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中华消化内镜杂志2004年第21卷文题索引(论文文献综述)
刘艺[1](2021)在《老年患者ERCP术后并发急性胰腺炎的危险因素分析》文中指出目的:探讨老年患者经内镜下逆行性胰胆管造影术(Endoscopic Retrograde Cholangiopancreatography,ERCP)术后并发急性胰腺炎的危险因素分析。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内镜中心于2012年--2020年736例70岁以上患者行ERCP检查患者完整病例资料,分析患者自身及实验室相关因素(性别、高血压史、既往PEP史、胆囊结石、胆总管直径、术前ALT等);术中操作相关因素(胆总管直径、导丝多次进入胰管、胰管显影、乳头旁憩室、插管困难等);得出老年患者术后并发PEP的危险因素。结果:本次研究共72名患者术后并发胰腺炎,通过单因素分析得出,女性(P<0.001)、既往PEP史(P=0.006)、术前ALT正常(P=0.003)、导丝多次进入胰管(P=0.015)、胰管显影(P=0.033)、插管困难(P=0.007)、乳头旁憩室(P=0.003)与并发急性胰腺炎有关(P<0.05)。通过多因素分析最后得出,性别(女性)、既往PEP史、术前ALT正常、导丝多次进入胰管、乳头旁憩室、插管困难是老年患者ERCP术后并发急性胰腺炎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1、性别(女性)、既往PEP史、术前ALT正常、导丝多次进入胰管、乳头旁憩室、插管困难是老年患者ERCP术后并发急性胰腺炎的独立危险因素;2、早期识别SAP的危险因素,采取必要预防措施,可以降低老年患者死亡率、减少患者痛苦、减少住院费用,对提升患者生存率有重要意义。
边云[2](2016)在《基于因子分析多元有序Logistic回归对慢性胰腺炎分级诊断模型的研究》文中认为第一部分胰泌素增强磁共振成像对胰腺外分泌功能诊断的系统评价和Meta分析研究目的:系统评价胰泌素增强磁共振胰胆管成像(S-MRCP)诊断胰腺外分泌功能的准确性。研究方法:采用计算机检索1990年1月至2014年12月国内外公开发表的关于SMRCP评估胰腺外分泌功能的相关文献。两名评价员按照纳入排除标准,独立选择文献并根据QUADAS(quality assessment of diagnostic accuracy studies,QUADAS)评价条目标准进行质量评价。使用Meta-Disc软件进行Meta分析,绘制森林图及S-ROC曲线。结果:共检索到99篇文献,6篇符合纳入标准,纳入的6篇文献具有同质性(I2<50%且P>0.05),使用固定效应模型计算出的汇总敏感度、特异度及95%的可信区间(CI)分别为0.79(95%CI 0.680.88)和0.91(95%CI 0.860.94)。汇总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S-ROC)下面积为91.88%。结论:S-MRCP诊断胰腺外分泌功能具有较高的诊断效能。第二部分胰泌素增强磁共振胰胆管成像对慢性胰腺炎胰管评估的价值研究目的:探讨胰泌素增强磁共振胰胆管成像(S-MRCP)在提高主胰管和分支胰管的可视化程度,分级诊断慢性胰腺炎(CP)的价值。研究方法:前瞻性分析88例受试者(健康志愿者23例,CP患者65例)3.0 T MR影像学资料。所有受试者均进行注射胰泌素前后多期MRCP和冠状位T2WI扫描、常规胰腺平扫和增强扫描。65例CP患者按照剑桥分级法进行分组,并按照十二指肠充盈正常和异常进行分组。比较注射胰泌素前后主胰管、分支胰管、十二指肠充盈的情况,对CP患者进行剑桥分级诊断,最后各项结果与金标准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ERCP)结果进行对照。正常组和CP各组各项指标间比较采用方差分析,十二指肠充盈正常组和异常组间各项指标比较采用x2检验。MRCP、S-MRCP分级诊断结果与ERCP结果一致性判定采用Kappa检验。P<0.05认为有统计学意义。结果:注射胰泌素前ADC基线值(F=15.17,P=0.0001)、注射胰泌素后ADC峰值(F=14.86,P=0.000),10 min值(F=15.08,P=0.0001)和达峰时间(F=24.67,P=0.0001)组间均有统计学差异。在注射胰泌素后主胰管各项评估指标和分支胰管显示的敏感度、特异度、误诊率、漏诊率、阳性预测值和阴性预测值均有所提高。以ERCP分级诊断CP结果为金标准,S-MRCP(Kappa值=0.77,P=0.0001)分级诊断CP的一致性较MRCP(Kappa值=0.55,P=0.0001)明显提高。十二指肠充盈正常组和异常组在主胰管扩张、狭窄、充盈缺损、头和体部分支胰管显示上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将达峰时间4 min作为临界值,其诊断CP的效能最高,敏感度87%,特异度100%,ROC曲线下面积95.5%。