板翅式换热器钎焊技术试验总结

板翅式换热器钎焊技术试验总结

一、板翅式换热器钎接工艺试验小结(论文文献综述)

李俊[1](2015)在《机载多股流板翅式换热器性能研究》文中认为为满足机载设备需冷量不断增大的要求,高效、紧凑的多股流板翅式换热器成为发展趋势。多股流板翅式换热器通道结构复杂,任一通道流体温度变化受众多因素制约,在一定条件下会发生翅片旁通效应、温度交叉和热量内耗现象,另外,机载环境下冲压空气与其它流体的交叉流动以及流体相变流动均会导致其传热机理更加复杂。本文针对交叉式多股流板翅式换热器精确数值计算方法和结构优化设计等方面展开研究。具体工作内容如下:(1)多股流板翅式换热器数值计算方法研究采用有限容积法,将换热器划分为W×L个子单元换热器,首次提出将子单元换热器尺寸与翅片间距、子单元换热器通道间横向能量传递与流体间流动方式相互独立的处理方式建立交叉式多股流板翅式换热器数学模型,并通过VC++语言编制程序实现数值计算;另外,针对周期性通道排列多股流板翅式换热器,根据一个周期内换热器上下隔板热流量相等的特点,构建了一个周期内封闭的控制方程组,减小了周期性通道排列多股流板翅式换热器计算工作量;考虑到翅片表面特性对数值计算方法准确性的影响,基于国外权威翅片特性实验数据的误差分析,对特定翅片结构型式选取了最佳的实验关联式。(2)机载三股流板翅式换热器性能分析基于多股流板翅式换热器数值计算方法,研究了两种通道排列方式下机载交叉式三股流板翅式冷凝器各股流体温度场、翅片温度分布特性;分析了目标流体能量分配与最大换热量之间关系;认为相变多股流板翅式换热器换热时由于相变流体热容流大,相变对流表面换热系数高,会扼制单相热流体换热;不同通道排列方式下传热面积利用率不同,在相同温差驱动力下,将传热面积分配给热容流大且对流表面换热系数高的流体,传热面积利用率更高,换热量也越大;另外,对现有结构型式的换热器结构优化设计发现:将同一流体复叠布置的通道当做一个通道,热流体设计热负荷比例与通道分配比例接近时,更有利于换热器实际运行趋于设计工况。(3)机载三股流板翅式换热器性能试验研究在热动力试验台和蒸发制冷循环试验台上对无相变和相变流体在交叉式多股流板翅式换热器换热特性进行了试验研究,对多股流换热器的数值计算方法准确性进行了试验验证;以试验用三股流板翅式换热器为例,对忽略同一层流体横向传热的可行性和子单元换热器尺寸的选取做了分析,认为从对流体出口温度预测角度考虑,换热器网格划分过密对数值计算结果影响不大,但是过密的网格划分必然导致计算效率的降低;通过交叉式三股流板翅式换热器试验与数值计算结果对比,证明数值计算方法能够满足机载条件高精度计算需求,同时发现流体在换热器芯体内流量分配不均匀、相变流体的对流表面换热系数公式选取对数值计算精度有较大影响。(4)流量分配特性对换热性能的影响研究通过Fluent软件对板翅式换热器封头和单通道结构分别建立模型,研究了流体在通道和封头结构内流量分配特性,认为封头结构和导流片布置决定了流体在通道间和单通道内的流量分配趋势,流体质量流量、通道阻力等会影响流量分配不均匀度;首次以CFD数值模拟结果为基础建立了特定结构形式下换热器流量分配模型,并通过换热器计算程序研究了流量分配不均匀对换热器换热性能的影响,发现:在流体不同的入口参数以及物性参数条件下,流量分配不均匀对换热器换热性能影响不同,不同的热流体换热性能可能提升或下降;换热器通道的阻力特性影响流量分配不均匀性,阻力越小,通道间流量分配越不均匀,甚至导致各股流体的换热性能均下降。(5)多股流板翅式换热器通道排列评价方法研究总结了多股流板翅式换热器通道排列评价方法,在定负荷且各流体通道负荷平均分配下,基于累积热负荷均方差评价通道排列方式的合理性进行了验证;在变负荷且考虑换热器通道间横向传热机理基础上,对累积热负荷均方差无量纲化,改进了温差均匀性因子表达式,并在变通道排列方式、变流体入口参数和变流体流动方式条件下以三股流板翅式冷凝器为例验证了各评价方法的适用性;在考虑换热器横向传热条件下,为减小采用优化算法优化通道排列方式时的计算工作量,本文首次提出了采用子单元换热器通道排列特性寻优通道排列方式的新方法,并在变流体流动方式、变入口参数和变流体物性条件下研究了子单元换热器入口参数选取方法。

曲乐[2](2007)在《LNG5设备中板翅式换热器流动与传热数值模拟研究》文中提出板翅式换热器的传热与流动阻力性能主要决定于翅片的表面特性,因此翅片的表面特性数据是准确设计板翅式换热器的基础。具有相变换热的混合工质低温热交换器,较之一般情况下的热交换器,工作过程比较复杂,热物性不仅变化剧烈,而且难于准确确定,沸腾和凝结的实验工作实现起来也比较困难,从这一点来说,数值模拟就具有较大的优势。板翅式换热器的芯体结构复杂,不仅需要合理的几何简化模型和计算模型,而且还需要足够的计算机硬件条件和计算时间。换热器整体数值模拟几乎是不可能的。本文首先以两种常见的翅片表面(锯齿翅片、打孔翅片)为研究对象,采用FLEUNT软件模拟和分析不同结构参数、Re数对翅片表面传热与流动阻力的影响。得出不同结构参数和Re数下两种翅片的表面性能曲线,分别分析了锯齿翅片的翅片高度、翅片间距、翅片厚度和切开长度以及打孔翅片开孔率对翅片表面流动与传热性能影响,并分析比较两种翅片性能。本文采用由SRK方程计算得出的混合工质物性参数,将具有相变两相流体物性分三部分处理,得出混合工质分段物性数据拟合曲线,并输入FLUENT软件的材料物性数据文件中,作为数值模拟物性参数数据。在上述物性数据处理的基础上,对混合工质天然气液化装置LNG5中换热器H304采用分段方式进行稳态数值模拟研究,得到沿长度方向一定温度下传热系数、压力梯度的变化曲线。与MUSE软件数据比较,计算结果有一定合理性。所得结论可为有相变换热的混合工质低温板翅式换热器的设计和优化提供一定参考。

