隧道整体道床合理断面研究(二)

隧道整体道床合理断面研究(二)

一、隧道整体道床合理断面的研究(下)(论文文献综述)

舒磊[1](2015)在《富水特长重载铁路隧道地下水对策优化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抗水压衬砌安全性和快速施工一直是富水特长重载铁路隧道热点问题,长期以来受到学术界和工程界的关注。论文从富水特长重载铁路隧道支护关键参数和稳定性对策出发,采用理论分析、数值模拟、现场试验与工程应用紧密结合的手段,主要工作如下:1、针对太行山重载铁路特点,定量理论分析了衬砌背后的水压与隧道排水量、帷幕注浆堵水圈厚度的关系。结合数值模拟,并兼顾施工过程中排水设施施工可能未必达到理想效果以及运营期耐久性影响,建议将原需1 MPa抗水压衬砌断面设计改为0.3MPa抗水压衬砌,安全系数有足够保证。此设计参数的合理优化,将使施工难度、施工成本大幅降低。2、太行山隧道在修建过程中遇到了不同地质情况,先后采用了帷幕注浆、周边注浆、带水作业三种不同的施工作业方案。由于帷幕注浆作业和周边注浆作业耗时较长且造价很高,无法满足工期和成本控制要求,不得不对施工方案进行修改。结合太行山隧道具体情况,将带水作业技术进行了修改、完善,不仅使其满足施工安全要求,并取得了较好的施工效果。3、为彻底解决重载铁路隧道因侧沟排水能力不足可能造成运营期对整体道床的灾难性隐患这一难题,并考虑重载列车动荷载作用,创造性的提出了2种新型结构:在列车振动影响下,当隧道围岩稳定性较好时,采用底部深挖排水沟,并在排水沟上施作扣拱,在反拱结构上施作道床;在围岩较软、较破碎等受地下水影响的围岩段落,采用桩梁板结构,将道床、列车荷载等传至水位以下的稳定岩体上,减小地下水对整体道床的影响。4、太行山隧道穿越富水F4断层掌子面前方围岩高水压地区应进行钻孔排水,降低掌子面前面水压,可快速施工;掌子面前方有效影响挤出变形的距离为0.8 D;由于断层及其前后围岩刚度的差异,衬砌纵向发生不均匀变形,断层前、后1.3 D衬砌应加大配筋,防止结构发生剪切或拉伸破坏,保证衬砌整体稳定性及降低运营阶段风险。5、太行山富水F4断层隧道现场测试围岩压力以竖向为主,最大值发生在拱肩部位,左右侧稍微不对称,可能是地质结构偏压和左右交错落底施工所致,量值较小,围岩压力不足以引起衬砌的开裂,结构安全,设计参数合理。

秦冲[2](2019)在《激励方式对地铁浮置板轨道减振性能评价影响研究》文中提出我国地铁建设的快速发展,既方便了公众出行,同时也造成了日益严重的振动噪声等环境问题,引起了公众的强烈反响。在众多减振措施中,轨道减振措施的使用范围最广,效果也较为明显。由于一种轨道减振措施的减振效果并非其固有特性,而是与轨道结构的边界条件及作用于轨道结构的激励方式、预载等荷载条件密切相关。因此,当激励方式和边界条件不同时,同一种减振轨道的效果也必然存在差异。然而目前针对这种差异的定量研究还很少。本文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51508022):“基于定点锤击的地铁轨道减振效果评价方法研究”的资助下,针对上述问题以浮置板轨道为研究对象,以插入损失为减振性能评价指标,采用现场测试与数值模拟相结合的方法,针对激励方式对浮置板轨道减振效果的影响进行了定量研究。本文的主要工作和研究结论如下:(1)针对锤击荷载与列车荷载两种不同激励方式进行隧道内振源测试。测试结果表明:在钢弹簧浮置板轨道固有频率以下频段,锤击荷载激励作用下隧道壁振动响应相比于移动荷载离散性更大;在钢弹簧浮置板轨道固有频率以下频段,锤击荷载激励工况下得到的对比损失值趋于零,列车荷载激励工况下的对比损失值为负;在几乎所有频段内,采用锤击荷载激励可能会高估浮置板轨道的减振效果。(2)采用ABAQUS有限元软件建立了三维移动车辆荷载激励模型,并基于现场测试数据对模型进行验证。结果表明:计算结果与测试数据吻合良好,验证了模型的可靠性。(3)对不同激励方式下钢弹簧浮置板轨道的减振性能进行数值计算分析。计算结果表明:不同激励方式作用下,浮置板轨道固有频率在8~10Hz,这与现场测试结果一致;采用移动荷载激励方式计算轨道结构动力响应,应合理细化道床网格,避免网格尺寸产生的特征频率对所关心频段振动响应的影响;与测试结果一致,在几乎所有频段,锤击荷载激励方式可能会高估钢弹簧浮置板轨道的减振效果。(4)对不同激励方式下减振垫浮置板轨道的减振性能进行数值计算分析。计算结果表明:不同激励方式作用下,浮置板轨道固有频率在20~25Hz;在5Hz以下频段,锤击荷载激励工况下得到的插入损失值趋于零,移动荷载与移动车辆荷载激励工况下的插入损失值为负,这与钢弹簧浮置板轨道趋势相同;与其他两种激励方式对比,锤击荷载激励方式可能会在大部分频段高估减振垫浮置板轨道的减振效果。

