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流媒体网络视频监控系统的设计和实现(论文文献综述)
黄陆路[1](2021)在《轻量级网络摄像头设计与监控系统的实现》文中研究表明近年来,随着生活水平的日益提升,人民对安全的需求也不断提升。视频监控是社会安全维护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人民群众在生活中最容易接触到的监控手段。在一些中小型企事业单位或日常生活等中小型监控场景,对于成本控制比较敏感,不适宜采购大型视频监控设备。此外,由于目前智能手机的普及,通过用户APP实现的视频监控系统则成为了一种急迫的需求。因此,本文以中小型监控场景需求为背景,为满足办公室监控、家庭监控、幼儿园监控的需求,结合国内外视频监控系统所需技术和产业现状,根据目前运用最广的视频编解码与流媒体传输技术,提出一种轻量级网络摄像头设计与监控系统的解决方案。本文主要研究内容有以下几个方面:(1)首先,分析Easy Darwin的开源代码,根据本文需求修改部分接口和数据结构,以适应信令传递;设计信令的执行顺序流程,以实现摄像头和监控程序的数据交互;实现了基于Easy Darwin的流媒体转发服务程序,以保证流媒体的高效转发。(2)其次,在MSTAR-AIT8328平台上完成Easy Camera的整合,实现摄像头与服务器的信令交互;基于Live555的推模式,设计实现一种轻量级、较高分辨率、多功能、易安装、易配置的摄像头产品,支持H264视频编码格式,G711、AAC等多种音频编码格式,实现视频、音频信号的采集与编解码。(3)再次,从用户对隐私保护的角度出发,本文研究分析了各种加密算法,并配合RTP封包的特性,设计实现调用AES加密算法对H264数据包进行加密,可保证数据传输的安生性、提高用户的隐私保护。(4)最后,基于BANDOTT平台,设计实现了安卓智能手机端的APP视频监控系统,用户可以直接观看及管理摄像头设备。通过上述方法进行研发和部署,完成了中小型监控场景下,一个实用的、轻量级视频监控系统的研发。
刘宇健[2](2020)在《流媒体网络视频监控系统的研究与开发》文中研究说明本文研究基于流媒体技术的网络视频监控系统,设计技术结构、核心功能模块以及网络架构,最后完成对视频监控系统监控设备数据配置模块及视频监控系统服务器运行监测管理模块进行实现。
李凯[3](2020)在《井下电视微型网络视频编码器开发》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VideoLog井下电视系统是一种利用光学成像原理,能将井下复杂、不易观察的情况以图像的形式直观地显示出来的新一代测井系统,随后测井人员把图像资料进行进一步分析,从而对井下的各种问题进行监测、处理。随着测井技术的不断发展,我们意识到传统的VideoLog网络视频编码器已经不能满足VideoLog井下电视系统的测井需要,主要的不足有:不支持双通道码流传输、不支持视频存储功能、不支持串口透明传输、编码器尺寸不合适等。针对这一现状,本文采用海思3518芯片自主研究设计了一款新一代VideoLog井下电视专用的微型网络视频编码器。本次编码器设计分为硬件设计与软件设计。本文首先从VideoLog网络视频编码器设计相关的理论技术着手,研究了 VideoLog井下电视系统的系统组成、工作原理、工作过程、H.264编码技术、流媒体技术、嵌入式系统组成及开发流程、Web服务器模型,为软硬件设计提供技术基础。在硬件设计时,首先根据实际使用需求对VideoLog网络视频编码器进行了硬件整体设计,并选择了海思3518芯片作为编码器的视频处理芯片,然后根据海思官方参考手册提供的硬件接口依次设计了编码器的视频采集模块、SD卡存储模块、以太网模块、电源模块、UATR模块、NANDFlash模块。在软件设计时,首先搭建嵌入式开发环境,接着向编码器移植了 Linux操作系统,之后根据海思的软件接口与Linux环境下的系统函数了依次设计开发了 VideoLog网络视频编码器的视频采集程序、视频传输程序、视频参数配置程序。最后,在实验室环境下对编码器的各项性能进行了测试,分别验证了编码器在局域网中能正常进行视频传输、串口通讯、视频存储,编码器软硬件工作正常,能采集、传输、存储高清的井下视频图像。之后在实际测井过程中进行了多次应用测试,取得了很好的应用效果,为井下套管监测与事故处理提供了重要的解决方案。
周磊[4](2020)在《多协议视频服务平台的并发接入技术的研究与应用》文中研究指明随着互联网技术和流媒体技术的高速发展,高清视频服务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随之而来的是多种视频协议标准的出现,给视频服务平台与前后端视频设备的互联互通造成麻烦。为了解决视频服务平台与不同视频协议标准的设备对接困难的问题,需要一个能够同时兼容多种协议的视频服务平台以支持不同格式高清视频的的流畅传输。而随着平台规模的扩大,平台用户数量骤增,大量用户请求的并发若不能及时处理将使得大流量的高清视频传输服务质量显着下降,严重影响用户体验。为此,本文通过部署集群服务器,采取合适的负载均衡算法,提升高清视频服务平台的服务能力。而负载均衡算法的性能往往决定了集群服务器的整体性能,即平台能够承受并发请求的能力。本文从视频服务平台的视频协议和并发请求的算法角度进行研究,主要工作和成果如下:1.分析多种现有视频协议的工作流程和特点,寻找共同之处,以及协议相关流媒体技术。分析了硬件负载均衡和软件负载均衡的优劣,以及常见的静态负载均衡算法和动态负载均衡算法的优缺点。2.针对视频服务平台信令服务器的用户请求并发问题,提出了一种基于二部图最大匹配的动态负载均衡算法。算法以服务器节点和用户请求作为二部图的顶点,将服务器节点能胜任的用户请求连接作为二部图的边,以此构建二部图求其最大匹配。算法按二部图最大匹配结果分配用户请求至各个服务器节点,从而动态地实现服务器集群的负载均衡,提升服务器性能。3.针对视频服务平台流媒体服务器在请求并发时负载不均衡的问题,提出了一种基于负载均衡的请求迁移算法。算法权衡服务器节点负载均衡度和请求迁移步数两个参数得到最优的迁移路径,将高负载服务器节点正在服务的请求按一定路径迁移至低负载服务器节点,从而实现服务器的负载均衡。4.针对视频服务平台支持协议单一的问题,论文实现了多种视频协议设备的接入流程方案;实现了平台接入存储设备,完善了平台的存储功能;改进了流媒体服务器,提供了PS流直接转换H264流的功能。
