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验性急性脊髓损伤脊髓诱发电位的观察

实验性急性脊髓损伤脊髓诱发电位的观察

一、实验性急性脊髓损伤时的脊髓诱发电位观察(论文文献综述)

王雪菲,张军卫[1](2014)在《脊髓损伤实验动物模型评价:诱发电位的应用与研究进展》文中认为背景:随着工业社会的发展和交通的发达,脊髓损伤的发病率也逐年升高。脊髓损伤的辅助检查手段除了影像学以外,神经电生理技术的应用也越来越广泛。其中诱发电位因其准确率高、操作简便应用较多。目的:综述躯体感觉诱发电位及运动诱发电位在兔脊髓损伤中的应用情况。方法:通过检索中国知网、Pub Med数据库,输入"脊髓损伤,诱发电位,动物模型,Spinal cord injury,evoked potential,animal model"等关键词进行检索,最终纳入文章33篇进入结果分析。结果与结论:详细阐述了体感诱发电位与运动诱发电位在动物实验中的操作方法、波形分析、应用价值、影响因素及诱发电位与动物预后功能评价。其中体感诱发电位是反应脊髓后索功能的很好指标,操作简便,对检测患者感觉功能的变化有很好的指导作用。运动诱发电位能为各种脊髓疾病提供敏感而精确的诊断,尤其在患者治疗和康复期间可作为重要的评估手段。而两者连用效果更精确。

姜洪丰[2](2008)在《无骨折脱位型颈脊髓损伤动物模型的实验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无骨折脱位型颈脊髓损伤是指没有骨折或者脱位的颈部创伤导致的急性颈髓损伤,该型损伤临床上并不少见,自1982年Pang等将无放射影像异常脊髓损伤列为一类特殊类型的脊髓损伤以来,对该类脊髓损伤的报道逐年增多,但对该类型脊髓损伤的病理生理机制国内外争论较多,主要由于目前有关无骨折脱位型颈脊髓损伤以临床回顾性分析为主,尚未建立可靠性高、重复性好的脊髓损伤动物模型。研究表明,颈椎的过伸损伤是无骨折脱位型颈脊髓损伤最主要的损伤机制,大部分患者存在椎间盘突出、椎间盘退变、后纵韧带钙化、黄韧带肥厚骨化等致椎管狭窄、颈椎不稳定、颈椎发育异常等基础病变,外伤时引起颈椎后仰过伸,颈椎虽未发生骨折或脱位,但原已存在的退行改变使椎管有效储备间隙减少,颈髓前后受夹,在这种钳夹状态下导致急性脊髓损伤。此种损伤常导致不完全性脊髓损伤,如中央型脊髓损伤、脊髓前部损伤等,严重者可造成完全性脊髓损伤。目前实验所建立的SCI动物模型大致分为急性、亚急性脊髓损伤动物模型、慢性脊髓损伤动物模型、脊髓其他疾病动物模型等。临床SCI的伤情多种多样,损伤机制也十分复杂,因此,无论那种模型都不能完全满足临床上脊髓损伤每个方面的需要。其中,气囊压迫模型对脊髓急性损伤的研究较好,而螺钉或可膨胀材料对脊髓的压迫模型更适合脊髓亚急性性压迫的研究,利用颈椎正常运动产生脊髓的慢性压迫模型,其压迫机制更接近于颈椎病的发病机制,用于研究脊髓慢性压迫较为理想。为此我们首创了一种简便易行的实验模型来模拟无骨折脱位型颈脊髓损伤的病理生理过程,从而为进一步对该型脊髓损伤的基础及临床研究提供条件。本实验通过采用颈椎前后路不同时间段联合压迫的方式建立无骨折脱位型颈脊髓损伤模型。前路经椎体逐渐置入一定深度的螺钉,减小了脊髓前方的储备空间,形成节段性椎管变窄;后方经椎间孔插入导管球囊、膨胀后形成急性后路压迫,模拟后伸时黄韧带等的钳夹机制,两个方向均对脊髓的同一水平造成压迫。造模后动物采用Tarlov运动功能评分改良方法对其行为进行评分,造模过程以皮层诱发电位/肌电图仪监测皮质体感诱发电位,行CT和MRI检查观察脊髓受压情况,实验动物脊髓组织HE、Nissls染色后进行光镜观察,超薄切片铀铅染色后透射电镜观察。本实验结果表明,该模型更接近临床实际,且操作简单,重复性好,是一种较为理想的无骨折脱位型颈脊髓损伤动物模型,为进一步对该型脊髓损伤的基础及临床研究提供了条件。

