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我国农业生产发展和土壤钾含量看加快发展钾肥生产的重要性

从我国农业生产发展和土壤钾含量看加快发展钾肥生产的重要性

一、从我国农业生产的发展和土壤钾素状况,看加快发展钾肥生产的重要性(论文文献综述)

邵星宇[1](2021)在《壮秧剂与播量对机插水稻不同秧龄秧苗素质及产量品质的影响》文中研究说明试验于2019~2020年在扬州大学农学院试验田进行,土壤为沙壤土,地力中等偏上,前茬小麦,土壤pH为6.0,全氮1.2g kg-1,碱解氮95mg·kg-1,速效钾88.3mg·kg-1,速效磷35.2mg·kg-1。围绕稻麦两熟条件下机插水稻培育壮秧,开展了壮秧剂与播量对长秧龄秧苗素质及产量品质的影响,供试品种迟熟中粳稻南粳9108。试验一设同一播期播量(5月14日)和壮秧剂培育长秧龄秧壮秧试验,其中播量90g/盘、120g/盘(58cm×28cm,干种子)2个水平;壮秧剂为多·多唑、咪鲜·甲霜灵、苗壮丰和无壮秧剂对照(CK)4个水平。试验二为不同播期同天移栽的播量、壮秧剂、秧龄对大田高产优质的三因素试验,其中不同秧龄为主区,播量与壮秧剂为副区。秧龄设20d、25d和30d的3个水平;播量设90g/盘和120/g盘2个水平;壮秧剂设A:多·多唑、B:咪鲜·甲霜灵、C:苗壮丰和不施用壮秧剂(对照)4个水平,在5月15日,5月20日,5月25日进行拌种处理后播种,统一在6月14日进行大田移栽,采用人工模拟机械移栽。株行距为30cm×12cm,每穴栽插4苗。获得的主要试验结果如下。1.本研究条件下,壮秧剂和播种量能增强秧苗素质,延长适栽期。多·多唑、咪鲜·甲霜灵、苗壮丰处理下秧苗素质均高于CK处理,在25d,30d长秧龄条件下,表现为壮秧剂能够矮化苗高0.3cm~3cm、0.3cm~3.4cm,增加单株叶面积、茎基宽和展开叶SPAD值,分别增加了 23.7%~20.1%~33.3%,5.3%~10.5%,7.5%~16.3%。其中苗壮丰壮秧剂25d和30d秧龄的秧苗素质最好,叶色浓绿,茎基粗壮,相比对照增粗0.3mm,在延长适栽期,增加秧龄弹性上效果最佳。90g/盘播量显着改善长秧龄阶段秧苗素质,较120g/盘播量能够矮化苗高1.5cm,增粗茎基宽0.2mm。在长秧龄阶段,苗壮丰在90g/盘播量表现良好,秧苗素质均处于高水平状态,充实度高。但在120g/盘播量时,虽然秧苗素质表现较好,但充实度不如咪鲜·甲霜灵处理。在培育长秧龄秧苗上,苗壮丰处理有明显优势。在稻麦两熟制地区,使用壮秧剂与降低播量能培育长秧龄壮秧,以缓解稻麦茬口紧张等问题,并推荐施用苗壮丰+90g/盘播量,该处理在长秧龄阶段秧苗素质处于最佳水平。2.本研究表明,各壮秧剂处理水稻产量高于CK处理,20d秧龄时,90g/盘+A(多·多唑)处理产量最高,在25d和30d秧龄时,B(咪鲜·甲霜灵)和C(苗壮丰)处理产量高于A(多·多唑)和CK处理。高产原因在于B和C壮秧剂有效提高了秧苗素质,秧苗素质提升后拉动群体颖花量的上升,上升了 2.7%~4.6%,同时保持千粒重相当或略有提升,其中C处理能显着提高结实率,提高了 1.43%。壮秧剂与播量能获得高产主要原因是前期能够有效提高秧苗素质,移栽时返青活棵快,物质积累量大,并减少无效分蘖的发生,提高成穗率。水稻产量也随着秧龄的延长而下降,秧苗素质提升后,B、C处理产量能达到20d+120g/盘CK处理水平。本试验中随着秧龄的延长,有效穗、结实率和千粒重均有所降低,分别降低了 1.31~3.77(×104hm-2),0.18%~0.56%,0.13~0.24g。可能的原因是长秧龄秧苗缩短了大田生长期,籽粒灌浆时期缩短,干物质积累量也相应下降,最终导致减产。就播量而言,播种量为90g/盘的处理产量平均高于120g/盘播量处理0.56t·hm-2。由此,建议采取90g/盘+B处理或90g/盘+C能够削弱秧苗素质低下引起的产量下降,增加秧龄弹性,延长适栽期,缓解茬口矛盾。3.本实验表明,增强秧苗素质能够提高稻米品质。与CK相比,各壮秧剂处理能够提高糙米率、精米率和整精米率,分别提高了 0.47%~0.98%,0.43%~0.70%,1.45%~3.44%,提高了稻米品质;垩白面积、垩白率和垩白度显着降低,平均降低了 3.57%~17.85%、1.05%~2.27%、1.13%~6.86%,增加了外观品质;与CK相比,壮秧剂处理蛋白质平均上升0.42%~1.17%,直链淀粉含量和胶稠度平均上升0.44%~1.17%,0.62%~1.51%。秧龄与播量处理与壮秧剂处理类似,随着秧龄和播量的上升,稻米加工品质、外观品质和营养品质下降。壮秧剂处理中苗壮丰各项稻米品质较好。

张潇丹[2](2021)在《薄壳山核桃矿质养分及果实性状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薄壳山核桃(Carya illinoensis)是世界着名的本木干果油料树种之一,也是是良好的材用、生态树种。在我国,食用油自给率低、对外依存度高达69.9%,同时幅员辽阔、山地资源丰富,发展薄壳山核桃等木本油料作物意义重大。目前我国已有14个省份开始引进种植薄壳山核桃,主要生产干果直接食用,但作为产业则发展缓慢,低产低效问题突出,产品结构单一。为推动薄壳山核桃产业发展,本文以主栽品种‘马罕’等10个无性系为材料,通过大田试验,研究揭示生育期薄壳山核桃主要矿质养分动态变化和营养累积规律,从矿质营养角度解析薄壳山核桃低产低效的成因并建立营养诊断方法,分析评价不同无性系间果实营养性状尤其脂肪酸组成,为薄壳山核桃科学种植和开发利用提供依据。主要结果如下:(1)薄壳山核桃‘马罕’8种矿质养分含量随生育期动态呈现一定规律性,因果实、叶片部位不同,各元素呈各自不同或相似特征。果实元素含量,多数元素(N、P、Ca、Mg、Mn、Zn、前中期B)总体下降,而K、B有所不同,果K先降后升,而B成熟期急剧增431%。叶片元素含量除N和前期的P、K呈下降外,而其余元素(Ca、Mg、Mn、Zn、B)前低后高,Ca、Mg、K、P生育末期出现翘尾尤其Ca、Mg翘尾幅度巨大,Mn、Zn、B含量动态高度相似。除P、K外,其余叶片高于果实。各元素具体含量及生育期变幅如下:N含量叶片范围16.35g/kg~24.93g/kg,平均20.09g/kg,生育期变幅CV11.22%;果实6.02g/kg~29.90g/kg,平均11.26g/kg,CV62.41%。P含量叶片1.07g/kg~3.54g/kg,平均1.66g/kg,CV40.72%;果实1.31g/kg~3.99g/kg,平均2.26g/kg,CV34.28%。K含量叶片6.17g/kg~15.54g/kg,平均10.76g/kg,CV20.01%;果实6.11g/kg~18.98g/kg,平均14.41g/kg,CV25.15%。Ca含量叶片14.15g/kg~42.33g/kg,平均22.46g/kg,CV27.40%;果实4.29g/kg~21.00g/kg,平均12.01g/kg,CV42.79%。Mg含量叶片3.24g/kg~6.50g/kg,平均3.85g/kg,CV20.32%;果实0.92g/kg~4.80g/kg,平均2.45g/kg,CV50.28%。Mn含量叶片0.72g/kg~1.54g/kg,平均1.18g/kg,CV21.57%;果实0.12g/kg~0.89g/kg,平均0.42g/kg,CV53.48%。Zn含量叶片63.40mg/kg~104.4mg/kg,平均85.13mg/kg,CV14.51%;果实26.33mg/kg~85.15mg/kg,平均41.66mg/kg,CV43.57%。B含量叶片20.75mg/kg~59.03mg/kg,平均43.33mg/kg,CV32.00%;果实11.40mg/kg~60.60mg/kg,平均22.68mg/kg,CV60.52%。生育期各元素平均含量排序:叶片Ca>N>K>Mg>P>Mn>Zn>B,果实K>Ca>N>Mg>P>Mn>Zn>B。其中,Ca>N、Mg>P、Mn近P(叶片Mn甚至高于传统中量元素0.1%的下限),与常规作物相比较特殊,因此,薄壳山核桃Ca、Mg、P、Mn含量的这些特点,可能是其有别于其它作物的植物营养学的特殊性。(2)薄壳山核桃‘马罕’果实矿质元素累积量总体均呈上升趋势,与生物量累积量变化趋势相似,但呈现更明显的阶段性特点。在生育初期至7月上中旬累积缓慢;7月中下旬至8月中旬各元素快速累积至果实,对果实最终累积量贡献率甚至超过100%;8月下旬至9月下旬变化平缓,其中,P、Ca、Mg、Mn在9月甚至出现明显负累积,呈现由果实向外净转移;末期各元素又有所正向累积。矿质元素累积量变化幅度大小为B>K>Zn>N>Ca>P>Mg>Mn。(3)以薄壳山核桃‘马罕’常规林(高产林)为参比,‘马罕’低效林在7月与9月的叶片、果实、一年生枝条的韧皮部和木质部等主要矿质元素含量与参比的差异高度一致,即同部位中的N、P、K、Mn、Zn含量低效林均低于常规林,而Ca、Mg含量则低效林高于常规林,两林分间的差异,尤以叶片较其它部位有更高显着性,叶N、P、K、Mn、Zn在7月、9月均达到极显着差异水平,韧皮部和木质部9月N、P、Zn等也达到极高显着性水平。相应地,果实累积量N、P、K、Mn、Zn等亦低效林极显着低于常规林。据此,矿质养分N、P、K、Mn、Zn等的不足,可能是构成低效林的成因。林分间矿质这种差异,与土壤有效养分含量(供给)并不一致,除P外甚至正好相反,其原因有待进一步揭示。依据养分综合诊断DRIS指数,推断低效林养分相对缺乏顺序:7月叶片K>Mn>P>Zn>N>B>Mg>Ca,7月果实P>K>Mn>N>Zn>B>Mg>Ca,9月叶片P>K>Mn>Zn>N>B>Mg>Ca,9月果实P>Mn>N>Zn>B>Mg>Ca>K。其中,叶片和果实的P、Mn、K、N、Zn指数均为负值(除9月果实K外),7月、9月的高度一致,表明这些元素供应不足、偏离平衡,可能是导致低效林的原因,尤其P、Mn远离平衡、须补充。DRIS诊断结论与含量对比诊断结论一致。(4)薄壳山核桃10个无性系果实主要性状分析结果表明,在果实质量和外形方面,青果单重、坚果单重、仁重、出籽率、出仁率、青果果长、青果果宽、坚果果长、坚果果宽9个性状在10个薄壳山核桃无性系间存在显着性差异,仅坚果壳厚未表现出显着性差异;10个无性系中,各指标变异系数大小为仁重>坚果单重>青果单重>出籽率>坚果壳厚>坚果果宽>出仁率>坚果果长>青果果长>青果果宽。在种仁内含营养物中,蛋白质、可溶性糖、单宁在10个无性系间存在一定显着性差异,粗脂肪差异不显着;10个无性系粗脂肪平均含量为70.01%,蛋白质平均含量67.50mg/g,可溶性糖平均含量10.7mg/g,单宁平均6.07mg/g,各指标变异系数大小为可溶性糖>单宁>蛋白质>粗脂肪。各指标变异,为品种筛选提供了指南。综合各项指标,所有无性系尤其28号、104号和34号可为食用油生产品种;104号和28号可推荐为果用栽培品种;1号、35号、28号、34号和29号可为高档食用油品种;29号、21号、20号和34号可作为鲜食型品种加以开发利用。此外,薄壳山核桃坚果高脂肪酸含量、高出油率(平均35.36%,出籽率×粗脂肪含量),高度契合我国耕地资源不足、而山区面积广大的国情,发展薄壳山核桃产业,很有希望为弥补我国对食用植物油的缺口发挥至关重要作用。(5)薄壳山核桃10个无性系种仁脂肪酸组成分析结果表明,棕榈酸、硬脂酸、花生酸、油酸、亚油酸、亚麻酸6个脂肪酸组成成分含量在10个薄壳山核桃无性系间存在一定显着性差异,仅顺-11-二十碳烯酸差异不显着。10个薄壳山核桃无性系种仁脂肪酸组分平均含量顺序为油酸(70.02%)>亚油酸(19.58%)>棕榈酸(5.73%)>硬脂酸(2.38%)>亚麻酸(0.97%)>顺-11-二十碳烯酸(0.25%)>花生酸(0.05%)。不饱和脂肪酸(平均含量91.82%)占据优势,其中单不饱和脂肪酸占71.26%,多不饱和脂肪酸占20.56%;油酸是最主要的单不饱和脂肪酸,其次为顺-11-二十碳烯酸;亚油酸是最主要的多不饱和脂肪酸,其次为亚麻酸。饱和脂肪酸平均含量为8.17%,棕榈酸是主要的饱和脂肪酸,其次为硬脂酸,再次为花生酸。。不饱和脂肪酸为饱和脂肪酸的11.24倍,单不饱和脂肪酸为多不饱和脂肪酸的3.47倍,具有健康高品质食用油的“低饱和脂肪酸、高不饱和脂肪酸”的特点,为优质食用油资源,很具开发和市场潜力。

