棕色系列钻石畅销欧洲市场

棕色系列钻石畅销欧洲市场

一、褐色系钻石在欧洲市场走俏(论文文献综述)

龚建培[1](2018)在《近代江浙沪旗袍织物设计研究(1912-1937)》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文以近代中后期(1912-1937)的江浙沪为研究的主要时间和区域,以传世实物、历史文献资料的收集、分析、梳理为基础,从多学科的视域将微观的设计物像、设计事件进行勾连,还原它们所承载的“设计观念”,并放置于宏观的历史叙事、宽泛的社会背景中进行解读、阐释,从设计、技术、品种、风格、消费的关系研究探讨中,揭示近代织旗袍物设计演变的时代特征以及对现代染织设计的影响。全文共6章,21余万字,插图1000余张。旗袍是近代中国女性的第一款时装,而其使用的面料、里料和辅料集中反映了当时国内外织物设计、生产、消费的最新时尚和成果,是近代女性服饰织物发展的典型缩影。本文首先从社会变迁、消费方式、文化形态、时尚传播方式等角度,概述了近代旗袍织物设计从传统走向现代的演变过程。并以500余件近代传世的旗袍织物和众多历史文献为考证、分析基础,从材料、技术、品种的被动接受和主动发展两个方面,研究探讨了土布、丝绸、印染、刺绣、蕾丝、花边等织物在中西熔铸发展历程中的创新设计成果,以及江浙沪区域多家企业的产品设计案例;其次以月份牌广告中大量的旗袍织物图像为依据,对部分经典织物纹样进行了四方连续形式的复制、还原,在此基础上分析了“西风美雨”、海派文化对旗袍织物在纹样题材、色彩观念、表现程式嬗变过程中的影响;最后再以报刊杂志中呈现的社会各阶层女性与旗袍织物的生活影像为依据,通过文献、影像叙事和服饰纹样的交叉、比较研究,探讨了近代传播媒介和时尚女性对旗袍织物设计发展的横向引导作用,并对江浙沪不同阶层女性在旗袍织物消费过程中所体现的风格特征,进行了图像学的整理、分析、阐释,填补了此研究领域的部分缺失。本文的研究在整体上舍弃了传统美术史、工艺史以时间发展为线索的研究方式,以游离于传统设计史研究视线之外的传世旗袍织物、老上海月份牌图像、历史影像文献为三个主要版块,将研究的重点放在技术革命、新型原料与生产方式;文化、观念的裂变与消费需求;日常生活、阶层时尚传播对织物设计演变的影响之上,以期获得轮廓可辨析、意义可以解读的近代织物设计发展线索。在构建近代旗袍织物设计数据库的同时,着重探讨了近代旗袍织物设计在表现为丰富多样、融汇东西的同时,又显露出肤浅、粗糙、暧昧、杂糅以及没有完整体系的深层社会原因;探讨了中国传统文化与西方文化的冲突、融合,在旗袍织物设计上表现出的观念、语境上共性、个性特征和存疑问题,以及不同区域间存在的差异及互动关系。从历史的视野和民众史述话语权的角度,揭示了思想观念、生活方式、大众消费的更迭,如何参与和影响近代旗袍织物发展的历史现实。本文在研究方法上主要采用了考据学、设计学、类型学、图像学、叙事学等为理论框架,在纵向层面——以近代江浙沪生活方式与近代文化转型的关系为视角,以中国传统文化的近代化进程为人文背景,揭示了旗袍织物设计发展、演变过程中显现和蕴藏的各种文化现象、消费价值变更,以及对现代设计的影响。在横向层面上——通过收藏的近代旗袍织物与月份牌图像、报刊杂志影像以及历史文献的交叉解读,在重视个案历史形态的同时,从整体社会文化背景的构成中,还原了近代旗袍织物设计的历史语境、传播途径,多维度的探讨了旗袍织物的设计特征和人文、美学价值。从社会文化学、大众消费学角度对近代旗袍织物设计的反思性、探索性研究,不但是对近代织物设计贡献和时代局限的再认识,也对近代染织设计史、近代设计史研究的一种推进,对正处在传统文化和西方文化不断冲突、融合中的中国现代染织设计发展,亦能起到借鉴与促进作用。

郭旭[2](2015)在《中国近代酒业发展与社会文化变迁研究》文中提出考古发现和文献记载表明,中国酿酒的历史最早可追溯到距今约8000年前。早在公元前5000年左右,中国先民已经准确了解了酿酒的相关知识及饮酒礼仪。中国古代的酒以谷物酿制为主,与农业生产的发展关系密切。酒在中国农业文明中扮演着极其重要的角色,举凡祭祀、丧葬、嫁娶、交际、礼仪、节日,均少不了酒这种道具,饮酒贯穿中国人日常生活的始终;另一方面,酿酒业的发展又必须消耗部分粮食,中国地域广阔、人口众多,灾荒和战乱频繁,政府又不得不考虑限制酿酒业的发展以部分解决粮食短缺问题。在中国文化传统中,饮酒被当作一个普遍接受的行为,而较少将其看作是一个社会问题。酗酒顶多被看成是个人道德修养的缺陷,所造成的一系列问题也被认为是个人因素造成的。直到20世纪八十年代,随着中国酿酒工业的快速发展和中国社会的急剧变迁,饮酒及相关问题开始变得严重。加上人们对传统文化的兴趣日益浓厚,酒文化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人们的关注和研究方兴未艾。但在现有研究中,无论是酿酒历史还是酒文化,都未将中国酒业和酒文化视为一个动态的发展过程,多是静态的、共时性的描述。近代中国经历了社会文化的急遽变迁,在中国历史发展上具有重要的地位。近代酒业和酒文化的发展出现了一些新的变化,如洋酒大规模输入,啤酒、葡萄酒等新式酒类的普遍消费,国家酒类管理制度的变迁等等,都是值得深入研究的问题。本文主要采用历史学的研究方法,力图真实展现近代酒业发展及其生产、运输、销售、消费情形,总结近代酿酒科技的成就及人们对健康饮酒的科学认识,深入研究近代酒税制度及其变迁,剖析贵州茅台酒在近代的发展,为了解酒业发展和社会文化变迁提供个案。除绪论和结论外,论文主体由七章组成,主要探讨如下几个方面的问题:一,近代中国传统酿酒业的发展。这里所说的传统酿酒业,是指在中国有着悠久历史的黄酒、白酒酿造业。经过千百年的发展,传统酿酒业在近代中国形成了典型的地域特征,在北方以高粱酒、烧酒为主,南方以黄酒、米制烧酒为主,西南、西北等地则以杂粮酒为主。从酿制技术上言,也渐趋成熟,无论是黄酒还是白酒的酿造技术,从某种程度上说已与今日无异。二,洋酒输入与新式酿酒业的发展。在近代中国,随着中外经济、贸易和文化交流的频繁,加上外国列强在不平等条约中所攫取的权利,洋酒也开始随着其他商品大肆涌入中国。这导致了两方面的后果,第一是直接改变了近代中国的酒类消费结构,丰富了酒类品种;其次是刺激了诸如葡萄酒、啤酒等新式酿酒业在中国的出现,从而改变了近代酿酒产业的结构。三,近代中国酒类生产、运输和消费情形。在近代中国,酒类生产多是作坊式生产组织,但也开始出现公司制的生产组织形式。它们虽然在数量上未占多数,但代表了一个新的发展方向,具有重要的意义。近代酒业资本规模、效益、成本、利润、工人及工资等,都是值得关注的问题。同时,近代酒类运输、推销、广告、品牌推广和商标保护等方面,都出现了一些新的变化。在酒类消费方面,近代酒类消费场所、消费文化出现了中西合璧、新旧杂糅的特征。四,对酒的科学认识。这主要体现在酿酒科技和健康饮酒两个方面。酿酒科技的发展首先体现在专业研究机构的建立上,研究人才的不断涌现,形成了一个专门从事发酵和酿造研究的群体,涌现出了一批具有较高学术价值的科研成果,酿酒知识开始向大众传播和普及。在这一时期,国人也开始从近代科学的角度关注和审视酒与健康之间的关系。人们认识到饮酒会对饮酒者的身体、行为、道德产生严重的影响,所以大力倡导健康饮酒。五,近代酒税制度的变迁。清末财政困窘,支出浩繁,政府在维持旧有税收的同时,力图开辟新的税源,并因应时势而不断变化,酒税从厘捐到烟酒税这样的变化就体现了这一发展历程。1915年,北京国民政府将酒类管理纳入国家政策层面。通过颁布一系列的法律和规章,对酒税制度进行重新设计,意欲将其纳入国家财政收支预算决算系统的正轨。并对原有酒税税率及征收制度加以改革,实行类似于专卖的公卖制度,征收公卖费,新征营业税性质的烟酒牌照税,对酒类生产和流通领域加强管理。1927年,国民党取得全国政权后,对酒税制度又进行了一些改革,相继开征了土酒定额税和国产烟酒类税,并实现关税自主权,加强了对进口酒类税收稽征和管理。在20世纪30、40年代,中国各地也因灾荒实行过不同程度的禁酒,也是值得深入研究的问题。六,近代酒业发展和社会文化变迁的个案分析。近代是贵州茅台酒发展的一个重要时期,形成了成义、荣和、恒兴三家烧房鼎足生产的态势,时人对茅台酒的发展前景寄予厚望。这一时期,茅台酒酿造原料使用、粮曲比、操作设备,乃至制曲、发酵、酿造、蒸馏、储存等工艺流程,已与今日相差无几,酿造工艺趋于成熟和定型。茅台酒的影响突破了地域的限制,出现在全国各地的市场上,品饮者无不对茅台酒表示赞赏之情。同时,茅台酒的发展也受酒税制度、交通、经营方针与策略、原料、包装、价格等诸多因素的影响和制约。茅台酒在近代中国的发展,是透视近代中国酒业发展和社会文化变迁的一个重要窗口。

