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在混凝土中掺用糖蜜减水剂试验(论文文献综述)
张太龙[1](2017)在《高分子水泥混凝土添加剂的合成、机理及应用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在我国基础建设迅速发展,大力开展节能减排,建设绿色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条件下,水泥助磨剂和混凝土减水剂技术迅速发展。在水泥工业生产中,水泥粉磨是能耗最高的过程,大约有97%的能量消耗在无效的热能中而白白浪费掉,而水泥助磨剂在节能降耗方面效果显着。但是在应用过程中发现:传统水泥助磨剂的产品质量的不稳定问题,与混凝土材料的相容性问题以及混凝土耐久性问题没有得到很好的解决,也缺乏充分的研究。此外,由于地区差异和天然材料的不断匮乏,混凝土集料砂石中的高含泥量和高石粉含量严重限制聚羧酸减水剂的性能发挥,给混凝土施工带来极大困难和安全隐患。一直以来,水泥助磨剂和混凝土减水剂被分开独立研究,造成的弊端被逐渐显现出来。因此,开发一种高分子水泥混凝土添加剂(PCCA),使其同时具备良好的水泥助磨性能与优异的"抗泥"效果,有助于从根本上解决传统水泥助磨剂和聚羧酸减水剂存在的问题。本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本文以丙烯酰胺、马来酸酐、乙烯基聚醚(分子量:380,600,1200,2400)为聚合单体,巯基乙酸为链转移剂,双氧水和维生素C为引发剂(摩尔比为4.5:1),研究了反应温度、反应时间、单体配比及引发剂用量对PCCA助磨效果的影响。PCCA的最佳合成工艺条件为:反应温度为30~35℃,反应时间为3.5h,引发剂用量为20%,马来酸酐用量为20%,丙烯酰胺的用量为9%。为研究分子结构变化对性能的影响,通过分子结构设计,合成出不同基团构成和相对分子量大小的PCCA(PGA-1~PGA-7),并提出PCCA的自由基聚合机理。本文选择粉磨水泥的比表面积,粒度分布和流动性作为PCCA水泥助磨效果的评价指标。研究了 PCCA分子结构,掺量,粉磨时间对水泥助磨效果的影响。PCCA表现出优异的助磨效果,粉磨水泥的团聚现象消失,流动性增加,颗粒粒度分布变窄以及水泥比表面积明显增大。研究发现:PCCA分子结构中阴离子基团和非离子基团摩尔比存在最佳点,非离子的支链长度越短,相对分子质量越小,PCCA的助磨效果越好。从实验结果推理出PCCA的水泥助磨机理为化学吸附,加速开裂,电荷消除和表面润滑共同作用的结果。本文通过测试水泥凝结时间、水化放热速率、水化初期电导率、水化产物变化及水泥胶砂强度,研究PCCA对水泥水化的影响。结果表明:PCCA延长了水泥的初凝和终凝时间。XRD、SEM和MIP测试表明:PCCA促进水泥后期水化产物的生成,明显降低水泥石微观孔隙中有害孔和少害孔比例。随着PCCA分子结构中阴离子基团比例的增加,水泥净浆流动度先增加后减小,水泥胶砂强度逐渐增大。在混凝土减水率测试中,脂肪族减水剂和萘系减水剂在1.4%掺量下,减水率同为16%;聚羧酸减水剂和PCCA在0.5%掺量下减水率分别为31.5%和16.5%。在PCCA的抗泥性混凝土实验中发现:PCCA对高岭土和粘土有很好的"屏蔽"作用。PCCA以吸附-插入-分散-包裹等不同方式改善了混凝土的活易性和保塌性。在粘土含量为6%的河沙中掺入不同分子量大小的PCCA,研究发现分子量最小的PCCA对粘土的"屏蔽"效果最佳。在集料中加入6%的粘土和石粉的混凝土实验中发现,与单独掺入聚羧酸减水剂的空白样相比,掺入PCCA后,混凝土的初始坍落度和扩展度增大,特别是1h混凝土流动性损失很小,PCCA表现出非常优异的保坍性能,明显优于相同条件下市售的抗泥剂丙三醇和聚乙二醇(300)。同时研究发现PCCA的加入方式对其抗泥效果影响较大,PCCA与聚羧酸减水剂同时掺入时,混凝土的初始流动性最好,后于聚羧酸减水剂掺入时,混凝土的流动性保持性能最好。从混凝土抗冻融、抗硫酸盐侵蚀和抗氯离子渗透三个方面研究了 PCCA对混凝土耐久性的影响。抗冻融结果表明,由于PCCA的引气作用,掺PCCA混凝土试件表现出更好的抗冻融破坏能力。抗硫酸盐侵蚀研究表明,随着PCCA掺量的增加,混凝土试件的质量损失逐渐降低,动弹性模量逐渐增大。采用电通量法测试混凝土试件的电通量表明PGA-1能提高混凝土的抗氯离子渗透能力。此外,从水泥标准稠度用水量、水泥凝结时间、净浆流动度、混凝土初始和经时流动性、混凝土强度和混凝土微观结构分析等角度系统研究了 PCCA与木聚脂肪族减水剂(由纸浆黑液与脂肪族减水剂接枝共聚制备)、脂肪族减水剂、萘系减水剂和聚羧酸减水剂的相容性。实验结果表明,在与各混凝土外加剂复掺使用时,PCCA能够优先吸附在水泥胶体表面,降低了水泥标准稠度用水量,延长了水泥凝结时间,改善了各减水剂的应用效果,表现出良好的相容性。本论文的主要创新成果:本文选择高分子水泥混凝土添加剂为研究课题,开发出一种集水泥助磨剂和混凝土减水剂功能为一体的高分子水泥混凝土添加剂,确定了 PCCA的合成工艺,在性能上实现优异的水泥助磨效果和在高含泥量混凝土中的良好的抗泥效果;实现依据产品性能要求进行PCCA的分子结构设计并揭示出自由基聚合机理;明确了高分子聚合物中分子量、功能基团和支链长度与水泥助磨效果的对应关系,提出PCCA的水泥助磨机理为化学吸附,加速开裂,电荷消除和表面润滑共同作用的结果;通过研究PCCA分子结构对高含泥量/含石粉量混凝土性能的影响,提出PCCA的"抗泥"原理。
