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高压压气机钛着火的危害与防止措施(论文文献综述)
罗秋生,李世峰,裴会平[1](2012)在《航空发动机钛火预防技术研究的进展》文中研究指明针对航空发动机防钛火的控制技术,结合国内外相关工作的研究状况,从钛火机制分析、防钛火阻燃合金的作用机制、阻燃钛合金体系研究状况、阻燃涂层的研究及防钛火结构设计等方面,对航空发动机钛火控制技术领域取得的研究成果进行总结和分析.重点论述了各国先进航空发动机中良好的钛火预防技术,并提出我国应建立钛合金启燃与环境(温度、压力、流速)的关系,从根本上解决了阻燃钛合金工程化问题上存在的风险.
罗秋生[2](2010)在《发动机高压压气机防钛火技术研究》文中指出钛合金具有良好的比刚度、比强度以及较高的耐热性能,是高性能发动机减轻结构重量、提高推重比不可或缺的关键材料,因而在现代航空发动机风扇、压气机及其它构件中得到了广泛应用[1-3]。但是,钛合金导热系数低、氧化生成热和燃烧热焓高,容易着火燃烧,一旦发生钛火,在几秒内烧毁发动机,瞬间造成机毁人亡的惨剧。因此,钛火防治在国内某发动机钛火故障后已经引起了高度重视。本论文就是在这种情况下,研究了几方面的航空发动机防钛火技术,并结合试验验证情况对所研究的防钛火技术进行了综合论述。在具体的防钛火研究技术方面,通过对国内外最新的阻燃合金研究状态的跟踪和对比分析,初步探索了阻燃钛合金的机理、阻燃性能的评价方法,以及当前已成功应用的阻燃合金体系,从而对阻燃钛合金防钛火这一关键技术进行了初步的研究和论证,指出了阻燃钛合金工程化存在的风险和问题;进行了机匣内壁防钛火复合涂层技术的研究,通过对涂层材料筛选,对性能测试试验结果对比分析,找出了具有阻燃特性,且其它性能优良、具备工程化应用潜质的阻燃涂层(包括其制备方法);通过总结整理,提出了航空发动机叶尖径向间隙分析技术并且对某压气机径向间隙进行了分析计算;本文还对目前比较好的防钛火结构设计技术进行了类比和分析。最后对所研究的防钛火技术进行了有效性试验验证。
陈光[3](1995)在《高压压气机钛着火的危害与防止措施》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 自60年代以来,钛合金在飞机发动机中得到广泛应用。在工作温度允许的条件下,压气机盘、转子叶片、静子叶片、机匣、蓖齿封严环等均采用钛合金。但在使用中,许多发动机的旋转钛制零件(转子叶片、封严蓖齿等)与静止钛制零件(机匣、静子叶片、封严环等)相互碰撞、磨擦引起钛合金自燃着火,使压气机的零件烧穿烧毁,严重时,火焰还会烧穿内、外涵机匣,导致发动机
谢旭霞,张乐,张鑫,李新虎[4](2008)在《航空用钛合金阻燃技术》文中研究表明综述了航空用钛合金的阻燃技术和阻燃机理,介绍了国内外阻燃技术的研究和应用状况。
王巍巍,陈玉洁,高海红[5](2013)在《航空发动机钛火防护技术及试验验证方法》文中提出钛合金在航空发动机上应用广泛,特别是对于追求高推重比的军用发动机更是如此。但采用钛合金存在钛火风险,且钛火故障危害大、发生频率高。分析了钛火故障产生的原因,描述了故障导致的后果,并结合发动机上典型钛火故障,总结了4种较为有效的钛火防护设计技术。阐述了钛火防护技术的试验验证方法和目的,指出只有通过试验验证,才能确认钛火防护技术的安全有效。
徐召朋[6](2020)在《煤油中电火花制备阻燃涂层应力控制技术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钛合金拥有优异的综合性能,因此成为了高性能航空发动机减轻重量、提高推重比不可替代的重要材料。但是,钛合金具有较高的燃烧敏感性。航空发动机工作环境内部处于高温高压状态,易起火燃烧,对航空发动机安全使用产生严重威胁。如何防止以上事故,已成为各种技术争相实践应用的领域。本文在不改变发动机现有结构以及零部件使用材料前提下,研究了煤油中电火花沉积工艺,在钛合金零部件表面制备压应力阻燃涂层,验证了阻燃涂层的阻燃性能。本文主要结论如下:1.