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应用斑点酶联免疫吸附试验诊断山羊蠕形螨病的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王满定,白波,贠佳成,马琤[1](2019)在《畜禽螨病防治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螨病是由疥螨、痒螨、蠕形螨、皮刺螨等螨类寄生于动物的表皮内或体表中引起的慢性皮肤病,常引起动物发生严重瘙痒以及各种皮肤炎。该病通过接触感染,传播迅速,严重威胁养殖业的健康发展,常导致畜禽死亡。该文系统阐述了引起畜禽螨病的病原、国内外流行状况、临床症状和病理变化、诊断和防治的最新研究进展,为畜禽螨病的进一步防治提供参考。
谭德展[2](2014)在《五种外用中药制剂对兔螨病的疗效比较观察》文中指出兔螨病是由疥螨(Sarcoptes scabiei)及痒螨(Psoroptes cuniculi)引起家兔的一种常见体表寄生虫病,呈世界性分布,不但影响家兔的生产性能和产品质量,甚至可在兔场爆发性流行而导致大批家兔死亡,造成巨大经济损失,给养兔业带来严重威胁。目前药物防治是螨病防治的主要手段,伊维菌素、莫西菌素、色拉菌素等化学治疗药物由于疗效高、作用快和使用方便等特点而得到广泛应用,但由之带来的药物残留、环境危害和耐药性等问题已不容小视。在人们追求绿色环保的今天,植物源药物以其不易产生耐药性,可在环境中自行降解,不会在畜产品中蓄积或通过食物链富集,对人畜及环境相对安全等特点而备受关注。因此,研究高效低毒、价格低廉、使用方便的螨虫防治药物成了当前的热点。本研究正是以此为出发点比较了花椒制剂、苦参水煎剂、苦楝皮水煎剂、明雄散、擦疥散五种外用中药制剂对离体螨虫的抑杀作用和对兔螨病的治疗效果,取得了以下结果。1、五种中药制剂对离体螨虫的抑杀试验:采用药物与家兔离体疥螨(Sarcoptes scabiei)直接接触法比较观察了花椒制剂、苦参水煎剂、苦楝皮水煎剂、明雄散、擦疥散五种外用中药制剂对离体螨虫的抑杀作用效果。试验结果表明,五种中药制剂对离体螨虫都具有很好的抑杀效果,并且其杀螨活性随着药物浓度的升高而增强。其中花椒制剂抑杀效果最好,20%、10%、5%三种浓度的供试药物,除5%的明雄散外,其他试验组药物都能在24小时内杀死全部供试螨虫。2、五种中药制剂对兔螨病的临床对比治疗试验:患部去痂皮处理后,每组试验兔分别外用花椒制剂、苦参水煎剂、苦楝皮水煎剂、明雄散、擦疥散,3天1次,连用三周,观察比较治疗效果。试验结果表明,对于有效率,除明雄散试验组和擦疥散试验组分别为80%和90%外,其余试验组均为100%,治愈率除明雄散试验组为70%外,其余试验组均为80%,其中花椒制剂治愈所需时间最短,平均为12.32小时,治疗效果最好。综上诉述,五种中药制剂中,花椒制剂对兔离体疥螨的抑杀作用和对兔螨病的治疗效果最好。
熊凌锌[3](2013)在《丁香酚对兔痒螨超微结构和酶活性的影响》文中提出痒螨病(Psoroptic acariasis)是痒螨寄生于动物体表或表皮导致皮肤剧烈瘙痒、渗出性皮炎、脱毛,进而患部外延至周围,并造成病畜精神萎靡、消瘦、甚至全身衰竭死亡的体外寄生虫病。兔痒螨病夏秋季节发病率、传染率较高,给养殖生产造成较严重的经济损失。目前治疗兔痒螨的药物主要有天然和人工合成两类。人工合成药物见效快、疗效好,但易造成药物残留和污染动物制品,因此低毒、安全、药效好的天然药物成为杀螨剂研究的热点。中药丁香(Eugenia caryophyllata Thunb.)中可分离得到一种高效杀螨活性成分,经鉴定该化合物为丁香酚(eugenol),其生药50%浓度体外杀死螨时间仅12min(阮娜等2005)。虽然近年来对丁香酚的提取、药理作用和临床作用的研究报道较多,但对丁香酚的杀螨活性的机制缺乏系统研究。