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农业投入哪里来?(论文文献综述)
丁文恩[1](2009)在《基于公共财政视角的财政农业投入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没有农业的发展,国民经济其他部门的发展是不可能的。鉴于农业的基础性和弱质性决定了财政在必要的时候对农业给予支持和保护。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逐步深入,财政改革也步入了一个关键阶段。我国的财政体制从“建设型财政”向“公共财政”转轨,再到“公共财政阳光普照农村”的逐步实施,表明财政供给范围逐步从竞争性领域退出,投入重点向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方面转移。我国在总体上已经进入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工业反哺农业的历史阶段,农业的稳定发展是国民经济持续、稳定发展的重要因素。勿庸置疑,农业仍然是我国国民经济的弱势产业,农民收入增长缓慢,农村经济凋敝,农业与国民经济整体发展不协调的矛盾日益凸显。如何解决这些矛盾,促进农民增收,缩小城乡差距,是“十一五”时期乃至今后很长一段时期的重要任务。财政农业投入的现状、结构、规模和效益如何直接影响和决定财政政策效果。如何进一步扩大公共财政覆盖农村的范围,建立支农资金稳定增长机制,是财政农业投入政策的关键所在。本文采用历史的方法、比较的方法、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方法、实证分析与规范分析相结合的方法、系统性与重点性相结合的方法及动态分析与静态分析相结合的方法。首先,对我国财政农业投入的必要性进行理论探讨,借鉴一些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先进经验,结合我国具体情况对财政农业投入的政策演变进行剖析,从制度和实践两个方面考察财政农业投入政策不合理的根源;其次,采用C-D生产函数估算出我国财政农业投入的最优规模为26.1%,即我国财政农业投入占农业总产值比重为26.1%;利用非平稳时间序列建模原理,研究财政农业投入结构与农民纯收入关系。财政农业投入结构中的五个子项目,即农村生产支出、农林水利气象、农村基本设施建设和农村救济费均对农民纯收入增长具有正向促进作用,并且与农民纯收入之间有稳定的协调关系,从系数值的大小可以看出:支援农村生产支出、农林水利气象支出是影响农民纯收入最重要的因素,农村基本设施建设和农村救济费在其后。而财政农业科技三项费支出,未能成为促进农民收入增加的解释变量,这并不意味着农业科技三项对农民收入增加无所作为。这恰恰说明,现阶段我国财政农业科技三项投资严重不足。最后,对全文简要总结,并提出相应的可行性建议。主要结论简述:第一,财政农业投入政策受到国民收入分配制度的制约;第二,我国财政农业投入规模偏小。由经济理论可知,财政农业投入是影响农民收入的主要因素,为了增加农民收入,缩小城乡差距应加大财政农业投入的规模;第三,我国财政农业投入结构应进一步优化。根据计量分析,我国财政农业投入的五个子项目应调整其优先序;第四,我国财政农业投入效益应提高。财政对农业的投入不仅仅关注农业带来的经济效益,更多关注财政农业投入所带来的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针对制约我国财政农业投入的因素和问题,本文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一部法律;两项改革;三个原则;四个方面。一部法律,即建议制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投资法》,以立法形式规制农业投资是促进农业发展、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关键,也是世界各国的普遍做法。无论从理论上、还是从实践上讲,都具备出台《农业投资法》的条件。两项改革,即推进财政农业投入供给主体的改革;完善财政农业投入资金的管理体制。三个原则,即弥补市场失灵原则;遵循效率、公平原则;尊重农民主体意愿原则。四个方面,即明确财政农业投入的目标;保证财政农业投入的重点;完善相关配套政策;深化农村综合改革。
王娜[2](2010)在《中国财政支出拉动农村居民消费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当前全球正经历着一场深刻的金融危机,中国的宏观经济也终于走到了必须依靠拉动内需才能继续保持高速增长的当口,此时谁也不能再忽视占人口2/3的7亿农民的消费需求对经济增长的拉动力量。当我们谈到农村消费长期落后的现状时,同时也是在说,农村消费有充足的空间去挖掘。在中央政府试图通过“新农村建设”等一系列农村“新政”克服2008年金融危机对中国实体经济的不利影响时,深入研究农村消费市场显得尤为迫切和必要。当然,认识到这一点还远远不够,我们更需要从真实数字的比较中获得更为细致的材料,运用科学的手段和方法探知、分析农民消费的特点和当前措施的不足之处,从而找准今后政策的着力点,使农村居民消费成为拉动中国经济的引擎。于是在经济危机的背景下,以财政支出为视角,将农村居民消费作为研究对象,对财政支出拉动农村居民消费问题进行深入地研究成为本文的写作初衷。论文首先根据研究内容和目的的需要对财政支出促进居民消费的理论进行了总结性的论述。为以下论文研究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基础和依据。为了全面系统的反应我国农村居民消费现状,总结出农村居民消费特点,寻找拉动农村居民消费的突破点,在论文的第四部分基于汇总数据利用统计和计量方法,从农村居民的消费水平和结构两方面出发,利用多角度、多层次和多类别的对比手法对农村居民消费水平和结构进行细致描述和综合评价。论文的第五部分首先界定了涉及农村消费的财政支出的范围即财政农业支出、财政补贴和农村社会保障。其中重点对财政农业支出与农村居民消费进行了实证分析,分析从财政支出总量和支出结构两个方面着手,运用协整和误差修正模型,对我国财政农业支出与农村居民消费的关系进行实证检验。结果显示,从财政支农总量来看,长期内政府财政支农支出对农村居民消费具有引致效应,但短期内政府财政支农支出对农村居民消费的影响不显着;从财政支农结构来看,支援农业生产和农业事业费支出长期内对农村居民消费的增长具有正向促进作用,但短期影响不显着,而财政农村基础设施支出在短期内对农村居民消费产生挤出效应,长期影响不显着,农村救济费支出对农村居民消费具有正向促进作用,但其作用的效果并不理想,与此相反,农业科技三项费支出对农村居民消费的影响不显着。针对财政补贴,本章重点介绍涉及农村居民消费的生活性补贴即“下乡”产品价格补贴的意义、措施和政策效果,对涉农生产性补贴的四类直接补贴即种粮农民直接补贴、农资综合补贴、良种补贴和农机具购置补贴的实施效果进行了简单的介绍,分析了补贴对农村居民消费的作用。针对农村社会保障,首先介绍了目前我国农村社保体系的构成,对农村养老、农村合作医疗、农村社会救助和农民工社保的发展现状进行了简明介绍,并对社会保障对农村居民消费的作用进行了分析。论文的第六部分根据前述章节实证分析,总结归纳出财政支出在拉动农村居民消费方面的问题:1、财政对农投入力度相对不足导致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弱,农民增收缓慢。2、涉农补贴方式不合理,农民直接收益少。3、农村社会保障不完善,抑制农村居民消费。4、农村消费环境不健全,抑制农村居民消费升级。并从城乡二元结构,财政农业支出结构、补贴方式、农村社保和农村消费环境方面进行了因素分析。第七部分根据前述章节的分析结论,进行了财政机制设计并提出了系列财政对策选择。首先收入增长机制为增加农村居民消费提供资金,其次风险分担机制为增加农村居民消费提供保证,再次热点引导机制为增加农村居民消费确立了消费目标,最后公共服务机制为增加农村居民消费创造了条件。四种机制分别从购买力、风险预期、消费目标、消费环境为增加农村居民消费创造了条件,提供了保障。四种机制与农村居民消费之间形成了一个平衡的封闭环,如果其中一种机制失灵,那么这个封闭环的平衡就会被打破,农村居民消费就会因此受到影响,这也是目前我国农村居民消费启而不动的根源所在。