田海波[3](2008)在《盾构隧道无轨枕整体道床计算方法及其结构形式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道床板作为轨道结构承载层,其厚度是保证其在列车荷载作用下有足够强度、稳定性和抗裂性能的重要设计参数。相对于轨枕式道床,无枕式整体道床道床板直接承受由钢轨传递的动荷载,受力模式发生改变。因此,必须从整体道床和管片强度和功能要求出发,对无轨枕整体道床的受力模式及计算方法进行研究,获取其最小厚度、合理结构形式及相应的工程措施。基于弹性地基梁理论,结合管片等效刚度理论,建立弹性地基叠合梁分析模型及微分方程,对垂向荷载作用下整体道床内力进行分析。基于假定破裂面,提出横向力作用下整体道床局部抗冲切计算方法。基于破坏棱锥理论,提出整体道床上拔力作用计算方法。采用有限元法对不同厚度条件下整体道床垂向轮轨力、横向力、上拔力作用进行分析,以强度作为控制指标对比得出道床控制厚度。利用现有车辆-轨道耦合动力学理论,获取列车动荷载。利用有限元方法对列车动载荷作用下整体道床及管片的应力分布进行分析,通过建立疲劳方程,对道床高应力区疲劳及损伤进行分析,对孔区混凝土寿命进行分析。采用有限元法计算隧道不均匀沉降条件下整体道床在列车载荷作用下的应力分布,获取其厚度要求。对不同结构缝间距设置条件下道床板内力进行三维有限元分析,得出合理的结构缝设置间距。对比计算中心水沟和侧水沟式整体道床内力分布,从受力角度获取合理断面形式。基于对螺栓孔区道床应力分析,对整体道床合理加强措施进行分析。结论认为,动载疲劳对道床厚度起控制作用,改善基底条件控制隧道不均匀沉降是控制道床变形的有利手段。

铁道部科学研究院,铁道部西南交通大学,铁道部第二勘测设计院,铁道部第三勘测设计院[4](1978)在《隧道整体道床合理断面的研究(下)》文中研究表明四整体道床强度计算(一)整体道床的结构特点整体道床目前主要用于隧道内坚实的石质基底或仰拱之上。根据调查,整体道床与基底的联结情况有两种:1.道床混凝土与基底岩石(或仰拱混凝土)接触密贴,处于粘结状态,两者之间没有水平方向的相对移动;2.道床混凝土与基底岩石之间有一道明显的接缝,中间还可能有一极薄的泥污或颗粒层.

许琰,林之珉,范霆,赵建林,李汝震[5](1980)在《隧道整体道床断面的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国內已修建隧道整体道床二百余公里,大部分运营良好,仅个别地段出现了一些病害。今后如何消除病害,做好隧道整体道床,是一个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本文阐明了整体道床发生病害的原因;指出整体道床基底状态、地下水的作用和施工质量对整体道能否正常运营起有主要作用。文內叙述了整体道床振动试验的部分结果,说明基底状态影响道床振动,并得出了在基底正常和不正常状态下的整体道床振动的经验数据,还对整体道床强度进行了核算,得出基底形变模量E0与整体道床应力的关系,从而为现行整体道床的适用范围提供了依据。本文综合考虑了整体道床多年来的运营情况、病害原因、振动试验和工作应力等因素,对整体道床断面设计提出了改进意见,并提出了提高施工质量的要求。