结论:S-MRCP提高了对主胰管和分支的可视化程度,提高了对CP分级诊断的准确性。第三部分胰泌素增强磁共振扩散加权成像对慢性胰腺炎评估价值研究目的:探讨胰泌素增强磁共振扩散加权成像(S-DWI)对慢性胰腺炎(CP)的诊断价值。研究方法:前瞻性分析99例受试者,按照剑桥的ERCP或CT、B超分级标准将其分为健康组23例,风险组11例,轻度CP组15例,中度组14例,重度CP组36例。所有受试者均接受注射胰泌素前、后多期磁共振扩散加权(DWI)扫描、胰腺常规T1WI、T2WI平扫和增强扫描。粪弹力蛋白-1(FE-1)的测定来评价胰腺外分泌功能。观察注射胰泌素前、后胰腺实质ADC值的变化,并测量和比较各组注射胰泌素前ADC值、注射胰泌素后ADC峰值、达峰时间、注射胰泌素前后ADC值增加百分比,分析这些指标与FE-1之间的相关性。以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来评价上述各项指标对风险者以及CP各组的诊断能力,并计算出它们的敏感度、特异度。P<0.05认为有统计学意义。结果:8例重度CP患者因ADC值无法测量而被排除。正常组胰腺注射前ADC值和ADC峰值较其余各组高,达峰时间较其余各组短。重度CP组未出现ADC峰,其余各组ADC峰值均较注射前ADC值增高,风险组、轻度CP组和中度CP组ADC峰值有不同程度延迟。ADC峰值,除正常组与风险组间无统计学差异,其余各组间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达峰时间任意两组间比较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将达峰时间4.67min作为鉴别正常组与风险组以及CP各组的临界值,其诊断效能最高,敏感度为80%,特异度为100%,ROC曲线下面积96.5%。注射胰泌素前ADC值、注射胰泌素后ADC峰值和达峰时间与FE-1具有显着相关性(r=0.57、0.72和-0.84,P<0.01)。结论:注射胰泌素后ADC峰值和达峰时间可以诊断CP风险者和轻度CP患者,SDWI是一项无创、便捷、准确的诊断轻度CP的新型检查方法。第四部分基于因子分析多元有序Logistic回归对慢性胰腺炎分级诊断模型的研究研究目的建立磁共振图像(MRI)对慢性胰腺炎(CP)分级诊断模型,以获得分级诊断CP的较佳指标组合,提高对CP的分级诊断水平。研究方法本研究为前瞻性研究。连续收集91例受试者,按照剑桥分级将其分为健康组23例,轻度CP组23例,中度CP组14例和重度CP组31例。分析他们的3.0T MR影像学资料。所有受试者均进行注射胰泌素前、后多期弥散加权成像(DWI)、磁共振胰胆管成像(MRCP)和冠状位T2WI扫描、常规胰腺平扫和增强。提取14个影像学特征指标(9个连续性变量,5个二分类变量)比较各组MRI特征,连续性变量采用方差分析法,二分类变量采用卡方检验。将上述组间比较有意义变量进行单因素有序回归分析,将单因素回归分析有统计学意义的连续型变量进行共线性诊断,用因子分析提取公因子的方法解决多个指标共线性问题,最后进行多因素有序回归分析,建立Logistic回归模型。P<0.05认为有统计学意义。结果胰腺分裂在各组间无统计学差异(x2=3.86,P>0.05),其余变量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对13个变量进行单因素有序回归分析得到X13(胰腺实质内空泡)与CP分级诊断无显着相关性(P>0.05),其余12个因素均与CP分级诊断有相关性(P<0.05)。共线性诊断出9个连续性变量间存在共线性,进一步用因子分析提取公因子的方法解决共线性。提取出F1(X3、X4、X5、X9、X8)、F2(X7、X6)、F3(X1、X2)三个公因子,分别反映胰腺外分泌功能、主胰管特征和胰腺实质特征。将3个公因子和X10(注射胰泌素后分支胰管可视情况)、X11(胰腺轮廓)、X13(主胰管内充盈缺损情况)共计6个指标进入有序Logistic回归分析,得出Probit连接函数尺度模型为最佳预测模型(公式14),其诊断正常者、轻度CP、中度CP、重度CP和总预测的正确率分别为96.65%、100%、71.42%、100%和94.5%。结论本研究建立的有序Logistic回归模型可以较准确地分级诊断CP,为临床对该病的诊断和治疗提供有价值的参考依据。
张东海[3](2012)在《《中华消化内镜杂志》与《中华消化杂志》载文被引分析(2001-2010年)》文中研究表明目的:从文献引证的角度透视《中华消化内镜杂志》与《中华消化杂志》的学术水平和期刊质量。方法:依据《中国生物医学期刊引文数据库》(Chinese Medical Citation Index,CMCI),采用文献计量方法对《中华消化内镜杂志》与《中华消化杂志》载文被CMCI来源期刊引用的情况进行统计分析及评价。结果:所载文献被引比例为64.4%及67.7%,单篇论文平均被引频次为5.9次及6.8次,自引率分别为8.5%和2.8%。结论:《中华消化内镜杂志》与《中华消化杂志》所载文献质量较高。这两种核心期刊不仅是我国消化内科研究领域最重要的信息源,也是我国医学领域的主要期刊。
