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阿尔泰山现代冰川的基本特征:以哈拉斯冰川为例

我国阿尔泰山现代冰川的基本特征:以哈拉斯冰川为例

一、我国阿尔泰山现代冰川的基本特征——以哈拉斯冰川为例(论文文献综述)

王立伦,刘潮海,康兴成,尤根祥[1](1983)在《我国阿尔泰山现代冰川的基本特征——以哈拉斯冰川为例》文中研究说明 阿尔泰山是我国纬度最高(45°47'—49°10'N)、又唯一属于北冰洋水系的冰川区。虽然一些国内外学者曾在中、低山进行过地质地貌调查,也涉及到第四纪冰川作用,但有关现代冰川的考察研究却是空白。 1980年,中国科学院兰州冰川冻土研究所组织了阿尔泰山冰川冻土考察队,首次对阿尔泰山最大的山谷冰川,即哈拉斯冰川(5 A255E21)进行了半定位研究,观测了该

张威,付延菁,刘蓓蓓,刘亮,崔之久,师源凰,王斯文[2](2015)在《阿尔泰山喀纳斯河谷晚第四纪冰川地貌演化过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阿尔泰山喀纳斯河流域在第四纪期间发生过多次冰川进退,丰富的侵蚀与堆积地貌为区域地貌演化过程分析提供了重要依据,同时,该区的第四纪冰川作用对全球环境变化研究具有重要的科学意义。通过对喀纳斯湖口以下主谷内古冰川地貌的实地考察,测定不同地段多级U型谷底(台地)的海拔高度以及冰川漂砾的上限与分布位置,并对主谷内不同地段不同期次的冰碛物进行电子自旋共振(ESR)测年,研究发生在主谷内的古冰川作用系列、规模及演化过程。结果表明:喀纳斯湖到驼颈湾地区的谷地中主要发生过4次冰川作用,时代分别对应中梁赣冰期(MIS12)、MIS8/10、倒数第二次冰期(MIS6)以及末次冰期。末次冰期冰川作用又可细分为3个阶段,分别对应MIS4、MIS3中期与MIS2;根据三级U型谷的分布特征推断,古冰川作用规模呈现渐次变小的规律,自冰川站至下游接近冰川末端,中梁赣冰期时冰川厚度达50395 m,覆盖范围包括主谷及两侧的山梁和支谷,延伸的长度和宽度都最大,MIS8/10以及倒二冰期时的厚度分别在102199 m和88269 m之间,冰川末端到达驼颈湾附近;鸭泽湖附近坡地上保存完好的多级台地,说明发生在河谷内的古冰川活性大,流动性和连续性较强,具有温冰川的性质;喀纳斯主谷有明显的不对称性,与局部小气候和地形对冰川的发育影响有关。

刘潮海,王立伦[3](1983)在《阿尔泰山哈拉斯河流域冰川遗迹及冰期的初步探讨》文中指出 阿尔泰山区第四纪冰川作用规模巨大,冰川作用遗迹丰富多样。由于交通条件限制,除新疆地质局区测大队1978年对哈拉斯河流域第四纪冰川作过一些工作外,很少有人进行详细研究。作者在1980年时,有机会对哈拉斯河流域第四纪冰川进行观察,现整理成文,以供参考。

王淑红,谢自楚,戴亚南,刘时银,王欣[4](2011)在《阿尔泰山冰川系统结构、近期变化及趋势预测》文中认为地跨中、俄、哈、蒙四国的阿尔泰山共有冰川面积约1 700 km2,其中中国约280 km2,俄罗斯及哈萨克斯坦约880 km2,可作为统一的冰川系统进行研究。本文首先应用中国及前苏联冰川编目数据分析了本系统冰川的结构特征。表明本区冰川平衡线约为2 983 m,为中国的小型冰川(平均面积0.8 km2)作用区。应用最新的遥感影像与冰川编目数据对比,计算出近40~50 a来,已有208条冰川消失,总面积退缩12%,其中南侧中国为31%,北侧俄、哈两国为7%,这个差别与阿尔泰山南、北两地区近数10 a来气温上升幅度不同有关。应用冰川系统模型计算,阿尔泰山南、北两侧冰川径流在20世纪70~80年代达到最大,然后均逐渐减少,在增温为0.05℃/a的情景下,到本世纪末,阿尔泰山冰川将趋近完全消失,其中中国只剩下3%,俄、哈两国也还只有9%。

