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完全截瘫伤员的膀胱护理(论文文献综述)
黄斌[1](2021)在《36例钝性胸主动脉创伤单中心回顾性临床分析》文中认为背景:钝性胸主动脉创伤(Blunt Thoracic Aortic Injuries,BTAI)系外科急症之一,死亡率极高,大多数伤员在到达医院之前即死亡。胸主动脉腔内修复术(Thoracic Endovascular Aortic Repair,TEVAR)的广泛应用使得 BTAI 的救治发生了根本的变化,与传统开放手术相比,TEVAR总体上改善了伤员的短期预后,但有关BTAI腔内修复时机及其中长期随访的结果数据非常少。本研究回顾性分析本院近15年内TEVAR救治BTAI的经验。方法:本研究收集2006年01月01日至2020年12月30日收入住院的所有BTAI病例资料,共收治36例伤员。根据出血范围(纵膈血肿型与胸腔出血型)和手术时间(急诊TEVAR与延迟TEVAR)进行相关临床资料对比分析,同时根据伤员影像学表现,探讨TEVAR救治BTAI的结果。随访采用收集术后门诊或住院复查计算机体层血管成像图像以及定期电话联系方式进行。结果:36例BTAI伤员中,男性27例(75%),女性9例(25%)。平均年龄为48.58岁± 16.01岁(24岁-79岁)。TEVAR术后影像学表现为支架移植物的形态在BTAI破口周围发生重塑,支架在病变部位明显凸出瘤腔。36例伤员中,共有纵隔血肿型9例,胸腔出血型27例。纵隔血肿型的9例伤员均实施了延迟TEVAR,且均痊愈出院;胸腔出血型的27例伤员中,4例因处理其它合并危及生命的伤情而未急诊实施TEVAR,此4例伤员均在住院期间发生死亡,23例实施了急诊TEVAR,1例伤员在TEVAR术后因胸腔积血引流过快而突发死亡,余22例伤员均在TEVAR术后救治成功。在胸腔出血型伤员中,急诊TEVAR组死亡率为4.3%(1/23),延迟TEVAR组死亡率为100%(4/4),两组死亡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急诊TEVAR组死亡率远低于延迟TEVAR组。结论:BTAI伤员形成的主动脉创伤不仅限于内膜,且外膜也存在一定程度上的损伤,送至入院的BTAI伤员的主动脉可能发生了隐匿的破裂。对于纵隔血肿型伤员,主动脉周围状态暂时较为稳定,可在动态观察情况下优先处理其它合并危及生命的损伤,待患者状态较为稳定后再实施TEVAR。对于胸腔出血型BTAI伤员,破裂风险较高且难以预测,血压不易控制,为保证安全,建议在BTAI明确诊断后尽快急诊条件下实施TEVAR;此外,胸腔出血型BTAI在TEVAR术前应避免实施胸腔闭式引流术,且TEVAR术后慎重实施胸腔闭式引流术,可采取控制性引流,即逐日分批次缓慢进行引流,以避免伤员出现继发再出血而突发死亡。
刘素敏[2](2021)在《脊髓损伤患者早期康复需求量表的编制研究》文中提出目的探究脊髓损伤患者早期康复需求内容,研制脊髓损伤患者早期康复需求量表,并对其信效度进行检验。方法基于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通过文献回顾和质性研究,形成脊髓损伤患者早期康复需求条目池,再通过2轮专家函询对条目进行筛选,形成评估量表的施测版。在对12名患者预试验基础上,形成临床正式版调查量表。采用方便抽样法,于2019年11月~2020年12月选取167例脊髓损伤患者进行调查,利用临界比值法、相关系数法、内容效度、探索性因子分析、内在一致性检验等统计学方法对量表条目、效度和信度进行检验,最终形成量表临床应用版本。结果脊髓损伤患者早期康复需求量表包括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爱与归属需求、功能训练需求、求知需求、自我实现需求6个维度,共32个条目。该量表的Cronbach’sα系数为0.949,折半信度为0.793,重测信度为0.911(P<0.01),量表的内容效度指数为0.88,量表的平均内容效度为0.98,各条目的内容效度范围为0.86~1.00。经过2轮探索性因子分析后,提取6个公因子,累计方差贡献率为78.566%。结论经初步检验,构建的脊髓损伤患者早期康复需求量表具有较好的心理测量属性,可作为医护人员评估患者早期康复需求的评估工具。
马超,李利,王华东,吕永威,原艳丽,王丽慧,杨亚锋,张迎龙[3](2021)在《批量伤时脊柱脊髓损伤患者的急救与治疗》文中研究指明完整的脊柱结构是维持身体平衡与稳定、保护脊髓、缓冲外部震荡的重要保证。当人体遭遇巨大暴力,如车祸、坠落或地震灾害时,脊柱连续性发生变化,可发生椎体骨折、脱位或脊髓损伤(spinal cord injury,SCI)等。脊柱损伤较轻者表现为局部疼痛、活动受限等;严重者可出现不同程度的神经根损伤或SCI。
康健,陈活良,罗正学[4](2021)在《桌面推演在基地医院战伤救治原则制定中的应用》文中研究说明采用半结构式访谈收集资料,根据7步分析法对参加桌面推演队员的访谈资料进行分析,旨在明确基地医院的战伤救治范围、基地医院的战伤救治时机和基地医院战伤救治时程,以提高战救预案质量,确保战救预案实施。
杜凯然[5](2021)在《陇中消肿止痛合剂对继发性脊髓损伤的保护作用及LncRNAMALAT1-ERKp38MAPK-AQP4轴的表达》文中研究指明目的:通过成功构建大鼠脊髓损伤模型,探讨陇中消肿止痛合剂对大鼠脊髓损伤的保护作用,及对lnc RNA MALAT1-ERK/p38MAPK-AQP-4轴表达变化的影响。方法:1.选取成年雄性清洁级SD大鼠175只,按照Allen’s法建立脊髓损伤大鼠模型。2.SD大鼠脊髓损伤模型建立后,将其随机分为7组,分别为对照组25只,假损伤组25只,模型组25只,七叶皂苷钠组25只和陇中消肿止痛合剂干预组75只,陇中消肿止痛合剂干预组(75只)按给药剂量随机分为陇中消肿止痛合剂高剂量组25只,陇中消肿止痛合剂中剂量组25只和陇中消肿止痛合剂低剂量组25只。采取灌胃给药的方式,根据BBB(Basso,Beattie&Bresnahan locomotor rating scale,BBBscal)评分标准,每隔3d观察评分,并记录,总计观察15d。利用干湿法测定脊髓含水量,及Belayev法血-脊髓屏障(blood spinal cord barrier,BSCB)破坏定量分析。