何广文[3](2006)在《新农村建设的金融投入困境及其政策选择》文中研究说明
邱小鑫[4](1993)在《农业投入哪里来?》文中指出 农民奔小康,离不开政策、科技和投入,而政策、科技要靠投入来实现。只有大投入,才能大产出、大发展。农业投入哪里来?笔者认为,可从以下八个方面拓展。一、管理、使用好集体提留,健全劳动积累制度。集体提留积累资金对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增强农业发展后劲具有战略意义。二、合理运用财政支农资金。财政预算内支农资金主要用于:①农业基础建设。用在一些投资大、周期长、直接经济效益低、集体和农民个人难以承受的投资项目上。②开发性农业的初期投入。③农业科技的开发研究和应用推广。为发挥财政对农业投入的效能,一要明确对农业投入的具体范围,防止以农业投入的名义,办农业以外的事业。二是提高财政对农业投入的比例。可把财政对农业投入占财政预算总支出的比例,提高到15%左右的水平。三要合理运用预算外资金。必须加强对预算外支农资金的管理,由财政部门统一扎口把关。三、充分发挥农业银行和农村信贷资金的功能。农业银行既承担国家的政策性贷款,又兼有企业化经营,要把它与其它专业银行区别开来,多给予一些政策性照顾。
翟雪玲[5](2004)在《中美农业支持比较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发展农业“一靠政策,二靠科技,三靠投入”,但是无论政策、科技、投入其实都包含国家对农业的支持。而我国由于长期实行的“工业优先”战略使得对于农业支持尚没有成熟的理论和实践经验可用,急需作出深入研究。 基于此,本文主要从比较的角度出发,运用制度经济学理论、公共选择理论等研究中美两国农业支持。任何政策都是深植于环境的,不同的环境直接决定了政策的迥异。因此本文采用的技术路线是遵从政策的环境、政策的产生以及政策的执行这一思路。从政策环境出发,寻找影响不同农业支持政策的宏观因素和影响农业支持效果的一般规律,在此基础上分析两国农业支持政策的制定和影响农业支持效果的原因,最后具体分析两国农业支持的水平、结构及主要的支持政策,并采用OECD组织开发的政策矩阵评估模型(A Matrix Approach to Evaluating Policy,PEM)定量刻画不同农业支持政策的政策效应。在分析美国农业支持的基础上结合事物发展的一般规律,探讨在我国当前的国情下,农业支持体系中存在的问题,对当前和未来我国农业支持的改革提出建议。 本文的基本结论是:中国农业支持环境不宽松,中央政府的经济调控能力低下,法制环境不健全,农业面对的社会政治环境不宽松;中国农业政策的决策体制、程序不科学,在政策的制定中缺少农民利益集团的参加,这是导致我国农业政策失误频多、支农水平低下的制度性因素;中国“分散管理”的农业管理体制是我国农业支持效率不高的一个重要原因;当前中国农业支持不仅总水平低下,而且在结构方面明显不符合市场经济的要求。财政支农中,投资结构、投资来源、投资主体、投资形式存在诸多不足。金融支农中由于缺少国家的支持,农业资金仍然是一个净流出的局面。 本文有以下特色与创新之处:(1)构建了一个完整的分析农业支持的理论框架。分别从政策环境、过程、执行等逻辑关系入手,抓住了问题的本质。(2)采用OECD组织衡量农业支持的指标体系和数据对中美农业支持状况进行了实证研究,分析了中国在农业支持水平、投入结构和产品结构方面存在的问题。(3)运用OECD组织的政策矩阵模型定量刻化不同的农业支持政策的政策绩效。(4)将纷繁复杂的农业支持政策分为财政支农和金融支农政策,运用大量的实证资料和数据对中美两国的财政支农和金融支农状况进行分析,并给出相应的理论解释。
王建茹,韩俊,何广文,冯兴元,周立,李金铮[6](2006)在《新农村建设,农村金融体系何去何从》文中认为长期奔走在全国各个村落多镇、刚刚从浙江沿海调研回来的何广文教授风尘仆仆,“新农村建设中的金融安排,是个好题目。你看,包括基础设施建设、教育、文化、卫生等软件建设在内的各项事业发展, 要达到新农村建设目标,初步测算,人均投资需要3000-4000元,总体投入将达到5-10万亿元!但是,这些新农村建设资金究竟从哪里来呢?值得人们深入思考。”“我们认为,新农村建设资金投入渠道是多元化的,需要财政投入,但更要依靠金融投入。”为这个问题担忧的并不仅仅是何广文教授一人。我们在组织这个专题的期间,颇有些意外地发现,为农村发展的资金和金融组织问题奔波呼吁、长期做一线调研甚至试点项目指导的经济和金融专家居然有那么多——并没多到足够、但仍多到令人对他们长期投身于这个“清苦而冷清”的课题而意外和感动不已。
司翼[7](2018)在《中国财政农业支出优化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中共“十九大”报告明确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认为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关系国计民生的根本性问题,要求必须始终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重中之重,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完善农业支持保护制度。这为财政农业支出指明了方向,也为优化财政农业支出提出了更高要求。为此,中央不断出台支持农业发展的强农惠农政策,特别是财政农业支出政策。合理的财政农业支出能够促进农业发展,对农业经济增长起到促进的作用。然而,从当前财政农业支出运行的实践情况来看,在预算安排、审批拨付、使用效率方面,还存在一些问题,比如:地方财政农业支出未完全落实到位、部分地方政府未按规定对财政农业支出进行统计考核,资金分配、使用和管理依然存在着不够规范等问题。再如,在资金管理过程中长期存在着中间环节多、资金在途时间长、运行缓慢、资金到位率低和监督手段落后等问题,这些问题不仅严重影响了资金的使用效率,而且对财政农业支出政策的制定和运行具有较大的负面影响。为了全面、准确地认识这些问题带来的负面影响,就要对财政农业支出进行绩效评价。通过定量评价该项政策,对农业支出的投入产出情况及使用效益进行准确评估,以此找出财政农业支出存在的问题,进而比较财政农业支出使用的优劣,为优化财政农业支出提供依据。而且,以绩效评价为基础,可以对不同地区财政支出使用效益和管理水平找出有效路径,为本地区改进和提高财政农业支出效率提供范例。从体制机制层面来看,财政农业支出出现问题,必然离不开监管,不同的利益主体在监管财政农业支出运行方面不断博弈。本文正是立足于现阶段地方政府财政农业支出与实际监管情况,建立动态博弈模型,通过动态博弈分析得到财政农业支出的稳定策略与不稳定策略。