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建三“台” 增三“功”(论文文献综述)
郑佳颖[1](2021)在《嘉兴府志所见文学文献整理与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
陈诗兰[2](2020)在《清朝中前期对东北滨海边疆地区的边民管理政策研究》文中认为在东北滨海边疆地区,即以黑龙江下游流域与库页岛为中心的广大疆域上,分散居住着无数以渔猎为生的少数族群,他们有着自己的交流语言与独特的民族文化、社会风俗。明廷依托奴儿干都司及其羁縻卫所,与东北滨海边疆地区的各部族建立了较为松散的朝贡关系。努尔哈赤建立后金政权,逐渐统一女真诸部,除将大批东海女真迁往盛京扩充八旗兵力外,与仍旧驻留在东北滨海边疆地区的其他部族,也维系着较为稳定的贡赏关系。清入关后,不仅设立吉林将军辖下的宁古塔副都统衙门、三姓副都统衙门来对东北滨海边疆地区进行行政管辖,为了管理该地区的诸多少数族群,还制定了一系列极具地方特色的管理政策。首先是在东北滨海边疆地区推行边民姓长制度,对边民进行编户,将其分为姓长、乡长、子弟、白人四个阶层进行管理。“边民”,在本文中并非是广义上对边境少数民族的统称,而是特指在东北边疆地区生活的一部分特殊人群,他们既未被清廷纳入民籍,也不归属于旗籍,且无需承担赋役杂税,仅需以户为单位定期向清廷贡纳一张貂皮,即可获得相应的乌林赏赐。顺治年间,随着边民姓长制度逐渐成型,不断有被招抚的各少数族群被纳为边民,进行编户。康雍年间,在继续招抚少数族群进行边民编户的同时,为了满足东北边疆的边防需求,扩充兵源,清廷进行编旗设佐,将黑龙江中上游、乌苏里江、松花江流域的绝大部分边民销除边民户籍,编入满洲旗籍。是以理论上在康雍之后,边民姓长制度就仅在东北滨海边疆地区推行。进入乾隆年间,随着边民的繁衍生息,边民户数急速攀升,于是在乾隆十五年,清廷进行边民姓长制度改革,将边民户数设为定额。这标志着清廷在东北滨海边疆地区边民编户进程的结束,以及边民制度的最终定型与成熟。其次是与边民制度密不可分的贡貂赏乌林政策。颁赏乌林时,清廷将边民分为萨尔甘锥、霍集珲及姓长、乡长、子弟、白人等五个等级进行颁赏。自国初招抚贡貂边民起,清廷就逐渐形成了一套惯有的嘉奖体系,最晚于康熙五十一年,这套嘉奖体系已臻成熟。为了便于远方边民贡貂,大量乌林及口粮需要运往清廷在黑龙江下游流域设立的各个临时行署。长久存在的运输困境与貂皮私贸现象的屡禁不止,是迫使清廷更改主管边民衙署的主要原因。乾隆四十四年,清廷将宁古塔副都统衙门负责的赫哲费雅喀边民的贡貂事宜,全部交由三姓副都统衙门统管。临时行署的地点变化,从侧面反应了清朝在黑龙江下游流域的势力范围变化。咸丰之后,随着国际形势的变化,贡貂赏乌林制度逐渐失去了“羁縻诸部,固我边陲”的政治意义,最终在光绪二十五年被裁撤。最后是联姻结亲政策。清廷在该地区推行的霍集珲与萨尔甘锥之间的联姻政策,主要集中于普通边民与八旗底层兵士之女或养女之间。虽然联姻政策对求亲边民并无特殊的身份要求,但边民想要成为霍集珲,必需具备一定的财力、物力。这种财力并非以白银或铜钱来衡量,而是直接体现在边民囤积的皮毛数额上。在贡貂赏乌林政策的持续开展下,中、日双方皮毛与丝织品形成的价格差异,刺激着以霍集珲为代表的部分边民群体成为丝貂商人。霍集珲不仅在北海道及东北滨海边疆地区间频繁往返,持续开展山丹贸易活动,还利用陪同萨尔甘锥返京归宁的特权,将大量皮毛带往北京交易,以更高的价格囤积财富。如此,便形成了一条以中国江南、北京、宁古塔、三姓、库页岛,日本松前、江户、大阪为贸易路径的东北亚丝绸之路。此外,霍集珲在清廷对东北滨海边疆地区的开拓与经营进程中也扮演着不可或缺的重要角色,他们不单是“清廷女婿”,还集翻译通事、地方向导、“清廷代言人”、边境情报提供者及丝貂商人等多重身份为一体。清廷以传统中国的“羁縻”与“怀柔”政策为指导思想,以边民姓长制度、贡貂赏乌林及联姻结亲政策为依托,给予了边民姓长、乡长较大程度的自主权利,但这并不意味着该地区就是法外之地。清廷不仅积极介入边民的各类纠纷进行协调说和,还“因俗而治”,用地方习惯法解决边民内部纷争。如乾隆七年的边民仇杀案,就是以新满洲例作为主要判罚依据,将征扣貂皮作为主要处罚手段。但如若边民内部发生有违儒家伦理纲常的案件时,如妻子会同奸夫谋杀亲夫,则会严格遵照《大清律例》作为判罚依据。此外,当边民与旗人发生冲突时,清廷也会摒弃地方习惯法,依据《大清律例》对涉案旗人从严治罪,甚至援引针对苗疆地区而制定的特殊法例审理东北旗人的犯奸案,将秋审情实的予勾人犯押回原犯地方处决,以期向边民“示以威信”,彰显大清国法。从清廷对边民间各类案件纠纷的积极应对与处理方式上可以看出,清廷希望通过司法判罚为导向,向边疆地区推行儒家伦理思想及大清国法的主张,进而达到在东北滨海边疆地区施行有效社会管控、稳定边疆格局的政治目的。
李慧雪[3](2020)在《陆深与俨山书院刻书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陆深是明中期上海地区的文学家,着有《俨山集》(含《文集》《外集》《续集》)一百五十卷。除了在诗词书法方面颇有建树外,其史学着述、目录学思想以及书院刻书成就也值得被关注。陆深对《史通》之研究体现在编撰《史通会要》和重刊《史通》上,内容上,《史通会要》在《建置》《品流》《义例》《篇目》等篇目中对《史通》进行了史料上的补充或续写,为后世史学理论的研究提供了重要的资料;结构上,《史通会要》打破《史通》原有的结构,将《建置》置于首篇,体现了陆深在史学编纂中侧重点的改变,是对他个人史学理论体系的反映。陆深校勘重刻《史通》,考订辨异,解决了大量的讹误,改正了《曲笔》《鉴识》两篇中的错简问题,使《史通》始可读,此版本也是现今最早的《史通》刻本,此后张之象、张鼎思与郭延年重刊《史通》,皆以陆刻本为底本,对《史通》的流传贡献突出。陆深的目录学思想在《江东藏书目录》中得以显现,此目录不同于四部分类法,以实用设置门类,将藏书分为十三类,并将小学和医药合为一类,反映了陆深独特的分类方式和目录学思想。陆深创办的俨山书院是上海县真正意义上的第一所书院,曾用于家刻,汇辑刊刻多部图书。其中,举上海文人之力刊刻的《古今说海》,可谓一大创举。《古今说海》是中国古代第一部小说丛书,其说渊部收录了大量的唐传奇小说,对照历代丛书,这些唐传奇绝大部分仅存于《古今说海》,或经《古今说海》收录后广泛被后世丛书所收录。另外也发现了《古今说海》说渊部篇目系大部分出自《太平广记》,并有改易题名、不题撰者的问题,但《古今说海》的成书时间早于《太平广记》现存最早刻本之时间,两书文本之间的差异,或可为进一步研究《太平广记》的版本情况提供史料。