臧春亭[5](2020)在《基于Tegra Xavier的行人重识别与跟踪系统软件研发》文中提出视频监控系统能够对监控区域进行实时地监控,起到安防预警的功能,但随着各种场景下安全性要求的不断提升以及监控摄像头数量大幅增加,仅仅对监控区域进行实时监控远不能满足现代智能视频监控系统的功能需求。监狱看守所作为国家司法机关的重要设施,其视频监控系统对于安全性有很高的要求,需要对监控区域内的行人进行实时准确地识别与跟踪。因此研发能够实时准确地进行行人检测、重识别与跟踪的智能视频监控系统,对于监狱看守所的安防预警和日常管理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针对监狱看守所传统视频监控系统缺乏行人识别与跟踪等智能分析能力的不足,基于Tegra Xavier嵌入式GPU研发了行人重识别与跟踪系统软件。该系统按功能需求划分为流媒体处理、系统业务和算法处理三个模块,流媒体处理模块实现对流媒体的接收和解码,以及对处理结果视频的编码和推流。系统业务模块主要实现计算终端和PC端监控平台的通讯,对接入系统的多路视频进行调度分配,记录计算终端的工作流程和系统状态。算法处理模块采用多种算法实现监控画面的实时智能分析,基于改进的SSD算法实现行人检测,基于行人重识别算法实现行人的重识别和跨摄像头跟踪,基于DeepSORT多目标跟踪算法实现多个行人的运动跟踪。在实现算法的同时充分利用Tegra Xavier处理器的计算能力,利用TensorRT推理加速框架和嵌入式GPU提高算法处理速度。系统测试结果表明,本文研究的行人重识别与跟踪系统能够实时准确的进行行人检测与重识别,实现整个监控场景内的跨摄像头多行人跟踪。每帧图像行人检测处理耗时9.00ms,每帧图像行人特征提取处理耗时16.85ms,在具体场景测试下的平均跟踪准确率达到93%以上,具有较好的工程应用价值。
张永薪[6](2020)在《基于嵌入式4G/WIFI远程移动监控系统设计》文中提出安全问题对社会生产有着重大的影响,随着数字技术的发展,基于视频监控技术的安防产品也已应用在各种各样的场景中。传统的安防产品主要应用在金融、交通等固定点视频监控领域中,但无法满足园区、电力、灾难现场等场景下对安防产品的移动性、实时性的需求。为了解决传统安防产品的不足,需要设计一套移动性强、实时性高的监控系统。本文设计并实现了一种远程移动监控系统,该系统通过端—云—端架构实现,由移动终端、云端服务器和监控端三部分组成。其中,移动终端采用履带式小车作为移动平台,在其上选用ARM Cortex-A53架构的s5p6818开发板作为硬件平台,搭载Linux操作系统作为软件开发平台;云端采用阿里云ECS服务器提供云服务;监控端采用基于Windows操作系统的PC机,使用QT软件进行编码实现监控功能。整个软件系统可以划分为流媒体处理和即时通讯处理两大模块。其中,流媒体处理模块负责系统音视频数据的采集传输及显示,数据流向为“移动终端→云端→监控端”。移动终端完成H264编码图像数据的采集,基于RTP协议进行数据封装并发送,并通过FFmpeg工具完成音频数据的采集、编码和发送;云端采用Java Script脚本完成流媒体数据的转发;监控端基于vlc框架完成音视频数据的解码和显示播放。即时通讯处理模块负责传感器数据及控制命令的采集、封装和传输,整个流程基于MQTT协议进行开发,支持移动终端、云端服务器和监控端之间的双向数据传输。移动终端基于epoll机制完成多路传感器数据的采集和发送,同时接收云端转发的控制命令;云端部署mosquitto服务端实现数据的转发;监控端完成传感器数据的解析及显示,同时采集控制命令并发送。测试结果表明,本文设计的基于4G/WIFI远程移动监控系统能够实现1080P/30fps高清图像以及传感器信息的实时传输和显示,视频从采集到播放的延时能够控制在1s以内,监控端能够正常进行远程实时控制,电子地图及小车避障功能正常,满足远程移动监控的系统需求。
次仁卓玛[7](2020)在《国网羊湖电站智能化视频监测系统软件设计与实现》文中认为近年来,互联网、大数据等技术的快速发展与应用也带动了视频监控技术的不断发展与进步,使其成为当前的研究热点之一。例如,在安防领域,公安部门利用具有人脸认证功能的智能网络摄像机来追踪犯罪嫌疑人;在智慧城市领域,交通管理部门利用智能视频监控技术来实时捕捉道路拥堵情况,用于交通管理;在智慧医疗领域,可以通过智能摄像头来获取独居老人的生活状态,再结合行为识别、行为分析等AI技术来监测老人摔倒、生病等突发情况。总之,在越来越智能化的时代,视频监控技术将得到更广泛的应用,将在人们日常生活中扮演不可或缺的角色。国网羊湖电站作为西藏唯一的抽水蓄能电站,承担着发电、抽水、调相的作用,但目前仍采用的是运维人员定点巡视的方式,该方式给运维人员的监测工作造成了很大的困难,直接制约了公司后期的高速发展。在目前现代化的电力生产的过程中,通过利用计算机的综合处理能力,能够有效的对电站运行管理过程中产生的数据进行实时的监测及处理,从而实现对电网及投入电力系统中的电站进行实时的遥测、遥控、遥信和遥调,并且实现对电力设备进行统一地调度管理,从而实现整个抽水蓄能电站系统能够稳定、安全、经济的运行。本文从羊湖电站视频监测角度出发,首先介绍电站视频监测系统的研究背景及意义,剖析了国内外视频监测系统的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简述本文涉及的主要技术及原理。其次,根据羊湖电站视频监测管理平台的实际要求,对其进行了功能性需求分析,在此基础上完成系统总体设计方案。然后,根据系统方案设计,分别完成了监测系统的基础功能软件模块和智能化功能软件模块的设计与实现,包括视频采集、视频编码、视频网络传输、人脸检测与识别及安全帽检测等软件模块。最后,采用的是软件工程的测试方法,对羊湖电站视频监测系统中的各个功能模块进行测试,选取实际案例进行验证。经测试,系统运行稳定,界面友好,具有较强的可扩展性,具有一定的智能化水平。
