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中医药救治唐山地震伤员的经验(论文文献综述)
宋彩萍,罗春梅,王蕾[1](2021)在《党领导下的突发公共事件护理管理能力提升历程及展望》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回顾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突发公共事件护理管理的发展和能力提升历程,对有效开展突发公共事件护理管理工作的要点进行了探讨,为培养高素质的护理应急队伍和提升应对突发公共事件护理管理能力提供参考。
方嘉奇[2](2021)在《震后医药应急物流供需动态适配决策问题研究》文中认为近年来,世界自然灾害频发。特别是我国地震灾害在近二十年呈现出活跃的态势,频率和规模都大于往常。地震发生之后,应急物资特别是应急医药是保障地震灾区伤病患者生命安全的关键物资。如果不能精准、快速地将应急医药配送至灾区,则有可能影响伤病患者的救治。本文研究的医药应急物流供需动态适配决策问题主要是指通过分析医药供给与需求之间的影响因素,预测灾区医药物资需求并动态地进行高效配置,即解决应急医药“配多少、何时配、如何配”的问题以实现供需匹配。由于地震具有突发性和不确定性,使得实际决策过程变得尤为艰难。在地震发生初期,灾区应急医药需求信息混乱且不完备,增加了需求预测的难度;而灾后应急医药的需求及配置又迫在眉睫,需要依照时间窗序列快速地进行医药物流的供需适配决策;同时,随着应急救援工作不断推进,灾情也会发生变化,导致原来的应急医药适配决策出现不能适应需求的快速变化,需实时调整刷新适配决策以应对地震现场信息的更新。关于上述应急医药物流供需的复杂性适配决策问题,本文梳理了国内外相关文献,发现学者对医药应急物流决策问题研究相对较少,特别是还缺乏医药物流动态配置的综合、深入的系统性研究。对此,本文提出的应急医药动态供需适配决策不仅符合地震的实际救援情况,同时能更加快速、精确地进行医药物资配置,最终达到供需适配。针对应急医药物流中需求信息完备性、配置时间紧迫性和灾情演化动态性这三大关键性问题,本文以适量、适时、适运为目的,分析了医药应急物流供需适配相关问题,综合考虑了震后应急医药的实际供需情况和供需适配特征,对适配场景进行了分析,将适配模式选定为基于全局考虑的多目标多阶段协同适配模式以构建供需适配决策模型。首先,通过构建基于地震疾病谱的多源数据融合需求预测模型以解决信息完备性问题;随后通过建立基于时间窗序列约束下供需适配决策模型,在实现供需适配的同时,以解决时间紧迫性问题;最后建立滚动时间窗序列,并应用贝叶斯决策理论,综合应用历史信息、现场样本信息和预测信息,建立医药应急物流供需动态适配决策模型以解决灾情演化动态性问题。通过三大模型的构建,能够有效实现应急医药的供需适配。同时,本文还以汶川地震数据为背景分别对需求预测模型、供需适配时间窗序列决策模型以及供需动态适配决策模型进行了仿真分析。仿真结果表明本文提出的模型可以有效解决医药应急物流需求预测问题,并得出科学合理的医药应急物流动态适配决策方案。该决策方案确保适配效用损失最小,提高适配效率。另外,通过滚动时间窗序列、贝叶斯决策理论及群组刷新技术等使得适配过程更加贴合地震实际情况,实时更新以达到决策最优,使有限的救援医药物资发挥最大效用。由此可见,本文研究震后应急医药的供需动态适配决策能够为地震救援提供科学、有效的参考。图53幅,表44个,参考文献186篇。
张丽[3](2021)在《肝硬化合并上消化道出血患者急性应激障碍的病例对照研究》文中认为
韩素杰,董树平[4](2020)在《中国中医科学院院史陈列馆巡礼:纪念建院65周年》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中国中医科学院院史陈列馆于2015年建院60周年之际开放。馆内收藏院史相关文件29 504页,图片26 836张,实物1 050件,涵盖了中国中医科学院的创建与发展的主要历程。2020年是中国中医科学院建院65周年,以馆藏87组具有代表性的藏品为例,简要回顾中国中医科学院的发展历史,介绍了重要人物、科研、医疗、教育、产业成果。