李彦良[4](2020)在《蒙元时期平阳府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平阳之名古已有之,是传说中帝尧建都之地。此地历史悠久,文化底蕴丰厚,是中华民族的发祥地之一。平阳府具有突出的地理位置优势,这也造成了蒙、金对此地的长期争夺。双方于此地大战近二十年,严重破坏了当地的社会秩序,给当地民众带来了沉重苦难。入蒙后,平阳府下辖六个属县。期间县名虽有变更,但管辖范围并无实际变化。在管理上,蒙元政府一方面沿袭草原旧俗,将平阳府分封给术赤后王,一方面建立各级行政管理制度。其中分封制度存在一定的弊端,不利于当地的社会发展,而官员群体却大多能尽职恪守,裨益一方。这一时期,平阳府的商业和水利发展较快。就“腹里”地区而言,平阳府的商税收入仅次于大都。水利建设规模大,数量多,灌溉面积远超前代。此外,平阳府在灾情应对及灾后重建的工作上,也是可圈可点。蒙元时期,平阳府的文化比较繁荣,各地均建有庙学,其中庙学祭祀具有一定的独特性。当地进士及第者颇多,为河东之最。杂剧发展更是引领全国,涌现出一批着名剧作家,有力地促进了杂剧的发展。蒙元政府对宗教比较开明,当地佛、道二教的发展比较兴盛,寺观林立。除佛、道二教外,当地对帝尧、兴风致雨之神的信仰也比较普遍。元末,平阳府陷入统治阶级内斗之中,当地城防被明军迅速突破,也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对当地的破坏。
刘春波[5](2020)在《地震作用下含软弱层岩体边坡锚固力传递试验研究》文中指出我国山地、丘陵广泛分布,加之地震频发,地震作用下边坡的稳定性问题十分突出,高陡边坡的加固治理的任务极为繁重。岩土锚固不仅能调动岩土体自身的强度以改善其应力状态,而且成本低、施工易、性能好,在岩土体支护中获得广泛应用,在工程中发挥关键作用。目前,静力作用下的锚固机理研究已趋于成熟,然而,动力作用下的锚固机理研究刚刚起步,相关研究远落后于工程实践。鉴于此,本文以含软弱层顺倾锚固岩体边坡为研究对象,设计并完成了大型振动台相似模型试验,通过对试验所测数据进行处理和分析,研究了地震作用下锚固岩体边坡的动力响应,揭示了锚固界面的剪切作用和锚固力的传递规律,所进行主要的创新性研究和取得的成果如下:1)研制获得了适于浇筑的岩体相似材料,并采用浇筑的方式构建了大型锚固岩体边坡相似模型,完成了大型振动台模型试验,成功的测得了地震作用下锚固边坡坡面和坡体的加速度以及坡面的位移,并测得了锚杆杆体-砂浆界面和砂浆-岩体界面上的应变。2)系统地分析了边坡坡面和坡体的加速度以及坡面位移,揭示了地震作用下含软弱层顺倾锚固岩体边坡的动力响应规律。发现在地震作用下,随着边坡危岩体的失稳滑落,边坡坡面和坡体内水平加速度均产生复杂变化,加速度沿高程的变化规律呈现出明显的差异;边坡坡面的位移快速增大,坡面下部测点的位移迅速超过坡面上部的位移。3)通过分析岩体边坡两锚固界面上的应变和剪应力,研究了地震作用下两锚固界面上剪应力和应变沿杆长的分布及其演化规律,揭示了力在两锚固界面上的传递规律,探讨了边坡锚固沿高程的调用次序,分析了边坡岩性和锚杆长度对锚固地震响应的影响,指出两锚固界面上剪应力沿杆长呈中间大两头小的“倒N形”分布,应变沿杆长呈中间大两头小的“人字形”分布;边坡锚固由上而下依次被调用;锚固的受力和变形由软弱层向两侧危岩和基岩中发展和传递。
李肖楠[6](2020)在《工业文化语境下江油三线工业遗产保护性更新研究 ——以长钢一分厂为例》文中研究指明三线工业遗产不仅是一种历史遗产,还是重要的文化遗产,对三线工业遗产的保护与利用不仅在于保护和开发利用其历史价值,更重要的还在于保护更新中传承其内在的精神文化价值,使其在新时代再发挥文化育人功能、筑造城市精神动力的功能。本文以长城特殊钢厂一分厂为研究对象,利用文献资料、国内外案例和对长钢厂历史和现状的实地调研,在了解江油市三线建设历史的基础上,研判长钢一分厂的工业遗产价值特征,深入思考了它的工业遗产价值亮点、保护更新发展定位和新的理念。在对国内外相关典型案例进行充分研究和思考后认识到地处江油市的长钢一分厂有不同于其它工业遗址的时代和历史背景,国内外典型案例有借鉴意义,但不完全适用于长钢一分厂的保护性更新,应该创新思路和方法,提出了以工业文化语境的视域对长钢一分厂三线工业遗产进行保护性更新的思想。通过提炼遗址隐喻的钢铁工业文化语境、国防工业文化语境和三线工业文化语境来塑造长钢工业文化语境,从而打造成江油工业文化语境核心,为江油工业文化发展做出新的历史贡献。论文借鉴语境学的理论和方法系统阐述了工业文化语境概念、长钢工业文化语境的特征及其创设方法。结合《江油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对长钢一分厂的保护规划要求,以构造工业文化语境为规划目标进一步地提出保护更新规划设计方案。着重对建筑遗产的保护性更新,阐述了与其它案例差别化的理念,采取梳理空间历史秩序、复活历史场所场景和重构建筑空间形象的策略和手法,构造一个可阅读、可体验、可思考的长钢工业文化语境场所,形成江油新的城市工业文化新地标,实现长钢一分厂三线工业遗产的保护性更新。
