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地方人大常委会行使任免权应把好“三关”(论文文献综述)
程红[1](2004)在《我国地方人大人事任免权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我国地方人大(的人事任免权,是指地方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以下简称地方人大及其常委会)依照宪法和法律规定的权限和程序,选举、任命、罢免国家机关组成人员及其他公职人员的权力。它是地方人大的四项基本职权之一。地方人大依法行使人事任免权是由我国的国体和政体所决定的;是依法治国的必然要求;体现了我国人民当家作主,管理国家事务的重要原则。依法正确行使人事任免权,对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贯彻执行党的组织路线、干部路线和实现党的组织意图;保证人事决策的民主化、科学化及促进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各项事业的发展都具有重要的意义。但目前,对地方人大人事任免权系统的理论研究还不够,而操作层面探讨地方人大在实际中所遇到的问题的研究也还比较零散,远远不能适应现阶段地方人大的发展需要。因此,加强对地方人大的人事任免权的研究具有重大理论和实践意义。本文坚持理论与实际相结合、中西比较研究相结合的原则,系统、全面、深入地分析了我国地方人大的人事任免权。全文共分为三个部分,首先以理论分析为起点,系统阐述了地方人大行使人事任免权的程序、原则、特点及其重要意义和作用。然后借助理论研究的基础,联系地方人大行使人事任免权的实践,全面梳理了当前地方人大在实际行使人事任免权过程中所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其产生的原因。最后,坚持理论和实际相结合的原则,在借鉴和比较西方发达国家在此方面的一些做法的基础上,对理顺党与人大的关系、完善人事任免程序、加快人事任免的法治建设及加强地方人大自身建设等方面深入提出了相应的完善措施。
申坤[2](2013)在《中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历史变迁研究》文中研究指明中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之一。中国人大制度在中国政治生活和政治发展的显赫地位,以及其本身发展的曲折性和紧迫性,奠定人大制度研究在制度研究领域中的重要地位。本文所要回答的问题是:中国人大制度地位设计的至上性与制度实际运行中的缺乏自主性之间的矛盾是怎样形成的?有哪些因素导致了人大制度运行的实际空间与宪法中规定的制度空间不符合?我们可以从哪些方面去进行人大制度的完善与创新以此推动中国的民主化进程?本文试图以人大制度的历史变迁为研究对象,以过程研究和比较研究为切入点,运用历史制度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方法论,来回答导致人大制度制度空间与实际空间不相符合的根本原因。本研究不拘于宏观的制度与政体的研究,也不困于微观的制度规则的演变,而是从中观层面从制度本身出发,以制度作为自变量和因变量两种角色来观察制度与情境、理念、行为之间的互动关系。本文以情境、理念、行为和制度本身四个变量作为制度纵向变迁过程和中西代议制度横向比较的四个维度,从而解读、确认和探索人大制度空间的演变问题。本文由正文五章和结语组成。第一章是绪论,主要介绍研究的问题和意义,国内外研究现状,核心假设、研究的逻辑与框架及文章的主要概念。最后提出本文的预期创新点和难点,对论文的整体框架和方向作简单的交代。第二章主要介绍中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含义与发展历程。首先,介绍了中国人大制度的内涵,它既是我国的政权组织形式,又是根本政治制度,从制度的内涵出发,人大制度的含义至少包括三个内容:人大制度的组织结构、人大制度的规则体系、人大制度的权力结构。其次,介绍了人大制度的发展历程,按时间宏观上划分为人大制度的生成(1954以前到1954年),人大制度的调适(1954-1976),人大制度的发展(1976-至今)三个阶段。其中在人大制度的调适阶段包括四个时期,分别是:1954-1957年人大制度的初步探索、1957-1966年人大制度的曲折发展、1966-1976人大制度的严重践踏、1975年全国四届人大一次会议的召开标志着人大制度根基尚存。第三章是中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历史变迁的原因分析。本章主要以纵向历史研究和动态分析为主,剖析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三个发展阶段中,各种变量与人大制度本身之间的互动关系,对制度发展产生怎样的影响和作用。首先,人大制度变迁与社会情境的变化。人大制度的生成是与国家的构建,奠定新政权的合法性的国内外社会情境联系在一起的;人大制度在经历了短暂的巩固发展后又陷入瘫痪,这是与当时高度的政治动员下的国家对社会的完全控制的政治环境分不开的;人大制度历经挫折实现恢复发展则有赖于改革开放基础上经济民主法治的政治环境的形成。其次,人大制度变迁与思想理念的转型。人大制度的生成是与马列主义的政权建设理论和代议制思想分不开的,而人大制度异变是与当时主流意识形态教条化和无产阶级专政下继续革命的理论联系在一起的,人大制度实现发展和成长则是与意识形态的与时俱进相伴而行。第三,人大制度变迁与政治主体行为的转变。