秦川[3](2021)在《稻田垄作免耕提高土壤氮素肥力的作用机制研究》文中认为水稻是世界上主要粮食作物之一,全世界水稻种植面积约占谷物种植面积的23%,水稻产量占粮食总产量的29%,我国水稻种植面积约占亚洲的31%。稻田生态系统是一种极其独特的生态系统,它的形成、演变和发展,与淹水灌溉、人为耕作、水稻栽培及水稻生长所要求的环境是分不开的。水稻土是在特殊的土壤管理措施下发育形成的,包括定期的淹水、排水、耕作、翻动和施肥等。“淹水条件下耕作”一直是水稻土利用中的最大难题,导致土壤大团聚体被破坏,易溶性养分淋失,土壤中微生物的数量及群落结构组成发生变化,使得水田的氮肥利用率不到旱地的一半。近些年来,稻田中大量化肥的施用更加剧了氨挥发、N2O排放和氮素淋溶等重大生态环境问题。稻田垄作免耕技术是一种保护性耕作技术,通过在田间起垄改变土壤的通气状况和水分利用条件,可以有效改善我国西南地区中低产稻田的土壤肥力状况和提高作物产量,但其作用机制并不完全清楚,尤其是垄作免耕对土壤氮素转化及氮循环转化相关微生物的影响尚缺乏深入研究。本文的研究目的为探索耕作措施提高土壤肥力的作用机制,构建长期垄作免耕下土壤综合肥力指数和作物生产力的量化关系,并以氮素为例研究耕作措施对水稻土中氮肥利用率的影响,以及反硝化和厌氧氨氧化反应导致的氮素损失及相关微生物的丰度、活性和群落结构组成,再利用宏基因组学方法研究耕作措施对稻田土壤中七种氮代谢途径特征的影响,初步解释垄作免耕提高土壤肥力的部分作用机理。本研究采用了Fuzzy综合评价法、15N同位素标记法、田间原位监测和室内培养法、定量PCR、宏基因组学和高通量测序等分子生物学技术,对垄作免耕下稻田土壤肥力时空演变规律、土壤综合肥力与作物生产力间的关系、反硝化和厌氧氨氧化作用的影响机理、氮代谢途径相关的微生物特征及提高氮肥利用率等方面进行了初步研究。主要结果如下:1、经过近30年的长期耕作,不同耕作措施下稻田土壤综合肥力指数和水稻产量变化存在较大差异,稻田土壤综合肥力指数(integrated fertility index,IFI)和水稻产量的平均值大小均表现为:垄作免耕>常规耕作>冬水田。垄作免耕、常规耕作和冬水田措施下水稻产量分别由1990年7000 kg hm-2分别增产至8993.3kg hm-2、8572.7 kg hm-2和8312.4 kg hm-2;垄作免耕措施下稻田土壤肥力综合指数平均值为0.66,分别比常规耕作和冬水田高0.09和0.18。说明长期垄作免耕能够显着提高稻田土壤综合肥力和水稻产量。2、从稻田土壤养分年际变化特征看,经过近30年的长期耕作,发现垄作免耕能够有效提高稻田土壤有机质、全氮、碱解氮和有效磷含量。垄作免耕措施下稻田土壤的有机质、全氮、碱解氮和有效磷含量的平均值分别为32.86 g kg-1、2.20g kg-1、143.35 mg kg-1和26.61 mg kg-1,均显着高于冬水田和常规耕作措施。三种耕作措施下稻田土壤有机质、全氮和速效钾含量年际变化规律均一致。从稻田土壤养分季节变化特征看,在整个水稻生长季(5-9月),相比于常规耕作措施,冬水田和垄作免耕措施均能有效利用氮磷钾等土壤养分,且土壤肥力的季节变化趋势一致;耕作措施对于土壤p H值和阳离子交换量CEC的季节变化并不明显,而耕作措施对稻田土壤的游离态氧化铁含量的季节变化影响较大。从稻田土壤养分空间变化特征看,三种耕作措施下稻田土壤有机质、全氮、有效磷和游离态氧化铁含量均随土壤深度的增加而逐渐降低,表现为0-10 cm>10-20 cm>20-40 cm,说明养分都有向土壤表层(0-10cm)富集和积累的趋势。3、通过15N同位素示踪标记、田间原位监测和室内培养分析等方法,发现垄作免耕可以显着提高氮肥利用率。垄作免耕措施下氮肥利用率为31%,分别比冬水田和常规耕作措施下氮肥利用率高11%和14%。三种耕作措施下随水损失的氮素占施入氮素总量的比例有显着性差异(P<0.05),其损失范围为19.5%-53.9%;垄作免耕措施下的NH3挥发损失最高,达到18.2%,分别比冬水田处理和常规耕作措施的NH3挥发损失高4.9%和7.73%,说明稻田生态系统中氮素随水损失和氨挥发损失是最主要的氮素损失途径。证明与长期冬水田和常规耕作相比,垄作免耕措施是一种较好的能够显着提高稻田氮肥利用率的耕作措施。4、利用15N同位素标记技术测定不同耕作措施稻田土壤中反硝化速率和厌氧氨氧化反应速率,发现三种耕作稻田土壤中均发生了反硝化反应和厌氧氨氧化反应,且水稻土的反硝化速率和厌氧氨氧化速率大小顺序均表现为:冬水田>常规耕作>垄作免耕;三种耕作稻田土壤中反硝化速率范围为2.85-4.20 nmol N g-1dry soil h-1,厌氧氨氧化速率的范围为0.42-1.09 nmol N g-1 dry soil h-1,且三种耕作措施下水稻土的厌氧氨氧化作用对N2产量的贡献率范围在12.85%-21.33%之间,耕作措施对稻田土壤中厌氧氨氧化作用对N2产生量的贡献率没有显着影响,同时证明了厌氧氨氧化作用是水稻土中氮素损失的重要途径之一。通过定量PCR和Illumina Hi Seq高通量测序等技术发现在三种耕作稻田土壤中均检测到了反硝化微生物和厌氧氨氧化微生物,在DNA水平上反硝化微生物nos Z功能基因(的丰度范围为4.86×107-7.56×107 gene copies·g-1(dry soil),厌氧氨氧化16S r RNA基因丰度的范围为6.91×105-8.52×105 gene copies·g-1(dry soil),反硝化微生物nos Z基因的丰度比厌氧氨氧化16S r RNA基因丰度高两个数量级;三种耕作稻田土壤中反硝化微生物nos Z基因和厌氧氨氧化微生物16S r RNA基因丰度最高的均为冬水田,最低的均为垄作免耕。而在c DNA水平上,三种耕作措施下的水稻土中nos Z功能基因转录丰度范围为4.21×105-7.43×105 gene copies·g-1(dry soil),厌氧氨氧化16S r RNA基因转录丰度的范围为3.07×105-7.44×105 gene copies·g-1(dry soil),反硝化微生物nos Z基因与厌氧氨氧化16S r RNA基因丰度没有显着性差异(P>0.05)。稻田土壤中反硝化微生物nos Z基因群落与固氮螺菌属(Azospirillum)和根瘤菌属(Rhizobium)有较近的亲缘关系,硝态氮和铵态氮是影响反硝化微生物群落结构的主要环境因子。稻田土壤中厌氧氨氧化微生物群落的优势种群为浮霉菌门Candidatus Brocadia属,全氮和p H值是影响厌氧氨氧化微生物群落结构的主要环境因子。耕作措施对反硝化微生物nos Z基因和厌氧氨氧化微生物16S r RNA基因的群落结构影响不显着,说明垄作免耕可能是通过影响反硝化细菌和厌氧氨氧化细菌的数量,而不是通过影响反硝化和厌氧氨氧化微生物群落组成来氮素循环。5、结合Hiseq高通量测序技术对三种不同耕作措施稻田土壤进行宏基因组测序,发现三种不同耕作措施稻田土壤具有相同的氮代谢途径:氨同化过程是检出频率最高的氮代谢途径,而厌氧氨氧化过程是检出频率最低的氮代谢途径。变形菌门(Proteobacteria)的微生物可以同时参与包括氨同化、硝酸盐异化还原和硝酸盐同化还原等7种氮代谢途径,变形菌门(Proteobacteria)、硝化螺旋菌门(Nitrospirae)、酸杆菌门(Acidobacteria)和放线菌门(Actinobacteria)的微生物可以同时参与包括氨同化、反硝化、硝酸盐异化还原和硝酸盐同化还原等4种氮代谢途径,体现了稻田土壤中氮代谢功能多样性。不同耕作措施下稻田土壤中同一氮代谢过程可由不同的微生物参与,且负责整个氮代谢途径的微生物的群落结构也并不完全相同。综上所述,在紫色土稻田生态系统中,与冬水田和常规耕作相比,长期垄作免耕显着提高了稻田土壤肥力和作物生产力,通过研究稻田生态系统中与氮循环相关的微生物作用,明确了耕作措施对与氮素损失相关的微生物丰度、群落结构组成及氮代谢途径的影响,在减少氮素损失的同时提升了水稻的氮肥利用效率,达到了利用耕作措施进行土壤综合培肥的目的。尽管现有的研究结果证明垄作免耕措施是一种有效提高氮肥利用率的耕作措施,仍然需要更多的数据和证据来证明在更大面积、更大尺度范围的稻田、跨越多个水稻种植季甚至是设置其他土壤类型同样能够提高水稻氮肥利用率,这是很有必要的。

