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锻炼开始

从锻炼开始

一、从一道练习题说开去(论文文献综述)

沈红萍[1](2020)在《统编高中历史教科书配套练习册的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要落实到基础教育的各个环节,充分发挥学科育人的功能。如何让育人理念在学科教学中落地,这就需要教、学、评一体,在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之间架起教学评价的桥梁。在高中学段,师生较多关注学业水平考试、期末测试这类终结性评价,但缺少对日常教学评价的重视,只有实时评价才能灵活调整,因而,过程性评价也极为关键,这就要“评在日常”,充分发挥练习册的评价功能。本文尝试以统编高中历史教科书配套练习册为研究对象,探索新课标、新教材、新高考背景下练习册作为高中历史教学评价的重要路径。论文主要由绪论、正文和结语三部分组成。绪论主要介绍了选题缘由,梳理了学术界有关练习册的研究现状,并对相关概念进行了界定,同时,对研究对象及方法进行了说明,阐明了本研究的意义及创新点所在。正文分为四章。第一章对高中历史练习册进行概述,尤其对练习册作为历史教学评价方式及其所发挥的评价功能做了详细阐述,并对目前高中历史练习册的类别、特点做了总结,特别介绍了统编高中历史教科书配套练习册的大致情况。第二章从练习册的编制角度展开。从编制原则和理论基础,到编制体例,进而对典型版本的统编高中历史教科书配套练习册进行文本分析,提炼特点。第三章专门以上海地区为例,对上海现行历史练习册的编制及使用进行调查,并结合两期课改探究练习册编制的理念、特色。选取上海市J高中展开练习册应用现状的调查,描述现状、发现问题,在此基础上试图分析成因。第四章从实践出发,分别就练习册的编写和使用两个方面提出启示和建议,旨在促进练习册功能发挥的有效性与科学性。结语是全文内容的概括以及笔者关于此研究的反思与体会。练习册作为历史学科日常教学评价的重要手段,能够为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提供实时反馈,促进教师教学方式与学生学习策略的改进,最终指向学生历史学科素养的培养与历史思维能力的提升,而历史练习册的评价功能的发挥与其编制与使用密切相关。论文就此也有所展开,并希望今后能在此方面做进一步研究。

冉和香[2](2020)在《基于变式理论的小学数学概念教学设计研究 ——以“倍的认识”为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小学数学概念是小学数学知识的重要部分,同时它也是小学数学知识的基础。由于小学数学概念的抽象性与学生认知思维形象性之间存在的矛盾,以及小学数学的概念教学中存在着的问题,本研究的主要问题就是基于学生的认知,让学生经历概念的形成与发展的过程。基于上述论述,本研究将基于变式理论,尝试从新的角度出发来探究小学数学概念教学的教学设计。本研究主要是按照“是什么-为什么-怎么用”的思路来展开。首先,通过对文献的查阅与论述,了解变式理论的研究现状,变式理论的内涵,形成与发展,它应用于小学数学概念的价值是什么。在此基础上,进行小学数学概念的特点、编排形式、获得形式的分析,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与教学内容,将变式理论与小学数学概念的教学设计进行融合。基于对学生实际情况与教学内容的把握,结合变式理论中过程性变式在教学中的作用,创新划分出三个维度的变式策略:表征变式、情境变式与联结变式。本研究中的表征变式特指基于学生的认知特点与小学数学概念的特点,来构建图像、体验、言语以及符号等表征之间的关联;情境变式是基于教学内容与学情,选择与创设适合于学生现实生活的情境,为思维搭建阶梯的阶梯型情境,以及引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开放情境,对问题的条件或结论进行引申或改变,拓宽学生的学习维度。通过对过程性变式的策略维度划分,以便更有针对性地进行教学设计。本研究的研究重点主要是围绕“怎么用”这个问题来展开。在基于变式理论的小学数学概念教学设计的研究中,以“倍的认识”这一单元为例,进行教学设计与实施,来探究变式理论在小学数学概念教学设计中的实用性,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对实践进行反思分析,来完善其在教学设计中的应用。在具体的教学设计中,主要是对目标,内容,策略,过程以及评价的设计。在目标设计中运用加涅的五种结果成分,以便目标可观察与测量;在内容中基于蔡虹的概念形成中“爬坡式”教学样式阶段,融合变式理论;在策略中基于学生实际情况与变式理论,选择了奥苏贝尔的先行组织者策略中的逐级归纳策略,考其克的归纳模式以及多元表征策略;在教学过程中运用变式理论的两大策略:概念性变式和过程性变式;在评价中主要是对目标、过程以及教学效果的评价设计,通过前置测验了解学生的已有认知,形成性测验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通过访谈,了解学生理解概念的思维困惑。最后在实施中,检验变式理论在小学数学概念的教学设计中的实用性以及对其进行实践反思,为下一课时的教学设计实施改进,以期不断完善变式理论在小学数学概念教学中的教学设计。在本研究的最后,通过总结,回顾与展望,对本研究进行反思与总结,以期为以后的研究提供切实可行的参考。

张阳[3](2019)在《高三历史复习中高考模拟题的选用策略研究》文中提出如今,高考渗透进千千万万的普通中国家庭,被每一个家庭视为事关子女前途命运的重要转折点。高考有助于国家选拔人才,推动社会流动。在紧张沉重的高中全面复习、备战高考的阶段,教师依旧担负着双重任务,在各自学科方面不仅要提升学生的学科素养,也要提高学生的应试能力。在高三历史复习备考过程中,存在选用大量高考模拟题作为训练素材的现象。虽然也能为高考复习起到巩固练习的作用,但是历史教师选用模拟题的方法不当的话,反而会加重学生负担,导致高考复习成效不高。本文以作者在高三历史复习中选用模拟题产生的问题出发,分析当前高三历史复习中选用模拟题的现状。在查阅相关文献资料的基础上,明确高考历史模拟题在高三复习中不可或缺的地位,进而寻找和分析高三历史复习中选用模拟题的典型案例,探索高三历史复习中选取和使用模拟题的策略。从兼顾学生能力提升、减轻学生负担以及应对高考出发,在选取高考历史模拟题时,应当力求选用新材料、新内容的试题,按照一定的方式分类整理,同时还需注意控制模拟题的数量,根据高三复习的不同阶段,选择恰当的时机;在使用高考历史模拟题时,应当运用模拟题中的材料来创设更多的情境,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树立学生正确的历史观,以感性的方法赏析试题,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当然,高三历史高考复习应当以能力促高考,模拟题的使用也仅仅只是众多高考复习方法中的一种。