人大制度的生成是在中国近代历史各种政治力量相互冲突的背景下,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探索适合中国民主道路的实践性产物;同时,它又是新观念为精英和大众所接受并按照马克思主义价值体系自上而下设计的国家政权组织形式,因此,人大制度的最初设计离不开毛泽东对人大制度的构思和中国革命实践。但人大制度的异变也与领袖权威勃发膨胀密切联系,客观上导致制度自主性的缺失,最终人大制度的恢复发展依然依赖中国共产党对革命党和领导党、执政党角色的认识和转变。最后,人大制度变迁中制度自身的路径依赖。人大制度与政党的关系,以及人大制度的权威性和组织活动原则一定程度上存在自上而下设计的成分,但必须清楚的看到,在学习效应和路径依赖的作用下,人大制度在实际运行中缺乏独立性和自主性是由来已久的,早有积淀的。第四章是变迁视角下中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与西方议会制度的比较。从横向类比的角度看西方议会制度与中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异同,比较点的选择依然是与制度密切相关的四个变量:制度-情境、制度-理念、制度-行为、制度本身。首先,社会情境视角下,中国的代议制度是近代以来政治冲突演变下的舶来品,而西方的代议制度是资产阶级革命后对古代民主制度的传承;其次,思想理念视角下,中国的代议制度是以“人性善”“权力合”“通上下”的思想理念为基础的,而西方的代议制度是与“人性恶”“权力分”“限权力”的思想理念紧密联系。第三,政治主体行为视角下,中西代议制度的比较主要是表现在代表或议员的选举制度和代议机关与政党关系的不同。最后,中西代议制度本身的比较主要体现在规则体系、组织结构和权力地位的不同,中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无分权有分工、设有常设权力机构、拥有根本权力,而西方议会制度是分权制衡、议会党团、只拥有立法权的代议制度。第五章中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历史变迁的理论反思及前景展望。中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模式是政党、民主与法治三个角色相互倚仗、有效协调,实现党的权力、人民权力与国家权力三者的有机统一,中国特色的民主政治发展道路或民主政治理论的关键问题就是解决好三者“有机统一”这一最根本的问题。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就是实现三者有机统一的制度载体,它并不是象西方学说形容的那样完全“僵硬”的体制,而是一套能够适应内外环境的持续变迁,并根据环境变迁来调整自身形式的富有弹性和发展空间的制度形式。人大制度必以其四大权力构架为基础,实现自身组织结构、制度安排的完善和创新,人大制度的实际空间与制度空间渐趋一致的过程,将成为中国政治发展的根本助动力,推动中国民主化进程。第六章结语。中国人大制度不仅是观察中国政治生活变迁的重要线索,而且是现代国家治理的重要制度平台、是中国共产党探索大国治理的制度载体,它的成长发展将深刻影响中国政治生活的轨迹,当前的中国转型社会下的“善治”更需要人大制度成为名符其实的“善制”。
熊辉[3](2005)在《中国共产党依法执政研究》文中认为依法执政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总结,是法治时代的必然要求,也为党的建设指引了新的方向。正是基于这样的认识,本文系统地论述了依法执政的意义、目标和途径及实现条件。即要做到依法执政,必须做到三个“依法”。即要做到依法授权;要做到依法用权;要做到依法监督。这三个“依法”,是论文的“核”。要做到依法执政,还必须创造几个条件、处理好几个关系。 本论文共分六章。 第一章是依法执政的提出和意义,涉及依法执政的内涵的理论分析、依法执政的由来,及依法执政的意义。党依法执政是指党依法执掌国家领导权,依法对国家事务进行政治领导、思想领导和组织领导,保证国家权力围绕人民利益而运行。依法执政是党在正确总结了国外执政党和党执政经验和教训的基础上而提出来的,因而具有重大的意义,即依法执政是党的执政方式的重大发展;依法执政是法治时代的根本要求;依法执政是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必然要求;依法执政是党的建设的现实要求和新指灯。 第二章从历史和理论的高度探讨了依法授权对依法执政的重要意义、古今中外的授权形式;分析了执政合法性对政党特别是对中国共产党的重要性,虽然中国共产党的执政合法性正在增强,但人民的授权不是一劳永逸,也面临挑战,而依法执政是追加中国共产党执政合法性的形式要件;探讨了民主选举是政党获得人民授权而执政的合法途径,中国共产党是通过民主选举途径进入国家政权组织获得执政权力而成为执政党的,但现实中人民通过人民代表大会进行授权的路径不顺畅,必须要构建、疏通和创新人民依法授权的路径,实现人民直接授权。 第三章主要探讨了执政党依法用权的问题。依法用权,就是党依法定程序,通过国家权力机关实现执政。因此,执政党必须在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内执政,而不能在人大体制之外或之上执政,这就要求通过宪法法律规定执政党执政和领导的权限,特别是处理好党的重大问题决策权和人大的重大问题决定权之间的关系;要依法定的国家权力运作方式来执政;要通过宪法法律规定党领导和执政的程序;要依法将党的意志上升为国家意志和依法向人大推荐重要干部;要保证党在人大内执政,还需保证党员在国家权力机关中居多数。此外,由于依法行政对依法执政的重要性,所以,依法执政必须首先做到依法行政。 第四章从国外对权力进行监督制约的主要经验和中国共产党对权力进行监
