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浒传》与晚清小说理论批判

《水浒传》与晚清小说理论批判

一、《水浒传》与晚清小说理论批评(论文文献综述)

陈大康[1](2021)在《晚清小说专刊的系统观照》文中研究表明20余种晚清小说专刊构成了从幼稚简陋经不断摸索终至定型的发展序列。对其作系统观照,关注各刊间承袭或影响,可勾勒其整体运动的行进轨迹,并发现在从强调政治功利到承认小说只是一种文学体裁,职业作家脱颖而出,翻译小说进入繁盛状态,短篇小说重又复兴,以及稿酬制度逐渐规范等方面,小说专刊均有引领之功,在小说由古代向现代过渡过程中起了相当关键作用。

许多娇[2](2021)在《主旨与变奏:晚清小说群治观念研究》文中研究表明1895年至1911年的晚清时期,伴随着民族主义思想的高涨,呼吁进行大众动员成为知识界的共识。小说因其通俗易懂、受众广泛,被认为具有群治功用。本文所要研究的重点是,考察林林总总的晚清小说是如何在文本中贯彻群治观念的,以及晚清小说在文本中贯彻群治观念时出现了哪些主旨之下的变奏。第一章讨论民族主义思想与晚清群治观念的生成,以及晚清知识界对小说群治功用的强调。晚清的群治观念是晚清民族主义思想的最主要组成部分,而群治观念影响了对小说群治功用的阐释。严复、夏曾佑、康有为、梁启超等众多知识分子都从相同或相近的理念出发,把小说的政治功用提高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这些知识分子对小说寄予的热望,无疑是助推晚清小说创作高峰到来的重要推动力,发挥群治功用成了许多晚清小说的创作主旨。但在具体的小说创作实践中,所表达出的群治观念要比政论文章或小说理论中所探讨的群治观念更为复杂和多元,既有对群治这一主旨的细化,又出现了主旨之下多声复议式的变奏。第二章研究晚清小说中的道德批判与观念重构。晚清诸多小说都存在对公众道德的批判,对革新民众思想和观念的期盼。尤其在面临1895年之后的危局时,晚清知识分子普遍感受到了社会的病态,道德堕落被认为损害了社会活力,国家思想缺失被认为影响了合群,观念愚昧落后被认为影响了社会发展,虚假维新则成了多方面问题的集合式展现。晚清小说家们希望通过批判道德状况,呼唤生成国家思想,批评落后观念,发挥小说的刺激作用,推动公众道德、思想、观念的内在重塑。甚至为了达到刺激作用,个别作者不惜在小说中故意夸大晚清社会的弊端和扭曲真实的社会道德状况。在晚清小说家那里,国家思想的塑造、新观念的养成,基本上需要通过引入西学、学习域外经验来完成,而道德重塑则更多指向儒家道德准则的践行与恢复。第三章研究晚清小说中的身体、女权与英雄。这是晚清小说家们为推动群治对个体外在重塑的思考。晚清鸦片泛滥、女子缠足等问题被认为不仅损害了个人身体,也损害了国家肌体,通过体育、体操等规训与重塑国民身体因此和国家强大紧密关联在一起,尚武精神、侠客精神与冒险精神的提倡是对身体叙事的进一步演绎。在晚清小说中还有大量关于女权的论述,但女权在晚清小说家那里主要是群治的一种重要手段,是为使女性与男性担负起同样的国家责任。晚清小说家还喜欢塑造英雄,从民族主义叙事来讲英雄的塑造应该指向英雄群体,但在晚清小说文本中,英雄叙事往往塑造的都是被神化的个人英雄,希望以个人英雄完成救国壮举。身体、女权与英雄叙事都服务于群治思想,但细剖文本我们又会发现一些吊诡之处,比如有的女权小说仍在闪现男权的影子,新式英雄的描摹却又有复制传统帝王将相传奇叙事的痕迹,形成了群治主旨之下的变奏。第四章研究晚清小说中的政体想象。1895年后的晚清政府,已经在知识分子那里失去了凝聚力和向心力,传统君主专制也已面临诸多批判。晚清小说在倡导群治时亦多畅想进行实质性的政体变革,这也是群治观念的重要组成部分。受到当时多元社会思潮与复杂社会现实影响,晚清小说家在小说文本中言说政体变革时,一定程度上充满了犹疑、徘徊。一方面因晚清小说家大多属于改良派,支持立宪成为很多小说在政体言说上的共同立场;另一方面,不少小说家又认为当时民众的政治素养难以达到立宪所需程度,因此又不断强调塑造国民应当先从自治做起。当一些小说家对现实政体变革充满无奈时,他们又开始在乌托邦小说中塑造理想政体。而设想理想政体时,君主制思想的残余、殖民思想的引入,却在作家们自觉或不自觉的情况下从小说文本中流露出来,使对政体变革的言说又呈现出了变奏。第五章研究晚清小说中的排满、种战与大同世界观念。这几种观念生发于群治观念,却又是群治观念的悖反。在排满小说中,或因于对民族主义内涵的曲解,或因于对推翻专制王权的功利主义诉求,华夷之辨重新出现,把“群”的边界变得狭隘和窄化;在种战小说中,晚清小说家基本都认为黄种人与白种人终有一战,黄种应该联合,尤其同属黄种的中日两国应当亲近,小说家笔下“群”的边界又超出了中华民族范围或中国范围,黄种之群不再是群治最初所指的国家之群;在乌托邦小说中,作者们大多认为群治的终点并不是中国自身的强大,而要经由中国的强大走向世界的联合,倡导世界主义,迎来大同世界的实现,但在大同世界叙事中,国家边界消失,种群分别不再具有意义,小说的群治功用也同时被消解。

