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波介质加热及其在化学中的应用

微波介质加热及其在化学中的应用

一、微波介电加热及其在化学中的应用(论文文献综述)

王昱霖[1](2020)在《微波技术在电化学储能材料制备中的应用》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如何高效、低成本制备性能优异的电化学储能材料一直是电储能领域的研究热点。对比于材料的传统制备方法,微波合成展现出能源利用率高、快捷高效等优势,被认为是极具潜力的材料合成方法。具有高比表面积、良好导电性以及优异物理、化学稳定性的多孔炭材料是理想的双电层超级电容器电极材料,而具有丰富价态和活泼氧化还原反应活性的过渡金属磷酸盐是性能优异的赝电容电极材料。本论文聚焦于低成本的生物质基多孔炭以及过渡金属磷酸盐的微波快捷合成,研究微波合成工艺对制备的生物质基多孔炭以及过渡金属磷酸盐的形貌、比表面积、孔径及其电化学性能的影响,同时以合成的生物质基多孔炭及过渡金属磷酸盐为电极材料组装对称和非对称超级电容器,并系统评估其电化学性能。(1)采用壳聚糖为炭源与氮源,磷酸为磷源和微波吸收剂,通过高能效的微波热解炭化法在大气氛下制备氮磷共掺杂介孔炭材料。所制备的氮磷共掺杂介孔炭具有理想的比表面积(1203 m2 g-1)和良好的导电性,表面氮、磷掺杂量分别达到3.82%、0.99%。当作为超级电容器电极材料时,组装的电容器表现出良好的电容性能。在0.5 A g-1的电流密度下其比电容达到248.4 F g-1,高于传统热解炭化法制备的对照样品(205.9F g-1)。同时基于氮磷共掺杂介孔炭材料组装的对称超级电容器器件展现出优异的倍率和循环性能,在20 A g-1大电流密度下电容保持率达到88.4%,且经过1 00 0 0次充/放电循环后其电容仅衰减约1.5%。(2)采用壳聚糖为炭源与氮源,多聚磷酸为活化剂、磷源和微波吸收剂,通过强极性非水溶剂辅助微波法制备氮磷共掺杂微孔炭材料。与传统的热解炭化方法相比,微波热解炭化制备的材料具有更大的比表面积(2204 m2 g-1)和更高的大微孔(1 nm≤d≤2 nm)比例,同时也展现出更强的导电性和优异的电荷储存能力。在0.5 A g-1的电流密度下,比电容达到317 F g-1,比传统热解炭化法制备的对照样品高约1.33倍。基于此材料的对称超级电容器装置显示出良好的倍率和循环性能,即使在20 A g-1的大电流密度下,其电容保持率也达到88%,并且经过10000次充/放电循环后器件依旧获得95%的初始比电容。同时,当以离子液体(EMIMBF4)作为电解液,在468.8 W kg-1功率密度下,超级电容器器件的能量密度可达48.6 Wh kg-1。(3)采用无水乙醇为溶剂,乙酸镍和磷酸三甲酚酯为原料,通过微波低温合成工艺在大气氛下制备N iHPO3·H2O材料。所制备材料由微米级别的不规则块体以及直径不超过200 nm的纳米颗粒团聚所组成,比表面积约46.2 m2 g-1。在电流密度为1 A g-1时,材料N iHPO3·H2O的比容量达到905.8 F g-1,并且经1000次充/放电循环后,其可获得73.4%的电容保持率。以该材料作为正极,氮磷共掺杂微孔炭材料为负极组装的混合型超级电容器器件在1 A g-1的电流密度下比电容达到101.5 F g-1。在955.3 W kg-1的功率密度下,所组装的不对称超级电容器能量密度为36.1 W h k g-1,且在8988.8 W kg-1的高功率密度下其能量密度依然达到22.2 Wh kg-1。

缑利胜[2](2019)在《微波合成氯乙酸新工艺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氯乙酸是一种基础化工产品,广泛应用于医药,农药,活性剂等诸多领域。我国作为氯乙酸生产大国,多采用间歇法生产,存在生产周期长,原料消耗高,产品质量差,环境污染重,自动化程度低等问题。本论文目标为开发高效、低耗的氯乙酸新工艺,具体工作包括:(1)实验测定了油浴和微波加热下氯乙酸合成的动力学数据,研究了反应参数对氯乙酸合成的影响。油洛加热:研究了反应温度、催化剂用量、氯气流量对氯化过程的影响。催化剂用量主要影响乙酸氯化的反应速度和最大氯乙酸浓度。在实际生产中,乙酸酐的加入量不宜低于10%,反应3~4h为宜。反应选择性表现为前期高温选择性好,后期低温选择性好。在反应前期(0~4h),反应温度120℃,在反应后期(>4h)可设为110℃,氯气流量以300ml/min为食。微波加热:研究了反应温度、催化剂用量、微波功率对氯化过程的影响,实验数据表明微波可强化氯化过程,提高反应速率和氯乙酸的选择性。微波合成氯乙酸的反应速率和最大氯乙酸浓度均优于油浴,且微波加热相较油浴加热有更好的选择性,100℃,110℃时微波优势更显着。优化的微波合成氯乙酸条件为乙酸:乙酸酐=100:15,反应温度100~110℃,微波功率200W,氯气流量略过量。(2)开展油浴和微波合成MCA的动力学模型研究提出了描述乙酰氯损失的修正项公式:dC5/dt=k5·P*·C5l,发现引入乙酰氯浓度修正项可有效提高拟合精度。多修正项对比表明,最终引入体积校正项、乙酰氯浓度及竞争因子的拟一级连串模型拟合精度最高。油浴加热时,生成氯乙酸,二氯乙酸,三氯乙酸的活化能分别为Eal= 50.02kJ/mol Ea2=53.96kJ/mol,Ea3=68.15kJ/mol。微波加热时,各步骤反应的活化能分别为Eal=49.95kJ/mol Ea2=55.15kJ/mol,Ea3=53.12kJ/mol,模拟计算结果表明微波可提高氯化效率和氯乙酸的选择性。(3)开展氯乙酸工艺优化的研究在工厂实际调研的基础上,建立了年产2万吨MCA的乙酸间歇氯化法和乙酸连续氯化过程两种工艺的Aspen Plus.计算机模型,通过分析工艺过程的畑平衡,确定操作单元的畑损失,找出系统能量损失的症结所在;结合对工艺的物料计算和公用工程计算分析,提出了两种优化工艺方案。计算结果表明,相对于间歇法而言,改进连续法乙酸消耗降低了30.66%,不可利用的重组分减少了97.49%。

