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重读方志敏的《清贫》(论文文献综述)
黄友贤,张延[1](2005)在《将清贫美玉嵌入火红的中国结——大学生读《清贫精神——重读方志敏》》文中提出
童旭萍[2](2020)在《方志敏精神的当代价值及弘扬路径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方志敏是“100位为新中国成立作出突出贡献的英雄模范人物”之一,是中华民族的优秀儿女,是江西人民的骄傲。方志敏同志的一生,是为实现民族独立、人民解放,为共产主义事业奋斗的一生。方志敏精神是中国共产党人崇高理想和坚定信念的集中体现,是革命先烈百折不挠和艰苦奋斗的革命精神的典型代表,是中华民族精神的继承发展,是党和人民的宝贵精神财富,具有超越时空的恒久价值和旺盛生命力。时代在发展,社会在进步,但中国共产党人的革命精神不能丢。在我们进行伟大斗争、建设伟大工程、推进伟大事业,实现伟大梦想的今天,方志敏精神具有重要的时代意义和实践价值。这就要求我们进一步深入挖掘方志敏精神的内涵,结合新时代的背景,探究弘扬方志敏精神的路径问题。本论文共分为五个部分:第一部分是绪论,主要是阐述本选题的来源和研究意义、国内外研究现状、研究方法与研究创新之处。第二部分是探究方志敏精神形成的历史条件和思想渊源。任何新的先进的精神形态的出现,都不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都有其赖以产生的特定的社会历史思想条件,因此,这一部分从历史条件、思想渊源两个方面来进行阐述。第三部分是阐述方志敏精神的基本内涵和特点。通过史论相结合的方法,从五个方面来阐述方志敏精神的基本内涵:热爱祖国,矢志不渝;坚定信念,对党忠诚;甘于清贫,艰苦奋斗;勇于开拓,求真务实;顾全大局,无私奉献。并概括出方志敏精神具有民族性、革命性、创造性和人民性四个主要特征。第四部分是论述方志敏精神的历史地位和当代价值。其中着重阐述了方志敏精神的当代价值,并结合新时代的背景,将方志敏精神的当代价值与党的建设伟大工程、新时代改革创新发展、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政治价值认同相结合,分析方志敏精神在新时期发挥出的巨大作用。第五部分是探究新时代弘扬方志敏精神的实践路径。该部分主要是从宣传推广、保护开发以及学校教育这三个角度来提出具体措施,并结合新时代的背景,让方志敏精神“热”起来、“活”起来、“传”下去。
赵婷[3](2018)在《方志敏精神及其当代价值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文章从阐释方志敏精神的形成与渊源开始,指出方志敏精神源自理想信念的引导、民族精神的影响和传统美德的熏陶。总结出方志敏精神的丰富内涵,即爱国为民、开拓创新、务实奉献、清贫廉洁的精神。文章通过研究方志敏精神,探究方志敏精神对党的建设的启示。中国共产党长期处于执政地位,但党的凝聚力、群众的向心力在某种程度上,并没有同经济实力提升保持正向发展,在部分党员干部中存在脱离群众、思想懈怠、贪污腐败等现象。这些现象引起老百姓的不满,削弱了党在人民群众中的声望。因此方志敏精神的价值在于加强理想信念教育;加强党的思想道德建设;改变工作中的不良作风、廉洁从政;发扬艰苦奋斗精神和密切联系群众的优良作风。文章以方志敏精神研究为切入点,比较全面地对方志敏精神进行了总结归纳和提炼,从而论述方志敏精神的价值。文章内容具体分为三个部分展开研究:第一部分主要概括论述方志敏精神形成的历史条件及思想渊源。方志敏精神的形成受历史背景的影响,其次艰苦的革命环境需要清贫廉洁的精神。另外,方志敏精神的形成还与马克思主义世界观的影响分不开,其中包括理想信念的引导、民族精神的影响和传统美德的熏陶。当然,方志敏精神的形成还有他的个人因素,如他的人生经历和价值观。第二部分主要概括方志敏精神的基本内涵。总结为“爱国为民、开拓创新、务实奉献、清贫廉洁”四个方面。方志敏精神体现了体现党的宗旨、践行了党的思想路线、展现了共产党人的精神风范、提升了共产党员的道德修养、展现了民族传统美德。第三部分主要写方志敏精神及其当代价值。就方志敏每一个精神所体现的价值进行分析与论述。
饶泽荣,王璐[4](2009)在《《清贫》唤醒的记忆——论《〈清贫〉颂》的审美价值及主旋律歌曲创作特色》文中研究说明《〈清贫〉颂》通过"歌诗"的状形功能,将抽象的思想情感寓于具象的景物之中,将中华民族精神与共产主义理想信念完美融合,构筑了"崇高美"的表现形态。在音韵与句式的安排及引用语典的修辞方面体现了歌词独特的美学价值。《〈清贫〉颂》在音乐形态上运用了"母曲衍生"的旋法及引申式的多段体结构,符合当代的民族审美取向。平民化的视角及广泛传唱的"接受效果"为主旋律歌曲创作提供了借鉴。