陶波[2](2010)在《混凝土外加剂有关问题的探讨》文中提出在水泥混凝土中掺加外加剂可以体现出良好的性能,所以外加剂在水泥混凝土中被广泛采用,但也存在一些问题。本文阐述了水泥混凝土中掺加外加剂的分类及性能与一些常易出现的问题,提出了一些改善措施。
尤启俊,仲以林,周圣[3](2010)在《商品混凝土应用外加剂中的认识误区》文中研究表明外加剂的应用促进了商品混凝土的的飞跃发展,取得了十分可观的技术经济及社会效益。但由于一些混凝土施工技术人员对外加剂的应用技术掌握不多,在实际施工应用中还存在较多的认识误区,影响了外加剂在商品混凝土施工中的应用效果,因外加剂的使用不当带来的工程事故也时有发生。
张荣国[4](2009)在《聚丙烯酸高效减水剂的合成及其结构与性能的关系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聚羧酸高效减水剂是现代高性能混凝土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通过分子设计和性能优化,合成、探讨聚丙烯酸高效减水剂分子结构与性能的关系。1、合成了4种含聚氧乙烯长侧链的聚丙烯酸高效减水剂,优化了合成条件,测试了产物的组成、结构及性能:(a)以聚乙二醇与丙烯酸酯化合成大单体,通过丙烯酸(A)、甲基丙烯磺酸钠(B)、大单体(C)三元共聚合成聚丙烯酸高效减水剂,性能优化后其数均分子量为1.03×104,分子组成可记为(A13B5C2)3。其减水率为25%(0.2%掺量),60min坍落度保留值大于130mm。(b)以聚乙二醇单甲醚取代聚乙二醇合成大单体(C),与丙烯酸(A)、甲基丙烯酸磺酸钠(B)三元共聚合成聚丙烯酸高效减水剂,其数均分子量为1.84×104,分子组成可记为(A-(13)B2C5)3。其减水率达32%(0.2%掺量),60min坍落度保留值达175mm。(c)以聚乙二醇烯丙基醚(C)作为大单体,通过与丙烯酸(A)、甲基丙烯磺酸钠(B)三元共聚合成聚丙烯酸高效减水剂,其数均分子量为0.81×104,分子组成可记为(A15B2C3)2。其减水率达30%(0.2%掺量),60min坍落度保留值为120mm。(d)以2-丙烯酰胺基-2-甲基丙磺酸(AMPS)部分替代甲基丙烯磺酸钠制备AMPS改性的聚丙烯酸高效减水剂,其数均分子量为1.55×104,分子组成可记为(A6B3C)8。其减水率达35%(0.2%掺量),60min坍落度保留值达140mm。2、考查了上述4种减水剂分子中聚氧乙烯链、磺酸基和羧基的不同比例,功能基团与减水剂主链连接方式对减水剂性能的影响。(a)聚乙二醇在酯化反应中生成的少量双酯会使聚合产物部分交联或成环,从而使减水剂性能降低。以聚乙二醇单甲醚、聚乙二醇烯丙基醚为原料合成的减水剂有利于产物形成梳型结构,从而使减水剂的性能得到改善。但烯丙基具有链转移作用,从而使产物分子量和分子中长侧链减少,减水剂保塑性略有降低。(b)采用2-丙烯酰胺基-2-甲基丙磺酸部分替代甲基丙烯磺酸钠,在聚合反应中可降低甲基丙烯磺酸钠的自阻聚和链转移作用,从而提高减水剂分子中的磺酸基数量,使减水率明显提高,但对保塑性有一定的不利影响。3、以葡萄糖部分替代聚乙二醇与丙烯酸进行酯化,将糖类分子结构单元作为侧链引入到减水剂分子中,得到一种新型聚丙烯酸高效减水剂。其数均分子量为2.17×104,分子组成可记为(A-(12)B3C2T)6。其减水率可达22%(0.2%掺量),60min坍落度保留值可达190mm。引入葡萄糖结构显着提高了减水剂的保塑性,但减水率明显降低。
王改先[5](2009)在《某电站拱坝碾压混凝土最优配合比及性能的试验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本文针对某水电站工程碾压混凝土拱坝,根据混凝土的种类及使用部位的不同,通过对原材料优选,混凝土配合比的优化设计和性能试验研究,确定出各种材料的最优组合,从而降低混凝土的单位用水量,减少胶凝材料用量,降低水化热温升,提高混凝土的抗裂性能和耐久性能,并符合经济原则。在此基础上,确定出满足设计技术要求的混凝土原材料和优化的混凝土配合比。研究表明:科学地进行碾压混凝土基本配合条件的确定和配合比参数的选择即确定碾压混凝土的最优配合比,是碾压混凝土现场试验和确定施工配合比的基础,更是碾压混凝土质量保证的前提。我国碾压混凝土在配合比设计上已经形成少水泥用量、高粉煤灰掺量的特点,达到世界领先水平。