马天琼[3](2018)在《共价有机框架材料单晶的生长、结构及成晶机理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共价有机框架材料(Covalent Organic Frameworks,简称COFs)是一类新型有机多孔晶型高分子材料,由多种多样的有机小分子前体通过共价键连接而成。从2005年报道以来,COFs在气体吸附、催化、光电、储能、传感、载药等方面有着广泛的应用前景,常被认为是有机材料界的“有机分子筛”。然而,作为一种固体晶型材料,COFs的单晶一直没有被合成出来——强共价键键连、多孔性质这两大因素导致其单晶的生长极其困难。这对COFs材料的结构解析也造成巨大阻碍,很大程度上也限制了材料实际的进一步应用和长远发展。本文利用一种调制合成的方法,首次合成出COFs材料的大尺寸单晶,并利用单晶X射线衍射技术解析了COFs材料的单晶结构。在此过程中还发现了新的COFs拓扑结构(lon-b-c3)、观察到COFs的嵌套异构现象、了解了COFs的主客体化学、研究了COFs体系单晶生长的机理等。期待本工作在晶体工程、多孔材料、共价键自组装、超分子化学和主客体化学等领域能有所贡献。本论文第一章绪论中,综述了本领域的研究背景,例如COFs材料的结构解析现状和有关材料结晶性优化的一些研究工作等,阐明了没有单晶是COFs领域的核心瓶颈问题;第二章是COFs材料大尺寸单晶的生长和基础表征;第三章是COFs材料的单晶X-射线衍射结构解析,和小单晶的三维旋转电子衍射结构解析;第四章讨论了COFs中首次发现的嵌套异构现象,这种重要的超分子异构现象,代表着自然世界物质的多样性,也丰富了嵌套异构的材料类型;为了更好地研究三维COFs中最普遍的金刚石嵌套结构,在第四章研究的同时我们还推导了一个具有普适意义的公式来计算金刚石嵌套结构的嵌套层数,相关内容在第五章讨论;第六章研究了COFs不同异构体在客体分子作用下的结构变化,并第一次用单晶X-射线衍射的手段观测到水作为客体分子在主体材料COFs中的位置和与主体的相互作用;第七章我们进一步推广了自己单晶生长的方法,实现了不同晶粒尺寸COFs单晶的可控生长;在单晶生长和可控尺寸生长的实验基础上,第八章我们结合质谱、核磁等分析手段,探究了COFs材料的成晶过程,提出了通过亚胺交换反应、构建组合化学反应库来控制COFs材料成核和生长的机理。有了对亚胺键COFs的深刻理解和认识,第九章我们进一步研究了亚胺键COFs的还原和氧化,以期得到更加稳定的COFs材料并实现单晶到氧化单晶的转化。第十章为本文结论。这一系列工作打破了共价键最不容易生长单晶的传统认识,体现了对超分子自组装的一种可控能力,并开辟了COFs材料领域一个全新的研究方向,也将对未来COFs材料的结构、性质、应用研究等各个方面产生深远的影响。

程亮,林囿辰,罗凌虹,吴也凡[4](2017)在《微波水热法制备SrMoO4粉体及其电化学性探讨》文中研究指明采用微波水热法制备了SrMoO4粉体。采用XRD和SEM表征了该粉体性能。实验表明:该粉体在煅烧温度950℃以上可以生成白钨矿结构的SrMoO4纯相,且该粉体具有某种特殊形貌,直径约5μm的球形颗粒,每个球形颗粒是由大量的直径约100nm的细小晶粒构建而成,显示出其具有非常大的比表面积。对以SrMoO4-SSZ为SOFC阳极的单电池进行电化学性能测试,发现单电池的开路电压仅为31.5mV(理论开路电压为1.0V左右),电池输出基本为0。进一步将SrMoO4-SSZ阳极在900℃下通入H2还原5h,发现白钨矿结构的SrMoO4没有被还原成钙钛矿结构的SrMoO3,表明该结构非常稳定。

刘悦[5](2017)在《微波辐射活化过硫酸钾降解罗丹明B影响因素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近年来,高级氧化技术不断发展,以硫酸根自由基(SO4-·)为主要研究对象的过硫酸盐高级氧化技术有了很大进展,不断有新型的过硫酸盐活化技术被提出,微波辐射(MW)正是其中之一。本课题使用微波辐射活化过硫酸钾(PS),罗丹明B(Rh B)作为目标污染物以研究微波辐射对该氧化体系的影响。本课题创新性的采用微波间歇辐射方式,将辐射与催化剂结合,表现其协同活化效果,具有快速、高效的活化优势。课题建立了MW/PS氧化体系,通过比较微波运行方式、微波功率与作用时间对过硫酸钾降解效果的影响,确定了大功率间歇辐射的微波运行方式,即700 W微波功率每辐射15 s后暂停45 s为一周期。对过硫酸钾浓度、反应体系p H值、Rh B浓度等影响反应的条件进行分析优化。同时分析催化剂种类和投加量对反应的影响,在温度较高的情况下,均相的过渡金属离子和非均相的过渡金属氧化物均对反应起到良好的催化效果。最后对于浓度为100 mg/L的Rh B溶液,过硫酸钾浓度为3 mmol/L,不需调节p H值,不添加催化剂,在微波功率700 W间歇辐射下,Rh B可在10 min完全去除,TOC降解率为41.9%。通过比较微波辐射和传统加热在升温模式和污染物去除能力方面的区别,分析微波辐射的致热效应后可知,微波辐射与传统加热相比升温迅速,且线性升温的模式不受体系温度的影响,微波能有效利用率随微波功率和受体体积的增大而提高。此外,在实验的基础上进行反应的动力学和热力学计算,结果表明与传统加热相比,微波辐射可以显着降低反应所需的活化能,体现其非致热效应。且微波辐射可以与Fe3O4协同,进一步扩大非致热效应的优势。微波辐射造成的高温环境(95°C)中,过硫酸钾氧化Rh B为二级反应,对反应影响最大的条件是过硫酸钾浓度,硫酸根自由基的产生是反应过程的控制阶段,且Fe2+催化剂的加入大大增加了反应速率。自由基淬灭实验表明,硫酸根自由基是反应的主要活性物种。通过红外光谱对反应过程的基团进行分析,微波与Fe3O4协同催化改变反应路径,反应进行得更为彻底,然而无法对Rh B达到完全矿化。

杨冲[6](2017)在《超声辅助下液相共沉淀法制备掺镝铁氧体纳米晶》文中研究指明纳米铁氧体磁颗粒是一类纳米功能材料。由于它的尺寸量级为纳米级,单磁畴宽度和超顺磁临界尺寸都小于100nm,颗粒中的原子数量大大减少,所以纳米磁性材料具有特殊的晶型结构和各种异常的磁现象,其电阻率、介电性能、光电性能也相对比较优异。通过对铁氧体进行稀土掺杂,如重稀土离子Dy3+、Er3+、Gd3+等,会使铁氧体产物的磁性能有显着的提高,进而满足在特种应用方面,如航空、冶炼、医学等特殊领域的应用要求。本文阐述了以 Fe2(SO4)3·xH2O、FeSO4·7H2O、Dy(NO3)3·xH20 为原料、以NH3·H20为沉淀剂,在超声辅助下采用液相共沉淀法制备出不同粒径的掺镝铁氧体磁性纳米晶,晶粒的粒径通过调节工艺参数(反应温度、搅拌转速、反应时间和超声强度)进行控制。用X射线荧光光谱仪(XRF)分析产物的化学成分、用X射线衍射仪(XRD)确定样品的相结构和平均粒径、用振动样品磁强计(VSM)测定纳米晶在室温下的磁性能。研究弱碱(NH3·H20)环境对掺镝铁氧体的生成、化学成分、粒径、形貌及磁性能的影响。正交实验结果分析表明反应温度、反应时间、搅拌转速对Dy3+的掺入量具有影响,且影响强度依次减弱;XRF分析表明:样品中的金属氧化物主要为Dy203、Fe203、MgO,且磁性相Dy203与Fe203的质量分数均达到80%以上;XRD分析表明:经过表面修饰的掺镝铁氧体纳米晶其晶型结构为反尖晶石型面心立方结构,结晶度较高。引入超声辅助手段后,磁晶粒的晶型结构不会发生改变,且仍具有较高的结晶度;VSM测试结果表明:纳米晶的磁性能与其粒径有关,饱和磁化强度(Ms)、矫顽力(Hc)和剩余磁化强度(Mr)随粒径的减小而降低,借助超声辅助制备纳米晶时,后期超声辅助会使纳米晶尺寸产生较小幅度的降低;全程超声辅助会引起纳米晶尺寸产生较大幅度的降低,最大降幅达35%。纳米晶尺寸的减小,会引起饱和磁化强度(Ms)、矫顽力(HC)和剩余磁化强度(Mr)的减小,磁滞现象减弱,超顺磁性增强。