李天琦[4](2020)在《灌溉量对科尔沁沙地紫花苜蓿人工草地产量、品质及土壤养分运移的影响》文中研究表明为保证我国苜蓿产业科学稳定发展,缓解科尔沁地区水资源短缺与草产业发展的矛盾,本试验根据联合国粮农组织推荐的Penman-Monteith方法,计算紫花苜蓿实际需水量(ETc)。基于ETc设置四个灌溉水平W1(60%ETc,减水40%)、W2(80%ETc,减水20%)、W3(100%ETc,正常灌溉量)、W4(120%ETc,增水20%)研究不同灌溉量对科尔沁沙地紫花苜蓿产量、品质及土壤速效养分淋失的影响,主要结论如下:1.在科尔沁地区刈割三茬的紫花苜蓿,三茬需水量逐茬递减,全生长季需水量为830.87mm,日均需水强度在1-11mm/d范围内波动。耗水量、耗水强度随灌溉量增加不断增加。2.紫花苜蓿产量随灌溉量的增加呈现先增加后降低的趋势,第一茬、第二茬、第三茬均在W3处理下产量达到最大,且第一茬、第三茬产量在W3处理下显着高于其他处理(P<0.05);与正常灌溉量相比,灌溉量增加20%产量下降15%,灌溉量减少20%产量下降20%,减水40%处理下减产30%。通过回归分析用一元二次方程对灌溉量与产量关系进行拟合,得到拟合方程y=-0.2027X2+270.04X-76312,对方程求偏导可以得出产量最高为13635.83kg/hm2,产量最高时的灌溉量为666.11mm。3.紫花苜蓿粗蛋白含量逐茬增加,灌溉量对紫花苜蓿粗蛋白含量影响不显着;相对饲喂价值、中性洗涤纤维、酸性洗涤纤维含量逐茬下降,灌溉量对其影响不显着。4.碱解氮、有效磷、速效钾淋失量随灌溉量的增加而增加,W3、W4处理下碱解氮淋失量无显着性差异;有效磷淋失量在W2、W3处理下无显着性差异;速效钾淋失量在W2、W3、W4处理间无显着性差异。5.综合考虑紫花苜蓿需水量、耗水量、产量、品质及养分淋失等因素,建议生育期内依照W3处理灌溉量进行灌溉。

于田田[5](2020)在《招远市农村环境污染治理的问题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业、工业、服务业三大产业迅速发展,经济水平快速提升,但与此同时,环境保护问题也日益突出,逐渐成为制约我国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近几年来,随着我国加大了对“三农”问题、美丽乡村建设、城乡环境保护与治理等农村问题的关注,乡村生态文明建设也提上日程,乡村环境污染问题也越来越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农村居民的环保意识也随之大幅度增强。本文以招远市及其各镇(街道)、村作为研究对象,运用文献研究法了解掌握农村环境保护与治理的相关理论、国内外研究现状等,运用实地调查法、走访分析法进行实地调研,了解招远市农村环境污染现状和招远市在农村环境污染治理中的应对方法,分析了招远市各级政府、基层组织、社会公众在农村环境污染治理中发挥的作用,再结合日韩、欧美等其他国家和我国其他省市县村等各级政府和相关机构在农村环境污染治理中的成功经验、有效模式、技术方法,立足于招远市环保实际,有针对性地提出符合招远市农村环境治理的对策及建议。本文首先对当前农村环境保护与污染治理的研究背景、研究意义进行了简要的叙述,对“美丽乡村建设”“农村环境问题”等相关的环保理论和国内外典型案例及其成功经验进行了细致的梳理、总结、分析、归纳。本文主要对韩国“新村运动”和日本的“造村运动”进行了文献研究,发掘其中在乡村环境保护与治理部分的有效措施和典型的经验、做法进行了针对性的查阅分析,并讨论了我国安徽省、浙江省早期在农村环境改善中实行的措施和取得的成效,并在此基础上,调查了招远市概况及农村环境问题,主要概括了招远市农村环境问题现状及采取的方式方法。进而指出招远市在农村环境污染治理中的不足之处,如执法体系不完善、监督力度有待加强,行政治理为主、治理主体单一,财政投资不足等。针对这一系列问题,对招远市农村环境治理提出了对策建议:一是加强环保政策宣传教育;二是完善环境治理法制体系;三是运用多种手段加大乡村环境保护治理的资金投入;四是形成合作网络,充分利用多中心的公共管理理论,发展农村环境保护多元共治的治理主体;五是运用创新科学的治理手段。本文旨在通过调查研究,提出适用于招远市本地区农村环保切实可行的办法、模式,力求对招远市农村环境治理有所裨益。

陈实[6](2020)在《蒙古黄芪营养吸收特性和施肥效应模式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蒙古黄芪为豆科植物蒙古黄芪Astragalus membranaceus(Fisch.)Bge.var.mongholicus(Bge.)Hsiao的干燥根,为传统大宗药材之一,科学的施肥技术是影响黄芪质量和产量的主要管理技术之一。本论文以蒙古黄芪为研究对象,采用ITS2序列对不同产地黄芪及其混伪品进行鉴定,采用氮、磷、钾三因素五水平二次饱和-D最优回归设计,应用田间试验研究两年生蒙古黄芪生育期生长特征、营养特性并对其进行整体品质评价,最后通过建立模型并寻优得到最优施肥量,为蒙古黄芪优质、高产规范化栽培技术提供理论基础,主要的结果如下:(1)采用DNA条形码技术中的ITS2序列鉴定蒙古黄芪及其混伪品,各品种在Neighbor-Joining树上各自聚为一簇,表明ITS2序列能够区分蒙古黄芪与沙苑子、刺果甘草、锦鸡儿、蜀葵、紫花苜蓿等混伪品,达到鉴定目的。(2)施肥对黄芪根长各处理间在不同生长时期差异性区分作用不明显,但能明显促进其株高的生长发育;7-8月叶片叶绿素含量较高,黄芪植株的光合作用较强;根中黄芪多糖含量在9月达到较高水平,可在9月底采挖药材提取多糖;黄芪总黄酮在11月达到累积峰值,N0P2K2处理黄芪甲苷和毛蕊异黄酮葡萄糖苷含量最高,而氮磷钾配施三个处理产量较高,次生代谢物的积累量与植物生物量呈负相关。(3)蒙古黄芪不同植物器官N-P,N-K和P-K元素分配存在着显着的差异,不同施肥处理下蒙古黄芪生长在6-11月间受N元素限制作用,不同施肥处理下蒙古黄芪根中N-P、N-K和P-K元素之间均未呈现异速生长关系;茎中N-P元素之间则呈现明显的异速生长关系,且N和P元素之间呈现出显着的正相关,表明茎对N、P元素之间吸收呈相互促进关系;N-K、P-K元素在叶中比例呈一定正相关,表明植物叶能促进根系对土壤中K元素的吸收,经茎将养分运输至叶片中。(4)施肥与黄芪品质指标之间的主成分分析表明:采用该方法提取4个主成分,总贡献率为85.176%,表明土壤酶活性、微生物生物量、总黄酮、多糖在施肥对品质评价应用上存在一定的贡献:第1主成分结果表示脲酶、蔗糖酶和磷酸酶3个酶活性在施肥与品质评价方面表现优异;第2主成分结果表示微生物生物量在施肥与品质评价方面有一定的表现;第3、4主成分结果表示总黄酮与多糖在施肥与有效成分品质评价方面表现优异。(5)通过对蒙古黄芪产量及品质施肥效应方程的模型建立及寻优最终确定:蒙古黄芪每公顷施氮(N)70.332~125.194 kg、磷(P2O5)148.225~206.159 kg、钾(K2O)87.019~166.269 kg时有望获得4500 kg/hm2以上产量;每公顷施氮(N)8.393~51.840kg、磷(P2O5)12.537~77.438 kg、钾(K2O)74.088~90.583 kg时有望获得黄芪甲苷高于0.28%的药材;每公顷施氮(N)36.098~119.839 kg、磷(P2O5)84.126~157.672kg、钾(K2O)90.029~141.698 kg时有望获得毛蕊异黄酮葡萄糖苷高于0.035%的药材,可根据需要进行相关农艺指导。