陈大康[3](2021)在《概念辨析的意义》文中提出概念是文学研究中的基本要素,概念辨析的结果甚至会影响研究的内容、方式与判断。本文结合文学研究的具体案例,对决定研究方向、价值估量与具有时间内涵等三类概念的使用情况进行讨论,阐述概念辨析的意义。

赵敏俐[4](2021)在《马克思主义与近百年中国古代文学史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马克思主义在"五四"前后传入中国,对近百年的中国古代文学研究产生了重要影响。它适应近百年来中华文化发展变化的大势,引导人们对传统文化与现代化的关系进行思考,将古代文学研究的视角,由传统的重视教化之功与陶冶性情,转向对社会现实的关注和文学本体的认识,并建构了一个以"批判继承"为主导的阐释体系。在中华民族走向现代化的今天,这对如何更为全面深入地认识丰富多彩的古代文学传统,弘扬优秀的中华传统文化,进行文化创新,仍然起着重要作用。

余冰清[5](2021)在《米列娜对中国文学现代性的阐释路径及其意义 ——以米列娜的晚清小说研究为中心》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

吴婧越[6](2021)在《半殖民文化语境中的晚清科幻小说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

沈欣冉[7](2021)在《晚清小说中的乌托邦书写研究》文中提出晚清时期是中国政治历史的重大转折时期,对外西方列强频频侵扰,对内清廷政府昏庸腐败,社会前途命运堪忧。面临亡种困境,先进士人试图寻找自救之方,具体体现在文学书写中,则是创作了一批各具特色的具有乌托邦性质的小说用以启发民智。他们在这些小说中发挥文学的想象规划另一个中国,借此表达对黑暗现实的抗议,以及对理想的渴望与追求。通过晚清知识分子在小说中的乌托邦想象,可以窥见当时晚清社会的历史变迁以及人们观念认识的转变轨迹。因此,笔者试图在文本细读的基础上,采用文学、历史学等跨学科的研究方法,对晚清小说中的乌托邦书写展开系统研究,通过对其时空描写、意象选取、思想主旨等方面的分析,探寻其流变特征。本文主要包含绪论、正文和结语三个部分。绪论主要对乌托邦的概念以及晚清的时期界定进行简要梳理,同时对前人已有研究成果进行综述,进而指出本文研究意义。正文部分共包含三章内容:第一章主要对晚清乌托邦小说中所涉及的异常时空描写进行分析研究,主要包含对梦境世界的构建和鬼域世界的想象两部分。第一部分通过对《新中国未来记》《新中国》《新石头记》《痴人说梦记》等作品中借助梦境构建理想王国的描写进行分析,可以发现晚清小说家对于理想乌托邦的描写由封闭循环向开放前进转变,体现了其时空观念的转变;第二部分通过对《梦平鬼奴记》《地下旅行》《宪之魂》等晚清小说中冥府鬼域的想象描写进行梳理,可以发现晚清士人对待鬼神态度较之前人的转变,影射了其对晚清黑暗现实的讽刺批判,体现了作者强烈的责任意识和使命担当。以上两部分关于异常时空的想象描写,体现了晚清士人时空观念从以自我为中心的倨傲封闭逐步转向开放,主动将晚清中国纳入世界版图,开始了自我的重新定位。第二章主要对晚清小说中的交通工具意象描写进行梳理分析。主要包含空中交通工具和水路交通工具两部分。