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吉林林学院学报第7卷总目录(论文文献综述)
陈丽培[1](2009)在《油松种子萌发初始阶段生理生化特性研究》文中提出将油松(Pinus tabuliformis Carr.)种子置于(25±1)℃培养箱中培养,通过分析种子含水量、呼吸速率、胚乳内含物含量、酶活性及内源激素含量的变化,探讨油松种子萌发初始阶段的代谢规律。研究结果如下:1.油松种子胚乳细胞内含有大量的高电子致密物质和脂类物质,它们在培养27h后迅速降解、消融。2.种子含水量和呼吸速率在萌发初始阶段的变化趋势完全一致,而且呈“S”型曲线,并可分为三个阶段,即快速升高阶段、滞缓阶段和重新迅速升高阶段。3.胚乳中的内含物质不断的降解、转化和利用。其中培养最初27h降解不明显,但随着置床培养时间的延长,含量大幅度下降。4.α-淀粉酶、蛋白酶及酸性磷酸酯酶活性不断升高,当种胚突破种壳时活性最大;β-淀粉酶活性置床后不断升高,在45h达到最大值后又缓慢降低。5. PGI、MDH及G-6-PDH和6-PGDH联合酶在萌发初始阶段都有不同程度的活化。其中PGI活性先升高后降低,MDH及G-6-PDH和6-PGDH联合酶活性不断升高,但MDH活性升高幅度不大,处于较低水平。6.胚乳中ABA的含量不断降低,GA3含量呈不同程度的增加,IAA和ZR的含量先增加后降低,GA3/ABA、ZR/ABA、IAA/ABA的比值逐渐升高,激素含量的变化与种子萌发进程一致。
陈越渠[2](2007)在《吉林老爷岭大型真菌多样性研究》文中指出本文对吉林老爷岭大型真菌的物种多样性、区系多样性与森林植被和季节的相关性进行了系统研究。物种多样性研究,共获得大型真菌标本400余份,共计261种,隶属于117属52科16目2纲。包括担子菌门12目43科101属240种,子囊菌门4目9科15属21种,其中丝盖伞属待定种1个,吉林省新记录种4个。并按照《Dictionary of TheFungi》第九版(2001)系统对物种名录进行编目。所有凭证标本都保藏在吉林农业大学菌物所标本馆(HMJAU)。区系多样性研究结果表明,吉林老爷岭的大型真菌区系成分十分丰富,具有10个种以上的科有7个,含142种,占吉林老爷岭大型真菌总数的57.6%,科的数目只占总科数的13.5%。含有5个种以上的属有14个属,共计108种,占总种数的41.2%,而属的数目占总属的12.0%。此14个属中世界分布属有11个,其余3属为北温带分布属。从种的组成上看,世界广布种75个,占总种数的28.6%;北温带分布种有114个,占总种数的43.5%;北温带-澳大利亚分布种17种,占总种数的6.5%;温带-亚热带、热带分布种8种,占总种数的3.1%;欧亚大陆分布种14种,占总数的5.3%;东亚-北美间断分布种9种,占总数的3.4%;东亚(热带、亚热带)及热带南美间断分布种1种,占总种数的0.04%;中国-日本共有种9种,占总种数的3.4%;特有种1种,占总种数的0.04%。说明吉林老爷岭大型真菌区系表现出明显的北温带区系特征。大型真菌多样性与森林群落和季节的相关性研究,主要从多样性与森林植被和季节变化两方面进行。根据老爷岭植物群落的不同将老爷岭划分成Ⅰ型、Ⅱ型、Ⅲ型、Ⅳ型等4个植物群落,4种植物群落中的大型真菌多样性差异表现在:(1)共有种数占植物群落Ⅰ、Ⅱ、Ⅲ和Ⅳ中大型真菌总数的比例分别为16.57%、13.11%、29.63%和25.81%,说明4种植物群落中的大型真菌多样性表现有差异,这与这4种植物群落中的植被分布差异较大相符。季节动态研究表明,5月至8月真菌种逐月递增,8月份最多,之后又减少。
