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锡钙钒系多晶石榴石的晶粒尺寸与铁磁共振损耗的关系(论文文献综述)
丁一[1](2019)在《L波段环行器用石榴石铁氧体及应用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微波铁氧体环行器在雷达系统收发组件(T/R组件)和电路中起信号分路隔离、匹配以及提高增益的作用,对电子系统性能有重要影响。而对于铁氧体环行器来说,应用于其中的铁氧体材料对其性能有重要影响。与高频段器件相比,L波段铁氧体环行器工作频段低,铁氧体材料在低场区进行工作时,要求铁氧体材料的饱和磁化强度(4πMs)较低,会导致材料的温度稳定性下降。因此,本文针对L波段环行器中低4πMs石榴石铁氧体材料的制备技术进行研究,并基于此材料进行环行器仿真优化设计。采用传统氧化物陶瓷工艺制备低4πMs石榴石铁氧体材料,研究配方、添加剂、缺铁量和工艺等因素对材料饱和磁化强度(4πMs)、居里温度(Tc)、铁磁共振线宽(ΔH)、温度稳定性和介电损耗等性能的影响。确定材料的基础配方为Y2.7-yCa0.3-zGdyAlxFe4.68-x-zZr0.3VzMn0.02O12,通过实验探索Al3+、Gd3+和V5+取代以及制备石榴石铁氧体材料过程中烧结温度、Bi2O3添加剂和缺铁量这三种因素对材料性能的影响。为了降低材料的4πMs,研究Al3+取代对石榴石铁氧体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1)适量的Al3+取代对样品的晶相组成无明显影响,各组样品均为纯石榴石相;(2)随Al3+取代量的增加,样品烧结活化能Q增大,烧结样品密度减小,气孔率增大,收缩率减小,烧结充分程度下降。这是由于Al2O3与Y2O3烧结生成Y3Al5O12所需能量高于Fe2O3与Y2O3烧结生成Y3Fe5O12所需的能量,因此Al3+取代量越多,材料烧结所需的能量越大,烧结越困难;(3)随Al3+取代量增加,烧结样品的4πMs显着降低,同时Tc和ΔH也呈下降趋势。当Al3+取代量为1.2时,样品4πMs=305 Gs,Tc=115℃,ΔH=40 Oe。为提高材料的温度稳定性,在Al3+取代的基础上进行了Gd3+取代研究,结果表明:(1)各组Gd3+取代样品晶相组成无明显区别,均为纯石榴石相,同时Tc无明显变化,但Gd3+取代可以改变样品抵消点温度Td,从而显着改善材料在-55℃+85℃的温度稳定性;(2)随着Gd3+取代量的增加,样品Td逐渐上升,温度系数α4πMs先减小后增大,当Gd3+取代量为0.4时α4πMs达到最小值3.60‰/℃;(3)Gd3+取代使烧结样品的密度增大,但对样品气孔率和收缩率影响很小;随着Gd3+取代量增多,材料的4πMs略有降低,同时材料的ΔH明显增大。为改善烧结样品的显微结构和降低材料的ΔH,进行了V5+取代研究,结果表明:V5+取代对材料烧结有促进作用,随V5+取代量增加,样品的气孔率P降低,收缩率η增大,显微结构明显改善,样品4πMs、Tc和ΔH均呈降低趋势。烧结温度实验的研究结果表明,随着样品烧结温度提高,样品平均晶粒尺寸和4πMs先增大后减小,P和ΔH先减小后增大,在1320℃时样品P和ΔH达到最小值。为进一步促进烧结与优化材料性能,以Bi2O3为添加剂进行掺杂研究,结果表明随着Bi2O3掺杂量增大,样品表观密度db先增大后减小,P先减小后增大,当Bi2O3掺杂量为0.1 wt%时,样品显微结构最好,同时4πMs最大,ΔH最小。采用缺铁配方以降低材料介电损耗,结果表明少量缺铁时样品晶相组成无明显变化,各组样品均为纯石榴石相,随着材料缺铁量增大,样品介电损耗tanδε和介电常数εr呈下降趋势。由上述研究可得适宜的材料配方为Y2.3Ca0.25Gd0.4Al1.2Fe3.43Zr0.3V0.05Mn0.02O12,烧结温度为1320℃,Bi2O3和BaTiO3掺杂量分别为0.1wt%。所得样品的静磁性能为:4πMs=305 Gs(常温),Tc=115℃,温度系数α4πMs=3.60‰/℃(-55℃+85℃),常温下,在9.25GHz下样品的微波性能为:ΔH=38 Oe,tanδε=1.77×10-4,εr约12。基于上述制备的石榴石铁氧体材料,利用HFSS软件开展铁氧体微带环行器仿真设计研究。首先,根据铁氧体微带环行器环行条件计算环行器中心结半径和铁氧体基板厚度,并根据阻抗匹配理论计算微带线尺寸,得到环行器的初始模型和尺寸参数。最初的环行器模型中心结半径约为26 mm,铁氧体基板厚为6 mm,大Y结长为24 mm,宽为15 mm。采用HFSS软件对环行器的初始模型和结构尺寸进行仿真优化设计。最终经过HFSS仿真软件优化后,基片体积为66×66×3.6 mm3,仿真结果为:在0.81 GHz0.98 GHz范围内,回波损耗|S11|和隔离度|S31|均大于20dB,插入损耗|S21|小于0.3 dB,驻波比VSWR<1.5,环行效果良好。
蒲志勇[2](2018)在《S/C波段环行器用石榴石铁氧体制备及应用研究》文中认为微波铁氧体环行器是一种非互易性器件,它是利用微波铁氧体材料在外加微波电磁场和直流稳恒磁场的共同作用下表现出的旋磁特性而制成的,在雷达系统收发组件(T/R组件)以及电路中实现信号分路隔离、匹配以及提高增益的作用,是电子系统中不可或缺的关键器件。在大气传输中,与X波段相比,S/C波段电磁波具有传播损耗小、探测距离远等优点,尤其适用于气象雷达、军事遥感雷达、预警机雷达等,而一部上述雷达系统需要成千上万只S/C波段环行器。随着通讯技术与军事技术的发展,S/C波段微波环行器的低插损和宽频带受到高度重视,而环行器的性能又取决应用于其中的石榴石铁氧体材料。