杨筱静[3](2015)在《红木在首饰设计中的应用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随着红木产业的兴起,红木首饰也开始逐渐走进人们的视线,赢得了广大时尚人群的喜爱和青睐。但是目前红木首饰在首饰行业尚未成为主流产品,还未被人们真正重视和开发。如何把具有中国古典韵味的红木材料与首饰设计巧妙结合起来,在弘扬中国的红木文化的同时,又满足现代人们对首饰的多元化需求,是首饰设计者值得研究的课题。本文在查阅国内外相关资料的基础上,运用产品语意学理论,对红木材料在首饰设计中的应用展开研究。首先,对国内外首饰设计的发展及当前常用首饰材料进行阐述,并对当前红木首饰设计的现状进行分析;然后,梳理了目前在市场上流通的红木木材种类的特性,对红木材质的触觉材质感和视觉材质感举例阐述;接着,结合中国人的红木文化情结,对常见红木材料的情感语意进行分析,归纳出红木材料有“自然亲切”、“高贵典雅”、“喜庆吉祥”、“个性时尚”的四种情感语意,并通过案例分析得出当前红木首饰中“中国风格”、“自然风格”、“浪漫风格”、“个性时尚风格”等四种主要的设计风格;最后,分析红木材料的自身美,结合形式美法则中比例与尺度、对比与调和在红木首饰设计中的应用进行研究,得出不同质感的红木材料之间的调和搭配、红木与金属材料及红木与宝玉石材料的对比搭配、红木与其他材料间的对比搭配和调和搭配,来提高红木首饰的审美价值,并结合实际进行创新性设计实践。本文通过产品语意学理论对红木材料的质感语意、情感语意、审美语意在首饰设计中的应用进行研究和探讨,希望给出现代红木首饰设计的相关理论,进而为今后红木首饰的创新设计研究提供理论参考和借鉴。

王欢[4](2011)在《养蟒手记》文中研究表明非洲帝王蝎好多年前,我和梨师弟逛潘家园宠物市场,此后人生出现岔路。我逐渐接触到一些不寻常的动物和它们的饲养者。如今只有时光倒流,才能看清那段带有隐喻色彩的歧途。我站在生活下游仰望,往昔美好画面上升为追忆。为诉说众多人物组成的故事,我时刻调动激情,有时还需憧憬人生尽头。

朱文涛[5](2010)在《古罗马与汉代造物艺术比较研究》文中提出古罗马和汉帝国是处于同一时代的中西两大文明。一方面,两者有着丰厚的物质文化,全面形成各自完善的造物体系,代表着当时古代世界文明的最高成就。另一方面,古罗马和汉代位于欧亚大陆东西两端,虽有间接的传播影响但并无广泛直接的文化交流,是中西方独立发展成熟的文明,也是世界文明发展的两种典型模式。造物是物质文明创造的全部过程与结果,是文化的外在表现和形态。因此,对两者造物艺术的特征和成因进行深入的比较分析,对于中西方古代文化体系的考量有着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本文根据设计文化、设计原理、设计美学三方面的理论基础来建立对古罗马和汉代造物艺术平行比较研究的基本结构,因此,全文分为文化成因比较、物质形态比较、审美风格比较三个部分。三部分也是以总-分-总的逻辑关系构成全文的研究框架。第一部分是以提纲挈领和整体把握的思路对古罗马和汉代造物艺术的文化成因进行分析。古罗马和汉代有着各自的自然基础、经济环境与科技发展,形成两者造物范式中物质因素上的差异。古罗马和汉代各自的传统文化和政治进程形成两者造物范式中诸多延续与变革因素。古罗马和汉代宗教信仰和风尚习俗的不同形成两者造物范式中精神因素的差异。两者也有着不同渊源和发展轨迹的艺术形式规律。第二部分是以翔实材料和具体分析为思路对古罗马和汉代造物艺术的材质工艺、结构、形制与装饰的形态要素进行比较。古罗马和汉代在金属工艺、陶工艺、纺织工艺、玻璃及漆器工艺、玉石工艺上有着不同的技术传统和发展轨迹。两者在建筑、服装、家具、工具和武器的结构形态上有着不同的选择和适应。两者在饮食器具、灯具和肖形器物上体现着各自独特的造型特征和审美理念。两者有着各种装饰纹样、装饰题材和主题内容,体现了各自艺术形式的文化渊源和表现方式的差异。第三部分是以综合评述和理论概括为思路对两者造物艺术的审美风格进行比较。我对造物艺术风格的考察基于审美形式的描述与评论、审美心理的分析、风格的演变与发展这三个层面上展开,试图探究古罗马和汉代造物艺术在形式表现上的本质差异,审美主体情感、观念、思维方式上的内在分岐,以及解释两者造物艺术风格形成、演进和变迁的主要动力和内在原因。本文对两者的造物艺术从多个角度进行分析得出一些结论。第一、推动古罗马和汉代物质文化发展的内在规律有着明显差异。古罗马造物艺术发展的根本动力来自社会经济活动,而汉代造物艺术的核心是体现统治规范和社会伦理。第二、古罗马和汉代造物艺术特征有着重要不同,古罗马造物艺术从模仿观念出发恪守现实主义和自然主义传统,汉代造物艺术则从主体对客体的观象出发通过模件和程式系统体现大一统的规范和宏大气魄。第三、古罗马和汉代在中西方造物艺术发展进程中具有重要意义。古罗马造物艺术奠定了西方古典主义的样式和规范,也是西方造物艺术的传统由盛转衰逐步转向宗教文化的肇始。汉代造物艺术是中国本土物质文化体系的掩卷之作,又是受到外来文化影响的开端。