本文探索性研究了煤油中电火花沉积工艺,并与氩气中电火花沉积工艺进行对比。然后,对两种不同介质中制备阻燃涂层的表面粗糙度、厚度、硬度等性能进行检测。检测结果显示:煤油中制备涂层表现更为优异。2.为了实现涂层制备过程自动化并减少煤油杂质对于涂层质量影响,本文设计并搭建了一套煤油中电火花沉积自动化系统。该系统设计主要包括煤油过滤机及电火花沉积自动化装置两部分。对其零部件进行选型设计并搭建该系统,然后对其进行涂层制备验证。验证结果表明:涂层的结构致密,无明显缺陷。3.本文通过Prism残余应力测试系统检测了阻燃涂层的残余应力。检测结果表明:氩气中制备涂层整体呈现拉应力,拉应力达到最大值1045 MPa;在煤油中制备涂层整体呈现压应力,压应力达到最大值-91.2 MPa。通过煤油中电火花沉积工艺实现了涂层中残余应力拉-压转变。然后,检测了试样的高周疲劳性能,煤油中制备试样疲劳寿命可达3×105次,比氩气中制备试样有较大提升。4.针对现有的液滴法阻燃试验系统存在气体加热温度达不到400℃且加热速度较慢的问题。改造了加热系统中的加热管,并进行了温度测试,测试结果显示:加热管出口处气体温度最高可达460℃,气体加热时间缩短到30min。最后在该系统上验证阻燃涂层的阻燃性能。试验结果表明:在试样温度低于700℃时,煤油中制备涂层表现出优异的阻燃性能。综上所述,在钛合金表面,采用煤油中电火花沉积工艺制备阻燃涂层,实现了涂层应力由拉应力向压应力的转变,且表现出良好的阻燃性能。为解决航空发动机钛合金零部件起火燃烧问题提供一种新的途径,对于该技术的工程化应用具有重要意义。
陈辉,明继青[7](2020)在《航空发动机用钛合金燃烧机理及解决措施》文中研究表明本文阐述了钛合金燃烧在发动机上的典型事故,分析钛合金燃烧的机理;分析了航空发动机压气机机匣更换合金钢材料设计,在钛合金零件表面喷涂阻燃涂层等钛火防护技术存在的不足;介绍了阻燃钛合金材料设计原理,并对阻燃钛合金的发展前景进行了展望。
赵福佳[8](2018)在《压气机流量控制系统对航空发动机整机性能的安全性影响》文中研究表明压气机流量控制系统主要由可调静子叶片(Variable Stator Vane,VSV)和可变放气活门(Variable Bleed Valve,VBV)组成,其性能好坏会直接影响到发动机能否稳定可靠地工作。在美国联邦航空条例(Federal Aviation Regulation,FAR)33.28条款和33.75条款中对发动机控制系统的安全性均提出了明确要求。为了在系统安全性分析过程中对VSV和VBV系统进行故障等级评估,并避免依靠经验、逻辑推断分析时量化评估上的不足,本文基于发动机整机模型对VSV和VBV控制系统的功能危险性评估(Functional Hazard Assessment,FHA)分析展开研究工作,研究结果可为压气机流量控制系统的安全性评估提供支持。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如下:第一,基于发动机部件特性数据,采用部件法建立了某型大涵道比涡扇发动机稳态整机模型,并对模型有效性进行了验证。本文首先由GSP软件获取航空发动机的部件通用特性数据,经缩放得到了某型发动机的部件特性,从而构成建模的基础。其次,基于Matlab/Simulink仿真平台,采用部件法构建了某型发动机的整机模型。再次,选用Newton-Raphson法求解了航空发动机功率平衡和流量平衡所组成的非线性方程组,得到了某型发动机稳态模型。最后,将不同稳态点所组成的稳态求解结果与试车数据对比,验证了所建模型的有效性。本部分构建的发动机稳态整机模型为后续研究工作奠定了仿真基础。第二,基于已建立的某型发动机整机模型,对VSV系统可调静子叶片角度和VBV系统可变活门开度进行了仿真研究。在某型发动机整机模型基础上,分别加入VSV和VBV模块,仿真得到发动机起飞、巡航和慢车状态下,不同静子叶片角度以及不同放气活门开度对发动机性能参数的影响,为VSV和VBV系统的FHA分析提供仿真依据。第三,以得到的仿真结果为依据,开展了VSV和VBV控制系统的FHA分析研究工作。通过梳理FAR适航规章和汽车工程师协会(Society of Automotive Engineers,SAE)文件对FHA工作的要求和建议,确定了VSV和VBV控制系统的失效影响等级,最终得到FHA分析结果,从而为进行压气机流量控制系统的系统安全性分析提供参考和支持。