3.在上述7组随机分别选取SD大鼠15只,提取损伤脊髓样本,分别进行RT-PCR、Western Blot、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检测AQP-4、ERK、p38MAPK,得出相关数据及结果,进行统计分析。结果:1.陇中消肿止痛合剂能够有效治疗SD大鼠继发性脊髓损伤(Secondary spinal cord injury,SSCI)后肢体功能;与七叶皂苷钠比较,陇中消肿高剂量对于治疗SSCI效果优于七叶皂苷钠以及陇中消肿止痛合剂中、低剂量组。2.陇中消肿止痛合剂能够有效的减轻脊髓水肿,SD大鼠的双下肢功能逐渐的恢复。3.SSCI后,脊髓组织中AQP-4、ERK、MALAT1、p38MAPK表达均升高,与脊髓损伤程度呈正相关。陇中消肿止痛合剂通过抑制AQP-4、ERK、MALAT1、p38MAPK在脊髓组织表达含量,以此减轻脊髓水肿。4.陇中消肿止痛合剂通过降低AQP-4、MALAT1、ERK、p38MAPK在脊髓组织中的表达,从而减轻脊髓水肿,促进神经功能恢复。结论:1.陇中消肿止痛合剂具有防治SSCI的作用,主要作用机制是通过减轻脊髓水肿对神经的压迫,恢复SD大鼠双下肢肢体功能。2.SSCI后血-脊髓屏障被破坏,AQP-4、ERK、MALAT1、p38MAPK的表达量升高则脊髓损伤加重,降低AQP-4、ERK、MALAT1、p38MAPK基因表达则脊髓水肿减轻,肢体功能恢复。3.陇中消肿止痛合剂能够抑制lnc RNA MALAT1-ERK/p38MAPK-AQP-4轴的表达变化。通过药物干预降低AQP-4、ERK、MALAT1、p38MAPK基因在脊髓组织中表达量,减轻脊髓水肿及部分神经功能及恢复血脊髓屏障的功能。4.SSCI后,七叶皂苷钠与陇中消肿止痛合剂都具有防治SSCI的疗效。通过两者药物间比较,陇中消肿止痛合剂利水消肿的作用及降低AQP-4、MALAT1、ERK、p38MAPK的表达要优于七叶皂苷钠。
周志东[6](2020)在《miR-136-5p介导电针疗法修复脊髓针刺损伤的作用及机制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研究背景脊髓损伤主要分为外伤性脊髓损伤和非外伤性脊髓损伤,而外伤性脊髓损伤最为常见,它往往导致损伤节段以下肢体严重的功能障碍。脊髓损伤不仅会给患者本人带来身体和心理的严重伤害,还会对整个社会造成巨大的经济负担。针对脊髓损伤的预防、治疗和康复已成为当今医学界的一大课题。麻醉作为一种医疗干预手段,与手术患者的生命健康安全息息相关。随着人们教育背景的提升,健康观念的转变,手术的安全性和麻醉所带来的风险受到患者及家属的广泛关注。椎管内麻醉是常用的麻醉方法之一,主要通过穿刺技术将麻醉药物注入椎管的蛛网膜下腔或硬膜外腔,即神经根受到阻滞,使该神经根支配的相应区域产生麻醉作用,统称为椎管内麻醉。椎管内麻醉效果确切,对仪器设备要求低,可以为临床手术提供足够的镇痛作用,显着避免气道相关操作带来的呼吸系统并发症,并可在整个手术过程中保持与意识清醒的患者进行交流沟通,已广泛应用于外科手术中。不当的椎管内穿刺操作有可能使患者在一定时间内产生运动功能障碍,局部血管损害,最后造成局部微循环障碍,脊髓损伤病情也因上述因素而加重。电针疗法是一种有效的针灸方法,已成功用于治疗多种脊髓损伤相关疾病,它能有效恢复脊髓损伤中受损的中枢神经功能、抑制神经细胞的凋亡、改善损伤区微环境等。微小RNA(miRNA)是一类长约22nt的小非编码RNA。在大多数癌症中肿瘤原癌基因表达受到miRNA抑制作用影响,参与肿瘤细胞的各种生物过程,包括癌细胞代谢,增殖,侵袭和迁移以及诱导细胞自噬和细胞凋亡。脊髓损伤后的病理之一是神经元和轴突细胞的凋亡以及炎症反应。已有研究表明脊髓损伤所引发的病理生理变化受特定miRNA表达的严密调控,且脊髓损伤后,多种miRNA通过靶向调控抗炎细胞和促炎细胞因子的mRNA来调节脊髓损伤的炎症反应。然而电针疗法是否通过调控miRNA修复脊髓损伤我们尚不清楚。因此,本研究通过构建大鼠针刺造成的脊髓损伤模型,利用RNA测序技术,分析电针是否通过调控miRNA修复针刺造成的脊髓损伤并探讨其相关机制。第一部分电针治疗脊髓针刺损伤大鼠模型行为学和脊髓组织病理学形态观察目的检测电针疗法对脊髓针刺损伤的治疗效果。方法将18只SD大鼠分成假手术(Sham)组、穿刺损伤模型(SCI)组及穿刺损伤+电针治疗(SCI+EA)组(每组6只)。Sham组按手术步骤进行,无需其他操作;SCI组:做脊髓穿刺,但不做电针治疗;SCI+EA组:针刺损伤手术后三天开始每日电针刺激大椎穴、命门穴、夹脊穴进行治疗。各组的大鼠运动功能应用BBB评分法评价,并结合HE染色法对病理组织形态进行观察,脊髓组织中IL-1β和TNF-α的表达采用酶联免疫吸附实验(ELISA)法检测。结果(1)BBB评分结果显示,大鼠脊髓针刺损伤7天后,SCI+EA组大鼠BBB评分(20.50±0.55)显着高于SCI组(19.17±0.75),电针治疗21天后,SCI+EA组大鼠BBB评分(20.67±0.52)与Sham组(21.00±0.00)无显着差异,且显着高于SCI组(19.83±0.75)。电针治疗能明显改善脊髓针刺损伤大鼠运动功能。(2)观察脊髓病理形态学HE染色结果,发现电针治疗后,脊髓组织更加完整,细胞形态结构轮廓更加清晰,炎症相关细胞数目减少,正常神经细胞数量增加。(3)ELISA和qRT-PCR对炎症因子IL-1β和TNF-α进行检测,针刺脊髓损伤21天后,SCI+EA组TNF-α和IL-1β表达量分别为616.25 pg/mg和699.16pg/mg,明显低于SCI组(718.01 pg/mg,1360.62pg/mg)。表明电针治疗后,炎症因子在脊髓组织中表达下调,电针治疗可能通过减少炎症因子释放改善脊髓损伤。第二部分电针疗法修复脊髓针刺损伤功能的miRNA差异表达分析及功能注释目的利用小RNA(small RNA)测序技术筛选电针治疗脊髓损伤模型大鼠差异表达的miRNA。方法利用small RNA测序技术,确定SCI组和SCI+EA组大鼠miRNA表达谱;分析组间差异表达的miRNA,利用GO功能和KEGG代谢途径富集方法分析差异表达的miRNA;通过qRT-PCR检测5个随机挑选的miRNA的表达量,确定测序结果的可靠性。