白金中,李忠勤,张明军,高闻宇,李开明[5](2012)在《1959-2008年新疆阿尔泰山友谊峰地区冰川变化特征》文中指出利用1959年地形图、2008年ASTER数字遥感影像及数字高程模型,在地理信息系统技术支持下分析了新疆阿尔泰山友谊峰地区冰川的变化特征。研究表明:1959-2008年该区冰川整体呈萎缩趋势,且变化幅度相对较大。相对于1959年,2008年冰川面积和数量分别变化-32.5%和-27.9%。其中,小于1 km2的冰川面积平均变化率为-66.7%,面积小于0.5 km2的冰川面积变化率大于-70%,面积大于1 km2以上的冰川面积变化率为-35.0%,1~5 km2的冰川面积变化率为-27.9%。冰川末端平均后退253 m,末端退缩比例为-18.3%,且南坡冰川末端变化率大于北坡。分析发现,研究区冰川面积亏损较大主要缘于该区小冰川分布数量较多(面积小于1 km2的冰川数量达75%),对气候变化的响应较为敏感。

杨更[6](2013)在《新疆喀纳斯国家地质公园地质遗迹景观特征、成因分析及发展模式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喀纳斯国家地质公园,位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布尔津县境内,北与哈萨克斯坦、俄罗斯和蒙古三国毗邻。公园内地质遗迹景观类型多样、保存系统完整、分布集中,以喀纳斯湖、第四纪冰川地貌和河湾景观为特色,是距今约二百万年以来的第四纪时期,经由构造、冰川、流水共同作用形成的,具有很高的保护价值、科普价值和旅游开发价值。新疆是我国地质遗迹景观最为富集的地区之一,与丰富的地质遗迹景观相比,新疆地质公园的建设还很不足。喀纳斯国家地质公园是新疆最早建立的国家地质公园,旅游发展势头迅猛,目前已成为新疆的龙头景区。但是,在喀纳斯旅游开发快速发展的过程中,面临着地质公园的保护、科普和旅游开发不能协调发展的问题,缺少从旅游地学和地质公园的角度进行系统的研究,严重的制约了地质公园的可持续发展。有鉴于此,论文选择喀纳斯国家地质公园开展研究,对于促进喀纳斯地质公园的全面协调发展和世界地质公园的申报,促进新疆地质遗迹的保护和地质公园的建设,促进边疆地区和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都具有重要意义。论文分为三个部分共七章,第一部分对喀纳斯国家地质公园的自然地理、地质背景进行了分析;第二部分建立了地质遗迹景观的分类体系,重点研究了地质遗迹景观特征和成因演化,开展了地质遗迹景观的对比分析与定性、定量评价;第三部分在前面研究的基础上,建立了公园“保护、科普和旅游”三位一体的可持续发展模式(PST模式)。通过上述系统的综合研究,论文取得的主要认识和结论如下:(1)首次系统的分析了喀纳斯国家地质公园地质遗迹景观形成的地质背景。喀纳斯地质公园地质遗迹景观在地质历史演化过程中经历了两大阶段:第一阶段,前第四纪地质时期,是地质遗迹景观的物质基础和构造格架形成的阶段;第二阶段,第四纪地质时期,是地质遗迹景观最终形成的阶段,这一阶段,新构造运动、第四纪冰川作用、流水作用,共同构成了地质遗迹景观形成的动力。(2)运用最新的旅游地学理论和地质公园研究成果,提出了地质遗迹景观的分类方案,将地质遗迹景观划分为7大类26类61亚类。并运用这一分类方案,将喀纳斯地质公园的地质遗迹景观划分为5大类12类21亚类310余处景观,并进一步组合为湖泊景观、冰川地貌和河流景观3类共4个地质遗迹景观组合带,首次建立了喀纳斯地质公园的地质遗迹景观体系。(3)从地质遗迹景观的角度,深入、系统的分析了喀纳斯湖地质遗迹景观的湖泊地貌形态、水位水体和沉积物特征。在此基础上,系统的分析了喀纳斯湖形成的地质条件,首次建立了公园“构造-冰川-湖泊”的地质遗迹景观演化体系,分析了地质遗迹景观演化过程与发展趋势,认为新构造运动自始至终控制着湖泊的发展和演化,湖泊的形成起源于上新世末-更新世初古阿尔泰山准平原的解体,在中更新世多次冰川作用(冰川侵蚀和冰川堆积的共同作用)的塑造下,于晚更新世形成了喀纳斯湖。湖泊形成后继续发展演化,水位下降、面积缩小,形成了今天的形态,并且湖盆的断陷作用还在持续,湖泊还在进一步发展之中。(4)从地质遗迹景观的角度,按冰川侵蚀地貌、冰川堆积地貌、冰缘地貌,系统的描述了公园内的冰川地貌特征,并首次对地质公园内的57处冰斗、63处冰川湖泊等进行了系统的分析和研究。综合已有研究成果,将地质公园的第四纪冰川作用划分为三期:中更新世的倒数第三冰期;晚更新世早期的倒数第二冰期;以及晚更新世末的末次冰期(喀纳斯冰期),其中末次冰期又划分为两个阶段:早阶段和晚阶段。在此基础上,系统的分析了第四纪冰川地貌的形成和演化过程。(5)对地质公园地质遗迹景观资源进行了国内外对比,对比认为,公园喀纳斯湖是我国第二深的淡水湖,第四纪冰川地貌代表了亚洲阿尔泰山地独特的地质风景,是世界中高纬度内的大陆性山岳冰川地貌的典型代表。在此基础上,首次从保护价值、科普价值和旅游开发价值三个方面,对公园地质遗迹景观进行定性和定量评价,建立了地质遗迹景观的评价体系,评价确定出公园主要的地质遗迹景观(群)93处,其中2处为世界级地质遗迹景观,6处为国家级地质遗迹景观。(6)在对喀纳斯地质公园开发现状与存在问题进行深入分析的基础上,结合我国地质公园的发展现状和喀纳斯的实际情况,首次提出了地质公园的“保护、科普和旅游”三位一体的可持续发展模式(PST模式),包括3项系统10大工程6项保障措施。三大系统是相互作用、有机组合的,其中,保护是前提、科普是基础、旅游开发是保障。