通过对气球、飞车、轮船等新式交通工具意象的书写进行分析,尝试挖掘其背后所蕴藏的工具功能以外的隐喻意义及其他文化功能,窥探当时晚清社会的历史风貌以及小说家们写作方式和审美意趣的着重点,理解晚清小说家们超越个体生存有限性,开拓新的生存空间的理想的有益尝试,以及对生存状态和生命意义的思考。第三章主要对晚清小说中的疾病书写及医治方法进行分析。通过对《月球殖民地小说》《女娲石》《催醒术》等小说中的疾病症状及相应医治方法的描写进行分析,可以发现晚清小说家们的疾病书写重心由个体向社会集体的转变,其自觉扮演起“医生”角色,从“医心”到“洗脑”再到“催醒”,孜孜不倦探寻可行的救治病体中国的方法,对于疾病与医治手段的隐喻书写,体现了其身体观念的转变以及社会责任感和集体忧患意识的大大加强。

朱泽宝[8](2021)在《解弢《小说话》与民初小说批评的演进》文中研究指明解弢的《小说话》是第一部单行本小说话,在民初小说批评史上地位特殊,具有多重开创性意义。《小说话》超越当时常见的社会批评风气,其中关于小说技法方面的讨论别树一帜,多本色当行之论。它虽以传统话体形式编着而成,但其中关于小说演进的见解对于当今的小说史撰写仍有参考价值。此外,其中的中西小说比较批评目光锐利而又议论透辟,对比较文学学科的建设也具借鉴意义。《小说话》的开创性及其理论建树,昭示着传统文学批评的生命力在二十世纪初依然葆有蓬勃的生命力。

吕玥茜[9](2021)在《论早期中国侦探小说中的侦探形象》文中指出早期中国侦探小说中的侦探形象虽然脱胎于西方侦探小说,但在几十年的本土化发展中造就了与西方侦探形象不同的人格、精神特征。他们身上散发出来的济世情怀、侠义精神,时而流露出来的清高淡泊、寄情山水、超然于世的处事态度,以及针砭时弊、审视社会,面对深陷泥淖的国家感到焦虑无力的一面,都体现出早期中国侦探小说中侦探形象不同于西方古典侦探小说中侦探形象的独异之处。在构建这些侦探形象的时候,作家都沿袭了中国古典文学中塑造个性化人物形象的方式,使用了中国古典文学中表现人物的常用手法。通过研究早期中国侦探小说中的侦探形象,我们可以看出,中国侦探小说虽缘起于对西方侦探小说的模仿因袭,但在几十年的发展过程中,已经具有了很强的“中国化”特色。本文分六章来论述早期中国侦探小说中的侦探形象。第一章是绪论,主要明确了早期中国侦探小说的概念,界定了研究的范围和梳理了研究的现状。第二章主要讨论早期中国侦探小说创作的生成基础。中国侦探小说创作的生成基础主要有两个,一是启蒙思潮下西方侦探小说的引进,二是公案小说与侦探小说的融合。第三章主要将早期中国侦探形象进行分类研究,一共分为三类:私家侦探、业余侦探和侠盗侦探。第四章主要结合中国传统审美趣味和儒墨文化对人物形象的影响,概括出早期中国侦探形象的传统特征分别为:坚守道义的济世情怀、扶弱兼爱的侠义精神、谦逊淡泊的人生态度和纵情山水的生活情调。第五章主要结合特定时代下的社会历史语境,探究侦探形象反映的时代特征,分别是:危急存亡之下高涨的爱国救亡情绪,以及物欲横流中日益加深的现实焦虑。第六章试图挖掘作家在塑造侦探形象时所采用的表现手法,作家用古典元素和现代元素的交织,塑造出有中国特色的侦探形象;以及采用皴染手法层层递进,渲染出中国侦探独特的形象特征。结语部分立足于学界对中国侦探小说源流问题的争论,提出早期中国侦探小说具有民族性特征,中国侦探具有独特精神气质和道德观念。而在当今西洋文明的继续冲击下,中国侦探小说乃至中国文学文化应当如何吸收国外精华的同时保留自身的文化特性,这一问题值得我们继续思考。