陈娟[6](2010)在《行走在银幕上的德古拉 ——吸血鬼影片的文化学研究》文中指出吸血鬼是一个联系着古老传说和现代银幕观看的形象,从传说走上银幕,以德古拉的形象最为典型。自1896年第一部吸血鬼影片问世以来,吸血鬼影片的生产几乎从未间断过,与世界电影史等长。发展至今,以300部影片的客观数量、数十位鲜活的银幕形象,跨越了几乎所有的影片类型,具有一个多世纪的发展史,是世界电影史上非常特殊的现象。吸血鬼影片的价值和意义是一个逐渐被发现和认识的过程,从最初的银幕恐怖形象发展至2000年,《德古拉》(1931)由美国国会图书馆收藏,被选作美国文化的标志。吸血鬼影片的相关研究在国外已延续半个多世纪,涉及类型片发展与电影审查制的推进、电影技术的革新与进步诸方面问题,从精神分析、女性主义、大众文化、神秘学等领域加以研究,形成独特的文化景观。本文以“行走在银幕上的德古拉”的银幕形象研究带动吸血鬼影片的文化学研究,以形象研究作为贯穿全文的主线,试图在吸血鬼影片发展史、电影史与大众文化发展史基础上,把握这一形象的银幕价值、文化价值和美学价值。国外吸血鬼影片研究多是专题性研究,基于影像分析的文化学研究相对较少,而国内迄今为止更为稀缺。研究以影像分析为切入角度,借鉴文化学的研究方法,对德古拉的形象演变进行了梳理分析,以文化学的广阔视野关注引起变化的深层动因,研究主要围绕三个方面展开:其一,德古拉银幕形象形成及演变过程;其二,从影像表现角度对德古拉形象的影像符号系统分析;其三,对吸血鬼影片内涵的文化学美学分析。围绕这三个方面,全文体现为八个部分。第一部分围绕吸血鬼形象如何进入影像,展现吸血鬼与吸血鬼影片研究的前景与背景;第二、三部分系统梳理了德古拉形象的形成的过程及原因;第四、五部分分析德古拉形象所面临的时代挑战及银幕进化的新趋向;第六部分更深入分析德古拉为代表的吸血鬼形象的影像符号及其隐喻系统;第七部分由“审美的中间状态”对银幕上的德古拉家族的身份符码进行整体把握,剖析这一形象具有经久不衰银幕魅力的深层原因;第八部分由观看行为分析入手,探索吸血鬼影片的文化关怀。全文以影像分析和文化学分析的双重维度,对德古拉的形象及吸血鬼影片的社会学、文化学、心理学和大众审美等问题进行了较为深入的讨论。本文的创新之处在于:(1)本选题是迄今为止文化学的全面研究。国内这方面的选题极少,在国外吸血鬼影片研究中也很少有立足影像的文化学研究选题。(2)新材料的发现。在研究的过程中,发现了新的研究资料,例如将第一部吸血鬼影片诞生的年代由原先的1909年推前至1896年。(3)提出了新观点。用“审美的中间状态”来概括银幕上的吸血鬼形象的美学特征,这种状态是其他影片、其他银幕形象所无法表现,也是吸血鬼影片被无数次推向银幕却总会有所创新的根本所在。通过考察和分析,本文认为银幕上的德古拉行走的足迹遍布影片各类型,银幕形象的塑造尝试了不同的美学风格,与大众文化产生良好的互动,是人类自身表达的一个极其重要的补充角色,行走在银幕上的德古是人类自身的影子,同时也是人类文明的批判者。德古拉的银幕进化过程恰是这一恐怖形象与人类逐步接近的过程,不同时代,凝聚在这一形象上的要素的变动一方面显示出社会、文化及时代心理状态的变化,也反映出观看行为对电影形象的复杂作用。本文分析表明促使这种状况产生的原因在于以德古拉为代表的吸血鬼特殊的身份被转化为影像符码之后,其“审美的中间状态”借助电影的光影艺术得到了充足的表现,从视觉和心理两方面迎合了人类内心不同层面的需要。本文研究旨在通过这样一个特殊的银幕形象的分析,探索大众文化与德古拉形象之间是如何作用与反作用,选取这一研究对象来推动我们对影像文化的认识,这是一次大胆的尝试,希望在某种程度上能够消除文化隔阂,客观、深入地认识吸血鬼影片对人类的意义。本选题是恐怖片银幕形象的文化学研究的一次新尝试。今日之电影研究正逐渐朝向多元化发展,由认识银幕形象而认识影像文化是本文的目的所在。文化隔阂限制了传统电影观念对恐怖片的认识,使得恐怖电影研究在中国还有漫长的路要走。

邰勇夫[7](2009)在《职道——一个推销员的生存录》文中研究指明这一天,我踏上了推销路,从此我的生命之旅险象环生,云谲波诡。15年后一位执导过许多战争大片的导演对我说:"如果要我付出这样沉重的代价,我宁可去死!"我说:"这不是你愿不愿意,也不是我愿不愿意。如果冥冥中真的有主宰万物的上帝的话,那么上帝就是有意让我从此一会上天堂一会入地狱经历九曲十八弯,从而完成这样一首推销员之歌。"

朱怡芳[8](2009)在《中国玉石文化传统研究》文中认为中国自新石器时代起就形成了自己的玉石文化及其传统,其后的数千年及今,玉石文化绵延不绝,成为中国文化重要的内容和特征之一。本研究将整个中国玉石文化的历史传统分为远古传统、古典传统和现代传统,并运用社会学、文化学以及艺术学的研究方法,对玉石文化诸传统的演变、承续进行了分析和探究。论文围绕玉石文化传统的永恒性(神性)、价值性、社会文化身份与权力形式展开讨论,提出远古传统以神人结体与宗法结构为基础,而古典传统则以权力意志与比德理念作为特质,所谓现代传统则是大众消费与时尚意象的产物。本文运用多重证据法,论述了远古传统从“神人结体”到“宗法玉制”转变的路径。通过图像学的分析,结合实物及史前神话传说等各类文本资料,推论出“神徽”是无文字时代的先民采用原初艺术表现方式所作的历史记录,而且“神徽”的主题纹饰具有由神灵崇拜向祖宗崇拜过渡的性质。基于对《周礼》的分析,应用分形理论,提出“宗法玉制”是中国传统社会以及现当代玉石文化形成惟“宗”传统的重要原因之一。通过对传统社会玉石文化权势话语的分析,揭示了作为赠与或保存的玉石物品在相对稳定的等级社会中,对于人们巩固社会地位、维系社会关系、增强话语权力有重要的作用。同时,提出了“玺印为权”、“冠服以仪”的玉石物品是权势阶层权力意志合法化的符号。传统社会的“比德理念”是对西周“惟德是辅”的继承。作为教化人性的“比德”不仅针对传统意义上的“君子”而谈,即“君子”的概念因科层制的出现和“三纲五常”的儒化扩展到士绅官僚、文人雅士等更广的社会群体范围,而不同历史时期价值观念的转变亦使玉石文化传统中“比德符号”的意义发生衍变。基于对近现代社会文化变迁的讨论,指出现代传统中玉石制品已逐渐成为一种普遍的时尚消费品,它是经济资本和文化资本甚至社会资本结合的商品。通过对当代玉石文化现况的田野考察与分析,提出大众消费消解了传统玉石文化的神圣性、经典性、少数阶层的占有性,弱化了传统玉石符号的尊贵属性,但在新的社会情境中,玉石文化的神性得到延伸、经典性也得到重新诠释。

朱春艳[9](2008)在《杜鹃花资源及其园林应用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杜鹃花系杜鹃花科(Ericaeae)、杜鹃花属(Rhododendron L.)植物,是世界着名的观赏花卉,也是中国传统十大名花。虽然杜鹃花在我国已有1000多年的栽培历史,但是人们对杜鹃花的了解还是很少,在园林应用中,缺乏完整的理论与指导方法,在某些方面甚至还存在一定的误区。因此,本人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通过对国内外资料的搜集与研究,总结多年的调查和工作实践经验,对杜鹃花的资源及其园林应用做一个比较系统的评论,以期对今后的杜鹃花应用中具有一定的参考意义和借鉴价值。分析了杜鹃花在地球上的起源及种类现代地理分布情况。全世界已知杜鹃花属植物约有967种,其中有鳞杜鹃亚属最大,种类占51.5%。亚洲是杜鹃花的集中分布区,种类超过900种,占96.4%。自然传播是形成杜鹃花现代地理分布的主要原因,人为的传播是人类利用杜鹃花的开始。阐述了亚洲、北美洲、欧洲和大洋洲的杜鹃花资源状况,其中着重阐述了对世界杜鹃园艺品种具较大影响的中国、日本、朝鲜等的近40种杜鹃花,以及由这些种类所产生的园艺品种情况。认为花、叶、株型和芳香是杜鹃花的主要观赏特性,并通过引用历史上的传说、诗词以及花语等方面的例证挖掘了杜鹃花丰富的文化内涵与底蕴。分析了杜鹃花的园林应用方式:主要有盆花、盆景、展览和露地栽植。盆花主要应用于室内外的布置,把杜鹃花制作成千姿百态的盆景是中国独特的应用方式,展览是最有利于展示利欣赏丰富杜鹃花种类的应用方式,营建杜鹃花专类园和园林绿化中的应用是露地栽植的主要形式,通过露地栽植可营建出杜鹃花山、杜鹃花海的壮阔园林景观。结合实地调查和工作实践,分析了我国杜鹃花的栽培、生产和园林应用现状。开展杜鹃花为特色的生态旅游、举办各类展览、制作盆花和盆景、营建专类同和应用于园林绿化是我国杜鹃花的园林应用的主要形式。基于杜鹃花的园林应用现状和发展趋势,并针对我国杜鹃花应用中比较普遍存在或突出的问题,在种质资源、园林园艺应用、营建杜鹃花专类园、文化建设等方面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和建议,对杜鹃花园林应用的前景做了展望。