吴俊[8](2020)在《基于海思3518E的具有视频分析功能的监控终端设计》文中研究指明近年来,在平安城市、智慧物联、天网工程等大型联网监控项目的推动下,国内视频监控行业发展迅速。依托于新一代视频处理芯片,视频监控终端功能不断完善,逐渐应用到了人们生活的各个方面。目前,嵌入式平台的处理能力越来越强,能够支持很多视频分析算法的移植。相较于借助PC客户端实现视频分析功能的方法,在嵌入式监控设备上实现视频分析功能,能够有效降低服务器端的压力,节省存储成本。本文以此为背景,对基于嵌入式Linux的网络视频监控设备进行深入研究,设计开发一款带有视频分析功能的嵌入式监控终端。具体的研究内容概括如下:(1)通过分析市场用户习惯与实际项目需求,选择海思Hi3518EV200芯片作为监控终端的核心处理器。该款芯片具备H.264&JPEG多码流实时编码能力,内部模块集成度高,能够很好的控制硬件成本和终端大小。围绕主芯片进行硬件电路与软件功能设计,最终完成一款集成度高、功能多样的智能监控终端。(2)监控终端硬件电路设计,主要包括芯片最小系统设计与外围功能电路设计。为了节约用户成本,降低维修难度,本文提出了外接CCD传感器进行视频采集的方案,避免了因传感器损坏而废弃整个终端的现象。而且CCD图像传感器接线更加灵活,传输数据不会失真,能够保证更好的视频采集质量。考虑到数据传输的多样化,增加设备工作的容错率,设计了WIFI与MAC口两种数据传输方式。为了满足用户在室内控制室外终端的需求,设计了云台控制电路。(3)监控终端软件功能实现。首先基于海思MPP框架,实现视频图像的采集与编码功能,支持BT656格式数据输入与H.264编码输出。在这一过程中,为了解决视频采集硬件设计与MPP软件功能框架的适配问题,对视频掩码配置以及视频缓存池配置等底层代码进行了较大修改。然后搭建了基于RTSP协议的“客户端-服务器端”通信框架,考虑到监控终端的兼容性,搭建了基于gSOAP的ONVIF协议框架,支持所有符合ONVIF协议规范开发的网络视频客户端连接终端并获取视频数据。最后对RS485串口进行调试,实现基于Pelcod协议的云台控制功能,对WIFI模块进行了驱动移植与功能配置。(4)视频分析功能的设计与实现。在背景差分法的框架下,提出了一种新的局部背景建模(LBM)方法和全局前景建模(GFM)方法用于目标检测。该方法中引入一个全新的特征向量,其中整合了RGB值、水平和垂直方向的Haar小波特征以及像素的时间差异特征,通过增加特征向量的维数来提高其辨别力;为了解决逐渐停止的物体被漏检的问题,GFM方法根据贝叶斯最小误差决策规则全局地选择高斯密度来建模前景像素,当一个物体逐渐停止移动时,前景模型仍然会保持精确的高斯密度来建模;考虑到未来人脸识别需要处理的数据量会越来越大,本文在利用Eigenface方法实现人脸识别的基础上,通过将监控终端作为分布式处理节点,实现分析任务的并行处理,从而提高人脸识别的速度。
李为[9](2019)在《无线安防视频监控系统及移动应用设计与实现》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无线视频监控系统,是将监控系统与无线网络相结合,通过无线网络将监控场景的视频信息和数据传输到监控终端并进行显示的一种新型监控系统。近年来,互联网行业快速发展,普通的无线视频监控系统已无法满足用户随时随地监控的需求,各安防企业也开始着重实现可在移动端使用的无线视频监控产品。本文设计并实现了基于采集端/服务端/客户端三层结构的无线视频监控系统:采集端负责与图像采集设备进行对接,将采集数据处理后上传至服务端;服务端负责进行统一的信息管理和视频流数据的分发;客户端向用户提供监控可视化服务。在采集端,本系统主要使用的OpenCV、FFmpeg技术实现图像视频报警处理和推流两种功能;在服务端,使用轻量级开发框架SpringBoot,数据库为PostgreSQL使用Nginx作为流媒体分发服务器,同时,为满足报警功能的实时性,本文使用了腾讯推出的XGPush推送服务;在客户端方面,本系统在iOS操作系统上使用ijkplayer流媒体库实现了流的接收、解码和渲染。本文首先完成了系统的需求分析,并结合系统拓展性、兼容性等因素,完成了系统设计,根据各端职责划分完成三端结构设计。最后,详细阐述了系统的具体实现、操作逻辑和测试结果,并给出部分系统的功能截图。经测试后,本文实现的系统能够实现无线视频监控系统的所有功能、拥有良好的用户操作体验,并兼容了iPhone系列移动设备的所有机型,系统达到无线视频监控系统的要求。
侯泽振[10](2019)在《基于HI3518E的网络视频监控系统的设计》文中认为在现代社会中,视频监控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从家庭、社区等私人场所到公路、车站等公共场所,视频监控使人们能够直观地了解发生的事情,从而迅速做出决策。视频监控的应用已经渗入人们生活的各个角落,可见对于视频监控系统的研究非常重要。本文设计并实现了一种基于ARM的嵌入式网络视频监控系统,以HI3518E为主控芯片,通过WIFI网络将AR0130摄像头模组采集的原始视频数据,利用本文改进的H.264视频编码技术压缩后,通过实时流传输协议RTSP传输到PC机的客户端上即可实时浏览。论文首先介绍了已有的H.264视频编码技术,阐述了H.264编码技术的原理、优点和特性,以及H.264编码技术的帧间编码和帧内编码两个功能,并针对H.264帧内编码中预测模式数目多、编码复杂的缺点进行了方法的改进,同时给出了改进方法的具体实现过程。其次,从硬件和软件两个方面来进行设计。硬件部分主要包括最小系统、WIFI模块、摄像头模块、按键模块、指示灯模块、USB接口模块,其中最小系统包括主控模块、电源模块、复位模块、时钟模块。软件部分主要介绍了系统的软件分层架构、系统软件开发环境搭建、WIFI和Sensor驱动的移植、媒体处理平台MPP的功能和实现、并通过实时流传输协议RTSP实现视频数据的流式传输,完成了视频监控系统的视频监控功能,其中系统软件开发环境搭建包括Linux操作系统的安装、虚拟网络环境的配置、VIM的安装、TFTP和NFS等服务器的搭建、串口环境的搭建、交叉编译工具链的安装、uboot和kernel等环境镜像的烧写。最后进行实验测试、分析与比较,实验结果表明,利用本文改进的视频编码技术使网络视频监控系统大大降低了模式选择的计算复杂度,有效地减缓了视频数据的传输压力,具有一定的实际应用价值。图[54]表[5]参[53]