梁壮[10](2021)在《叙事、符号与知识 ——中医文化在明清白话小说中的表达》文中提出本论文题为“叙事、符号与知识——中医文化在明清白话小说中的表达”,意在通过叙事、符号与知识三个角度分析明清白话小说中的中医文化形式,全文分为绪论和五个章节。绪论主题为“中医文化的表达”,述明中医药文化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中体现中医药本质与特色的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的总和。中医文化的形成应存在两种基本形式:第一类形式是其他领域的文化现象对中医学产生影响,第二类是中医学体系与知识进入其他其他文化领域中造成影响。第二类过程的实质之一为中医内容的不同形式展现。中医文化内容则指文化理论、思想、观念与成果本身,而文化形式则指把这些思想内容加以呈现的表现形式。形式研究的一个简明思路是将文化作为文本。涉医文学是医学与文学两者互相需求、互相协助的结果,作为叙事性涉医文学,明清白话小说具有特殊价值:是中医文化总结期的见证、是中医文化的综合性平台、是贴近中医文化现实的语言表达方式。第一章为中医文化与明清白话小说的整体关系研究。明清白话小说涉医现象的繁荣说明不仅疾病无悬念地成为了文学对象,中医学和中医文化也广泛地渗透到了社会各阶层中,成为日常生活的组成部分。明清白话小说涉医文本有两个显着的特征:丰富但不集中、广泛但稍显重复。按照多寡详略和文章结构,可以将涉医文本分为单句式、组句式、段落式、章节式和跨章节式五类;按照所引医学内容的专业程度进行划分可以分为泛称疾病、指名论症、谈因辨机、拟构医方、书写医案五类。医学主题小说较少,有医者小说、医界小说、药物和药名小说三类。涉医文本的形成有继承和创新两种情况。文本的继承,主要是从或不同体裁或前代作品中直接改用;创新则是从积累的原始素材入手,进行素材的文学化和小说化。作者的医学背景与涉医文本风格,尤其是涉医深度有正相关关系。历史发展受到小说发展和医学发展两方面的影响,形成了独特的历史发展脉络,可分为明初至明中叶、明后期至明末、清前期、清中后期、晚清五个阶段。不同类型的小说面对同样的涉医素材,会基于类型风格和读者期待风格进行类型化的处理。写入小说的中医文化内容丰富,有全面多样的疾病文化、众星拱月的诊疗文化、琳琅满目的医者文化等。第二章为明清白话小说中的疾病与医学叙事研究。小说继承了中医文化的叙事传统,一部分是史书中的医家传记,一部分则是医案记录。涉医小说在叙述方式和技巧方面值得探讨是叙事视角和叙事时间两个部分。视角有患者视角、亲属视角、医者视角和他者视角等。叙事空间上,以病床为核心的患者空间和辐射状的医者空间存在交叉,医者的身体空间对患者小空间形成了有效介入。疾病故事的线性结构可分为病前、病中、医疗、病后四个情节单元。一个成熟的涉医叙事模式,应包括:趋同的叙事功能、类似的叙事特征、叙事空间上和人物形象的接近等要素。模式的形成应经历开创、模仿、发展、最终成熟等过程,又会在内容、形式、主旨三个方向发生变异。叙事中的疾病发挥线索和隐喻两个功能;医者则承担帮助者、推动者、观察者和隐喻的功能。在叙事主题的表达上,疾病作为主人公的考验代表着困境主题,医疗直面生死,代表着拯救主题。《西游记》形成的谐趣化审美和《红楼梦》为先导的唯美主义风格代表着对中医文化审美的发扬。第三章为明清白话小说中的中医文化符号研究。文化符号学可以适用于中医文化研究之中。中医文化的符号化过程有自己的特色、脉诊的符号化是典型例子。小说中会进行进一步符号化,若没有可靠的事实依据或者受众共识,则容易失败。中医文化符号化的典型是药物。中药的符号化,可以获得次文本意义、文本意义、超文本意义三种层次的意义。具有文化意义的药物大多会在情节中发挥一定的叙事功能。这类文化符号化中药常常成为了所属功效类中药的标志性药物。鸦片类似的药物文化符号则有强烈的时代性,与时代主旋律共振,成为时代的共同文化记忆。如毒药、迷药、哑药、性药之类的特殊药物统称,亦取得了与具体药物一样的符号化程度。药名文化的核心要素是药名代码是否能被发现和理解,因此作者与读者的关系可以用编码一解码理论来审视。白话散文中的药名文学是小说的新贡献。中医符号还可以进行临时符号化,也就是作为比喻的喻体;同时又进入了民间语言之中。第四章为明清白话小说中的中医知识表达。中医知识是在中医学理论发展和临床实践中所获得的认识和经验的总和。知识可以分为陈述性知识、程序性知识,也可以分为显性知识与隐性知识。中医术语为中医药学内用来表示中医药学相关概念的词语集合,对术语的运用是显性知识的特殊形式。小说以表达显性知识为主,才学小说是其典范。为了知识对接受者的顺利传达,作者往往选择做进一步解释,即对知识的评论。以知识的角度而言,中医医籍的固定体例属于一种特殊的程序化知识,小说家常对于这类中医文化形式知识的利用和表达进行仿拟。第五章为小说式表达的价值诠释和意义阐发。明清小说当然地属于明清社会在文化领域的投射,疾病与医学概莫能外,可分为具体知识的直接反映、社会关系的曲折反映、医学观念的隐含反映三种情况。中医文化可以放置到集体记忆理论之中,特定时期的医疗民俗有较强的仪式性和稳定性,是一类典型的文化记忆。叙事医学认为医疗过程具备叙事属性,普及中医叙事阅读,需要选择适合的阅读文本,应满足符合中医思维和观念、熟练运用中医语言、足够的叙事性和人文素养三个条件。明清通俗小说具有丰富的文本与多样的中医内容、丰富的叙事元素与医患视角、自然逼真的中医语言与浓厚的人文素养三个优势,具备成为中医阅读文本的条件。明清涉医小说的创作与阅读是一个完整的中医文化传播过程。将明清小说放置到传播学的框架之内可以考察小说形式对中医文化传播的积极影响和经验教训:应满足作为受传者的读者对易读性和可读性的平衡:作为媒介的小说有真实与虚构的裁量、事理情的融合、文学技巧的使用三个方面的经验:作为传播者,中医文化者应重视话语权把握,扮演好把门人的角色。