杨晓红[6](2009)在《混凝土结构收缩裂缝的机理分析与控制》文中提出混凝土的微观裂缝是由于组成混凝土材料的物理力学性能不一致,水泥浆体硬化后的干缩值较大,而混凝土中的骨料则限制了水泥浆体的自由收缩,这种约束等作用使混凝土内部从开始就在骨料与水泥浆体的粘结面上出现了微裂缝。也就是说,即使没有外部荷载作用,或者即使混凝土发生体积变化时没有外部荷载的约束,混凝土内部已经有了微裂缝,当外力或变形作用较大时,这些粘结面上的微裂缝就会发展,当外力或变形作用更大时,微裂缝就会发展成宏观裂缝。所以说微观裂缝是宏观裂缝的基础,只有从源头上来控制,才能更好的控制混凝土的裂缝。本文从材料控制,设计构造,施工控制三方面,对混凝土微收缩裂缝的机理进行了分析和进阐述。并应用实例进行了分析,相关内容可供参考。
刘英强[7](2007)在《原材料在工程中对碾压混凝土性能的影响》文中提出碾压混凝土与普通混凝土的根本区别就在于其是一种干硬性混凝土,需通过振动碾压才能达到密实,由于施工方法的不同决定了碾压混凝土的特殊性。为使碾压混凝土达到预期效果,必须经过试验,采用适当的基本原材料及添加剂,并使其有合理的配合比,即有适当比例的胶浆和骨料来满足振动碾压机的工作要求,保证混凝土硬化体有较好的密实度和强度,并具备足够的抗裂性和耐久性。本文作者长期从事水工混凝土原材料试验,对碾压混凝土的原材料及配合比进行了大量试验,在对有关试验及科研项目进行系统分析基础上,借鉴现有的一些资料,对碾压混凝土的原材料所起作用作了实际的描述分析,丰富了现有碾压混凝土原材料研究领域的广度和深度。原材料包括水泥、粉煤灰、砂子、石子以及外加剂和一些特殊添加剂。水泥的矿物组份对碾压混凝土强度及水化热影响极大;MgO混凝土是利用MgO所具有的独特延迟性、微膨胀性能,补偿混凝土的温度变形,防止温度裂缝;掺天然硅粉聚丙烯纤维使碾压混凝土具有良好的抗冲磨性、抗裂性、高密实性以及良好的施工工作性与经济性;粉煤灰对碾压混凝土后期强度的作用及降低水化热的影响;配合比的试验更是对碾压混凝土有直接影响。本文通过实际试验,对原材料及其作用进行了具体分析,并进行了长龄期碾压混凝土影响的分析,对工程实践具有一定借鉴作用。
李荣茂[8](2007)在《浅谈减水剂对混凝土收缩的影响》文中指出在总结已有文献资料的基础之上,结合部分试验研究结果,讨论了常用的几类减水剂对水泥混凝土收缩及自收缩的影响。
韩越[9](2006)在《混凝土缓凝剂辅助塑化效应的试验研究》文中提出高效减水剂与缓凝剂经常复合使用,在复合使用过程中,缓凝剂主要起抑制水泥水化、延长混凝土凝结时间、减少混凝土坍落度经时损失的作用,除此之外,本文作者提出了,在高效减水剂的激发作用下,减水作用微弱或者无减水作用的小分子缓凝剂还具有明显的辅助塑化效应,同时存在着高效减水剂—缓凝剂—水泥三元体系之间的相容性问题。 依据GB50119—2003采用水泥净浆试验,作者系统地研究了萘系及氨基磺酸盐两种高效减水剂,三聚磷酸钠、葡萄糖酸钠、柠檬酸及白糖4种缓凝剂与水泥组成的高效减水剂—缓凝剂—水泥三元体系的相容性及缓凝剂的辅助塑化效应,结果表明:高效减水剂掺量低,高效减水剂—水泥二元体系相容性越差,缓凝剂的辅助塑化效应越明显;在所研究的4种缓凝剂中,葡萄糖酸钠与高效减水剂—水泥二元体系的相容性最好,辅助塑化效应最明显。 依据GB/T8076-1997标准,作者还研究了三聚磷酸钠、葡萄糖酸钠及木钙三种缓凝剂与萘系及氨基磺酸盐两种高效减水剂复合使用时的辅助减水率。结果表明:虽然对缓凝剂—水泥二元体系而言,三聚磷酸钠及葡萄糖酸钠减水作用非常微弱,而木钙减水率约8%,但与高效减水剂复合使用时,三聚磷酸钠的辅助减水率可达7%—9%,略低同条件下木钙的辅助减水率;葡萄糖酸钠的辅助减水率为8%—11%,高于同条件下木钙的辅助减水率。 采用水泥净浆试验法,作者还研究水泥调凝剂所用石膏种类对缓凝剂辅助塑化效应的影响,结果表明:使用硬石膏时,缓凝剂的辅助效应明显,无论使用何种石膏作调凝剂,葡萄糖酸钠的辅助塑化效应均为最好。
吴方贵,邓茂萍,胡庆军[10](2005)在《混凝土外加剂的选用与调配方法》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文介绍了混凝土外加剂的种类与性能,阐述了外加剂的选用原则,并从商品混凝土生产实践中总结出不同场合下外加剂的调配方法及配合比设计方法,最后提出了混凝土试配、生产、施工成型中掺外加剂的注意事项。
二、在混凝土中掺用糖蜜减水剂试验(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在混凝土中掺用糖蜜减水剂试验(论文提纲范文)
(1)高分子水泥混凝土添加剂的合成、机理及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前言 |
1.2 水泥助磨剂的研究进展 |