二、流媒体网络视频监控系统的设计和实现(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流媒体网络视频监控系统的设计和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1)轻量级网络摄像头设计与监控系统的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课题研究的背景与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与存在问题 |
1.3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
1.4 论文的组织结构 |
第二章 系统的总体设计 |
2.1 系统需求分析 |
2.1.1 功能需求分析 |
2.1.2 性能需求分析 |
2.2 系统设计目标 |
2.3 系统关键技术 |
2.3.1 流媒体转发 |
2.3.2 媒体加密 |
2.4 系统架构设计 |
2.4.1 系统架构概述 |
2.4.2 业务逻辑概述 |
2.4.3 子模块功能概述 |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系统功能实现 |
3.1 多媒体转发服务的实现 |
3.1.1 主视频流转发功能实现 |
3.1.2 辅视频流转发功能实现 |
3.1.3 缩略图流转发功能实现 |
3.1.4 实时音频对讲功能实现 |
3.1.5 停止推流功能实现 |
3.2 摄像头软件功能实现 |
3.2.1 RTSP媒体推流实现 |
3.2.2 SD本地录像实现 |
3.2.3 媒体加解密实现 |
3.2.4 摄像头OOBE实现 |
3.2.5 省电休眠机制实现 |
3.2.6 云唤醒流程实现 |
3.2.7 云存储实现 |
3.3 手机监控软件实现 |
3.3.1 帐号管理系统设计 |
3.3.2 设备管理系统设计 |
3.3.3 运动侦测事件通知 |
3.4 数据及接口实现 |
3.4.1 MQTT消息规格定义 |
3.4.2 监控软件接口定义 |
3.5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系统功能展示与系统测试 |
4.1 系统功能展示 |
4.2 测试环境与配置 |
4.3 流媒体功能测试 |
4.4 摄像头软件功能测试 |
4.4.1 OOBE功能测试 |
4.4.2 省电功能测试 |
4.4.3 云唤醒功能测试 |
4.4.4 SD卡录像存储功能测试 |
4.4.5 云存储功能测试 |
4.5 手机监控软件功能测试 |
4.6 系统稳定性测试 |
4.7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总结与展望 |
5.1 工作总结 |
5.2 工作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
(2)流媒体网络视频监控系统的研究与开发(论文提纲范文)
1 流媒体技术应用 |
1.1 流媒体技术原理 |
1.2 流媒体技术在视频监控系统中的应用 |
1.3 流媒体传输方式 |
1.3.1 顺序流式 |
1.3.2 实时流式 |
2 系统总体设计 |
2.1 网络视频监控系统技术架构设计 |
2.2 网络视频监控系统功能模块设计 |
2.3 网络视频监控系统网络架构设计 |
3 网络视频监控系统开发 |
3.1 视频监控系统监控设备数据配置模块开发 |
3.1.1 监控设备数据配置模块运行流程图设计 |
3.1.2 监控设备数据配置模块实现 |
3.2 视频监控系统服务器运行监测管理模块开发 |
3.2.1 服务器运行监测管理模块运行流程图设计 |
3.2.2 服务器运行监测管理模块具体实现 |
(3)井下电视微型网络视频编码器开发(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视频监控技术发展现状 |
1.2.2 视频编码技术发展现状 |
1.2.3 视频解决方案发展现状 |
1.3 本文研究内容 |
1.3.1 井下电视微型网络视频编码器开发相关理论及技术研究 |
1.3.2 井下电视微型网络视频编码器硬件设计研究 |
1.3.3 井下电视微型网络视频编码器应用程序设计研究 |
1.4 本文章节安排 |
第二章 井下电视微型网络视频编码器相关理论技术研究 |
2.1 VideoLog可视化测井系统 |
2.2 H.264 编码技术 |
2.2.1 H.264 编码器原理 |
2.2.2 H.264 解码器原理 |
2.3 流媒体技术 |
2.3.1 TCP/IP协议 |
2.3.2 RTMP协议 |
2.4 嵌入式系统组成及开发流程 |
2.5 Web服务器模型选择 |
2.6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井下电视微型网络视频编码器硬件设计 |
3.1 井下电视微型网络视频编码器硬件整体设计 |
3.2 视频编码器处理芯片选择 |
3.3 视频编码器视频采集模块设计 |