熊伟[3](2003)在《六盘山北侧主要造林树种耗水特性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本文针对干旱半干旱地区需增加森林植被和水资源匮乏及容量有限的矛盾,在六盘山北侧的固原市,选择主要的造林树种及典型植被群落作为研究对象,在2001~2002年的生长季期间,利用先进仪器和设备,应用多种方法和手段,从叶片、单株和群落三个尺度系统研究了植物蒸腾耗水的水分生理生态学特征、植物单株和群落的耗水规律以及它们与环境因子之间的影响机理,其结果不仅可为更精确地估计生态用水定额提供科学依据;而且也可为该区域耐旱节水型造林树种草种的选择及合理林分密度的设计起到科学的指导作用。本文主要开展了以下几方面的研究:* 13个主要造林树种草种的水分生理生态学特性研究* 两种密度条件下3种典型植被单株和林分尺度的蒸腾耗水* 两种密度条件下3种典型植物群落的蒸散量及分量组成比例* 13年生华北落叶松林分蒸腾耗水的模拟与预测本论文取得的主要结果:1) 在无水分胁迫盆栽试验条件下,研究和对比了树种的蒸腾耗水特性,结果表明,针叶树种的蒸腾速率和气孔导度最低,阔叶树种最高,灌木树种位于中间;苗木蒸腾速率和气孔导度由小到大的顺序依次为青杄、侧柏、油松、柠条、白蜡、山杏、臭椿、沙棘、白榆和刺槐。2) 苗木蒸腾速率与凌晨叶水势呈正相关,且随叶水势下降蒸腾速率呈指数下降。不同树种由于其耐旱机理和生物学特性的不同造成了两者关系之间的差异,按树种苗木潜在蒸腾速率的大小及其对叶水势下降的敏感度,可将10个树种划分为四类:青杄、侧柏、柠条和白蜡属低蒸腾-低水分敏感型树种;油松属低蒸腾-高水分敏感型树种;白榆、刺槐和沙棘属高蒸腾-高敏感型树种;山杏和臭椿属中蒸腾-中水分敏感型树种。3) 野外人工水分控制试验表明,华北落叶松属于低蒸腾-高水分敏感<WP=5>型树种,其蒸腾作用主要取决于气孔的调节,因此在干旱半干旱树种的选择时可以作为耐旱节水树种;山桃属于高蒸腾-低水分敏感型树种,其耐旱机理属于典型的低水势忍耐脱水耐旱树种,因此在造林时可以选择水分条件较差的阳坡;紫花苜蓿属高蒸腾-高水分敏感型类别,虽然紫花苜蓿耐旱性较强,但具有较强的蒸腾耗水速率,建议在草种选择时要慎重使用。4) 油松和落叶松树干液流日进程都呈现出较明显的昼夜变化规律。液流量在夜间非常微弱,白天持续上升并呈现出双峰或多峰曲线。华北落叶松虽然峰值较低但持续时间较长;油松恰恰相反,峰值较高但持续时间短。油松和华北落叶松整个树干径向不同位点的液流速度由外到内呈现低→高→低的态势,符合Edwards提出的模型。13年生油松和华北落叶松晴天的单株日耗水量分别为0.0058 m3.d-1和0.0074 m3.d-1,均高于阴天的平均值;油松在两种典型天气下日耗水量和耗水率的平均值分别为0.0055 m3.d-1和1.326 m3.m-2.d-1,要高于华北落叶松。以2001年8月29日至8月30日为例,用24h液流量累积值估算华北落叶松单株的蒸腾量为0.00291m3,而“截干测定”结果为0.00317 m3·d-1,比前者高8.2%,这可能与本研究中所使用热脉冲探头的灵敏程度还难以记录较弱液流有关。5)两种密度条件下单株和林分的蒸腾耗水规律不尽相同。从单株尺度看,华北落叶松间伐林分(1667株/hm2)内单株的生长季蒸腾耗水速率要显着大于未间伐林分(2500株/hm2)内的单株,这种差异是因为间伐后林分微气象和土壤水分因子的改变共同引起的;但从林分尺度看,其生长季蒸腾量由原来的192.67mm下降到145.09 mm;与此相仿,山桃和沙棘间伐林分(2500株/hm2)内单株的蒸腾耗水速率在2002年生长季中期显着大于未间伐林分(3333株/hm2),其增加的原因是由于功能叶的日平均蒸腾速率加大或单株叶面积的增加引起的,但从林分尺度讲,山桃未间伐林分的生长季蒸腾量为241.21mm,比对应间伐林分高16.81%,但沙棘未间伐林分的生长季蒸腾量为255.94mm,比对应间伐林分低13.5%。