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纤维素膜、纤维素功能材料及纤维素医用材料的发展(论文文献综述)
苏嘉洛,王晓,赵航慧妍,车淼[1](2021)在《生物法制备功能细菌纤维素膜的研究进展》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采用生物原位合成法和生物原位自组装法制备功能细菌纤维膜,对生物原位自组装中的培养基功能材料添加法、基底膜引入法和生物矿化法的研究现状进行了综述,对自组装过程中应注意的影响因素和相关技术在生物原位自组装制备功能细菌纤维膜上的应用进行了探讨,并对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总结。生物法可以简单有效地使细菌纤维素与各类功能材料结合,且制备过程环保可控,是一种具有发展潜力的功能细菌纤维素膜制备方法。
宋戎妆,侯远震,何泽洲,夏骏,朱银波,吴恒安[2](2021)在《纳米纤维素序构材料界面力学行为和设计的研究进展》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纳米纤维素是具有优异力学性能的可再生天然生物质材料,基于纳米纤维素的序构材料有望成为新一代高性能结构和功能材料并引领可持续发展.合理构建界面力学行为和材料微结构之间的非线性耦合关系是纳米纤维素序构材料强韧化设计研究的关键.本文综述了目前纳米纤维素序构材料界面力学行为和设计的研究进展.重点讨论了纳米纤维素的界面氢键行为、多尺度界面力学以及一些典型的界面和序构设计案例,总结并展望了下一步研究工作的重点方向,旨在从微纳米力学和多尺度力学的视角为设计和制备高性能纳米纤维素序构材料提供新思路.
张婧,鲍艳,王莹[3](2021)在《醋酸纤维素的研究现状及展望》文中研究说明醋酸纤维素是纤维素与醋酸酯化而成的一种衍生物,具生物可降解、原料可再生和易加工等优点,随着资源匮乏及环境污染问题的日益严重,绿色环保材料醋酸纤维素越来越受到专家学者的关注。综述了醋酸纤维素在水处理、生物医学、烟嘴过滤及纺织面料等领域应用的研究现状,并指出目前醋酸纤维素的应用缺陷和问题。同时,分别从物理改性和化学改性两方面对醋酸纤维改性技术的研究进行分析,最后,对醋酸纤维素发展趋势进行了展望。
井丽敏,董慧,王金霞,丁其军,李霞,韩文佳[4](2021)在《纤维素基气体吸附与检测材料的研究进展》文中研究说明本文综述了近年来国内外纤维素基功能材料用于吸附与检测气体方面的最新研究进展,重点阐述了胺基化改性、复合型以及荧光型纤维素基气体吸附与检测材料的制备及应用研究,最后总结了该领域目前存在的问题和未来的发展方向。
张婷婷,许可欣,金梦甜,葛世洁,高国洪,蔡一啸,王华平[5](2021)在《纤维素基有机-无机纳米光催化复合材料制备及其水处理应用的研究进展》文中研究指明为改善传统纳米粉体光催化剂易团聚导致催化活性降低,且难以重复利用等问题,针对性地开发具有高活性位点暴露、高分散性和稳定性的纤维素基光催化复合材料是推动光催化技术产业化应用的有效途径。综述了国内外纤维素基有机-无机纳米光催化复合材料的研究进展。首先从纤维素的不同制备形态角度出发,分析了纳米纤维素、纤维素膜材料、纤维素气凝胶材料与纳米光催化材料的设计合成与制备机制,重点阐述了其在环境领域的最新应用进展,最后提出纤维素基光催化材料的发展前景以及存在的问题与局限性,为纤维素基功能材料今后的规模化制备和在环境修复材料领域的广泛应用提供参考。
张欣[6](2021)在《废纸基纳米微晶纤维素/水性聚氨酯复合膜的制备及其性能研究》文中提出本论文提出了一种基于废纸的高强度、可降解纳米微晶纤维素(CNC)制备技术。废纸中含有大量纤维素,从废纸中提取纤维素是一种常见的回收利用的方法。但由于CNC刚度过高形成的薄膜脆性较大,导致制备的复合薄膜难以在印刷包装基材上应用。水性聚氨酯(WPU)作为一类人工合成的清洁无污染聚合物,具有良好的柔韧性、耐磨性、附着力强等优点,在包装印刷、纺制建筑领域有广泛应用。因此,本文将WPU与CNC相结合,制备CNC/WPU复合薄膜,具体研究工作内容如下:(1)将办公废纸作为纤维素来源,经脱墨漂白、酸化、水解等过程提取CNC,并通过浇铸法制备CNC薄膜,同时采用预聚法合成WPU。将CNC薄膜通过浸泡法与WPU复合,制备CNC/WPU复合薄膜。作为对比,使用商业纤维素以同样的方法制备CNC/WPU复合薄膜。热重分析表明废纸基制备的复合薄膜(256℃)热稳定性相较于纯CNC薄膜(145℃)有显着提高,且制备的复合薄膜的耐折度提高了约40倍,废纸基提取的CNC薄膜比商业纤维素制备的CNC薄膜具有更好的折叠性能。通过此方法最终制备了柔韧性优异、热稳定性高的CNC./WPU复合薄膜。(2)为得到平整度高的复合薄膜,需进一步改进CNC薄膜的成膜方法。将酸化得到的CNC分散液通过真空抽滤的方法成膜,并控制WPU的添加量在CNC薄膜上进行二次成膜。最终得到外观平整,美观性高、透明度好、柔韧性良好的CNC/WPU复合薄膜。综上所述,本文通过浸泡法和抽滤法获得了具有优异热稳定性和柔韧性的CNC/WPU复合薄膜,实现了废弃物资源在生化,拓宽了复合材料在柔性包装材料和印刷工艺中的广泛应用。
