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lsen-P在土壤剖面中的分布特征及深施磷的影响

Olsen-P在土壤剖面中的分布特征及深施磷的影响

一、土壤剖面中Olsen-P的分布特征与深层施磷的效应(论文文献综述)

白新禄[1](2021)在《设施菜地土壤氮素累积及调控研究》文中指出自上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种植业结构发生巨大变化,传统粮食作物种植面积不断降低,而以高投入高产出为特征的果树、蔬菜种植面积不断扩大。设施蔬菜作为重要的蔬菜种植模式,成功解决了我国北方冬春季蔬菜生产以及南方避雨栽培难题,为保证我国蔬菜周年供应做出了巨大贡献。我国设施栽培以小农户为主,生产中“大水大肥”普遍,水氮过量问题突出,导致氮素在土壤大量累积,造成土壤盐渍化、土壤酸化等问题,氮素损失风险高。但有关设施菜地氮素累积动态以及与氮素投入(或氮素盈余)的定量关系,累积氮素特别是硝态氮在土壤剖面的迁移及动态变化过程,我国设施菜地从田块到区域尺度土壤剖面硝态氮累积及影响因素,减氮、控水及配施硝化抑制剂等不同措施阻控氮素累积的效果等尚缺乏系统的研究。因此,本研究采取田间试验与大数据分析相结合的方法研究了我国设施菜地土壤氮素累积及其影响因素。通过对黄土高原新建设施温室连续五年的定点监测,研究了设施菜地氮素投入、盈余、土壤氮素累积动态及其与氮素盈余的关系;通过大数据分析法研究了全国设施菜地硝态氮累积现状、影响因素及不同调控措施阻控硝态氮淋溶(下层硝态氮累积)的效果;通过连续两年3季的田间试验,比较了减氮、控水及配施硝化抑制剂等水氮调控措施阻控氮素累积及损失的效果。获得以下主要结论:(1)连续五年定点监测明确了新建设施菜地氮素投入、携出和盈余以及氮素动态累积状况。结果表明,设施菜地生产中过量施氮问题突出,年均氮素投入量为1871kg N ha-1。其中,有机肥带入的氮素量为1136 kg N ha-1,占总氮素投入量61%。年均氮素盈余量达1354 kg N ha-1。过量施氮导致土壤全氮和硝态氮快速累积,新建设施菜地种植5年后0-100 cm土壤全氮显着高于种植前。0-100 cm和0-200 cm土壤硝态氮累积量随种植年限显着增加,其年均增长速率分别为182 kg N ha-1yr-1和225 kg N ha-1yr-1。0-20 cm土壤pH随种植年限显着降低,0-100 cm土壤电导率(EC)随种植年限显着增加。过量氮素盈余导致设施菜地土壤全氮和硝态氮快速累积,由此引发的环境效应值得关注。(2)设施菜地土壤剖面硝态氮累积量高。测定的陕西杨凌15个设施菜地0-500 cm土壤硝态氮累积为2311-12157 kg N ha-1,平均累积量达5860 kg N ha-1。采用Meta分析首次估算了全国设施菜地硝态氮累积量,结果显示,全国设施菜地0-400 cm土壤硝态氮累积量为950-1487 kg N ha-1,占累积氮素投入量的13%-17%,硝态氮年均累积速率为16-62 kg N ha-1yr-1。其中,65%-70%的硝态氮分布在根区(0-100 cm)之下。氮素投入量和土壤pH是决定0-100 cm土壤硝态氮累积的正效应因素,而土壤有机碳含量和土壤C/N是决定0-100 cm土壤硝态氮累积的负效应因素;水分投入量和氮素投入量是决定100 cm以下土壤硝态氮累积的正效应因素,而土壤粘粒含量、土壤有机碳含量和土壤C/N是决定100 cm以下土壤硝态氮累积的负效应因素。因此,对于给定的设施菜地而言,其粘粒含量与pH相对稳定,减氮、控水和增碳可以作为阻控设施菜地硝态氮累积的主要措施。(3)降低根区硝态氮淋溶是阻控根区以下土壤硝态氮累积的关键。Meta分析结果显示,四种阻控措施:氮肥管理措施(包括减氮、氮肥增效剂和有机肥替代化肥)、水分管理措施、水氮综合调控措施、填闲作物措施分别使设施菜地根区硝态氮淋溶量降低了22%、24%、48%和35%,分别显着增加单位刻度硝态氮淋溶量蔬菜产量(蔬菜产量/硝态氮淋溶量)27%、31%、87%和44%。但对于氮素累积的设施菜地若只采取水分管理措施(减灌)存在降低蔬菜产量的风险。土壤理化性质(如土壤质地、pH等)显着影响阻控措施的效果。因此,氮素管理措施和水氮调控措施是消减设施菜地硝态氮淋溶损失的简便、高效的阻控措施。(4)有机碳源投入增加了设施菜地N2O排放的风险。田间试验表明,夏休闲期间设施菜地施用有机肥且灌溉后导致N2O排放显着增加,其N2O排放量可占年排放量的20%以上。培养试验表明,添加有机肥提取的水溶性有机物(WSOM)导致设施菜地土壤N2O排放增加了1-3倍。在高水分条件下(70%-90%土壤孔隙含水量),N2O排放与CO2排放呈现极显着正相关关系,说明高水和碳源投入后,反硝化途径的N2O排放可能是设施土壤N2O排放的主要途径。因此,建议将设施菜地夏休闲期间的N2O排放纳入设施菜地N2O排放清单;应当降低硝态氮累积,合理管控土壤水分,来减少N2O排放风险。(5)连续两年3季田间试验表明,减氮40%、减水14%-28%措施对番茄和甜瓜产量和氮素携出量无显着影响,但显着提高了氮肥利用率29%-88%,显着降低0-200cm剖面硝态氮累积25%-74%。同时,水氮调控措施显着降低NH3挥发1%-17%,显着降低N2O排放50%-88%。与仅施化肥相比,化肥氮配施硝化抑制剂(DMPP)进一步降低土壤硝态氮累积和N2O排放,但存在增加NH3挥发的风险。与仅施化肥相比,有机肥替代以及有机肥替代加秸秆进一步降低土壤硝态氮累积,但存在增加N2O挥发的风险。可见,设施菜地具有较大的节氮和节水潜力,减氮控水是阻控设施蔬菜栽培中氮素累积与损失、提高氮肥利用率的有效措施。而在减氮控水基础上如何合理的配合其他调控措施需要进一步研究。综上所述,设施菜地生产过程中氮素盈余量高,导致土壤剖面累积了大量氮素,累积氮素以硝态氮为主。水氮投入共同驱动了硝态氮在土壤剖面的累积及分布。水氮调控是阻控设施菜地硝态氮累积及淋溶损失的主要措施;减氮控水措施在保证蔬菜产量的前提下,显着降低了土壤剖面硝态氮累积及氮素损失,提高了氮肥利用率。在减氮控水基础上配合硝化抑制剂、配施有机肥、配施有机肥加秸秆,进一步降低土壤剖面硝态氮累积,但存在增加其他氮素损失的风险。因此,设施栽培体系如何合理的施用硝化抑制剂和有机肥(秸秆),需要进一步研究。

马天爽[2](2020)在《板栗根系及土壤环境对地膜覆盖的响应》文中研究说明我国板栗主要栽植在丘陵山地区域,灌溉条件较差,而覆膜是一种有效的蓄水保墒措施,能够改善土壤条件。为探明板栗根系生长和土壤环境对地膜覆盖的响应,根系与土壤的相关关系,以及覆膜对雌雄花比例的影响,以河北省遵化市魏进河林场的‘遵化短刺’为试验材料,进行覆膜和不覆膜处理,在根系生长较为旺盛的初花期和成熟期采集根系和土壤,测定细根根长、根表面积、根体积,连续监测土壤含水率、土壤温度,测定土壤养分,于盛花期调查雌雄花数量。研究结果如下:(1)自然生长的板栗初花期的细根根长、根表面积、根体积在0-10cm、10-20cm、20-30cm三个土层中的分布呈增加趋势,成熟期的细根根长呈减少趋势,根表面积、根体积表现为20-30cm土层>0-10cm土层>10-20cm土层。覆膜处理下,两个时期的细根根长、根表面积、根体积的最大值出现在10-20cm土层。在水平方向,随着与树干距离的加大,根系分布呈现减少趋势。(2)覆膜能够促进板栗细根生长,覆膜使初花期的根长、根表面积、根体积分别提高了34.01%、34.72%、37.60%,成熟期分别提高了12.85%、27.45%、40.36%。(3)土壤含水率在5月上旬到6月上旬呈下降趋势,6月上旬到8月上旬呈上升趋势,8月上旬到10月下旬呈下降趋势;土壤温度在5月上旬到8月上旬呈上升趋势,8月上旬到10月下旬呈下降趋势。地膜覆盖使5-10月这段时间的平均土壤含水率、土壤温度分别提高了30.43%、5.26%。(4)土壤有机质、土壤全氮、土壤有效磷、土壤速效钾含量随土层加深呈减少趋势。覆膜使初花期的土壤有机质、土壤全氮、土壤有效磷、土壤速效钾分别提高了14.78%、11.73%、102.77%、8.65%;成熟期分别提高了18.88%、12.71%、32.18%、2.77%。(5)与根长、根表面积、根体积相关性最强的土壤因子是土壤有效磷、土壤温度和土壤全氮。未覆膜下,根长(Y?)、根表面积(Y?)、根体积(Y?)的最优回归方程分别为Y?=0.545X?-46.534X?+178.094X?+1036.842、Y?=0.091X?-5.346X?+138.372、Y?=0.001X?-0.073X?+1.865;覆膜下,根长(Y?)、根表面积(Y?)、根体积(Y?)的最优回归方程分别为Y?=0.425X?+186.431X?-46.55、Y?=0.073X?-1.994X?+64.528、Y?=0.001X?-0.030X?+0.939。X?、X?、X?分别代表土壤有效磷、土壤温度、土壤全氮。(6)覆膜显着提高了板栗的雌花数以及雌雄花比例(P<0.05),增长率分别为49.22%、50.00%,覆膜使雄花序数减少了5.02%。