1.2.1 水泥助磨剂的作用机理 |
1.2.2 国外水泥助磨剂的研究 |
1.2.3 国内水泥助磨剂的研究 |
1.2.4 水泥助磨剂目前存在的问题 |
1.3 混凝土外加剂的研究进展 |
1.3.1 混凝土外加剂的发展现状 |
1.3.2 混凝土外加剂目前存在的问题 |
1.4 水性高分子的合成方法 |
1.4.1 自由基聚合机理 |
1.4.2 引发剂 |
1.4.3 聚合工艺 |
1.5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和创新点 |
1.5.1 研究内容 |
1.5.2 创新点 |
第二章 PCCA的合成、原理与表征 |
2.1 前言 |
2.2 主要合成原材料 |
2.3 高分子水泥混凝土添加剂性能测试方法 |
2.3.1 合成方法 |
2.3.2 不饱和双键测试(转化率测试) |
2.3.3 其它匀质性指标测定 |
2.3.4 红外光谱 |
2.3.5 分子量测定 |
2.4 单体的选择 |
2.5 引发剂的选择 |
2.6 聚合方式的选择 |
2.7 PCCA的合成原理分析 |
2.7.1 分子量大小 |
2.7.2 均聚与共聚 |
2.8 PCCA合成工艺参数的研究 |
2.8.1 合成条件对PCCA助磨效果的影响 |
2.8.2 优化工艺条件下PCCA的合成 |
2.9 PCCA的分子设计与合成 |
2.9.1 不同支链长度的PCCA合成 |
2.9.2 不同分子量的PCCA合成 |
2.10 PCCA的结构表征 |
2.10.1 凝胶色谱分析 |
2.10.2 红外光谱分析 |
2.11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PCCA助磨性能与机理研究 |
3.1 前言 |
3.2 原材料 |
3.2.1 助磨剂 |
3.2.2 水泥 |
3.2.3 熟料 |
3.2.4 石膏 |
3.3 水泥助磨效果表征 |
3.3.1 水泥的粉磨 |
3.3.2 水泥细度的表征 |
3.3.3 休止角测试 |
3.3.4 水泥颗粒形态测试 |
3.4 PCCA对比表面积的影响规律 |
3.5 对粒度分布的影响 |
3.6 对休止角的影响 |
3.7 PCCA与传统助磨剂助磨效果对比分析 |
3.8 PCCA分子结构与水泥助磨效果研究 |
3.8.1 非离子端基支链长度对水泥助磨性能的影响 |
3.8.2 分子量大小对水泥助磨性能的影响 |
3.9 PCCA助磨机理 |
3.10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PCCA在水泥中的应用性能研究 |
4.1 前言 |
4.2 实验方法 |
4.2.1 水泥凝结时间 |
4.2.2 水泥标准稠度用水量 |
4.2.3 水泥水化热测定 |
4.2.4 水泥浆体电阻率测定 |
4.2.5 水泥净浆流动度的测试 |
4.2.6 水泥胶砂强度的测试 |
4.3 PCCA对水泥凝结时间的影响 |
4.4 PCCA对水泥水化放热的影响 |
4.5 PCCA对水泥水化初期电导率的影响 |
4.6 PCCA对水泥水化产物的影响 |
4.7 PCCA对水泥净浆流动度的影响 |
4.7.1 PCCA掺量对水泥净浆流动度的影响 |
4.7.2 阴非比对水泥净浆流动度的影响 |
4.8 PCCA对水泥胶砂强度的影响 |
4.8.1 PCCA掺量对水泥胶砂强度的影响 |
4.8.2 阴非比对水泥胶砂强度的影响 |
4.9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PCCA在混凝土中的应用性能研究 |
5.1 前言 |
5.2 实验材料与方法 |
5.2.1 粉煤灰 |
5.2.2 集料 |
5.2.3 混凝土相关性能测试 |
5.3 PCCA对混凝土基本性能的影响 |
5.3.1 含气量 |
5.3.2 减水率 |
5.3.3 混凝土流动性及强度 |
5.4 PCCA对泥/粉高含量混凝土性能的改善 |
5.4.1 对集料中高含泥量的敏感性 |
5.4.2 对集料中石粉的敏感性 |
5.5 PCCA对泥/粉高含量混凝土性能的改善机理分析 |
5.6 PCCA对混凝土耐久性的影响 |
5.6.1 冻融循环 |
5.6.2 抗硫酸盐侵蚀机理 |
5.6.3 抗硫酸盐侵蚀测试 |
5.6.4 抗氯离子 |
5.7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PCCA与混凝土外加剂的相容性研究 |
6.1 前言 |
6.2 PCCA与脂肪族减水剂的相容性研究 |
6.2.1 木聚脂肪族的制备 |
6.2.2 对水泥凝结时间和标准稠度的影响 |
6.2.3 对水泥净浆流动度的影响 |
6.2.4 混凝土初始和经时流动性 |
6.2.5 对混凝土抗压强度的影响 |
6.2.6 混凝土微观结构 |
6.3 PCCA与萘系减水剂的相容性研究 |