孙记雨[3](2008)在《LNG系统中工作压力设定依据与换热器正交试验设计》文中提出液化天然气(LNG)在天然气的储存和运输方面都具有十分明显的优势,而我国的天然气液化技术是一项新兴的技术,正在迅猛发展,但与国外天然气液化技术相比,国内天然气液化技术起步较晚,差距很大。尤其是我国存在许多零散的天然气资源,由于各种条件的限制,这些资源没有得到开发或利用,小型液化天然气装置研制的目的正是为了开发和利用边远地区零散天然气资源,使这些无法开发利用的天然气资源优势真正转化为经济优势。本文从热力学角度出发,对小型混合制冷剂天然气液化流程模拟与优化进行了详细的研究。本文首先论述了国内外天然气液化技术的现状和发展趋势,阐述了液化技术原理,并通过各地天然气液化工厂的不同液化技术的比较,给出了液化流程的选择原则;确定了以P-R方程作为计算天然气液化相平衡的基础模型,并对液化流程中的设备(压缩机、节流阀、多股流换热器)建立了数学模型;结合气源特点,拟选出三套小型混合制冷剂天然气液化流程,并在前两步的基础上,进行了全流程的模拟和分析,最终确定采用带回热的丙烷预冷混合制冷剂天然气液化流程。本文对带回热的丙烷预冷混和制冷剂天然气液化流程进行了工作压力分析,重点分析了制冷剂低压的工作压力、制冷剂高压的工作压力、液化天然气储存工作压力的设定依据。并在此基础上以功耗为目标函数,对流程参数进行了优化。本文对带回热的丙烷预冷混合制冷天然气液化流程中的重要设备板翅式换热器,进行了正交试验设计,并用MATLAB编程计算结果。从正交试验设计的直观分析得出最优搭配方案,从正交试验设计的方差分析得出因素的显著性。并采用局部热负荷平衡型通道排列模型,来分析板翅式换热器通道排列的好坏。最后,本文运用商业软件FLUENT对板翅式换热器封头结构内部流场进行了稳态数值模拟。在不同管径比和纵深比情况下,得到了相应的速度分布规律,并指出封头结构对内部流动的影响规律。

陈冀[4](2019)在《航空换热器交变载荷下疲劳特性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飞机运行时机载工况的复杂和恶劣程度远超地面换热器工作环境,航空换热器服役过程中面临的热疲劳与机械疲劳对换热器设备性能劣化有着重要影响,主要表现在相关疲劳机制形成后的换热器工作过程中,设备会滋长裂纹、结构开裂并导致发生泄漏。而疲劳断裂破坏所具备的累积性、隐蔽性和突发性的特征决定了设备疲劳不易在其使用过程中被及早察觉,这种情况下对航空换热器疲劳与寿命建立适用的评估方法并开展预测分析就具有了重要意义以及工程价值。本文结合理论分析、数值仿真以及实验研究三方面展开对航空换热器的分析和研究工作。论文主要研究工作内容如下:(1)总结了换热器主要的劣化形式及其作用机制,重点介绍航空换热器中的疲劳劣化及其机理,指出航空换热器复杂工作环境下所面临的疲劳机制主要为高温下的热疲劳和压力交变作用下的机械疲劳;(2)针对燃油-液压油换热器设计了多种工况的压力交变实验,得到产品在所设计的压力交变工况下的结构应力响应情况。同时进行的结构仿真分析计算结果与实验监测结果吻合程度较好,数值仿真计算能获得较为有效的结构对交变负载的动态响应特性;(3)针对空气-空气次级换热器实施了热动力实验,获取了产品结构上的热应力与应变数据;同时首先完成了换热器的共轭传热数值仿真计算,通过验证所获取的高温工况下的换热器内部温度分布结果,继而完成了对应结构上的热应力计算分析。对比验证得出热分析数值仿真计算结果与实验结果较为吻合,在此基础上获得的应力载荷谱数据能够满足换热器热疲劳下的寿命预测精度要求;(4)基于名义应力法开展了航空换热器结构全寿命疲劳分析,将结构静力分析与热分析得到的有限元结果输入nCode Designlife,得出复杂工作环境下的航空换热器剩余寿命仿真预估结果,所获得的结论对机载系统中服役的换热器疲劳寿命提供了预测依据。

文超柱[5](2009)在《舰载燃气轮机间冷器的设计与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近年来,对成熟的航空发动机进行改型应用在非航空领域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燃气轮机舰用的应用前景非常广阔,舰载燃气轮机能够显著的提升战舰的动力性能。燃气轮机间冷回热循环(ICR-Intercooling Recuperated)是近年来竞相开展的燃气轮机先进循环方式之一,其突出的优点是不仅在设计工况下热效率高、功率大,而且克服了简单循环燃气轮机在低工况下经济性变差的弱点。在间冷回热(ICR)循环和间冷(IC)循环中,间冷器是对燃气轮机性能有重要影响的部件。板翅式换热器是舰载燃气轮机首选换热器形式。我国燃气轮机间冷器技术的发展起步较晚,对间冷器设计尚未形成一套完整的理论。因此,对舰载燃气轮机间冷器的设计和优化展开研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主要内容就是对舰载燃气轮机间冷换热器设计技术进行研究。本文在对传统的板翅式换热器的设计理论和方法的分析基础上,建立了燃气轮机间冷换热器的设计步骤和方法,并利用计算机进行辅助设计,开发出了能辅助间冷换热器设计的程序,并利用该程序进行了某参数条件下燃气轮机间冷器的初步设计工作,得到了满足要求的间冷换热器设计方案,同时针对不同设计参数对换热器性能的影响进行了分析。在此基础上,本文借鉴了成熟机型WR-21燃气轮机间冷器的设计经验,对间冷器进行了初步的结构设计。最后,本文采用计算流体动力学(CFD)方法对间冷器的通道流场进行了数值模拟,给出并分析了计算区域内多个截面的温度、压力、速度、局部传热系数等参数的分布和变化趋势,考察了不同工况下间冷器的工作性能。本文的研究所得结论可为舰载燃气轮机间冷器的设计与优化提供有益的参考。