刘子豪[6](2017)在《列车荷载作用下地铁隧道结构的动力响应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在地铁隧道的整个使用寿命期内,要受到长期反复的列车动荷载作用,可能导致隧道结构出现各种病害。因此,研究列车运行条件下地铁隧道结构的动态响应规律具有重要的工程意义和理论价值。本文采用基于解析的无限长车-轨耦合模型计算得到列车动荷载,并建立了隧道-土层三维动力有限元模型,系统地研究了圆形隧道、马蹄形隧道和矩形隧道在不同的列车速度、列车轴重以及轨道形式下的动力响应规律。本文主要研究内容如下:(1)采用基于解析的无限长-车轨耦合模型求解了列车振动荷载,计算了不同列车速度、列车轴重以及轨道形式下的扣件反力,用于模拟隧道结构所受的列车动荷载。(2)运用ANSYS软件建立隧道-土层动力有限元模型,计算了列车运行引起的隧道结构的振动响应,并利用现场实测结果对模型进行了校核。(3)分析了影响隧道结构动力响应的因素,根据隧道结构的动力响应云图选取拾振点,然后计算了圆形隧道、马蹄形隧道、矩形隧道在不同的列车速度、轴重以及轨道形式下的动力响应。对比分析了不同列车速度、轴重以及普通整体道床轨道和减振轨道形式下地铁隧道结构的加速度、位移、大小主应力的变化规律,同时对比分析了不同断面形式的隧道结构的动力响应。计算结果表明:地铁隧道结构的动力响应呈明显的周期性变化。隧道结构的底部动力响应幅度要明显高于边墙和顶部,加速度响应和位移响应在仰拱中心处最大,但主应力响应在边墙和仰拱交接处最大;隧道结构的动力响应随着列车速度增加有明显的增幅,列车速度改变对隧道结构加速度影响较大,而对主应力响应的影响较小;列车轴重的改变对隧道结构的主应力响应和位移响应的影响程度要明显大于加速度响应;改变轨道结构型式,对隧道结构的位移响应和应力响应的影响较小,但对加速度响应影响较大;矩形隧道的的基底和边墙交接处存在应力集中现象,其主应力响应明显大于圆形隧道和马蹄形隧道。

韩艺翚[7](2018)在《城市轨道交通不同减振措施减振效果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城市轨道交通系统凭借着快速、安全、环保等优点,已成为解决城市交通拥挤和减少污染的一种有效手段。地铁在带来方便的同时,也产生了负面的环境影响,特别是振动带来的影响较为突出,一直以来备受关注。本文以成都城市轨道交通为背景,针对成都地铁减振地段采用的钢弹簧浮置板道床、纵向轨枕道床、先锋扣件、轨道减振器扣件和GJ-Ⅲ型扣件进行现场测试,在时域和频域内对比相邻地段普通整体式道床和减振地段测试断面隧道壁的垂向振动加速度值,从时域曲线图、1/3倍频程曲线和频谱曲线的变化趋势分析减振措施的实际减振效果,主要工作和研究成果如下。1.对于扣件减振措施,GJ-Ⅲ型扣件、轨道减振器扣件和先锋扣件地段隧道壁振动的能量主要分别分布在5070Hz与175185Hz、3050Hz、3050Hz与130Hz190Hz。隧道壁的有效减振范围频段分别在50200Hz、40150Hz、31.5200Hz,在隧道壁的减振量分别为7.38dB、6.99 dB、17.15 dB。2.对于轨枕减振措施,纵向轨枕地段隧道壁振动的能量主要分布在5080Hz,隧道壁的有效减振范围频段为50200Hz,在隧道壁的减振量为9.98dB。3.对于道床减振措施,钢弹簧浮置板道床地段隧道壁振动的能量主要分布在80110Hz,隧道壁的有效减振范围频段为16200 Hz,在隧道壁的减振量为22.16d B。4.减振效果由高到低依次是钢弹簧浮置板道床、先锋扣件、纵向轨枕道床、GJ-Ⅲ型扣件、轨道减振器扣件。无论何种减振措施,均表现为高频减振效果优于低频减振效果,且钢弹簧浮置板道床在低频处减振效果最好。