康健[3](2014)在《前列地尔对海水浸泡脊髓开放性损伤保护作用的实验研究》文中提出目的:1.建立大鼠海水浸泡脊髓开放性损伤的动物模型,观察海水浸泡对脊髓开放性损伤大鼠早期神经功能及脊髓病理改变的影响,以评价模型的可靠性。2.通过观察大鼠运动功能及运动诱发电位(MEP)的长期变化以及脊髓血流在一段时间内的改变,研究海水浸泡对脊髓开放性损伤大鼠脊髓功能的长期影响和对脊髓局部血流变化的作用,探讨早期应用Lipo PGE1静脉注射治疗对神经功能及脊髓血流的保护和改善作用。3.通过对伤段脊髓标本神经细胞凋亡指数以及凋亡相关蛋白Bcl-2、Bax表达情况的测定,研究海水浸泡对脊髓损伤后神经细胞凋亡的影响及其机制,探讨早期应用Lipo PGE1静脉注射治疗的抗凋亡作用。方法:1.第一部分实验成年健康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A组(假手术组)、B组(脊髓开放性损伤组)、C组(脊髓开放性损伤+生理盐水浸泡30min组)、D组(脊髓开放性损伤+生理盐水浸泡60min组)、E组(脊髓开放性损伤+海水浸泡30min组)和F组(脊髓开放性损伤+海水浸泡60min组)共六组。采用改良Allen’s重物坠落打击的方法造成大鼠SCI,各组分别于实验前及干预后3h、6h、12h、24h、72h六个时间点进行神经功能(BBB运动功能评分、Rivlin斜板试验)检测,并取伤段脊髓标本大体及HE染色显微镜下观察组织形态及病理学变化。2.第二部分实验SD大鼠随机分为Sham组、SCI组、海水浸泡(SW)组及LipoPGE1组共四组。各组分别于术前、24h、72h、1w、2w、4w、8w七个时间点采用BBB评分、Rivlin斜板试验比较各组行为学之间差异;于损伤前、浸泡后0h、24h、72h、1w、2w、4w、8w进行MEP检测,观察潜伏期和波幅变化情况;于损伤前、损伤后0h、浸泡后0h、1h、2h、3h、6h、12h、24h、72h利用激光散斑衬比成像(LASCI)系统观察脊髓背侧血管血流变化情况。3.第三部分实验SD大鼠依旧随机分为Sham组、SCI组、SW组及Lipo PGE1组共四组。分别于干预后3h、6h、12h、24h、72h、1w六个时间点用TUNEL法检测脊髓神经细胞凋亡情况,免疫组化SABC法检测Bc1-2、Bax蛋白的表达。结果:1. SCI后各组大鼠BBB评分和Rivlin斜板试验功能角度值均显着下降,在72h之前各时间点E、F组与B、C、D组相比并未见明显差异,然而,在72h时间点,E、F组已明显低于B、C、D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并且F组显着低于E组,相比之下,B、C、D组在BBB评分和Rivlin斜板试验功能角度值并未见明显差异;SCI后各组均出现脊髓水肿、出血、炎症及坏死等病理损害,单纯SCI组的上述病理损害在12h达到高峰,而海水浸泡组在3h、6h时病理损害相对较轻,但在12h、24h及72h时观察发现脊髓组织水肿、出血、炎症及坏死等病理损害迅速加剧,且在程度上已明显重于单纯脊髓损伤组及生理盐水浸泡组,并且浸泡60min较30min病理改变程度为重,而生理盐水浸泡组各时间点观察与单纯脊髓损伤组无明显差异。2. SCI后各组大鼠BBB评分和Rivlin斜板试验功能角度值均显着下降,其后均有所恢复,但观察至8w与术前相比仍显着低下,SCI各组大鼠在24h时BBB评分和Rivlin斜板试验功能角度值未见显着差异,而72h8w的各时间点SW组均显着低于SCI组,Lipo PGE1组均显着高于SW组及SCI组;SCI后MEP信号均消失,24h时可以再次记录到MEP信号,主要表现为潜伏期的延长,波幅的下降,其后各组均有所恢复,各组观察至8w其潜伏期和波幅均未能恢复至伤前水平,SCI各组大鼠在24h时潜伏期及波幅无明显差异,72h8w的各时间点SW组与SCI组相比潜伏期均显着延长、波幅显着下降,而Lipo PGE1组潜伏期均较SW组及SCI组显着缩短,而波幅均显着增加;各组大鼠SCI后即刻血流速度均显着下降,且各组间无明显差异,然后,SW组和Lipo PGE1组按实验要求进行海水浸泡及给药,两组血流速度在浸泡结束后进一步下降,两组间血流速度无明显差异,而此时SCI组血流速度则略有恢复,且已明显高于上述两组,1h、2h时各组血流速度均有所恢复,1h时三组间血流速度间均具有显着差异,SCI组>Lipo PGE1组>SW组,至2h时Lipo PGE1组的血流速度仅略低于SCI组,两者已无明显差异,但SW组改善缓慢,已显着低于上述两组,然而3h时各组血流速度再次下降,6h时SCI组及SW组血流速度继续小幅下降,而LipoPGE1组则明显改善,且已明显高于SCI组,三组间已有显着差异, Lipo PGE1组>SCI组>SW组,此后三组血流速度均继续恢复,观察至72h各组均未能恢复至损伤前水平。3.各组大鼠脊髓在SCI后3h开始凋亡细胞均显着增加,并呈现上升趋势,各组凋亡指数(AI)均在24h达到最高,随后开始下降,至1w仍可检出较多的凋亡细胞(SW组>SCI组>Lipo PGE1组),在3h、6h时SW组和Lipo PGE1组AI无明显差异,并且均显着低于SCI组,而在其后的各时间点SW组则显着高于Lipo PGE1组和SCI组,且Lipo PGE1组显着低于SCI组;SCI后各组3h开始Bcl-2、Bax表达均显着增加,并呈现上升趋势,各组Bcl-2表达均在24h达到最高,而Bax表达均在12h达到高峰,随后均开始下降,至1w均仍有较高表达,SW组Bcl-2表达在各时间点均显着低于SCI组,而Bax的表达则比较特殊,在3h和6h时显着低于SCI组,而在其后的各时间点均显着高于SCI组;Lipo PGE1组在各时间点Bcl-2表达均显着高于SW组和SCI组,而Bax表达则均低于上述两组。结论:1.海水浸泡脊髓开放性损伤大鼠模型稳定、可靠;海水浸泡可以使脊髓开放性损伤大鼠的神经功能恶化,并且浸泡时间越长影响越大;海水浸泡早期可以推迟并减轻损伤段脊髓水肿、出血、炎症及坏死等病理损害表现,但最终作用是使上述病理损害重于单纯损伤段脊髓。2.无论是行为学观察还是神经电生理检测均证实海水浸泡可以对脊髓开放性损伤后的神经功能造成长期的影响,不利于其恢复;SCI后脊髓血流速度会显着降低,海水浸泡可以使损伤后的血流速度进一步减慢并延长其恢复时间;早期应用LipoPGE1静脉注射治疗可以改善海水浸泡脊髓开放性损伤后的神经功能及血流速度,并促进它们的恢复。3.海水浸泡可以使脊髓开放性损伤后神经细胞凋亡相关蛋白Bcl-2及Bax的表达上调,但是与单纯损伤大鼠相比,Bcl-2的表达较少,而Bax表达却明显较多,从而促进了神经细胞的凋亡;早期应用Lipo PGE1静脉注射治疗可以上调Bcl-2的表达、下调Bax的表达,从而起到抑制神经细胞凋亡的作用。

