麦抗逆栽培技术 |
6.7 小麦主要病虫草发生特点与防治技术 |
6.7.1 小麦主要病害发生特点与防治技术 |
6.7.2 小麦主要虫害发生特点与防治技术 |
6.7.3 小麦田杂草发生特点与防除技术 |
7 稻麦周年高产高效栽培技术 |
7.1 以种植方式、品种、接茬、耕整地优化为重点,构建江苏垦区不同生态条件的稻麦周年高产高效栽培模式 |
7.2 根据水稻和小麦品种的生育特性,合理搭配推广不同生态地区的稻麦品种 |
7.3 以高产高效和及时让茬为核心,以机械化轻简化精确化为手段,稻麦周年高产栽培技术 |
参考文献 |
致谢 |
(5)兴平市苹果树生物有机肥的应用与推广(论文提纲范文)
一、基本情况 |
(一) 兴平市苹果种植基本情况 |
(二) 兴平市土壤气候情况 |
(三) 兴平市苹果施肥情况 |
(四) 兴平市苹果树生产投入与产出情况 |
(五) 苹果树生产所需的营养元素 |
二、苹果树有机肥的应用与推广项目工作开展情况 |
(一) 采样测试 |
(二) 肥效试验 |
(三) 配方施肥指导 |
(四) 示范推广 |
(五) 新型经营主体科学施肥 |
(六) 培训宣传 |
三、强化合作, 创新苹果生物有机肥应用推广模式 |
(一) 扩大合作规模 |
(二) 制订苹果树生物有机肥的应用与推广分区划片推广方案 |
(三) 探索苹果树生物有机肥的应用与推广肥的推广新模式 |
(四) 营造良好的市场氛围 |
四、主要成效 |
五、主要做法 |
(一) 加强组织管理, 细化工作责任 |
(二) 强化政策引导, 充分调动群众积极性 |
(三) 创新苹果树生物有机肥的应用与推广模式, 加快技术的应用范围 |
(四) 强化示范带动, 发挥典型辐射作用 |
(五) 加强技术宣传和舆论引导 |
六、存在的问题 |
(一) 部分群众对苹果合理施肥技术的重视程度不够 |
(二) 合作企业苹果树生物有机肥的应用与推广不够 |
(三) 技术人员知识水平有限 |
七、下一步工作打算 |
(一) 加大培训力度 |
(二) 加强试验研究, 进一步完善现有施肥技术 |
(三) 做好苹果树生物有机肥应用与推广的示范工作 |
(四) 继续探索苹果树生物有机肥应用与推广模式 |
(五) 强化技术指导工作 |
(6)126团机采棉推广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1.3 国内外研究综述 |
1.3.1 国外机采棉发展现状 |
1.3.2 国内机采棉发展现状 |
1.3.3 国内尤其是兵团机采棉遇到的问题 |
1.4 研究的内容、方法及技术路线 |
1.4.1 研究内容 |
1.4.2 研究方法 |
1.4.3 技术路线 |
第二章 126团机采棉的推广状况 |
2.1 126 团棉花种植概况 |
2.2 126 团机采棉推广情况 |
2.2.1 机采棉实验阶段 |
2.2.2 机采棉大规模推广阶段 |
2.3 126 团机采棉相关技术 |
2.3.1 育苗移栽技术 |
2.3.2 稀植棉种植技术 |
2.4 机采棉生产组织模式 |
第三章 126团机采棉推广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
3.1 现有品种不太适应机械化采收 |
3.1.1 缺少匹配的机采棉品种 |
3.1.2 机采棉品种“多、乱、杂” |
3.2 种植模式与机械采收不匹配 |
3.2.1 种植模式和管理方法不配套 |
3.2.2 采收作业不规范 |
3.2.3 脱叶与打包拉运不规范 |
3.2.4 机采机械及相关配套设施不完善 |
3.3 机采棉加工能力不足 |
3.3.1 采收与加工能力不匹配 |
3.3.2 缺乏配套加工设备 |
3.4 机采皮棉质量较低 |
3.4.1 公证检验的主要质量指标下降 |
3.4.2 品级与品质降低 |
3.4.3 棉纺企业反映机采皮棉工艺性状偏低 |
3.5 产业链各方利益分配不均衡 |
3.5.1 机采棉的经济效益 |
3.5.2 各利益方利益分配不均 |
3.6 经济效益方面 |
3.6.1 新技术采用的基本情况 |
3.6.2 机械化技术采用的经济效应 |
第四章 126团机采棉推广的对策建议 |
4.1 培育适宜机采的品种 |
4.2 完善适合机采的田管模式 |
4.2.1 规范机采棉种植管理 |
4.2.2 开展残膜污染治理行动,减少异性纤维污染 |
4.3 制定规范的采收环节操作指南 |
4.3.1 制定适宜126团的机采棉技术管理办法 |
4.3.2 规范脱叶作业,做好机采前的准备工作 |
4.3.3 明确采棉机经营主体职责,确保机采工作开展 |