刘超[8](2016)在《复杂运营条件下地铁道岔力学特性及监测方案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随着城市轨道交通区间无缝化、运送范围扩大化的趋势,越来越多的地铁道岔被设置在地面线、高架桥上,承受温度、列车和桥梁荷载。多样荷载的耦合使道岔系统极易产生钢轨折断、爬行、扣件阻力变化等病害。除此之外,地层的固结沉降、穿越工程施工、桥墩沉降等因素也会影响轨道结构状态、改变轨道几何形位,危害运营安全。本文在道岔结构力学特性分析的基础上进行监测方案研究,提出基于曲线最佳拟合的方案优化评价标准,并采用新型技术对长期实时监测进行探索,主要工作和结论如下。(1)在结构参数分析的基础上,考虑隧道、土体、桥梁等不同下部基础对道岔力学特性的影响,利用有限元软件ANSYS建立了地铁单开道岔、渡线道岔空间精细化耦合模型;利用多体动力学软件SIMPACK建立刚柔耦合的车辆-道岔-整体道床模型。(2)静力学敏感区域可分为受力敏感区域、变形敏感区域和工况敏感区域,对应道岔基本轨间隔铁区域、尖轨尖端区域、桥梁梁端和纵向温度梯度高温向低温转化区;敏感指标为钢轨纵向力、钢轨纵向位移、轨温、气温、梁体变形等;确定动力学敏感区域为转辙区、辙叉区、导曲线中部;确定敏感指标为轮轨垂向力、轮轨横向力、钢轨垂向位移、钢轨横向位移。(3)基于曲线最佳拟合评价方法提出静力学长期监测测点选择和方案评价标准:对既有轨道结构动力学评价标准进行归纳总结,对动力学监测测点选择和监测方案进行研究。(4)利用建立的有限元模型进行了地铁道岔系统钢轨折断、扣件阻力变化、整体道床垂向变形、桥墩沉降等病害的力学特性分析,提出了基于钢轨纵向力测点密集布置的结构健康监测方案。(5)结合光纤光栅、4G无线网络技术、移动视频监测技术和计算机技术初步研究了地铁道岔长期监测数据管理信息系统;进行了地铁道岔预警、报警阈值分析和数据预测方法的探索。本文结合静、动力学分析结果和光纤光栅技术初步搭建了地铁道岔长期监测系统;形成了测点选择标准和方案优化评价体系;研究了典型病害作用时地铁道岔受力变形规律;探索了采集数据存储、分析、预测和报警功能。

张凌,雷晓燕,刘全民,冯青松[9](2020)在《地铁环境振动源强测试与评价标准分析》文中研究指明实测南昌地铁1号线隧道内约200趟列车通过邻近非减振与减振断面的振动响应。基于不同振动评价标准,从统计角度分析了不同车次列车运行对时域和频域的影响、测点位于隧道壁不同高度对振动源强值及钢弹簧浮置板减振量评价的影响。分析结果表明:钢弹簧浮置板隧道壁上的减振效果明显,但浮置板本身的振动响应大幅增加。不同车次对各测点低频段及隧道壁高测点影响较大,但对Z振级影响较小。振动在隧道壁上低频段有所放大。由隧道壁低测点测得的最大Z振级最适合评价地铁源强值,南昌地铁实测源强值为76.66 d B。不同高度测点及不同评价标准对浮置板减振量评价有较大影响,建议采用低测点最大Z振级评价浮置板减振量。

铁道部科学研究院,铁道部西南交通大学,铁道部第二勘测设计院,铁道部第三勘测设计院[10](1978)在《隧道整体道床合理断面的研究(上)》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一、前言整体道床是一种新型轨下基础,它取消了一百多年来惯用的道碴层,是铁路线路上的重要技术革新之一。它有增强线路稳定、提高线路质量、减少线路维修工作量、适于高速行车等优点。尤其是在通风照明设备尚不完备的长隧道内,采用整体道床对改善工人的劳动条件更具有突出的意义,所以深受现场欢迎。

二、隧道整体道床合理断面的研究(下)(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隧道整体道床合理断面的研究(下)(论文提纲范文)

