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浦江小流域治理变迁

孟浦江小流域治理变迁

一、蒙铺河小流域治理变化(论文文献综述)

张小林[1](2020)在《水土保持建设助力长江流域生态环境改善和人民安居乐业》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长江流域在我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具有举足轻重的战略地位,但水土流失问题是严重影响社会和经济发展的主要因素之一。新中国成立70 a来,在国家的高度重视和大力支持下,长江流域水土保持机构逐步建立健全,小流域治理试点工作顺利开展和推进,重点治理不断壮大,基础科研成果丰硕,法规体系得到进一步完善。初步治理水土流失面积45万km2,流域水土流失面积实现由增到减的历史性转变。依法编报水土保持方案超过20万个,3.87万个生产建设项目开展了水土保持设施专项验收,查处水土保持违法案件3.88万起,对22.35万个生产建设项目开展了水土保持监督检查,人为水土流失得到有效控制。治理区社会经济稳步发展,生态环境显着改善。面对新时代"长江大保护"的新要求,需要重点做好3方面的工作:保持持续高压强监管,全方位做好生产建设项目监管管理控制增量;做好顶层设计补短板,强化严重水土流失区域重点治理减存量;建设智慧水保重监测,为维护流域优良生态提供技术支撑。

董云仙,张晓旭,谭志卫,王俊松,徐长城,贺能琴[2](2017)在《程海水环境保护和治理的重点与难点》文中研究说明在全面调查程海流域与水环境有关的自然、生态、社会、经济、水资源、污染源、污染治理、环境管理基础上,从坚守生态红线、水环境质量改善、总量控制、污染治理设施提质增效、环境污染风险防范、流域生态系统功能增强、提升监督管理能力方面解析了程海水环境保护和治理的重点与难点问题,提出程海流域保护治理的重点方向。

吴秀芬[3](2016)在《江川县石漠化综合治理措施与成效》文中研究指明阐述了江川县石漠化治理的现状及采取的主要治理措施和取得的成效,分析其存在的问题,提出了江川县今后石漠化治理的建议。

陈伟[4](2015)在《石漠化治理背景下的农户生计研究 ——以贵州省黔西南州为例》文中指出近二十年来国家投入大量资金和技术治理石漠化,仅在西南地区就先后实施了如退耕还林工程、石漠化治理工程等项目十多项。这些项目的实施,在治理石漠化同时改变了农户生计,而农户生计的变化可能又影响了石漠化的治理效果。二者如何相互作用与影响?若农户当前生计方式对石漠化治理效果存在负面影响,如何设计农户的替代生计,使其在提高农户生计水平的同时又有利于石漠化治理效果的巩固?本论文以贵州省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为例进行研究。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包括以下四个方面:(1)以DFID的农户可持续生计分析框架为基础构建了适用于本研究的石漠化治理视角下农户生计分析框架,并对其作用机理及内涵作出了界定;(2)石漠化治理对农户生计资本及其策略的影响分析,主要研究生态治理项目参与组与非参与组农户在生计资本与生计策略方面的差异;(3)农户生计结果对石漠化土地退化的影响分析,并从农户生产经营活动与农户土地利用方式的改变这两个维度实证分析了二者之间的相关性;(4)设计出了农户替代生计组合,并利用二元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了农户替代生计选择意愿的影响因素。本文的主要结论如下:(1)生态治理工程的实施对农户部分生计资本具有显着性影响,具体表现为参与组和非参与组农户在林地面积、耕地面积、房屋结构、日常生活用品、牛羊数量、年收入与年补贴、贷款难易程度、户主教育年限、户主有无手艺、户主有没有城市打工经历、家庭总劳动力数量、家中公职人员数量以及村务参加频率等资本项目上具有显着性差异;(2)石漠化治理对农户生计策略也有显着性影响,具体体现为不同样本组的农户在种植业收入、林业收入、转移性收入、工资性收入其他医疗支出以及医疗卫生支出等生计策略方面具有显着性差异(3)农户不同的生计结果对生态治理工程效果具有显着影响,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石漠化治理退化面积与农户过度放牧、过度樵采、毁林开垦及不适当的经营方式呈现显着相关;二是,农户土地利用方式与该地区石漠化土地退化也显着相关,体现在石漠化退化率与林地变化率及旱地变化率显着相关;(4)农户生计替代策略选择受生计资本的影响显着,但不同生计受不同生计资本类型的影响且影响系数各异。农户生计资本对具体的生计策略影响如下:农户是否选择现代畜牧业受家庭整体受教育水平家庭整体劳动能力、牲畜数量、年收入、等生计资本的影响;农户是否选择现代农业集约经营受庭整体受教育水平、家庭整体劳动力、户主年龄、自然资本、和年收入的影响;农户是否选择外出打工受牲畜数量、自然资本、劳动技能、打工经历和家庭年收入等的影响;农户是否选择做生意受社会资本、家庭整体劳动能力、户主学历、牲畜数量和自然资本的影响;农户是否选择特色产品加工受户主年龄、家庭整体受教育水平、户主学历和年龄的影响;农户是否选择旅游服务业受农户学历、年龄、家庭整体受教育水平和社会资本的影响。