据此,监管机构应当选取更具针对性的监管策略,并依靠合理奖惩机制,形成对地方政府的有效激励。除了完善监管机制,还应在财政农业支出运行机制方面不断优化。目前,财政农业支出往往通过农业项目来实施。在财政农业支出项目中,从各投资主体、管理主体和受益主体之间的相互关系看,主要选择和采取以下两类模式:政府直接投资管理模式和村集体及其相关组织管理模式。而后者是问题最多、监管困难、运行低效的模式,也是目前亟待解决的问题。本文正是研究村集体及其相关组织管理模式的财政农业支出,针对当前存在的突出问题,通过构建群众参与的共享管理机制,加强后期项目评价,确保各项资金安全和有效使用,切实解决当前普遍存在的“所投非所需”项目错位问题,从而达到财政农业支出不断优化的目的。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是:对我国多年来财政农业支出进行梳理,以理论分析、政策研究及现实考察为手段,分析财政农业支出存在问题及原因。在财政农业支出影响效应分析的基础上,采用数据包络模型(DEA)定量研究的方法,对当前我国财政农业支出的效率进行实证分析,确定我国当前存在影响资金使用效率的问题。针对这些问题,通过监管策略和运行机制两方面进行剖析,对财政农业支出监管采用动态博弈方法进行理论研究,对财政农业支出运行机制进行系统优化。最后,在分析上述问题的基础上,提出相应政策的改进措施。全文的逻辑结构是:全文共分七章,第1、2、3章介绍研究目的、方法及前人研究的成果和财政农业支出的政策演变。第4、5、6章为核心章节,主要讨论财政农业支出政策的理论解释、实证数据支持,并在此基础上构建优化财政农业支出机制;第7章讨论完善财政农业支出的政策建议。论文具体结构如下:第1章为导言。首先,提出问题并介绍问题产生的背景,指出本文研究意义;其次,简要介绍本论文的研究方法和基本框架;再次,通过介绍有关财政农业支出的国内外文献,为下文研究提供借鉴;在本章的最后,说明本论文的主要内容、主要创新点及存在的不足之处。第2章是财政农业支出相关理论。首先,介绍财政农业支出的概念及分类,并从农业特性角度说明财政农业支出的意义;其次,重点介绍财政农业支出的相关理论和方法,为下文行文提供分析工具。第3章是政策梳理和总结。该部分既是上一章研究的继续,又是下文研究的现实背景。首先,介绍财政农业支出政策的历史变迁,将其分为改革启动阶段,快速发展阶段及深化改革阶段;其次,对财政农业支出规模和结构等问题进行深入分析;最后,对财政农业支出存在的主要问题进行梳理并探究其内在原因。第4章是财政农业支出绩效评价部分。运用数据包络(DEA)的实证分析方法对现行财政农业支出效率进行评价,以实证分析当前该政策在不同地区的实施效率。第5章是重点研究部分。采用动态博弈分析模型,在理论上确定财政农业支出效率低下的原因和绩效不佳结果。从监管的视角进行不完全信息情况下动态博弈分析,给出构建优化机制和财政农业支出完善研究的理论支持。第6章是机制构建部分。依据第4章的实证数据和第5章的理论结论,借鉴农业综合开发与利用项目(GIADP)模式,从提升财政农业支出效率的目标入手,以财政农业项目投资为视角,针对农业基础设施、新型经营主体及农村环境等重点领域,提出构建省-县-村三级为框架的实施主体,特别强调基层群众参与财政农业支出项目的重要性;通过介绍财政农业支出优化机制的实施程序,指出应及时做好项目参与主体及实施内容的可持续评价。第7章是优化政策部分。根据第6章构建的优化机制,提出对目前财政农业支出的完善措施,主要包括:构建更具针对性的财政农业支出监管机制,提高财政农业支出绩效,改进财政农业支出政策等建议,以财政农业支出的完善为依归,逐步揭示我国财政农业支出政策调整的方向及政策完善思路。本文采取实证分析与规范分析相结合、定性与定量相结合及比较分析法,力图运用科学、合理的研究方法为全文提供支持。本文在以下两方面有所尝试和创新:(1)财政农业支出的监管一直是财政农业支出的难点,本文运用动态博弈论方法对财政农业支出监管策略进行讨论,依靠进化博弈得到不同的监管策略,可以得到四个稳定策略与一个不稳定策略。以此为理论根据,针对财政农业支出不同的运行情况,提出更具针对性的监管策略。(2)针对财政农业支出存在的问题,从机制设计和优化角度,构建省-县-村三级为框架的实施主体,特别强调基层群众参与财政农业支出项目的重要性;通过介绍财政农业支出优化机制的实施程序,指出应及时做好项目参与主体及实施内容的可持续评价。.本文的不足之处在于两点:第一,本文因为样本取得困难,属于小样本和小数据研究,因此,普适性相对不足。第二,机制优化的实践部分操作性是否可行,还需要实践检验,有待于进一步研究。
李伟杰[8](2008)在《新时期我国农业投融资研究 ——以湖南衡山县为例》文中认为2007年中央一号文件《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积极发展现代农业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明确提出:加强“三农”工作,积极发展现代农业,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是加快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大任务。增加农业投入是建设现代农业、强化农业基础、积极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迫切需要。因此开辟新的农业投入渠道,逐步形成社会力量广泛参与的多元化投入机制已迫在眉睫。目前,我国农业投入不足,许多好的农业项目缺乏建设资金,大量发展态势良好的农业企业融资困难。而另一方面,在“三农”方面有投资意愿的一些投资机构又找不到合适的投资项目,有鉴于此,在增加“三农”投入的同时,还应不断创新农业投融资机制,构建新型农业投融资的模式。本文运用公共财政理论、发展经济学理论等基本理论,在分析目前衡山农业投融资的现状的基础上,深刻分析了制约衡山农业投融资发展的不利因素,全面阐述造成衡山农业投融资水平低、供给不足的深层原因,提出新形势下加强衡山乃至全国农业投融资的思路,并针对性地提出了破解我国农业投融资难的对策措施。
谢瑞其[9](2008)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的投融资机制创新研究》文中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我国农村发展和改革进入新的历史阶段的必然选择,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重大历史任务,也是贯彻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的内在要求。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过程中要解决的一个关键问题是“钱从哪来”,即资金投入保障问题。本文依据党中央关于“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和“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政策,探讨新农村建设中的投融资困境,对建设新农村的投融资机制问题进行研究。论文以新农村建设的内涵与投融资需求为现实出发点,以投融资机制创新与财政金融协调发展为理论出发点,对新农村建设的投融资问题进行研究,以期为新农村建设建构一个理想框架、从而为新农村建设提供资金支持与保障,推进“三农”问题有效解决。