3.4 视频编码器SD卡存储模块设计 |
3.5 视频编码器以太网模块设计 |
3.6 视频编码器电源模块设计 |
3.7 视频编码器UART模块设计 |
3.8 视频编码器NAND Flash模块设计 |
3.9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井下电视微型网络视频编码器应用程序开发 |
4.1 VideoLog视频编码器硬件开发环境搭建 |
4.2 VideoLog视频编码器软件开发环境搭建 |
4.2.1 Linux虚拟系统搭建 |
4.2.2 交叉编译工具安装 |
4.2.3 海思SDK安装 |
4.3 VideoLog视频编码器U-boot移植 |
4.3.1 U-boot编译 |
4.3.2 U-boot烧录 |
4.4 VideoLog视频编码器Linux内核移植 |
4.4.1 Linux内核裁剪 |
4.4.2 Linux内核编译 |
4.4.3 Linux内核烧录 |
4.5 VideoLog视频编码器根文件系统移植 |
4.5.1 jffs2 根文件系统制作 |
4.5.2 根文件系统烧录 |
4.6 VideoLog视频编码器视频采集程序开发 |
4.7 VideoLog视频编码器视频传输程序开发 |
4.7.1 VideoLog视频编码器流媒体服务器移植 |
4.7.2 VideoLog视频编码器视频推流程序设计 |
4.8 VideoLog视频编码器视频参数配置程序开发 |
4.8.1 VideoLog视频编码器Web服务器程序设计 |
4.8.2 VideoLog视频编码器视频参数配置界面设计 |
4.8.3 VideoLog视频编码器视频参数配置功能实现 |
4.9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系统测试及应用 |
5.1 系统测试环境搭建 |
5.2 系统功能性测试 |
5.2.1 Linux系统加载性能测试 |
5.2.2 视频采集传输性能测试 |
5.2.3 双码流性能测试 |
5.2.4 串口透传性能测试 |
5.2.5 SD卡存储性能测试 |
5.2.6 Web服务器视频参数配置性能测试 |
5.3 系统应用测试 |
5.4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
6.1 总结 |
6.2 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参加的科研情况及获得的学术成果 |
(4)多协议视频服务平台的并发接入技术的研究与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课题研究背景和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多视频标准协议兼容研究现状 |
1.2.2 负载均衡算法研究现状 |
1.3 本文主要内容 |
第二章 平台相关技术介绍 |
2.1 视频监控协议 |
2.1.1 SIP协议 |
2.1.2 GB28181协议 |
2.1.3 ONVIF协议 |
2.2 流媒体相关技术 |
2.2.1 流媒体传输协议 |
2.2.2 流媒体格式 |
2.3 服务器并发接入技术 |
2.3.1 分布式和集群服务器 |
2.3.2 负载均衡技术 |
2.3.3 负载均衡算法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基于二部图最大匹配的动态负载均衡算法 |
3.1 算法调度模型 |
3.2 服务器负载反馈 |
3.3 请求调度策略 |
3.3.1 二部图最大匹配 |
3.3.2 管理服务器工作流程 |
3.4 算法整体流程 |
3.5 算法仿真与结果分析 |
3.6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基于负载均衡的请求迁移算法 |
4.1 传统迁移算法 |
4.2 随机早期迁移算法 |
4.3 基于负载均衡的请求迁移算法 |
4.3.1 服务器结构 |
4.3.2 迁移路径选择 |
4.4 算法仿真与结果分析 |
4.5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多协议视频服务平台实现 |
5.1 平台系统结构 |
5.2 多种协议的监控设备接入实现 |
5.2.1 支持SIP协议的移动单兵 |
5.2.2 支持GB28181协议的摄像头设备 |
5.2.3 支持ONVIF协议的摄像头设备 |
5.3 平台存储设备接入实现 |
5.4 流媒体服务器改进 |
5.5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6.1 结论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介 |
1 作者简历 |
2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3 参与的科研项目及获奖情况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5)基于Tegra Xavier的行人重识别与跟踪系统软件研发(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视频监控系统研究现状 |
1.2.2 智能视频监控算法研究现状 |
1.3 课题研究内容 |
1.4 本文的组织结构 |
2 相关技术介绍 |
2.1 Tegra Xavier平台 |
2.2 流媒体技术 |
2.2.1 RTSP/RTP/RTCP协议 |
2.2.2 L4T MultiMedia API |
2.3 TensorRT模型推理加速框架 |
2.4 深度学习图像算法 |
2.4.1 SSD目标检测算法 |
2.4.2 基于表征学习的行人重识别算法 |
2.4.3 DeepSORT多目标跟踪算法 |