(1)富水特长重载铁路隧道地下水对策优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问题的提出
        1.1.1 工程背景
        1.1.2 研究背景
        1.1.3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富水区隧道工程施工实践
        1.2.2 隧道围岩稳定性研究现状
        1.2.3 衬砌水荷载和防排水技术研究现状
        1.2.4 支护特性试验研究现状
        1.2.5 渗流场、应力场双场耦合研究
    1.3 研究内容及研究方法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第2章 穿越不同富水地层隧道围岩稳定性分析
    2.1 穿越富水硬岩地层隧道围岩稳定性
        2.1.1 模型建立和参数选取
        2.1.2 计算结果及分析
    2.2 穿越富水断层破碎带隧道围岩稳定性
        2.2.1 模型建立和参数选取
        2.2.2 施工阶段掌子面稳定性
        2.2.3 隧道结构受力现场试验研究
        2.2.4 运营期间隧道稳定性预测
    2.3 本章小结
第3章 太行山隧道带水作业技术研究
    3.1 太行山隧道施工概况
    3.2 带水作业施工常规对策
        3.2.1 泄水孔
        3.2.2 隧道内排水
        3.2.3 封堵
    3.3 带水作业施工技术
        3.3.1 富水段超前地质预报
        3.3.2 带水作业施工措施
        3.3.3 带水作业施工对策
        3.3.4 带水作业与注浆作业对比分析
    3.4 带水作业施工经济性分析
        3.4.1 施工定额测定
        3.4.2 材料消耗的增加
        3.4.3 经济效益分析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太行山隧道抗水压衬砌水荷载优化
    4.1 隧道衬砌外水荷载理论研究
        4.1.1 建立衬砌外水荷载模型
        4.1.2 相关变量之间关系分析
        4.1.3 相关变量关系的一般性讨论
    4.2 抗水压衬砌监测方案
        4.2.1 监测项目
        4.2.2 监测断面及点数
        4.2.3 测点布置及监测频率
        4.2.4 测试元件的埋设
    4.3 抗水压衬砌监测安全评估
        4.3.1 典型断面监测结果与分析
        4.3.2 典型断面衬砌安全性评估
    4.4 抗水压衬砌内力计算分析
        4.4.1 围岩荷载的确定
        4.4.2 外水荷载的拟定
        4.4.3 衬砌结构受力特征
    4.5 现场实测与数值计算对比
    4.6 本章小结
第5章 富水隧道底部新型结构设计研究
    5.1 设计方案的提出
    5.2 隧道底部排水槽+扣拱的结构设计
        5.2.1 计算参数与列车荷载确定
        5.2.2 排水槽尺寸选定
        5.2.3 扣拱矢跨比选定
        5.2.4 扣拱厚度的确定
        5.2.5 重载列车振动影响分析
    5.3 隧道底部桩梁板+仰拱的结构设计
        5.3.1 结构断面拟定
        5.3.2 桩梁板结构分析
        5.3.3 隧道稳定性分析
        5.3.4 重载列车振动影响
    5.4 各种隧底结构方案经济性分析
        5.4.1 排水沟槽方案经济性分析
        5.4.2 桩梁板方案经济性分析
        5.4.3 泄水洞方案经济性分析
        5.4.4 三种方案技术经济比较
    5.5 本章小结
结论与展望
    全文结论
        1.富水区隧道围岩稳定性
        2.太行山隧道带水作业技术
        3.富水隧道抗水压衬砌设计参数优化
        4.富水隧道底部新型排水结构设计
    下一步研究工作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参加的科研项目

(2)激励方式对地铁浮置板轨道减振性能评价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引言
        1.1.1 研究背景
        1.1.2 轨道减振措施
        1.1.3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浮置板轨道参数研究
        1.2.2 边界和荷载条件对轨道动力特性及减振性能的影响研究
        1.2.3 研究现状小结
    1.3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1.3.1 研究目的
        1.3.2 研究内容
2 激励方式对轨道动力响应及减振性能影响试验研究
    2.1 测试地点概况
        2.1.1 隧道结构概述
        2.1.2 轨道结构概述
        2.1.3 地质条件概述
    2.2 测试系统
        2.2.1 移动列车荷载
        2.2.2 锤击荷载
        2.2.3 数据采集设备
    2.3 测试方案
        2.3.1 移动列车荷载测试方案
        2.3.2 锤击荷载测试方案
    2.4 测试结果
        2.4.1 时域分析
        2.4.2 频域分析
        2.4.3 三分之一倍频程分析
        2.4.4 减振性能分析
    2.5 本章小结
3 移动车辆荷载激励模型
    3.1 车辆模型
    3.2 轨道模型
        3.2.1 钢弹簧浮置板轨道
        3.2.2 减振垫浮置板轨道
        3.2.3 普通整体道床轨道
    3.3 隧道结构
    3.4 土层模型
        3.4.1 土体假设
        3.4.2 土体材料参数及尺寸
        3.4.3 阻尼系数
        3.4.4 边界条件
    3.5 轨道不平顺激励模型
    3.6 轮轨接触模型
    3.7 移动车辆荷载激励模型
    3.8 模型校核
        3.8.1 普通整体道床轨道模型校核
        3.8.2 钢弹簧浮置板轨道模型校核
    3.9 本章小结
4 不同激励方式下钢弹簧浮置板轨道减振性能的数值计算
    4.1 不同荷载激励模型
        4.1.1 移动车辆荷载激励模型
        4.1.2 定点脉冲荷载激励模型
        4.1.3 移动荷载激励模型
    4.2 轨道动力响应分析
        4.2.1 时域分析
        4.2.2 频域分析
        4.2.3 三分之一倍频程分析
    4.3 减振性能分析
    4.4 本章小结
5 不同激励方式下减振垫浮置板轨道减振性能的数值计算
    5.1 不同荷载激励模型
    5.2 轨道动力响应分析
        5.2.1 时域分析
        5.2.2 频域分析
        5.2.3 三分之一倍频程分析
    5.3 减振性能分析
    5.4 本章小结
6 结论与展望
    6.1 本文主要研究结论
    6.2 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及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学位论文数据集