王文涛[5](2020)在《“非典”事件以来我国灾难报道的变化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灾难报道是新闻报道的重要部分,正确且恰当地进行灾难报道,对于社会正向发展和社会公众的情绪安抚至关重要。自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新闻报道发生了巨大变化,作为新闻报道重要部分的灾难报道同样如此。从初期的保守报道、片面强调政治意识形态的歌颂式报道,到上世纪八十年代到本世纪初,过分强调灾难事件本身信息的“事本位”的客观式报道,再到以“非典”事件以来初步显现的人文关怀为主的“人本位”的综合报道,呈现出了我国灾难报道变化和发展的曲折过程。本文通过分析我国媒体关于2003年“非典”事件、2008年汶川地震,以及2019年四川长宁地震这三次灾难事件的报道实践,探究自“非典”事件以来我国灾难报道在媒介生态、报道理念、叙事主体三方面的变化,总结这种变化中存在的问题,力图提出有建设性的改善措施,以期为我国灾难报道进一步完善提供参考价值。
何君梅[6](2020)在《我国空运医疗后送护理安全管理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研究》文中提出目的:患者安全是衡量护理质量管理的重要指标,也是一切护理活动的基本目标。航空环境的特殊性和救护任务的独特性,使得空运医疗后送机上护理通常区别于地面,工作性质更为复杂。护理人员常常于应急、救治环境复杂多变的情况下,工作强度和精神压力大,多种不安全因素并存。本研究通过确立影响空运医疗后送中护理安全管理的各级因素构建管理评价的指标体系,在于降低空运医疗后送中的患者护理安全隐患,有效减少不良事件的发生,提高航空护理的医疗服务水平,为保障患者空运医疗后送的安全提供管理性的工具。方法:(1)通过空运医疗后送人员患者安全文化现状调查,了解患者安全文化的现状,为空运医疗后送护理安全管理内容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和实施提供内容依据;(2)通过文献回顾法和归纳法,掌握目前国内外空运医疗后送护理安全管理的研究现状及进展情况,初步拟定我国空运医疗后送护理安全管理评价指标体系各级指标条目;(3)小组讨论法:遴选5名从事航空医学、航空护理的专家进行讨论,研究小组对指标条目构建的合理性、内容的科学性及语言表述等方面进行审核,为拟定评价指标体系专家咨询问卷提出进一步的意见和建议;(4)德尔菲(Delphi)专家咨询法:两轮德尔菲专家咨询,确定各级指标体系及条目,采用Excel2010及SPSS 23.0对数据进行汇总与处理,采用层次分析法(AHP)量化各级指标权重。最终完成我国空运医疗后送护理安全管理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结果:(1)我国空运医疗后送人员患者安全文化平均得分为4.19分;其中,心理安全、主动报告和上级重视三个维度得分相对较低;不同年龄、学历、职称、工龄、是否参加安全理论培训的人员的患者安全文化得分有差异;(2)通过文献归纳分析,结合专家议题小组法,初步拟定我国空运医疗后送护理安全管理指标体系等级及条目,包括4项一级指标、15项二级指标、82项三级指标;(3)两轮专家咨询反馈结果及层次分析法确定各项指标权重,确定了由组织管理、起飞前、飞行中、降落前后5项一级指标、16项二级指标、85项三级指标构成的我国空运医疗后送护理安全管理指标体系。两轮专家咨询积极性系数均为100%,权威系数>0.912,协调程度经Kendall检验(p<0.05),专家意见较为集中,咨询结果可信度较高。结论:(1)本研究分析了我国空运医疗后送人员患者安全文化现状,显示目前我国空运医疗机构缺乏护理安全管理的标准与规范,患者护理关键环节质控力度薄弱,护理人员安全文化总体呈现中上水平;(2)分析总结了国内外空运医疗后送护理安全管理相关研究及最新进展,结合专家小组议题法并参考地面转运护理安全管理相关经验,不仅体现了护理工作共有的特点,也凸显了航空护理特有的专科特色;(3)本研究结果具有科学性与实用性,经进一步验证后可作为空运医疗后送护理安全评价工具,在方法学和内容上对我国航空护理事业的发展有一定的参考意义,可进一步推动我国航空护理规范化和专业化的发展进程。