朱艳艳[4](2020)在《当算术思维遇上代数思维——由一道题引发的教学思考》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一、问题回溯(一)问题回放期末质量调研中一道题的正确率只有9%,让学生和我一起傻了眼。题目是这样的:如图1,一个密封的玻璃缸,长8分米、高6分米(玻璃厚度忽略不计),现在缸里的水深5分米。如果将缸竖起来,缸里水深为多少分米?

李健[5](2019)在《初中数学教科书中现实问题情境设置的实证研究 ——基于中外九版初中数学教科书的纵向与横向比较》文中研究说明为满足我国未来发展的人才需求,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亟待“素养本位”的课程设置。通过比较世界教育强国的课程设置特点,发现各国均将情境化设计理念作为落实“素养本位”数学课程的共通手段。近年来的国际教育测评显示,中国学生的现实问题解决能力和数学情感均有待提升,其本质是我国学生数学核心素养的不足。核心素养的发展离不开基于现实问题情境的教科书建设,而大量研究显示我国数学教科书中的问题情境存在诸多问题。故可从数学教科书中的现实问题情境入手,进行合理的实证研究,以期提升我国学生解决现实情境问题的能力、数学情感。整个研究设置了三个研究目的,分别是对初中数学教科书问题情境的多元视角认识、设置现状分析、质量提升建议。为达成以上三个目的,共设置了四个研究问题:(1)改革开放40年来不同时期的五版人教社初中数学教科书中,其现实问题情境在五个情境考察维度上的设置是如何变化的?(2)现行五版不同国家(地区)的初中数学教科书中,其现实问题情境在五个情境考察维度上的设置有哪些异同或特色?(3)结合九版初中数学教科书在五个情境考察维度和两个背景因素上的设置,初中数学教科书中的情境设置存在哪些内部规律?(4)通过比较九版初中数学教科书中现实问题情境在五个情境考察维度上的表现,现行人教版初中数学教科书的情境设置情况如何?为了研究的顺利开展,研究从如下六个方面梳理了已有文献:(1)现实问题情境在数学教科书中的作用、(2)我国数学教科书中现实问题情境的发展、(3)数学教科书中现实问题情境的研究现状、(4)现实问题情境作用效果的研究方法、(5)数学教科书中现实问题情境的分类研究、(6)数学课程中现实问题情境的设置原则,并选择RME理论、认知负荷理论、课程目标制定影响因素的分类学说作为研究开展的理论支撑。研究选取改革开放40年来的五版人教社初中数学教科书(人教78版、83版、92版、03版、12版)进行纵向比较,选取五版不同国家(地区)现行的初中数学教科书(中国人教12版、上海沪教版、新加坡NSM版、英国ML版、澳大利亚PM版)进行横向比较,并确立了情境类型(远近)、情境在问题解决中的作用、情境真实性、插图真实性、插图必要性这五个情境考察维度,以及情境问题作用类型、所属知识领域这两个背景因素,并对以上各维度进行了可操作性定义。按照操作性定义对教科书情境问题进行编码,经检验编码效度达到标准。以Tableau可视化软件为主要数据分析工具,对编码数据进行分析。研究得到如下四方面结论:结论1(发展变化分析):在过去40年里,我国人教版初中数学教科书中的现实问题情境设置得到了长足发展。除必要性插图的比例有所降低外,现实情境问题数占总问题数比例、真实性情境比例、含插图问题数占总问题数比例、真实插图比例等均得到提升,所设置情境更加真实、与学生日常生活的关联性更加密切、与问题解决的关联性更强。随着时代的发展,情境化设计理念在数学教科书中得到体现愈发明显,人教版初中数学教科书朝着更有利于学生现实问题解决能力、数学情感发展的方向发展。结论2(国际差异比较):国内两版教科书在情境设置的数量与比例上均不如国外三版教科书,表明国内外教科书提供给学习者的情境学习机会存在数量上的差异。在插图设置比例上,沪教版与新加坡NSM版明显低于另外三版。五版教科书中的情境设置,既有共性特征,又有个性差异。共性特征主要体现在五版教科书均重视个人情境的设置、均以构造式情境为主要呈现方式。而个性差异则主要反映在各版教科书对于情境在问题解决中作用的差异设置,以及在情境插图的设置上。