陈思宁[7](2020)在《魏晋南朝四省制度研究》文中认为魏晋南朝的四省制度主要是指由中书省、尚书省、门下省和集书省共同构成的一种中央政府政务处理的中枢制度。四省制度向上追溯可以追溯到秦汉时期的三公九卿制度,武帝时期设立中朝,尚书逐渐得以参预机务。武帝又置中书,负责简单地传递消息、奏章之类的工作,侍中等作为加官也在皇帝身边作为侍从,掌顾问应对。东汉时期,尚书台建立并成为当时重要的政务决策机构。曹魏时期在发展尚书机构的同时,置秘书监后改为中书省,同时置散骑省,设置散骑常侍一职,同时门下三寺也逐渐发展为门下三省。进入晋代,尚书省官职结构更加细化,逐渐开始朝着行政机构的方向发展,但在政务决策上拥有一定的权力。中书省则进一步巩固和完善决策机构的职能,门下省掌顾问应对,拥有封驳权。集书省在曹魏时期设立,是四省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四省制度作为魏晋南朝时期的中枢制度,其运行机制也较为复杂。中书省作为草诏决策机构在重新设立之后与原本拥有决策权的尚书省进行权力化分,尚书省则开始不断朝行政机构的方向发展,内部诸曹职权范围不断细化。中书省出令,门下省负责审核,拥有封驳权,这是对中书省权力的限制,同时门下省官员原有的侍从顾问应对职能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对政策决策施加影响。门下省官员的“平尚书奏事”的职权意味着尚书省上奏的公文需经门下省审议,但同时尚书省也可以对门下省意见提出反对,最后交由皇帝处理。集书省官员也可以“平尚书奏事”,同时集书省拥有言谏的权力,还负责巡行地方和撰写优文策文。皇帝作为封建君主,其个人意志可以影响一个官职权力的大小,一个机构权力重心的转移。另一方面四省制度也对皇帝的权力有了一定程度的限制,但这种制约君权的情况不能等同于现代民主意义上的分权制衡。随着集书省在隋朝重新归入门下省,四省制度也在逐渐告别历史舞台,但其残存制度依旧影响隋唐时期政治生活,并为三省六部制的形成打下基础。
刘瑞[8](2020)在《县域医共体背景下浙江省县级妇幼保健机构发展状况及对策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研究目的:本研究旨在通过理论与实证研究,调查、分析和比较浙江省典型地区县域医共体前后县级妇幼保健机构的发展状况及县域医共体建设对其的影响,总结县级妇幼保健机构不同发展类型和融入医共体各种方式的经验与问题,提出县域医共体背景下促进县级妇幼保健机构发展的政策和策略建议。研究内容:了解调研地区县级妇幼保健机构参与县域医共体的方式、做法及其不同参与情况下的发展现状;分析调研地区县域医共体建设对县级妇幼保健机构的资源依赖关系、发展态势的影响;提出促进县级妇幼保健机构发展的政策和策略建议。研究方法:通过文献研究,梳理、总结和明确县级妇幼保健机构发展状况及县域医共体建设对其影响分析的相关理论、方法和维度;通过现场调研,以浙江省东阳市、桐乡市、余姚市和德清县作为调研地区,针对县域医共体建设情况、县级妇幼保健机构发展现状及前者如何影响后者等关键问题收集定性资料与定量资料;采用比较分析法,对发展状况数据进行描述性统计分析,结合主题框架法和资源依赖理论分析县域医共体的具体影响。研究结果:1.四家县级妇幼保健机构在自身发展及融入医共体上不尽相同。发展特色方面,东阳市、桐乡市妇幼保健院兼有临床、保健服务,前者多年来以中医药为特色,后者2018年开始较为特殊,即集中区域孕产期健康服务资源;德清县妇幼保健院长期以公共卫生服务为主;余姚市妇幼保健所于2019年与综合医院合并转型为临床与保健结合的妇幼保健院。融入医共体方式方面,东阳市、余姚市、桐乡市妇幼保健机构以牵头单位或成员单位角色直接参与医共体,而且四家妇幼保健机构加入医共体妇幼健康或公共卫生指导团队,其中德清县妇幼保健院尚未被纳入县域医共体组织架构中,桐乡市妇幼保健院在指导团队中的力量较弱。2.资源依赖关系体现在县级妇幼保健机构与医共体牵头单位之间在客户资源上呈现不同竞争程度的竞争型依赖关系、与医共体各单位之间在妇幼健康管理资源上以存在一致性差异的共生型依赖关系为主。客户资源上,东阳市妇幼保健院与医共体牵头单位之间以高度竞争型依赖为主,桐乡市、德清县妇幼保健院以低度竞争型依赖为主,余姚市妇幼保健机构经历低度到高度竞争型的转变。妇幼健康管理资源方面,东阳市妇幼保健院与医共体各单位的共生型依赖关系呈现更明显的一致性,其余三家的一致性较弱。3.调研地区妇幼保健机构在服务和管理两个层面的发展状况及其关键影响因素具有明显差异。基于资源要素分析发展态势得到,桐乡市妇幼保健院拥有较好的资源条件,德清县妇幼保健院的条件型资源优势最弱;桐乡市妇幼保健院在服务层面的资源结果最优,东阳市妇幼保健院在管理层面优势最强。资源要素之间的关系上,妇幼健康资源整合政策和县域医共体政策对县级妇幼保健机构的服务功能类资源发展起到重要作用,而且专项整合的作用强于医共体;技术资源及其衍生的关系资源更有助于机构实现管理功能,医共体妇幼保健工作指导团队政策也有一定辅助性效果。结论:调研地区的社会经济条件、妇幼健康水平、县域医共体政策节点与方向等先决条件相似,但其妇幼保健机构在竞争环境、发展历程、融入医共体状况方面不尽相同、各有特点,医共体下发展面临不同程度的服务人群基础弱化、指导管理功能受限等问题,同时因参与医共体或整合措施在稳固部分服务人群基础和改善人力、技术资源等方面存在一定机遇。县域医共体背景下各地政府在关注区域妇幼健康服务能力的提升、重视妇幼保健机构及其工作的作用方面存在不足,县级妇幼保健机构在落实服务、管理功能和增强核心竞争力方面有待加强。建议:政府应充分考虑县级妇幼保健机构的实际情况,保障其与医共体协调发展;给予妇幼保健机构适当资源与政策倾斜,促进机构可持续发展;建立妇幼健康统一指导管理机制,维护基层妇幼健康工作网络长效稳定。县级妇幼保健机构应明确自身功能定位,推进保健与临床紧密结合;积极推动对外跨区域协作,增强人才、技术等核心竞争力。