洪丽莉[4](2008)在《脊髓损伤模型大鼠的胃肠动力障碍及其电针调整作用的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1研究脊髓损伤后大鼠的胃肠动力的改变,初步探讨脊髓损伤后胃肠动力障碍的可能的发病机理。2通过检测电针足三里前后胃内核素残留率、小肠推进率以及脑肠肽、脑肠肽受体、NOS等的改变,了解电针对脊髓损伤后胃肠动力障碍的调整作用,推断电针作用的可能途径和机制。方法:1脊髓损伤模型建立:用WD法建立脊髓损伤模型,采用BBB评分法,选择BBB评分0分的大鼠为造模成功。2大鼠的运动能力评定:采用改良后CBS法进行动物运动行为评分,观察指标包括开放空间运动能力、脚趾伸展、触地反射、回缩反射、翻正反射、斜板试验。并且对大鼠双后肢的运动功能观察,采用BBB评分。3分组:随机分正常对照组、模型对照组、非经非穴组、电针治疗组和莫沙比利治疗组。①正常对照组:对正常的大鼠,每日固定30 min,但不行电针刺,连续14天。②模型对照组:对脊髓损伤模型大鼠,每日固定30min,但不行电针刺,连续14天。③非经非穴组:对脊髓损伤模型大鼠,每日电针治疗(选“足三里”穴旁0.5 cm处,频率、强度同(3)组)30 min,连续14天。④电针治疗组:对脊髓损伤模型大鼠,每日电针足三里治疗30min,连续14天。(穴位选双侧足阳明胃经上的“足三里”穴)。⑤莫沙比利治疗组:对脊髓损伤模型大鼠,每日给予莫沙比利灌胃,连续14天。4取穴和针刺方法:“足三里”穴,根据中国针灸学会实验针灸研究会指定的“动物针灸穴位图谱”选取双侧足三里穴(在大鼠膝关节后外侧,腓骨小头下约5mm处)。大鼠清醒固定,各电针组动物均在造模成功后一周开始针刺,足三里穴直刺7mm,连接胃肠促动型医用数码电针治疗仪,参数选为:连续波,电针频率为3Hz,强度为2-3mA,针刺30min,每天1次。5胃排空和小肠推进比的检测:各组大鼠于造模后第7天和第21天时,随机抽取10只大鼠,每组灌服混有99m碍-二乙三胺五乙酸(99mTc-DTPA)0.05毫居(mCi)/10g和少量亚甲兰的营养性半固体糊标准餐20ml/kg,胃内核素残留率(%)=(胃内核素残留值/基准值)×100%,小肠推进比(%)=(幽门括约肌至色素前端的距离(cm)/幽门括约肌至回盲部的距离(cm))×100%。6脊髓组织病理观察:于造模后第1,7天,正常组和造模组随机抽取3只大鼠处死,以T12为中心取长约1.0cm脊髓,以4%多聚甲醛固定24小时后,常规石蜡包埋,连续切片,片厚5μm,备用,行HE染色,观察脊髓组织形态学变化。7胃动素、胃泌素、血管活性肠肽和生长抑素的测定:采用放射免疫分析法,血浆、血清及组织标本在测定前混匀,4℃1500转/min离心15分钟,取上清液测定胃动素、胃泌素、血管活性肠肽和生长抑素的含量。8一氧化氮合酶的检测:于造模后第3周,大鼠处死,取1cm胃窦和十二指肠组织,于4.0%多聚甲醛中固定,包埋,切片,用免疫组织化学技术检测胃肠组织iNOS蛋白的表达,采用SABC(Strept Avidin-Biotin Complex,链霉素抗生物素蛋白-过氧化物酶)法检测;并用RT-PCR测定胃窦和小肠组织iNOS mRNA的表达。9 MTLRmRNA和SSR mRNA表达:采用RT-PCR测定MTLR mRNA和SSRmRNA表达,用多媒体凝胶成像分析系统计算各样本PCR产物的光密度值。计算各样本MTL-R1A mRNA及SSTR2 mRNA与内参β-actin mRNA PCR产物的积分光密度比值,比值的高低反映了MTL-R1A mRNA及SSTR2 mRNA在样本中表达量的多少。结果:1脊髓损伤后不同时间各组大鼠CBS评分结果:正常组的大鼠脊髓神经的运动功能正常,模型组大鼠双后肢软瘫,肌张力低,损伤平面以下各种反射不同程度的减弱或消失,第造模后第7天和第21天,CBS评分与正常组比较有非常显着性降低,P<0.01。2大鼠胃内残留率和小肠推进比:实验1周后,即造模后,脊髓损伤模型各组,与正常组相比胃内残留率和小肠推进比均有显着差异(P<0.01);经过电针治疗后,即实验3周后,模型组胃内残留率仍比正常组明显增加(P<0.01),而电针组明显低于模型组(P<0.01);3周后,小肠推进比模型组较正常组仍明显减少(P<0.01),而电针组明显高于模型组(P<0.01);电针组在电针治疗前后胃内残留率和小肠推进比有显着差异(P<0.01)。3脊髓组织形态学变化:正常组术后24h脊髓HE染色结果正常;而模型组损伤后24h:HE染色可见损伤区及邻近区域脊髓组织丧失正常的结构,有明显的组织破坏、坏死、空泡形成。灰、白质内明显可见大量、弥散的红细胞。损伤后1周:损伤区及邻近区域脊髓丧失正常结构,灰、白质内可见到脊髓液化坏死,形成空泡,灰、白质内出血消失。同时有大量的炎性细胞及巨噬细胞浸润,排列紊乱,神经元极少见到。4胃动素、胃泌素、血管活性肠肽和生长抑素的测定结果:①脊髓损伤可使大鼠血液及组织中的MTL含量降低;电针组可使大鼠血液和胃窦组织和十二指肠组织中MTL含量明显上升,作用与西药组的作用相当。②脊髓损伤可使大鼠血液及胃窦和十二指肠组织中的GAS含量明显降低,而电针组可明显增加血液中的GAS含量,而对胃窦和十二指肠组织中的GAS含量变化作用不明显。③脊髓损伤可使大鼠血液及胃肠组织中的VIP含量升高。电针足三里能降低血液及胃窦组织中VIP含量,对十二指肠中VIP含量增高作用不明显;与莫沙比利相比较,电针足三里对胃窦组织的作用优于莫沙比利。④脊髓损伤后大鼠血液及组织中的SS含量升高。电针足三里能降低血液及胃窦和十二指肠组织中SS含量,作用相当于莫沙比利。5脊髓损伤大鼠NOS的改变和电针的调整作用:①iNOS在胃和小肠组织中的表达:在正常组中,iNOS在胃黏膜上皮细胞浆中少量表达,而在模型组和穴旁组中,iNOS在胃黏膜的表达较正常明显增加(P<0.01),治疗后,电针组和西药组明显减少(P<0.01);模型组和穴旁组与正常组比较iNOS表达明显增加(P<0.01),经过治疗,电针组iNOS表达有所改善,明显减少,与模型组比较有显着差异,而西药组与正常组比较未见明显差异。②胃和肠组织iNOS mRNA:胃和肠组织中,模型组iNOS mRNA的表达增加(P<0.05);电针组与模型组和穴旁组相比较,iNOS mRNA的表达显着减少(P<0.01)。6脊髓损伤大鼠胃窦MTL-R1A mRNA及结肠SSTR2 mRNA表达的改变和电针的调整作用:MTL-R1A mRNA中,模型组的光密度积分比值明显降低,与正常组比较,有非常显着性差异(P<0.01);电针组及西药组与模型组比较,平均光密度积分比值均升高,有非常显着性差异(P<0.01)。SSTR2 mRNA中,模型组的平均光密度比值明显升高,与正常组比较,有非常显着性差异(P<0.01);电针组与模型组比较,比值降低,有非常显着性差异(P<0.01)。结果表明,脊髓损伤后大鼠MTL-R1A mRNA表达下调,电针足三里上调MTL-R1A mRNA表达,作用相当于莫沙比利;脊髓损伤后大鼠SSTR2 mRNA表达增加,电针足三里下调SSTR2 mRNA表达,作用优于莫沙比利。结论1根据改良的WD方法建立脊髓损伤大鼠模型,模型组造模后第7、21天改良的CBS评分与正常组有明显差异,组织学观察符合临床脊髓损伤患者的病理变化,证实建立的SD大鼠脊髓损伤模型是成功的。2脊髓损伤大鼠存在胃肠动力障碍,本实验中主要表现为胃排空和小肠推进运动功能的下降,因此,脊髓损伤后胃肠的动力下降;电针足三里可以改善胃肠的排空率,促进胃肠的运动,因此,电针足三里对胃肠动力有促进的作用。3脊髓损伤大鼠存在胃肠激素的紊乱和电针的调整作用:①血浆和组织中MTL的下降可能是造成脊髓损伤后胃肠运动功能障碍的原因之一,MTL主要通过内分泌和局部神经分泌的方式影响脊髓损伤后的胃肠运动。电针足三里可以通过升高血液和组织中的MTL,促进胃肠动力。②血浆和胃肠组织中GAS的下降可能是脊髓损伤后胃肠功能障碍的发病机制之一,GAS既可以内分泌的方式,也可以局部神经分泌的方式影响脊髓损伤后胃肠动力。电针足三里可以通过升高血液中的GAS,以内分泌的方式促进脊髓损伤后胃肠动力。③血浆和组织中VIP的升高可能是引起脊髓损伤后胃肠运动功能障碍的原因之一,电针足三里对VIP的调整不仅以内分泌的形式起作用,其胃窦组织中VIP含量也下降,因而电针足三里以血液循环和胃窦组织局部分泌的方式影响脊髓损伤后的胃肠动力。④血浆和组织中SS的升高可能是脊髓损伤后胃肠功能障碍发病机制之一,电针足三里后,可能通过降低抑制性脑肠肽SS的释放,以血液循环和局部分泌的形式调整胃肠动力的紊乱。4脊髓损伤后胃肠动力障碍的发生可能与局部组织中脑肠肽受体mRNA的表达水平有关,当对胃肠平滑肌细胞有兴奋效应的脑肠肽受体的mRNA表达水平下降,或对胃肠平滑肌细胞有抑制效应的脑肠肽受体的mRNA表达水平上升时,则可能会出现胃肠动力障碍,MTL-R1A、SSTR2的基因表达异常可能参与了SCI后的胃肠动力下降的发病;电针足三里对脊髓损伤后胃肠动力障碍的影响可能通过受体的调节方式来实现,通过上调MTL-R1A、下调SSTR2的基因表达,来调节胃肠运动,达到促进胃肠动力的作用。5 NO能神经可能参与了脊髓损伤后胃肠动力障碍的发病机制,脊髓损伤后可能通过iNOS蛋白和基因水平的上调导致胃肠动力障碍;而针刺足三里治疗脊髓损伤后胃肠动力障碍的机制可能与降低NO能神经兴奋性有关,针刺足三里在胃肠动力障碍的状态下,可以下调iNOS蛋白水平和基因的表达,进而促进胃肠动力;以上可能通过调节神经递质NO的释放来实现。

