持之以恒抓识字,提高素质,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

持之以恒抓识字,提高素质,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

一、坚持不懈抓扫盲提高素质奔小康(论文文献综述)

曹楠楠[1](2020)在《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农村贫困家庭妇女扶贫脱贫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在坚持不懈的反贫困过程中逐步走出了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扶贫脱贫道路,创造了为全球减贫70%的“当惊世界殊”的瞩目成绩,这其中离不开中国共产党一直以来对妇女在反贫困过程中的“半边天”作用的重视与发挥。伴随农村农业生产和经济结构呈现出鲜明的“农业女性化”结构性变化,广大农村贫困家庭妇女成为当前农村脱贫攻坚的主要对象和主体力量。无论基于妇女可持续发展的国际视野,还是当前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的现实需要及农村贫困家庭妇女作为主体的自我发展诉求,农村贫困家庭妇女扶贫脱贫研究都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更是当前脱贫攻坚全面决战阶段和2020年以后攻克相对贫困过程中至关重要的一环。为此,本文综合运用学科交叉、系统研究、比较分析、案例分析及定量与定性相结合等研究方法,着重从贫困现状、理论资源、历史进程、品牌项目、经验启示等方面对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农村贫困家庭妇女扶贫脱贫进行全面而深入的研究,以充分的理论依据和历史经验回应当前农村贫困家庭妇女扶贫脱贫困境,以求促进广大农村贫困家庭妇女尽快摆脱贫困并实现主体身份转变,在未来的反贫困事业中更好地发挥“半边天”的巾帼之力。具体来说,论文由六部分构成:第一章绪论部分。阐述论文研究依据、意义和系统梳理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宏观介绍研究思路方法、基本内容、创新之处等,以阐释论文选题价值、把握论题研究动态、展现论文研究基本概况,为论文研究提供基本的逻辑起点。第二章中国农村贫困家庭妇女扶贫脱贫概述。在对贫困、农村贫困家庭及农村贫困家庭妇女等基本概念进行界定的基础上,基于地理环境、制度设计、历史文化、社会参与等维度对农村贫困家庭妇女致贫原因进行深度剖析,系统阐述农村贫困家庭妇女在贫困程度、健康状况、受教育水平、可行能力等方面的致贫表象及相应产生的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影响,宏观展现中国农村贫困家庭妇女扶贫脱贫概况,为深入研究奠定基础。第三章中国农村贫困家庭妇女扶贫脱贫的理论资源。从经典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国外相关理论及中国传统文化四个维度,对相应的马克思主义妇女观和无产阶级贫困化理论、妇女解放思想和共同富裕理论及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思想、可行能力贫困理论和女性主义经济学思想、中国传统妇女观和中国传统贫富观等相关理论思想进行阐述,为整个研究提供系统的理论支撑。第四章中国农村贫困家庭妇女扶贫脱贫的意义及进程。以农村贫困家庭妇女扶贫脱贫对国家“五位一体”总体布局的重要意义为出发点,历史梳理农村贫困家庭妇女扶贫脱贫的历史实践过程,将其划分为通过体制改革、开发式扶贫、“两轮驱动”扶贫、精准扶贫推动农村贫困家庭妇女扶贫脱贫四个阶段,展现农村贫困家庭妇女扶贫脱贫历史脉络,从宏观视野为探索农村贫困家庭妇女扶贫脱贫经验规律提供实践性基础。第五章中国农村贫困家庭妇女扶贫脱贫的品牌项目。围绕健康、科教、金融、就业创业、社会五大扶贫领域分别对母亲健康快车、农村妇女“两癌”检查、“降消”项目等健康扶贫脱贫项目,春蕾计划、“双学双比”活动、巾帼科技致富工程等科教扶贫脱贫项目,母亲小额循环、妇女小额担保财政贴息贷款、母亲创业循环金等金融扶贫脱贫项目,巾帼家政服务、手工编织、妈妈制造等就业创业扶贫脱贫项目,幸福工程、母亲水窖、母亲邮包等社会扶贫脱贫项目的发展状况、运行模式进行阐释分析,总结项目扶贫经验,从微观视野为探索农村贫困家庭妇女扶贫脱贫经验规律提供实践性素材。第六章中国农村贫困家庭妇女扶贫脱贫的经验启示。结合农村贫困家庭妇女扶贫脱贫历史实践,立足农村贫困家庭妇女的主客体身份,从明确目标导向上要实现全面自由发展、推动脱贫致富、提升可行能力,重视主体能动作用上要激发主体意识、摆脱观念束缚、弘扬优良品质,增强综合脱贫素质上要提升科技文化水平、促进就业创业发展、保障平等发展权利,强化全方位扶贫格局上要坚持政府主导作用、发挥市场导向优势、加强社会联动参与四个维度揭示农村贫困家庭妇女扶贫脱贫的经验启示,为新时代农村贫困家庭妇女扶贫脱贫事业提供经验遵循。

刘滢[2](2020)在《习近平教育扶贫观研究》文中研究指明2013年习近平针对以往粗放式扶贫政策存在的问题提出了精准扶贫,为落实“精准”二字,契合因地制宜、因人施策的新时代帮扶原则,2015年习近平进一步提出了“五个一批”发展策略,其中“发展教育脱贫一批”是新时代开发式扶贫方式的重要体现。习近平教育扶贫观在萌芽、形成、成熟、发展过程中吸收了马克思、恩格斯、列宁等经典作家的相关理论,对马克思提出的反贫困思想、实践论、唯物史观以及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理论都做出了与时俱进的继承和创新,同时结合中国发展的实际情况,对列宁提出的相关教育脱贫举措作了中国化的继承与创新。习近平灵活运用中国历届领导人的相关扶贫思想、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中的有益成分以及西方人力资本理论中的有益内容,为教育扶贫观奠定了深厚的理论渊源。同时习近平结合中国进入新时代后对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要求、在乡村振兴过程中出现的短板、教育具有的多样化功能以及贫困地区资源的有效利用,深刻论证了教育扶贫的实践基础。习近平从青年时期对教育扶贫就展开了初步探索,后期经历了地方任职时期和中央任职时期,教育扶贫逐步形成了一个完善的理论体系,包含扶教育之贫、以教育扶贫、扶“智”与扶“志”四个方面的内涵,成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教育扶贫观在内容上体现了鲜明的习近平特色和风格,符合时代诉求,实现了继承与发展的统一、输血与造血的统一、内容与形式的统一、普遍性与特殊性的统一、扶“智”与扶“志”的统一。习近平教育扶贫观不仅是解决贫困问题的武器,而且具有促进国家发展、维持社会和谐、促进乡村振兴、推动个人进步的时代价值。践行习近平教育扶贫观需要满足多方面的要求,教育内容上要强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教育手段上要加强科学理论教育和职业技能教育、在形式上要调动家庭、学校和社会教育的积极参与,为落实教育扶贫政策营造一个积极的内、外部环境。发挥教育扶贫激发内生脱贫动力、突破贫困代际传递禁锢、推动社会阶层流动的作用,促使教育扶贫成为提升人力资本质量、开发人口潜力、打造人才强国的助推剂。对习近平教育扶贫观相关理论的梳理可以帮助我们理解、认同这一观点的必要性、合理性,便于我们在实际生活中从自身做起践行教育扶贫。

