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中学物理实验教学的两点思考(论文文献综述)
卢忠南[1](2021)在《仿真模拟在高中物理抽象概念教学中的应用 ——以电磁学为例》文中研究表明物理学科要培养学生的物理观念、科学思维、科学探究、科学态度与责任四大核心素养。物理概念是物理学科核心素养的基础,然而高中物理概念多、概念抽象、逻辑性强等特点,导致了物理概念和规律的难教和难学,尤其是物理抽象概念。因此探究促进高中物理抽象概念教学的研究非常重要。PHET仿真模拟(Physics Education Technology interactive simulation)主要是研究仿真模拟技术如何改进物理及其他理科教学。本文将PHET仿真模拟应用于高中物理抽象概念的教学中,在文献调查的基础上,通过教学实践寻找能够促进高中物理抽象概念教学的教学模式。本文研究分为理论研究和实践研究两个部分。在理论研究方面,通过阅读和分析文献,总结物理概念教学取得的成果,探索有效的概念教学方法;总结国外和国内将仿真模拟应用到物理概念教学的成就。在实践研究方面,以电磁学内容为例,展开基于预测-观察-解释的POE教学策略的仿真模拟辅助高中物理抽象概念教学的教学设计。在教学实践中注重使用POE教学策略辅助教学,并引导学生使用PHET仿真模拟进行实验设计和探究,加深对抽象概念的理解。实践后,结合学生问卷调查、学生访谈和教师访谈结果进行分析,最后得出本文的结论。结论是:第一、将仿真模拟应用于高中物理抽象概念教学,结合预测-观察-解释的POE教学策略的教学模式,不仅可以增强学生对物理抽象概念的理解,还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提高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第二、本研究为广大教师提供了更有效的高中物理抽象概念教学模式,解决了高中物理抽象概念难教的问题,更激励广大教师坚持学习,勇于创新,设计出更多、更好的仿真模拟程序来服务教学。第三、在缺乏实验的线上教学中,使用仿真模拟辅助教学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锻炼学生的实验探究能力,弥补线上教学的实验缺失问题,促进物理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
苏康慧[2](2021)在《专家教师与新手教师在探究式物理课堂中师生互动的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课堂师生互动是教学过程中必不可少的环节之一,互动的效果会影响教学的效果。本次研究以专家教师和新手教师的物理课堂为研究对象,探究二者差异并从中获得启示。专家教师和新手教师是我们对研究对象的一种理想化的划分,专家教师一般指的是从业时间15年以上、教学经验丰富的、参加过学科教学竞赛并取得过名次的教师(大多是高级教师)。新手教师是指入职时间在4年以下,教学经验逐步积累(无职称或有三级教师职称)的新教师,以及即将正式入职的高校师范专业学生。新手教师与专家教师在教学经验上存在着差异,这导致新手教师和专家教师在教学风格、课堂氛围、师生关系、课堂言语等方面的不同。物理课堂不同于其他学科,物理学是以实验和讲授为基础的。因为有实验这一环节的存在,物理课堂上的互动形式更加丰富多样,且物理课堂的互动还受学生的动手能力的影响。通过对物理课堂上师生互动情况的研究,将有助于深入探究新手教师与专家教师在探究式物理课堂中存在的差异,并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关建议。师生互动的效果是决定探究式物理课堂成败的关键,新手教师往往教学经验少,而专家教师往往有着丰富的教学经验,那么专家教师与新手教师在探究式物理课堂上的师生互动存在什么类型的差异呢?为了研究这一问题,本研究选取3位新手教师与3位专家教师,对探究式物理课堂中的师生互动行为展开研究。首先,根据对物理课堂的观察与对视频资料的分析,发现专家教师在物理课堂的师生互动上比新手教师有更多的方法与手段。然后,按照FIAS编码原则对物理课堂言语互动编码,并用矩阵分析、比率分析、曲线分析等方式探究教师在课堂中的言语行为、课堂氛围、教师教学模式等。