陈礼辉,曹石林,黄六莲,吴慧,胡会超,刘凯,林珊[7](2021)在《竹纤维素的制备及其功能化材料研究进展》文中研究说明我国竹子资源丰富,产量大,但竹产业整体加工水平不高,传统竹产品技术含量低,市场竞争力弱。从竹纤维素利用的角度,综述了竹子纤维素的分离技术,包括预水解技术、蒸煮技术、漂白技术、漂白化学竹浆选择性去除半纤维素升级制备溶解浆技术;溶解技术,包括CS2/NaOH溶剂体系、金属络合物溶剂体系、碱/尿素和碱/硫脲溶剂体系、NMMO/H2O溶剂体系、离子液体溶剂体系、LiCl/DMAc溶剂体系及功能化利用技术方面的研究进展情况。根据竹纤维素具有可再生、可降解、生物相容性好、亲水性强、机械性能和耐热性能优良等特点,重点介绍了当前国内外利用竹纤维素制备高档纺织材料、过滤膜材料、生物医用材料和光电材料等方面的研究进展情况。最后,结合笔者的研究经历,就竹纤维素材料开发利用方面存在的问题及其未来研究重点和方向阐述了自己的观点,以期为探索绿色、低碳、环保的竹资源利用新技术,开发高技术含量和高附加值竹产品提供借鉴,促进我国竹产业结构升级转型和可持续发展。
姬云忠[8](2021)在《纤维素基活性包装材料的制备及性能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塑料在许多方面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极大的方便,尤其是作为食品包装材料。然而,塑料来源于石油且无法降解,塑料制品的过度使用使自然和人类受到塑料污染的严重威胁。因此,开发绿色无污染的生物基包装材料成为近年来的研究热点。纤维素由于自然储量丰富、可降解、无毒、良好生物相容性及可再生等优点成为新型包装基材的重要资源之一。将纤维素作为包装基质,添加功能型物质制备可再生可降解的活性包装材料,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本课题以纤维素纤维为原料,将具有丰富酚羟基结构的单宁、碱木素引入到纤维素基质中,制备具有紫外屏蔽、抗氧化、抑菌功能的纤维素基材料。对复合材料的结构及形貌进行表征,并系统地分析了所制备纤维素基材料的抗氧化性能、紫外屏蔽性能、水汽阻隔性能及力学性能等。利用高碘酸盐氧化漂白硫酸盐纸浆获得双醛纤维素纤维,然后与单宁溶液混合,通过醛基与单宁分子上的活泼氢发生缩合反应,将单宁通过共价键锚固到纸浆纤维上,最后通过抄纸的方法得到不同单宁含量的纤维素单宁纸。对单宁纸的性能进行表征,发现其对水的接触角均大于90°,具有一定的憎水性能。憎水性能的提高归因于单宁与纤维素之间的共价键连接。单宁纸显示出高的抗氧化性能和紫外屏蔽性能,而且随着单宁含量的增加而提高。单宁纸的水汽透过率(WVTR)随着单宁的加入而降低。憎水、抗氧化及水汽阻隔性能的提高,对单宁纸在食品包装材料方面的应用是极为有利的。单宁的加入对纸张裂断长的影响很小,在单宁质量分数高达45%时,纸张裂断长仅下降了10%。利用离子液体氯化1-烯丙基-3-甲基咪唑(Amim Cl)溶解棉短绒溶解浆,得到的熔融液在特定模具中铸膜,随后浸泡于去离子水中进行相交换得到再生纤维素薄膜(cellulose film,CF)。利用Na IO4对CF进行表面氧化制得双醛纤维素膜(dialdehyde cellulose film,DACF。将DACF浸泡于单宁溶液中,单宁通过缩合反应与DACF表面醛基基团结合,固载在CF表面,得到纤维素单宁膜(tannin-cellulose film,TCF)。对TCF的抗氧化性能进行测定,发现其在7小时内对DPPH自由基有着持续清除的能力。随着单宁于膜表面负载量的提高,抗氧化性逐渐增强,TCF-3的DPPH自由基抑制率达到94.5%。TCF显示出良好的紫外屏蔽能力。单宁的引入改善了传统润湿性纤维素膜的疏水性,与水的接触角提高。TCF复合膜的水汽透过率(water vapor transmission rate,WVTR)随着单宁负载量的增加而降低。