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面向二十一世纪的中俄伙伴关系(论文文献综述)
门洪华,刘笑阳[1](2015)在《中国伙伴关系战略评估与展望》文中研究表明伙伴关系是国际行为体间基于共同利益、通过共同行动、为实现共同目标而建立的一种独立自主的国际合作关系。基于维护国家利益和拓展国际影响的需要,中国构建了以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为基础,通过双边关系改善带动全球战略拓展的伙伴关系战略。自1993年与巴西建立战略伙伴关系以来,中国的伙伴关系战略历经探索和实践,合作的全面性与战略性不断深化。截至2014年年底,中国同世界上67个国家、5个地区建立了72对不同形式的伙伴关系,在全球、地区、双边和国家层面上均取得积极成效,既为中国的崛起创造了有利的国际环境,也在一定程度上维护了地区乃至全球的和平与稳定。但中国的伙伴关系战略仍有亟待完善之处,存在着地位不清晰、成效不确定和层次不分明等问题。据此,作者提出如下政策建议:优化中国伙伴关系战略,将伙伴关系战略打造成中国外交战略的核心支撑,建立伙伴关系战略与自由贸易区战略、"一带一路"战略、二十国集团战略等的联动机制,完善中国伙伴关系战略的合作深化机制与矛盾解决机制,推动伙伴关系战略在地区和全球层面的运用。
康清雪[2](2019)在《中俄关系:外源驱动到内生驱动》文中指出自苏联解体以后,中俄关系有了跨越式发展,形成了全面战略协作伙伴关系。良好的中俄关系不仅具有全球战略意义,而且具有稳定的双边意义,中俄两国一直坚持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基础上发展两国之间关系,解决边界矛盾,稳定和发展两国之间的睦邻友好关系。对待国际问题上,中俄两国有着共同的国家利益,双方反对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倡导世界向多极化发展,在经济政治文化等各个领域展开合作,发挥双方的优势进行互补。两国关系发展至今,除了美国这一共同的外部环境之外,与国内政治利益和发展是分不开的,了解驱动两国关系的因素对于促进中俄关系长稳发展有着重要的作用,本文在回顾中俄关系发展演变的基础上,分析了驱动中俄关系发展的美国因素,分别从政治,经济,文化和安全方面分析了美国对于中俄关系的促进作用。重点分析了驱动中俄关系发展的内部因素,包括地缘政治因素,经济因素和国家形象因素。最后对中俄关系中的问题进行阐述并提出建议。
齐欣[3](2018)在《21世纪中俄新型大国关系研究 ——发展路径与模式创新》文中研究说明当代世界正处于重大历史折转时期。随着世界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的深入发展,正在改变传统的国际力量对比关系。世界发展重心向亚太地区转移,新兴经济体国家整体崛起。以中国为代表的新兴大国和以美国为代表的守成大国如何相处?成为决定未来世界秩序和发展走向的时代课题。美国等西方国家把中国的迅速崛起视为一种体系威胁。“强国必霸”和“修昔底德陷阱”等传统现实主义理论也乘势兴起,似乎中国的迅速发展不是世界发展与进步,而是对美国霸权地位的现实威胁与挑战。新兴大国与守成大国能不能共生共处?世界大国关系是不是必然陷入所谓“安全困境”,形成“大国政治悲剧”?习近平提出了世界大国相互尊重、不冲突不对抗和合作共赢的发展路径,提出了推动建设新型国际关系,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中国方案。中俄既是邻国,也是地区和世界大国。中俄新型大国关系的建立和发展有力地驳斥了大国“安全困境”和“强国必霸”的所谓历史定论。以实践提供了世界大国相互尊重、和平相处,实现合作共赢的范例。本文运用国际关系理论与方法,分析了中俄新型大国关系建立的现实基础;论述了中俄新型大国政治关系、经济关系及中俄推动建设新型国际体系中的合作;探讨和总结了中俄新型大国关系的典范意义,它对于我们推动建设新型国际关系,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经验和启示。第一章,中俄新型大国关系建立的现实基础。论文从国际背景、现实需求和历史反思三个视角论述中俄新型大国关系建立的现实基础。冷战结束后,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题,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中俄两国顺应时代潮流,立足于国家发展政治现实,在深刻反思20世纪60-70年代中苏对抗冲突的历史教训基础上,确立了相互尊重、平等互利、合作共赢的新型国家关系。第二章,中俄两国新型政治关系。论文分析了中俄新型政治关系建立和发展的过程,它经历了从建设性伙伴关系到全面战略协作伙伴关系的提升过程。中俄关系处于历史上最好的发展时期,关键在于建立了坚实的政治基础。中俄两国超越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差别,承认各自发展道路选择;确立了相互尊重、平等互利和合作共赢的新型国家关系准则。中俄睦邻友好合作条约、国家元首和政府首脑定期会晤机制则为中俄新型政治关系建立了政治法律基础和制度保障。第三章,中俄两国新型经济关系。中俄是重要经济贸易伙伴,新型经济关系是中俄新型大国关系的重要经济基础。论文分析了中俄新型经济关系的经济基础和基本特征,中俄两国经济不同禀赋和结构特点形成了发展经贸关系的经济优势。研究了中俄两国在贸易、投资和能源领域的广泛合作。论述了中俄总理定期会晤机制和各种协调机制在推动中俄经济合作中的积极作用。中俄两国是世贸组织成员,都转向市场经济原则,坚持自由贸易和多边贸易体系,这为中俄两国发展互利合作的经贸关系开辟了广阔空间。第四章,中俄两国推动建设新型国际关系。论文深入地研究了中俄两国在国际秩序、全球治理和重大国际问题上的政策主张和广泛合作。中俄两国都主张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新秩序,反对大国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主张建立平等、互利、合作、共赢的全球治理体系;积极推动建立以联合国为中心的多边全球治理机制,加强在二十国集团、金砖国家、亚太经合组织和上海合作组织中的合作。中俄在推动构建新型国际关系中的积极协调与合作,充分体现了中俄新型大国关系所肩负的历史责任和时代担当。第五章,中俄新型大国关系的经验与启示。论文总结了中俄新型大国关系为推动构建新型大国关系提供的经验、启示和范例。中俄两国立足时代,顺应时代发展潮流;相互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尊重社会制度和发展道路选择;坚持睦邻友好、平等信任、互利合作和实现共赢的原则;摒弃冷战思维,超越“大国必霸”和“修昔底德陷阱”的所谓历史定律。中俄新型大国关系为推动构建新型国际关系,特别是新型大国关系探索出一条发展路径,提供了新的关系模式,贡献了中国的智慧和方案。