接着,基于已有的研究,设计问卷以收集学生对课堂师生互动的看法,问卷数据用SPSS 25进行分析,找出课堂师生互动存在的问题并分析原因。另外,通过对教师进行访谈来了解教师对课堂师生互动的主观看法。最后,针对以上研究结果对课堂师生互动提出意见及建议。本次研究在阅读相关文献的基础上展开,第一章是研究背景,包括研究目的、研究意义、概念界定和研究计划;第二章论述了研究现状,包括师生互动、物理课堂师生互动、探究式课堂、新手教师与专家教师的研究现状;第三章阐述了研究的实施过程,包括观察研究、问卷调查、访谈等研究过程;第四章结合物理课堂特点和探究式课堂的特点对研究结果进行论述,得到结论;第五章在第四章的结论基础之上,根据课堂师生互动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建议,并指出本次研究的不足同时对以后的研究进行展望。物理学是建立在观察与实验的基础上的学科,专家型教师在物理课堂上有显着的专业特征。经过听课时的观察发现新手教师向专家教师学习的几个关键环节:(1)利用肢体语言与学生互动交流,解释物理概念;(2)利用简易制作的演示实验来组织学生观察和验证物理原理;(3)在做实验之前,组织学生讨论并且预测实验结果;(4)设计学生分组讨论并解决较难的物理问题。经过研究还发现:专家物理教师课堂师生互动多样性优于新手教师;专家物理教师的学生与新手教师的学生在参与物理课堂师生互动的积极性方面有显着差异;相比专家物理教师而言,新手物理教师对学生施加更多直接影响,而间接影响相对较少;不同群体的学生参与师生互动的情况有所不同;过大的学习压力会影响物理课堂师生互动的效果。这一系列发现为新手教师向专家教师学习提供了思路。
李厅厅[3](2014)在《高一物理教学中提高学生建模能力的实践探索》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素质教育背景下的物理教学强调学生科学素养的培养,而物理模型教学是有效途径之一。开展物理模型教学,可以丰富学生的问题解决经验、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建模能力,从而优化学生的物理思维品质。本文共分三个部分。第一部分是对物理建模进行理论探讨,并对建模能力培养研究进行概述。第二部分在提出诊断学生建模能力六个维度的观察标准上,分析了高考物理江苏卷第14题学生答题的200份样本,并对学生的建模能力进行了诊断,得出全省学生物理建模能力并不强,平均处于合格水平,并对影响学生建模能力提升的因素进行了分析。第三部分是在高一物理教学中为提高学生的建模能力进行实践探索。一方面是就《运动的描述》内容单元为例进行建模教学的整体设计,并进行了初步教学实践;另一方面是开展了基于物理问题解决的探索,在提出提高学生建模能力培养策略基础上,以《连接体问题》为例进行了系统的整体教学设计。最后对研究工作进行了质性评价,并进行了总结和反思。
蔡世鹏[4](2019)在《高中物理探究性教学模式探讨》文中研究指明随着时代的发展,现如今的21世纪,已经将高素质的知识型人才列为了现代化经济建设前进的主要动力,同时,素质教育也成为了时代发展的基础。而为了将学生的教育与时代相结合,实践创新能力便成了培养学生的主要方向。而且,大多数国内学生“高分低能”原因也是缺乏相应的动手实践能力,使得步入社会后并不能很好地应用所拥有的知识。而这些现象出现的原因也是多方面的,高考制度与高中的教育模式都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很多学校为了提高学生的考学比例,采用知识的强行灌输与题海战术的方式,而这些教育工作者的目标方向对学生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使学生完全忽视了实际应用与动手能力。为了将主导性与主动性放在学生学习过程中的主要位置,教学中老师开始采用科学研究的研究与钻研相结合的的方式——探究式教学。在提高学生的探究思维能力的同时,也提高了教育工作者对这种方式的关注程度。因为研究发现,在使用自主研究的方式学习时,不仅可以提高对新事物的兴趣以及了解相应的研究方法,还可以提高学生的探索能力与认知程度,并建立实事求是的学习态度。因而,建立适应的教学模式提高学生的动手探索能力已经成为了现如今需要着重探究的教育模式。