窦春芳[5](2013)在《试析方志敏精神的内涵与形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方志敏精神的表述依然在争论中,现在最权威的表述是:"爱国、创造、清贫、奉献"八个字,其中"创造"指的是方志敏创造性地建立赣东北革命根据地,这只能被几个专门研究方志敏的专家所理解、熟知。"奉献"二字有些画蛇添足之感,方志敏参加革命并为革命事业而献身本身就是对革命最好的奉献。方志敏的《可爱的中国》、《清贫》两篇文章曾经被选入中、小学《语文》教材中,为国人广为传颂,影响着一代又一代的中国人,所以,方志敏精神应该浓缩成四个字"爱国、清贫"。
王宇钒[6](2017)在《方志敏对早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贡献》文中研究指明方志敏是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军事家、杰出的农民运动领袖,他在探索中国革命道路中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解决实际问题,并在实践中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革命新道路,充分地把马克思主义理论与中国实际尤其是赣东北实际相结合。他的许多思想与毛泽东的思想不谋而合,他在赣东北的实践为早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提供了独特样板并取得了许多重要成果,为早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作出了重大贡献。文章第一部分阐述了方志敏的成长经历和思想转变过程以及他对马克思主义的认识和传播。方志敏出生在江西弋阳的一个农村家庭,从小就对乡村的黑暗不满,想着要如何改变一下才好。后来在江西省甲工学校接触到马克思主义,在九江南伟烈学校期间自己学习研究马克思主义,逐步从一个热血爱国青年成长为一个坚定的马克思主义者,坚信只有苏维埃才能救中国。他在江西传播马克思主义的活动,为中国革命和马克思主义在江西本土化奠定了思想基础。文章第二部分是本文的重点,主要阐述了方志敏在赣东北的实践中是如何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去解决实际问题。论述了方志敏如何在实践中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革命新道路,也就是他把马克思主义和赣东北实际相结合的成果。方志敏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赣东北实际相结合,为中国革命道路的开辟和理论的形成,以及对毛泽东思想的形成作出了重大贡献,也为早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探索作出了重大贡献。文章第三部分是对方志敏成功探索早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行原因追问,分析方志敏能成功地运用马克思主义,把马克思主义与赣东北实际相结合的主客观条件。文章第四部分论述了方志敏探索早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不仅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提供了独特样板,也对当今中国共产党坚持不断发展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和推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创新具有现实启示。
肖德安[7](2014)在《重读方志敏的《清贫》》文中提出我第一次读方志敏的《清贫》,是在学生时代连同方志敏的《可爱的中国》一起读的。参加工作后,又读过几次,还记忆犹新。今重读《清贫》,别有一番感受。《清贫》,是方志敏烈士1935年5月26日写于狱中囚室的。方志敏作为中国共产党的高级将领,"经手的款项,总在数百万元,但为革命而筹集的金钱,是一点一滴的用之于革命事业"。而他个人的财产只有一块时表、一支自来水笔、几套旧褂裤和几双线袜。在他被俘的那天,有两个想发财的士兵从他"上身摸到下身,从
聂洪辉[8](2015)在《社会学视野中的方志敏精神与实践的内在张力》文中指出用社会学的生命历程理论和双重文化理论分析方志敏精神与实践的内在张力。通过比较广义上方志敏精神和他的革命实践,认为二者之间张力具体表现为:"共同富裕"的革命理想与消灭富人的革命实践;"大义灭亲"的传统思想与爱民亲民的革命实践;"创造"精神与发行股票;"清贫"精神与为人民服务的实践;爱国精神和民族精神与尊重西方人的日常实践。对处于双重文化中的方志敏争议事件的分析,不但有利于正确评价方志敏,也对正处于中西文化交汇中的我们自身有十分重要的启示。