井晓梅[4](2007)在《我国入选INDEX MEDICUS的生物医学期刊研究及其入选的影响因素分析》文中研究表明背景:到20世纪末,在数量上我国已迈入了期刊大国的行列。但是,我国科技期刊的整体质量和学术影响力在国际上还处于较低水平,与国际科技期刊相比存在着较大的差距。随着世界经济科技的全球化发展和我国加入WTO,我国科技事业得到了迅猛的发展,这从客观上要求我国的科技期刊实现国际化发展。科技期刊的国际化发展包括:编委会国际化、被学科相关的国际权威检索系统收录、语言载体国际化等10项。其中,被学科相关的国际权威检索系统收录是期刊国际化发展中非常重要的一项。生物医学是21世纪自然科学的带头学科,生物医学期刊相应地已成为自然科学期刊中规模最大、发展最快的一类期刊,这类期刊的国际权威检索工具是由美国国立医学图书馆(National Library of Medicine, NLM)编辑出版的《医学索引》(Index Medicus, IM)及其联机版数据库MEDLINE。截止2006年版的IM已收录全世界85个国家的4965种生物医学期刊,其中,收录我国97种生物医学期刊,这在数量上与美国、英国和日本等国相差甚远。目的:一般认为,被IM收录的期刊其总被引频次、影响因子等期刊评价指标都要优于未被IM收录的期刊,但两者是否真的存在差异?尚缺乏数据上的依据。本课题利用CJCR中的评价指标对IM收录的我国生物医学期刊及未收录的我国生物医学期刊进行了对比研究,以此来探讨两者在期刊质量上的差异。如果在期刊质量上两者无显着差异,那么,又是哪些因素影响期刊入选IM呢?本文对此也进行了探讨,旨在通过上述研究给以进入IM为发展目标的我国生物医学期刊的办刊者提供数据和资料,以使我国更多的生物医学期刊被IM收录。方法:用随机数字方法挑取研究所需的期刊,以CJCR中的期刊评价指标(总被引频次、影响因子、即年指标、他引率、被引半衰期、平均引用率、平均作者数、地区分布数、机构数、国际论文比和基金论文比等)作为比较指标,将比较指标的数据输入到Excel中,处理完后导入到统计软件包SPSS12.0中采用Mann-Whitney U检验和配对t检验进行统计分析和比较研究。结果:IM收录的我国“中华医学”系列期刊的比较中,主要的期刊评价指标影响因子在各年度的比较中均无统计学差异、总被引频次仅在某年度的比较中有差异、基金论文比则在各年度的比较中均有差异;IM收录的我国医科大学学报的比较中,仅平均引文率的比较有统计学差异;IM收录的我国13种生物医学期刊收录前后的比较显示:除被引半衰期、他引率及国际论文比外其它指标均有统计学差异。结论:CJCR是一种新颖独特的专用于中国科技期刊分析与评价的科学计量工具,它在沿用JCR的许多国际通用期刊评价指标的同时又推出了一些中国的特色指标,因此,以它作为统计源得出的结果应该说是客观的。IM收录的我国生物医学期刊和末收录的生物医学期刊在期刊总体质量上无统计学差异;生物医学期刊被IM收录对其发展有着重要的促进作用;IM能否收录与期刊语种、学科范围、国际性及主办单位等其它因素相关。
李丽霞,赵磊,王天龙,徐娜,安奕,王萍,李中嘉[5](2020)在《颈动脉切开取栓术患者术中房颤自动复律一例》文中认为患者,男,56岁,175 cm,51 kg,因"突发右眼视物模糊9d"入院。患者既往常感心慌,2周前因右上肢急性动脉闭塞,外院行右侧肱动脉切开取栓术,期间确诊高血压,住院期间血压控制在120~140/60~80 mm Hg,血压最高达150/85mm Hg;持续性房颤,予美托洛尔治疗,剂量12.5 mg,每天2次,心室率控制在90次/分以下。术后突发右眼视物模糊,脑血管造影示右侧颈内动脉闭塞,后转入我院继续治疗。患者既往无冠心病病史,无过敏史,否认糖尿病、脑梗死病史。
徐丽艳[6](2013)在《利福昔明治疗消化系统疾病的疗效分析》文中认为目的:比较利福昔明与喹诺酮类抗生素(包括环丙沙星和左氧氟沙星)治疗急性感染性腹泻的疗效与安全性。方法:检索PUBMED、EMBASE、Web of Science、The Cochrane Central Register ofControlled Trials、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中国科技期刊数据库(维普)、万方数字化期刊全文数据库等有关利福昔明与喹诺酮类抗生素(环丙沙星和左氧氟沙星)对比治疗急性感染性腹泻的临床随机对照试验,采用RevMan5.2.3软件对入选试验进行Meta分析。结果:共12项随机对照试验包含2315例急性感染性腹泻患者符合入选标准。Meta分析结果显示利福昔明组的有效率与对照组相比无明显统计学差异(RR:1.00,95%CI:0.98-1.03,P=0.85),亚组分析显示利福昔明与环丙沙星组(RR:1.00,95%CI:0.97-1.04,P=0.94)、左氧氟沙星组(RR:1.00,95%CI:0.97-1.03,P=0.82)对比有效率均无统计学差异。不良反应的发生率也无统计学差异(RR:1.03,95%CI:0.80-1.31,P=0.84)。结论:利福昔明可以用于治疗急性感染性腹泻,其疗效和安全性与喹诺酮类抗生素相当。