张昊颖[3](2020)在《新时代以来农村题材电视剧中的农村想象》文中研究指明农村作为“被想象的对象”一直以来被各类文本所建构塑形。在“看”与“被看”“书写”与“被书写”的融合过程中,乡村想象主体的建构隐喻着中国发展的各个阶段,新时代以来,电视剧中形成的农村想象作为社会想象的一部分,勾画着中国现代化建设的灿烂图景。本论文以2012年以来省级以上卫视播出的中国农村电视剧为研究对象,从新时代下的新农民形象、新生态景观和新权力关系这三个方面展开论述,以期得出农村电视剧中被形塑的新农村形象是基于多种因素被想象构造出来的,它再现主流意识形态的同时,仍存在着人们对现实世界的感性认识,仍会对现实农村存在遮蔽与臆想的最终结论。论文的第一部分介绍了论文的研究背景、研究思路与方法以及文献综述。第二部分开始阐述农村电视剧与农村想象的重组过程。对农村想象变迁历程进行梳理,对建构农村想象的研究方式、构成农村想象的主要因素进行分析。第三部分论述农民主体想象。新的身份谱系、新的主体形象以及新的时代特点都是构成农民想象的重要因素。第四部分研究农村生态想象。通过对电视剧中的绿色生态、文化生态以及农业生态进行分析从而形成农村生态想象。第五部分是探讨农村权力想象。从农村剧中所构建的民主政治权力、法制权力以及经济权力入手,探究权力变革带来的新农村想象。第六部分探究新时代以来农村想象演变的建构动因。第七部分得出电视剧中的新农村想象在很大程度上都是基于时代、创作者、受众等多种因素的变化发展被建构出来的研究结论。

庞月梅[4](2020)在《抗战时期陕甘宁边区的农民教育研究》文中认为在中国,农民是人口构成的主体,占中国人口的绝大多数,是中国革命和建设的主力军,同时也是中国共产党最为可靠的同盟军,所以中国的革命和建设必须重视农民、依靠农民,要充分发挥农民的作用就要教育农民、指导农民。抗战时期,陕甘宁边区是中共中央所在地,是中国共产党指挥抗战的战略总后方,为了克服农民阶级的局限性,提高农民文化素质,巩固和扩大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争取抗战胜利,巩固边区政权,激发农民民族意识和革命意识、动员边区广大农民参与抗战,中国共产党在陕甘宁边区开展了声势浩大的农民教育活动。陕甘宁边区依据其相对和平稳定的政治环境,丰富的人才资源,毛泽东农民教育思想的理论基础,在中国共产党和边区政府的倡导和支持下,中国共产党顺利的组织和开展了农民教育工作。在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的指导下,党和政府根据边区实际和农民的需要,开展了以识字扫盲为起点,包括政治思想教育、国防军事教育、农业生产教育和科学技能教育等丰富的教育内容。同时,对中共在陕甘宁边区农民教育的方式方法和原则上,也进行了行之有效的探索和实践,通过开展冬学运动,创设教育机构,兴办农民教育场所,典型示范引导,开展文艺娱乐活动和卫生运动等丰富多样的方式,吸引了农民积极参与各项教育活动,并且坚持党性原则、自觉和自愿原则、物质利原则、理论联系实际原则和教育与生产实践相结合原则,使得农民教育工作具备了强大的战斗力和生命力。陕甘宁边区中国共产党的农民教育成效显着,提高了农民的文化水平,激发了农民的民族意识和抗战热情,增强了农民的生活卫生意识,转变了农民封建落后的观念,构建了文明和谐的乡村秩序。陕甘宁边区的农民教育能够取得如此巨大的成绩,最根本的原因是坚持了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以党的任务为中心,其次是中国共产党在组织和领导边区农民工作中,坚持教育与生产相结合,切实保障了农民的利益,在教学方法上坚持典型示范,同时要联系实际,运用多种文化载体开展农民教育。在中国共产党开展农民教育过程中展现了四个特点:教育内容的政治性,教育理论通俗化,教育方法多样化和教育模式灵活性。新时期,面对农民教育存在的新问题、新目标,我们要继续坚持和加强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将解决农民教育的问题同实际问题结合起来。针对新时期对农民提出的新要求,坚持教育与生产相结合,加强农民职业技能培训,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培育新技术人才。注重理论联系实际,把农民教育与经济、政治和文化建设相结合,同时要与时俱进,深化改革农民教育方式方法。通过借鉴中国共产党在抗战时期农民教育实践中积累的优秀的经验,采取有效的举措切实地解决当前农民教育存在的问题,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加快农村现代化发展做出新的贡献。

刘亚宁[5](2020)在《习近平农民观研究》文中提出农民群体在我国不同历史时期都发挥着重要作用,是我们党执政兴国的重要基础。农民问题是“三农”问题的核心,关系到“三农”事业的发展,关系到“两个一百年”目标的实现,因此农民及农民问题始终是我们党和国家关注的重点。习近平同志对农民有着特殊的情怀,历来关注农民,为农民谋福利,在成为党和国家的领导人后更加重视农民群体,围绕农民及农民有关问题发表了许多重要讲话,形成了比较系统的农民观,对此进行梳理和研究在一定程度上有助于党员干部正确分析我国农民的现状、了解新时期农业发展、农村建设中出现的问题,并据此采取及时科学的针对性策略,从而推动“三农”事业的发展。习近平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继承和发展了中共历代领导人的农民观、汲取了中国传统重农思想的精华,并结合自身有关农民工作的实践,在解决当代中国农民发展面临的现实问题的过程中形成了系统的农民观,内容十分丰富,主要包括:一是农民地位观。习近平科学分析了我国农民当前的地位,指出农民是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重要力量、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部分、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主体,是“三农”工作的核心。二是农民致富观。习近平指出农民问题的核心是农民增收致富,并提出要通过打赢脱贫攻坚战、建立促进增收长效政策机制、实现农民组织化等多方面措施实现农民增收致富。三是农民权益观。为增加农民的获得感、幸福感和满足感,习近平指出要通过强化和完善基层党组织建设,提高农民的法律意识、传承发展提升农耕文明,丰富农民精神文化生活、完善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加强和创新乡村治理、治理农村生态环境突出问题,改善农村人居环境等措施来保障农民的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等各方面综合权益。四是农民培育观。习近平明确了新型职业农民的内涵及特征,指出了培育新型职业农民的重要性和措施。习近平农民观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对于继承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农民观、深化党对农民及其相关问题的认识、丰富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也对当前做好“三农”工作,实现城乡一体化,推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