高云峰[9](2010)在《高压压气机研制项目风险管理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高压压气机研制项目风险管理研究工程项目是在复杂的自然和社会环境中进行的。在航空工业工程实践中,项目投资大,研制周期长,复杂程度高,参研单位在项目的各个阶段都面临着各种各样的风险,研制周期延长和经费超预算现象十分普遍。作为项目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项目风险管理在确保项目目标的顺利实现中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通过对项目实行风险管理,防患于未然或及时采取补救措施,将意外损失减低到最低程度。在航空工业中,航空发动机的研制工作极具代表性,研制周期长,技术难度大,涉及学科多,经费需求巨大,在项目研制过程中风险因素众多。因此项目风险管理对航空发动机研制工作具有重要意义。作为飞行器的主要动力装置,航空燃气轮机广泛用于各种用途的飞机,被誉为飞机的“心脏”。作为核心部件,高压压气机对于航空燃气轮机至关重要,其性能的优劣直接影响着整机性能,在航空燃气轮机研制中占有重要地位。一种形象的说法生动展现了高压压气机研制难度之大——“1台压气机试验需要测试的参数是相当于3台整机”,因此,高压压气机研制技术难度、风险极大。本文通过对高压压气机部件研制项目的风险进行了识别、评估和评价,建立了高压压气机研制项目风险分析监控指标及风险管理流程,以期达到降低研制风险的目的。
黄明月[10](2013)在《航空发动机用钛合金燃烧特性研究》文中认为钛合金以其优异的性能被广泛的应用于航空发动机工业中,但是由于钛合金自身的特性,导致普通的钛合金在航空发动机应用环境下服役时,容易发生“钛火”从而限制了其在先进航空发动机中的应用。为了满足先进航空发动机的使用需求,防止“钛火”,我们必须要对钛合金的燃烧问题进行分析。由于燃烧过程很复杂且难于控制,本文将从钛合金的氧化行为和其燃烧产物分析研究。通过一系列方法研究了钛合金的超高温氧化行为,揭示合金本体材料超高温氧化行为与合金燃烧行为的关系;并对钛合金激光点燃的燃烧产物进行分析,探索合金燃烧行为的机制。本文的实验过程分两部分进行,一部分为Ti40和Ti17合金的高温氧化行为研究,分析氧化机制,建立相关模型;第二部分为Ti40和TC4合金燃烧产物分析,定义燃烧区,分析不同区域特征,结合合金的氧化行为研究结果,解释两类钛合金在氧化、燃烧方面的异同,揭示不同类型钛合金抗燃烧行为的本质。实验结果表明,Ti40合金的氧化机制可以V的氧化物V2O5熔点为分界,在700℃以下氧化时,氧化的主要过程为混和氧化膜中的V2O5向外择优生长,氧化机制受V元素在V2O5的扩散机制控制。在700℃以上氧化时,V2O5的熔化挥发,导致氧化层疏松多孔,氧化层主要由TiO2和SiO2构成,在氧化层和基体的界面处,存在V、Cr元素的富集层,此条件下,合金的氧化受V元素在钛合金扩散机制控制。Ti17合金氧化随着氧化温度的升高没有突变,整个过程是渐变的。氧化温度高于800℃时氧化膜开裂并剥落,氧化行为加剧,在高温氧化的整个过程中没有形成具有阻挡氧元素向内扩散的阻隔层。钛合金燃烧后,从燃烧表面到合金基体可以划分成几个不同的区域,即燃烧表面、燃烧熔融区、燃烧过渡区、燃烧影响区;两种合金燃烧表面都主要是TiO2,同时有V的氧化物产生,其中在Ti40燃烧表面还检测到了Cr2O3和SiO2。TC4熔融区疏松多孔,过渡区和影响区存在大量裂纹和孔洞;Ti40合金熔融区致密,且在熔融区与影响区之间有一致密的富V和Cr的过渡层,能有效的阻止氧的传输。两种合金从燃烧表面向基体延伸,氧元素含量逐渐下降,存在钛不同价态的氧化物。由于氧的影响,两种合金燃烧后硬度都有增加,但TC4增加不大,Ti40有很大的增加。Ti40合金特有的氧化属性,可以对Ti40合金阻燃性能进行解释。