目的:比较利福昔明与安慰剂、传统口服药物(非吸收的二糖类和其他抗生素)治疗肝性脑病的疗效与安全性。方法:检索PUBMED、EMBASE、Web of Science、The Cochrane Central Register ofControlled Trials、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中国科技期刊数据库(维普)、万方数字化期刊全文数据库等有关利福昔明与安慰剂、非吸收的二糖类和其他抗生素对比治疗肝性脑病的临床随机对照试验,采用RevMan5.2.3软件对入选试验进行Meta分析结果:共13项随机对照试验包含1085例肝性脑病患者符合入选标准。Meta分析结果显示利福昔明组的有效率(74.6%)明显高于安慰剂组(40.8%,RR:2.24,95%CI:1.20-4.17,P=0.01),而与非吸收的二糖类及其他抗生素相比有效率均无统计学差异(RR:1.11,95%CI:0.89-1.38,P=0.37)(RR:1.03,95%CI:0.89-1.19,P=0.71)。但亚组分析显示,利福昔明组在脑电图(WMD=-0.21,95%CI:-0.34--0.09,P=0.0007)和门体分流性脑病指数(WMD=-2.38,95%CI:-2.64--2.11,P<0.00001)的改善方面优于非吸收的二糖类。利福昔明组总的不良事件发生率与安慰剂组相当,但明显少于非吸收的二糖类(RR:0.13,95%CI:0.07-0.22,P<0.00001)。结论:利福昔明是一种治疗肝性脑病的有效药物,其总体疗效优于安慰剂,而与传统口服药(非吸收的二糖、其他抗生素)相当,不良反应相对较少,可能成为肝性脑病治疗的一种新选择。目的:比较利福昔明与安慰剂治疗肠易激综合征的疗效与安全性。方法:检索PUBMED、EMBASE、Web of Science、The Cochrane Central Register ofControlled Trials、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中国科技期刊数据库(维普)、万方数字化期刊全文数据库等有关利福昔明与安慰剂对比治疗肠易激综合征的临床随机对照试验,采用RevMan5.2.3软件对入选试验进行Meta分析。结果:共4项随机对照试验包含1733例肠易激综合征患者符合入选标准。Meta分析结果显示利福昔明组的有效率(42.9%)明显高于安慰剂组(33.4%,RR:1.29,95%CI:1.14-1.45,P<0.0001),腹胀好转率也明显高于安慰剂组(分别为41.6%和33.4%,RR:1.32,95%CI:1.16-1.49,P<0.0001)。两组不良事件的发生率相当结论:利福昔明治疗肠易激综合征的疗效优于安慰剂,安全性好,可以成为肠易激综合征治疗的一种新选择。
肖花香[7](2012)在《中医分阶段治疗慢性胃炎HP阳性的效果观察》文中研究指明目的探讨中医分阶段治疗慢性胃炎HP阳性的疗效。方法将我院145例慢性胃炎HP阳性的患者随机分为2组,对照组予以西医治疗。实验组实行中医分阶段治疗(开始理气化湿治疗2周,2周后予以健脾和胃),比较2组患者治疗后疗效。结果实验组治疗后HP转阴率、临床症状改善率高于对照组,P<0.05;实验组总有效率为94.875%,明显高于对照组的85.05%,P<0.05。结论采用中医分阶段治疗慢性胃炎HP阳性具有良好的临床疗效,值得在临床应用推广。
阳凤[8](2016)在《辣椒素预防吲哚美辛致胃黏膜损伤的作用及机制研究》文中提出目的:研究不同时期辣椒素(CAP)对吲哚美辛致胃黏膜损伤的作用及机制。方法:分别给予大鼠CAP1mg/kg/d2周、4周进行预处理后,再给予大鼠吲哚美辛40mg/kg1次造成胃黏膜损伤模型,观察CAP对吲哚美辛致大鼠胃黏膜损伤的影响,具体方法如下:1.分组方法:SD大鼠80只,随机分为8组,每组10只。实验分两期完成,Ⅰ期为2周,Ⅱ期为4周,分别为A1组(空白对照1组)、A2组(空白对照2组)、B1组(模型1组)、B2组(模型2组)、C1组(CAP1组)、C2组(CAP2组)、D1(CAP+吲哚美辛1组)、D2组(CAP+吲哚美辛2组)。Ⅰ期:A1组予以生理盐水10ml/kg/d灌胃,2周后予以生理盐水10ml/kg灌胃1次;B1组予以生理盐水10ml/kg/d灌胃,2周后予以吲哚美辛40mg/kg灌胃1次;C1组予以CAP1mg/kg/d灌胃,2周后予以生理盐水10ml/kg灌胃1次;D1组予以CAP1mg/kg/d灌胃,2周后予以吲哚美辛40mg/kg灌胃1次。Ⅱ期:A2组予以生理盐水10ml/kg/d灌胃,4周后予以生理盐水10ml/kg灌胃1次;B2组予以生理盐水10ml/kg/d灌胃,4周后予以吲哚美辛40mg/kg灌胃1次;C2组予以CAP 1mg/kg/d灌胃,4周后予以生理盐水10ml/kg灌胃1次;D2组予以CAP1mg/kg/d灌胃,4周后予以吲哚美辛40mg/kg灌胃1次。2.CAP干预方法:实验中于每日上午8时给予C1组、C2组、D1组、D2组大鼠CAP1mg/kg灌胃1次,结束后大鼠自由进食和饮水。3.吲哚美辛造模方法:B1组、B2组、D1组、D2组大鼠最后一次灌胃结束后禁食不禁水24小时,然后予以吲哚美辛40mg/kg灌胃一次。