张录全[6](2019)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程中的农村思想政治工作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过上殷实、安定的小康生活自古以来就是中国人民的向往,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始终是中国共产党接续奋斗的目标。自邓小平同志在改革开放之初首次用“小康”诠释中国式的现代化以来,我们党始终紧紧扭住建设小康社会这个奋斗目标,一茬接着一茬干,一棒接着一棒跑,建设小康社会宏伟蓝图正在逐步变成现实。2017年,党的十九大明确提出到二〇二〇年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不仅保持了小康社会建设目标的连续性,而且更具明确政策导向、更加针对发展难题、更好顺应人民意愿的新要求。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更重要、更难做到的是“全面”。全面建成小康社会重点、难点都在农村,“三农”问题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最大的短板。没有农村的小康就没有全国的小康,没有农民的小康就没有全体人民的小康,中国共产党始终把“三农”工作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先后采取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城乡发展一体化、乡村振兴等重大战略举措,不断推进农村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进程,取得了显着的成效。思想政治工作是中国共产党的重要政治优势和优良传统,是一切经济工作的“生命线”。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说到底还是需要人来实现的。农村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达到“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既需要党的强农富农惠农政策,也需要发挥广大农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农村要解决好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程中遇到的各种问题,必须首先抓好思想政治工作,提高农民素质,使其适应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要求。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加强和改进农村思想政治工作,对于推进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的实现,培养高素质的新型农民,进而推动农村现代化的发展,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本文以小康社会建设的发展历程为背景,以当前我国农村思想政治工作的总体状况为出发点,以促进农村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提高农村党员干部群众思想政治素质为落脚点,在继承党的思想政治工作历史经验和借鉴学界已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运用文献研究、个案研究、逻辑与历史相统一等方法,针对我国农业农村的主要特点和工作对象的实际情况,对农村思想政治工作问题进行全方位、多层次的系统研究,以期对提高我国农村思想政治工作的针对性、前瞻性和实效性有所助益。本文绪论部分对农村思想政治工作相关研究现状做出梳理和述评,介绍了选题背景、研究思路、研究方法和创新点等。论文内容共六章。第一章概述篇,主要对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及农村思想政治工作的基本内涵及特点进行解读,以此为基础,分析了农村思想政治工作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程中的地位和作用。第二章理论基础篇,主要从学理上分析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程中农村思想政治工作的理论基础,其包括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农民思想政治教育的相关论述、中国共产党几代领导核心关于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农民思想政治教育的思想,特别是习近平新时代农村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论述。第三章历史考察篇,主要梳理了改革开放以来农村思想政治工作的发展历程。通过对小康社会建设初期、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时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时期的社会背景、农村思想政治工作的任务要求,以及各个时期农村思想政治工作状况的梳理,为本文的研究提供历史依据。第四章现状篇,主要以天津市蓟州区为例,归纳总结了农村思想政治工作已取得的进展,找出存在的主要问题并剖析其主要原因。第五章认知策略篇,主要提出加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程中农村思想政治工作的认识路径,即提高领导干部、思政工作者、广大农民对农村思想政治工作重要性的认识,明确农村思想政治工作的目标和原则。第六章实践策略篇,主要提出加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程中农村思想政治工作的实践路径,即丰富工作内容、创新工作载体、完善工作机制、提升队伍素质、构建社会环境。

穆惠涛[7](2019)在《习近平教育扶贫思想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到2020年,中国现行标准下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是国家成功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过程中的一个重要标志性目标。脱贫攻坚战役已经彻底打响并进入关键性决胜阶段,当前,脱贫攻坚面临着更为严峻和紧迫的形势与任务。如何直面问题,抓住问题关键,找准问题解决的着力点,使脱贫攻坚取得实实在在的成效?习近平同志认为,必须在坚持精准扶贫、精准脱贫上下一番大功夫,要重点解决好“扶持谁”、“谁来扶”、“怎么扶”、“如何退”四个方面的大问题。他以问题研究为出发点,提出要有效实施“五个一批”脱贫工程,其中包括通过“发展生产”、“异地搬迁”、“生态补偿”、“发展教育”、“社会保障”五个方面。教育扶贫成为我国脱贫攻坚“五个一批”系统工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脱贫攻坚工作中发挥着极为重要的作用。习近平教育扶贫思想是马克思主义反贫困理论体系中教育反贫困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一思想是在从马克思、恩格斯、列宁以及中国前几代党和国家领导人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同志关于教育反贫困的理论中汲取了丰富营养的基础上形成的,具有与他们的教育反贫困思想一脉相承的承继性的重要特征。同时,习近平教育扶贫思想是在当今国际社会减贫,尤其是高度关注教育减贫的大形势下,在中国扶贫开发事业大发展以及包括农村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教育现代化建设实践过程中形成和发展,并不断完善和成熟起来的,实现了马克思主义教育反贫困理论在新时代的丰富发展和创新。习近平同志运用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科学思维方法深入研究分析并确定了教育扶贫在中国扶贫开发事业中的根本战略地位,提出“治贫先治愚”的科学论断;明确了教育扶贫的重要使命是从根本上阻断贫困代际传递;建构了教育扶贫的基本模式“扶志”和“扶智”双扶相结合;强调教育扶贫应该以乡村基础教育的发展作为重要基点;阐明要将大力发展职业教育作为教育扶贫的主要抓手;揭示实现教育信息化以推动教育扶贫全面快速发展的重要思想。习近平教育扶贫思想中,突出呈现着对求真务实精神的坚持;凸显着对知行合一的求索;彰显着对以人民为中心价值取向的追求。习近平教育扶贫思想延展和创新了马克思主义教育反贫困思想,是中国共产党扶贫开发理论的新成果新发展,并且丰富和深化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理论。同时,习近平教育扶贫思想为中国脱贫攻坚提供了具体现实指南,促进了教育扶贫实践工作的生动开展,推进了中国公平而有质量教育的实现,为世界反贫困提供了“中国式”教育扶贫范式与经验借鉴。习近平教育扶贫思想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中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价值。本篇论文由五个部分组成,绪论部分交代了论文选题缘由、研究基础等,而后从思想是怎样形成的、思想包含哪些具体内容、思想彰显出哪些马克思主义基本理念以及思想具有哪些现实和理论价值等几个方面展开对习近平教育扶贫思想的研究。具体内容包括:绪论本部分主要介绍论文选题的缘由和意义,文献综述、相关概念界定、研究方法、研究思路与内容框架以及创新与不足。第一章习近平教育扶贫思想的理论来源与现实依据。本部分主要分析习近平教育扶贫思想的形成,包括理论来源和现实依据两个方面的分析。习近平教育扶贫思想与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毛泽东、江泽民、胡锦涛的反贫困理论中蕴含的教育反贫困思想一脉相承,并且结合世界和中国新时期反贫困的现实状况的发展变化而形成和发展。第二章习近平教育扶贫思想的主要内容。本部分主要分析归纳习近平教育扶贫思想饱含的丰富内容,包括习近平同志关于教育扶贫的战略地位、教育扶贫的重要使命、教育扶贫的基本模式、教育扶贫的重要基点、教育扶贫的重要抓手及教育扶贫的助推力量等六个部分的思想内容。第三章习近平教育扶贫思想的基本理念。本部分主要分析习近平教育扶贫思想中所蕴含的求真务实、知行合一和以人民为中心等基本理念。第四章习近平教育扶贫思想的理论价值与实践价值。本部分主要分析习近平教育扶贫思想对马克思主义反贫困思想、中国共产党扶贫开发理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理论的丰富和发展,以及该思想对中国教育扶贫实践活动开展,中国实现脱贫攻坚和世界范围减贫的重要现实指导意义。