沈玉芳,李世清[3](2019)在《施肥深度对不同水分条件下冬小麦根系特征及提水作用的影响》文中指出【目的】研究施肥深度对不同水分条件下2个不同品种冬小麦根系提水作用的影响,为制定旱地作物水分管理策略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以抗旱型长武134(CW134,R)和水分敏感型西农979(XN979,S)冬小麦为试验材料,采用自行设计的上下分层隔离式土培箱装置(分为上室(0~20cm)和下室(20~60cm)),设2个水分处理,分别为上层中度水分胁迫(M,上室土壤水分含量为田间持水量的55%~60%,下室为70%~75%)和上层重度水分胁迫(D,上室为田间持水量的35%~40%,下室为70%~75%);对CW134设不施肥(N)、上层施肥(U)、下层施肥(L)3个施肥处理,对XN979仅设上层施肥(U)1个施肥处理,通过时域反射计(TDR)对不同处理的土壤含水量进行控制和观测。研究不同水分条件下,施肥深度对不同品种冬小麦根系提水作用、土壤体积含水量、耗水量、籽粒产量、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结果】品种和施肥深度显着影响不同水分条件下冬小麦根系长度(RL)、根系表面积(RSA)和根系体积(RV)(P<0.05)。M和D条件下,上层施肥处理冬小麦CW134的RL、RSA和RV分别较XN979显着增加。2个冬小麦整个生育期提水量变化均呈单峰状,除不施肥处理根系提水量在灌浆期达到最大外,其余施肥处理提水量均在扬花期达到最大。M条件下上层处理冬小麦CW134的土壤体积含水量在23:00左右开始上升,至第2天凌晨01:00-05:00均保持高水平,随后又开始迅速下降;而XN979土壤体积含水量只在01:00-03:00出现峰值,随后也迅速下降。D条件下上层施肥处理CW134和XN979土壤体积含水量变化与M条件下类似,只是CW134的土壤体积含水量在03:00-05:00出现峰值。冬小麦全生育期根系提水总量及作物水分利用效率受作物品种、水分处理和施肥深度共同影响,表现出一定的显着性差异。与M相比,D条件下CW134和XN979的全生育期提水总量均降低,但相同水肥条件下CW134生育期根系提水总量、水分利用效率高于XN979。【结论】在旱作农业中可利用抗旱型冬小麦品种较发达的根系和较高的生育期提水作用来充分发掘深层土壤水分;施肥深度也可以调节作物根系分布特征及提水作用,能进一步促进作物对有限水分的高效利用。

谷丰[4](2018)在《典型砂姜黑土区农田土壤水分养分动态变化特征及模拟》文中认为黄淮海平原是国家“十二五”规划中我国重要的农业区域及七大农产品主产区之一。其农业生产发展质量及前景对中国的农业、经济乃至粮食安全均有相当重要的影响。黄淮海平原区农业增产潜力最大的地区主要是黄河以南、淮河以北的淮北平原地区,包括河南豫东南、山东鲁西南、安徽皖北和江苏苏北等四个区域。淮北地区广泛分布的砂姜黑土是造成粮食产量达不到其生产潜力的主要原因。针对砂姜黑土农田生产力不高的问题,首先需要对农田系统中物质循环和能量转化规律有较好的认识。而由于砂姜黑土土壤结构较为复杂,土壤剖面中存在明显的裂隙以及钙质结核,农田土壤水分养分运动过程的定量化较为困难,仅仅依靠单纯的田间试验很难满足需求。土壤-作物系统模型在定量描述复杂土壤过程中具有明显优势,它也可以为砂姜黑土区农业系统管理决策分析提供依据。本研究针对淮北平原典型砂姜黑土试验田开展土壤基本性质以及水分养分动态研究:首先对于砂姜黑土试验田土壤养分、颗粒组成以及钙质结核含量空间分布开展研究,分析了砂姜黑土土壤生产力障碍因子;第二,定量研究了钙质结核对于土壤持水性质的影响;第三,利用模型模拟的方法对秸秆覆盖下不同地块砂姜黑土土壤水分运动规律进行了探究,并研究了土壤大孔隙对土壤水氮运移的影响。结论如下:(1)砂姜黑土试验田土壤养分含量以及钙质结核含量的空间变异性较大,粘粒含量分布较为均匀。砂姜黑土试验田表层土壤有机质含量、有效磷、速效钾、全氮、碱解氮含量均偏低,平均含量分别为11.555gkg-1、1.681mgkg-1、77.351 mgkg-1、660.29mgkg-1 和 64.171 mgkg-1,在全国第二次土壤普查养分分级标准中分别为第五、六、四、五、四级。钙质结核从20-40cm 土层开始出现,含量随着土壤深度的加深而增大,含量最高可达0.441 gg-1。试验区土壤的粘粒含量较高,最高可达43.20%,在美国制土壤质地分类标准中属于粉质粘壤土。(2)小粒径钙质结核含量高的混合样品含水量大于大粒径钙质结核混合样品,2-5 mm、5-8 mm和8-30 mm粒径钙质结核的饱和含水量分别为0.251、0.220、0.196 cm3 cm-3。钙质结核的加入可以显着地改变土壤水分特征曲线。混合样品的含水量随着钙质结核含量的增大而降低。混合样品水分特征曲线进气值随着钙质结核含量的增大而明显降低。土壤有效含水量随着钙质结核含量的增多而线性降低。与无钙质结核土壤相比,当钙质结核含量为30%时,有效含水量降低了9.2-14.4%。在估计含有钙质结核的土壤有效含水量时应同时考虑钙质结核的含量及含水量,否则其估计值会偏离实际值,可能导致错误的灌溉措施从而致使作物受旱或者水分浪费。(3)秸秆覆盖能够显着提高土壤含水量,秸秆覆盖对表层土壤含水量的影响比底层更为明显,在试验期间,秸秆覆盖下表层土壤含水量升高了 0.010~0.019cm3cm-3。与常规种植相比,秸秆覆盖下土壤硝态氮含量呈现先降低后升高的趋势。秸秆覆盖下作物的生长也符合先抑制后促进的特征。秸秆覆盖下小麦产量显着低于常规种植处理,年均减产547.3 kg ha-1,而玉米产量与常规种植处理差异不显着,这主要是由于秸秆覆盖降低土壤硝态氮含量,且增加了病虫害的影响。西面试验田作物生长状况显着好于东面试验田,作物株高、叶面积指数、地上部生物量和作物产量均高于东面试验田。西面试验田年均产量比东面试验田高530.4 kg ha-1。这主要是由于西面试验田土质较为疏松,有效含水量高,且有机质含量高。(4)经过调整模型参数,RZWQM模型能够较好的模拟出2014-2016年东西两块试验田不同处理下土壤含水量、硝态氮动态变化和作物的生长,模拟值与实测值的NSE均大于0.5。但由于RZWQM模型不能考虑到秸秆覆盖对农田生态的系统性影响,例如病虫害等,本研究模型对秸秆覆盖处理作物产量的模拟效果欠佳,模拟秸秆覆盖下的作物产量高于实测值。(5)秸秆覆盖下砂姜黑土年均土面蒸发量降低了 28.7~36.8 mm,年均蒸腾量升高了 18.9~21.0 mm。秸秆覆盖能够降低地表径流量,增大深层渗漏量。秸秆覆盖下作物水分利用效率提高了0.03~0.05 kgm-3。秸秆覆盖增大了作物吸氮量、淋洗氮量和反硝化氮量,从而使作物氮素利用效率降低了 0.4kgkg-1。由于西面试验田土壤较高的氮矿化量和较低的容重,西面试验田具有较强的水氮供应能力。西面试验田水分利用效率比东面试验田高0.11 kg m-3,氮素利用效率比东面试验田高1.2 kgm-3,产量比东面试验田高1186 kgha-1。而由于西面试验田淋洗氮量高于东面试验田,其生产单位质量粮食所产生的氮素损失也较大。(6)大孔隙的分布能够极大地影响砂姜黑土土壤水氮平衡。土壤表层存在大孔隙的情况下,年均地表径流量降低14.9~32.6mm,深层渗漏量升高了 9.5~21.1 mm,年均淋洗氮量升高了 2.8~5.2 kgha-1。而当大孔隙贯通土壤剖面时,年均地表径流量降低了 86.8~159.2 mm,深层渗漏量升高了 78.4~139.0 mm,年均淋洗氮量升高了 23.9~31.5kgha-1。大孔隙的存在使砂姜黑土作物水分利用效率WUE降低了 0.01~0.04kgm-3,使氮素利用效率NUE降低了-0.2~1.5kgkg-1。当大孔隙存在时,生产单位质量的粮食会耗费更多的水分和氮素,也会对环境造成更大的影响。本研究探讨了砂姜黑土农业生产的主要障碍因子,定量化研究了钙质结核对砂姜黑土持水性的影响,并应用模型方法定量研究了秸秆覆盖和大孔隙对砂姜黑土水氮运移以及作物水氮利用效率的影响。本研究的研究结果可为砂姜黑土的改良利用提供理论基础。