6)生理法与“多株平衡法”测定三种植物群落蒸腾耗水量的结果基本相近。其中,应用生理法估计华北落叶松未间伐和间伐林分的生长季蒸腾<WP=6>量为204.28 mm和168.08 mm,稍高于“多株平衡法”的相应估计值(分别高出5.68%和13.68%),可能与后者过高地估计了枯落物的截持耗水量和观测误差有关;生理法计算未间伐、间伐山桃林分的生长季蒸腾量分别为235.35mm和219.18mm,与“多株平衡法”的估计值很接近,甚至略低于后者;用生理法估计未间伐和间伐沙棘林分的生长季蒸腾量分别为160.2mm和232.77 mm,均小于多株平衡法,这可能与“多株平衡法”中忽略了山桃和沙棘林的枯落物和林下草本植物的截留耗水有关。7)由于间伐引起的林分密度下降不同程度地导致了典型植物群落总蒸散量及其分量组成比例的改变。华北落叶松间伐林分(1667株/hm2)生长季总蒸散量为413.07mm,比未间伐林分(2500株/hm2)低8.02%,其中林分蒸腾量占总蒸散的比例由未间伐的42.9%下降到35.13%而位居第二,林冠层截持耗水比例由未间伐的15.21%下降到11.29%而位居第四;相反,林下植被的蒸散量比例由未间伐的30.48%提高到37.13%而位居第一,枯落物截持耗水比例由未间伐的11.4%提高到16.46%而位居第三。山桃间伐林分(
尤铁梅,林宝山[4](1991)在《建立林业原版期刊协作网的设想》文中认为 近年来,由于国内外书刊价格的逐年增长和人民币与外币比价的调整等因素的影响,使得图书经费的增长远远跟不上书刊价格的上涨,致使图书馆原版期刊的馆藏建设受到很大影响,不能保障正常的教学和科研工作的需要。因此,如何利用目前有限的经费,在保持原有期刊品种的同时,及时扩大引进新的高质量的原版期刊,保证我国科技发展的需要,这是一个迫切需要研究解决的问题。
王晓霞,许占川,张万友[5](1991)在《浅谈中小型企业档案的系统化管理》文中提出 1 中小型企业档案工作的历史诊断在一些大的企业、机关,都有比较完备的档案管理机构,因为它们机构庞大,建厂时间长,各方面的工作都有一定的管理模式。可是在一些中小型企业中,档案工作几乎没什么立足之地,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1)建厂时间短,在较短的时间内,档案的作用没有特别明显的表现,所以,不易
王明启,王莉[6](1991)在《工厂绿化抗污染树种选择的研究》文中指出本文采用:污染地区树木调查法和叶片结构解剖观测法,对工厂绿化抗污染树种的选择进行了初步研究,选出一些适合不同污染排放物工厂绿化的抗污树种,供今后工厂和城市污染区绿化选择树种时参考。
二、吉林林学院学报第7卷总目录(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吉林林学院学报第7卷总目录(论文提纲范文)
(1)油松种子萌发初始阶段生理生化特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1 文献综述 |
1.1 水分代谢 |
1.2 能量调节 |
1.3 胚乳内含物代谢 |
1.3.1 酶代谢 |
1.3.2 贮藏物质代谢 |
1.4 激素调节 |
1.5 光敏素调节 |
1.6 分子生物学研究 |
2 材料与方法 |
2.1 种子来源 |
2.2 种子培养 |
2.3 测定方法 |
2.3.1 胚乳内含物的透射电镜研究 |
2.3.2 生理生化指标测定 |
2.4 数据处理方法 |
3 结果与分析 |
3.1 胚根部位胚乳内含物超微结构研究 |
3.2 含水量和呼吸速率的变化 |
3.3 胚乳贮藏物质及相关酶活性的变化 |
3.3.1 胚乳可溶性糖含量的变化 |
3.3.2 胚乳淀粉含量的变化 |
3.3.3 胚乳可溶性蛋白质含量的变化 |