高壮[8](2019)在《试析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减贫思想》文中认为贫困问题自古以来就备受关注。新中国成立以来,解决贫困一直是党和政府治国理政的一项重大任务,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四届中央领导集体都为中国的减贫事业做了大量的工作。党的十八大以来,距离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时间日益临近,农村尚有大量贫困人口,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十分重视贫困问题,把脱贫攻坚工作摆到治国理政的重要位置,习近平多次深入贫困地区和贫困户家中实地考察,就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发表了多篇讲话,并在建国以来历代党和国家领导人的减贫思想基础上,根据自身减贫经历,完善其减贫思想。而且,当今世界各国在联合国的推动下,大力发展减贫事业,但全球仍有数以亿计的人生活在贫困当中,中国愿同国际社会一道为完成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而奋斗,致力于消除贫困。习近平减贫思想的特点体现在减贫战略的完整性、减贫目标的坚定性、减贫方略的精准性和减贫工作机制的全面性上。习近平减贫思想是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的有机组成部分,是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指导思想,也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一部分;在理论上丰富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减贫理论体系和共同富裕理论;在实践上维护了中国国内的政治稳定,在国际上贡献了中国减贫方案。

王斌[9](2019)在《我国实施精准扶贫的伦理考量 ——以湖南衡阳S村为例》文中提出党的十九大对我国实施精准扶贫提出了新的要求,表示要让贫困人口和贫困地区同全国人民一道进入全面小康社会。S村,位于湖南衡阳市郊区,属于开发地段,具有天然区域优势。十八大以来,全面贯彻实施精准扶贫,通过当地政府精准施策、扶贫干部精准发力、社会各界爱心人士广施援手以及贫困户自身自强不息,就业、产业、健康、教育扶贫政策全面落实,社会救助、爱心捐款、危房改造、结对帮扶措施深入推进,S村的贫困状况有了极大的改善,脱贫成效显着。目前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已经到了关键时期,脱贫攻坚战已经到了啃硬骨头的最后时刻,为确保到2020年我国现行标准下农村贫困人口实现脱贫,还需从伦理层面深入研究实施精准扶贫过程中存在的公平正义、权责一致、自尊自重、共享共富、自强自律、权衡得失等问题,加以破除瓶颈。本文以全国贯彻实施精准扶贫为研究背景,作者结合深入S村扶贫一线的感悟体会,以点概面,揭示当前我国类似于S村徘徊于脱贫边缘、贫困程度较浅的城郊结合地带实施精准扶贫存在的伦理困惑,提出从政府机构、扶贫干部、贫困对象三个层面同向发力探讨实施精准扶贫的伦理路径。

杨艳[10](2018)在《云南贡山独龙江乡的扶贫与发展研究》文中指出独龙族世居中缅边境,分布于云南贡山独龙族怒族自治县独龙江流域的河谷地带,人口约7000人,与缅甸北部毗邻,少数散杂居于维西、西藏察隅县等地,独龙江乡是其唯一聚居区。由于地处偏远、自然条件恶劣、社会发育程度低,和其它少数民族相比,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对落后,致贫原因复杂,扶贫成本较高、脱贫难度也较大。作为“直过”、跨境和人口较少民族,独龙族贫困状况受到了党和国家领导人的高度重视,是落实西部边疆少数民族帮扶政策的前沿阵地和云南省扶贫攻坚的重点,尤其“十二五”期间的“整乡推进整族帮扶”和当前的精准扶贫成效显着,被媒体誉为“独龙江模式”。“整乡推进整族帮扶”以后,独龙江乡修公路、建新居、通4G,迅速实现了产业结构调整和经济社会的巨大跨越,农民收入和生活水平有了飞跃式的提高,由基础设施建设滞后、社会发育程度低的边境封闭山区,快速进入现代社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然而,对于封闭的小型社会而言,历史变迁的动力不仅在于生活方式,其更广泛的意义在于文化与观念。在精准扶贫和现代化持续推进的背景之下,在传统观念与现代性的碰撞之中,独龙族的知识构成和价值观念已然发生了变化。新旧交替中,这里的人们正在经历一个现代适应的过程,适应不良的情况通过具体社会问题和两极走向的社会分层表现了出来,这是民族贫困地区迅速推进现代化的必然。物质变迁影响认知体系,认知改变又作用于经济结果。社会与观念变迁的特殊性给独龙江乡产业发展打上了极浓厚的乡土烙印,小农式生产在当地有着特殊的生命力。产业扶贫中,村民们在基层政府的带领下,探索了一条具本土特色的产业发展之路——“新小农”模式。伴随观念变迁,村民们选择自己最熟悉的草果种植,赋予本土元素以现代价值。基层政府以现代技术指导生产和管理,将小农户与现代农业有机衔接。虽然源于传统小农经济的局限性,“新小农”模式在运作中还存在不足,但仍是适宜本土情况的现代农业发展路径。经过“直接过渡”后六十余年的帮扶,独龙江乡的“物质贫困”已经得到了解决。但观念的发展并未完全跟上物质跨越的步伐,突出表现为现代化进程中的不适应,文化、教育、组织建设等方面亦较薄弱,“精神贫困”还未能完全得到解决。所以,未来的精准扶贫工作中,除继续完善“新小农”模式,创新旅游扶贫思路,建立现代特色产业体系;还应引导独龙族群众增强文化自觉,推动文化再生产;深化教育改革,继续加大基础和职业教育事业投入;落实素质教育与观念扶贫,激发群众发展的内生动力;完善基层组织建设,综合施策、共同发力,协调、发挥各帮扶政策的效能最大化。基于独龙族人口较少、聚居的特点,在国家的大力投入和支持下,独龙江乡扶贫政策的构建和落实具有很大的可控性和典型性。伴随精准扶贫工作的进一步完善,通过扶农业、扶旅游、扶文化、扶智力、扶志向,定能将独龙江乡由过去的原始“秘境”,建设成为富裕、文明、和谐的现代美丽乡村,成就扶贫的“中国经验”。

二、坚持不懈抓扫盲提高素质奔小康(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坚持不懈抓扫盲提高素质奔小康(论文提纲范文)