曾雪兰[7](2018)在《乡村赤脚医生群体研究(1965~1985) ——以北京市郊区为中心》文中指出赤脚医生群体兴起于1960年代,活跃于“文革”时期,于改革开放中退出历史舞台。他们的兴衰演变与时代变迁相吻合,其人生轨迹折射出强烈的时代特色。这一群体是值得研究的一个话题。本文以北京市郊区为中心,依据大量的档案和文献,结合回忆录和口述访谈史料,以历史学方法为主,辅以社会学方法,采取“自下而上”的视角,考察这一群体的兴起背景和历史演变,重点梳理这个群体的构成,医疗技术和医疗实践,业务关系、政治和社会网络,职业流动、待遇及社会地位等问题,讨论赤脚医生的角色特征及其地位和作用。透过这个话题的梳理和讨论,也可以呈现农村医疗制度的变迁以及农村的日常医疗活动。全文共分六章:第一章考察民国时期和共和国前期的乡村医疗卫生状况。民国时期乡村医疗仍以传统方式为主,现代公共医疗体系远未建立,公共医疗设施残缺不全。共和国成立后,新政权在改造社会的过程中,对原有乡村传统医疗方式实施改造,开始建立乡村现代公共医疗体系,为赤脚医生群体的兴起创造了条件。大规模培养半农半医、不脱产的卫生员和新法接生员,构成了赤脚医生队伍的组织基础。赤脚医生群体的历史演变与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运行紧密相关。伴随着农村合作医疗的兴起、繁荣和崩解,赤脚医生群体经历了走向兴盛和逐渐衰落的过程。第二章叙述和分析京郊赤脚医生群体的结构。主要从文化程度、年龄、性别比例、政治面貌、家庭出身等方面进行群体结构分析;另外采用比较分析法,将北京市赤脚医生的发展概况与全国的情况作比较,以及从人数和结构两方面将京郊赤脚医生群体与其他省、市的赤脚医生群体进行比较。通过比较与分析,得出京郊赤脚医生群体的结构特征。第三章介绍京郊赤脚医生群体的医疗技术状况。主要从两方面展开:一方面是京郊赤脚医生的诊疗方式,另一方面是京郊赤脚医生医疗技术提升的方式。京郊赤脚医生的诊疗方式有中医疗法、西医疗法和中西医结合疗法,与各地基本一致。京郊赤脚医生医疗技术提升的方式主要有培训、考核和轮换交流制度。提升方式上,京郊独具特色。尤其是培训工作,与首都具备丰富的医疗资源优势和特殊的政治地位有一定关系。第四章考察京郊赤脚医生群体的医疗实践活动。他们参与的医疗实践主要有防病治病;参加以防病为中心的爱国卫生运动;参与采、种、制、用中草药运动;做好计划生育和妇幼卫生工作;参与重大灾害与突发中毒事件的医疗救治工作。对医疗实践活动的考察,有助于我们对赤脚医生群体的职业状况获得更为清晰的认识。第五章探析京郊赤脚医生群体的业务关系、政治和社会网络。主要从赤脚医生的行政、业务管理机构对赤脚医生的管理以及赤脚医生与村庄中各类人员的关系两个层面进行分析;另外还对京郊赤脚医生参与的政治活动和社会活动作了介绍。第六章考察京郊赤脚医生群体的职业流动、待遇及社会地位。主要结合时代背景进行探析。从毛泽东时代到改革年代,赤脚医生群体的待遇和社会地位都发生了变动。职业流动则贯穿于两个时期,但在不同时期,赤脚医生职业流动的方式也有差异。改革年代,赤脚医生群体结构发生较大变动,队伍人数迅速减少。这一时期赤脚医生的职业流动有着不同于毛泽东时代的新特征,职业范围更为广泛,流动也更为频繁。
何佳明[8](2018)在《新时期中国共产党应对突发事件的经验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当前,世界形势每天都在发生着巨大的变化,我国的经济社会发展正处于非常重要的战略机遇期,前景非常光明,但是随之而来的挑战也很艰巨。面对这些国际国内的经济、政治、社会、文化方面以及自然界的突如其来的挑战和考验,中国共产党作为我国的执政党,能否具备解决各种复杂问题、抵御各种风险的能力,直接关系到人心向背乃至党的生死存亡。因此,有必要对新时期以来中国共产党应对的突发事件进行历史考察并总结其经验教训,以增强党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提高其执政能力,巩固执政地位。本文一共分为四个章节:第一章节是绪论,主要阐述了研究的社会背景、目的和研究的重大意义。在对国内和国外研究的现实状况进行全面的分析以后,引出了本文的研究方法与创新点。第二章是突发事件理论概述。主要介绍了突发事件的内在含义以及整体特征,还有就是对突发事件的类别进行分类描述。并且对新时期中国共产党能够成功应对突发事件的理论基础和中国共产党应对突发事件的重要性分别进行了阐述。第三章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应对突发事的比较与评析。主要选取了五类突发事件。通过比较评析,从而得出应对突发事件好的做法与不足之处。第四章是对中国共产党应对突发事件所取得的经验与启示的总结。通过第三章对新时期以来中国共产党应对突发事件的比较与评析,概括总结出了中国共产党应对各类突发事件所共有的基本经验和针对各个不同类型突发事件所特有的经验。得出的主要启示有:一是把突发事件事件应对能力作为执政力建设的重要方面。二是以突发事件为契机加强人民思想道德建设弘扬中国精神。三是发挥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积极应对突发事件产生。四是中国共产党在处置突发事件中要加强依法执政,规范执政。本文以马克思主义为中心指导思想,坚持实事求是的基本原则,在社会历史与严谨理论的基础上,对各类突发事件的类型进行分析总结,总结经验与不足,探索发展的规律,理论指导实践,通过实践检验理论的真实性、客观性,继续推进中国共产党应对突发事件的理论与实践的大力发展。