论文共分为九个部分:第一部分是导论,主要从WTO后过渡期、无农业税时代和农村金融与公共财政短缺时代等角度,阐述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投融资问题的研究背景。从公共财政、金融创新、新农村建设困境等理论和实践两个层面来探讨意义,介绍了国内外的研究动态,论文的研究内容与方法、以及主要创新点和不足之处。第二部分介绍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内涵、特征及标准。从制度变迁理论和国家理论、公共产品理论和公共财政理论、系统理论、统筹思想和产业制衡理论、资本与经济增长理论以及现代金融理论等理论,寻找新农村建设投融资及其创新的理论依据。第三部分,主要从投融资主体、投融资资金、投融资渠道和投融资方式等方面,来展示新农村建设投融资机制的现状,分析投融资机制存在问题,以及背后的深层次原因。“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是新农村建设和农村经济发展的整体目标。投融资最重要的两条渠道为政府财政与农村金融,前者主要解决公共产品供给问题,后者主要帮助农村微观经营主体(农户和企业)融通资金进而解决要素投入不足的问题。财政与金融必须形成合力以支持新农村建设。农民自身、农村社区集体、专业合作组织、农业产业化经营组织、龙头企业等各类社会力量也应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对新农村建设出资。因此,不仅支农的主体需要多样化、实施手段多样化,资金投入方式也在多样化。第四部分,本章采用定量的研究方法,分析投融资对农业发展和新农村建设项目的绩效。我们得出,我国的财政资金与农村建设相关性显着,金融资金与新农村建设关系显着,农民投入与新农村建设相关性显着,但是农村投融资与新农村建设不显着,这说明三者之间的协调性很差。第五部分,为了科学把握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在国家社会转型过程中的客观规律,我们需要考察国际上有代表性的韩国、日本和欧美一些国家在现代化进程中的农村建设经验,为我国探索适合国情的多元化新农村建设投融资机制提供宝贵经验和启示。国外的经验表明,新农村建设将主要依赖于三方面力量:一是政府的扶持,二是社会力量的广泛参与,三是“三农”自身的发展。还有强调法律制度建设在农村投融资体制改革中的重要性。根据本国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发展水平选择相适应的投融资运行的实践模式。第六部分,深入了解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的投融资机制,从投融资的机理方面进行了探讨。我们从宏观层面,例如体制嬗变、投融资流向、投融资陷阱、金融与投融资、投融资的效应等几个角度来构建一个模型,分析投融资运行机理。第七部分,构建了一个多渠道筹资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理想框架,来指导投融资机制的创新。设想的新农村建设的投融资机制创新框架,主要从宏观和微观两个层面。宏观层面包括财政金融协调机制、引导机制和法律、信用保障机制三个主要机制。微观层面包括资金回流机制、报酬回报机制、准入机制和价格规制机制等四个机制。我们重点研究财政金融的协调机制和财政金融引导机制。第八部分,我们沿着图6-1的思路来提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投融资机制创新的政策建议。提出从宏观、微观两个层次来创新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的投融资机制。第九章,为论文的研究结论和研究展望。通过研究,论文得出的主要观点如下:1)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需要“真金白银”的支持,需要创新投融资机制。在农村公共财政建设背景下,优化和创新社会主新农村建设中的投融资机制,有利于保障新农村建设的有序、高质、和谐、可持续发展,实现“20字”目标。2)新农村建设对农村投融资服务提出了新的要求。目前农村投融资机制改革还远没有到位,难以适应和支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3)我们需要借鉴国外新农村建设中的投融资机制,来解决我国新农村建设中的资金短缺问题和资金使用效率问题。4)建立财政资金和金融资金的协调机制,是加快新农村建设进程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之一。从宏观层面上,要构建我国新农村建设中投融资运行机理模型;从微观角度,要构建投融资协调机制框架。
姜太玲,周迎春,熊贤坤,沈绍斌,张林辉,段春芳,刘光华[10](2020)在《隆阳区蔬菜质量安全保障体系建设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蔬菜是居民生活必不可少的重要农产品,目前国内外对于蔬菜质量安全的研究成果主要集中在蔬菜中农药残留、重金属、微生物及污染物的检测和风险评估,但从"农田到餐桌"全过程的安全保障更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在对蔬菜质量安全保障体系理论梳理的基础上,分析了隆阳区蔬菜保障体系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建议通过加大教育培训力度,加强监管体系、标准化生产体系、检测和质量认证体系的建设以及建立市场准入制度、完善追溯体系等方面构建隆阳区蔬菜质量安全保障体系,以进一步推进质量兴农、绿色兴农,提升隆阳区蔬菜的质量安全水平,切实保障公众"舌尖上的安全"。
二、农业投入哪里来?(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农业投入哪里来?(论文提纲范文)
(1)基于公共财政视角的财政农业投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图表索引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财政农业投入研究状况综合评述 |
1.2.1 国外研究状况评述 |
1.2.2 国内研究状况评述 |
1.2.3 国内外相关研究的认识和评价 |
1.3 研究方案 |
1.3.1 研究目标 |
1.3.2 研究基本内容 |
1.3.3 研究方法 |
1.3.4 研究逻辑框架 |
1.4 论文的创新之处与不足 |
1.4.1 创新之处 |
1.4.2 尚需进一步研究之处 |
2 我国财政农业投入的理论基础 |
2.1 农业在国民经济发展战略中的特殊地位 |
2.1.1 农业的产业地位及特征 |
2.1.2 农业对国民经济的贡献 |
2.2 研究理论 |
2.2.1 公共财政理论 |
2.2.2 凯恩斯投资乘数理论 |
2.2.3 舒尔茨改造传统农业与经济增长理论 |
2.2.4 可持续发展理论 |
2.2.5 工业反哺农业理论 |
2.2.6 WTO《农业协议》的客观要求 |
2.3 基本概念与范畴 |
2.3.1 公共产品的涵义 |
2.3.2 财政农业投入与财政支农支出的涵义 |
2.3.3 农业支持与农业保护的涵义 |
2.4 小结 |
3 我国财政农业投入现状分析 |
3.1 我国财政农业投入政策 |
3.1.1 我国财政农业投入政策演变过程 |
3.1.2 我国财政农业投入政策的种类和内容 |