2.5 本章小结 |
3 系统总体框架 |
3.1 系统需求分析 |
3.2 系统硬件框架 |
3.3 系统软件框架 |
3.4 本章小结 |
4 流媒体处理模块设计 |
4.1 视频接收模块 |
4.1.1 RTSP/RTP数据接收 |
4.1.2 RTP码流解析 |
4.2 视频解码模块 |
4.3 视频编码模块 |
4.4 视频推流模块 |
4.4.1 RTP包封装 |
4.4.2 RTSP/RTP数据发送 |
4.5 本章小结 |
5 系统业务模块设计 |
5.1 通讯模块 |
5.1.1 模块设计 |
5.1.2 消息协议栈设计 |
5.1.3 工作流程 |
5.2 管理模块 |
5.2.1 消息处理 |
5.2.2 状态维护 |
5.3 日志模块 |
5.4 本章小结 |
6 算法处理模块设计 |
6.1 算法框架 |
6.1.1 通用算法软件框架 |
6.1.2 行人重识别与跟踪方案实现 |
6.2 目标检测算法 |
6.2.1 MobileNet-SSD网络结构 |
6.2.2 自定义网络层 |
6.3 行人重识别算法 |
6.3.1 网络结构优化 |
6.3.2 模型训练 |
6.3.3 跨摄像头特征比对 |
6.4 基于深度特征的多目标跟踪算法 |
6.4.1 跟踪框预测和检测框关联 |
6.4.2 多目标跟踪策略 |
6.5 本章小结 |
7 系统测试与结果分析 |
7.1 测试概要 |
7.1.1 测试环境 |
7.1.2 测试场景 |
7.1.3 测试内容 |
7.2 测试结果及分析 |
7.2.1 系统功能测试 |
7.2.2 系统性能测试 |
7.3 本章小结 |
8 总结与展望 |
8.1 总结 |
8.2 展望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历 |
(6)基于嵌入式4G/WIFI远程移动监控系统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符号对照表 |
缩略语对照表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 本文研究内容 |
1.4 本文内容安排 |
第二章 远程移动监控系统基本工作原理 |
2.1 4G/WIFI无线网络技术 |
2.2 音视频实时传输技术 |
2.2.1 音频编解码技术 |
2.2.2 视频编解码技术 |
2.2.3 RTP实时传输协议 |
2.3 MQTT即时通讯协议 |
2.4 UDP内网穿透 |
2.5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远程移动监控系统分析与设计 |
3.1 应用需求分析 |
3.2 系统总体设计 |
3.3 硬件设计方案 |
3.4 软件设计方案 |
3.4.1 音视频传输模块 |
3.4.2 即时通讯模块 |
3.4.3 云端服务器设计 |
3.4.4 监控端控制软件设计 |
3.5 系统优化设计 |
3.6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远程移动监控系统实现 |
4.1 软件系统实现架构 |
4.2 音视频传输模块实现 |
4.2.1 音频传输模块 |
4.2.2 camera系统实现 |
4.3 即时通讯模块实现 |
4.3.1 多路传感器模块 |
4.3.2 系统动力模块 |
4.4 云端服务器实现 |
4.5 监控端控制软件实现 |
4.5.1 界面显示模块 |
4.5.2 远程控制模块 |
4.5.3 电子地图功能 |
4.5.4 界面录制功能 |
4.6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系统测试与分析 |
5.1 测试平台搭建 |
5.2 流媒体传输测试 |
5.3 传感器采集传输测试 |
5.4 动力系统及防碰撞测试 |
5.5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
6.1 本文工作总结 |
6.2 后续工作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介 |
(7)国网羊湖电站智能化视频监测系统软件设计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
1.3 主要研究内容及贡献 |
1.4 论文组织结构 |
第二章 电站视频监测系统的主要技术 |
2.1 J2EE平台技术 |
2.2 MVC架构模式 |
2.3 视频编解码技术 |
2.4 视频网络传输技术 |
2.5 人脸检测及识别技术 |
2.6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监测系统需求分析及总体设计 |
3.1 系统需求分析 |
3.1.1 视频管理功能用例分析 |
3.1.2 配置管理功能用例分析 |
3.1.3 目标检测功能用例分析 |
3.2 系统总体设计方案 |
3.2.1 系统总体功能设计 |
3.2.2 系统技术架构设计 |
3.2.3 硬件结构设计 |
3.2.4 软件结构设计 |
3.3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监测系统基础功能软件模块的设计与实现 |
4.1 视频采集软件模块实现 |
4.2 视频编码软件模块实现 |
4.2.1 H.264编码 |
4.2.2 H.264编码实现 |
4.3 视频网络传输软件模块实现 |
4.3.1 流媒体传输系统 |
4.3.2 RTP流媒体传输实现 |
4.4 视频解码播放软件模块实现 |
4.5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监测系统智能化功能软件模块设计与实现 |
5.1 基于Ada Boost人脸检测 |
5.1.1 积分图 |
5.1.2 Harr特征提取 |