瞿佳嫣,陆静波[9](2018)在《针对社会特定群体的灾害救援护理人文关怀行为干预》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总结针对社会特定群体的灾害救援护理人文关怀行为干预措施,指出护理人员应充分认知和理解不同受灾群体存在的问题,针对性地满足其切实的生理、心理、社会支持需要,并持续改进和细化措施,积累经验,更专业、更人性化地帮助社会受灾群体走出灾害负面效应。
郭潇雅[10](2018)在《百年老院续写世纪华章》文中研究表明历经一个多世纪的风雨沉浮,这些百年老院不忘初心,在传承中发展,在发展中创新,为百姓健康承担起了更多的社会责任。我国医疗界有不少百年医院,它们诞生于战火纷飞的年代,经历过十年浩劫和重大自然灾害,在坎坷曲折的历史长河中,始终坚守着救死扶伤、行医济世的道德高地,义无反顾,为中国人民的身体健康保驾护航。新时代,面对新的病种、医疗改革、市场竞争、云智技术、医患关系等时代课题,百年老院不忘初心,把握机遇、迎接挑
二、中医药救治唐山地震伤员的经验(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中医药救治唐山地震伤员的经验(论文提纲范文)
(1)党领导下的突发公共事件护理管理能力提升历程及展望(论文提纲范文)
1 突发公共事件护理管理的发展和能力提升历程 |
1.1 突发公共事件护理管理的早期实践 |
1.2 突发公共事件护理管理开启科学发展征程——以2003年抗击SARS为起点 |
1.3 突发公共事件护理管理催生学科迅速崛起——以2008年抗击汶川地震为代表 |
1.4 突发公共事件护理管理承担国际救援重任——以2014年抗击埃博拉为代表 |
1.5 突发公共事件护理管理走向科学、高效、专业化——以2020年抗击新冠肺炎疫情为见证 |
2 思考与展望 |
2.1 建立护理管理应急指挥体系,健全各级护理管理职能 |
2.2 合理储备人力资源,建立常态化、专业化护理应急队伍 |
2.3 加强护理队伍培训,提高护理人员应急处理综合能力 |
(2)震后医药应急物流供需动态适配决策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序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意义 |
1.3 研究范围 |
1.4 研究方法、思路和内容 |
1.4.1 研究方法 |
1.4.2 研究思路 |
1.4.3 研究内容 |
1.5 主要创新点 |
1.6 本章小结 |
2 文献综述 |
2.1 文献回顾性分析 |
2.1.1 数据来源 |
2.1.2 文献统计分析 |
2.1.3 研究热点与趋势分析 |
2.2 医药应急物流内涵 |
2.2.1 医药应急物流 |
2.2.2 医药应急物资 |
2.2.3 医药应急物资的特征 |
2.3 应急物流需求预测研究 |
2.3.1 应急物资需求特性 |
2.3.2 应急物资需求影响因素 |
2.3.3 考虑需求特性的预测方法 |
2.4 应急物流资源配置研究 |
2.4.1 应急物流资源配置概念 |
2.4.2 应急物流资源配置特点 |
2.4.3 应急物流资源配置模式 |
2.5 应急物流供需适配决策研究 |
2.5.1 供需适配决策研究 |
2.5.2 带时间窗约束的决策研究 |
2.5.3 基于动态信息更新的决策研究 |
2.6 本章小结 |
3 应急物流供需适配问题分析 |
3.1 应急物流供需适配概念与特征 |
3.1.1 供需适配概念 |
3.1.2 供需适配特征 |
3.1.3 供需适配原则 |
3.2 供需适配结构及效用分析 |
3.2.1 供需适配场景分析 |
3.2.2 供需适配结构 |
3.2.3 供需适配效用分析 |
3.3 供需适配系统运作分析 |
3.3.1 供需适配系统目标 |
3.3.2 供需适配系统运作过程 |
3.3.3 供需适配系统运作模式 |