基于上述,本文采用传统氧化陶瓷工艺制备应用于S/C波段环行器的石榴石铁氧体材料,研究离子取代以及关键制备工艺对石榴石铁氧体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对于S波段环行器用Y1.8Ca1.2Zr0.4V0.4Mn0.05Fe4.1O12铁氧体而言,适宜的预烧与烧结温度分别为1100℃和1300℃;采用Ti4+取代不会改变材料的晶相,样品均为单一石榴石铁氧体物相;Ti4+引入有助于晶粒的生长;随Ti4+含量增加,样品的晶格常数增加,表观密度、4πMs、Hc和α4πMs均逐渐下降;铁磁共振线宽?H先略有增加再下降,当取代量x=0.4时,?H达最小为22 Oe,其中气孔致宽?Hp大于磁晶各向异性致宽?Ha,即?Hp是?H的主要来源;Sn4+取代也不会改变材料的石榴石晶相,但Sn4+取代会抑制晶粒的生长;随Sn4+含量增加,材料的晶格常数增加,表观密度、4πMs、Hc和α4πMs均下降,?H和?Hp逐渐增加,而?Ha逐渐降低。对于C波段环行器用Y2.3Ca0.7Zr0.3V0.2Mn0.05Fe4.4O12铁氧体而言,适宜的预烧与烧结温度分别为1100℃和1340℃;Al3+取代会造成样品晶格常数逐渐减小,表观密度也逐渐减小,晶粒尺寸保持在7?m左右,同时Al3+取代能有效降低4πMs,也能在一定程度上降低K1,而Hc却保持在60 A/m左右;随Al3+取代量的增加,样品的?H呈减小趋势,当取代量x=0.6时?H为34 Oe,而相对介电常数εr在1314之间,介电损耗tgδε均小于10-3。最后,基于自主研制的微波石榴石铁氧体材料,利用HFSS软件开展了S/C波段微带环行器的仿真设计,并根据优化的结构参数,通过抛光、光刻工艺和薄膜沉积技术制作了相应的环行器实物。测试结果表明:S波段微带环行器在2.43.6GHz下,隔离度>18 dB,插入损耗<0.9 dB,驻波比<1.4,而C波段微带环行器在5.67.2 GHz下,回波损耗>18 dB,隔离度>20 dB,插入损耗<0.8 dB,驻波比<1.4。
郭荣迪[3](2017)在《高旋磁性铁氧体及其在Ka波段移相器中的应用研究》文中研究指明LiZn和NiCuZn铁氧体均为优良的微波铁氧体材料。其中,LiZn铁氧体材料具有饱和磁化强度可调范围宽、剩磁对应力敏感性低、居里温度高以及成本低廉等特点。相比于LiZn铁氧体,NiCuZn铁氧体材料具有较低的磁晶各向异性常数及较高密度等优点,故其具有较低的铁磁共振线宽ΔH,但其居里温度较低。两种铁氧体材料均被广泛应用于各种高频微波/毫米波器件。对于Ka波段铁氧体移相器,为实现其低插入损耗、高温度稳定性和小型轻量化,要求应用其中的铁氧体具有高饱和磁化强度、剩磁比和居里温度及低矫顽力、铁磁共振线宽和介电损耗角正切。综上所述,本文在材料方面对应用于Ka波段铁氧体移相器的高旋磁性LiZn铁氧体、NiCuZn铁氧体及复合技术制备的LiZn/NiCuZn铁氧体的静磁性能、微波损耗及其影响机理展开研究工作;在器件方面,针对Ka波段铁氧体移相器的优化仿真设计与实现展开研究工作。首先,在高旋磁性LiZn铁氧体方面,针对于Zn取代、缺铁和Bi2O3添加剂对LiZn铁氧体性能影响展开研究。结果表明:(1)Zn取代可有效改善LiZn铁氧体的旋磁性和软磁性,但会引起居里温度Tc下降。通过亚铁磁性奈尔分子场理论计算了LiZn铁氧体的分子场系数ωaa、ωab=ωba、ωbb;分子场系数ωab的减小直接导致A-B位超交换作用的减弱,使得居里温度Tc降低;(2)通过XPS分析Fe2p谱得出在主配方中适量缺铁能够有效抑制Fe2+的产生,降低矫顽力Hc、磁晶各向异性常数K1和铁磁共振线宽ΔH,但会引起居里温度Tc下降;通过“砖墙”理论模型结合电阻率ρ和介电常数ε′频谱(f=0.011MHz)计算了晶粒、晶界电阻率,主配方中缺铁有利于提高晶粒、晶界电阻率;同时,根据趋近饱和定律和自旋波理论模型对铁磁共振线宽ΔH进行分离,得到影响ΔH变化的主导因素;(3)Bi2O3添加剂对LiZn铁氧体具有助熔与阻晶作用。适量Bi2O3可有效提高LiZn铁氧体密度dm、饱和磁化强度Ms、剩磁Br,降低矫顽力Hc和气孔率P,同时,适量Bi2O3可有效降低LiZn铁氧体的ΔH中的气孔致宽部分,并可改善LiZn铁氧体的微波介电性能。其次,采用氧化物陶瓷工艺制备了NiCuZn铁氧体,研究了Zn取代、缺铁、Bi2O3添加剂对NiCuZn铁氧体的性能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1)Zn取代可有助于提高材料的饱和磁化强度Ms和剩磁Br,降低矫顽力Hc和居里温度Tc。基于奈尔分子场理论,采用非线性拟合方法求解了不同Zn含量NiCuZn铁氧体的分子场系数(ωaa,ωbb和ωab=ωba),得到与实测曲线吻合良好的分子磁矩随温度变化(1.8400K)曲线图,并修正了适合含有多种磁性离子(Ni2+、Fe3+、Cu2+等)的NiCuZn铁氧体材料亚铁磁性和顺磁性居里温度Tc计算公式。当Zn含量增多时,分子场系数ωab的减小导致了居里温度降低。同时,计算了NiCuZn铁氧体高温顺磁性居里温度T-;(2)适量的缺铁可提高NiCuZn铁氧体的饱和磁化强度Ms、密度dm和电阻率ρ;适量缺铁可有效降低NiCuZn铁氧体的ΔH;当缺铁量x=0.08时,NiCuZn铁氧体具有最小ΔH=9.63kA/m,介电常数具有最大值ε′=14.0,介电损耗角正切tanδε为1.74×10-4;(3)适量Bi2O3添加剂可有效提高NiCuZn铁氧体密度dm、饱和磁化强度Ms、剩磁Br,降低矫顽力Hc和气孔率P,同时,适量Bi2O3添加剂可有效降低NiCuZn铁氧体的ΔH,并可改善NiCuZn铁氧体的微波介电性能。再次,采用氧化物陶瓷工艺复合技术制备了高旋磁性铁氧体,研究了将LiZn与NiCuZn按不同质量比复合对高旋磁性铁氧体的性能的影响。同时,为与将LiZn铁氧体与NiCuZn铁氧体按不同质量比复合制备的铁氧体进行对比,采用氧化物陶瓷工艺制备了Ni2+、Cu2+取代LiZn铁氧体中的Fe3+构成的五元系铁氧体,研究了不同Ni、Cu取代量对五元系铁氧体的晶相、显微结构、静磁性能、电阻率和铁磁共振线宽的影响。