刘亮[7](2017)在《阿尔泰山喀纳斯河谷第四纪冰川地貌演化与年代学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冰川被誉为“大陆温度计”,对气候变化的响应极为敏感。而第四纪冰川因其发生年代较近,冰川地貌和沉积物保存较好,成为冰川学者研究的首选对象,对于全球冰川作用的时代、性质的探索极大推动了第四纪冰川研究向更深层次发展。阿尔泰山为欧亚大陆内部远离板块碰撞边界的内陆活动造山带,是高亚洲发育现代冰川最北的山地,它以其有利的纬度和地势条件,配合西风带来的丰沛降水,在第四纪期间发育多次规模宏大的冰川作用。深入研究阿尔泰山第四纪冰期时发育的冰川规模、地貌特征对冰川发育的耦合机制、西风带环流的变迁等都有十分重要的科学意义。然而该区冰川年代学研究却相对滞后,尤其是宇宙成因核素10Be暴露测年尚属完全空白。本文通过冰川地貌野外考察、冰川漂砾空间分布的定位追踪、年代学和沉积学粒度采集与测试,对阿尔泰山喀纳斯河谷第四纪冰川发育特征、冰期序列定年、各期次冰川规模和物质平衡线恢复进行了详细的研究,深入探讨阿尔泰山与中亚其他山地冰川发育的时空差异及成因。阿尔泰山喀纳斯河谷保存了典型的第四纪冰川地貌。侵蚀地貌表现为成层分布的冰斗、角峰、刃脊、大型羊背石、冰川磨光面、冰川槽谷和冰蚀湖等。沉积地貌主要是冰碛垄、冰碛丘陵、冰水平原以及广泛分布的冰川漂砾。25 个 10Be 暴露测年结果为:151.3 ± 14.8~182.3 ± 17.9 ka、107.5 ± 10.4 ka、64.1 ± 6.1~69.8 ±6.6 ka、39.1 ±3.7~48.5 ± 4.6 ka、18.4 ±1.8~22.2 ±2.1 ka,应用地貌地层学原理,初步确认阿尔泰山喀纳斯河谷经历7次冰进,可分别对应倒数第二次冰期(MIS 6)、末次间冰期冷阶段(MIS 5d)、末次冰期早期(MIS 4)、末次冰期中期(MIS 3b)、全球末次冰盛期(LGM)、新冰期和小冰期。22个沉积学粒度样品特征表明喀纳斯湖口三组终碛垄组成的冰碛丘陵为同一次冰期,即LGM的产物,与10Be暴露测年结果相一致,与前人的OSL测年结果存在一定差异。此外湖口冰碛丘陵、冰碛丘陵外围的冰水平原和东侧三级冰碛台地的粒度特征差异较大,也与10Be暴露测年的结果相互印证。利用冰川漂砾的空间分布恢复各期次冰川发育的规模。冰川规模由老到新,呈逐渐变小规律。自冰川站至下游接近冰川末端,MIS 6时期冰川厚度由787 m减到111 m,宽度由5300m减到700m,覆盖范围包括主谷及两侧的山梁和支谷,延伸的长度和宽度都最大,MIS 5d时期冰川厚度为66~500 m和宽度为350~4450 m,末次冰期的早中晚三个阶段,冰川规模继续变小,其中MIS 2的冰川末端覆盖湖口的冰碛丘陵。阿尔泰山与中亚的天山、帕米尔高原相类似,末次冰期最大规模发生在末次冰期早期MIS 4阶段,而非青藏高源内部某些地区的MIS 3阶段或全球末次冰盛期。通过与中亚的天山、帕米尔阿莱山脉进行广泛的冰期序列对比,得出中亚山地普遍发育MIS 6、MIS 4、MIS 2和LIA冰进,而类似MIS 5、MIS 3这种相对的暖期和YD、8.2 ka冷事件等快速气候事件在中亚山地可能并不具有普遍性。中亚山地各期次ELA降低值和冰川长度退缩值差异表明,阿尔泰山西侧即没有高大山体阻挡,且地理位置更加靠北,低温和降水组合都较天山有利,所以冰川规模最大,活跃程度最高。阿尔泰山冰川发育的气候条件优于天山,但构造条件即山体海拔不及天山,所以两大山脉的最老冰期启动时间(基于10Be测年)都始于MIS 6阶段。