3.3.4 供需适配系统运作机制 |
3.4 本章小结 |
4 不完备需求信息下医药物资多源数据融合预测模型 |
4.1 需求信息完备性问题 |
4.1.1 考虑信息完备的重要性 |
4.1.2 需求信息完备性分析 |
4.1.3 需求信息完备性优化方法 |
4.2 地震疾病谱变化规律分析 |
4.2.1 地震医学救援阶段划分 |
4.2.2 震后疾病谱变化表现 |
4.2.3 地震疾病谱变化影响因素 |
4.2.4 震后医药物资需求及其变化规律 |
4.2.5 地震疾病谱数据分析 |
4.3 不完备信息下地震疾病谱多源数据融合预测模型 |
4.3.1 多源数据融合预测技术 |
4.3.2 需求预测模型假设 |
4.3.3 多源数据融合过程 |
4.3.4 基于地震疾病谱的多源数据融合预测 |
4.3.5 对比分析 |
4.4 多源数据融合需求预测模型仿真分析 |
4.4.1 预测模型仿真背景 |
4.4.2 预测模型仿真过程与结果 |
4.5 本章小结 |
5 紧迫状态下医药应急供需适配时间窗序列决策模型 |
5.1 配置时间紧迫性问题 |
5.1.1 考虑时间紧迫的重要性 |
5.1.2 配置时间紧迫性分析 |
5.1.3 配置时间紧迫性优化方法 |
5.2 紧迫状态下时间窗序列供需适配分析 |
5.2.1 时间窗序列的概念 |
5.2.2 时间窗序列的生成 |
5.2.3 时间窗序列下的医药适配方式 |
5.3 供需适配时间窗序列决策模型 |
5.3.1 符号与假设 |
5.3.2 时间窗序列的协同适配决策 |
5.3.3 单时间窗口的综合适配决策 |
5.3.4 求解方法 |
5.3.5 对比分析 |
5.4 供需适配时间窗序列模型仿真分析 |
5.4.1 时间窗序列适配模型仿真背景 |
5.4.2 时间窗序列适配模型仿真过程和结果 |
5.5 本章小结 |
6 灾情演化下医药应急供需动态适配决策模型 |
6.1 灾情演化动态性问题 |
6.1.1 考虑灾情动态演化的重要性 |
6.1.2 灾情演化动态性分析 |
6.1.3 灾情演化动态性优化方案 |
6.2 灾情演化下滚动时间窗序列供需适配分析 |
6.2.1 滚动时间窗序列的概念 |
6.2.2 滚动时间窗序列的生成 |
6.2.3 滚动时间窗序列下的医药适配方式 |
6.3 供需动态演化适配决策模型 |
6.3.1 符号与假设 |
6.3.2 动态适配决策概念界定 |
6.3.3 动态适配决策 |
6.3.4 求解过程 |
6.4 供需动态适配模型仿真分析 |
6.4.1 动态适配模型仿真背景 |
6.4.2 动态适配模型仿真过程与结果 |
6.5 本章小结 |
7 结论与展望 |
7.1 结论 |
7.2 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A 医药相关数据 |
作者简历及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5)“非典”事件以来我国灾难报道的变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1.1 选题背景及缘起 |
1.2 研究意义及价值 |
1.2.1 学术意义 |
1.2.2 实践意义 |
1.3 核心问题 |
1.4 文献综述 |
1.4.1 灾难报道的比较研究 |
1.4.2 灾难报道模式的变化研究 |
1.4.3 灾难报道理念和方法研究 |
1.4.4 灾难报道新闻伦理研究 |
1.5 研究方法 |
1.6 创新与不足 |
1.6.1 创新 |
1.6.2 不足 |
1.7 概念界定 |
1.7.1 灾难 |
1.7.2 灾难报道 |
第二章 “非典”以来我国媒体灾难报道的媒介生态:由传统媒体转向“传统媒体+新媒体” |
2.1 “非典”以前阶段我国媒体灾难报道的方式、特点与媒介生态概述 |
2.2 “非典”时期的媒介生态变化与媒体使用:传统媒体的主力军作用和网络媒体的试水 |
2.3 汶川地震时期的媒介生态变化和媒体使用:传统媒体+新媒体之趋势初现 |
2.4 长宁地震时期的媒介生态变化和媒体使用:传统媒体和新媒体融合报道之格局形成 |
第三章 “非典”以来我国媒体灾难报道的理念演进:“事本位”转向“事本位”+“人本位” |
3.1 “非典”以前阶段我国媒体灾难报道的理念及其原因概述 |
3.2 “非典”时期我国灾难报道的理念变化:“以人为本”的理念初现 |
3.3 汶川地震时期我国灾难报道的理念演进:人文关怀理念贯穿报道全过程 |
3.4 长宁地震时期我国灾难报道的理念强化:“人本位”理念趋于成熟 |