边乐利[9](2020)在《徐树铮《诸家评点古文辞类纂》评点研究》文中认为评点是中华民族古老的、独具特色的一种文学批评形式,在清朝达到鼎盛,桐城派在清朝也有一个庞大的评点集体,桐城派评点家通过评点宣扬自己的微言大义、理论主张、指导初学者学习古文等,对桐城派发展壮大起到重要作用。姚鼐《古文辞类纂》是桐城派评点的代表作,较为全面的展现了桐城派开山祖姚鼐的评点观,影响深远,后世翻刻本、评注本等不计其数。民国时期,韬铃中人徐树铮家学渊源深厚,从小受传统儒家文化的熏陶,喜爱阅读古文,尤其笃嗜《古文辞类纂》,成年后与林纾、马其昶、姚永概等桐城派末流交往密切,师法桐城派,师从林纾。他重视经史治学,倡导经世致用,提倡文化教育为解决社会实际问题服务,运用桐城派“文以载道”的古文试图挽救晚清衰败的世道。熟读精思康绍镛本《古文辞类纂》二十载,军政闲暇之际搜罗诸家评点,于1916年集录成《诸家评点古文辞类纂》这套书,堪称清代评点的集成之作。本文立足于《诸家评点古文辞类纂》的评点,统计、整理诸家评点数量,分析评点的意义与价值。据统计整套书集注方望溪、刘海峰、姚鼐、张廉卿、梅伯言、吴至父、徐树铮七家一万三千一百三十七处圈点,援引古今六十九位评点家三千八百一十四条评语,圈点符号和评语形式多样,意义丰富。诸家评点是对姚鼐《古文辞类纂》评点的继承与发展,体现了徐氏对桐城派的推崇,补过去各评注本没有的评点。诸家评点以桐城派评点数量居多,反映了桐城派评点者对作品的接受程度,同时又通过评点来宣扬本派的文统、道统理念。结合具体评语来看,诸家评语体现了文学、史学、文献学三方面的价值,丰富、发展了桐城派的评点。先从义法结构、神韵气味、语言辞藻、体性风格、追溯源流五方面揭示本书的文学价值,再对有关历史事件、历史人物的评语进行分析,考察其史学价值,最后从注释、校勘、考证等探析评语的文献学价值。总之本文希望通过对徐树铮集录《古文辞类纂》诸家评点的研究,对徐树铮的研究有所补益,为古文评点研究尽微薄之力,同时又从诸家评点的角度为《古文辞类纂》及桐城派研究注入新的力量,加深对桐城派评点与文论主张的理解,提高读者的文学、史学、文献学素养。
李小庆[10](2019)在《环境、国策与民生:明清下河区域经济变迁研究》文中研究表明“下河”是指淮扬运河以东、黄海以西、运盐河以北、废黄河以南的广大地域,在明清行政区划上隶属淮扬二府。明嘉靖中叶以后,下河地区经济整体趋于衰败,同时局部地带却保持着持续性商业繁兴,对此经济现象,学界尚乏系统考察。与以往基于环境、灾伤、漕运、盐业等视角的专题研究只是旁涉下河地区不同,本文以下河为研究对象,立足于地方社会与民生视角,正面考察该地水利、农业、商业、盐业及百姓生活情状等历史面相,清晰呈现地区经济面貌的具像图景与变迁轨迹,藉以提炼影响下河经济演变的诸种要素,追问形塑该地经济格局的根由。最后以下河为个案,试就帝制后期国家与社会的关系稍作申说。大致结论为:明中叶以来下河水利环境的恶化是国家政策逐步推演实践的结果。明代治黄以保运为先,造成淮河入海通路被侵占,遂使淮扬运道、祖陵与下河地区同罹水患。鉴于祖陵、运道对皇室与国计的特殊意义,下河被迫成为排泄区。清廷虽曾积极救治下河水利,却未能变更下河作为排泄区的角色设定,主要原因在于固守保运通漕政策,而缺乏稳定的资金投入能力及有效的统筹管理机制,则进一步削弱了下河水利的治理效能。由于水利环境难以根本改善,灾伤频发,使得作为下河主导产业与经济命脉的农业生产面临着巨大阻碍,具体表现在田地大量损毁、耕作效率低下、种植制度与节奏变动引发的产能减损、再投入能力弱化等多个层面。就农业收成评估,晚明多属欠年,清代黄河北徙前欠年亦占据近半光景,下河农业根基被彻底动摇。下河发达的内外交通网络,为商品流通与贸易开展提供了便捷条件,商业得以发展。但其发展也面临着运河商贸波动、商品附加值低、商品生产缺乏稳定性等限制性因素。尤其是生产稳定性的缺乏直接导致了下河商品生产能力与消费能力的双重萎缩,商业发展只能更多地倚赖交通优势带来的规模性商品流通与人员集聚形成的强劲消费。这不仅导致下河经济与商业活动空间龟缩一隅,也放大了商业发展的潜在风险。下河部分人口、土地资源被规定用作盐业生产,但在国家政策框架下,下河百姓却难以从盐业中获利。无论是“食盐”还是“肩挑背负”政策,皆属蝇头微利;盐商通过善举将部分盐利分润于下河,但却不构成对下河经济的有效“反哺”;下河百姓以及外来人群的勾连贩私,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该地秩序的稳定。从付出与回报角度考量,盐业并不因下河“所有”而构成天然的优势发展资源。资源对于资源所在地的意义主要取决于国家对资源的利用与分配机制。由明入清,下河百姓承担的赋、役负担皆有所减轻。依托于宽广的水面,以及河工、盐业、漕运释放出来的工作机遇,失地百姓尚有多种谋生途径可供选择,但大多数生活贫苦。国家的蠲赈举措虽能缓解灾伤引发的民生伤害,却无力兜底因政策性致灾造成的民生窘境,亦无法扭转下河整体衰败、贫困的命运。下河士绅曾力图改变地方的生存窘境。在水利方面,他们虽明了致灾缘由并有所申说,但却深知事涉国计,并未对国家泄水行为本身进行强烈抗拒,终难达成整体改善水利的目标。赋税减免的努力成效则基本取决于国家财力是否许可。可见下河士绅面对水利环境恶化及由此引发的地方窘境及衰变命运,实属无能为力。整体而言,环境、国策与地方士绅构成了理解下河经济演变的要素。环境是下河经济演变的基础。该地交通、稻作、盐业等优势皆基于环境生成,这既构成了下河经济演变的底色,也成为国家与下河发生关联的背景条件。下河因运道、盐业与国家经济密切关联,成为国家财赋的核心承载区域,这让下河经济演变在环境禀赋之外,不可避免地受到国家政策的影响:下河因保运政策被迫成为泄水区,农业因之衰败,地区经济失去了自主造血的能力。基于漕运政策带来的商品流通与人员集聚带动了商业的勃兴,但同时泄水也让下河失去了强大的商品生产能力,难以充分利用交通优势构筑起广泛的商品交流,商业繁兴局促一隅。