黄冲[7](2017)在《CuO-ZnO-ZrO2的微波辅助法制备及其催化CO2加氢制甲醇反应性能》文中提出近年来,CO2排放量越来越多,导致温室效应也日益加剧。虽然国家对于这个问题已经有了一定的重视并且也制定了相应的措施,但是对CO2气体回收利用的研究依然需要广大科研工作者继续努力。近来对于CO2的利用重点是借助催化剂将其转化为有机原料,如甲醇、二甲醚和烯烃等,其反应性能跟催化剂的制备有关。所以催化剂材料的制备研究在此反应中具有重要的意义,其中微波辅助法以其独特的均匀加热效应和快速高效、环保节能等特点,弥补了许多常用制备方法中的不足,已经开始运用于催化剂制备中。本文利用微波辅助法制备了 一系列CuO-ZnO-ZrO2催化剂,研究了加热方式、溶剂、水热温度和制备方法对其在CO2加氢性能的影响,取得的结果如下所示:(1)老化方式对共沉淀法制备CuO-ZnO-ZrO2催化剂的影响在传统共沉淀制备CuO-ZnO-ZrO2催化剂前躯体过程中,引入微波加热处理,改变加热方式和老化条件,探究微波对焙烧后的催化剂结构、组成以及催化加氢合成甲醇性能的影响。结果显示微波加热老化可以改善催化剂的孔道结构和粒子形貌,显着提高催化剂的活性,并且使老化时间缩短至20 min。(2)溶剂对微波共沉淀法制备CuO-ZnO-ZrO2催化剂的影响在上述微波共沉淀条件下,研究微波条件下不同溶剂(正丙醇、甲醇、水)对前躯体物化性质的影响。结果表明溶剂极性增大更有利于促进溶剂对微波的吸收,使得反应速率加快,从而生成更多的活性组分,其中水作为溶剂时催化剂的活性最高。(3)水热温度对微波水热法制备CuO-ZnO-ZO2催化剂的影响在微波水热法制备CuO-ZnO-ZrO2催化剂前躯体过程中,改变水热时的温度(80、100、120和150℃,研究微波条件下不同温度对前躯体物化性质的影响。随着水热温度的升高,CO2转化率和甲醇选择性都先上升后降低,在120℃时达到最大值,说明在微波加热条件下,120℃水热条件最适于制备高活性的催化剂。(4)微波加热条件下制备方法对CuO-ZnO-ZrO2催化剂的影响在微波加热条件下,通过改变不同的制备方法(草酸络合沉淀法、柠檬酸溶胶凝胶法、水热法、尿素均匀沉淀法)制备CuO-ZnO-ZrO2催化剂前躯体,探究微波在不同制备方法时的应用,以及不同制备方法对催化剂结构、组成以及催化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草酸沉淀法制备的催化剂铜比表面积最大,增加了催化剂的活性位,提高了H2吸附量,这些因素都有助于CO2转化率的提高。而水热法制备的催化剂具有最高甲醇选择性,主要是由于水热法中高温高压的环境使催化剂具有更多孔道和高比表面积,提高了材料对CO2的吸附量,使得甲醇选择性远高于其他手段制备的催化剂。总的来说,草酸络合沉淀法制备的催化剂具有大的铜比表面积进而具有最高的转化率,即便选择性稍弱,但其甲醇收率依然是最高的。

刘嘉惠[8](2016)在《微波辐射合成没食子酸烷基酯工艺优化及动力学研究》文中认为微波加热具有反应速率快、操作简便、副产物少、纯度高、清洁环保以及节约能源等特点,是一种极具价值和应用前景的技术,目前在化学领域有广泛的应用。是一种高效节能的制备方法。没食子酸烷基酯是非常重要的一类没食子酸衍生物具有良好的脂溶性和抗氧化性能,使其在食品、医药、轻功、化工等领域都有着十分广泛的应用,有很好的发展前景。本文采用微波辐射技术,以没食子酸、正辛醇、正戊醇为原料,对甲苯磺酸(PTSA)为催化剂,合成了没食子酸辛酯、没食子酸正戊酯。分别考察了催化剂对甲苯磺酸(PTSA)的用量、酸醇物质的量之比、反应温度、微波辐射时间等条件的改变对产物产率的影响作用,通过分析各个单独的因素讨论出了在利用微波法下合成AG的较优工艺条件。再利用正交试验方法,设计研究了微波下没食子酸正辛酯和没食子酸正戊酯的优化条件,最后得到了微波条件下各产物的较优工艺条件,0.03 mol没食子酸,对甲苯磺酸0.9 g、反应时间60 min、反应温度131℃、正辛醇与没食子酸的酸摩尔比13:1的条件下,没食子酸正辛酯最终产率达到89.26%,0.05 mol没食子酸,醇酸摩尔比13:1、对甲苯磺酸1.20 g、反应时间30 min、反应温度131℃的条件下,没食子酸正戊酯的最终产率达到90.23%。结果表明:微波具有加速反应的作用,大大缩短了反应时间,提高了反应速率。本文对油浴与微波辐射两种加热方式合成没食子酸正辛酯的动力学进行了研究与探讨。讨论了不同温度水平下的反应速率常数,对比微波辐射下与常规油浴加热下的反应活化能及指前因子,通过反应动力学研究证明了微波辐射对酯化反应有促进作用,体现了微波的“热效应”和“非热效应”。