结果(1)利用small RNA测序技术,共筛选出168个差异表达miRNA,其中在SCI+EA组中,29个显着性上调,139个显着性下调。(2)综合多种数据库分析测序结果中差异表达miRNA的靶基因,最终预测到36336个靶基因。这些靶基因显着性富集在磷酸化、转录调控、DNA-模板化、蛋白质磷酸化等GO条目,并显着性富集在粘着力,胰岛素和轴突指导等信号通路。(3)qRT-PCR验证结果表明,与SCI组相比,SCI+EA组中rno-miR-219a-5p、rno-miR-128-3p、rno-miR-136-5p、rno-miR-7b表达下调,rno-miR-486表达上调,其中rno-miR-486和rno-miR-7b表达没有显着性。qRT-PCR结果与测序结果表达趋势相似,表明测序结果准确可信。第三部分miR-136-5p对大鼠小胶质细胞相关功能的影响目的进一步探讨在电针治疗修复针刺脊髓损伤修复过程中miR-136-5p调节小胶质细胞的功能。方法qRT-PCR检测小胶质细胞中转染miR-136-5p模拟物后3个靶基因的表达情况;用CCK-8法和流式细胞仪检测过表达miR-136-5p后,检测小胶质细胞的增殖和凋亡能力。结果(1)qRT-PCR验证3个靶基因结果显示,miR-136-5p mimics显着抑制Sema3a、Vangl2、Gng3表达,表明Sema3a、Vangl2、Gng3表达与miR-136-5p表达相关。(2)与对照组相比,小胶质细胞干扰miR-136-5p表达后,细胞增殖能力降低,细胞凋亡增多。结论本研究通过small RNA测序研究了电针疗法修复脊髓针刺损伤功能与未经电针治疗的miRNA差异表达谱,结果表明电针治疗后miR-136-5p表达下调。在体外小胶质细胞研究中发现,miR-136-5p促进小胶质细胞凋亡并抑制其细胞增殖能力;过表达miR-136-5p后显着抑制Sema3a、Vangl2、Gng3 mRNA表达,并且Vangl2蛋白表达。实验研究表明电针治疗通过下调miR-136-5p表达,抑制小胶质细胞增殖并促进其凋亡,并减少Vangl2蛋白表达,从而促进脊髓损伤恢复。
白洋[7](2020)在《运动想象疗法结合Lokomat下肢康复机器人在脊髓损伤后患者下肢功能康复干预效果的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探讨运动想象疗法结合Lokomat下肢康复机器人训练对患者脊髓损伤后下肢运动功能、下肢肌力、功能独立性及心理状况的干预效果。方法:在某三甲医院2018年11月--2019年11月连续收集符合纳入标准并自愿参加本研究的诊断为B-D级脊髓损伤的患者(诊断依据为2000年美国脊髓损伤协会ASIA残损分级)68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68名患者分为四组,A组采用常规护理法,B组采用常规护理法+运动想象疗法,C组采用常规护理法+Lokomat下肢康复机器人训练疗法,D组采用常规护理法+运动想象疗法+Lokomat下肢康复机器人训练疗法。经过四组比较分析,对四组患者干预前、干预后第6周和第12周的下肢运动功能(FMA下肢部分)、下肢肌力(MMT)、功能独立性(SCIM-Ⅲ)及心理状况(SAS、SDS)进行效果评价。结果:1.干预前,四组患者的下肢运动功能、下肢肌力、功能独立性、心理状况得分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干预后6周和12周四组的下肢运动功能、下肢肌力(除腓肠肌)、功能独立性及心理状况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各时间点比较得出,D组较A、B、C三组,其下肢运动功能、下肢肌力(除腓肠肌)及功能独立性评分显着增高,SAS及SDS得分显着降低。干预后12周的效果均优于干预后6周,干预后12周D组量表评分最高(P<0.05);下肢腓肠肌:干预后6、12周,四组比较分别为(P=0.876、0.763,P>0.05),四组比较随着干预时间的延长,腓肠肌显示出积极的临床趋势,但不能说明优于其他组别。2.患者下肢功能、下肢肌力(除腓肠肌)、功能独立性、心理状况:在不同时间不同组间存在交互作用(P<0.05),下肢运动功能(F交互=20.589,P<0.05),下肢肌力(除腓肠肌)(F交互=3.910、2.681、2.242、2.606,P<0.05),SCIM-Ⅲ(F交互=10.107,P<0.05),心理状况(F交互=20.448、136.50,P<0.05);干预时间越长,干预措施对以上指标的影响越显着;下肢腓肠肌:时间与组间的交互作用比较(F交互=0.319,P>0.05),表明在不同时间点不同分组的腓肠肌评分无统计学差异。3.四组患者不同时间点下肢功能、下肢肌力(除腓肠肌)、功能独立性、心理状况两两比较发现,干预后6周各功能评分高于干预前(P<0.05),干预后12周各功能评分高于干预后6周(P<0.05);下肢腓肠肌:干预后6周与干预前、干预后12周与干预后6周、干预后12周与干预前P值(分别为P=0.236,P=0.008,P=0.004)。结论:1.MI结合Lokomat下肢康复机器人对提高SCI患者下肢运动功能效果明显;2.MI结合Lokomat下肢康复机器人对改善SCI患者部分下肢肌力效果明显;3.MI结合Lokomat下肢康复机器人可以提高SCI患者的功能独立性;4.MI结合Lokomat下肢康复机器人有利于改善SCI患者的心理状态。
宗兆文,秦昊,陈思旭,杨磊,张琳,杜文琼,钟鑫,周人杰,谭丹,吴昊[8](2019)在《现代脊柱战伤分级救治专家共识》文中指出脊柱骨折在平时是常见的创伤,约占全身骨折总数的4.3%,约有10%的脊柱骨折伴有脊髓损伤。在越南战争等历次战争中,脊柱损伤的发生率约为1.0%,而在自由伊拉克行动(Operation Iraqi Freedom,OIF)和持久自由行动(Operation Enduring Freedom,OEF)中,脊柱脊髓战伤的发生率为5.4%~11.0%,呈现上升的趋势。战时脊柱脊髓损伤的救治与平时有诸多的不同点:民用医疗中心对脊柱脊髓损伤的处理主要依赖于急诊医疗系统救护人员的能力,先用脊柱固定装置固定患者,然后将患者转运到创伤中心接受确定性治疗。