二、高压压气机钛着火的危害与防止措施(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高压压气机钛着火的危害与防止措施(论文提纲范文)
(1)航空发动机钛火预防技术研究的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钛火机制分析 |
1.1 内部因素影响机制分析 |
1.2 外部因素影响机制分析 |
2 防钛火技术研究进展 |
2.1 阻燃钛合金的研究现状 |
2.1.1 阻燃机制分析 |
1) 中断氧输送 |
2) 热力学角度 |
3) 减少摩擦发热 |
2.1.2 阻燃钛合金体系研究状况 |
2.2 阻燃涂层的研究与应用状况 |
2.3 防钛火结构设计分析 |
3 钛火防治技术未来的研究重点 |
(2)发动机高压压气机防钛火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课题研究的必要性 |
1.2 国外研究状况 |
1.3 国内研究状况 |
1.4 本文的选题和研究内容 |
第二章 阻燃钛合金研究 |
2.1 阻燃机理的认识与探索 |
2.2 阻燃性能评价方法研究 |
2.3 阻燃钛合金体系及应用状况 |
2.4 结语-阻燃钛合金防钛火 |
第三章 防钛火涂层研究 |
3.1 国内外防钛火涂层研究及应用状况 |
3.2 机匣内壁防钛火涂层的研制方案和技术路线 |
3.3 阻燃涂层材料的筛选 |
3.3.1 阻燃涂层的制备 |
3.3.2 激光点燃法筛选阻燃涂层 |
3.4 阻燃+封严复合涂层制备及性能检测分析 |
3.4.1 阻燃涂层的抗氧化性能研究 |
3.4.2 封严粉体材料的性能 |
3.4.3 阻燃+封严复合涂层的阻燃性能研究 |
3.4.4 阻燃+封严复合涂层研究总结 |
3.5 结语-阻燃涂层防钛火 |
第四章 叶尖间隙分析技术 |
4.1 径向间隙的影响因素 |
4.1.1 影响机匣的伸长量的因素 |
4.1.2 影响转子伸长量的因素 |
4.1.3 叶片的伸长量 |
4.1.4 零、组件的制造公差 |
4.1.5 叶片摩擦涂层的深度 |
4.2 机匣及转子零件伸长量的计算方法 |
4.2.1 机匣的伸长量计算方法 |
4.2.2 转子的伸长量计算方法 |
4.3 径向间隙的设计方法 |
4.4 工程例算分析 |
4.5 结语-叶尖间隙分析技术防钛火 |
第五章 防钛火结构设计技术 |
5.1 不成对使用钛合金 |
5.2 增加防火隔层 |
5.3 采用双层机匣结构 |
5.4 加强关键对磨部位零件的刚性设计 |
5.5 机匣开斜槽结构 |
5.6 结语-防钛火结构设计技术 |
第六章 试验验证 |
6.1 阻燃钛合金的试验验证 |
6.2 防钛火涂层的试验验证 |
6.3 叶尖间隙分析技术和防钛火结构设计技术的试验验证 |
6.3.1 某压气机部件情况简介 |
6.3.2 某压气机部件改进措施及试验情况 |
6.4 总结 |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
7.1 研究总结 |
7.2 今后的工作及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攻硕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4)航空用钛合金阻燃技术(论文提纲范文)
1 钛合金的阻燃技术 |
1.1 结构设计的改进 |
1.2 阻燃钛合金的研制 |
1.3 钛合金的表面合金化 |
1.4 钛合金阻燃涂层的研制 |
2 结束语 |
(5)航空发动机钛火防护技术及试验验证方法(论文提纲范文)
1 引言 |
2 钛火产生原因及后果 |
3 典型钛火故障 |
4 航空发动机中的钛火防护技术 |
5 钛火防护技术的试验验证 |
6 结束语 |