本文通过问卷调查的方法来研究高中探究性教学模式的实施现状,同时也会和高中一线物理教师面对面交流,采用以高中模式的教学为主要研究对象,分析其存在的相关问题,在现有的实际教学当中,融合相关的理论研究经验总结出的教学案例进行分析实践,提出优化高中物理课堂探究性教学模式的优化对策,采用相应的研究案例分析,对于高中物理课堂的探究式教学模式进行分析,从而对物理课堂中教学模式提供相应的理论依据与实践范例参考。现如今,关于探究式教学的研究模式已经有了一定的进展,谈到探究性教学模式,人们都能想到,问题、假设、验证、结论、交流等步骤,探究性教学模式的重要性也是显而易见,但是如何将探究性教学模式有效的应用到课堂教学中,这是很多教师所面临的困难和问题,所以本文的重点是探究性教学的教学设计,将从高中物理教学中最常见的四种课型--概念课,规律课、实验课和习题课给出探究性教学的实践,来解决如何将探究性教学应用到课堂的问题,诠释探究性教学的可行性,也可很好的展示探究性教学模式的优势,这也是研究的创新之处。
程衍富,漆新民,杨长铭,戴同庆[5](1998)在《中学物理和大学物理课程内容衔接研究──新生入学物理摸底考试分析》文中研究表明
冉婷[6](2019)在《从物理竞赛角度探究高中物理中的概念教学 ——以力学为例》文中研究说明概念教学是物理教师在教学中必须重视的内容,它影响着学生对于物理知识的形成与建构,关注物理概念教学对于教师和学生有着重要意义。竞赛中所涉及到的物理概念相对于高中更为广、更为深,对于同一物理概念的讲解深度也不同。教师将物理竞赛与高中物理结合,能在教学效率上能有一定的提高。本论文主要对物理竞赛与高中物理中部分力学概念作了比较分析,突出了物理竞赛中对物理概念的研究的深入性以及广泛性,说明了物理竞赛对高中物理教学的指导作用,研究内容具体如下:第一部分是本文的绪论。首先对本文的研究背景作了较为详细的阐述,介绍了物理竞赛在国内以及国外的发展史和国内外物理概念教学的研究概况;而后分析了本文研究的意义,阐述了开展物理竞赛的意义、力学在物理竞赛中的重要性以及从物理竞赛角度探究高中物理概念教学的意义。第二部分阐述了高中物理概念与物理概念教学,主要对物理概念及其特点、高中力学概念及其特点、物理概念教学及相关理论基础作了详细的介绍。第三部分为物理竞赛对高中物理概念教学的反馈,该部分主要是以物理核心素养为依据,分析了物理竞赛在物理观念、科学思维、科学探究、科学态度与责任五个方面对高中物理概念教学的指导作用,说明了从物理竞赛探究高中物理教学的意义。第四部分为高中物理与物理竞赛相关力学概念的比较。本部分主要从静力学、运动学以及动力学,对物理竞赛与高中物理中的部分概念的介绍作了比较和分析,突出了物理竞赛中对概念研究的深入性以及广泛性,并在物理竞赛与高中物理中分别选取了三个相应的物理模型,通过对其分析解答,突出了物理竞赛对概念考查的灵活性以及深入性,进一步说明物理竞赛对于高中物理概念教学的指导作用。第五部分为从物理竞赛角度探究高中物理概念教学具体案例分析。该部分主要对惯性系与非惯性系、参考系与参考系变换以及机械能守恒问题等进行了讨论,分析说明了教师应如何将物理竞赛的思想渗透到课堂中以及怎样从物理竞赛角度去开展物理概念教学。第六部分为总结,主要对本文的研究工作做了全面的总结。本论文主要以力学为例,从物理竞赛角度去探究了高中物理概念教学,说明了物理竞赛对高中物理概念教学的重要意义,从而引起教育工作者们对物理竞赛的重视,在教学时,能合理的将高中物理涉及的概念或定律与物理竞赛对其理解相结合。期望本文对高中物理教学及竞赛指导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李佳隆[7](2017)在《大学物理实验课程期末考试的实践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大学物理实验课程(以下简称"大物实验")是相关专业学生的学业必修课,其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和科学素养。学生的实验能力和科学素养培养效果如何,则很大程度上需由课程结束时的评价得出,故而"大物实验"的期末测试显得尤为重要。论文首先通过对"大物实验"考试的文献研究,分析了 "大物实验"考试的现状,然后结合教学测量与评价的理论对"大物实验"期末考试展开实践研究。