徐振光[4](2007)在《当代中国社会转型与县级人大制度研究 ——以山东省临沂市兰山区人大为例》文中认为全文分为5章,第一章从宏观上探讨了人大制度的理论来源和历史基础,明确了人大制度的产生是有着深厚的理论来源和历史基础的,是人类政治文明的产物,是中国革命和历史发展的必然;梳理了人大制度的建立和发展历程,对计划经济体制下和社会转型期人大制度的发展分别作了阐述,以利于从整体上把握人大制度。第二章分析了社会转型与人大制度的变革,当代中国正全面处于社会转型期,阶层分化加剧,利益诉求上升,政治参与的发展,权力运行中存在的问题等都对人大制度提出了巨大的挑战,人大制度只有适应社会的转型,通过不断地完善以提升自身的适应性、凝聚性和合法性,人大制度才能不断生长发展。社会的转型要求完善人大代表制度,实行代表专职化,改革选举制度,实现票值相等,引入竞选,扩大直接选举范围,加强和改进代表工作,密切代表和选民之间的关系,使人大代表积极反映选民诉求,充分发挥人大的利益表达功能,促进民主发展。社会转型期国家权力运行状况要求充分发挥人大的监督职能,实行权力运行的法治化,依法规范执政党领导权和国家权力之间的关系,赋予人大对执政党的法定监督权,加强人大的监督立法,建立健全监督制约权力的法律体系,设置宪法法院,落实人大宪法监督权,加强人大对被选举、任命的官员依法罢免的监督权。本章第五节专门分析了社会转型期以县级人大制度为主的地方人大制度的变化,社会转型期地方人大人事任免工作、监督工作、人大代表工作等不断发展,趋向规范化,地方人大工作公开性和代表角色意识也在不断增强。第三章以临沂市兰山区人大为例,具体解读了社会转型期一个县级人大发展的现状,本章以笔者经过社会调查得到的感性认识和实证资料,从兰山区人大代表的选举、人大及其常委会职权的行使、人大及其常委会与代表和选民的联系,到兰山区人大常委会的结构状况,较全面地剖析了一个县级人大的发展及其运作实践。第四章分析了当前县级人大制度在选举机制、监督机制、决定权行使和人大及其常委会自身建设中普遍存在的问题,并相应地提出了健全和完善县级人大制度的对策建议。在选举制度中存在着选举组织机构缺乏中立性,选区划分有较大的随意性,选民登记方式滞后于形势发展,候选人介绍方式滞后,投票选举公正性难以保障等诸多问题,因此,必须设立中立的常设的选举委员会,改进候选人提名确定方式,增强选举的竞争性和公开性,合理确定代表名额和划分选区,增强投票过程的公正性。在县级人大决定权机制的完善中,要建立党委决策——人大决定——政府执行的权力运行机制,科学界定决定权的范围,建立健全有关保障人大决定决议执行的制度,以解决目前人大决定权行使严重不足的问题;在县级人大监督权行使中存在着重形式,轻实效,刚性监督手段行使严重不足等问题,必须理顺执政党和人大的关系,完善监督程序,科学安排人大领导职位,提升人大人、财、物的自主性,实现人大监督方式的法制化,建立人大监督专员制度,强化预算监督权,改进人大票决方式,扩大人大常委会的监督范围;当前县级人大及其常委会的自身建设中存在着人大代表中官员数量过多,人大代表履职不力,代表数量过多,审议质量低下,人大常委会组成人员结构不合理,机关人员流动机制僵化,机构设置不规范,人员编制少等问题,要加强人大代表队伍建设,减少代表数量和代表中的官员,建立代表履职制度,优化人大常委会组成人员结构,合理设置人大工作机构和编制,加强人大工作制度建设。第五章是总结性的一章,阐述了发展民主是社会主义制度的内在要求,指出人大制度改革的目标是推进社会主义民主,人大制度的改革和完善必须把坚持党的领导、充分实现人民当家作主、推进依法治国有机统一起来,人大制度才有生命力,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才能不断发展。本章还回顾和综述了当前人大制度研究中的若干理论问题,以进一步了解当前人大制度理论研究的现状,认识人大制度进一步发展面临的问题。
林学启[5](2006)在《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原则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党管干部原则、任人唯贤、德才兼备原则、群众公认、注重实绩原则、公开、平等、竞争、择优原则、民主集中制原则、依法办事原则,是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工作应当遵循、必须贯彻的根本准则。本文在梳理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原则形成的基础上,论述了党管干部、群众公认、依法办事原则确立的依据、内涵和相互关系,且以三个原则的有机统一为基础,构筑了六个原则之间的关系。同时,对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工作中,如何正确处理党管干部、群众公认、依法办事的关系,对三者在理论和实践中存在的热点、难点问题作多角度探讨,提出对策性建议。通过这些努力,把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原则落实到构建科学化、民主化、制度化的干部选拔任用的公正机制上来。本文主要采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理论综合分析法、例证法、比较分析法、历史考察法等研究方法。本文由导言和正文组成。导言部分包括选题的意义、本课题研究的现状和本文研究的侧重点、本文采用的研究方法。正文有五章。第一章对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六项原则进行了综合分析。