黄明[5](2017)在《基于收获期土壤测试和施肥位置优化的旱地小麦减肥增效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优化施肥是实现粮食高产、肥料高效和环境友好的有效途径,对解决小麦生产中过量和不平衡施肥的问题有重要作用。但是,雨养旱作条件下由于不同年际、季节和地点的降雨差异,小麦籽粒产量和养分需求不同,使优化施肥更为复杂。2013—2016年,本研究在黄土高原南部的典型旱地雨养农业区,以冬小麦为研究对象,通过多年多点的田间定位试验,建立了基于收获期土壤硝态氮或有机质测试的优化施氮技术以及基于施肥位置优化的膜侧施肥技术,结合收获期土壤有效磷钾测试和秸秆还田生产实践,改进了现有的磷钾衡量监控技术,分析了优化施肥对旱地小麦产量、经济效益、养分吸收利用、土壤水分利用恢复和土壤硝态氮残留的影响。目标在于优化小麦养分管理,为旱地作物可持续生产提供可靠的理论依据与技术参考。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基于收获期土壤有效氮磷钾测试、作物养分需求和土壤硝态氮安全阈值的优化施肥既降低了旱地小麦氮磷用量,又实现了增产增收增效和环境友好。与传统施肥相比,优化施肥的氮肥用量3年15点平均减少96 kg N hm–2,磷肥用量减少43 kg P2O5 hm–2,0100 cm硝态氮残留降低120 kg N hm–2,小麦籽粒产量和经济效益分别提高386 kg hm–2和1472元hm–2。主要是因为优化施肥在不影响小麦地上部氮磷钾积累量的同时,显着提高了氮磷钾收获指数和生理效率以及肥料偏生产力。(2)基于收获期土壤有机质、有效磷钾测试和作物养分需求的优化施肥,同样降低了氮磷肥施用量,促进了小麦养分吸收利用,在增产增收增效的同时,降低土壤硝态氮残留,促进了土壤氮磷钾平衡。与传统施肥相比,优化施肥2年12点的平均氮磷肥用量分别降低16.1%和43.5%,小麦籽粒产量和经济效益分别提高698 kg hm–2和1984元hm–2,地上部氮磷钾积累量提高3.9%、3.2%和9.3%,氮磷生理效率提高4.1%和3.3%,氮磷钾偏生产力提高35.6%、97.0%和40.8%,0100 cm土层硝态氮残留降低31.6%。优化施肥条件下,冬小麦氮磷钾平均回收率分别为49.8%、9.8%和67.3%,平均农学效率分别为9.2 kg kg–1 N、10.2 kg kg–1 P2O5和17.1 kg kg–1 K2O。秸秆还田条件下,优化施肥的氮磷钾表观盈余量分别为28.3 kg N hm–2、32.5 kg P2O5 hm–2和3.8 kg K2O hm–2,氮磷盈余量较传统施肥显着降低,钾盈余量维持稳定。(3)采用定位施肥,将肥料条施于膜下、播种行侧下5 cm处,实现了机械定位施肥和垄覆沟播集雨抗旱栽培相结合,不仅提高了小麦产量、经济效益和水分利用效率,还增加了下季小麦播前深层土壤贮水。与传统平作相比,普通垄覆沟播的3年平均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分别提高8.3%和8.1%,而膜侧定位施肥的产量、水分利用效率和经济效益分别提高20.1%、16.1%和23.4%。与垄覆沟播相比,膜侧施肥偏湿润年份减少生长季内100200 cm土壤水分消耗,偏旱年份增加休闲季土壤蓄水,有效确保甚至提高了播前土壤水分,从而显着增产增收、提高水分利用效率。偏干旱的2013—2014和2015—2016生长季,定位施肥较垄覆沟播分别增产8.4%和15.5%,增效23.2%和30.1%,水分利用效率提高7.0%和10.0%,偏湿润的2014—2015生长季水分利用效率也提高6.0%。(4)膜侧施肥不仅提高了旱地小麦产量,还改善了养分吸收利用特性,显着提高了养分吸收效率,解决了垄覆沟播小麦籽粒含氮量降低的问题,3年平均籽粒氮磷含量较垄覆沟播分别显着提高8.2%和4.1%。与传统平作相比,垄覆沟播的籽粒含氮量显着降低。与垄覆沟播相比,膜侧施肥提高了小麦开花040 cm土层以及收获期0200 cm土层硝态氮累积量,有利于促进拔节后小麦氮磷钾积累、花后营养器官氮磷钾转运和成熟期籽粒氮磷钾分配,从而显着提高小麦籽粒氮磷含量和氮磷钾吸收效率。其中偏干旱的2013—2014和2015—2016生长季,籽粒含氮量分别提高9.9%和8.7%,氮吸收效率提高7.0%和10.0%,磷吸收效率提高9.0%和23.5%;偏湿润的2014—2015生长季,籽粒含氮量和氮磷吸收效率分别提高6.0%、23.3%和23.5%。综上所述,优化施肥能改善旱地小麦氮磷钾养分吸收利用特性,实现增产增收增效,降低收获期土壤硝态氮残留。在旱地小麦生产中,在土壤硝态氮残留过高的区域,采用基于收获期土壤养分测试的优化施肥,结合抗旱节水栽培技术进行施肥位置优化,对减肥增效、增产增收和环境友好有重要意义。

陈家杰[6](2016)在《长期施磷对新疆农田磷素肥力演变、土壤磷的转化及磷肥肥效的影响》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通过探明长期施磷对新疆农田磷素肥力演变、土壤磷的转化及磷肥肥效的影响,为新疆农田合理施用磷肥与磷素养分高效利用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通过收集1949-2012年各类统计资料及科技文献中的有关新疆农田作物产量、农田磷肥施用量及磷肥利用率的63年数据资料,对其随年代演变进行统计分析,并对磷肥利用率的数据进行Meta分析。在石河子垦区选取15组(耕地+荒地)样点采样分析,对比长期施肥土壤与荒地相比土壤磷素累积及磷素转化状况,验证长期施肥对新疆农田磷素状况影响。【主要结果】(1)六十余年以来新疆小麦、玉米和棉花的单位面积产量均随年代推移而增加,且明显表现为稳步上升(1949-1980)、快速上升(1981-1997)和缓慢上升三个阶段(1998-2012)。新疆化肥和磷肥的单位面积施用量均随年代推移而逐步增加,单位面积化肥和磷肥施用量分别从1979年的35.4 kg/hm2和8.3kg/hm2增加到2012年的376.1 kg/hm2和95.5 kg/hm2;年均递增量分别是10.6kg/(hm2·a)和2.8 kg/(hm2·a),年递增率则分别为7.4%及7.7%。小麦、玉米和棉花的化肥和磷肥的偏生产力均随着年代的增加而逐渐降低,如小麦、玉米和棉花的化肥偏生产力分别从1979年的44.2 kg/kg、61.2 kg/kg和9.3 kg/kg,降低到2012年的14.2 kg/kg、18.4 kg/kg和5.5 kg/kg,其年均递减率分别为3.4%、3.6%和1.6%。3种作物的磷肥偏生产力从1979年的189.1 kg/kg、262.0 kg/kg和39.8 kg/kg减少到2012年的72.5 kg/kg、55.9 kg/kg和21.5 kg/kg,其年均递减率则分别为3.6%、3.8%和1.8%。Meta分析表明磷肥利用率呈现逐年上升趋势,1981-2012年的32年磷肥利用率的平均值是18.2%(中位数17.9%,n=334),年均递增率则为1.7%。(2)通过采样分析可知土壤速效磷含量随着施肥量的增加,随着施肥年限的增加而增加,都呈现出线性相关关系(P<0.001);速效磷占全磷的比例随着种植年限增加而增加(P<0.001)。长期施用磷肥显着的增加了0-20cm土层的土壤速效磷含量,土壤速效磷和全磷均随着土层深度的增加而下降。农田和荒地的高活性无机磷(Resin-P和Na HCO3-P)和中活性无机磷(Na OH-P)占无机磷总量百分比含量农田小于荒地;相反的,非活性无机磷(HCl-P和Residue-P)农田高于荒地。农田和荒地无机磷组分含量均表现为:HCl-P>Residue-P>Na HCO3-P>Na OH-P>Resin-P。【结论】新疆磷肥施用量随着施磷年代明显增加,但磷肥增产效益却随年代增加而下降。磷肥利用率较低且随着年代呈现微弱递增趋势,而磷肥占施肥总量的比例随着年代推移而增加。同时新疆地区磷肥品种随着年代推移呈由低浓度向高浓度演替的趋势,且施用方法由单纯基施逐渐向基施加追施的施肥方式转变。长期施肥显着影响耕层速效磷含量;0-30cm土壤全磷和速效磷含量均随施肥年限增加而增加;0-30cm活性无机磷含量增加,所占无机磷组分有所下降。

吴小宾[7](2016)在《集约化玉米体系养分高效利用的根层调控及其机械化实现途径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根系是作物获取土壤资源的重要器官,理想的根系构型和分布有利于提高养分和水分的吸收效率。深入理解根系的养分吸收机制并进行合理的调控对实现高产高效的可持续农业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通过研究根系对土壤机械阻力和异质性养分的响应,揭示了土壤压实限制根系及地上部生长的机制;通过一种新颖的限根模拟研究方法,阐明了深层根系对玉米产量的贡献;研究了深层根系与浅层根系的协同效应及其对玉米生长、养分吸收和产量的影响。在此基础上,设计并在田间验证了集约化玉米养分高效利用的根层局部深松技术体系。最后,针对我国集约化农业生产中劳动力短缺以及农机农艺不配套等问题,以最佳养分管理技术为核心,通过引进机械化技术的消化和吸收并集成区域高产高效栽培技术,探讨了集约化玉米养分高效利用的根层调控机械化实现途径。主要结果和研究进展如下:(1)土壤压实限制了玉米根系和地上部的生长。当土壤中压实层的容重达到或大于1.55 g cm-3时,根系主要被限制在土壤0-20 cm表层,呈现在土壤表层水平方向的生长和分布,导致作物根系与土壤养分、水分在时间和空间上不匹配,从而引起植株地上部生物量的降低。(2)深层根系有利于玉米生长和获得高产。深层根系(20-60 cm)与玉米产量的关系符合线性+平台模型,获得最高产量需要的最小深层根系的比例为3.3%(以深层根系干重计)。当深层根系的比例小于3.3%时,玉米产量随着深层根系的增多而增加;当深层根系的比例超过3.3%时,玉米的产量不再增加,而是维持在高产水平,表明深层根系对产量的正效应变弱。(3)深耕结合局部施用硫酸铵加磷既可以促进根系在上层土壤中大量增生,又可以促进根系下扎,增加深层根系的分布。深耕结合局部施用硫酸铵加磷促进了根系在土壤空间水平和纵向地生长和分布,使根系与土壤氮和水分在时空上更为匹配,因而显着促进了地上部生长和玉米产量。(4)建立了土壤深松面积与玉米深层根系分布之间的关系。田间验证结果表明优化土壤耕作(深松)结合局部施用硫酸铵加磷可以实现作物产量、氮肥效率和耕作成本的协同提高,并且与土壤压实处理相比,产量显着提高10.7-19.5%。(5)通过研究和优化农业机械及其配套技术,不断完善了播种施肥一体化与机械化追肥技术。研究表明通过农机农艺结合与土地规模化经营,可以实现集约化玉米产量和氮肥效率的协同提高,与农民习惯施肥相比,产量和氮肥偏生产力分别提高10-20%和15-25%。既提高了工作效率,又节约了劳动力成本。根系与土壤养分、水分的时空匹配是作物高效获取土壤资源的关键,也是实现作物高产和环境保护的核心。本论文系统研究了根系对土壤机械阻力和异质性养分的响应,揭示了土壤压实限制根系和地上部生长的机制以及深层根系对玉米产量的贡献。利用局部深松结合局部施肥调控根系在土壤剖面的分布,发现深层根系和浅层根系的协同明显促进了根系与土壤养分、水分的时空匹配,进而提高了氮肥效率和玉米产量。通过农机农艺结合与区域大面积示范验证,证明了集约化玉米体系根层机械化调控及农机农艺结合在解决我国农业劳动力短缺和实现高产高效的可持续农业方面的潜力与效果。

