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血小板生成素促进HEL细胞增殖及其c-Mpl的表达(论文文献综述)
王楠,朱海燕[1](2021)在《TPO/c-MPL通路在急性髓系白血病中的研究现况》文中认为血小板生成素(TPO)作用于其受体c-MPL可激活下游通路刺激造血细胞的增殖,诱导巨核细胞生成。近年来,有国内外研究证实,TPO/c-MPL通路还在白血病干细胞的自我更新和静止中发挥重要作用,在急性髓系白血病中的表达还提示化疗耐药和预后不良。本文结合目前研究进展,就TPO/c-MPL通路在急性髓系白血病患者中的表达、化疗耐药和预后以及TPO/c-MPL受体激动剂在急性髓系白血病中应用的最新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王楠,吕娜,闵鑫,王莉莉,朱海燕[2](2021)在《重组人血小板生成素对急性髓系白血病细胞株增殖及凋亡的影响》文中提出目的:探索重组人血小板生成素(rh TPO)对急性髓系白血病(AML)细胞株增殖和凋亡的影响。方法:采用CCK-8法检测AML细胞株(Kasumi-1、Skno-1、HEL、HL-60、THP-1)经不同浓度rh TPO(0、50、100 ng/ml)作用不同时间(24、48、72 h)后的细胞增殖率; Annexin V/PI法检测不同浓度rh TPO处理后各AML细胞株的细胞凋亡率; QPCR法检测各AML细胞株的TPO受体c-MPL(myeloproliferative leukemia) mRNA的相对表达量; Western blot法检测各AML细胞株的c-MPL蛋白质表达量;流式细胞术检测不同浓度rh TPO处理后HL-60细胞c-MPL抗原表达量的变化。结果:rh TPO对Kasumi-1、Skno-1、HEL、HL-60、THP-1细胞均无促进增殖作用,然而在HL-60细胞(72 h 0vs 100 ng/ml,P=0.008)中呈现细胞增殖的抑制效应及促凋亡效应(48 h 0 vs 50 ng/ml,P=0.0143)。在Kasumi-1、Skno-1、HEL和THP-1细胞中,经不同浓度rh TPO处理后各组间的细胞凋亡率无统计学差异。各AML细胞株均有不同程度的c-MPL基因和c-MPL蛋白质表达,其中,HEL细胞中两者表达量最高。不同浓度rh TPO处理HL-60细胞48 h后,各组间的c-MPL抗原表达量无统计学差异。结论:rh TPO在体外对Kasumi-1、Skno-1、HEL、HL-60和THP-1白血病细胞系无促增殖作用。相反,rh TPO可以抑制HL-60细胞增殖、促进其凋亡,而这种效应与c-MPL基因及其蛋白质表达均无关。
邹子方[3](2021)在《内源性血小板生成素通过调控EGFR信号通路促进非小细胞肺癌的增殖和迁移》文中研究表明肺癌是全球范围内导致癌症死亡的首要原因,而非小细胞肺癌(NSCLC)是肺癌中最主要的类型,约占85%。手术是对非小细胞肺癌最为有效的治疗方法,然而大部分肺癌患者在就诊时肿瘤已进展从而失去了手术的机会。虽然越来越多的治疗方案如化疗、放疗、分子靶向治疗及免疫治疗等被证明对肺癌有效,但肺癌患者的整体预后仍不令人满意,5年生存率仅为11%。我们迫切地需要进一步深入了解肺癌的发生发展机制,探索新的癌基因及抑癌基因作为潜在的治疗靶标。血小板生成素(TPO)是一种主要由肝脏及肾脏分泌的造血细胞因子,主要作用为调节巨核细胞的增殖与分化,促进血小板生成。近些年来,有研究发现TPO的作用不仅局限于造血系统,其在神经细胞、心肌细胞及卵巢组织中都发挥相应的作用。但TPO在实体肿瘤,尤其是肺癌中的研究仍十分匮乏,在正常情况下,外源性的TPO通过与其受体MPL proto-oncogene(C-MPL)结合进而激活一系列信号传导通路。已有大量研究证实,包括肺癌在内的绝大部分的实体肿瘤组织及细胞系都缺乏C-MPL的表达,由此外源性的TPO对肺癌细胞无法起到作用。在本研究中,我们发现TPO在NSCLC细胞中高表达但并未分泌到细胞外,而这部分由肺癌细胞表达的内源性TPO对肺癌的发生发展是否存在作用及其作用机制是本文探讨的重点。目的:探究TPO在非小细胞肺癌组织中的表达情况及其与临床病理因素的关系;探究TPO对非小细胞肺癌细胞增殖、迁移的作用及其分子机制。研究方法:选取2014-2016年就诊于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胸外科的肺癌患者组织标本150例,所有标本均由手术切除获得,且术前未接受放化疗。通过免疫组化实验检测TPO在肺癌组织中的表达情况,并利用统计学分析TPO的表达与淋巴结转移、肿瘤大小、TNM分期、年龄、性别、肿瘤类型以及分化程度之间的关系。通过免疫印迹实验(Western Blot)、实时定量PCR技术及酶联免疫吸附测定实验(ELISA)对5种非小细胞肺癌细胞系及正常支气管上皮细胞HBE中TPO的蛋白表达、m RNA表达及细胞上清液中TPO的表达水平进行检测。在肺癌细胞中过表达及敲减TPO后通过CCK8、克隆形成及Transwell实验检测TPO对肺癌细胞增殖、迁移能力的影响。通过Western Blot实验检测增殖迁移相关蛋白及信号通路关键分子的表达情况。利用质谱分析技术预测肺癌细胞中可能与TPO存在相互作用的蛋白并通过免疫共沉淀(Co-IP)实验进行验证。细胞免疫荧光实验探究TPO在肺癌细胞中的定位及与EGFR蛋白定位的相关性。通过PCR及Western Blot实验检测TPO对EGFR转录水平以及蛋白降解速率的影响。结果:1.150例非小细胞肺癌组织免疫组化结果提示癌组织中TPO的表达量显着高于癌旁及正常肺组织,统计分析显示TPO的表达与肺癌的淋巴结转移、肿瘤大小、TNM分期以及分化程度相关。2.与正常支气管上皮细胞HBE相比,TPO在A549,H1299,SK-MES-1和H292这四种肺癌细胞中呈现高表达,在H460细胞中呈现低表达。而在HBE及上述5种肺癌细胞上清液中均未检测出TPO。3.在所选取的A549及H1299细胞中敲减TPO,CCK8、克隆形成及Transwell实验结果显示这两种细胞的增殖及迁移能力降低。进一步检测了增殖迁移相关蛋白的表达,发现敲减TPO后cyclin E1、cyclin E2、CDK2、c-Myc、Rho A和Rho C的表达量降低而P27的表达量升高。4.在A549及H1299细胞中过表达TPO,CCK8、克隆形成及Transwell实验结果发现这两种细胞的生物行为学功能并未发生改变。5.在A549及H1299细胞中敲减TPO,检测参与调控细胞增殖、迁移的常见信号通路关键蛋白表达量。Western Blot结果显示P-AKT(Ser473)及P-mTOR(Ser2448)的表达显着降低,而P-ERK、P-MEK、P-P65、P-JNK、activeβ-catenin及P-YAP的表达量未见明显变化。