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MAXcess带宽管理系统(论文文献综述)
文涛,谭蓓,江晓筠[1](2021)在《5G边缘云网业协同方案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随着5G的日益普及,越来越多的行业客户开始关注基于5G的MEC,运营商也一直希望通过MEC为行业客户带来差异化的网络能力和服务。在分析边缘云网络及平台架构的基础上,结合5G网络能力以及行业客户的重点业务需求,提出了基于MP2等接口的网络能力开放及网业协同方案,为运营商5G边缘云网业协同部署提供了借鉴和参考。
李明[2](2021)在《基于SDN的天地一体化网络地面基站选择及传输协议优化》文中研究说明随着卫星技术、高速光纤传输技术的逐渐成熟,天地一体化融合网络理念逐渐被大众接受并推广。SDN作为一种较为新型且技术生态相对完整的网络架构,通过解耦控制层与转发层,以软件形式实现了对全网资源的掌控与调度。通过SDN技术将天网与地网协同一体,可以极大程度发掘出天网的潜力。星地协同中传输链路的传输质量会受到基站所处的地理位置、地形、天气等外在因素的影响,因此为了最大限度保障服务质量,本文通过SDN控制器从信噪比、误码率以及传输时延三个方面对各个基站做实时监测,并结合对输入数据的评估结果和网络状况做出基站接入的最佳决策。传输协议是开发天网资源不可逾越的障碍之一,传统网络中的传输协议无法完全适应天网高时延、高误码率、高丢包率的传输环境,强行部署严重限制了天网的开发空间。本文基于SDN的天地一体化网络,从协议层面来优化传输层的传输算法,结合路径聚合和带宽分配策略,提出了一种更适用于天地一体化网络环境的传输协议优化方案。最后详细介绍了整个系统原型的设计与实现过程,并测试了Floodlight控制器与优化协议的结合效果,通过计算接收端的计收速率验证带宽分配策略的执行结果。
包政[3](2020)在《校园宿舍分布式多级无线网络设计与实现》文中认为为了加快校园信息化建设,满足在校师生的网络需求,目前很多院校都在与运营商合作的基础上推进校园无线网络的建设,对学校已有的有线网络进行无线扩充,大大提高了整体校园网络的性能,并加强了网络安全方面的防护,使全校师生员工能够随时随地、方便高效地使用信息网络,真正实现全校无线网络覆盖,促进学校教学、科研和管理能力的提升,增强在校师生网络信息时代下生活的幸福指数。本文首先对无线网络发展趋势及高校宿舍网络建设现状进行研究说明;其次从总体上分析了江苏食品药品职业技术学院对宿舍无线网络建设的需求,并深入实地分析在校师生的用户需求,关注部署难题,提出总体设计思路,充分运用智分加技术,进行无线信号的有效覆盖,满足复杂的宿舍网环境中高性能的无线网络需求;最后以江苏食品药品职业技术学院宿舍无线网络建设的实际工程为背景设计并实现了学院宿舍分布式无线网络多级布置,为在校师生提供高质量、高速的无线网络,实现统一身份认证及有线和无线的统一管理,为今后校园宿舍无线网络建设提供借鉴思路。
詹光腾[4](2020)在《校园网络监控系统的设计与实现》文中指出随着“云”及大数据时代的到来,校园对出口通向Internet的带宽流量要求越来越高,只要校园网络的内部带宽高于校园出口的带宽,在校园网络的出口边界上都会出现流量瓶颈。当网络出口流量出现瓶颈时,网络管理员能否快速调整网络配置策略以平滑网络流量,成为衡量网络管理水平的重要标尺。本文从作者所从事的网络建设与管理工作实践出发,对校园网络系统架构进行研究,调研分析了目前市场上流行的网络监控系统主要是对网络设备运行状态的监测,而不能控制网络流量和用户上网应用等行为。作者针对现有的校园网络监控系统存在的问题,提出量身订制校园网络监控系统的需求,对系统的功能需求进行详细的分析与设计,并对功能设计进行实现;针对校园网络的内部带宽远远高于校园出口的带宽,在校园网络的出口边界上出现流量瓶颈,通过配置核心交换机使用应用控制网关(ACG)板卡,成功的对学院出口流量做了带宽控制和上网应用等行为控制。最终形成了一套行之有效的网络设备运行状态监控和上网流量控制的网络管理解决方案。为校园网管理员对校园网的升级和维护提供了技术支持和实践参考。本论文作者在惠州市某学院从事教育工作和兼任信息中心的网络系统管理工作,希望通过本文的研究,为校园网系统管理的研究做出一点贡献:1、对国内外网络系统监控技术进行了分析2、对网络监测、控制技术和学院网络系统进行了研究,提出量身订制网络监控系统和网络出口流量控制的需求3、根据需求,对网络监控系统建设目标和需求进行了详细的功能分析4、根据系统的需求功能分析,从系统总体架构、业务功能、数据库等方面进行设计5、本文最后根据设计的校园网络监控系统进行功能展示,结合ACG板卡对校园出口流量进行监测和控制实践应用。本文创新点是把设备监测和流量控制板卡结合应用到校园网络管理中,把“监控”两字分开,从“网络设备的监测”到“出口流量的控制”,对网络系统的“监”和“控”齐备,在实践上对网络系统设备日常运维和校园网出口流量控制进行融合应用,具有良好的应用价值和参考价值。