本文的第三章与第四章为实践研究的主体部分,分析并选用了操作考试与笔试两种考试形式,而后用所设计的有一定新意的试卷施测,对每一次考试的结果进行统计分析。通过对试卷的项目分析、质量评价和考试情况分析,获得以下结论:(1)将"旧瓶装新酒"式的操作考试和"反映学生分析综合能力"的笔试相结合的"大物实验"期末考试有其可行性,二者结合可以更为综合地考查学生实验能力;(2)两类考试的题型最好选用限制性论述题以测量学生的实验能力;(3)设计操作考试时,应让学生以学过的实验方法解决新的问题,应从实验原理(方法)、实验数据记录及处理、误差分析、数据应用等维度着手,各维度所占比例根据具体教学目标要求设定;(4)笔试能够较好地考查学生对实验理论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设计题目时应对课程要求的内容进行分类,不同要求层级的知识类别用以不同的题型,研究建议最好使用分析题、设计题等。
张旭东[8](2008)在《新课程背景下初中物理浮力相关知识的教学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浮力”是流体静力学中应用性较强的基础知识之一,也是初中物理教学的重要内容。初中“浮力”单元是以浮力概念为基点,阿基米德原理为核心,物体的浮沉条件为其表现形式的。这部分内容学生普遍反应较难学,但又比较感兴趣。新课程改革后对浮力教学的要求和课改前有所不同,本文正是在课程改革的背景下对初中物理浮力知识的教学进行研究。本文在建构主义理论的指导下,对初中物理浮力相关知识进行了专题研究;通过对现行初中物理教学大纲的教学目标和新课程标准的课程目标的比较分析,理清了新课程改革后对浮力教学要求的变化,并在对新旧两版初中物理教材中浮力部分对比的基础上,分析新课程理念在新教材中的体现;通过问卷测试了解初中生浮力知识的学习现状,并分析他们学习困难的主要原因。在此基础上,对教学提出可行性的教学策略并进行实践研究,研究表明该教学策略有效,期望能对一线初中教师和教材教参的编写提供一些参考。
曹季敏[9](1991)在《中学物理实验教学的两点思考》文中认为 中学物理实验教学的重点应放在哪里?通过物理实验要使学生掌握些什么?这是一个值得认真探讨的问题。本文就此谈两点认识。一、应重视实验原理和实验的设计思想。现在的中学物理实验一般是重实验步骤,轻实验原理;重实验结论,轻实验设计。我曾向学生做过“对于你做过的实验,你知道实验原理和实验的设计思想吗”的调查,结果表明,有56%的学生不知道实验原理,92%
周建军[10](2018)在《优化初中物理实验教学的两点思考》文中提出物理实验一直是初中物理课程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物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巧妙地运用物理实验可以有效提升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同时还能发展学生的操作能力、观察水平、创新意识、思维能力、知识运用能力及问题解决能力等。在整个实验教学过程中,物理教师要充分转换教学观念,将学生推至实验教学的前台,让他们始终保持积极而主动的状态,从而让
二、中学物理实验教学的两点思考(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中学物理实验教学的两点思考(论文提纲范文)
(1)仿真模拟在高中物理抽象概念教学中的应用 ——以电磁学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第一节 选题背景 |
一、物理概念教学存在的问题 |
二、线上教学的需求以及仿真模拟的优势 |
三、课程改革的需求 |
第二节 研究目的与意义 |
第三节 研究问题与思路 |
第四节 研究方法 |
第二章 文献综述 |
第一节 概念界定 |
一、概念 |
二、物理概念 |
三、物理抽象概念 |
四、PHET仿真模拟的介绍 |
第二节 高中物理概念教学的研究现状 |
第三节 仿真模拟在中学物理概念教学的研究现状 |
一、国外研究现状 |
二、国内研究现状 |
第四节 研究评述 |
第三章 仿真模拟辅助高中物理抽象概念教学的可行性分析 |
第一节 PHET仿真模拟的特点 |
第二节 PHET仿真模拟应用在高中物理抽象概念教学中的优势 |