张鹏[5](2017)在《芸香苷抑制脊髓损伤大鼠炎症反应及相关机制的实验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在改良ALLEN法建立的大鼠脊髓损伤动物模型上,检测芸香苷是否能促进脊髓损伤后大鼠的神经功能恢复,改善脊髓损伤后炎症因子浸润,减轻炎症反应,并检测芸香苷对脊髓损伤后PI3K/AKT信号通路的影响,来探讨芸香苷发挥脊髓损伤后神经保护作用的作用机制。方法:1.动物模型和分组:120只雄性成年SD大鼠,随机分成4组,每组30只。假手术组(CON组):切除椎板,不损伤脊髓,注射1ml的DMSO;脊髓损伤组(SCI组):根据ALLEN法建立脊髓损伤大鼠模型(T10节段),注射1ml的DMSO;甲强龙治疗组(MP组):脊髓损伤同SCI组,腹腔内注射甲强龙30mg/kg;芸香苷治疗组(RT100组):脊髓损伤SCI组,腹腔内注射芸香苷100mg/kg。2.每组10只大鼠,在脊髓损伤后的第1、2、3周,采用体感诱发电位对大鼠脊髓功能进行客观检测,观察指标选用潜伏期和波幅。在脊髓损伤后的第1、7、14、21、28天,采用BBB评分、斜坡实验和改良Tarlov评分等行为学方法评价大鼠后肢运动功能和身体平衡能力。3.取材:在大鼠脊髓损伤后24小时处死动物,每组5只大鼠取新鲜脊髓用于含水量检测;每组5只大鼠取新鲜脊髓用于ELISA、明胶酶谱法和光谱分析法;每组5只大鼠取新鲜脊髓用Western Blot实验;每组5只大鼠经心脏灌注4%多聚甲醛内固定后取脊髓,放在相同固定液再固定24小时后,石蜡包埋切片用于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和HE染色。4.采用免疫组化染色法测定脊髓组织中IL-1β、TNF-α、MCP-1、IL-10、TGF-β、GFAP、IBA-1、Bax、Bcl-2的表达,采用HE染色观察脊髓组织形态和病理表现。5.采用Hsu公式测定脊髓损伤后脊髓组织含水量,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测定脊髓组织中MIP-2的含量,明胶酶谱法测定脊髓组织中MMP-9的含量,光谱分析法测定IKKβ激酶活性。6.采用Western blot法检测脊髓组织中的P-AKT、NF-κB P65、Bax、Bcl-2的表达。结果:1.体感诱发电位结果:SCI组在第1、2、3周的SEP潜伏期与CON组比较明显延长,SEP的波幅均明显下降;与SCI组相比,MP组和RT100组在第1、2、3周潜伏期均呈现不同程度的缩短,波幅均呈现不同程度的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BBB、斜坡实验、改良Tarlov功能评分的结果:在脊髓损伤后的每个检测时间点,SCI组大鼠的评分均明显低于CON组;与SCI组相比,MP组和RT100组大鼠的评分虽然在第1和第7天无明显差异,但在第14、21、28天均明显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脊髓含水量的结果:与CON组相比,SCI组的含水量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SCI组相比,RT100组脊髓含水量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MP组和RT100组相比,治疗效果相当,在脊髓组织含水量上没有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4.HE染色结果:与CON组相比,SCI组中的神经元细胞数量明显减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SCI组相比,MP组和RT100组神经元细胞数目减少受到抑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MP组和RT100组相比,在抑制神经元数目减少方面,效果相当,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5.免疫组化染色炎症因子表达的结果:与CON组相比,SCI组中的IL-1β、TNF-α、MCP-1水平显着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SCI组相比,RT100组和MP组IL-1β、TNF-α、MCP-1表达水平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CON组相比,SCI组中的IL-10、TGF-β水平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SCI组相比,RT100组和MP组中IL-10、TGF-β表达水平明显增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6.ELISA检测MIP-2含量的结果:与CON组相比,SCI组中MIP-2的水平明显增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SCI组相比,MP组和RT100组中MIP-2水平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MP组和RT100组中MIP-2表达水平没有明显差异(p>0.05)。7.明胶酶谱法测定MMP-9活性的结果:SCI组和CON组相比,MMP-9的活性和生成量都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SCI组相比,MP组和RT100组中MMP-9的生成量和活性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MP组和RT100组相比,脊髓组织中MMP-9的活性和生成量没有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8.免疫组化染色检测GFAP和IBA-1表达的结果:SCI组与CON组相比,GFAP、IBA-1表达水平明显增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SCI组相比,RT100组和MP组GFAP和IBA-1表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9.光谱分析检测IKKβ激酶活性结果:在CON组中,脊髓组织的IKKβ激酶活性较低,SCI组相比CON组中IKKβ激酶活性明显增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MP组和RT100组IKKβ激酶活性相比SCI组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MP组和RT100组相比在抑制IKKβ激酶活性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10.免疫组化染色和Western blot检测Bax和Bcl-2表达的结果:SCI组与CON组相比,Bax表达水平明显增高,而Bcl-2表达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SCI组相比,RT100组和MP组Bax的表达降低,Bcl-2的表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RT100组和MP组相比,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11.Western blot p-Akt和NF-κB P65表达的结果:CON组中p-Akt、NF-κB P65蛋白的表达较少,SCI组和CON组相比,p-Akt、NF-κB P65蛋白表达明显增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SCI组相比,药物治疗组在p-Akt、NF-κB P65蛋白的生成量上都有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RT100组和MP组能够调节p-Akt、NF-κB P65蛋白的表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MP组和RT100组在表达p-Akt、NF-κB P65蛋白方面无显着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芸香苷能够缩短脊髓损伤大鼠SEP潜伏期,增加波幅,改善脊髓损伤后大鼠的后肢运动能力和身体平衡能力,对脊髓损伤后大鼠的神经功能有保护作用。2.芸香苷能够减轻脊髓损伤后的组织水肿,减少神经元细胞的损伤,抑制促炎因子IL-1β和TNF-α的表达,减少趋化因子MCP-1、MIP-2和MMP-9的产生,促进抗炎因子IL-10和TGF-β因子的表达,抑制星形胶质细胞和小胶质细胞的激活,减轻炎症反应。3.芸香苷能够抑制脊髓损伤后PI3K/AKT信号通路,降低IKKβ激酶活性,减少p-Akt和NF-κB P65蛋白的表达,下调Bax的表达,上调Bcl-2的表达,降低Bax/Bcl-2的比例,抑制细胞凋亡。芸香苷可能是通过PI3K/AKT实现对脊髓损伤大鼠的神经保护作用。

任周梁[6](2019)在《Gal-3在大鼠急性脊髓损伤炎症反应中的作用及调控机制研究》文中认为目的:阐明半乳糖凝集素3(Gal-3)在大鼠急性脊髓损伤(SCI)炎症反应中的作用及调控机制。方法:第一部分:Gal-3在大鼠急性脊髓损伤模型中的表达及作用研究(体内实验);(1)12只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和SCI组(每组n=6)。Allen’s法打击脊髓造模,术后24h对大鼠进行眼眶静脉采血。分别于24h、48h和72h对各组大鼠进行BBB评分,然后被处死取损伤处脊髓组织进行含水量测定和苏木精-伊红(HE)染色,采用取血样进行酶联免疫吸附实验(ELISA),检测p65、TNF-α、IL-1β、IL-6、MDA、SOD、CAT以及GSH-PX的表达水平。使用实时荧光定量PCR(RT-qPCR)测定Gal-3 mRNA的表达。(2)18只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SCI组和SCI+GB1107组(每组n=6),重复上述实验过程。第二部分:Gal-3促进大鼠急性脊髓损伤炎症反应的可能机制研究(体内实验);(1)12只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和SCI组(每组n=6),术后24h处死大鼠、脊髓组织取样用于基因芯片技术,筛选Gal-3在SCI模型中的调控靶点。(2)12只雄性SD大鼠建立脊髓损伤模型,随机分为阴性对照组和Gal-3干预组(每组n=6),蛋白质免疫印迹法(Western blot)检测Gal-3、TXNIP和NLRP3蛋白的表达。(3)18只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SCI组和SCI+GB1107组,Western blot检测Gal-3、TXNIP和NLRP3蛋白的表达。第三部分:Gal-3通过ROS/TXNIP/NLRP3信号通路促进脊髓损伤后神经炎症反应的研究(体外实验);(1)LPS诱导PC12细胞构建体外神经炎症模型,48h后收集PC12细胞,随机分为对照组、LPS组和LPS+si-Gal-3组,使用Western blot法检测Gal-3、硫氧还蛋白互作蛋白(TXNIP)和NOD样受体家族蛋白3(NLRP3)的表达,ELISA法检测细胞中ROS、MDA、SOD、CAT、GSH-PX以及IL-1β的水平,免疫荧光染色显示Gal-3的表达。(2)确定活性氧自由基(ROS)抑制剂调控Gal-3对氧化应激的作用,随机分为对照组、LPS组、LPS+si-Gal-3转染组和LPS+si-Gal-3+H2O2组,LPS+ROS抑制剂以及LPS+ROS抑制剂+Gal-3组,ELISA法检测各组细胞中ROS、MDA、SOD、CAT、GSH-PX以及IL-1β的表达水平,Western blot检测TXNIP和NLRP3蛋白的表达。(3)明确TXNIP/NLRP3在Gal-3促神经炎症中的作用:将PC12细胞随机分为6组,分别为对照组、LPS组、LPS+si-TXNIP组、LPS+si-TXNIP+Gal-3组、LPS+si-NLRP3组以及LPS+si-NLRP3+Gal-3组,ELISA法检测各组IL-β的表达水平,Western blot分别检测TXNIP和NLRP3蛋白的表达。结果:第一部分(1)SCI组各时间点的BBB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SCI+GB1107组各时间点的BBB评分明显高于SCI组(P<0.05);(2)SCI组组织含水量明显高于对照组,SCI+GB1107组明显高于SCI组(P<0.05);(3)对照组脊髓组织完整,细胞形态正常,胞核和胞质染色清晰,而SCI组打击部位出现组织坏死、细胞变性、水肿、结构紊乱,伴有不同程度的出血及中性粒细胞浸润为主要表现,SCI+GB1107组脊髓损伤情况明显缓解,组织坏死、细胞变性、水肿、出血及等情况均有改善;(4)与对照组相比,SCI组大鼠血清p65、TNF-α、IL-1β、IL-6和MDA水平明显增加,SOD,CAT、GSH-PX活性明显降低;与SCI组相比,SCI+GB1107组大鼠血清p65、TNF-α、IL-1β、IL-6和MDA水平明显降低,SOD,CAT、GSH-PX活性明显增加(P<0.05);(5)与对照组相比,SCI组大鼠脊髓组织中Gal-3 mRNA表达水平明显增加;与SCI组相比,SCI+GB1107组大鼠脊髓组织中Gal-3 mRNA表达水平明显降低(P<0.05)。第二部分:(1)与对照组相比,SCI组中差异最大的有8个基因上调,7个基因下调;GO分析生物学过程共涉及8种。PPI分析差异表达基因总共23个节点,共有七种配对关系,信号通路主要集中在NLRP3和TXNIP蛋白。(2)与对照组相比,Gal-3干预组Gal-3、TXNIP以及NLPR3蛋白明显高于阴性对照组;与SCI组相比,SCI+GB1107组中Gal-3、TXNIP以及NLPR3蛋白表达明显降低(P<0.05)。第三部分:(1)与LPS组相比,LPS+si-Gal-3转染组IL-1β、MDA、ROS表达水平明显降低,SOD、CAT以及GSH-PX的水平明显升高(P<0.05);(2)LPS+ROS抑制剂+Gal-3组表达水平明显高于LPS+ROS抑制剂组(P<0.05);(3)Gal-3的过表达诱导TXNIP/NLRP3蛋白表达,并增加IL-1β水平。结论:体内SCI模型中,Gal-3表达上调,抑制Gal-3表达可减弱脊髓损伤后神经炎症反应。体外诱导PC12模型中,抑制Gal-3的表达可减弱损伤后神经炎症和ROS的产生;ROS可调控Gal-3对氧化应激的作用。总之,Gal-3通过激活ROS/TXNIP/NLRP3信号通路促进SCI后的神经炎症反应;Gal-3可能是SCI的一种潜在治疗策略。