唐诗[4](2019)在《中国和平外交政策演进历程及基本经验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至今已经走过70个年头,在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下,中国经历了国内国际形势的重重考验,已经成为地区性和世界性大国,并稳步向世界强国迈进。新时代的中国外交理论与实践在经历了不同阶段的继承、总结、发展、探索和创新后,形成了成熟的中国特色大国外交体系,中国的和平外交政策作为其精髓也不断发展完善,与中国外交的总体目标和任务相配合,与中国外交同步迈向新阶段。自新中国成立,中国共产党就将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确定为中国外交的基本原则,1953年周恩来第一次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此后中国共产党始终继承和发展这一外交智慧,为维护国家利益和安全环境做出不懈努力。改革开放后,中国共产党对时代主题的判断和国际格局的认识进一步深化,六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上中国外交政策第一次被明确地概括为“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党的十三大报告第一次将“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写入党代会报告。中国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是中国共产党做出的正确选择,也是和平外交政策的支撑和依据,这符合中国人民的利益,也符合世界人民的利益。党的十八大以来,在和平与发展仍是时代主题的前提下,中国共产党明确提出了“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对外理念,这标志着中国外交的目标发生了深刻变化。中国外交对内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服务,对外为实现改革开放的深化发展争取良好的外部条件服务。随着中国自身实力的不断增强、全球化程度的不断加深,中国外交面临的压力越来越大,如何化解压力、抓住机遇也成为新时代中国和平外交必须解决的问题。党的十九大作出重要政治论断:“经过长期努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这是我国发展新的历史方位。”这一重要论断开启了我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征程,也开启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外交的新阶段,在此背景下,中国和平外交政策的内涵和外延得到进一步升华。在中国和平外交政策不断深化发展的进程中,维护国家利益是其基本出发点。从建国之初为维护新中国的政权安全和国家独立,到为扞卫中国的国家安全和领土完整,再到为努力实现国家的统一大业和助推经济建设发展,中国和平外交政策始终坚定维护国家利益的根本立场。中国外交战略经历了最初的“一边倒”到“两个拳头打人”再到“一条线、一大片”上的变化,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也在外交实践的过程中逐步成为国际社会公认的外交规范。中国和平外交政策的发展始终顺应时代主题的变化和国际局势的发展,中国共产党注重将中国人民和世界人民的利益紧密联系在一起,推动国际秩序向着更为公正合理的方向发展,在中国外交为中国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构建安全环境的同时,也为世界和平贡献了重要力量。基于上述背景,研究和平外交政策的发展演变和基本经验十分必要。本文的主要叙述脉络分为三个部分,包括引言、正文及结语。引言部分主要对论文选题意义、国内外研究现状、研究思路与方法及研究重点与难点进行了论述,是对论文整体架构的把握,为论文的渐次展开提供了依据。正文部分由七个章节构成。第一章主要对中国和平外交政策的相关理论进行阐释,对其基本内涵、基本属性、影响和平外交政策演进的相关因素和基本逻辑进行了分析,从整体上对和平外交政策进行了论述。第二章主要论述了新中国和平外交政策的思想来源,其一主要来自于马克思主义的经典着作,其中主要包括马克思主义的和平观、时代观和国际关系思想;其二来自于中华传统文化中的和平观念;其三来源于近代中国以来晚清、民国、中国共产党早期对外交往三个阶段的和平观念,其中以中国共产党早期对外交往中的和平观念为重点论述,此外对中国和平外交政策的思想资源进行了简要分析。第三章主要阐释了建国初期的和平外交政策的确立,在分析了新中国建立初期的国内外背景后,详细分析了中国外交原则的确立;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及其对中国和平外交政策的奠基作用,同时对这一阶段和平外交政策的实践进行评价。第四章的时间跨度相对较长,在国内政策发生重大转向、国际安全环境不断变化的情况下,本文以对官方文本的分析得出和平外交政策在这一阶段徘徊发展的结论,但在20世纪70年代中国外交发生了重大转折,以“三个世界”理论的提出和中美关系的突破为关键节点,中国和平外交政策得以继续发展。第五章记述了在改革开放新形势下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的全面发展,其内涵不断深化并以“和平与发展”的时代主题引领中国外交走向全方位发展阶段。此后中国外交延续了改革开放以来的基本走向,中国选择了和平发展道路,这是历史的必然也是中国对世界的庄严承诺。在这一阶段,大国关系、周边关系、与发展中国家的关系以及多边外交全面开展。第六章以习近平提出的新时代中国特色大国外交为主要叙述内容,新型国际关系和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构建使中国和平外交政策的发展迈向新阶段。第七章主要是总结了和平外交政策取得巨大成就的基本经验,其中最重要的就是坚持了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对和平外交政策面临的挑战和未来的发展也进行了简要分析。本文的主体部分按时间脉络进行阐述,但不单纯叙述历史事件,在分析不同阶段影响和平外交政策的多种因素,如时代背景、国内外环境等因素的基础上,对和平外交政策内涵的丰富与发展进行阐释,对其实践成果加以分析,对中国和平外交政策的基本发展历程、不同历史时期的侧重点和阶段性特点进行总结和评价。结语部分对本论文的观点进行了总体概述,再次强调了本论题的研究意义和中国和平外交政策在实践过程中取得的巨大成就,对中国外交未来走向进行简要说明,同时对中国外交工作满怀希望,其必将走向日益精进与成熟。
崔宪涛[5](2003)在《面向二十一世纪的中俄战略协作伙伴关系》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所谓国际关系,或者说世界格局,无论是从历史上,还是从当代看,在很大程度上是由大国的行为以及大国之间的关系来推动、制约乃至破坏着世界的发展进程。中国和俄罗斯作为两个世界大国,而且作为对世界和平与发展负有重要责任和义务的国家,面对冷战后世界格局变化带来的挑战和国际社会发展趋势,率先建立了面向21世纪的战略协作伙伴关系。我们认为,对这一种新型的大国关系的研究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从中俄两国本身看,作为欧亚大陆两个最大的国家,而且是地缘接近的两大邻国,没有任何理由不搞好或不加强双边关系。历史证明,中俄关系的惟一最佳选择就是和睦相处,和则两强,分则俱弱,正如中俄两国领导人达成的“中俄两国永做好邻居,好朋友、好伙伴”共识,对抗或结盟都不符合两国的根本利益;从世界范围看,中俄建立什么样的关系关系到国际政治的发展走向,影响着世界格局的变迁,特别从长远看,随着中俄两国综合国力的不断提高,中俄战略协作伙伴关系的不断加强,对世界产生的影响将越来越大。21世纪的世界将以一种什么样的格局载入史册,从一定程度上说,取决于中俄两个世界大国的关系发展。可以说,这是本文写作的一个基本出发点。 本文写作的基本思路是:以中俄战略协作伙伴关系的建立和发展为主线,以中俄战略协作伙伴关系包含的基本内容为对象,以中俄战略协作伙伴关系存在问题的提出和探讨为目的,就中俄战略协作伙伴关系的建立和发展,就中俄战略协作伙伴关系中的政治关系、经贸合作、科技文化教育军事技术领域合作与交流、与其他国家和地区的关系、进一步发展的前景和问题等方面进行了初步的探讨。 本文的结构由引言和六章正文组成: 第一章是对中俄战略协作伙伴关系的综论,所要阐述和解决的问题是:中俄战略协作伙伴关系建立的起因、过程和条件,原则和目标,特点和意义。目的是要说明:在当今时代,中俄两国为什么要建立战略协作伙伴关系而不是别的关系,也就是说,是哪些因素促使中俄两国领导层选择了建立面向21世纪的战略协作伙伴关系,而不是对抗或结盟的关系。同时说明,为什么中国选择俄罗斯和俄罗斯选择中国作为建立战略协作伙伴关系的重要对象,而不是欧洲国家,不是日本或美国?本章的目的是使我们对中俄战略协作伙伴关系有比较全面、系统的了解和把握,以便于后面各章分门别类地展开阐述。 