金熠[8](2016)在《增施猪粪及猪粪生物炭对稻田土壤磷素迁移转化的影响》文中认为本研究基于太湖流域的嘉兴农科院野外试验站开展了大田试验,在长期(2005-2014年)施用猪粪有机肥为基肥的背景下,研究了水稻千粒重、产量,土壤剖面理化性质和胶体颗粒表征,土壤、田面水、水稻谷粒和秸秆中磷素31PNMR检测的化学形态,土壤和田面水释放的胶体态磷和溶解态磷。在猪粪热解制备猪粪生物炭的过程中,利用了31PNMR和XANES技术研究了不同热解温度对生物炭理化性质和磷素形态的影响;同时,考察了猪粪及其生物炭在不同溶剂中的溶解性和最适动力学拟合方程。基于实验室培养的条件开展了盆栽试验,在2种不同类型的水稻土种植水稻,研究了施用400℃制备的猪粪生物炭对土壤磷素形态、土壤磷酸酶活性、微生物种群结构及水稻对重金属吸收量的影响。本论文的研究结果以期为在稻田生态系统中合理选择有机肥施用量,热解技术对猪粪制备粪源生物炭过程理化性质的影响,以及粪源生物炭投入到大田试验中进行农业生产,提供了科学参考价值。具体研究结果如下:(1)增施猪粪有机肥增加了水稻谷粒的结实率、和千粒重,水稻产量随着有机肥施用量的增加而增加,39kg P ha-1的猪粪为最佳施用量,水稻产量比不施肥处理提高了27.9%。稻田土壤0-20 cm层pH值随有机肥用量的增加呈现逐渐增加的趋势,但M2与M3处理间无显着性差异。4种有机肥处理对20 cm层以下的土壤pH值无显着影响。增施有机肥显着提高了0-5 cm层土壤的CEC,从Mo处理的7.92cmol kg-1增加到M3处理的12.77 cmol kg-1,但对40-60 cm层土壤CEC无显着性影响。增施猪粪有机肥对土壤粒径分布的差异不显着。在0-5、5-20和20-40 cm层,增施有机肥使土壤总碳、总氮、总磷、土壤有机碳和Olsen-P的含量呈逐渐增加的趋势。增施有机肥增加了0-20 cm层土壤有机磷的含量,但有机磷占总磷的比例反而降低。通过SEM-EDS发现,稻田土壤胶体颗粒的形貌主要呈鳞片状,赋存了较多的Al、Fe、Mg、K、Ca等金属元素。增施猪粪有机肥对土壤剖面中胶体颗粒表面的官能团结构影响不大,但增加了20 cm表层中土壤胶体颗粒上多水高岭石和白云母晶体矿物质的含量。土壤胶体颗粒的含量随土壤深度的增加而增加。增施猪粪有机肥对0-5 cm和5-20 cm土层胶体颗粒含量的影响不显着,但在20-40 cm和40-60 cm层,增施猪粪有机肥增加了土壤胶体颗粒的含量。(2)正磷酸盐是稻田0-60 cm剖面所有土壤样品中最主要的磷素化合物,其次是肌醇六磷酸。0-20 cm层磷素化合物的形态较多,且各形态磷含量随猪粪施用量增加而增加;在20 cm以下,除正磷酸盐和肌醇六磷酸外几乎没有其他磷素化合物存在。各层土壤中,溶解磷和胶体磷的含量随有机肥施用量增加而增加。随土壤深度的增加,溶解磷呈现逐渐降低的趋势。0-20 cm层,溶解磷的含量较多;而20 cm以下胶体磷的含量较多。正磷酸盐是田面水中最主要的磷素化合物;施肥后,M3和M2处理组的田面水中出现少量磷酸单酯。施猪粪后第1天,田面水颗粒磷、溶解磷和胶体磷的含量迅速增加;随着时间推移这3种粒径的磷含量逐渐降低,但胶体磷占总磷的百分比维持稳定。增施猪粪有机肥增加了水稻谷粒和秸秆中总氮、总磷的累计量,但上述指标在M2与M3处理间没有显着性差异。水稻秸秆和谷粒中主要的磷素形态分别是正磷酸盐和植酸;增施猪粪增加了谷粒中植酸的含量,增加了秸秆中正磷酸盐和植酸的含量。增施猪粪有机肥增加了土壤中4种磷酸酶的活性,且磷酸酶活性可以作为估算土壤正磷酸盐和肌醇六磷酸含量的指标。(3)热解猪粪制备猪粪生物炭的过程,基本理化性质受热解温度的影响很大。该过程富集了金属元素和磷的含量,增加了猪粪生物炭的比表面积,降低了平均空隙直径。结合31PNMR和XANES技术,猪粪原料中含量最多的无机磷和有机磷分别是正磷酸盐和肌醇六磷酸。热解过程促进了有机磷逐渐转化为正磷酸盐和焦磷酸盐。在700℃制备的猪粪生物炭中,正磷酸盐成为唯一的含磷化合物,并可能以钙结合态磷的形式存在。4种不同浸提剂对猪粪及其生物炭中磷素的浸提效果依次为:草酸铵>NaOH-EDTA>去离子水>Mehlich 3溶液。猪粪和猪粪生物炭中磷素的释放机制不同:猪粪的磷素释放曲线符合Elovich方程,700℃猪粪生物炭的磷素释放曲线符合零级动力学方程,400℃猪粪生物炭的磷素释放曲线则可以用分段的Elovich方程和零级动力学方程来拟合。(4)盆栽试验中,增施400℃猪粪生物炭显着提高了2种供试稻田土壤的pH、CEC和AEC,增加了土壤总碳、总氮、总磷、Olsen-P及有效钾的含量,且增施0.5%与1.5%猪粪生物炭处理组之间存在显着性差异。增施猪粪生物炭增加了2种供试稻田土壤中正磷酸盐和焦磷酸盐的含量,但降低了磷酸单酯的含量。由于2种供试土壤本身pH值存在差异,增施猪粪生物炭降低了酸性磷酸单酯酶的活性,但对碱性磷酸单酯酶活性的影响不一致。增施猪粪生物炭增加了2种供试土壤中微生物群落的复杂程度,增加了土壤中好氧细菌和真菌的PLFAs含量,但对放线菌含量的影响不一致;增加了革兰氏阴性菌的含量,但对革兰氏阳性菌没有显着影响。增施猪粪生物炭提高了水稻谷粒和秸秆中氮、磷的积累量,还提高了秸秆中钾的积累量。此外,增施猪粪生物炭可能会增加水稻籽粒中Cd、Zn的积累,但是降低了Pb、As、Cu等重金属的积累量。增施0.5%和1.5%的猪粪生物炭种植的水稻中,Cd、Pb、As的含量均没有超过中国卫生部食品标准的最高限制。