许元军[9](2014)在《金属罐装危险液体检测仪的研制》文中提出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人们对于公共场所安全意识也在不断增强,因而促进了安检设备的发展,使得越来越多的研究人员投身于危险液体检测设备的研究。危险液体检测仪器采用的检测方法很多,包括介电常数法、电导法、超宽带脉冲微波反射法、热导法等,根据被检测液体容器性质不同,采用不同检测方法。由于液体热导率决定了液体性质,只需测得液体热导率即可判断液体具体性质,实现非接触式检测,因此检测金属容器中的液体时,热导法是最理想的检测方法。以热导法为检测方法,设计了金属罐装危险液体检测仪器,该检测仪器主要由采集模块部分、主控芯片控制处理部分、硬件电路部分、相关软件部分等组成。主要研究内容为:其一:针对液体热导率可以确定液体性质的特点,利用热导法,研制了金属罐装危险液体检测仪器并且成功实现危险液体检测功能。其二:针对热导法的相关原理进行深入研究,学习和掌握了加热材料以及热电偶传感器等领域的相关知识,科学合理设计了检测系统的采集模块,该模块不同于以往液体检测仪器相关部分设计思路,利用接近开关的特性,巧妙设计了自动启停开关,使得仪器实现自动启停功能,具有智能化、低耗能的特点。因此具有一定独特之处。其三:根据设计需要,选择了C8051F120作为检测仪器控制处理芯片,并针对检测仪器采集模块部分设计了基于C8051F120微控制器的控制、信号处理、人机交互、报警及显示等电路。其四:考虑检测仪器可能的使用环境情况,创新设计了POE供电模块,在不能提供电源直接供电的环境下,可通过网线在传输网络数据的同时实现对检测仪器的大功率供电工作。其五:设计搭建了检测仪器的功能验证实验和性能指标测试实验,通过科学合理的实验方法,充分验证了检测仪器的检测功能,同时根据得到的实验数据表明所设计的仪器达到了性能指标要求。本文经过深入研究,应用热导法设计的金属罐装危险液体检测仪器具有检测速度快、检测精度高、检测范围广、安全可靠、运行稳定,适用于检测金属容器内的各种液体,真正实现非接触式高效检测的特点,因此非常具有研究意义和实用价值。

于茜[10](2014)在《半导体纳米晶体CdS和CdTe的水相合成及其荧光性质的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半导体纳米晶体也可以称为量子点(QDs),由于其具有比较显着的量子尺寸效应、量子限域效应和较好的荧光效率而被广泛的研究。II-VI族半导体纳米晶体已经成为研究的重点,其中硫化镉(CdS)、碲化镉(CdTe)纳米晶体是一种由于量子尺寸效应的影响而产生优良荧光性质的无机材料。同时,II-VI族半导体纳米晶体在量子点激光器的制造、生物探针、生物标记、高效太阳能电池、发光二极管以及其它光学器件等方面都有重要的应用前景。传统的有机金属合成法制备的纳米晶体具有粒度分布窄、发光性能优良、尺寸可控等优点。但由于该方法使用了三正辛基氧化膦(TOPO)、二甲基镉(Cd(CH3)2)、三正辛基膦(TOP)、十八烷烯(ODE)等毒性大且价格昂贵的化学试剂,对环境污染严重,同时对科研人员有较大伤害,从而不利于大规模产业化生产。其它方法也由于各种原因不能达到绿色、节能、高效、高产的要求。本文采用“绿色”水相合成法制备出半导体纳米晶体,主要围绕以下两个部分进行研究:(1)首次采用微波水热法,用硫脲作为硫源,以巯基丙酸(MPA)为表面活性剂,在较低温度快速合成高质量球状银离子掺杂硫化镉半导体纳米晶体(CdS:Ag)。产物粒径较小、尺寸均匀。由于Ag离子的掺杂,使CdS纳米晶体荧光性质增强,可调范围由黄色至近红外区域,其荧光发射范围与未掺杂样品一起几乎覆盖整个可见光区。通过对样品进行粉末XRD测试,确定所得样品为立方闪锌矿结构、结晶度良好的目标CdS:Ag产物。产物的荧光性质优良,并具有良好的溶液稳定性和光稳定性,有利于长期稳定的存储,应用于各种荧光标记时可以长期暴露于强光下,满足了实验工作的稳定性和时效性的要求。通过XPS、EDS等测试的结果表明,其中掺杂离子Ag更偏向于取代Cd的位置从而显示出趋向+2价的特性。我们对反应温度和时间与掺杂CdS纳米晶体粒径、紫外吸收和荧光发射性质之间的规律进行研究:CdS:Ag半导体纳米晶体在反应时间一定时,紫外吸收峰和荧光发射峰会随反应温度的升高而发生红移,荧光强度先升高再下降,量子产率与荧光强度有着相同的趋势;当反应温度一定时,样品的荧光峰峰位随着反应时间的增加而逐渐红移,荧光强度有着相同的趋势,这与纳米晶体生长的规律及纳米晶体的小尺寸效应相符合。由于直接代谢荧光的发射波长与禁带宽度成反比,所以随着反应时间增长或温度升高,荧光发射光谱红移证明了纳米晶体的粒径的长大。随着纳米晶体粒径的增长晶体首先进入自由生长阶段,此时晶体缺陷与表面缺陷少,荧光强度随粒径增长而上升;晶体继续生长进入到竞相生长阶段,伴随着Ostwald熟化现象,纳米晶体粒径增长过大,使能量转换下降,从而荧光强度随着粒径的增长先上升后下降。最佳的反应条件为120℃,30min。(2)引入压力因素,在常温下使用HR-1B-2型LECO水热温度-压力装置,以巯基丙酸(MPA)为表面活性剂,首次于水相中高压水热合成高质量球状CdTe半导体纳米晶体,对样品产物进行了相关的测试和表征。通过粉末XRD测试确定所得样品均为结晶度较好的CdTe纳米晶体,为立方闪锌矿结构。产物中含有微量的硫化镉晶体,与常压条件下样品进行对比发现压力有助于合成更纯的CdTe纳米晶体。通过对荧光性质的变化的分析,了解压力条件能够加速纳米晶体的生长。与常压条件下样品的荧光性质进行对比,讨论压力对纳米晶体荧光性质及晶体结构产生的影响。测试表明,压力条件下样品荧光发射峰随时间红移且强度逐渐下降,而常压条件下样品荧光发射峰随时间红移但强度逐渐增强,荧光光谱随反应时间增长发生红移表明,晶体的粒径逐渐变大。同时反应时间相同的条件下压力条件下样品比常压条件下样品的荧光光谱更偏向红光区域,说明压力有助于纳米晶体粒径的生长。而压力条件下样品荧光强度下降说明压力不利于荧光强度的增强。当压力发生变化时,荧光发射峰的红移差随压力升高而逐渐下降,说明高压下反应初期纳米晶体的生长速度要较常压下快很多,但是随着时间的增加高压下纳米晶体的生长速度逐渐变缓慢,与常压下越来越接近。将压力作用于晶体生长的成核阶段和生长阶段,对得到的样品进行光谱分析,表明压力在晶体成核阶段对晶体结构和荧光性质有较大影响。