赵中阳[7](2020)在《‘阳光玫瑰’葡萄矿质元素和水分吸收规律研究》文中认为‘阳光玫瑰’(Shine-Muscat)葡萄品质出色,深受消费者欢迎,是未来国内重点发展的热门品种之一。而制约‘阳光玫瑰’葡萄产业更好发展的问题之一就是尚未了解其在不同生长发育阶段矿质元素与水分吸收利用规律。本研究以5年生‘阳光玫瑰’葡萄为试材,使用霍格兰氏营养液作为肥料,共设置高、中、低3个营养液浓度梯度,设含氮180 mg/L、120 mg/L、60 mg/L的3个营养液浓度,软化期-采收期浓度依次变为含氮60 mg/L、40 mg/L、20 mg/L。在此条件下研究树体营养生长、生殖生长、栽培基质中元素残留以及树体对矿质元素与水分的吸收利用规律。通过本试验研究得到以下结论:(1)新梢长度、直径、副梢生长量、叶面积以及叶绿素含量、叶片的净光合速率等营养生长的指标,均表现为高浓度>中浓度>低浓度,本研究结果表明,高浓度营养液处理有利于提升‘阳光玫瑰’葡萄植株的营养生长过程。(2)在‘阳光玫瑰’葡萄果实的生长发育过程中,果实横径、单果重、可溶性固形物含量表现为中浓度>高浓度>低浓度。可滴定酸含量表现为低浓度>高浓度>中浓度,但是下降速率表现为中浓度>高浓度>低浓度。本研究结果表明,中浓度营养液处理的果实品质与果树产量最佳,营养液浓度过高或过低都会对果实的发育及品质的形成产生不利影响。(3)植株对水分与各种矿质元素吸收量随营养液浓度的升高而增加,表现为高浓度>中浓度>低浓度。植株对不同的矿质元素和水分的吸收量随生长发育阶段的不同而改变,从新梢生长期到膨大期Ⅱ逐渐增加,在膨大期Ⅱ后期开始下降直至采收后。综合分析,中浓度处理为最佳处理。在此处理条件下每公顷‘阳光玫瑰’葡萄需要氮:201.71kg,磷:14.75kg,钾:155.12 kg,钙:157.95kg,镁:45.69kg,铁:1.11 kg,锰:1.36 kg,硼:371.96 g,锌:185.30 g,铜:96.56 g,水:1869.15 m3。其中各时期不同矿质元素的施用量不同,在新梢快速生长期与坐果前期以施氮肥为主,配合增施适量镁肥,生殖生长期增施钾肥、钙肥,并酌情补充其他矿质元素。

罗娜[8](2019)在《苕溪流域农业面源污染调查及控制策略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近年来随着对水环境中点源污染治理的跟进与重视,面源污染问题也逐渐受到重视。其中农业面源污染对水环境质量的影响逐渐增强,成为水环境污染研究中的重要方向。位于浙江北部的苕溪流域作为太湖流域重要支流,苕溪流域水质优劣与太湖地区水环境质量息息相关。近年来,苕溪流域农业经济发达,已逐渐成为农业面源污染的典型河流,严重威胁至其周边流域水环境改善及流域水资源常态发展。本研究针对苕溪流域的面源污染现状,结合平原河网流域特征,根据面源污染的特点、因地制宜,对苕溪流域的面源污染控制及治理措施进行探讨,提出相应解决方案和对策。以苕溪流域为研究对象,利用氮平衡模型对苕溪流域内氮收支状况进行某一年的统计,由氮收支状况进而得出流域内农业面源污染统计负荷的需要,进而研究选用综合水质指数法具体统计分析了流域内水质现状,判断流域内总氮、总磷污染物的来源及污染比重,最终得出各污染来源的成因及应积极响应的控制策略。主要研究结论如下:(1)针对流域氮收支平衡研究中,苕溪流域主要氮输入是化肥氮,总量占全部氮输入的73%,大量农田施肥不当造成土壤中氮素的累积。流域中人畜粪便污染所造成的有机肥占比也较重,总占比高达15%,生物固氮、秸秆还田、种子携带的氮来源较少。在流域氮输出量中,氮素输出主要以作物收获为主,占总输出氮的89%,其次径流流失及淋洗在氮输出中所占的比例也较高。这与已有的自然环境影响及人为因素有关,并对农业生态系统的氮平衡结构产生影响,不同施肥制度下的氮平衡和转化的机理的讨论,为切实减少库区氮素损失及提高氮肥利用率提供理论基础,因此苕溪流域不同施肥制度下氮平衡状况调查应进一步研究探讨。(2)研究了生活污染、畜禽养殖、水产养殖、种植业的面源污染来源,以及总氮(TN)、总磷(TP)污染物的排放量及其贡献率,评价了流域内面源污染的主要来源和特点,各污染来源的实际情况如下:在总氮污染来源中,畜禽养殖是最大的污染来源,占总贡献量的27%,其次是种植业,占比达25%,在总磷的污染负荷来源中,畜禽养殖是最主要污染来源,比例达49%。总结来看,苕溪流域面源污染氮磷来源主要为畜禽养殖>农村生活污水>种植业>水产养殖,流域内水环境生态安全与人为因素相关。(3)本研究对流域内产生污染的四大来源进行了成因分析,得出产生污染源的自然及人为的可能。从种植业、畜禽养殖、农村生活三方面分析各自污染源现状的原因。其中种植业主要因施肥方法、种植模式、田间管理措施、污染系数不确定的原因;畜禽养殖中依据条例整改的进度缓慢,畜禽养殖粪便处理设施的不完善,以及使用的改善工程在庞大的水系流域实行全面的推广还仍有距离。水产养殖中由于主管部门环保职责在于尾水污染轻末端治理;现行法规体系不够完善,执法依据不足;尾水污染防治的执法监管模式的不完善。生活污染源因流域内涉及村镇较多,跨区域的农村生活污水治理规范尚未统一且研究区域内村镇村落居民居住较分散,大多为环保意识待加强。(4)针对不同来源,从种植业、畜禽养殖、生活污染以及其他污染源进行污染控制策略分析,种植业中从科学施用化肥、改进土地利用方式等方面提出建议,畜禽养殖中调整养殖区域布局,改进畜禽养殖的科学实用技术以及法律支撑,市场监管,针对生活污染源的提高污水处理利用率,提高公民环保意识及素养,水产养殖中构建水产养殖业环境管理新模式、进一步推动养殖池塘标准化和生态化改造、大力提升水产养殖科技水平。对于其他政府及相关部门的建议则从明确职能分工与职责、加大监测力度、完善生态补偿机制、流域内跨区域仲裁、建立信息公开与共享机制着手。从而对苕溪流域面源污染现状提出建议,为苕溪流域水环境及生态安全健康提供支持,为今后相关平原河网的面源污染治理提供参考。

董波[9](2019)在《盐城市亭湖区大棚蔬菜有机肥施用研究》文中指出我国近些年设施蔬菜生产的发展比较快,已是世界上设施蔬菜种植面积第一大国,但并不是生产强国,与国外发达国家相比还有一定差距。蔬菜生产过程中技术含量低,没有科学依据作为指导,对肥水的施用也没有形成一个量化的标准,农户全凭多年传统的生产经验,盲目的认为施肥量越大产量越高,从而大量施用化肥。另外追肥在时间上盲目随意性也较大,往往存在着该追时不追,不需要追时加量追施的现象。江苏省盐城市亭湖区自2006年以来把发展设施农业作为农民稳定增收的支柱产业来抓,以设施蔬菜(包括大棚蔬菜)小区建设为重点,本着以规模拓展市场,以规模赢得效益的发展思路,按照“抓点示范、以奖代补、技术指导、乡村包抓”的工作方法,强力推进设施农业发展。仅2014年,全区就新建温室小区418个,总产蔬菜8000万kg,年产值实现2.8亿元,纯收益达9950万元,每户棚人均增收10000元。截止目前,全区设施蔬菜已由2006年初的1333 hm2发展到6667 hm2,蔬菜总产3亿kg,实现产值达6亿元。全区设施蔬菜小区建设实现了全新的发展和跨越,蔬菜生产已成为全县农民增收的支柱产业。亭湖区设施蔬菜栽培主要以黄瓜、番茄、茄子为主,辣椒、食用菌和其他蔬菜都是小规模种植。由于以前都是农户小规模种植,现在把设施蔬菜作为支柱产业大规模发展难免会出现生产管理方面的问题,主要表现为农户对科学的栽培技术掌握不够,在生产过程中都是沿用以前的老方法,出现问题不知如何解决。为了提出对亭湖区设施蔬菜施肥提出合理的建议,通过对亭湖区有机肥施用现状的调查(包括黄瓜、番茄、茄子),可以看出亭湖区不同种植年限的大棚蔬菜其施肥方式及施肥量存在差别,种植年限越久的温室大棚其基肥中无机肥和有机肥的施用量越少,年限越久减少量越显着。而追肥却正好相反,种植年限越久的温室大棚其追肥量越大。单从无机肥施用中N、P、K的投入情况来看,随着种植年限的增加,N、P的施入量明显增多,K则变化不大。这与农户盲目的以为温室大棚使用的年限越多,其土壤肥力就会越低,越需要在追肥过程中加大施肥量来提高产量有关。长期以来,我国的农业生产忽视了有机肥的作用,进而导致我国耕地质量不断下降。目前中国耕地由于缺少有机肥和有机质,导致土壤阻力和稳定性下降,农产品质量下降。过量施化肥还会对土壤、大气和生活环境造成严重污染。因此,找出亭湖区蔬菜大棚有机肥施用量少的原因,加快有机肥产业的发展,是当前亟待解决的首要问题。本文对亭湖区大棚蔬菜有机肥施用情况调查后发现,当地有机肥施用存在问题主要是政府鼓励农民施用有机肥的补贴政策落实不到位、有机肥施用成本较高、有机肥施用后提升蔬菜价格有限等。针对以上问题,本文在有机肥施用技术和政策扶助两方面提出以下建议。施用技术方面:合理控制肥料投入量和有机肥施用比例;按比例科学合理施用氮肥、磷肥和钾肥,并适当采用有机肥替代化肥;科学施用有机肥;有机肥和无机肥配合施用;科学投入中微量元素;加强科普知识的培训,提高农户技术水平;开展大棚蔬菜施肥现状调查和配方施肥。政策扶助方面:制定相关法规以加强有机肥资源的利用率;给予政策扶持和资金支持;加强技术培训和指导工作;促进商品有机肥发展;加大相关基础设施建设。