戴健[9](2016)在《旱地冬小麦产量、养分利用及土壤硝态氮对长期施用氮磷肥和降水的响应》文中研究说明化肥在粮食生产中发挥着巨大的作用,化肥的大量施用极大地提高了作物产量和经济效益,是实现增产和农业增收的主要措施。但化肥,特别是氮磷肥的大量投入也带来一系列问题,给生态环境和人类健康带来风险。在黄土高原旱地,水分不足与土壤养分缺乏是限制作物生长的两个主要因素,且水和肥是一对相互影响的因子,肥料效应的发挥受土壤水分的限制。同时考虑水、肥两个因子,充分发挥水肥协同效应,减少资源浪费,降低其带来的环境隐患,是我国旱地农业和土壤肥料学科研究的热点和重要发展方向。因此,探明冬小麦生物量、产量、养分吸收利用和需求及收获期土壤硝态氮残留、夏闲期硝态氮淋溶对不同氮、磷肥用量和降水年型的响应,以结合区域降水制定科学合理的施肥方案为旱地小麦获得高产、培肥土壤、保护生态环境并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提供理论指导和科学依据。本研究利用黄土高原南部旱作冬小麦不同氮磷肥用量的10年长期定位试验,采用完全随机区组试验设计,包括5个氮水平(0,80,160,240和320 kg N ha-1)和5个磷水平(0,50,100,150和200 kg P2O5 ha-1),重复4次。于2010-2014年进行田间土壤和植物取样与测定,并结合之前的相关测定结果和10年的降水资料,分析研究了长期不同氮磷肥用量和降水对冬小麦生物量、产量、养分吸收利用、养分需求、土壤硝态氮残留及夏闲期淋溶的影响,获得的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通过10年田间定位试验,结合多年降水,明确了冬小麦生物量、产量、养分吸收利用及需求在不同降水条件下对氮肥的响应。结果表明:冬小麦生物量、产量、籽粒含氮量及百公斤籽粒需氮量与施氮量均呈显着的抛物线关系;籽粒含磷量、百公斤籽粒需磷量与施氮量呈极显着的负相关关系;而籽粒含钾量、百公斤籽粒需钾量与施氮量呈显着的线性或抛物线关系。氮肥偏生产力、累积利用率及氮素生理效率随施氮量增加均显着降低;磷素生理效率随施氮量增加而增加;钾素生理效率随施氮量增加先增加而后降低。降水量不同,氮肥肥效不同。年降水量高的年份,形成籽粒产量的需氮量偏低,最高值为3.04 kg 100kg-1;年降水量低的年份,形成籽粒产量的需氮量较高,最高值为3.15 kg 100kg-1。(2)基于收获期土壤硝态氮残留的安全阈值,优化了冬小麦合理施氮量。结果表明:土壤硝态氮残留量与施氮量呈抛物线关系,且随施氮量增加而增加;当季土壤硝态氮残留主要发生在0-100 cm土层,施氮0,80,160,240和320 kg N ha-1时,年增加量分别为0,4.4,8.8,13.2和17.7 kg N ha-1;来源于肥料的当季硝态氮残留随施氮量增加线性增加,且施氮80,160,240和320 kg N ha-1时,年增加量分别为0.02,7.1,14.1和21.1kgnha-1。硝态氮残留量,当季和来源于肥料的当季残留量及当季残留深度均受降水影响,但与降水关系不显着。本研究发现,降水每年可使硝态氮向土壤深层移动13.333.3cm。考虑到土壤硝态氮残留阈值并保证较高的小麦产量,推荐施氮量可降低到6692kgnha-1,此时,冬小麦产量为44875000kgha-1,0-100cm土层硝态氮残留量可降低至5567kgnha-1。(3)选取三个典型的降水年份,分析了夏闲期麦田土壤硝态氮淋失及累积,探明了影响硝态氮淋失的主要因子和土壤水氮运移的关系。结果表明:硝态氮淋失主要发生在表层40cm,淋失量受施氮量和降水强度的影响。在2011年湿润年,施氮0320kgnha-1时,淋失量为14.6250kgnha-1;在2012年平水年,仅施氮240和320kgnha-1发生淋失,分别为47.6和53.8kgnha-1;而在2013年干旱年没有发生硝态氮淋失,反而发生累积。表层淋失的硝态氮在深层40-300cm发生累积,累积量随施氮量增加而增加,施氮0320kgnha-1时,深层累积量在2011年为37.7387kgnha-1;2012年为53.9193kgnha-1;而在2013年没有发生深层累积。硝态氮在土壤中的向下移动滞后于土壤水分,1mm的夏闲期降水可使硝态氮在土壤剖面向下移动1.63.6mm。从调控土壤硝态氮淋溶的角度考虑,当地施氮量不应超过160kgnha-1。(4)通过10年田间定位试验,结合多年降水,明确了冬小麦生物量、产量、养分吸收利用及需求在不同降水条件下对磷肥的响应。结果表明:冬小麦生物量、产量、籽粒氮磷含量与施磷量均呈显着的抛物线关系;而籽粒含钾量与施磷量没有显着相关性。冬小麦磷肥偏生产力随施磷量增加显着降低;磷肥累积利用率在100kgp2o5ha-1时最高,施磷量再增加,其累积利用率降低。施磷量增加,冬小麦氮素生理效率增加,而磷素生理效率降低,钾素生理效率先增加后降低。冬小麦百公斤籽粒需氮量、需磷量与施磷量呈显着的抛物线关系;而需钾量随施磷量增加线性降低。不同降水条件下,磷肥肥效不同。年降水量高的年份,形成籽粒产量需磷量偏低,最高值为0.31kg100kg-1;年降水量低的年份,形成籽粒产量需磷量较高,最高值为0.33kg100kg-1。(5)基于收获期合理的土壤硝态氮残留量,优化了冬小麦合理施磷量。结果表明:施磷量增加,土壤硝态氮残留量先降低而后增加,在施磷0,50,100,150和200kgp2o5ha-1时,当季硝态氮残留量分别为82.1,51.3,46.6,49.8和89.4kgnha-1,且主要分布在0-100cm土层。土壤0-300cm、0-100cm、当季硝态氮残留量随试验年份的增加而增加,其与施磷量、时间的关系均可用二元二次方程描述。由此可见,优化磷肥用量可有效调控土壤硝态氮残留,施磷104168kgp2o5ha-1时可显着降低土壤硝态氮残留,同时产量保持在55005741kgha-1较高水平。(6)选取三个典型的降水年份,分析了夏闲期麦田土壤硝态氮淋失及累积,探明了施磷量对硝态氮淋失的影响。结果表明:冬小麦夏闲期硝态氮淋失主要发生在表层40cm,淋失量受施磷量和降水影响。在2011年湿润年,与其他施磷处理比较,100kgp2o5ha-1显着降低了硝态氮淋失,淋失量为88.2kgnha-1;在2012年平水年和2013年干旱年没有发生硝态氮淋失。土壤表层淋失的硝态氮在深层40-300 cm发生累积,且施用磷肥可降低其累积量,施磷由100 kg P2O5 ha-1增加到200 kg P2O5 ha-1时,深层硝态氮累积量在2011年由196降低到134 kg N ha-1;在2012年由134 kg N ha-1降低到55.9 kg N ha-1;而在2013年没有发生累积。为了有效地防止硝态氮淋失,阻止其在深层的累积,当地磷肥施用量不应低于100 kg P2O5 ha-1。综上所述,在黄土高原旱地农业生产中,根据不同降水条件下作物养分需求规律,结合调控收获期土壤硝态氮残留与夏闲期淋溶,制定合理的氮磷肥用量,对作物增产、土壤培肥和环境友好有重要意义。

马政华,寇长林,康利允[10](2015)在《分层供水施磷对冬小麦产量和氮、磷、钾养分吸收及其在不同器官分配的影响》文中认为研究分层供水条件下施磷对冬小麦产量和氮、磷、钾养分吸收及其在不同器官分配的影响,为指导旱地施磷提供一定理论和实践依据。以土垫旱耕人为土为供试土壤,进行土柱模拟试验,研究分层供水施磷对冬小麦产量和氮、磷、钾养分吸收及其在不同器官分配的影响。试验设不施磷和施磷于030 cm和3060 cm土层3种处理,每个施磷水平下设整体湿润和上干下湿(030 cm土层干旱胁迫,3060 cm土层湿润)2种水分处理。不同土层水磷处理显着影响冬小麦产量和磷、氮、钾养分吸收及其在不同器官分配。结果表明,与整体湿润处理相比,上干下湿水分处理下冬小麦产量和籽粒氮、磷、钾累积量及分配率均显着增加(P<0.05),其他营养器官养分累积量及分配率则差异不显着。磷肥施用深度对冬小麦产量和不同器官氮、磷、钾养分累积量和分配率的影响与不同土层的土壤水分状况有关。整体湿润条件下,与磷肥表施处理相比,磷肥深施处理产量显着降低(P<0.05),减产7.49%,上干下湿水分条件下,则相反,增产11.2%(P<0.05);整体湿润条件下,与磷肥表施处理处理相比,磷肥深施处理显着降低叶片+茎鞘氮、磷、钾累积量(P<0.05),对分配率的影响差异均不显着,上干下湿水分处理下,与磷肥表施处理相比,磷肥深施处理籽粒氮、磷、钾累积量及分配率均显着增加(P<0.05)。本模拟试验结果表明,土壤水分供应不足时,磷肥深施提高冬小麦籽粒氮、磷、钾养分累积量及分配率,促进光合产物向穗部转移,从而有利于形成高产。

二、土壤剖面中Olsen-P的分布特征与深层施磷的效应(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土壤剖面中Olsen-P的分布特征与深层施磷的效应(论文提纲范文)