(3)盾构隧道无轨枕整体道床计算方法及其结构形式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概述
    1.2 国内外研究及发展现状
        1.2.1 整体道床结构型式
        1.2.2 整体道床设计计算方法
        1.2.3 整体道床构造要求
    1.3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第2章 无轨枕整体道床计算方法及内力计算
    2.1 无轨枕整体道床计算内容和计算基本假定
        2.1.1 作用载荷及计算范围
        2.1.2 计算基本假定与前提
    2.2 道床垂向荷载作用计算
        2.2.1 整体道床纵向计算
        2.2.2 整体道床横向计算
        2.2.3 列车垂向计算载荷
        2.2.4 道床板内力计算结果
    2.3 横向力作用计算
        2.3.1 横向作用力
        2.3.2 抗剪承载能力计算方法
        2.3.3 计算结果
    2.4 上拔力作用下道床螺栓孔应力
        2.4.1 上拔力
        2.4.2 螺栓孔区上拔力作用计算方法
        2.4.3 计算结果
    2.5 小结
第3章 整体道床有限元分析
    3.1 有限元方法及计算网格
        3.1.1 有限单元法
        3.1.2 单元类型及网格划分
    3.2 垂向荷载作用有限元分析
        3.2.1 计算网格及参数
        3.2.2 计算结果
    3.2 横向力作用有限元分析
        3.2.1 计算网格及参数
        3.2.2 计算结果
    3.3 上拔力作用下螺栓孔强度计算
        3.3.1 计算网格及参数
        3.3.2 计算结果
    3.4 小结
第4章 道床及管片动力有限元及疲劳计算
    4.1 列车动荷载模拟
        4.1.1 轮轨耦合动力学模型
        4.1.2 轮轨接触
        4.1.3 轮轨不平顺
        4.1.4 车辆及轨道参数
        4.1.5 列车荷载计算模拟
    4.2 隧道—轨道结构动力学分析原理
        4.2.1 动力响应计算方法
        4.2.2 隧道—轨道体系动力有限元分析模型
        4.2.3 边界条件
        4.2.4 阻尼确定
    4.3 列车动载荷作用下道床强度及疲劳分析
        4.3.1 混凝土疲劳分析原理
        4.3.2 道床螺栓孔区应力时程
        4.3.3 道床疲劳强度及寿命
    4.4 管片附加应力
    4.5 小结
第5章 整体道床合理结构形式分析
    5.1 不均匀沉降条件下道床及管片强度计算
        5.1.1 隧道不均匀沉降
        5.1.2 道床及管片弯曲应力
    5.2 整体道床伸缩缝间距分析
        5.2.1 计算参数
        5.2.2 结果分析
        5.2.3 间距建议值
    5.3 合理断面形式
    5.4 合理强化及改善措施
        5.4.1 螺栓孔区应力
        5.4.2 套管刚度对螺栓孔应力的影响
        5.4.3 补强措施
    5.5 小结
第6章 结论
    6.1 研究成果
    6.2 进一步研究工作
致谢
参考文献
个人简历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6)列车荷载作用下地铁隧道结构的动力响应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中文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选题背景
    1.2 研究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车轨耦合系统研究现状
        1.3.2 隧道结构振动响应研究现状
        1.3.3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1.3.4 本文研究路线
2 动力有限元模型基本理论
    2.1 有限单元法
    2.2 瞬态动力学的基本运动方程
        2.2.1 质量矩阵
        2.2.2 阻尼特性
        2.2.3 运动方程计算方法
    2.3 ANSYS瞬态动力分析
3 列车动荷载的确定
    3.1 列车动荷载产生的机理
    3.2 列车动荷载的模拟方法
    3.3 列车荷载的确定
4 隧道-土层有限元模型建立及校核
    4.1 动力有限元计算模型
        4.1.1 材料参数
        4.1.2 人工边界条件
        4.1.3 模型尺寸大小影响
        4.1.4 单元尺寸
        4.1.5 列车移动荷载的施加
    4.2 模型校核
        4.2.1 地铁列车运行引起隧道振动测试
        4.2.2 数值模拟与实测结果对比
    4.3 本章小结
5 不同工况下隧道结构动力响应分析
    5.1 计算工况
    5.2 拾振点的选取
    5.3 圆形隧道结构的动力响应
        5.3.1 不同行车速度下衬砌结构的动力响应分析
        5.3.2 不同列车轴重下衬砌结构的动力响应分析
        5.3.3 不同轨道结构类型下隧道结构的动力响应
    5.4 马蹄形隧道结构的动力响应
        5.4.1 不同行车速度下衬砌结构的动力响应分析
        5.4.2 不同列车轴重下衬砌结构的动力响应分析
        5.4.3 不同轨道结构类型下隧道结构的动力响应
    5.5 矩形隧道结构的动力响应
        5.5.1 不同行车速度下衬砌结构的动力响应分析
        5.5.2 不同列车轴重下衬砌结构的动力响应分析
        5.5.3 不同轨道结构类型下隧道结构的动力响应
    5.6 不同隧道断面型式下衬砌结构的动力响应对比分析
        5.6.1 加速度响应特性
        5.6.2 位移响应特性
        5.6.3 动应力响应特性
    5.7 本章小结
6 结论与展望
    6.1 主要结论
    6.2 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
学位论文数据集