严雯[10](2007)在《彩色棉混纺针织产品的性能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彩色棉是具有天然色彩的特种棉花,其产品无需染色,是一种绿色环保的产品,因此对彩色棉及其产品的研究具有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本课题主要研究了纤维原料和柔软整理工艺对彩色棉混纺针织物手感风格及服用性能的影响,旨在开发出手感和服用性能均佳的彩色棉混纺针织产品。本课题选用了八种彩色棉混纺纱,对其拉伸、弯曲、捻度、毛羽、吸湿性能及条干均匀度进行了测试,为彩棉混纺针织物服用性能及风格的研究分析提供依据。测试结果表明:除与羊绒纤维混纺的彩色棉混纺纱的断裂强力较低,条干不匀率大,纱线品质较差外,其余七种彩色棉混纺纱的各项性能指标均能达到精梳针织棉纱的品质要求。本课题对三种彩色棉混纺纬平针织物分别进行了纤维素酶整理、柔软剂整理,以及纤维素酶→柔软剂的二次柔软整理,通过比较织物部分服用性能以及织物色泽变化,选出最优的柔软整理工艺。实验结果表明:纤维素酶整理虽然可以使彩色棉织物获得良好的吸湿性和柔软手感,但以织物的重量及强力损失为代价,并且整理后的彩棉混纺针织物颜色变深且色泽黯淡;柔软剂比纤维素酶能更有效地降低织物的弯曲刚度且赋予织物更鲜艳的色泽,其中以平滑氨基硅油乳液的柔软效果最突出;二次柔软整理不仅可以减小纤维素酶整理对织物重量、强力、色泽变化的不良影响,而且能得到最佳的织物手感,为最佳的柔软整理工艺。本课题选择合适的工艺参数,将上述彩色棉混纺纱分别织成纬平针和双罗纹织物,共计11种。分别进行前处理→二次柔软整理→热定形整理,并对织物的各项服用性能进行测试。结果表明:天丝、莫代尔等纤维的混入提高了纱线断裂强力,对织物顶破强力有积极作用,增强了织物的耐用性;彩色棉混纺针织物的透气性与透湿性密切相关,混入羊绒、天丝、牛奶等纤维后,织物的透气、透湿性与棕棉/白棉混纺织物相差不大;除了柔软整理能改善织物手感外,天丝、莫代尔、丽赛、牛奶、超细涤纶、羊绒等纤维的混入,也能显着降低彩色棉混纺针织物的弯曲刚度和悬垂系数,赋予织物柔软手感,同时织物的抗皱性也得到一定改善,织物不仅柔软且有身骨,外观形态良好。用马丁代尔起毛起球仪对彩色棉混纺针织物进行起毛起球实验后发现:天丝、牛奶、羊绒等纤维的混入,会使彩色棉混纺针织物的起毛起球性能变差;纱线毛羽数量多、捻度大、条干不匀率大,也会加剧织物的起毛起球现象;纤维素酶整理的抛光作用,能显着改善织物的起毛起球性能。在保证织物手感的前提下,本课题通过适当增大织物的密度,或者将彩色棉混纺纱与PTT长丝交织等方法,使彩色棉混纺针织物的起毛起球性得到一定程度的改善。采用KES检测系统测试各织物的拉伸、弯曲、剪切、压缩和表面性能,经计算得出11种彩棉混纺针织物的基本风格值;通过对不同柔软工艺整理后的彩色棉针织物进行灰关联分析,得到关联度排序,其结果与专家主观评定完全一致;进而利用灰关联分析法对上述织物综合风格优劣的评价表明,当彩色棉混纺纱中棕棉纤维的含量增加,或者天丝、莫代尔、牛奶等纤维的含量大于或等于50%时,对改善其针织物手感的效果明显。

二、褐色系钻石在欧洲市场走俏(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褐色系钻石在欧洲市场走俏(论文提纲范文)

(1)近代江浙沪旗袍织物设计研究(1912-1937)(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引言
    1.1 研究的背景和意义
        1.1.1 研究的背景
        1.1.2 研究的意义
    1.2 相关的研究现状及成果评述
        1.2.1 着作类成果
        1.2.2 论文类成果
    1.3 本文考察的范围以及相关概念阐释
        1.3.1 本文考察的时间与地域范围
        1.3.2 相关概念的界定与阐释
    1.4 研究视域、研究方法的反思及创新点
        1.4.1 研究视域的反思与检讨
        1.4.2 主要的研究方法
        1.4.3 研究的创新点
第2章 近代社会变革与江浙沪旗袍织物设计
    2.1 辛亥革命后社会价值取向的嬗变
        2.1.1 从严苛的等级制度到民主平等的进步思想
        2.1.2 “唯以新奇相尚”的服饰文化观
        2.1.3 “享受型”、“奢侈型”为主流的生活观
        2.1.4 由封闭实用到开放崇洋的消费观
    2.2 近代文化形态的多元变革与旗袍织物设计
        2.2.1 文化形态整体特征的复杂性与肤浅性
        2.2.2 消费文化中阶层需求的体验与文化认同
        2.2.3 新兴文化形态的助力和引导
        2.2.4 各种时装展示会的涌现与推动
    2.3 近代时尚的传播方式及特点与旗袍织物
        2.3.1 时尚引领者与时尚发源地的逆转和颠覆
        2.3.2 三个层面和三种消费特征
        2.3.3 旗袍时尚的起始年代和各阶段的发展特征
    2.4 本章结论
第3章 技术、品种的被动接受与主动突破——收藏品中的近代旗袍织物设计
    3.1 土布设计的被动改良
        3.1.1 土布的被动改良——挣扎求存
        3.1.2 改良土布的主要品种与设计特点
        3.1.3 土布的纹样设计与民众生活中的消费特点
    3.2 丝绸织物品种设计的日新月异
        3.2.1 从土丝到人造丝的锐意变革
        3.2.2 新型设备的引进与织物品种的设计拓展
    3.3 印染设计的新旧、中西并存
        3.3.1 染色织物——从小众到大众
        3.3.2 印花织物——从手工到机械
    3.4 刺绣、花边设计发展的中西熔铸
        3.4.1 传统手工刺绣与西方机绣
        3.4.2 蕾丝面料与花边设计的别样玲珑
    3.5 本章结论
第4章 观念与表达的中西杂糅——月份牌图像中的近代旗袍织物设计
    4.1 旗袍织物设计中折射的海派文化观念
        4.1.1 包容、开放的意识与海纳百川
        4.1.2 崇洋、趋新之风与都市欲望
        4.1.3 重消费、求享乐的观念与奢华追求
    4.2 近代旗袍织物设计的纹样、色彩发展特征
        4.2.1 外来纹样的大量输入
        4.2.2 近代自主织物纹样设计的发轫
    4.3 色彩观念的裂变与人性的释放
        4.3.1 服饰制度对色彩设计审美取向的影响
        4.3.2 西风东渐对色彩消费观念的影响
        4.3.3 科技进步对色彩设计体系的影响
        4.3.4 着装方式对色彩流行的影响
    4.4 传统程式的超越与突破
        4.4.1 雅文化的沉暮与市民文化的兴起
        4.4.2 设计表现方法的重构与西化
    4.5 本章结论
第5章 消费的表象与女性生活叙事——近代刊物影像中的旗袍织物设计
    5.1 近代刊物对旗袍及织物时尚的引领与叙事
        5.1.1 女性话语的倡导者、传播者、叙事者
        5.1.2 服饰时尚历史形态的保存者
    5.2 名人宝眷与大家闺秀
        5.2.1 名人宝眷的端庄、华贵
        5.2.2 大家闺秀的争奇斗妍
    5.3 “摩登女郎”与演艺明星
        5.3.1 “摩登女郎”的崭露头角
        5.3.2 群星璀璨的别样妩媚
    5.4 知识女性与淡雅隽逸
        5.4.1 “女学生”的独领风骚
    5.5 职业女性与淡雅隽逸
        5.5.1 职场的清新素雅之风
        5.5.2 社会活动的身份标签
    5.6 本章结论
第6章 结论
    6.1 近代旗袍织物是中西文化交融的典型产物
        6.1.1 社会学角度的剖析
        6.1.2 文化学的角度的剖析
        6.1.3 技术学角度的剖析
        6.1.4 传播学角度的剖析
    6.2 近代旗袍织物具有多元性的设计语汇
        6.2.1 品种创新中的“中西杂陈”
        6.2.2 纹样主体文化语义的暧昧与缺失
        6.2.3 色彩的国际化、市场化与文化自觉的非确定性
    6.3 近代旗袍织物设计发展的历史贡献和时代局限
        6.3.1 现代设计观念的发端与确立
        6.3.2 近代设计体系的初步建构
        6.3.3 “拿来主义”盛行下的创新与混杂
    6.4 对现代染织设计发展的启迪与借鉴
        6.4.1 兼收并蓄是设计前行之动力
        6.4.2 自主创新是设计发展之本体
        6.4.3 消费需求是设计变革之引导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获得与学位论文相关的科研成果
    一、主要学术论文
    二、主要着作
    三、主要科研项目
    四、主要获奖
附录A:近代旗袍织物设计数据实录图例
附录B、近代文献中关于近代女性服饰织物、纹样和色彩的论述摘录
附录C、关于“近代旗袍织物数据库”建构的简述