结果表明:(1)对于将LiZn铁氧体与NiCuZn铁氧体按不同质量比复合制备的高旋磁性铁氧体,随着NiCuZn铁氧体在复合中比例的增加,可有效提高高旋磁性铁氧体的密度dm、饱和磁化强度Ms和剩磁Br,降低矫顽力Hc、磁晶各向异性常数K1和铁磁共振线宽ΔH,并可改善高旋磁性铁氧体的微波介电性能,但居里温度Tc逐渐降低;同时,通过对Ni元素和Fe元素的EDS能谱分析,随着烧结温度从800提高到1200℃,LiZn和NiCuZn铁氧体由两相逐渐融合为均匀质;(2)适量Ni、Cu取代可有效提高五元系铁氧体的密度dm、饱和磁化强度Ms和剩磁Br,降低铁磁共振线宽ΔH,但不利于矫顽力Hc的降低。最后,基于采用复合技术制备的高旋磁性铁氧体材料对背脊式波导结构的Ka波段铁氧体移相器进行仿真优化设计与实现,结果表明:(1)针对于中心孔宽度、磁心壁厚度、铁氧体磁心中心孔填充介质及铁氧体磁心长度的仿真优化有助于抑制电磁波的高次模,降低Ka波段铁氧体移相器的回波损耗S11、插入损耗S21和驻波比VSWR,提高相移量;(2)在室温到80℃温度范围内,通过对Ka波段铁氧体移相器模型的仿真优化设计达到了预期设计目标;(3)在80℃温度下Ka波段(33.534.5GHz)铁氧体移相器实际测试回波损耗|S11|均大于20dB、插入损耗|S21|均小于0.77dB、驻波比VSWR小于1.1、相移量达到360°、相移精度小于2°。
孙洪庆[4](2010)在《现代磁学在中国的建立与发展(1900-1985)》文中认为磁学是物理学的一个重要分支,我国现代磁学研究是从20世纪初开始的。本文对现代磁学在中国的建立与初步发展的过程进行梳理,对我国的现代磁学与国际磁学发展、国内科技政策等的关系进行了讨论。本文的研究内容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对20世纪上半叶我国磁学领域留学人员的研究工作进行了探讨,分析了他们的工作特点及其在国际磁学发展中的地位;总结了国内主要磁学研究者的工作,并对国内磁学研究的特点进行分析;对叶企孙、施汝为等人在我国磁学研究初步奠基中的作用进行了探讨。(2)论述了建国初期磁学学科在我国的建立与初步发展情况,分析了磁学研究机构的设立、磁学专业在高校中的设置以及磁学领域的学术交流等。(3)总结了建国初期(1956-1966)、“文革”时期和改革开放初期(1978-1985)我国磁学研究取得的主要成就,分析了其发展的特点及影响其发展的因素。(4)探讨了《1956-1967年科学技术发展远景规划》和《1978-1985年全国科学技术发展规划》对磁学发展的影响,重点分析了《1956-1967年基础科学学科规划》和《1978-1985年全国基础科学发展规划》中的磁学规划在我国磁学发展中的作用,对国家科技政策与磁学发展的关系进行了初步探讨。关于现代磁学在中国建立和发展的历史,是中国物理学史研究的一个薄弱部分,本文的工作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弥补这方面的不足。
周军师,王永安,许启明,郝利军[5](2009)在《低B2O3掺杂Bi-CVG铁氧体的结构与性能》文中指出采用传统固相反应法制备了Y1.05Bi0.75Ca1.2Fe4.4-xV0.6BxO12(Bx:Bi-CVG)系列铁氧体试样。借助XRD、SEM及MATS等技术手段研究了烧结助剂B2O3对Bi-CVG铁氧体的体积密度、相组成、微观结构及磁性能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掺B可以有效降低Bi-CVG铁氧体的烧成温度,提高材料的烧结密度并且影响其微观结构和磁性能。在1040℃×6 h条件下烧结、B掺杂量为x=0.025时,制备出综合性能良好的Bi-CVG铁氧体材料:室温时D=5.11g/cm3,DR.T=97.2%,Bs=37.30mT,Br=25.54mT,Hc=0.87kA/m。
郝利军[6](2009)在《低温烧结制备复合石榴石铁氧体及其电磁性能研究》文中提出随着移动通讯和计算机技术的迅猛发展,叠层片式电感作为一类重要的电子元器件,得到了广泛应用和深入研究。铋钙钒系列石榴石铁氧体有着良好的磁性能和烧结特性,且成本更低,成为低温烧结石榴石铁氧体的最佳选择。本文围绕低温烧结Bi-CVG铁氧体的电磁特性以及掺杂对其的影响进行了较为系统的研究。本文以Y2O3、Fe2O3、Bi2O3、V2O5、CaCO3、In2O3和B2O3为原料,采用传统的陶瓷工艺制备了Bi-CVG系列铁氧体材料。首先探讨烧结工艺条件对改善主配方Bi-CVG铁氧体微观结构和磁性能的作用;其次研究了掺杂、烧结温度等因素对Bi-CVG系列铁氧体性能的影响规律和作用机制。通过X射线衍射仪分析(XRD)、扫描电子显微技术(SEM)、软磁材料自动测试系统(MATS)、射频阻抗/材料分析仪等方法考察了不同烧结温度、保温时间对产物体积密度、晶体结构、形貌、磁性能和介电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1)选择适当的预烧温度(900℃)可以有效提高Bi-CVG铁氧体的密度;烧结温度对相稳定性和电磁性能影响显着,而保温时间对其影响相对较小。当烧结条件为1100℃×6h时,所制备的Bi-CVG样品性能良好,平均晶粒尺寸约2μm,密度为5.20g/cm3;主要性能为Br=24.57mT,Hc=764.4A/m,4πMs=343.2×10-4T,tanδε=4.34×10-4,ε=13.92。(2)In取代可以改善Bi-CVG铁氧体的磁性能和介电性能。适量的In取代使样品的相对密度、饱和磁化强度Ms、剩磁Br和电阻率ρ增大;而矫顽力Hc、介电损耗tanδε和介电常数ε均降低;同时In取代促进了Bi-CVG铁氧体的晶化,使烧结温度有所降低。本实验发现In的最佳取代量在x=0.4~0.6范围内。(3)掺B可以有效降低Bi-CVG铁氧体的烧成温度。随着B掺杂量的增多,Bi-CVG铁氧体的电阻率逐渐增大,介电损耗tanδε、剩磁Br、和饱和磁化强度4πMs和矫顽力Hc略有降低。在1060℃×6h条件下烧结B2样品,其电磁特性较佳:室温时D=5.11g/cm3,DR.T=97.2%,Bs=37.30mT,Br=25.54mT,Hc=0.87kA/m,ρ=3.67×1010Ω·cm,tanδε=3.94×10-4。本论文工作所研制的Bi-CVG系复合石榴石铁氧体材料,在维持电磁特性较佳的同时,烧结温度有了较大幅度的降低,完全满足同银钯(Ag-Pd:1145℃)电极共烧的要求,在低温烧结方面表现出独特的优势,因而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