第二章是关于中俄两国政治关系。中俄政治关系是两国战略协作伙伴关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两国关系的基本起点和主导部分。政治关系直接决定着其他关系的发展方向与水平。在中俄战略协作伙伴关系中,中俄政治关系是最值得称道的,也是非常富有创造性和借鉴性的。本章主要阐述中俄政治关系建立的基础,发展的过程,两国在国际领域和国家安全领域的合作,法律基础和机制,以及对两国关系历史经验教训的总结。 第三章是关于两国经贸合作。新时期大国关系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经济因素的分量增强。中俄经贸合作是建立在一个非常深厚和广泛的基础之上的,是中俄战略协作伙伴关系极其重要的组成部分,也是中俄战略协作伙伴关系的物质基础。没有广泛B民人的经贸合作,中俄战略协作伙伴关系就没有坚固的勘出,也没有前途。本章包括三部分内容:()分析中俄经贸合作的基础和客观条件; (二)分析中俄经贸合作的特点和现实问题(3)中俄经贸合作的前景和基本对策。重点是对中俄经贸合作过程中出现的一系列理论和实践中的问题进行归纳分析,对中俄经贸合作的前景和应采取的对策进行阐述. 第四章是关子中俄两国科技、文化教育、军事枝术的合作与交沈 中俄科教合作,对俄罗斯来是jc有助子其大量的、最新的科技成果的转化,对中国d有助于在一些尖端科伎领域更决地发展,以用Y一些实用技术的开发和转让;而文化教育的合作,不仅有助子中俄两国人民思想、精种领域的了解与接近,为两国战略协作伙伴关系培移深厚的基础,而文化教育作为一门产业,加强合作与交流,对中俄两国来说都是有益的;至于军事技术的合作,不仅可以列B$U)opde的保证,克实两国战略协作伙伴关系内容,对中国来说,可以加快国防建设现代化的步伐,可以为现代化建设提供良好的安全环境,关系到国家主权与领土的究整;对俄罗斯来说,可以加快新式军工产品的研制和开发,保持俄罗斯在革工产品研制开发方面领先世界的优势,可以挽救大量濒临破产的军工企业,特别是不断增加在世界军火销售市场上的份额同时,可以对亚太地区产生深远的影响。本章同时对中俄科技、文化教育和军事技术合作进一步发晨提出了方向. 第五章是中俄战略协作伙伴关系与周边大国(地区)关系.作为大国关系,中俄战略协作伙伴关系也是关系到世1H各局、关系到卜b不和平与发展的大事.本章主妄书轧讨在中俄战呐巾中作伙伴关系大背景下,与中俄关系相关的大国或地区的关系,如中、俄、美的“大三角”关系,中、俄、印的关系,中、俄、美、中亚的关系,中、俄、美、日关系等.尤其是对中国来说,在建立与发展中俄战略协作伙伴关系同时,如何同步保持发展与世界其他
张海霞[6](2012)在《冷战后中俄关系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本论文以冷战后国际关系的深刻变化为背景,从国际战略视角,运用地缘政治理论和方法,深入地研究中俄关系的战略地位,系统地分析中俄关系发展进程,全面阐述中俄两国在各领域的合作关系,针对中俄关系发展中的问题提出对策性建议,对未来中俄关系发展进行前瞻性分析。在当代国际关系中,研究中俄关系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首先,中俄关系是当代国际关系体系中举世瞩目的国家关系,中俄两国都是世界强国,在国际关系体系中占据重要地位。国际关系体系正处于历史转型重要时期,中俄关系对世界格局发展产生重要影响。其次,中国与俄罗斯是山水相连的两大邻国,同时也是欧亚地区领土面积最大,人口最多,资源最丰富,经济发展最快,综合实力最强大的国家。中俄关系发展直接涉及中俄两国国家安全与周边国际环境的和平与稳定。因此,中俄关系的研究具有重要学术意义。最后,中俄两国经济具有极大的互补性,积极发展中俄关系有利于开展平等互利的经济合作。本论文立足国际战略视野,首先运用地缘政治理论与方法对中俄两国关系展开研究。其次运用历史主义方法,全面回顾苏联解体后中俄关系发展历程,对中俄关系发展变化有明晰的纵向把握。再次,论文采用文献研究法和比较分析法,利用大量的中俄关系相关文件以及现实资料进行比较分析,对中俄两国关系进行全面跟踪研究,不仅论述中俄关系的历史和现状,而且对中俄关系形成比较系统的认识。此外采用描述性研究法和总结分析法,将中俄两国国家关系中的现象、规律通过作者的理解和验证予以叙述并解释。在对地缘政治理论和国家战略理论等诸多理论一般叙述的基础上,通过对中俄关系中的具体情况进行归纳与分析,揭示中俄两国关系建立和发展的动因,发现两国关系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对策,总结两国关系发展的规律和前景。最后则采用实例研究法,对中俄两国关系中的某一特定领域或方向进行研究,加以调查分析。中俄均致力于内部发展,相同的任务产生了两国争取和平稳定周边环境的总体外交和安全战略,并由此产生了在双边关系中奉行睦邻友好的政策;在过去二十年里中俄两国建立起了良好的政治基础,这为两国缓解因误读、误判造成戒备创造了良好的环境;中俄两国的综合国力在最近二十年里不断接近,力量大体均衡历来是最有可能促使双方合作解决问题的关键因素,也是获取相对安全的基础;在许多国际和地区问题上中俄有着相同或相近的立场,存在诸多利益交汇。这些都为两国关系能够继续沿着健康轨道向前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和不竭动力。
宋建欣[7](2020)在《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维护南海主权权益研究》文中认为“南海争端”主要是指中国与越南、菲律宾、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以及文莱在南海的领土主权和海洋权益问题上存在的争议与分歧。改革开放后,针对南海声索国对南海岛礁的大肆侵占以及美、日等域外大国对南海争端的频繁干预,中国共产党主要从外交、经济、军事、法律等多个层面着手,坚定地维护中国南海主权权益,为解决南海争端、维护南海和平做出了卓越贡献,充分彰显了中国共产党的政治智慧与勇气。本研究立足于已有研究成果,坚持问题导向,搜集和挖掘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文献、报刊文本、国外相关文献等资料,运用系统分析、比较分析以及交叉研究等方法,从宏观透视和微观探究的双向逻辑就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维护南海主权权益的具体策略与实践展开较为系统全面的考察,并在总结经验与反思不足的基础上,从多个维度尝试性地提出了新时代中国共产党进一步维护南海主权权益的对策及启示。具体来讲,本论文主要分六章:第一章是绪论。这一部分主要介绍与分析了本文的研究背景及研究意义,国内外学界关于中国共产党维护南海主权权益问题的研究现状,本文的研究方法、研究思路、创新之处与不足。这部分内容系统地回答了为何开展本研究、如何开展本研究等问题,为本文的全面展开奠定了必要的基础。第二章是南海争端的相关概述。南海争端是本研究的核心概念,介绍核心概念的基本方面是开展本研究的逻辑前提。这一部分主要从产生根源、基本内涵与现实状况三个层面来介绍南海争端的基本方面。首先,从历史因素、经济因素、地缘因素以及法律因素四个方面分析了南海争端产生的根源。其次,从岛礁主权问题、海域划界问题、海洋资源问题以及“航行自由”问题四个层面论述了南海争端的基本内涵。最后,概括了南海争端的现状,即域外大国继续干预,域内国家磋商合作,整体局势依然严峻。第三章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维护南海主权权益的依据及基础。这一部分主要从历史依据、法理依据、理论基础以及现实基础四个维度来阐释中国共产党维护南海主权权益的依据与基础。中国对南海诸岛的最早发现与命名、持续开发与管制,国际社会对中国南海主权的承认共同构成了中国共产党维护南海主权权益的历史依据。适用于处理主权争端的国际法原则、与南海问题有关的具有法律性的国际条约以及相关中国法律为中国共产党维护南海主权权益提供了法律依据。马克思恩格斯的海权思想、中国共产党维护海洋主权权益理论是中国共产党维护南海主权权益的理论依据。