4.检测指标及方法:处死大鼠后,收集胃液采用酸碱滴定法测定胃酸总酸度,按Guth标准改良评分[1]进行肉眼计数胃黏膜损伤指数;将胃窦组织修剪为0.5cm×0.5cm大小,共取4块,取1块胃窦组织用于HE染色行组织病理学观察并根据Masuda标准[2]对胃黏膜病理损伤程度进行评分,并用于免疫组化法检测胃黏膜辣椒素受体(TRPV1)、降钙素基因相关肽(CGRP)的表达及积分;取1块胃窦组织匀浆后按硫代巴比妥酸(TBA)法检测胃组织丙二醛(MDA);取1块胃窦组织匀浆后按氮蓝四唑(NBT)法检测胃组织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取1块胃窦组织匀浆后按双抗体夹心法检测胃组织前列环素(PGI2)水平。结果:1.动物情况:实验中各组大鼠精神良好,行动灵活,进食正常,大小便正常,未出现互相撕咬情况,8组大鼠均无死亡。2.肉眼下观察大鼠胃黏膜形态学改变及损伤评分:A1组大鼠胃黏膜呈橘红色,表面光滑,无充血水肿,未见损伤,未见血性积液;A2组大鼠胃黏膜呈橘红色,表面光滑,无充血水肿,未见损伤,未见血性积液;B1组大鼠胃黏膜充血、水肿明显,有大量点状出血、线状出血或条状糜烂灶,胃黏膜表面附着血痂,胃液呈咖啡色,部分可见血性积液;B2组大鼠胃黏膜充血、水肿明显,有大量点状出血、线状出血或条状糜烂灶,胃黏膜表面附着血痂,胃液呈咖啡色,部分可见血性积液;C1组大鼠胃黏膜呈橘红色,表面光滑,无充血水肿,未见损伤,未见血性积液;C2组大鼠胃黏膜呈橘红色,表面光滑,无充血水肿,未见损伤,未见血性积液;D1组大鼠胃黏膜充血水肿,表面附着血痂,可见部分点状糜烂灶、部分条状糜烂灶,胃液呈咖啡色;D2组大鼠胃黏膜损伤程度明显减轻,可见少许出血点及散在点状糜烂灶,胃液呈浅咖啡色,部分呈咖啡色。胃黏膜损伤评分分别为A1组:0.0±0.0,A2组:0.0±0.0,;B1组:39.90±5.70,:B2组:40.15±5.32,C1组:0.0±0.0,C2组:0.0±0.0,D1组:35.5±3.78,D2组:22.5±5.04,其中B1组胃黏膜损伤评分显着高于A1组(P<0.05)、C1组(P<0.05),B2组胃黏膜损伤评分显着高于A2组(P<0.05)、C2组(P<0.05)、D2组(P<0.05),D1组胃黏膜损伤评分显着高于A1组(P<0.05)、C1组(P<0.05)、D2组(P<0.05),D2组胃黏膜损伤评分显着高于A2组(P<0.05)、C2组(P<0.05)。3.大鼠胃窦黏膜病理组织学改变及损伤评分:A1组胃窦黏膜上皮细胞排列整齐、未见腺体结构紊乱;A2组胃窦黏膜上皮细胞排列整齐、未见腺体结构紊乱;B1组大鼠胃窦黏膜充血、出血、水肿明显,上皮细胞脱落,可见腺体结构紊乱;B2组大鼠胃窦黏膜充血、出血、水肿明显,上皮细胞脱落,可见腺体结构紊乱;C1组胃窦黏膜上皮细胞排列整齐,部分黏膜下血管可见充血,未见腺体结构紊乱;C2组大鼠胃窦黏膜上皮细胞排列整齐,部分黏膜下血管可见充血,未见腺体结构紊乱;D1组大鼠胃窦黏膜充血、出血、水肿,可见上皮细胞脱落,部分可见腺体结构紊乱;D2组大鼠胃窦黏膜充血、水肿较B组轻,可见上皮细胞脱落,未见腺体结构紊乱。大鼠胃窦黏膜病理组织损伤积分分别为A1组:0.0±0.0,A2组:0.0±0.0,B1组:5.50±2.12,B2组:5.45±2.07,C1组:0.0±0.0,C2组:0.0±0.0,D1组:5.20±2.25,D2组:2.13±0.99。其中B1组胃黏膜损伤评分显着高于A1组(P<0.05)、C1组(P<0.05),B2组胃黏膜损伤评分显着高于A2组(P<0.05)、C2组(P<0.05)、D2组(P<0.05),D1组胃黏膜损伤评分显着高于A1组(P<0.05)、C1组(P<0.05)、D2组(P<0.05),D2组胃黏膜损伤评分显着高于A2组(P<0.05)、C2组(P<0.05)。4.胃酸总酸度(mmol/L):A1组:41.90±1.87,A2组:42.20±1.96,B1组:48.15±1.88,B2组:48.42±1.93,C1组:38.2±2.09,C2组:34.16±2.36,D1组:45.13±2.21,D2组:41.86±2.07。其中A1组胃酸总酸度高于C1组(P<0.05),A2组胃酸总酸度高于C2组(P<0.05),B1组胃酸总酸度显着高于A1组(P<0.05)、C1组(P<0.05)、D1组(P<0.05),B2组胃酸总酸度显着高于A2组(P<0.05)、C2组(P<0.05)、D2组(P<0.05),C1组胃酸总酸度显着高于C2组(P<0.05),D1组胃酸总酸度显着高于A1组(P<0.05)、C1组(P<0.05)、D2组(P<0.05),D2组胃酸总酸度显着高于C2组(P<0.05)。5.胃窦组织MDA含量(nmol/mg prot):A1组:1.51±0.07,A2组:1.52±0.08,B1组:3.88±0.17,B2组:3.91±0.21,C1组:1.49±0.06,C2组:1.47±0.08,D1组:3.78±0.19,D2组:2.75±0.23。