(7)城市轨道交通不同减振措施减振效果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城市轨道交通振源控制研究现状
        1.2.2 城市轨道交通传播途径控制研究现状
        1.2.3 城市轨道交通受振对象控制研究现状
    1.3 研究目的与内容
        1.3.1 研究目标
        1.3.2 研究内容
    1.4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1.4.1 研究方法
        1.4.2 研究技术路线
第2章 城市轨道交通振动概述
    2.1 城市轨道交通振动产生机理
    2.2 城市轨道交通振动的主要影响因素
        2.2.1 振源
        2.2.2 传播路径的地质及传播介质
        2.2.3 受振体结构
    2.3 城市轨道交通振动对环境的影响
        2.3.1 城市轨道交通振动对人的影响
        2.3.2 城市轨道交通振动对仪器设备的影响
        2.3.3 城市轨道交通振动对建筑物的影响
    2.4 城市轨道交通振动评价指标及标准
        2.4.1 城市轨道交通振动的评价指标
        2.4.2 国内城市轨道交通振动的评价标准规范
        2.4.3 城市轨道交通的减振等级划分
第3章 振动测试条件及方案
    3.1 工程概况
    3.2 测试方案
        3.2.1 现场测试技术依据
        3.2.2 测点选择的原则及测试条件
        3.2.3 测量设备及安装方法
        3.2.4 测点布置
        3.2.5 测试内容
第4章 五种减振措施测试结果与分析
    4.1 钢弹簧浮置板道床
        4.1.1 振动加速度时程曲线
        4.1.2 频谱分析
        4.1.3 三分之一倍频程
    4.2 纵向轨枕
        4.2.1 振动加速度时程曲线
        4.2.2 频谱分析
        4.2.3 三分之一倍频程
    4.3 GJ-Ⅲ型扣件
        4.3.1 振动加速度时程曲线
        4.3.2 频谱分析
        4.3.3 三分之一倍频程
    4.4 先锋扣件
        4.4.1 振动加速度时程曲线
        4.4.2 频谱分析
        4.4.3 三分之一倍频程
    4.5 轨道减振器扣件
        4.5.1 振动加速度时程曲线
        4.5.2 频谱分析
        4.5.3 三分之一倍频程
    4.6 本章小结
第5章 不同减振措施的减振效果及经济性对比
    5.1 不同减振措施的减振效果对比
    5.2 不同减振措施经济性分析
    5.3 本章小结
结论与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科研成果