蔡田培[9](2019)在《膀胱管理方案在脊髓损伤后神经源性膀胱患者康复中的应用效果分析》文中指出研究目的:1.构建科学、标准的脊髓损伤后膀胱功能康复训练方案。2.通过既定脊髓损伤康复方案的实施和临床量化指标的对比,进一步完善方案,形成科学性强、针对性高、疗效显着的脊髓损伤膀胱功能康复训练方案。对临床护理人员的工作提供科学的指导标准,为患者提供便捷、有效的自我锻炼措施,进一步控制临床泌尿系统多种并发症的出现,促进膀胱功能恢复,提高生存质量。研究方法:1.采用循证护理作为基本指导思想,根据文献回顾中所推荐的高级别共识措施形成脊髓损伤致神经源性膀胱功能康复训练初步方案,经专家会议法论证。2.采用类实验研究方法,选取2017年1月至12月入住河南省某三甲综合性医院康复科符合纳入排除标准的脊髓损伤患者30名作为对照组,选取2018年1月至12月入住的符合纳入排除标准的脊髓损伤患者30名纳入实验组。对照组患者实施定期膀胱功能测定、药物应用、尿管护理、饮水管理、并发症处置、健康教育等常规护理,实验组患者实施前述神经源性膀胱管理方案。定期采集临床数据进行临床疗效分析:康复训练知识掌握、膀胱功能变化指标、泌尿系感染率、住院日变化、患者满意度等。梳理患者一般资料,对纳入患者基本资料的可比性进行分析,符合正态分布计量资料差异性的比较可运用两独立样本t检验,两个研究组之间发生率差异性的对比分析选用卡方检验,检验结果显示P<0.05则认为组间数据差异具有显着统计学意义。结果:1.采用文献回顾分析法,建立神经源性膀胱早期康复训练初级方案,涉及膀胱基本功能评价与诊断、临床分类、康复训练步骤、基础药物支持治疗、并发症诊治、健康知识普及、心理健康疏导、膀胱临床功能恢复评估8方面的内容部分。随后,采用专家会议法对初步膀胱功能康复训练的初步方案内容、选项、构架、进行评价、梳理及调整,设计出可用于后续临床研究的神经源性膀胱早期功能康复训练预案。2实验结束,将实验组和对照组患者膀胱功能变化情况进行对比,评价神经源性膀胱早期功能康复训练预案在临床工作中所取得的成效,研究发现:两组患者一般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实施后,干预组最终能够达到膀胱平衡状态的成功率远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组在膀胱改善指标,包括膀胱容量增加,残余尿量减少,自行排尿频次增多等方面均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组尿路感染发生率显着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组住院天数少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组患者满意度各个维度评价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组患者出院时对各维度健康知识的了解与熟练程度均优于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本次研究中所构建的脊髓损伤(Spinal Cord Injury,SCI)神经源性膀胱早期康复训练预案临床实践成效显着,符合膀胱功能康复训练方案设计的基本目的。2.脊髓损伤后神经源性膀胱管理方案能够在临床推广应用,并且其对膀胱功能的改善成效显着。
张慧敏[10](2018)在《居家脊髓损伤患者社会参与水平及影响因素的研究》文中指出目的:通过调查分析,全面评估出院后3-24个月居家脊髓损伤(spinal cord injury,SCI)患者的人口学状况、神经功能状况、日常生活能力、心理状况、社会支持状况和社会参与水平,重点探讨SCI患者回归家庭后的社会参与水平及其影响因素,为医护人员拟定行之有效的护理措施提供理论依据,最终促进居家SCI患者融入家庭并参与社会。方法:于2016年9月2017年9月,从两所三甲医院抽取262例居家SCI患者作为研究的对象。使用一般背景资料调查表(自制调查问卷)、神经学分类国际标准检查表(ASIA)、改良巴氏指数(MBI)、医院焦虑抑郁量表(HAD)、社会支持评定表(SSRS)和中文版参与问卷(IPA)分别测评居家SCI患者的人口学特征、神经功能状况、日常生活能力、心理状况、社会支持状况和社会参与水平。建立EpiDate 3.1数据库,双人录入数据,使用软件包SPSS 24.0分析数据。使用频数、百分比、均数、标准差对居家SCI患者的人口学特征、神经功能状况、日常生活能力、心理状况、社会支持状况和社会参与进行统计描述;使用方差分析、T检验或非参数检验、Spearman相关分析等,分析居家SCI患者的社会参与和患者的人口学资料、神经功能、日常生活、心理状况、社会支持的相关性;使用多元回归分析居家SCI患者社会参与的影响因素,以P<0.05有统计学差异。结果:1.居家SCI患者人口学资料本研究共调查262例居家SCI患者,男173例,女89例,平均年龄(40.56±15.09)岁,以青壮年为主(1850岁193例,占73.6%),有配偶者(包括同居)164例,无配偶者98例,文化水平以中学(初高中和中专)及以下为主(222例,85.7%),家庭人均月收入3000-5000占47.7%,93.1%患者与家人住,90.1%患者有人照顾,27.9%患者有工作,64.1%患者家庭住所未改造,39.3%患者的社区有障碍设施,88.5%的患者接受康复锻炼,81.3%的患者选择居家康复,26.3%的患者对疾病有了解。2.居家SCI患者的神经功能262例SCI患者的主要病因以交通事故(38.9%)、高空坠落(23.3%)和跌倒(13%)为主,以不完全性损伤为主(64.6%),ASIA平均分为(233.75±56.53)分,损伤平面以颈、胸段最多(颈段98例,37.4%;胸段107例,40.8%),95.4%的患者有一种及多种功能障碍,25.6%的患者合并有并发症,10.7%的患者伴有慢性病。3.居家SCI患者日常生活能力262例SCI患者的日常生活能力平均分为(66.86±23.93)分,59.5%的患者生活基本自理,23.7%的患者生活需要帮助,14.5%的患者生活依赖明显,2.3%的患者生活完全依赖。4.居家SCI患者的心理状态262例SCI患者的抑郁平均分为(9.12±3.87)分,抑郁的阳性率占67.9%,焦虑平均分为(7.16±3.92)分,焦虑的阳性率占45.0%。