最终,基于国家政策形成的局部商业繁荣与政策性泄水引发的下河农业衰败交织共存,构成了地方经济发展的两层皮现象。下河被规定为盐业生产提供资源,但却被排斥在盐利分配格局之外,纯然成为盐课提取地。而维护运道及驿递供给则给下河百姓带来了极大负担。另一方面,国家治水形成的间歇性水文环境改善、漕盐运带来的谋生机会以及国家的积极蠲赈举措,则在一定程度上弥合了农业衰败引发的生存危机,社会秩序得以稳定。但国家政策造成的消极恶果与积极成效不可等量齐观,毕竟在国家政策的作用下,下河百姓陷于普遍贫困,地区经济也因此衰败沦落。国家的积极作为只是履行维系地方秩序、保障民生最低生存底线的职责,而非助力地方摆脱贫困状态。下河士绅试图改善地方生存窘态,然收效甚微,根本无力左右该地的经济面貌与发展态势。对明清下河经济而言,国家政策起着绝对的主导作用。下河的历史演变,构成了帝制时代基于国家政策与行为所引发的社会经济变迁的典型个案。这提示区域经济受制于国家大的经济结构,多扮演国家既定性经济角色,本身并不具备脱离国家而独立演进的能力与途径,所以区域史研究需放置于全国性经济结构中进行审视,充分考量“国家”要素。下河士绅在地方事务中发挥的自主性与能动性有限,并未表现出对地方的支配性影响,下河因此绝非“士绅社会”。如此,在对帝制后期国家与社会关系解读时,既不可强行谋求统一的解释模式,也不可将单一区域模式推演、默认成全国模式。至于何为帝制后期地方社会的支配力量,可能还需更多的个案呈现,方能周至论说。
二、建三“台” 增三“功”(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建三“台” 增三“功”(论文提纲范文)
(2)清朝中前期对东北滨海边疆地区的边民管理政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绪论 |
一、研究缘起 |
二、研究现状 |
三、论文创新点 |
四、概念说明与内容框架 |
第一章 东北滨海边疆地区的民族概况 |
一、明朝的“野人女真” |
二、清入关前的各族归顺 |
三、清入关后的各族管辖与划分 |
(一)吉林将军及副都统衙门 |
(二)《皇清职贡图》与贡貂七部 |
本章小结 |
第二章 招抚进程:边民编户与设佐销户 |
一、顺治朝的边民编户 |
二、康熙朝的边民编户 |
(一)编旗设佐与新满洲 |
(二)《尼布楚条约》及九路探查队 |
(三)《康熙皇舆图》的测绘 |
三、雍正朝的边民编户 |
(一)库页岛招抚 |
(二)编旗设佐与边民销户 |
四、乾隆朝的边民编户 |
(一)乾隆十三年边民统计 |
(二)乾隆十五年“永为定额” |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贡赏政策:貂皮贡纳与乌林颁赏 |
一、赏乌林的内容规制 |
(一)乌林内容 |
(二)口粮与筵席 |
(三)乌林运输困境 |
二、收貂衙署的演变 |
(一)主管收貂衙署的变革 |
(二)临时行署的变迁 |
三、贡貂赏乌林制度的裁撤 |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联姻结亲:霍集珲与萨尔甘锥 |
一、霍集珲与萨尔甘锥的联姻政策 |
(一)早期联姻情况 |
(二)联姻流程 |
二、霍集珲的多重身份 |
(一)霍集珲与库页岛编户 |
(二)霍集珲与乌第河待议区 |
(三)霍集珲与山丹贸易 |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司法管理:“因俗而治”与“示以威信” |
一、康雍时期的纠纷介入 |
二、乾隆朝边民仇杀案 |
(一)案情经过 |
(二)案件审理 |
三、乾隆朝旗人犯奸案 |
(一)案情调查 |
(二)案件审理 |
本章小结 |
结语 |
参考资料 |
附录 |
后记 |
在学期间公开发表论文及着作情况 |
(3)陆深与俨山书院刻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明清以来有关陆深的记载 |
二、陆深及俨山书院的研究现状 |
三、研究目的与意义 |
第一章 陆氏家族与陆深 |
第一节 陆氏家族概述 |
第二节 陆深生平 |
第三节 陆深的经济才能与经商活动 |
第二章 陆深着述思想举隅 |
第一节 陆深的史学思想 |
一、《史通会要》的编选体例 |
二、《史通会要》之历代评价 |
三、《史通》重刊与订误 |
第二节 《江东藏书目录》与陆深的目录学思想 |
一、《江东藏书目录》与藏书来源 |
二、从藏书分类看陆深的目录学思想 |
第三章 俨山书院的创办及其刻本研究 |
第一节 明代上海地区书院文化与陆深的书院情怀 |
第二节 俨山书院刻本概述 |
第三节 《古今说海》考 |
一、《古今说海》与明小说刊刻风尚 |
二、《古今说海》的编纂与刊刻 |
三、《古今说海》的价值与不足 |
结语 |
附录 |
一、陆深年表 |
二、丛书着录《古今说海》各篇目情况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
(4)蒙元时期平阳府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选题目的与意义 |
(一)选题目的 |
(二)选题意义 |
二、研究综述 |
三、研究思路与内容 |
第一章 蒙元时期平阳府的军事活动 |
一、蒙金对平阳府的反复争夺 |
二、蒙金战争下平阳社会 |
三、蒙古对平阳府的镇守 |
四、由元入明的平阳府 |
第二章 蒙元时期平阳府的政务 |
一、政区概况 |
二、术赤后王在平阳府的分封 |
三、官员设置及政事活动 |
第三章 蒙元时期平阳府的经济 |
一、平阳府的人口 |
二、平阳府的水利 |
(一)水利建设 |
(二)水利管理 |
(三)水利诉讼 |
三、平阳府的自然灾害 |
(一)气象灾害与应对 |