3.1.3 我国财政农业投入政策的基本趋势 |
3.2 我国财政农业投入的现状 |
3.2.1 财政农业投入的绝对量持续增加,相对量却不足 |
3.2.2 财政农业投入结构不合理 |
3.2.3 中央财政与地方财政关系不协调 |
3.2.4 财政农业投入体制不完善 |
3.2.5 财政农业投入资金管理不善 |
3.3 我国财政农业投入现状的根源 |
3.3.1 国民收入分配制度不合理 |
3.3.2 取消农业税造成地方财政紧张 |
3.4 小结 |
4 我国财政农业投入规模分析 |
4.1 财政农业投入规模 |
4.1.1 财政农业投入规模的变动趋势 |
4.1.2 衡量财政农业投入规模的指标 |
4.2 财政农业投入规模计量分析 |
4.2.1 财政农业投入规模与农民增收 |
4.2.2 财政农业投入最优规模的判断 |
4.3 影响财政农业投入规模的因素 |
4.4 小结 |
5 我国财政农业投入结构分析 |
5.1 财政农业投入结构的界定 |
5.2 财政农业投入结构的演变过程 |
5.3 财政农业投入结构计量分析 |
5.3.1 计量分析方法 |
5.3.2 计量分析结论 |
5.4 小结 |
6 我国财政农业投入效益分析 |
6.1 财政农业投入效益分析的涵义 |
6.1.1 财政农业投入效益分析的概念 |
6.1.2 财政农业投入效益分析的原则 |
6.1.3 财政农业投入效益分析的方法 |
6.2 财政农业投入效益分析的内容 |
6.2.1 财政农业投入经济效益分析 |
6.2.2 财政农业投入社会效益分析 |
6.2.3 财政农业投入生态效益分析 |
6.3 小结 |
7 财政农业投入的国际比较与借鉴 |
7.1 不同国家财政农业投入政策 |
7.1.1 发达国家的财政农业投入政策 |
7.1.2 发展中国家的财政农业投入政策 |
7.2 不同国家财政农业投入政策的比较分析 |
7.2.1 财政农业投入政策的共同点 |
7.2.2 财政农业投入政策的不同点 |
7.3 不同国家财政农业投入政策对我国的启示 |
7.3.1 建立法制化的财政农业投入政策体系 |
7.3.2 调整农业产业结构,提升国际竞争力 |
7.3.3 发展生态农业,走可持续发展之路 |
7.3.4 重视农业科技创新和推广应用 |
7.3.5 制定政策符合本国国情 |
7.3.6 完善财政农业投入结构 |
7.3.7 健全农业风险保障机制 |
7.4 小结 |
8 研究结论与政策建议 |
8.1 主要结论简述 |
8.1.1 财政农业投入受国民收入分配制度的制约 |
8.1.2 财政农业投入具有规模效应 |
8.1.3 财政农业投入具有结构效应 |
8.1.4 财政农业投入应关注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 |
8.2 政策建议 |
8.2.1 以立法的形式确立财政农业投入的制度安排 |
8.2.2 加快财政农业投入政策的两项改革 |
8.2.3 推进财政农业投入着眼于三个原则 |
8.2.4 确保财政农业投入的四个方面 |
参考文献 |
导师简介 |
个人简介 |
攻读学位期间的科研、教学成果 |
致谢 |
(2)中国财政支出拉动农村居民消费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问题的提出 |
1.2 选题的意义 |
1.3 研究的方法 |
1.4 基本结构和主要内容 |
1.5 主要创新点和不足之处 |
第2章 国内外文献综述 |
2.1 研究农村居民消费的文献 |
2.1.1 研究方法方面的文献 |
2.1.2 研究内容方面的文献 |
2.2 国内外研究财政支出与消费关系的文献 |
2.2.1 国外对财政支出与消费关系的研究 |
2.2.2 国内对财政支出与消费关系的研究 |
第3章 财政支出促进居民消费的机理分析 |
3.1 财政支出政策作用传导机制 |
3.1.1 IS—LM模型下财政支出政策传导乘数 |
3.1.2 扩张性财政支出政策的传导阶段性分析 |
3.2 购买性支出对居民消费的影响机理 |
3.3 转移支付性支出对居民消费的影响机理 |
3.4 本章小结 |
第4章 中国农村居民消费现状分析 |
4.1 中国农村居民消费水平分析 |
4.1.1 中国农村居民消费水平统计性描述 |
4.1.2 中国农村居民消费与收入的计量经济检验 |
4.2 中国农村居民消费结构分析 |
4.2.1 中国农村居民消费结构统计性描述 |
4.2.2 中国农村居民消费结构数理分析 |
4.3 本章小结 |
第5章 中国财政支出拉动农村居民消费现状分析 |
5.1 财政支出范围界定 |
5.2 财政农业支出与农村居民消费 |
5.2.1 财政农业支出规模 |
5.2.2 财政农业支出结构 |
5.2.3 财政农业支出对农村居民消费影响的数理分析 |
5.3 财政补贴与农村居民消费 |
5.3.1 财政对农村居民消费补贴 |
5.3.2 财政对农村居民生产直接补贴 |
5.4 农村社会保障与农村居民消费 |
5.4.1 农村社会保障分类 |
5.4.2 农村社会保障基本现状 |
5.4.3 农村社会保障对农村居民消费的作用分析 |
5.5 本章小结 |
第6章 中国财政支出拉动农村居民消费存在的问题和成因分析 |
6.1 中国财政支出拉动农村居民消费存在的问题 |
6.1.1 财政农业投入力度相对不足,农民增收缓慢 |
6.1.2 涉农补贴农民收益少,抑制农村居民消费需求 |
6.1.3 农村社会保障不完善,抑制农村居民消费需求 |
6.1.4 农村居民消费成本高,抑制农村居民的消费意愿 |
6.2 中国财政支出拉动农村居民消费存在问题的成因分析 |
6.2.1 城乡二元经济结构因素制约财政农业支出增长 |
6.2.2 财政支农资金结构不合理,抑制农村居民消费需求 |
6.2.3 涉农补贴方式不合理,农村居民增收缓慢 |
6.2.4 农村居民为防范风险,抑制基本消费支出 |
6.2.5 农村消费环境不健全,抑制农村居民消费需求 |
6.3 本章小结 |
第7章 拉动农村居民消费的财政机制设计与对策选择 |
7.1 拉动农村居民消费的财政机制设计 |
7.1.1 收入增长机制 |
7.1.2 风险分担机制 |
7.1.3 热点引导机制 |
7.1.4 公共服务机制 |
7.1.5 拉动农村居民消费的财政机制关系分析 |
7.2 拉动农村居民消费的财政对策选择 |
7.2.1 加大支农力度,促进农民增收 |
7.2.2 健全农村社会保障,分担农民风险 |
7.2.3 预热农村市场,引导农民消费 |
7.2.4 建立消费配套设施,改善农民消费条件 |
7.2.5 其他配套措施 |
7.2.6 拉动农村居民消费的财政政策应注意的问题 |
7.3 本章小结 |
结束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以及参加科研情况 |
(5)中美农业支持比较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导言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分析 |
1.3 研究目标与研究内容 |
1.4 研究特色与创新 |
1.5 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 |
1.6 中美农业可比性探讨 |
1.7 有关概念的界定 |
2 农业支持政策分析框架 |
2.1 农业支持政策的环境 |
2.2 农业支持政策的制定 |
3 政策的环境-农业支持政策环境比较分析 |
3.1 美国农业支持政策环境与支农目标 |
3.2 中国农业支持政策环境与支农目标 |
3.3 比较分析 |