雨汀[9](2003)在《《清贫》精神 垂范千秋——读《清贫精神——重读方志敏》随想》文中指出中国的革命是伟大的,但革命以后的路程更长,工作更伟大,更艰苦。这一点现在就必须向党内讲明白,务必使同志们继续地保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的作风,务必使同志们继续地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毛泽东依旧记得,一本薄薄的小书,《可爱的中国)),曾让几代人的心灵深受震撼,得以洗礼。其中就有《清贫》一文。短短的,一千余言,质朴、简洁,字字落地有金石声,不知曾读过它的人今天是否已经淡忘?又不知提起这"清贫精神",在今天是不是会让人感到匪夷所思?!
胡水华,夏禹[10](2018)在《方志敏精神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价值功能——以上饶师范学院为例》文中提出上饶师范学院为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加强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依托赣东北浓厚的地域"红色文化"资源优势,传承方志敏爱国、清贫、创造、奉献精神,着力培育大学生的家国情怀,教育当代青年大学生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坚定理想信念,强化服务社会的责任意识,以方志敏的人格魅力滋养新时代大学生品性养成,从而实现方志敏精神内核的创造性转换,开拓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新境界,体现"红色文化"的育人功能。
二、重读方志敏的《清贫》(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重读方志敏的《清贫》(论文提纲范文)
(2)方志敏精神的当代价值及弘扬路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选题来源和研究意义 |
1.1.1 选题来源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国内研究现状 |
1.2.2 国外研究现状 |
1.3 研究方法与创新 |
1.3.1 研究方法 |
1.3.2 创新之处 |
第二章 方志敏精神形成的历史条件和思想渊源 |
2.1 方志敏精神形成的历史条件 |
2.1.1 方志敏精神形成的时代背景 |
2.1.2 方志敏精神形成的个人因素 |
2.1.3 方志敏精神形成的现实依据 |
2.2 方志敏精神形成的思想渊源 |
2.2.1 马克思主义的指引 |
2.2.2 中华民族精神的影响 |
2.2.3 优秀传统美德的熏陶 |
第三章 方志敏精神的基本内涵和主要特征 |
3.1 方志敏精神的基本内涵 |
3.1.1 热爱祖国,矢志不渝 |
3.1.2 坚定信念,对党忠诚 |
3.1.3 甘于清贫,艰苦奋斗 |
3.1.4 勇于开拓,求真务实 |
3.1.5 顾全大局,无私奉献 |
3.2 方志敏精神的主要特征 |
3.2.1 民族性 |
3.2.2 革命性 |
3.2.3 创造性 |
3.2.4 人民性 |
第四章 方志敏精神的历史地位和当代价值 |
4.1 方志敏精神的历史地位 |
4.1.1 方志敏精神是中华民族精神的继承和发展 |
4.1.2 方志敏精神是中国共产党精神谱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
4.1.3 方志敏精神是中国革命精神的生动诠释 |
4.2 方志敏精神的当代价值 |
4.2.1 为推进党的建设伟大工程提供科学的理论支撑 |
4.2.2 为推动新时代改革创新发展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 |
4.2.3 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供正确的价值导向 |
4.2.4 为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供丰富的精神滋养 |
4.2.5 为培养政治价值认同提供重要标杆 |
第五章 新时代弘扬方志敏精神的实践路径 |
5.1 强化宣传推广,让方志敏精神“热”起来 |