侯勇[7](2004)在《诱发电位在实验性急性脊髓损伤中的应用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随着社会的进步,经济的发展,脊柱脊髓损伤越来越多,但对于脊髓损伤的诊治却存在较多争议问题,例如如何判断脊髓损伤的程度,采取保守治疗还是手术治疗,如何判断预后等。关于脊髓损伤的手术治疗,长期以来认识也不统一,争论的焦点是要不要进行手术治疗、进行何种手术治疗、手术时机的选择等。诱发电位(EvokedPontentials, EPs)技术的出现和发展,可望成为解决这些问题的钥匙。本研究通过观察体感诱发电位(Somatosensory Evoked Pontentials,SEP)及经颅磁刺激运动诱发电位(Transcranial Magnetic StimulationMotor Evoked Pontentials, TMS-MEP)在实验性急性脊髓损伤中的变化规律探讨其应用价值,同时研究不同时间解除脊髓压迫对脊髓恢复的影响。 方法:在动物实验中,将日本大耳兔32只随机分为4组,每组8只。3%戊巴比妥钠耳缘静脉麻醉(1ml/kg)。A组为对照组,麻醉后仅手术行椎板切除,不造成脊髓损伤。B、C、D组为实验组(脊髓损伤组),分别于麻醉后手术打开椎管显露脊髓,用自制脊髓压迫装置,使40g压迫杆压迫于脊髓造成脊髓压迫伤。B组持续压迫5分钟去除致压物,C组持续压迫15分钟去除致压物,D组持续压迫30分钟再去除致压物。造成不完全性脊髓损伤动物模型。实验中首先观察对照组动物在不同刺激强度下MEP的变化规律,以确定最佳刺激强度;而且观察90分钟麻醉时间内以及手术前后SEP、MEP的变化,以排除麻醉和手术对实验结果的影