洪向东[7](2008)在《低温烧结制备微波YIG铁氧体及其性能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微波YIG铁氧体材料是现代电子工业及信息产业的基础材料。随着微波通讯等电子产品向小型、轻量、集成一体化方向发展,要求微波YIG铁氧体材料不仅具有高的功率负荷hc、低的介电损耗tgδε、窄的铁磁共振线宽△H、高的温度稳定性等优良的综合性能,更重要的要在相对较低的温度下实现与常用电极共烧。本文主要对微波YIG铁氧体从离子取代及低温烧结制备工艺上进行了系列研究。作者从微波YIG铁氧体的晶体结构、离子取代出发,解释了微波YIG铁氧体的磁性来源,并对微波YIG铁氧体的主要性能参数及影响因素作了系统分析,为低温烧结制备微波YIG铁氧体提供了理论支持。作者系统研究了微波YIG铁氧体的制备工艺,并提出了制备微波YIG铁氧体的具体工艺流程。本论文利用传统氧化物工艺低温烧结制备出了综合性能良好的YBiCaVIG系列微波石榴石铁氧体,并对其微结构及性能参数作了重点研究。实验结果表明:利用V5+、Bi3+等离子对YIG进行掺杂取代,能有效地降低YIG的致密化烧结温度。配方为Y1.05Bi0.75Ca1.2V0.6Fe4.4O12的样品在1100℃烧结时,相对烧结密度>98%,这与多晶纯YIG相比下降了300℃之多。在材料性能方面,配方为Y1.8-yBiyCa1.2V0.6Fe4.4O12(y=0.25、0.5、0.75、1.0)的系列样品,在各自的致密化烧结温度下,y=0.75时,样品的综合性能相对较好,Hc=4.02Oe,4πMs=55mT,△H=9.85kA/m,Tc=223℃,ρ4.3×108Ω·cm,tgδε=4.5×10-4,并且由XRD、SEM分析可知,y=0.75、1100℃烧结的样品结晶较为完全,晶粒相对均匀,气孔较少。样品能够满足低频器件用石榴石材料与常用Ag-Pd合金电极共烧的目的。另外,本论文还采用溶胶-凝胶法制备了Bi-YIG粉体,并对其热处理工艺进行了研究。
韩志全[8](2006)在《石榴石高功率临界场hc(H)蝶形曲线形状和拐点磁场与晶粒尺寸关系研究》文中提出观测了三组晶粒尺寸不同的钇钆钆石榴石YGdIGs和铋钙钒石榴石BiCaVIGs样品在平行激励下的高功率临界场hc与外加直流磁场H的关系,发现了阶状蝶形曲线。金相分析表明这可能与晶粒均匀性有关。实验表明隔离器的功率承受能力与材料蝶形曲线拐点磁场以上的走势密切相关。基于渡越时间模型讨论了观测到的蝶形曲线拐点磁场H′min与晶粒尺寸的关系。分析了Patton和Borghese在关于自旋波不稳定模最低波数kmin及相应的H′min上的不同观点和所分别适用的粗、细晶粒场合。用存在有表面感生各向异性场Hs的晶粒表层模型解释了渡越时间理论。
张熙,孙亦栋,肖定山,莫育俊,韩志全,王崇愚[9](1980)在《1979年国际应用磁学及磁学与磁性材料(Intermag-MMM)联合会议介绍》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 中国电子学会派出六人小组参加了1979年7月17日至20目在美国纽约召开的国际应用磁学及磁学与磁性材料联合会议,该两学会每年分别举行年会一次,今年联合举行。会议是由美国电气电子工程师学会(IEEE)磁学分会及美国物理学会合办的。会议上我们宣读的五篇论文为:
宝山[10](1977)在《锡钙钒系多晶石榴石的晶粒尺寸与铁磁共振损耗的关系》文中指出通过减低各向异性磁场和气孔率,可使锡钙钒系多晶石榴石的铁磁共振线宽(ΔH)降低到2奥以下。为了在实验中弄清这种多晶的最终损耗机理,作者在8~460μm的范围内,变动多晶体晶粒的平均颗粒尺寸(ao),测量其线宽的频率特性,从而分离出与晶粒尺寸有依赖关系的损耗项((ΔH)ao有关)。结果发现损耗项(ΔH)ao有关)按照共振频率(ωo)在自旋波簇之内、上限和之外等不同情况而分别与ao-0.2、ao-0.6、ao-1成比例。为了研究此类铁氧体的固有损耗,对于ao=460μm的样品测量了ωo在簇外时的ΔH,所得值为0.3奥。该值是迄今测得的多晶铁氧体的ΔH值中最小的值。
二、锡钙钒系多晶石榴石的晶粒尺寸与铁磁共振损耗的关系(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锡钙钒系多晶石榴石的晶粒尺寸与铁磁共振损耗的关系(论文提纲范文)
(1)L波段环行器用石榴石铁氧体及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引言 |
1.2 石榴石铁氧体材料研究现状 |
1.3 微波铁氧体环行器研究现状 |
1.4 论文研究意义及内容 |
1.5 论文结构安排 |
第二章 石榴石铁氧体材料的相关理论基础和制备工艺 |
2.1 引言 |
2.2 石榴石铁氧体材料主要性能参数 |
2.3 常见离子取代规律及对石榴石铁氧体材料性能的影响 |
2.4 石榴石铁氧体材料制备工艺 |
2.5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L波段环行器用石榴石铁氧体制备技术研究 |