谭志超[5](2020)在《省级公共图书馆网络带宽管理的挑战与机遇》文中认为随着数字化、网络化和信息化的日益发展,图书馆网络带宽管理遇到极大压力和挑战。本文以目前我国省级公共图书馆中遇到的网络流量瓶颈问题分析,结合广东省立中山图书馆的实践,阐述了省级公共图书馆网络管理的诸问题,并提出若干问题的原则、方法和思路。
王长青[6](2020)在《基于语音及云化控制的家电控制系统的设计与实现》文中研究指明
常铮[7](2020)在《基于多接入移动边缘智能计算的资源优化研究》文中认为移动通信技术的飞速发展,便携式移动终端的普及,以及新型交互式移动应用程序的涌现,无一不促使了数据流量的激增,进而给网络的带宽和延迟带来了巨大的挑战。多接入边缘计算(Multi-access Edge Computing,MEC)形成了一个新的生态系统,它可以在无线网络边缘提供存储和计算资源等,将云计算能力迁移到离移动终端用户更近的网络边缘,它是5G体系结构中的一个重要组件,能够支持各种需要超低延迟的创新应用程序和服务。本文基于多接入边缘计算进行业务资源优化问题的研究,首先设计了一套支持4GLTE和WLAN融合网络的多接入边缘计算平台,部署了基于数据平面开发套件(Data Plane Development Kit,DPDK)的网络数据平面流量透传和重定向服务,接着针对视频流码率自适应场景提出了边缘辅助的智能优化方案,最后研究了基于边缘计算的异构网络视频流带宽资源管理方案。论文的主要工作包括:一、多接入边缘计算平台的设计和实现。本文结合欧洲电信标准化协会(European Telecommunications Standards Institute,ETSI)关于多接入边缘计算的白皮书等相关内容,设计了支持4G LTE和WLAN的多接入边缘计算平台,通过部署基于DPDK的边缘计算路由子系统实现了 4G LTE和WLAN异构网络下的流量透传及重定向服务,最后对平台进行了性能测试,测试结果显示了所实现的多接入边缘计算平台的良好性能。二、基于边缘计算的智能视频流码率自适应的研究。考虑到纯客户端自适应方案具有缺乏对无线网络状况的动态感知等局限性,本文采用边缘辅助的智能自适应视频流方案,利用边缘计算平台的网络能力开放优势,采用深度强化学习技术,根据无线接入侧(Radio Access Network,RAN)上下文信息以及每个客户端的播放参数例如缓冲区状态等来学习码率自适应策略,从而提高用户的体验质量(Quality of Experience,QoE)。实验结果显示所提方案的用户体验质量指标分别比基于速率的自适应方案、基于缓冲区的自适应方案和基于dash.js开源客户端的自适应方案提高20%,15%和14%。三、基于边缘计算的异构网络视频流带宽管理的研究。由于带宽受限,多个用户同时进行视频请求时容易产生竞争行为。对于纯客户端自适应方案,由于多用户间缺乏协调,其公平性问题更加难以保障。本文提出了一种基于边缘计算的视频流带宽管理方案,考虑在LTE和WLAN异构网络边缘进行多用户视频流会话的带宽管理,该方案采用启发式策略,通过对网络资源的融合利用和合理分配,为用户提供网络选择以及带宽分配方案,试图找到视频流性能、公平性和带宽效率之间的最佳平衡。本文通过算法仿真和实际工程实验验证了该方案可以有效提高公平性,减少多用户间带宽恶性竞争行为的发生,改善服务质量(Quality of Service,QoS)。