二、《水浒传》与晚清小说理论批评(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水浒传》与晚清小说理论批评(论文提纲范文)

(1)晚清小说专刊的系统观照(论文提纲范文)

一小说专刊的诞生
二在起伏中摸索前行
三完成转向后渐至定型

(2)主旨与变奏:晚清小说群治观念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 研究缘起与研究对象
    二 既有研究综述
    三 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第一章 晚清群治观念的生成:民族主义与小说动员
    第一节 民族主义思想与群治观念
    第二节 群体动员与小说群治功用的阐释
    第三节 小说实践:群治理念的构想与现实
第二章 群治的共识:晚清小说中的道德批判与观念重构
    第一节 道德的批判与重塑
    第二节 国家思想的缺失与培植
    第三节 提升民智与观念革新
    第四节 虚假维新批判:综合思想的呈现
第三章 群治求诸己:晚清小说中的身体、女权与英雄
    第一节 身体重塑及其演绎
    第二节 女权的阐扬与变形
    第三节 英雄叙事:人性与神性
第四章 群治与政体:晚清小说中的政体想象
    第一节 反专制与倡自治
    第二节 立宪:根本性变革的憧憬
    第三节 乌托邦中的理想政体想象
第五章 群治的悖反:晚清小说中的排满、种战与大同世界
    第一节 排满叙事与群治之界
    第二节 黄种认同与种战观念
    第三节 世界主义与大同世界
结语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及攻读博士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后记