尹育知[5](2013)在《岩溶地区石漠化综合治理及其生态效益评价研究 ——以新化县为例》文中提出目前,湖南省石漠化面积达到1.48万平方公里,约占全省国土面积的7%,涉及35个县市,并且整体上呈蔓延趋势。然而,石漠化的综合治理是一个长期复杂的工程,目前石漠化综合治理措施及效益评价研究还存在许多不足。本研究拟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通过对新化县以流域为单位的石漠化综合治理及效益评价研究,旨在优化区域石漠化治理模式与方法,为石漠化的治理、规划提供服务,提高生态治理措施的科学性和可靠性,也为改善喀斯特地区生态环境提供科学依据。本文运用实地调查勘察与室内数据统计分析相结合的研究方法,根据石漠化程度因子评定法与石漠化分级体系对流域内石漠化现状进行等级判定,结合当地的自然属性与实际情况,建立各类植被恢复工程造林(植草)模式以及规划配套的工程措施。在差异性进行综合治理的基础上,运用层次分析、Delphi、AHP等方法对治理区域进行生态效益评价,并对与石漠化治理生态效益密切相关的蓄水和保土两个方面做出价值评估。取得如下研究成果:(1)研究区石漠化总面积20788.60公顷,占国土总面积的51.48%,潜在石漠化1023.30公顷,占国土面积的2.53%,非石漠化17257.50公顷,占国土面积的42.74%,非岩溶面积1311.30公顷,占国土面积的3.25%,研究区石漠化程度非常大,尤其是重度和极重度地区占了相当大的比重,潜在石漠化,轻度与中度石漠化也比较突出;(2)根据前人的经验,综合分析大多数学者在岩溶石漠化研究中所选取的影响因子,结合本研究区域实际情况,从自然环境类、社会经济类、土地利用类中挑选出12个影响石漠化土地形成的驱动力因子作为石漠化土地原因的参考指标,利用相关性分析的方法探讨它们对石漠化土地形成的影响程度,其中显着相关的几个因子按顺序排列是:人口密度、农业人口密度、林地面积、植被覆盖率、耕地面积、农业人均纯收入、未利用地面积;(3)根据分析的结果,结合当地的自然属性和实际情况,在建立造林(种草)技术措施模式的基础上,根据石漠化等级不同分别采用不同的治理模式。即:模式1—湿地松(与刺槐等多种阔叶树种混交,生态型)、模式2—柏木(与刺槐等多种阔叶树种混交,生态型)、模式3—杉木(与刺槐等多种阔叶树种混交,生态型)、模式4—板栗纯林型、模式5—油茶纯林型。(4)根据石漠化现状的分析以及结合新化县当地的实际情况,根据提出的造林(种草)技术措施模式,对不同流域采取了不同的治理措施。研究区内共完成封山育林6288.55公顷,经济林955.64公顷,生态林3019.52,人工种草159公顷,40m3蓄水池11口,修缮2100m3的水塘22口,12000m3的小型河坝3座,青贮窖5700m3,棚圈建设5700m2,饲草机械11台;(5)根据研究区的实际情况,在对选出的16个关于生物效益、土壤、小气候、水文等方面的生态因子指标进行分析的基础上,运用层次分析、软件辅助等方法以及引入模糊集合的隶属函数进行指标量化,评价出石漠化治理的生态效益综合分值为64.18,生态效益等级为中,发展状况良好;并对保土与蓄水两方面进行价值估算,推算出研究区石漠化综合治理措施实施的第五年后蓄水和保土效益年度总值分别为328.26万m3、27.00万吨。

周晨霓[6](2010)在《重庆南川石漠化区不同生态恢复治理模式的效益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本研究应用生态学、统计学等学科专业知识,对重庆南川石漠化治理示范区8种恢复治理模式下植被进行实时的调查和实地监测,并对所取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分析表现石漠化生态综合治理措施实施后的生态环境变化,了解和掌握生态修复工程及其措施改良土壤、控制土壤侵蚀的程度和效果,并对其生态效益进行评价,再结合其产生的经济效益,筛选出最适合当地的植被恢复模式,指导该区内石漠化生态修复工程。主要的研究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根据示范区内进行生态恢复所采用的不同措施,选定8个典型恢复治理模式,对每个样地进行定时定点的微观生态监测,主要监测内容包括:植被状况、土壤性状、土壤保水性能、径流量和侵蚀量、区域小气候。(2)不同治理模式下垫面植被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的对比研究。(3)根据当地实际情况和喀斯特地区的复杂性,在深入分析治理项目的各种恢复模式的基础上制定生态效益评价的指标和标准,利用灰色关联度分析对示范区内8种恢复模式生态经济效益进行评价,为当地生态环境治理效益评估提供一套切实可行的评价模式。结果表明:当地重要的立地条件-土壤厚度的差异,造成了模式中4种从2002年开始退耕种植的人工纯林在群落高度、平均地径、平均冠幅和植被覆盖度均表现出一定的差异。樟树林的植被覆盖度表现为最大,在时间格局上,除了传统农耕地由于耕作方式守旧不变,其植被覆盖度保持恒定外,其余几种模式的覆盖率均表现为逐渐提高的趋势。其中以金银花种植模式的植被覆盖度递增率最高。研究区内具有相同生态配置模式的恢复治理模式具有相近的物种多样性、物种均匀度和优势度指数。分别来看,自然撂荒地具有最高的物种多样性,而仅次于撂荒地的是经果林种植模式(桃树、花椒),分别为1.4622和1.1457,而人工种植的水保林(樟树和柏木)则由于为人工纯林,林下植被稀少而导致这两种模式的物种多样性降低。而对于优势度而言,除了自然撂荒地偏低(0.2346)外,其余其中人工恢复模式均具有较高的优势度指数。均匀度指数在各种模式间的变化规律类似于优势度。不同模式下垫面土壤水分含量差异明显,自然恢复的撂荒地具有相对较高的土壤含水量,高于大部分人工恢复模式。各恢复模式标准样地中,上层(0-15cm)土壤容重明显低于下层(15-30cm),其中农田的上下层差异最大。经过方差分析得出,对于上层土壤容重,经过退耕还林还草恢复模式显着高于传统农田,土壤容重从小到大顺序为传统农耕<桃树<撂荒地<花椒<樟树<柏木<紫花苜蓿<金银花;而对于下层土壤容重而言,经过退耕还林还草,各种恢复模式的土壤容重都显着低于传统农耕地。其中柏木、樟树、撂荒地、花椒和桃树的土壤容重与农田的差异达到极显着水平;在同一恢复模式下,从表层土壤到下层土壤,由于土壤容重增大,非毛管持水量和土壤饱和蓄水量等持水性能指标呈降低趋势,而从不同恢复模式来看,各种模式的土壤持水性能的改善程度是有区别的。土壤饱和持水量,非毛管孔隙度均从大到小的顺序为樟树>柏木>桃树>花椒>紫花苜蓿>金银花>自然撂荒>传统农耕;在同一种恢复模式下,雨季和旱季所测的数据有一些区别,表现为土壤容重:雨季>旱季;土壤孔隙度:雨季>旱季;土壤饱和持水量:雨季<旱季。不同恢复模式下光合有效辐射(PAR)的日变化均呈不规则曲线,在日间各时段差异显着(P<0.01),除了对照自然撂荒地以外,其他的几个观测点的最大值均出现在下午14点左右,较对照自然撂荒地出现最大值(中午12时)滞后1-2h。樟树相比对照而言接受的光合有效辐射最小;而从日变幅来看,也是樟树的林内日间光辐射强度变化最平缓,而从垂直梯度来看光辐射强度变化及日变幅,同一种模式下不同高层次间日均辐射强度差异不显着,单在日变幅上仍有差异。各观测点和对照变化几乎一致,均是150cm处>100cm处>50cm处。从各层次的日变幅来看,对照各层次的日变幅最大。在50cm、100cm和150cm高度上,气温的变化都是不对称单峰变化曲线,峰值出现在14点左右,且各层次间不同时段气温差异显着(P<0.01),与光辐射强度对应。各种恢复模式下的人工植被和对照(撂荒地)土壤温度在0cm,0-15cm,15-30cm处从早到晚依次变现出急速上升-缓慢下降的趋势,且15-30cm层土壤温度变化不大。其他各种恢复模式植被地面(0cm)和地下各层的土壤日均温和日较差都比对照都低,随着土层深度的增加,恢复区和对照的土壤温度均呈现逐渐下降的趋势,而且恢复区与对照的温度差值也逐渐减小。不同高度上各观测点下垫面空气相对湿度日间变化规律相似,都呈现出近“V”字型,早上6点左右出现一个最高值,随着时间的推移,空气湿度显着下降,在气温最高,太阳辐射最强烈的下午14点到16点,空气相对湿度最低,而后又上升,与空气温度变化和太阳辐射强度的变化规律相反。各恢复模式的土壤初渗速率、稳渗速率与渗透系数由大到小的排列顺序为花椒>传统农耕>樟树>桃树>柏木>金银花>撂荒地>紫花苜蓿。研究区经过各种恢复模式的实施后,地表径流量呈现明显的减少趋势,平均减少量为36.37%~69.09%,其中樟树林德地表径流量为最小,桃树次之,对照传统农耕地的径流量最大。各恢复模式的径流系数变化范围在0.17~0.55之间,平均为0.299,与传统农耕地径流系数相比减少了81%。与传统农耕地相比,实施各恢复措施后土壤的侵蚀模数均呈现减小的趋势,减小范围为1593.09~1732.72 t.km-2.a-1,以自然撂荒地对土壤侵蚀的改善效果最好,土壤侵蚀模数最小,为85.8 t.km-2.a-1,其次为桃树和花椒,平均较传统农耕地减少91.12%;金银花和紫花苜蓿的土壤侵蚀模数较大,分别比对照减少85.11%和84.76%。经过灰色关联度分析,对研究区内各恢复模式的生态经济综合效益进行评价,结果表明,就生态经济综合效益而言,最好的是紫花苜蓿种植、退耕还林樟树等恢复模式,最差的是传统农用耕作;注重经济效益而兼顾其他效益的情况下,中草药种植(金银花)的综合评价得分有所提高。可见,传统的农耕模式已经不能满足生态服务的要求,石漠化地区必须对种植结构进行调整,以增强农业生态系统的生态保护功能。