其中B1组MDA含量显着高于A1组(P<0.05)、C1组(P<0.05),B2组MDA含量显着高于A2组(P<0.05)、C2组(P<0.05)、D2组(P<0.05),D1组MDA含量显着高于A1组(P<0.05)、C1组(P<0.05)、D2组(P<0.05),D2组MDA含量显着高于A2组(P<0.05)、C2组(P<0.05)。6.胃窦组织SOD活力(u/mg prot):A1组:151.05±16.76,A2组:150.54±15.85,B1组:100.48±9.69,B2组:101.48±9.85,C1组:148.58±16.82,C2组:155.57±13.18,D1组:113.86±11.63,D2组:123.54±9.93。其中B1组SOD活力显着低于A1组(P<0.05)、C1组(P<0.05)、D1组(P<0.05),B2组SOD活力显着低于A2组(P<0.05)、C2组(P<0.05)、D2组(P<0.05),D1组SOD活力显着低于A1组(P<0.05)、C1组(P<0.05),D2组SOD活力显着低于A2组(P<0.05)、C2组(P<0.05)。7.胃窦组织PGI2含量(ng/L):A1组:172.16±19.82,A2组:170.72±18.72,B1组:113.74±17.99,B2组:110.95±16.58,C1组:225.14±16.96,C2组:259.49±19.48,D1组:132.55±16.05,D2组:163.11±23.32。其中A1组PGI2含量显着低于C1组(P<0.05),A2组PGI2含量显着低于C2组(P<0.05),B1组PGI2含量显着低于A1组(P<0.05)、C1组(P<0.05)、D1组(P<0.05),B2组PGI2含量显着低于A2组(P<0.05)、C2组(P<0.05)、D2组(P<0.05),C1组PGI2含量显着低于C2组(P<0.05),D1组PGI2含量显着低于A1组(P<0.05)、C1组(P<0.05)、D2组(P<0.05),D2组PGI2含量显着低于C2组(P<0.05)。8.大鼠胃窦黏膜TRPV1、CGRP表达情况及评分:大鼠胃窦黏膜内TRPV1、CGRP阳性产物在各组中均有表达,产物主要位于细胞浆内。(1)大鼠胃窦黏膜TRPV1表达情况:A1组阳性产物颜色可见浅黄色或黄色,分布可见稀疏或中等;A2组阳性产物颜色可见浅黄色或黄色,分布可见稀疏或中等;B1组阳性产物颜色为浅黄色,分布可见稀疏或中等;B2组阳性产物颜色为浅黄色,分布可见稀疏或中等;C1组阳性产物颜色为黄色,分布可见中等或密集,部分分布稀疏;C2组阳性产物颜色可见黄色或棕黄色,分布可见密集或特别密集,部分分布中等;D1组阳性产物颜色可见浅黄色或黄色,分布可见中等或密集,部分分布稀疏;D2组阳性产物颜色可见黄色或棕黄色,分布可见中等或密集,部分特别密集。大鼠胃窦黏膜TRPV1表达评分分别为A1组:1.38±0.52,A2组:1.36±0.48,B1组:1.33±0.50,B2组:1.35±0.53,C1组:2.25±0.71,C2组:3.38±0.74,D1组:2.13±0.64,D2组:3.25±0.71。其中A1组TRPV1表达评分显着低于C1组(P<0.05)、D1组(P<0.05),A2组TRPV1表达评分显着低于C2组(P<0.05)、D2组(P<0.05),B1组TRPV1表达评分显着低于C1组(P<0.05)、D1组(P<0.05),B2组TRPV1表达评分显着低于C2组(P<0.05)、D2组(P<0.05),C1组TRPV1表达评分显着低于C2组(P<0.05),D1组TRPV1表达评分显着低于D2组(P<0.05)。(2)大鼠胃窦黏膜CGRP表达情况:A1组阳性产物颜色为浅黄色,分布可见稀疏或中等;A2组阳性产物颜色为浅黄色,分布可见稀疏或中等;B1组阳性产物颜色为浅黄色,分布可见稀疏或中等;B2组阳性产物颜色为浅黄色,分布可见稀疏或中等;C1组阳性产物颜色可见浅黄色或黄色,分布可见稀疏、中等或密集;C2组阳性产物颜色为黄色,部分可见棕黄色,分布可见中等、密集或特别密集;D1组阳性产物颜色为浅黄色,分布可见稀疏、中等或密集;D2组阳性产物颜色为浅黄色或黄色,部分可见棕黄色,分布可见中等、密集或特别密集。大鼠胃窦黏膜CGRP表达评分分别为A1组:1.30±0.76,A2组:1.32±0.75,B1组:1.20±0.42,B2组:1.23±0.45,C1组:2.0±0.67,C2组:3.1±0.74,D1组:1.90±0.74,D2组:2.9±0.73。其中A1组CGRP表达评分显着低于C1组(P<0.05)、D1组(P<0.05),A2组CGRP表达评分显着低于C2组(P<0.05)、D2组(P<0.05),B1组CGRP表达评分显着低于C1组(P<0.05)、D1组(P<0.05),B2组CGRP表达评分显着低于C2组(P<0.05)、D2组(P<0.05),C1组CGRP表达评分显着低于C2组(P<0.05),D1组CGRP表达评分显着低于D2组(P<0.05)。(3)大鼠胃窦黏膜TRPV1与CGRP表达的相关性分析:采用pearson相关性分析法检测胃窦黏膜TRPV1与CGRP表达的相关性,结果显示胃窦黏膜TRPV1与CGRP表达的相关系数为0.998,两者存在正相关关系(P<0.05)。结论:1.CAP1mg/kg/d连续灌胃2周、4周,对正常大鼠胃黏膜大体形态、病理组织学无损伤作用;2.预先给予CAP 1mg/kg/d连续灌胃4周具有预防吲哚美辛致大鼠胃黏膜损伤的作用;3.CAP 1mg/kg/d连续灌胃2周、4周降低大鼠胃酸总酸度;4.给予CAP 1mg/kg/d连续灌胃2周、4周增加TRPV1、CGRP在大鼠胃窦黏膜内的表达,增加大鼠胃窦组织PGI2含量,增加吲哚美辛造模后大鼠胃窦组织SOD活力,给予CAP 1mg/kg/d连续灌胃4周降低吲哚美辛造模后大鼠胃窦组织MDA含量。