(3)概念辨析的意义(论文提纲范文)

一、 决定研究方向、内容与模式的概念
二、 估量判断类概念
三、 涉及时间概念的辨析
余 论

(4)马克思主义与近百年中国古代文学史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一 马克思主义在古代文学史研究中的早期影响
二 马克思主义与新中国成立之后的古代文学史研究
三 马克思主义与新时期的古代文学史研究

(7)晚清小说中的乌托邦书写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概念的界定
        1.1 关于“乌托邦书写”概念的界定
        1.2 关于“晚清”时间的界定
    二、研究现状
        2.1 有关晚清文学乌托邦书写研究专着
        2.2 有关晚清文学乌托邦书写研究论文
    三、研究意义
第一章 乌托邦小说中的时空转变
    第一节 犹疑不定的王国梦境
        1.1.1 预言未来的大同之梦
        1.1.2 平行时空的穿越之梦
    第二节 辛辣讽刺的幽冥鬼域
        1.2.1 晚清以前对阴间世界的描写
        1.2.2 晚清小说中的冥府鬼域
第二章 上穷碧落下黄泉——乌托邦小说中的交通工具意象
    第一节 空中交通工具
        2.1.1 晚清小说中空中交通工具的想象来源
        2.1.2 晚清乌托邦小说中的空中交通工具想象
    第二节 水路交通工具
        2.2.1 晚清以前的水路交通工具象征意蕴
        2.2.2 晚清水路交通工具内涵的转变
第三章 重识自我——晚清乌托邦小说中的疾病书写
    第一节 晚清以前的疾病书写意蕴
    第二节 晚清小说中的疾病书写与救治之方
        3.2.1 “东亚病夫”与病体中国
        3.2.2 从“医心”到“洗脑”
        3.2.3 催醒术:身体到意识的觉醒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8)解弢《小说话》与民初小说批评的演进(论文提纲范文)