本试验拟以乙酰胆碱酯酶等神经系统靶标酶的活性等为评价指标,辅之症状学和组织学观察,探讨丁香酚对螨的作用机制,为其进一步应用提供科学依据。结果如下:(1)超微结构的电镜观察:本研究采用透射电子显微镜观测丁香酚处理后兔痒螨亚细胞结构的变化。将丁香酚用石蜡油稀释成浓度0.6%的药液,置于24孔培养板中,每孔300μL,用挑虫针挑取兔痒螨成螨置药液中,在22℃饱和湿度的恒温箱内,每36min观察试螨的超微结构变化。结果表明0.6%丁香酚处理180min后,兔痒螨的亚细胞结构发生明显变化,表现为核染色质固缩,线粒体嵴断裂,空泡化,内质网断裂、扭曲,高尔基复合体扁平囊排列分散,空泡化,肌纤维排列分散,横纹模糊不清等,进而引起细胞功能紊乱,致螨死亡。(2)酶活性的检测:本研究采用生物化学方法考察丁香酚处理前后兔痒螨酶活性的变化。在丁香酚处理螨的36、72、108、144、180min时,分别取处理螨100只,冰浴匀浆,2500r/min离心10min,取上清液,按试剂盒操作说明检测AChE、GSTs及Ca2+-ATP酶活性,另取处理螨200只,检测MAO活性。结果表明螨虫经0.6%丁香酚作用180min后,GSTs、MAO、AChE和Ca2+-ATP酶的活性与对照组有显着性差异(P<0.05),表明丁香酚显着抑制影响螨虫正常的酶功能,进而引起细胞的功能紊乱,促进螨虫的死亡。
付明哲[4](2011)在《羟甲香豆素微乳杀螨药效学和安全性研究》文中认为羟甲香豆素微乳对动物螨病有显着的治疗作用,微乳不但能显着提高药物的溶解度、稳定性和生物利用度,还具有靶向性和缓释性等优点,可降低药物的使用剂量和毒性反应,缓解动物产品中的药物残留,改善产品质量和提高安全性。为揭示羟甲香豆素微乳的可靠性、稳定性和安全性,按照一类新兽药的申报要求,通过动物离体和在体杀螨试验全面评价羟甲基香豆素微乳防治动物螨病的效果;采用急性毒性试验、亚慢性毒性试验、精子致畸试验和骨髓细胞微核试验,考察羟甲香豆素微乳对动物的安全性,为临床应用羟甲香豆素微乳提供参考资料,结果如下:1羟甲香豆素微乳对兔痒螨的杀螨活性试验通过浸杀法和滤纸法测定羟甲香豆素微乳对兔痒螨离体杀螨活性,浸杀法试验结果表明,9.00g/L羟甲香豆素微乳在15min开始出现螨虫死亡,在45.00min可杀死所有供试螨。4.50g/L,2.25g/L,1.125g/L和0.563g/L羟甲香豆素微乳杀死全部供试螨的平均时间分别为85.00,90.00,110.00,130.00min,4.50g/L,2.25g/L羟甲香豆素微乳与阿维菌素杀螨时间差异显着(P<0.05)。1.125g/L和0.563g/L羟甲香豆素微乳与阿维菌素一致(P>0.05)。羟甲香豆素微乳各剂量组杀螨活性明显高于阴性对照组,滤纸法试验结果表明,9.00g/L微乳在30min开始有死螨出现,其杀死全部供试螨的时间与阿维菌素组差异显着(P<0.01)。滤纸法杀灭螨时间明显长于浸杀法,但两试验结果均一致表明,羟甲香豆素微乳对兔痒螨具有显着杀灭作用。羟甲香豆素微乳对兔痒螨的半数致死浓度(LC50)为LC50为0.70g/L,LC50的95%可信限为0.61~0.78g/L。毒力回归曲线为y = 141.93x + 72.71(R2= 0.9661,P<0.01)。螨的死亡率与羟甲香豆素微乳浓度具有显着相关性。在体杀螨结果表明羟甲香豆素微乳对家兔螨病具有明显的治疗作用,可显着的提高螨虫转阴率,改善兔耳道炎症。2羟甲香豆素微乳对犬蠕形螨的疗效观察在体及离体杀螨结果表明,羟甲香豆素微乳对犬蠕形螨具有较强杀灭作用,9.00g/L 4.50g/L,2.25g/L羟甲香豆素微乳杀死全部供试螨的平均时间分别为3.00h,3.33h,4.00h。1.125g/L和0.563g/L羟甲香豆素微乳杀死全部供试螨的平均时间分别为5.33h,5.67h,与阿维菌素杀螨活性无显着性差异(P>0.05)。