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原则有独特的内涵。六项原则在整个原则体系中各自具有不同的地位,其中党管干部、群众公认与依法办事的有机统一是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原则的核心。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原则关键内容是干部选拔任用标准的形成,而其最终生成是实践的要求。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原则具有系统性、科学性、内生性、前瞻性、客观性、激励与约束性等特点,具有为干部的选拔任用提供正确导向、抑制选人用人中的不正之风、体现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时代精神等重要意义。第二章重点论述了党管干部原则确立的依据、内涵及其实现的途径。党管干部原则是干部选拔任用的根本原则,其确立的理论依据是:党的性质理论是根本理论来源;党的领导内涵是直接理论来源;政党
曹跃林[6](1997)在《地方人大常委会行使任免权应把好“三关”》文中研究表明地方人大常委会在行使宪法和法律赋予的人事任免权中,既要坚持党管干部的原则,也要体现依法任免的精神。为了提高任免工作的质量,树立任免工作的法定权威,应该把好拟任干部的调查考核关、常委会会议的投票表决关和干部任命后的跟踪监督关。
赵学礼[7](1999)在《对人大及其常委会行使任免权的几点认识》文中研究指明《宪法》和《地方组织法》对地方各级人大及其常委会的任免权作了明确规定,但如何全面正确地行使这一职权,尽职尽责地搞好人大及其常委会的工作,仍然是一个逐步学习,不断探索和实践的过程.笔者根据工作的实践,就人大及其常委会行使任免权谈几点粗浅的认识,以供商讨.
黄晓薇[8](2013)在《县级人大监督效能提升研究 ——以玉溪市华宁县为例》文中提出监督权是地方人大常委会最重要的职权。人大对“一府两院”进行的监督,是党和国家监督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提升县级人大监督效能,对于促进依法行政和公正司法,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和经济社会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全文共分4个部分:第一部分从廓清监督权和效能的基本概念入手,找到县级人大监督效能的理论支撑,对法律规定的县级人大监督手段和人大监督工作原则进行分析,给出对于县级人大监督效能评估的基本内容设计,并对县级人大监督效能评估的特点进行了分析。第二部分以玉溪市华宁县人大监督工作为个案,按照县级人大监督效能评估基本内容设计,从华宁县人大及其常委会的结构分析、监督程序及监督职权的行使三方面,对华宁县人大监督效能的现状进行分析,并梳理出华宁县人大目前监督效能低下存在的问题。第三部分对当前县级人大监督效能作出了总体评价,分析了县级人大监督效能不高的原因,主要有:对监督权力的认识不到位影响了监督效果;法律法规不健全、不完善;组织结构的不合理影响了监督职能的有效行使;体制制约了人大监督职能。第四部分从县级人大监督职能运行现状与问题研究出发,从借鉴西方分权制衡理论、理顺党委与人大、政府之间的关系、完善监督法律法规、强化县级人大及其常委会自身建设、促进监督工作规范化五个方面进行了分析探讨,对提升县级人大监督效能提出了一些对策性的思考。
潘马[9](2020)在《三十年探索出“四改四为”任免模式》文中提出"坚决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忠于宪法,忠于祖国,忠于人民。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恪尽职守,依法行政,解放思想,实事求是,锐意创新,求真务实,廉洁奉公,勤政为民,带头遵守法律法规,自觉接受人大监督,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为我县全面实现小康社会而努力奋斗!"2009年10月11日,在鲁山县十三届人大常委会第二十四次会议上,五位刚刚通过任命的局长面向国徽宣誓就职。这庄严的一幕令人难忘!在地方人大常委会建设的四十年风雨中,鲁山县人大常委会历届人大人经三十年不断改革和不懈探索,使县人大任免干部模
邱广成[10](2001)在《地方人大常委会行使人事任免权应注意的几个问题》文中研究说明 人事任免权,是宪法和法律赋予地方人大常委会的一项重要职权。如何正确行使人事任免权,是地方人大常委会不断探索的重要课题。工作中我们体会到,正确行使人事任免权,必须注意以下几点:一、坚持党管干部原则和人大常委会依法行使任免权的统一党管干部的原则是中国共产党在长期的工作实践中形成并确立的一项根本原则,是干部管理工作中必须遵循的基本原则。人大及其常委会在依法行使人事任免权时,也必须遵循党的干部路线、政策,按照党的干部"四化"标准和德才兼备的原则来任免干部。因此,两者的标准是统一的,目的是一致的。二是党组织向各部门推荐干部,并实施监督管理,是由执政党的地位所决定的。地方党委向同级国家机关推荐重要干部,由
二、地方人大常委会行使任免权应把好“三关”(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地方人大常委会行使任免权应把好“三关”(论文提纲范文)
(1)我国地方人大人事任免权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前言 |
1.1 问题的提出 |