二、微波介电加热及其在化学中的应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微波介电加热及其在化学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1)微波技术在电化学储能材料制备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引言
    1.2 超级电容器概述
        1.2.1 超级电容器的发展
        1.2.2 超级电容器的结构和优点
        1.2.3 超级电容器的类别及储能机理
    1.3 超级电容器的电极材料
        1.3.1 炭材料
        1.3.2 导电聚合物材料
        1.3.3 金属化合物材料
    1.4 生物质基炭材料在电化学储能领域中的应用
    1.5 微波技术在超级电容器电极材料研究领域的应用
    1.6 本课题的选题依据和研究内容
        1.6.1 选题思路
        1.6.2 研究内容
第2章 实验试剂、仪器设备及材料表征和电化学测试方法
    2.1 实验试剂及仪器设备
        2.1.1 主要的实验药品
        2.1.2 主要的实验仪器设备
    2.2 材料的表征测试方法
        2.2.1 材料的比表面积及孔径分布测试(BET)
        2.2.2 扫描、透射电子显微镜(SEM、TEM)
        2.2.3 粉末X射线衍射仪(XRD)
        2.2.4 拉曼光谱仪(Raman)
        2.2.5 X射线光电子能谱仪(XPS)
        2.2.6 热重及差示扫描量热分析(TGA、DSC)
    2.3 电化学测试方法
        2.3.1 炭材料的电化学测试方法
        2.3.2 NiHPO_3·H_2O材料的电化学测试方法
        2.3.3 非对称超级电容器电化学测试方法
第3章 微波法制备氮磷共掺杂介孔炭材料及其电化学性能的研究
    3.1 引言
    3.2 实验部分
        3.2.1 氮磷共掺杂介孔炭材料的制备过程
        3.2.2 材料的表征
        3.2.3 电化学测试
    3.3 结果与讨论
        3.3.1 微波法制备氮磷共掺杂介孔炭材料的原理
        3.3.2 样品形貌分析
        3.3.3 样品的氮气吸附分析
        3.3.4 样品的拉曼分析
        3.3.5 样品的XRD分析
        3.3.6 样品的XPS分析
    3.4 样品的电化学性能研究
        3.4.1 三电极测试体系中电化学性能
        3.4.2 两电极测试体系中电化学性能
        3.4.3 胆碱电解液中电化学性能的研究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强极性非水溶剂辅助微波法制备氮磷共掺杂微孔炭材料及电化学性能研究
    4.1 引言
    4.2 实验部分
        4.2.1 氮磷共掺杂微孔炭材料的制备过程
        4.2.2 材料的表征
        4.2.3 电化学测试
    4.3 结果与讨论
        4.3.1 强极性非水溶剂辅助微波法制备工艺条件的优化
        4.3.2 强极性非水溶剂辅助微波法制备微孔炭材料的原理
        4.3.3 样品TGA/DSC测试分析
        4.3.4 样品形貌分析
        4.3.5 样品的氮气吸附分析
        4.3.6 样品的XRD和拉曼分析
        4.3.7 所制备的样品的XPS分析
    4.4 所制备的样品电化学性能研究
        4.4.1 三电极测试体系中的电化学性能
        4.4.2 两电极测试体系中的电化学性能
        4.4.3 离子液体中电化学性能的研究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NiHPO_3·H_2O材料的微波法制备及其电化学性能研究
    5.1 引言
    5.2 实验部分
        5.2.1 NiHPO_3·H_2O材料的制备过程
        5.2.2 材料的表征
        5.2.3 电化学测试
    5.3 结果与讨论
        5.3.1 样品形貌分析
        5.3.2 样品的孔结构及比表面积分析
        5.3.3 样品的XRD分析
        5.3.4 样品的XPS分析
    5.4 所制备的样品电化学性能研究
        5.4.1 三电极测试体系下的电化学性能
        5.4.2 两电极测试体系下的电化学性能
    5.5 本章小结
结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A 攻读学位期间所发表的学术论文

(2)微波合成氯乙酸新工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前言
    1.1 氯乙酸概述
        1.1.1 氯乙酸的物理化学性质
        1.1.2 氯乙酸的生产及应用
    1.2 氯乙酸合成技术方法
        1.2.1 三氯乙烯硫酸水解法
        1.2.2 氯乙醇氧化法
        1.2.3 氯乙酰氯水解法
        1.2.4 乙酸催化氯化法
        1.2.5 氯乙酸反应机理及动力学模型研究
    1.3 氯乙酸生产工艺
        1.3.1 乙酸间歇氯化法合成氯乙酸
        1.3.2 乙酸连续氯化法合成氯乙酸
        1.3.3 国内氯乙酸行业技术发展方向
    1.4 微波有机合成研究
        1.4.1 微波技术简介
        1.4.2 微波加热在有机化学反应中的应用
    1.5 化工过程能量利用基础理论方法
        1.5.1 ?计算方法
        1.5.2 物理?计算
        1.5.3 化学?的计算
        1.5.4 混合?的计算
        1.5.5 物流?的计算
        1.5.6 热?的计算
        1.5.7 化工模型?分析过程
    1.6 选题意义和研究内容
        1.6.1 研究现状和意义
        1.6.2 研究内容
第二章 油浴加热合成氯乙酸
    2.1 实验材料与装置
        2.1.1 实验试剂与仪器
        2.1.2 实验装置
        2.1.3 乙酸及其氯代产物的处理与检测
    2.2 实验方案设计
    2.3 实验结果与讨论
        2.3.1 反应温度对氯化反应的影响
        2.3.2 催化剂用量对氯化反应的影响
        2.3.3 氯气流量对氯化反应的影响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微波合成氯乙酸
    3.1 实验试剂与仪器
        3.1.1 主要试剂
        3.1.2 实验装置
    3.2 实验方案设计
    3.3 结果与讨论
        3.3.1 反应温度对氯化反应的影响
        3.3.2 微波功率对氯化反应的影响
        3.3.3 催化剂用量对乙酸氯化反应的影响
        3.3.4 小结1
    3.4 油浴与微波合成氯乙酸对比
        3.4.1 90℃催化剂量对氯化反应影响对比
        3.4.2 100℃催化剂量对氯化反应影响的对比
        3.4.3 110℃催化剂量对氯化反应影响的对比
        3.4.4 120℃催化剂量对氯化反应的影响对比研究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乙酸氯化合成氯乙酸宏观动力学
    符号说明
    4.1 动力学模型建立求解
        4.1.1 建模准备
        4.1.2 动力学估值计算策略
        4.1.2.1 参数估值优化算法的选择
        4.1.3 不同反应机理的判定
    4.2 动力学模型的建立
        4.2.1 单个修正项的动力学模型的建立
        4.2.2 考虑乙酰氯的挥发损失的影响
        4.2.3 考虑多个修正项的动力学模型的建立
        4.2.4 微波合成氯乙酸动力学模型的总结
    4.3 油浴合成氯乙酸的宏观动力学模型的建立
    4.4 微波与油浴动力学对比
        4.4.1 宏观动力学参数估值对比
        4.4.2 反应活化能的对比
        4.4.3 反应速率对比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乙酸氯化合成氯乙酸系统?分析
    5.1 工艺模拟与?分析方法
        5.1.1 全局物性方法的选择
        5.1.2 工艺模型操作单元的选择
        5.1.3 工艺系统?分析
    5.2 现有工艺流程模型的模拟与分析
        5.2.1 乙酸间歇氯化法合成氯乙酸工艺
        5.2.2 乙酸连续氯化法合成氯乙酸工艺
        5.2.3 间歇法和连续法工艺对比研究
    5.3 改进乙酸连续氯化法合成氯乙酸工艺的模拟与分析
        5.3.1 改进乙酸连续氯化法合成氯乙酸工艺过程
        5.3.2 模拟与优化
        5.3.3 结果与分析
    5.4 改进乙酸连续氯化法合成氯乙酸工艺的集成
        5.4.1 循环连续乙酸氯化法合成氯乙酸工艺模拟
        5.4.2 结果与讨论
    5.5 四种工艺的比较
        5.5.1 四种工艺系统?损失对比
        5.5.2 四种工艺系统物料用量分析
        5.5.3 四种工艺系统公用工程用量分析
    5.6 本章小结
结论和展望
    主要结论
    建议和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研究成果
附录A
    课题研究中符号含义
附录B
    MATLAB计算程序