3.3.4 胚乳粗脂肪含量的变化 |
3.3.5 胚乳淀粉酶活性的变化 |
3.3.6 胚乳蛋白酶活性的变化 |
3.3.7 胚乳酸性磷酸酯酶活性的变化 |
3.4 胚乳呼吸代谢关键酶活性变化 |
3.4.1 磷酸己糖异构酶(PGI)活性变化 |
3.4.2 苹果酸脱氢酶(MDH)活性的变化 |
3.4.3 G-6-PDH 和6-PGDH 联合酶活性的变化 |
3.5 内源激素含量动态变化 |
3.5.1 赤霉素(GA3)含量变化 |
3.5.2 玉米素核苷(ZR)含量变化 |
3.5.3 生长素(IAA)含量变化 |
3.5.4 脱落酸(ABA)含量变化 |
3.5.5 各激素含量之间比值的变化 |
4 讨论 |
4.1 胚乳细胞内含物超微结构变化 |
4.2 种子含水量和呼吸速率变化 |
4.3 胚乳营养物质及相关酶活性的变化 |
4.4 胚乳氧化途径关键酶活性变化 |
4.5 胚乳内源激素含量的变化 |
5 结论 |
参考文献 |
详细摘要 |
(2)吉林老爷岭大型真菌多样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1 生物多样性概述 |
2 大型真菌及其多样性 |
2.1 真菌在生物领域中的地位 |
2.2 大型真菌的基本特点 |
2.3 大型真菌的多样性 |
2.4 大型真菌多样性的价值 |
3 研究地概况 |
第一章 吉林老爷岭大型真菌物种多样性 |
1 材料与方法 |
2 结果与分析 |
2.1 吉林老爷岭大型真菌多样性编目 |
2.2 待定种及吉林省新记录种的描述 |
2.2.1 Inocybe sp. |
2.2.2 长根黏滑菇 |
2.2.3 亚金黄黏盖牛肝菌 |
2.2.4 亚红顶枝瑚菌 |
2.2.5 亚绒白乳菇 |
第二章 吉林老爷岭大型真菌区系多样性 |
1 材料与方法 |
1.1 实验材料 |
1.2 实验方法 |
1.2.1 区系组成的统计和分析 |
1.2.2 地理成分分析 |
2 结果与分析 |
2.1 吉林老爷岭大型真菌的组成特征 |
2.1.1 区系组成 |
2.2 优势科属分析 |
2.2.1 优势科分析 |
2.2.2 优势属分析 |
3 吉林老爷岭大型真菌区系成分 |
3.1 科、属分析 |
3.2 种的分析 |
3.3 分布型谱 |
3.4 与其他地区区系关系 |
第三章 吉林老爷岭大型真菌多样性与森林植被和季节的相关性 |
1 材料与方法 |
1.1 实验材料 |
1.2 实验方法 |
2 结果与分析 |
2.1 大型真菌多样性与植物群落的相关性 |
2.2 大型真菌多样性与季节的相关性 |
第四章 结论与展望 |
1 结论 |
1.1 物种多样性研究 |
1.2 区系多样性研究 |
1.3 群落多样性研究 |
2 问题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3)六盘山北侧主要造林树种耗水特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第一章 引言 |
1.1 植被耗水是我国干旱半干旱地区植被建设与水分关系中一个亟待解决的基础理论问题 |
1.2 六盘山地区在干旱半干旱地区植被耗水研究中的典型性和重要性 |
1.3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第二章 研究综述及展望 |
2.1 不同尺度植物蒸腾耗水研究综述 |
2.1.1 叶片蒸腾耗水研究 |
2.1.2 单株蒸腾耗水研究 |
2.1.3 林分尺度的蒸腾耗水研究 |
2.1.4 区域尺度的植物蒸腾耗水研究 |
2.2 植物蒸腾作用与影响因子相互关系的研究 |
2.2.1 生物因子的影响 |
2.2.1.1 气孔调节 |