江合理[8](2012)在《阿尔泰山喀纳斯河流域第四纪冰川演化序列 ——基于光释光测年技术》文中研究说明阿尔泰山是亚洲中部高大宏伟的山系之一,横亘于中国、蒙古、俄罗斯与哈萨克斯坦四国境内,为一系列西北—东南走向的山体构成。我国境内部分为阿尔泰山的中段南坡,分布在我国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的北部,而喀纳斯河流源于其友谊峰的南坡,是布尔津河的河源。友谊峰是整个阿尔泰山的最高峰,也是阿尔泰山最大的现代冰川作用中心之所在,其中发育了大量的冰川,冰川类型比较齐全,包括悬冰川、冰斗冰川、冰斗悬冰川、山谷冰川与复合型山谷冰川。本区由于地理纬度较高,处于中国现代冰川发育的最北端,冰川平衡线在中国为最低,高度介于30203360m。阿尔泰山受西风带环流与极地气流的交互影响。根据喀纳斯冰川的雪坑资料推算,此处的年降水量700800mm,平衡线附近年平均气温-7-8℃,故此处的冰川类型为亚大陆性冰川。在第四纪期间,这些冰川都发生了规模较大的进退,留下了形态较为清晰的冰川地形。喀纳斯河流域第四纪冰川作用地形分布广泛,类型也比较齐全。其中冰蚀地形有成层分布的冰斗、角峰、刃脊、U形谷、羊背石、套谷等;冰碛地形包括侧碛垄、终碛垄以及相应的冰水沉积等。喀纳斯湖的形成系末次冰期冰川作用与断裂构造双重控制的结果。第四纪冰川对本地区金矿的富集与积累具有重要的影响作用。近年来科学技术的进步,第四纪沉积物的测年技术得到了飞速的发展,光释光(OSL,Optically Stimulated Luminescence)技术便是其中发展最快的技术之一,已广泛用于第四纪沉积物的测年,由于其各方面的优点,是冰川沉积物测年中最具潜力的测年方法。本文通过野外冰川地貌识别、采样、室内样品年龄测定,应用光释光单片再生剂量年代测定技术对分布在喀纳斯湖头以上,主U型谷两侧高大的侧碛垄进行了定年,结合地貌地层学原理,与已有的冰碛表面钙膜14C年龄、喀纳斯湖口以下的OSL与ESR年代学资料及阿尔泰山北坡的TL年龄,及古环境研究等相关信息可得出:(1)友谊峰地区冰川喀纳斯河谷主U形谷高大侧碛垄年龄为29.22.0ka BP、16.11.5ka BP,据前人测得年龄,结合地貌地层关系分析得出:阿尔泰山喀纳斯河流域保存了从小冰期、新冰期、MIS24、MIS6、MIS12的冰期序列。(2)通过对测年结果的综合分析,新冰期为复式山谷冰川,冰川长33km。末次冰期为山谷冰川,冰川长达100km,为现存冰川长度的9.3倍;MIS6冰川为大规模的山谷冰川,喀纳斯冰川长达110120km。MIS12冰川为半覆盖式冰川,其冰川作用遗迹的规模为研究区之最。(3)主U形谷高大侧碛垄测得的年龄为次冰期冰川沉积物,光释光年代与地貌新老关系及前人测得OSL年代相吻合,且同一地貌单元释光年代相一致,表明喀纳斯河流域末次冰期冰川沉积物光释光测年结果是可信的,进一步说明了冰碛物光释光测年的可行性。(4)本区布尔津冰期为本区最老冰期,与我国天山中段乌鲁木齐河源区高望峰冰碛年龄(477.1ka BP;459.746ka BP)、祁连山摆浪河流域的中梁赣冰碛年龄(462.9ka BP)相吻合。测年结果表明我国阿尔泰山至少于MIS12抬升到与当时冰期气候相耦合的高度,进入冰冻圈,开始发育冰川。