刘云[7](2009)在《贵州典型小流域石漠化综合治理生态效益研究》文中提出本文以小流域为基本研究单元,选取代表不同地貌单元的毕节石桥小流域(喀斯特高原山地)、清镇王家寨与羊昌洞小流域(喀斯特高原盆地)、贞丰查尔岩小流域(喀斯特峡谷)四个喀斯特典型生态治理小流域。通过野外监测和室内实验相结合获取原始数据,应用生态学、地貌学、土壤学、气候学、地理信息系统等方法和理论,对不同喀斯特地貌单元综合治理后的生态效益进行分析和评价。通过分析生态效益的时空变化,对水士保持生态恢复监测和评价提出指导性的建议,以第一手资料更准确的指导生态修复工程,进而为优化小流域综合治理模式提供参考。研究的内容主要包括:①对比不同地貌单元生态效益变化的差异及产生这种差异的原因;②对比同一地貌单元不同等级石漠化强度与综合治理生态效益之间的关系;③从时间变化和空间变化分析生态效益的变化规律。通过研究得出以下结论:①经过石漠化生态综合治理后,有效地提高地表植被覆盖度,改善了小气候和土壤理化性质,改变了土壤流失状况。尤其是生态治理时间较长的喀斯特峡谷区,各生态效益因子都有明显改善,配套措施的施行使生态治理效果逐步显现,生态系统趋于稳定,有效削弱了各种极端变化,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更加合理,抗灾能力得到增强。②石漠化生态综合治理的生物效应变化规律:空间上,喀斯特峡谷区虽然所处的生态环境较差,但由于其治理时间长,经过治理后植被群落结构整体均优于喀斯特高原盆地和喀斯特高原山地,不同等级石漠化的植被群落数量特征随石漠化等级的减小而增大。时间上,不同等级石漠化植被覆盖率经过治理后均有明显提高,其中喀斯特峡谷区轻度石漠化递增率最大。③石漠化生态综合治理的土壤效应变化规律:空间上,土壤酸碱度深受母岩影响,母岩为石灰岩的喀斯特峡谷区土壤PH值最大;峡谷区有机质含量最高;土壤容重为喀斯特高原山地区>喀斯特高原盆地区>喀斯特峡谷区,土壤总管孔隙度则为喀斯特峡谷区>喀斯特高原盆地区>喀斯特高原山地区,反映了植被覆盖率大的地区植物根系对土壤的改造作用强,增加了土壤孔隙度,减小了土壤紧实度。时间上,在生态治理前后,土壤中全氮含量会先经历一个下降过程,然后出现逐渐上升的趋势;喀斯特峡谷区经过较长时间治理后,从2001年到2008年,各等级石漠化土壤容重均不断减小,而土壤孔隙度则不断增加。④石漠化生态综合治理的小气候效应变化规律:5cm和20cm土壤日较差高原盆地和高原山地相当,峡谷区最小,这与植被覆盖率有关,植被降低土壤的最高温度,提高最低温度,从而降低土壤的日较差。时间上,不同地貌单元光照强度在4月、8月和12月均表现为喀斯特高原山地区>喀斯特高原盆地区>喀斯特峡谷区,2008年较2007年,各等级石漠化光照强度都有所下降,反映了随着生态治理的深入,植被覆盖率的提高,直接进入林内的光照减少,使林内温度日较差降低。⑤石漠化生态综合治理的水文效应变化规律:土壤侵蚀模数喀斯特高原山地>喀斯特高原盆地>喀斯特峡谷,且高原山地区比其它两个地貌单元大的多,这与地形地貌和植被覆盖率条件有关。喀斯特峡谷区侵蚀厚度表现为强度石漠化>中度石漠化>轻度石漠化>潜在石漠化>无石漠化,各等级之间差异不大,随着治理时间的增长,植物的生长,植被覆盖与植物生物量增加,减弱了地表径流,土壤侵蚀性降低,生态系统保水和保土能力逐步增强。⑥2008年的凝冻灾害影响了土壤养分含量。由于凝冻影响到了植被的枯枝落叶转化为土壤养分的途径和效率,土壤有机质和全氮、全磷、全钾含量都出现了与凝冻灾害发生以前不同的变化,土壤有机质含量2008年比2007年低,同一等级石漠化土壤有机质含量变幅高原盆地区>高原山地区>峡谷区,同一地貌单元有机质含量的变幅在峡谷区表现为强度石漠化>中度石漠化>轻度石漠化>潜在石漠化>无石漠化;不同地貌单元和不同等级石漠化土壤全氮、全磷、全钾都有较大变化。