(1)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农村贫困家庭妇女扶贫脱贫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依据及研究意义
        1.1.1 选题依据
        1.1.2 研究意义
    1.2 研究现状综述
        1.2.1 国外研究现状综述
        1.2.2 国内研究现状综述
    1.3 研究思路与方法
        1.3.1 研究思路
        1.3.2 研究方法
    1.4 研究内容与创新之处
        1.4.1 研究内容
        1.4.2 创新之处
第2章 中国农村贫困家庭妇女扶贫脱贫概述
    2.1 基本概念的界定
        2.1.1 贫困
        2.1.2 农村贫困家庭
        2.1.3 农村贫困家庭妇女
    2.2 农村贫困家庭妇女致贫的原因
        2.2.1 地理环境的约束
        2.2.2 制度设计的性别盲视
        2.2.3 历史文化的影响
        2.2.4 社会参与力量的不足
    2.3 农村贫困家庭妇女致贫的表现
        2.3.1 贫困程度深重
        2.3.2 健康状况较差
        2.3.3 受教育水平不高
        2.3.4 可行能力缺失
    2.4 农村贫困家庭妇女致贫的影响
        2.4.1 农村贫困家庭妇女致贫的经济影响
        2.4.2 农村贫困家庭妇女致贫的政治影响
        2.4.3 农村贫困家庭妇女致贫的文化影响
        2.4.4 农村贫困家庭妇女致贫的社会影响
        2.4.5 农村贫困家庭妇女致贫的生态影响
    小结
第3章 中国农村贫困家庭妇女扶贫脱贫的理论资源
    3.1 经典马克思主义妇女扶贫脱贫的相关理论
        3.1.1 马克思主义妇女观
        3.1.2 无产阶级贫困化理论
    3.2 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妇女扶贫脱贫的相关理论
        3.2.1 妇女解放思想
        3.2.2 共同富裕理论
        3.2.3 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思想
    3.3 国外妇女扶贫脱贫的相关理论
        3.3.1 可行能力贫困理论
        3.3.2 女性主义经济学思想
    3.4 中国传统文化中妇女扶贫脱贫的相关理论
        3.4.1 中国传统妇女观
        3.4.2 中国传统贫富观
    小结
第4章 中国农村贫困家庭妇女扶贫脱贫的意义及进程
    4.1 中国农村贫困家庭妇女扶贫脱贫的重大意义
        4.1.1 推动我国经济发展的强大动力
        4.1.2 彰显我国政治优势的集中标识
        4.1.3 提升我国文化实力的现实途径
        4.1.4 巩固我国社会安定的必要保障
        4.1.5 打造我国美丽生态的重要环节
    4.2 中国农村贫困家庭妇女扶贫脱贫的历史进程
        4.2.1 通过体制改革推动农村贫困家庭妇女脱贫
        4.2.2 通过开发式扶贫推动农村贫困家庭妇女脱贫
        4.2.3 通过“双轮驱动”扶贫推动农村贫困家庭妇女脱贫
        4.2.4 通过精准扶贫推动农村贫困家庭妇女脱贫
    小结
第5章 中国农村贫困家庭妇女扶贫脱贫的品牌项目
    5.1 健康扶贫脱贫项目
        5.1.1 母亲健康快车
        5.1.2 农村妇女“两癌”检查
        5.1.3 “降消”项目
    5.2 科教扶贫脱贫项目
        5.2.1 春蕾计划
        5.2.2 “双学双比”活动
        5.2.3 巾帼科技致富工程
    5.3 金融扶贫脱贫项目
        5.3.1 母亲小额循环
        5.3.2 妇女小额担保财政贴息贷款
        5.3.3 母亲创业循环金
    5.4 就业创业扶贫脱贫项目
        5.4.1 巾帼家政服务
        5.4.2 手工编织
        5.4.3 妈妈制造
    5.5 社会扶贫脱贫项目
        5.5.1 幸福工程
        5.5.2 母亲水窖
        5.5.3 母亲邮包
    小结
第6章 中国农村贫困家庭妇女扶贫脱贫的经验启示
    6.1 明确农村贫困家庭妇女扶贫脱贫的目标导向
        6.1.1 实现农村贫困家庭妇女的全面自由发展
        6.1.2 推动农村贫困家庭妇女实现脱贫致富
        6.1.3 提升农村贫困家庭妇女的可行能力
    6.2 重视农村贫困家庭妇女的主体能动作用
        6.2.1 激发农村贫困家庭妇女的主体意识
        6.2.2 摆脱农村贫困家庭妇女的观念束缚
        6.2.3 弘扬农村贫困家庭妇女的优良品质
    6.3 增强农村贫困家庭妇女的综合脱贫素质
        6.3.1 提升农村贫困家庭妇女的科技文化水平
        6.3.2 促进农村贫困家庭妇女的就业创业发展
        6.3.3 保障农村贫困家庭妇女的平等发展权利
    6.4 强化农村贫困家庭妇女扶贫脱贫的全方位扶贫格局
        6.4.1 坚持农村贫困家庭妇女扶贫脱贫的政府主导作用
        6.4.2 发挥农村贫困家庭妇女扶贫脱贫的市场导向优势
        6.4.3 加强农村贫困家庭妇女扶贫脱贫的社会联动参与
结语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及在学期间科研成果
致谢

(2)习近平教育扶贫观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背景
        (一)国内背景
        (二)国际背景
    二、研究目的和意义
        (一)研究目的
        (二)研究意义
    三、研究现状
        (一)国内研究现状
        (二)国外研究现状
        (三)学术研究不足及展望
    四、研究内容和方法
        (一)研究内容
        (二)研究方法
第一章 习近平教育扶贫观的理论渊源和实践基础
    一、习近平教育扶贫观的理论渊源
        (一)马克思、恩格斯、列宁的相关理论
        (二)中国共产党历代领导人的相关扶贫思想
        (三)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中的相关思想
        (四)西方人力资本理论及教育扶贫理论
    二、习近平教育扶贫观的实践基础
        (一)粗放式扶贫中存在的问题
        (二)乡村振兴战略的深化
        (三)教育功能的多元化
        (四)资源优势的有效利用
第二章 习近平教育扶贫观的形成、内涵及特点
    一、习近平教育扶贫观的形成
        (一)萌芽时期
        (二)形成时期
        (三)成熟发展时期
    二、习近平教育扶贫观的内涵
        (一)扶教育之贫
        (二)以教育扶贫
        (三)以“志”扶贫
        (四)以“智”扶贫
    三、习近平教育扶贫观的特点
        (一)继承与发展的统一
        (二)输血与造血的统一
        (三)内容与形式的统一
        (四)普遍性与精准性的统一
        (五)扶“智”与扶“志”的统一
第三章 习近平教育扶贫观的时代价值及践行要求
    一、习近平教育扶贫观的时代价值
        (一)精准扶贫的治本之道
        (二)振兴乡村的重要基石
        (三)完善社会公平的关键
        (四)实现民族复兴的根基
        (五)培养健全人格的途径
    二、习近平教育扶贫观的践行要求
        (一)强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是根本
        (二)加强科学教育和职业技能教育是手段
        (三)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协同推进是关键
结语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致谢

(3)新时代以来农村题材电视剧中的农村想象(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本论题研究的意义
    1.2 相关成果综述
    1.3 本论文的观点、研究方法与思路
2 变革与发展:农村电视剧与农村想象的重组过程
    2.1 关于农村想象的方式
    2.2 关于农村想象的要素
    2.3 关于农村想象的历程
3 鼎新与多元:新时代农村电视剧中重塑的农民主体想象
    3.1 被书写的农民身份谱系
    3.2 被建构的农民主体形象
    3.3 被呈现的农民时代特征
4 现代与科学:新时代农村电视剧中再造的农村生态想象
    4.1 绿色生态:重构传统桃源的现代想象
    4.2 文化生态:创建精神文明的城市想象
    4.3 农业生态:发展生产景观的科学想象
5 公平与正义:新时代农村电视剧中变革的农村权力想象
    5.1 民的权力:公平化的政治景观想象
    5.2 法的力量:制度化的法治正义寓言
    5.3 关系的变革:权力想象中的自我与他者
6 社会与个体:新时代以来农村想象演变的建构动因
    6.1 时代发展的进程
    6.2 创作主体的变化
    6.3 受众角度的转移
7 结语
注释
参考文献
附录:参考电视剧名单(2012 年——2019 年)
参考网站
攻读学位期间的学术工作和学术成果
致谢