一、物理抽象概念教学存在的问题 |
二、仿真模拟应用在抽象概念教学上的优势 |
第三节 应用PHET仿真模拟辅助物理教学的教学实践分析 |
一、在校的课堂教学实践分析 |
二、线上教学实践分析 |
第四章 仿真模拟辅助高中物理抽象概念教学的教学设计 |
第一节 教学案例的选择 |
第二节 基于POE教学策略的教学流程 |
第三节 高中物理抽象概念教学的基本现状的调查 |
一、问卷编制 |
二、问卷结果分析 |
第四节 基于仿真模拟的《电场电场强度》教学设计 |
一、学情分析 |
二、教材分析及课时安排 |
三、教学目标 |
四、教学重难点 |
五、教学流程 |
六、教学过程 |
七、课后作业 |
第五节 基于仿真模拟的《电容器的电容》教学设计 |
一、学情分析 |
二、教材分析 |
三、教学目标 |
四、教学重难点分析 |
五、教学流程 |
七、课后作业 |
第五章 实践研究与效果分析 |
第一节 教学实践的准备 |
一、研究对象的确定 |
二、PHET仿真模拟程序的准备 |
三、学生学习情况的了解 |
四、教学设计的制作准备 |
五、教学实践条件的准备 |
第二节 教学实践的过程 |
一、在校的课堂教学实践 |
二、线上教学实践 |
第三节 教学实践效果分析工具的准备 |
一、调查问卷 |
二、学生访谈 |
三、教师访谈 |
第四节 教学实践的效果分析 |
一、师生对物理抽象概念教与学的态度 |
二、学生对仿真模拟的认识 |
三、仿真模拟辅助物理抽象概念教学的优势 |
四、PHET仿真模拟在线上教学的优势 |
五、师生对仿真模拟辅助物理教学的认可程度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
第一节 研究结论 |
一、学生应用仿真模拟学习,能增强对物理抽象概念的理解 |
二、教师使用仿真模拟辅助教学,可以有效解决物理抽象概念难教的问题 |
三、在线上教学中,使用仿真模拟辅助教学可以提高教学效率,弥补实验缺失的问题 |
第二节 不足与展望 |
一、不足 |
二、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一、中文文献 |
二、专着 |
三、英文文献 |
附录 |
附录一 PHET仿真模拟实验截图 |
附录二 高中物理抽象概念教学现状的调查 |
附录三 课堂教学中,物理抽象概念教学基本现状的调查数据分析 |
附录四 线上教学中,物理抽象概念教学基本情况的调查数据分析 |
附录五 学生对仿真模拟实验辅助物理抽象概念教学的态度的调查 |
附录六 学生对仿真模拟辅助物理概念教学态度的调查数据分析 |
致谢 |
(2)专家教师与新手教师在探究式物理课堂中师生互动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引言 |
第一节 研究背景 |
第二节 概念界定 |
一、互动 |
二、师生互动 |
三、课堂师生互动 |
四、专家教师与新手教师 |
五、探究式课堂 |
第三节 研究内容 |
第四节 研究意义 |
一、理论意义 |
二、实践意义 |
第五节 研究设计 |
一、研究思路 |
二、研究对象 |
三、研究方法 |
第二章 文献综述 |
第一节 师生互动研究 |
第二节 物理师生互动研究 |
第三节 探究式物理课堂研究 |
第四节 新手教师与专家教师对比研究 |
第五节 FIAS互动分析系统 |
一、编码系统 |
二、记录规则(矩阵分析) |
三、数据处理原则(比率分析) |
四、动态曲线分析 |
第三章 研究过程 |
第一节 专家教师与新手教师课堂师生互动的观察分析 |
一、观察对象基本信息 |
二、观察结果 |
第二节 学生参与课堂师生互动的问卷调查分析 |
一、调查目的和对象 |
二、问卷的编制 |
三、问卷调查结果 |
第三节 专家教师与新手教师课堂师生互动的访谈研究 |
一、访谈目的和对象 |
二、访谈问题 |
三、访谈结果 |
第四章 研究结果及分析 |
第一节 探究式物理课堂非言语互动对比分析 |
一、物理课堂实验指导 |
二、教师课堂肢体语言 |
三、物理课堂小组讨论 |
第二节 课堂言语互动对比分析 |
第三节 不同学生群体师生互动参与情况分析 |
第四节 物理课堂氛围分析 |
第五章 建议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一 弗兰德斯互动分析编码系统 |