杨歆歆[10](2019)在《华北小麦玉米轮作区土壤养分变异规律与精准施肥分区》文中指出华北小麦玉米轮作区是我国重要的粮食主产区之一,实施精准农业,更好地管理土壤养分,提高肥料的利用率,减少肥料对环境的污染,是我国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关键保障。本文选取华北小麦玉米轮作区的河北省、河南省和山东省的27个地市、185个县(市、区)为研究区,利用GS+软件的地统计学分析法、ArcGIS的克里格插值等方法,研究了土壤pH、有机质、全氮、有效磷、速效钾、缓效钾、有效硫、有效锌、有效硼、有效铜、有效铁、有效钼和有效锰在空间和时间上的变异规律。利用SPSS软件的ANOVA单因素分析法研究了气候因素、海拔因素、土壤因素和人为因素4大类影响因素,积温、降水、高程、土壤类型、表层质地、灌排条件、施肥水平和产量水平细化的8小类因素对土壤养分变异性规律的影响。利用Python语言编写代码构建随机森林回归模型,判断各因素对全氮、有效磷、速效钾及氮磷钾总和的影响程度。利用MODIS遥感影像的NDVI数据,得到小麦和玉米的长势状况,分析研究区小麦和玉米的长势变异与土壤主要养分的关系,并利用点位数据中的产量水平,分析判断小麦玉米产量与土壤主要养分之间的关系。利用层次分析法通过有机质、大量元素和中微量元素三大指标构建土壤养分综合指数,并利用FuzME软件的模糊C-均值聚类的方法,对华北小麦玉米轮作区进行养分管理分区,并基于养分管理分区,将目标产量法和肥料效应函数法相结合,进行了施肥配方分区。主要研究内容及结果如下:(1)研究了土壤养分的总体特征。从变异系数看,pH属于弱变异程度,有机质及大中量元素为中等变异程度,大部分微量元素属于强变异;在空间自相关程度上,pH、全氮、速效钾、缓效钾、有效锌、有效硼、有效铜和有效钼具有强烈的空间自相关性,有机质、有效磷、有效硫、有效铁和有效锰具有中等强度的空间自相关性;在养分空间分布上,土壤pH在空间分布上呈现均一性特点,有机质和全氮有相似的空间分布格局,含量均处于中等水平,有效磷、速效钾和缓效钾的空间分布格局相对比较复杂,速效钾和缓效钾的分布较为相似,呈现北部较高、南部相对较低的分布格局,有效硫的分布呈现北部较高、南部相对较低,且南北差异不大的特征,有效锌和有效铜在空间上整体含量水平较高,且分布特征相似且较为复杂,有效硼、有效铁、有效钼和有效铁在空间上整体含量水平较为偏低,总体呈现北部地区含量普遍偏低,南部地区含量局部较高的特征;在养分动态变化上,pH整体维持在弱碱性的水平,酸性、弱酸性和碱性有不同程度的改善,有机质和大量元素含量都有不同程度的增加,而微量元素含量总体也呈现增加的趋势。(2)研究了不同因素对土壤养分变异性的影响。不同的土壤养分在不同气候因素、海拔因素、土壤因素以及人为因素等级或分类下的含量均值有着不同程度的差异性。随着积温的升高,土壤pH呈现减小的趋势,有机质和全氮的均值呈现先降低后升高的趋势,有效磷和速效钾的均值呈现先缓慢升高后降低的趋势;随着降水的增加,土壤pH呈现减小的趋势,有机质和全氮的均值呈现增加的趋势,有效磷和速效钾呈现降低的趋势;随着海拔的增加,土壤pH呈现减小的趋势,有机质和全氮的均值呈现增加的趋势,有效磷和速效钾呈现降低的趋势;不同的土壤类型中,潮土、褐土和砂姜黑土的各养分含量的均值总体呈现较高的水平;土壤有机质、全氮、有效磷和速效钾含量在不同土壤质地中的的变化趋势最为一致,各养分含量在砂土、壤土和黏土中呈现增加趋势;对人为因素而言,灌排条件较好以及施肥水平较高的地区,土壤养分水平总体较高。(3)分析了土壤主要养分的多因素影响。通过随机森林回归分析,得出灌溉能力和耕层质地对土壤大量元素全氮、有效磷、速效钾含量的影响最为显着,积温和降水均不是影响土壤主要养分的重要因素。各影响因素对土壤全氮含量的影响程度由大到小依次为灌溉能力>耕层质地>高程>植被覆盖指数>降水量>积温,对土壤有效磷含量的影响程度由大到小依次为植被覆盖指数>高程>灌溉能力>耕层质地>降水量>积温,对土壤速效钾含量的影响程度由大到小依次为耕层质地>灌溉能力>高程>植被覆盖指数>积温>降水量。土壤氮磷钾总量的影响因素由高到低依次为耕层质地>灌溉能力>高程>降水量>植被覆盖指数>积温。(4)分析了作物长势与产量水平。通过构建华北小麦玉米轮作区NDVI年际变化曲线,反映出玉米的长势比小麦好。在华北小麦玉米轮作区内,小麦的整体长势呈现南部高中北部低的趋势,玉米的长势呈现北部高中南低的趋势。随着小麦归一化植被指数的增加,土壤有机质和全氮的含量也是增加的,土壤有效磷的含量先增加后减少,土壤速效钾的含量先减少后有所增加;随着玉米归一化植被指数的增加,土壤有机质、全氮、有效磷和速效钾的含量均呈现降低的趋势。华北小麦玉米轮作区内的小麦的平均产量为6927.90 kg/hm2,玉米的平均产量为7787.40 kg/hm2。小麦玉米总产量随着土壤有机质、全氮、有效磷和速效钾含量的减少均呈现下降的趋势。小麦玉米的长势与产量呈现正相关关系,在0.01水平(双侧)上,其相关系数分别为0.386和0.425。(5)研究了华北小麦玉米轮作区养分管理分区。在对华北小麦玉米轮作区的土壤养分空间变异状况分析基础上,建立了养分综合指数,其中有机质、大量元素和中微量元素的权重分别为0.3690、0.4767和0.1543。利用模糊C-聚类的方法,将整个研究区划分为9个养分管理区域。结果表明,养分综合指数在60分以上的区域面积为899.57万hm2,占全区耕地面积的78.87%。华北小麦玉米轮作区的土壤养分状况整体呈现较好的状态,研究区的中部养分水平较高,面积为209.37万hm2,约占总面积的20%;东北部和西北部的少数地区养分水平较低,面积为136.95万hm2,约占总面积的10%。经验证,分区内三指标的变异系数均有不同程度的减小,说明分区内养分趋向均一化,具有合理性。(6)研究了华北小麦玉米轮作区精准施肥分区。基于养分管理分区,利用目标产量法和肥料效应函数法相结合的方式,形成了研究区的需肥量及其配方图。小麦玉米需肥量的氮磷钾配比在1:0.310.47:-0.110.45之间。全区氮磷钾肥主要缺失的地区主要集中在轮作区的中部,面积为150.86万hm2,占研究区面积的13.23%;需施两种肥料的面积为132.13万hm2,占研究区面积的11.58%;需施一种肥料的面积为200.69万hm2,占研究区面积的17.60%。北部和南部地区的需肥量相对中部地区较少,其面积为657.02万hm2,占比为57.59%;其中全区不需要施钾肥的区域面积为41.18万hm2,占研究区总耕地面积的3.61%。对整个研究区的施肥配比提供了较为科学的依据。本文系统研究了华北小麦玉米轮作区土壤养分状况,利用定性及定量化分析手段,摸清了土壤养分的时空变异规律及其影响因素,建立了养分管理及施肥分区,研究结果对华北小麦玉米轮作区的土壤养分高效利用及施肥管理有积极参考价值和指导意义。

二、从我国农业生产的发展和土壤钾素状况,看加快发展钾肥生产的重要性(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从我国农业生产的发展和土壤钾素状况,看加快发展钾肥生产的重要性(论文提纲范文)