单宁的引入降低了纤维素膜的拉伸强度,单宁负载量达到19.2%时,拉伸强度约80 MPa,断裂伸长率为11.3%。优良的抗氧化、紫外屏蔽及水汽阻隔性能使TCF复合膜在食品包装领域拥有良好的应用前景。将棉短绒溶解浆与碱木素(alkaline lignin,AL)共混,利用Amim Cl溶解,随后进行水相交换,得到木素-纤维素复合膜(lignin cellulose film,LC)。用红外光谱和SEM对复合膜进行了结构表征和形貌观察,研究了碱木素添加量对复合膜紫外线阻隔性、热稳定性、抗氧化活性、力学性能以及疏水性的影响。SEM结果表明,碱木素均匀分散于薄膜中。复合膜的热稳定性得到了改善,碱木素含量为10%的LC-3在600℃的残余质量与CF相比提高约14%。LC复合膜具有优良的紫外屏蔽和抗氧化性能。与CF相比,其疏水性和水汽阻隔性提高。出色的热稳定性、阻隔性及抗氧化活性使得LC作为包装材料用于食品封装成为可能。
杨浩[9](2021)在《多功能伤口敷料的制备及其止血与抗感染的性能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创口的大量出血和细菌感染是造成伤者死亡的主要原因,因此对伤口进行快速止血,并且在伤口愈合过程中对伤口细菌感染进行有效预防和治疗显得尤为重要。本研究制备了一种多功能伤口敷料,其集快速止血、细菌感染检测以及原位光动力抗菌治疗于一体,可智能干预伤口治疗的全过程。主要研究内容和结果如下:(1)通过Gaussian、Molinspiration和ACD/Log P软件设计了具有低HOMO-LUMO能隙值和高水溶性的阳离子光敏剂(3T-MP-BH),3T-MP-BH无细胞毒性,具有双重抗菌机制,在氙灯照射下,3T-MP-BH对铜绿假单胞菌的杀菌率高达100%。(2)以马铃薯淀粉为原料制备了多孔淀粉接枝共聚物(PSGC),其吸水倍数为398.80 g/g。以单宁酸和聚乙二醇为原料制备得到了胶粘剂(TAPEC),其粘附强度为111.82 k Pa,且可重复利用。PSGC的吸水性和TAPEC的粘附性有利于创口的快速止血。(3)采用浸泡超声的方法将MUG负载到细菌纤维素(BC)膜上制备了检测层(BC/MUG);以醋酸纤维素(CA)和3T-MP-BH为原料通过静电纺丝法制备了防护抑菌层(CA/3T-MP-BH)。细菌分泌的β-葡萄糖醛酸甙酶(β-GUS)可与4-甲基伞型酮-β-D-葡糖苷酸(MUG)反应生成荧光分子4-甲基伞形酮(4-MU),BC/MUG依靠这一反应比色检测铜绿假单胞菌、金黄色葡萄球菌以及大肠杆菌,而CA/3T-MP-BH可光动力杀灭这三种菌,杀菌率高达99%。(4)以BC/MUG为纺丝接收板、以CA和3T-MP-BH的混合溶液为纺丝液,通过静电纺丝法制备了双层膜,TAPEC做为中间连接层将双层膜与止血抑菌层粘附起来得到伤口敷料。伤口敷料在兔耳动脉出血模型中可1 s止血,这是吸水剂PSGC和粘附剂TAPEC共同作用的结果。在小鼠伤口模型中,被细菌感染的小鼠经伤口敷料光动力治疗后其伤口愈合率为97.33%,高于其他实验组的伤口愈合率,证明伤口敷料具备细菌感染治疗能力。同时,小鼠伤口组织病理学观察和血清炎症因子分析证明伤口敷料具备生物相容性,不会引起炎症反应。
汪林锋[10](2021)在《基于定向多孔膜的改性及其光热转换性能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太阳能是一种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可再生清洁能源,利用太阳能是解决能源短缺,环境污染等问题的最好的手段之一。光热转换装置是一种将太阳能转换为热能并应用于海水淡化,污水处理,医用消毒,治疗肿瘤等领域的器件。因此,制备价格低廉和高效的光热转换效率的光热转换装置成为了科学家们争相研究的热点。本文设计了一种三维立体的光热转换装置,这种装置在结构上与自然界纤维素基生物材料相似,内部由微米级通孔组成。首先,结合冰模板法和低温相转化法,以纤维素为原材料,制备了仿生木材层状多孔结构的纤维素定向多孔膜。所制备的纤维素定向多孔膜具有优良的芯吸效应和水通量特性,其微观结构与木材相似。纤维素定向多孔膜优良的物理性质,包括机械稳定性和热稳定性,使其在许多领域具备良好的应用前景。在评价其太阳能蒸汽产生的性能时,用石墨烯对制备的纤维素膜进行改性,在光功率密度为1 k W/m2的光照下,石墨烯改性纤维素定向多孔膜的水分蒸发速率为1.56 kg/m2h,超过了纯水和纤维素膜的水分蒸发速率。