5.1.1 加强方志敏精神传播队伍建设 |
5.1.2 加强方志敏精神网络平台建设 |
5.1.3 举办弘扬方志敏精神理论研讨会 |
5.1.4 推动方志敏精神进入教科书 |
5.2 加强保护开发,让方志敏精神“活”起来 |
5.2.1 对赣东北革命文物进行保护 |
5.2.2 大力实施“红色文化+”工程 |
5.2.3 提升方志敏纪念馆的品牌效应 |
5.2.4 创作方志敏精神文艺精品 |
5.3 从教育抓起,让方志敏精神“传”下去 |
5.3.1 将方志敏精神融入课堂教学,丰富教学内容 |
5.3.2 将方志敏精神融入实践教学,强化教学实效性 |
5.3.3 将方志敏精神融入校园文化建设,发挥熏陶作用 |
5.3.4 利用现代多媒体技术,实现教学形式多样化 |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在读期间公开发表论文(着)及科研情况 |
(3)方志敏精神及其当代价值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 研究背景和选题意义 |
1、研究背景 |
2、选题意义 |
(二) 方志敏精神及其当代价值的研究综述 |
1、关于方志敏精神的内涵的研究 |
2、关于方志敏精神提出的社会历史背景和条件的研究 |
3、关于弘扬方志敏精神的研究 |
(三) 研究思路与创新 |
1、研究思路 |
2、创新之处 |
一、方志敏精神形成的历史条件及思想渊源 |
(一) 方志敏精神形成的历史条件 |
1、方志敏精神形成的背景 |
2、方志敏精神形成的依据 |
3、方志敏精神形成的个人因素 |
(二) 方志敏精神形成的思想渊源 |
1、世界观的引导 |
2、民族精神的影响 |
3、传统美德的熏陶 |
二、方志敏精神的基本内涵和实质 |
(一) 方志敏精神的基本内涵 |
1、爱国为民 |
2、开拓创新 |
3、清贫廉洁 |
4、务实奉献 |
(二) 方志敏精神的实质 |
1、体现党的宗旨 |
2、践行党的思想路线 |
3、展现共产党人的精神风范 |
4、提升共产党员的道德修养 |
5、展现民族传统美德 |
三、方志敏精神的当代价值 |
(一) 方志敏爱国为民精神的价值 |
1、对加强社会主义理想信念教育有促进作用 |
2、有助于加强新时期党的思想道德建设 |
(二) 方志敏开拓创新精神的价值 |
(三) 方志敏清贫廉洁精神的价值 |
1、对预防腐败现象有重要作用 |
2、影响党员干部立党为公、廉洁从政 |
(四) 方志敏务实奉献精神的价值 |
1、有利于培养党员干部不懈奋斗,永不懈怠的良好品质 |
2、有助于党员干部形成密切联系群众的优良作风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在读期间公开发表论文(着)及科研情况 |
(5)试析方志敏精神的内涵与形成(论文提纲范文)
一、方志敏精神提出的过程 |
二、“创造、勤奋”不能算作是方志敏精神 |
三、方志敏精神应该浓缩为“爱国、清贫”四个字 |
1. 方志敏爱国主义精神的形成过程。 |
2. 方志敏的清贫精神。 |
(6)方志敏对早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贡献(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选题的研究意义 |
1.1.1 现实意义 |
1.1.2 理论意义 |
1.2 研究综述 |
1.2.1 国内研究 |
1.2.2 国外研究 |
1.3 研究内容和研究目标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研究目标 |
1.3.3 研究方法 |
1.3.4 研究特色与创新之处 |
2 方志敏成长为马克思主义者的历程分析 |
2.1 方志敏的早期经历 |
2.1.1 方志敏的成长历程 |
2.1.2 方志敏的思想转变 |
2.2 方志敏对马克思主义的认识 |
2.2.1 接触马克思主义 |
2.2.2 学习马克思主义 |
2.3 方志敏对马克思主义的传播 |
2.3.1 帮助江西改造社创办刊物并撰文 |
2.3.2 创办南昌文化书社并参与创建江西第一个团组织 |
2.3.3 组织南昌马克思学说研究会 |
2.3.4 开办学校 |
3. 方志敏对早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贡献 |
3.1 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
3.1.1 始终站在无产阶级和人民大众的立场 |
3.1.2 坚持实事求是,一切从赣东北实际出发 |
3.1.3 坚持理论联系实际,与错误路线作斗争 |
3.1.4 坚持群众路线的工作方法 |