人教12版和澳大利亚PM版教科书中的低水平情境较多,与另三版教科书相比,提供给学生数学建模的学习机会相对较弱。东西方文化上的差异,对教科书中情境的设置也产生了一定影响。来自中国和新加坡这两个儒家文化圈国家的三版教科书更加重视必要性插图的设置,属于西方的英国ML版和澳大利亚PM版教科书则更倾向设置真实照片为主的装饰型插图,也更倾向于设置贴近学生日常生活的个人情境。以上设置差异,也反映出东西方国家数学教育理念上的不同:东方国家偏重学科知识传授,更多地将情境视作知识呈现的载体;西方国家偏重学生认知发展,更重视利用情境提升学生的数学情感。结论3(内部规律探索):关于教科书情境设置的内部规律,从不同作用类型的问题来看:引入类问题更容易设置真实性较强的情境、真实性较强的插图,举例说明类和巩固拓展类问题更容易设置必要性较强的插图。从不同知识领域所属问题来看:数与代数领域所属问题更容易设置真实性较强的插图;图形与几何领域所属问题更容易设置与学生的日常生活较贴近的情境,更容易设置必要性较强的插图;统计与概率领域所属问题更容易设置与学生的日常生活较近的情境,更容易设置在问题解决中的综合作用较强的情境,更容易设置真实性较强的插图。而在各情境考察维度间存在三个主要相关关系:情境远近程度和情境真实性间的负相关关系,情境真实性与插图真实性间的正相关关系,插图真实性与插图必要性间的负相关关系。结论4(现状纵横定位):改革开放至今,我国人教版初中数学教科书中的情境及插图数量与比例都得到大幅提升,为学习者提供了更多的情境学习机会,但现实问题情境的占比仍低于国外三版教科书。结合纵向与横向教科书比较,得到如下两方面结论。首先,在教科书问题情境对学生数学情感的发展方面:随着2001年数学课程改革的实施,在情境远近程度、情境真实性、插图真实性这三个与学生数学情感发展密切关联的维度上,人教版数学教科书中现实问题情境更加贴近学生的日常生活、真实性更强,生动的照片型插图也更多,人教12版教科书在数学情感发展的历史比较中处于领先地位。但在与其他四个国家(地区)的教科书比较中,人教12版教科书的情境远近程度、插图真实性都不理想,提供给学生数学情感发展的学习机会存在不足。鉴于目前教科书情境在数学情感方面的良好发展态势,在未来教科书建设中,对于数学情感方面的情境设置进行进一步的改善与优化即可,如加强情境与学生的日常生活的贴近程度、以及增加真实照片的比例。其次,在教科书问题情境对学生现实问题解决能力的发展方面:对于情境在现实问题解决中的综合作用、插图必要性这两个与学生现实问题解决能力密切关联的维度,人教12版在纵向比较中均表现不佳,甚至有倒退迹象存在。尽管人教12版中插图的必要性仍然在横向比较中排名首位,但情境在现实问题解决中的综合作用却在横向比较中也处于落后位置。因此,在未来的教科书建设中,应该着力加强情境在现实问题解决中的作用。基于以上四个研究结论,对我国数学教科书现实问题情境设置的质量提升路径进行了探索,以回应数学教科书现实问题情境设置中存在的困境,为此提出了数学教科书现实问题情境设置质量提升的四条顶层设计建议:(1)发展目标:坚持创设服务于学科、学生、社会的问题情境;(2)核心动力:加强教科书编写者关于情境创设的交流学习;(3)技术支持:拓展数学教科书问题情境的时空领域;(4)终端保效:树立教师作为教科书情境改造者的身份认同。再基于所发现的困境提出了八条具体实施建议:(1)价值保障:保证现实情境成为问题解决的逻辑起点与最终归宿;(2)品质升级:提升不良结构问题情境的设置比例;(3)异域启示:开展主题式情境问题串的编写研发;(4)传承发展:注重“数学活动”栏目的持续创新;(5)兼容并包:创设兼具真实性与必要性的情境插图;(6)比例调节:紧抓教科书中情境设置的内部规律;(7)课外补给:研制满足不同学生需求的情境读本;(8)与时俱进:重视体现时代风格的问题情境创设。以及三条注意事项:(1)政治正确:履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课本的历史使命;(2)辩证吸纳:避免照搬国外经验造成的水土不服;(3)全神贯注:严控教科书情境设置中的敏感问题。在未来的研究中,应重视情境质量测评模型的研制,并加强将研究与教师教学行为、学生学习效果的结合。