常黎[8](2008)在《喀斯特石漠化综合治理过程中的生态效应规律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本文以小流域为基本研究单元,针对西南喀斯特地区石漠化的实际情况,选取毕节石桥小流域(喀斯特高原山地区及乌江上游地区)、清镇王家寨与羊昌洞小流域(喀斯特高原盆地区)、贞丰顶坛小流域(喀斯特高原峡谷区)、遵义龙坝小流域(乌江中游地区)及沿河梨子水小流域(乌江下游地区),六个喀斯特典型生态治理小流域。应用地貌学原理、水土保持原理、统计学原理、生态学理论、土壤学理论等,结合喀斯特地区石漠化生态综合治理的实例,从不同喀斯特地貌环境结构、不同喀斯特流域环境结构和不同喀斯特生态环境结构的角度,进行石漠化生态系统的长期动态监测、评价和分析探讨,得出不同喀斯特地貌环境结构下的生态效应规律、不同喀斯特流域环境结构下的生态效应规律和不同喀斯特生态环境结构下的生态效应规律。以期指导从小流域到贵州省,乃至整个中国西南喀斯特地区内的资源得到合理利用和配置,生态环境得到明显改善。取得的研究成果如下:1、不同喀斯特地貌环境结构下,由于石漠化地区的基岩、裸岩率、坡度及人为干扰等因素的不同,喀斯特高原山地区的土壤侵蚀模数远高于喀斯特高原盆地和高原峡谷区。平均土壤侵蚀厚度,在空间上表现为山地>盆地>峡谷;时间上,土壤侵蚀厚度在山地区和盆地区呈增加趋势,在峡谷区呈减少趋势。光照总体表现为盆地>峡谷>山地,南坡的平均光照大于北坡。平均气温表现复杂,气温日较差总趋势为盆地大于山地和峡谷。空气相对湿度在空间上表现为峡谷>山地>盆地;在时间上空气相对湿度均表现为提高趋势。土壤上、下层温度变幅均呈减小趋势,且山地和盆地区变幅减小量明显优于峡谷区。下层土壤与上层土壤相比,变幅值小。群落高度总体表现为峡谷区>盆地区>山地区;平均地径总体表现为峡谷区>山地区>盆地区;平均冠幅总体表现为峡谷区>山地区>盆地区;植被盖度总体表现为峡谷区>盆地区>山地区。各地貌环境的草本层生物量和灌木层生物量规律一致,总体表现为峡谷区优于盆地区优于山地区。土壤物理化学性质及土壤养分总体表现为盆地优于峡谷和山地。2、不同喀斯特流域环境结构下,乌江流域中游的土壤侵蚀模数最小,上游最大。平均气温与植被覆盖率的增加有相当密切的关系,且与平均海拔呈负相关关系。气温日较差在空间上与气温规律一致,时间上均表现为降低趋势。空气相对湿度及其日较差平均值均表现为下游>中游>上游,在时间上均呈增加趋势。上、下层土壤温度日较差明显减小,群落高度和平均地径的空间规律为下游>中游>上游,且在时间上均呈增加趋势。植被盖度、草本及灌木生物量均表现出中游>下游>上游的规律。总体上,下游和中游的生物效应优于上游。土壤物理性质上游最优,中游和下游差异不明显,土壤养分表现为上游优于中游和下游。3、不同生态环境结构下,平均光照表现为遵义温和春夏半湿>清镇温和春半干夏湿>沿河温热春夏半湿>花江干热峡谷>毕节温凉春干夏湿。年均气温与≥10℃积温规律一致,均表现为花江干热峡谷>沿河温热春夏半湿>遵义温和春夏半湿>清镇温和春半干夏湿>毕节温凉春干夏湿。年均降水量各生态环境均较好,具体表现为清镇温和春半干夏湿>沿河温热春夏半湿>花江干热峡谷>遵义温和春夏半湿>毕节温凉春干夏湿。花江干热峡谷生态环境的植被盖度、物种多样性、群落均匀度表现最优。遵义温和春夏半湿生态环境的生物量表现最优,土壤侵蚀模数最小。毕节温凉春干夏湿生态环境植被覆盖率最差,土壤侵蚀模数最大。沿河温热春夏半湿生态环境的土壤养分含量最差,清镇温和春半干夏湿生态环境土壤养分含量最好。遵义温和春夏半湿生态环境的土壤物理性质表现最优,土壤侵蚀量最小。

张琚乾[9](2008)在《安顺市水土保持生态建设成效与对策》文中指出安顺市属典型的喀斯特地貌,水土流失普遍存在,石漠化现象严重,生态十分脆弱。回顾了全市开展水土保持生态建设的基本情况,介绍了全市开展水土保持生态建设取得的成效,分析了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加快水土流失治理步伐、搞好水土保持生态建设的对策。