(二)地震灾害及应对 |
四、平阳府的手工业 |
(一)制瓷与制陶 |
(二)采煤与冶铁 |
(三)纺织业 |
五、平阳府的商业与商税 |
第四章 蒙元时期平阳府的文化与教育 |
一、教学机构的恢复与发展 |
二、庙学祭祀 |
(一)配享制度的转变 |
(二)塑像左衽 |
三、平阳府的进士 |
四、杂剧与雕版印刷 |
(一)杂剧 |
(二)雕版印刷 |
(三)杂剧、雕版印刷的兴盛原因 |
五、平阳府籍官员 |
第五章 蒙元时期平阳府的宗教及民间信仰 |
一、佛教 |
(一)佛教寺院 |
(二)佛教人物 |
二、道教 |
(一)道教宫观 |
(二)道教人物 |
三、民间信仰 |
(一)帝尧 |
(二)兴风致雨之神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与平阳府有关的元人诗词 |
在学期间研究成果 |
致谢 |
(5)地震作用下含软弱层岩体边坡锚固力传递试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
1.4 本文的创新点 |
2 含软弱层顺倾锚固岩体边坡大型振动台模型试验 |
2.1 相似关系设计 |
2.2 边坡模型尺寸和模型箱设计 |
2.3 试验模型相似材料 |
2.4 锚固体模型的制作与应变片粘贴 |
2.5 边坡模型构建与传感器布设 |
2.6 试验加载和数据记录 |
2.7 本章小结 |
3 地震作用下含软弱层顺倾岩体边坡动力响应研究 |
3.1 边坡加速度响应规律 |
3.2 边坡位移响应规律 |
3.3 边坡破坏失稳模式 |
3.4 本章小结 |
4 地震作用下含软弱层顺倾岩体边坡锚固力的传递 |
4.1 各锚杆锚固界面剪应力和应变的响应特征 |
4.2 各锚杆锚固界面剪应力和应变的演化规律 |
4.3 上、中、下锚杆锚固界面剪切作用对比分析 |
4.4 本章小结 |
5 结论与展望 |
5.1 结论 |
5.2 展望 |
参考文献 |
后记 |
附录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部分学术论着 |
(6)工业文化语境下江油三线工业遗产保护性更新研究 ——以长钢一分厂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国内研究现状 |
1.2.2 国外研究现状 |
1.2.3 国内外研究总结 |
1.3 研究内容目标与方法 |
1.3.1 主要研究内容 |
1.3.2 研究目标 |
1.3.3 研究方法与路线 |
(1) 研究方法 |
(2) 技术路线 |
第2章 江油市域三线工业遗产调查分析 |
2.1 江油市的三线建设历史 |
2.1.1 基本概况 |
2.1.2 三线建设过程 |
2.2 江油三线重点行业类型及分布 |
2.2.1 三线重点行业类型 |
2.2.2 三线单位分布特点 |
2.3 江油三线企业现状及问题 |
2.3.1 三线企业发展现状 |
2.3.2 三线企业现状问题 |
2.4 本章小结 |
第3章 长钢工业遗产价值分析研究 |
3.1 长钢本体特征 |
3.1.1 特殊的工业行业背景 |
3.1.2 特殊的工业文化背景 |
3.1.3 特殊的市民情感背景 |
3.2 长钢工业文化语境 |
3.2.1 工业文化语境 |
3.2.2 长钢工业文化语境 |
3.3 一分厂背景及现状问题 |
3.3.1 长钢一分厂背景 |
3.3.2 遗产空间现状及问题 |
3.3.3 遗存建筑现状及问题 |
3.3.4 设备设施现状及问题 |
3.4 一分厂工业遗产价值构成 |
3.4.1 工业文化价值 |
3.4.2 建筑文化价值 |
3.5 对一分厂的发展思考 |
3.5.1 价值亮点思考 |
3.5.2 发展定位思考 |
3.5.3 发展理念思考 |
3.6 本章小结 |
第4章 国内外相关典型案例研究与启示 |
4.1 国内外典型案例研究 |
4.1.1 国外典型案例 |
4.1.2 国内典型案例 |
4.1.3 国内外典型案例归纳 |
4.2 国内外典型案例的启示 |
4.2.1.成功经验借鉴 |
4.2.2 值得反思的案例 |
4.3 本章小结 |
第5章 长钢一分厂保护性更新规划设计 |
5.1 一分厂保护性更新思考 |
5.1.1 保护性更新思想 |
5.1.2 保护性更新策略 |
5.2 工业遗产梳理 |
5.2.1 留存建筑物 |
5.2.2 生产性要素 |
5.2.3 时代痕迹 |
5.3 保护性更新规划 |
5.3.1 规划设计目标 |
5.3.2 规划范围 |
5.3.3 规划手法 |
5.3.4 规划结构 |
5.4 本章小结 |
第6章 长钢一分厂建筑遗产保护性更新 |
6.1 建筑遗产保护更新理念 |
6.1.1 用语境学审视工业遗产建筑 |
6.1.2 借语境修辞手法重构工业文化 |
6.1.3 创新语用词汇激发空间美感 |
6.2 梳理工业文化语境大纲 |
6.2.1 复原空间历史语境 |
6.2.2 有序整理历史界面 |
6.2.3 处理好语境转承序列 |
6.3 复活历史场所语境维度 |
6.3.1 复原生产劳动场景 |
6.3.2 追述工业发展史诗 |
6.3.3 还原旧时生活记忆 |
6.4 重构建筑空间语态 |
6.4.1 创新室内空间语境模式 |
6.4.2 完善建筑空间语言过渡 |
6.4.3 做好墙面语符点题 |
6.5 小结 |
结论 |
主要研究结论 |
论文创新点 |
论文的不足和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 |
(7)魏晋南朝四省制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 选题意义 |
二 学术史回顾 |
三 基本思路与研究方法 |
四 创新之处 |
第一章 魏晋南朝四省制度的形成 |
第一节 秦至汉前期的“三公” |