第四章 “非典”以来我国媒体灾难报道的叙事风格:“绝对叙述’转向“绝对叙事+相对叙事” |
4.1 “非典”之前阶段我国灾难报道的叙事及其风格概述 |
4.2 “非典”时期我国灾难报道的叙事及其风格:绝对叙事占据主导地位 |
4.3 汶川地震时期我国灾难报道的叙事及其风格:相对叙事主体进入报道语境 |
4.4 长宁地震时期我国灾难报道的叙事及其风格:“绝对叙述”+“相对叙事”方式形成 |
第五章 “非典”以来我国媒体灾难报道的历史变化总论 |
5.1 “非典”以来我国媒体灾难报道取得的进步 |
5.1.1 “以人为本”的价值观念变成共识 |
5.1.2 多元报道手段助力灾难报道正向发展 |
5.1.3 灾难报道信息更加透明化 |
5.2 “非典”以来我国媒体灾难报道存在的不足与问题 |
5.2.1 新闻专业主义理念缺乏 |
5.2.2 灾难报道刺激化 |
5.2.3 受众媒介素养较低 |
5.3 我国媒体灾难报道进一步改进与提升之对策与思路 |
5.3.1 国家加强灾难报道法律法规健全 |
5.3.2 新闻媒体统筹灾难报道机制 |
5.3.3 新闻工作者改善自身职业素养 |
5.3.4 社会公众提升自身媒介素养 |
结语 |
参考文献 |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6)我国空运医疗后送护理安全管理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前言 |
1 问题的提出 |
1.1 研究背景 |
1.2 国外研究现状 |
1.3 国内研究现状 |
2 研究目的 |
3 研究意义 |
4 基本概念 |
4.1 护理安全 |
4.2 护理安全文化 |
4.3 飞行护士 |
4.4 空运医疗后送 |
4.5 航空医疗救护 |
4.6 指标体系 |
5. 技术路线图 |
第二章 空运医疗后送人员患者安全文化现状调查 |
1 研究目的 |
2 研究对象与方法 |
2.1 研究对象 |
2.2 研究方法 |
2.3 资料收集与数据整理 |
2.3.1 质量控制 |
2.3.2 数据整理与分析 |
3 结果 |
3.1 空运医疗后送人员患者安全文化总体得分及各维度积极应答率情况 |
3.2 各层面下的得分及积极应答率 |
3.3 患者安全文化待改进的条目 |
3.4 影响患者安全文化的相关影响因素 |
4 讨论 |
4.1 空运医疗后送患者安全文化总体上仍有可提升空间 |
4.2 不同影响因素对各维度的影响 |
4.3 对于我国空运医疗后送护理安全管理指标体系的建议 |
第三章 我国空运医疗后送护理安全管理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
1 Delphi法构建我国空运医疗后送护理安全管理评价指标体系 |
1.1 构建评价指标体系遵循的原则 |
1.1.1 科学性原则 |
1.1.2 先进性原则 |
1.1.3 系统性原则 |
1.1.4 实用性原则 |
1.2 理论基础 |
1.2.1 现代系统论 |
1.2.2 人本原理 |
1.2.3 瑞士奶酪模型 |
1.3 材料与方法 |
1.3.1 成立课题研究小组 |
1.3.2 遴选咨询专家 |
1.3.3 拟定指标体系 |
1.3.3.1 文献研究法 |
1.3.3.2 专题小组讨论法 |
1.3.3.3 德尔菲专家咨询法 |
1.3.3.4 层次分析法 |
1.3.3.5 数理统计法 |
1.4 质量与偏倚控制 |
1.5 专家咨询结果 |
1.5.1 专家的一般情况 |
1.5.2 专家的积极程度 |
1.5.3 专家意见的协调程度 |
1.5.4 第一轮咨询结果及指标修订情况 |
1.5.4.1 删除的指标 |
1.5.4.2 更改的指标 |
1.5.4.3 增加的指标 |
1.5.5 第二轮咨询结果及指标修订情况 |
1.5.6 一级指标权重 |
2 讨论 |
2.1 评价指标具有科学性和可靠性 |
2.2 评价指标体系的临床指导意义 |
2.3 体系指标权重分析 |
3 结论及建议 |
3.1 结论 |
3.2 本研究的对空运医疗后送护理工作的启示 |
3.2.1 把“安全文化”植入整个空运医疗护理工作 |
3.2.2 把“团队协作”贯穿空运医疗后送过程 |
3.2.3 把“风险管理”覆盖整个空运医疗后送管理 |
4 研究的创新性与局限性 |
4.1 研究的创新性 |
4.2 研究的局限性 |