罗茜文[6](2013)在《汉语语病研究百年史》文中研究指明近年来,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语言信息量的增多,语病方面的错误越来越多,各个时期语病呈现出的特点各有不同。语病方面的研究也随着语病范围的变化而变化,并呈现出立体化、多角度的趋势。本论文以近百年来的语病研究作为研究对象,在继承前人语病研究的基础上,对百年来汉语语病研究做一个系统、全面的总结,明确以后语病研究的工作重点。其次语病会随着时代的变化而变化,语病研究的方向也会产生变化。通过对语病研究的总结,了解语病研究的概况,明确各个时期语病研究的重心,并力图找到语病研究变化的方向。通过对百年来语病研究的分期研究,明确各个时期语病研究的重点,为人们了解语病、纠正语病和深入进行语病研究提供一些帮助。本文一共分为五个部分,分别是绪论、20世纪初到20世纪50年代之前的语病研究、20世纪50年代到20世纪80年代之前的语病研究、20世纪80年代至21世纪初的语病研究和总结。每个时期的语病研究概况又分别从实词、虚词、结构、表达、标点符号等五个方面进行说明。本文在对这三个时期进行细致的共时研究和精细的历时比较研究的基础上,突显近百年来语病研究的变化,明确以后语病研究的工作重心。

黄观益[7](2018)在《大陆与台湾高中语文教学参考书比较研究 ——以大陆人教版教参和台湾翰林版教参为例》文中提出语文教学参考书是教科书编写者根据语文课程标准的理念和目标编撰的教学指导性书籍,体现了语文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和目标要求,对语文课堂教学的实施和语文课程改革的推进有着重要作用。作为广大一线教师备课授课的重要辅助资料,一部好的语文教参在教学实践中可以开拓教师思维,优化教学方法,形成教学个性,真正发挥教师的教学积极性,带来课堂教学的灵活性和张力,促进语文教学改革的深化。基于此,在教学改革不断深入的今天,我们应重视语文教学参考书的研究,以充分发掘其对语文教学实践的指导功能,最大限度地发挥其优化语文课堂教学的积极作用。笔者选取大陆人教版语文教参与台湾翰林版语文教参为研究对象进行对比研究分析,试图以最能集中体现两岸语文教育核心理念的语文教参为突破口,探究两岸在语文教育理念和教学方式上的异同,以此拓展研究视域,加深对语文教参的认识。本论文主要分两部分,分别是绪论和正文。绪论部分,主要介绍本课题的研究缘起及涉及的重要概念;对高中语文教学参考书的研究现状进行梳理分析,整理归纳当前语文教参研究的发展脉络;并提出本课题的基本研究思路和方法。正文部分共分为四个小节:第一小节,着眼于两岸课程指导文件的比较分析,以期为全文的展开确立研究视角和奠定理论基础。本节先对比两岸课程指导文件的基本结构框架,总结出其整体上呈现出的内容上的“刚性”与“弹性”、理念上的“大语文”与“小语文”之分。再具体就其内容要素进行比较分析,总结出其在课程性质理念上的重教化与重实用之分、在课程目标上的整体建构与分层推进之别、在教学建议上学生主体与教师中心的差异以及在教学评价上定性评价与定量评价的区分。第二小节,以两岸课程指导文件呈现出的基本理念和思想为基础,对人教版教参和翰林版教参进行比较分析。首先从宏观的角度对两岸教参的编制体例和全书架构进行分析,形成对两岸教参的整体结构的认知,总结出两岸课程标准在各自教参中的呈现方式上“显性与隐性”、“宽泛与细致”的特点。其次从微观的视角深入分析两岸教参的单篇文本,分析两岸教参在文本解读、教学建议、练习设计、资料补充等具体内容要素上的特点和区别,探究其与各自课程理念的融合,以发现两岸语文的特点及优势,加深对语文教参的认识。第三小节,在前文对两岸语文教参对比研究的基本认识的基础上,选取大陆人教版与台湾翰林版语文教参中的相同篇目《琵琶行(并序)》作为研究对象,通过对两岸语文教材相同篇目的教参文本在教学准备板块、课堂教学板块、课后资料补充板块的分析比较,更深入、客观地分析两岸教参在编制思想与内容上的异同,把握两岸语文教育的基本特点,以深化对两岸语文教育观念的认识。第四小节,基于两岸教参比较研究的基本结论,总结、分析现行人教版教参存在的教学内容的泛化、教学方法的模糊、教学资源的固化、教学评价的缺失四个方面的问题,并以两岸教参的比较研究为参照,提出理想的教参应具备理念指引、目标明晰、内容明确、操作强化、资源丰富、评价多元等方面的特点,为现行高中语文教参的编写提出合理性的建议。

曹庸夫[8](1997)在《从一道练习题说开去》文中研究表明 我曾经设计过这样一道练习题:指出下面句子成分搭配上的毛病,并修改。他那慈祥的音容笑貌又浮现了。毛病是:<sub><sub>。改为:<sub><sub>。试卷反馈表明:仅有几个学生全答对,部分学生知道是"音容笑貌"与"浮现"不能搭配,且改对了,就是说不到句子成分搭配上的实质。这就表明了学生没有真正建立有关

侯志红[9](2008)在《评析《中小学英语教学与研究》杂志(2001年-2005年)》文中指出目前,我国公开出版的教育期刊有一千多种。教育期刊上有很多信息,有成功的经验,也有失败的教训,有新的研究动态,有新的猜想、设想,也有新的理论见解。教育期刊所携带教育信息资料能比较及时地反映某些教育思想观点、教育科研成果以及教育改革和发展动态。这些教育期刊在促进中小学教师专业发展方面越来越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是其它任何媒体和措施无法代替的。研究教育期刊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首先,可以体现国家、地区的教育发展;其次,可以体现学科教学观念、教学方法的发展;再次,可以侧面反映社会的发展和经济的发展;最后,教育期刊研究有利于教师素质的提高。《中小学英语教学与研究》是华东师范大学主办的中国基础外语教育类核心期刊。自1978年创刊以来,该刊秉承“理论引领,实践指导”的办刊宗旨,为我国的基础教育做出了贡献。本论文研究的目的主要在于:深入了解《中小学英语教学与研究》刊物本身,进一步了解刊物内容——中小学英语教学的现状,分析中小学英语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并尽所能对《中小学英语教学与研究》刊物的发展提出一些对策。研究的实践意义是为期刊的编辑对期刊的更好发展进行系统规划提供参考;了解中小学英语教学改革现状和发展趋势。论文研究的特色为:从一本基础教育外语类期刊为切入点,透视我国的中小学英语教学改革。多种研究方法的综合运用,以体现本研究的准确性与客观性;第一手研究资料的获取,以体现本研究资料的可靠性与丰富性。论文的第一章为引论,介绍了选题的缘起。第二章从期刊的栏目设置、稿件来源、文章作者、参考文献和稿件研究方法五方面对期刊进行全方位的分析。第三章以《小学英语》栏目为例,对期刊的特色栏目进行研究分析。发现2001—2005年“小学英语”栏目呈现出以下特点:1)讨论话题丰富;2)关注群体渐多;3)文献意识增强;4)理论研究极少;5)关注自身偏少;6)地域发展失衡。并从期刊的发展透视出小学英语教学在课程目标、教学方法、教学模式、教育技术和研究趋势的发展。基于以上研究,笔者对于期刊栏目体现出的问题进行了思考:中小学衔接的问题、农村小学英语开设的问题、英语启蒙教学的问题和创设理想英语学习环境的问题。在第四章里,笔者尝试对《中小学英语教学与研究》的未来发展提出一些建议。