6.结合质谱分析结果及PI3K/AKT/mTOR通路的活性变化,我们预测TPO可能与EGFR存在相互作用进而调控其通路活性。免疫共沉淀(Co-IP)实验证实了在A549及H1299细胞中TPO与EGFR存在相互作用。进一步在这两种细胞中敲减TPO,Western Blot结果显示P-EGFR(Tyr1068)的表达量显着降低,而EGFR总量的变化不明显,无统计学意义。7.PCR结果提示在A549及H1299中敲减TPO,EGFR的m RNA水平并未出现下降,反而出现了上升,这说明TPO对EGFR蛋白及EGFR通路活性的调控作用发生在翻译后修饰阶段。进一步探究TPO是否对EGFR的降解过程起到作用,在上述两种细胞中分别敲减及过表达TPO,饥饿处理后加入放线菌酮抑制蛋白质合成,予以EGF刺激,并在不同时间点检测EGFR及P-EGFR(Tyr1068)的变化。结果提示TPO可以通过延缓配体结合后EGFR的降解进而上调EGFR通路活性,使其持续激活。8.A549及H1299均为EGFR野生型细胞,在无外源性EGF刺激条件下,其EGFR通路活性较低。综合上述结果,我们猜测在这两种细胞中过表达TPO并未影响其生物行为学功能可能是由于EGFR通路活性低,限制了TPO的作用空间。进而我们在过表达TPO的A549及H1299细胞中持续加入EGF刺激,CCK8、克隆形成及Transwell实验结果显示上调TPO显着提高了EGF刺激下这两种细胞的增殖及迁移能力,Western Blot实验也表明P-AKT(Ser473)、P-mTOR(Ser2448)、cyclin E1、cyclin E2、CDK2、c-Myc、Rho A和Rho C的表达量升高而P27的表达量下降。结论:1.TPO在非小细胞肺癌组织中高表达,TPO的表达与淋巴结转移、肿瘤大小、TNM分期以及分化程度相关。2.TPO通过上调EGFR/PI3K/AKT/mTOR信号通路促进肺癌细胞的增殖和迁移能力。3.TPO可能通过延缓配体结合后EGFR的降解速率进而使得EGFR通路持续激活。
项园[4](2020)在《LncRNA CASC2/MiR-124-3p/MKL-1/NFATC1信号通路调控巨核细胞的成熟分化》文中研究说明目的:巨核细胞成熟分化与血小板相关疾病的发生密切相关,转录因子在巨核细胞成熟分化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先前已有研究表明在小鼠的巨核细胞分化过程中转录因子MKL-1的表达上调。在巨核细胞成熟分化过程中NFATC1是参与调控的又一重要转录因子。目前对转录因子MKL-1及NFATC1如何影响巨核细胞发育的具体分子机制不清楚。本研究旨在找到亟待解决的与巨核细胞成熟分化相关疾病的基础理论的突破点,将从细胞水平和分子水平探讨LncRNA CASC2和hsa-miR-124-3p调控MKL-1与NFATC1的相互作用及其信号通路进而影响巨核细胞成熟分化的作用及机制。方法:本论文使用RNAi技术构建稳定敲降内源基因的巨核细胞系;利用qPCR技术结合免疫印迹实验检测目的基因的mRNA水平和蛋白水平;利用荧光素酶活性实验检测目的基因对荧光素酶报告基因质粒的转录活性的影响;利用染色质免疫共沉淀技术分析MKL-1与巨核细胞成熟分化标记基因启动子的结合情况;通过免疫荧光共定位技术检测MKL-1、NFATC1在巨核细胞中的分布;利用截短突变技术和蛋白免疫共沉淀技术及检测MKL-1、NFATC1蛋白的相互作用的区域;利用RNA IP实验检测目的蛋白与hsa-mi R-124-3p的结合情况;使用吉姆萨染色分析巨核细胞的形态与数目;流式细胞术分析巨核细胞的DNA倍型及检测凋亡率;利用CCK-8技术检测目的基因的表达对巨核细胞增殖的影响。通过上述实验技术从细胞水平和分子水平证明LncRNA CASC2、hsa-miR-124-3p、MKL-1和NFATC1的在巨核细胞成熟分化的作用及机制。结果:通过上述研究得到以下结果:1:干扰内源性的MKL-1和阻断RhoA-MKL-1信号通路可以显着降低巨核细胞成熟分化标记基因的转录与表达,进而影响巨核细胞的成熟分化。MKL-1通过结合到巨核细胞成熟分化标记基因CD41/CD61/C-KIT启动子的CAr G box上促进其转录与表达。而NFATC1能够促进巨核细胞的增殖。2:MKL-1与NFATC1共定位于巨核细胞核中且存在直接的蛋白与蛋白相互作用;NFATC1抑制MKL-1的入核,促进MKL-1核转出。MKL-1不影响NFATC1的转录水平,但是抑制NFATC1的蛋白水平;MKL-1与NFATC1相互作用削弱MKL-1-SRF结合到CD41/CD61/C-KIT启动子的CArG box的能力;MAPK1磷酸化NFATC1进而影响巨核细胞的成熟分化。3:Hsa-miR-124-3p抑制巨核细胞的增殖。Hsa-mi R-124-3p结合到NFATC1和MAPK1启动子的3’UTR上抑制NFATC1和MAPK1的表达。MKL-1通过结合到hsa-miR-124-3p启动子的CArG box上促进hsa-miR-124-3p启动子的转录激活。4:在巨核细胞系中LncRNA CASC2的表达与hsa-mi R-124负相关。LncRNA CASC2促进巨核细胞成熟分化标记基因CD41/CD61/C-KIT的转录与表达。LncRNA CASC2与hsa-miR-124-3p结合发挥海绵作用抑制hsa-miR-124-3p的功能。hsa-miR-124-3p抑制Lnc RNA CASC2的表达。MKL-1通过结合到LncRNA CASC2启动子的CAr G box上促进LncRNA CASC2的转录激活。结论:本论文证明了Lnc RNA CASC2/mi R-124-3p/MKL-1/NFATC1反馈环路调控巨核细胞的成熟分化,为巨核细胞成熟分化异常的相关疾病提供了理论支撑。