(6)煤油中电火花制备阻燃涂层应力控制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论文背景及意义 |
1.2 航空发动机阻燃技术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阻燃技术研究现状 |
1.2.2 阻燃涂层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3 阻燃性能评价方法 |
1.3 煤油中电火花沉积工艺国内外研究现状 |
1.4 电火花沉积制备涂层残余应力研究现状 |
1.5 本文的研究目的和研究内容 |
第二章 煤油中电火花沉积制备阻燃涂层工艺研究 |
2.1 钛合金表面电火花沉积阻燃涂层制备 |
2.1.1 试验材料 |
2.1.2 试样前处理 |
2.1.3 电火花沉积阻燃涂层制备过程 |
2.1.4 试样后处理 |
2.1.5 阻燃涂层性能测试分析方法 |
2.2 阻燃涂层基本性能分析 |
2.2.1 阻燃涂层表面形貌粗糙度检测分析 |
2.2.2 阻燃涂层厚度检测分析 |
2.2.3 阻燃涂层显微硬度检测及分析 |
2.3 煤油中电火花沉积机理研究 |
2.3.1 煤油中电火花沉积放电模型 |
2.3.2 煤油中电火花沉积质量过渡理论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煤油中电火花沉积自动化系统设计与搭建 |
3.1 煤油中电火花沉积自动化系统设计参数要求 |
3.2 煤油过滤机设计 |
3.2.1 油箱设计 |
3.2.2 泵的选型 |
3.2.3 电机的选型 |
3.2.4 真空罐的设计计算及校核 |
3.2.5 滤芯的选择 |
3.2.6 其它部件选择 |
3.3 电火花沉积自动化装置设计 |
3.3.1 步进电机的选型 |
3.3.2 机械臂设计 |
3.3.3 旋转台 |
3.3.4 电火花沉积自动化设备控制系统设计 |
3.4 煤油中电火花沉积自动化系统性能验证 |
3.5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电火花沉积阻燃涂层残余应力研究 |
4.1 残余应力检测方式与原因 |
4.1.1 电火花沉积阻燃涂层残余应力产生 |
4.1.2 残余应力检测方式 |
4.2 阻燃涂层残余应力检测及分析 |
4.2.1 Prism残余应力测试系统 |
4.2.2 阻燃涂层检测结果分析 |
4.2.3 氩气中涂层残余应力形成 |
4.2.4 煤油中涂层残余应力变化 |
4.3 残余应力对于钛合金零部件疲劳性能影响 |
4.4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阻燃试验系统优化及阻燃涂层阻燃性能试验 |
5.1 液滴法阻燃试验系统组成 |
5.2 液滴法阻燃试验系统加热管有限元分析 |
5.2.1 加热管模型及网格划分 |
5.2.2 加热管边界条件设置 |
5.2.3 计算结果分析 |
5.3 液滴法阻燃试验系统结构优化及加热试验验证 |
5.4 阻燃涂层阻燃性能检测及分析 |
5.4.1 阻燃涂层液滴法阻燃性能试验 |
5.4.2 阻燃涂层液滴法阻燃性能试验结果分析 |
5.5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6.1 结论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介 |
(7)航空发动机用钛合金燃烧机理及解决措施(论文提纲范文)
1 钛合金燃烧的机理 |
2 钛合金燃烧防护措施 |
2.1 设计结构改进 |
2.2 阻燃防护涂层应用 |
2.3 阻燃钛合金的研制 |
3 结语 |
(8)压气机流量控制系统对航空发动机整机性能的安全性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发动机整机建模 |
1.2.2 压气机流量控制系统 |
1.2.3 安全性评估 |