董晓东[8](2020)在《面向跨数据中心应用的资源管理技术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进入21世纪以来,地理分布式的公有云平台已成为最为普及的互联网基础设施。在云平台上部署应用服务具有投入低、性能高、可移植性强等优势,目前已成为互联网公司的首选方案。然而,在进行跨数据中心的应用部署时,由于应用实时性要求高,数据中心间流量大,以及同类应用相互竞争等原因,使得跨数据中心应用的资源管理面临着网络传输实时性难以保障,网络传输费用居高不下,以及竞争环境下资源分配方案难以制定的问题。为此,本文从面向应用实时性的跨数据中心网络流量调度技术,低传输费用的跨数据中心网络带宽管理技术,以及跨数据中心应用竞争环境下多资源管理技术,三个方面开展具体研究工作,所取得的创新成果如下:首先,本文提出了兼顾公平性和截止期限保证的跨数据中心网络流量调度算法——TINA。在该方法中,首次提出了随机型流量调度的思想,与传统确定型流量调度相比,在保证数据传输请求截止期限的同时,兼顾了调度的公平性,从而有效解决了服务干扰问题。该方法由访问控制机制和保证截止期限的优先级分配机制两部分组成。前者用来决定每个待传输的请求是否可以获准发送,后者为获准发送的数据传输请求分配合适的发送优先级。实验结果表明,TINA在没有牺牲网络吞吐量、链路利用率、总体效用和请求接受率的前提下,有效地提升了公平性和截止期限保证率,同时还降低了计算开销。其次,本文提出了流量信息不可知情况下具有低传输费用的跨数据中心网络数据传输机制——RIFT。通过设计请求切分机制,将长期数据传输请求分割成一系列短期数据传输请求,从而解决在跨数据中心流量信息不可知的情况下,由云租户订购分层计费的跨数据中心网络传输服务时,所产生的带宽资源超额配置问题。该机制持续在线预估短期数据传输请求的流量规模,同时为每个短期数据传输请求确定合适的截止期限和服务等级,从而实现传输费用和传输截止期限保证之间的权衡。此外,本文还讨论了云服务提供商的反制措施对该方法的影响及算法的最优性。实验结果表明RIFT最多可以为云租户降低59%的跨数据中心网络传输成本。最后,本文研究了信息不完整的竞争环境下跨数据中心应用多资源分配方法,提出了跨数据中心应用竞争关系模型并给出了基于机器学习的资源分配方法。该方法首先将竞争环境下跨数据中心应用的多资源分配问题分解为多数据中心预算分配和单数据中心资源分配两个子问题,然后分别将两个子问题建模为上校博弈问题和线性优化问题,并分别求出其最优求解,从而得出部署跨数据中心应用的最优资源分配方案。实验结果表明对于在竞争中处于相对弱势的一方而言,选择放弃一些区域然后将其资源集中在一些特定区域是更好的资源分配方案。综上,本文所提出的方法可以为跨数据中心应用提供网络传输截止期限的保障,降低网络传输费用,提高应用在竞争环境中的经济利益。本文方法简单、高效、具有可扩展性,且易于部署,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此外,本文有待对跨数据中心网络和数据中心内部网络的资源统筹管理进行深入研究,这将作为后续研究方向。
孙天齐[9](2020)在《演化场景下云应用系统资源管理研究》文中指出随着云计算的发展和兴起,其越来越受到用户的喜爱。作为云上的虚拟化产品,相对于传统服务器,云服务器具有高可靠性、按需付费、资源弹性获取和管理方式灵活等特点,因此越来越多的Web应用管理者都选择将Web应用部署在云上。对于Web应用的管理者而言,一方面需要保证服务质量(Quality of Service,QoS),另一方面需要尽可能降低云资源租赁费用,提高费效比。Web应用运维人员需要根据需求对云服务器进行相关计算资源的配置,其中带宽资源是云服务费用中一项主要支出项目,且是配置更新相对频繁的一项资源。当负载发生较大变化时,为保证QoS,Web应用运维人员需要及时进行带宽需求预测并制定带宽管理方案,同时需要对候选方案可能带来的结果进行预先评估,以保证选择的方案能够提供稳定可用的服务,因此对于带宽资源管理的研究十分必要。带宽管理候选方案可以看作是一种假设的系统演化,本文的研究内容即是对系统进行带宽驱动的假设分析(What-if Analysis)。在现有的云应用资源管理研究中,着重关注带宽资源的较少,大多数研究侧重于CPU和内存等资源。此外,大多数研究中的方法不能适用于演化场景的预测任务,需要调整数据集或重新训练模型。针对上述问题,本文首先提出一种基于网络仿真的假设分析方法,该方法可以用于带宽需求预测和带宽管理方案的评估。但该方法模型参数较多,调节过程复杂,故本文进一步提出一种基于机器学习的方法,该方法分成两部分,一部分为采用传统机器学习模型进行带宽需求和QoS预测,另一部分为采用迁移学习方法实现特征的迁移,以帮助传统机器学习模型解决演化场景下的QoS预测问题。本文提出的两种方法均可以帮助Web应用运维人员更好地进行带宽资源管理。本文的研究内容具体包括以下三个部分:1)一种基于网络仿真的Web应用带宽资源需求和QoS预测方法,该方法采用简化的并行负载模型,同时运用自动化日志挖掘方法提取模型所需参数,并使用网络仿真工具模拟复杂的网络传输过程,用来预测不同负载强度下的带宽需求和QoS变化。