钱娟[5](2019)在《重组人血小板生成素对造血细胞、间充质干细胞作用的基础及临床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第一部分 重组人血小板生成素对32D细胞、间充质干细胞体外作用及机制研究目的探讨重组人血小板生成素(rhTPO)对经再生障碍性贫血(AA)患者血清处理后的小鼠32D细胞及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体外作用及可能作用机制,以阐明其治疗再障的机制。方法(1)用CCK8法及台盼蓝活细胞计数实验验证不同浓度rhTPO(50u/ml、100u/ml、150u/ml和200u/ml)对稳定转染rhTPO受体(32D-MPL)的32D细胞增殖能力的影响,得到rhTPO促进32D细胞增殖能力的最佳浓度;(2)将32D细胞分成4组:①空白对照组(32D细胞+正常FBS血清);②AA组(32D细胞+正常FBS血清+再障血清);③rhTPO对照组(32D细胞+正常FBS血清+rhTPO);④rhTPO组(32D细胞+正常FBS血清+再障血清+rhTPO);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SC)分成3组:①正常BMSC;②AA组(正常BMSC+AA血清);③rhTPO组(正常BMSC+AA血清+rhTPO),用CCK8法及台盼蓝染色法检测不同培养条件下的细胞的增殖能力及生长曲线;(3)用Annexin V-FITC标记各组32D细胞和大鼠BMSC细胞,并用流式细胞仪分析,检测AnnexinV+/PI-比例,了解细胞凋亡情况;(4)用流式细胞仪检测不同培养条件下的对数生长期大鼠BMSC的细胞周期;(5)用实时荧光定量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qRT-PCR)检测抗凋亡基因Survivin和BCL-2及促凋亡相关基因BAX以及基因Bcl-xl、c-myc的mRNA的表达;(6)用免疫印迹法(Western-blot)检测STAT3、STAT5、抗凋亡基因Survivin和BCL-2、促凋亡相关基因BAX及Bcl-xl、c-myc的蛋白表达;同样的方法检测不同组别的大鼠BMSC的c-MPL的蛋白表达。结果(1)经再障血清处理后的32D细胞凋亡率明显升高,显着抑制32D细胞增殖,加入rhTPO能降低细胞的凋亡率,促进32D细胞增殖,但rhTPO无法使其恢复到正常血清组细胞的增殖水平;(2)再障血清组32D细胞内的STAT3蛋白磷酸化水平高于正常血清组,STAT5蛋白磷酸化表达水平明显低于正常血清组;经rhTPO处理后再障血清组STAT3蛋白磷酸化水平下调,STAT5蛋白磷酸化水平上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3)再障血清组32D细胞抗凋亡基因Survivin和BCL-2的mRNA及蛋白水平明显下降,经rh,IPO处理后mRNA及蛋白表达水平均显着上调(P<0.05);再障血清组32D细胞促凋亡基因BAX的mRNA及蛋白水平明显上升,经rhTPO处理后mRNA及蛋白表达水平均显着下调(P<0.01);相对于正常血清组,rhTPO处理后正常血清组32D细胞BAX蛋白表达水平明显下调(P<0.05),而mRNA水平无明显变化;(4)再障血清培养大鼠BMSC细胞,加rhTPO刺激后促进BMSC增殖及表面c-MPL的表达,并能抑制细胞凋亡,且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1)32D细胞经再障血清处理后,凋亡率明显增加,加入rhTPO能逆转32D细胞的凋亡率,促进32D细胞增殖,但无法使再障血清组细胞恢复至正常血清组细胞增殖水平。(2)rhTPO作用于再障血清组32D细胞,可上调抗凋亡基因(Survivin、BCL-2)mRNA及蛋白表达水平;并下调促凋亡基因(BAX)mRNA及蛋白表达水平,两者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3)rhTPO可促进AA血清培养后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增殖及c-MPL的表达,抑制细胞凋亡。第二部分 rhTPO联合激素及环孢素A治疗免疫相关性血细胞减少症20例近期疗效及安全性目的评价重组人血小板生成素(rhTPO)联合激素及环孢素对免疫相关性血细胞减少症(IRH)近期疗效及安全性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激素及环孢素联合rhTPO治疗20例成人IRH患者,以同期单用标准激素及环孢素方案的14例患者为对照组,比较两组患者血液学反应及血小板恢复情况,以及安全性评价。结果治疗后2周,rhTPO组患者血小板升高较对照组明显(P<0.05);治疗后6周,rhTPO组患者血红蛋白较对照组升高明显(P<0.05);rhTPO组患者脱离血小板输注时间较对照组短。治疗4周后,rhTPO组与对照组脱离血小板输注时间无统计学差异,rhTPO联合治疗组在治疗后2周、4周、6周红细胞输注量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而治疗后8周的红细胞输注量有统计学差异,治疗后3个月及6个月,rhTPO组患者与对照组患者血液学反应无明显统计学差异。结论rhTPO提高IRH的早期血液学反应率,加快血小板恢复,且安全性高。
赵志伟[6](2019)在《TPO及其受体c-mpl在肺癌相关反应性血小板增多症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文中认为目的评价血清血小板计数、血小板生成素(thrombopoietin,TPO)及其受体(thrombopoietin receptor,c-mpl)在肺癌相关反应性血小板增多症诊疗中的价值。方法收集2017年11月-2018年11月内蒙古医科大学附属医院呼吸内科、胸外科的患者,肺癌患者136例,肺部良性疾病患者125例。其中血小板增多组中,肺癌患者71例,肺部良性疾病65例,血小板正常对照组中,肺癌患者60例,肺部良性疾病患者65例。均于清晨抽取患者空腹静脉血3份,其中1份送至我院检验科检测血常规,另2份放于含有惰性分离胶及促凝剂的采血管中,将该全血标本离心后取上清液于-20℃冰箱中保存,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nzyme-linked immunosorbent assay,ELISA)批量检测,将所得血小板计数、TPO、c-mpl数据分组,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1.血小板计数组间分析:肺癌血小板增多症组血小板表达高于肺部良性疾病血小板增多症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4.127,P=0.000)。肺癌血小板正常组与肺部良性疾病血小板正常组血小板计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341,P=0.734)。肺癌血小板增高组血小板计数明显高于肺癌血小板正常组(t=10.675,P<0.001),采用受试者工作曲线(ROC曲线)进行分析血小板增高组中血小板计数鉴别肺癌与肺部良性疾病的诊断效能,ROC曲线下面积(AUC)为(0.813),约登指数(0.500)最大时,血小板计数阈值为349×109/L,灵敏度(66.7%),特异度(83.3%),准确度(74.1(4))。