在体杀螨效果表明,羟甲香豆素微乳能使螨虫数量下降和改善皮肤炎症,对皮屑型螨病的痊愈率为59.09%,有效率为81.82%,犬蠕形螨病主要继发细菌性病原有中间葡萄球菌、化脓链球菌、伤口埃希杆菌及铜绿假单胞菌,其中中间葡萄球菌分离率最高。4株菌株对头孢曲菘钠、头孢噻吩、沙拉沙星敏感。羟甲香豆素微乳联合敏感抗生素治疗蠕形螨脓皮症有明显作用,痊愈率和有效率分别为58.33%,83.33%,明显优于阿维菌素的治疗效果(P <0.05)。羟甲香豆素微乳对破损皮肤有轻微刺激性,未发生过敏反应和舔食中毒。3羟甲香豆素微乳急性毒性试验口服和经皮给药急性毒性试验结果表明,羟甲香豆素微乳的小鼠口服LD50为26.30g/kg,95%置信区间为22.01g/kg~31.43g/kg,毒力回归方程为y=0.04x-0.44(R2=0.9776)。羟甲香豆素微乳的大鼠皮肤用药LD50为67.76g/kg,95%置信区间为59.37g/kg77.33g/kg。毒力回归方程为y=0.01x-0.43(R2= 0.8815)。羟甲香豆素微乳属实际无毒级药物。4羟甲香豆素微乳亚慢性毒性试验羟甲香豆素微乳亚慢性毒性研究结果表明,羟甲香豆素微乳对大鼠的临床表现、血液生理指标、脏器指数无明显影响。长时间高剂量给予羟甲香豆素微乳能降低大鼠体增重,中、低剂量无明显影响。羟甲香豆素微乳在试验前期对血清丙氨酸转氨酶、天冬氨酸转氨酶、碱性磷酸酶、尿素氮及总胆红素有一定影响,试验后期,所有指标与对照组基本一致(P>0.05)。羟甲香豆素微乳对总蛋白、白蛋白葡萄糖、肌酐及总胆固醇无明显影响(P>0.05)。高剂量羟甲香豆素微乳对大鼠肝、肺及肾有一定程度的损害。羟甲香豆素微乳对大鼠的心脏、脾、卵巢、睾丸及皮肤无毒性反应。5羟甲香豆素微乳对小鼠致突变试验小鼠微核试验和精子畸形试验结果表明,羟甲香豆素微乳对小鼠骨髓细胞微核率和精子的畸形率没有明显影响,羟甲香豆素微乳没有致突变作用。
徐洪忠,肖芳萍,秦足英,叶向凤,艾玉萍[5](2009)在《山羊蠕形螨病的早期诊断及防治》文中提出山羊蠕形螨病是贵州山羊常见的外寄生虫病,因山羊蠕形螨虫寄生于皮下的毛囊和皮脂腺内,造成山羊生长缓慢、皮张质量严重下降甚至失去使用价值。山羊蠕形螨病的早期诊断较为困难,一般药物治疗效果不佳,给养羊业造成较大经济损失。对432只山羊采用斑点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法进行早期免疫学诊断,对诊断阳性病例(53只)使用皮复康缓释注射剂+伊维菌素擦剂联合用药治疗,用药结束后150 d进行免疫学检查,全部表现为阴性。
肖芳萍,徐洪忠,秦足英,叶向凤,艾玉萍[6](2009)在《山羊蠕形螨病的早期诊断及防治》文中指出山羊蠕形螨病是贵州山羊常见的外寄生虫病,因山羊蠕形螨虫寄生于皮下的毛囊和皮脂腺内,造成山羊生长缓慢,皮张质量严重下降甚至报废。山羊蠕形螨病的早期诊断较为困难,一般药物治疗效果不佳,给养羊业造成较大经济损失。我们对432只山羊采用斑点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法进行早期免疫学诊断,对诊断阳性病例使用皮复康缓释注射剂+伊维菌素擦剂联合用药治疗,取得较好的防治效果。
肖芳萍,徐洪忠,岑足英,叶向凤[7](2009)在《4种常见山羊皮肤型疾病的鉴别诊断》文中提出山羊蠕形螨病、山羊疥螨病、山羊痘和山羊伪结核病是贵州常见的山羊皮肤型疾病,对贵州省养羊业发展危害严重。由于4种皮肤型疾病均表现皮肤病变,在临床诊断上极易混淆,出现误诊,错过治疗。本研究从山羊主要常见皮肤型疾病病原、临床症状、病理变化、诊断、治疗及预防等6个方面进行鉴别诊断比较,为临床诊断提供参考依据。