5.居家SCI患者的社会支持262例SCI患者客观支持维度均分为(8.00±1.57),主观支持维度均分为(19.35±3.41),支持利用度维度均分为(6.37±1.89)。6.居家SCI患者的社会参与262例SCI患者社会参与均分为(45.39±17.62),室内参与(10.09±6.75),家庭角色(12.60±4.35),室外参与(15.00±5.93),社会生活参与(7.70±3.97)。7.居家SCI患者的社会参与的影响因素影响居家SCI患者社会参与的因素有患者的年龄、居住状况、职业状况、后遗症、康复锻炼、日常生活、焦虑和抑郁,解释的变异量为75.4%;居家SCI患者室内参与的影响因素为患者的年龄、康复训练、MBI、主观支持、焦虑,解释的变异量为66.0%;居家SCI患者家庭角色参与的影响因素为患者的年龄、职业、后遗症、并发症、家庭环境改造、康复训练、ASIA和抑郁,解释的变异量为63.3%;居家SCI患者室外参与的影响因素有患者的居住状况、职业、后遗症、康复训练、ASIA、MBI、客观支持和抑郁,解释的变异量为69.1%;居家SCI患者社会生活参与的影响因素为患者的居住状况、后遗症、康复训练、客观支持及焦虑,解释的变异量为47.7%。结论:1.SCI多发生青壮年男性,患者的文化水平普遍偏低,家庭人均收入中等。患者病情稳定出院后,大部分选择在家康复,与家人同住,对疾病认识不足,家庭和社区环境差。护理人员应采取措施如健康教育等,提高患者的认知水平。2.SCI的病因以交通事故、高空坠落及跌倒为主,出院后在家的SCI患者常伴有多种后遗症和并发症,如压疮、泌尿系感染等。护理人员应采取措施如教会患者如何预防压疮及清洁导尿等。3.多数SCI患者出院后在家与家人同住,日常生活基本自理,但仍需要他人照料,有必要采取措施改善患者的生活自理能力。4.多数居家SCI患者伴有焦虑抑郁的情绪,要采取措施进行改善如鼓励患者接受现实,增强信心。5.居家SCI患者的社会支持水平不理想,缺乏有针对性的支持和帮助,应采取相应的措施,给予适度的支持。6.居家康复的SCI患者社会参与出现中等水平受限。康复护理人员及患者家属应关注其参与现状,采取相应的改善措施。7.影响居家SCI患者的社会参与的因素包括患者的年龄、SCI的严重程度、后遗症、情绪状况、日常生活活动、社会支持及社区障碍设施等。针对影响居家SCI患者社会参与的因素,医护人员及患者家属应采取针对性的心理指导,加大社会支持,创造良好的康复环境;企业应多为SCI患者供应机会,促进患者参与就业,减少偏见;政府应给患者创造良好的医疗环境,加大医疗资源和医疗保险的投入,促进患者早日康复,最终融入家庭参与社会。
二、完全截瘫伤员的膀胱护理(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完全截瘫伤员的膀胱护理(论文提纲范文)
(1)36例钝性胸主动脉创伤单中心回顾性临床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1.1 胸主动脉创伤 |
1.1.2 钝性胸主动脉损伤 |
1.1.3 BTAI的诊断方法 |
1.1.4 BTAI的治疗方式 |
1.2 研究意义 |
1.3 研究目的 |
第二章 胸主动脉腔内修复术治疗36例钝性胸主动脉创伤伤员的临床分析 |
2.1 引言 |
2.2 资料与方法 |
2.2.1 研究对象 |
2.2.2 数据采集 |
2.2.3 统计分析 |
2.3 结果 |
2.3.1 伤员一般资料 |
2.3.2 紧急TEVAR组和延迟TEVAR组的临床资料对比及分析 |
2.3.3 纵隔血肿型与胸腔出血型的临床资料对比及分析 |
2.3.4 BTAI的中长期预后 |
2.4 讨论 |
2.4.1 BTAI特征 |
2.4.2 出血范围与TEVAR时机的选择 |
2.4.3 TEVAR对BTAI伤员的长期影响 |
2.5 全文总结与不足 |
参考文献 |
综述 钝性胸主动脉创伤的治疗进展 |
参考文献 |
附录 |
中英文缩略词对照 |
成果 |
致谢 |
(2)脊髓损伤患者早期康复需求量表的编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略词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康复需求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2 康复需求评估工具研究现状 |
1.3 相关概念 |
1.4 理论基础 |
1.5 研究目的及意义 |
1.5.1 研究目的 |
1.5.2 研究意义 |
1.6 研究创新性 |
第2章 资料与方法 |
2.1 研究对象 |
2.1.1 质性研究样本选择 |
2.1.2 专家函询样本选择 |
2.1.3 信效度检验样本选择 |
2.2 研究方法 |
2.2.1 文献法 |
2.2.2 半结构式访谈法 |
2.2.3 德尔菲法 |
2.3 研究工具 |
2.3.1 质性研究研究工具 |
2.3.2 专家函询研究工具 |
2.3.3 信效度检验研究工具 |
2.4 量表的发放与回收 |
2.4.1 专家函询阶段 |
2.4.2 信效度检验阶段 |
2.5 资料分析 |
2.5.1 文献资料分析 |
2.5.2 质性研究资料分析 |
2.5.3 专家函询资料分析 |
2.5.4 量表条目及信效度分析 |
2.6 质量控制 |
2.6.1 文献研究阶段 |
2.6.2 质性研究阶段 |
2.6.3 专家函询阶段 |
2.6.4 信效度检验阶段 |
2.7 科研伦理 |
2.8 技术路线 |
第3章 研究结果 |
3.1 文献法 |
3.2 质性研究 |
3.2.1 受访者一般资料 |
3.2.2 访谈结果 |
3.2.3 提取量表条目 |
3.3 专家函询 |
3.3.1 专家一般资料 |
3.3.2 专家积极系数 |
3.3.3 专家权威系数 |
3.3.4 第一轮专家函询 |
3.3.5 第二轮专家函询 |
3.4 信效度检验 |
3.4.1 预试验结果 |
3.4.2 患者一般资料 |
3.4.3 项目临界比值 |
3.4.4 相关分析结果 |
3.4.5 效度分析结果 |
3.4.6 信度分析结果 |
3.4.7 量表可接受度 |
第4章 讨论 |
4.1 量表构建科学性 |