肺癌血小板增高组中:晚期患者血小板计数较高(P=0.016),完全缓解+部分缓解+疾病稳定组(DCR组)较疾病进展组(PD组)化疗后血小板下降明显(P=0.014);肝转移组血小板高于无肝转移组(t=2.217,P=0.030),化疗前后血清血小板计数(t=2.023,P=0.056)、非小细胞肺癌组(non-small cell lung cancer,NSCLC)与小细胞肺癌(small cell lung cancer,SCLC)组血小板计数(t=0.495,P=0.612),脑转移与无脑转移患者血小板计数(t=1.544,P=0.127)差异无统计学意义。2.血清TPO、c-mpl表达的组间分析:肺癌血小板增多症组与肺部良性疾病血小板增多症组TPO(t=-0.637,P=0.547)、c-mpl(t=0.492,P=0.626)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肺癌血小板正常组与肺部良性疾病血小板正常组TPO(t=0.345,P=0.697)、c-mpl(t=0.340,P=0.736)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肺癌血小板增高组:分期越晚,c-mpl(P=0.002)表达越高;化疗前组血清TPO(t=2.112,P=0.047)、c-mpl(t=3.242,P=0.039)高于化疗后组;NSCLC组与SCLC组血清TPO(t=0.348,P=0.692)、c-mpl(t=0.348,P=0.732)表达无显着性差异;肝转移组与无肝转移组TPO(t=-1.067,P=0.289)、c-mpl(t=-1.048,P=0.297)表达结果无显着性差异;脑转移组与无脑转移组TPO(t=-1.052,P=0.291)、c-mpl(t=-1.026,P=0.312)表达无显着性差异。3.肺癌组与肺部良性疾病组血清TPO、c-mpl分别与血小板比较,不存在直线相关关系,肺癌血小板增多症组(r=0.422、P=0.040)、肺癌血小板正常组(r=0.440、P=0.002)血清TPO与c-mpl表达呈直线正相关关系,肺部良性疾病血小板增多症组、肺部良性疾病血小板正常组血清TPO与c-mpl无直线相关。结论1.血小板计数明显增多可能是肺癌有别于肺部良性疾病的一个特征,应用ROC曲线分析血小板计数增高鉴别诊断肺癌与良性肺病的效能显示,当截点选择为349×109/L时,灵敏度(66.7%),特异度(83.3%),准确度(74.1(4)),提示血小板增多可能是鉴别肺癌与肺部良性疾病的一个参考指标,能否指导临床尚需更多、更深入的研究去加以验证。2.血小板增多可能对晚期肺癌及肝转移有一定的预测作用,但是对脑转移预测价值低。3.根据血小板与血清TPO、c-mpl直线相关分析提示,肺癌血小板增多症与血清TPO、c-mpl之间没有发现明显的相关性,但是晚期肺癌血清c-mpl高表达及化疗后TPO、c-mpl表达水平下降提示,血清TPO、c-mpl可能与肺癌肿瘤负荷有关,促使肺癌血小板增多的机制尚需进一步研究。
王君颖[7](2018)在《ITP患者来源的骨髓间充质细胞对巨核细胞生物学行为的影响》文中认为研究目的:以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Immune thrombocytopenia,ITP)患者及正常对照者(Normal control,NC)来源的骨髓间充质细胞(Bone marrow mesenchymal cells,BMCs)作为研究对象,构建巨核细胞体外分化模型及骨髓间充质细胞-巨核细胞体外共培养模型,旨在研究ITP患者来源的BMCs在体外生存、增殖和细胞因子表达等方面有无异常,以及对于巨核细胞分化及凋亡等生物学行为的影响,从而了解在ITP中BMCs所存在的缺陷及其对于血小板生成支持作用的改变,为完善ITP的发病机制以及相关针对性治疗提供新的方向。实验方法:骨髓样本分别取自7名ITP患者及5名正常对照者,全骨髓贴壁培养法培养得到BMCs;流式细胞术(Flow cytometry,FCM)检测细胞表面蛋白CD105、CD90、CD73、CD34、CD45、CD19、CD11b、HLA-DR的表达状况,进行表型鉴定;Cell counting Kit 8(CCK8)法检测细胞增殖,Annexin V/PI双染法检测细胞基础凋亡率,实时荧光定量PCR(RT-qPCR)及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分别检测BMCs中IL-6、IL-11、TPO、SCF的基因和蛋白表达水平。佛波酯(Phorbol12-myristate 13-acetate,PMA)诱导HEL细胞,构建巨核系分化模型,体外生成具有巨核细胞表型的细胞。用丝裂霉素C抑制BMCs增殖,将其制备成饲养层细胞。将诱导后的HEL细胞进行分组,并与不同来源的BMCs体外直接接触共培养,随后收集细胞,FCM检测共培养后的细胞表面CD41a、CD42b表达水平以及凋亡状况;实验结果:通过全骨髓贴壁培养法从所有ITP患者及正常对照者的骨髓样本中都成功培养出呈典型纺锤体型的贴壁生长细胞,且均符合表型鉴定标准。与正常对照相比,ITP患者来源的BMCs形态扁平增大,随传代次数增加部分失去纺锤体形态;增殖减缓,凋亡增加,体外生存能力下降;细胞因子IL-6及SCF表达缺陷。经PMA诱导后,HEL细胞形态增大,胞核增大,核分叶增加,胞质成熟度增加,细胞表面原始巨核系标志CD41a表达逐渐增加,持续诱导时间72h后,可生成形态及表型与原始巨核细胞相似的类巨核细胞。与正常对照者来源的骨髓间充质细胞共培养可促进类巨核细胞表面CD41a的表达并减少细胞凋亡比率,但ITP来源的BMCs上述支持能力显着减弱。结论:ITP患者来源的BMCs在体外培养条件下存在多种缺陷,包括增殖减缓、凋亡增加,体外生存能力降低;细胞中与巨核系分化成熟相关的部分细胞因子表达缺陷;并且在共培养条件下,对于巨核细胞分化及生存的支持能力减弱。ITP患者中BMCs所存在的诸多缺陷可能是导致其对于巨核系分化发育支持能力减弱,并进一步促成ITP患者血小板生成缺陷的一个潜在因素。