(2)中国近代酒业发展与社会文化变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导论
    1.1 选题意义与论题说明
        1.1.1 选题意义
        1.1.2 论题说明
    1.2 学术史回顾
    1.3 研究方法与思路
        1.3.1 研究方法
        1.3.2 研究思路
    1.4 主要创新与不足
        1.4.1 主要创新点
        1.4.2 存在的不足
第二章 近代中国传统酿酒业的嬗变
    2.1 传统酿酒业发展概况
        2.1.1 近代酒业发展的社会文化背景
        2.1.2 传统酿酒业发展概况
    2.2 各地区酿酒业发展情形
        2.2.1 东北地区
        2.2.2 北方地区
        2.2.3 南方地区
        2.2.4 西南、西北地区
    2.3 传统酒类酿制工艺的发展与成熟
        2.3.1 绍兴酒酿造工艺与鉴别
        2.3.2 高粱酒酿造工艺
        2.3.3 米制烧酒酿造工艺
        2.3.4 市酒酿造工艺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洋酒输入与新式酿酒业的发展
    3.1 中西文化交流视野下的洋酒输入
        3.1.1 近代早期洋酒在中国的传播
        3.1.2 20 世纪上半叶洋酒输入状况
        3.1.3 上海的洋酒品牌
        3.1.4 洋酒在华市场与价格
    3.2 葡萄栽培与葡萄制酒的历程
        3.2.1 近代中国的葡萄种植
        3.2.2 葡萄酒业发展的思路设计
        3.2.3 葡萄制酒的认识与发展
        3.2.4 近代张裕酿酒公司发展情形
    3.3 啤酒业的产生与发展
        3.3.1 中国啤酒业的早期发展
        3.3.2 国产啤酒之一:双合盛啤酒汽水公司
        3.3.3 国产啤酒之二:烟台醴泉啤酒公司
        3.3.4 近代啤酒酿制工艺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近代酒类的生产、运输与推广
    4.1 近代酒业生产基本情形
        4.1.1 酒业生产组织形式
        4.1.2 酒业生产资本及其构成
        4.1.3 酒业营业成本与利润
        4.1.4 酒业工人与工资
    4.2 酒类运输与推销
        4.2.1 酒类运输及其地域范围
        4.2.2 近代酒类的推销
    4.3 酒类品牌推广与保护措施
        4.3.1 广告:酒类品牌推广新方式
        4.3.2 展览会、招幌与酒类品牌展示
        4.3.3 酒票与商标:酒类防伪与法律保护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近代酒类消费及其变迁
    5.1 近代中国的酒类消费场所
        5.1.1 北京的酒店与“大酒缸”
        5.1.2 上海的酒店与酒馆
        5.1.3 绍兴酒店
        5.1.4 下层民众的街头饮酒场景
    5.2 近代酒类消费文化的变迁
        5.2.1 饮酒场所与环境的变化
        5.2.2 酒的侍应方式发生变化
        5.2.3 饮酒诉求出现新的变化
        5.2.4 饮用酒类品种出现变化
        5.2.5 名酒成为消费时尚
        5.2.6 鸡尾酒开始流行
        5.2.7 啤酒文化的发展
        5.2.8 酒礼在国家政治生活中的淡化
    5.3 本章小结
第六章 近代酿酒科技的发展和饮酒危害性的科学认识
    6.1 近代中国酿酒科技的发展
        6.1.1 近代酿酒科技的成就
        6.1.2 中国酿酒研究科学化的先驱:魏喦寿、金培松
        6.1.3 传统酿酒技术的总结与提高:以孙学悟、方心芳为中心
    6.2 饮酒与健康的探索之路:近代对酒的医学认识
        6.2.1 对酒之危害的科学认识
        6.2.2 多举措促进健康饮酒
        6.2.3 关于酒与健康的一些争论
    6.3 本章小结
第七章 近代中国酒税制度的变迁
    7.1 从“厘金”到“烟酒税”:清末酒税制度的初步建构
        7.1.1 清末酒类厘金制度
        7.1.2 从“厘金”到“烟酒税”:清末酒税制度的初步建构
    7.2 北京国民政府的酒税制度设计
        7.2.1 民国初年酒税征收情形
        7.2.2 将酒税列入国家财政预算,改进征收管理
        7.2.3 开征烟酒营业特许牌照税
        7.2.4 建立公卖机构,推行公卖制度
        7.2.5 北京国民政府烟酒税收入状况
        7.2.6 烟酒公卖制度剖析
    7.3 南京国民政府时期酒税制度的变迁
        7.3.1 南京国民政府对酒税管理的整顿
        7.3.2 土酒定额税的开征
        7.3.3 国产烟酒类税沿革
        7.3.4 国产烟酒类税稽征管理
        7.3.5 南京国民政府的烟酒类税收入
    7.4“维民食”与“重国课”:民国禁酒政策演变
        7.4.1“以维民食”:禁酒的初衷
        7.4.2 禁酿与限饮:民国禁酒的主要内容
        7.4.3“以重国课”:财税部门对禁酒的干预
        7.4.4 民国禁酒的贵州案例
        7.4.5“停酿莫如禁饮”:对民国禁酒的考察
    7.5 近代酒税制度构建与酒业发展
    7.6 本章小结
第八章 酒与近代社会文化变迁:以贵州茅台酒为个案
    8.1 近代茅台酒生产概况
    8.2 茅台酒酿制技术的成熟
    8.3“仿茅酒”新品类的形成
    8.4 茅台酒文化的形成与传播
    8.5 限制茅台酒发展的因素
    8.6 本章小结
第九章 结论
论文主要创新点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I:图(表)
附录Ⅱ:作者在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3)红木在首饰设计中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现状
        1.2.1 产品语意学理论研究的现状
        1.2.2 首饰设计理论研究现状
        1.2.3 与红木的设计相关理论研究现状
    1.3 研究目的及意义
        1.3.1 研究目的
        1.3.2 研究意义
    1.4 研究思路和方法
        1.4.1 研究思路
        1.4.2 研究方法
    1.5 论文整体结构
第二章 首饰设计及常用材料概述
    2.1 首饰设计的概念
    2.2 首饰设计的发展
        2.2.1 国外首饰设计的发展
        2.2.2 国内首饰设计的发展
    2.3 首饰设计中的常用材料
        2.3.1 金属材料
        2.3.2 宝玉石材料
        2.3.3 其他材料
    2.4 红木首饰设计现状分析
        2.4.1 红木首饰市场需求现状
        2.4.2 红木首饰设计人才现状
        2.4.3 红木首饰产品设计现状
第三章 红木材料的质感语意研究
    3.1 红木的分类
    3.2 常用红木树种的物理特性
        3.2.1 紫檀木类
        3.2.2 花梨木类与香枝木类
        3.2.3 酸枝木类
        3.2.4 乌木类
        3.2.5 鸡翅木类
    3.3 红木材料的质感语意
        3.3.1 材料的质感
        3.3.2 红木材料的触觉材质感
        3.3.3 红木材料的视觉材质感
第四章 红木材料的情感语意在首饰设计中的传达
    4.1 情感语意的内涵
        4.1.1 本能层面的情感
        4.1.2 行为层面的情感
        4.1.3 反思层面的情感
    4.2 中国红木文化情结
        4.2.1 中国的“木”文化
        4.2.2 红木家具文化
        4.2.3 红木养身保健文化
    4.3 红木材料情感语意分析
        4.3.1 自然、亲切的情感语意
        4.3.2 尊贵、高雅的情感语意
        4.3.3 喜庆、吉祥的情感语意
        4.3.4 个性、时尚的情感语意
    4.4 红木材料的情感语意在首饰设计中的表现
        4.4.1 “中国风”红木首饰
        4.4.2 浪漫风格的红木首饰
        4.4.3 自然风格的红木首饰
        4.4.4 个性时尚风格的红木首饰
    4.5 设计实践
        4.5.1 化蝶鸡翅木吊坠
        4.5.2 回形纹莲花手镯
        4.5.3 云纹藏语吊坠
第五章 红木材料的审美语意在首饰设计中的传达
    5.1 红木材料自身的美感
        5.1.1 香枝木类
        5.1.2 紫檀木类
        5.1.3 酸枝木类
        5.1.4 乌木类
        5.1.5 鸡翅木类
    5.2 形式美法则在红木首饰设计中的运用
        5.2.1 比例与尺度
        5.2.2 对比与调和
    5.3 首饰设计中红木材料的审美搭配研究
        5.3.1 红木材料之间的调和搭配
        5.3.2 红木与金属材料的对比搭配
        5.3.3 红木与宝玉石材料的对比搭配
        5.3.4 红木与其他材料的审美搭配
    5.4 设计实践
        5.4.1 红木蝴蝶项坠设计
        5.4.2 “樱花情”红木首饰
        5.4.3 “甜蜜蜜”红木吊坠系列
        5.4.4 紫檀首饰设计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研究结论
    6.2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A (硕士期间各项成果)