4.2 量表的信效度分析 |
4.3 量表构建可行性 |
4.4 量表的应用 |
第5章 结论 |
5.1 研究结论 |
5.2 研究局限性及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作者简介及在校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
致谢 |
(3)批量伤时脊柱脊髓损伤患者的急救与治疗(论文提纲范文)
一、检伤分类 (triage) |
二、现场急救 (first aid) |
三、脊柱固定与搬运 (spine immobilization and handling) |
四、合理分流,安全转运 (reasonable distribution and safe transfer) |
1.转运原则: |
2.确保转运途中的安全: |
3.无缝交接: |
五、SCI 的分级和处理 (grading and management of SCI) |
六、合并内脏损伤的处理 (concurrent internal injury) |
七、并发症的处理与预防 (treatment and prevention for complications) |
八、总结 |
(4)桌面推演在基地医院战伤救治原则制定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
1.1 研究对象 |
1.2 方法 |
1.2.1 资料收集 |
1.2.2 资料分析 |
2 结果 |
2.1 明确基地医院战伤救治范围 |
2.2 明确基地医院战伤救治时机 |
2.2.1 颅脑伤救治时机 |
2.2.2 眼战伤救治时机 |
2.2.3 颌面部战伤救治时机 |
2.2.4 颈部战伤救治时机 |
2.2.5 四肢大血管伤救治时机 |
2.2.6 胸部战伤救治时机 |
2.2.7 腹部战伤救治时机 |
2.2.8 骨盆部战伤救治时机 |
2.2.9 脊柱脊髓战伤救治时机 |
2.3 确定战时基地医院救治时程 |
2.3.1 肢体血管战伤救治时程 |
2.3.2 失血性休克救治时程 |
2.3.3 战伤感染救治时程 |
2.3.4 重要部位战伤救治时程 |
3 讨论 |
(5)陇中消肿止痛合剂对继发性脊髓损伤的保护作用及LncRNAMALAT1-ERKp38MAPK-AQP4轴的表达(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中英文缩略词表 |
前言 |
第一部分 立题依据 |
1.SSCI发病机理及对BSCB水代谢机制的研究 |
1.1 SSCI的研究现状 |
1.2 中医对SSCI的认识 |
1.2.1 病因病机 |
1.2.2 治法治则 |
2.中医治疗SCI |
2.1 针灸治疗SCI |
2.2 中药治疗SSCI |
2.3 康复训练治疗SCI |
2.4 中医药调控基因表达治疗SSCI |
第二部分 实验研究 |
技术路线图 |
实验一 陇中消肿止痛合剂对SSCI的保护作用 |
1 实验对象及方法 |
1.1 实验材料 |
1.2 主要试剂及实验设备 |
1.3 实验模型建立 |
1.4 术后护理 |
1.5 评判标准 |
1.5.1 模型评判标准 |
1.5.2 脊髓的提取 |
1.5.3 脊髓含水量的测定 |
1.5.4 BSCB完整性检测 |
2.统计分析 |
3.研究结果 |
3.1 治疗前后7 组SD大鼠BBB评分比较 |
3.2 干湿法测定脊髓含水量比较 |
3.3 BSCB完整性检测 |
实验二 陇中消肿止痛合剂对于lncRNAMALAT1-ERK/p38MAPK-AQP-4轴表达的影响 |
1.实验对象及方法 |
1.1 RT-PCR检测lncRNAMALAT1、ERK、p38MAPK、AQP-4在脊髓组织中的表达实验步骤 |
1.2 蛋白质印迹法检测脊髓组织AQP-4、ERK、p38MAPK蛋白表达 |
1.3 HE及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检测AQP-4、ERK、p38MAPK蛋白表达实验步骤 |
2.结果 |
2.1 RT-PCR检测lncRNAMALAT1、ERK、p38MAPK、AQP-4在脊髓组织中的表达 |
2.1.1 p38MAPK在脊髓组织的表达量 |
2.1.2 ERK在脊髓组织的表达量 |
2.1.3 MALAT1 在脊髓组织的表达量 |
2.1.4 AQP-4在脊髓组织的表达量 |
2.2 WB技术检测ERK/p38MAPK-AQP-4在脊髓组织表达 |
2.2.1 ERK在脊髓组织中相对表达量 |
2.2.2 p38MAKE在脊髓组织相对表达量 |
2.2.3 AQP-4脊髓组织相对表达量 |
3. |
3.1 HE染色及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检测AQP-4、ERK、p38MAPK蛋白表达 |
3.2 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检测AQP-4、ERK、p38MAPK蛋白表达 |
3.2.1 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检测p38MAPK蛋白表达 |
3.2.2 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检测ERK蛋白表达 |
3.2.3 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检测AQP-4 蛋白表达 |
第三部分 讨论 |
1.陇中消肿止痛合剂的组方分析 |
2.阳性对照药物的研究 |
3.研究结果分析 |
3.1 对于SD大鼠脊髓损伤模型给药后BBB评分结果分析 |
3.1.1 陇中消肿止痛合剂与模型组比较 |
3.1.2 陇中消肿止痛合剂高、中、低与七叶皂苷钠组BBB评分比较结果分析 |
3.1.3 陇中消肿止痛合剂组内比较 |
3.2 干湿法测定脊髓含水量数据比较 |
3.3 BSCB完整性检测数据比较 |
3.4 陇中消肿止痛合剂对于lncRNAMALAT1-ERK/p38MAPK-AQP-4轴表达的影响实验结果分析 |