晚清政府、国民政府以及改革开放前中国共产党在南海的维权实践为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进一步有效维护南海主权权益奠定了实践基础。第四章是新时期中国共产党维护南海主权权益的实践。新时期,中国共产党依据南海局势的发展态势,在不同历史阶段有针对性地出台了一系列维护南海主权权益的政策,并将其落实为了具体实践。本部分主要从坚持中国南海立场不动摇、努力提升南海防御能力、积极推动南海区域建设、运用和平方式处理争端四个向度梳理与概括了新时期中国共产党维护南海主权权益的实践内容。第五章是新时代中国共产党维护南海主权权益的实践。本章与第四章共同构成了全文的核心部分,即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维护南海主权权益的实践内容。本章主要从贯彻国家海洋强国战略、强化对南海的管控与开发、深化与南海各国的伙伴关系、应对域外大国对南海争端的干预四个方面爬梳了十八大以来中国共产党为维护南海主权权益所作的大量工作。第六章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维护南海主权权益的成效、经验与启示。具体来说,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维护南海主权权益的成效可以概括为以下四点,即有效控制南沙部分岛礁、顺利完成北部湾划界、岛礁建设取得显着成果以及南海和平稳定得以维持。本文在系统梳理与分析中国共产党南海维权实践内容的基础上,将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维护南海主权权益的基本经验概括为始终坚持南海诸岛属于中国的基本立场、始终坚持以协商谈判和平处理南海争端、始终坚持“搁置争议,共同开发”方针、始终坚持发展海上军事力量与执法力量这四个方面。最后,本文从南海问题的现状出发,并结合过去中国共产党在维护南海主权权益方面积累的经验和存在的不足,较具针对性地提出了此后中国共产党维护南海主权权益的四点启示:全面深化同域外大国及东盟的友好关系、加速推进与南海声索国的共同开发进程、继续强化人民海军的远海防御能力建设、更加注重运用法律手段来解决南海争端。
杨扬[8](2020)在《试论中俄(苏)朝三边关系的历史演变》文中研究指明冷战结束以来,中俄朝三国在东北亚地区面临相似的困境、在朝鲜半岛问题上拥有相近的立场,再加上传统的友谊,三国走向一起可谓水到渠成、顺理成章。中国拒绝“零和游戏”,面对美国及其盟国日益强硬的对华政策,中国应合理利用中俄朝三边框架,提高其稳定性,发展其建设性,为实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中国梦”营造良好的周边环境和国际环境。本研究以中俄(苏)朝三边关系为研究对象,以迪特默、包宗和与吴玉山、陈志敏发展的经典三边关系分析理论为研究框架,探讨了从冷战时期至今的中俄(苏)朝三边关系的历史演变、结构变革以及影响变量等方面的特征,旨在探索中俄朝“新战略三边关系”的结构特征、发展动力、未来趋势以及中国的应对之策。研究结果显示,随着冷战后国际格局多极化和全球化的深入发展,中俄朝三边的战略互动不断加强,中俄朝“新战略三边关系”正在逐步形成,但它在性质、结构、内容、影响力等方面都与历史上的中苏朝“北方三角”关系有所不同。中苏朝“北方三角”关系是冷战初期,基于共同的意识形态、为了共同的国家利益、针对以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阵营,中国、苏联和朝鲜三国以互相缔结友好互助条约的方式,结成的三角军事同盟。从1950年到1969年,随着中苏关系从“一致”走向“对抗”,“北方三角”也仅在历史上昙花一现。但它曾与美日韩“南方三角”形成“六国三对立”的复杂角力局面,成为朝鲜战争后长期维持朝鲜半岛乃至整个东北亚局势的重要国际支柱,是朝鲜问题长期难以得到解决的重要客观原因。冷战结束后,基于国际环境、国家利益、对外政策和历史友谊,中俄朝三边关系稳步向上,向心力明显,逐步形成“命运共同体”式的“新战略三边关系”。根据经典的三边关系分析理论,在中俄建立新时代全面战略协作伙伴关系的背景下,中俄朝“新战略三边关系”的最佳模式无疑为“三人共处式”战略合作关系。三国有着良好的战略合作基础,但也面临诸朝核、政热经冷、外部势力干涉等问题。回顾历史,立足当下,中俄朝三国合作具有历史必然性和现实必要性。中国应当秉持“命运共同体”理念,对症下药、积极作为,通过“坚持‘和·核’并举倡议,打造小东北亚安全共同体”、“加强中俄朝三国经贸合作,建立小东北亚经贸共同体”、“增加政治互信和战略协作,构建小东北亚战略合作共同体”等系列组合拳,为构建“三人共处式”的中俄朝“新战略三边关系”发挥独特的中国作用。
李静杰[9](2019)在《中俄关系七十年》文中研究说明中俄关系70年大体上分为5个发展阶段。中苏友好同盟仅维持10年,两国大部分时间处于分裂和对抗中。中国在对苏外交中有失误,但不乏历史的丰碑。中俄战略协作把两国关系推上历史最好时期。纪念中俄建交70周年,最重要的是从历史中汲取智慧,把现在和未来的中俄关系维护好、发展好。
孟浈浈[10](2020)在《中俄战略伙伴语境下媒体合作基础、障碍与对策研究》文中指出本论文为国家社科基金重大招标项目《中俄媒体合作与国际舆论话语权构建研究》(17ZDA289)其中的内容之一。旨在探讨与分析中俄战略伙伴背景下两国媒介开展合作的基础、障碍与解决对策。论文由四个核心内容组成,甄别相关概念,探讨中俄媒体合作基础与合作依据,分析两国媒体合作中存在的主要障碍及对策。第一部分借助跨学科研究方法,综合运用国际政治学、社会学、心理学与经济学知识,对中俄媒体合作基础及障碍概念进行界定。第二部分主要分析两国媒体的合作背景、目的与意义,政治、经济与社会基础,以及可借助的区域性组织平台。此外,还运用系统分析法,深刻剖析了中俄媒体合作与国际传媒格局、两国政治建设、经济发展与社会交流之间存在的密切联系。第三部分重点梳理中俄媒体合作发展历程,两国政府、业界及学界之间已建立起的媒体合作交流机制,并对两国媒体合作的现状进行系统总结。第四部分使用比较研究法,分析中俄在媒介体制、媒介政策、媒介技术及受众语言方面存在的差异,并对此提出具有针对性的建议。通过上述研究,我们可以发现,中俄媒体开展合作具有比较稳固的基础与广阔的空间,但是,两国媒体开展合作并不是一帆风顺的,在合作过程中会遇到一些预想不到的障碍,这就需要两国政府及其他合作实体不断采取创新性、建设性的解决办法。
二、面向二十一世纪的中俄伙伴关系(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面向二十一世纪的中俄伙伴关系(论文提纲范文)
(1)中国伙伴关系战略评估与展望(论文提纲范文)
一引言 |
二中国推行伙伴关系战略的主要考量 |
(一)伙伴关系的内涵 |
(二)伙伴关系的战略考量 |
第一,拓展国家利益的需要。 |
第二,促进互利共赢的目标。 |
第三,实现共同利益的框架。 |
第四,冲破“大国崛起困境”的思考。 |
(三)伙伴关系的战略目标 |
其一,彰显理念。 |
其二,稳定双边。 |
其三,深化合作。 |
其四,制衡威慑。 |
其五,造就态势。 |
三中国伙伴关系战略的演进历程 |
(一)战略探索期(1993-2002年) |
(二)战略发展期(2003-2012年) |
(三)战略完善期(2013年至今) |
四中国伙伴关系战略的现状评估 |
(一)中国伙伴关系战略的整体趋向 |
第一,广泛性与针对性相结合。 |
第二,长期性与阶段性相结合。 |
第三,整体性与层次性相结合。 |
(二)中国伙伴关系战略的积极成效 |
其一,有利于中国国内现代化建设的国际环境。 |
其二,拓展中国国家战略利益的范围和空间。 |
其三,扩展中国国际影响力,有助于中国树立和平、开放、负责任、可预期的大国形象。 |
其一,增进双边政治信任。 |
其二,拓展经贸合作。 |
其三,强化安全协作。 |
其四,促进人文交流。 |
(三)中国伙伴关系战略有待完善之处 |
五优化中国伙伴关系战略的政策建议 |
第一,将伙伴关系战略打造成为新时期中国外交战略的核心支撑。 |
第二,在中国大战略框架内,形成伙伴关系战略与其他战略构思的联动。 |
第三,完善中国伙伴关系战略的合作深化机制与矛盾解决机制。 |
第四,实现双边主义与多边主义相结合,推动伙伴关系战略在地区和全球层面的运用。 |