(1)壮秧剂与播量对机插水稻不同秧龄秧苗素质及产量品质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 研究背景
    2 研究进展
        2.1 壮秧剂和播量对机插水稻不同秧龄秧苗素质的影响
        2.2 壮秧剂和播量培育的秧苗对水稻产量及其构成因素的影响
        2.3 壮秧剂和播量培育的秧苗对水稻光合物质生产的影响
        2.4 壮秧剂和播量培育的秧苗对稻米品质的影响
    3 研究的目的意义和主要研究内容
        3.1 研究的目的意义
        3.2 主要研究内容
    参考文献
第二章 壮秧剂与播量对机插水稻不同秧龄秧苗素质的调控效应
    0 前言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地点与材料
        1.2 试验设计
        1.3 测定项目
        1.4 数据处理
    2 结果与分析
        2.1 不同壮秧剂和播量对不同秧龄秧苗素质的影响
        2.2 不同处理下秧苗的干物质积累
        2.3 不同处理下根冠比及充实度
        2.4 不同处理下黄叶动态
    3 讨论
    参考文献:
第三章 壮秧剂、播量、秧龄对水稻产量形成的影响
    0 前言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地点与试供材料
        1.2 试验设计
        1.3 测定项目方法
        1.4 数据计算与统计分析
    2 结果分析
        2.1 壮秧剂、播量、秧龄对水稻产量及其构成的影响
        2.2 壮秧剂、播量、秧龄对水稻茎蘖动态及成穗率的影响
        2.3 壮秧剂、播量、秧龄对水稻成熟期株高的影响
        2.4 壮秧剂、播量、秧龄对水稻物质积累量的影响
        2.5 壮秧剂、播量、秧龄对各生育阶段干物质积累量及比例的影响
    3 讨论
    参考文献
第四章 壮秧剂、播量、秧龄对稻米品质的影响
    0 前言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地点
        1.2 试供材料与试验设计
        1.3 测定项目方法
        1.4 数据计算与统计分析
    2 结果分析
        2.1 壮秧剂、播量、秧龄对加工品质的影响
        2.2 壮秧剂、播量、秧龄对外观品质的影响
        2.3 壮秧剂、播量、秧龄对稻米营养品质的影响
    3 讨论
    参考文献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1 主要研究结论
        1.1 壮秧剂与播量对不同秧龄水稻秧苗素质的调控效应
        1.2 壮秧剂和播量对不同秧龄水稻产量及其构成因素的影响
        1.3 壮秧剂和播量对不同秧龄稻米品质的影响
    2 本研究创新点
    3 需要进一步深化和研究的问题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2)薄壳山核桃矿质养分及果实性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文献综述
    1.1 薄壳山核桃概况
        1.1.1 薄壳山核桃及其利用方向
        1.1.2 薄壳山核桃生产研究进展
        1.1.3 薄壳山核桃果实性状及脂肪酸组成
    1.2 经济林树木矿质营养
        1.2.1 植物营养生理
        1.2.2 经济林木生长发育与矿质营养
        1.2.3 果树营养诊断
    1.3 低效林
        1.3.1 低效林的概念
        1.3.2 低效林的原因
第2章 绪论
    2.1 选题背景和意义
        2.1.1 选题背景
        2.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2.2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2.2.1 研究内容
        2.2.2 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2.2.3 技术路线
第3章 薄壳山核桃‘马罕’矿质养分动态变化规律
    3.1 材料与方法
        3.1.1 试验材料
        3.1.2 试验设计
        3.1.3 测定项目与方法
        3.1.4 数据处理
    3.2 结果与分析
        3.2.1 果实生长动态变化
        3.2.2 叶片和果实主要矿质养分含量动态变化
        3.2.3 叶片和果实矿质元素含量比例
        3.2.4 果实主要矿质养分累积量变化
    3.3 讨论与小结
第4章 薄壳山核桃‘马罕’低效林矿质营养及诊断
    4.1 材料与方法
        4.1.1 试验材料
        4.1.2 试验设计
        4.1.3 测定项目与方法
        4.1.4 数据处理
    4.2 结果与分析
        4.2.1 两种林分下不同部位的矿质养分含量
        4.2.2 两种林分下叶片和果实生长及矿质养分累积量
        4.2.3 低效林矿质养分平衡评价(综合诊断DRIS指数)
    4.3 讨论与小结
第5章 薄壳山核桃果实性状与脂肪酸组成
    5.1 材料与方法
        5.1.1 试验材料
        5.1.2 试验设计
        5.1.3 测定项目与方法
        5.1.4 数据处理
    5.2 结果与分析
        5.2.1 不同无性系果实形态性状
        5.2.2 不同无性系果实主要营养成分
        5.2.3 不同无性系种仁脂肪酸组成
    5.3 讨论与小结
第6章 总结
    6.1 薄壳山核桃生育期矿质养分动态特征
    6.2 薄壳山核桃低效林矿质养分成因及诊断
    6.3 薄壳山核桃无性系果实性状与脂肪酸组成
    6.4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论文发表及参与课题情况

(3)稻田垄作免耕提高土壤氮素肥力的作用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立题依据
    1.2 文献综述
        1.2.1 稻田垄作免耕
        1.2.2 土壤肥力演变
        1.2.3 土壤质量评价
        1.2.4 稻田土壤中的氮素循环
        1.2.5 稻田土壤氮肥利用率
    1.3 研究目标与研究内容
        1.3.1 研究目标
        1.3.2 研究内容
    1.4 实验方案和方法
    1.5 技术路线
第2章 垄作免耕下稻田土壤肥力与作物生产力变化关系
    2.1 前言
    2.2 材料与方法
        2.2.1 采样地描述与地理信息
        2.2.2 土壤样品分析测定
        2.2.3 水稻产量分析测定
        2.2.4 土壤肥力综合评价方法及计算
        2.2.5 数据处理
        2.2.6 统计分析
    2.3 结果与分析
        2.3.1 长期不同耕作措施下水稻产量与土壤养分的关系
        2.3.2 不同耕作措施下稻田土壤肥力综合评价
        2.3.3 不同耕作措施下水稻产量对土壤肥力综合指数的响应
    2.4 讨论
    2.5 小结
第3章 不同耕作下稻田土壤肥力时空演变特征
    3.1 前言
    3.2 材料与方法
        3.2.1 采样地描述与地理信息
        3.2.2 土样采集及处理
        3.2.3 土壤样品化学分析
        3.2.4 历史数据收集
        3.2.5 数据处理及统计分析
    3.3 结果与分析
        3.3.1 不同耕作措施下稻田土壤养分年际变化特征
        3.3.2 不同耕作措施下稻田土壤养分季节变化特征
        3.3.3 不同耕作措施下稻田土壤养分空间变化特征
    3.4 讨论
    3.5 小结
第4章 垄作免耕下稻田氮肥利用率研究
    4.1 前言
    4.2 材料与方法
        4.2.1 采样地描述与地理信息
        4.2.2 实验设计与样品采集处理
        4.2.3 NH_3采集和测定
        4.2.4 N_2O气体采集和测定
        4.2.5 氮气的测定
        4.2.6 数据计算及统计分析
    4.3 结果与分析
        4.3.1 氮肥利用率及植物生物量指标分析
        4.3.2 氮素土壤残留和氮素随水损失
        4.3.3 氮素气体损失
    4.4 讨论
    4.5 小结
第5章 垄作免耕对水稻土反硝化和和厌氧氨氧化作用的影响
    5.1 前言
    5.2 材料与方法
        5.2.1 采样地描述与地理信息
        5.2.2 土样采集与处理
        5.2.3 土壤化学性质分析
        5.2.4 ~(15)N同位素标记法测定反硝化速率和厌氧氨氧化速率
        5.2.5 土壤DNA和 RNA提取及定量PCR
        5.2.6 测序及系统发育分析
        5.2.7 统计分析
    5.3 结果与分析
        5.3.1 耕作措施对土壤化学性质的影响
        5.3.2 耕作措施对反硝化速率和厌氧氨氧化速率以及对N_2产生量的贡献率的影响
        5.3.3 耕作措施对反硝化微生物和厌氧氨氧化微生物丰度的影响
        5.3.4 耕作对反硝化微生物和厌氧氨氧化微生物功能基因群落结构的影响
        5.3.5 耕作措施下反硝化微生物和厌氧氨氧化微生物的α多样性分析
        5.3.6 稻田土壤中的微生物群落结构与环境因子间的关系
    5.4 讨论
        5.4.1 厌氧氨氧化作用对N_2产量的贡献
        5.4.2 耕作措施对反硝化微生物丰度和群落结构的影响
        5.4.3 耕作措施对厌氧氨氧化微生物丰度和群落结构的影响
    5.5 小结
第6章 垄作免耕下稻田土壤微生物驱动的氮代谢途径特征
    6.1 前言
    6.2 材料与方法
        6.2.1 采样地描述与地理信息
        6.2.2 土壤样品采集
        6.2.3 土壤性质分析测定
        6.2.4 土壤总DNA提取及宏基因组测序
        6.2.5 数据处理及统计分析
    6.3 结果与分析
        6.3.1 宏基因组测序基本数据分析
        6.3.2 氮代谢途径基因的检出频率及功能基因丰度
        6.3.3 氮代谢途径的微生物群落结构组成分析
    6.4 讨论
    6.5 小结
第7章 结论与展望
    7.1 结论
    7.2 研究中的创新点
    7.3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在学期间研究成果及参与课题