一、《小说话》对小说技法论的开拓
二、《小说话》对小说史书写模式的探索
三、《小说话》对比较文学批评的深化
四、结语

(9)论早期中国侦探小说中的侦探形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早期中国侦探小说概念界定
    1.2 早期中国侦探小说研究综述
        1.2.1 清末民初至20 世纪40 年代
        1.2.2 20 世纪80 年代以后
    1.3 关于早期中国侦探小说的侦探形象研究
    1.4 研究的意义、方法与创新点
        1.4.1 问题的引出
        1.4.2 研究的意义
        1.4.3 研究的思路
        1.4.4 研究的方法
        1.4.5 研究的创新点
2 早期中国侦探小说创作的生成基础
    2.1 启蒙思潮下西方侦探小说的引进
    2.2 公案小说与侦探小说的融合
3 早期中国侦探形象的分类
    3.1 私家侦探
    3.2 业余侦探
    3.3 侠盗侦探
4 早期中国侦探形象的传统特征
    4.1 坚守道义的济世情怀
    4.2 扶弱兼爱的侠义精神
    4.3 谦逊淡泊的人生态度
    4.4 纵情山水的生活情调
5 早期中国侦探形象的时代特征
    5.1 爱国救亡情绪
        5.1.1 科学器物层面的启蒙与反思
        5.1.2 思想制度层面的改进与调和
    5.2 现实焦虑
        5.2.1 民间立场下的反叛与关切
        5.2.2 伦理失常下的焦虑与渴求
6 早期中国侦探形象的构建策略
    6.1 古典与现代元素的交织呈现
        6.1.1 通过服饰描写反映侦探心理
        6.1.2 影像化的动作特写
        6.1.3 人物语言的个性化表达
    6.2 皴染手法层层递进
        6.2.1 重神轻形
        6.2.2 正衬反衬
        6.2.3 环境渲染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10)叙事、符号与知识 ——中医文化在明清白话小说中的表达(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文献综述
    参考文献
绪论 中医文化的表达
    第一节 中医文化的表达
        一、中医文化的定义与形成
        二、中医文化的主要形式:文本
        三、中医文化的文本:从文学文本到明清小说
    第二节 研究结构、思路与方法
第一章 中医文化与明清白话小说的整体关系
    第一节 承载中医文化的明清白话小说
        一、明清白话小说涉医现象的繁荣
        二、涉医文本的特征和分类
        三、医学主题小说
    第二节 涉医文本的生成
        一、文本的继承和创新
        二、作者与文本
        三、文本的时代性与类型化
    第三节 写入明清小说的中医文化
        一、全面多样的疾病文化
        二、众星拱月的诊疗文化
        三、琳琅满目的医者文化
第二章 明清白话小说中的疾病与医学叙事
    第一节 叙述形式的基本特征
        一、中医文化的叙事传统
        二、叙事视角与叙事时间
        三、涉医情节的叙事空间
    第二节 叙事结构与叙事模式的形成
        一、涉医故事的结构特点
        二、涉医叙事模式的要素
        三、模式的形成和变异
    第三节 为叙事服务的疾病与医者
        一、疾病在叙事中的作用
        二、医者形象的叙事功能
        三、历史名医文化的叙事演绎
    第四节 涉医主题与审美的呈现
        一、疾病与困境主题: 主人公的考验
        二、医疗与拯救主题: 直面生老病死的中医学
        三、中医文化的审美取向
第三章 明清白话小说中的中医文化符号
    第一节 中医文化符号的概念
        一、符号与文化符号学
        二、中医文化的符号化
    第二节 药物与药名:中医符号的典型例证
        一、符号化的中药
        二、特殊药物的符号化
        三、药名文化
    第三节 其他中医符号现象
        一、作为喻体的中医药文化
        二、民间语言中的中医药
第四章 明清白话小说中的中医知识表达
    第一节 中医知识
        一、中医知识与分类
        二、术语与中医术语
    第二节 小说语境下的中医知识呈现
        一、知识的显性表达
        二、对知识的评论
        三、对中医形式知识的仿拟
第五章 小说式表达的价值诠释
    第一节 社会医疗与小说
        一、社会的投射: 小说的医学史研究
        二、社会关系和医疗观念的反映
        三、民俗: 中医文化的集体记忆
    第二节 作为叙事医学的文本
        一、叙事医学与叙事阅读
        二、作为中医叙事阅读文本的小说
    第三节 中医文化传播与明清小说
        一、受传者与反馈:读者导向
        二、媒介的使用: 明清小说的创作经验
        三、身为传播者: 中医文化话语权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四、《水浒传》与晚清小说理论批评(论文参考文献)

  • [1]晚清小说专刊的系统观照[J]. 陈大康. 文学评论, 2021(05)
  • [2]主旨与变奏:晚清小说群治观念研究[D]. 许多娇. 吉林大学, 2021(01)
  • [3]概念辨析的意义[J]. 陈大康. 文艺理论研究, 2021(04)
  • [4]马克思主义与近百年中国古代文学史研究[J]. 赵敏俐. 文学遗产, 2021(04)
  • [5]米列娜对中国文学现代性的阐释路径及其意义 ——以米列娜的晚清小说研究为中心[D]. 余冰清. 安徽大学, 2021
  • [6]半殖民文化语境中的晚清科幻小说研究[D]. 吴婧越. 西南大学, 2021
  • [7]晚清小说中的乌托邦书写研究[D]. 沈欣冉. 北京外国语大学, 2021(10)
  • [8]解弢《小说话》与民初小说批评的演进[J]. 朱泽宝. 中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1(03)
  • [9]论早期中国侦探小说中的侦探形象[D]. 吕玥茜. 四川师范大学, 2021(12)
  • [10]叙事、符号与知识 ——中医文化在明清白话小说中的表达[D]. 梁壮.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21

标签:;  ;  ;  ;  ;  

《水浒传》与晚清小说理论批判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