王莉[8](2016)在《缺血再灌注致脊髓神经元损伤特点及其致瘫机制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脊髓损伤(Spinal cord injury,SCI)后运动功能损害与康复是当今广大神经科学研究者亟待解决的重大课题之一。脊髓是躯体和四肢反射活动的低级中枢,它通过接受神经通路的上行、下行信息并予以整合、编码,以及神经元之间的突触、纤维联系及神经递质的相互作用而完成运动和姿势的维持。因此,脊髓损伤所致截瘫与运动神经元对传入、传出信息的加工、处理、编码及整合作用异常直接相关。虽然目前有诸如手术、细胞移植和电子工程等策略来帮助脊髓损伤截瘫患者恢复运动功能,但总体而言其疗效甚微。这可能与目前我们对运动神经元在脊髓损伤后,信息编码的变化规律及其反馈调控机制改变缺乏了解有关。研究表明,脊髓损伤后的病理改变特征是“急性、进行性、中央型变性坏死”,这提示脊髓损伤后灰质的损伤早于白质。而灰质是神经元所在区域,那么不同类型神经元对损伤因素的反应是否具有差异,目前尚不十分清楚。神经元根据功能可分为感觉神经元、中间神经元和运动神经元,其中运动神经元和中间神经元与脊髓运动功能直接关联。脊髓作为初级运动中枢,在接受了高级中枢发出的运动指令后,运动神经元会产生动作电位,将运动指令以电信息编码的方式传递给下行通路,同时在该过程中释放神经递质,传递化学信息。为保证运动指令执行的准确和适度性,运动神经元的活动要受到中间神经元的调控,其中脊髓运动神经元特异性地接受一种特殊类型中间神经元闰绍细胞(Renshaw cell,RC)的抑制性输入,形成回返抑制通路。当运动神经元兴奋时,传出冲动沿其轴突外传,同时又经轴突侧支兴奋闰绍细胞,闰绍细胞则反过来抑制运动神经元,从而使运动神经元不会无限制地兴奋。如果闰绍细胞和运动神经元对损伤因素易感性有差异,那么闰绍细胞和运动神经元的电活动会发生什么样的改变,尤其当闰绍细胞功能受损时是否会影响其对运动神经元的抑制作用,使运动神经元处于“去抑制”状态,从而造成运动神经元放电特征及其整合功能的改变,目前尚不清楚。既往关于脊髓神经元电活动的研究,主要是通过在体实验和膜片钳技术研究在生理条件下神经元的电活动,仅有少部分研究者观察了脊髓损伤模型中神经元电活动。有研究者观察了光化学致脊髓短暂性缺血时(几分钟)或半切损伤时背角神经元的电活动的改变,以及大鼠尾部缺血再灌注对脊髓背角会聚性神经元高兴奋性及机械超敏感性的影响,这些研究均未反应脊髓损伤过程中,不同种类神经元电活动的变化及其相互作用关系。因此,利用动物脊髓损伤模型在体动态记录闰绍细胞和运动神经元在损伤过程中电活动的变化,以及运动神经元整合功能的改变,明确闰绍细胞和运动神经元在损伤条件下的差异性表现,对进一步认识脊髓损伤后机体功能障碍的电生理机制具有重要意义。神经递质在中枢神经系统损伤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回返抑制通路中闰绍细胞是释放抑制性递质甘氨酸(glycin,Gly)超级化运动神经元,抑制运动神经元兴奋的发放。在既往的兴奋毒性学说主要关注的是谷氨酸及其受体,而对于抑制性递质的关注相对较少。近年来关于抑制性递质γ-氨基丁酸(aminobutyric acid,GABA)的在中枢神经系统损伤中的作用也存在争议;Gly及其受体的作用既往研究主要集中在脊髓病理性疼痛模型中,而在脊髓损伤过程中作为闰绍细胞和运动神经元间的特异性抑制递质,Gly及其受体如何变化,是否与其他递质一起参与了神经元兴奋毒性损伤,最终导致神经元进入钙超载这个公共死亡通路,目前仍不十分清楚。脊髓缺血再灌注损伤模型,由于在造模过程中保持了脊髓组织结构的完整性,有利于在体记录神经元损伤过程中电生理活动的变化,为此,本课题研究首先建立经典的家兔脊髓缺血再灌注模型,利用神经病理、免疫组化和神经电生理学及分子生物学等技术方法,观察脊髓缺血及再灌注过程中神经元形态和电生理活动的变化,并进一步探讨相应神经递质及其受体和胞内钙离子的变化规律,以揭示脊髓缺血再灌注损伤过程中运动神经元和中间神经元的损伤特点及其致瘫的神经生物学机制。主要技术方法:1.构建腰动脉和腹主动脉阻断法两种经典的脊髓缺血再灌注损伤模型,通过神经行为学检测筛选出适合本实验的损伤模型。2.在筛选模型基础上利用神经功能评估技术,在缺血30min、60min和90min条件下不同再灌注时间的家兔截瘫发生情况进行比较分析,确定适合后续实验研究的缺血再灌注损伤时间。3.通过HE、Nissl染色观察缺血再灌注损伤脊髓不同部位组织结构的病理损伤特点;进一步通过免疫荧光染色观察不同种类神经元的损伤情况。4.利用单位放电记录技术,在体记录脊髓运动神经元和中间神经元在正常、缺血和再灌注过程中放电活动的动态变化,并通过Neuro Explorer5.0软件对神经元放电活动的变化规律进行时频分析。5.利用ELISA和Western-blot方法,检测脊髓缺血再灌注过程中神经递质及其受体蛋白的变化,并通过实时免疫荧光定量检测该过程中神经元胞内钙离子浓度以及相关钙蛋白的改变。主要结果:1.通过比较家兔腰动脉和腹主动脉阻断法建立的脊髓缺血再灌注损伤模型,提示腹主动脉阻断模型具有致瘫率高、易操作和重复性好的特点,更适合本实验研究。2.在家兔腹主动脉阻断模型中,缺血30min、60min和90min能分别复制出脊髓轻度、中重度和极重度损伤;截瘫严重程度与脊髓缺血时间密切相关:缺血少于30min,再灌注损伤可逆;大于30min时随着再灌注时间延长脊髓功能损害逐渐加重、损伤不可逆,缺血90min损伤最严重、死亡率高。其中缺血60min致瘫率高、死亡率低,是研究脊髓缺血再灌注致瘫的理想时间。3.家兔脊髓缺血再灌注损伤后,后肢多表现为肌张力增高、牵张反射亢进、呈强直状态,为痉挛性瘫痪。4.缺血再灌注导致的脊髓损伤,灰质病理损害较白质明显;神经元尼氏小体崩解、核固缩、细胞形态消失以至死亡。脊髓运动神经元和中间神经元死亡率较接近,但中间神经元死亡数量相对更多。5.缺血和再灌注过程中,脊髓神经元早期主要表现为放电活动加强、后期放电逐渐减少;对内脏大神经和腓神经电刺激及同时刺激均出现兴奋、抑制和无反应三种改变,但对同时刺激无反应的神经元明显增加。运动神经元早期的放电常表现为震荡式的波动性增加,而中间神经元(闰绍细胞)则为持续高频爆发式发放,闰绍细胞对运动神经元放电有较明显的抑制作用。信息编码分析观察到:放电频率增加的神经元还表现出ISI明显缩短且分布更集中、更规则。6.脊髓缺血再灌注损伤后,CSEP和MEP的N1波峰潜时延长,波幅降低。7.缺血再灌注损伤过程中,EAA/IAA比例失调:其中兴奋性神经递质Glu升高,其与钙离子活动相关受体NR1表达也随之升高;抑制性递质Gly和GABA降低,相应受体的表达代偿性增加。Gly降低于再灌注后10min即可出现,而GABA的降低则主要发生在再灌注损伤72h后。8.神经元胞体内钙离子浓度在损伤后显着增高,胞内钙蛋白酶CalpainⅠ表达也相应增高,同时观察到CalpainⅠ特异性降解底物68-KDNFP浓度降低。主要结论:1.腹主动脉阻断法所致脊髓缺血再灌注损伤“窗口期”为缺血30min,所导致的后肢功能障碍主要表现为痉挛性瘫痪。2.脊髓组织细胞对缺血再灌注损伤存在较明显的易感性差异,其中灰质损伤更严重、中间神经元的死亡数目较运动神经元多,可能是脊髓缺血再灌注损伤致痉挛性瘫痪的病理学基础。3.脊髓缺血损伤早期神经元兴奋性增加、随着缺血时间延长其兴奋性逐渐降低,整合功能失调。中间神经元(闰绍细胞)对缺血再灌注损伤更为敏感,最终使运动神经元处于“去抑制”状态,由此导致的运动神经元高兴奋性反应,是造成脊髓缺血再灌注损伤致痉挛性瘫痪的重要电生理学机制。4.脊髓缺血再灌注损伤后,Glu释放增加、GABA和Gly释放减少,是造成神经元兴奋毒性损伤的重要原因,其中Gly及其受体主要在损伤早期而GABA在损伤中后期发挥作用,在此基础上引起的神经元钙离子内流增加、激活钙蛋白酶CalpainⅠ,使细胞骨架蛋白68-KDNFP降解,可能是导致神经元损伤、死亡的重要分子机制。

刘峰[9](2006)在《诱发电位对脊髓压迫性损伤后神经功能的评价 ——动物实验及临床研究》文中提出目的:寻找一种能够理想模拟脊髓受压的动物模型并以此进行脊髓神经功能评价,了解脊髓在受压过程中病理特点及神经功能的变化,定性定量地记录并分析评价脊髓功能,研究脊髓损伤与神经功能异常的相关性,是我们梦寐以求的理想。诱发电位(Evoked potentials)作为一种科学的电生理技术,已成为解决这些问题的钥匙。为此,我们采用兔急性压迫性颈髓损伤模型,通过对后肢运动功能进行评价及脊髓损伤后组织形态学观察;对皮层体感诱发电位及运动诱发电位的波形变化的记录及分析等,研究脊髓损伤后的病理变化、临床神经功能、神经电生理三者之间的相关性,探索皮层体感诱发电位及运动诱发电位对脊髓损伤时神经功能的评价及监护作用。 方法:本研究在选用不同型号球囊之前,首先对兔的颈椎做了详细的解剖学研究,测量了颈椎管的矢状径、横径及脊髓的直径。根据解剖数据,选定压迫模型所用的球囊。8~12周龄的新西兰大耳白兔32只,随机分为A、B、C、D4组,每组8只动物。选用直径型号为1.0mm、2.0mm、3.0mm的球囊,A组为对照组,仅置入导管;B、C、D3组为实验组,B组置入球囊为1.0mm的导管为轻度压迫组;C组置入球囊为2.0mm的导管为中度压迫组;D组置入球囊为3.0mm的导管为重度压迫组。暴露C7/T1椎板间隙,随后按照分组导入不同规格的球囊至C6~C7平面,B、C、D3组导管末端接加压器,注入泛影普胺造影剂,压迫时间为30分钟,造成轻、中、重三种程度的脊髓压迫损伤。 采用Axon System公司EpochLite,version 3.5型肌电图诱发电