第二节 尚书省的发展过程 |
一 西汉的尚书 |
二 东汉时期的尚书台 |
三 魏晋南朝尚书分省 |
第三节 中书省的形成 |
一 西汉的中书 |
二 曹魏时期中书省的重置 |
第四节 门下省的形成 |
一 西汉时期侍中掌顾问应对 |
二 东汉时期侍中的发展 |
三 魏晋时期的“门下三省” |
第五节 集书省的形成 |
第二章 魏晋南朝四省制度的运作情况 |
第一节 尚书省与中书省在决策权上的分化 |
一 中书省参与决策侵夺尚书省权力 |
二 尚书省与中书省权力的分化 |
第二节 门下省的职权范围 |
一 门下省“平尚书奏事” |
二 门下省掌顾问应对 |
三 门下省的封驳权 |
四 门下省官员的侍从职能 |
第三节 集书省独立地位的体现 |
一 集书省曾掌决策 |
二 集书省的言谏属性 |
三 集书省其他方面的职权 |
第三章 魏晋南朝四省制度的特点 |
第一节 皇帝与四省制度之间的相互影响 |
第二节 门阀士族与四省官员的散官化 |
第三节 四省制度的不成熟性 |
第四章 四省制度向三省制度的演变 |
第一节 集书省的衰落和消亡 |
第二节 隋代时期四省制的残存 |
结语 |
参考文献 |
个人简历 |
致谢 |
(8)县域医共体背景下浙江省县级妇幼保健机构发展状况及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一、前言 |
(一) 研究背景 |
1. 县级妇幼保健机构是专业保障妇女儿童健康的基础力量 |
2. 当前我国县级妇幼保健机构发展存在较多问题 |
3. 县域医共体建设的广度和深度不断拓展 |
4. 县域医共体建设下县级妇幼保健机构的发展状况亟待理顺 |
(二) 研究现状 |
1. 县级妇幼保健机构发展状况研究 |
2. 组织生存发展与环境关系理论研究 |
二、研究目的与研究内容 |
(一) 研究目的 |
(二) 研究内容 |
1. 梳理浙江省县级妇幼保健机构不同发展类型与融入县域医共体做法 |
2. 分析调研地区县域医共体建设对县级妇幼保健机构发展状况的影响 |
3. 提出促进县级妇幼保健机构发展的政策和策略建议 |
三、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
(一) 理论基础 |
(二) 资料收集方法 |
1. 文献检索 |
2. 现场调研 |
(三) 资料分析方法 |
1. 描述性统计分析 |
2. 主题框架法 |
3. 比较分析法 |
(四) 技术路线 |
四、研究结果 |
(一) 调研地区基本情况 |
1. 社会经济条件 |
2. 妇幼健康状况 |
3. 县域医共体建设 |
(二) 县级妇幼保健机构发展类型与融入医共体状况 |
1. 东阳市妇幼保健院 |
2. 余姚市妇幼保健院 |
3. 桐乡市妇幼保健院 |
4. 德清县妇幼保健院 |
(三) 医共体前后县级妇幼保健机构发展状况变化 |
1. 经济运行状况 |
2. 人力资源配置 |
3. 基本诊疗服务量 |
4. 接收下级机构转诊量 |
5. 医疗技术水平与服务效率 |
6. 妇幼健康培训指导情况 |
7. 辖区妇幼健康管理情况 |
(四) 县级妇幼保健机构与医共体之间重要资源依赖关系分析 |
1. 客户资源上的竞争型依赖关系 |
2. 妇幼健康管理资源上的共生型依赖关系 |
3. 医共体内人力、技术资源的转换方式 |
(五) 县级妇幼保健机构资源整合下特殊资源问题分析 |
1. 符号资源上的诉求 |
2. 资金资源上的矛盾 |
3. 管理资源与技术资源上的平衡 |
(六) 县级妇幼保健机构发展态势中资源要素条件与结果分析 |
1. 医共体下机构发展的条件型资源比较 |
2. 医共体下机构发展的结果型资源比较 |
3. 条件型资源对结果型资源的主要影响 |
五、讨论 |
(一) 县域医共体建设下妇幼保健机构需应对更多外部环境问题 |
(二) 推进医共体后县域资源布局不均衡化是制约妇幼保健院发展的重要因素 |
(三) 逐利性很大程度上弱化医共体下县级妇幼保健机构与基层的稳定联系 |
(四) 临床与保健结合型模式是医共体下县级妇幼保健机构发展的有利保障 |
六、结论与建议 |
(一) 结论 |
(二) 建议 |
1. 根据县级妇幼保健机构实际情况确定参与医共体方式,保障二者协调发展 |
2. 给予妇幼保健机构适当资源与政策倾斜,促进机构可持续发展 |
3. 建立妇幼健康统一指导管理机制,维护基层妇幼健康工作网络长效稳定 |
4. 明确机构功能定位,推进保健与临床紧密结合 |
5. 积极推动对外跨区域协作,增强人才、技术等核心竞争力 |
七、创新性与局限性 |
(一) 本研究的价值及创新性 |
(二) 本研究的局限性 |
参考文献 |
文献综述 国内外初级妇幼保健服务专业提供机构发展相关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附录1 现场调研工具 |
附件1 调查问卷 |
附件2 访谈提纲 |
附录2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论文 |
致谢 |
(9)徐树铮《诸家评点古文辞类纂》评点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研究目的与意义 |
二、学术史回顾 |
(一)《古文辞类纂》的研究 |
(二)《古文辞类纂》其他评点本的研究 |
三、研究方法与研究思路 |
(一)研究方法 |
(二)研究思路 |
四、论文(设计)的创新点 |
第一章 评点学与徐树铮集录《诸家评点古文辞类纂》的原因 |
第一节 评点学概况 |
第二节 徐树铮生平简介 |
第三节 《诸家评点古文辞类纂》的成书原因 |
一、家学渊源深厚,喜爱阅读诗文 |
二、师法桐城派,与桐城派名家往来密切 |
三、重视经史治学,倡导经世致用 |
四、校补前代刻本,希冀文以载道 |
第二章 《诸家评点古文辞类纂》诸家评点概述 |