3.4.1 RT-PCR技术检测lncRNAMALAT1、ERK、p38MAPK、AQP-4 在脊髓组织中的表达 |
3.4.2 Western Blot技术检测ERK、p38MAPK、AQP-4 在脊髓组织中的表达 |
3.5 HE染色 |
3.6 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检测AQP-4、ERK、p38MAPK蛋白表达 |
结语 |
参考文献 |
文献综述 继发性脊髓损伤中的发生机制及相关分子生物学机制的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 |
附录1 攻读硕士期间的成果 |
附录2 BBB评分(大鼠脊髓损伤)评分标准 |
(6)miR-136-5p介导电针疗法修复脊髓针刺损伤的作用及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中英文缩略词表 |
第一部分 引言 |
1.1 麻醉的概述 |
1.2 脊髓针刺损伤概述 |
1.2.1 脊髓损伤病理机理 |
1.2.2 脊髓损伤的治疗原理 |
1.3 电针在脊髓损伤中的应用 |
1.3.1 电针治疗脊髓损伤原理 |
1.4 miRNA在脊髓损伤中的研究 |
1.5 本课题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
1.6 本课题研究的内容 |
第二部分 电针疗法修复脊髓针刺损伤大鼠模型行为学和组织病理学形态观察 |
2.1 材料 |
2.1.1 实验动物 |
2.1.2 主要试剂 |
2.1.3 主要仪器 |
2.2 实验方法 |
2.2.1 实验分组 |
2.2.2 模型制备 |
2.2.3 实验干预方法 |
2.2.4 指标检测及方法 |
2.2.5 qRT-PCR检测基因表达 |
2.2.6 统计学分析 |
2.3 结果 |
2.3.1 BBB评分法观察各组大鼠运动功能 |
2.3.2 HE染色观察各组大鼠脊髓组织病理形态学变化 |
2.3.3 ELISA法检测炎症因子 |
2.4 讨论 |
2.5 小结 |
第三部分 电针疗法修复脊髓针刺损伤功能的miRNA差异表达分析及功能注释 |
3.1 实验材料 |
3.1.1 实验材料及试剂 |
3.1.2 实验仪器 |
3.2 实验方法 |
3.2.1 RNA抽提和质检 |
3.2.2 构建cDNA文库并测序 |
3.2.3 测序数据质量监控 |
3.2.4 miRNA分析 |
3.2.5 差异基因表达分析 |
3.2.6 差异表达miRNA靶基因预测 |
3.2.7 差异表达靶基因功能分析 |
3.2.8 qRT-PCR验证差异表达miRNA |
3.2.9 miRNA-mRNA-pathway网络构建 |
3.3 结果 |
3.3.1 miRNA测序数据预处理和比对 |
3.3.2 差异表达的miRNA |
3.3.3 差异表达miRNA靶基因预测 |
3.3.4 差异表达的miRNA靶基因的GO/KEGG富集分析 |
3.3.5 qRT-PCR检测结果 |
3.3.6 miRNA-mRNA-pathway网络关系图 |
3.4 讨论 |
3.5 小结 |
第四部分 miR-136-5p对小胶质细胞相关功能的影响 |
4.1 实验材料 |
4.1.1 细胞株 |
4.1.2 主要试剂及仪器 |
4.2 实验方法 |
4.2.1 细胞培养 |
4.2.2 细胞转染 |
4.2.3 qRT-PCR检测miR-136-5p靶基因的表达 |
4.2.4 细胞增殖实验 |
4.2.5 细胞凋亡实验 |
4.2.6 Western Blot检测Vangl2蛋白表达 |
4.2.7 数据处理 |
4.3 结果 |
4.3.1 过表达miR-136-5p后其靶基因表达情况 |
4.3.2 过表达miR-136-5p对细胞增殖的影响 |
4.3.3 过表达miR-136-5p对细胞凋亡的影响 |
4.3.4 Vangl2蛋白表达水平 |
4.4 讨论 |
4.5 小结 |
第五部分 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论文综述 |
参考文献 |
(7)运动想象疗法结合Lokomat下肢康复机器人在脊髓损伤后患者下肢功能康复干预效果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前言 |
对象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结论 |
局限性及展望 |
参考文献 |
文献综述 脊髓损伤后患者下肢功能康复干预的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附表 |
缩略语表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文章情况 |
个人简历 |
致谢 |
(8)现代脊柱战伤分级救治专家共识(论文提纲范文)
1 概述 |
2 脊柱战伤的战现场急救 |
2.1 战现场伤情评估 |
2.2 固定和稳定损伤的脊柱 |
2.3 脊柱脊髓损伤患者的搬运及后送 |
2.4 其他治疗 |
3 脊柱战伤的紧急救治 |
3.1 休克的防治 |
3.2 呼吸支持 |
3.3 导尿 |
3.4 防治感染 |
3.5 完善可疑脊柱脊髓损伤伤员的固定 |
3.6 后送 |
4 脊柱战伤的早期救治 |
4.1 伤员的进一步评估 |
4.2 呼吸支持和防治肺部感染 |
4.3 循环支持 |
4.4 深静脉血栓的防治 |
4.5 防治泌尿系统感染 |
4.6 皮质激素的使用 |
4.7 防治水、电解质及酸碱平衡紊乱 |
4.8 支具固定 |
4.9 脊柱脊髓战伤的早期手术治疗 |
(9)膀胱管理方案在脊髓损伤后神经源性膀胱患者康复中的应用效果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略词表 |
1 引言 |
1.1 研究背景与立项依据 |
1.1.1 脊髓损伤的概述及流行现状 |
1.1.2 脊髓损伤患者膀胱功能管理现状 |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2 研究方法及内容 |
2.1 SCI患者膀胱功能管理方案的构建 |
2.1.1 草案依据材料与方法 |