3.1 引言 |
3.2 材料的制备与性能表征 |
3.3 Al~(3+)取代对L波段环行器用石榴石铁氧体性能的影响 |
3.3.1 Al~(3+)取代对石榴石铁氧体物理参量的影响 |
3.3.2 Al~(3+)取代对石榴石铁氧体烧结的影响 |
3.3.3 Al~(3+)取代对石榴石铁氧体磁性能的影响 |
3.4 Gd~(3+)取代对L波段环行器用石榴石铁氧体性能的影响 |
3.5 V~(5+)取代对L波段环行器用石榴石铁氧体性能的影响 |
3.6 L波段环行器用石榴石铁氧体关键工艺研究 |
3.6.1 烧结温度对材料性能的影响 |
3.6.2 Bi_2O_3添加剂对材料性能的影响 |
3.7 缺铁量对材料性能的影响 |
3.8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L波段微带环行器仿真设计与优化 |
4.1 引言 |
4.2 微带环行器工作原理 |
4.3 微带环行器的设计与计算 |
4.3.1 微带环行器设计基础 |
4.3.2 环行器阻抗匹配设计 |
4.4 微带环行器的仿真优化 |
4.5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硕士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2)S/C波段环行器用石榴石铁氧体制备及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微波环行器研究的现状 |
1.2 石榴石铁氧体的研究现状 |
1.3 课题研究意义及内容 |
1.4 论文结构安排 |
第二章 S波段环行器用石榴石铁氧体研究 |
2.1 引言 |
2.2 材料的制备与性能表征 |
2.3 S波段用石榴石铁氧体材料关键工艺研究 |
2.3.1 预烧温度对Y_(1.8)Ca_(1.2)Zr_(0.4)V_(0.4)Mn_(0.05)Fe_(4.1)O_(12)性能的影响 |
2.3.1.1 预烧温度对材料物相、密度和显微结构的影响 |
2.3.1.2 预烧温度对材料静磁性能的影响 |
2.3.2 烧结温度对Y_(1.8)Ca_(1.2)Zr_(0.4)V_(0.4)Mn_(0.05)Fe_(4.1)O_(12)性能的影响 |
2.3.2.1 烧结温度对材料密度和显微结构的影响 |
2.3.2.2 烧结温度对材料静磁性能的影响 |
2.4 Ti~(4+)取代对Y_(1.8)Ca_(1.2)Zr_(0.4)V_(0.4)Mn_(0.05)Fe_(4.1)O_(12)性能的影响 |
2.4.1 Ti~(4+)取代对材料物相、显微结构、密度及电阻率的影响 |
2.4.2 Ti~(4+)取代对材料磁性能及铁磁共振线宽的影响 |
2.4.3 Ti~(4+)取代对材料介电性能的影响 |
2.5 Sn~(4+)取代对Y_(1.8)Ca_(1.2)Zr_(0.4)V_(0.4)Mn_(0.05)Fe_(4.1)O_(12)的性能影响 |
2.5.1 Sn~(4+)取代对材料物相、显微结构、密度及电阻率的影响 |
2.5.2 Sn~(4+)取代对材料磁性能和铁磁共振线宽的影响 |
2.6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C波段环行器用石榴石铁氧体研究 |
3.1 引言 |
3.2 C波段用石榴石铁氧体材料关键工艺研究 |
3.2.1 预烧温度对Y_(2.3)Ca_(0.7)Zr_(0.3)V_(0.2)Mn_(0.05)Fe_(4.4)O_(12)性能的影响 |
3.2.1.1 预烧温度对材料物相、密度和显微结构的影响 |
3.2.1.2 预烧温度对材料静磁性能的影响 |
3.2.2 烧结温度对Y_(2.3)Ca_(0.7)Zr_(0.3)V_(0.2)Mn_(0.05)Fe_(4.4)O_(12)性能的影响 |
3.2.2.1 烧结温度对材料显微结构和密度的影响 |
3.2.2.2 烧结温度对材料静磁性能的影响 |
3.3 Al~(3+)取代对Y_(2.3)Ca_(0.7)Zr_(0.3)V_(0.2)Mn_(0.05)Fe_(4.4)O_(12)性能的影响 |
3.3.1 Al~(3+)取代对材料物相结构、显微结构、密度及电阻率的影响 |
3.3.2 Al~(3+)取代对材料磁性能及铁磁共振线宽的影响 |
3.3.3 Al~(3+)取代对材料介电性能的影响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S/C波段微带环行器仿真设计与制作 |
4.1 Y结环行器的设计方法 |
4.2 微带环行器磁参数及阻抗匹配方法 |
4.2.1 微带环行器的磁参数 |
4.2.2 阻抗匹配技术 |
4.2.3 环行器关键参数计算 |
4.3 S波段微带双Y环行器用HFSS仿真设计 |
4.3.1 S波段微带双Y环行器初始参数仿真结果 |
4.3.2 S波段微带双Y环行器参数优化 |
4.3.2.1 阻抗匹配参数优化仿真 |
4.3.2.2 磁参数优化仿真 |
4.3.2.3 S波段微带双Y环行器最终优化结果 |
4.4 C波段微带双Y环行器用HFSS仿真设计 |
4.4.1 C波段微带双Y环行器初始参数仿真结果 |
4.4.2 C波段微带双Y环行器最终优化结果 |
4.5 器件实物制作与测试 |
4.6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攻硕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3)高旋磁性铁氧体及其在Ka波段移相器中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引言 |
1.2 微波器件对铁氧体材料的技术要求 |