郝桂英,杨光友,古小彬[8](2009)在《Dot-ELISA检测兔疥螨抗体方法的建立和应用》文中指出将从病兔痂皮内收集的疥螨经研磨、冻融、离心后,制成可溶性抗原,作为诊断抗原,建立Dot-ELISA方法检测兔疥螨血清抗体。研究确定了该方法的最佳工作条件。制备的诊断膜片特异性强,不与兔瘟病毒、兔大肠埃希菌、兔附红细胞体等阳性血清反应。膜片具有良好的灵敏性,高免血清作1∶210稀释亦能检出;重复性试验表明该法重复性良好。诊断膜片在4℃保存5个月其检测活性不变。结果表明,建立的Dot-ELISA可用于免疥螨抗体的检测。
肖芳萍,徐洪忠,李明举,郝金昌,李森[9](2008)在《山羊蠕形螨病的研究》文中指出
郝桂英[10](2006)在《Dot-ELISA检测兔疥螨抗体方法的建立及兔疥螨可溶性蛋白的抗原性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疥螨病是由疥螨引起的呈世界性分布的人畜共患皮肤性寄生虫病。该病严重影响畜牧业的发展和人类健康,给社会经济和生态环境带来巨大危害。 感染疥螨病严重的动物有明显的临床症状,容易确诊。而轻度感染、感染早期或夏季潜伏期病例却较难发现,因此该病的早期诊断比较困难。目前国内关于疥螨病诊断方面的报道主要是病原学诊断,而国外资料报道兔疥螨的可检测血清抗体水平往往比典型的临床症状出现得早,且血清学诊断方法比临床诊断方法有更高的检出率,因此本研究用提取的可溶性蛋白作为诊断抗原建立了检测兔疥螨病血清抗体的Dot-ELISA方法。诊断抗原是将收集的各个阶段的兔疥螨经反复冻融、研磨、离心的方法获得。通过反复筛选,确定了该法的最佳反应条件:抗原最适包被浓度为12.03μg/ml,包被温度和时间为37℃ 30min,封闭液为1%BSA,封闭条件为37℃ 50min,抗原抗体反应条件为37℃ 50min,辣根过氧化酶标记的SPA(HRP-SPA)的最适工作浓度为1:40,孵育条件为37℃ 50min,底物作用时间为15min,血清稀释液和洗涤液均为0.01M pH7.4 PBST(含0.15mol/L NaCl、0.05%Tween-20)。阻断试验和交叉试验表明诊断膜片具有良好的特异性:不与兔瘟、大肠杆菌病、兔附红细胞体等阳性血清反应;膜片具有良好的灵敏性,高免血清作1:210稀释亦能检出;重复性试验表明该法重复性良好。诊断膜片保存期长,在4℃保存5个月其检测活性不变。该方法操作简便快捷,2.5小时内即可完成。结果表明Dot-ELISA简便、快速、灵敏、特异,重复性好,结果客观、稳定,肉眼容易判定,不需要特殊仪器,诊断膜便于寄送、保存,各种试剂和材料都可作到标准化。Dot-ELISA为疥螨病的诊断和流行病学调查提供了良好的技术手段。 为了寻找诊断疥螨病的特异性抗原,本研究首先应用SDS-PAGE对提取的疥螨可溶性抗原组分进行分析,然后用疥螨高免血清、人工感染疥螨血清和阴性血清进行免疫印迹(Western blot)。电泳结果表明提取的粗抗原中共分辨出23条蛋白条带,主要分子量范围在31~74 KD和100~200 KD之间,主带为200 KD、145KD、100 KD、65 KD、45 KD、36 KD、31 KD和28 KD。免疫印迹结果表明高免血清与人工感染血清能识别许多相同的条带,但高免血清还能识别其它一些条带。另外,不同的人工感染血清识别的条带也有差异,最多的可识别15条条带,最少的仅能识别6条条带,但都能识别200、145、127、100KD四条蛋白带。
二、应用斑点酶联免疫吸附试验诊断山羊蠕形螨病的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应用斑点酶联免疫吸附试验诊断山羊蠕形螨病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畜禽螨病防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
1 螨病病原 |
1.1 螨的分类及形态 |
1.2 螨寄生部位 |
2 流行病学 |
2.1 国外流行情况 |
2.2 国内流行情况 |
3 临床症状与病理变化 |