张舟[8](2014)在《dTMP活性肽的筛选及其对放射损伤小鼠血小板减少症的救治作用研究》文中认为血小板由骨髓巨核细胞产生,不仅具有凝血、止血功能,而且还参与机体抗感染、血管及组织修复等重要病理生理过程。骨髓为辐射敏感器官,当人员暴露于电离辐射后,骨髓造血干细胞的增殖与分化活性受到抑制,从而引起体内巨核细胞数量严重减少,导致外周血血小板水平低下,易发生恶性出血、感染甚至危及生命。此外,临床上原发性或继发性血小板减少症也颇为常见,如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再生障碍性贫血以及恶性肿瘤化/放疗等也可导致血小板减少症的发生。促进巨核细胞增殖分化,加速血小板的生成是提高外周血血小板水平、有效救治血小板减少症的关键所在。然而,目前临床上针对血小板减少症的特效药物和救治手段较为缺乏,并且还存在着毒副反应突出、治疗费用高昂等诸多缺陷。所以,探寻高效促血小板生成药物并对其作用机制进行深入研究具有重要意义。促血小板生成素(Thrombopoietin,TPO),又称巨核细胞生长及发育因子(megakaryocyte growth and development factor, MGDF),共由332个氨基酸组成,能够与巨核细胞表面相应的受体c-Mpl结合,从而刺激巨核系祖细胞/巨核细胞的增殖与成熟分化,并最终促进血小板的产生与释放。TPO是目前已知的巨核细胞及血小板系统最主要、作用最强的细胞调节因子。但是,通过基因工程制备并经聚乙二醇修饰的第一代巨核系生长因子类基因工程药物(rhTPO和rhMGDF)因在临床试验过程中诱发机体产生针对TPO的中和性抗体,造成自身内源性TPO活性受抑,从而导致血小板数量进一步减少。因此,美国食品与药品管理局(FDA)至今未批准rhTPO类药物进入临床。目前国外研究机构已基本停止了对重组人TPO的药用研发,转而探寻TPO类似物或其它模拟物。Cwirla等学者于1997年运用噬菌体表面展示技术筛选到了一种与天然TPO生物学特性相似而又与TPO无序列同源性的短肽(仅由14个氨基酸构成),命名为促血小板生成素模拟肽(Thrombopoietin mimetic peptide, TMP)。研究证实,TMP与巨核细胞表面TPO受体(c-Mpl)具有较高的亲和能力,可促进依赖TPO细胞株的增殖和分化,而且由于与天然TPO无相同氨基酸序列,所以不会诱导机体产生TPO中和性抗体。但是,由于其促血小板生成活性相对较弱,且在机体内半衰期较短,导致其推广应用受到极大限制。研究发现,TPO之所以具有突出的促巨核细胞增殖、分化和升血小板活性,是因为它能够同时结合两个配对的c-Mpl分子,而也只有当c-Mpl分子形成二聚体后才能激活胞内有关增殖、分化的信号通路。由于一个TMP单体肽只能结合一个c-Mpl分子,所以尽管其与c-Mpl分子具有较高的亲和力,但是其促巨核细胞增殖、分化的活性并不突出。如果将两条TMP单链连接形成TMP二联体(dTMP),一个dTMP多肽则可以同时结合两个配对的c-Mpl分子,从而显着提高其促血小板生成活性。有研究报道,促红细胞生成素(Erythropoietin,EPO)的模拟肽EMP1与同源肽EMP33均可与受体EPOR结合,但是EMP33并不能激活EPOR下游的JAK-STAT信号通路,原因在于EMP1和EPOR的复合体与EMP33和EPOR的复合体的旋转角度不同(相差约15度)。有研究提示两个EMP1之间的连接肽可以调节两个EMP1的角度,所以选择合适的连接肽对于提高EMP1二聚体的活性至关重要。同理,两个TMP之间连接肽的选择也会对dTMP与c-Mpl的结合及其促血小板生成活性产生显着影响。因此,为了寻找具有突出升血小板活性的dTMP线性多肽,在本研究中我们首先设计并合成了一系列由不同连接肽将两个TMP头尾串联起来的dTMP多肽,从长度及氨基酸组成两个层面对连接肽进行筛选。然后,从激活细胞内相关信号通路的角度探讨dTMP优选肽促巨核细胞增殖分化的作用机制,同时,结合分子动力学模拟及分子对接软件对dTMP的三维结构及其与受体c-Mpl的结合方式进行分析。最后,复制急性放射损伤小鼠血小板减少症实验动物模型,观察dTMP优选肽对放射损伤所致小鼠血小板减少的救治作用。所获得的主要研究结果与结论如下:1.连接肽长度对dTMP的促巨核细胞增殖活性具有显着影响,其中由8个G(甘氨酸)作为连接肽的dTMP活性较为突出。2.通过对连接肽的氨基酸组成进行调整,发现在连接肽结构中加入脯氨酸(Proline,P)可显着提升dTMP的促巨核细胞增殖活性。3.通过两轮筛选最终获得与等摩尔TPO具有相似活性的dTMP优选肽(命名为No.341多肽)。4.小鼠骨髓原代巨核细胞检测结果显示,经No.341多肽刺激培养14天,小鼠Sca+-I细胞表面CD41/CD61(巨核细胞成熟标志物)的表达水平较IL-3对照组显着增高(83.26±6.26%vs15.70±2.31%, P<0.01),进一步证实该TMP二联肽具有显着促巨核细胞成熟、分化的作用。5. Western blot结果显示,dTMP(No.341多肽)作用10min即可显着上调M07e细胞内JAK-STAT5及ERK1/2的磷酸化水平。另一方面,给予JAK-STAT和ERK信号通路阻断剂则可以显着抑制No.341多肽的促巨核细胞增殖作用,提示dTMP生物活性的发挥与其能够快速激活STAT5和ERK1/2信号通路有关。6.分子动力学模拟及分子对接分析结果表明,连接肽的长度和氨基酸组成可以显着影响dTMP的空间构象,包括两条TMP单链之间的角度、跨度以及活性位点的暴露等,并能决定dTMP与c-Mpl的分子对接方式,在一定程度上揭示了连接肽影响dTMP活性的内在机制。7.与生理盐水对照相比,dTMP(No.341多肽)能够显着提高急性放射损伤(5GyCo60γ射线照射)小鼠的外周血血小板最低值水平,并能促进血小板水平恢复,证实dTMP对血小板减少症具有显着救治作用。
代燕平[9](2014)在《地榆总皂苷促血小板生成作用及其机理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探讨地榆总皂苷的促血小板生成作用及其对血小板生成起重要调控作用的靶点TPO/c-mpl及SCF/c-kit的影响,以明确地榆总皂苷促血小板生成作用的机理。方法:通过体外及体内实验研究了地榆总皂苷的促血小板生成作用及其机理,体内研究方法:采用环磷酰胺造成小鼠血小板减少症动物模型的方法,于造模的同时给予地榆总皂苷(1,0.5,0.1mg/kg)溶液进行治疗,于造模后第4、7、10天眼丛取血测定小鼠外周血象指标。体外研究方法:①MTT法检测地榆总皂苷对TPO依赖性Baf3/Mpl细胞增殖水平的影响。②CCK8法检测地榆总皂苷对IL-3依赖性Baf3细胞增殖水平的影响。③CCK8法检测地榆总皂苷对IL-3依赖性32D细胞增殖水平的影响。④Giemsa染色法检测地榆总皂苷对32D细胞形态学的影响。⑤RT-PCR法检测地榆总皂苷对Baf3/Mpl细胞中TPO受体mRNA表达水平的影响。⑥RT-PCR法检测地榆总皂苷对32D细胞中c-kit mRNA表达水平的影响。⑦荧光探针法检测地榆总皂苷对HEL细胞中c-kit mRNA表达水平的影响。