2.2.1.2 非气孔调控 |
2.2.2 环境因子的影响 |
2.2.2.1 微气象因子 |
2.2.2.2 土壤因子 |
2.2.2.3 边界层导度 |
2.3 国内植物蒸腾耗水研究现状 |
2.4 问题与展望 |
第三章 研究内容、关键问题、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 |
3.1 研究内容和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
3.1.1 研究内容 |
3.1.2 拟解决的关键技术问题 |
3.2 研究方法 |
3.3 技术路线 |
第四章 研究区和试验地自然条件概况 |
4.1 研究区自然条件概况 |
4.2 试验地自然条件概况 |
4.2.1 位置和地貌类型 |
4.2.2 土壤类型及物理性质 |
4.2.3 生长季降雨量及分配 |
4.2.4 植被条件 |
第五章 主要造林树种草种的水分生理生态特性 |
5.1 研究方法 |
5.1.1 盆栽试验布设 |
5.1.2 三个主要野外人工水分控制试验的布设 |
5.1.3 植物蒸腾作用及微气象因子测定 |
5.1.4 植物叶水势测定 |
5.1.5 植物叶面积测定 |
5.2 结果与分析 |
5.2.1 盆栽树种苗木的水分生理生态特性 |
5.2.1.1 充分灌水条件下树木苗木水分生理特性 |
5.2.1.2 不同土壤水分条件下树种苗木蒸腾作用的比较 |
5.2.1.3 不同树种苗木蒸腾作用与叶水势的相关性分析 |
5.2.1.4 树木苗木气孔导度与叶水势的关系 |
5.2.2 野外控制水分条件下植物的水分生理生态特性 |
5.2.2.1 植物叶水势与降雨量、土壤含水量之间的关系 |
5.2.2.2 植物蒸腾作用的季节变化 |
5.2.2.3 蒸腾作用与环境因子的关系 |
5.3 讨论与小结 |
5.3.1 讨论 |
5.3.2 小结 |
5.3.2.1 盆栽试验条件下树种苗木水分生理特性 |
5.3.2.2 野外人工水分控制条件下植物的水分生理生态特性 |
第六章 树木单株蒸腾耗水特性研究 |
6.1 研究方法 |
6.1.1 试验材料及样地布设 |
6.1.2 华北落叶松和油松的单株耗水量估计与验证 |
6.1.3 山桃和沙棘的单株耗水量测定 |
6.1.4 不同林分密度条件下单株耗水量的比较试验 |
6.1.5 叶面积的测定 |
6.1.6 环境因子的测定 |
6.2 结果与分析 |
6.2.1 华北落叶松和油松的树干液流规律与单株耗水量的估计 |
6.2.1.1 树干液流的时间变化规律 |
6.2.1.2 树干液流的空间变化规律 |
6.2.1.3 单株耗水量的估计与比较 |
6.2.1.4 华北落叶松单株耗水量的验证 |
6.2.1.5 不同密度条件下华北落叶松整株耗水量的对比 |
6.2.2 灌木树种的单株耗水量 |
6.2.3 树种单株耗水量与环境因子之间的关系 |
6.3 讨论与小结 |
6.3.1 讨论 |
6.3.2 小结 |
6.3.2.1 针叶树种树干液流规律与单株耗水量的估计 |
6.3.2.2 灌木树种的单株耗水量 |
6.3.2.3 树种单株耗水量与环境因子之间的关系 |
第七章 几种典型植被群落的蒸腾耗水量研究 |
7.1 研究方法 |
7.1.1 试验材料及样地布设 |
7.1.2 植被群落蒸腾耗水量估算的方法 |
7.1.2.1 华北落叶松人工林分蒸腾耗水量的估计 |
7.1.2.2 山桃和沙棘蒸腾耗水量的估计 |
7.1.2.3 紫花苜蓿人工草地群落蒸腾耗水量测定 |
7.2 结果与分析 |
7.2.1 华北落叶松林分蒸腾量的估算 |
7.2.1.1 从单株到林分蒸腾耗水量的尺度转换 |
7.2.1.2 华北落叶松两种密度林分蒸腾耗水量的对比 |
7.2.1.3 “多株平衡法”测定 |