4 诊断 |
4.1 直接检查法 |
4.2 温水检查法 |
4.3 免疫学诊断法 |
5 预防和治疗 |
5.1 免疫防治 |
5.2 药物防治 |
5.2.1 化学类药物 |
5.2.2 植物源性药物 |
5.2.3 经皮给药制剂 |
6 结束语 |
(2)五种外用中药制剂对兔螨病的疗效比较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兔螨与中药治疗研究进展 |
1.1 兔螨主要种类及控制现状 |
1.1.1 兔痒螨Psoroptes cuniculi |
1.1.2 疥螨和兔背肛螨 |
1.1.3 兔螨病的流行特点及危害 |
1.1.4 兔螨的诊断与防治 |
1.2 中药治疗兔螨研究现状 |
1.2.1 中草药治疗兔螨病 |
1.2.2 中药方剂治疗兔螨 |
1.2.3 中西结合治疗兔螨病 |
1.3 研究背景和意义 |
第二章 五种外用中药制剂对离体兔螨虫的抑杀效果比较 |
1 材料与方法 |
1.1 材料 |
1.2 方法 |
2 结果 |
3 讨论 |
3.1 关于不同制剂方法所得药物对离体兔疥螨抑杀效果的影响 |
3.2 关于离体兔疥螨抑杀试验过程中螨存活状况观察间隔时间的确定 |
3.3 关于中药杀螨活性成分 |
3.4 关于中药杀螨作用机理 |
第三章 五种外用中药制剂对兔螨病的治疗效果比较观察 |
1 材料与方法 |
1.1 材料 |
1.2 方法 |
2 结果 |
3 讨论 |
3.1 关于花椒制剂 |
3.2 关于苦楝皮制剂 |
3.3 关于苦参制剂 |
3.4 关于擦疥散 |
3.5 关于明雄散 |
3.6 关于中药制剂的用药周期 |
3.7 关于螨病的临床治疗 |
3.8 关于中药的毒性反应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介 |
(3)丁香酚对兔痒螨超微结构和酶活性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文献综述 |
第一章 动物螨病的研究进展 |
1.1 动物螨病的病原 |
1.1.1 分类 |
1.1.2 形态特征 |
1.2 动物螨病的流行特点 |
1.3 动物螨病的危害 |
1.4 动物螨病的临床症状 |
1.4.1 疥螨病 |
1.4.2 痒螨病 |
1.4.3 蠕形螨病 |
1.5 动物螨病的诊断 |
1.5.1 病原学诊断 |
1.5.2 免疫学诊断法 |
1.6 动物螨病的药物治疗 |
1.6.1 化学杀螨剂 |
1.6.2 植物源杀螨剂 |
1.7 杀螨方式 |
第二章 丁香酚的研究进展 |
2.1 抗感染作用 |
2.1.1 对细菌的抑制作用 |
2.1.2 对真菌的抑制作用 |
2.1.3 对病毒的抑制作用 |
2.1.4 对线虫的抑制作用 |
2.2 麻醉作用 |
2.3 对神经系统的作用 |
2.4 抗氧化作用 |
2.5 抗肿瘤作用 |
2.6 促进透皮吸收作用 |
2.7 驱蚊虫作用 |
2.8 抗诱变作用与抗遗传毒性作用 |
2.9 其他 |
第三章 活性成分杀螨机制的研究进展 |
3.1 作用于神经系统 |
3.1.1 抑制乙酰胆碱酯酶(AChE) |
3.1.2 抑制单胺氧化酶 |
3.1.3 抑制谷胱甘肽-S 转移酶 |
3.1.4 抑制 Ca2+-ATP 酶 |
3.1.5 作用于电压敏感的钠离子通道 |
3.1.6 抑制γ-氨基丁酸 |
3.2 呼吸毒性 |
3.3 生长调节作用 |
3.4 化学不育毒性 |
试验研究 |
第四章 丁香酚对兔痒螨超微结构的影响 |
4.1 材料与方法 |
4.2 结果 |
4.3 讨论 |
4.4 小结 |
第五章 丁香酚对兔痒螨酶活性的影响 |
5.1 材料与方法 |
5.1.1 材料 |
5.1.2 方法 |
5.2 结果 |
5.2.1 对谷胱甘肽-S-转移酶活性的影响 |