1.2 文献综述 |
2 理论概述 |
2.1 地方人大人事任免权的基本内容 |
2.2 坚持和完善地方人大人事任免权的必要性和重要意义 |
3 实际问题及原因分析 |
3.1 地方人大人事任免工作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
3.2 产生上述问题的原因分析 |
4 建 议 |
4.1 理顺关系,营求互动 |
4.2 完善程序,避免被动 |
4.3 加强法治,避免盲动 |
4.4 重视地方人大自身建设 |
结 论 |
注 释 |
致 谢 |
参考文献 |
附 录: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着目录 |
(2)中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历史变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导论 |
第一节 研究的缘起 |
一、 研究的问题 |
二、 研究的意义 |
第二节 研究的现状 |
一、 国内外文献的总结与归纳 |
二、 研究方法论的整理与思考 |
第三节 研究的方法 |
一、 研究方法 |
二、 核心假设 |
第四节 研究的框架 |
一、 研究的逻辑与构架 |
二、 研究的预期创新点和难点 |
第二章 中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含义与发展历程 |
第一节 中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含义 |
一、 制度、政体与人大制度 |
二、 中国人大制度的规则体系 |
三、 中国人大制度的组织结构 |
四、 中国人大制度的权力结构 |
第二节 中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发展历程 |
一、 中国人大制度的生成 |
二、 中国人大制度的调适 |
三、 中国人大制度的发展 |
第三章 中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历史变迁的原因分析 |
第一节 人大制度变迁与社会情境的变化 |
一、 人大制度生成的社会情境 |
二、 人大制度调适的社会情境 |
三、 人大制度发展的社会情境 |
第二节 人大制度变迁与思想理念的转型 |
一、 人大制度的生成与马列主义的政权建设理论 |
二、 人大制度的调适与无产阶级专政下继续革命的理论 |
三、 人大制度的发展与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重新恢复 |
第三节 人大制度变迁与政治主体行为的转变 |
一、 政治精英与人大制度的构思与实践 |
二、 中国共产党角色的转变与人大制度的兴衰 |
第四节 人大制度变迁中制度自身的路径依赖 |
一、 人大制度与政党关系的路径依赖 |
二、 人大制度根本原则的路径依赖 |
三、 人大制度组织原则的路径依赖 |
第四章 变迁视角下中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与西方议会制度的比较 |
第一节 社会情境视角下中西代议制度的比较 |
一、 中国的代议制度是近代以来政治冲突演变下的舶来品 |
二、 西方的代议制度是资产阶级革命下传统民主制度的传承 |
第二节 思想理念视角下中西代议制度的比较 |
一、 中国的代议制度与“人性善”“权力合”“通上下”的思想理念 |
二、 西方的代议制度与“人性恶”“权力分”“限权力”的思想理念 |
第三节 政治主体行为视角下中西代议制度的比较 |
一、 中国代议制度下的代表选举制度与政党制度 |
二、 西方代议制度下的议员选举制度与政党制度 |
第四节 中西代议制度本身的比较 |
一、 中国代议制度的规则体系、组织结构和权力地位 |
二、 西方议会制度的规则体系、组织结构和权力地位 |
第五章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变迁的理论反思与前景展望 |
第一节 人大制度与中国共产党执政能力建设 |
一、 民主执政与人大制度的联结功能 |
二、 科学执政与人大制度的整合能力 |
三、 依法执政与人大制度的转化能力 |
第二节 人大制度与人民民主 |
一、 选举制度中人民意志的体现 |
二、 代表制度中人民意志的实现 |
第三节 人大制度与依法治国 |
一、 人大制度的变迁与中国法治历程 |
二、 人大制度的成长与依法治国的实施 |
三、 人大制度的发展与法治精神的培育 |
第四节 人大制度是实现“三者有机统一”的制度载体 |
一、 人大制度是实现“三者有机统一”的制度平台 |
二、 人大制度是实现“三者有机统一”的制度路径 |
第六章 结语 |
参考文献 |
后记 |
(3)中国共产党依法执政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前言 |
一、选题的意义 |
二、选题的研究现状 |
三、研究思路和方法 |
(一) 研究思路 |
(二) 研究方法 |
第一章 依法执政的提出及意义 |
一、依法执政理念的提出 |
(一) 依法执政是西方法治国家的基本执政方式 |
(二) 依法执政理念在我国的确立 |
二、依法执政理念的科学含义 |
(一) 中国共产党依法执政的几个认识层面 |
(二) 依法执政和依法治国 |
三、依法执政的意义 |
(一) 依法执政是党的执政方式的重大发展 |
(二) 依法执政是法治时代的根本要求 |
(三) 依法执政是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必然要求 |