4.3.4 严格打模运模管理,降低机采棉含杂率 |
4.4 制定完善的质量检测体系 |
4.4.1.严格执行“车车检”制度 |
4.4.2 建立皮棉的质量追溯制度 |
4.5 协调利益分配机制 |
4.5.1 深化农户+团场+棉麻经营公司的组织模式 |
4.5.2 建立生产激励制度 |
4.5.3 完善产业链各环节的风险分担机制 |
4.6 加大机采棉扶持力度 |
4.6.1 完善机采棉生产主要环节的财政补贴机制 |
4.6.2 制定机采棉生产、加工和流通等方面的标准 |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
5.1 结论 |
5.2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介 |
附件 |
(7)《人民画报》涉农报道中农民幸福的媒介话语建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第一节 缘起与意义 |
第二节 研究内容 |
第三节 关键概念 |
第四节 文献综述 |
第五节 研究方法 |
第二章 画报摄影图像的意义与叙事 |
第一节 摄影图像的符号意义 |
第二节 《人民画报》涉农封面摄影图像解读 |
第三节 《人民画报》涉农报道的图像叙事 |
第三章 农民幸福“神话”的共识制造(1950-1956) |
第一节 农民日常生活的幸福“神话” |
第二节 集体幻想中农民幸福的“神话” |
第三节 身份认同中幸福的“农民阶级” |
第四节 参政地位中隐匿的农民幸福 |
第五节 制造共识——农民幸福“神话”的建构目的 |
第四章 农民幸福的内容扭曲与话语异化(1957-1976) |
第一节 生产跃进“神话”中农民幸福的浮夸 |
第二节 人民公社中农民幸福的意识形态绑架 |
第三节 文化革命“霸权”中农民幸福的政治异化 |
第四节 政治话语汇流中农民幸福的主体异化 |
第五章 农民幸福价值标准的本体归位(1977-1999) |
第一节 谨慎改革过程中迟到的农民幸福话语 |
第二节 农民利益诉求中经济建设话语的汇流 |
第三节 意识形态转变下幸福价值标准的回归 |
第四节 政治话语范式转换中农民主体的自由解放 |
第六章 农民幸福的本质追问与终极追求(2000-2016) |
第一节 涉农报道中农民幸福的“议程”与“框架” |
第二节 “问题”议程中农民幸福本质的话语追问 |
第三节 “增收”议程中农民幸福的经济本质 |
第四节 “新农村”议题中内涵扩张的幸福本质 |
第五节 “城市化”议题中农民幸福本质的终极追求 |
第七章 农民幸福话语的政治经济逻辑 |
第一节 农民幸福“神话”背后的政治合法性确认 |
第二节 农民幸福话语的意识形态操控 |
第三节 农民幸福价值观转变的经济发展逻辑 |
结语 |
附录 |
参考文献 |
后记 |
在读期间相关成果发表情况 |
(8)旱地小麦品种铜麦6号的选育及其配套栽培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1.1 世界小麦生产现状 |
1.2 陕西省小麦生产概况 |
1.2.1 关中平原冬麦区 |
1.2.2 渭北高原冬麦区 |
1.2.3 陕南平坝区和秦巴浅山丘陵冬麦区 |
1.3 陕西旱地小麦品种选育状况 |
1.3.1 制定选育目标 |
1.3.2 正确选配组合 |
1.3.3 严格后代选择 |
1.3.4 旱地小麦良种繁育技术 |
1.4 旱地小麦施肥技术 |
1.5 旱地小麦新品种推广方式 |
1.6 研究目的和意义 |
第二章 铜麦6号小麦品种选育 |
2.1 育种目标的制定 |
2.2 试验地点 |
2.3 亲本材料的选择 |
2.4 试验调查及田间记载指标 |
2.4.1 物侯期调查及记载标准 |
2.4.2 形态特征调查及记载标准 |
2.4.3 生育动态调查方法 |
2.4.4 抗逆性记载标准和方法 |
2.4.5 病害调查方法及记载标准 |
2.4.6 室内考种指标及方法 |
2.4.7 产量测试 |
2.4.8 数据处理方法 |
2.5 品种选育过程 |
2.6 区域试验结果 |
2.7 生产试验结果 |
2.8 品种审定 |
第三章 铜麦6号小麦品种配套技术研究 |
3.1 铜麦6号小麦品种的良种繁育方法及技术 |
3.1.1 三年三圃提纯法 |
3.1.2 二年二圃提纯法 |
3.1.3 穗选法和片选法 |
3.1.4 提纯技术 |
3.2 铜麦6号小麦品种因苗管理技术 |
3.2.1 铜麦6号冬前苗情诊断 |
3.2.2 因苗管理技术 |
3.3 秸秆还田对铜麦6号小麦产量效应 |