6.3.1 对水泥凝结时间和标准稠度的影响 |
6.3.2 对水泥净浆流动度的影响 |
6.3.3 混凝土初始和经时流动性 |
6.3.4 对混凝土抗压强度的影响 |
6.3.5 混凝土微观结构 |
6.4 PCCA与聚羧酸减水剂的相容性研究 |
6.4.1 对水泥凝结时间和标准稠度的影响 |
6.4.2 对水泥净浆流动度的影响 |
6.4.3 混凝土初始和经时流动性 |
6.4.4 对混凝土抗压强度的影响 |
6.4.5 混凝土微观结构 |
6.5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
7.1 结论 |
7.2 展望 |
7.3 创新性自评分析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介 |
攻读博士期间发表文章及成果清单 |
获奖情况 |
致谢 |
(4)聚丙烯酸高效减水剂的合成及其结构与性能的关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高性能混凝土与高效减水剂的发展 |
1.1 高性能混凝土及其关键技术 |
1.1.1 高性能混凝土概念 |
1.1.2 高性能混凝土的特性及其关键技术 |
1.2 减水剂的作用及其发展 |
1.2.1 普通减水剂 |
1.2.2 高效减水剂 |
1.3 聚羧酸高效减水剂的分子结构特点及其研究进展 |
1.3.1 聚羧酸系高效减水剂的分类及分子结构特征 |
1.3.2 聚羧酸减水剂的合成方法 |
1.3.3 聚羧酸高效减水剂结构与性能关系的研究 |
1.4 本工作的研究思路与内容 |
1.4.1 本工作的研究思路 |
1.4.2 本工作的研究内容 |
第2章 聚乙二醇接枝的聚丙烯酸高效减水剂的合成、表征及性能 |
2.1 实验部分 |
2.1.1 试剂与仪器 |
2.1.2 聚乙二醇单丙烯酸酯的合成 |
2.1.3 通过三元共聚反应合成减水剂 |
2.1.4 减水剂组成及结构检测 |
2.1.5 减水剂性能评价方法 |
2.2 减水剂合成工艺条件研究 |
2.2.1 酯化条件对合成大分子单体的影响 |
2.2.2 单体配比对减水剂性能的影响 |
2.2.3 聚合条件对减水剂性能的的影响 |
2.2.4 聚乙二醇侧链长度对减水剂性能的影响 |
2.2.5 大分子单体酯化率对减水剂结构与性能的影响 |
2.3 减水剂的表征 |
2.3.1 酯化大单体的结构表征 |
2.3.2 聚丙烯酸高效减水剂的结构表征 |
2.3.3 共聚产物的结构分析 |
2.3.4 聚丙烯酸高效减水剂的物性测试 |
2.4 减水剂性能评价 |
2.4.1 减水剂均质性指标 |
2.4.2 减水率 |
2.4.3 坍落度经时损失 |
2.4.4 凝结时间 |
2.4.5 抗压强度 |
2.4.6 混凝土性能综合评价 |
2.5 本章小结 |
第3章 甲氧基聚乙二醇接枝的聚丙烯酸高效减水剂的合成、表征及性能 |
3.1 实验部分 |
3.1.1 试剂与仪器 |
3.1.2 甲氧基聚乙二醇单丙烯酸酯的合成 |
3.1.3 通过三元共聚反应合成减水剂 |
3.1.4 减水剂组成及结构检测 |
3.1.5 减水剂性能评价方法 |
3.2 减水剂合成工艺条件研究 |
3.2.1 酯化条件对合成甲氧基聚乙二醇单丙烯酸酯的影响 |
3.2.2 单体组成比例对减水剂结构与性能的影响 |
3.2.3 聚合条件对减水剂结构与性能的的影响 |
3.2.4 甲氧基聚乙二醇侧链长度对减水剂结构与性能的影响 |
3.2.5 聚乙二醇单甲醚酯化率对减水剂结构与性能的影响 |
3.3 甲氧基聚乙二醇侧链与聚乙二醇侧链的比较 |
3.4 减水剂的表征 |
3.4.1 甲氧基聚乙二醇单丙烯酸酯的表征 |
3.4.2 聚丙烯酸高效减水剂的表征 |
3.4.3 共聚产物的结构分析 |
3.4.4 聚丙烯酸高效减水剂的物性测试 |
3.5 减水剂性能评价 |
3.5.1 减水剂均质性指标 |
3.5.2 减水率 |
3.5.3 坍落度经时损失 |
3.5.4 凝结时间 |
3.5.5 抗压强度 |
3.5.6 混凝土性能综合评价 |
3.6 本章小结 |
第4章 以聚乙二醇烯丙基醚为大单体一步法合成聚丙烯酸高效减水剂 |
4.1 实验部分 |
4.1.1 试剂与仪器 |
4.1.2 聚乙二醇烯丙基醚与丙烯酸、甲基丙烯磺酸钠的三元共聚 |
4.1.3 测试方法 |
4.1.4 减水剂性能评价方法 |
4.2 减水剂合成工艺条件研究 |
4.2.1 单体组成比例对减水剂结构与性能的影响 |
4.2.2 聚合条件对减水剂结构与性能的的影响 |
4.2.3 侧链长度对减水剂结构与性能的影响 |
4.3 与两步法合成减水剂的比较 |
4.4 减水剂的表征 |
4.4.1 聚丙烯酸高效减水剂的结构表征 |
4.4.2 共聚产物的结构分析 |
4.4.3 聚丙烯酸高效减水剂的物性测试 |
4.5 减水剂性能评价 |