1.3 Li系铁氧体的研究现状 |
1.4 Ni系铁氧体的研究现状 |
1.5 移相器 |
1.5.1 移相器的分类 |
1.5.2 铁氧体移相器的研究概况与发展趋势 |
1.6 论文结构安排 |
第二章 高旋磁性LiZn铁氧体研究 |
2.1 引言 |
2.2 Zn含量对LiZn铁氧体性能影响研究 |
2.2.1 Zn含量对LiZn铁氧体的晶相、显微结构和静磁性能的影响 |
2.2.2 Zn含量对LiZn铁氧体的温度特性的影响 |
2.3 缺铁对LiZn铁氧体性能影响研究 |
2.3.1 缺铁量对LiZn铁氧体的晶相、显微结构和静磁性能的影响 |
2.3.2 缺铁量对LiZn铁氧体的介电性能的影响 |
2.3.3 缺铁量对LiZn铁氧体的铁磁共振线宽 ΔH的影响 |
2.4 Bi_2O_3添加剂对LiZn铁氧体性能影响研究 |
2.4.1 Bi_2O_3添加剂对LiZn铁氧体的显微结构和静磁性能的影响 |
2.4.2 Bi_2O_3添加剂对LiZn铁氧体的铁磁共振线宽 ΔH的影响 |
2.4.3 Bi_2O_3添加剂对LiZn铁氧体微波介电性能的影响 |
2.5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高旋磁性NiCuZn铁氧体研究 |
3.1 引言 |
3.2 Zn含量对NiCuZn铁氧体性能影响研究 |
3.2.1 Zn含量对NiCuZn铁氧体的晶相、显微结构和静磁性能的影响 |
3.2.2 Zn含量对NiCuZn铁氧体的温度特性的影响 |
3.3 缺铁对NiCuZn铁氧体性能影响研究 |
3.3.1 缺铁量对NiCuZn铁氧体的晶相、显微结构和静磁性能的影响 |
3.3.2 缺铁量对NiCuZn铁氧体铁磁共振线宽 ΔH的影响 |
3.3.3 缺铁量对NiCuZn铁氧体微波介电性能的影响 |
3.4 Bi_2O_3添加剂对NiCuZn铁氧体性能影响研究 |
3.4.1 Bi_2O_3添加剂对NiCuZn铁氧体的显微结构和静磁性能的影响 |
3.4.2 Bi_2O_3添加剂对NiCuZn铁氧体铁磁共振线宽 ΔH的影响 |
3.4.3 Bi_2O_3添加剂对NiCuZn铁氧体微波介电性能的影响 |
3.5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LiZn/NiCuZn铁氧体复合技术研究 |
4.1 引言 |
4.2 LiZn/NiCuZn复合对高旋磁性铁氧体性能影响研究 |
4.2.1 LiZn/NiCuZn复合对铁氧体的晶相、微观结构和静磁性能的影响 |
4.2.2 LiZn/NiCuZn复合过程中离子扩散分析 |
4.2.3 LiZn/NiCuZn复合对铁氧体居里温度的影响 |
4.2.4 LiZn/NiCuZn复合对铁氧体铁磁共振线宽 ΔH的影响 |
4.2.5 LiZn/NiCuZn复合对铁氧体微波介电性能的影响 |
4.3 Ni、Cu取代LiZn五元系铁氧体 |
4.4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Ka波段铁氧体移相器的设计与实现 |
5.1 引言 |
5.2 闭锁式铁氧体移相器工作原理 |
5.3 铁氧体移相器仿真优化设计 |
5.3.1 Ansoft HFSS有限元分析 |
5.3.2 波导和磁心结构确定 |
5.3.3 中心频率确定 |
5.3.4 设计指标与仿真优化结果分析 |
5.4 铁氧体移相器实物与测试结果 |
5.5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全文总结与展望 |
6.1 全文总结 |
6.2 后续工作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成果 |
(4)现代磁学在中国的建立与发展(1900-1985)(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选题意义 |
二、己有研究工作综述 |
三、本文研究内容与拟解决的问题 |
参考文献 |
第一章 20世纪上半叶中国现代磁学的初步奠基 |
第一节 19世纪至20世纪上半叶的国外磁学发展简况 |
一、经典磁学在19世纪的发展简述 |
二、20世纪上半叶磁学的主要发展 |
三、现代物理学对磁学发展的影响 |
第二节 中国留学人员在国外的磁学研究工作 |
一、磁学方面留学人员的基本情况 |
二、留学人员的磁学研究工作 |
三、留学人员研究工作的特点和在磁学发展中的地位 |
第三节 中国国内的磁学教育与研究工作 |
一、中国磁学教育的开始 |
二、叶企孙在国内的相关工作及影响 |
三、施汝为与中央研究院物理学研究所的磁学研究 |
四、国内其他学者的磁学研究 |
五、国内磁学教育和研究工作的特点 |
小结 |
参考文献 |
附表 |
第二章 磁学在新中国的初步建立与发展(1949-1966) |
第一节 科研院所中磁学研究机构的建立与发展 |
一、中科院物理研究所磁学研究室的建立 |
二、中科院物理所磁学研究队伍的形成 |
三、其他磁学研究机构的建立 |
第二节 高等院校中磁学专业的建立与发展 |
一、高等院校磁学专业的发展概况 |
二、国内最早设置的五个磁学专业 |
三、1958年之后高校设置的磁学专业 |
第三节 磁学领域的学术交流与国际合作 |
一、国内学术交流 |
二、国际学术交流 |
三、国际合作 |
小结 |
参考文献 |
第三章 建国初期我国的磁学研究(1949-1966) |
第一节 永磁合金与软磁材料的研究情况 |
一、永磁合金的研究 |
二、软磁材料的研究 |
第二节 铁氧体的研究 |
一、1956年之前的铁氧体研究概况 |
二、1956-1962年的铁氧体研究 |
三、1962-1966年的铁氧体研究 |
四、"文革"前我国铁氧体研究的特点 |
第三节 磁学理论方面的研究 |
一、20世纪50年代的磁学理论研究 |