5.1.3 Ada Boost算法 |
5.1.4 Ada Boost人脸检测 |
5.2 基于PCA人脸识别 |
5.2.1 K-L变换原理 |
5.2.2 PCA人脸识别 |
5.3 基于SSD的安全帽检测 |
5.3.1 安全帽检测数据集 |
5.3.2 多尺度安全帽检测算法 |
5.4 系统集成 |
5.5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监测系统测试 |
6.1 系统测试 |
6.2 系统测试环境 |
6.3 系统功能测试 |
6.4 系统性能测试 |
6.5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总结与展望 |
7.1 总结 |
7.2 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8)基于海思3518E的具有视频分析功能的监控终端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嵌入式视频监控设备的研究现状 |
1.2.2 嵌入式监控终端中的视频分析算法研究 |
1.2.3 嵌入式监控终端的应用场景 |
1.3 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和组织结构 |
1.3.1 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
1.3.2 论文的组织结构 |
第二章 监控终端总体方案设计 |
2.1 设计需求分析 |
2.1.1 用户需求分析 |
2.1.2 监控终端功能的需求分析 |
2.2 监控终端硬件与软件方案设计 |
2.2.1 监控终端的设计流程 |
2.2.2 CPU芯片选型 |
2.2.3 监控终端硬件电路设计 |
2.2.4 监控终端软件方案设计 |
2.3 视频分析功能方案设计 |
2.3.1 视频分析技术在监控系统中的应用 |
2.3.2 视频分析技术实现的难点 |
2.3.3 视频分析功能的架构方式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监控终端的硬件电路设计 |
3.1 监控终端的系统功能电路设计 |
3.1.1 电源转换模块电路设计 |
3.1.2 Flash存储模块电路设计 |
3.1.3 系统时钟电路设计 |
3.2 监控终端的外围模块电路设计 |
3.2.1 视频采集模块电路设计 |
3.2.2 云台控制模块电路设计 |
3.2.3 USB拓展模块电路设计 |
3.2.4 网口传输模块电路设计 |
3.2.5 WIFI模块连接电路设计 |
3.3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监控终端的软件设计 |
4.1 基于海思MPP的视频采集编码功能 |
4.1.1 视频采集编码的整体流程 |
4.1.2 基于TVP5151 的视频数据模数转换 |
4.1.3 主芯片VI模块底层代码配置 |
4.1.4 主芯片VPSS模块底层代码配置 |
4.1.5 主芯片VENC模块底层代码配置 |
4.2 基于RTSP/ONVIF协议的视频传输功能 |
4.2.1 流媒体视频传输协议 |
4.2.2 RTSP协议通信框架设计 |
4.2.3 ONVIF协议通信框架设计 |
4.3 基于Pelco_d协议的云台控制功能 |
4.4 基于RTL8188EUS模块的无线网连接功能 |
4.5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视频分析功能的设计 |
5.1 一种新的LBM-GFM目标检测方法 |
5.1.1 常用方法的分析 |
5.1.2 LBM-GFM目标检测方法的提出 |
5.1.3 LBM-GFM目标检测方法的优点 |
5.2 LBM-GFM目标检测方法的具体设计 |
5.2.1 特征向量的整合 |
5.2.2 局部背景建模 |
5.2.3 全局前景建模 |
5.2.4 基于贝叶斯规则的目标分类 |
5.2.5 目标检测方法的代码流程设计 |
5.3 分布式处理应用下的人脸识别功能设计 |
5.3.1 基于Eigenface方法的人脸识别设计 |
5.3.2 分布式处理在人脸识别中的应用 |
5.3.3 人脸识别的代码流程设计 |
5.4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监控终端功能实现与测试 |
6.1 监控终端功能实现 |
6.1.1 视频监控功能的实现 |
6.1.2 移动侦测功能的实现 |
6.1.3 人脸识别功能的实现 |
6.1.4 云台控制功能的实现 |
6.1.5 WIFI功能的实现 |
6.2 监控终端功能测试与分析 |
6.2.1 视频监控功能测试 |
6.2.2 移动侦测功能测试 |
6.2.3 人脸识别功能测试 |
6.2.4 云台控制功能测试 |
6.2.5 WIFI功能测试 |
6.2.6 监控终端整体功能分析 |
6.3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总结与展望 |
7.1 总结 |
7.2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介 |
1 作者简历 |
2 参与的科研项目及获奖情况 |
3 发明专利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9)无线安防视频监控系统及移动应用设计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背景及研究意义 |
1.2 研究内容和主要工作 |
1.3 论文的组织结构 |
2 相关技术 |
2.1 iOS系统及其框架概述 |
2.1.1 iOS系统及其框架 |
2.1.2 Objective-C语言简介 |