二、中华消化内镜杂志2004年第21卷文题索引(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中华消化内镜杂志2004年第21卷文题索引(论文提纲范文)
(1)老年患者ERCP术后并发急性胰腺炎的危险因素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中英文缩略词索引表 |
第1章 前言 |
第2章 综述 ERCP 术后胰腺炎的研究进展 |
一、发生机制 |
二、危险因素 |
三、预防措施 |
第3章 资料与方法 |
3.1 研究内容与标准 |
3.1.1 研究内容 |
3.1.2 纳入标准与排除标准 |
3.1.3 诊断标准 |
3.2 围手术期处理 |
3.2.1 术前准备 |
3.2.2 手术主要器械 |
3.2.3 术中操作 |
3.2.4 术后处理 |
3.3 统计学分析 |
第4章 结果 |
4.1 一般情况 |
4.2 影响因素分析 |
4.2.1 单因素分析 |
4.2.2 多因素分析 |
第5章 讨论 |
第6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导师及作者简介 |
致谢 |
(2)基于因子分析多元有序Logistic回归对慢性胰腺炎分级诊断模型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缩略词表 |
前言 |
参考文献 |
第一部分 胰泌素增强磁共振成像对胰腺外分泌功能诊断的系统评价和Meta分析 |
一、资料与方法 |
二、结果 |
三、数据分析 |
四、讨论 |
参考文献 |
第二部分 胰泌素增强磁共振胰胆管成像对慢性胰腺炎胰管评估价值 |
一、资料与方法 |
二、结果 |
三、讨论 |
参考文献 |
附图 |
第三部分 胰泌素增强磁共振扩散加权成像对慢性胰腺炎评估价值 |
一、资料与方法 |
二、结果 |
三、讨论 |
参考文献 |
附图 |
第四部分 基于因子分析多元有序Logistic回归对慢性胰腺炎分级诊断模型的研究 |
一、资料与方法 |
二、结果 |
三、讨论 |
参考文献 |
全文总结 |
典型病例介绍 |
综述一 胰泌素增强磁共振评估慢性胰腺炎研究进展 |
一、胰泌素 |
二、S-MRCP对胰腺外分泌功能评估 |
三、S-MRCP对胰管的评估 |
四、胰泌素增强磁共振扩散加权成像(secretin diffudion-weighted imaging,S-DWI)对 CP 的评估 |
参考文献 |
综述二 慢性胰腺炎诊断、分类、分期研究进展 |
一、诊断 |
二、分类 |
三、分期 |
参考文献 |
在读期间发表论文和科研情况 |
致谢 |
(3)《中华消化内镜杂志》与《中华消化杂志》载文被引分析(2001-2010年)(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
1.1 资料来源 |
1.2 方法 |
2 结 果 |
3 讨 论 |
3.1 载文被中文期刊引用基本情况 |
3.2 期刊的自引及他引情况分析 |
3.3 载文被引频次分布分析 |
(4)我国入选INDEX MEDICUS的生物医学期刊研究及其入选的影响因素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语表 |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前言和文献回顾 |
正文 |
第一部分 INDEX MEDICUS 收录我国生物医学期刊的研究 |
1 INDEX MEDICUS 简介 |
2 资料和方法 |
2.1 资料 |
2.1.1 统计INDEX MEDICUS 2000~2006 年收录学科和地理分布的资料来源 |
2.1.2 INDEX MEDICUS 收录我国“中华医学”系列期刊与未收录的对比研究的资料来源 |
2.1.3 INDEX MEDICUS 收录我国医科大学学报与未收录的对比研究的资料来源 |
2.1.4 INDEX MEDICUS 中我国13 种生物医学期刊收录前后对比研究的资料来源 |
2.2 方法 |
3 结果 |
3.1 INDEX MEDICUS 2000~2006 年收录期刊的学科和地理分布情况 |
3.2 INDEX MEDICUS 收录我国“中华医学”系列期刊与未收录的对比研究结果 |
3.3 INDEX MEDICUS 收录我国医科大学学报与未收录的对比研究结果 |
3.4 INDEX MEDICUS 中我国13 种生物医学期刊收录前后的对比分析结果 |
4 讨论 |