附录二 比率分析计算公式 |
附录三 课堂师生言语互动情况调查问卷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3)高一物理教学中提高学生建模能力的实践探索(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0.1 本课题研究的背景和意义 |
0.1.1 研究的背景 |
0.1.2 研究的意义 |
0.2 本课题的研究目标、内容和方法 |
0.2.1 研究目标 |
0.2.2 研究内容 |
0.2.3 研究方法 |
第1章 物理建模之理论探讨 |
1.1 物理模型基础概要 |
1.2 建模与建模能力 |
1.3 物理教学中学生的建模能力 |
1.4 国内外有关物理建模能力培养的研究现状 |
第2章 影响高一学生物理建模能力的因素探索 |
2.1 现状概述与表征学生建模能力的6个要素 |
2.2 基于2013年高考物理江苏卷第14题分析的学生建模能力诊断 |
2.2.1 与14题相关的物理基础知识 |
2.2.2 问题诊断的观察表 |
2.2.3 问题诊断的实施过程 |
2.2.4 问题诊断的统计结果 |
2.2.5 学生建模能力的问题表现 |
2.3 影响学生建模能力不强的可能因素 |
第3章 基于模型教学培养学生物理建模能力的实践与案例 |
3.1 物理建模教学的原则 |
3.1.1 主体性原则 |
3.1.2 开放性原则 |
3.1.3 真实性原则 |
3.2 高一物理建模教学的设计方案 |
3.3 《运动的描述》的建模教学案例 |
3.3.1 从感性到理性的演绎——物理概念的建模教学 |
3.3.2 从现象到本质的发展——物理规律的建模教学 |
3.4 模型教学实践的总结与反思 |
第4章 基于问题解决提高学生物理建模能力的教学实践 |
4.1 问题解决中提高学生建模能力的培养策略 |
4.1.1 精设问题链,强化目标指向,构建元认知策略 |
4.1.2 建设完整的知识体系,提高情景分析能力 |
4.1.3 深化主次辩证意识,培养抽象思维能力 |
4.1.4 熟知建模操作流程,提高物理建模能力 |
4.2 高一物理典型力学问题及模型 |
4.3 基于连接体问题解决的模型教学设计与案例 |
4.3.1 教学流程设计 |
4.3.2 《连接体问题》教学内容设计 |
4.3.3 《连接体问题》教学过程设计 |
4.4 问题解决提高学生建模能力实践的总结与反思 |
第5章 提高学生建模能力研究的总结与展望 |
5.1 本课题研究的总结 |
5.2 建模能力培养的质性评价 |
5.3 本研究的局限性 |
5.4 展望与期待 |
附录 |
主要参考文献 |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研究成果 |
致谢 |
(4)高中物理探究性教学模式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探究式教学的国外研究现状 |
1.2.2 探究式教学的国内研究现状 |
1.3 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
第二章 相关理论基础 |
2.1 探究式教学的内涵 |
2.2 探究式教学的模式 |
2.3 探究式教学的理论基础 |
2.3.1 发现学习理论 |
2.3.2 认知发展理论 |
2.3.3 建构主义理论 |
2.4 探究式教学的实施方法 |
第三章 高中物理探究性教学模式现状分析 |
3.1 高中物理探究教学实施问卷调查 |
3.1.1 问卷内容设计 |
3.1.2 问卷方式 |
3.2 高中物理探究教学实施调查问卷结果分析 |
3.3 高中物理课堂探究性教学模式难以实施的原因分析 |
第四章 优化高中物理课堂探究性教学模式的对策 |
4.1 将课堂由授受式向探究式教学模式转变 |
4.2 教师课堂角色由传授者向引导者转变 |
4.2.1 教师在探究教学模式中的角色 |
4.2.2 探究教学模式中的教学设计 |
4.3 对学生采用多元化的评价 |
4.4 在实践中不断完善探索式教学模式 |
第五章 高中物理探究性教学模式的实践案例 |
5.1 概念课—《加速度》教学设计 |
5.2 规律课—《牛顿第三定律》教学设计 |
5.3 实验课—《探究碰撞中的不变量》教学设计 |