白金中[9](2012)在《新疆阿尔泰山友谊峰区冰川变化特征初步分析》文中认为在全球变暖的背景下,气候变化是人们最关注的问题之一。冰川作为气候变化的产物,其积累和消融受气候变化的影响,而冰川变化是气候变化驱动的结果,对气候变化具有指示作用。近半个世纪,由于全球气温升高,冰川强烈退缩。高海拔山区自然条件恶劣,受地形因素的限制,冰川变化的动态监测受到限制。20世纪50年代以前用野外考察、地形图和航空像片提取冰川属性参数来研究冰川变化,但耗时、耗力、效率低。20世纪70年代以来借助遥感手段研究冰川的性质和特征、监测冰川的动态变化成为重要手段之一。近年来3S技术的发展及应用普及,为冰川变化研究提供了有效的技术手段及数据获取途径。新疆的冰川研究大部分集中在天山,而阿尔泰山脉是我国纬度最高的冰川分布区,冰川数量不多,规模较小。由于地处中俄蒙边境,人迹罕至,常规的冰川观测方法难以实施,因此对于阿尔泰山区的冰川研究不多。为进一步了解阿尔泰山区冰川变化的情况,应用遥感资料调查阿尔泰山脉冰川资源成为首选,这对了解该地区冰川现状及过去几十年的变化具有现实意义。由于友谊峰地区冰川占阿尔泰山区冰川总数的半数以上,故以友谊峰地区冰川作为研究对象。本研究中选取阿尔泰山友谊峰区作为研究区,依据1959年以航空像片为依据绘制成图的地形图和2008年的ASTER影像为数据源,以地理信息系统为基础,对阿尔泰山友谊峰区冰川信息的提取方法进行研究,提取冰川属性信息,获取研究区中冰川的变化特征,对阿尔泰山友谊峰区冰川在过去49年间的退缩变化进行分析研究;数字化冰川过程中以冰川编目为参考;遥感影像处理中,对比监督分类与非监督分类的特点;分析全球变暖的气候背景下阿尔泰山友谊峰区冰川资源变化的区域特征,并与西部其他区域冰川变化进行对比。结果表明:在全球气候变暖的情况下,研究区的226条冰川,面积退缩率为32.5%,年均损失约为1.5km2;消失了63条,面积全部小于1km2,其中61条冰川属于面积小于0.5km2的冰川;冰川末端平均后退253m,末端退缩比例为18.3%,其中南坡冰川末端退缩了433m,年平均退缩量为8.8m·a-1,而北坡冰川退缩了244m,年平均退缩量为5.0m·a-1,研究区冰川整体呈强烈退缩趋势。随着冰川退缩,大冰川向小冰川过度,小冰川趋于消失,且小冰川较大冰川对气候变化的响应更为敏感。由于南北坡冰川所处气候条件的差异,接受太阳辐射以及地形差异等影响,使得南坡长度减小幅度大于北坡冰川。夏季气温和年降水是导致冰川变化的根本因素,夏季气温决定冰川消融量,年降水量影响冰川积累量,研究区冬季降水量增加仍然引起冰川的剧烈消融,主要原因是夏季升温导致冰川消融较强,而冬季积累不足以弥补气温升高造成的物质平衡的亏损,使得冰川加速退缩。研究区年均降水量较少且增加不明显,升温引起冰川积累区面积的减少,冰川物质平衡收入减小,但是支出在增加,进一步加剧冰川退缩,因此友谊峰冰川退缩主要是由于气候变暖造成的。将友谊峰两个流域的冰川变化进行比较,结果表明,友谊峰哈巴河消失冰川数小于布尔津河,但面积变化率、年均变化率大于布尔津河冰川变化,在气候变暖的情况下哈巴河流域冰川变化剧烈。将友谊峰区冰川变化与西部部分冰川进行对比,结果表明,友谊峰区冰川变化趋势与其它冰川所表现的趋势相吻合,即条数减少、面积变小,但友谊峰地区的冰川退缩幅度较大,对气候变化较敏感。

江合理,赵井东,殷秀峰,李忠勤,康剑,孙吉舟[10](2012)在《阿尔泰山喀纳斯河流域末次冰期OSL年代学新证》文中研究指明布尔津河支流喀纳斯河源于中俄蒙三国交界处友谊峰的南坡,为额尔齐斯河的重要源区.友谊峰连同奎屯峰等高峰形成了阿尔泰山最大的现代冰川作用中心.在第四纪期间,这些冰川都发生了规模较大的进退,在河谷中留下了形态较为清晰的冰川地形.应用OSL单片再生剂量测定技术对采自主U型谷两侧的高大侧碛垄进行了定年,测年结果分别为(27.2±2.0)ka(K-1)与(16.1±1.5)ka(K-2).基于地貌地层学原理、并结合已有的年代学资料(OSL与14 C)与古气候研究资料,末次冰期以来喀纳斯河流域共有5次规模较大的冰进,分别为小冰期、新冰期、末次冰期晚冰阶(MIS 2)、末次冰期中冰阶(MIS 3中期)与末次冰期早冰阶(MIS 4).