李晓宁[6](2014)在《柴油机余热回收底循环系统及排气换热器设计与性能优化》文中认为以石油资源为能源的内燃机是当前应用最广泛的动力机械,其所消耗的石油占我国石油消耗量的60%以上。然而,以现有的内燃机指标评估,燃油中60%左右的能量没有得到有效的利用,而是以余热的形式排放到大气中,造成了巨大的经济损失和严重的环境污染。为充分利用内燃机的余热能量,本文对柴油机余热回收有机朗肯底循环系统的性能展开研究。为充分了解柴油机各项余热能流特性,建立了柴油机热平衡测试平台,测取了各工况下柴油机余热能流参数,从“量”与“质”两个层面对余热能流进行分析,并通过燃烧反应方程式推导的方法计算得到了排气组分与酸露点温度,为后续研究奠定基础。以高温排气为热源,分别建立了亚临界与跨临界有机朗肯底循环余热回收系统,给出了有机朗肯底循环工质的分类与选择原则。针对亚临界与跨临界循环的特点,分别提出两种循环传热窄点的分析方法。对于常规制冷剂类工质的分析表明:亚临界与跨临界循环的最优工质均为R123,其最高循环热效率分别为18.3%与19.61%。对于高温烷烃类工质性能的研究显示:Cyclohexane作为工质时可获得最佳循环性能,可将柴油机的燃油经济性提高9.3%。对带导热油中间换热的排气余热回收有机朗肯底循环系统进行了理论设计与实验研究。理论设计显示:R123为最优循环工质,最优循环工况下热效率为13.77%。将此工况作为设计工况,建立实验测试平台,初步测试结果显示:在最佳工况下,采用有机朗肯底循环后柴油机热效率提高潜力为3.38%。针对管壳式排气换热器换热效率低、体积大等不足之处,提出四种高性能板翅式排气换热器设计方案。通过与管壳式排气换热器的比较分析表明:板翅式排气换热器传热系数达到管壳式排气换热器的1.5倍以上,而体积不足管壳式排气换热器的7%。在此基础上,为进一步提高板翅式排气换热器性能,采用CFD方法对传统板翅式换热器翅片进行优化,提出了两种高效翅片型式。为充分利用柴油机各项余热能量,建立了二级双回路底循环系统,实现对各项余热能量的梯级利用。研究表明:Toluene作为高温级循环工质时可获得最佳循环性能,二级双回路底循环的最高循环热效率可达24.67%,可使柴油机热效率提高19.37%。

廖中亮[7](2020)在《桩机铝板翅式换热器焊接结构的仿真及优化》文中研究表明本文以桩机换热器为研究对象,针对换热器焊缝接头易疲劳开裂的问题,通过流固耦合分析方式,对换热器内部流体流动过程、换热器交变压力下疲劳强度进行研究,分析焊缝接头的失效原因以及易疲劳位置,并结合数值模拟结果对换热器封条焊接结构以及油室结构进行优化设计。本文主要研究工作以及成果如下:(1)通过Fluent对冷却介质的速度场,压力场进行了三维数值仿真,得到流体运动过程中的速度矢量图以及压力云图,从图中可知冷却介质对换热器内壁面压力载荷的峰值为1.97Mpa。(2)通过Ansys Static Structural仿真模块,结合Fluent流体仿真数据,对换热器弹塑性性能进行流固耦合分析,分析得到了换热器的总形变云图和等效应力云图。在此基础上结合材料S-N疲劳强度曲线以及时间载荷曲线,对换热器进行疲劳寿命分析和预测,得出结论为换热器的疲劳寿命的理论最低值为91896次循环,疲劳寿命最低点位于进油口油室内。(3)针对上述问题,提出了两个方面的改进建议,并通过仿真手段进行了合理性验证。针对封条焊接结构失效问题对其进行了优化性设计,通过拟合结构性能曲线探究封条承压能力最优尺寸结构。针对油室内压过高,导致焊缝疲易失效的问题提出了一种带挡板的油室结构。对结构优化后的换热器进行仿真分析,通过对比分析可以得出换热器疲劳寿命最低值由91896次循环提升至9.5082e5次循环,理论使用寿命大幅提升。(4)通过爆破试验对新型产品进行了实物测试,爆破极限压力值为4.9Mpa。本文以有限元分析软件作为分析工具,以爆破试验作为验证,对换热器交变压力下的疲劳性能进行了研究,同时针对研究结果提出了一定的优化建议,对换热器的疲劳寿命研究具有一定的参考意义。

张可华[8](2020)在《板翅式换热器板束辊式矫直装备开发及矫直工艺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换热器是一种通过特殊的内部结构促进不同介质之间能量交换的设备,广泛应用石油化工、换热设备、家电、车辆、制冷、动力工程和机械等领域。换热器的核心组件为板束,板束是介质间进行能量交换的场所。不同数量的板束通过钎焊等工艺组装起来,外围配上介质流通管件和接头以及相关支撑件,就组成换热器的基本形式。制造板束零件的材质通常为铝合金材料,铝合金表面覆盖有特殊的涂层,在钎焊炉内高温作用下涂层熔化,将翅片、上下盖板焊接起来。受翅片成型质量不稳定、上下板材不平整度较差等因素影响,板束在经真空钎焊后会产生中部下凹现象,下凹造成产品平直度差,而平直度检测是钎焊后板束质量检测的重要内容。平直度不良会造成板束并排组装间隙大、焊接不良等问题,严重影响产品质量,给相关企业带来巨大的经济损失。因此,需要对平直度较差的板束进行矫直,而影响矫后平直度的因素很多,因此对换热器板束矫直工艺分析具有重要意义。研究内容及成果如下:(1)根据平行辊式矫直机机主要结构形式、板束矫直性能要求等,对板束自动矫直、包装装备结构及控制系统进行总体方案设计。对辊式矫直机的辊径、辊距、辊数、矫直力矩参数进行计算,根据计算得到的参数进行试验样机设计,并进行板束矫直试验。(2)建立了板束矫直过程有限元模型,利用物理样机进行了矫直试验,验证了有限元模型的准确性。在后处理中分析矫直过程中及矫后板束横向和纵向各路径上的应力和应变演变规律,研究矫直工艺参数的压下量、板束初始弧高和矫直速度等对板束矫后残余应力和塑性应变的影响规律,为板束实际矫直中如何选取不同弯曲程度的板束做出指导。(3)通过矫后弧高、矫直前后弧高变化百分比、矫后残余应力等参数构建多指标正交试验,分析矫直辊距、上辊压下量、矫直速度以及板束初始弧高等主要影响因素对板束矫后平直度和矫后残余应力的影响规律,根据实际生产要求综合得出矫直工艺参数的最佳组合,并设计板束矫直试验进行验证,为提高板束矫直质量提供理论依据。