(四) 依法执政是党的建设的现实要求和新指灯 |
第二章 依法执政的前提:依法授权 |
一、依法授权对依法执政的意义 |
二、依法执政的基础条件:执政合法性 |
(一) 合法性的一般内涵及其重要性 |
(二) 中国共产党执政合法性确立、内涵及其面临的形势 |
(三) 依法执政是党追加合法性的形式要件 |
三、执政权力取得的形式和来源 |
(一) 资产阶级国家:主权在民、天赋人权 |
(二) 社会主义国家:人民授权、一切权力属于人民 |
四、执政党通过民主选举,获得人民授权而执政 |
(一) 选举能为政治统治披上合法性的外衣 |
(二) 民主选举是政党获得人民授权而执政的合法途径 |
(三) 党是通过民主选举途径进入国家政权组织而成为执政党 |
五、要构建和疏通人民依法授权的路径 |
(一) 现行的基本授权路径 |
(二) 疏通人民通过人民代表大会授权的路径 |
(三) 授权路径的创新:人民直接依法授权 |
第三章 依法执政的核心:依法用权 |
一、执政党依法在人大内行使执政权 |
(一) 执政党通过人大执政的必然性 |
(二) 要依法定的国家权力运作方式来执政 |
(三) 必须规定执政党的执政领导权限 |
(四) 构建党依法执政的程序 |
(五) 依法将党的意志上升为国家意志 |
(六) 依法向国家机关推荐重要干部 |
(七) 党依法用权,还需保证党员在国家权力机关中居多数 |
二、政府依法行政 |
(一) 政府依法行政对依法执政的极端重要性 |
(二) 依法执政与依法行政的异同 |
(三) 依法执政必须坚持依法行政 |
第四章 依法执政的保障:依法监督 |
一、西方的权力监督制约 |
(一) 国外权力监督法治和制度 |
(二) 西方加强权力监督的特点 |
二、中国共产党作为执政党的监督理论和实践 |
(一) 建国后前30 年监督的理论和实践 |
(二) 改革开放以来监督的理论和实践 |
三、依法对权力授予进行监督 |
(一) 加强党的代表大会及其党委对干部选拔任用的监督 |
(二) 强化人大及其常委会对授权的监督 |
四、依法对权力运行进行监督 |
(一) 党内对权力运行进行监督 |
(二) 充分发挥人大对执政党权力的依法监督 |
(三) 构建参政党对权力运行的依法监督与制约 |
(四) 构建人民参与监督的平台 |
(五) 完善我国权力运行监督的法律制度体系 |
第五章 按依法执政的要求,改革领导和执政体制 |
一、按依法授权的要求,健全依法授权体制 |
(一) 创新和完善选拔任用干部体制 |
(二) 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使之成为名副其实的授权机关 |
二、适应依法用权的要求,完善权力运行体制 |
(一) 构建新型党政关系 |
(二) 按依法用权的要求,改进党对人大的领导体制 |
(三) 权力运行体制科学化、法治化 |
三、按依法监督的要求,健全监督制约体制 |
(一) 完善监督制约体制 |
(二) 监督体制创新 |
第六章 依法执政的必然要求:提高依法执政的能力 |
一、提高依法执政的能力对依法执政的意义 |
二、提高依法执政能力的基本思路 |
(一) 正确认识和处理党的领导与国家机关依法行使职权的关系 |
(二) 正确认识和处理党法党规与宪法法律的关系 |
(三) 正确认识和处理党的领导与司法独立的关系 |
(四) 正确认识和处理党的政策与宪法法律的关系 |
结束语 |
参考文献 |
1、专着 |
2、论文 |
后记 |
(4)当代中国社会转型与县级人大制度研究 ——以山东省临沂市兰山区人大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论文摘要 |
Summary |
绪论 |
一、问题和分析视角 |
二、研究方法和所用资料 |
三、关于兰山区及其代表性问题 |
第一章 人大制度的建立和发展 |
第一节 人大制度的理论来源和历史基础 |
一、人大制度的理论来源 |
二、人大制度的历史基础 |
第二节 人大制度的建立和发展 |
一、计划经济体制下人大制度的实践 |
二、社会转型期人大制度的发展 |
第二章 社会转型与人大制度的变革 |
第一节 社会转型中的阶层分化与人大制度的变革 |
一、阶层分化的现状 |
二、阶层分化的动因 |
三、阶层分化对人大制度的影响 |
第二节 社会转型中的利益分化与人大制度的变革 |
一、利益分化的现状 |
二、利益分化的动因 |
三、利益分化对人大制度的影响 |
第三节 社会转型中的政治参与与人大制度的变革 |
一、政治参与的现状 |
二、影响政治参与发展的因素 |
三、政治参与的发展对人大制度的影响 |
第四节 社会转型中的国家权力运行与人大制度的变革 |
一、国家权力运行的特征 |
二、权力运行存在的问题 |
三、权力运行现状对人大制度的影响 |
第五节 社会转型中地方人大制度的变化 |
一、地方人大人事任免工作不断规范化 |
二、地方人大监督工作不断发展 |
三、地方人大代表工作趋向规范化,代表角色意识不断增强 |
四、地方人大工作公开性不断增强 |
第三章 兰山区县级人大制度运作的实例剖析 |
第一节 兰山区人大代表的选举 |
一、选举工作的组织安排 |
二、代表名额的分配 |
三、选区的划分 |
四、选民的登记 |
五、代表候选人的提出和正式代表候选人的确定 |
六、投票选举 |
第二节 兰山区人大及其常委会职权的行使 |
一、决定权的行使 |
二、任免权的行使 |
三、监督权的行使 |
第三节 兰山区人大及其常委会与代表和人民群众的联系 |
一、人大代表视察 |
二、联系代表和选民 |
三、人大信访 |
第四节 兰山区人大常委会结构 |
一、兰山区人大常委会组成人员结构 |
二、兰山区人大常委会办事机构 |
第四章 社会转型期县级人大制度的完善与建设 |
第一节 县级人大代表选举机制的完善 |
一、当前县级人大代表选举机制存在的主要问题 |
二、完善县级人大代表选举机制的对策 |