(1)设施菜地土壤氮素累积及调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概况
        1.2.1 我国设施菜地发展现状
        1.2.2 设施菜地氮素投入现状
        1.2.3 设施菜地土壤氮素转化
        1.2.4 设施菜地土壤氮素去向
        1.2.5 降低设施菜地氮素累积和损失以及提高氮肥利用率的措施
    1.3 小结
第二章 科学问题、研究内容和技术路线
    2.1 科学问题
    2.2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第三章 设施菜地氮素平衡及累积状况研究
    3.1 前言
    3.2 材料与方法
        3.2.1 研究区域及设施温室
        3.2.2 养分定点监测
        3.2.3 土壤样品采集及测定
        3.2.4 数据统计分析
    3.3 结果与分析
        3.3.1 设施菜地氮素平衡状况
        3.3.2 土壤有机质、全氮、矿质氮、pH和EC变化情况
        3.3.3 土壤全氮和硝态氮与氮素盈余的关系
        3.3.4 土壤硝态氮与pH和EC的关系
    3.4 讨论
        3.4.1 设施菜地氮素盈余
        3.4.2 设施菜地土壤氮素累积
        3.4.3 研究启示与建议
    3.5 小结
第四章 设施菜地硝态氮累积现状及主控因素分析
    4.1 前言
    4.2 材料与方法
        4.2.1 田间采样测定
        4.2.2 全国数据收集及分析
    4.3 结果分析
        4.3.1 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硝态氮累积状况
        4.3.2 全国设施菜地硝态氮累积状况
    4.4 讨论
        4.4.1 设施菜地硝态氮累积量
        4.4.2 设施菜地硝态氮累积主控因素分析
        4.4.3 设施菜地硝态氮累积的环境效应
        4.4.4 不确定性分析
    4.5 小结
第五章 降低设施菜地根区硝态氮淋溶损失的措施-基于Meta分析
    5.1 前言
    5.2 材料与方法
        5.2.1 数据收集
        5.2.2 数据整理
        5.2.3 数据分析
    5.3 结果分析
        5.3.1 设施菜地硝态氮淋溶
        5.3.2 不同调控措施降低硝态氮淋溶的效果
        5.3.3 土壤性质对不同调控措施效果的影响
    5.4 讨论
        5.4.1 设施菜地硝态氮淋溶
        5.4.2 设施菜地硝态氮淋溶阻控措施
        5.4.3 不确定性分析
    5.5 小结
第六章 施用有机肥对设施菜地土壤氧化亚氮排放的影响
    6.1 前言
    6.2 材料与方法
        6.2.1 室内培养试验
        6.2.2 设施菜地田间试验
    6.3 结果分析
        6.3.1 培养试验中CO_2排放
        6.3.2 培养试验中N_2O排放
        6.3.3 培养试验中水溶性有机碳、铵态氮和硝态氮含量
        6.3.4 夏休闲期间设施菜地土壤CO_2和N_2O排放
        6.3.5 夏休闲期间设施菜地土壤水溶性有机碳、铵态氮和硝态氮变化
        6.3.6 N_2O排放与土壤因子之间的关系
    6.4 讨论
        6.4.1 夏休闲期间设施菜地N_2O排放
        6.4.2 有效碳源添加后设施菜地土壤N_2O排放
    6.5 小结
第七章 水氮调控对设施菜地氮素累积及损失的影响
    7.1 前言
    7.2 材料与方法
        7.2.1 研究区域概况
        7.2.2 试验设计
        7.2.3 样品采集与测定
        7.2.4 统计分析
    7.3 结果与讨论
        7.3.1 水氮调控对土壤水分和作物产量影响
        7.3.2 水氮调控对作物吸氮量和氮肥利用率的影响
        7.3.3 水氮调控对氮素累积及损失的影响
        7.3.4 水氮调控对氮素平衡的影响
    7.4 小结
第八章 讨论与结论
    8.1 讨论
        8.1.1 设施菜地氮素盈余量高
        8.1.2 设施菜地土壤硝态氮累积及环境效应
        8.1.3 设施菜地氮素累积和损失阻控
    8.2 主要结论
    8.3 研究的创新点
    8.4 需要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2)板栗根系及土壤环境对地膜覆盖的响应(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引言
    1.1 .研究背景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1.2.1 .我国的水资源以及覆膜节水栽培
        1.2.2 .地膜覆盖对土壤环境的影响研究
        1.2.3 .土壤环境对根系的影响研究
    1.3 .研究目的及意义
    1.4 .研究内容
        1.4.1 .板栗细根空间分布及细根生长对地膜覆盖的响应
        1.4.2 .土壤水分、温度、养分对地膜覆盖的响应
        1.4.3 .板栗根系与土壤环境的相关关系
        1.4.4 .地膜覆盖对板栗雌雄花比例的影响
    1.5 .技术路线图
2.材料与方法
    2.1 .研究区概况
    2.2 .试验材料
    2.3 .研究方法
        2.3.1 .地膜覆盖
        2.3.2 .根系采集与扫描
        2.3.3 .土壤水分、温度及养分分析
        2.3.4 .‘遵化短刺’雌雄花比例的调查
    2.4 .数据分析
3.结果与分析
    3.1 .板栗细根分布及细根生长对地膜覆盖的响应
        3.1.1 .板栗细根空间分布特征
        3.1.2 .板栗细根生长对地膜覆盖的响应
    3.2 .土壤环境对地膜覆盖的响应
        3.2.1 .土壤含水率和土壤温度对地膜覆盖的响应
        3.2.2 .土壤养分对地膜覆盖的响应
    3.3 .板栗根系与土壤环境的相关关系
    3.4 .地膜覆盖对板栗雌雄花比例的影响
4.讨论
    4.1 .板栗细根分布及细根生长对地膜覆盖的响应
    4.2 .土壤环境对地膜覆盖的响应
    4.3 .板栗根系与土壤环境的相关关系
    4.4 .地膜覆盖对板栗雌雄花比例的影响
5.结论
参考文献
个人简介
导师简介
致谢

(3)施肥深度对不同水分条件下冬小麦根系特征及提水作用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设计
    1.2 测定项目及方法
        1.2.1 冬小麦根系特征参数
        1.2.2 冬小麦根系提水量
        1.2.3 土壤体积含水量的日变化
        1.2.4 籽粒产量、耗水量与水分利用效率
    1.3 数据处理与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施肥深度对不同水分条件下冬小麦根系特征的影响
    2.2 施肥深度对不同水分条件下冬小麦根系提水作用的影响
        2.2.1 冬小麦根系提水作用的生育期特征
        2.2.2 土壤体积含水量日变化趋势
        2.2.3 冬小麦全生育期根系提水总量
    2.3 施肥深度对不同水分条件下冬小麦籽粒产量、耗水量及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
3 讨论
4 结论

(4)典型砂姜黑土区农田土壤水分养分动态变化特征及模拟(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1.3 研究目标和内容
    1.4 技术路线
第二章 试验区概况与研究方法
    2.1 试验区概况
    2.2 砂姜黑土区农田土壤特征的空间分布研究
    2.3 钙质结核对土壤水力学特性的影响研究
    2.4 秸秆覆盖田间试验
第三章 砂姜黑土区农田土壤理化参数的分布特征
    3.1 土壤养分、质地和钙质结核的剖面分布
    3.2 土壤养分的空间分布
    3.3 土壤颗粒组成的空间分布
    3.4 钙质结核的空间分布
    3.5 小结
第四章 钙质结核对砂姜黑土土壤水力学特性的影响
    4.1 钙质结核和细土的基本理化性质
    4.2 钙质结核和细土的水分特征曲线
    4.3 钙质结核含量对土壤水分特征曲线的影响
    4.4 钙质结核含量对土壤有效含水量的影响
    4.5 小结
第五章 砂姜黑土试验区典型农田土壤水分、养分及作物生长动态变化特征
    5.1 气象数据分析
    5.2 土壤含水量动态特征
    5.3 土壤硝态氮动态特征
    5.4 作物生长动态特征
    5.5 讨论
    5.6 小结
第六章 砂姜黑土农田土壤水氮运移过程的模型建立
    6.1 RZWQM模型简介(AHUJA等,1999)
    6.2 模型参数的校验过程
    6.3 RZWQM模型模拟效果验证
    6.4 小结
第七章 秸秆覆盖下砂姜黑土作物水分养分利用效率模拟分析
    7.1 秸秆覆盖下水分运移过程与水平衡分析
    7.2 秸秆覆盖下土壤氮素平衡分析
    7.3 作物水分、氮素利用效率分析
    7.4 大孔隙对砂姜黑土土壤水氮运移的影响
    7.5 小结
第八章 结论与展望
    8.1 主要结论
    8.2 主要创新点
    8.3 研究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历