(2)中俄关系:外源驱动到内生驱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第一节 选题目的与意义 |
一、选题目的 |
二、选题意义 |
第二节 国内外研究文献综述 |
一、国内研究现状 |
二、国外研究现状 |
第三节 论文研究方法 |
一、应用历史学研究法 |
二、比较分析法 |
第四节 论文的创新点及不足 |
一、创新之处 |
二、不足之处 |
第一章 中俄关系的发展演变与现实基础 |
第一节 叶利钦时期的中俄关系 |
一、中苏关系向中俄关系的过渡 |
二、叶利钦外交政策的转变 |
三、中俄关系发展的新阶段 |
第二节 普京时期的中俄关系 |
一、《中俄睦邻友好合作条约》的签订(2000-2003) |
二、中俄新型国家关系发展新阶段(2003-2013) |
三、习近平时期的中俄关系(2013 至今) |
第二章 外源驱动的中俄关系 |
第一节 中俄美三角关系 |
一、中苏美三角关系 |
二、中俄美三角关系 |
第二节 美国驱动中俄关系的发展 |
一、美国在政治上驱动中俄关系 |
二、美国在经济上驱动中俄关系 |
三、美国在安全上驱动中俄关系 |
四、美国在文化上驱动中俄关系 |
第三章 中俄关系:外源驱动到内生驱动 |
第一节 驱动中俄关系的地缘因素 |
一、中俄的地缘政治环境 |
二、中俄关系的地缘政治意义 |
三、西伯利亚和远东地区与中国东北地区的合作 |
第二节 驱动中俄关系的国家形象因素 |
一、国家形象概念 |
二、俄罗斯人眼中的中国国家形象 |
第三节 驱动中俄关系的经济因素 |
一、中俄的经贸合作 |
二、中俄之间的经济互补性 |
第四章 存在的问题及应对 |
第一节 中俄关系中存在的问题 |
一、中国威胁论与中国移民问题 |
二、政治和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性 |
第二节 对中俄关系的启示 |
一、总结历史经验 |
二、扩大中俄之间的社会基础 |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件 |
(3)21世纪中俄新型大国关系研究 ——发展路径与模式创新(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选题目的与意义 |
(一)问题的提出 |
(二)选题的意义 |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
(一)国内研究现状 |
(二)国外研究现状 |
三、研究思路与论文结构 |
四、研究方法 |
五、论文创新与不足 |
第一章 中俄新型大国关系建立的现实基础 |
一、新时代世界发展潮流 |
(一)和平与发展的时代主题 |
(二)世界多极化的发展趋势 |
(三)经济全球化的深入发展 |
二、合作共赢的现实选择 |
(一)中俄两国地缘政治现实 |
(二)中俄转型时期改革的要求 |
(三)中俄发展战略的需要 |
三、中苏关系深刻的历史反思 |
(一)中苏两党意识形态分歧 |
(二)中苏经济合作完全中断 |
(三)中苏关系走向紧张对抗 |
第二章 中俄两国新型政治关系 |
一、中俄新型国家关系的建立与发展 |
(一)中俄新型国家关系的初步建立 |
(二)中俄新型国家关系的稳步发展 |
(三)中俄新型国家关系发展新阶段 |
二、中俄新型国家关系的政治基础 |
(一)尊重发展模式和道路选择 |
(二)坚持平等互利和睦邻友好 |
(三)发展政治互信和战略协作 |
三、中俄新型国家关系的法律与机制保障 |
(一)缔结了《中俄睦邻友好合作条约》 |
(二)签署了中俄两国边界条约 |
(三)建立了中俄两国对话合作机制 |
第三章 中俄两国新型经济关系 |
一、中俄两国新型经济关系发展的优势 |
(一)中俄两国经济的互补性 |
(二)中俄经济合作的地缘优势 |
(三)中俄经济合作的广阔空间 |
二、中俄两国新型经济关系的全面发展 |
(一)中俄两国经贸关系的发展 |
(二)中俄两国投资领域的合作 |
(三)中俄两国能源领域的合作 |
三、中俄两国新型经济关系的合作机制 |
(一)中俄总理定期会晤机制 |
(二)中俄两国政府各级协调机制 |
(三)中俄互利共赢的开放政策 |
第四章 中俄两国推动建设新型国际关系 |
一、中俄两国关于国际秩序的基本主张 |
(一)坚持联合国的中心作用 |
(二)推动世界格局多极化 |
(三)倡导新型国际安全观 |
二、中俄两国关于全球治理体系的变革 |
(一)推动建立新型安全合作体系 |
(二)坚持贸易自由化和多边体系 |
(三)建立稳定的国际金融体系 |
(四)加强全球气候治理中的合作 |
三、中俄两国在地区和国际事务中的合作 |
(一)中俄在上海合作组织中的合作 |
(二)中俄在亚太经合组织中的合作 |
(三)中俄在“金砖国家”中的合作 |
第五章 中俄新型大国关系的经验与启示 |
一、中俄两国的相互尊重和开放包容 |
(一)相互尊重国家主权 |
(二)承认世界文化多样性 |
(三)坚持平等协商解决分歧 |
二、中俄两国的平等互利和合作共赢 |
(一)坚持结伴而不结盟 |
(二)实行对话而不对抗 |
(三)实现共赢而非独占 |
三、中俄两国的战略信任与共同安全 |
(一)超越大国政治悲剧 |
(二)构建大国战略互信 |
(三)走向大国共同安全 |
结论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介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
后记 |
(4)中国和平外交政策演进历程及基本经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引言 |
一、选题意义 |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
(一)国内研究现状 |
(二)国外相关研究 |
三、研究思路与研究内容 |
(一)研究思路 |
(二)研究内容 |
四、研究方法与重难点 |
(一)研究方法 |
(二)研究重点与难点 |
第一章 中国和平外交政策的理论阐释 |
一、中国和平外交政策的内涵与内容 |
(一)外交与外交政策的概念 |
(二)马克思主义外交理论的内容 |
(三)中国和平外交政策的主要内容 |
(四)中国和平外交政策与世界和平之间的良性互动关系 |
二、中国和平外交政策的理论属性与本质属性 |
(一)中国和平外交政策的理论属性 |
(二)中国和平外交政策的本质属性 |
三、中国和平外交政策演进的基本逻辑 |
(一)外交政策演进的一般逻辑 |
(二)中国和平外交政策演进的理论逻辑 |
(三)影响中国和平外交政策演进的历史逻辑 |
(四)基于二元维度变化的演进逻辑 |
第二章 中国和平外交政策的思想理论基础 |
一、马克思主义经典着作中有关和平外交思想的考察 |
(一)马克思主义经典着作中的和平观 |
(二)马克思主义经典着作中的时代观 |
(三)马克思主义经典着作中的国际关系思想 |
二、中国传统政治文化对和平观念的承继 |
(一)“和合”思想 |
(二)“和而不同”思想 |
(三)“义利双行”思想 |
三、近代以来中国对外交往中的“和平”观念 |
(一)晚清时期对外交往中的“和平”观念 |
(二)民国时期对外交往中的“和平”观念 |
(三)中国共产党早期对外交往中的和平观念 |
四、中国和平外交政策的思想资源 |
(一)国家主权原则的法理依据 |
(二)外交原则和惯例的基本规定 |
第三章 建国初期独立自主和平外交政策的初步探索 |
一、中国和平外交政策确立初期的背景 |
(一)为巩固政权、争取良好的国际环境的必然选择 |
(二)“一边倒”的战略选择 |
(三)中国共产党对时代主题及当前国际任务的判断 |
(四)国际环境的重要影响 |
(五)革命惯性的限制 |
二、新中国和平外交政策的初步确立 |
(一)新中国外交原则与框架的建构 |
(二)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是中国和平外交政策的理论基石 |
三、新中国成立初期和平外交政策的实践评价 |
(一)中国与社会主义国家关系取得重要进展 |
(二)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开启中国外交崭新局面 |
第四章 和平外交政策在特殊阶段的曲折发展 |
一、影响和平外交政策曲折发展的因素分析 |
(一)国内政策出现转向 |