2.1.2 研究结果 |
2.2 SCI患者膀胱功能管理方案临床应用效果分析 |
2.2.1 研究类型 |
2.2.2 研究对象 |
2.2.3 研究内容 |
2.2.4 统计学处理 |
2.2.5 伦理原则 |
2.2.6 技术路线 |
2.2.7 质量控制 |
3 结果 |
3.1 研究对象的一般资料情况 |
3.2 两组患者膀胱功能训练成效比较 |
3.2.1 平衡膀胱状态对比分析 |
3.2.2 膀胱改善指标的比较 |
3.2.3 尿路感染发生率的比较 |
3.2.4 住院天数的比较 |
3.2.5 出院时患者满意度的比较 |
3.2.6 出院时患者对膀胱功能康复训练健康知识掌握程度的比较 |
4 讨论 |
4.1 SCI患者膀胱功能康复训练方案的成效 |
4.1.1 膀胱管理方案对SCI患者膀胱平衡状态的影响 |
4.1.2 膀胱管理方案对SCI患者膀胱改善指标的影响 |
4.1.3 膀胱管理方案对SCI患者尿路感染发生率的影响 |
4.1.4 膀胱管理方案对SCI患者平均住院日的影响 |
4.1.5 膀胱管理方案对SCI患者满意度及健康知识掌握程度的影响 |
4.2 SCI患者膀胱功能康复训练方案实施中应注意的问题 |
4.2.1 完善护理人员膀胱功能康复训练知识 |
4.2.2 实施方案要考虑患者的接受能力 |
4.2.3 实施方案要注重团队合作 |
5 结论 |
6 研究局限及展望 |
参考文献 |
综述 SCI神经源性膀胱患者康复护理的临床研究进展 |
1 SCI神经源性膀胱患者膀胱功能障碍评估手段 |
2 SCI神经源性膀胱患者膀胱功能障碍等级划分 |
3 SCI神经源性膀胱患者膀胱功能障碍干预措施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A 知情同意书 |
附录B 早期SCI神经源性膀胱患者一般情况调查表 |
附录C 膀胱功能训练记录单 |
附录D 膀胱功能评估单 |
附录E 排尿日记记录表 |
附录F 尿流动力学检查结果登记表 |
附录G 脊髓损伤患者膀胱功能康复训练满意度调查表 |
附录H 脊髓损伤患者膀胱功能康复训练健康知识掌握程度调查表 |
附录I ASIA残疾分类 |
个人简历 |
基本信息 |
主要经历 |
在学期间发表论文与研究成果 |
所获荣誉 |
致谢 |
(10)居家脊髓损伤患者社会参与水平及影响因素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前言 |
1.1 研究背景、研究目的及其意义 |
1.2 研究现状 |
1.2.1 脊髓损伤 |
1.2.2 社会参与的定义、内涵 |
1.2.3 SCI患者社会参与的测量工具 |
1.2.4 居家SCI患者社会参与及其影响因素 |
1.3 文献小结 |
第二章 研究对象与方法 |
2.1 研究对象 |
2.2 研究方法 |
2.2.1 抽样方法 |
2.2.2 样本量计算 |
2.2.3 研究工具 |
2.3 质量控制 |
2.3.1 问卷设计阶段 |
2.3.2 调查人员 |
2.3.3 现场调查 |
2.3.4 数据录入阶段 |
2.4 统计分析方法 |
第三章 研究结果 |
3.1 居家SCI患者的人口学资料 |
3.2 居家SCI患者的神经功能状况 |
3.3 居家SCI患者的日常生活活动状况 |
3.4 居家SCI患者的心理状况 |
3.5 居家SCI患者的社会支持状况 |
3.6 居家SCI患者的社会参与状况 |
3.7 居家SCI患者社会参与的影响因素分析 |
3.7.1 居家SCI患者社会参与的单因素分析 |
3.7.2 居家SCI患者社会参与的多因素分析 |
第四章 讨论 |
4.1 居家SCI患者的人口学特征 |
4.2 居家SCI患者的神经功能 |
4.3 居家SCI患者日常生活能力 |
4.4 居家SCI患者的心理状况 |
4.5 居家SCI患者的社会支持状况 |
4.6 居家SCI患者的社会参与状况 |
4.7 居家SCI患者的社会参与的影响因素 |
4.7.1 人口学特征对居家SCI患者社会参与的影响 |
4.7.2 神经功能对居家SCI患者的社会参与的影响 |
4.7.3 日常生活活动对居家SCI患者的社会参与的影响 |
4.7.4 心理状况对居家SCI患者的社会参与的影响 |
4.7.5 社会支持对居家SCI患者的社会参与的影响 |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
5.1 结论 |
5.2 本研究的创新之处 |
5.3 研究的局限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硕士期间发表的论文 |
四、完全截瘫伤员的膀胱护理(论文参考文献)
- [1]36例钝性胸主动脉创伤单中心回顾性临床分析[D]. 黄斌. 南方医科大学, 2021
- [2]脊髓损伤患者早期康复需求量表的编制研究[D]. 刘素敏. 吉林大学, 2021(01)
- [3]批量伤时脊柱脊髓损伤患者的急救与治疗[J]. 马超,李利,王华东,吕永威,原艳丽,王丽慧,杨亚锋,张迎龙. 中国骨与关节杂志, 2021(04)
- [4]桌面推演在基地医院战伤救治原则制定中的应用[J]. 康健,陈活良,罗正学. 实用医药杂志, 2021(03)
- [5]陇中消肿止痛合剂对继发性脊髓损伤的保护作用及LncRNAMALAT1-ERKp38MAPK-AQP4轴的表达[D]. 杜凯然. 甘肃中医药大学, 2021(01)
- [6]miR-136-5p介导电针疗法修复脊髓针刺损伤的作用及机制研究[D]. 周志东. 南昌大学, 2020(08)
- [7]运动想象疗法结合Lokomat下肢康复机器人在脊髓损伤后患者下肢功能康复干预效果的研究[D]. 白洋. 内蒙古医科大学, 2020(03)
- [8]现代脊柱战伤分级救治专家共识[J]. 宗兆文,秦昊,陈思旭,杨磊,张琳,杜文琼,钟鑫,周人杰,谭丹,吴昊. 解放军医学杂志, 2019(12)
- [9]膀胱管理方案在脊髓损伤后神经源性膀胱患者康复中的应用效果分析[D]. 蔡田培. 郑州大学, 2019(02)
- [10]居家脊髓损伤患者社会参与水平及影响因素的研究[D]. 张慧敏. 广东药科大学, 2018(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