纤维素膜的水分蒸发速率高于木质太阳能蒸汽装置,光热转化效率从40.72%提高到92.97%。在石墨烯改性纤维素定向多孔膜设计的基础上,由于亲水性的纤维素与水之间容易形成氢键和离子键,使得水分逃离纤维素的表面更困难。在这个理论基础上本文进一步设计了一种具有高水分蒸发率和良好结构稳定性的三维太阳能蒸汽发生装置。该装置是由疏水性的聚丙烯腈(PAN)和聚丙烯腈/氧化石墨烯(GO)组成的双层膜。这种独特的设计通过增加对太阳光的吸收和比表面积来提高水的蒸发率。所制备的双层膜具有良好的水芯吸性能和通量,可以从太阳能蒸汽发生装置的底部向顶部持续供水。通过将PAN/GO表面分别暴露于光功率密度为1、5和10 k W/m2的人工模拟的阳光下,对该装置的太阳能蒸汽产生性能进行了评估。在光功率密度为1 k W/m2时,PAN/GO双层膜的水分蒸发率和蒸汽生成效率分别为2.27 kg/m2h和92.63%。为了进一步提升聚丙烯腈/氧化石墨烯定向多孔双层膜的光热蒸发效果,本文通过调节双层膜的比例及大小,将其形状设计成自然界的蘑菇的伞状结构,使其水蒸发界面从平面变为了曲面,同时减小双层膜下部分PAN段的直径,以便在足够的供水下减少热量的损失。制备了三种角度的伞状多孔膜,探究角度及环境温度对光热水蒸发效果的影响。在光功率密度为1 k W/m2时,聚丙烯腈/氧化石墨烯定向多孔双层膜的水分蒸发率和蒸汽生成效率分别为2.01 kg/m2h和90.8%。
二、纤维素膜、纤维素功能材料及纤维素医用材料的发展(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纤维素膜、纤维素功能材料及纤维素医用材料的发展(论文提纲范文)
(1)生物法制备功能细菌纤维素膜的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生物原位合成法 |
2 生物原位自组装法 |
2.1 培养基功能材料添加法 |
2.1.1 纳米材料添加法 |
2.1.2 高分子材料添加法 |
2.2 基底膜引入法 |
2.3 生物矿化法 |
2.4 自组装细菌纤维膜过程的影响因素 |
3 结 语 |
(2)纳米纤维素序构材料界面力学行为和设计的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引言 |
2 界面氢键行为 |
2.1 纤维素界面氢键的黏滑机制 |
2.2 氢键主导的强韧化机制 |
3 多尺度界面力学 |
3.1 非线性剪滞模型 |
3.2 多尺度断裂力学模型 |
3.3 纳米纤维素湿度界面多尺度力学行为 |
4 界面和序构设计 |
4.1 纤维素取向线 |
4.2 纤维素薄膜 |
4.3 纤维素基大尺寸块材 |
4.4 木基功能材料 |
5 结论与展望 |
利益冲突 |
(3)醋酸纤维素的研究现状及展望(论文提纲范文)
1 醋酸纤维素的应用 |
1.1 水处理领域 |
1.2 生物医药领域 |
1.3 烟嘴过滤领域 |
1.4 纺织面料领域 |
1.5 其他领域 |
2 醋酸纤维素的改性 |
2.1 物理改性 |
2.2 化学改性 |
2.2.1 纳米材料改性 |
2.2.2 水性化改性 |
3结语与展望 |
(4)纤维素基气体吸附与检测材料的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纤维素基气体吸附与检测材料的制备 |
1.1 胺基化改性纤维素基气体吸附与检测材料的制备 |
1.1.1 浸渍法 |
1.1.2 接枝法 |
1.1.3 改性剂 |
1.2 复合型纤维素基气体吸附与检测材料的制备 |
1.3 荧光型纤维素基气体吸附与检测材料的制备 |
1.3.1 比例荧光型 |
1.3.2 碳量子点型 |
2 纤维素基气体吸附与检测材料的应用 |
2.1 胺基化改性纤维素基气体吸附与检测材料的应用 |
2.2 复合型纤维素基气体吸附与检测材料的应用 |
2.3 荧光型纤维素基气体吸附与检测材料的应用 |
3 总结与展望 |
(5)纤维素基有机-无机纳米光催化复合材料制备及其水处理应用的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纤维素基纳米光催化复合材料制备 |
1.1 纳米纤维素基光催化复合材料 |
1.1.1 纤维素纳米纤维 |
1.1.2 纤维素纳米晶 |
1.1.3 细菌纤维素 |
1.2 纤维素膜/纳米光催化复合材料 |
1.3 纤维素气凝胶/纳米光催化复合材料 |
2 纤维素基光催化复合材料的应用 |
2.1 纺织印染废水净化 |
2.2 重金属离子去除 |
2.3 含油废水净化 |