最后通过基于基准测试TPC-W的Web应用验证方法的有效性,并对几种带宽管理方案进行评估。2)由于基于网络仿真的方法对QoS预测结果的稳定性稍差,且模型参数较多,参数调节过程复杂,故本文提出一种基于机器学习的方法对网络吞吐量和QoS进行预测。该方法采用传统的机器学习模型,方法中详细介绍了数据挖掘过程,并引入带宽利用率作为一个特征,使模型摆脱固定带宽配置的约束。另外,该方法同时考虑了CPU资源的影响。最后同样选择基于TPC-W的云应用作为案例来评估该方法的有效性和稳定性,且尝试进行演化场景下的QoS预测任务。3)由于传统机器学习方法对于演化场景下的QoS预测任务难以取得好的结果,因此本文进一步提出了一种基于域自适应的方法用于特征迁移,帮助传统机器学习方法更好地预测带宽驱动的演化场景下Web应用的QoS。该方法根据用户体验对响应时间进行分级,将回归问题转化为分类问题。最后通过丰富的实验来评估该方法,包括在多种演化场景下对于基准测试系统TPC-W和一个真实Web应用的QoS预测。本文提出的方法可以用于评估云上Web应用的带宽管理方案,评估结果可以为Web应用运维人员提供决策参考,以帮助他们提供高质量的应用服务,同时节约成本。另外本文提出的方法也可以推广应用到其他计算资源的管理中。
章帆,韩毅刚,段鹏飞,韩宏宇,宿国防[10](2020)在《基于DPI技术的带宽管理系统的设计与实现》文中认为设计并实现了一种基于DPI技术的带宽管理系统,系统的数据流捕获模块和协议识别模块采用了Libpcap函数库和AC算法等内容构建而成。在流量整形方面则提出了HTBresv流量整形算法和动态带宽调整算法,以此来解决常见的带宽管理系统存在的协议识别率较低和因带宽竞争导致流量整形策略失效的问题。
二、MAXcess带宽管理系统(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MAXcess带宽管理系统(论文提纲范文)
(1)5G边缘云网业协同方案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概述 |
2 5G边缘云架构及协同方式 |
2.1 5G边缘云架构 |
2.1.1 3GPP 5G网络架构 |
2.1.2 ETSI MEC架构 |
2.2 5G边缘云网业协同方式 |
3 无线网络能力开放协同方案 |
3.1 开放的无线网络能力 |
3.1.1 无线网络信息服务 |
3.1.2 位置服务 |
3.2 无线网络能力协同开放方式 |
3.2.1 运营商自定义无线网络能力接口 |
3.2.2 模块化部署厂商提供的无线网络能力 |
4 核心网能力开放协同方案 |
4.1 开放的核心网络能力 |
4.2 基于核心网络能力的网业协同方案 |
4.2.1 IP分流规则配置 |
4.2.2 DNS规则配置 |
4.2.3 黑白名单控制 |
4.2.4 带宽及流量管理 |
4.2.5 终端信息查询 |
5 结束语 |
(2)基于SDN的天地一体化网络地面基站选择及传输协议优化(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工作的背景与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天地一体化网络研究概述 |
1.2.2 天地一体化网络传输协议研究现状 |
1.2.3 天地一体化网络与SDN结合研究现状 |
1.3 本文的主要贡献与创新 |
1.4 本论文的结构安排 |
第二章 相关技术介绍 |
2.1 基于SDN的天地一体化网络架构 |
2.2 SDN相关技术介绍 |
2.2.1 SDN南向接口概述 |
2.2.2 OpenFlow协议概述 |
2.2.3 OpenFlow交换机 |
2.3 SDN控制器 |
2.3.1 主流SDN控制器框架概述 |
2.3.2 Floodlight控制器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基于传输数据类型的基站选择策略 |
3.1 数据评估 |
3.2 传输环境监测 |
3.2.1 信噪比监测 |
3.2.2 误码率监测 |
3.3 接入决策 |
3.4 性能分析 |
3.5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传输协议的优化 |
4.1 传输协议整体流程 |
4.2 多级业务及预留策略的带宽分配算法 |