二、我国阿尔泰山现代冰川的基本特征——以哈拉斯冰川为例(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我国阿尔泰山现代冰川的基本特征——以哈拉斯冰川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1)我国阿尔泰山现代冰川的基本特征——以哈拉斯冰川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一、现代冰川发育的自然条件
二、现代冰川的基本特征
    (一)现代冰川分布概况
    (二)冰川物质积累特征
    (三)冰川消融特征
    (四)成冰作用
    (五)冰川温度状况
    (六)冰川运动特征

(2)阿尔泰山喀纳斯河谷晚第四纪冰川地貌演化过程(论文提纲范文)

1 引言
2 研究区概况
3 材料与方法
    3.1 样品的采集与谷地和冰川漂砾位置的确定
    3.2 室内测定
4 讨论
    4.1 冰期系列
    4.2 喀纳斯河谷的第四纪冰川地貌演化过程分析
    4.3 讨论
5 结论

(3)阿尔泰山哈拉斯河流域冰川遗迹及冰期的初步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一、地质地貌概况
二、冰川地貌和第四纪冰川遗迹
    1. 冰斗成层性分布
    2. 冰川槽谷普遍发育
    3. 冰川湖成串珠状分布
    4. 角峰、刃脊随海拔高度增大而发育完好
    5. 基岩冰溜面和羊背石多处出露
    6. 冰川沉积物广泛分布
三、第四纪冰期的初步探讨

(4)阿尔泰山冰川系统结构、近期变化及趋势预测(论文提纲范文)

2 冰川系统的主要结构特征
    2.1 冰川系统的数量结构
    2.2 冰川系统的规模结构
    2.3 冰川系统的高度结构
    2.4 冰川系统的平衡线高度 (ELAh)
3 冰川的近期变化
    3.1 北阿尔泰山
    3.2 南阿尔泰山
    3.3 冰川变化与气候变化的关系
4 阿尔泰山冰川变化预测
    4.1 基本数据及参数
    4.2 冰川变化趋势预测结果
    4.3 讨论

(5)1959-2008年新疆阿尔泰山友谊峰地区冰川变化特征(论文提纲范文)

1 研究区概况
2 数据源及数据获取
3 友谊峰冰川变化分析
    3.1 冰川变化分析
    3.2 气候变化对冰川变化的影响
    3.3 对比分析
4 结论

(6)新疆喀纳斯国家地质公园地质遗迹景观特征、成因分析及发展模式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目录
第1章 引言
    1.1 选题依据与研究意义
        1.1.1 地质公园是开展旅游地学研究的最佳平台
        1.1.2 旅游地学研究对地质公园发展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1.1.3 喀纳斯是开展地质公园综合研究的理想地区之一
        1.1.4 项目支撑
    1.2 国内外地质遗迹和地质公园研究进展
        1.2.1 地质遗迹景观研究现状
        1.2.2 地质公园研究现状
        1.2.3 新疆地质遗迹与地质公园研究现状分析
    1.3 新疆喀纳斯地质公园研究进展
        1.3.1 喀纳斯地质公园科学研究史概述
        1.3.2 主要研究成果综述
    1.4 主要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1.4.1 主要研究内容
        1.4.2 技术路线
        1.4.3 研究特色及创新点
第2章 公园概况
    2.1 位置及交通概况
    2.2 自然地理条件
        2.2.1 地貌特征
        2.2.2 气候特征
        2.2.3 河、湖与水文特点
        2.2.4 土地与土壤特征
        2.2.5 生物
    2.3 社会经济条件
第3章 地质遗迹景观的地质背景
    3.1 大地构造与构造层特征
    3.2 前第四纪地质
        3.2.1 地层
        3.2.2 岩浆岩
        3.2.3 地质构造
        3.2.4 区域地质发展史
    3.3 第四纪地质与新构造运动
        3.3.1 第四纪堆积物特征
        3.3.2 公园及邻区新构造运动
第4章 地质遗迹景观分类体系
    4.1 地质遗迹景观分类方案
        4.1.1 主要分类方案简述
        4.1.2 地质遗迹景观分类方案
    4.2 地质遗迹景观分类
    4.3 地质遗迹景观组合与景区划分
        4.3.1 地质遗迹景观组合
        4.3.2 地质公园景区划分
    4.4 其他的自然与人文景观
        4.4.1 自然景观
        4.4.2 人文景观
第5章 主要地质遗迹景观特征及成因分析
    5.1 喀纳斯湖泊景观
        5.1.1 特征
        5.1.2 喀纳斯湖的形成与演化
    5.2 第四纪冰川地貌景观
        5.2.1 第四纪冰川地貌特征
        5.2.2 冰川地貌的形成演化和第四纪冰期划分
    5.3 河流景观
        5.3.1 河流景观特征
        5.3.2 河流景观的形成与演化
第6章 地质遗迹景观对比评价
    6.1 地质遗迹景观对比
        6.1.1 喀纳斯湖的对比
        6.1.2 第四纪冰川地貌的对比
    6.2 地质遗迹景观评价
        6.2.1 地质遗迹景观定性评价
        6.2.2 地质遗迹景观定量评价
第7章 喀纳斯地质公园发展模式研究
    7.1 地质公园的发展现状
        7.1.1 地质公园的建设目标和要求
        7.1.2 地质公园的发展现状
        7.1.3 喀纳斯国家地质公园的发展现状
    7.2 地质公园发展模式研究
        7.2.1 “PST”可持续发展模式
        7.2.2 “PST”可持续发展模式三大系统间的关系
    7.3 保护系统
        7.3.1 地质遗迹景观保护工程
        7.3.2 自然景观与生态环境保护工程
        7.3.3 生物多样性保护工程
        7.3.4 人文景观保护工程
    7.4 科普系统
        7.4.1 科学研究工程
        7.4.2 科学考察工程
        7.4.3 科学普及工程
    7.5 旅游开发系统
        7.5.1 旅游产品工程
        7.5.2 客源市场开拓工程
        7.5.3 旅游设施建设工程
    7.6 保障措施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学术成果
附录 A 主要的地质遗迹景观照片
附录 B 其它的自然与人文景观照片