葛磊[9](2018)在《板翅式换热器等效均匀化强度设计》文中研究表明板翅式换热器(Plate-fin heat exchanger,PFHE)具有换热效率高、结构紧凑等优点,被认为是在高温气冷堆(High temperature gas-cooled reactor,HTGR)等领域应用前景广阔的换热设备。但是由于板翅结构的复杂性,高温高压和循环载荷下板翅式换热器全尺寸高温强度设计问题没有解决。本文基于等效均匀化,建立了板翅式换热器的高温强度设计方法,推导了板翅结构的等效均匀化参数解析模型并验证了其合理性,讨论了板翅结构尺寸参数对等效均匀化参数的影响规律,并分析了板翅式换热器等效均匀化强度设计案例,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和结论如下:(1)结合ASME第Ⅲ卷1册NH分卷,基于等效均匀化建立了板翅式换热器的高温强度设计方法。进行了板翅结构的常温、高温短时拉伸实验、蠕变和疲劳实验,可以得出板翅结构的断裂有钎缝断裂和钎角断裂两种形式。定义了应力应变放大系数,考虑板翅结构制造质量,计算了应力应变放大系数。(2)利用等效思想,推导了板翅结构等效均匀化力学参数解析模型,并进行了有限元和实验验证,解析结果与有限元结果吻合的很好。对于等效弹性模量Ey的计算表明,只有平行于Y方向的翅片会影响Y方向的拉伸变形。等效弹性模量Ez的解析结果与有限元结果相吻合,但比实验结果略高。拉伸变形是翅片的主要变形模式,由于忽略翅片弯曲变形而导致的误差可以满足工程应用的需要。讨论了板翅结构尺寸参数对等效均匀化力学参数的影响规律,等效均匀化力学参数受尺寸参数的影响很大。(3)推导了板翅结构等效均匀化热物性参数解析模型,讨论了板翅结构尺寸参数对等效均匀化热物性参数的影响规律,结果表明板翅结构的等效均匀化热物性参数受尺寸参数的影响很大。(4)利用板翅结构等效均匀化参数解析模型建立了板翅式换热器的均匀化模型和实体结构模型,对均匀化方法进行验证,结果表明均匀化方法可以较好的预测板翅结构的宏观性质并可极大地减少计算时间。进行了板翅式换热器等效均匀化强度设计案例分析,得出板翅式换热器全尺寸设计的结果满足一次应力和蠕变疲劳寿命的设计要求。

胡沛[10](2016)在《基于优化算法的板翅式换热器性能研究》文中认为板翅式换热器因其具有结构紧凑、换热效率高等优点,在石油化工、交通运输、机械制造、暖通制冷、航空航天等领域具有重要应用。板翅式换热器中的传热及流动相互制约,并且存在流动阻力大、制造及运行成本偏高等问题,因此如何在满足换热性能的前提下,实现板翅式换热器的高效率、轻量化、低成本等指标对于提高板翅式换热器在相关领域内的应用至关重要。鉴于此,本文基于优化算法分别开展了板翅式换热器性能的单目标优化和多目标优化计算。本文介绍了遗传算法的流程,研究了不同种群数,交叉算子、变异算子对计算过程的影响。介绍了约束条件的处理方法。同时也对多目标进化算法做了一定介绍。给出了算例验证两种优化算法,为换热器优化建立了基础。本文介绍了板翅式换热器的结构和关键部件,分析了板翅式换热器的流动及传热特性,对比分析了三种评价方法,即熵分析法、(火用)分析法、热经济学分析法。基于上述评价方法,提出了板翅式换热器的单目标及多目标参数的优化方法,其中单目标优化将总熵产作为目标函数并得到了计算结果;多目标优化将传热熵产和阻力熵产、效率和重量、效率和经济指标作为目标函数,并对单目标及多目标参数优化进行了比较。计算结果表明,采用多目标参数优化的板翅式换热器在传热、流动阻力、重量、成本等方面的综合性能得到了明显改善。该研究成果为板翅式换热器的优化设计应用提供技术参考。

二、板翅式换热器钎接工艺试验小结(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板翅式换热器钎接工艺试验小结(论文提纲范文)

(1)机载多股流板翅式换热器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板翅式换热器结构特点
        1.2.1 板翅式换热器结构组成
        1.2.2 板翅式换热器翅片形式
    1.3 板翅式换热器的发展
    1.4 多股流板翅式换热器新特点
        1.4.1 翅片旁通效应
        1.4.2 温度交叉现象
        1.4.3 热量内耗现象
    1.5 国内外研究现状
        1.5.1 多股流换热器传热分析
        1.5.2 通道排列结构优化设计
        1.5.3 封头和导流片结构优化设计
        1.5.4 换热器传热强化评价方法
    1.6 本文研究内容
第二章 多股流板翅式换热器计算方法研究
    2.1 数学建模
        2.1.1 横向传热机理
        2.1.2 纵向传热机理
        2.1.3 数学模型总述
        2.1.4 数值计算方法
        2.1.5 周期性通道排列的处理方法
        2.1.6 翅片旁通效应判别条件
        2.1.7 流体混合平均温度计算
    2.2 翅片数据库
        2.2.1 无相变翅片特性
        2.2.2 两相流翅片特性
    2.3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机载三股流板翅式换热器性能分析
    3.1 三股流冷凝器结构和性能参数
    3.2 流体温度变化特性
        3.2.1 定温度下换热器传热和流动参数
        3.2.2 流体流动方向平均温度变化和总热负荷
        3.2.3 各通道流体出口平均温度与热负荷
        3.2.4 各股流体温度场
    3.3 翅片和隔板温度分布
    3.4 换热器结构优化设计
        3.4.1 同流体复叠布置
        3.4.2 不同热流体隔离布置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三股流板翅式换热器性能试验研究
    4.1 基于热动力试验台试验验证
        4.1.1 热动力试验系统试验原理
        4.1.2 测量仪器说明与不确定度分析
        4.1.3 换热器结构参数
        4.1.4 试验流程
        4.1.5 数值计算相关设置
        4.1.6 数值计算与试验结果对比
        4.1.7 数值计算误差分析
        4.1.8 小结
    4.2 基于蒸发制冷循环试验台试验验证
        4.2.1 蒸发制冷循环试验系统试验原理
        4.2.2 测量仪器说明与不确定度分析
        4.2.3 试验流程与结果
        4.2.4 数值计算与试验结果对比
    4.3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流量分配特性对换热性能影响研究
    5.1 流量分配不均匀影响因素分析
    5.2 换热器内部流场FLUENT数值模拟
        5.2.1 换热器内部流场数学描述
        5.2.2 FLUENT数值模拟相关设置
    5.3 单通道内流体流量分配特性分析
        5.3.1 不同流量下流体流量分配特性
        5.3.2 不同芯体长度流量分配特性
    5.4 封头结构内流体流量分配特性分析
        5.4.1 不同流量下流体流量分配特性
        5.4.2 不同流动阻力流体流量分配特性
    5.5 流体流量分配不均匀对换热性能影响
        5.5.1 换热器流量分配模型建立方法
        5.5.2 流量分配不均匀对温度场影响
        5.5.3 数值计算与试验数据对比
        5.5.4 流体参数和芯体阻力对换热性能的影响
    5.6 本章小结
第六章 通道排列评价方法研究
    6.1 通道排列评价方法
        6.1.1 隔离型通道排列
        6.1.2 局部热负荷平衡型通道排列
        6.1.3 等壁温型通道排列
        6.1.4 场协同原则指导通道排列
    6.2 累积热负荷均方差原理的合理性验证
    6.3 通道排列评价指标对比
        6.3.1 不同通道排列
        6.3.2 不同入口参数
        6.3.3 不同流体组织方式
        6.3.4 小结
    6.4 通道排列评价新方法
        6.4.1 顺流流动下不同通道排列方式换热特性
        6.4.2 逆流流动下不同通道排列方式换热特性
        6.4.3 子单元换热器入口流量对通道排列优化的影响
        6.4.4 子单元换热器入口温度对通道排列优化的影响
        6.4.5 流体物性参数变化对通道排列优化的影响
        6.4.6 小结
    6.5 本章小结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7.1 本文的研究结论
    7.2 本文创新点
    7.3 后续工作及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及发表的学术论文