4.2.1 链路带宽探测 |
4.2.2 带宽分配算法 |
4.2.2.1 分配策略 |
4.2.2.2 收集策略 |
4.3 基于MPLS的路径聚合策略 |
4.3.1 MPLS路径聚合 |
4.3.1.1 MPLS简介 |
4.3.1.2 MPLS路径聚合 |
4.3.2 带宽分配与路径聚合的结合 |
4.4 性能分析 |
4.5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系统原型的设计与测试 |
5.1 系统架构 |
5.2 系统服务流程 |
5.3 系统搭建与测试 |
5.3.1 环境搭建 |
5.3.2 核心模块设计与实现 |
5.3.3 系统测试 |
5.4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全文总结与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成果 |
(3)校园宿舍分布式多级无线网络设计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专用术语注释表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 主要研究内容 |
1.4 论文组织结构 |
第二章 无线局域网络关键技术研究 |
2.1 无线局域网标准 |
2.2 无线局域网拓扑结构 |
2.3 无线局域网组网技术研究 |
2.4 无线局域网的优势 |
2.5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无线局域网技术在校园网中的应用分析 |
3.1 校园网接入设计分析 |
3.2 校园无线网络覆盖规划分析 |
3.2.1 射频规划分析 |
3.2.2 SSID规划分析 |
3.2.3 漫游规划分析 |
3.2.4 QoS规划分析 |
3.2.5 带宽管理分析 |
3.2.6 安全性规划分析 |
3.3 校园无线网络覆盖技术分析 |
3.3.1 放装式安装覆盖 |
3.3.2 室内分布式安装覆盖 |
3.3.3 智分无线覆盖技术 |
3.4 校园无线网络运营方式分析 |
3.5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学院宿舍无线网络建设目标与需求分析 |
4.1 校园无线网建设目标 |
4.2 学校需求分析 |
4.3 用户需求分析 |
4.4 学院宿舍无线网部署难题分析 |
4.5 总体思路 |
4.5.1 多级分布式无线部署方式 |
4.5.2 802.11ac应对多终端大流量 |
4.6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学院宿舍无线网络组网方案设计 |
5.1 江苏食品药品职业技术学院无线网络组网方案设计概述 |
5.2 宿舍区(智分+)无线设计 |
5.3 汇聚交换机设计 |
5.4 有线无线安全出口设计 |
5.4.1 安全防护 |
5.4.2 流量控制 |
5.5 统一账号设计 |
5.5.1 学校自主运营模式 |
5.5.2 多运营商运营模式 |
5.6 原有设备利旧设计 |
5.6.1 认证系统利旧 |
5.6.2 无线控制器利旧 |
5.6.3 网管软件利旧 |
5.7 有线无线一体化网络管理设计 |
5.8 综合平面图设计 |
5.8.1 S1/S3#楼平面图设计 |
5.8.2 S2/S4#楼平面图设计 |
5.8.3 S5#楼平面图设计 |
5.8.4 S6#楼平面图设计 |
5.8.5 S7#楼平面图设计 |
5.8.6 S8#楼平面图设计 |
5.9 校园宿舍网络测试 |
5.10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
6.1 工作总结 |
6.2 工作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4)校园网络监控系统的设计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国外对网络监控方面的研究现状 |
1.2.2 国内对网络监控方面的研究现状 |
1.3 论文组织结构 |
第二章 网络监控技术及校园网络研究 |
2.1 网络监控技术的研究 |
2.1.1 SNMP技术 |
2.1.2 流量整形技术 |
2.2 校园网络系统架构研究 |