4.3 对下一步工作的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1 空运医疗后送患者安全文化调查问卷 |
附录2 我国空运医疗后送护理安全管理评价指标体系研究专家咨询表(第一轮) |
附录3 我国空运医疗后送护理安全管理评价指标体系研究专家咨询表(第二轮) |
附录4 我国空运医疗后送护理安全管理评价指标体系各级指标权重 |
个人简历、获奖情况、在校期间发表论文及参与课题 |
致谢 |
文献综述 高危产科患者空运医疗后送护理中的常见问题及对策 |
参考文献 |
(7)乡村赤脚医生群体研究(1965~1985) ——以北京市郊区为中心(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选题缘由和价值 |
二、学术史回顾 |
三、论文设计 |
1.概念和时空界定 |
2.讨论的话题 |
3.文献史料说明 |
4.写作路径和框架 |
第一章 赤脚医生的兴起背景和历史演变 |
第一节 民国时期和共和国前期的乡村医疗建设 |
一、民国时期的乡村医疗卫生体系 |
二、共和国前期的乡村医疗卫生体系 |
第二节 赤脚医生的前身 |
一、培养乡村医务人员任务的提出 |
二、半农半医和不脱产卫生员 |
三、新法接生员 |
第三节 赤脚医生的成长和式微 |
一、群体构成 |
二、合作医疗与赤脚医生的发展 |
三、合作医疗与赤脚医生的衰落 |
第二章 赤脚医生群体的结构 |
第一节 群体概况 |
一、农村不脱产卫生人员概况 |
二、京郊赤脚医生概况 |
第二节 京郊赤脚医生群体结构演变特征 |
一、文化程度、年龄和性别比例 |
二、政治面貌和家庭出身 |
第三节 京郊赤脚医生群体与其他地方的比较 |
一、人数的比较 |
二、结构的比较 |
第三章 赤脚医生的医疗技术 |
第一节 京郊赤脚医生医疗技术的提升 |
一、培训制度 |
二、考核制度 |
三、轮换交流制度 |
第二节 京郊赤脚医生的医疗方式 |
一、传统中医疗法 |
二、西医疗法 |
三、中西医结合疗法 |
第四章 赤脚医生的医疗实践 |
第一节 防病治病与公共卫生工作 |
一、防病治病 |
二、公共卫生工作 |
第二节 采、种、制、用中草药 |
一、采、种、制、用中草药运动的开展 |
二、采、种、制、用中草药 |
三、发挥的作用与评价 |
第三节 计划生育和妇幼卫生 |
第四节 重大灾害与突发中毒事件的医疗救治 |
第五章 赤脚医生的业务关系、政治和社会网络 |
第一节 政治关系网络 |
一、公社和大队的行政管理 |
二、与大队干部的关系 |
第二节 业务关系网络 |
一、公社卫生院的业务管理 |
二、同行之间的关系 |
第三节 基层社会网络 |
一、与家庭成员的关系 |
二、与社员的关系 |
第四节 政治活动与社会活动 |
第六章 赤脚医生的职业流动、待遇及社会地位 |
第一节 京郊赤脚医生的待遇和社会地位 |
一、报酬的构成 |
二、报酬的变动 |
三、社会地位的变化 |
第二节 京郊赤脚医生的职业流动 |
一、改革前赤脚医生的流动 |
二、改革时期赤脚医生的流动 |
结论 |
余论 |
附录 |
参考文献 |
后记 |
(8)新时期中国共产党应对突发事件的经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和目的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目的 |
1.2 研究意义 |
1.2.1 理论意义 |
1.2.2 现实意义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
1.3.1 国内研究现状 |
1.3.2 国外研究现状 |
1.3.3 国内外研究综述 |
1.4 主要研究方法及创新点 |
1.4.1 研究方法 |
1.4.2 创新点 |
2 新时期中国共产党应对突发事件理论概述 |
2.1 突发事件内涵 |
2.1.1 突发事件概念 |
2.1.2 突发事件分类 |
2.1.3 突发事件特征 |
2.2 新时期中国共产党应对突发事件的理论基础 |
2.2.1 以人民为中心理论 |
2.2.2 党对一切工作的领导思想 |
2.2.3 危机管理理论 |
2.3 突发事件在我国产生的原因 |
2.3.1 思想观念、社会安全意识和社会心理效应的影响 |
2.3.2 国际经济政治社会因素的影响 |
2.3.3 国内政治经济社会等因素的影响 |
2.3.4 来自自然因素的影响 |
2.4 中国共产党重视应对突发事件的重要意义 |