(8)复杂运营条件下地铁道岔力学特性及监测方案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地铁道岔结构研究现状
        1.2.2 监测方法的研究现状
        1.2.3 轨道结构监测研究现状
        1.2.4 既有研究不足
    1.3 本文主要研究工作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思路
        1.3.3 主要创新
2 车辆-道岔-下部基础空间耦合模型计算模型和参数
    2.1 复杂的地铁道岔运营条件
    2.2 地铁道岔空间耦合静力学模型
        2.2.1 地铁道岔-下部基础空间耦合模型
        2.2.2 参数选取
        2.2.3 温度荷载选取
        2.2.4 模型验证
    2.3 地铁道岔空间耦合动力学模型
        2.3.1 车辆轨道耦合动力学模型
        2.3.2 参数选取
        2.3.3 模型验证
    2.4 本章小结
3 地铁道岔静力学特性分析和敏感测点研究
    3.1 单开道岔静力学特性分析
        3.1.1 日间温度荷载条件
        3.1.2 夜间温度荷载条件
        3.1.3 温度跨度荷载条件
        3.1.4 桥梁荷载条件
    3.2 渡线道岔静力学特性分析
        3.2.1 日间温度荷载条件
        3.2.2 夜间温度荷载条件
        3.2.3 温度跨度荷载条件
        3.2.4 桥梁荷载条件
    3.3 地铁道岔静力学长期监测方案研究
        3.3.1 敏感区域和敏感指标选定
        3.3.2 基于最佳拟合评价标准的方案选择标准
        3.3.3 长期监测条件下的测点布置和优化
    3.4 本章小结
4 地铁道岔动力学特性分析和敏感测点研究
    4.1 单开道岔动力学敏感区域选取
        4.1.1 基于动力评价指标的测点选择标准
        4.1.2 直向过岔动力学特性研究
        4.1.3 侧向过岔动力学特性研究
    4.2 地铁道岔动力学长期监测方案研究
        4.2.1 动力敏感区域选择和监测指标选定
        4.2.2 长期监测条件下的测点布置
    4.3 本章小结
5 典型病害对地铁道岔影响分析与敏感测点研究
    5.1 城市轨道交通常见病害
    5.2 钢轨、扣件结构静力学特性分析
        5.2.1 钢轨折断
        5.2.2 扣件阻力变化
        5.2.3 扣件失效
    5.3 基础变形下地铁道岔静力学特性分析
        5.3.1 岔区整体道床垂向变形
        5.3.2 桥梁墩台沉降
    5.4 结构健康监测系统研究
        5.4.1 敏感区域和敏感指标选定
        5.4.2 基于病害特性的测点布置和优化
    5.5 本章小结
6 地铁道岔长期监测系统技术研究
    6.1 监测系统逻辑组成
    6.2 监测系统数据采集模块
        6.2.1 监测内容
        6.2.2 监测方法
        6.2.3 总体测点布置
    6.3 监测系统数据传输模块
        6.3.1 采集现场传至现场服务器部分
        6.3.2 无线传输部分
    6.4 监测系统数据管理模块
        6.4.1 SQL server数据库开发和特征化数据存储
        6.4.2 基于JAVA语言开发的数据管理信息系统
    6.5 多手段融合的数据预警、报警功能实现
        6.5.1 基于理论分析的报警、预警阈值
        6.5.2 基于两种算法融合的数据预测方法研究
    6.6 本章小结
7 结论与展望
    7.1 结论
    7.2 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
学位论文数据集

(9)地铁环境振动源强测试与评价标准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引言
1 测点选择及测试仪器
2 测试结果与分析
    2.1 源强数据时域分析
    2.2 源强数据频域分析
    2.3 源强及浮置板减振效果评价标准分析
3 结论

四、隧道整体道床合理断面的研究(下)(论文参考文献)

  • [1]富水特长重载铁路隧道地下水对策优化研究[D]. 舒磊. 西南交通大学, 2015(04)
  • [2]激励方式对地铁浮置板轨道减振性能评价影响研究[D]. 秦冲. 北京交通大学, 2019(01)
  • [3]盾构隧道无轨枕整体道床计算方法及其结构形式研究[D]. 田海波. 同济大学, 2008(08)
  • [4]隧道整体道床合理断面的研究(下)[J]. 铁道部科学研究院,铁道部西南交通大学,铁道部第二勘测设计院,铁道部第三勘测设计院. 铁路标准设计通讯, 1978(10)
  • [5]隧道整体道床断面的研究[J]. 许琰,林之珉,范霆,赵建林,李汝震. 铁道学报, 1980(01)
  • [6]列车荷载作用下地铁隧道结构的动力响应研究[D]. 刘子豪. 北京交通大学, 2017(02)
  • [7]城市轨道交通不同减振措施减振效果研究[D]. 韩艺翚. 西南交通大学, 2018(10)
  • [8]复杂运营条件下地铁道岔力学特性及监测方案研究[D]. 刘超. 北京交通大学, 2016(01)
  • [9]地铁环境振动源强测试与评价标准分析[J]. 张凌,雷晓燕,刘全民,冯青松. 振动.测试与诊断, 2020(01)
  • [10]隧道整体道床合理断面的研究(上)[J]. 铁道部科学研究院,铁道部西南交通大学,铁道部第二勘测设计院,铁道部第三勘测设计院. 铁路标准设计通讯, 1978(09)

标签:;  ;  ;  ;  

隧道整体道床合理断面研究(二)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