陈洪云[10](2007)在《喀斯特石漠化综合治理生态监测与效益评价》文中研究表明本文以小流域为基本研究单元,针对西南喀斯特地区石漠化的实际情况,选取了毕节石桥小流域(乌江上游地区)、遵义龙坝小流域(乌江中游地区)及沿河梨子水小流域(乌江下游地区),贞丰查尔岩小流域(峡谷区)、清镇王家寨与羊昌洞小流域(高原面)六个喀斯特典型生态治理小流域;应用概率统计学原理、系统工程理论、生态学理论、水土保持原理和地貌学理论等,结合喀斯特地区石漠化生态综合治理的实例,通过不同等级石漠化生态系统动态的监测、评价和分析探讨,建立石漠化生态评价指标体系,最终提出适宜于喀斯特环境特征的石漠化综合整治与生态系统重建模式与技术集成体系,使小流域内资源得到合理利用和配置,生态环境得到明显改善。取得的研究成果如下:1、在石漠化人工生态恢复过程中,不同等级石漠化样地植被覆盖度在时间序列上均表现为逐渐提高的趋势,强度石漠化治理效应优于中度石漠化,轻度石漠化次之,潜在石漠化生态效应速度表现最慢。在空间尺度上增幅表现为强度>中度>轻度>潜在石漠化样地。不同等级石漠化样地灌木植被生物量和草本植被生物量在时间序列上均表现为逐渐提高的趋势,其中潜在石漠化和强度石漠化样地的生物量增长速率较大,中、轻度石漠化次之。在空间格局上各等级石漠化样地生物量大致表现为潜在石漠化〉轻度石漠化〉中度石漠化〉强度石漠化。对于物种多样性,在治理的初期表现为随着石漠化等级程度的提高,物种多样性呈增加趋势;随着治理时间的延长(以花江为例),物种多样性表现为中度>强度>轻度>潜在石漠化样地。物种丰富度在初期治理的四个小流域表现为强度>中度>轻度>潜在石漠化,但在治理措施充分发挥作用的花江查尔岩小流域表现为中度>轻度>强度>潜在石漠化。2、峡谷区和高原面土壤的养分的变化规律为:原生样地的各成分配置为最优;对于有机质、全氮、速效氮的含量与石漠化等级成正比,即强度石漠化>中度石漠化>轻度石漠化>潜在石漠化。乌江流域上游毕节石桥小流域、中游遵义龙坝小流域和下游沿河梨子水小流域的土壤的养分含量的变化规律为:原生样地>强度石漠化>潜在石漠化>中度石漠化>轻度石漠化;此规律与喀斯特地区的其他区域类型具有一致性。同时可发现土壤养分的总体含量变化为:上游>中游>下游,总体变化差异不大,但微地貌复杂多样。3、在石漠化治理的初期,时间序列上随着石漠化等级的增加,气温的日较差变大;在空间序列上,表现为强度石漠化的日较差变幅最大,按照变幅大小排序为强度〉潜在〉中度〉轻度石漠化样地。对于林下空气的相对湿度来说,各等级石漠化样地差异显着,表现为石漠化等级程度越低,空气相对湿度越高。其中潜在石漠化样地变化幅度较大,其它各等级石漠化样地变化幅度较小。在土壤温度的变化规律上,治理一年后人工林系统还处于相对脆弱的时期,人工林模式对小气候的调节能力还较差,尤其是对地温的调节,普遍在土壤0-15cm处温差变化很小,15-20cm土壤温度才开始略有下降,这种现象在强度和潜在石漠化样地表现尤其明显。随着生态治理恢复时间的增长,土壤结构和水分条件的好转,土壤的热特性(储热性能和导热性能)也良性化发展,表层土壤(5cm)温度日较差减小,深层土壤(20cm)日较差总体变大,整个熟土层的温度提高,在强度、中度石漠化表现尤为明显。4、在空间序列上,不同等级石漠化之间的土壤侵蚀程度有明显的差异,且随着石漠化等级的递增,土壤的侵蚀程度也增大,具有一致性,即强度石漠化>中度石漠化>轻度石漠化>潜在石漠化>无石漠化。在时间序列上,随着治理时间的延长,土壤的侵蚀强度向低级强度转化,以花江查尔岩小流域为例2005年比2000年强度侵蚀、中度侵蚀及轻度侵蚀的面积比重分别减少了0.63%、6.52%、1.55%,水土流失面积得到了有效控制。全区平均侵蚀模数从2000年的412.8 t/ km2·a,下降到2006年的162.4 t/ km2·a,生态环境正逐步改善,石漠化治理成效渐进明显。5.根据当地实际情况和喀斯特地区的复杂性,在深入分析治理项目的各种效益的基础上制定效益评价的指标和标准,建立一套适合于喀斯特地区的生态环境治理综合效益评价方法和体系,包括生物效益指标、土壤效益指标、小气候效益指标和水文效益指标四个大部分16个指标,为生态环境治理效益评估提供一套切实可行的评价模式。6.首次尝试构建了石漠化生态综合治理生态效益评价的预测模型(贞丰查尔岩小流域),表示不同等级石漠化生态治理效果的状况,实现石漠化地区生态恢复定量化的目标。7.提出了不同等级石漠化生态环境综合治理与生态系统重建的科学模式与技术体系:强度石漠化实行封山育林与人工辅助生态修复技术,中度石漠化实行速生高效林灌草种植与生态演替诱导技术,轻度石漠化实行林草优化配置及草地畜牧业配套技术,潜在石漠化实行水土保持与混农林业复合经营技术。

二、蒙铺河小流域治理变化(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蒙铺河小流域治理变化(论文提纲范文)

(1)水土保持建设助力长江流域生态环境改善和人民安居乐业(论文提纲范文)

1 长江流域水土保持事业全面发展
    1.1 水保机构从无到有,不断健全和发展
    1.2 开展小流域治理试点,探索不同类型区治理经验
    1.3 国家重点治理不断拓展,取得辉煌成就
    1.4 基础科研求新,屡创全国水土保持第一
    1.5 健全法规体系,为依法强化监管打下坚实基础
2 长江流域水土流失防治成效显着
    2.1 水土流失面积由增到减,实现历史性转变
    2.2 人为水土流失得到有效控制
    2.3 治理区社会经济稳步发展
    2.4 治理区生态环境显着改善
3 结语与展望

(2)程海水环境保护和治理的重点与难点(论文提纲范文)

1 程海流域水环境保护重点和难点问题
    1.1 坚守生态红线的重点和难点问题
        (1)湖滨区受生产生活扰动频繁,螺旋藻养殖区边界直逼保护底线
        (2)耕地红线范围较大
        (3)主要入湖河道河滨区破坏严重
        (4)林业用地及森林质量不足以达到基本的水源涵养能力需求
        (5)仍缺乏统领性综合规划指导流域的空间发展,空间管控机制尚未建立
    1.2 水环境质量改善的重点和难点问题
    1.3 总量控制重点问题
        (1)既减存量又减增量
        (2)总量控制方向
    1.4 污染治理设施提质增效的重点和难点问题
        (1)集镇污水收集处理系统初具雏形,但能力提升还需克服诸多困难
        (2)村落环境卫生状况有所改善,污水及垃圾尚未完全妥善处理
        (3)农业农药化肥流失控制效果不明显
    1.5 环境污染风险防范的重点和难点问题
    1.6 流域生态系统功能增强的重点和难点问题
        (1)长期以来程海流域水土流失严重的趋势并未缓解
        (2)森林生态功能薄弱问题日益凸显,生态功能恢复十分困难
        (3)水陆交错带几经生态恢复,但蓄水保土性能还是有限
        (4)天然水生植被分布区被人类侵占,水生动植物栖息地丧失
    1.7 提升监督管理能力的重点和难点问题
        (1)环境监管力量与环境监管任务极不匹配
        (2)环保部门难以有效负起环境保护监督管理职责
        (3)科技支撑能力不能适应“一湖一策”政策措施制定的需要
2 程海流域保护治理的重点方向
    2.1 从生态文明建设的高度进行流域空间管控
        2.1.1 重点控制单元布局及管控任务
        2.1.2 建立健全空间管控机制及责任制度
    2.2 提升污染物控制能力
        2.2.1 集镇污水处理系统完善方面
        2.2.2 村落污水及垃圾进一步处理处置方面
        2.2.3 农田面源农药化肥流失控制方面
    2.3 防范污染风险
    2.4 增强生态系统整体功能
        2.4.1 生态补水工程
        2.4.2 生物防治工程
        2.4.3 封禁治理工程
    2.5 小流域精细化治理与管理综合示范工程
        2.5.1 小流域选择
        2.5.2 小流域精细化治理管理思路
    2.6 监测监督管理机制创新