二、自旋波理论的研究 |
三、自旋位形理论的研究 |
四、磁性系统的统计理论研究 |
小结 |
参考文献 |
第四章 "12年远景规划"与我国的磁学发展 |
第一节 "12年远景规划"中的物理学 |
一、《1956-1967年科学技术发展远景规划》的制定 |
二、《1956-1967年科学技术发展远景规划纲要》中的物理学 |
三、《1956-1967年基础科学学科规划》中的物理学规划 |
第二节 "12年远景规划"中与磁学相关的内容 |
一、"12年远景规划"制订初始阶段的磁学规划 |
二、"12年远景规划"中与磁学相关的内容 |
三、初始阶段的磁学规划与正式文本的联系与区别 |
第三节 "12年远景规划"对磁学发展的影响 |
一、磁学在我国物理学发展中地位的确立 |
二、"12年远景规划"对磁学学科发展的影响 |
三、"12年远景规划"对磁学研究的影响 |
小结 |
参考文献 |
第五章 从"文革"开始到改革开放初期的磁学研究工作 |
第一节 "文革"时期的磁学研究工作 |
一、"文革"前期的磁学研究工作(1966-1970) |
二、"文革"后期的磁学研究工作(1971-1976) |
三、"文革"时期磁学研究的特点 |
第二节 《1978-1985年全国科学技术发展规划》与磁学发展 |
一、《1978-1985年全国科学技术发展规划》的制定 |
二、《1978-1985年全国基础科学发展规划》中与磁学相关的内容 |
三、"八年规划"对磁学发展的影响 |
第三节 改革开放初期的磁学研究(1978-1985) |
一、70年代末至80年代初的磁学研究概况 |
二、钕铁硼永磁材料的研制 |
三、改革开放初期磁学研究的特点 |
小结 |
参考文献 |
第六章 中国现代磁学发展的影响因素 |
第一节 国家因素对中国现代磁学发展的影响 |
一、国家需要对磁学发展的影响 |
二、科学技术规划对磁学发展的影响 |
三、政治运动对磁学发展的影响 |
第二节 国外因素对中国现代磁学发展的影响 |
一、国外因素对磁学研究的影响 |
二、国外因素对磁学人才培养的影响 |
三、国外因素对磁学交流的影响 |
小结 |
参考文献 |
结束语 |
一、论文的不足之处 |
二、今后的努力方向 |
致谢 |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5)低B2O3掺杂Bi-CVG铁氧体的结构与性能(论文提纲范文)
1 实验 |
1.1 原料及配方 |
1.2 烧结工艺 |
1.3 样品表征 |
2 结果与讨论 |
3 结论 |
(6)低温烧结制备复合石榴石铁氧体及其电磁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绪论 |
1.1 石榴石铁氧体概述 |
1.1.1 石榴石铁氧体结构 |
1.1.2 石榴石铁氧体的基本特性 |
1.1.3 YIG的应用 |
1.2 YIG铁氧体的研究概况 |
1.2.1 高性能YIG铁氧体的开发 |
1.2.2 制备工艺的进展 |
1.2.3 低温烧结YIG铁氧体的研究 |
1.3 论文选题的目的及意义 |
1.3.1 研究目的及意义 |
1.3.2 研究内容 |
2.实验方法 |
2.1 样品的制备过程 |
2.1.1 试验原材料 |
2.1.2 试验设备 |
2.1.3 工艺流程与工艺参数 |
2.2 样品性能测试与分析 |
2.2.1 体积密度 |
2.2.2 X射线衍射分析(XRD) |
2.2.3 扫描电镜分析(SEM) |
2.2.4 磁性能测试 |
2.2.5 微波介电性能测试 |
2.3 本章小结 |
3.烧结工艺对Bi-CVG铁氧体显微组织及性能的影响 |
3.1 引言 |
3.2 低温液相烧结机制 |
3.3 烧结工艺对Bi-CVG铁氧体的密度及显微组织的影响 |
3.3.1 体积密度 |
3.3.2 相结构和显微组织结构 |
3.4 烧结工艺对Bi-CVG铁氧体磁性能的影响 |
3.4.1 烧结温度对Bi-CVG铁氧体剩磁Br和矫顽力Hc的影响 |
3.4.2 烧结温度对Bi-CVG铁氧体饱和磁化强度的影响 |
3.4.3 保温时间对Bi-CVG铁氧体剩磁Br和矫顽力Hc的影响 |
3.4.4 保温时间对Bi-CVG铁氧体饱和磁化强度的影响 |
3.5 Bi-CVG铁氧体的介电性能 |
3.6 小结 |
4.In_2O_3取代量对Bi-CVG铁氧体显微组织及性能的影响 |
4.1 引言 |
4.2 In_2O_3含量 |
4.3 In_2O_3取代对Bi-CVG铁氧体烧结行为与结构的影响 |
4.3.1 In_2O_3取代对Bi-CVG铁氧体相结构的影响 |
4.3.2 In_2O_3取代对Bi-CVG铁氧体密度的影响 |
4.3.3 In_2O_3取代对Bi-CVG铁氧体显微组织的影响 |
4.4 In_2O_3取代对Bi-CVG铁氧体电磁性能的影响 |
4.4.1 In_2O_3取代对Bi-CVG铁氧体矫顽力Hc与剩磁Br的影响 |
4.4.2 In_2O_3取代对Bi-CVG铁氧体饱和磁化强度的影响 |
4.4.3 In_2O_3取代对Bi-CVG铁氧体电阻率的影响 |
4.4.4 In_2O_3取代对Bi-CVG铁氧体介电性能的影响 |
4.5 本章小结 |
5.低含量B_2O_3取代对Bi-CVG铁氧体显微组织及性能的影响 |
5.1 引言 |
5.2 配方设计 |
5.3 B_x:Bi-CVG铁氧体配方组成与性能的关系 |
5.3.1 B_x:Bi-CVG铁氧体的烧结特性 |
5.3.2 B_x:Bi-CVG铁氧体的显微结构和相组成 |
5.3.3 B_x:Bi-CVG铁氧体的磁性能和介电性能 |
5.4 烧结温度对B_x:Bi-CVG铁氧体(B_2)的影响 |
5.4.1 试样B_2的烧结特性 |
5.4.2 试样B_2的显微结构和相组成 |
5.4.3 试样B_2的磁性能 |
5.4.4 试样B_2的电阻率 |
5.4.5 试样B_2的介电性能 |