(4)灌溉量对科尔沁沙地紫花苜蓿人工草地产量、品质及土壤养分运移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词表
1 引言
2 材料与方法
    2.1 试验地概况
    2.2 试验材料
    2.3 试验设计
    2.4 测定项目与方法
        2.4.1 气象数据
        2.4.2 紫花苜蓿生长指标测定
        2.4.3 紫花苜蓿水分利用效率及肥料偏生产力计算
        2.4.4 紫花苜蓿营养指标测定及计算:
        2.4.5 土壤指标测定及计算
    2.5 数据处理
3 结果分析
    3.1 灌溉量对紫花苜蓿耗水量及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
        3.1.1 灌溉量对紫花苜蓿耗水量的影响
        3.1.2 灌溉量对紫花苜蓿灌溉水利用效率的影响
        3.1.3 灌溉量对紫花苜蓿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
    3.2 灌溉量对紫花苜蓿生产特性的影响
        3.2.1 灌溉量对紫花苜蓿生物量的影响
        3.2.2 灌溉量对紫花苜蓿产量构成因子的影响
        3.2.3 灌溉量对紫花苜蓿生长速度的影响
        3.2.4 灌溉量对肥料偏生产力的影响
        3.2.5 相关分析
    3.3 灌溉量对紫花苜蓿N、P计量特征的影响
        3.3.1 灌溉量对紫花苜蓿N含量的影响
        3.3.2 灌溉量对紫花苜蓿P含量的影响
        3.3.3 灌溉量对紫花苜N:P比的影响
    3.4 灌溉量对紫花苜蓿品质的影响
        3.4.1 灌溉量对紫花苜粗蛋白含量的影响
        3.4.2 灌溉量对紫花苜蓿纤维含量的影响
        3.4.3 灌溉量对紫花苜蓿相对饲喂价值的影响
    3.5 灌溉量对土壤养分运移的影响
        3.5.1 灌溉量对土壤速效磷含量的影响
        3.5.2 灌溉量对土壤速效钾含量的影响
        3.5.3 灌溉量对土壤碱解氮含量的影响
4 讨论
    4.1 灌溉量对紫花苜蓿耗水量和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
    4.2 灌溉量对紫花苜蓿产量的影响
    4.3 灌溉量对紫花苜蓿氮磷化学计量特征的影响
    4.4 灌溉量对紫花苜蓿品质的影响
    4.5 灌溉量对土壤速效养分运移的影响
5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5)招远市农村环境污染治理的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一、研究的背景与意义
        (一)研究的背景
        (二)研究的意义
    二、国内外文献综述
        (一)国内相关研究
        (二)国外相关研究
    三、研究的方法
        (一)文献研究法
        (二)实地调查法
        (三)比较分析法
    四、本文的创新之处
第一章 基本概念和理论基础
    第一节 基本概念
        一、美丽乡村
        二、农村环境
        三、农村环境污染
    第二节 理论基础
        一、公共物品理论
        二、多中心治理理论
第二章 招远市农村环境污染治理现状分析
    第一节 招远市基本概况
    第二节 招远市农村主要污染源及现状
        一、农村生活垃圾带来的污染
        二、畜禽养殖业生产带来的污染
        三、农业种植生产带来的污染
        四、工矿企业生产带来的污染
    第三节 招远市农村环境污染治理的主要做法及成效
        一、实行农村垃圾分类减量化资源化制度
        二、开展畜禽养殖业污染整治行动
        三、调整优化农村发展机制
        四、建立全民参与的推进机制
        五、开展农村环保教育宣传活动
    第四节 招远市农村环境污染治理中存在的问题
        一、执法体系不完善
        二、环保治理主体单一
        三、财政投资不足
        四、农民环保素质不高
第三章 国内外农村环境污染治理的经验借鉴
    第一节 国内农村环境污染治理典型案例
        一、安徽省农村环境污染治理的经验
        二、宁夏自治区农村环境污染治理的经验
    第二节 国外农村环境污染治理典型案例
        一、韩国“新村运动”
        二、日本“造村运动”
    第三节 国内外农村环境污染治理的启示
第四章 完善招远市农村环境污染治理的对策建议
    第一节 发展多元共治的农村环境污染治理主体
        一、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
        二、发挥社会公益组织作用
        三、促进基层民众环保治理参与度
    第二节 完善环境污染治理法制体系
        一、完善农村环境污染治理的政策法规
        二、完善农村环境污染治理的机构职能
        三、完善农村环境污染治理的监管机制
    第三节 加强环保政策宣传教育
        一、加强农村环保社会舆论教育
        二、加强农民环保法制教育
        三、加强中小学环保教育
    第四节 加大农村环境污染治理投入
        一、给予适当的财政补贴政策
        二、拓展环保资金来源
    第五节 运用科学的治理手段
        一、制定科学的规划方案
        二、创新清洁型农业技术
        三、推广环保项目建设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6)蒙古黄芪营养吸收特性和施肥效应模式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基金
摘要
ABSTRACT
主要符号对照表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1 黄芪属植物研究进展
        1.1.1 黄芪生物学特性及种质资源分布
        1.1.2 黄芪药用历史及生态环境
        1.1.3 黄芪化学成分及提取方法研究进展
        1.1.4 黄芪药理作用研究进展
    1.2 中药鉴定条形码技术研究进展
    1.3 施肥与土壤中微生物数量及酶活性的研究进展
    1.4 中药材配方施肥研究
    1.5 立题的目的及意义
        1.5.1 选题的目的意义
        1.5.2 选题的依据
第二章 试验材料与方法
    2.1 试验材料
    2.2 试验区概况及布置
        2.2.1 试验区概况
        2.2.2 试验区布置
    2.3 试验技术路线
    2.4 试验研究内容
        2.4.1 不同产地黄芪及其混伪品的鉴定
        2.4.2 黄芪氮磷钾吸收特性
        2.4.3 氮磷钾配施对黄芪生长及生理特性的影响
        2.4.4 蒙古黄芪品质评价主要指标选择
        2.4.5 建立数学模型,得到最佳施肥配比
    2.5 试验研究方法
        2.5.1 样品的采集
        2.5.2 试验测定项目及分析方法
        2.5.3 试验数据处理方法
第三章 基于ITS2的不同产地黄芪及其混伪品鉴定
    3.1 引言
    3.2 材料与方法
        3.2.1 数据获取
        3.2.2 统计分析
    3.3 结果与分析
        3.3.1 蒙古黄芪DNA提取和PCR扩增
        3.3.2 蒙古黄芪及其混伪品邻接树构建
    3.4 讨论
    3.5 小结
第四章 施肥对蒙古黄芪生长、生理及有效成分的影响
    4.1 引言
    4.2 材料与方法
        4.2.1 数据获取
        4.2.2 统计分析
    4.3 结果与分析
        4.3.1 对黄芪根长的影响
        4.3.2 对黄芪株高的影响
        4.3.3 对黄芪根直径的影响
        4.3.4 对黄芪茎直径的影响
        4.3.5 对黄芪根冠比的影响
        4.3.6 对黄芪折干率的影响
        4.3.7 对黄芪产量的影响
        4.3.8 对黄芪生理特性的影响
        4.3.9 对黄芪多糖的影响
        4.3.10 对黄芪总黄酮的影响
    4.4 讨论
    4.5 小结
第五章 施肥对蒙古黄芪不同器官中N=P=K含量分配关系
    5.1 引言
    5.2 材料与方法
        5.2.1 数据获取
        5.2.2 统计分析
    5.3 结果与分析
        5.3.1 黄芪不同器官N、P、K含量动态变化
        5.3.2 黄芪不同器官N、P、K相关性分析
        5.3.3 黄芪不同器官中N、P、K分配关系
    5.4 讨论
    5.5 小结
第六章 黄芪施肥与品质指标之间主成分分析
    6.1 引言
    6.2 材料与方法
        6.2.1 数据获取
        6.2.2 统计分析
    6.3 结果与分析
        6.3.1 施肥对黄芪土壤酶活性的影响
        6.3.2 施肥对黄芪土壤微生物的影响
        6.3.3 施肥与品质指标间主成分分析
    6.4 讨论
    6.5 小结
第七章 蒙古黄芪氮磷钾施肥肥效反应研究
    7.1 引言
    7.2 材料与方法
        7.2.1 数据获取
        7.2.2 统计分析
    7.3 结果与分析
        7.3.1 蒙古黄芪产量回归模型建立与解析
        7.3.2 蒙古黄芪甲苷回归模型建立与解析
        7.3.3 蒙古黄芪毛蕊异黄酮葡萄糖苷回归模型建立与解析
        7.3.4 施肥处理蒙古黄芪产量与品质模型寻优
    7.4 讨论
    7.5 小结
        7.5.1 肥效反应模型分析
        7.5.2 最优施肥方案寻优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7)‘阳光玫瑰’葡萄矿质元素和水分吸收规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1 国内外葡萄产业情况
        1.1.1 葡萄的国内产业现状
    1.2 果树对水分与矿质元素的需求
        1.2.1 果树对水分的需求
        1.2.2 果树对矿质元素的需求
    1.3 葡萄的肥水需求特点
        1.3.1 葡萄的营养生长与果实发育肥水吸收特点
        1.3.2 葡萄生产中的施肥特点
    1.4 ‘阳光玫瑰’葡萄品种简介
        1.4.1 植物学特性
        1.4.2 果实经济性状
        1.4.3 生长结果习性与物候期
        1.4.4 抗逆性
    1.5 研究目的、研究内容和研究路线
        1.5.1 研究目的
        1.5.2 研究内容
        1.5.3 研究路线
第二章 营养液浓度对‘阳光玫瑰’葡萄树体营养生长的影响
    2.1 材料与方法
        2.1.1 试验材料的管理与栽培
        2.1.2 试验设计
        2.1.3 试验方法
        2.1.4 统计分析
    2.2 结果与分析
        2.2.1 营养液浓度对‘阳光玫瑰’葡萄新梢长度、粗度的影响
        2.2.2 营养液浓度对‘阳光玫瑰’葡萄叶面积的影响
        2.2.3 营养液浓度对‘阳光玫瑰’葡萄叶绿素含量的影响
        2.2.4 营养液浓度对‘阳光玫瑰’葡萄光合作用的影响
        2.2.5 营养液浓度对‘阳光玫瑰’葡萄副梢生长量的影响
    2.3 讨论
    2.4 小结
第三章 营养液浓度对‘阳光玫瑰’葡萄生殖生长的影响
    3.1. 材料与方法
        3.1.1 试验材料管理
        3.1.2 试验方法
        3.1.3 统计分析
    3.2 结果与分析
        3.2.1 营养液浓度对‘阳光玫瑰’葡萄果实横径的影响
        3.2.2 营养液浓度对‘阳光玫瑰’葡萄单果重与果型指数的影响
        3.2.3 营养液浓度对‘阳光玫瑰’葡萄果汁可溶性固形物含量的影响
        3.2.4 营养液浓度对‘阳光玫瑰’葡萄果汁可滴定酸含量的影响
        3.2.5 营养液浓度对对‘阳光玫瑰’葡萄果汁糖酸比的影响
        3.2.6 营养液浓度对‘阳光玫瑰’葡萄产量的影响
    3.3 讨论
    3.4 小结
第四章 营养液浓度对‘阳光玫瑰’葡萄矿质元素和水分吸收规律的影响
    4.1 材料与方法
        4.1.1 试验材料
        4.1.2 统计分析
    4.2 结果与分析
        4.2.1 营养液浓度对各阶段‘阳光玫瑰’单株葡萄大量元素吸收量的影响
        4.2.2 营养液浓度对‘阳光玫瑰’葡萄微量元素吸收规律的影响
        4.2.3 营养液浓度对各阶段的单株‘阳光玫瑰’葡萄水分吸收规律的影响
        4.2.4 营养液浓度对‘阳光玫瑰’葡萄基质理化性质的影响
        4.2.5 ‘阳光玫瑰’葡萄每公顷矿质元素及水分吸收规律
    4.3 讨论
    4.4 小结
第五章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期间完成的论文