2.2.1 整体网络架构 |
2.2.2 核心交换区 |
2.2.3 楼栋汇聚区 |
2.2.4 楼层接入区 |
2.2.5 服务器及网管区 |
2.2.6 网络出口区 |
2.3 建设校园网络监控系统的必要性研究 |
2.3.1 网络监控系统建设的必要性研究 |
2.3.2 网络出口流量控制的必要性研究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校园网络监控系统需求分析 |
3.1 校园网络拓扑分析 |
3.1.1 网线路由信息分析 |
3.1.2 硬件设备分析 |
3.2 校园网络监控系统总体架构分析 |
3.2.1 系统支撑层分析 |
3.2.2 系统功能层分析 |
3.2.3 数据采集层分析 |
3.3 系统业务功能分析 |
3.3.1 用户管理 |
3.3.2 监控管理 |
3.3.3 业务管理 |
3.3.4 告警管理 |
3.3.5 报表管理 |
3.3.6 资源管理 |
3.3.7 系统管理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校园网络监控系统设计 |
4.1 系统总体架构设计 |
4.1.1 系统支撑层设计 |
4.1.2 系统功能层设计 |
4.1.3 数据采集层设计 |
4.2 系统业务功能设计 |
4.2.1 用户管理设计 |
4.2.2 系统管理设计 |
4.2.3 告警管理设计 |
4.2.4 业务管理设计 |
4.3 数据库设计 |
4.3.1 用户管理部分数据库设计 |
4.3.2 系统管理部分数据库设计 |
4.3.3 告警管理部分数据库设计 |
4.3.4 业务管理部分数据库设计 |
4.3.5 报表管理部分数据库设计 |
4.4 校园网络监控服务器的部署设计 |
4.5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校园网络监控系统的实现 |
5.1 网络设备监控的实现 |
5.1.1 显示监控区域的网络拓扑 |
5.1.2 巡查指定设备运行情况 |
5.2 网络监控系统与网络流量控制设备的融合与应用 |
5.2.1 ACG带宽管理模块介绍 |
5.2.2 ACG板卡的部署 |
5.2.3 核心交换机的配置 |
5.2.4 网络监控系统与网络流量控制设备的融合 |
5.2.5 网络监控系统与网络流量控制设备的应用 |
5.3 本章小结 |
总结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成果 |
致谢 |
(5)省级公共图书馆网络带宽管理的挑战与机遇(论文提纲范文)
数字图书馆网络带宽管理面临的挑战 |
1.读者的智能终端设备性能不断提高 |
2.馆内网络设备因素 |
3.没有针对网络带宽建立有效的监控手段 |
4.图书馆网上服务平台不断增加访问量急升 |
解决问题的基本原则和思路 |
1.精心做好图书馆网络拓扑结构调整规划 |
2.图书馆技术部门建立详尽管理流程 |
3.重新疏理单位网上读者各服务平台系统的情况 |
4.针对图书馆网络管理的特点选型引进合适的网络带宽管理平台 |
技术方案、组织实施以及实际应用效果 |
(7)基于多接入移动边缘智能计算的资源优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意义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4 研究内容和创新点 |
1.5 论文结构 |
第二章 多接入边缘计算平台的设计与实现 |
2.1 多接入边缘计算平台的设计 |
2.1.1 MEC的相关技术研究 |
2.1.2 MEC平台的架构设计 |
2.2 多接入边缘计算平台的实现 |
2.2.1 LTE边缘计算路由子系统的实现 |
2.2.2 WLAN边缘计算路由子系统的实现 |
2.3 多接入边缘计算平台的性能测试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基于边缘计算的智能视频流码率自适应研究 |
3.1 基于边缘计算的自适应视频流传输研究 |
3.1.1 HTTP动态自适应视频流 |
3.1.2 服务端及网络辅助的DASH |
3.1.3 基于边缘计算的DASH传输架构设计 |
3.2 基于深度强化学习的视频流码率自适应算法研究 |
3.2.1 Q-learning和深度学习的集成 |
3.2.2 系统模型 |