1.3 本文主要工作 |
第二章 建立某型大涵道比涡扇发动机整机模型 |
2.1 Matlab/Simulink仿真平台简介 |
2.1.1 Matlab简介 |
2.1.2 Simulink——建模仿真工具 |
2.2 建立某型大涵道比涡扇发动机整机模型 |
2.2.1 大涵道比涡扇发动机简介及建模假设 |
2.2.2 获取发动机部件特性 |
2.2.3 某型大涵道比涡扇发动机部件建模 |
2.3 整机模型稳态求解及验证 |
2.3.1 构建发动机稳态共同工作方程 |
2.3.2 求解稳态共同工作方程 |
2.3.3 发动机稳态模型验证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压气机可调静子叶片对发动机整机性能的影响 |
3.1 轴流式压气机工作机理 |
3.2 VSV系统 |
3.2.1 VSV系统工作原理 |
3.2.2 VSV系统故障 |
3.3 基于整机模型模拟不同导叶角对发动机性能的影响 |
3.3.1 VSV系统仿真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压气机可变放气活门对发动机整机性能的影响 |
4.1 VBV系统工作原理 |
4.1.1 VBV放气活门 |
4.1.2 作动筒 |
4.2 VBV系统故障 |
4.3 基于整机模型模拟不同活门开度对发动机性能的影响 |
4.4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压气机流量控制系统对发动机性能的影响 |
5.1 FHA简介 |
5.2 FHA分析步骤 |
5.2.1 识别并分析系统功能 |
5.2.2 说明失效状态 |
5.2.3 系统失效对发动的影响 |
5.2.4 失效影响等级分类 |
5.2.5 对底层失效状态提出概率要求 |
5.2.6 鉴别失效影响需要的支持材料 |
5.3 VSV和VBV的FHA分析 |
5.3.1 VSV控制系统的FHA分析 |
5.3.2 VBV控制系统的FHA分析 |
5.4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6.1 结论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介 |
附录一 马赫数Ma与流量函数q(Ma)关系表(空气) |
(9)高压压气机研制项目风险管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的背景、目的和意义 |
1.2 文献综述 |
1.2.1 引言 |
1.2.2 项目风险管理概述 |
1.3 本文的研究方法和结狗安排 |
第2章 项目风险管理理论与方法 |
2.1 风险的定义、特征及分类 |
2.1.1 风险及其本质 |
2.1.2 风险的特征 |
2.1.3 风险的分类 |
2.2 风险管理的产生和发展 |
2.3 项目风险管理的过程和方法 |
2.3.1 风险规划 |
2.3.2 风险识别 |
2.3.3 风险估计和评价 |
2.3.4 风险应对 |
2.3.5 风险监控 |
2.4 航空燃气轮机研制项目风险的特点 |
2.5 航空燃气轮机研制过程中风险的处理 |
第3章 高压压气机部件研制风险分析与识别 |
3.1 高压压气机部件研制项目概况 |
3.1.1 航空燃气轮机研制项目管理组织机构 |
3.1.2 高压压气机部件的研制思路 |
3.1.3 高压压气机部件特点 |
3.2 高压压气机部件研制项目风险分析 |
3.3 高压压气机部件研制项目风险识别 |
第4章 高压压气机部件研制项目风险估计和评价 |
4.1 风险估计 |
4.1.1 风险的概率和影响程度分级 |
4.1.2 概率-影响(P-I)矩阵 |
4.2 高压压气机研制项目风险评价 |
4.2.1 技术类风险评价 |
4.2.2 管理类风险评估 |
第5章 高压压气机部件研制项目风险处置与控制 |
5.1 高压压气机部件研制项目风险处置 |
5.1.1 项目开发计划的制定 |