(3)共价有机框架材料单晶的生长、结构及成晶机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晶体工程与超分子化学
    1.2 共价有机框架材料
        1.2.1 DCC及其在COFs材料中的应用
        1.2.2 网络化学及拓扑概念在COFs材料中的应用
    1.3 COFs材料的结构分析
        1.3.1 COFs材料的X-射线晶体学
        1.3.2 电子晶体学在COFs中的应用
        1.3.3 扫描隧道显微镜
    1.4 COFs材料的结晶性
        1.4.1 合成条件的优化
        1.4.2 调控层间相互作用力
        1.4.3 保护基策略
        1.4.4 调节可逆反应的化学平衡
        1.4.5 晶种法
    1.5 单晶和单晶COFs
第二章 COFs单晶的生长
    2.1 前言
        2.1.1 分子筛单晶的合成
        2.1.2 MOFs大单晶的合成
        2.1.3 COFs单晶生长的设计思路
    2.2 实验部分
        2.2.1 试剂与仪器
        2.2.2 COFs的单晶生长
    2.3 结果与讨论
        2.3.1 LZU-111单晶的表征
        2.3.2 LZU-112单晶的表征
        2.3.3 LZU-300单晶的表征
        2.3.4 LZU-303单晶的表征
    2.4 本章结论
第三章 单晶COFs的结构解析与精修
    3.1 前言
        3.1.1 课题的提出
        3.1.2 文献调研
    3.2 实验部分
        3.2.1 试剂、仪器和方法
        3.2.2 COFs的单晶X-射线衍射实验
        3.2.3 COFs单晶的旋转电子衍射结构
    3.3 讨论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COFs中嵌套异构的研究和控制
    4.1 前言
        4.1.1 课题的提出
        4.1.2 文献调研
        4.1.3 设计思路
    4.2 实验部分
        4.2.1 试剂与仪器
        4.2.2 COF-300嵌套异构体的控制合成和表征
        4.2.3 COF-300嵌套异构体的结构确定
        4.2.4 COF-303嵌套异构体的控制合成和表征
    4.3 结果与讨论
        4.3.1 结构差异的讨论
        4.3.2 反应条件的讨论
        4.3.3 能量差异的计算和讨论
        4.3.4 COFs中其他潜在的异构现象
        4.3.5 COF-300异构体的气体吸附性质
    4.4 本章结论
第五章 dia-cN结构嵌套层数的计算方法
    5.1 前言
        5.1.1 课题的提出
        5.1.2 文献调研
    5.2 实验部分
    5.3 结果与讨论
        5.3.1 普适性验证
        5.3.2 其他拓扑的嵌套结构分析
    5.4 本章结论
第六章 COFs在客体分子作用下的结构变化
    6.1 前言
        6.1.1 课题的提出
        6.1.2 文献调研
    6.2 实验部分
        6.2.1 仪器和方法
        6.2.2 实验内容和数据分析
    6.3 结果与讨论
        6.3.1 结构差异的讨论
        6.3.2 能量差异的讨论
    6.4 本章结论
第七章 不同尺寸COFs单晶的可控合成和表征
    7.1 前言
    7.2 实验部分
        7.2.1 仪器和方法
        7.2.2 LZU-111不同尺寸单晶的可控合成
        7.2.3 LZU-300不同尺寸单晶的可控合成
        7.2.4 LZU-112纳米晶的合成尝试
        7.2.5 LZU-303纳米晶的合成
    7.3 结果与讨论
        7.3.1 LZU-111不同尺寸单晶的比较表征
        7.3.2 LZU-300不同尺寸单晶的比较表征
    7.4 本章总结
第八章 COFs成晶机理探究
    8.1 前言
        8.1.1 课题的提出
        8.1.2 文献调研
    8.2 实验部分
        8.2.1 仪器与方法
        8.2.2 .苯胺调制反应的过程
        8.2.3 添加其他单胺作Modulator
        8.2.4 添加单醛作Modulator
        8.2.5 COF-320的Modulator合成和与机理有关的研究
    8.3 结果与讨论
        8.3.1 苯胺调制反应的过程
        8.3.2 添加其他单胺作Modulator的实验结果与讨论
        8.3.3 添加单醛作Modulator的实验结果讨论
        8.3.4 COF-320的表征结果
    8.4 本章总结
第九章 COFs材料中亚胺键的还原和氧化
    9.1 前言
        9.1.1 课题的提出
        9.1.2 文献调研
    9.2 实验部分
        9.2.1 试剂与仪器
        9.2.2 还原实验和还原后材料的表征
        9.2.3 氧化实验和氧化后材料的表征
    9.3 讨论
    9.4 本章结论
第十章 本文总结
参考文献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
致谢
附录

(4)微波水热法制备SrMoO4粉体及其电化学性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1 实验方法
    1.1 Sr Mo O4粉体的制备
    1.2 Sr Mo O4-SSZ阳极单电池的制备
    1.3 样品表征
2 结果与讨论
    2.1 Sr Mo O4前驱体的差热分析
    2.2 粉体的晶相分析
    2.3 Sr Mo O4粉体的显微形貌表征
    2.4 Sr Mo O4-SSZ阳极单电池的电性能测试
    2.5 EIS拟合分析
    2.6 Sr Mo O4-SSZ阳极还原前后XRD表征
3 结论