3.2.3 Deep Q-learning的算法细节 |
3.3 基于边缘计算的智能视频流码率自适应方案评估 |
3.3.1 实验设置 |
3.3.2 性能指标和参考方案 |
3.3.3 实验结果分析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基于边缘计算的异构网络视频流带宽管理研究 |
4.1 基于边缘计算的异构网络视频流传输架构研究 |
4.1.1 基于边缘计算的MPTCP视频流传输架构设计 |
4.1.2 基于边缘计算的MPTCP 4K超高清视频流传输实验 |
4.2 基于边缘计算的蜂窝网络DASH带宽管理研究 |
4.2.1 基于无线网络信息的启发式DASH带宽分配算法 |
4.2.2 实验设置及结果分析 |
4.3 基于边缘计算的异构网络DASH带宽管理研究 |
4.3.1 基于边缘计算的异构网络DASH带宽管理机制研究 |
4.3.2 基于边缘计算的异构网络启发式DASH带宽管理算法研究 |
4.3.3 实验设置及结果分析 |
4.4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总结与展望 |
5.1 研究工作总结 |
5.2 未来工作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8)面向跨数据中心应用的资源管理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1.2 论文研究内容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1 跨数据中心网络流量调度技术 |
1.3.2 跨数据中心网络带宽管理技术 |
1.3.3 面向跨数据中心应用的资源分配技术 |
1.4 论文主要贡献 |
1.5 论文组织结构 |
第2章 面向应用实时性的跨数据中心网络流量调度技术 |
2.1 研究背景 |
2.2 研究动机 |
2.3 总体设计 |
2.3.1 理论基础 |
2.3.2 系统架构 |
2.4 兼顾公平性和截止期限的数据传输访问控制机制 |
2.4.1 基于酒吧博弈的流量调度问题建模 |
2.4.2 兼顾公平性和截止期限的数据传输访问控制算法 |
2.5 截止期限保证的数据传输优先级分配机制 |
2.5.1 基于排队论的流量调度问题建模 |
2.5.2 截止期限保证的数据传输优先级分配算法 |
2.6 实验评估 |
2.6.1 模拟实验 |
2.6.2 实验床实验 |
2.7 本章小结 |
第3章 低传输费用的跨数据中心网络带宽管理技术 |
3.1 研究背景 |
3.2 研究动机 |
3.3 理论模型 |
3.3.1 概述 |
3.3.2 流量信息不可知的数据传输请求切分机制 |
3.3.3 基于Stackelberg博弈的供需关系模型 |
3.4 两阶段低网络使用费用带宽管理算法 |
3.4.1 基于高斯过程的截止期限确定算法 |
3.4.2 基于Lyapunov优化的服务等级选择算法 |
3.4.3 算法分析 |
3.5 实验评估 |
3.5.1 实验设置 |
3.5.2 模拟实验结果 |
3.5.3 实验床实验结果 |
3.6 本章小结 |
第4章 跨数据中心应用竞争环境下多资源管理技术 |
4.1 研究背景 |
4.2 研究动机 |
4.2.1 问题描述 |
4.2.2 上校博弈模型 |
4.3 竞争环境下资源分配策略问题建模 |
4.3.1 系统总览 |
4.3.2 基于线性优化的单数据中心资源分配问题建模 |
4.3.3 基于上校博弈的多数据中心预算分配问题建模 |
4.4 竞争环境下预算分配策略求解算法 |
4.4.1 基于强化学习的预算分配策略求解算法 |
4.4.2 基于深度强化学习的预算分配策略求解算法 |
4.5 实验评估 |
4.5.1 实验设置 |
4.5.2 实验结果 |
4.6 本章小节 |
第5章 总结与展望 |
5.1 总结 |
5.2 展望 |
参考文献 |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
致谢 |
(9)演化场景下云应用系统资源管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研究问题和挑战 |
1.2.1 研究问题 |
1.2.2 面临的挑战 |
1.3 主要研究内容 |
1.4 本文组织结构 |
第二章 相关方法与技术介绍 |
2.1 资源需求与QoS预测方法 |
2.1.1 仿真 |