(4)抗战时期陕甘宁边区的农民教育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意义
        1.理论意义
        2.现实意义
    (二)研究现状
        1.国内研究现状
        2.国外研究现状
    (三)概念界定
        1.农民
        2.农民教育
        3.抗战时期的陕甘宁边区
    (四)研究方法
        1.文献资料研究法
        2.交叉学科研究法
    (五)研究的创新点
        1.研究角度创新
        2.研究内容创新
一、抗战时期陕甘宁边区开展农民教育的时代背景
    (一)陕甘宁边区相对稳定的政治环境
    (二)陕甘宁边区拥有丰富的人才资源
    (三)陕甘宁边区政府和党中央的大力倡导和支持
    (四)毛泽东农民教育思想的初步形成与发展
二、抗战时期陕甘宁边区开展农民教育的必要性
    (一)克服农民阶级的局限性,提高边区农民文化素质的必然要求
    (二)巩固中国共产党边区政权的内在需求
    (三)激发农民民族意识和争取抗战胜利的迫切需求
三、抗战时期陕甘宁边区农民教育的基本概况
    (一)陕甘宁边区中国共产党农民教育的主要内容
        1.扫盲识字教育
        2.政治思想教育
        3.国防军事教育
        4.农业生产教育
        5.科学技能教育
    (二)抗战时期陕甘宁边区开展农民教育的基本方式
        1.开展冬学运动,普及文化知识
        2.创设教育机构,兴办农民教育场所
        3.以典型示范为引导,学习先进榜样
        4.开展文艺宣传活动,寓教于乐
        5.开展卫生运动,宣传卫生教育
    (三)抗战时期陕甘宁边区开展农民教育的原则
        1.坚持农民自觉和自愿原则
        2.坚持农民的物质利益原则
        3.坚持理论联系实际原则
        4.教育与生产实践相结合的原则
四、抗战时期陕甘宁边区开展农民教育的成效与特点
    (一)抗战时期陕甘宁边区农民教育的成效与特点
        1.提高了农民的文化水平
        2.激发农民的民族意识和抗战热情,积极支持抗战
        3.增强了农民的生活卫生意识
        4.改变农民旧观念,构建了文明和谐的乡村秩序
    (二)抗战时期陕甘宁边区农民教育的特点
        1.教育内容具有政治性
        2.教育理论通俗化
        3.教育方法丰富多样
        4.教育模式灵活多变
五、抗战时期陕甘宁边区农民教育的历史经验与启示
    (一)陕甘宁边区农民教育的历史经验
        1.始终坚持党的领导,坚持农民教育为党的中心工作服务
        2.要坚持教育与生产相结合,保障农民的实际利益
        3.坚持典型示范,培养广大具有普遍觉悟的民众
        4.坚持联系实际,运用多种文化载体开展农民教育
    (二)抗战时期陕甘宁边区农民教育的当代启示
        1.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将解决农民的教育问题同实际问题结合起来
        2.坚持教育与生产相结合,加强农民职业教育
        3.坚持理论联系实际原则,把农民教育工作与经济、政治、和文化建设相结合
        4.与时俱进,深化改革当代农民教育的方式方法
结语
注释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论文
致谢

(5)习近平农民观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选题依据和研究意义
        一 选题依据
        二 研究意义
    第二节 研究现状
        一 国内研究现状
        二 国外研究现状
    第三节 研究方法
        一 文献研究法
        二 历史与逻辑相统一的方法
        三 分析归纳法
    第四节 研究思路和创新点、难点
        一 研究思路
        二 创新点与难点、不足之处
第二章 相关概念界定及习近平农民观的理论渊源和实践基础
    第一节 相关概念界定
        一 农民
        二 农民观
        三 习近平农民观
    第二节 习近平农民观的理论渊源
        一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农民观
        二 中国共产党历代领导人的农民观
        三 中国传统重农、民本思想
    第三节 习近平农民观的实践基础
        一 习近平多年关于农民工作的具体实践
        二 促进农民发展,解决“三农”问题的客观要求
第三章 习近平农民观的主要内容及其特征
    第一节 习近平农民观的主要内容
        一 农民地位观
        二 农民致富观
        三 农民权益观
        四 农民培育观
    第二节 习近平农民观的特征
        一 科学性
        二 导向性
        三 实践性
第四章 习近平农民观的时代价值
    第一节 习近平农民观的理论价值
        一 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农民观
        二 深化了党对农民及其相关问题的认识
        三 丰富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第二节 习近平农民观的现实价值
        一 为“三农”工作提供政策性引导
        二 为实现城乡一体化提供理论指导
        三 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提供行动指南
结语
参考文献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一 个人简历
    二 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致谢