(7)阿尔泰山喀纳斯河谷第四纪冰川地貌演化与年代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中国第四纪冰川研究进展
    1.2 冰川年代学研究进展及存在问题
    1.3 阿尔泰山第四纪冰川研究现状与意义
        1.3.1 研究现状
        1.3.2 研究意义
    1.4 研究内容、创新之处与技术路线
        1.4.1 研究内容
        1.4.2 创新点
        1.4.3 技术路线
第二章 研究区概况
    2.1 研究区地理位置
    2.2 研究区地质地层条件
        2.2.1 构造地质
        2.2.2 地层分布
    2.3 研究区气候特征
    2.4 研究区河流分布
    2.5 研究区垂直自然带划分
    2.6 阿尔泰山现代冰川分布及变化趋势
        2.6.1 现代冰川数量与分布
        2.6.2 阿尔泰山50年来冰川变化与特征
第三章 阿尔泰山喀纳斯河谷冰川地貌特征与样品采集
    3.1 喀纳斯河谷冰川地貌特征
        3.1.1 侵蚀地貌特征
        3.1.2 堆积地貌特征
        3.1.3 喀纳斯湖成因研究
    3.2 野外样品采集
        3.2.1 年代学样品采集原则与步骤
        3.2.2 年代学与沉积学样品采集
第四章 阿尔泰山喀纳斯河谷~(10)Be暴露测年
    4.1 宇宙成因核素测年原理与结果
        4.1.1 宇宙成因核素的概念和测年原理
        4.1.2 宇宙成因核素的测年精度和范围
        4.1.3 样品前处理与AMS测试
        4.1.4 样品AMS测试与~(10)Be暴露年代计算结果
    4.2 冰碛垄和冰碛台地形成年代解释
第五章 阿尔泰山冰川沉积物粒度特征分析
    5.1 粒度实验原理与方法
        5.1.1 粒度分析参数及其意义
        5.1.2 粒度分析参数计算与样品前处理
    5.2 实验结果分析
第六章 阿尔泰山喀纳斯河谷冰川规模与演化
    6.1 倒数第二次冰期(MIS 6)
    6.2 末次间冰期MIS 5d阶段冰进
    6.3 末次冰期早期(MIS 4)
    6.4 末次冰期中期(MIS 3b)
    6.5 全球末次冰盛期LGM
第七章 阿尔泰山与中亚其他山地冰川发育时限与规模差异探讨
    7.1 阿尔泰山喀纳斯河谷现代与古物质平衡线确定
    7.2 基于~(10)Be测年的阿尔泰山与天山、帕米尔阿莱山脉冰期序列对比
    7.3 阿尔泰山与中亚其他山地冰川发育差异讨论
第八章 结论及展望
    8.1 结论
    8.2 不足及展望
参考文献
博士期间学术成果
致谢