3 结束语 |
(6)废纸基纳米微晶纤维素/水性聚氨酯复合膜的制备及其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纤维素的结构 |
1.2 纳米纤维素的分类及其制备方法 |
1.2.1 纳米微晶纤维素 |
1.2.2 纳米纤丝纤维素 |
1.2.3 细菌纳米纤维素 |
1.3 纳米微晶纤维素的应用 |
1.3.1 纳米微晶纤维素在医学上的应用 |
1.3.2 纳米微晶纤维素在食品科学方面的应用 |
1.3.3 纳米微晶纤维素在水处理领域的应用 |
1.4 废弃物制备纳米微晶纤维素 |
1.5 水性聚氨酯 |
1.6 纳米微晶纤维素/水性聚氨酯的复合材料的应用 |
1.7 研究目的与意义 |
1.8 主要研究内容 |
2 材料的制备及表征方法 |
2.1 实验材料及其仪器设备 |
2.1.1 实验材料 |
2.1.2 实验仪器设备 |
2.2 实验样品的制备 |
2.2.1 纳米微晶纤维素的合成与制备 |
2.2.2 水性聚氨酯的制备 |
2.2.3 浸泡法制备纳米微晶纤维素/水性聚氨酯复合薄膜 |
2.2.4 真空抽滤法制备纳米微晶纤维素/水性聚氨酯复合薄膜 |
2.3 样品的性能测试及表征 |
2.3.1 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分析(FTIR) |
2.3.2 X射线衍射(XRD) |
2.3.3 X射线光电子能谱分析(XPS) |
2.3.4 扫描电子显微镜分析(SEM) |
2.3.5 激光共聚焦显微镜分析(LSCM) |
2.3.6 荧光显微镜分析(FM) |
2.3.7 透射电子显微镜分析(TEM) |
2.3.8 热重分析(TG) |
2.3.9 差示扫描量热分析(DSC) |
2.3.10 耐折度分析 |
2.3.11 拉伸性能分析 |
2.3.12 动态热机械分析(DMA) |
2.3.13 样品透明度的表征 |
2.3.14 透湿性能分析 |
2.3.15 样品耐溶剂性分析 |
3 浸泡法制备纳米微晶纤维素/水性聚氨酯复合薄膜及性能研究 |
3.1 引言 |
3.2 不同浸泡时间复合薄膜的光谱分析 |
3.3 不同浸泡时间复合薄膜的形貌表征 |
3.4 不同浸泡时间复合薄膜的耐折度表征 |
3.5 不同浸泡时间复合薄膜的拉伸性能表征 |
3.6 不同浸泡时间复合薄膜的热性能分析 |
3.7 本章小结 |
4 抽滤法制备纳米微晶纤维素/水性聚氨酯复合薄膜及性能研究 |
4.1 引言 |
4.2 不同水性聚氨酯含量复合薄膜的光谱分析 |
4.3 不同水性聚氨酯含量复合薄膜的热性能分析 |
4.4 不同水性聚氨酯含量复合薄膜的透明度分析 |
4.5 不同水性聚氨酯含量复合薄膜的形貌表征 |
4.6 不同水性聚氨酯含量复合薄膜的动态热机械性能分析 |
4.7 不同水性聚氨酯含量复合薄膜的透湿性分析 |
4.8 不同水性聚氨酯含量复合薄膜的耐溶剂性分析 |
4.9 本章小结 |
5 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期间论文成果及获奖情况 |
(7)竹纤维素的制备及其功能化材料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竹纤维素分离技术 |
1.1 竹溶解浆预水解技术 |
1.2 竹溶解浆蒸煮技术 |
1.3 竹溶解浆漂白技术 |
1.4 漂白化学竹浆精制升级制备竹溶解浆 |
2 竹纤维素溶解体系 |
2.1 衍生化溶剂 |
2.1.1 CS2/NaOH溶剂体系 |
2.1.2 金属络合物溶剂体系 |
2.2 非衍生化溶剂 |
2.2.1 碱/尿素和碱/硫脲溶剂体系 |
2.2.2 NMMO/H2O溶剂体系 |
2.2.3 离子液体溶剂体系 |
2.2.4 LiCl/DMAc溶剂体系 |
3 竹纤维素功能化改性材料 |
3.1 竹纤维素纺织材料 |
3.2 竹纤维素过滤膜材料 |
3.2.1 纤维素微滤/超滤膜 |
3.2.2 纤维素纳滤膜 |
3.3 竹纤维素生物医用材料 |
3.4 竹纤维素光电材料 |
4 存在问题及展望 |
(8)纤维素基活性包装材料的制备及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活性包装 |
1.1.1 除氧活性包装 |
1.1.2 除湿活性包装 |
1.1.3 抗菌活性包装 |
1.1.4 防紫外线活性包装 |
1.1.5 抗氧化性活性包装 |
1.2 可用于食品包装的生物高分子材料 |
1.2.1 淀粉及其衍生物 |