5.5 小结 |
6.总结 |
致谢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攻读学位期间参加的科研项目 |
(7)低温烧结制备微波YIG铁氧体及其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引言 |
1.2 微波铁氧体概述 |
1.2.1 微波铁氧体的基本特性 |
1.2.2 微波铁氧体的分类 |
1.2.3 微波铁氧体器件及应用性能 |
1.3 微波YIG铁氧体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
1.3.1 微波YIG铁氧体的研究现状 |
1.3.2 微波YIG铁氧体的发展趋势 |
1.4 论文选题的目的及意义 |
1.4.1 论文研究的目的 |
1.4.2 论文研究的意义 |
1.5 论文研究的主要内容 |
1.6 本章小结 |
第2章 理论基础 |
2.1 微波YIG铁氧体的晶体结构、离子取代与磁性来源 |
2.1.1 晶体结构、离子取代 |
2.1.2 磁性来源 |
2.2 微波YIG铁氧体的主要性能参数及影响因素 |
2.2.1 饱和磁化强度M_s |
2.2.2 铁磁共振线宽△H |
2.2.3 电阻率ρ及介电损耗tgδ_ε |
2.2.4 高功率临界场h_c |
2.2.5 M_s的温度稳定性和居里温度T_c |
2.2.6 基本磁化曲线及磁滞回线 |
2.3 本章小结 |
第3章 铁氧体制备工艺研究 |
3.1 微波YIG铁氧体的制备方法 |
3.1.1 氧化物法 |
3.1.2 溶胶-凝胶法 |
3.1.3 化学共沉淀法 |
3.1.4 其它制备方法 |
3.2 氧化物工艺 |
3.2.1 试验原材料 |
3.2.2 配料 |
3.2.3 一次球磨 |
3.2.4 预烧 |
3.2.5 二次球磨 |
3.2.6 成型 |
3.2.7 烧结 |
3.2.8 样品检测 |
3.3 本章小结 |
第4章 V~(5+)、Bi~(3+)单掺杂的微波YIG铁氧体性能研究 |
4.1 V~(5+)取代对YCAVIG微波铁氧体微结构及性能的影响 |
4.1.1 V~(5+)取代的YCaVIG微波铁氧体相结构 |
4.1.2 V~(5+)取代对YCaVIG微波铁氧体性能的影响 |
4.1.3 V_2O_5降低微波YIG铁氧体烧结温度的作用机制 |
4.1.4 小结 |
4.2 Bi~(3+)取代对Bi-YCAVIG微波铁氧体性能的影响 |
4.2.1 Bi~(3+)取代对Bi-YCaVIG微波铁氧体微结构的影响 |
4.2.2 Bi~(3+)取代对Bi-YCaVIG微波铁氧体性能的影响 |
4.2.3 Bi_2O_3降低微波YIG铁氧体烧结温度的作用机制 |
4.2.4 小结 |
4.3 溶胶-凝胶法制备Bi-YIG粉体及性能 |
4.3.1 溶胶-凝胶法制备Bi-YIG粉体 |
4.3.2 Bi-YIG粉体性能研究 |
4.3.3 小结 |
4.4 本章小结 |
第5章 V~(5+)、Bi~(3+)联合取代正交实验及分析 |
5.1 V~(5+)、Bi~(3+)联合取代正交实验方案 |
5.2 V~(5+)、Bi~(3+)联合取代数据分析 |
5.3 小结 |
第6章 总结与展望 |
6.1 论文总结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攻读学位期间参加的科研项目 |
致谢 |
(8)石榴石高功率临界场hc(H)蝶形曲线形状和拐点磁场与晶粒尺寸关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引言 |
1.1 高功率临界场的蝶形曲线及其拐点磁场 |
1.2 自旋波线宽的渡越时间模型 |
2 实验 |
3 结果与讨论 |
3.1 实验结果 |
3.2 器件功率容量与hc (H) 蝶形曲线线形及晶粒尺寸的关系 |
3.3 hc (H) 蝶形曲线的拐点磁场H′min |
4 结论 |
四、锡钙钒系多晶石榴石的晶粒尺寸与铁磁共振损耗的关系(论文参考文献)
- [1]L波段环行器用石榴石铁氧体及应用研究[D]. 丁一. 电子科技大学, 2019(01)
- [2]S/C波段环行器用石榴石铁氧体制备及应用研究[D]. 蒲志勇. 电子科技大学, 2018(09)
- [3]高旋磁性铁氧体及其在Ka波段移相器中的应用研究[D]. 郭荣迪. 电子科技大学, 2017(01)
- [4]现代磁学在中国的建立与发展(1900-1985)[D]. 孙洪庆.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2010(10)
- [5]低B2O3掺杂Bi-CVG铁氧体的结构与性能[J]. 周军师,王永安,许启明,郝利军. 材料开发与应用, 2009(06)
- [6]低温烧结制备复合石榴石铁氧体及其电磁性能研究[D]. 郝利军.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2009(02)
- [7]低温烧结制备微波YIG铁氧体及其性能研究[D]. 洪向东.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2008(09)
- [8]石榴石高功率临界场hc(H)蝶形曲线形状和拐点磁场与晶粒尺寸关系研究[J]. 韩志全. 磁性材料及器件, 2006(06)
- [9]1979年国际应用磁学及磁学与磁性材料(Intermag-MMM)联合会议介绍[J]. 张熙,孙亦栋,肖定山,莫育俊,韩志全,王崇愚. 磁性材料及器件, 1980(02)
- [10]锡钙钒系多晶石榴石的晶粒尺寸与铁磁共振损耗的关系[J]. 宝山. 磁性材料及器件, 1977(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