5.2.2 对乙酰胆碱酯酶活性的影响 |
5.2.3 对单胺氧化酶活性的影响 |
5.2.4 对 Ca2+-ATP 酶活性的影响 |
5.3 讨论 |
5.4 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介 |
(4)羟甲香豆素微乳杀螨药效学和安全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文献综述 |
第一章 动物螨病及其防治研究进展 |
1.1 动物螨病的流行特点 |
1.2 动物螨病的危害 |
1.3 动物螨病临床症状 |
1.3.1 疥螨病 |
1.3.2 痒螨病 |
1.3.3 蠕形螨病 |
1.4 动物螨病致病机理 |
1.5 动物螨病的诊断 |
1.5.1 病原学诊断 |
1.5.2 免疫学与分子生物学诊断 |
1.6 螨病的药物防治 |
1.6.1 化学杀螨剂 |
1.6.2 植物源杀螨剂 |
第二章 羟甲香豆素与微乳的研究进展 |
2.1 羟甲香豆素及其生物活性 |
2.1.1 羟甲香豆素理化性质 |
2.1.2 羟甲香豆素的杀虫活性 |
2.1.3 羟甲香豆素的其他活性 |
2.1.4 羟甲香豆素的毒性 |
2.2 微乳的研究进展 |
2.2.1 微乳及其类型 |
2.2.2 微乳的特点 |
2.2.3 微乳的研究现状 |
2.2.4 微乳的安全性 |
2.3 小结 |
试验研究 |
第三章 羟甲香豆素微乳对兔痒螨的杀螨活性研究 |
3.1 材料与方法 |
3.1.1 材料 |
3.2 方法 |
3.2.1 离体杀螨试验 |
3.2.2 在体杀螨试验 |
3.2.3 数据统计分析 |
3.3 结果 |
3.3.1 离体杀螨试验 |
3.3.2 在体杀螨试验结果 |
3.4 讨论 |
3.5 小结 |
第四章 羟甲香豆素微乳对犬蠕形螨病的疗效观察 |
4.1 材料与方法 |
4.1.1 材料 |
4.1.2 方法 |
4.1.3 统计学方法 |
4.2 结果 |
4.2.1 羟甲香豆素微乳离体抑杀蠕形螨的效果 |
4.2.2 羟甲香豆素微乳临床治疗犬蠕形螨的效果 |
4.3 讨论 |
4.4 小结 |
第五章 羟甲香豆素微乳急性毒性试验 |
5.1 材料与方法 |
5.1.1 材料 |
5.1.2 方法 |
5.2 结果 |
5.2.1 小鼠口服急性毒性试验 |
5.2.2 大鼠经皮急性毒性试验 |
5.3 讨论 |
5.4 小结 |
第六章 羟甲香豆素微乳亚慢性毒性试验 |
6.1 材料与方法 |
6.1.1 材料 |
6.1.2 方法 |
6.2 结果 |
6.2.1 羟甲香豆素微乳临床症状及体增重变化 |
6.2.2 羟甲香豆素微乳对大鼠血液生理指标的影响 |
6.2.3 羟甲香豆素微乳对大鼠血液生化指标的影响 |
6.2.4 羟甲香豆素微乳对大鼠脏器系数的影响 |
6.2.5 羟甲香豆素微乳对大鼠脏器病理组织学的影响 |
6.3 讨论 |
6.4 小结 |
第七章 羟甲香豆素微乳对小鼠致突变试验 |
7.1 材料与方法 |
7.1.1 材料 |
7.1.2 方法 |
7.2 结果 |
7.2.1 羟甲香豆素微乳对小鼠骨髓微核率的影响 |
7.2.2 羟甲香豆素微乳对小鼠精子的畸形率的影响 |
7.3 讨论 |
7.4 小结 |
结论 |
进一步研究的课题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介 |
(5)山羊蠕形螨病的早期诊断及防治(论文提纲范文)
1 流行情况 |
2 早期免疫学诊断 |
2.1 待检血清的采集 |
2.2 检测方法 |
2.2.1 硝酸纤维膜(NC膜)的打印及编号 |
2.2.2 抗原点样 |
2.2.3 封闭 |
2.2.4 待检血清的稀释 |
2.2.5 加抗体 |
2.2.6 加兔抗羊IgG血清 |
2.2.7 加冻干酶联葡萄球菌A蛋白(SPA) |