3.3.1 试验时间、地点与方法 |
3.3.2 试验调查指标 |
3.3.3 试验结果与分析 |
3.3.4 试验结论 |
3.4 不同养分配置对铜麦6号小麦产量的效应 |
3.4.1 试验时间、地点与方法 |
3.4.2 主要调查指标及数据处理方法 |
3.4.3 试验结果与分析 |
3.4.4 试验结论 |
3.5 多点施肥试验对产量的效应 |
3.5.1 试验地点及材料来源 |
3.5.2 试验方法 |
3.5.3 主要调查指标 |
3.5.4 试验结果与分析 |
3.5.5 试验结论 |
3.6 肥效试验小结 |
第四章 铜麦6号推广方法分析 |
4.1 铜麦6号推广方法 |
4.1.1 制定系统的推广计划 |
4.1.2 探索新的推广方式 |
4.1.3 良种与良法配套 |
4.1.4 抓示范培训,引领客户消费 |
4.1.5 科技服务到户,宣传观摩并举 |
4.2 铜麦6号推广实效 |
4.3 经验与启示 |
4.3.1 完备的良种繁育技术是保持品种优良种性的根本保证 |
4.3.2 良种和良法配套实现了品种优势潜力的更好发挥 |
4.3.3 高标准示范样板田建设坚定了企业推广的信心和群众选择品种的意愿 |
4.3.4 推广体制的创新为品种大面积推广顺畅了通道 |
第五章 讨论与结论 |
5.1 讨论 |
5.2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介 |
(9)桃源瓦儿岗七星椒产业发展的思考(论文提纲范文)
1 七星椒产业发展现状 |
1.1 栽培效益不断突显 |
1.2 生产加工初具规模 |
1.3 发展空间日益扩大 |
2 存在的问题 |
2.1 广种薄收靠天种椒基础设施差 |
2.2 农村劳动力短缺,思想观念滞后,劳动者综合素质差 |
2.3 栽培技术欠缺标准化生产水平低,种植效益不高 |
2.4 产业经营方式落后,理念缺乏创新,企业与合作组织带动能力不强 |
3 对策 |
3.1 多方筹措资金,不断完善基础设施建设,确保七星椒旱涝保收 |
3.3 推行标准化种植,探索高新种植技术,确保七星椒提质增效 |
3.4 创新产业经营模式,加强一二三产业有机融合,促进七星椒产业迅猛发展 |
(10)沧州市小麦生产情况的现状存在问题与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粮食生产基本情况 |
1.1 农业自然条件 |
1.2 基础设施建设 |
1.3 粮食生产和新型经营主体 |
2 小麦生产基本情况 |
3 小麦生产存在的问题及潜力 |
3.1 种植比较效益不高 |
3.2 农民的种植观念改变 |
3.3 小麦种植管理难度大,成本高 |
3.4 水资源匮乏 |
3.5 小麦种植规模化、集约化程度低 |
4 促进小麦生产发展的政策措施 |
4.1 稳定提高小麦价格,鼓励深加工,提高小麦收益 |
4.2 进一步制定出台扶持政策 |
4.3 加快小麦节水新品种、新技术研发应用 |
4.4 改进农业技术宣传方法 |
4.5 加大鼓励规模化、集约化种植 |
四、推广节水新技术 服务农业夺高产(论文参考文献)
- [1]向红农机合作社“四招”推动建设家庭农场经验谈[J]. 贾玉良,赵庆波. 农机质量与监督, 2021(04)
- [2]小番茄,老区的别样“红色产业”[J]. 刘光琳. 农家之友, 2019(03)
- [3]小麦宽窄行探墒沟播在有机旱作上的技术创新[J]. 陈效庚,杨美彩. 基层农技推广, 2018(12)
- [4]江苏沿海垦区稻麦周年优质高产高效技术研究[D]. 王先如. 扬州大学, 2018(06)
- [5]兴平市苹果树生物有机肥的应用与推广[J]. 窦晓梅,巨进超,王林,来保平,杨杰,田禾,田党朋. 河南农业, 2018(02)
- [6]126团机采棉推广对策研究[D]. 朱松虎. 石河子大学, 2017(05)
- [7]《人民画报》涉农报道中农民幸福的媒介话语建构研究[D]. 卜新章. 南京师范大学, 2017(02)
- [8]旱地小麦品种铜麦6号的选育及其配套栽培技术研究[D]. 冯艳莉.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17(01)
- [9]桃源瓦儿岗七星椒产业发展的思考[J]. 王玲,赵伯莲,邹金福,孙松英. 农业与技术, 2016(24)
- [10]沧州市小麦生产情况的现状存在问题与对策研究[J]. 李艳霞. 农业与技术, 2016(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