结果:体内实验结果:地榆总皂苷能显着的升高造模后小鼠的白细胞、红细胞及血小板水平。体外实验结果:①在不含TPO的培养条件下, Baf3/Mpl细胞增殖明显受抑制;在含TPO的培养条件下,Baf3/Mpl细胞增殖明显;当同时加入TPO和质量浓度为10μg/ml的地榆总皂苷后,细胞增殖更为明显,且优于TPO单独处理组;在不含TPO培养条件下,地榆总皂苷单独处理细胞,也能明显促进细胞增殖。②在不含IL-3的培养条件下,Baf3细胞增殖明显受抑制;在含IL-3的培养条件下,Baf3细胞增殖明显;当同时加入IL-3和质量浓度为10μg/ml的地榆总皂苷后,细胞增殖更为明显,且优于IL-3单独处理组;在不含IL-3培养条件下,地榆总皂苷单独处理细胞,也能明显促进细胞增殖,且呈时间依赖。③在缺乏IL-3培养条件时,细胞增殖明显受抑制,但在含IL-3的培养条件下,32D细胞增殖明显;在不含IL-3的培养条件下加入质量浓度为10μg/ml的地榆总皂苷后,细胞数量明显增加,并呈时间依赖。④质量浓度为40μg/ml的地榆总皂苷单独处理32D细胞4天后,多倍体巨核细胞数量增加,且胞体变大;当培养时间延长至9天时可明显诱导多倍体巨核细胞数增加,促进巨核细胞成熟分.化。⑤质量浓度为10μg/ml的地榆总皂苷单独处理细胞48h能明显上调Baf3/Mpl细胞中TPO受体mRNA的表达水平。⑥质量浓度为10μg/ml的地榆总皂苷单独处理细胞48h能明显上调32D细胞中c-kit mRNA的表达水平。⑦质量浓度为20μg/ml的地榆总皂苷单独处理细胞48h能明显上调HEL细胞中c-kit mRNA的表达水平。结论:地榆总皂苷具有明显的促血小板生成作用,其作用机制与上调TPO受体及c-kit的表达水平有关。
曾东风,张勇,孔佩艳,张曦,李佳丽,彭贤贵[10](2013)在《白血病成骨细胞屏蔽共培养AML细胞化疗杀伤作用的研究》文中指出目的探讨白血病成骨细胞对急性髓性白血病(AML)细胞屏蔽化疗杀伤的作用,及其与促血小板生成素/血小板生成素受体(TPO/c-MPL)信号通路的关系。方法分离培养白血病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并行成骨诱导,ELISA法检测成骨细胞分泌血小板生成素(TPO)水平,流式细胞仪检测人红白血病细胞株(HEL)c-MPL表达。成骨细胞与HEL细胞共培养,观察在化疗药物柔红霉素干预下HEL细胞存活率。结果白血病骨髓成骨细胞培养d7、d14 TPO表达分别为(176.84±15.32)ng/mL和(198.24±13.49)ng/mL,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的TPO水平,分别为d7(140.13±20.12)和d14(157.66±18.82)ng/mL。应用柔红霉素干预后,AML成骨细胞与HEL细胞共培养组半抑制浓度(IC50)为(3.320±0.218)μg/mL,高于HEL+正常来源成骨细胞组(2.236±0.167)μg/mL和HEL+hFOB1.19组(2.254±0.111)μg/mL。生长曲线研究发现,在不同浓度DNR干预下,AML成骨细胞与HEL细胞共培养组中HEL细胞的细胞存活率最大,均高于其他HEL共培养组。结论白血病成骨细胞能有效屏蔽化疗药物对白血病细胞的杀伤作用,这种作用可能与白血病骨髓微环境内TPO/c-MPL信号通路相关。
二、血小板生成素促进HEL细胞增殖及其c-Mpl的表达(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血小板生成素促进HEL细胞增殖及其c-Mpl的表达(论文提纲范文)
(1)TPO/c-MPL通路在急性髓系白血病中的研究现况(论文提纲范文)
TPO/c-MPL在AML中的表达 |
TPO/c-MPL受体激动剂在AML中的应用 |
TPO/c-MPL与AML患者的耐药 |
TPO/c-MPL与AML患者预后的关系 |
结语 |
(2)重组人血小板生成素对急性髓系白血病细胞株增殖及凋亡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材料和方法 |
试剂与仪器 |
细胞的培养方法 |
rh TPO的配制 |
细胞增殖的CCK-8法检测 |
细胞凋亡的流式细胞术检测 |
c-MPL mRNA表达的Q-PCR法检测 |
c-MPL蛋白质表达的Western blot法检测 |
c-MPL抗原表达的流式细胞术检测 |
统计学分析 |
结果 |
rh TPO对AML细胞株增殖的影响 |
rh TPO对AML细胞株凋亡的影响 |
c-MPL基因在AML细胞株中的表达 |
c-MPL蛋白质在AML细胞株中的表达 |
讨论 |
(3)内源性血小板生成素通过调控EGFR信号通路促进非小细胞肺癌的增殖和迁移(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略语 |
1 前言 |
2 材料和方法 |
2.1 主要实验试剂 |
2.2 主要实验材料及仪器 |
2.3 实验方法 |
2.3.1 组织标本 |
2.3.2 免疫组化 |
2.3.3 细胞免疫荧光 |
2.3.4 细胞系及细胞培养 |
2.3.5 小干扰RNA及质粒转染 |
2.3.6 Western Blot |
2.3.7 RNA提取及实时定量PCR |
2.3.8 CCK8及克隆形成实验 |
2.3.9 Transwell实验 |
2.3.10 ELISA实验检测细胞上清液中TPO含量 |
2.3.11 质谱分析 |
2.3.12 免疫共沉淀 |
2.3.13 统计学分析 |
3 结果 |
3.1 TPO在NSCLC组织中高表达并与临床病理因素相关 |
3.2 TPO在NSCLC细胞系中的表达及亚细胞定位 |
3.3 敲减TPO可抑制NSCLC细胞的增殖和迁移能力 |
3.4 过表达TPO不能影响NSCLC细胞的生物行为学功能 |
3.5 TPO与EGFR存在相互作用并调控了EGFR/PI3K/AKT/mTOR信号通路 |
3.6 TPO通过延缓EGFR的降解速率进而影响EGFR通路活性 |
3.7 过表达TPO增强了EGF刺激下NSCLC细胞的增殖及迁移能力 |
4 讨论 |
本研究创新性的自我评价 |
参考文献 |
综述 血小板生成素(TPO)的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个人简历 |
(4)LncRNA CASC2/MiR-124-3p/MKL-1/NFATC1信号通路调控巨核细胞的成熟分化(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第1章 MKL-1与NFATC1 影响巨核细胞成熟分化 |
1.1 引言 |
1.2 材料与方法 |