1.2.2 蛋白质 |
1.2.3 聚乳酸和聚羟基脂肪酸基生物聚合物 |
1.2.4 纤维素基生物聚合物 |
1.2.4.1 纤维素 |
1.2.4.2 纤维素衍生物 |
1.3 单宁在活性包装中的应用 |
1.4 论文的研究目的、意义及内容 |
1.4.1 研究目的与意义 |
1.4.2 研究内容 |
第2章 单宁-纤维素纸基材料的结构与性能 |
2.1 实验部分 |
2.1.1 实验原料及试剂 |
2.1.2 实验设备与仪器 |
2.1.3 实验方法 |
2.1.3.1 双醛浆料(DAP)的制备 |
2.1.3.2 DAP中醛基含量的测定 |
2.1.3.3 单宁-纤维素浆(TP)的制备及纸张抄造 |
2.1.3.4 TP中单宁含量的测定 |
2.1.3.5 红外光谱(FT-IR)分析 |
2.1.3.6 热稳定性(TGA)分析 |
2.1.3.7 紫外-可见(UV-Vis)光谱分析 |
2.1.3.8 接触角测定 |
2.1.3.9 抗氧化性能测试 |
2.1.3.10 水蒸汽透过率测试 |
2.1.3.11 纸样的SEM分析 |
2.1.3.12 纸样的抑菌性测试 |
2.1.3.13 纸样的抗张强度测定 |
2.2 结果与讨论 |
2.2.1 单宁纸的制备 |
2.2.2 FT-IR分析 |
2.2.3 单宁、DAP及TP的热稳定性分析 |
2.2.4 DAP和TP的紫外屏蔽性能 |
2.2.5 不同纸样的抗氧化性能测试 |
2.2.6 不同纸样的疏水性分析 |
2.2.7 纸样的水汽阻隔性能 |
2.2.8 纸样的强度性能 |
2.2.9 纸样的SEM分析 |
2.2.10 纸页中的抗菌性 |
2.3 本章小结 |
第3章 再生纤维素-单宁膜的制备及性能研究 |
3.1 实验部分 |
3.1.1 实验原料及所需试剂 |
3.1.2 实验设备 |
3.1.3 实验方法 |
3.1.3.1 棉短绒溶解浆板的预处理 |
3.1.3.2 再生纤维素薄膜(cellulose film,CF)的制备 |
3.1.3.3 双醛纤维素薄膜(dialdehyde cellulose,DACF)的制备 |
3.1.3.4 DACF醛基含量的测定 |
3.1.3.5 单宁-纤维素薄膜(TCF)的制备及薄膜中单宁含量的测定 |
3.1.3.6 红外光谱(FT-IR)分析 |
3.1.3.7 热稳定性(TGA)分析 |
3.1.3.8 紫外-可见光谱分析 |
3.1.3.9 接触角测定 |
3.1.3.10 抗氧化性能测试 |
3.1.3.11 水汽透过率测试 |
3.1.3.12 SEM分析 |
3.1.3.13 机械性能测定 |
3.2 结果与讨论 |
3.2.1 单宁-纤维素膜的制备 |
3.2.2 FT-IR分析 |
3.2.3 TG分析 |
3.2.4 CF、DACF及 TCFs的光学性能分析 |
3.2.5 薄膜的抗氧化性能分析 |
3.2.6 CF、DACF及 TCFs的表面接触角分析 |
3.2.7 CF及 TCFs的水汽阻隔性能 |
3.2.8 CF及 TCFs的机械性能 |
3.2.9 SEM分析 |
3.3 本章小结 |
第4章 木质素-纤维素复合膜的结构与性能 |
4.1 实验部分 |
4.1.1 实验原料及所需试剂 |
4.1.2 实验设备 |
4.1.3 实验方法 |
4.1.3.1 木素-纤维素复合膜(LC)的制备 |
4.1.3.2 复合膜的测试与表征 |
4.2 结果与讨论 |
4.2.1 AL、CF及 LCs的 FTIR分析 |
4.2.2 AL、CF及 LCs的 TG分析 |
4.2.3 CF及LCs的光学性能分析 |
4.2.4 CF及LCs的抗氧化性能分析 |
4.2.5 CF、LC复合膜的疏水性分析 |
4.2.6 CF及LCs的水汽阻隔性 |
4.2.7 CF、LC的 SEM观察 |
4.2.8 CF及LCs的机械性能 |
4.3 本章小结 |
第5章 结论与展望 |
5.1 主要结论 |
5.1.1 单宁对纤维素纸结构及性能的影响 |
5.1.2 单宁对纤维素膜结构及性能的影响 |
5.1.3 碱木素(AL)对纤维素膜结构及性能的影响 |
5.2 论文创新之处 |
5.3 进一步研究工作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在学期间主要科研成果 |
(9)多功能伤口敷料的制备及其止血与抗感染的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符号说明 |
第一章 绪论 |
1.1 引言 |
1.2 细菌感染及治疗 |