(4)养蟒手记(论文提纲范文)

非洲帝王蝎
北京毒虫联盟
从非洲和美洲邮寄毒蝎
意外飙车
“纯情”是宠物唯一的形容词
我的蟒蛇
绿树蟒
爱变色的龙妹
对面走过黑猩猩
世界养蟒人
穿越冰雪世界的两条小蛇
迫于生计
《有关毒蛇的松散报告》
欧洲蝰蛇
情归亚洲蝮蛇
专情
被神化的莽山烙铁头
越南幻觉
专家贩子和学术腐败
燃烧的爬虫店
繁殖竞赛
走私车里的蟒
蟒流感
大牛……环球国际贸易责任有限公司
不……环球国际贸易没责任无限公司
绿树蟒诞生
亲身挑战海关
越来越疯狂
结束

(5)古罗马与汉代造物艺术比较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节 选题的缘起
        一、全球视野下的比较研究
        二、比较研究架构下的造物艺术
        三、造物艺术比较研究的选题确定
    第二节 古罗马与汉代的可比性概述
        一、横向维度的比较——民族性和世界格局中的位置
        二、纵向维度的比较——文明发展的性质与阶段
    第三节 课题的相关内容及说明
        一、研究对象与研究目的
        二、课题研究的主要方法
        三、课题相关概念的阐释
    第四节 课题的研究现状和论文基本结构
        一、课题研究的相关历史与现状
        二、论文的基本结构
第一篇 造物艺术的文化成因比较
    第一章 古罗马与汉代的文化背景
        第一节 自然生态与经济环境
        一、各具优势的自然生态基础
        二、差异的经济类型与对外贸易方式
        第二节 历史进程下的社会政治结构
        一、扩张与统一的历史进程
        二、不同社会制度的建构
        第三节 社会心理与意识形态
        一、多元融合的信仰观念
        二、世俗欢娱的风化面貌
    第二章 古罗马与汉代的造物范式
        第一节 造物范式的物质因素
        一、自然环境对造物实践规范的作用
        二、经济杠杆对造物实践规范的操纵
        第二节 造物范式的文化传统与社会变革因素
        一、传统文化延续下的造物实践规范
        二、政治进程推动中的造物实践规范
        第三节 造物范式的精神因素
        一、精神信仰对造物实践规范的指导
        二、风尚习俗对造物实践规范的影响
    第三章 古罗马和汉代的艺术意志
        第一节 两种艺术意志的内在分歧
        一、中西艺术意志的视知觉方式与心理需求
        二、古罗马和汉代艺术意志的定位
        第二节 两种艺术意志的具体形式差异
        一、共时性的立体空间与历时性的平面空间
        二、不同的构图关系与细节
第二篇 造物艺术的形态比较
    第一章 古罗马和汉代造物的材质与工艺
        第一节 不同技术传统的金属工艺
        一、全面成熟与发展的金银工艺
        二、青铜的锻打技术与铸造工艺
        三、截然不同的冶铁之路
        第二节 陶工艺的两种发展轨迹
        一、陶器工艺不同趋向的转折
        二、更迭与积累的工艺特点
        三、釉陶技术的探索与发展
        第三节 各居主导地位的玻璃与漆器
        一、兴盛一时的罗马玻璃器和汉代漆器
        二、玻璃工艺的两种系统
        第四节 相互交流与促进的纺织工艺
        一、不同的麻织原料与外来的棉纺技术
        二、丝织物与毛织物的交流与传播
        三、织造工艺的区别与相互影响
        第五节 各取其好的玉石工艺
        一、宝石与软玉
        二、各擅其长的工艺技法
        三、不同的石雕材质与工艺
    第二章 古罗马和汉代造物的结构形态
        第一节 观念与结构统一的空间营造
        一、不同中心与方位的空间观念
        二、"天圆地方"与"天地皆圆"的空间形态
        三、空间轴线与分割布局的差异
        四、两种建筑结构体系
        五、"模块化"和"结构化"的空间组织变化
        第二节 社会秩序与审美情趣相应的服饰定制
        一、基本服饰结构的选择与演变
        二、服饰的具体结构形态与审美
        三、灵活与森严的服饰制度
        四、妆饰方式的异趣
        五、适应不同战事的甲胄结构
        第三节 与起居空间相适应的家具结构
        一、起居方式决定的家具结构形态
        二、内部空间影响下的家具结构与陈设布局
        第四节 技术功能为先的工具结构
        一、适应不同农作方式的农具构造
        二、便于海航与河运的船舶构造与技术
        三、车辆构造系统的异同与创新
        四、各自机械发明的丰富成就
        第五节 完善的武器构造系统
        一、军事战术方式沿革下的武器配备
        二、不同兵器品种与性能的构造
    第三章 古罗马和汉代造物的形制
        第一节 饮食器具的器形
        一、型制的传统与演变
        二、与功能对应的平台
        三、主体造型的基本特点
        四、体面线脚和局部处理
        第二节 照明器具的造型
        一、照明技术对灯具造型的影响
        二、灯具的器物原型与演进
        三、灯具造型变化的规律
        第三节 肖形器物的形态分析
        一、肖形的丰富题材
        二、局部具象与整体意象
        三、生硬与自然的细节处理
        四、活泼与沉稳的动态处理
    第四章 古罗马和汉代造物的纹样装饰
        第一节 几何纹样
        一、几何纹样的缘起
        二、连续几何纹样的构成格式
        三、几何纹样的象征含义与组织方式
        第二节 典型纹饰
        一、植物卷须纹和云气纹的渊源
        二、莨苕卷须与云气纹的表现特征
        三、莨苕卷须与云气纹的演化与组织
        第三节 装饰的各式题材与母题
        一、植物题材与母题
        二、动物题材与母题
        三、人物与人造物的题材母题
        四、色彩装饰
        第四节 装饰的主题内容与表现方式
        一、装饰的中心主题与内容
        二、装饰的艺术表现方式
第三篇 造物艺术的审美风格比较
    第一章 古罗马和汉代造物风格之特征
        第一节 造物风格的形成
        一、渐进形成的古罗马风格
        二、汉代风格的彰显与确立
        三、两种造物风格形成的本质差异
        第二节 造物的"风格描述"
        一、材质的显性与隐性
        二、形式差别的本质
        三、组织结构的整体化与模件化
        第三节 造物的"风格评价"
        一、"风格评价"的历史梳理
        二、相似的"崇高感"
        三、"闳中肆外"与"重丽轻靡"的分析
    第二章 古罗马和汉代造物风格之审美心理探源
        第一节 艺术心理的审美定势
        一、外倾与内倾的内心体验
        二、"虚"与"实"的审美观照
        第二节 艺术思维的内在逻辑
        一、数理逻辑和直觉类推
        二、细化分析与整体综合
        第三节 艺术观念的价值取向
        一、群体伦理与个体意志的价值观念
        二、辩证二元与对立二元的世界观念
    第三章 古罗马与汉代造物风格之演变
        第一节 造物风格的演变规律
        一、造物风格演变与历史进程相契相离
        二、造物风格演变的动因
        三、造物风格演变的两种方式
        第二节 古罗马和汉代造物风格的内在演进
        一、从西汉晚期到东汉—汉代造物风格的日臻完善
        二、从弗拉维王朝到安东尼时代—古罗马造物风格的极情尽致
        三、古罗马和汉代造物风格内在演进的异同
        第三节 古罗马和汉代造物风格的变迁演化
        一、风格演化的内因
        二、风格演化的外因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博士研究生期间发表的论文
致谢