(8)苕溪流域农业面源污染调查及控制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文献综述
    1 农业面源污染的含义及特点
        1.1 农业面源污染的含义
        1.2 农业面源污染的特点
    2 农业面源污染的来源
        2.1 化肥农药
        2.2 畜禽养殖
        2.3 水产养殖
        2.4 农村生活污水及垃圾
    3 国内外农业面源污染的研究进展
        3.1 面源污染的调查评价研究
        3.2 面源污染的模型机理研究
        3.3 流域氮收支平衡研究
        3.4 面源污染的控制策略研究
1 引言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数据来源
    1.3 研究技术路线
2 研究方法和内容
    2.1 苕溪流域概况
        2.1.1 自然环境概况
        2.1.2 社会经济概况
    2.2 苕溪流域氮素收支研究
        2.2.1 氮磷收支平衡分析模型
        2.2.2 流域氮输入
        2.2.3 流域氮输出
    2.3 面源污染核算方法研究
        2.3.1 经验统计法
        2.3.2 机理模型法
        2.3.3 统计方法对比选择
    2.4 面源污染控制策略方法
        2.4.1 数据调查及收集
        2.4.2 面源污染来源及分析
        2.4.3 面源污染控制处理技术
3 结果和分析
    3.1 苕溪流域氮收支模型分析
        3.1.1 流域氮输入
        3.1.2 流域氮输出
        3.1.3 苕溪流域氮平衡分析
    3.2 苕溪流域面源污染负荷估算研究
        3.2.1 苕溪流域种植业污染负荷统计
        3.2.2 苕溪流域畜禽养殖业污染负荷统计
        3.2.3 苕溪流域水产养殖业污染负荷统计
        3.2.4 苕溪流域农村生活污染负荷统计
        3.2.5 苕溪流域农业面源污染负荷分析
    3.3 苕溪流域农业面源污染成因分析
        3.3.1 种植业负荷成因分析
        3.3.2 畜禽养殖负荷成因分析
        3.3.3 农村生活负荷成因分析
        3.3.4 水产养殖负荷成因分析
    3.4 苕溪流域氮磷面源污染控制策略
        3.4.1 种植业污染控制策略
        3.4.2 畜禽养殖污染控制策略
        3.4.3 生活污染源控制策略
        3.4.4 水产养殖污染源控制策略
        3.4.5 其他控制策略
4 讨论
5 结论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9)盐城市亭湖区大棚蔬菜有机肥施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引言
    1.1 选题背景和意义
        1.1.1 选题背景
        1.1.2 选题意义
    1.2 研究目标和研究内容
        1.2.1 研究目标
        1.2.2 研究内容
    1.3 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
        1.3.1 研究方法
        1.3.2 技术路线
    1.4 可能的创新与不足
        1.4.1 可能的创新
        1.4.2 论文不足之处
第二章 文献综述及相关基础理论
    2.1 有机农业
        2.1.1 有机农业的定义
        2.1.2 有机农业的历史发展
        2.1.3 有机农业的基本特征
        2.1.4 有机农业与常规农业的比较
    2.2 有机肥
        2.2.1 有机肥的定义
        2.2.2 有机肥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
        2.2.3 有机肥与化肥合理配施的必要性
        2.2.4 有机肥的施用对于作物产量的影响
        2.2.5 有机肥的施用对于土壤的影响
        2.2.6 国外有机肥的应用
        2.2.7 国内有机肥及其应用
        2.2.8 有机肥料的生态安全问题
第三章 我国有机肥利用现状
    3.1 有机肥市场状况
    3.2 有机肥的种类
    3.3 有机肥市场需求
    3.4 国内大棚蔬菜的有机肥施用现状
    3.5 我国有机肥发展前景
第四章 亭湖区大棚蔬菜有机肥施用现状
    4.1 亭湖区主要大棚蔬菜种植情况与肥料使用结构调查
        4.1.1 亭湖区大棚蔬菜种植概况
        4.1.2 亭湖区大棚蔬菜施肥结构调查
    4.2 亭湖区代表性大棚蔬菜施肥现状调查
        4.2.1 黄瓜施肥现状调查
        4.2.2 番茄施肥现状调查
        4.2.3 茄子施肥现状调查
    4.3 亭湖区大棚蔬菜种植中有机肥施用特征
        4.3.1 亭湖区大棚蔬菜不同种类蔬菜肥料施用特征
        4.3.2 亭湖区不同年限大棚蔬菜肥料施用特征
    4.4 亭湖区大棚蔬菜合理施肥量的确定
    4.5 亭湖区主要大棚蔬菜种植施肥(含有机肥)结构分析
    4.6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盐城市亭湖区大棚蔬菜有机肥施用问题研究
    5.1 数据来源
    5.2 问卷统计
        5.2.1 个体特征
        5.2.2 家庭特征
        5.2.3 肥料投入特征
        5.2.4 认知特征
    5.3 有机肥施用的外部环境还不成熟
        5.3.1 政府鼓励农民施用有机肥的补贴政策落实不到位
        5.3.2 有机肥施用成本较高
        5.3.3 有机肥施用后提升蔬菜价格有限
    5.4 亭湖区商品有机肥推广存在问题
        5.4.1 有机肥生产与施用技术落后
        5.4.2 有机肥料施用严重不平衡
        5.4.3 农户受教育程度对有机肥施用的影响
        5.4.4 成本对有机肥施用的影响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亭湖区大棚蔬菜有机肥施用的建议
    6.1 亭湖区有机肥施用技术调整
    6.2 政策角度相关支持举措建议
        6.2.1 制定相关法规以加强有机肥资源的利用率
        6.2.2 给予政策扶持和资金支持
        6.2.3 加强技术培训和指导工作
        6.2.4 促进商品有机肥发展
        6.2.5 加大相关基础设施建设
    6.3 研发新的有机肥料
        6.3.1 研发与种植方式相配套的专用有机肥
        6.3.2 研发新型生物有机肥
    6.4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完成的学术论文
致谢
附录 大棚蔬菜种植情况及有机肥施用调查问卷

(10)华北小麦玉米轮作区土壤养分变异规律与精准施肥分区(论文提纲范文)

符号说明
中文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土壤养分的时空变异研究现状
        1.2.1.1 土壤养分时空格局演变的研究方法
        1.2.1.2 土壤养分时空格局演变规律研究
        1.2.2 土壤养分变异的影响因素研究现状
        1.2.2.1 影响养分变异的自然因素
        1.2.2.2 影响养分变异的人为因素
        1.2.3 土壤养分管理分区施肥技术及现状
        1.2.3.1 土壤养分管理分区的方法
        1.2.3.2 土壤养分管理分区施肥方法
    1.3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1.3.1 研究内容
        1.3.1.1 土壤养分总体特征及规律研究
        1.3.1.2 不同因素对土壤养分变异性的影响研究
        1.3.1.3 土壤主要养分的多因素影响综合分析
        1.3.1.4 作物长势与产量水平综合分析
        1.3.1.5 华北小麦玉米轮作区养分管理分区研究
        1.3.1.6 华北小麦玉米轮作区精准施肥分区研究
        1.3.2 技术路线
2 研究区概况
    2.1 地理位置与行政区划
    2.2 自然环境条件
        2.2.1 气候条件
        2.2.2 地形地貌
        2.2.3 植被覆盖
        2.2.4 水文状况
    2.3 耕地土壤类型及分布
    2.4 农业生产概况
3 研究数据与方法
    3.1 数据来源
        3.1.1 养分数据来源
        3.1.2 遥感数据来源
        3.1.3 统计数据来源
    3.2 研究方法
        3.2.1 土壤养分空间变异规律研究方法
        3.2.1.1 土壤养分统计特征的研究方法
        3.2.1.2 土壤养分空间变异特征的研究方法
        3.2.1.3 土壤养分分布特征的研究方法
        3.2.1.4 土壤养分动态变化的研究方法
        3.2.2 土壤养分的影响因素与变异规律研究的方法
        3.2.3 土壤主要养分的多因素影响研究的方法
        3.2.4 作物长势与产量水平综合分析方法
        3.2.5 华北小麦玉米轮作区养分管理分区研究方法
        3.2.6 华北小麦玉米轮作区精准施肥分区研究方法
    3.3 土壤养分分级标准
    3.4 土壤养分影响因素分级
4 土壤养分总体特征研究
    4.1 土壤养分的统计特征
    4.2 土壤养分的空间变异特征
    4.3 土壤养分的分布特征
        4.3.1 土壤p H、有机质和大量元素的分布特征
        4.3.2 土壤中量元素的分布特征
        4.3.3 土壤微量元素的分布特征
    4.4 土壤养分的动态变化
        4.4.1 土壤p H、有机质及大量元素的动态变化
        4.4.2 土壤微量元素的动态变化
    4.5 小结
5 不同因素对土壤养分变异性的影响研究
    5.1 气候因素对土壤养分变异性的影响
        5.1.1 积温对土壤养分变异性的影响
        5.1.2 降水对土壤养分变异性的影响
    5.2 海拔因素对土壤养分变异性的影响
    5.3 土壤因素对土壤养分变异性的影响
        5.3.1 土壤类型对土壤养分变异性的影响
        5.3.2 表层质地对土壤养分变异性的影响
    5.4 人为因素对土壤养分变异性的影响
        5.4.1 灌排条件
        5.4.2 施肥水平
    5.5 小结
6 土壤主要养分的多因素影响综合分析
    6.1 模型的构建
    6.2 土壤氮素的影响因素及其变异规律
    6.3 土壤磷素的影响因素及其变异规律
    6.4 土壤钾素的影响因素及其变异规律
    6.5 土壤氮磷钾的影响因素及其变异规律
    6.6 小结
7 作物长势与产量水平综合分析
    7.1 小麦玉米的长势变异
        7.1.1 MODIS-NDVI年际时序曲线
        7.1.2 小麦玉米的长势分布
        7.1.3 小麦玉米长势与土壤养分的关系
    7.2 小麦玉米的产量变异
        7.2.1 小麦玉米的产量分布
        7.2.2 小麦玉米产量与土壤养分的关系
    7.3 小麦玉米的长势与产量
    7.4 小结
8 华北小麦玉米轮作区养分管理分区研究
    8.1 养分数据的标准化
    8.2 养分综合指数的建立
    8.3 养分指标及空间分布
    8.4 养分管理分区
        8.4.1 分区模型
        8.4.2 分区结果
        8.4.3 管理对策
    8.5 养分管理分区合理性验证
    8.6 小结
9 华北小麦玉米轮作区精准施肥分区研究
    9.1 配方施肥模型
    9.2 施肥量分区
    9.3 施肥配方分区
    9.4 小结
10 结论与展望
    10.1 结论
    10.2 研究特色
    10.3 研究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及成果

四、从我国农业生产的发展和土壤钾素状况,看加快发展钾肥生产的重要性(论文参考文献)

  • [1]壮秧剂与播量对机插水稻不同秧龄秧苗素质及产量品质的影响[D]. 邵星宇. 扬州大学, 2021
  • [2]薄壳山核桃矿质养分及果实性状研究[D]. 张潇丹. 西南大学, 2021
  • [3]稻田垄作免耕提高土壤氮素肥力的作用机制研究[D]. 秦川. 西南大学, 2021(01)
  • [4]灌溉量对科尔沁沙地紫花苜蓿人工草地产量、品质及土壤养分运移的影响[D]. 李天琦. 内蒙古民族大学, 2020(02)
  • [5]招远市农村环境污染治理的问题研究[D]. 于田田. 青岛大学, 2020(02)
  • [6]蒙古黄芪营养吸收特性和施肥效应模式研究[D]. 陈实.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20(02)
  • [7]‘阳光玫瑰’葡萄矿质元素和水分吸收规律研究[D]. 赵中阳. 上海交通大学, 2020(01)
  • [8]苕溪流域农业面源污染调查及控制策略研究[D]. 罗娜. 安徽农业大学, 2019(04)
  • [9]盐城市亭湖区大棚蔬菜有机肥施用研究[D]. 董波. 南京农业大学, 2019(08)
  • [10]华北小麦玉米轮作区土壤养分变异规律与精准施肥分区[D]. 杨歆歆. 山东农业大学, 2019(01)

标签:;  ;  ;  ;  ;  

从我国农业生产发展和土壤钾含量看加快发展钾肥生产的重要性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