3.2 在实践中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中国革命道路 |
3.2.1 创建“方志敏式”革命根据地 |
3.2.2 领导江西农民运动 |
3.2.3 开展土地革命 |
3.2.4 建立苏维埃政权 |
3.3 丰富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 |
3.3.1 为中国革命道路的开辟及其理论的形成作出了贡献 |
3.3.2 为毛泽东思想的形成和发展作出了贡献 |
4. 方志敏促进早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主观因素和客观条件 |
4.1 主观因素 |
4.1.1 坚定的理想信念 |
4.1.2 对农民有深厚的感情 |
4.1.3 创造精神 |
4.2 客观条件 |
4.2.1 地理环境 |
4.2.2 社会政治经济条件 |
5. 方志敏探索早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
5.1 理论价值 |
5.1.1 方志敏在赣东北的实践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提供了独特样板 |
5.1.2 对中国革命发展道路的探索,要始终坚持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 |
5.2 现实意义 |
5.2.1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一个不断发展的过程,要辩证地对待马克思主义 |
5.2.2 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创新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读研期间公开发表论文及科研情况 |
(8)社会学视野中的方志敏精神与实践的内在张力(论文提纲范文)
一、文献综述及本文理论框架 |
1. 文献综述。 |
2. 本文理论框架。 |
二、方志敏精神与实践的内在张力溯源及表现 |
1. 方志敏人生经历。 |
2. 方志敏精神与实践内在张力的表现。 |
三、方志敏精神和实践张力的理论解释 |
结语 |
(10)方志敏精神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价值功能——以上饶师范学院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一、不忘初心, 弘传承方志敏爱国精神, 着力培育大学生家国情怀。 |
二、高举旗帜, 以方志敏矢志不渝为榜样, 坚定大学生理想信念。 |
三、牢记使命, 学习方志敏爱国、清贫、创新和奉献精神, 强化大学生的责任担当。 |
四、筑中国梦, 以方志敏的人格魅力, 滋养新时代大学生品性养成。 |
四、重读方志敏的《清贫》(论文参考文献)
- [1]将清贫美玉嵌入火红的中国结——大学生读《清贫精神——重读方志敏》[J]. 黄友贤,张延. 出版发行研究, 2005(02)
- [2]方志敏精神的当代价值及弘扬路径研究[D]. 童旭萍. 江西师范大学, 2020(10)
- [3]方志敏精神及其当代价值研究[D]. 赵婷. 江西师范大学, 2018(01)
- [4]《清贫》唤醒的记忆——论《〈清贫〉颂》的审美价值及主旋律歌曲创作特色[J]. 饶泽荣,王璐. 南昌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09(03)
- [5]试析方志敏精神的内涵与形成[J]. 窦春芳. 江西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2013(03)
- [6]方志敏对早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贡献[D]. 王宇钒. 江西师范大学, 2017(06)
- [7]重读方志敏的《清贫》[J]. 肖德安. 前进, 2014(09)
- [8]社会学视野中的方志敏精神与实践的内在张力[J]. 聂洪辉. 胜利油田党校学报, 2015(03)
- [9]《清贫》精神 垂范千秋——读《清贫精神——重读方志敏》随想[J]. 雨汀. 紫光阁, 2003(12)
- [10]方志敏精神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价值功能——以上饶师范学院为例[J]. 胡水华,夏禹. 教育教学论坛, 2018(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