(6)行走在银幕上的德古拉 ——吸血鬼影片的文化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 德古拉与吸血鬼影片
        1. 西方文化视域中的吸血鬼
        2. 吸血鬼影片的界定
    (二) 研究的价值和意义
        1. 特殊的银幕形象
        2. 与时代文化的交叉与互动
        3. 文化学的价值和意义
        4. 对中国电影的启发
    (三) 国内外研究现状
    (四) 主要研究内容、方法与创新之处
    (五) 难点及对策
一、从坟墓到银幕
    (一) 传说中的吸血鬼
        1. 民间传说中的几个关键词
        2. 教会及其他官方卷宗记载的吸血鬼
        3. 科学视野中的吸血鬼
    (二) 文学中的吸血鬼
        1. 哥特角色的早期定位
        2. 布拉姆·斯托克的《德古拉》小说与电影
    (三) 行走银幕的吸血鬼
        1. 无声的嗜血者
        2. 以德古拉之名复活
二、德古拉的黑白派对
    (一) 环球公司的恐怖形象
        1. 环球公司早期的恐怖片
        2. 德古拉与横行银幕的怪物
    (二) 死亡与复活的奇观
        1. 宗教与科学的双重幻想
        2. 恐怖原型的观看
    (三) 黑白影像的死亡派对
        1. 《诺斯费拉图》:“德古拉”的神秘主义影像
        2. 贝拉?卢戈西与好莱坞的德古拉
        3. 范·海辛及其他男性角色
        4. 德古拉的命运与B 级片的发展
    (四) 德古拉与大众文化的契合
        1. 德古拉形象的“脸谱”特性
        2. 跨类型的尝试与演绎
        3. 德古拉形象的媒介渗透
        4. 叛逆的大众文化角色
三、德古拉“多彩”的银幕进化
    (一) 时代背景与恐怖片的分流
        1. 嬉皮文化对恐怕片创作观念的影响
        2. 辉煌年代的多元化视角
    (二) 汉莫公司出品的吸血鬼
        1. 克里斯托弗·李的德古拉
        2. 汉莫公司的情色吸血鬼
    (三) “多彩”的吸血鬼家族
        1. 桃色吸血鬼
        2. 缤纷哥特风
        3. 浪漫德古拉
        4. 黑色科幻潮
    (四) 德古拉的时代危机
        1. 与现代生活相接
        2. “年轻化”的尝试
        3. 德古拉与现代文明
四、新一代的吸血鬼
    1. 德古拉的沉寂
    2. 大众文化对类型片的解构
    3. 吸血鬼新生代的变革与定位
    4. 变异的东洋面孔
五、德古拉家族的复兴
    (一) 史诗片的惊艳复归与吸血鬼故事的深度讲述
        1. 深情诠释的巅峰形象:科波拉的德古拉
        2. 人性的深刻批判者:吸血王子莱斯塔
    (二) 动作恐怖片的泛滥与动漫、游戏改编的潮流
        1. 血浆片的华丽变身
        2. 游戏改编的同步化
    (三) 城市生存危机与吸血鬼灾难片亚类型的形成
        1. 城市危机题材迅速的类型化
        2. 吸血僵尸的新形象
    (四) 另类爱情故事与吸血鬼校园题材的热播
        1. 由坏人到恋人
        2. 由恶魔到天使
六、影像符号系统与隐喻
    (一) 形象的隐喻功能
        1. 形象的符号化
        2. 隐喻的生成与观看
    (二) 内在符号隐喻
        1. 影像的此在:唇齿和眼睛
        2. 自我的幻灭:镜子与斗篷
        3. 超我的神话:血液与十字架
    (三) 外在符号喻示
        1. 罪恶的空间喻示:古堡与城市
        2. 欲望的场所展现:酒吧与实验室
        3. 本我的光影折射:阳光与阴影
七、审美的中间状态
    (一) 身份的中间状态
        1. 人鬼拼接的自由身份
        2. 生者与死者的对话
        3. 善与恶之间的徘徊
        4. 雌雄莫辩的午夜情挑
    (二) 经验与超验
        1. 身与影:犹在镜中
        2. 形与神:短暂悬置
    (三) 观看的中间状态
        1. 在场与不在场
        2. 记忆与幻象的中间状态
八、吸血鬼影片的文化关怀
    (一) 被设计的观众
        1. 仪式化的黑暗角色
        2. 移情与观看
        3. 暴力、秩序与男性视角
        4. 影院“惊吓”的吸引力
    (二) 死亡景观与情爱幻想
        1. 肉身的迷恋
        2. 身体变形与死亡表演
        3. 颈上的死神之吻
    (三) 人性的寓言和心灵的阴影
        1. 原罪与赎罪:吸血鬼不可抗拒的命运
        2. 神秘与孤独:身份对抗与精神放逐
        3. 死亡与永生:对生命超越的幻想
    (四) 现实阴影与自我指涉
        1. 战争的阴影与德古拉系列影片
        2. 意识形态反抗与僵尸电影的繁荣
        3. 科技焦虑、生存危机和吸血僵尸科幻恐怖片
结语
附录
    一、参考文献
        (一) 专着
        1. 英文书目
        2. 中文书目
        (二) 论文
        1. 英文论文
        2. 中文论文
    二、参考影片目录
        1. 吸血鬼影片目录
        2. 恐怖片目录
作者在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公开发表的论文
后记