(6)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程中的农村思想政治工作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缘由
    (二)选题意义
        1.理论意义
        2.实践意义
    (三)国内外研究综述
        1.国内研究综述
        2.国外研究综述
    (四)研究方法和创新点
        1.研究方法
        2.创新点
    (五)研究框架及基本思路
一、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程中农村思想政治工作概述
    (一)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概述
        1.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提出
        2.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本内涵
        3.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标志
    (二)农村思想政治工作概述
        1.农村思想政治工作概念
        2.农村思想政治工作对象
        3.农村思想政治工作的主要特点
    (三)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与农村思想政治工作的关系
        1.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给农村思想政治工作提出新的要求
        2.农村思想政治工作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供精神动力和素质保证
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程中农村思想政治工作的理论基础
    (一)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农民思想政治教育的思想
        1.马克思恩格斯关于农民思想政治教育的思想
        2.列宁关于农民思想政治教育的思想
    (二)中国共产党主要领导人关于农民思想政治教育的思想
        1.毛泽东关于农民思想政治教育的思想
        2.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关于农民思想政治教育的思想
        3.习近平关于新时代农村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论述
三、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程中农村思想政治工作的发展历程
    (一)小康社会建设初期的农村思想政治工作(1979 年-2002 年)
        1.小康社会建设初期社会发展给农村思想政治工作提出了新要求
        2.小康社会建设初期农村思想政治工作的状况
    (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时期的农村思想政治工作(2002 年-2012 年)
        1.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给农村思想政治工作提出了新要求
        2.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时期农村思想政治工作的状况
    (三)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时期的农村思想政治工作(2012 年-今)
        1.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新时代给农村思想政治工作提出了新要求
        2.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时期农村思想政治工作的状况
四、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程中农村思想政治工作的现状及问题原因
    (一)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程中农村思想政治工作的进展
        1.思想政治工作的领导体制比较健全
        2.思想政治工作的目标聚焦于服务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3.思想政治工作队伍不断壮大
        4.思想政治工作阵地建设已初具规模
        5.思想政治工作的内容尽力贴近农民生活
        6.思想政治工作载体不断丰富
        7.思想政治工作取得较明显实效
    (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程中农村思想政治工作存在的问题
        1.思想政治工作“最后一公里”问题还未完全解决
        2.思想政治工作内容的时代性创新性针对性还不足
        3.思想政治工作方法载体亲和力还不够
        4.思想政治工作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中的作用体现不明显
    (三)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程中农村思想政治工作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1.思想政治工作者对“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责任感尚需提高
        2.思想政治工作队伍的素质还难以适应新时代农村发展要求
        3.新时代农村农民的变化增大了思想政治工作的难度
        4.适应新时代农村发展要求的思想政治工作机制还不健全
        5.社会各方面支持思想政治工作的氛围不够
五、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程中加强农村思想政治工作的认知策略
    (一)提高加强农村思想政治工作重要性的认识
        1.提高领导干部对农村思想政治工作重要性的认识
        2.提高思政工作者对农村思想政治工作重要性的认识
        3.提高广大农民对农村思想政治工作必要性的认识
    (二)明确农村思想政治工作的目标
        1.促进农民素质现代化
        2.为农村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供方向保证和精神动力
    (三)遵循农村思想政治工作的基本原则
        1.坚持以农民为中心
        2.解决思想问题与利益问题相结合
        3.喜闻乐见、简便易行
六、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程中加强农村思想政治工作的实践策略
    (一)丰富农村思想政治工作的内容
        1.以“五信”为主线的理想信念教育
        2.以“三大战略”为重点的形势政策教育
        3.以“三治结合”为体系的乡村治理教育
        4.以“两山”理论为导向的生态文明教育
    (二)优化农村思想政治工作载体
        1.在现代村规民约重构中开展思想政治工作
        2.在多样化的活动中融入思想政治工作
        3.在促进农村文化大发展大繁荣中开展思想政治工作
        4.利用新媒体提升思想政治工作覆盖面和实效性
    (三)完善农村思想政治工作机制
        1.完善农村思想政治工作的激励机制
        2.完善农村思想政治工作的渗透机制
        3.完善农村思想政治工作的保障机制
    (四)提升农村思想政治工作队伍的素质
        1.新时代对农村思想政治工作者的素质要求
        2.提高农村思想政治工作者素质的主要途径
    (五)构建加强农村思想政治工作的社会环境
        1.大力发展农村经济提高农民生活水平
        2.加强农村党的领导推进基层民主制度建设
        3.深化农村精神文明创建活动
        4.构建农村和谐社会
        5.加强对农村思想政治工作的研究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后记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7)习近平教育扶贫思想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的依据
    二、选题的价值
        (一)理论价值
        (二)现实价值
    三、国内外研究概况
        (一)国外研究现状
        (二)国内研究现状
    四、相关概念界定
    五、研究方法与主要创新点
        (一)研究方法
        (二)主要创新点
    六、研究思路与内容框架
        (一)研究思路
        (二)内容框架
第一章 习近平教育扶贫思想的理论来源与现实依据
    一、习近平教育扶贫思想的理论来源
        (一)马克思恩格斯的教育反贫困思想
        (二)列宁的教育反贫困思想
        (三)中国共产党往届领导人的教育反贫困思想
    二、习近平教育扶贫思想的现实依据
        (一)持续减贫是国际社会的重要时代课题
        (二)脱贫攻坚是中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任务
        (三)教育扶贫是脱贫攻坚的重要内容和基本路径
第二章 习近平教育扶贫思想的主要内容
    一、教育扶贫的战略地位:扶贫开发的根本大计
        (一)基于对教育优先发展战略的深刻认识
        (二)明确发展教育与摆脱贫困的内在关联性
        (三)提出“治贫先治愚”的科学论断
        (四)强调发展教育是扶贫的根本大计
    二、教育扶贫的重要使命:阻断贫困代际传递
        (一)穷二代、贫二代的现实存在
        (二)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重要价值
        (三)教育是阻断贫困代际传递的治本之策
    三、教育扶贫的基本模式:扶志与扶智相结合
        (一)双富与双扶
        (二)扶贫先扶志
        (三)扶贫先扶智
    四、教育扶贫的重要基点:乡村基础教育
        (一)解决乡村基础教育之“贫”是教育扶贫的基本任务
        (二)发展乡村基础教育是依靠教育扶贫的奠基工程
        (三)乡村教师是教育扶贫的先行者
    五、教育扶贫的重要抓手:职业教育
        (一)职业教育在教育扶贫中的定位
        (二)职业教育在教育扶贫中的责任
        (三)职业教育在教育扶贫中的发展重点
        (四)职业教育在教育扶贫中的显着成效
    六、教育扶贫的助推力量:教育信息化
        (一)教育信息化与教育扶贫的耦合性
        (二)教育信息化在教育扶贫中的重要地位
        (三)利用教育信息化是教育扶贫的新路径
        (四)教育信息化提升教育扶贫的速度与质量
第三章 习近平教育扶贫思想的基本理念
    一、坚持求真务实
        (一)“看真贫、扶真贫、真扶贫”
        (二)“脱贫贵在立志”
    二、坚持知行合一
        (一)“好日子是干出来的”
        (二)“实践是理论之源”
        (三)“实现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良性互动”
    三、坚持以人民为中心
        (一)以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
        (二)以党和人民群众作为主体力量
        (三)以人民标准与人民共享原则进行成果评价
第四章 习近平教育扶贫思想的理论价值与实践价值
    一、习近平教育扶贫思想的理论价值
        (一)马克思主义教育反贫困思想的理论延展和创新
        (二)中国共产党扶贫开发理论的新成果新发展
        (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理论的丰富和深化
    二、习近平教育扶贫思想的实践价值
        (一)指明脱贫攻坚的实践方向
        (二)促进教育扶贫工作的有效开展
        (三)推进公平而有质量教育的实现
        (四)提供“中国式”教育扶贫范本
结语
参考文献
后记
在学期间公开发表论文及着作情况

(8)试析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减贫思想(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节 选题的目的和意义
        一、选题目的
        二、研究意义
    第二节 国内外研究动态
        一、国内研究动态
        二、国外研究现状
    第三节 研究思路和方法
        一、研究思路
        二、研究方法
    第四节 研究创新与不足
        一、研究的创新点
        二、研究的不足
第一章 习近平减贫思想形成的背景
    第一节 国内背景
        一、消除贫困是社会主义本质要求
        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时间紧、任务重
        三、脱贫攻坚是治国理政的重大战略
        四、历任党和国家领导人减贫思想
        五、习近平个人减贫实践经历
    第二节 国际背景
        一、全球减贫任务任重道远
        二、落实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设置
第二章 习近平减贫思想的特点
    第一节 减贫战略的完整性
        一、多举措并举,全方位推进脱贫攻坚
        二、完善顶层设计,建立中国特色脱贫攻坚制度体系
    第二节 减贫目标的坚定性
        一、落实“两不愁三保障”,解决区域性整体贫困
        二、实事求是,制定切实可行脱贫标准
    第三节 减贫方略的精准性
        一、精准扶贫
        二、精准脱贫
        三、聚焦深度贫困地区和特殊贫困群体
    第四节 减贫工作机制的全面性
        一、强化党的领导,发挥政府主导作用
        二、创新主体多元互动,构建大扶贫格局
第三章 习近平减贫思想的重大意义
    第一节 习近平减贫思想的理论意义
        一、丰富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减贫理论
        二、发展了我国共同富裕思想
        三、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有机组成部分
    第二节 习近平减贫思想的实践意义
        一、有力推进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完成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
        二、有力推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维护农村稳定
        三、有力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缩小东部西部发展差距
        四、为全球减贫贡献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提升中国国际形象和影响力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外交学院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答辩委员会组成人员名单