2.2.8 加二甲基偶氮苯(DAB)显色液 |
2.3 结果判定 |
3 早期免疫学诊断结果 |
4 治疗 |
4.1 药物选择 |
4.2 治疗结果 |
5 小结 |
(7)4种常见山羊皮肤型疾病的鉴别诊断(论文提纲范文)
1 病原分类及形态 |
1.1 山羊蠕形螨病 |
1.2 山羊疥螨病 |
1.3 山羊痘 |
1.4 山羊伪结核病 |
2 临床症状 |
2.1 山羊蠕形螨病 |
2.2 山羊疥螨病 |
2.3 山羊痘 |
2.4 山羊伪结核病 |
3 病理变化 |
3.1 山羊蠕形螨病 |
3.2 山羊疥螨病 |
3.3 山羊痘 |
3.4 山羊伪结核病 |
4 诊断方法 |
4.1 临床诊断 |
4.2 实验室检查 |
4.2.1 山羊蠕形螨病 |
4.2.2 山羊疥螨病 |
4.2.3 山羊痘 |
4.2.4 山羊伪结核病 |
5 治疗措施 |
5.1 山羊蠕形螨 |
5.2 山羊疥螨 |
5.3 山羊痘 |
5.4 山羊伪结核病 |
6 预防 |
(8)Dot-ELISA检测兔疥螨抗体方法的建立和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
1.1 材料 |
1.1.1 主要试剂 |
1.1.2 主要仪器 |
1.2 方法 |
1.2.1 兔疥螨的收集 |
1.2.2 疥螨诊断抗原的制备 |
1.2.3 阳性血清和阴性血清的制备 |
1.2.3.1 阳性血清的制备 |
1.2.3.2 阴性血清的制备 |
1.2.3.3 收集待检血清 |
1.2.4 Dot-ELISA操作程序 |
1.2.5 最佳反应条件的选择 |
1.2.5.1 包被缓冲液的选择 |
1.2.5.2 抗原最适工作浓度的测定 |
1.2.5.3 血清稀释液的选择 |
1.2.5.4 HRP-SPA最佳工作浓度和时间的选择 |
1.2.5.5 血清最适工作浓度的测定 |
1.2.5.6 包被温度和时间的选择 |
1.2.5.7 最适封闭剂和封闭时间的选择 |
1.2.5.8 底物作用时间的确定 |
1.2.5.9 最适反应温度和反应时间的确定 |
1.2.5.10 洗涤剂的选择 |
1.2.6 特异性试验 |
1.2.6.1 交叉试验 |
1.2.6.2 阻断试验 |
1.2.7 重复性试验 |
1.2.8 平行对照试验 |
1.2.9 膜片保存期试验 |
1.2.10 人工感染兔血清中兔疥螨抗体的检测 |
2 结果 |
2.1 粗提兔疥螨抗原含量的测定 |
2.2 Dot-ELISA的最佳工作条件 |
2.3 特异性试验 |
2.3.1 交叉试验 |
2.3.2 特异性阻断试验 |
2.4 重复性试验 |
2.5 平行对照试验 |
2.6 膜片保存期试验 |
2.7 20只人工感染兔疥螨的兔的血清抗体变化情况 |
3 讨论 |
3.1 兔疥螨粗抗原的提取 |
3.2 Dot-EISA最佳条件的研究 |
3.3 应用 |
(9)山羊蠕形螨病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病原体 |
1.1 分类 |
1.2 形态结构 |
1.3 生活史 |
2 流行病学调查 |
3 致病机理 |
4 体外培养 |
5 病原对外界环境的抵抗力 |
6 临床症状 |
7 病理变化 |
7.1 剖解变化 |
7.2 病理组织学变化 |
8 诊断方法 |
8.1 活体检查 |
8.2 板皮检查 |
8.3 血清学检查 |
9 防治措施 |
9.1 治疗原则 |
9.2 治疗药物 |
9.3 预防 |
(10)Dot-ELISA检测兔疥螨抗体方法的建立及兔疥螨可溶性蛋白的抗原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1 文献综述 |
1.1 疥螨病的免疫机理 |
1.1.1 感染疥螨后的体液免疫 |
1.1.2 感染疥螨后的细胞免疫 |