第二节 县级人大重大事项决定权行使机制的完善 |
一、当前县级人大重大事项决定权行使机制存在的主要问题 |
二、完善县级人大重大事项决定权行使机制的对策 |
第三节 县级人大监督机制的完善 |
一、当前县级人大监督机制存在的主要问题 |
二、完善县级人大监督机制的对策 |
第四节 县级人大及其常委会的自身建设 |
一、当前县级人大及其常委会自身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 |
二、加强县级人大及其常委会自身建设的对策 |
第五章 人大制度改革的目标与若干理论问题 |
第一节 人大制度改革的目标 |
一、发展民主是社会主义制度的内在要求 |
二、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是人大制度改革的目标 |
1、坚持党的领导 |
2、充分实现人民当家作主 |
3、推进依法治国 |
第二节 当前人大制度研究中的若干理论问题 |
一、执政党和人大的关系问题 |
二、人大代表和选民的关系问题 |
三、关于“议行合一”问题 |
附录 |
调研手记 |
学习期间发表论文篇目 |
参考文献 |
后记 |
(5)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原则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导言 |
一、选题的意义 |
二、本课题研究现状述评及本文的研究重点 |
三、本文的研究方法 |
第一章 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原则的确立及其理论分析 |
第一节 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原则的内涵 |
一、干部和党政领导干部的含义 |
二、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原则的基本内涵 |
第二节 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原则的确立 |
一、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原则的关键内容:标准的形成 |
二、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原则的最终生成:实践的要求 |
第三节 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原则的特点及意义 |
一、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原则的特点 |
二、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原则的意义 |
本章结束语:实践的原则 原则的实践 |
第二章 党管干部: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的根本原则 |
第一节 党管干部原则确立的依据 |
一、党管干部原则确立的理论依据 |
二、党管干部原则确立的现实依据 |
第二节 党管干部原则的内涵 |
一、党管干部原则内涵的演变 |
二、弄清“党”、“管”、“干部”的各自内涵是正确理解和把握党管干部原则的关键 |
第三节 坚持党管干部原则,改进干部管理方法 |
一、坚持党管干部原则,改进干部管理方法,必须强化民主集中制的保证作用 |
二、坚持党管干部原则,改进干部管理方法,要贯彻公开、平等、竞争择优原则 |
三、制度创新是坚持党管干部原则,改进干部管理方法的保证 |
本章结束语:党管干部 一个未尽的话题 |
第三章 群众公认: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的评价主体 |
第一节 群众公认是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的评价主体 |
一、群众公认原则成为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评价主体的历史逻辑 |
二、群众公认原则的合理性分析 |
第二节 群众公认的基本内涵 |
一、正确把握群众公认原则的科学内涵 |
二、正确把握群众公认和党管干部的关系,保证干部选拔任用工作健康运行 |
第三节 群众公认原则实现的方式途径 |
一、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考核评价标准 |
二、以扩大民主为基础的多元化考核评价主体 |
三、适应干部人事制度改革的要求,不断探索贯彻群众公认原则的新方式 |
本章结束语:三个臭皮匠 怎样合成一个诸葛亮 |
第四章 依法办事: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的基本保证 |
第一节 依法办事是法治国家的基本要求 |
一、依法办事体现了法治的根本内涵:“法律至上” |
二、依法办事是干部人事工作必然遵循的原则 |
三、依法办事的内涵及其对干部选拔任用工作的基本要求 |
第二节 依法办事必须依法授权、依法监督 |
一、依法办事必须依法授权 |
二、依法办事必须依法监督 |
第三节 实现党管干部、群众公认和依法办事的有机统一 |
一、正确处理依法办事与党管干部的关系 |
二、正确处理依法办事与群众公认的关系 |
三、党管干部、群众公认和依法办事的有机统一:干部人事制度改革的“控制面板” |
本章结束语:依法办事 依“法”犯事 |