5.4 习题课—《带点粒子在交变电场中的运动》教学设计 |
5.5 高中物理探究式教学评价 |
5.5.1 物理探究式教学评价 |
5.5.2 探究式教学的优势 |
第六章 总结 |
6.1 研究结论 |
6.2 本文的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6)从物理竞赛角度探究高中物理中的概念教学 ——以力学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课题研究的背景 |
1.1.1 物理竞赛在国际、国内上的发展历程 |
1.1.2 国内外物理概念教学及相关研究概况 |
1.2 课题研究的意义 |
1.2.1 高中物理竞赛课程意义 |
1.2.2 力学在高中物理竞赛的重要性 |
1.2.3 从物理竞赛角度探究高中物理概念教学的意义 |
第2章 高中物理概念与教学 |
2.1 物理概念及其特点 |
2.2 高中力学概念及其特点 |
2.3 物理概念教学及相关理论基础 |
第3章 物理竞赛对高中物理概念教学的反馈 |
3.1 物理观念 |
3.2 科学思维 |
3.3 科学探究 |
3.4 科学态度与责任 |
第4章 高中物理与物理竞赛相关力学概念的比较 |
4.1 静力学相关概念的比较 |
4.1.1 高中物理中相关静力学概念 |
4.1.2 物理竞赛中的相关静力学概念 |
4.1.3 高中物理与物理竞赛中静力学相关例题的比较 |
4.2 运动学相关概念的比较 |
4.2.1 高中物理中相关运动学概念 |
4.2.2 物理竞赛中相关运动学概念 |
4.2.3 高中物理与物理竞赛中运动学相关例题的比较 |
4.3 动力学相关概念的比较 |
4.3.1 高中物理中相关动力学概念 |
4.3.2 物理竞赛中相关动力学概念 |
4.3.3 高中物理与物理竞赛中动力学相关例题的比较 |
第5章 从物理竞赛角度探究高中物理概念教学具体案例分析 |
5.1 惯性系与非惯性系 |
5.2 参考系与参考系变换 |
5.3 机械能守恒问题 |
第6章 总结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在学期间的科研情况 |
(7)大学物理实验课程期末考试的实践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选题背景 |
1.1.1 高校物理实验课程改革的要求 |
1.1.2 对考试研究的兴趣 |
1.1.3 选题来源 |
1.2 研究内容 |
1.3 研究意义 |
1.4 研究思路与方法 |
1.4.1 研究思路 |
1.4.2 研究的方法 |
第二章 文献综述和理论基础 |
2.1 研究现状 |
2.1.1 改革大学物理实验课程的考核评价体系 |
2.1.2 大学物理实验考核方式的介绍或分析 |
2.1.3 大学物理实验课程的考核方式改革 |
2.1.4 提倡在大学物理考试中运用新平台新技术 |
2.1.5 国内其它及国外研究状况 |
2.1.6 小结 |
2.2 理论基础 |
2.2.1 大学物理实验考试的概念界定 |
2.2.2 大学物理实验考试的性质与功能 |
2.2.3 教学中的评价理论 |
2.2.4 教育测量的相关理论 |
第三章 大学物理实验考试的前期实践 |
3.1 对大学物理实验考试的深入思考 |
3.2 对操作考试的再分析 |
3.3 实践方案设计 |
3.3.1 对操作考试的改进 |
3.3.2 实践中的主要工作 |
3.4 第一次研究的情况 |
3.4.1 试题命制 |
3.4.2 施测情况 |
3.4.3 试卷分析 |
3.4.4 小结与讨论 |
3.5 对笔试的再分析 |
3.6 第二次研究 |
3.6.1 试题命制 |
3.6.2 施测情况 |
3.6.3 试卷分析 |
3.6.4 小结与讨论 |
第四章 笔试与新操作考相结合的大学物理实验考试 |
4.1 试题命制 |
4.1.1 实验操作题 |
4.1.2 笔试题 |
4.2 施测情况 |
4.3 试卷分析 |
4.3.1 操作考的情况 |
4.3.2 笔试的情况 |
4.4 笔试与操作考试的相关性分析 |
4.5 小结与讨论 |
第五章 结论 |
5.1 研究结论 |
5.1.1 调研的结果 |
5.1.2 实践研究的结果 |
5.2 建议 |
5.3 研究不足 |
5.4 研究展望 |