(3)江川县石漠化综合治理措施与成效(论文提纲范文)

1江川县石漠化现状
2石漠化综合治理措施
    2.1 加强领导
    2.2 严格管理
    2.3 特色模式
    2.4 立体空间治理
3石漠化综合治理成果
    3.1 石漠化综合治理工程情况
    3.2 取得的成效
4存在的问题
    4.1 防治任务艰巨,治理难度加大
    4.2 人为干扰活动严重,保护难度大
    4.3 生态环境恶化,自然灾害频繁
    4.4 资金投入严重不足,地方配套资金到位难
5建议
    5.1 加强领导、提高认识
    5.2 加强宣传,动员群众
    5.3 统一规划,综合防治
    5.4 强化科技支撑,提高科技含量
    5.5 加大资金投入
    5.6 加强保护,确保成效

(4)石漠化治理背景下的农户生计研究 ——以贵州省黔西南州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研究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图
        1.2.1 研究内容
        1.2.2 本文技术路线图
    1.3 研究方法与数据来源
        1.3.1 研究方法
        1.3.2 数据来源
第二章 文献综述与概念界定
    2.1 文献综述
        2.1.1 石漠化治理模式
        2.1.2 农户生计与替代生计
        2.1.3 石漠化治理工程对农户生计的影响
    2.2 重要概念界定与厘清
    2.3 本章小结
第三章 黔西南州石漠化现状及治理
    3.1 研究区域基本概况
    3.2 黔西南州石漠化现状
        3.2.1 黔西南州石漠化概况
        3.2.2 黔西南州石漠化变化情况
    3.3 黔西南州的石漠化治理及其效果
        3.3.1 黔西南州石漠化综合治理工程
        3.3.2 黔西南州石漠化治理效果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石漠化治理视角下农户生计研究的理论框架
    4.1 理论基础
        4.1.1 可持续生计理论
        4.1.2 DFID可持续生计分析框架
    4.2 石漠化治理视角下的农户生计分析框架设计
    4.3 石漠化治理视角下农户生计分析框架的说明
        4.3.1 农户的生计资本
        4.3.2 农户的生计策略
        4.3.3 农户的生计结果
        4.3.4 农户的替代生计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石漠化治理对农户生计资本与策略影响的调查与分析
    5.1 调查问卷的设计及样本发放
        5.1.1 调查问卷的设计及发放
        5.1.2 样本分布
    5.2 农户生计资本与生计策略比较
        5.2.1 农户生计资本比较
        5.2.2 农户生计策略的比较分析
    5.3 石漠化治理对农户生计资本影响的实证研究
        5.3.1 农户生计资本差异显着性分析
        5.3.2 农户生计资本均值差异显着性分析
        5.3.3 农户生计策略差异显着性分析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农户生计结果对石漠化土地退化的影响分析
    6.1 样本区农户当前生计的比较与分析
        6.1.1 农户生计方式的比较
        6.1.2 农户生计方式差异显着性的实证分析
    6.2 农户生计结果对石漠化土地退化影响的分析
    6.3 农户生计结果对石漠化土地退化影响的实证检验
        6.3.1 农户生产经营活动与石漠化土地退化
        6.3.2 农户土地利用方式与石漠化土地退化
    6.4 本章小结
第七章 石漠化治理视角下的农户替代生计研究
    7.1 农户替代生计调查
    7.2 农户替代生计的选择意愿分析
    7.3 农户替代生计选择意愿的影响因素分析
        7.3.1 模型的选择与设计
        7.3.2 指标的选取
        7.3.3 实证结果与分析
    7.4 本章小结
第八章 黔西南州石漠化治理优化对策研究
    8.1 基于农户生计治理的视角
        8.1.1 引入合理的替代生计,从源头治理石漠化边治理边退化
        8.1.2 积极寻找农户替代能源,有效遏制过度樵采
        8.1.3 加大对黔西南坡度大于25度的坡耕地治理
    8.2 基于发展模式优化的视角
        8.2.1 发展低土地利用强度的产业,并多方位提高城镇化率
        8.2.2 逐步推行现代“舍饲”的畜牧业饲养模式
        8.2.3 有效转变传统林业单一模式经营为现代林业多种模式经营
    8.3 基于完善社会保障的视角
        8.3.1 财税金融和社会服务的相应配套支持
        8.3.2 完善农户得补偿制度,切实落实社会保障
    8.4 本章小结
第九章 研究结论与展望
    9.1 研究结论
    9.2 研究创新点与展望
        9.2.1 创新点
        9.2.2 研究展望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参考文献
附录