(5)基于收获期土壤测试和施肥位置优化的旱地小麦减肥增效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1 研究背景和研究意义
    1.2 旱地小麦施肥与栽培
        1.2.1 旱地小麦生产的主要限制因素
        1.2.2 旱地小麦施肥
        1.2.3 旱地小麦栽培
    1.3 施肥与覆膜栽培对旱地小麦产量与水肥利用的影响
        1.3.1 对旱地小麦产量的影响
        1.3.2 对旱地小麦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
        1.3.3 对旱地小麦肥料利用效率的影响
        1.3.4 对旱地麦田土壤硝态氮的影响
    1.4 旱地小麦施肥优化研究
        1.4.1 肥料效应函数法
        1.4.2 土壤测试法
        1.4.3 目标产量法
        1.4.4 小麦养分专家系统
        1.4.5 理论施氮量
        1.4.6 施肥位置优化
        1.4.7 肥料种类优化
    1.5 选题依据
    1.6 研究内容和技术路线
        1.6.1 研究内容
        1.6.2 技术路线
第二章 基于收获期硝态氮测试的优化施肥对旱地小麦产量和养分吸收利用的影响
    2.1 引言
    2.2 材料与方法
        2.2.1 试验地点及其土壤养分和降水量分布特征
        2.2.2 试验设计与田间管理
        2.2.3 田间样品采集与测定
        2.2.4 数据计算
        2.2.5 统计分析
    2.3 结果与分析
        2.3.1 对旱地小麦施肥量的影响
        2.3.2 对旱地小麦产量的影响
        2.3.3 对旱地小麦氮磷钾养分含量的影响
        2.3.4 对旱地小麦地上部养分积累量和收获指数的影响
        2.3.5 对旱地小麦养分生理效率的影响
        2.3.7 对旱地小麦肥料偏生产力的影响
        2.3.8 对旱地小麦经济效益和土壤硝态氮残留的影响
    2.4 讨论
        2.4.1 小麦施肥量、籽粒产量和经济效益对优化施肥的响应
        2.4.2 小麦养分利用效率对优化施肥的响应
        2.4.3 小麦收获期硝态氮残留对优化施肥的响应
    2.5 结论
第三章 基于收获期有机质测试的优化施肥对旱地小麦产量和养分吸收利用的影响
    3.1 引言
    3.2 材料与方法
        3.2.1 试验地点及其土壤养分和降水量分布特征
        3.2.2 试验设计与田间管理
        3.2.3 田间样品采集与测定
        3.2.4 数据计算
        3.2.5 统计分析
    3.3 结果与分析
        3.3.1 对旱地小麦肥料用量的影响
        3.3.2 对旱地小麦产量的影响
        3.3.3 对旱地小麦经济效益的影响
        3.3.4 对旱地小麦不同器官养分含量的影响
        3.3.5 对旱地小麦地上部养分积累量和养分收获指数的影响
        3.3.6 对旱地小麦养分生理效率和肥料偏生产力的影响
        3.3.7 优化施肥的氮磷钾回收率和农学效率
        3.3.8 对旱地小麦生产体系中氮磷钾平衡的影响
        3.3.9 对旱地小麦收获期土壤硝态氮残留的影响
    3.4 讨论
        3.4.1 旱地小麦测土施肥技术优化
        3.4.2 小麦产量、效益和肥料利用效率对优化施肥的响应
        3.4.3 小麦收获期土壤硝态氮残留对优化施肥的响应
    3.5 结论
第四章 基于施肥位置优化的膜侧施肥对旱地小麦产量、效益和水分利用的影响
    4.1 引言
    4.2 材料与方法
        4.2.1 试验地块土壤养分和降水量分布特征
        4.2.2 试验设计与田间管理
        4.2.3 土壤水分和小麦耗水量测定方法
        4.2.4 小麦植株干物质积累量测定方法
        4.2.5 籽粒产量、经济效益及水分利用效率测定方法
        4.2.6 统计分析
    4.3 结果与分析
        4.3.1 对旱地小麦产量的影响
        4.3.2 对小麦经济效益的影响
        4.3.3 对旱地小麦群体茎蘖数和地上部生物量的影响
        4.3.4 对旱地小麦田水分消耗、恢复的影响
    4.4 讨论
        4.4.1 旱地小麦产量和经济效益对膜侧施肥的响应
        4.4.2 旱地麦田水分利用和贮蓄对膜侧施肥的响应
    4.5 结论
第五章 基于施肥位置优化的膜侧施肥对旱地小麦养分吸收利用的影响
    5.1 引言
    5.2 材料与方法
        5.2.1 试验地块土壤养分和降水量分布特征
        5.2.2 试验设计与田间管理
        5.2.3 土壤硝态氮测定方法
        5.2.4 植株氮磷钾测定方法
        5.2.5 数据计算
        5.2.6 统计分析
    5.3 结果与分析
        5.3.1 对旱地小麦籽粒氮磷钾含量的影响
        5.3.2 对旱地小麦氮磷钾积累、转运和分配的影响
        5.3.3 对旱地小麦氮磷钾吸收利用效率的影响
        5.3.4 对旱地麦田土壤硝态氮的影响
        5.3.6 对土壤氮素表观平衡的影响
    5.4 讨论
        5.4.1 旱地小麦籽粒氮磷钾含量对膜侧施肥的响应
        5.4.2 旱地小麦氮磷钾吸收利用对膜侧施肥的响应
        5.4.3 旱地麦田土壤硝态氮对膜侧施肥的响应
    5.5 结论
第六章 主要结论、创新点及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6.1 主要结论
    6.2 主要创新点
    6.3 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6)长期施磷对新疆农田磷素肥力演变、土壤磷的转化及磷肥肥效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项目资助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长期施用磷肥土壤磷素肥力的演变
        1.2.2 长期施磷对农作物磷肥效率的影响及影响因素
        1.2.3 长期施用磷肥土壤剖面磷素分布
        1.2.4 长期施肥对土壤磷素转化的影响及磷肥去向
第二章 研究内容及研究材料与方法
    2.1 研究内容
    2.2 技术路线
    2.3 研究区域概况
    2.4 统计调研分析
        2.4.1 数据来源
        2.4.2 分析方法
    2.5 采样分析测试指标及方法
        2.5.1 样品采集及处理
        2.5.2 测试指标及方法
第三章 长期施肥条件下新疆农田土壤磷素肥力演变
    3.1 长期施用磷肥土壤速效磷的演变
    3.2 长期施用磷肥土壤全磷的演变
    3.3 长期施用磷肥农田土壤磷素养分Meta-Analysis
    3.4 讨论
    3.5 结论
第四章 长期施磷下新疆农田土壤磷素剖面分布特征
    4.1 不同土层深度耕地和荒地土壤磷素含量分布
    4.2 长期施肥条件下土壤磷素的积累与预测
    4.3 讨论
    4.4 结论
第五章 长期施磷下新疆农田土壤磷素的转化与去向
    5.1 长期施用磷肥耕地土壤无机磷转化
    5.2 长期施用磷肥耕地土壤无机磷与荒地土壤比较
    5.3 讨论
    5.4 结论
第六章 作物产量与磷肥利用效率对长期施磷的响应
    6.1 主要农作物偏生产力的变化
        6.1.1 小麦、玉米、棉花单位面积产量随着施磷年限的变化
        6.1.2 新疆农田的施肥量及主要农作物的肥料偏生产力
    6.2 长期施肥磷肥利用率、磷肥品种及施肥方式的长期演变
        6.2.1 磷肥利用率的变化趋势
        6.2.2 磷肥品种和施肥方式的演变
    6.3 讨论
    6.4 结论
第七章 主要研究结论与展望
    7.1 主要结果
    7.2 主要结论
    7.3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历
导师评阅表

(7)集约化玉米体系养分高效利用的根层调控及其机械化实现途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1 养分高效利用的理想根系构型
    1.2 我国主要玉米主产区土壤耕层现状分析
    1.3 土壤压实对土壤强度、作物根系和地上部生长的影响
    1.4 土壤耕作对作物根系及地上部生长的影响
    1.5 植物根系形态对养分异质性的响应及机制
    1.6 问题提出
第二章 研究思路与研究内容
    2.1 研究思路
    2.2 研究内容
    2.3 技术路线
第三章 土壤压实对玉米根系及地上部生长的影响
    3.1 材料与方法
    3.2 结果与分析
    3.3 讨论
    3.4 小结
第四章 深层根系对玉米养分吸收和产量的影响及贡献
    4.1 材料与方法
    4.2 结果与分析
    4.3 讨论
    4.4 小结
第五章 土壤剖面深层根系和浅层根系的协同效应及其对玉米生长、养分吸收和产量的影响
    5.1 材料与方法
    5.2 结果与分析
    5.3 讨论
    5.4 小结
第六章 养分高效利用的根层局部深松优化设计与田间验证
    6.1 材料与方法
    6.2 结果与分析
    6.3 讨论
    6.4 小结
第七章 集约化玉米体系养分高效利用的根层调控机械化实现途径及评价
    7.1 材料与方法
    7.2 结果与分析
    7.3 小结
第八章 主要结论与展望
    8.1 主要结论
    8.2 主要创新点
    8.3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介

(8)增施猪粪及猪粪生物炭对稻田土壤磷素迁移转化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1 利用畜禽粪便的研究进展
        1.1.1 畜禽粪便对水稻产量和土壤养分的影响
        1.1.2 施用畜禽粪便对土壤磷酸酶活性的影响
    1.2 粪源生物炭的研究进展
        1.2.1 粪源生物炭的概述
        1.2.2 粪源生物炭的理化性质
        1.2.3 粪源生物炭对土壤养分和作物品质的影响
        1.2.4 粪源生物炭对土壤磷酸酶活性及微生物种群结构的影响
    1.3 土壤磷素赋存的物理和化学形态研究进展
        1.3.1 土壤磷素化学形态
        1.3.2 土壤磷素物理形态(胶体磷的研究进展)
    1.4 研究目标、研究内容和技术路线
        1.4.1 研究目标
        1.4.2 研究内容
        1.4.3 技术路线
第二章 增施猪粪对稻田土壤理化性质和水稻产量的影响
    2.1 引言
    2.2 材料与方法
        2.2.1 试验点概况
        2.2.2 试验设计与田间管理
        2.2.3 样品采集
        2.2.4 样品分析方法
        2.2.5 数据处理与统计分析
    2.3 结果与分析
        2.3.1 增施猪粪对水稻千粒重及产量的影响
        2.3.2 不同施肥量对土壤基本物理性质的影响
        2.3.3 不同施肥量对土壤碳氮磷含量的影响
        2.3.4 土壤胶体颗粒含量及其表征
        2.3.5 不同施肥量对土壤胶体颗粒官能团的影响
        2.3.6 不同施肥量对土壤胶体颗粒晶体结构的影响
    2.4 讨论
        2.4.1 施有机肥对土壤基本理化性质和作物产量的影响
        2.4.2 影响土壤胶体颗粒释放量的因素及分离方法
        2.4.3 土壤胶体颗粒表面官能团和晶体结构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增施猪粪对稻田土壤-水-植物系统磷形态和土壤磷酸酶活性的影响
    3.1 引言
    3.2 材料与方法
        3.2.1 气象数据与样品采集
        3.2.2 样品分析测试方法
        3.2.3 数据处理与统计分析
    3.3 结果与分析
        3.3.1 增施猪粪对~(31)PNMR检测的稻田剖面土壤磷形态的影响
        3.3.2 增施猪粪对稻田剖面土壤胶体磷和溶解磷含量的影响
        3.3.3 增施猪粪对稻田田面水磷形态和径流磷流失负荷的影响
        3.3.4 增施猪粪对水稻植株元素形态含量的影响
        3.3.5 增施猪粪对稻田土壤磷酸酶的影响
    3.4 讨论
        3.4.1 农田土壤-水系统中的胶体磷
        3.4.2 稻田土壤磷素化学形态
        3.4.3 稻田田面水和径流中的磷素形态变化
        3.4.4 水稻磷吸收量和磷形态
        3.4.5 土壤理化性质、磷形态与磷酸酶活性之间的相关性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猪粪热解制备生物炭过程中理化性质和磷素形态的变化
    4.1 引言
    4.2 材料与方法
        4.2.1 猪粪肥原料
        4.2.2 猪粪生物炭的制备过程
        4.2.3 猪粪生物炭理化性质表征
        4.2.4 猪粪及生物炭中磷素形态表征
        4.2.5 猪粪及猪粪生物炭中磷素的溶解性能及释放动力学
    4.3 结果与分析
        4.3.1 猪粪及猪粪生物炭的理化性质分析
        4.3.2 猪粪生物炭表面特性和晶体结构分析
        4.3.3 热解猪粪制备生物炭过程磷素形态的变化
        4.3.4 猪粪及猪粪生物炭的磷素溶解性质及释放动力学分析
    4.4 讨论
        4.4.1 热解过程对粪源生物炭理化性质的影响
        4.4.2 热解过程对生物炭磷形态变化的影响
        4.4.3 生物炭中的可溶性磷及其释放影响因素
        4.4.4 粪源生物炭中的有机物和重金属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增施猪粪生物炭对土壤-植物磷形态和磷酸酶活性的影响
    5.1 引言
    5.2 材料与方法
        5.2.1 供试土壤
        5.2.2 猪粪生物炭制备
        5.2.3 试验设计
        5.2.4 土壤基本理化性质分析
        5.2.5 土壤液态磷-31核磁共振分析
        5.2.6 土壤酸性、碱性磷酸单酯酶分析
        5.2.7 土壤微生物磷脂脂肪酸(PLFAs)的提取与分析
        5.2.8 水稻植株养分及其他元素分析
        5.2.9 数据处理与统计分析
    5.3 结果与分析
        5.3.1 增施猪粪生物炭对稻田土壤理化性质的影响
        5.3.2 增施猪粪生物炭对稻田土壤磷素形态的影响
        5.3.3 增施猪粪生物炭对稻田土壤磷酸酶活性的影响
        5.3.4 添加猪粪生物炭对土壤磷素和磷酸酶活性相关性的影响
        5.3.5 增施猪粪生物炭对稻田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的影响
        5.3.6 增施猪粪生物炭对水稻矿物元素累积量的影响
    5.4 讨论
        5.4.1 增施生物炭对土壤磷素形态含量的影响
        5.4.2 增施生物炭对土壤磷酸酶的影响
        5.4.3 增施生物炭对土壤微生物种群结构的影响
        5.4.4 施用生物炭对作物矿物元素吸收的影响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主要研究结论
        6.1.1 增施猪粪对稻田土壤理化性质和水稻产量的影响
        6.1.2 增施猪粪对稻田土壤-水-植物系统磷素形态和土壤磷酸酶活性的影响
        6.1.3 猪粪热解制备生物炭过程中理化性质和磷素形态的变化
        6.1.4 增施猪粪生物炭对稻田土壤磷形态和磷酸酶活性的影响
    6.2 研究创新点
    6.3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科研成果