1.1.3 细胞因子在抗疥螨感染中的作用 |
1.2 疥螨的抗原 |
1.3 疥螨病的诊断 |
1.3.1 病原学诊断 |
1.3.2 免疫学诊断 |
1.3.3 PCR |
2 本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3 材料与方法 |
3.1 试验材料 |
3.1.1 实验动物 |
3.1.2 血清 |
3.1.3 主要仪器 |
3.1.4 主要试剂 |
3.2 方法 |
3.2.1 疥螨诊断抗原的制备 |
3.2.2 阳性血清和阴性血清的制备 |
3.2.3 Dot-ELISA方法的建立 |
3.2.4 最佳反应条件的选择 |
3.2.5 特异性试验 |
3.2.6 重复性试验 |
3.2.7 平行对照实验 |
3.2.8 膜片保存期试验 |
3.2.9 Dot-ELISA检测兔疥螨抗体的初步应用 |
3.2.10 免疫接种兔的抗体消长水平检测 |
3.2.11 SDS-PAGE检测兔疥螨粗抗原蛋白 |
3.2.12 粗抗原蛋白的免疫印迹 |
4 结果 |
4.1 粗提兔疥螨抗原含量的测定 |
4.2 Dot-ELISA的最佳工作条件 |
4.3 特异性实验 |
4.4 重复性实验 |
4.5 平行对照实验 |
4.6 膜片保存期试验 |
4.7 Dot-ELISA检测待检兔血清和人工感染兔疥螨后抗体水平的实验结果 |
4.8 对2只免疫兔免疫前后及进行疥螨攻击感染后用 Dot-ELISA检测其抗体消长规律 |
4.9 兔疥螨可溶性抗原的分析 |
5 讨论 |
5.1 实验方法学 |
5.2 Dot-EISA最佳条件的研究 |
5.3 Dot-ELISA临床诊断阳性标准的初步确定 |
5.4 对待检兔血清抗体检测结果的分析 |
5.5 兔疥螨可溶性抗原的分析 |
5.6 对疥螨免疫机制的初步探讨 |
6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 |
在读期间发表的论文情况 |
四、应用斑点酶联免疫吸附试验诊断山羊蠕形螨病的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畜禽螨病防治研究[J]. 王满定,白波,贠佳成,马琤. 畜牧兽医科学(电子版), 2019(03)
- [2]五种外用中药制剂对兔螨病的疗效比较观察[D]. 谭德展. 湖南农业大学, 2014(09)
- [3]丁香酚对兔痒螨超微结构和酶活性的影响[D]. 熊凌锌.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13(02)
- [4]羟甲香豆素微乳杀螨药效学和安全性研究[D]. 付明哲.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11(05)
- [5]山羊蠕形螨病的早期诊断及防治[J]. 徐洪忠,肖芳萍,秦足英,叶向凤,艾玉萍. 贵州农业科学, 2009(11)
- [6]山羊蠕形螨病的早期诊断及防治[A]. 肖芳萍,徐洪忠,秦足英,叶向凤,艾玉萍. 中国畜牧兽医学会家畜寄生虫学分会第六次代表大会暨第十次学术研讨会论文集, 2009
- [7]4种常见山羊皮肤型疾病的鉴别诊断[J]. 肖芳萍,徐洪忠,岑足英,叶向凤. 贵州农业科学, 2009(06)
- [8]Dot-ELISA检测兔疥螨抗体方法的建立和应用[J]. 郝桂英,杨光友,古小彬. 动物医学进展, 2009(04)
- [9]山羊蠕形螨病的研究[J]. 肖芳萍,徐洪忠,李明举,郝金昌,李森. 上海畜牧兽医通讯, 2008(05)
- [10]Dot-ELISA检测兔疥螨抗体方法的建立及兔疥螨可溶性蛋白的抗原性研究[D]. 郝桂英. 四川农业大学, 2006(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