2.4.1 有利于不断提高中国共产党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 |
2.4.2 有利于维护社会稳定 |
2.5 本章小结 |
3 新时期中国共产党应对突发事件的历史考察 |
3.1 社会安全类突发事件的应对——以“西藏3.14”和“新疆7.5事件”事件为例 |
3.2 自然灾害类突发事件的应对——以汶川地震为例 |
3.3 社会卫生类突发事件的应对——以“非典”事件为例 |
3.4 事故灾难类突发事件的应对——以王家岭矿难为例 |
3.5 网络舆情管理类事件的应对——以“天津港8·12”事件为例 |
3.6 本章小结 |
4 中国共产党应对突发事件的经验与现实启示 |
4.1 中国共产党应对突发事件的基本经验 |
4.1.1 党和政府始终坚持对突发事件的高度重视 |
4.1.2 始终在应对突发事件中把群众利益放在首位 |
4.1.3 完善应对突发事件的应急制度和法律体系 |
4.1.4 建设高素质专业化干部队伍,提高党员干部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 |
4.1.5 在应对突发事件中既统览全局又协调各方 |
4.2 中国共产党应对不同类别突发事件的具体经验 |
4.2.1 应对社会安全类突发事件的经验 |
4.2.2 应对自然灾害类突发事件的经验 |
4.2.3 应对社会卫生类突发事件的经验 |
4.2.4 应对事故灾难类突发事件的经验 |
4.2.5 应对网络舆情管理类事件的经验 |
4.3 中国共产党应对突发事件的现实启示 |
4.3.1 把突发事件应对能力作为执政力建设的重要方面 |
4.3.2 以突发事件为契机加强人民思想道德建设弘扬中国精神 |
4.3.3 发挥社会主义制度优势应对突发事件 |
4.3.4 进一步加强依法执政,规范执政放在 |
结论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致谢 |
(9)针对社会特定群体的灾害救援护理人文关怀行为干预(论文提纲范文)
1 儿童及青少年灾害救援护理人文关怀行为干预 |
1.1 婴儿 |
1.2 幼儿 |
1.3 学龄前期儿童 |
1.4 学龄期儿童 |
1.5 青少年 |
2 孕妇灾害救援护理人文关怀行为干预 |
3 居丧者灾害救援护理人文关怀行为干预 |
4 孤寡老人灾害救援护理人文关怀行为干预 |
5 民族地区灾害救援护理人文关怀行为干预 |
6 护理人员自身灾害救援护理人文关怀行为干预 |
7“灾民意识”群体灾害救援护理人文关怀行为干预 |
8 灾害救援人文关怀干预行为的延续性思考 |
(10)百年老院续写世纪华章(论文提纲范文)
孙虹:在坚守和扬弃中前行 |
韩光曙:鼓楼品牌的时代创新 |
张玉:从老故事讲到新辉煌 |
武素英:百年福音经久不息 |
曹华:“五位一体”打造医学人才 |
左国庆:在传承中跨越发展 |
宋连英:全面复苏的“郑医梦” |
卢洪凯:革命摇篮谱写改革新曲 |
王永治:创造美好患者体验 |
四、中医药救治唐山地震伤员的经验(论文参考文献)
- [1]党领导下的突发公共事件护理管理能力提升历程及展望[J]. 宋彩萍,罗春梅,王蕾. 中国护理管理, 2021(12)
- [2]震后医药应急物流供需动态适配决策问题研究[D]. 方嘉奇. 北京交通大学, 2021
- [3]肝硬化合并上消化道出血患者急性应激障碍的病例对照研究[D]. 张丽. 华北理工大学, 2021
- [4]中国中医科学院院史陈列馆巡礼:纪念建院65周年[J]. 韩素杰,董树平. 中华医史杂志, 2020(06)
- [5]“非典”事件以来我国灾难报道的变化研究[D]. 王文涛. 兰州大学, 2020(01)
- [6]我国空运医疗后送护理安全管理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研究[D]. 何君梅. 安徽医科大学, 2020(02)
- [7]乡村赤脚医生群体研究(1965~1985) ——以北京市郊区为中心[D]. 曾雪兰. 中共中央党校, 2018(02)
- [8]新时期中国共产党应对突发事件的经验研究[D]. 何佳明. 东北林业大学, 2018(02)
- [9]针对社会特定群体的灾害救援护理人文关怀行为干预[J]. 瞿佳嫣,陆静波. 全科护理, 2018(04)
- [10]百年老院续写世纪华章[J]. 郭潇雅. 中国医院院长, 2018(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