(二)动荡的国际形势 |
(三)中国共产党对国内外形势的判断 |
二、和平外交政策在曲折中发展 |
(一)和平外交政策的曲折发展 |
(二)从“两个中间地带”理论到“三个世界”理论的发展 |
三、和平外交政策曲折发展阶段的实践依据 |
(一)中国共产党为扭转“左”倾思想对外交事务冲击的实际行动 |
(二)中美关系的缓和推动中国外交发生转向 |
(三)中国与亚非拉国家开展友好关系为和平外交政策的继承与发展奠定了良好基础 |
(四)中国在联合国合法席位的恢复推动中国重新融入国际体系 |
第五章 改革开放三十年和平外交政策的深化发展 |
一、推动中国和平外交政策发展的多重因素 |
(一)中国社会主义建设走向新阶段 |
(二)改革开放的新任务促使中国和平外交政策进行调整 |
(三)对国际局势的精准判断——“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题 |
(四)国家定位与国家利益观的调整 |
(五)国际局势进入新的历史发展阶段 |
二、改革开放背景下和平外交政策的深化发展 |
(一)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的新内涵 |
(二)“韬光养晦、有所作为”战略的提出 |
(三)主张建立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 |
(四)“和而不同”的新理念 |
(五)“和谐世界”的新构想 |
三、改革开放三十年和平外交政策的全面实施 |
(一)应用和平外交政策处理大国关系 |
(二)积极推动国际军控与裁军,以切实行动维护世界和平 |
(三)“一国两制”构想的提出 |
(四)实现与周边国家关系的改善 |
(五)重视发展与发展中国家关系、树立负责任大国形象 |
第六章 新时代中国特色大国外交对和平外交政策的全面升华 |
一、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外交的背景 |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 |
(二)新时代下中国对时代的定位与判断 |
(三)新时代面临的国际形势 |
二、新时代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的内涵与创新 |
(一)新时代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的内涵 |
(二)新时代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的战略创新 |
(三)新时代中国特色大国外交对和平外交政策的升华 |
三、全方位、立体化外交的推进 |
(一)构建长期稳定健康发展的新型大国关系 |
(二)构建睦邻友好的周边关系 |
(三)秉持正确义利观构建与发展中国家的关系 |
(四)以结伴不结盟政策带动多边外交发展 |
(五)“一带一路”倡议的实践 |
(六)为全球治理提供中国方案 |
(七)推动文明交流互鉴 |
第七章 中国和平外交政策演进的基本经验 |
一、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和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中国和平外交政策演进的根本保障 |
二、坚持原则的坚定性和政策的灵活性相结合是中国和平外交政策演进的必要方法 |
三、内政外交的互动是中国和平外交政策演进的内生动力 |
四、坚决扞卫国家利益是中国和平外交政策演进的出发点 |
五、中国共产党对时代主题的判断是中国和平外交政策演进的基本依据 |
六、国家角色定位的变化是中国和平外交政策演进的发展诉求 |
七、意识形态因素是影响中国和平外交政策演进的重要变量 |
结语 |
参考文献 |
后记 |
在学期间公开发表学术论文及着作情况 |
(5)面向二十一世纪的中俄战略协作伙伴关系(论文提纲范文)
引言 研究大国关系的重要性与研究中俄关系的特别重要性 |
第一章 中俄战略协作伙伴关系的建立与发展 |
第一节 中俄战略协作伙伴关系建立与发展的历史轨迹 |
一、 从中苏关系向中俄关系的过渡(1989.12—1992初) |
二、 从“互视为友好国家”到“建设性的伙伴关系”(1992初—1994.9) |
三、 从“建设性的伙伴关系”到“战略协作伙伴”关系(1994.9—1997.7) |
四、 中俄战略协作伙伴关系的稳步发展(1997.7—1999.12) |
五、 中俄战略协作伙伴关系发展的新时期(2000——) |
第二节 中俄战略协作伙伴关系建立的国际背景 |
一、 战略伙伴关系与当今时代 |
二、 对当今世界局势的总体判断 |
三、 中俄战略协作伙伴关系与国家利益 |
第三节 中俄两国发展战略比较 |
一、 发展:中俄两国的第一要务 |
二、 中俄因素在彼此国家发展战略中的地位 |
三、 中俄战略协作伙伴关系与中俄两国的对外战略 |
第三节 中俄战略协作伙伴关系的原则、宗旨、特点和意义 |
一、 中俄战略协作伙伴关系的基本原则和宗旨 |
二、 中俄战略协作伙伴关系的基本特点 |
三、 中俄战略协作伙伴关系的现实意义和历史意义 |
第二章 中俄两国的政治关系 |
第一节 历史经验教训的总结与借鉴 |
一、 平等:中俄(苏)关系经验与教训之一 |
二、 超越意识形态:中俄(苏)关系经验与教训之二 |
第二节 中俄在国际关系领域的广泛协作 |
一、 国际范围内的互相借重与协调 |
二、 反对霸权主义,推动建立世界政治经济新秩序 |
三、 反对恐怖主义立场与行动的协调 |
第三节 地缘政治与中俄国家安全 |
一、 中国国家安全环境分析 |
二、 俄罗斯国家安全环境分析 |
三、 中俄两国在安全方面的信任与合作 |
第四节 中俄关系发展的法律基础与保障机制 |
一、 法律与制度建设 |
二、 中俄关系的法律基础:《中俄睦邻友好合作条约》 |
三、 中俄两国政治关系的保障机制 |
第三章 中俄两国的经贸合作 |
第一节 中俄经贸合作的基础 |
一、 中俄经贸合作的意义 |
二、 中俄经济发展水平 |
三、 中俄经济的差异和互补 |
第二节 中俄经贸合作的基本特点和存在问题 |
一、 中俄经贸合作的基本特点和评价 |
二、 中俄经贸合作的现实问题和潜在问题 |
第三节 新条件下推进中俄经贸合作的新思路 |
一、 统一认识,重新认识和定位中俄经贸合作 |
二、 研究俄罗斯市场,改变对俄罗斯市场的传统观念 |
三、 必须加大政府的宏观协调作用 |
四、 扩大直接投资,提高合作水平 |
五、 着力研究与认真落实省州合作 |
六、 充分发挥地方与边境贸易的作用 |
七、 寻觅中俄经贸合作新的增长点 |
八、 加大国际广告宣传力度 |
九、 必须有应对风险的准备 |
第四节 中俄经贸合作的重点领域和主要方向选择 |
一、 重中之重的油气开发合作 |
二、 木材采伐与加工的合作 |
三、 农业生产领域的合作 |
四、 劳务合作 |
五、 轻工产品领域生产的合作 |
六、 中俄经贸合作的桥头堡——西伯利亚和远东 |
第四章 中俄两国科技、文化教育、军事技术的合作与交流 |
第一节 中俄科技方面、合作与交流 |
一、 中俄科技合作与交流的基础和意义 |
二、 中俄科技合作的阶段与内容 |
三、 中俄科技进一步合作的有关问题及对策 |
第二节 中俄文化教育合作与交流 |
一、 中俄文化教育合作与交流的重要意义 |
二、 中俄文化教育合作与交流的基本内容 |
三、 进一步加强两国文化教育方面的合作与交流 |
第三节 中俄军事技术的合作 |
一、 中俄军事技术领域合作的意义 |
二、 中俄军事技术合作的基础和领域 |
三、 中俄军事技术合作的形式和前景 |
第五章 中俄战略协作伙伴关系与周边大国(地区)关系 |
第一节 中、俄、美“新三角” |
一、 “老三角”与“新三角” |
二、 “新三角”关系中的美中关系 |
三、 “新三角”关系中的美俄关系 |
四、 合作、矛盾、协商中的“新三角”关系 |
第二节 中、俄、印三方关系 |
一、 中印关系的历史演变 |
二、 俄印关系的历史演变 |
三、 中、俄、印三方关系分析 |
四、 印度——俄罗斯——中国“三角”关系的发展潜力与问题 |
第三节 亚太地区的中、俄、美、日“四角”关系 |
一、 中俄美日在亚太地区的地位与战略目标 |
二、 亚太地区的中美、美日、美俄、日俄、中俄关系 |