(9)我国实施精准扶贫的伦理考量 ——以湖南衡阳S村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精准扶贫提出的背景
    1.2 精准扶贫思想研究现状
    1.3 研究内容、研究方法及创新点
第2章 我国精准扶贫概述
    2.1 精准扶贫的形成
    2.2 精准扶贫的意义
        2.2.1 有助于提升人民幸福感获得感
        2.2.2 有助于维护社会稳定发展
        2.2.3 有助于全面增强综合国力
        2.2.4 有助于为解决世界贫困问题提供中国方案
第3章 精准扶贫的理论基础和伦理意蕴
    3.1 精准扶贫的理论基础
        3.1.1 马克思主义思想
        3.1.2 中国传统的民本主义思想
        3.1.3 中国共产党以人为本的发展思想
    3.2 精准扶贫的伦理意蕴
        3.2.1 旨在维护平等公正
        3.2.2 旨在实现共享共富
        3.2.3 旨在构建仁爱友善
        3.2.4 旨在提升责任担当
第4章 实施精准扶贫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伦理分析
    4.1 湖南衡阳S村实施精准扶贫现状
        4.1.1 湖南衡阳S村基本情况
        4.1.2 调查情况
    4.2 存在问题的伦理分析
        4.2.1 精准识别贫困户公平正义缺失
        4.2.2 扶贫干部仁爱友善精神缺乏
        4.2.3 帮扶责任人权责不一致
        4.2.4 贫困户共享共富观念不强
        4.2.5 贫困户道德自律意识较弱
第5章 实施精准扶贫的伦理路径
    5.1 政府机构精准施策
        5.1.1 从精准识别角度保持公平正义
        5.1.2 从考核奖惩层面保证权责一致
    5.2 扶贫干部精准发力
        5.2.1 从仁爱友善角度坚持互尊互重
        5.2.2 从道德教育角度弘扬共享共富
    5.3 贫困对象主动脱贫
        5.3.1 从自律角度正确权衡得失
        5.3.2 从自强角度主动造血脱贫
结语
参考文献
作者攻读学位期间的科研成果
致谢

(10)云南贡山独龙江乡的扶贫与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缘起及意义
        (一)研究缘起
        (二)研究意义
    二、相关研究述评
        (一)独龙族研究
        (二)民族地区扶贫研究
        (三)民族发展研究
        (四)现代小农经济研究
    三、研究旨趣与创新
        (一)研究目的
        (二)研究的技术路线
        (三)重难点与创新
    四、理论关照与核心概念
        (一)运用的主要理论
        (二)发展的概念与内容界定
    五、研究方法与田野过程
        (一)研究方法
        (二)田野点选取
        (三)田野过程
第一章 独龙族与独龙江乡概况
    一、独龙族的历史与文化
        (一)历史图景
        (二)文化素描
    二、独龙江乡的自然生境与沿革
        (一)自然生境
        (二)区位沿革
第二章 独龙江乡扶贫历程与社会发展
    一、早期帮扶与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建立
        (一)“直接过渡”时期的帮扶工作
        (二)改革开放至21世纪初的帮扶工作
    二、“十二五”时期整体式扶贫与物质生活水平的飞跃
        (一)“整乡推进整族帮扶”政策的制定
        (二)“整乡推进整族帮扶”六大工程的实施与落实
        (三)整体式扶贫中存在的问题
    三、精准扶贫与内生式发展的推进
        (一)精准扶贫方案的制定与执行
        (二)精准扶贫政策落实的监督与保障
        (三)落实精准扶贫中对象的精准
        (四)精准扶贫阶段的帮扶特点
第三章 扶贫与现代观念发展
    一、扶贫:现代观念形成的背景
        (一)政府鼓励农民进入市场经济体系
        (二)现代生活带来生产资料的商品化
    二、市场意识:现代观念的内容
        (一)经济要素进入知识结构
        (二)工具主义影响价值观念
    三、碎片化:观念转变的特点
        (一)信息获得的碎片化
        (二)知识构成的碎片化
    四、不适:观念发展与物质进程不同步的结果
        (一)观念发展不同步引起的具体社会问题
        (二)两极走向的社会分层趋势
        (三)出现不适是发展中的必然
第四章 扶贫与现代特色产业发展
    一、独龙江乡产业扶贫的历程
        (一)有心栽花:旅游业发展缓慢
        (二)无心插柳:草果种植成为产业发展的致富之路
        (三)关键:基层政府的大力扶持
    二、独龙江乡产业发展的“新小农”模式
        (一)“新小农”模式的概念
        (二)“新小农”模式的特点
    三、“新小农”模式中的本土元素
        (一)“懒”与“闲暇”
        (二)“北京时间”与“独龙时间”
        (三)“头人”和“老县长”
    四、“新小农”模式中传统小农元素的现代价值
        (一)传统小农社区空间结构保留了生存“安全阀”
        (二)小农“生存理性”价值取向降低了市场风险
        (三)小农式生态逻辑保证了生产的可持续性
    五、“新小农”模式运作中的问题
        (一)小农户与现代农业有机衔接之难
        (二)源于传统小农经济的不足
第五章 全面推进精准扶贫的政策建议
    一、扶农业:完善“新小农”模式
        (一)培养本土新型农业经营主体
        (二)帮助小农户扩大种植规模
        (三)提供系统的生态农业技术支持
        (四)加大拓宽融资渠道的力度
        (五)面向市场完善社会化服务体系
        (六)全面推动特色种植品种的产业化经营
    二、扶旅游:结合“一带一路”倡议创新旅游发展思路
        (一)新思路:整合“一带一路”倡议的历史文化元素
        (二)思路依据:“一带一路”倡议的契机
        (三)整合资源推动旅游扶贫的具体对策
    三、扶文化:推动文化再生产
        (一)帮助群众在实践中增加本土文化认知
        (二)培养群众的民族自豪感和国家认同意识
        (三)引导群众构建地方核心价值
        (四)推动民族特色文化产业发展
    四、扶智力:继续加大基础与职业教育事业投入
        (一)加大教育改革力度,推进基础教育事业发展
        (二)强化职业技能教育,创造就近就业条件
    五、扶志向:落实素质教育和观念扶贫
        (一)丰富教育形式,落实素质教育
        (二)活用激励机制,激发内生动力
        (三)积极引导社会力量,参与乡村建设
    六、共同发力:实现各帮扶政策的最大效能
        (一)增强基层政府执行力,发挥政策的综合效能
        (二)加强基层干部队伍建设,建立社会扶贫体系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1: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附录2:调查问卷(节选)
附录3:独龙江乡《村规民约》
附录4:微信截图授权
附录5:独龙江乡巴坡村贫困户名单

四、坚持不懈抓扫盲提高素质奔小康(论文参考文献)

  • [1]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农村贫困家庭妇女扶贫脱贫研究[D]. 曹楠楠. 吉林大学, 2020(03)
  • [2]习近平教育扶贫观研究[D]. 刘滢. 大理大学, 2020(05)
  • [3]新时代以来农村题材电视剧中的农村想象[D]. 张昊颖. 暨南大学, 2020(04)
  • [4]抗战时期陕甘宁边区的农民教育研究[D]. 庞月梅. 广西师范大学, 2020(07)
  • [5]习近平农民观研究[D]. 刘亚宁. 郑州大学, 2020(02)
  • [6]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程中的农村思想政治工作研究[D]. 张录全. 天津师范大学, 2019(08)
  • [7]习近平教育扶贫思想研究[D]. 穆惠涛. 东北师范大学, 2019(09)
  • [8]试析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减贫思想[D]. 高壮. 外交学院, 2019(01)
  • [9]我国实施精准扶贫的伦理考量 ——以湖南衡阳S村为例[D]. 王斌. 南华大学, 2019(01)
  • [10]云南贡山独龙江乡的扶贫与发展研究[D]. 杨艳. 中南民族大学, 2018(05)

标签:;  ;  ;  ;  ;  

持之以恒抓识字,提高素质,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