1.2.1 细菌耐药性 |
1.2.2 季铵盐抗菌剂 |
1.2.3 光动力疗法 |
1.3 止血材料 |
1.3.1 止血机理 |
1.3.2 止血材料分类 |
1.4 单宁酸及其应用 |
1.5 聚乙二醇及其应用 |
1.6 细菌检测概述 |
1.7 纤维素膜 |
1.7.1 醋酸纤维素膜 |
1.7.2 细菌纤维素膜 |
1.8 课题选题及研究内容 |
1.8.1 课题的研究目的及意义 |
1.8.2 课题研究内容 |
第二章 阳离子光敏剂的设计与合成 |
2.1 引言 |
2.2 实验部分 |
2.2.1 实验试剂及其规格 |
2.2.2 实验仪器及其生产厂家 |
2.2.3 阳离子光敏剂的设计 |
2.2.4 阳离子光敏剂的合成 |
2.3 测试与表征 |
2.3.1 抗菌性能测定 |
2.3.2 脂水分配系数测定 |
2.3.3 单线态氧的检测 |
2.3.4 扫描电子显微镜(SEM)分析 |
2.3.5 细胞毒性分析 |
2.4 结果与讨论 |
2.4.1 光敏剂的设计 |
2.4.2 不同小分子的抗菌效果比较 |
2.4.3 3T-MP-BH的抗菌性能 |
2.4.4 3T-MP-BH抗菌机理的研究 |
2.4.5 3T-MP-BH细胞毒性分析 |
2.5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吸水材料PSGC和胶粘剂TAPEC的制备及其体外研究 |
3.1 引言 |
3.2 实验部分 |
3.2.1 实验试剂及其规格 |
3.2.2 实验仪器及其生产厂家 |
3.2.3 多孔淀粉的制备 |
3.2.4 吸水材料PSGC的制备 |
3.2.5 PEG-CHO的合成 |
3.2.6 胶粘剂TAPEC的制备 |
3.3 测试与表征 |
3.3.1 扫描电子显微镜(SEM)分析 |
3.3.2 PSGC的 BET测试 |
3.3.3 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FTIR)分析 |
3.3.4 X射线衍射分析 |
3.3.5 PSGC的吸水性能测试 |
3.3.6 PSGC体外止血性能测试 |
3.3.7 TAPEC的粘附性能测试 |
3.4 结果与讨论 |
3.4.1 多孔淀粉的制备条件优化 |
3.4.2 多孔淀粉的SEM分析 |
3.4.3 多孔淀粉的XRD分析 |
3.4.4 PSGC的制备条件优化 |
3.4.5 PSGC的 FTIR和 XPS分析 |
3.4.6 PSGC的 BET分析 |
3.4.7 不同材料的吸水性能比较 |
3.4.8 PSGC和 SGC在不同环境下的吸水性能 |
3.4.9 PSGC体外止血性能分析 |
3.4.10 PSGC吸附血小板的SEM分析 |
3.4.11 TAPEC的 FTIR分析 |
3.4.12 不同配比对TAPEC粘附性能的影响 |
3.4.13 TAPEC在不同环境下的粘附性能 |
3.5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双层膜的制备及其性能评估 |
4.1 引言 |
4.2 实验部分 |
4.2.1 实验试剂及其规格 |
4.2.2 实验仪器及其生产厂家 |
4.2.3 检测层BC/MUG的制备 |
4.2.4 防护抑菌层CA/3T-MP-BH的制备 |
4.2.5 双层膜的制备 |
4.3 测试与表征 |
4.3.1 MUG的荧光反应测定 |
4.3.2 扫描电子显微镜(SEM)分析 |
4.3.3 检测层BC/MUG对细菌的响应测定 |
4.3.4 CA/3T-MP-BH的抗菌性能测定 |
4.4 结果与讨论 |
4.4.1 MUG的荧光反应机理研究 |
4.4.2 检测层BC/MUG的 SEM分析 |
4.4.3 检测层BC/MUG对细菌响应的分析 |
4.4.4 CA膜的制备条件优化 |
4.4.5 CA/3T-MP-BH的 SEM分析 |
4.4.6 CA/3T-MP-BH的抗菌性能研究 |
4.4.7 双层膜的SEM分析 |
4.5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多功能伤口敷料的制备与应用 |
5.1 引言 |
5.2 实验部分 |
5.2.1 实验试剂及其规格 |
5.2.2 实验仪器及其生产厂家 |
5.2.3 多功能伤口敷料的制备 |
5.2.4 兔耳动脉出血模型的建立 |
5.2.5 小鼠伤口模型的建立 |
5.2.6 小鼠血清中炎症因子的表达 |
5.3 结果与讨论 |
5.3.1 兔耳动脉止血效果分析 |