(2)LNG5设备中板翅式换热器流动与传热数值模拟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课题背景
    1.2 板翅式换热器研究现状及发展
        1.2.1 板翅式换热器研究现状
        1.2.2 低温板翅式换热器研究方向与发展动态
    1.3 CFD 数值模拟技术在换热器研究方面的应用
    1.4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第2章 控制方程与CFD 数值模拟
    2.1 流动与传热控制方程
        2.1.1 流动与传热控制方程
        2.1.2 湍流模型
    2.2 CFD 数值模拟求解过程
        2.2.1 总体计算流程
        2.2.2 CFD 求解步骤
    2.3 FLUENT 软件应用
        2.3.1 FLUENT 概述
        2.3.2 FLUENT 求解步骤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锯齿与打孔翅片表面性能数值模拟研究
    3.1 引言
    3.2 锯齿翅片表面性能数值模拟
        3.2.1 锯齿翅片模型建立
        3.2.2 网格划分、边界条件与计算求解
        3.2.3 锯齿翅片表面性能分析
    3.3 打孔翅片表面性能数值模拟
        3.3.1 打孔翅片模型建立
        3.3.2 网格划分、边界条件与计算求解
        3.3.3 打孔翅片表面性能分析
    3.4 两种翅片表面性能比较及计算结果验证
        3.4.1 两种翅片表面性能比较
        3.4.2 数值计算结果验证与误差分析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LNG5 中板翅式换热器数值模拟
    4.1 引言
    4.2 换热器模型建立
        4.2.1 板翅式换热器模型分析
        4.2.2 建立模型
    4.3 网格划分
    4.4 物性计算、边界条件与计算求解
        4.4.1 低温混合物两相流物性计算
        4.4.2 边界条件与计算求解
    4.5 计算结果分析与验证
        4.5.1 计算结果分析
        4.5.2 数值计算结果验证与误差分析
    4.6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3)LNG系统中工作压力设定依据与换热器正交试验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课题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天然气液化技术研究现状
        1.2.1 国外在该方向上的研究现状
        1.2.2 国内在该方向上的研究现状
    1.3 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
第2章 混和制冷剂液化流程模拟
    2.1 液化流程中设备的热力学模拟
        2.1.1 压缩机压缩过程的热力学模拟
        2.1.2 节流阀降压降温过程的热力学模拟
        2.1.3 多股流换热器换热过程的热力学模拟
    2.2 混和制冷剂液化流程模拟
        2.2.1 模拟的基础数据
        2.2.2 流程的模拟及分析
    2.3 本章小结
第3章 C3/MRC 工作压力分析及优化
    3.1 流程性能参数
    3.2 流程工作压力影响分析
        3.2.1 制冷剂低压影响分析
        3.2.2 制冷剂高压影响分析
        3.2.3 液化天然气储存压力影响分析
    3.3 流程优化分析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板翅换热器设计
    4.1 板翅式换热器结构
    4.2 板翅式换热器正交试验设计
        4.2.1 正交表的介绍
        4.2.2 正交试验设计的直观分析
        4.2.3 正交试验设计的方差分析
    4.3 板翅式换热器通道排列分析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板翅式换热器封头数值模拟
    5.1 封头及封头内部流场的物理描述
    5.2 封头内部流场的控制方程组
    5.3 封头内低温混合物流物性计算
    5.4 封头数值模拟说明
    5.5 封头内部流场的模拟结果及分析
    5.6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4)航空换热器交变载荷下疲劳特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课题研究背景及科学意义
    1.2 换热器介绍
        1.2.1 换热器的概念与范围
        1.2.2 板翅式换热器的发展及结构特点
    1.3 航空换热器发展需求
    1.4 国内外研究现状
    1.5 有待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1.6 论文主要研究内容
第二章 航空换热器性能劣化分析及数值模拟理论基础
    2.1 换热器性能劣化表现形式
    2.2 换热器性能劣化作用机制
    2.3 换热器疲劳劣化
        2.3.1 概述
        2.3.2 疲劳劣化过程及机理阐述
    2.4 热流固耦合数值仿真基本理论
        2.4.1 传热与传质及计算流体力学理论
        2.4.1.1 流动与传热问题的控制方程
        2.4.1.2 湍流模型与离散格式简介
        2.4.2 流热固耦合
        2.4.3 ANSYS Workbench介绍
    2.5 热应力分析理论
    2.6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机械过载下航空换热器强度研究
    3.1 试验台介绍
        3.1.1 航空换热器交变压力载荷实验台
        3.1.2 应变仪及产品应力应变监测
    3.2 实验步骤
    3.3 压力交变数值仿真分析流程
    3.4 数值模拟仿真
        3.4.1 线性静力学结构力学分析基础
        3.4.2 结构静力学分析基本过程
        3.4.3 几何模型的建立
        3.4.4 有限元网格划分
        3.4.5 材料设定
        3.4.6 边界条件设定
        3.4.7 结构应力仿真结果
        3.4.8 结构动态响应应力结果及验证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热过载下航空换热器强度研究
    4.1 试验设计内容概括
    4.2 试验结果结论
    4.3 热动力试验小结
    4.4 航空换热器流热固耦合数值仿真分析
        4.4.1 数值仿真分析计算思路
        4.4.2 换热器芯体周期单元的选取和几何模型建立
        4.4.3 共轭传热计算初值条件边界条件及相关设置
        4.4.4 换热器共轭传热计算结果
        4.4.5 次级换热器结构热应力计算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航空换热器复杂工作环境下的寿命评估
    5.1 航空换热器寿命预测方法研究
    5.2 应力-寿命(S-N)曲线
    5.3 平均应力对疲劳寿命的影响
    5.4 线性疲劳累计损伤理论
    5.5 结合有限元法的疲劳寿命估算
    5.6 nCode Designlife软件进行疲劳寿命分析
    5.7 基于名义应力法的换热器全寿命疲劳分析
        5.7.1 分析流程图搭建
        5.7.2 材料属性及载荷设置
        5.7.3 全寿命疲劳分析结果
    5.8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6.1 总结
    6.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及发表的学术论文