王丽红[10](2005)在《语文教育大讨论述评》文中研究指明本项研究的定位是:第一,尽可能详尽地搜集大讨论的原始材料,对其综合比较,做一个全景式的回顾和鸟瞰,录以存档,留下这段历史;第二,对这些材料内容进行归纳透视,由表及里,对这场大讨论本身进行较为全面、深入的反思,揭示讨论各方的立场、观念的差异和冲突。 本研究认为,这一场语文教育大讨论可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批评与辩护期(1997—1998);第二阶段,学术讨论与思想批判期(1999—2000);第三阶段,学科建设与讨论期(2001—2002)。我的研究结论是:这是一场由外而内、从下到上的语文教育大讨论,它所揭示的语文教育问题的深刻性、危害的严重性、普遍性,以及参与人员之广泛,社会关注之热切,时间持续之长久,在整个现代语文教育百年发展史上,都是绝无仅有的。从实质上说,这是一场语文教育的性质之争、观念之争,是“人文论”对“工具论”观念及其危害的强烈抨击。是百年中国语文教育史上的一次“人本主义”的思想启蒙运动。这次大讨论,将语文教育与“人的发展”紧密联系在一起。语文教育在近百年的发展历史中,经历了若干次激烈的大讨论,但只有这一次“工具论”与“人文论”的大讨论才真正逼近了语文教育与“人的发展”这个最根本的问题。 通过大讨论,确定了“人文性”在语文教育中的应有地位,初步开创了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学术讨论风气。通过大讨论,推动了《教学大纲》和《课程标准》对语文性质的修订,促进了教材改革、中考和高考改革,以及课堂教学方法的创新。不足是:仍然没有澄清“语文是什么”的问题,同时考试制度改革的研讨也有待深入。

二、从一道练习题说开去(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从一道练习题说开去(论文提纲范文)

(1)统编高中历史教科书配套练习册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节 选题缘由
    第二节 研究综述
    第三节 相关概念界定
    第四节 研究对象及研究方法
    第五节 研究意义及创新之处
第一章 高中历史练习册概述
    第一节 高中历史教育评价
        一、历史教育评价类型
        二、练习册的评价功能
    第二节 高中历史练习册概况
        一、高中历史练习册的类别
        二、高中历史练习册的特点
        三、统编高中历史教科书配套练习册
第二章 高中历史练习册的编制
    第一节 编制基础:原则与理论
        一、编制原则
        二、编制理论
    第二节 编制体例:结构与内容
        一、栏目编排
        二、题型分布
    第三节 编制特色:个性与共性
        一、人教版:精准设计科学对接,讲练同步增长能力
        二、北京版:学科知识系统整合,实践任务引领价值
        三、辽宁版:对点实训方法指引,素养透视高效达标
        四、山东版:单课单元环节完整,测验评价维度多元
第三章 上海版历史练习册微探
    第一节 课改成果与练习册编制
        一、中学历史学科的课程改革
        二、课改经验下的历史练习册
        三、编制特色:融合课改指向能力,乡土资源有机渗透
    第二节 练习册应用的现状调查
        一、历史作业的多面相
        二、历史练习册的使用情况
    第三节 练习册应用的问题及成因分析
        一、编用略显脱节,理论实践生隔阂
        二、使用形式单一,应用路径循传统
        三、评价方式单调,学习兴趣难激发
第四章 高中历史练习册的启示与建议
    第一节 编制有法:专业、多元、通俗、特色
        一、理念先行,专业指导有保障
        二、主体多元,协同合作齐助力
        三、难易适宜,通俗有度巧激趣
        四、特色鲜明,学科育人出新意
    第二节 使用过程:科学、多维、灵活、整合
        一、因人而异:科学应用,方式讲究
        二、因时而异:多维评价,实时跟进
        三、因课而异:灵活选择,单元整合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2)基于变式理论的小学数学概念教学设计研究 ——以“倍的认识”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导论
    (一)问题提出
    (二)研究综述
    (三)理论基础
    (四)研究目的及意义
    (五)研究设计
一、基于变式理论的小学数学概念教学设计的内涵和价值
    (一)基于变式理论的小学数学概念教学设计的内涵
    (二)基于变式理论的小学数学概念教学设计的价值
二、基于变式理论的小学数学概念教学设计的可行性分析
    (一)基于变式理论的小学数学概念教学设计特点
    (二)变式理论与小学数学概念教学设计的融合分析与框架
三、基于变式理论的“倍的认识”单元教学设计
    (一)教学设计前期分析
    (二)教学目标的设计
    (三)教学内容的设计
    (四)教学策略的设计
    (五)基于变式理论的小学数学概念“倍的认识”教学过程的设计
    (六)教学评价设计
四、基于变式理论的小学数学概念教学设计实施与反思
    (一)教学设计的实施
    (二)教学设计的效果分析
    (三)对学生困惑的反思
    (四)基于变式理论的小学数学概念教学设计的局限性
    (五)实施建议
五、总结与展望
    (一)研究总结
    (二)研究不足
    (三)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一)中文文献
    (二)外文文献
附录
    附录一
    附录二
致谢

(3)高三历史复习中高考模拟题的选用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一、绪论
    (一)研究缘起
    (二)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研究目的
        2.研究意义
    (三)研究思路与方法
        1.研究思路
        2.研究方法
    (四)相关概念界定
        1.高三历史复习课
        2.高考模拟题
    (五)研究综述
        1.对高考命题的研究
        2.对高三历史复习课的研究
二、高三历史复习课模拟题选用的分析
    (一)M中学高三年级选用高考历史模拟题的现状分析
        1.高考历史模拟题的来源
        2.高考历史模拟试题的选取
        3.高考历史模拟题的使用
        4.存在的问题
    (二)选用模拟题的趋向
        1.选用材料丰富新颖,内容形式多样
        2.选用史学前沿动态、时事政治,紧密联系当下
        3.可以进行专题训练、专项能力训练、变式训练
        4.可依照学生能力进行分层训练
三、高三历史复习课选用模拟题的课堂案例分析
    (一)案例选择依据和方法
    (二)试卷讲评课选用模拟题的案例分析
        1.案例背景
        2.案例描述
        3.案例分析
    (三)复习课中选用模拟题的案例分析
        1.案例背景
        2.案例描述
        3.案例分析
四、高三历史复习选用模拟题的策略
    (一)选取模拟题的策略
        1.求新
        2.适度
        3.分层
        4.适时
    (二)使用模拟题的策略
        1.运用新材料,步入新情境
        2.把握历史观,注重科学性
        3.培养探究欲,保证开放性
        4.感性评习题,提升写作力
五、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一 教师访谈提纲
    附录二 教师访谈记录
致谢