(8)中国玉石文化传统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课题缘起
    1.2 研究背景与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研究背景
        1.2.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本文思路与章节重点
        1.3.1 玉石文化传统的划分
        1.3.2 本文分析的出发点
        1.3.3 本文分析的思路
    1.4 研究方法与理论
        1.4.1 相关文化研究理论
        1.4.2 田野考察方法
    1.5 研究的创新点
第2章 神人结体与宗法结构的远古传统
    2.1 从石器到玉器
        2.1.1 神灵之石与玉石分化
        2.1.2 鬼斧神工
    2.2 混沌至清晰:原始宗教到宗法的视觉角色转变
        2.2.1 生产与生活中的角色混同
        2.2.2 宗法制度下的被视者
    2.3 神人结体与原始宗法的产物
        2.3.1 神人结体与原始宗法之间的关联
        2.3.2 惟玉为葬
        2.3.3 神徽与威权
        2.3.4 宗法玉制
第3章 权力意志与比德理念的古典传统
    3.1 权势话语:权力意志的结构形式
        3.1.1 权势话语的构成基础
        3.1.2 权势话语的转移
        3.1.3 权势话语的表达
    3.2 比德符号:价值观念的诠释
        3.2.1 比德价值观念的历史发展及意义
        3.2.2 比德符号的意义衍化
    3.3 透镜观看:时空与社会场域中的阅读
        3.3.1 时空维度下的装饰
        3.3.2 社会场域中的身体与身份
第4章 大众消费与时尚意象的现代传统
    4.1 分散-合作化-集散:玉石经济的民主化进程
        4.1.1 动荡时期的分散模式:传统的稳定存在
        4.1.2 特殊时期的合作化模式:历史任务与传统的转变
        4.1.3 改革时期的集散模式:大众意向的传统方向
    4.2 时尚的符号:玉石文化的民主化发展
        4.2.1 工艺技术与商人的策略:生产为主的现代时尚
        4.2.2 从精英到大众:时尚消费者的身份与地位
        4.2.3 从匿名到署名:设计身份的凸现与职业身份的多重化
    4.3 从经济资本到文化资本:当代玉石文化的权势话语
        4.3.1 田黄之金:当代玉石经济资本
        4.3.2 无价之玉:文化资本及其投入
    4.4 传统玉德观念的转变:德符之辨
        4.4.1 “符”与审美观念的变化
        4.4.2 “德”与价值观念的变化
        4.4.3 德符之辨
第5章 结论
    5.1 远古传统:神性的开端
    5.2 古典传统:君权德威的符号
    5.3 现代传统:强“利”“欲”而弱“德”“信”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A 五代后唐之后有关赝玺、疑玺历史记载
附录B 《长物志》与《闲情偶寄》关于玉石物品的品评
附录C 扬州玉雕行业历史沿革及相关政策(1956年以来)
附录D 人物访谈及评述
附录E 特色产业基地的资源开采、利用和保护等状况
附录F 国内主要玉石特色产业基地的产业状况
附录G 观察记录
附录H 中国工艺美术大师工艺雕刻(玉石)类名单
附录I 1984年与2005年传统工艺美术玉石雕刻类省市分布情况以及2006年首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中的玉石雕技艺项目
附录J 近年主要的玉石特色产业基地文化战略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9)杜鹃花资源及其园林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0 前言
    0.1 研究背景与意义
    0.2 研究方法与内容
        0.2.1 查阅资料
        0.2.2 实地调查和工作实践
        0.2.3 研究内容
1 杜鹃花的起源与地理分布
    1.1 杜鹃花的起源
    1.2 杜鹃花的种类与地理分布
    1.3 杜鹃花的传播
        1.3.1 杜鹃花的自然传布
        1.3.2 杜鹃花的人为传播
2 杜鹃花资源
    2.1 亚洲杜鹃花
        2.1.1 中国常见或影响较大的杜鹃花
        2.1.2 朝鲜有影响的杜鹃
        2.1.3 日本有影响的杜鹃种类
    2.2 欧洲杜鹃花
    2.3 北美洲杜鹃花
    2.4 大洋洲杜鹃花
3 杜鹃花的观赏特性与文化内涵
    3.1 杜鹃花的观赏特性
        3.1.1 五彩缤纷的花
        3.1.2 多姿多彩的叶
        3.1.3 多变的树型
        3.1.4 迷人的芳香
    3.2 杜鹃花的文化内涵
4 杜鹃花的园林应用方式
    4.1 盆花——我国传统的园林应用方式
        4.1.1 室内布置
        4.1.2 室外布置
    4.2 盆景——我国特色的园林应用方式
    4.3 展览——最有利于观赏的应用方式
    4.4 露地栽植
        4.4.1 营建专类杜鹃园
        4.4.2 园林绿化
5 我国杜鹃花的园林应用现状与分析
    5.1 我国杜鹃花的栽培与生产现状
    5.2 我国杜鹃花的园林应用现状
        5.2.1 开展杜鹃花为特色的生态旅游
        5.2.2 举办杜鹃花为主题的展览
        5.2.3 作为盆景与盆花的应用
        5.2.4 在绿化上的应用
        5.2.5 建设杜鹃花专类园
    5.3 我国杜鹃花应用状况的讨论与分析
        5.3.1 种质资源方面
        5.3.2 园林应用方面
        5.3.3 专类园建设方面
6 讨论与展望
    6.1 资源方面
        6.1.1 杜鹃花的遗传多样性优势将得到更大发挥
        6.1.2 丰富的杜鹃花自然景观资源将成为生态旅游的热点
        6.1.3 资源优势将逐渐转化成品种优势
    6.2 园林园艺方面
        6.2.1 可应用的杜鹃花种类将不断增多
        6.2.2 杜鹃花的园艺水平不断提高
        6.2.3 杜鹃花产品科技含量更高
        6.2.4 杜鹃花的应用前景会更广阔
        6.2.5 杜鹃花的应用形式更灵活多样
    6.3 文化方面
        6.3.1 杜鹃花文化内涵在不断升华
        6.3.2 杜鹃花文化影响在不断扩大
        6.3.3 杜鹃花使我国与国外的合作与交流更广泛
参考文献
研究生简历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有关杜鹃花研究论文
致谢

(10)彩色棉混纺针织产品的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前言
    1.2 天然彩色棉的研究现状与发展前景
    1.3 天然彩色棉的结构和性能
    1.4 天然彩色棉产品的研究意义
    1.5 天然彩色棉产品的开发
    1.6 本课题研究的方法及内容
    参考文献
第二章 彩色棉混纺纱性能测试研究
    2.1 概述
    2.2 原料选择
    2.3 纱线力学性能测试
    2.4 纱线捻度测试
    2.5 纱线毛羽测试
    2.6 纱线吸湿性测试
    2.7 纱线条干均匀度测试
    2.8 纱线品质分析
    2.9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三章 彩色棉混纺针织物柔软整理研究
    3.1 概述
    3.2 彩色棉混纺针织物的制备
    3.3 纤维素酶生态整理研究
    3.4 柔软剂柔软整理研究
    3.5 二次柔软整理研究
    3.6 不同柔软整理对彩色棉织物色泽的影响
    3.7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四章 彩色棉混纺针织物制备
    4.1 概述
    4.2 彩色棉混纺针织物的编织
    4.3 彩色棉混纺针织物的整理
    4.4 彩色棉混纺针织物的光坯物理指标
    参考文献
第五章 彩色棉混纺针织物服用性能研究
    5.1 概述
    5.2 试样规格
    5.3 彩色棉混纺针织物服用性能的测试与分析
    5.4 彩色棉混纺针织物起毛起球性能研究
    5.5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六章 彩色棉混纺针织物风格研究
    6.1 概述
    6.2 织物手感的评价方法
    6.3 彩色棉混纺针织物手感的力学性能测试
    6.4 彩色棉混纺针织物基本风格评定
    6.5 彩色棉混纺针织物综合风格评定的数学方法
    6.6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七章 结论及展望
    7.1 本课题主要结论
    7.2 展望
附录1 实验测试数据
附录2 彩色棉混纺针织物手感灰度关联分析 MATLAB程序
附录3 KES-F风格仪实验测试数据
本人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
致谢

四、褐色系钻石在欧洲市场走俏(论文参考文献)

  • [1]近代江浙沪旗袍织物设计研究(1912-1937)[D]. 龚建培. 武汉理工大学, 2018(07)
  • [2]中国近代酒业发展与社会文化变迁研究[D]. 郭旭. 江南大学, 2015(11)
  • [3]红木在首饰设计中的应用研究[D]. 杨筱静. 昆明理工大学, 2015(01)
  • [4]养蟒手记[J]. 王欢. 中国作家, 2011(18)
  • [5]古罗马与汉代造物艺术比较研究[D]. 朱文涛. 苏州大学, 2010(11)
  • [6]行走在银幕上的德古拉 ——吸血鬼影片的文化学研究[D]. 陈娟. 上海大学, 2010(01)
  • [7]职道——一个推销员的生存录[J]. 邰勇夫. 中国作家, 2009(08)
  • [8]中国玉石文化传统研究[D]. 朱怡芳. 清华大学, 2009(02)
  • [9]杜鹃花资源及其园林应用研究[D]. 朱春艳. 浙江大学, 2008(09)
  • [10]彩色棉混纺针织产品的性能研究[D]. 严雯. 东华大学, 2007(05)

标签:;  ;  ;  ;  ;  

棕色系列钻石畅销欧洲市场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