(5)舰载燃气轮机间冷器的设计与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目录
第一章 绪论
    1.1 课题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间冷回热循环的结构
        1.2.1 简单循环
        1.2.2 间冷循环
        1.2.3 回热循环
        1.2.4 间冷回热循环
    1.3 间冷回热技术的发展状况
    1.4 本文的研究目标及内容
第二章 板翅式换热器的进展
    2.1 换热器的发展简述
        2.1.1 换热器的分类
        2.1.2 换热器的发展
        2.1.3 换热器设计的基本要求
    2.2 板翅式换热器的结构
        2.2.1 翅片
        2.2.2 导流片和封条
        2.2.3 隔板和盖板
        2.2.4 封头和接管
    2.3 板翅式换热器的工作特点
        2.3.1 板翅式换热器的主要优点
        2.3.2 板翅式换热器的主要缺点
    2.4 板翅式换热器的设计理论
        2.4.1 表面特性及选择
        2.4.2 传热和流动分析
        2.4.3 结构设计
        2.4.4 换热器的设计程序的开发
    2.5 板翅式换热器的技术发展趋势
        2.5.1 新型耐更高压力和耐更高温的板翅式换热器的开发
        2.5.2 真空钎焊工艺的推广和改进以及新制造工艺的研究
        2.5.3 传热、流动及防结垢研究
        2.5.4 设计方法的改进
        2.5.5 拓宽应用领域
    2.6 本章小结
第三章 燃气轮机间冷器参数的设计计算
    3.1 间冷器材质的选择:铜镍合金
    3.2 设计性计算的主要过程和求解步骤
    3.3 舰载燃气轮机间冷器参数的设计计算
        3.3.1 间冷器的设计性能要求
        3.3.2 初步计算过程
        3.3.3 计算结果分析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舰载燃气轮机间冷器设计程序的开发与应用实例
    4.1 程序运行流程图
    4.2 程序界面
    4.3 程序的基本特点
    4.4 几个算例
        4.4.1 内径变化,外径保持不变的算例
        4.4.2 内径不变,外径发生变化的算例
        4.4.3 调整翅片厚度的算例
        4.4.4 调整翅片间距的算例
        4.4.5 调整板间距的算例
        4.4.6 算例小结:一组较符合设计要求的舰载燃气轮机间冷器参数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舰载燃气轮机间冷器的结构设计
    5.1 间冷器结构设计要求
    5.2 国外成熟燃气轮机间冷器结构设计方案经验借鉴
    5.3 间冷器结构设计方案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舰载燃气轮机间冷器传热与流动的 CFD 模拟
    6.1 舰载燃气轮机间冷器设计程序的计算结果
    6.2 CFD 数值模拟计算
        6.2.1 物理模型及网格
        6.2.2 控制方程组
        6.2.3 网格的划分
        6.2.4 边界条件
        6.2.5 计算结果及分析
    6.3 舰载燃气轮机间冷器的变工况性能分析
        6.3.1 给定部分负荷下进口参数
        6.3.2 CFD 数值模拟与舰载燃气轮机间冷器设计程序结果的比较
        6.3.3 结果分析
    6.4 本章小结
第七章 工作总结与展望
    7.1 本文工作总结
    7.2 进一步工作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符号说明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已发表或录用的论文
致谢