第一节 桐城派评点概述 |
第二节 《诸家评点古文辞类纂》评点的统计与分析 |
一、评点数量的统计原则 |
二、圈点的形式与意义 |
三、评语的形式与意义 |
第三章 诸家评语的主要价值 |
第一节 诸家评语的文学价值 |
一、义法结构的探微 |
二、神气韵味的探究 |
三、语言辞藻的浅析 |
四、“体性”风格的探讨 |
五、文章源流的追溯 |
第二节 诸家评语的史学价值 |
一、实事求是,有理有据的史事评论 |
二、客观公正、辩证对比的人物评价 |
第三节 诸家评语的文献学价值 |
一、旁征博引、详略得当的字句注释 |
二、“校而不改”、多种校勘方法结合的文献校勘 |
三、多闻阙疑、旁求博考的史书考证 |
结语 |
参考文献 |
一、古籍文献 |
二、现代专着 |
三、论文 |
(一)期刊论文 |
(二)学位论文 |
附录一 :《诸家评点古文辞类纂》诸家圈点与评语统计 |
附录二 :《诸家评点古文辞类纂》题下圈点统计 |
附录三 :《古文辞类纂》其他评注本版本述略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
致谢 |
(10)环境、国策与民生:明清下河区域经济变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绪论 |
一 选题缘起及研究意义 |
(一)选题缘起 |
(二)研究意义 |
二 研究时段与“下河”概念界说 |
三 研究现状综述 |
四 研究框架及内容 |
五 文献系统 |
第一章 晚明下河地区的经济转衰 |
一 明中叶以前下河发展的优、劣势——基于环境的考察 |
二 下河由盛转衰的时间节点及缘由 |
(一)明中前期的经济恢复 |
(二)下河地区的衰败:时间节点及原因 |
三 晚明下河水害的生成机制 |
小结 |
第二章 国计与民生:清代下河水利问题的延续与治理 |
一 明末清初下河水利失治 |
二 下河水利治理历程:康熙二十三年至雍正年间 |
三 下河水利治理历程:乾隆至嘉道年间 |
四 国策、财力与管理机制:下河水利治理成效的影响因素 |
余论 |
第三章 难尽地力:水利“不治”、灾伤与下河农业根底的损毁 |
一 清代下河灾伤的数理统计及分析 |
二 灾伤与下河农业生产 |
(一)耕地面积与使用率 |
(二)农业生产与投入 |
三 下河农业收成评估 |
小结 |
第四章 交通、商业发展与下河经济 |
一 发达的内外交通条件 |
(一)下河内部的水陆交通网络 |
(二)下河的对外交通线路 |
二 下河地区的商品生产与流通 |
(一)商品生产与售卖 |
(二)下河商品的集散模式 |
三 基于杂税、市镇看下河地区的商业发展 |
(一)杂税税额变动 |
(二)市镇的数理统计及解读 |
四 下河商业发展的限制性因素 |
(一)运河贸易本身受到诸多限制 |
(二)下河商品的低附加值 |
(三)农业收获量的起伏不定 |
小结 |
第五章 蝇头微利:盐业与下河社会 |
一 灶户与荡地的管控 |
(一)灶户的佥派与管控 |
(二)荡地的管控 |
二 地方的盐利分配(上):二府食盐 |
(一)明代淮扬二府的盐业政策 |
(二)清代淮扬二府的盐业政策 |
三 地方的盐利分配(下):肩挑背负 |
四 盐商资本的使用与地方社会 |
(一)资金使用项目与地域空间分布 |
(二)对商人捐输报效行为的解读 |
五 私盐贩卖与地方秩序 |
小结 |
第六章 下河百姓的赋役负担及生存状态 |
一 折银、雇募与劳役负担 |
(一)运河维护 |
(二)驿站负担 |
二 晚明以来下河百姓的赋税负担 |
(一)晚明下河赋税沉重 |
(二)清代田赋加增与蠲免的常态化 |
三 下河百姓的谋生途径与生存境遇 |
四 灾伤下的民生惨状 |
(一)人口死亡、买卖与流徙 |
(二)灾荒赈济与百姓生活 |
小结 |
第七章 下河士绅改变生存窘态的努力及成效 |
一 改善水利环境的主张与实践 |
(一)减轻上游来水的努力 |
(二)排泄来水:下河水网与海口的开浚 |
(三)下河水利治理的系统方案举要 |
二 轻减赋税的努力——以晚明泰州与兴化为例 |
(一)泰州赋税减免的努力 |
(二)兴化粮额调整及改折努力 |
三 下河士绅的作用申说 |
结论 |
一 明清下河经济变迁的历史面貌 |
二 下河经济变迁的要素解析 |
三 下河个案所见国家与社会的关系 |
附录 |
一 明清下河水、旱(蝗)、潮(江、海)灾统计及蠲赈一览表 |
二 清代下河农业收成统计资料表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在学期间公开发表论文及着作情况 |
四、建三“台” 增三“功”(论文参考文献)
- [1]嘉兴府志所见文学文献整理与研究[D]. 郑佳颖. 浙江师范大学, 2021
- [2]清朝中前期对东北滨海边疆地区的边民管理政策研究[D]. 陈诗兰. 东北师范大学, 2020(07)
- [3]陆深与俨山书院刻书研究[D]. 李慧雪. 山东大学, 2020(09)
- [4]蒙元时期平阳府研究[D]. 李彦良. 山西师范大学, 2020(07)
- [5]地震作用下含软弱层岩体边坡锚固力传递试验研究[D]. 刘春波. 三峡大学, 2020(06)
- [6]工业文化语境下江油三线工业遗产保护性更新研究 ——以长钢一分厂为例[D]. 李肖楠. 西南交通大学, 2020(07)
- [7]魏晋南朝四省制度研究[D]. 陈思宁. 郑州大学, 2020(02)
- [8]县域医共体背景下浙江省县级妇幼保健机构发展状况及对策研究[D]. 刘瑞. 北京协和医学院, 2020(05)
- [9]徐树铮《诸家评点古文辞类纂》评点研究[D]. 边乐利. 安徽大学, 2020(08)
- [10]环境、国策与民生:明清下河区域经济变迁研究[D]. 李小庆. 东北师范大学, 2019(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