三、 亚太地区中美俄日“四角”关系发展前景 |
第四节 中、俄、美、中亚关系 |
一、 中亚国家与中、美、俄 |
二、 中俄美三国在中亚的合作与矛盾 |
三、 中国与中亚关系发展战略 |
第六章 中俄战略协作伙伴关系的发展前景与问题 |
第一节 中俄战略协作伙伴关系的现实评估和发展前景 |
一、 中俄战略协作伙伴关系的现实评估 |
二、 中俄战略协作伙伴关系前景的基本判断 |
第二节 影响中俄战略协作伙伴关系的现实和潜在问题 |
一、 政治关系与经济关系的不平衡发展问题 |
二、 “中国威胁论”与“中国移民”问题 |
三、 俄罗斯民族性和外交文化中的消极因素 |
四、 俄罗斯国内政治中的消极因素 |
五、 国际因素对中俄战略协作伙伴关系的两方面影响 |
第三节 关于中俄战略协作伙伴关系进一步发展的若干思路 |
一、 保持政治关系与经贸关系的平衡发展 |
二、 增强中俄关系的社会基础 |
三、 加大政府主导力度 |
四、 消除“中国移民”影响 |
五、 与时俱进,不断充实 |
参考书目与相关资料 |
后记 |
(6)冷战后中俄关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导论 |
一、选题的目的与意义 |
二、中俄关系研究现状 |
三、基本结构与主要内容 |
四、研究方法 |
五、创新与不足 |
第一章 中俄两国关系的战略地位与发展动因 |
一、中俄关系的战略地位 |
(一) 地缘政治角度下中俄关系的战略地位 |
(二) 世界格局和国际安全角度下中俄关系的战略地位 |
(三) 经济全球化角度下中俄关系的战略地位 |
二、中俄关系发展的国内利益基础 |
(一) 中国的国内利益基础 |
(二) 俄罗斯的国内利益基础 |
三、中俄关系发展的国际利益诉求 |
(一) 维护世界和平与稳定 |
(二) 加强地区合作与发展 |
(三) 适应经济全球化趋势 |
(四) 推动世界多极化发展 |
第二章 中俄战略协作伙伴关系的建立与发展 |
一、中俄战略协作伙伴关系的建立(叶利钦总统时期) |
(一) 互视为友好国家 |
(二) 建立建设性伙伴关系 |
(三) 确立战略协作伙伴关系 |
二、中俄战略协作伙伴关系的发展(普京总统时期) |
(一) 普京总统时期外交政策对中俄关系的影响 |
(二) 发展中俄战略协作伙伴关系 |
三、中俄战略协作伙伴关系的深化(梅德韦杰夫总统时期) |
(一) 梅德韦杰夫总统时期外交政策对中俄关系的影响 |
(二) 深化中俄战略协作伙伴关系 |
第三章 中俄两国各领域的务实合作 |
一、中俄两国政治关系稳定发展 |
(一) 中俄两国建立了定期会晤机制 |
(二) 中俄关系具有坚实的政治法律基础 |
(三) 中俄两国彻底解决国家边界问题 |
二、中俄两国经贸关系不断扩大 |
(一) 中俄两国经济贸易的迅速发展 |
(二) 中俄两国积极推进能源领域合作 |
(三) 中俄两国加强在金融投资领域的合作 |
(四) 中俄两国边境地区经济贸易合作不断扩大 |
三、中俄两国军事交流与合作不断加深 |
(一) 中俄两国军事互信与合作的政治法律基础 |
(二) 中俄军事部门定期会晤和交流机制 |
(三) 中俄积极开展联合军事演习 |
(四) 中俄全面推进军事技术领域的合作 |
四、中俄两国人文交流与合作广泛开展 |
(一) 中俄人文交流与合作的现状和必要性 |
(二) 确定中俄人文交流与合作的机制和发展方向 |
(三) 积极开展人文交流与合作活动 |
五、中俄两国国际协调与合作不断加强 |
(一) 中俄在重大国际问题上的基本立场 |
(二) 中俄加强在上海合作组织中的合作 |
(三) 中俄在“金砖国家”中的合作 |
(四) 中俄印三国外长对话机制 |
第四章 中俄关系发展中的问题与对策 |
一、中俄关系中存在的问题分析 |
(一) 潜在的“中国威胁论” |
(二) “政热经冷”不平衡状况尚未改观 |
(三) “官热民冷”社会基础薄弱现象依然存在 |
(四) 意识形态领域仍有“暗流”涌动 |
二、中俄关系发展中存在问题的对策 |
(一) 深化两国立法机构的交流与合作 |
(二) 加强两国政府的调控力度 |
(三) 进一步加强经贸领域合作 |
(四) 扩大中俄人文合作领域交流 |
三、中俄战略协作伙伴关系的前景展望 |
(一) 中俄战略协作伙伴关系的新型关系模式 |
(二) 中俄战略协作伙伴关系的发展基础 |
(三) 中俄战略协作伙伴关系的发展方向 |
结论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介及攻读博士期间公开发表的科研成果 |
致谢 |
(7)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维护南海主权权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国内研究现状 |
1.2.2 国外研究现状 |
1.3 研究思路与方法 |
1.3.1 研究思路 |
1.3.2 研究方法 |
1.4 研究创新与不足 |
1.4.1 创新之处 |
1.4.2 不足之处 |
第2章 南海争端的相关概述 |
2.1 南海争端的产生根源 |
2.1.1 历史因素 |
2.1.2 经济因素 |
2.1.3 地缘因素 |
2.1.4 法律因素 |
2.2 南海争端的基本内涵 |
2.2.1 岛屿主权问题 |
2.2.2 海域划界问题 |
2.2.3 海洋资源问题 |
2.2.4 “航行自由”问题 |
2.3 南海争端的现实状况 |
2.3.1 域外国家继续干涉 |
2.3.2 域内国家磋商合作 |
2.3.3 整体局势依然严峻 |
第3章 中国共产党维护南海主权权益的依据及基础 |
3.1 历史依据 |
3.1.1 最早发现与命名 |
3.1.2 持续开发与管治 |
3.1.3 国际社会的承认 |
3.2 法理依据 |
3.2.1 相关国际法律 |
3.2.2 相关中国法律 |
3.3 理论基础 |
3.3.1 马克思恩格斯的海权思想 |
3.3.2 中国共产党维护海洋主权权益理论 |
3.4 实践基础 |
3.4.1 晚清政府在南海的维权实践 |
3.4.2 国民政府在南海的维权实践 |
3.4.3 改革开放前中国共产党在南海的维权实践 |
第4章 新时期中国共产党维护南海主权权益的实践(1978-2012) |
4.1 坚持中国南海立场不动摇 |
4.1.1 主权宣示与外交抗议 |
4.1.2 反对域外大国的干预 |
4.2 努力提升南海防御能力 |
4.2.1 执行国家海防战略 |
4.2.2 发展南海军事力量 |
4.2.3 实施军事维权行动 |
4.3 积极推动南海区域建设 |
4.3.1 开展南海科学考察 |
4.3.2 逐步开发南海资源 |
4.3.3 修建南海基础设施 |
4.4 运用和平方式处理争端 |
4.4.1 确立“搁置争议,共同开发”方针 |
4.4.2 与南海各国建立双边对话合作机制 |
4.4.3 与东盟建立政治与安全互信机制 |
4.4.4 建立中美海上军事安全磋商机制 |
4.4.5 利用法律手段维护南海主权权益 |
第5章 新时代中国共产党维护南海主权权益的实践 |
5.1 贯彻国家“海洋强国战略” |
5.1.1 推进“一带一路”建设 |
5.1.2 倡导“双轨思路”解决争端 |
5.1.3 建设强大的人民海军 |
5.2 强化对南海的管控与开发 |
5.2.1 升级南海行政建制 |
5.2.2 改革海上执法体制 |
5.2.3 推进南海岛礁建设 |
5.2.4 加速南海资源开发 |
5.3 深化与南海各国的伙伴关系 |
5.3.1 与南海各国建立多领域务实合作 |
5.3.2 倡导“中国—东盟命运共同体” |
5.3.3 稳步推进“南海行为准则”磋商 |
5.4 应对域外大国对南海争端的干预 |
5.4.1 警告与拦截擅闯中国南海的美舰美机 |
5.4.2 推动中国同域外大国关系的健康发展 |
第6章 中国共产党维护南海主权权益的成效、经验与启示 |
6.1 中国共产党维护南海主权权益的成效 |
6.1.1 有效控制南沙部分岛礁 |
6.1.2 顺利完成北部湾的划界 |
6.1.3 岛礁建设取得显着成果 |
6.1.4 南海和平稳定得以维持 |
6.2 中国共产党维护南海主权权益的经验 |
6.2.1 始终坚持南海诸岛属于中国的基本立场 |
6.2.2 始终坚持以协商谈判和平处理南海争端 |
6.2.3 始终坚持“搁置争议,共同开发”方针 |
6.2.4 始终坚持发展海上军事力量与执法力量 |