(6)柴油机余热回收底循环系统及排气换热器设计与性能优化(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本文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1.1.1 内燃机效率的提升空间
        1.1.2 内燃机余热回收的意义
    1.2 内燃机排气余热回收技术研究现状
        1.2.1 余压能回收技术
        1.2.2 热电转化技术
        1.2.3 底循环技术
        1.2.4 各排气利用方式特点分析
    1.3 内燃机朗肯底循环余热回收技术研究现状
        1.3.1 单级朗肯循环余热回收技术
        1.3.2 二级朗肯循环余热回收技术
        1.3.3 有机朗肯循环工质研究现状
        1.3.4 排气换热器研究现状
        1.3.5 研究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4 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
第二章 柴油机余热能流特性分析
    2.1 柴油机余热能流测试基本理论
        2.1.1 柴油机余热能流热平衡系统
        2.1.2 柴油机余热能流热平衡计算
    2.2 柴油机余热能流测试平台
        2.2.1 柴油机余热能流测试平台搭建
        2.2.2 柴油机余热能流实验测试
    2.3 柴油机余热能流特性分析
        2.3.1 柴油机余热能流热物性
        2.3.2 柴油机余热能流“量”分析
        2.3.3 柴油机余热能流“质”分析
    2.4 柴油机排气余热能流酸露点分析
        2.4.1 柴油机排气酸露点
        2.4.2 排气酸露点计算
        2.4.3 排气酸露点温度的影响因素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高温排气余热回收底循环系统理论分析
    3.1 有机朗肯循环系统建模
        3.1.1 有机朗肯循环简介
        3.1.2 基本假设与数学模型
        3.1.3 基于排气余热回收的亚临界循环系统建模
        3.1.4 基于排气余热回收的跨临界循环系统建模
        3.1.5 模型验证
        3.1.6 换热过程窄点分析方法探索
    3.2 有机朗肯循环工作介质分析
        3.2.1 工质的分类
        3.2.2 工质选择的指导性原则
    3.3 基于常规制冷剂类工质的性能分析
        3.3.1 亚临界循环系统性能分析
        3.3.2 跨临界循环系统性能分析
    3.4 基于高效烷烃类工质的理论分析
        3.4.1 烷烃类工质
        3.4.2 循环边界条件与运行限制
        3.4.3 烷烃类工质性能分析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柴油机排气余热回收底循环系统设计及初步实验研究
    4.1 柴油机排气余热回收底循环系统理论分析及方案确定
        4.1.1 带导热油中间换热的排气余热回收 ORC 系统模型建立
        4.1.2 循环性能分析
        4.1.3 系统关键部件设计参数确定
    4.2 带导热油中间换热的 ORC 底循环系统搭建
    4.3 ORC 系统部件选型
        4.3.1 ORC 环路
        4.3.2 导热油环路
        4.3.3 冷却水环路
        4.3.4 数据测试及采集系统
    4.4 底循环系统初步实验测试与结果分析
        4.4.1 实验目的与方案
        4.4.2 实验操作步骤
        4.4.3 实验结果分析与讨论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高性能板翅式排气换热器设计
    5.1 高性能排气换热器的选择
        5.1.1 排气换热器特性要求
        5.1.2 高性能换热器类型
        5.1.3 板翅式换热器简介
    5.2 板翅式换热器设计理论
        5.2.1 换热器设计流程
        5.2.2 换热器传热计算基本关系式
        5.2.3 换热器热计算
        5.2.4 换热器压力损失计算
        5.2.5 翅片的选择与性能分析
    5.3 板翅式排气换热器设计计算分析
        5.3.1 排气换热器设计方案
        5.3.2 板翅式换热器换热关联式
        5.3.3 板翅式排气换热器参数与计算结果
    5.4 板翅式与管壳式排气换热器性能对比分析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基于 CFD 仿真的板翅式排气换热器翅片设计优化
    6.1 FLUENT 软件简介
    6.2 模型建立
        6.2.1 渐扩式波纹翅片
        6.2.2 错列式波纹翅片
    6.3 渐扩式波纹翅片流场分析
        6.3.1 渐扩式波纹翅片与常规波纹翅片流场对比分析
        6.3.2 不同结构型式渐扩式翅片流场分析
        6.3.3 渐扩式翅片流场性能参数分析
    6.4 错列式波纹翅片流场分析
        6.4.1 错列式波纹翅片与常规波纹翅片流场对比分析
        6.4.2 不同结构型式错列式翅片流场分析
        6.4.3 错列式翅片流场性能参数分析
    6.5 本章小结
第七章 基于柴油机多余热的底循环回收系统性能优化研究
    7.1 高-低温双回路二级余热回收系统
        7.1.1 高-低温双回路系统
        7.1.2 高-低温双回路系统建模
        7.1.3 高-低温双回路系统性能分析
    7.2 高-低压双回路二级余热回收系统
        7.2.1 高-低压双回路系统
        7.2.2 高-低压双回路系统建模
        7.2.3 高-低压双回路系统性能分析
    7.3 本章小结
第八章 结论、创新点及展望
    8.1 主要结论
    8.2 论文的创新之处
    8.3 后续研究工作展望
参考文献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致谢

(7)桩机铝板翅式换热器焊接结构的仿真及优化(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课题来源
    1.2 课题背景以及研究意义
    1.3 板翅式换热器简介
    1.4 疲劳基本理论
        1.4.1 应力集中在应力疲劳分析中的影响
        1.4.2 疲劳积累损伤理论
        1.4.3 疲劳分析方法
    1.5 国内外研究现状
    1.6 研究目标
    1.7 本章小结
第2章 FLuent有限元分析
    2.1 流体力学基础
        2.1.1 流体的基本性质
        2.1.2 流体流动及换热的基本控制方程
        2.1.3 流体运动的基本概念
    2.2 物理模型的简化
    2.3 流体仿真的简化假设
    2.4 网格划分
        2.4.1 网格形状
        2.4.2 网格单元质量
    2.5 边界条件
    2.6 Fluent流体仿真结果与分析
        2.6.1 速度分布
        2.6.2 压力分布
    2.7 本章小结
第3章 换热器交变压力耐久性性能研究
    3.1 换热器静力学分析
        3.1.1 换热器几何清理与网格划分
        3.1.2 换热器静力学分析结论
    3.2 换热器交变压力疲劳分析
        3.2.1 交变压力疲劳分析疲劳特性曲线
        3.2.2 交变压力疲劳分析相关设置
        3.2.3 交变压力疲劳分析结论
    3.3 本章小结
第4章 换热器优化改进及性能验证
    4.1 换热器结构的优化与改进
        4.1.1 换热器封条结构的优化与改进
        4.1.2 油室结构优化改进
    4.2 结构优化后模型的仿真分析
    4.3 爆破验证实验
        4.3.1 爆破试验简介
        4.3.2 实验过程
第5章 结论与展望
    5.1 全文工作总结
    5.2 前景展望及进一步工作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1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8)板翅式换热器板束辊式矫直装备开发及矫直工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课题研究的背景与意义
        1.1.1 课题研究背景
        1.1.2 课题研究意义
        1.1.3 课题来源
    1.2 换热器概述
        1.2.1 换热器种类
        1.2.2 板翅式换热器基本结构
        1.2.3 板翅式换热器特点
    1.3 辊式矫直理论的研究进展
        1.3.1 矫直方式概述
        1.3.2 辊式矫直理论的研究方法
        1.3.3 辊式矫直工艺与矫直设备
    1.4 板翅式换热器板束矫直研究现状
    1.5 本文研究的内容和章节安排
第2章 换热器板束矫直装备总体方案设计
    2.1 换热器板束矫直装备需求分析
    2.2 换热器板束矫直装备结构设计
        2.2.1 自动送料结构设计
        2.2.2 自动矫直结构设计
        2.2.3 自动包装结构设计
    2.3 换热器板束矫直装备控制方案设计
        2.3.1 自动送料模块设计方案
        2.3.2 自动矫直模块设计方案
        2.3.3 自动包装模块设计方案
        2.3.4 系统故障报警模块设计方案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换热器板束矫直过程试验与有限元模型建立
    3.1 辊式矫直机参数设计
        3.1.1 辊径和辊距的确定
        3.1.2 辊数和矫直辊扭矩确定
    3.2 换热器板束矫直试验
        3.2.1 板束弯曲状态
        3.2.2 板束拉伸试验
        3.2.3 板束矫直试验设备介绍
        3.2.4 板束矫直试验步骤及方法
    3.3 换热器板束矫直有限元模型构建
        3.3.1 数学模型构建
        3.3.2 边界条件定义
    3.4 模型验证
        3.4.1 坐标转换
        3.4.2 试验与仿真结果对比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矫直过程有限元模拟结果与分析
    4.1 板束矫直应力与应变分析
        4.1.1 矫直过程中以及矫后应力
        4.1.2 矫直过程中的应变
    4.2 相关参数对残余应力的影响
        4.2.1 不同压下量对残余应力影响
        4.2.2 不同初始弧高对残余应力影响
    4.3 相关参数对塑性应变的影响
        4.3.1 不同压下量对塑性应变影响
        4.3.2 不同初始弧高对塑性应变影响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换热器板束矫直工艺参数研究
    5.1 正交试验设计
    5.2 各工艺参数对矫直效果影响分析
        5.2.1 各影响因素对矫后弧高的影响趋势
        5.2.2 各影响因素对弧高变化百分比的影响趋势
        5.2.3 各影响因素对矫后残余应力的影响趋势
    5.3 有限元模拟与工艺试验
    5.4 本章小结
总结与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所发表的学术成果及参与的科研项目
致谢