4.5.1 减水剂均质性指标 |
4.5.2 减水率 |
4.5.3 坍落度经时损失 |
4.5.4 凝结时间 |
4.5.5 抗压强度 |
4.5.6 混凝土性能综合评价 |
4.6 本章小结 |
第5章 2-丙烯酰胺基-2-甲基丙磺酸改性聚丙烯酸高效减水剂的合成、表征及其性能 |
5.1 实验部分 |
5.1.1 试剂与仪器 |
5.1.2 甲氧基聚乙二醇单丙烯酸酯的合成 |
5.1.3 通过共聚反应合成AMPS改性聚丙烯酸减水剂 |
5.1.4 减水剂组成及结构检测 |
5.1.5 减水剂性能评价方法 |
5.2 减水剂合成工艺条件研究 |
5.2.1 正交实验分析 |
5.2.2 单体组成比例对减水剂结构与性能的影响 |
5.2.3 聚合条件对减水剂性能的影响 |
5.2.4 聚乙二醇侧链长度对减水剂性能的影响 |
5.3 减水剂的表征 |
5.3.1 红外光谱分析 |
5.3.2 凝胶渗透色谱分析(GPC) |
5.3.3 共聚产物的结构分析 |
5.3.4 聚丙烯酸高效减水剂的物性测试 |
5.4 减水剂的性能评价 |
5.4.1 减水剂均质性指标 |
5.4.2 减水率 |
5.4.3 坍落度损失 |
5.4.4 凝结时间 |
5.4.5 抗压强度 |
5.4.6 混凝土性能综合评价 |
5.5 本章小结 |
第6章 单糖接枝改性聚丙烯酸高效减水剂的合成工艺及其性能研究 |
6.1 实验部分 |
6.1.1 试剂与仪器 |
6.1.2 葡萄糖/聚乙二醇丙烯酸酯的合成 |
6.1.3 单糖接枝改性聚丙烯酸高效减水剂的合成 |
6.1.4 减水剂组成及结构检测 |
6.1.5 减水剂性能评价方法 |
6.2 减水剂合成工艺条件研究 |
6.2.1 正交实验设计与结果 |
6.2.2 正交实验结果分析 |
6.3 减水剂的表征 |
6.3.1 酯化产物的结构表征 |
6.3.2 单糖接枝改性聚丙烯酸高效减水剂的结构表征 |
6.3.3 共聚产物的结构分析 |
6.3.4 聚丙烯酸高效减水剂的物性测试 |
6.4 减水剂性能评价 |
6.4.1 减水剂均质性指标 |
6.4.2 减水率 |
6.4.3 坍落度经时损失 |
6.4.4 凝结时间 |
6.4.5 抗压强度 |
6.4.6 混凝土性能综合评价 |
6.5 本章小结 |
第7章 总结与展望 |
7.1 总结 |
7.2 展望 |
博士期间发表的论文 |
致谢 |
参考文献 |
(5)某电站拱坝碾压混凝土最优配合比及性能的试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碾压混凝土坝的发展概况及其特点 |
1.1.1 碾压混凝土坝的发展概况 |
1.1.2 碾压混凝土坝的特点 |
1.1.3 碾压混凝土坝的发展趋势及新成果 |
1.2 碾压混凝土的材料组成与选择 |
1.2.1 水泥 |
1.2.2 骨料 |
1.2.3 掺合料 |
1.2.4 外加剂 |
1.3 碾压混凝土配合比的研究方法与现状 |
1.3.1 配合比设计要点 |
1.3.2 配合比设计方法 |
1.3.3 国内外工程碾压混凝土配合比的研究现状 |
1.4 本文研究的背景、内容及意义 |
1.4.1 本文研究的背景及意义 |
1.4.2 本文研究的内容 |
2 工程概况 |
2.1 工程水文、地质 |
2.2 工程设计及碾压混凝土技术要求 |
3 试验材料 |
3.1 水泥 |
3.2 粉煤灰 |
3.3 骨料试验 |
3.4 拌和用水 |
3.5 外加剂 |
4 混凝土配合比设计与试验 |
4.1 混凝土配制强度 |
4.2 混凝土配合比设计试验及性能研究 |
4.2.1 碾压混凝土配合比设计试验 |
4.2.2 变态混凝土配合比试验 |
4.2.3 常态混凝土配合比设计 |
4.3 掺钢纤维混凝土对比试验 |
4.4 垫层砂浆和过渡层砂浆 |
5 配合比优化试验 |
5.1 最佳级配比例选择试验 |
5.2 砂率选择 |
5.3 混凝土配合比试验 |
5.4 推荐配合比 |
5.4.1 采用"豹盾"P.032.5水泥、"珞电"粉煤灰、北京科宁空港外加剂有限公司生产的系列外加剂的推荐配合比 |
5.4.2 备用材料推荐配合比 |
5.4.3 掺增密剂混凝土的推荐配合比 |
5.5 小结 |
6 结论与建议 |
6.1 结论 |
6.2 建议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读研期间论文发表情况 |
(6)混凝土结构收缩裂缝的机理分析与控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致谢 |
第一章 绪论 |
1.1 混凝土结构裂缝 |
1.2 混疑土结构裂缝的类型和成因 |
1.3 混凝土结构裂缝的危害和控制途径 |
1.4 国内外对混凝土结构裂缝的研究现状 |
1.5 本文研究的内容及解决的方法 |
第二章 混凝土的组成材料对裂缝的影响 |
2.1 混凝土裂缝机理方面的分析 |