(5)微波辐射活化过硫酸钾降解罗丹明B影响因素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课题研究背景
    1.2 过硫酸盐高级氧化技术
        1.2.1 过硫酸盐氧化降解有机物的机理
        1.2.2 过硫酸盐活化的研究现状
        1.2.3 过硫酸盐高级氧化的应用
    1.3 微波化学研究现状
        1.3.1 微波性质简述
        1.3.2 微波化学应用现状
        1.3.3 微波活化过硫酸盐研究现状
    1.4 本论文研究的目的和内容
第2章 实验材料与方法
    2.1 实验试剂与仪器
    2.2 实验原理与方法
    2.3 微波处理设备的设计与运行
    2.4 水样分析测试方法
        2.4.1 罗丹明B浓度的测定
        2.4.2 总有机碳的测定
        2.4.3 过硫酸盐的测定
第3章 微波-过硫酸钾体系工艺条件研究
    3.1 微波运行方式对体系氧化效果的影响
    3.2 反应条件对体系氧化效果的影响
        3.2.1 过硫酸钾浓度对罗丹明B脱色率的影响
        3.2.2 初始pH对罗丹明B脱色率的影响
        3.2.3 罗丹明B初始浓度对其脱色率的影响
    3.3 催化剂对体系氧化效果的影响
        3.3.1 微波与均相催化剂的协同作用
        3.3.2 微波与过渡金属氧化物的协同作用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微波辐射对体系的影响效应研究
    4.1 微波辐射致热效应研究
        4.1.1 微波升温模式
        4.1.2 微波有效能量利用率
    4.2 微波辐射非致热效应研究
    4.3 微波与催化剂的协同催化效应分析
        4.3.1 动力学计算
        4.3.2 协同作用机理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微波辐射体系动力学及活化机理分析
    5.1 微波辐射高温环境表观动力学研究
        5.1.1 研究方法
        5.1.2 无催化剂体系
        5.1.3 催化剂体系
    5.2 参与反应的主要自由基研究
    5.3 反应过程基团分析
    5.4 微波辐射对反应体系作用分析
    5.5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6)超声辅助下液相共沉淀法制备掺镝铁氧体纳米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1 文献综述
    1.1 铁氧体纳米晶的介观效应
        1.1.1 表面效应
        1.1.2 小尺寸效应和量子尺寸效应
        1.1.3 库仑阻塞效应和宏观量子隧道效应
    1.2 铁氧体纳米晶的磁学性能
        1.2.1 超顺磁性和单磁畴性
        1.2.2 矫顽力
    1.3 铁氧体磁性纳米晶的制备方法
        1.3.1 液相共沉淀法
        1.3.2 水热法
        1.3.3 溶胶-凝胶法
        1.3.4 气相沉积法
        1.3.5 固相合成法
        1.3.6 生物合成法
    1.4 纳米晶磁颗粒的应用
        1.4.1 纳米晶磁颗粒在磁性液体方面的应用
        1.4.2 纳米晶磁颗粒在生物医学方面的应用
        1.4.3 纳米晶磁颗粒在催化剂方面的应用
        1.4.4 纳米晶磁颗粒在去污与污水处理方面的应用
        1.4.5 纳米晶磁颗粒在微波吸收材料方面的应用
    1.5 铁氧体纳米晶的稀土掺杂
    1.6 超声技术及其在化学中的应用
    1.7 课题的研究内容及创新点
        1.7.1 主要研究内容
        1.7.2 在理论及应用方面的意义
        1.7.3 采用的技术路线
2 固态掺镝铁氧体磁颗粒的制备及表征
    2.1 实验材料及仪器
        2.1.1 实验材料
        2.1.2 实验仪器
    2.2 实验操作过程
    2.3 样品的表征与分析
        2.3.1 实验过程参数分析
        2.3.2 样品的XRF测试与正交实验分析
3 掺镝铁氧体纳米晶的表面修饰
    3.1 铁氧体纳米晶的表面修饰
    3.2 表面修饰的铁氧体纳米晶的表征
        3.2.1 掺镝铁氧体纳米晶粉体的XRD分析
        3.2.2 掺镝铁氧体纳米晶粉体的VSM分析
4 超声辅助下掺镝铁氧体纳米晶粉体的制备与表征
    4.1 掺镝铁氧体纳米晶粉体的制备
    4.2 掺镝铁氧体纳米晶的表征与分析
        4.2.1 掺镝铁氧体纳米晶的XRD分析
        4.2.2 掺镝铁氧体纳米晶的磁性能分析
5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及读研期间主要科研成果

(7)CuO-ZnO-ZrO2的微波辅助法制备及其催化CO2加氢制甲醇反应性能(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引言
    1.2 C0_2加氢制甲醇的反应机理
    1.3 CO_2加氢制甲醇催化剂的研究进展
        1.3.1 甲醇合成催化剂活性组分的种类
        1.3.2 载体与助剂的影响
        1.3.3 催化剂的制备方法
    1.4 微波在催化剂制备中的应用
    1.5 论文选题意义和研究内容
        1.5.1 论文选题意义
        1.5.2 论文研究内容
第2章 实验部分
    2.1 试剂、原料和仪器
        2.1.1 实验试剂
        2.1.2 实验中所用气体
        2.1.3 实验中所用仪器
    2.2 催化剂的制备
    2.3 催化剂的表征
        2.3.1 X-射线衍射仪分析(XRD)
        2.3.2 N_2吸脱附
        2.3.3 透射电镜(TEM)
        2.3.4 程序升温还原(H_2-TPR)
        2.3.5 H_2-TPD
        2.3.6 CO_2-TPD
        2.3.7 原子吸收光谱分析(AAS)
        2.3.8 X射线光电子能谱分析(XPS)
        2.3.9 金属铜比表面积(S_(Cu))的测定
    2.4 催化剂的反应性能评价
        2.4.1 评价装置及流程
        2.4.2 实验操作步骤
        2.4.3 产物分析
第3章 老化方式对共沉淀法制备CuO-ZnO-ZrO_2催化剂的影响
    3.1 引言
    3.2 催化剂的制备
    3.3 催化剂的表征结果
        3.3.1 XRD
        3.3.2 N_2吸脱附与S_(Cu)
        3.3.3 TEM
        3.3.4 AAS和XPS
        3.3.5 H_2-TPR
        3.3.6 H_2-TPD
        3.3.7 CO_2-TPD
    3.4 催化剂的反应性能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溶剂效应对微波沉淀法制备CuO-ZnO-ZrO_2催化剂的影响
    4.1 引言
    4.2 催化剂的制备
    4.3 催化剂的表征结果
        4.3.1 XRD
        4.3.2 N_2吸脱附与S_(Cu)
        4.3.3 AAS和XPS
        4.3.4 H_2-TPR
        4.3.5 H_2-TPD
        4.3.6 CO_2-TPD
    4.4 催化剂的反应性能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水热温度对微波水热法制备CuO-ZnO-ZrO_2催化剂的影响
    5.1 引言
    5.2 催化剂的制备
    5.3 催化剂的表征结果
        5.3.1 XRD和N_2吸脱附
        5.3.2 SEM和EDX
        5.3.3 AAS和XPS
        5.3.4 TPR
        5.3.5 H_2-TPD
        5.3.6 CO_2-TPD
    5.4 催化剂的反应性能
    5.5 本章小结
第6章 微波在甲醇合成催化剂不同制备方法中的应用
    6.1 引言
    6.2 催化剂的制备
        6.2.1 草酸沉淀法
        6.2.2 柠檬酸溶胶凝胶法
        6.2.3 氨水水热法
        6.2.4 尿素均匀沉淀法
    6.3 催化剂的表征结果
        6.3.1 XRD与N_2吸脱附
        6.3.2 AAS和XPS
        6.3.3 H_2-TPR
        6.3.4 H_2-TPD
        6.3.5 CO_2-TPD
    6.4 催化剂的反应性能
    6.5 本章小结
第7章 全文总结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8)微波辐射合成没食子酸烷基酯工艺优化及动力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课题研究背景和意义
    1.2 微波辐射技术
        1.2.1 微波辐射技术原理
        1.2.2 微波辐射合成的特点
        1.2.3 微波辐射加热技术的研究进展
    1.3 没食子酸烷基酯的应用与研究
        1.3.1 没食子酸烷基酯
        1.3.2 没食子酸烷基酯的研究目的与意义
        1.3.3 微波辐射发在没食子酸烷基酯中的应用
        1.3.3.1 微波法合成没食子酸乙酯
        1.3.3.2 微波法合成没食子酸丙酯
        1.3.3.3 微波法合成没食子酸丁酯
        1.3.3.4 微波法合成没食子酸戊酯
        1.3.3.5 微波法合成没食子酸辛酯
        1.3.3.6 微波法合成没食子酸月桂酯
    1.4 课题研究内容与目标
第二章 微波辅助法制备没食子酸辛酯
    2.1 没食子酸辛酯的性质及用途
    2.2 仪器与试剂
        2.2.1 实验主要仪器
        2.2.2 实验主要试剂
    2.3 实验方案设计
        2.3.1 实验原理
        2.3.2 微波反应器工作原理
        2.3.3 微波反应器的参数设定
    2.4 没食子酸辛酯的制备过程
    2.5 结果与讨论
        2.5.1 催化剂用量对没食子酸辛酯收率的影响
        2.5.2 醇酸摩尔比对没食子酸辛酯收率的影响
        2.5.3 反应温度对没食子酸辛酯收率的影响
        2.5.4 反应时间对没食子酸辛酯收率的影响
        2.5.5 正交试验
    2.6 产品分析
第三章 微波辅助法制备没食子酸戊酯
    3.1 没食子酸戊酯的性质与用途
    3.2 仪器与试剂
        3.2.1 实验主要仪器
        3.2.2 实验主要试剂
        3.2.3 微波反应器的参数设定
    3.3 没食子酸正戊酯的制备过程
    3.4 结果与讨论
        3.4.1 催化剂用量对没食子酸戊酯收率的影响
        3.4.2 醇酸摩尔比对没食子酸戊酯收率的影响
        3.4.3 反应温度对没食子酸戊酯收率的影响
        3.4.4 反应时间对没食子酸戊酯收率的影响
        3.4.5 正交试验
第四章 没食子酸辛酯的动力学研究
    4.1 酯化反应的动力学研究
        4.1.1 均相酯化反应动力学模型
        4.1.2 非均相酯化反应动力学模型
    4.2 动力学方程的建立方法
        4.2.1 积分法
        4.2.2 微分法
    4.3 没食子酸辛酯的动力学研究
        4.3.1 没食子酸辛酯动力学模型基本假设
        4.3.2 研究方法
        4.3.3 结果与讨论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个人简介