1.2.1 材料 |
1.2.2 方法 |
1.3 结果 |
1.3.1 MKL-1在Dami、MEG-01和HEL中的表达情况 |
1.3.2 NFATC1在Dami、MEG-01和HEL中的表达情况 |
1.3.3 MKL-1对巨核细胞成熟分化的标记基因的表达及对巨核细胞成熟分化的影响 |
1.3.4 Y27632处理对巨核细胞成熟分化的标记基因的表达及对巨核细胞成熟分化的影响 |
1.3.5 MKL-1对巨核细胞的凋亡的影响 |
1.3.6 Y27632处理对巨核细胞的凋亡的影响 |
1.3.7 MKL-1 结合到CD41、CD61和C-KIT的启动子的CAr G box上促进巨核细胞成熟分化的标记基因的转录与表达 |
1.3.8 NFATC1抑制巨核细胞成熟分化促进其增殖 |
1.3.9 MKL-1与NFATC1 存在直接的蛋白蛋白相互作用 |
1.4 讨论 |
第2章 NFATC1与MKL-1 相互作用进而影响巨核细胞的成熟分化 |
2.1 引言 |
2.2 材料与方法 |
2.2.1 材料 |
2.2.2 方法 |
2.3 结果 |
2.3.1 NFATC1对MKL-1 的表达影响 |
2.3.2 NFATC1 抑制MKL-1 的入核并促进核转出 |
2.3.3 NFATC1与MKL-1 相互作用削弱MKL-1-SRF结合到CD41/CD61/C-KIT启动子的CAr G box的能力 |
2.3.4 MKL-1对NFATC1 的转录与表达的影响作用 |
2.3.5 MAPK1对MKL-1 的表达与磷酸化的影响作用 |
2.3.6 MAPK1对NFATC1 的表达和磷酸化影响作用 |
2.4 讨论 |
第3章 MiR-124-3p影响巨核细胞的成熟分化 |
3.1 引言 |
3.2 材料与方法 |
3.2.1 材料 |
3.2.2 方法 |
3.3 结果 |
3.3.1 mi RNA特异性定量PCR技术检测hsa-mi R-124-3p的内源性表达 |
3.3.2 hsa-mi R-124-3p抑制巨核细胞增殖 |
3.3.3 hsa-mi R-124-3p通过结合到NFATC1-3’UTR上抑制NFATC1 的表达 |
3.3.4 MKL-1 结合到hsa-mi R-124 启动子的CAr G box上促进hsa-mi R-124 的转录激活 |
3.3.5 hsa-mi R-124-3p对 MAPK1 的抑制作用 |
3.4 讨论 |
第4章 Lnc RNA CASC2 调节hsa-mi R-124-3p影响巨核细胞的成熟分化 |
4.1 引言 |
4.2 材料与方法 |
4.2.1 材料 |
4.2.2 方法 |
4.3 结果 |
4.3.1 Lnc RNA CASC2 的表达与hsa-mi R-124 负相关 |
4.3.2 Lnc RNA CASC2 促进巨核细胞的成熟分化 |
4.3.3 Lnc RNA CASC2与hsa-mi R-124-3p结合抑制hsa-mi R-124-3p的功能 |
4.3.4 hsa-mi R-124-3p抑制Lnc RNA CASC2 的表达 |
4.3.5 MKL-1 促进Lnc RNA CASC2 的转录激活 |
4.4 讨论 |
第5章 结论与展望 |
5.1 结论 |
5.2 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1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
附录2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参加的科研项目 |
附录3 缩写表 |
附录4 基因序列表 |
致谢 |
(5)重组人血小板生成素对造血细胞、间充质干细胞作用的基础及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一部分 重组人血小板生成素对32D细胞、间充质干细胞体外作用及机制研究 |
引言 |
材料与方法 |
一、实验材料 |
二、实验方法 |
结果 |
一、rhTPO对32D细胞的作用 |
二、rhTPO对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作用 |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第二部分 rhTPO联合激素及环孢素A治疗免疫相关性血细胞减少症20例近期疗效及安全性 |
引言 |
病例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参考文献 |
再生障碍性贫血 综述 |
参考文献 |
英文缩写词表 |
在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公开发表的论文、获奖与参加的项目 |
致谢 |
(6)TPO及其受体c-mpl在肺癌相关反应性血小板增多症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前言 |
研究内容 |
结果 |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文献综述 |
参考文献 |
缩略语表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文章情况 |
个人简历 |
致谢 |
(7)ITP患者来源的骨髓间充质细胞对巨核细胞生物学行为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英文缩写注释表 |
绪论 |
第一部分 ITP患者来源的骨髓间充质细胞体外培养以及生存、功能检测 |
1.引言 |
2.材料与方法 |
3.结果 |
4.讨论 |
第二部分 体外巨核系分化模型的建立 |
1.引言 |
2.材料与方法 |
3.结果 |
4.讨论 |
第三部分 ITP患者来源的骨髓间充质细胞对巨核细胞生物学行为影响 |
1.引言 |
2.材料与方法 |
3.结果 |
4.讨论 |
全文总结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科研成果 |
(8)dTMP活性肽的筛选及其对放射损伤小鼠血小板减少症的救治作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语表 |
Abstract |
摘要 |
第一章 前言 |
1.1 选题缘由 |
1.2 研究背景 |
1.3 研究意义 |
1.4 研究内容 |
1.5 研究方法 |
第二章 促巨核细胞增殖及升血小板活性 dTMP 线性多肽的筛选 |
2.1 材料与方法 |
2.2 结果 |