施立奇[10](2014)在《丹参酮对兔上颈髓早期继发性损伤细胞凋亡的干预研究》文中指出目的为减少副作用,确保疗效,建立并评价螺钉压迫法致上颈髓损伤的动物模型,探讨上颈髓损伤后丹参酮替代或部分替代甲基泼尼松龙的可行性及其机制。方法实验一:健康成年雄性大耳兔36只,随机分为造模组24只和对照组12只,造模组在电生理监测下采用螺钉持续压迫枢椎段的脊髓建立上颈髓损伤的动物模型,对照组仅暴露枢椎椎板后即刻缝合,不造成脊髓损伤。术后行体感诱发电位检测验证脊髓损伤是否形成,行CT检查验证螺钉是否进入椎管。术后1d、3d、7d、14d进行改良行为学Tarlov评分,原位末端脱氧核糖核酸转移酶介导的脱氧尿苷三磷酸标记测定法检测脊髓神经细胞的凋亡数量。实验二:健康成年雄性大耳兔60只,随机分为假手术组(A组)、模型组(B组)、丹参酮组(C组)、甲基泼尼松龙组(D组)、丹参酮联合甲基泼尼松龙组(E组),每组各12只。假手术组仅暴露枢椎椎板后立即缝合,不造成脊髓损伤,其余四组同样在电生理监测下采用螺钉压迫法建立兔上颈髓损伤模型,A、B组术后立即注射等量的生理盐水,C组术后注射丹参酮注射液(3mg/kg/d),D组术后立即耳缘静脉注射甲基泼尼松龙(30mg/kg),E组术后同时注射丹参酮注射液(3mg/kg/d)和甲基泼尼松龙(30mg/kg)。术后3、7、14d时用改良Tarlov法评价兔四肢运动功能,检测脊髓损伤节段的超氧化歧化酶活性和丙二醛含量,应用脱氧尿苷三磷酸标记测定法检测实验各组脊髓神经细胞的凋亡水平。术后14d时分别在400倍光镜和8000倍透射电镜下观察脊髓组织病理变化。实验三:实验动物分组同实验二,术后14d时对实验各组应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方法(RT-PCR)定量观察Caspase-3、Bcl-2和Bax mRNA表达,同时应用蛋白质印迹技术检测Caspase-3蛋白含量。数据统计采用SPSS17.0统计软件分析,计量资料用均值±标准差(X±s)表示,两组间数据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多组间数据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组内数据两两比较采用SNK-q检验。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实验一:使用螺钉持续压迫法建立了上颈髓损伤的动物模型,通过行体感诱发检测验证脊髓损伤形成,行CT检查验证螺钉进入椎管。观察造模组和对照组在1d、3d、7d、14d不同时间点的改良Tarlov评分、Tunel阳性细胞数,造模组的Tarlov评分在各时间点均低于对照组,而阳性细胞数均高于对照组,且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二者观察指标的表达在时间上具有相关性。实验二:1.在3d时,B组和D组的Tarlov评分和SOD活性分别低于C组和E组,B组和D组的MDA含量和Tunel阳性细胞数分别高于C组和E组,但相比不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在7d和14d时,B组和D组的Tarlov评分和SOD活性分别低于C组和E组,B组和D组的MDA含量和Tunel阳性细胞数分别高于C组和E组,且组间比较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2.脊髓组织在400倍光镜下表现:A组见正常兔的脊髓结构,神经髓鞘与轴突形态正常;B组见白质区髓鞘变薄,部分溶解、消失,海绵样改变明显,部分空泡相互连接;C组见髓鞘结构破坏程度较B组轻;D组见髓鞘结构基本完整,神经纤维水肿数量较C组少;E组见有髓神经纤维的水肿数量与程度进一步减少、减轻。3.脊髓组织在8000倍透射电镜下表现:A组见神经纤维髓鞘形态正常;B组见板层结构紊乱,呈洋葱皮样改变,轴突内大部分结构溶解,重度水肿;C组见髓鞘分层、变性明显,形态不规则,轴突内结构有局部溶解表现,中度水肿;D组见髓鞘部分分层,轴突内结构基本完整,局部有水肿表现;E组见髓鞘有轻度分层,形态略有不规则。实验三:根据RT-PCR检测结果计算各组Caspase-3mRNA的相对表达量,B组高于C组、高于D组、高于E组、高于A组,比较时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Bcl-2mRNA/Bax mRNA比值,B组低于C组、低于D组、低于E组、低于A组;Western blot检测Caspase-3蛋白含量,B组高于C组、D组高于E组、E组高于A组,比较时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1.本研究在电生理辅助下建立了螺钉持续压迫的上颈髓损伤动物模型,并通过CT检查验证,造模后实验动物出现了相应的四肢运动功能障碍及细胞凋亡异常表达。此模型能够基本反映上颈髓损伤时所表现的病理和生理过程,且具有良好的操作性及重复性,可用于上颈髓损伤的基础实验研究。2.丹参酮注射液可提高兔上颈髓损伤后的SOD活性,降低MDA含量,抑制继发性损伤时的过氧化反应。通过光镜和电镜的观察,丹参酮减轻了脊髓损伤时过氧化物对神经髓鞘、轴突结构的破坏及细胞水肿的程度,联合应用甲基泼尼松龙时具有协同保护神经细胞的作用。3.丹参酮注射液可以减少神经细胞的凋亡数量,RT-PCR和Westernblot检测结果表明抑制了Caspase-3过量表达,提高Bcl-2mRNA/Bax mRNA比值,从而减轻氧自由基损伤所介导的细胞凋亡作用,可以在首次甲基泼尼松龙冲击治疗后长期使用,减少副作用,但不能替代它首次使用时的治疗作用,对脊髓早期继发性损伤有协同保护的作用。

二、实验性急性脊髓损伤时的脊髓诱发电位观察(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实验性急性脊髓损伤时的脊髓诱发电位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1)脊髓损伤实验动物模型评价:诱发电位的应用与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0引言Introduction
1 资料和方法Data and methods
    1.1 资料来源
    1.2 入选标准
    1.3 资料提取与文献质量评价
2 结果Results
    2.1 诱发电位 (evoked potential, EP)
        2.1.1 躯体感觉诱发电位 (SEP)
        2.1.2 运动诱发电位 (MEP)
        2.1.3 体感诱发电位与运动诱发电位的联合应用
    2.2 影响因素
        2.2.1 体温
        2.2.2 麻醉
3 小结Conclusion

(2)无骨折脱位型颈脊髓损伤动物模型的实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提要
第一部分 无骨折脱位型颈脊髓损伤的研究现状
    一、概念
    二、流行病学
    三、发病机制
    四、临床表现
    五、影像学及电生理学检查
    六、治疗
第二部分脊髓损伤动物模型的建立及评价的研究进展
    一、脊髓损伤模型种类及对理想模型的要求
    二、实验动物的种类
    三、脊髓损伤动物实验模型
第三部分 无骨折脱位型颈脊髓损伤动物模型制作及评价的实验研究
    一、材料
    二、方法
    三、结果
    四、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图
攻读博士期间发表的论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致谢

(3)前列地尔对海水浸泡脊髓开放性损伤保护作用的实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词表
前言
第一部分 海水浸泡脊髓开放性损伤大鼠模型的建立及其病理改变
    引言
    材料和方法
    结果
    讨论
第二部分 前列地尔对海水浸泡脊髓开放性损伤神经功能及脊髓血流的影响
    引言
    材料和方法
    结果
    讨论
第三部分 海水浸泡对脊髓开放性损伤后神经细胞凋亡的影响及前列地尔作用
    引言
    材料和方法
    结果
    讨论
相关综述
参考文献
论文发表及参加学术、科研活动情况
致谢