5.3.2 小鼠感染伤口的检测及治疗 |
5.3.3 小鼠伤口组织病理学观察 |
5.3.4 小鼠血清中炎症因子的表达 |
5.4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
6.1 全文总结 |
6.2 创新点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10)基于定向多孔膜的改性及其光热转换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光热转换装置 |
1.1.1 体块光热转换装置 |
1.1.2 界面光热转换装置 |
1.2 低温定向-冰模板法制备多孔材料 |
1.3 高分子聚合物低温定向-冰模板法制备多孔膜及结构调节 |
1.4 影响光热转换材料的光热转换效率的因素 |
1.5 本文研究目的与意义 |
2 纤维素冰模板法制备的定向多孔膜及其光热性能的研究 |
2.1 实验部分 |
2.1.1 原料与设备 |
2.1.2 纤维素定向多孔膜的制备 |
2.1.3 纤维素定向多孔膜的表面改性 |
2.1.4 表征测试 |
2.2 结果与讨论 |
2.2.1 纤维素定向多孔膜的形貌 |
2.2.2 纤维素定向多孔膜的物理性能 |
2.2.3 纤维素定向多孔膜的光热性能研究 |
2.3 本章小结 |
3 聚丙烯腈/氧化石墨烯定向多孔膜的制备及其光热性能的研究 |
3.1 实验部分 |
3.1.1 原料与设备 |
3.1.2 聚丙烯腈/氧化石墨烯定向多孔膜的制备 |
3.1.3 表征测试 |
3.2 结果与讨论 |
3.2.1 聚丙烯腈/氧化石墨烯定向多孔膜的形态学 |
3.2.2 水接触角度、芯吸和通量的性能研究 |
3.2.3 聚丙烯腈/氧化石墨烯定向多孔膜的机械性能 |
3.2.4 太阳能水蒸发性能 |
3.2.5 结构和太阳能蒸汽性能稳定性 |
3.2.6 机理分析 |
3.3 本章小结 |
4 聚丙烯腈/氧化石墨烯伞状多孔膜的制备及其光热性能的研究 |
4.1 实验部分 |
4.1.1 原料与设备 |
4.1.2 模具设计 |
4.1.3 聚丙烯腈/氧化石墨烯复合伞状多孔膜的制备 |
4.1.4 测试表征 |
4.2 结果与讨论 |
4.2.1 聚丙烯腈/氧化石墨烯伞状定向多孔膜的形态学 |
4.2.2 聚丙烯腈/氧化石墨烯伞状定向多孔膜的芯吸性能 |
4.2.3 聚丙烯腈/氧化石墨烯伞状定向多孔膜的热稳定性 |
4.2.4 聚丙烯腈/氧化石墨烯伞状定向多孔膜的光热转换性能 |
4.2.5 聚丙烯腈/氧化石墨烯伞状定向多孔膜的光热转换机理分析 |
4.3 本章小结 |
5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本人在攻读学位期间所发表的论文及获奖 |
致谢 |
四、纤维素膜、纤维素功能材料及纤维素医用材料的发展(论文参考文献)
- [1]生物法制备功能细菌纤维素膜的研究进展[J]. 苏嘉洛,王晓,赵航慧妍,车淼. 上海纺织科技, 2021
- [2]纳米纤维素序构材料界面力学行为和设计的研究进展[J]. 宋戎妆,侯远震,何泽洲,夏骏,朱银波,吴恒安.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学报, 2021(10)
- [3]醋酸纤维素的研究现状及展望[J]. 张婧,鲍艳,王莹. 当代化工, 2021(08)
- [4]纤维素基气体吸附与检测材料的研究进展[J]. 井丽敏,董慧,王金霞,丁其军,李霞,韩文佳. 中国造纸, 2021(09)
- [5]纤维素基有机-无机纳米光催化复合材料制备及其水处理应用的研究进展[J]. 张婷婷,许可欣,金梦甜,葛世洁,高国洪,蔡一啸,王华平. 纺织学报, 2021(07)
- [6]废纸基纳米微晶纤维素/水性聚氨酯复合膜的制备及其性能研究[D]. 张欣. 西安理工大学, 2021(01)
- [7]竹纤维素的制备及其功能化材料研究进展[J]. 陈礼辉,曹石林,黄六莲,吴慧,胡会超,刘凯,林珊. 林业工程学报, 2021(04)
- [8]纤维素基活性包装材料的制备及性能研究[D]. 姬云忠. 齐鲁工业大学, 2021(09)
- [9]多功能伤口敷料的制备及其止血与抗感染的性能研究[D]. 杨浩. 广西大学, 2021(12)
- [10]基于定向多孔膜的改性及其光热转换性能研究[D]. 汪林锋. 武汉纺织大学, 202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