5.1.2 项目评审制度 |
5.1.3 项目进度监控制度 |
5.2 高压压气机部件研制项目的风险监控指标 |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论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10)航空发动机用钛合金燃烧特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航空发动机用钛合金特点 |
1.2 航空发动机用钛合金燃烧 |
1.2.1 “钛火”事故的重大危害 |
1.2.2 “钛火”发生的原因 |
1.3 钛合金燃烧行为的研究 |
1.3.1 钛燃烧的基本理论 |
1.3.2 钛燃烧的影响因素 |
1.3.3 钛合金燃烧的研究情况 |
1.4 钛合金氧化行为的研究 |
1.5 本文的研究目的及主要内容 |
第二章 实验材料及实验方法 |
2.1 实验材料 |
2.2 试样的制备及实验方法 |
2.2.1 高温氧化实验 |
2.2.2 燃烧实验 |
2.3 测试方法 |
2.3.1 高温氧化实验 |
2.3.2 燃烧实验 |
第三章 合金的高温氧化行为研究 |
3.1 Ti40 合金氧化 |
3.1.1 Ti40 氧化动力学 |
3.1.2 Ti40 氧化表面、剖面形貌观察及氧化膜相组成 |
3.1.3 Ti40 合金超高温氧化行为分析 |
3.1.4 Ti40 合金氧化机理 |
3.2 Ti17 合金高温氧化 |
3.2.1 Ti17 氧化动力学 |
3.2.2 Ti17 氧化表面、剖面形貌观察及氧化膜相组成 |
3.2.3 Ti17 合金超高温氧化行为分析 |
3.3 Ti40 和 Ti17 合金超高温氧化行为的比较分析 |
3.3.1 氧化动力学 |
3.3.2 氧化层组织形貌 |
3.3.3 氧化特性对燃烧行为的关系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合金的燃烧产物分析 |
4.1 Ti40 合金燃烧分析 |
4.1.1 燃烧后合金的组织形貌 |
4.1.2 燃烧后合金的组织形貌 |
4.1.3 燃烧前沿到基体硬度 |
4.2 TC4 合金燃烧分析 |
4.2.1 燃烧后合金的组织形貌 |
4.2.2 燃烧产物分析 |
4.2.3 燃烧前沿到基体硬度 |
4.3 Ti40 和 TC4 燃烧产物分析对比 |
4.4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四、高压压气机钛着火的危害与防止措施(论文参考文献)
- [1]航空发动机钛火预防技术研究的进展[J]. 罗秋生,李世峰,裴会平. 航空动力学报, 2012(12)
- [2]发动机高压压气机防钛火技术研究[D]. 罗秋生. 电子科技大学, 2010(04)
- [3]高压压气机钛着火的危害与防止措施[J]. 陈光. 国际航空, 1995(01)
- [4]航空用钛合金阻燃技术[J]. 谢旭霞,张乐,张鑫,李新虎. 有色金属(冶炼部分), 2008(S1)
- [5]航空发动机钛火防护技术及试验验证方法[J]. 王巍巍,陈玉洁,高海红. 燃气涡轮试验与研究, 2013(05)
- [6]煤油中电火花制备阻燃涂层应力控制技术研究[D]. 徐召朋. 中国农业机械化科学研究院, 2020(01)
- [7]航空发动机用钛合金燃烧机理及解决措施[J]. 陈辉,明继青. 中国设备工程, 2020(S2)
- [8]压气机流量控制系统对航空发动机整机性能的安全性影响[D]. 赵福佳. 中国民航大学, 2018(10)
- [9]高压压气机研制项目风险管理研究[D]. 高云峰. 吉林大学, 2010(11)
- [10]航空发动机用钛合金燃烧特性研究[D]. 黄明月.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2013(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