(4)当算术思维遇上代数思维——由一道题引发的教学思考(论文提纲范文)

一、问题回溯
    (一)问题回放
    (二)学情分析
二、问题寻因
    (一)教学重算术方法、轻代数方法
    (二)教材编排制约
    (三)学生不能灵活运用数学解题策略
三、教学寻策
    (一)重视代数思维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日常渗透
        1. 重视代数思维在教学中的地位。
        2. 从低年级起逐步渗透代数思维。
    (二)用字母表示数要拓展到“字母参与运算”
    (三)将小学解决问题的策略与代数思维进行融合
【编者的话】

(5)初中数学教科书中现实问题情境设置的实证研究 ——基于中外九版初中数学教科书的纵向与横向比较(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一、研究背景
        (一) 21世纪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迫待“素养本位”的教科书建设
        (二) 情境化设计理念成为各国数学课程落实核心素养的共通手段
        (三) 我国数学教科书中现实问题情境设置面临诸多挑战
        (四) 国际教育测评视角下中国学生数学学习的两方面不足
        (五) 小结
    二、研究目的与问题
        (一) 研究目的
        (二) 研究问题
    三、研究框架
    四、概念界定
        (一) 数学教科书
        (二) 数学教科书中的问题
        (三) 情境
        (四) “情境问题”与“问题情境”
        (五) 数学情感
        (六) 数学教科书中的插图
    五、研究意义
        (一) 理论意义
        (二) 实践意义
    六、论文结构
第二章 文献综述与理论基础
    一、文献综述
        (一) 数学教科书中现实问题情境的作用
        (二) 我国数学教科书中现实问题情境的发展
        (三) 数学教科书中现实问题情境的研究现状
        (四) 现实问题情境作用效果的研究方法
        (五) 数学教科书中现实问题情境的分类研究
        (六) 数学教科书中问题情境设置的基本原则
        (七) 小结
    二、理论基础
        (一) RME理论
        (二) 认知负荷理论
        (三) 课程目标制定的影响因素分类学说
第三章 研究设计
    一、研究对象
        (一) 纵向比较的教科书选择
        (二) 横向比较的教科书选择
    二、研究工具
        (一) “情境类型(远近)”分析框架
        (二) “情境在现实问题解决中作用”分析框架
        (三) “情境真实性”分析框架
        (四) “插图真实性”分析框架
        (五) “插图必要性”分析框架
    三、编码说明
        (一) 编码方式
        (二) 编码示例
        (三) 编码信度
    四、数据处理
第四章 人教版初中数学教科书现实问题情境设置的发展变化分析
    一、人教社五版教科书中现实情境问题概况
    二、人教社五版教科书中情境类型的比较
        (一) 统计结果
        (二) 讨论
    三、人教社五版教科书中情境在现实问题解决中作用的比较
        (一) 统计结果
        (二) 讨论
    四、人教社五版教科书中情境真实性的比较
        (一) 统计结果
        (二) 讨论
    五、人教社五版教科书中插图真实性的比较
        (一) 统计结果
        (二) 讨论
    六、人教社五版教科书中插图必要性的比较
        (一) 统计结果
        (二) 讨论
    七、本章结论
第五章 中外初中数学教科书现实问题情境设置的差异比较
    一、中外五版教科书中现实情境问题概况
    二、中外五版教科书中情境类型的比较
        (一) 统计结果
        (二) 讨论
    三、中外五版教科书中情境在现实问题解决中作用的比较
        (一) 统计结果
        (二) 讨论
    四、中外五版教科书中情境真实性的比较
        (一) 统计结果
        (二) 讨论
    五、中外五版教科书中插图真实性的比较
        (一) 统计结果
        (二) 讨论
    六、中外五版教科书中插图必要性的比较
        (一) 统计结果
        (二) 讨论
    七、本章结论
第六章 初中数学教科书中现实问题情境设置的内部规律探索
    一、问题作用类型对情境各考察维度的影响
        (一) 统计结果
        (二) 讨论
    二、问题所属知识领域对情境各考察维度的影响
        (一) 统计结果
        (二) 讨论
    三、情境各考察维度间的关系
        (一) 统计结果
        (二) 讨论
    四、本章结论
第七章 人教版初中数学教科书现实问题情境设置现状的纵横定位
    一、九版教科书中现实情境问题概况
    二、九版教科书情境远近程度的比较
        (一) 统计结果
        (二) 讨论
    三、九版教科书情境在现实问题解决中作用的比较
        (一) 统计结果
        (二) 讨论
    四、九版教科书情境真实性的比较
        (一) 统计结果
        (二) 讨论
    五、九版教科书插图真实性及必要性的比较
        (一) 统计结果
        (二) 讨论
    六、本章结论
第八章 研究结论、建议与展望
    一、研究结论
    二、对教科书现实问题情境质量提升的思考与建议
        (一) 我国数学教科书中现实问题情境设置的困境
        (二) 数学教科书中现实问题情境设置的影响机制
        (三) 数学教科书中现实问题情境设置质量的提升路径
    三、研究特点、局限与展望
        (一) 研究特点
        (二) 研究局限与展望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1 人教78版教科书编码
    附录2 人教83版教科书编码
    附录3 人教92版教科书编码
    附录4 人教03版教科书编码
    附录5 人教12版教科书编码
    附录6 沪教版教科书编码
    附录7 新加坡NSM版教科书编码
    附录8 英国ML版教科书编码
    附录9 澳大利亚PM版教科书编码
致谢
在读期间科研成果