2.2 普通混凝土的组成配比对收缩裂缝的影响及估算 |
2.3 外加剂对混凝土收缩性能的影响 |
2.4 混凝土徐变对裂缝的影响 |
第三章 设计构造对混凝土收缩裂缝的影响 |
3.1 设计构造对混凝土裂缝的影响的理论分析 |
3.2 混凝土收缩裂缝控制的设计构造措施 |
第四章 混凝土收缩裂缝的施工控制 |
4.1 混凝土工程 |
4.2 模板工程 |
4.3 构造工程施工管理 |
4.4 混凝土的养护 |
4.5 工程实例 |
第五章 混凝土结构的裂缝修复与处理 |
5.1 混凝土结构的裂缝修复方法 |
5.2 表面处理法与填充法裂缝修补材料 |
5.3 灌浆法裂缝修补材料 |
5.4 工程实例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6.1 结论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7)原材料在工程中对碾压混凝土性能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水泥在碾压混凝土工程中的应用现状 |
1.2 掺膨胀剂在碾压混凝土工程中的应用现状 |
1.3 掺硅粉及聚丙烯纤维在碾压混凝土工程中的应用现状 |
1.4 掺粉煤灰在碾压混凝土工程中的应用现状 |
1.5 外加剂在碾压混凝土工程中的应用现状 |
1.6 原材料配合比在碾压混凝土工程中的现状 |
1.7 碾压混凝土长龄期性能研究的现状 |
1.8 本文的研究内容 |
第二章 水泥对碾压混凝土的影响 |
2.1 水泥物理性能指标的影响 |
2.2 水泥化学成份指标的影响 |
2.3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掺膨胀剂对碾压混凝土的影响 |
3.1 膨胀剂试验 |
3.2 微膨胀碾压混凝土分析 |
3.3 粉煤灰混台材抑制方镁石膨胀机理 |
3.4 碾压混凝土外掺MgO在工程中的应用 |
3.5 碾压混凝土掺MgO在工程中的技术经济效益 |
3.6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掺天然硅粉聚丙烯纤维对碾压混凝土的影响 |
4.1 对试验涉及的原材料进行物理及(或)化学性能试验 |
4.2 掺天然硅粉聚丙烯纤维抗冲磨混凝土试验 |
4.3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掺粉煤灰对碾压混凝土坝的影响 |
5.1 粉煤灰成份与等级 |
5.2 粉煤灰等级与混凝土强度 |
5.3 掺粉煤灰对水泥水化热的影响 |
5.4 高掺量粉煤灰碾压混凝土 |
5.5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外加剂对碾压混凝土坝的影响 |
6.1 较优的减水增强效果 |
6.2 延缓混凝土凝结时间及抑制早期水化温升的作用 |
6.3 提高可碾性作用 |
6.4 提高耐久性作用 |
6.5 外加剂选择 |
6.6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原材料配合比对碾压混凝土坝的影响 |
7.1 影响碾压混凝土配合比的因素 |
7.2 碾压混凝土配合比设计原则 |
7.3 工程碾压混凝土配合比试验 |
7.4 本章小结 |
第八章 长龄期碾压混凝土坝性能 |
8.1 长龄期碾压混凝土试验 |
8.2 高掺粉煤灰碾压混凝土长期强度 |
8.3 本章小结 |
第九章 结论与展望 |
9.1 总结 |
9.2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8)浅谈减水剂对混凝土收缩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1 前 言 |
2 减水剂对水泥混凝土收缩性能的影响 |
3 减水剂对于收缩变形的影响机理讨论 |
4 结 语 |
(9)混凝土缓凝剂辅助塑化效应的试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绪论 |
1.1 缓凝剂的分类及特点 |
1.1.1 引言 |
1.1.2 缓凝剂的分类 |
1.1.3 缓凝剂的特点 |
1.2 缓凝剂的作用机理 |
1.2.1 无机缓凝剂的作用机理 |
1.2.2 有机缓凝剂的作用机理 |
1.3 缓凝剂的研究应用现状 |
1.3.1 国外现状 |
1.3.2 国内现状 |
1.3.3 缓凝剂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
1.4 本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目的和意义 |
1.4.1 主要内容 |
1.4.2 目的和意义 |