(5)岩溶地区石漠化综合治理及其生态效益评价研究 ——以新化县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选题背景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3 石漠化及其综合治理研究
        1.3.1 石漠化概念
        1.3.2 石漠化国内外研究现状
    1.4 喀斯特石漠化治理模式及其效益评价研究
        1.4.1 水土流失研究
        1.4.2 喀斯特地区生态环境治理及效益评价研究
2 研究内容、方法与技术路线
    2.1 研究区域概况
        2.1.1 行政概况
        2.1.2 自然概况
        2.1.3 社会经济现状
    2.2 研究的主要内容、方法与技术路线
        2.2.1 研究的主要内容
        2.2.2 研究的方法与技术路线
3 研究区石漠化现状与驱动力分析
    3.1 岩溶地区石漠化土地空间分布
        3.1.1 研究区土地利用结构特征
        3.1.2 研究区石漠化土地现状分析
    3.2 石漠化土地形成的驱动力
        3.2.1 石漠化土地形成的驱动因子
        3.2.2 石漠化驱动因子相关分析
4 研究区石漠化综合治理研究
    4.1 石漠化综合治理的总体思路与分区原则
        4.1.1 石漠化综合治理的总体思路
        4.1.2 石漠化综合治理分区原则
    4.2 石漠化综合治理内容与模式
        4.2.1 研究区石漠化综合治理工程内容
        4.2.2 不同等级石漠化的治理对策
    4.3 研究区造林与经营技术措施模式
        4.3.1 研究区立地类型划分
        4.3.2 造林(种植)与经营技术措施模式
    4.4 娘家河流域石漠化综合治理措施
        4.4.1 石漠化综合治理的规模与目标
        4.4.2 植被恢复工程治理技术
        4.4.3 小型水利水保配套工程
        4.4.4 人工种草与草食畜牧业发展
    4.5 梅花河流域石漠化综合治理措施
        4.5.1 石漠化综合治理的规模与目标
        4.5.2 植被恢复工程治理技术
        4.5.3 小型水利水保配套工程
        4.5.4 人工种草与草食畜牧业发展
5 研究区石漠化生态效益评价研究
    5.1 生态效益评价思路与指标选取原则
        5.1.1 生态效益评价思路
        5.1.2 指标选取原则
    5.2 石漠化生态效益评价研究
        5.2.1 评价指标体系建立
        5.2.2 生态效益评价指标体系的确定
        5.2.3 权重分析与确定
        5.2.4 无量纲数据处理
        5.2.5 生态效益评价及等级划分
    5.3 研究区石漠化综合治理的保土和蓄水效益
        5.3.1 保土和蓄水价值估算方法
        5.3.2 研究区石漠化治理的保土和蓄水价值估算
6 总结与讨论
    6.1 结论
    6.2 讨论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的主要学术成果和科研情况
致谢

(6)重庆南川石漠化区不同生态恢复治理模式的效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文献综述
    1.1 喀斯特生态环境退化
    1.2 石漠化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1.2.1 石漠化地区自然环境特点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1.2.2 石漠化地区社会经济状况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1.3 石漠化地区生态恢复治理研究现状
        1.3.1 国外研究现状
        1.3.2 国内研究现状
    1.4 石漠化地区生态恢复治理效益评价研究现状
第2章 研究背景及研究方法
    2.1 研究背景及意义
    2.2 研究区概况
    2.3 样地的选择
    2.4 研究内容及目标
    2.5 研究技术路线
    2.6 创新点与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2.6.1 创新之处
        2.6.2 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2.7 生态监测与实验方法
        2.7.1 植被群落调查
        2.7.2 土壤物理性质监测
        2.7.3 区域小气候监测
        2.7.4 降雨量、径流量和泥沙量的测定
        2.7.5 林木经济收益和农产品的经济收益
第3章 重庆南川石漠化治理示范区不同恢复模式生态监测结果分析
    3.1 不同恢复模式的生物效应变化
        3.1.1 植被群落特征分析
        3.1.2 植被结构特征分析
        3.1.2.1 植被覆盖度
        3.1.2.2 物种多样性
    3.2 不同恢复模式的土壤效应变化
        3.2.1 土壤水分效应
        3.2.2 不同恢复模式对改善土壤物理结构的效果分析
        3.2.2.1 土壤容重
        3.2.2.2 土壤持水性能变化
    3.3 不同恢复模式植被的小气候效应变化
        3.3.1 不同恢复模式植被的光辐射效应
        3.3.2 不同恢复模式植被的温度效应
        3.3.2.1 不同恢复模式植被对大气温度的影响
        3.3.2.2 不同恢复模式植被对土壤温度的影响
        3.3.3 不同恢复模式的湿度效应
    3.4 不同植被恢复模式的水土保持效应
        3.4.1 不同恢复模式植被土壤渗透性比较
        3.4.2 不同恢复模式植被地表径流和土壤侵蚀分析
        3.4.2.1 试验期间研究区的降雨特征
        3.4.2.2 不同恢复模式植被地表径流量分析
        3.4.2.3 不同恢复模式植被的土壤侵蚀分析
第4章 重庆南川石漠化治理示范区不同恢复模式生态经济效益综合评价
    4.1. 不同恢复治理模式生态经济综合效益的评价方法
        4.1.1 方法与原理
        4.1.2 灰色关联度分析与结果
        4.1.2.1 评价指标体系的确定
        4.1.2.2 参考数列确定及关联度分析
    4.2 评价结果与分析
    4.3 结论
第5章 结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在学期间发表的论文

(7)贵州典型小流域石漠化综合治理生态效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前言
    1.1 立题的依据及研究意义
    1.2 喀斯特石漠化地区生态恢复与重建治理研究进展
        1.2.1 生态恢复与重建
        1.2.2 生态监测
        1.2.3 生态效益评价
        1.2.4 喀斯特地区生态效益研究进展
    1.3 研究内容和方法
2.研究区概况
    2.1 研究区域选取的原则和依据
    2.2 研究区的概况
        2.2.1 毕节石桥小流域
        2.2.2 清镇王家寨—羊昌洞小流域
        2.2.3 贞丰顶坛小流域
3.生态监测与实验方法
    3.1 小气候指标测定
    3.2 土壤理化性质的测定
        3.2.1 土壤取样
        3.2.2 性质测定
    3.3 植被群落调查
        3.3.1 群落物种组成及植被生长情况调查
        3.3.2 群落数量特征调查
4.不同地貌单元各等级石漠化生态效应规律
    4.1 不同等级石漠化生物效应变化规律
        4.1.1 植被群落数量特征分析
        4.1.2 物种多样性
    4.2 不同等级石漠化士壤效应变化规律
        4.2.1 土壤酸碱度
        4.2.2 土壤有机质
        4.2.3 土壤全量N、P、K
        4.2.4 土壤物理性质
    4.3 不同等级石漠化小气候效应变化规律
        4.3.1 光照强度
        4.3.2 气温
        4.3.3 空气相对湿度
        4.3.4 土壤温度
    4.4 不同等级石漠化水文效应变化规律
5.结论与讨论
参考文献
致谢