4 政策的制定-农业政策制定比较分析 |
4.1 美国农业政策的制定 |
4.2 中国农业政策的制定 |
4.3 比较分析 |
5 政策的执行-农业管理体制比较分析 |
5.1 美国农业管理体制 |
5.2 中国农业管理体制 |
5.3 中美比较 |
6 农业支持水平比较分析 |
6.1 中美农业支持水平和结构比较 |
6.2 美国农业支持政策评估 |
7 主要农业支持政策比较分析 |
7.1 美国财政支农政策 |
7.2 中国财政支农政策 |
7.3 中美财政支农政策比较 |
7.4 金融支农政策 |
7.5 金融支农政策比较分析 |
8 结论与政策建议 |
8.1 结论 |
8.2 政策建议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介 |
(6)新农村建设,农村金融体系何去何从(论文提纲范文)
新农村建设,立足何处 |
中国农村的金融逻辑 |
钱从哪里来?投到哪里去? |
农村金融体系的搭建路径 |
韩俊:做活农村金融改革这篇大文章 |
何广文:构建新农村建设金融支持体系 |
冯兴元:建立多元化竞争性农村金融市场与秩序 |
农村“正规”金融的前世今生 |
(7)中国财政农业支出优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选题的背景与意义 |
1.1.1 选题背景 |
1.1.2 选题意义 |
1.2 文献综述 |
1.2.1 财政农业支出的影响效应 |
1.2.2 财政农业支出绩效评价 |
1.2.3 财政农业支出存在的问题与政策主张 |
1.2.4 文献评述 |
1.3 研究方法与基本框架 |
1.3.1 研究方法 |
1.3.2 基本框架 |
1.4 论文的创新、存在不足与拟解决关键问题 |
1.4.1 主要创新点 |
1.4.2 存在的不足 |
1.4.3 本文拟解决的关键性问题 |
2 财政农业支出相关理论及方法 |
2.1 财政农业支出的概念及分类 |
2.1.1 财政农业支出的概念 |
2.1.2 财政农业支出的分类 |
2.1.3 财政农业支出的作用 |
2.2 财政支持农业的理论依据 |
2.2.1 农业具有弱质性 |
2.2.2 农业具有正外部性 |
2.3 财政农业支出的相关理论与方法 |
2.3.1 财政农业支出的相关理论 |
2.3.2 财政支出效率评价方法:DEA介绍 |
3 中国财政农业支出的现实考察 |
3.1 中国财政农业支出的政策变迁 |
3.1.1 改革启动阶段(1978-1994) |
3.1.2 快速发展阶段(1994-2012) |
3.1.3 深化改革阶段(2012至今) |
3.2 中国财政农业支出的变动分析 |
3.2.1 财政农业支出的规模与结构描述 |
3.2.2 财政农业支出规模与增长率的变动分析 |
3.2.3 财政农业支出与农村经济的互动关系 |
3.3 中国财政农业支出存在的主要问题 |
3.3.1 财政农业支出程序存在监管漏洞 |
3.3.2 财政农业支出机制运行存在不足 |
3.4 导致财政农业支出效率低下的主要原因 |
3.4.1 财权与事权不匹配 |
3.4.2 相关主体产权不明晰 |
3.4.3 财政农业支出主体过多导致资金分割过细 |
4 财政农业支出的影响效应与绩效评价 |
4.1 财政农业支出对农业产出影响效应的分析 |
4.1.1 财政农业支出对农业产出影响效应的理论解释 |
4.1.2 财政农业支出对农业产出影响效应的实证分析 |
4.2 中国财政农业支出绩效评价 |
4.2.1 财政农业支出绩效评价的基本介绍 |
4.2.2 财政农业支出绩效评价的使用依据 |
4.2.3 财政农业支出效率评价结果 |
4.2.4 财政农业支出评价结果的分析 |
4.3 财政农业支出效率的动态分析 |
4.3.1 农业产出平均Malmquist指数变化及分解 |
4.3.2 各省市平均Malmquist指数变化及分解 |
4.4 实证结论 |
5 财政农业支出监管动态博弈分析 |
5.1 财政农业支出监管的博弈分析 |
5.1.1 问题描述及模型构建 |
5.1.2 监管主体选择一致的监管策略 |
5.1.3 监管主体采用不同的监管策略 |
5.2 博弈的稳定性分析 |
5.2.1 监管机构行为的动态复制方程 |
5.2.2 地方政府的动态复制方程 |
5.3 博弈结果及政策启示 |
5.3.1 博弈结果 |
5.3.2 政策启示 |
6 财政农业支出机制优化——基于农业项目投资的视角 |
6.1 当前财政农业支出机制介绍 |
6.1.1 当前财政农业支出机制运作模式 |
6.1.2 当前财政农业支出机制实施程序的缺陷 |
6.1.3 农业综合开发与利用项目(GIADP)描述 |
6.2 财政农业支出机制优化的主要框架 |
6.2.1 机制优化的实施主体:省-县-村三级实施主体 |
6.2.2 机制优化的实施内容:聚焦三个重点实施领域 |
6.2.3 机制优化的实施方法:制定效果评价指标 |
6.2.4 机制优化实施的影响评估:项目可持续性评价 |
6.3 财政农业支出机制优化的实施程序 |
6.3.1 项目瞄准——确认目标群体 |
6.3.2 项目实施——确定项目内容 |
6.3.3 项目评价——实施主体的有效性 |
6.3.4 项目影响——实施内容的可持续性 |
7 完善中国财政农业支出的配套政策 |
7.1 建立健全财政农业支出监管机制 |
7.1.1 促进财政农业支出法制化建设 |
7.1.2 加强财政农业支出管理制度创新 |
7.1.3 完善财政农业支出全程监管机制 |
7.1.4 优化财政农业支出监管的激励约束机制 |
7.2 重点提高财政农业支出绩效 |
7.2.1 优化财政农业支出项目的立项决策机制 |
7.2.2 强化财政农业支出管理机制 |
7.2.3 完善财政农业支出政府部门分工协作机制 |
7.2.4 健全财政农业支出绩效评价体系 |
7.3 完善我国财政农业支出的政策建议 |
7.3.1 明确政府支出范围,正确处理政府与市场关系 |
7.3.2 建立以财政农业支出为引导的多元化农业支出体系 |
7.3.3 加快推进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PPP)模式 |
7.3.4 促进农村金融改革创新 |
附录 |
附件6-1: 项目主要内容 |
附件6-2: 项目实际效果及影响 |
附件6-3: 受益农户调查表 |
附件6-4: 项目内容评价 |
附件6-5: 项目实施安排 |
附件6-6: 受益农户调查表 |
附件6-7: 项目内容及分解 |
附件6-8: 培训人数(分项目活动) |
附件6-9: 村级代表调查表 |
附件6-10: 县乡相关部门调查情况表 |
攻读学位期间承担的科研任务与主要成果 |
参考文献 |
后记 |
(8)新时期我国农业投融资研究 ——以湖南衡山县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导论 |
1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1.1 研究的目的 |
1.2 研究的意义 |
2 国内外研究动态 |
2.1 国外研究现状 |
2.1.1 国外农业投资理论研究现状 |
2.2 国内研究现状 |
2.2.1 关于财政支农问题的研究 |
2.2.2 关于农村金融理论的研究 |
2.2.3 关于投融资与经济发展的研究 |
3 研究的基本思路与方法 |
3.1 研究的基本思路 |
3.2 研究的基本方法 |
4 本研究的可能创新之处 |
第二章 农业投融资的理论基础 |
1 基本概念 |
1.1 农业投融资的内涵 |
1.2 农业投资概念 |
1.3 农业投资的分类 |
2 农业投融资体系 |