(6)汉语语病研究百年史(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致谢
1.绪论
    1.1 选题缘由
    1.2 研究现状
    1.3 研究目的
    1.4 研究意义
    1.5 研究方法
    1.6 相关说明
        1.6.1 语病的定义
        1.6.2 病句研究的范围
2. 20 世纪初到 20 世纪 50 年代之前的语病研究
    2.1 20 世纪初——20 世纪 50 年代之前的语病研究
        2.1.1 用字方面
        2.1.2 实词方面
        2.1.3 虚词方面
        2.1.4 结构方面
        2.1.5 表达方面
        2.1.6 标点符号方面
        2.1.7 综合
    2.2 本章小结
3. 20 世纪 50 年代到 20 世纪 80 年代之前的语病研究
    3.1 20 世纪 50 年代——20 世纪 80 年代之前的语病研究
        3.1.1 用字方面
        3.1.2 实词方面
        3.1.3 虚词方面
        3.1.4 结构方面
        3.1.5 表达方面
        3.1.6 标点符号方面
        3.1.7 综合
    3.2 本章小结
4. 20 世纪 80 年代到 21 世纪初的语病研究
    4.1 20 世纪 80 年代到 21 世纪初的语病研究
        4.1.1 用字方面
        4.1.2 实词方面
        4.1.3 虚词方面
        4.1.4 结构方面
        4.1.5 表达方面
        4.1.6 标点符号方面
        4.1.7 综合
    4.2 本章小结
5.总结
    5.1 20 世纪初——50 年之前与 20 世纪 50——80 年之前语病研究的对比简析
        5.1.1 用字方面的对比简析
        5.1.2 实词方面的对比简析
        5.1.3 虚词方面的对比简析
        5.1.4 结构方面的对比简析
        5.1.5 表达方面的对比简析
        5.1.6 标点方面的对比简析
        5.1.7 综合方面的对比简析
    5.2 20 世纪50——80 年之前与 20 世纪 80 年——21 世纪初语病研究的对比简析
        5.2.1 用字方面的对比简析
        5.2.2 实词方面的对比简析
        5.2.3 虚词方面的对比简析
        5.2.4 结构方面的对比简析
        5.2.5 表达方面的对比简析
        5.2.6 标点方面的对比简析
        5.2.7 综合方面的对比简析
    5.3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7)大陆与台湾高中语文教学参考书比较研究 ——以大陆人教版教参和台湾翰林版教参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缘起
    (二)概念界定
    (三)文献综述
        1.语文教参存在的知识错误指瑕
        2.语文教参的地位、功能和使用问题
        3.语文教参编制问题和理想教参构建
        4.海内外语文教参比较研究
        5.语文教参的研究论着
    (四)理论依据
    (五)研究方法
一、大陆与台湾语文课程指导文件比较
    (一)两岸课程指导文件概观
        1.大陆《课程标准》基本结构框架
        2.台湾《课程纲要》基本结构框架
        3.两岸课程文件的整体分析
    (二)两岸课程指导文件的内容比较
        1.课程性质、理念
        2.课程目标
        3.教学建议
        4.教学评价
二、人教版教参与翰林版教参编写体例与内容比较
    (一)人教版教参与翰林版教参编写体例比较
        1.人教版教参的编写体例
        2.翰林版教参的编写体例
        3.两版教参中课程指导文件的呈现
    (二)人教版教参与翰林版教参内容要素比较
        1.文本解读
        2.教学建议
        3.练习设计
        4.资料补充
三、人教版、翰林版《琵琶行(并序)》篇目教参文本比较
    (一)教学准备板块
        1.教学目标
        2.教学建议
        3.背景知识
    (二)课堂教学板块
        1.课文研讨
        2.练习设计
    (三)资料补充板块
四、反思与启示
    (一)高中语文教参的四点反思
        1.教什么:教学内容的泛化
        2.怎么教:教学方法的模糊
        3.用什么教:教学资料的固化
        4.教得如何:教学评价的缺失
    (二)高中语文教参编制的构想
        1.贯彻理念,立足师生
        2.明晰目标,紧扣重点
        3.明确内容,优化教学
        4.落实建议,强化操作
        5.丰富资源,合理利用
        6.多元评价,促教促学
结语
参考文献
读研期间发表的论文
致谢

(9)评析《中小学英语教学与研究》杂志(2001年-2005年)(论文提纲范文)

论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引论
    一、研究教育期刊的原因
        (一) 教育期刊的特点适于材料分析
        (二) 教育期刊研究利于提高教师素质
    二、选择《中小学英语教学与研究》作为研究对象的原因
        (一) 《中小学英语教学与研究》简介
        (二) 《中小学英语教学与研究》是核心期刊
        (三) 《中小学英语教学与研究》研究领域先进
        (四) 《中小学英语教学与研究》编辑人员立足高远
    三、期刊研究时段的选取
    四、国内研究现状分析
        (一) 对于期刊的研究
        (二) 对于外语类期刊的研究
        (三) 对于外语教育类期刊的研究
        (四) 对于基础外语教育类期刊的研究
    五、本篇论文内容介绍
        (一) 研究方法
        (二) 研究目的、意义和特色
第二章 研究结果分析与探讨
    一、期刊栏目概况及分析
        (一) 栏目设置概况
        (二) 栏目设置类型
        (三) 栏目设置分析
    二、载文情况统计与分析
    三、论文地域来源数据与分析
        (一) 文章来源地域不平衡
        (二) 城乡发展不平衡
    四、文章作者数据分析
        (一) 多产作者分析
        (二) 多产单位分析
        (三) 作者层次分析
        (四) 合着情况分析
        (五) 多产作者单位分析
    五、参考文献研究
        (一) 参考文献的重要性
        (二) 期刊参考文献数据分析
        (三) 参考文献语种的统计分析
        (四) 参考文献类型的统计分析
        (五) 期刊自引分析
    六、稿件研究方法分析
第三章 特色栏目《小学英语》的分析研究
    一、小学英语教育发展历史
        (一) 小学英语课程的开设
        (二) 小学英语课程大纲发展
    二、《小学英语》栏目回顾
        (一) 谢红仔的研究
        (二) 范盛銮的调查
    三、《小学英语》栏目的特点
        (一) 讨论话题丰富
        (二) 关注群体渐多
        (三) 文献意识增强
        (四) 理论研究极少
        (五) 关注自身偏少
        (六) 地域发展失衡
    四、期刊发展透视小学英语教育发展趋势
        (一) 课程目标体现
        (二) 教学观念体现
        (三) 教学模式与方法体现
        (四) 教育技术体现
        (五) 研究焦点体现
    五、“小学英语”栏目折射英语教育系统研究的必要性
    六、“小学英语”栏目体现问题的思考
        (一) 中小学衔接的问题
        (二) 农村小学英语开设的问题
        (三) 英语启蒙教学的问题
        (四) 创设理想英语学习环境的问题
第四章 《中小学英语教学与研究》未来发展建议
    一、《中小学英语教学与研究》刊发论文的特点
    二、《中小学英语教学与研究》未来发展建议
        (一) 开辟新的栏目
        (二) 规范论文格式
        (三) 拓宽选题范围
        (四) 提高经营意识
结语
附录
参考文献
    中文期刊类(含报纸)
    中文着作类
    外文着作类
致谢