(8)喀斯特石漠化综合治理过程中的生态效应规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1.引言
    1.1 立题依据及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喀斯特石漠化治理的研究现状
        1.2.1 喀斯特石漠化治理的内涵
        1.2.2 国内外喀斯特石漠化治理的研究与实践
2. 研究区域的选取及概况
    2.1 选取原则和依据
    2.2 研究区概况
        2.2.1 清镇王家寨小流域
        2.2.2 清镇羊昌洞小流域
        2.2.3 贞丰顶坛小流域
        2.2.4 毕节石桥小流域
        2.2.5 遵义龙坝小流域
        2.2.6 沿河梨子水小流域
    2.3 研究内容及方法
        2.3.1 小气候指标测定
        2.3.2 土壤理化性质的测定
        2.3.3 植被群落调查
    2.4 技术路线
3. 不同喀斯特地貌环境结构的生态效应规律
    3.1 喀斯特高原山地-盆地-峡谷岩性效应规律
    3.2 喀斯特高原山地-盆地-峡谷气候效应规律
        3.2.1 光照
        3.2.2 气温
        3.2.3 空气相对湿度
        3.2.4 土壤温度
    3.3 喀斯特高原山地-盆地-峡谷生物效应规律
        3.3.1 植被基本特征
        3.3.2 生物量
    3.4 喀斯特高原山地-盆地-峡谷土壤效应规律
        3.4.1 土壤机械组成
        3.4.2 土壤物理性质
        3.4.3 土壤有机质
        3.4.4 土壤全量N、P、K
        3.4.5 土壤酸碱度
        3.4.6 土壤侵蚀厚度
4. 不同喀斯特流域环境结构的生态效应规律
    4.1 乌江上、中、下游岩性效应规律
    4.2 乌江上、中、下游气候效应规律
        4.2.1 气温
        4.2.2 空气相对湿度
        4.2.3 土壤温度
    4.3 乌江上、中、下游生物效应规律
    4.4 乌江上、中、下游土壤效应规律
        4.4.1 土地利用方式与土壤物理性质
        4.4.2 土壤机械组成
        4.4.3 土壤有机质
        4.4.4 土壤全量N、P、K
        4.4.5 土壤酸碱度
5. 不同喀斯特生态环境结构的生态效应规律
    5.1 不同生态环境的光温水因素
    5.2 不同生态环境的植被因素
    5.3 不同生态环境的土壤因素
6.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10)喀斯特石漠化综合治理生态监测与效益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立题的依据及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生态监测和效益评价研究进展
        1.2.1 生态监测研究进展
        1.2.2 生态效益评价研究进展
        1.2.3 喀斯特地区生态监测与效益评价方法研究
    1.3 本文的研究内容及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1.4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2. 研究区域的选取及立地背景概况
    2.1 研究区域选取的原则和依据
    2.2 高原—峡谷典型对比样区(清镇和贞丰样区)
        2.2.1 清镇王家寨-羊昌洞小流域
        2.2.2 贞丰查尔岩小流域
    2.3 乌江上、中、下游典型对比样区(毕节、遵义与沿河样区
        2.3.1 毕节石桥小流域
        2.3.2 遵义龙坝小流域
        2.3.3 沿河梨子水小流域
3. 生态监测与实验方法
    3.1 土壤理化性质的测定
        3.1.1 取样方法
        3.1.2 土壤理化性质测定
    3.2 植被群落调查
        3.2.1 群落物种组成及植被生长情况调查
        3.2.2 群落数量特征调查
4. 不同等级石漠化生态治理生态监测结果分析
    4.1 不同等级石漠化的生物效应变化规律
        4.1.1 植被群落数量特征分析
        4.1.2 植被结构特征分析
    4.2 不同等级石漠化的土壤效应变化规律
        4.2.1 不同石漠化等级的土壤效应空间变化特征
        4.2.2 不同石漠化等级的土壤效应时间变化特征
    4.3 不同等级石漠化的小气候效应变化规律
        4.3.1 不同等级石漠化气温变化规律
        4.3.2 不同等级石漠化相对湿度变化规律
        4.3.3 不同等级石漠化土温变化规律
    4.4 不同等级石漠化的水文效应变化规律
        4.4.1 不同等级石漠化的水文效应空间变化特征
        4.4.2 不同等级石漠化的水文效应时间变化特征
5. 石漠化生态治理生态效益评价模型构建初探
    5.1 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原则
    5.2 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
        5.2.1 指标因子的确立与依据
        5.2.2 生态效益评价指标体系的确定
    5.3 生态效益评价
        5.3.1 权重分析与确定
        5.3.2 无量纲数据处理
        5.3.3 综合效益评价的等级划分
        5.3.4 生态效益评价
    5.4 石漠化生态效益评价模型研究初探
        5.4.1 生态效益评价模型拟合
6. 不同等级石漠化综合治理的技术与模式研究
    6.1 不同等级石漠化综合治理的模式与技术研究的可行性
    6.2 不同等级石漠化治理的模式与技术
        6.2.1 技术
        6.2.2 模式
        6.2.3 强度石漠化生态治理技术与模式
        6.2.4 中度石漠化生态治理技术与模式
        6.2.5 轻度石漠化生态治理技术与模式
        6.2.6 潜在石漠化生态治理技术与模式
7. 结论与讨论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四、蒙铺河小流域治理变化(论文参考文献)

  • [1]水土保持建设助力长江流域生态环境改善和人民安居乐业[J]. 张小林. 水利水电快报, 2020(02)
  • [2]程海水环境保护和治理的重点与难点[J]. 董云仙,张晓旭,谭志卫,王俊松,徐长城,贺能琴. 环境科学导刊, 2017(02)
  • [3]江川县石漠化综合治理措施与成效[J]. 吴秀芬. 现代园艺, 2016(03)
  • [4]石漠化治理背景下的农户生计研究 ——以贵州省黔西南州为例[D]. 陈伟. 南京林业大学, 2015(02)
  • [5]岩溶地区石漠化综合治理及其生态效益评价研究 ——以新化县为例[D]. 尹育知.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 2013(09)
  • [6]重庆南川石漠化区不同生态恢复治理模式的效益研究[D]. 周晨霓. 西南大学, 2010(08)
  • [7]贵州典型小流域石漠化综合治理生态效益研究[D]. 刘云. 贵州师范大学, 2009(12)
  • [8]喀斯特石漠化综合治理过程中的生态效应规律研究[D]. 常黎. 贵州师范大学, 2008(09)
  • [9]安顺市水土保持生态建设成效与对策[J]. 张琚乾. 中国水土保持, 2008(03)
  • [10]喀斯特石漠化综合治理生态监测与效益评价[D]. 陈洪云. 贵州师范大学, 2007(05)

标签:;  ;  ;  ;  ;  

孟浦江小流域治理变迁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