7.2.1.4 两种方法的比较 |
7.2.2 山桃林分蒸腾量的估算 |
7.2.2.1 生理法测定 |
7.2.2.2 “多株平衡法”测定 |
7.2.2.3 两种方法计算山桃林分蒸腾量的比较 |
7.2.3 沙棘林分蒸腾量的估算 |
7.2.3.1 生理法测定 |
7.2.3.2 多株平衡法测定 |
7.2.3.3 两种方法估计沙棘林分蒸腾量的比较 |
7.2.4 苜蓿人工草地蒸腾量的估算 |
7.3 讨论与小结 |
7.3.1 讨论 |
7.3.2 小结 |
7.3.2.1 华北落叶松林分蒸散量及其分量研究 |
7.3.2.2 山桃人工林蒸散量及其分量研究 |
7.3.2.3 沙棘林分蒸散量及其分量研究 |
7.3.2.4 苜蓿人工草地蒸腾量的估算 |
第八章 人工林分蒸腾量的模拟与预测 |
8.1 研究方法 |
8.1.1 模型构建 |
8.1.2 模型中相关参数的求解 |
8.1.2.1 净辐射(Net radiation)的求解 |
8.1.2.2 冠层导度(Canopy Conductance)的求解 |
8.1.2.3 空气动力学导度(Aerodynamic Conductance)的求解 |
8.1.2.4 土壤热通量(soil heat flux)的求解 |
8.1.3 数据的收集与处理 |
8.2 结果分析 |
8.2.1 冠层导度的预测模型 |
8.2.1.1 模拟最大冠层导度 |
8.2.1.2 冠层导度的限制函数 |
8.2.2 冠层导度预测模型的验证 |
8.2.3 林分日蒸腾量预测模型的验证 |
8.2.4 林分日蒸腾量预测模型的应用 |
8.3 讨论与小结 |
8.3.1 讨论 |
8.3.2 小结 |
8.3.2.1 冠层导度的模拟与验证 |
8.3.2.2 林分日蒸腾量的模拟与验证 |
第九章 结论 |
9.1 盆栽试验条件下树木苗木水分生理特性 |
9.1.1 充分灌水条件下树木苗木的叶片蒸腾耗水特性 |
9.1.2 不同土壤水分梯度下树木苗木叶片的蒸腾耗水特性 |
9.1.3 树木苗木叶片蒸腾作用与叶水势的相关性分析 |
9.2 野外人工水分控制条件下植物的水分生理生态特性 |
9.3 树种单株蒸腾耗水特性研究 |
9.3.1 两种针叶树种树干液流规律与单株耗水量的估计 |
9.3.2 灌木树种的单株耗水量 |
9.3.3 树种单株耗水量与环境因子之间的关系 |
9.4 典型植物群落的蒸腾耗水规律研究 |
9.4.1 华北落叶松林分蒸散量及其分量研究 |
9.4.2 山桃人工林蒸散量及其分量研究 |
9.4.3 沙棘林分蒸散量及其分量研究 |
9.4.4 苜蓿人工草地蒸腾量的估算 |
9.5 华北落叶松林分蒸腾量的模拟与预测 |
9.6 建议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四、吉林林学院学报第7卷总目录(论文参考文献)
- [1]油松种子萌发初始阶段生理生化特性研究[D]. 陈丽培. 南京林业大学, 2009(02)
- [2]吉林老爷岭大型真菌多样性研究[D]. 陈越渠. 吉林农业大学, 2007(02)
- [3]六盘山北侧主要造林树种耗水特性研究[D]. 熊伟. 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 2003(03)
- [4]建立林业原版期刊协作网的设想[J]. 尤铁梅,林宝山. 吉林林学院学报, 1991(04)
- [5]浅谈中小型企业档案的系统化管理[J]. 王晓霞,许占川,张万友. 吉林林学院学报, 1991(04)
- [6]工厂绿化抗污染树种选择的研究[J]. 王明启,王莉. 吉林林学院学报, 1991(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