(9)板翅式换热器等效均匀化强度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板翅式换热器研究现状
        1.2.1 制造工艺研究现状
        1.2.2 强度分析研究现状
    1.3 板翅结构均匀化分析的研究现状
    1.4 当前研究存在的问题
    1.5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第二章 板翅式换热器等效均匀化强度设计方法研究
    2.1 设计方法分析
    2.2 设计用板翅结构应力应变放大系数及其强度实验研究
        2.2.1 应力应变放大系数定义
        2.2.2 高温钎焊与试样加工
        2.2.3 常温和高温短时拉伸实验
        2.2.4 应力应变放大系数计算及蠕变疲劳实验
    2.3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板翅结构等效均匀化力学参数解析模型研究
    3.1 板翅结构及其胞元
    3.2 等效均匀化力学参数解析模型推导
        3.2.1 等效弹性模量
        3.2.2 等效剪切模量
        3.2.3 等效泊松比
    3.3 等效均匀化力学参数解析模型验证
    3.4 板翅结构尺寸效应对其等效均匀化力学参数的影响规律研究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板翅结构等效均匀化热物性参数解析模型研究
    4.1 板翅结构及其胞元
    4.2 等效均匀化热物性参数解析模型推导
        4.2.1 等效导热系数
        4.2.2 等效热膨胀系数
        4.2.3 等效比热与等效密度
    4.3 板翅结构尺寸效应对其等效均匀化热物性参数的影响规律研究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基于等效均匀化的板翅式换热器强度设计案例分析
    5.1 均匀化方法验证
    5.2 板翅式换热器等效均匀化强度设计案例分析
        5.2.1 一次应力分析
        5.2.2 全尺寸的蠕变疲劳寿命评定
    5.3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参与的主要科研项目
硕士期间所获得的奖励
致谢

(10)基于优化算法的板翅式换热器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注释表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1.2 板翅式换热器的特点和发展
    1.3 优化算法的特点
    1.4 国内外研究现状概述
        1.4.1 遗传算法和多目标进化算法进展
        1.4.2 换热器性能评价进展
        1.4.3 换热器优化进展
    1.5 本文的主要工作
第二章 板翅式换热器原理和设计方法
    2.1 换热器结构
    2.2 传热计算方法
        2.2.1 平均温差法
        2.2.2 效率-传热单元法
    2.3 换热器特性分析
        2.3.1 压降特性
        2.3.2 换热表面特性
        2.3.3 翅片传热特性
    2.4 换热器评价方法
        2.4.1 熵分析法
        2.4.2 (火用)分析法
        2.4.3 热经济学分析法
    2.5 板翅式换热器的设计
    2.6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板翅式换热器的单目标优化设计
    3.1 优化模型
    3.2 遗传算法
        3.2.1 单目标优化模型
        3.2.2 单目标优化算例测试
    3.3 熵产单目标优化
        3.3.1 优化目标
        3.3.2 参数设置
        3.3.3 计算结果分析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板翅式换热器的多目标优化设计
    4.1 多目标进化算法
        4.1.1 多目标优化模型
        4.1.2 多目标优化算例测试
    4.2 传热熵产和阻力熵产优化
        4.2.1 优化目标
        4.2.2 参数设置
        4.2.3 计算过程
        4.2.4 计算结果分析
    4.3 重量和效率优化
        4.3.1 优化目标
        4.3.2 参数设置
        4.3.3 计算过程
        4.3.4 计算结果分析
    4.4 效率和经济性优化
        4.4.1 优化目标
        4.4.2 参数设置
        4.4.3 计算过程
        4.4.4 计算结果分析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总结与展望
    5.1 总结
    5.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及发表的学术论文

四、板翅式换热器钎接工艺试验小结(论文参考文献)

  • [1]机载多股流板翅式换热器性能研究[D]. 李俊.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 2015(07)
  • [2]LNG5设备中板翅式换热器流动与传热数值模拟研究[D]. 曲乐. 哈尔滨工业大学, 2007(02)
  • [3]LNG系统中工作压力设定依据与换热器正交试验设计[D]. 孙记雨. 哈尔滨工业大学, 2008(07)
  • [4]航空换热器交变载荷下疲劳特性研究[D]. 陈冀.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 2019(02)
  • [5]舰载燃气轮机间冷器的设计与研究[D]. 文超柱. 上海交通大学, 2009(S2)
  • [6]柴油机余热回收底循环系统及排气换热器设计与性能优化[D]. 李晓宁. 天津大学, 2014(11)
  • [7]桩机铝板翅式换热器焊接结构的仿真及优化[D]. 廖中亮. 湘潭大学, 2020(02)
  • [8]板翅式换热器板束辊式矫直装备开发及矫直工艺研究[D]. 张可华. 江苏科技大学, 2020(03)
  • [9]板翅式换热器等效均匀化强度设计[D]. 葛磊. 中国石油大学(华东), 2018(07)
  • [10]基于优化算法的板翅式换热器性能研究[D]. 胡沛.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 2016(03)

标签:;  ;  ;  ;  

板翅式换热器钎焊技术试验总结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