2.1.3 Xcode简介 |
2.2 音视频编码及传输相关技术 |
2.2.1 H264 视频编码技术 |
2.2.2 流媒体传输协议 |
2.2.3 FFmpeg音视频框架 |
2.3 采集端相关技术 |
2.3.1 Qt程序开发框架 |
2.3.2 Open CV视觉库 |
2.4 服务端相关技术 |
2.4.1 Spring Boot服务器框架 |
2.4.2 Mybatis持久层框架 |
2.4.3 Posgre SQL数据库 |
2.4.4 Nginx服务器 |
2.5 客户端相关技术 |
2.5.1 Realm数据库 |
2.5.2 ReactiveCocoa |
2.5.3 Core Animation |
2.5.4 APNs推送 |
2.6 本章总结 |
3 需求分析 |
3.1 系统功能需求分析 |
3.2 系统用例分析 |
3.3 系统架构分析 |
3.4 非功能需求分析 |
3.5 本章小结 |
4 系统设计 |
4.1 各结构模块功能设计 |
4.1.1 采集端功能设计 |
4.1.2 服务端功能设计 |
4.1.3 客户端功能设计 |
4.2 系统架构设计 |
4.2.1 采集端架构设计 |
4.2.2 服务端架构设计 |
4.2.3 客户端架构设计 |
4.3 数据库设计 |
4.3.1 数据库设计要求 |
4.3.2 数据库模型设计 |
4.3.3 数据库表设计 |
4.4 系统开发环境简述 |
4.4.1 采集端开发环境 |
4.4.2 服务端开发环境 |
4.4.3 客户端开发环境 |
4.5 本章总结 |
5 系统实现与测试 |
5.1 采集端相关实现 |
5.1.1 视频推流推流 |
5.1.2 音频推流 |
5.1.3 报警检测实现 |
5.1.4 采集端实现展示 |
5.2 服务端相关实现 |
5.2.1 流媒体服务器搭建 |
5.2.2 报警服务器实现 |
5.3 客户端相关实现 |
5.3.1 基本信息管理 |
5.3.2 设备信息管理 |
5.3.3 流媒体播放 |
5.3.4 报警管理 |
5.3.5 好友管理 |
5.3.6 消息反馈 |
5.4 系统测试 |
5.4.1 功能测试 |
5.4.2 兼容性测试 |
5.5 本章总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10)基于HI3518E的网络视频监控系统的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课题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国外研究发展与现状 |
1.2.2 国内研究发展与现状 |
1.3 本文主要内容与章节安排 |
2 网络视频监控系统的视频编码技术 |
2.1 H.264 视频编码技术及其改进 |
2.1.1 H.264 编码技术的优点及特性 |
2.1.2 H.264 编码技术的帧间编码 |
2.1.3 H.264 编码技术的帧内编码及其改进 |
2.2 本章小结 |
3 网络视频监控系统的硬件设计 |
3.1 总体硬件设计 |
3.2 最小系统 |
3.2.1 主控模块 |
3.2.2 电源模块 |
3.2.3 复位模块 |
3.2.4 时钟模块 |
3.3 WIFI模块 |
3.4 摄像头模块 |
3.5 按键模块和指示灯模块 |
3.6 USB接口模块 |
3.7 本章小结 |
4 网络视频监控系统的软件设计 |
4.1 总体软件设计 |
4.2 系统软件开发环境搭建 |
4.2.1 安装Linux操作系统 |
4.2.2 配置虚拟机网络环境 |
4.2.3 安装VIM编译器 |
4.2.4 搭建TFTP服务器 |
4.2.5 搭建NFS服务器 |
4.2.6 搭建串口环境 |
4.2.7 安装交叉编译工具链 |
4.2.8 环境镜像的获取与烧写 |
4.3 系统驱动移植 |
4.3.1 USB WIFI驱动移植 |
4.3.2 Sensor驱动移植 |
4.4 MPP的实现 |
4.4.1 MPP工程的创建 |
4.4.2 MPP的装载 |
4.5 视频流实时传输的实现 |
4.5.1 传输协议及视频流的封包策略 |
4.5.2 ORTP库的装载 |
4.6 本章小结 |
5 实验过程及测试结果 |
5.1 实验测试与分析 |
5.2 本章小结 |
6 总结与展望 |
6.1 总结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介及读研期间主要科研成果 |
四、流媒体网络视频监控系统的设计和实现(论文参考文献)
- [1]轻量级网络摄像头设计与监控系统的实现[D]. 黄陆路. 广西大学, 2021(12)
- [2]流媒体网络视频监控系统的研究与开发[J]. 刘宇健. 电子技术与软件工程, 2020(18)
- [3]井下电视微型网络视频编码器开发[D]. 李凯. 西安石油大学, 2020(10)
- [4]多协议视频服务平台的并发接入技术的研究与应用[D]. 周磊. 浙江工业大学, 2020(02)
- [5]基于Tegra Xavier的行人重识别与跟踪系统软件研发[D]. 臧春亭. 浙江大学, 2020(02)
- [6]基于嵌入式4G/WIFI远程移动监控系统设计[D]. 张永薪.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 2020(05)
- [7]国网羊湖电站智能化视频监测系统软件设计与实现[D]. 次仁卓玛. 电子科技大学, 2020(01)
- [8]基于海思3518E的具有视频分析功能的监控终端设计[D]. 吴俊. 浙江工业大学, 2020(08)
- [9]无线安防视频监控系统及移动应用设计与实现[D]. 李为. 大连理工大学, 2019(07)
- [10]基于HI3518E的网络视频监控系统的设计[D]. 侯泽振. 安徽理工大学, 2019(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