(4)脊髓损伤模型大鼠的胃肠动力障碍及其电针调整作用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部分:文献研究
    1 与脊髓损伤相关的胃肠动力障碍的现代研究进展
        1.1 脊髓损伤后的胃肠道动力障碍的概况
        1.2 脊髓损伤的机理
        1.3 胃肠动力病新概念和曼谷分类
        1.4 胃肠动力障碍的发生机制
        1.5 脊髓损伤后为胃肠动力紊乱机制
        1.6 脊髓损伤后消化道动力紊乱表现
        1.7 脊髓损伤后胃肠道动力紊乱的治疗
    2 脊髓损伤和胃肠动力障碍的针灸治疗的研究进展
        2.1 针灸治疗脊髓损伤的研究进展
        2.2 针灸调节胃肠动力障碍的研究
    3 祖国医学对脊髓损伤的研究
        3.1 脊髓损伤的中医病机
        3.2 脊髓损伤的中医治疗
    4 祖国医学对胃肠动力障碍的研究
        4.1 中医对胃肠动力障碍的病因病机的研究进展
        4.2 中医药治疗胃肠动力障碍的进展
    5 足三里的研究进展
        5.1 足三里的定位和层次结构
        5.2 针刺足三里对胃肠功能的影响
        5.3 针刺足三里穴对脑肠肽的影响
        5.4 足三里反射途径的研究
第二部分:实验研究
    实验一 脊髓损伤大鼠模型的建立及胃肠动力障碍
        1 材料
        2 方法
        3 结果
    实验二 脊髓损伤对脑肠肽的影响和电针的调整作用
        1 材料
        2 方法
        3 结果
    实验三 脊髓损伤大鼠NOS的改变和电针的调整作用
        1 材料
        2 方法
        3 结果
    实验四 脊髓损伤大鼠胃窦MTL-R1AmRNA及结肠SSTR_2mRNA表达的改变和电针的调整作用
        1 材料
        2 方法
        3 结果
第三部分:讨论
    1 脊髓损伤大鼠模型的选择依据和评估
        1.1 脊髓损伤大鼠模型的理论依据
        1.2 脊髓损伤模型的评估标准
        1.3 脊髓损伤大鼠模型的评估分析
    2 脊髓损伤对胃肠动力的影响和电针的调整作用
        2.1 脊髓损伤后胃肠动力障碍的理论依据
        2.2 足三里的选择依据
        2.3 电针频率的选择依据
        2.4 对照组的选择依据
        2.5 实验结果的分析
    3 脊髓损伤对脑肠肽的影响和电针的调整作用
        3.1 胃动素
        3.2 胃泌素
        3.3 血管活性肠肽
        3.4 生长抑素
    4 NOS在脊髓损伤后胃肠动力障碍中的改变和电针的调整作用
        4.1 指标的选择依据
        4.2 实验结果的分析
    5 胃窦MTL-R1AmRNA及结肠SSTR_2mRNA的表达在脊髓损伤后胃肠动力障碍中的改变和电针的调整作用
        5.1 指标选择的依据
        5.2 实验结果的分析
第四部分:结语
    1 本课题的结论
    2 本课题创新之处
    3 工作中的不足
    4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英文缩略表
在校期间发表论文
致谢

(5)芸香苷抑制脊髓损伤大鼠炎症反应及相关机制的实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常用缩写词中英文对照表
前言
第一章 芸香苷改善大鼠脊髓损伤后神经功能的实验研究
    1 材料与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4 结论
第二章 芸香苷抑制大鼠脊髓损伤后炎症因子的实验研究
    1 材料与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4 结论
第三章 芸香苷对大鼠脊髓损伤后PI3K/AKT信号通路影响的实验研究
    1 材料与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4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6)Gal-3在大鼠急性脊髓损伤炎症反应中的作用及调控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一部分 Gal-3 在大鼠急性脊髓损伤模型中的表达及作用研究
    1 研究内容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1.2 实验方法
        1.3 质量控制
        1.4 统计方法
        1.5 技术路线图
    2 结果
    3 讨论
    4 小结
第二部分 Gal-3 促进大鼠急性脊髓损伤炎症反应的可能机制研究
    1 研究内容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1.2 实验方法
        1.3 技术路线图
        1.4 质量控制
        1.5 统计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4 小结
第三部分 Gal-3 通过ROS/TXNIP/NLRP3 通路促进脊髓损伤后神经炎症反应
    1 研究内容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1.2 实验方法
        1.3 质量控制
        1.4 统计方法
        1.5 技术路线图
    2 结果
    3 讨论
    4 小结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获得的学术成果
个人简历
导师评阅表

(7)诱发电位在实验性急性脊髓损伤中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符号说明
前言
材料与方法
实验结果
讨论
结论
附图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8)缺血再灌注致脊髓神经元损伤特点及其致瘫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语表
英文摘要
中文摘要
第一章 前言
第二章 脊髓缺血再灌注损伤致瘫模型的建立与评估
    2.1 脊髓缺血再灌注损伤致瘫模型的建立
        2.1.1 材料与方法
        2.1.2 结果
        2.1.3 讨论
    2.2 脊髓缺血再灌注损伤致瘫特点研究
        2.2.1 材料与方法
        2.2.2 结果
        2.2.3 讨论
    2.3 小结
第三章 缺血再灌注损伤脊髓神经元的病理损害特点研究
    3.1 缺血再灌注致脊髓损伤组织病理改变研究
        3.1.1 材料与方法
        3.1.2 结果
        3.1.3 讨论
    3.2 不同时间缺血再灌注对脊髓神经元存活的影响
        3.2.1 材料与方法
        3.2.2 结果
        3.2.3 讨论
    3.3 小结
第四章 缺血再灌注损伤脊髓神经元放电活动的变化规律研究
    4.1 正常脊髓不同种类神经元放电特点研究
        4.1.1 材料与方法
        4.1.2 结果
        4.1.3 讨论
    4.2 缺血再灌注对脊髓神经元放电及整合功能的影响
        4.2.1 材料与方法
        4.2.2 结果
        4.2.3 讨论
    4.3 缺血再灌注对脊髓感觉和运动传导功能的影响
        4.3.1 材料与方法
        4.3.2 结果
        4.3.3 讨论
    4.4 小结
第五章 脊髓缺血再灌注损伤致瘫分子机制研究
    5.1 脊髓缺血再灌注损伤后神经递质及其受体的变化
        5.1.1 材料与方法
        5.1.2 结果
        5.1.3 讨论
    5.2 缺血再灌注损伤脊髓神经元胞内Ca~(2+)及钙蛋白酶变化
        5.2.1 材料与方法
        5.2.2 结果
        5.2.3 讨论
    5.3 小结
全文总结
参考文献
文献综述一 脊髓损伤机制及再生修复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文献综述二 神经元信息编码分析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致谢

(9)诱发电位对脊髓压迫性损伤后神经功能的评价 ——动物实验及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符号说明
第一部分 诱发电位在颈脊髓急性压迫性损伤模型中的实验研究
    前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附图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皮层体感诱发电位对脊髓慢性压迫脊髓功能及预后的评价
    前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附图
    参考文献
第三部分 脊柱侧凸矫形术中皮层体感诱发电位对脊髓功能的监护
    前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附图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博士学位其间发表的论文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10)丹参酮对兔上颈髓早期继发性损伤细胞凋亡的干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语表
前言
    参考文献
实验研究
    实验一:螺钉压迫法致上颈髓损伤的动物模型建立及评价
        1 材料与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4 参考文献
    实验二:丹参酮注射液抑制过氧化对兔上颈髓继发性损伤的保护效应观察
        1 材料与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4 参考文献
    实验三:丹参酮对兔上颈髓压迫损伤后半胱氨酸蛋白酶-3 表达的影响
        1. 材料与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4. 参考文献
讨论
    参考文献
结语
附录
    附录1:综述
        参考文献
    附录2:在校发表论文
附图
致谢

四、实验性急性脊髓损伤时的脊髓诱发电位观察(论文参考文献)

  • [1]脊髓损伤实验动物模型评价:诱发电位的应用与研究进展[J]. 王雪菲,张军卫.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 2014(49)
  • [2]无骨折脱位型颈脊髓损伤动物模型的实验研究[D]. 姜洪丰. 吉林大学, 2008(11)
  • [3]前列地尔对海水浸泡脊髓开放性损伤保护作用的实验研究[D]. 康健. 第二军医大学, 2014(04)
  • [4]脊髓损伤模型大鼠的胃肠动力障碍及其电针调整作用的研究[D]. 洪丽莉.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08(09)
  • [5]芸香苷抑制脊髓损伤大鼠炎症反应及相关机制的实验研究[D]. 张鹏. 山西医科大学, 2017(12)
  • [6]Gal-3在大鼠急性脊髓损伤炎症反应中的作用及调控机制研究[D]. 任周梁. 新疆医科大学, 2019(07)
  • [7]诱发电位在实验性急性脊髓损伤中的应用研究[D]. 侯勇. 山东大学, 2004(06)
  • [8]缺血再灌注致脊髓神经元损伤特点及其致瘫机制研究[D]. 王莉. 第三军医大学, 2016(02)
  • [9]诱发电位对脊髓压迫性损伤后神经功能的评价 ——动物实验及临床研究[D]. 刘峰. 山东大学, 2006(12)
  • [10]丹参酮对兔上颈髓早期继发性损伤细胞凋亡的干预研究[D]. 施立奇. 湖北中医药大学, 2014(12)

标签:;  ;  ;  ;  ;  

实验性急性脊髓损伤脊髓诱发电位的观察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