2.1 国家财政 |
2.2 间接融资 |
2.3 直接融资 |
2.4 个人投资 |
3 国外农业融资理论 |
3.1 农业信贷补贴论 |
3.2 农村金融市场论 |
第三章 衡山农业投融资现状分析 |
1 衡山农业投融资运行现状 |
1.1 财政支农资金运行状况 |
1.2 农业基础建设项目投入资金运行状况 |
1.3 衡山金融机构对农业信贷融资支持状况 |
1.3.1 农业信贷融资结构不合理 |
1.3.2 农业信贷融资量增长不稳定 |
1.3.3 农业政策性融资少 |
1.4 衡山农村资金对农业投入状况 |
1.4.1 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对农业的投资 |
1.4.2 农户对农业的投资 |
2 衡山农业投融资存在的问题 |
2.1 财政支农资金的不足 |
2.2 政府农业投入结构不合理 |
2.3 政府农业投入管理体制不完善,资金使用效果不理想 |
2.4 农业资金自我积累速度缓慢,且再投入数额远远不足 |
2.5 农业发展对信贷资金缺乏吸引力 |
2.6 农村资金“非农化”倾向严重,农村资金的严重外流 |
2.7 农业投融资环境不完善 |
2.7.1 农业劳动生产率普遍较低 |
2.7.2 农业投资的软硬环境较差 |
2.7.3 农民信用风险管理机制缺失导致农村融资抑制 |
3 衡山农业投融资存在问题的根源 |
3.1 政府支持农业力度仍然不够 |
3.2 商业信贷资金投入不足 |
3.2.1 农业银行业务发生移位,其对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投入相对减少 |
3.2.2 社会环境存在多种制约因素 |
3.2.3 农业资金存在集中性向外流动的现象 |
3.2.4 民间投资没有进入农业生产的主要领域 |
3.3 县乡负债累累,对农业发展的财政支持难以有根本改善 |
3.4 农村资金大量外流,造成农业发展资金支持总量的不足 |
3.5 劳动投入对资金的替代效应弱化 |
第四章 完善我国农业投融资体制的对策 |
1 构建我国农业投入新机制的设想 |
1.1 转变投资观念,发展高效农业 |
1.2 引入市场机制建立农业的投融资体制 |
1.3 建立完善的农村信用体系 |
1.4 增收减负提高农户投入 |
2 完善我国农业投融资体制的政策建议 |
2.1 明确投资主体,界定各方责任 |
2.2 加大各投资主体对农业的投入力度 |
2.2.1 大力增加国家投入 |
2.2.2 设立农业专项产业投资基金 |
2.2.3 鼓励、规范民间信贷 |
2.2.4 改组现有的农村信用社,建立新型农村合作金融组织 |
2.2.5 加速建立新的各方联合的融资平台 |
2.3 建立多元化的农业投融资机制 |
2.3.1 建立稳步增长的政府农业投融资机制 |
2.3.2 引导农户增加对农业资金的自主投入 |
2.3.3 健全市场机制的投融资功能 |
2.4 财政、金融政策支农的措施及其合理搭配 |
2.4.1 突出国家财政支农投融资的宏观主导作用 |
2.4.2 制定税收优惠政策,鼓励民间和吸引外商积极投资农业 |
2.4.3 充分发挥商业银行农业信贷政策效应 |
2.4.4 有步骤分阶段发展农业筹资资本市场及境外筹资市场 |
2.5 坚持从实际出发,进行政策保护 |
2.6 加大考核力度,完善管理体系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介 |
(9)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的投融资机制创新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导论 |
1 研究背景 |
1.1 “WTO后过渡期”,如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
1.2 无农业税时代,如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
1.3 工业反哺农业时代,如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
1.4 农村金融和公共财政短缺时代,如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
2 研究目的和意义 |
2.1 研究目的 |
2.2 研究意义 |
3 国内外研究动态 |
3.1 国外研究现状 |
3.2 国内研究现状 |
3.3 对现有研究的简要评述 |
4 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 |
4.1 研究思路 |
4.2 主要研究方法 |
5 研究的创新和不足之处 |
5.1 研究创新点 |
5.2 研究存在的不足之处 |
6 设计方案 |
第二章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及其投融资:理论基础 |
1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基本理论 |
1.1 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内涵 |
1.2 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目标 |
1.3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步骤和路径 |
1.4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主体 |
2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外部特征分析 |
2.1 国民经济发展进入新阶段 |
2.2 城乡关系有了新判断 |
2.3 对“三农”问题有了新举措 |
2.4 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新任务 |
2.5 对农村公共建设支出的公共性有了新认识 |
2.6 具备了支持新农村建设的能力基础 |
2.7 关于国际背景有了新的认识 |
3 投融资机制概念界定和内容框架 |
3.1 投融资机制概念界定 |
3.2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投融资机制的内容框架 |
4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投融资的理论依据 |
4.1 制度变迁理论和国家理论 |
4.2 公共产品理论和公共财政理论 |
4.3 均衡发展理论——系统理论、统筹思想和产业制衡理论 |
4.4 资本与经济增长理论 |
4.5 现代金融理论 |
第三章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的投融资机制现状研究 |
1 农业投资与农业发展 |
1.1 农业投资总量的变动分析 |
1.2 农业投资来源结构的变动及其行为分析 |
1.3 农村投融资分析:资金筹措渠道与方式 |
1.4 改革开放后我国农村投融资:特点和影响 |
1.5 农业投资总量和结构预测 |
2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投融资机制现状和困境 |
2.1 新农村建设中的资金缺口和资金满足能力 |
2.2 财政支持新农村建设:困境和原因分析 |