2 混凝土缓凝剂的辅助塑化效应研究 |
2.1 试验用原材料 |
2.1.1 水泥 |
2.1.2 缓凝剂 |
2.1.3 减水剂 |
2.2 试验仪器及试验方法 |
2.2.1 试验仪器 |
2.2.2 试验方法 |
2.3 混凝土缓凝剂的辅助塑化效应试验结果及分析 |
2.3.1 水泥净浆试验结果及分析 |
2.3.2 缓凝剂辅助减水率试验结果及分析 |
2.4 混凝土缓凝剂的的辅助塑化效应及其作用机理探讨 |
2.5 经济效果分析 |
2.6 本章小结 |
3 石膏种类对缓凝剂辅助塑化效应的影响 |
3.1 概述 |
3.2 试验原材料及设备 |
3.2.1 试验用原材料 |
3.2.2 试验设备 |
3.3 试验方法 |
3.4 石膏品种对混凝土缓凝剂辅助塑化效应的影响 |
3.4.1 研究石膏品种、掺量对缓凝剂辅助塑化效应时,高效减水剂掺量的确定 |
3.4.2 石膏品种、掺量对混凝土缓凝剂辅助塑化效应的影响 |
3.4.2.1 半水石膏对混凝土缓凝剂辅助塑化效应的影响 |
3.4.2.2 二水石膏对混凝土缓凝剂辅助塑化效应的影响 |
3.4.2.3 硬石膏对混凝土缓凝剂辅助塑化效应的影响 |
3.5 不同石膏品种对缓凝剂的辅助塑化效应及其作用机理探讨 |
3.6 本章小结 |
4 结论和尚需开展的工作 |
4.1 结论 |
4.2 尚需深入研究的工作 |
致谢 |
参考文献 |
(10)混凝土外加剂的选用与调配方法(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
1 混凝土常用外加剂的种类、性能与应用 |
1.1 减水剂 |
1.1.1 减水剂的分类 |
1.1.2 减水剂的功能 |
1.1.3 减水剂的应用 |
1.2 早强剂 |
1.2.1 早强剂的分类 |
1.2.2 早强剂的品种 |
1.2.3 早强剂的性能及应用 |
1.3 引气剂和引气减水剂 |
1.3.1 引气剂和引气减水剂的种类 |
1.3.2 引气剂的性能及应用 |
1.4 膨胀剂 |
1.4.1 膨胀剂的种类 |
1.4.2 膨胀剂的性能及应用 |
1.5 防水剂 |
1.5.1 防水剂的种类 |
1.5.2 防水剂的性能及应用 |
1.6 防锈剂 |
1.6.1 防锈剂的种类 |
1.6.2 防锈剂的应用性能 |
1.7 防冻剂 |
1.7.1 防冻剂的分类 |
1.7.2 防冻剂的性能及应用 |
1.8 泵送剂 |
1.8.1 一般泵送剂 |
1.8.2 防冻泵送剂 |
1.8.3 泵送剂的应用性能 |
1.9 速凝剂 |
1.9.1 速凝剂分类 |
1.9.2 速凝剂应用性能 |
1.10 脱模剂 |
1.11 养护剂 |
1.11.1 养护剂的分类 |
1.11.2 应用 |
2 混凝土外加剂的选用原则 |
2.1 根据混凝土施工及性能要求选用外加剂的种类。 |
2.2 根据供应商生产技术水平与便捷性、经济性试用外加剂品牌。 |
2.3 根据水泥与外加剂的适应性确定外加剂品牌。 |
3 外加剂的调配方法及配合比设计调整 |
3.1 气候差异 |
3.1.1 冬季施工外加剂的调配 |
3.1.2 夏季施工外加剂的调配 |
3.1.3 负温下施工外加剂的调配 |
3.2 集料差异 |
3.3 水质差异 |
3.4 掺合料差异 |
3.5 掺加方法差异 |
4 商品混凝土试配、生产、施工成型中掺外加剂的注意事项 |
4.1 投料均匀 (取料搅匀) |
4.2 计量准确 |
4.3 坍落度损失补偿措施 |
四、在混凝土中掺用糖蜜减水剂试验(论文参考文献)
- [1]高分子水泥混凝土添加剂的合成、机理及应用研究[D]. 张太龙. 东南大学, 2017(11)
- [2]混凝土外加剂有关问题的探讨[J]. 陶波. 中国电力教育, 2010(31)
- [3]商品混凝土应用外加剂中的认识误区[A]. 尤启俊,仲以林,周圣. 中国混凝土进展2010, 2010
- [4]聚丙烯酸高效减水剂的合成及其结构与性能的关系研究[D]. 张荣国. 武汉理工大学, 2009(02)
- [5]某电站拱坝碾压混凝土最优配合比及性能的试验研究[D]. 王改先. 西安理工大学, 2009(S1)
- [6]混凝土结构收缩裂缝的机理分析与控制[D]. 杨晓红. 合肥工业大学, 2009(10)
- [7]原材料在工程中对碾压混凝土性能的影响[D]. 刘英强. 广西大学, 2007(05)
- [8]浅谈减水剂对混凝土收缩的影响[J]. 李荣茂. 云南水力发电, 2007(02)
- [9]混凝土缓凝剂辅助塑化效应的试验研究[D]. 韩越.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2006(09)
- [10]混凝土外加剂的选用与调配方法[J]. 吴方贵,邓茂萍,胡庆军. 混凝土, 2005(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