2.3 讨论 |
2.4 小结 |
第三章 dTMP 促进巨核细胞增殖分化的机制及构效关系研究 |
3.1 材料与方法 |
3.2 结果 |
3.3 讨论 |
3.4 小结 |
第四章 dTMP 对辐射诱导小鼠血小板减少症的救治作用研究 |
4.1 材料与方法 |
4.2 结果 |
4.3 讨论 |
4.4 小结 |
全文总结 |
参考文献 |
文献综述 促分裂原活化蛋白激酶家族(MAPKs)对巨核细胞增殖分化及血小板生成调控的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9)地榆总皂苷促血小板生成作用及其机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略词表 |
前言 |
技术路线图 |
1 实验材料 |
1.1 实验动物及细胞株 |
1.2 药物及试剂 |
1.3 实验动物设施条件 |
1.4 实验仪器 |
1.5 统计学方法 |
2 方法与结果 |
2.1 地榆总皂苷的制备及含量测定 |
2.1.1 地榆总皂苷粗提物的制备 |
2.1.2 HPLC法测定地榆总皂苷的含量 |
2.2 地榆总皂苷对环磷酰胺所致血小板减少症的影响 |
2.2.1 地榆总皂苷溶液的配制 |
2.2.2 动物分组及给药方法 |
2.2.3 环磷酰胺所致小鼠血小板减少症动物模型的建立 |
2.2.4 地榆总皂苷对环磷酰胺所致血小板减少症小鼠外周血象测定 |
2.3 地榆总皂苷对巨核祖细胞增殖的影响 |
2.3.1 地榆总皂苷对TPO依赖性Baf3/Mp1细胞增殖的影响 |
2.3.2 地榆总皂苷对IL-3依赖性Baf3细胞增殖的影响 |
2.3.3 地榆总皂苷对IL-3依赖性32D细胞增殖的影响 |
2.4 地榆总皂苷对巨核细胞分化的影响 |
2.4.1 地榆总皂苷对IL-3依赖性32D细胞形态学影响 |
2.5 地榆总皂苷促血小板生成作用初步机理探索 |
2.5.1 地榆总皂苷对TPO依赖性Baf3/Mp1细胞中TPOR mRNA表达的影响(RT-PCR法) |
2.5.2 地榆总皂苷对IL-3依赖性32D细胞中c-kit mRNA表达的影响(RT-PCR法) |
2.5.3 地榆总皂苷对HEL细胞中c-kit mRNA表达水平的影响(c-kit荧光探针法) |
3 讨论 |
3.1 血小板减少症动物模型 |
3.1.1 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模型 |
3.1.2 放、化疗所致血小板减少症模型 |
3.1.3 其他因素所致血小板减少症动物模型 |
3.1.4 地榆总皂苷对环磷酰胺所致的小鼠血小板减少症的影响 |
3.2 造血干细胞与血小板生成 |
3.2.1 巨核细胞-血小板系统 |
3.2.2 体外实验细胞株的选择 |
3.2.3 地榆总皂苷对巨核细胞增殖、分化效应的影响 |
3.3 造血细胞生长因子与血小板生成 |
3.3.1 巨核细胞生成调节因子与血小板生成 |
3.3.2 机理研究靶点的选择 |
3.3.3 地榆总皂苷对巨核细胞中细胞因子受体的影响 |
4 结论 |
4.1 地榆总皂苷对环磷酰胺所致血小板减少症模型小鼠具有一定促血小板生成作用 |
4.2 地榆总皂苷具有促进巨核细胞增殖及分化活性 |
4.3 地榆总皂苷促血小板生成作用机制与TPO/Mp1及SCF/c-kit靶点有关 |
5 问题与展望 |
5.1 动物模型的局限性 |
5.2 地榆总皂苷促血小板生成作用的机制及靶点有待进一步深入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在读期间公开发表的学术论文、专着及科研成果 |
(10)白血病成骨细胞屏蔽共培养AML细胞化疗杀伤作用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
1.1 临床标本收集 |
1.2 材料与试剂 |
1.3 骨髓间充质细胞分离培养及成骨细胞诱导分化 |
1.3.1 骨髓间充质细胞分离培养 |
1.3.2 间充质细胞诱导成骨细胞分化 |
1.4 ELISA检测TPO表达 |
1.5 流式细胞仪检测c-MPL表达 |
1.6 成骨细胞与白血病细胞共培养及化疗干预 |
1.6.1 实验分组 |
1.6.2 共培养方法 |
1.6.3 水溶性四唑盐-WST-8细胞检测试剂盒(CCK-8)检测细胞存活率 |
1.7 统计学处理 |
2 结果 |
2.1 骨髓间充质细胞培养鉴定及成骨细胞诱导 |
2.2 不同成骨细胞TPO表达 |
2.3 HEL细胞c-MPL表达 |
2.4 各培养组HEL细胞柔红霉素IC50比较 |
2.5 成骨细胞与HEL细胞共培养体系的化疗干预结果 |
3 讨论 |
四、血小板生成素促进HEL细胞增殖及其c-Mpl的表达(论文参考文献)
- [1]TPO/c-MPL通路在急性髓系白血病中的研究现况[J]. 王楠,朱海燕. 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 2021(04)
- [2]重组人血小板生成素对急性髓系白血病细胞株增殖及凋亡的影响[J]. 王楠,吕娜,闵鑫,王莉莉,朱海燕. 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 2021(02)
- [3]内源性血小板生成素通过调控EGFR信号通路促进非小细胞肺癌的增殖和迁移[D]. 邹子方. 中国医科大学, 2021(02)
- [4]LncRNA CASC2/MiR-124-3p/MKL-1/NFATC1信号通路调控巨核细胞的成熟分化[D]. 项园. 武汉科技大学, 2020
- [5]重组人血小板生成素对造血细胞、间充质干细胞作用的基础及临床研究[D]. 钱娟. 苏州大学, 2019(04)
- [6]TPO及其受体c-mpl在肺癌相关反应性血小板增多症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D]. 赵志伟. 内蒙古医科大学, 2019(03)
- [7]ITP患者来源的骨髓间充质细胞对巨核细胞生物学行为的影响[D]. 王君颖. 上海交通大学, 2018(01)
- [8]dTMP活性肽的筛选及其对放射损伤小鼠血小板减少症的救治作用研究[D]. 张舟. 第三军医大学, 2014(02)
- [9]地榆总皂苷促血小板生成作用及其机理研究[D]. 代燕平. 成都中医药大学, 2014(06)
- [10]白血病成骨细胞屏蔽共培养AML细胞化疗杀伤作用的研究[J]. 曾东风,张勇,孔佩艳,张曦,李佳丽,彭贤贵. 中国输血杂志, 2013(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