附录一: 第一次研究的试题 |
附录二: 哈尔滨工业大学试题 |
附录三: 华中科技大学试题 |
附录四: 杭州电子科技大学试卷 |
附录五: 第二次研究的试题 |
附录六: 第三次研究的试题 |
附录七: 答卷样本 |
作者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成果 |
参考文献 |
致谢 |
(8)新课程背景下初中物理浮力相关知识的教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引言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现状 |
1.3 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
1.4 研究内容 |
第二章 研究的理论基础 |
2.1 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 |
2.2 当今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基本观点 |
2.3 建构主义对教学的启示 |
2.4 初中学生的心理特征 |
第三章 初中物理浮力相关知识的研究 |
3.1 浮力的产生原因 |
3.2 阿基米德原理及其证明 |
3.3 浮力的定义与阿基米德原理的适用范围 |
3.4 少量的液体能否浮起比它重的物体 |
3.5 物体的浮沉条件 |
3.6 教学中为何不提浮力的作用点 |
3.7 浮体的稳定性 |
3.8 浮力知识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举例 |
第四章 初中物理浮力部分教学大纲、课程标准、教材的比较分析 |
4.1 初中物理浮力部分教学大纲和新课程标准的比较分析 |
4.2 新旧两版初中物理教材中浮力内容的比较分析 |
4.3 新教材中浮力内容的三维目标 |
4.4 新教材中浮力部分包含的主要科学方法 |
第五章 初中学生学习浮力知识的现状研究 |
5.1 初中学生学习浮力知识现状的文献研究 |
5.2 初中学生学习浮力知识现状的调查研究 |
5.3 初中学生浮力知识学习困难的原因分析 |
第六章 初中物理浮力知识的教学策略 |
6.1 努力揭示出学生的另有概念 |
6.2 利用实验探究式教学来促进学生知识的构建,并在其中渗透科学方法的教育 |
6.3 根据学生情况选学浮力的产生原因、阿基米德原理的推导 |
6.4 开展课后小制作 |
第七章 初中物理浮力教学的实践研究 |
7.1 实践研究 |
7.2 教学示例——《阿基米德原理》 |
第八章 结论与建议 |
8.1 结论 |
8.2 建议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公开发表的论文 |
附录 |
致谢 |
详细摘要 |
四、中学物理实验教学的两点思考(论文参考文献)
- [1]仿真模拟在高中物理抽象概念教学中的应用 ——以电磁学为例[D]. 卢忠南. 中央民族大学, 2021(12)
- [2]专家教师与新手教师在探究式物理课堂中师生互动的研究[D]. 苏康慧. 中央民族大学, 2021(12)
- [3]高一物理教学中提高学生建模能力的实践探索[D]. 李厅厅. 南京师范大学, 2014(01)
- [4]高中物理探究性教学模式探讨[D]. 蔡世鹏. 华中师范大学, 2019(12)
- [5]中学物理和大学物理课程内容衔接研究──新生入学物理摸底考试分析[J]. 程衍富,漆新民,杨长铭,戴同庆. 石油教育, 1998(01)
- [6]从物理竞赛角度探究高中物理中的概念教学 ——以力学为例[D]. 冉婷. 西华师范大学, 2019(01)
- [7]大学物理实验课程期末考试的实践研究[D]. 李佳隆. 华东师范大学, 2017(01)
- [8]新课程背景下初中物理浮力相关知识的教学研究[D]. 张旭东. 苏州大学, 2008(04)
- [9]中学物理实验教学的两点思考[J]. 曹季敏. 江苏教育, 1991(02)
- [10]优化初中物理实验教学的两点思考[J]. 周建军. 中学物理教学参考, 2018(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