2.1.2 传统机器学习 |
2.1.3 迁移学习 |
2.2 数据处理工具 |
2.3 模拟实验 |
2.3.1 基准测试TPC-W |
2.3.2 应用部署 |
2.4 网络仿真工具 |
2.5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基于网络仿真的带宽资源管理 |
3.1 概述 |
3.2 相关工作 |
3.3 建模与仿真方法 |
3.3.1 Web服务建模与仿真框架 |
3.3.2 并行负载模型 |
3.3.3 系统模型及其参数 |
3.3.4 从日志中挖掘模型参数 |
3.3.5 模型验证与仿真预测 |
3.4 带宽需求预测实验 |
3.4.1 实验设置 |
3.4.2 实验结果及分析 |
3.5 带宽伸缩方案评估实验 |
3.5.1 实验设置 |
3.5.2 实验结果及分析 |
3.6 方法的局限性 |
3.7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基于机器学习的带宽资源管理 |
4.1 概述 |
4.2 相关工作 |
4.3 建模方法 |
4.3.1 数据挖掘 |
4.3.2 TPC-W的特殊情况 |
4.3.3 带宽利用率 |
4.3.4 模型构建 |
4.4 实验评估 |
4.4.1 实验设置 |
4.4.2 数据收集 |
4.4.3 模型性能比较 |
4.4.4 特征选择 |
4.4.5 演化场景下的预测能力 |
4.5 方法的局限性 |
4.6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基于域自适应的演化场景下QoS预测 |
5.1 概述 |
5.2 相关工作 |
5.3 问题描述 |
5.4 建模方法 |
5.4.1 特征选择 |
5.4.2 响应时间分级 |
5.4.3 域自适应 |
5.4.4 模型构建 |
5.5 实验评估 |
5.5.1 实验设置 |
5.5.2 数据收集 |
5.5.3 域自适应方法选择 |
5.5.4 演化场景下的QoS预测 |
5.5.5 灵敏度分析 |
5.6 方法的局限性 |
5.7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
6.1 网络仿真与机器学习方法比较 |
6.2 本文总结 |
6.3 工作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取得的相关科研成果 |
致谢 |
(10)基于DPI技术的带宽管理系统的设计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1 基于DPI技术的带宽管理系统的总体设计 |
1.1 Web管理界面 |
1.2 网络应用协议识别系统 |
1.3 流量整形模块 |
2 相关模块的具体实现 |
2.1 数据流捕获模块 |
2.2 协议识别模块 |
2.2.1 匹配策略的改进 |
2.2.2 模式匹配算法 |
2.3 流量整形模块 |
2.3.1 HTB_resv算法 |
2.3.2 动态带宽调整算法 |
3 结语 |
四、MAXcess带宽管理系统(论文参考文献)
- [1]5G边缘云网业协同方案研究[J]. 文涛,谭蓓,江晓筠. 邮电设计技术, 2021(09)
- [2]基于SDN的天地一体化网络地面基站选择及传输协议优化[D]. 李明. 电子科技大学, 2021(01)
- [3]校园宿舍分布式多级无线网络设计与实现[D]. 包政. 南京邮电大学, 2020(02)
- [4]校园网络监控系统的设计与实现[D]. 詹光腾. 广东工业大学, 2020
- [5]省级公共图书馆网络带宽管理的挑战与机遇[J]. 谭志超. 网络安全和信息化, 2020(09)
- [6]基于语音及云化控制的家电控制系统的设计与实现[D]. 王长青. 南京邮电大学, 2020
- [7]基于多接入移动边缘智能计算的资源优化研究[D]. 常铮. 北京邮电大学, 2020(05)
- [8]面向跨数据中心应用的资源管理技术研究[D]. 董晓东. 天津大学, 2020(01)
- [9]演化场景下云应用系统资源管理研究[D]. 孙天齐. 上海工程技术大学, 2020(04)
- [10]基于DPI技术的带宽管理系统的设计与实现[J]. 章帆,韩毅刚,段鹏飞,韩宏宇,宿国防. 电声技术, 20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