4.1 INDEX MEDICUS 收录我国“中华医学”系列期刊 |
4.2 INDEX MEDICUS 收录我国医科大学学报 |
4.3 INDEX MEDICUS 中我国13 种生物医学期刊收录前后的对比分析 |
4.4 结论 |
第二部分 生物医学期刊的发展与入选 INDEX MEDICU |
1 生物医学期刊的发展 |
1.1 生物医学期刊的发展趋势 |
1.2 我国生物医学期刊的发展 |
2 入选 INDEX MEDICUS 对生物医学期刊发展的影响 |
3 INDEX MDEICUS 的选刊标准及方法 |
4 入选 INDEX MEDICUS 的影响因素 |
5 入选INDEX MEDICUS 的对策和措施 |
小结 |
参考文献 |
附录 |
个人简历和研究成果 |
致谢 |
(6)利福昔明治疗消化系统疾病的疗效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参考文献 |
第一部分 利福昔明治疗急性感染性腹泻的 Meta 分析 |
1 引言 |
2 资料与方法 |
2.1 Meta 分析的技术路线 |
2.2 纳入与排除标准 |
2.3 文献的获取 |
2.4 原始文献的筛选方法 |
2.5 文献质量评价 |
2.6 资料提取 |
2.7 统计分析与资料合成 |
3 结果 |
3.1 研究的一般情况 |
3.2 方法学质量 |
3.3 疗效分析结果 |
4 讨论 |
4.1 利福昔明抗菌特点 |
4.2 利福昔明预防旅行者腹泻 |
4.3 利福昔明治疗感染性腹泻 |
5 结论 |
附表、附图 |
参考文献 |
第二部分 利福昔明治疗肝性脑病的 Meta 分析 |
1 引言 |
2 资料与方法 |
2.1 Meta 分析的技术路线 |
2.2 纳入与排除标准 |
2.3 文献的获取 |
2.4 原始文献的筛选方法 |
2.5 文献质量评价 |
2.6 资料提取 |
2.7 统计分析与资料合成 |
3 结果 |
3.1 研究的一般情况 |
3.2 方法学质量 |
3.3 疗效分析结果 |
4 讨论 |
4.1 利福昔明的特点及在肝性脑病的应用进展 |
4.2 利福昔明治疗肝性脑病的临床研究 |
4.3 利福昔明治疗肝性脑病的循证医学研究 |
5 结论 |
附表、附图 |
参考文献 |
第三部分 利福昔明治疗肠易激综合征的 Meta 分析 |
1 引言 |
2 资料与方法 |
2.1 Meta 分析的技术路线(见图 1) |
2.2 纳入与排除标准 |
2.3 文献的获取 |
2.4 原始文献的筛选方法 |
2.5 文献质量评价 |
2.6 资料提取 |
2.7 统计分析与资料合成 |
3 结果 |
3.1 研究的一般情况(各研究的纳入情况见图 2) |
3.2 方法学质量 |
3.3 疗效分析结果 |
4 讨论 |
4.1 IBS 的治疗及利福昔明的应用 |
4.2 利福昔明治疗 IBS 的临床及循证医学研究 |
5 结论 |
参考文献 |
索引 |
临床技能培训 |
在学期间发表的论文 |
致谢 |
(7)中医分阶段治疗慢性胃炎HP阳性的效果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
1.1 一般资料 |
1.2 诊断标准 |
1.3 治疗方法 |
1.4 疗效观察 |
1.5 疗效标准 |
2 治疗结果 |
2.1 从症状的改善情况看 |
2.2 从HP转变的情况看 |
2.3 从病理组织学情况分析 |
3 讨论 |
(8)辣椒素预防吲哚美辛致胃黏膜损伤的作用及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前言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英汉缩略词对照表 |
致谢 |
辣椒素的临床应用进展(综述) |
参考文献 |
附件 |
四、中华消化内镜杂志2004年第21卷文题索引(论文参考文献)
- [1]老年患者ERCP术后并发急性胰腺炎的危险因素分析[D]. 刘艺. 吉林大学, 2021(01)
- [2]基于因子分析多元有序Logistic回归对慢性胰腺炎分级诊断模型的研究[D]. 边云. 第二军医大学, 2016(02)
- [3]《中华消化内镜杂志》与《中华消化杂志》载文被引分析(2001-2010年)[J]. 张东海. 图书情报工作, 2012(S2)
- [4]我国入选INDEX MEDICUS的生物医学期刊研究及其入选的影响因素分析[D]. 井晓梅. 第四军医大学, 2007(03)
- [5]颈动脉切开取栓术患者术中房颤自动复律一例[J]. 李丽霞,赵磊,王天龙,徐娜,安奕,王萍,李中嘉. 临床麻醉学杂志, 2020(12)
- [6]利福昔明治疗消化系统疾病的疗效分析[D]. 徐丽艳. 暨南大学, 2013(01)
- [7]中医分阶段治疗慢性胃炎HP阳性的效果观察[J]. 肖花香. 中外医疗, 2012(10)
- [8]辣椒素预防吲哚美辛致胃黏膜损伤的作用及机制研究[D]. 阳凤. 西南医科大学, 2016(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