6.3 中国共产党维护南海主权权益的启示 |
6.3.1 全面深化同域外大国及东盟的合作关系 |
6.3.2 加速推进与南海声索国的共同开发进程 |
6.3.3 继续强化人民海军的远海防御能力建设 |
6.3.4 更加注重运用法律手段来解决南海争端 |
结论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介 |
后记 |
(8)试论中俄(苏)朝三边关系的历史演变(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中文摘要 |
摘要 |
绪论 |
一.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二.国内外研究动态 |
1、国内研究现状 |
2、国外研究现状 |
三.研究方法与论文结构 |
1、研究方法 |
2、论文结构 |
第一章 中俄(苏)朝三边关系研究范式 |
1.1 经典的三边关系分析模型 |
1.2 三角关系与三边关系 |
1.3 中俄(苏)朝三边关系的研究范式 |
第二章 从“北方三角”关系看冷战时期中苏朝三边关系 |
2.1 “北方三角”的定义及形成背景 |
2.2 “北方三角”的形成与瓦解过程 |
2.3 “北方三角”的性质特点与历史影响 |
第三章 中俄朝“新战略三边关系”的形成 |
3.1 冷战后中俄朝三边关系的发展 |
3.2 中俄朝“新战略三边关系”现状 |
3.3 中俄朝“新战略三边关系”的基本特点 |
第四章 影响中俄朝“新战略三边关系”的变量 |
4.1 中俄朝“新战略三边关系”中的动力因素 |
4.2 中俄朝“新战略三边关系”中的阻力因素 |
第五章 中俄朝“新战略三边关系”中的中国角色 |
(1)坚持“和·核”并举倡议,打造小东北亚安全合作共同体 |
(2)加强中俄朝三国经贸合作,打造小东北亚经贸合作共同体 |
(3)增加政治互信和战略协作,构建基于命运共同体理念的小东北亚战略合作共同体 |
结语 |
参考文献 |
(9)中俄关系七十年(论文提纲范文)
一 七十年的发展历程 |
(一) 友好同盟时期 (1949~1959) |
(二) 意识形态论战和国家关系恶化 (1960~1966) |
(三) 全面对抗 (1966~1981) |
(四) 走向正常化 (1982~1991) |
(五) 建立和发展中俄战略协作伙伴关系 (1992~2019) |
二 对苏外交中的历史丰碑 |
三 中俄关系处在历史上最好时期 |
(一) 高层领导政治互信不断提高, 双方合作机制非常健全 |
(二) 两国边界成为和平和合作的纽带 |
(三) 经贸合作取得重大突破 |
(四) 军事领域的合作不断加强 |
(五) 在国际领域密切协作 |
四 历史的智慧 |
(一) 永久和平、世代友好 |
(二) 彼此尊重, 平等相待 |
(三) 国家关系的非意识形态化 |
(四) 不结盟、不对抗、不针对第三方 |
(五) 正确对待历史问题 |
(10)中俄战略伙伴语境下媒体合作基础、障碍与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选题缘起 |
二、选题价值 |
三、文献综述 |
四、研究方法 |
五、创新之处 |
第一章 相关概念界定 |
第一节 中俄战略伙伴关系概念 |
一、战略伙伴关系内涵 |
二、战略伙伴关系价值 |
三、中俄战略伙伴关系特征 |
(一)中俄战略伙伴关系的发展历程 |
(二)中俄战略伙伴关系特征 |
第二节 中俄媒体合作基础概念 |
一、合作基础内涵 |
二、中俄媒体合作基础界定 |
三、中俄媒体合作基础特征 |
第三节 中俄媒体合作障碍概念 |
一、合作障碍内涵 |
二、中俄媒体合作障碍界定 |
三、中俄媒体合作障碍特征 |
第二章 中俄媒体合作基础 |
第一节 两国媒体合作背景、目的与意义 |
一、合作背景 |
(一)不平衡的国际传播格局 |
(二)相似的国际舆论环境 |
(三)合作维度拓宽,合作程度深化 |
二、合作目的 |
(一)促进文化互鉴,深化民心相通 |
(二)提供信息支持,促进经贸发展 |
(三)提升国际话语权,创造立体声效应 |
三、合作意义 |
(一)增强政治互信,保持两国关系友好态势 |
(二)展现全面立体信息,矫正片面国家形象 |
(三)扭转马太效应,构建国际信息与传播新秩序 |
第二节 两国媒体合作基础类型 |
一、政治基础 |
(一)政治互信程度加深 |
(二)政策趋向一致 |
(三)媒体合作政策支持 |
二、经济基础 |
(一)宏观经济态势良好 |
(二)后续资金支持良好 |
三、社会基础 |
(一)民意基础扎实 |
(二)互相吸引力提升 |
(三)互联网发展规模扩大 |
第三节 两国媒体合作平台 |
一、上海合作组织 |
(一)上海合作组织发展概况 |
(二)“大舞台”唱响中俄媒体合作“大戏” |
二、“金砖五国”组织 |
(一)“金砖五国”组织发展概况 |
(二)“金砖五国”框架下的中俄媒体合作机制 |
三、“一带一盟” |
(一)“一带一盟”创立历程 |
(二)“一带一盟”战略对接中的媒体使命 |
第三章 中俄媒体合作现状 |
第一节 中俄媒体交往与合作 |
一、两国媒体交往大事记 |
(一)中俄媒体接触期 |
(二)中俄媒体合作规范期 |
(三)中俄媒体合作扩展期 |
(四)中俄媒体合作繁荣期 |
二、两国媒体交流平台 |
(一)中俄媒体合作论坛 |
(二)中俄电视合作论坛 |
(三)东北地区与远东地区媒体定期交流活动 |
(四)中俄网络媒体论坛 |
三、两国媒体合作现状 |
(一)合作内容丰富,但领域失衡 |
(二)交流平台不断发展,但仍有待完善 |
(三)垂直性、立体化与健全化的合作模式尚未完全建立 |
第二节 中俄人文合作委员会 |
一、中俄人文合作委员会概述 |
二、中俄人文合作委员会性质 |
(一)中俄总理定期会晤机制下的副总理级官方组织 |
(二)一个能够自我完善、不断升级的灵活性组织 |
(三)致力于促进中俄人文各领域合作机制性组织 |
三、中俄媒体合作分委会的责任与使命 |
(一)为中俄媒体合作引领方向 |
(二)为中俄媒体合作提供平台 |
第三节 中俄大众传媒发展国际学术研讨会 |
一、设立背景 |
二、运行机制与责任 |
三、发展历程与成效 |
第四章 中俄媒体合作障碍与对策 |
第一节 中俄媒体合作障碍分析 |
一、两国媒介体制不同 |
(一)媒介体制含义 |
(二)两国媒介体制存在差异 |
二、两国媒介政策不同 |
(一)媒介政策概念 |
(二)两国媒介政策存在差异 |
三、两国媒介技术不同 |
(一)媒介技术内涵 |
(二)两国媒介技术存在不同 |
四、两国受众语言不同 |
(一)语言与文化的关系 |
(二)中俄语言存在差异 |
第二节 中俄媒体合作障碍消解对策 |
一、两国媒介体制上求同存异 |
二、两国媒介政策上互学互鉴 |
三、两国媒介技术上创新求同 |
四、两国联合培养多语种新闻传播人才 |
五、两国联手应对国际网络犯罪与舆论安全 |
结语 |
参考文献 |
个人简历 |
致谢辞 |
四、面向二十一世纪的中俄伙伴关系(论文参考文献)
- [1]中国伙伴关系战略评估与展望[J]. 门洪华,刘笑阳. 世界经济与政治, 2015(02)
- [2]中俄关系:外源驱动到内生驱动[D]. 康清雪. 外交学院, 2019(01)
- [3]21世纪中俄新型大国关系研究 ——发展路径与模式创新[D]. 齐欣. 吉林大学, 2018(12)
- [4]中国和平外交政策演进历程及基本经验研究[D]. 唐诗. 东北师范大学, 2019(04)
- [5]面向二十一世纪的中俄战略协作伙伴关系[D]. 崔宪涛. 中共中央党校, 2003(03)
- [6]冷战后中俄关系研究[D]. 张海霞. 吉林大学, 2012(09)
- [7]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维护南海主权权益研究[D]. 宋建欣. 吉林大学, 2020(08)
- [8]试论中俄(苏)朝三边关系的历史演变[D]. 杨扬. 上海外国语大学, 2020(01)
- [9]中俄关系七十年[J]. 李静杰. 俄罗斯东欧中亚研究, 2019(04)
- [10]中俄战略伙伴语境下媒体合作基础、障碍与对策研究[D]. 孟浈浈. 郑州大学, 2020(03)
标签:中俄关系; 中俄; 中俄全面战略协作伙伴关系; 和平与发展; 新型大国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