第五章 构建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原则的实现机制 |
第一节 构建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新机制的必然性分析 |
一、干部选拔任用原则要求建立相应的干部选拔任用机制 |
二、传统干部人事制度是传统干部选拔任用理念的产物 |
三、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原则实现机制的目标、内涵及特征 |
第二节 建立科学化、民主化、制度化的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机制 |
一、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机制的科学化 |
二、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机制的民主化 |
三、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机制的制度化 |
本章结束语:科学化、民主化、制度化:任重道远 |
结论 |
参考文献 |
后记 |
(8)县级人大监督效能提升研究 ——以玉溪市华宁县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 选题的来源及意义 |
1、选题来源 |
2、选题的意义 |
(二) 研究现状评述 |
1、国外相关研究状况 |
2、国内研究情况 |
3、评述 |
(三) 研究思路及方法 |
1、研究思路 |
2、研究方法 |
一、县级人大监督效能概述 |
(一) 相关概念 |
1、监督权的概念 |
2、效能的概念 |
3、公共组织效能理论 |
(二) 法律规定的县级以上人大监督方式 |
1、听取和审议专项工作报告 |
2、审查批准预、决算和计划及其执行情况 |
3、法律法规实施情况的检查 |
4、规范性文件备案审查 |
5、询问和质询 |
6、特定问题调查 |
7、撤职案的审议和决定 |
(三) 人大监督工作原则 |
1、依法监督的原则 |
2、公开监督的原则 |
3、不越位指挥的原则 |
4、集体行权的原则 |
(四) 县级人大监督效能评估 |
1、县级人大监督效能评估的内容 |
2、县级人大监督效能评估的特点 |
二、玉溪市华宁县人大监督效能的现状和问题 |
(一) 华宁县人大监督效能的现状分析 |
1、华宁县人大及其常委会结构分析 |
2、华宁县人大及其常委会监督程序 |
3、华宁县人大及其常委会监督职权的行使 |
(二) 华宁县人大监督存在的问题 |
1、华宁县人大及其常委会结构不合理 |
2、监督方式使用不规范 |
3、监督结果落实不力 |
4、监督重形式、轻实效,权力行使刚性不足 |
5、监督工作存在盲区 |
三、县级人大监督效能总体评价及影响因素分析 |
(一) 对县级人大监督效能的总体评价 |
(二) 县级人大监督效能偏低的原因分析 |
1、对监督权力的认识不到位影响了监督效果 |
2、法律法规不健全、不完善 |
3、组织结构不合理影响了监督职能有效行使 |
4、体制制约人大监督职能 |
四、提升县级人大监督效能的途径 |
(一) 西方立法机关监督权实践的启示 |
(二) 理顺党委与人大、政府之间的关系 |
1、理顺党委与人大之间的关系 |
2、提升县级人大的独立性和政治地位 |
3、强化“一府两院”的被监督意识 |
(三) 完善监督法律法规 |
(四) 强化县级人大及其常委会自身建设 |
1、县级人大及其常委会要增强监督主体意识 |
2、县级人大代表部分专职化 |
3、优化县人大常委会组成人员结构 |
(五) 促进监督工作规范化 |
1、建立人大代表履职监督制度 |
2、逐步实现人大监督公开化 |
3、促进人大监督结果的转化落实 |
4、拓展县级人大常委会监督范围,消除监督盲区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9)三十年探索出“四改四为”任免模式(论文提纲范文)
一改举手表决为无记名投票 |
二改只听简介为任前了解 |
三改“一关”通过为严把“三关” |
四改只发任命书为发任命书和宣誓就职 |
四、地方人大常委会行使任免权应把好“三关”(论文参考文献)
- [1]我国地方人大人事任免权研究[D]. 程红. 华中科技大学, 2004(02)
- [2]中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历史变迁研究[D]. 申坤. 中共中央党校, 2013(10)
- [3]中国共产党依法执政研究[D]. 熊辉. 中共中央党校, 2005(05)
- [4]当代中国社会转型与县级人大制度研究 ——以山东省临沂市兰山区人大为例[D]. 徐振光. 华东师范大学, 2007(03)
- [5]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原则研究[D]. 林学启. 中共中央党校, 2006(12)
- [6]地方人大常委会行使任免权应把好“三关”[J]. 曹跃林. 楚天主人, 1997(S1)
- [7]对人大及其常委会行使任免权的几点认识[A]. 赵学礼. 纪念甘肃省人大设立常委会二十周年理论研讨会论文集, 1999
- [8]县级人大监督效能提升研究 ——以玉溪市华宁县为例[D]. 黄晓薇. 云南大学, 2013(05)
- [9]三十年探索出“四改四为”任免模式[J]. 潘马. 人大建设, 2020(01)
- [10]地方人大常委会行使人事任免权应注意的几个问题[J]. 邱广成. 吉林人大, 2001(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