(8)阿尔泰山喀纳斯河流域第四纪冰川演化序列 ——基于光释光测年技术(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目录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与意义
    1.2 第四纪冰川研究进展
第二章 研究区概况
    2.1 研究区自然地理概况
        2.1.1 地质地貌
        2.1.2 气候
        2.1.3 垂直地理分带
        2.1.4 古冰川对砂金的影响
    2.2 现代冰川及其特征
        2.2.1 冰川数量及其分布
        2.2.2 雪线及冰川特征
        2.2.3 冰川近期变化
    2.3 喀纳斯河流域冰川地貌
        2.3.1 冰川侵蚀地貌
        2.3.2 冰川堆积地貌
第三章 采样与光释光测年方法
    3.1 第四纪冰川测年方法简介
    3.2 光释光测年基本原理与方法
    3.3 释光产生的机制
    3.4 样品的采集
    3.5 样品的预处理
第四章 冰碛年龄测定结果
    4.1 等效剂量的测定
        4.1.1 预热温度的选择
        4.1.2 生长曲线
        4.1.3 样品的 De 分布
    4.2 年龄计算
第五章 阿尔泰山喀纳斯河流域第四纪冰川演化序列
    5.1 阿尔泰山喀纳斯河流域冰期序列
    5.2 阿尔泰山第四纪冰川演化与祁连山、天山对比
        5.2.1 布尔津冰期
        5.2.2 倒二冰期
        5.2.3 末次冰期
        5.2.4 新冰期
        5.2.5 小冰期
第六章 结论与不足
    6.1 结论
    6.2 不足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9)新疆阿尔泰山友谊峰区冰川变化特征初步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1.2.1 国际冰川变化研究进展
        1.2.2 国内冰川变化研究进展
        1.2.3 阿尔泰山区冰川变化研究进展
    1.3 研究意义及技术路线
        1.3.1 研究意义
        1.3.2 技术路线
第二章 研究区概况
    2.1 阿尔泰山山脉概况
    2.2 友谊峰区概况
        2.2.1 地理概况
        2.2.2 冰川概况
第三章 数据及研究方法
    3.1 数据源
    3.2 数据处理
        3.2.1 统一坐标系
        3.2.2 地形图数据处理
        3.2.3 遥感影像处理
    3.3 冰川属性数据提取
        3.3.1 地形图冰川数据提取
        3.3.2 遥感影像冰川信息提取
        3.3.3 数据质量不确定分析
第四章 友谊峰区冰川变化特征
    4.1 友谊峰区冰川变化分析
    4.2 气候变化对冰川变化的影响
第五章 对比分析
    5.1 布尔津河与哈巴河流域冰川变化特征对比分析
    5.2 友谊峰区与我国西部其他冰川对比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主要结论
    6.2 问题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10)阿尔泰山喀纳斯河流域末次冰期OSL年代学新证(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1 研究区概况
2 冰川地貌
    2.1 冰蚀地貌
    2.2 冰碛地貌
3 研究方法与结果
4 讨论
5 结论

四、我国阿尔泰山现代冰川的基本特征——以哈拉斯冰川为例(论文参考文献)

  • [1]我国阿尔泰山现代冰川的基本特征——以哈拉斯冰川为例[J]. 王立伦,刘潮海,康兴成,尤根祥. 冰川冻土, 1983(04)
  • [2]阿尔泰山喀纳斯河谷晚第四纪冰川地貌演化过程[J]. 张威,付延菁,刘蓓蓓,刘亮,崔之久,师源凰,王斯文. 地理学报, 2015(05)
  • [3]阿尔泰山哈拉斯河流域冰川遗迹及冰期的初步探讨[J]. 刘潮海,王立伦. 冰川冻土, 1983(04)
  • [4]阿尔泰山冰川系统结构、近期变化及趋势预测[J]. 王淑红,谢自楚,戴亚南,刘时银,王欣. 干旱区地理, 2011(01)
  • [5]1959-2008年新疆阿尔泰山友谊峰地区冰川变化特征[J]. 白金中,李忠勤,张明军,高闻宇,李开明. 干旱区地理, 2012(01)
  • [6]新疆喀纳斯国家地质公园地质遗迹景观特征、成因分析及发展模式研究[D]. 杨更. 成都理工大学, 2013(10)
  • [7]阿尔泰山喀纳斯河谷第四纪冰川地貌演化与年代学研究[D]. 刘亮. 辽宁师范大学, 2017(06)
  • [8]阿尔泰山喀纳斯河流域第四纪冰川演化序列 ——基于光释光测年技术[D]. 江合理. 西北师范大学, 2012(04)
  • [9]新疆阿尔泰山友谊峰区冰川变化特征初步分析[D]. 白金中. 西北师范大学, 2012(03)
  • [10]阿尔泰山喀纳斯河流域末次冰期OSL年代学新证[J]. 江合理,赵井东,殷秀峰,李忠勤,康剑,孙吉舟. 冰川冻土, 2012(02)

标签:;  ;  ;  ;  ;  

我国阿尔泰山现代冰川的基本特征:以哈拉斯冰川为例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