2.3 金融支持新农村建设:困境与原因 |
2.4 投融资行为特征的成因解析:农户和集体行为视角 |
第四章 新农村建设中投融资绩效的评价和实证分析 |
1 投融资机制与农业发展的研究 |
1.1 文献回顾 |
1.2 投融资机制与农业发展的实证分析 |
1.3 政策建议 |
2 新农村建设中投融资绩效的评价和实证分析 |
2.1 指标选择与数据获取 |
2.2 数据的处理与检验 |
2.3 投融资绩效的实证分析 |
第五章 国外农村投融资机制和模式借鉴 |
1 国外财政资金引导模式问题 |
2 国外农村投融资机制和模式 |
2.1 韩国农村投融资机制和模式 |
2.2 日本农村投融资机制和模式 |
2.3 美国农村投融资机制和模式 |
2.4 欧盟国家农村投融资机制和模式 |
2.5 印度农村投融资机制和模式 |
2.6 孟加拉国和泰国农村投融资机制和模式 |
3 国外农村投融资的经验借鉴和教训 |
3.1 国外农村投融资的经验借鉴 |
3.2 国外农村投融资的教训 |
第六章 投融资运行机理:基于宏观理论视角 |
1 体制嬗变与投资运行重塑 |
1.1 经济体制嬗变与投融资运行机理重塑之间的相关性 |
1.2 投融资制度安排与投融资传导循环 |
2 宏观层面上的投融资运行机理 |
2.1 投融资流向以及投资流向陷阱 |
2.2 投资运行的阶段性及其机理 |
2.3 投融资运行的整体性机理特征 |
2.4 中国现阶段投融资制度安排的理论分析 |
3 投资流向与产业结构调整 |
3.1 投资流向陷阱 |
3.2 投融资流向与产业结构调整机理 |
4 投融资运行机理的影响因素分析 |
4.1 不同金融状况下的投融资运行机理 |
4.2 区域经济差异对新农村建设投融资的影响 |
5 投融资的宏观经济效应分析 |
5.1 投融资的资源配置效应 |
5.2 财政投资的效应分析 |
5.3 引入市场机制和自愿机制的财政效应 |
5.4 投资与农村经济增长的一般关系:简单的图形说明 |
第七章 新农村建设中的投融资协调机制框架:基于运行层面的分析 |
1 新农村建设投融资机制协调和创新的理论分析 |
1.1 新农村建设投融资的“齿轮”模型 |
1.2 博弈理论 |
1.3 啄食顺序理论与投融资顺序选择 |
1.4 次协调思维 |
1.5 项目融资模式区分理论 |
1.6 国家整合理论 |
1.7 财政支农资金整合论 |
1.8 “金融功能观”与农村金融体制改革 |
2 财政资金引导机制和模式分析 |
2.1 财政资金的功能、作用和机理 |
2.2 财政资金引导机制介绍 |
2.3 财政资金引导模式介绍 |
2.4 政府诱导型模式的实现机制 |
3 金融资金的动员机制和模式分析 |
3.1 建设新农村背景下的金融发展模式 |
3.2 构建新农村建设的金融创新机制 |
3.3 新农村建设信贷支持的实现机制 |
4 多层次公共财政资金以及金融体系的建立和协调模式分析 |
4.1 多层次公共财政资金以及金融体系协调机制框架分析 |
4.2 多层次公共财政资金以及金融体系协调内容框架 |
4.3 多层次公共财政资金以及金融体系协调模式 |
5 财政金融资金对社会资金的引导机制和模式分析 |
5.1 社会动员机制的成熟机制 |
5.2 国家动员机制与社会机制的协调机制 |
5.3 国家动员机制与社会机制的协调对接模式 |
第八章 完善和创新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投融资机制的政策建议 |
1 社会主义新农村投融资机制创新的目标、原则 |
1.1 我国新农村建设投融资机制创新的目标模式 |
1.2 我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投融资机制创新的原则 |
2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投融资机制创新的政策建议 |
2.1 多层次公共财政资金与金融体系的协调机制创新 |
2.2 发挥财政资金和政策性金融资金的引导作用 |
2.3 信用、法律和政策等保障机制的创新 |
2.4 建立农村资金的回流反哺机制 |
2.5 构建农村信贷资金补贴机制、风险转移和分担机制 |
3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投融资机制创新的配套政策 |
3.1 从农村经济实体内部挖掘潜力 |
3.2 “放活”体制环境,推进涉农部门体制改革 |
3.3 要求建立权责对等的现代行政体系 |
3.4 进一步深化以农村税费改革为主要内容的农村综合改革 |
第九章 结论与研究展望 |
1 结论 |
2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历 |
(10)隆阳区蔬菜质量安全保障体系建设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引言 |
2 蔬菜质量安全保障体系相关概念 |
2.1 蔬菜质量安全 |
2.2 蔬菜质量安全保障体系 |
3 隆阳区蔬菜质量安全保障体系建设现状与问题 |
3.1 隆阳区蔬菜质量安全保障体系现状 |
3.1.1 监管体系现状 |
3.1.2 监测体系现状 |
3.1.3 检验检测体系现状 |
3.1.4 标准化生产体系现状 |
3.1.5 追溯体系现状 |
3.2 隆阳区蔬菜质量安全保障体系建设存在的问题 |
3.2.1 对蔬菜质量安全意识不强 |
3.2.2 蔬菜法律法规、标准体系不完善 |
3.2.3 监测、监管体系不成熟 |
3.2.4 蔬菜追溯体系不完善 |
3.2.5 蔬菜认证体系不完善 |
4 隆阳区构建蔬菜质量安全保障体系的思路与对策 |
4.1 完善隆阳区蔬菜质量安全保障体系的整体思路 |
4.2 构建隆阳区蔬菜质量安全保障体系的对策与建议 |
4.2.1 加大教育培训力度 |
4.2.2 加强监管体系建设 |
4.2.3 加强农业投入品监管体系建设 |
4.2.4 加强蔬菜标准化生产体系建设 |
4.2.5 加强蔬菜检测和质量认证体系建设 |
4.2.6 建立市场准入制度 |
4.2.7 完善追溯体系 |
5 小结 |
四、农业投入哪里来?(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公共财政视角的财政农业投入研究[D]. 丁文恩. 北京林业大学, 2009(11)
- [2]中国财政支出拉动农村居民消费研究[D]. 王娜. 辽宁大学, 2010(10)
- [3]新农村建设的金融投入困境及其政策选择[J]. 何广文. 小城镇建设, 2006(03)
- [4]农业投入哪里来?[J]. 邱小鑫. 农村经营管理, 1993(01)
- [5]中美农业支持比较研究[D]. 翟雪玲. 中国农业大学, 2004(03)
- [6]新农村建设,农村金融体系何去何从[J]. 王建茹,韩俊,何广文,冯兴元,周立,李金铮. 资本市场, 2006(06)
- [7]中国财政农业支出优化研究[D]. 司翼. 东北财经大学, 2018(06)
- [8]新时期我国农业投融资研究 ——以湖南衡山县为例[D]. 李伟杰. 湖南农业大学, 2008(09)
- [9]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的投融资机制创新研究[D]. 谢瑞其. 湖南农业大学, 2008(08)
- [10]隆阳区蔬菜质量安全保障体系建设研究[J]. 姜太玲,周迎春,熊贤坤,沈绍斌,张林辉,段春芳,刘光华. 食品安全质量检测学报, 202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