(9)金属罐装危险液体检测仪的研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 国内外发展现状
    1.3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及创新点
第二章 检测方法原理
    2.1 非金属容器内液体检测方法
        2.1.1 介电常数法
        2.1.2 电导率法
        2.1.3 超宽带脉冲微波反射法
    2.2 金属容器内液体检测方法
        2.2.1 X 射线法
        2.2.2 热导法
    2.3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检测仪器整体设计及组成
    3.1 总体设计方案
    3.2 工作原理及性能指标
    3.3 检测仪器各部分组成及说明
        3.3.1 采集模块设计
        3.3.2 检测仪器硬件电路设计
        3.3.3 检测仪器软件设计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检测仪器采集模块设计
    4.1 采集模块介绍
    4.2 采集模块加热部分设计
        4.2.1 加热材料介绍
        4.2.2 采集模块加热材料选择
        4.2.3 采集模块加热部分相关设计
    4.3 采集模块传感器部分设计
        4.3.1 传感器介绍
        4.3.2 采集模块传感器选择
        4.3.3 采集模块传感器部分相关设计
    4.4 采集模块启停开关设计
        4.4.1 接近开关介绍
        4.4.2 采集模块启停开关选择
        4.4.3 采集模块启停开关设计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检测仪器硬件电路设计
    5.1 检测仪器主控芯片电路设计
        5.1.1 C8051F120 芯片介绍
        5.1.2 主控芯片工作电路设计
        5.1.3 主控芯片复位电路设计
    5.2 检测仪器其他主要电路设计
        5.2.1 电源电路设计
        5.2.2 JTAG 电路设计
        5.2.3 AD595 温度补偿电路设计
        5.2.4 串口通信电路设计
        5.2.5 报警电路设计
        5.2.6 按钮电路设计
        5.2.7 IGBT 驱动电路设计
    5.3 创新 POE 电路设计
        5.3.1 POE 协议标准和原理介绍
        5.3.2 POE 系统构成
        5.3.3 POE 供电工作过程
        5.3.4 POE 芯片介绍
        5.3.5 POE 供电电路设计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检测仪器软件设计
    6.1 微处理器控制部分
        6.1.1 控制程序流程图
        6.1.2 外部晶振工作 C 语言程序
    6.2 数据分析处理程序
    6.3 人机交互程序
        6.3.1 液晶显示程序
        6.3.2 按键处理程序
    6.4 本章小结
第七章 实验数据处理及分析
    7.1 仪器检测实验
    7.2 仪器实验数据分析
    7.3 实验结论
    7.4 本章小结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A 检测仪器俯视、侧视图
附录B 液晶显示图
附录C PCB 板图
攻读硕士期间取得的成果

(10)半导体纳米晶体CdS和CdTe的水相合成及其荧光性质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纳米晶体及半导体纳米晶体简介
        1.1.1 引言
    1.2 纳米材料的特殊性质
        1.2.1 量子尺寸效应
        1.2.2 纳米晶体的表面效应
        1.2.3 宏观量子隧道效应
    1.3 半导体纳米晶体材料及其光学特性
        1.3.1 半导体纳米晶体简介
        1.3.2 半导体纳米晶体的光学特性
    1.4 半导体纳米晶体的合成方法
        1.4.1 水热-溶剂热合成
        1.4.2 微乳法及反向微乳法
        1.4.3 有机金属合成法
        1.4.4 微波法
本论文的研究思路
第二章 微波辐射-水热合成 CdS:Ag 掺杂半导体纳米晶体和光学性质的研究
    2.1 背景介绍
    2.2 实验部分
        2.2.1 实验原料
        2.2.2 实验和测试仪器
        2.2.3 未掺杂硫化镉 CdS 纳米晶体
        2.2.4 硫化镉掺银离子 CdS:Ag 纳米晶体
    2.3 结果与讨论
        2.3.1 物相和元素分析
        2.3.2 形貌和结构分析
        2.3.3 光谱性质分析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高压条件下水热合成 CdTe 及其荧光性质的研究
    3.1 引言
    3.2 实验部分
        3.2.1 实验药品
        3.2.2 实验仪器
        3.2.3 实验所用的表征方法和条件
        3.2.4 实验步骤
    3.3 物相和元素分析
        3.3.1 物相表征
        3.3.2 形貌和结构分析
    3.4 结果和讨论
        3.4.1 荧光性质讨论
        3.4.2 压力对晶体生长的影响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结论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致谢

四、微波介电加热及其在化学中的应用(论文参考文献)

  • [1]微波技术在电化学储能材料制备中的应用[D]. 王昱霖. 兰州理工大学, 2020(12)
  • [2]微波合成氯乙酸新工艺研究[D]. 缑利胜. 河南大学, 2019(01)
  • [3]共价有机框架材料单晶的生长、结构及成晶机理研究[D]. 马天琼. 兰州大学, 2018(08)
  • [4]微波水热法制备SrMoO4粉体及其电化学性探讨[J]. 程亮,林囿辰,罗凌虹,吴也凡. 中国陶瓷, 2017(12)
  • [5]微波辐射活化过硫酸钾降解罗丹明B影响因素研究[D]. 刘悦. 哈尔滨工业大学, 2017(01)
  • [6]超声辅助下液相共沉淀法制备掺镝铁氧体纳米晶[D]. 杨冲. 安徽理工大学, 2017(10)
  • [7]CuO-ZnO-ZrO2的微波辅助法制备及其催化CO2加氢制甲醇反应性能[D]. 黄冲. 上海应用技术大学, 2017(02)
  • [8]微波辐射合成没食子酸烷基酯工艺优化及动力学研究[D]. 刘嘉惠. 湘潭大学, 2016(02)
  • [9]金属罐装危险液体检测仪的研制[D]. 许元军. 成都理工大学, 2014(04)
  • [10]半导体纳米晶体CdS和CdTe的水相合成及其荧光性质的研究[D]. 于茜. 吉林大学, 2014(10)

标签:;  ;  ;  ;  ;  

微波介质加热及其在化学中的应用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