(9)旱地冬小麦产量、养分利用及土壤硝态氮对长期施用氮磷肥和降水的响应(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2 氮磷肥施用现状与用量研究
    1.3 小麦产量、养分利用及土壤硝态氮对不同施氮水平和降水的响应
        1.3.1 长期施氮肥和不同降水对小麦产量与养分吸收的影响
        1.3.2 长期施氮肥和不同降水对小麦养分利用率的影响
        1.3.3 长期施氮肥和不同降水对小麦百公斤养分需求的影响
        1.3.4 长期施氮肥和不同降水对小麦收获期土壤硝态氮残留的影响
        1.3.5 长期施氮肥和不同降水对小麦夏闲期土壤硝态氮淋溶的影响
    1.4 小麦产量、养分利用及土壤硝态氮对不同施磷水平和降水的响应
        1.4.1 长期施磷肥和不同降水对小麦产量与养分吸收的影响
        1.4.2 长期施磷肥和不同降水对小麦养分利用率的影响
        1.4.3 长期施磷肥和不同降水对小麦百公斤养分需求的影响
        1.4.4 长期施磷肥和不同降水对小麦收获期土壤硝态氮残留的影响
        1.4.5 长期施磷肥和不同降水对小麦夏闲期土壤硝态氮淋溶的影响
    1.5 本论文研究的科学问题
    1.6 研究方法、内容及技术路线
第二章 旱地冬小麦产量与养分利用对长期施用氮肥和降水的响应
    2.1 前言
    2.2 材料与方法
        2.2.1 试验区概况
        2.2.2 试验设计与田间管理
        2.2.3 样品采集
        2.2.4 测定项目与方法
        2.2.5 数据计算及分析方法
    2.3 结果与分析
        2.3.1 年降水量分析
        2.3.2 冬小麦生物量与产量
        2.3.3 冬小麦籽粒氮磷钾含量
        2.3.4 冬小麦氮肥偏生产力与累积利用率
        2.3.5 冬小麦氮磷钾生理效率
        2.3.6 冬小麦百公斤籽粒氮磷钾需求量
    2.4 讨论
        2.4.1 冬小麦生物量与产量
        2.4.2 冬小麦籽粒养分含量与肥料利用率
        2.4.3 冬小麦养分生理效率与百公斤籽粒养分需求量
    2.5 结论
第三章 旱地冬小麦收获期土壤硝态氮残留对长期施用氮肥和降水的响应
    3.1 前言
    3.2 材料与方法
        3.2.1 试验区概况
        3.2.2 试验设计与田间管理
        3.2.3 样品采集
        3.2.4 测定项目与方法
        3.2.5 数据计算与分析方法
    3.3 结果与分析
        3.3.1 降水量及分布
        3.3.2 冬小麦产量
        3.3.3 土壤硝态氮残留
        3.3.4 残留硝态氮剖面分布
        3.3.5 当季硝态氮残留
        3.3.6 来源于氮肥的硝态氮残留
    3.4 讨论
        3.4.1 土壤硝态氮残留
        3.4.2 当季及来源于氮肥的硝态氮残留
        3.4.3 土壤硝态氮残留与冬小麦产量的关系
        3.4.4 土壤硝态氮残留与降水的关系
    3.5 结论
第四章 旱地冬小麦夏闲期土壤硝态氮淋溶对长期施用氮肥和降水的响应
    4.1 前言
    4.2 材料与方法
        4.2.1 试验区概况
        4.2.2 试验设计与田间管理
        4.2.3 样品采集
        4.2.4 测定项目与方法
        4.2.5 数据计算与分析方法
    4.3 结果与分析
        4.3.1 降水分布
        4.3.2 冬小麦籽粒产量和吸氮量
        4.3.3 夏闲期土壤储水量
        4.3.4 夏闲期土壤硝态氮淋溶
    4.4 讨论
        4.4.1 冬小麦产量和吸氮量
        4.4.2 土壤硝态氮淋失
        4.4.3 土壤硝态氮累积
        4.4.4 夏闲期的硝态氮矿化
        4.4.5 土壤硝态氮淋溶与水分的关系
    4.5 结论
第五章 旱地冬小麦产量与养分利用对长期施用磷肥和降水的响应
    5.1 前言
    5.2 材料与方法
        5.2.1 试验区概况
        5.2.2 试验设计与田间管理
        5.2.3 样品采集
        5.2.4 测定项目与方法
        5.2.5 数据计算及分析方法
    5.3 结果与分析
        5.3.1 冬小麦生物量与产量
        5.3.2 冬小麦籽粒氮磷钾含量
        5.3.3 冬小麦磷肥偏生产力与累积利用率
        5.3.4 冬小麦氮磷钾生理效率
        5.3.5 冬小麦百公斤籽粒氮磷钾需求量
    5.4 讨论
        5.4.1 冬小麦生物量与产量
        5.4.2 冬小麦籽粒养分含量与肥料利用率
        5.4.3 冬小麦养分生理效率与百公斤籽粒养分需求量
    5.5 结论
第六章 旱地冬小麦收获期土壤硝态氮残留对长期施用磷肥和降水的响应
    6.1 前言
    6.2 材料与方法
        6.2.1 试验区概况
        6.2.2 试验设计与田间管理
        6.2.3 样品采集
        6.2.4 测定项目与方法
        6.2.5 数据计算与分析方法
    6.3 结果与分析
        6.3.1 冬小麦产量
        6.3.2 土壤硝态氮残留
        6.3.3 残留硝态氮剖面分布
        6.3.4 当季硝态氮残留
    6.4 讨论
        6.4.1 土壤硝态氮残留
        6.4.2 土壤硝态氮残留与冬小麦籽粒产量的关系
        6.4.3 土壤硝态氮残留与降水的关系
    6.5 结论
第七章 旱地冬小麦夏闲期土壤硝态氮淋溶对长期施用磷肥和降水的响应
    7.1 前言
    7.2 材料与方法
        7.2.1 试验区概况
        7.2.2 试验设计与田间管理
        7.2.3 样品采集
        7.2.4 测定项目与方法
        7.2.5 数据计算与分析方法
    7.3 结果与分析
        7.3.1 冬小麦籽粒产量和吸氮量
        7.3.2 夏闲期土壤储水量
        7.3.3 夏闲期土壤硝态氮淋溶
    7.4 讨论
        7.4.1 冬小麦产量和吸氮量
        7.4.2 土壤硝态氮淋失
        7.4.3 土壤硝态氮累积
        7.4.4 夏闲期的硝态氮矿化
    7.5 结论
第八章 主要结论、创新点及研究展望
    8.1 主要结论
    8.2 主要创新点
    8.3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10)分层供水施磷对冬小麦产量和氮、磷、钾养分吸收及其在不同器官分配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0引言
1材料与方法
    1.1土柱装置
    1.2试验设计
    1.3样品采集与测定
    1.4统计方法
2结果与分析
    2.1分层供水施磷对冬小麦产量的影响
    2.2分层供水施磷对氮素累积量及分配的影响
    2.3分层供水施磷对磷素累积量及分配的影响
    2.4分层供水施磷对钾素吸累积量及分配的影响
3讨论
4结论

四、土壤剖面中Olsen-P的分布特征与深层施磷的效应(论文参考文献)

  • [1]设施菜地土壤氮素累积及调控研究[D]. 白新禄.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21
  • [2]板栗根系及土壤环境对地膜覆盖的响应[D]. 马天爽. 北京林业大学, 2020(02)
  • [3]施肥深度对不同水分条件下冬小麦根系特征及提水作用的影响[J]. 沈玉芳,李世清.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9(04)
  • [4]典型砂姜黑土区农田土壤水分养分动态变化特征及模拟[D]. 谷丰. 中国农业大学, 2018(12)
  • [5]基于收获期土壤测试和施肥位置优化的旱地小麦减肥增效研究[D]. 黄明.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17(02)
  • [6]长期施磷对新疆农田磷素肥力演变、土壤磷的转化及磷肥肥效的影响[D]. 陈家杰. 石河子大学, 2016(05)
  • [7]集约化玉米体系养分高效利用的根层调控及其机械化实现途径研究[D]. 吴小宾. 中国农业大学, 2016(08)
  • [8]增施猪粪及猪粪生物炭对稻田土壤磷素迁移转化的影响[D]. 金熠. 浙江大学, 2016(08)
  • [9]旱地冬小麦产量、养分利用及土壤硝态氮对长期施用氮磷肥和降水的响应[D]. 戴健.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16(08)
  • [10]分层供水施磷对冬小麦产量和氮、磷、钾养分吸收及其在不同器官分配的影响[J]. 马政华,寇长林,康利允. 中国农学通报, 2015(27)

标签:;  ;  ;  ;  ;  

Olsen-P在土壤剖面中的分布特征及深施磷的影响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