(10)语文教育大讨论述评(论文提纲范文)

前言
一.语文教育大讨论的背景与缘起
    (一) 背景
        1.社会背景
        (1) 社会的发展
        (2) 教育的发展
        2.学科背景
        (1) 语文学科具有举足轻重的特殊地位
        (2) 语文教育存在较为严重的问题
        (3) 在此之前,语文教育已经受到批评
    (二) 缘起
        第一篇:《女儿的作业》
        第二篇:《中学语文教学手记》
        第三篇:《文学教育的悲哀》
二.语文教育大讨论的过程(上)——批评与辩护(1997—1998)
    (一) 重要事件扫描
    (二) 主要话题与观点
        话题一:如何看待近20年来的语文教育
        话题二:语文教育的病根是什么
        话题三:关于教材
        话题四:关于“教参”
        话题五:关于阅读教学
        话题六:关于写作教学
        话题七:关于考试
        话题八:关于教师
        话题九:关于学生
    (三) 本阶段讨论的主要特点
        1.批评与辩护并存:批评猛烈,辩护软弱
        2.参与讨论的人员多样
        3.报纸响应最热烈
        4.文章发表得最多,座淡会开得最多
        5.讨论的话题最多
    (四) 重要文章存目
三.语文教育大讨论的过程(中)——学术讨论与思想批判(1999—2000)
    (一) 本阶段讨论的主要特点
        1.形成了两条线的格局
        2.“报热刊冷”的局面转向“报刊两热”
        3.参与讨论的各种专题书籍增多
    (二) 重要事件扫描
    (三) 主要话题与观点
        第一条线:学术争鸣
        话题一:关于语文学科的性质及病根
        话题二:关于课程理论
        话题三:关于写作教学
        第二条线:思想批判
    (四) 重要文章存目
四.语文教育大讨论的过程(下)——学科建设与讨论(2001—2002)
    (一) 重要事件扫描
    (二) 本阶段讨论的主要特点
        1.讨论的话题逐渐转向学科建设的新成果
        2.讨论的重心从“圈外”的报纸转向“圈内”的语文刊物
        3.讨论的主体从“圈外人”转向“圈内人”
        4.讨论的方式从原来偏激尖锐的批评转向冷静理性的反思
    (三) 主要话题与观点
        话题一:“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
        话题二:“忧思语文新教材”
        话题三:“关注语文新课标”
        话题四:语文教学新误区
        话题五:公开课的是与非
    (四) 重要文章存目
五.语文教育大讨论反思
    (一) 成果
        1.推动了《教学大纲》和《课程标准》对语文性质的修订
        2.促进了教材改革
        3.促进了中考、高考改革
        4.触发了阅读教学方法的创新
        5.触发了写作教学理念的创新
    (二) 不足
        1.仍然没有澄清“语文是什么”
        2.考试制度改革还不彻底
结语
    1.要立足整个教育:不仅仅是语文
    2.要关注传统:不仅仅是引进
    3.要理性权衡:不仅仅是盲目排斥
    4.要平等对话:不仅仅是学术
    5.要着眼于建设:不仅仅是破坏
    6.要发动广大教育工作者参与:不仅仅是专家学者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四、从一道练习题说开去(论文参考文献)

  • [1]统编高中历史教科书配套练习册的研究[D]. 沈红萍. 华东师范大学, 2020(01)
  • [2]基于变式理论的小学数学概念教学设计研究 ——以“倍的认识”为例[D]. 冉和香. 西南大学, 2020(01)
  • [3]高三历史复习中高考模拟题的选用策略研究[D]. 张阳. 西北师范大学, 2019(06)
  • [4]当算术思维遇上代数思维——由一道题引发的教学思考[J]. 朱艳艳. 教育视界, 2020(05)
  • [5]初中数学教科书中现实问题情境设置的实证研究 ——基于中外九版初中数学教科书的纵向与横向比较[D]. 李健. 天津师范大学, 2019(12)
  • [6]汉语语病研究百年史[D]. 罗茜文. 四川外国语大学, 2013(10)
  • [7]大陆与台湾高中语文教学参考书比较研究 ——以大陆人教版教参和台湾翰林版教参为例[D]. 黄观益. 广西师范大学, 2018(01)
  • [8]从一道练习题说开去[J]. 曹庸夫. 语文教学通讯, 1997(01)
  • [9]评析《中小学英语教学与研究》杂志(2001年-2005年)[D]. 侯志红. 华东师范大学, 2008(08)
  • [10]语文教育大讨论述评[D]. 王丽红. 浙江师范大学, 2005(07)

标签:;  ;  ;  ;  ;  

从锻炼开始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