识别蒙古语借词的几种方法

识别蒙古语借词的几种方法

一、辨别蒙古语中借词的一些方法(论文文献综述)

罗薇[1](2021)在《《汉语官话语法试编》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汉语官话语法试编》是俄国历史上第一部正式出版的、专为高等教育编写的汉语语法教科书。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下,该书既是一部实用的汉语教材,也是一部传承俄罗斯汉学研究传统、充分吸收以往欧洲人汉语学习与研究成就的集大成之作,同时也是较早以普通语言学理论解释汉语的学术着作。本文将以1902年首版为基础,结合施密特个人档案、拉脱维亚大学所藏施密特个人藏书中的相关资料,从成书的历史背景、俄罗斯人的汉语学习与研究传统、欧洲人学习汉语的历史、世界语言学史以及俄罗斯汉语教育史的角度挖掘该书的特点和价值。该书写作的主要基础来源于俄罗斯人研究与学习汉语的传统。得益于作者施密特在彼得堡大学所受的东方学专业训练,俄国汉学、尤其是彼得堡大学汉学学派汉语教学的传统、以及俄国人的语言研究传统对施密特写作《汉语官话语法试编》产生了深刻影响。首先,在俄国汉语研究的强项方面,如语法分析系统、汉字分析法等方面,施密特广泛采纳了前辈学者的观点,并且在传统汉学的基础上提出适应新局势的新的教学思路和方法。此外,对俄国人学习汉语的继承还表现在另一些方面,如:延续俄国汉学研究的传统项目,同时关注汉、满、蒙三语,又根据海参崴东方学院对学生掌握东亚语言的要求增添了日语、朝鲜语以及越南语等语言材料。其次,继承彼得堡学派对中国历史语言文化的基本观点,认为包括汉语在内的中国文化与世界其他地区文化一样,可以通过一般方法被科学地认识、研究,汉语并非是某些欧洲汉学家认为的“停滞不前”的、处于其原始状态的一种低级语言,而是具有与其文化相关的理据性,需要理性地认识。再次,彼得堡汉学学派注重积累史实材料,在研究汉语时,施密特大量收集、引用丰富的语言材料和例证,这也是施密特作为瓦西里耶夫弟子最突出的传承特点之一。俄罗斯人早期对汉语的认识主要来源于驻北京东正教使团成员论着和西方人的汉语教材,另外还有大量从中国运回的中文原典。俄罗斯人对汉语的认知从一开始就具有三方面的视野,他们既传承本国人的研究,又善于参考西方、中国的研究和学习资料。一方面,该书吸收了当时欧洲和中国学术界对汉语的最新研究成果,是一部在系统、科学的文献综述基础之上的学术着作,对欧洲其他汉学家的观点、成果和语言材料进行整合,从中得出更进一步的观点,从而成为外国人汉语教材编着史发展到19、20世纪之交时具有综述性、整合性的一部着作。另一方面,《汉语官话语法试编》中对欧洲人汉语学习资料的运用还在于对其中收集的语言材料进行分类、精选,找到最适合编入该书的范例。最后,《汉语官话语法试编》的特点还在于将以往欧洲汉学家、语言学家的资料,利用科学的分析方法将之整合纳入他的语法系统中—一汉语实用语法系统是作者要着重教授的内容,也是这部教材相比于一些欧洲汉学家语料搜集式的汉语教科书更具优势之处。《汉语官话语法试编》一书并非只有零散的语法点汇集,而是强调汉语语法规则的整合归纳,并且首次在俄语语境下构建一套新的汉语实用语法体系。是明清时期以来外国人对汉语语法科学研究史的发展到一定程度的继往开来之作,也是20世纪以后国际学界的现代汉语研究往纵深方向开拓的重要前提,具有较高的研究意义。从欧洲语言学史和俄罗斯语言学史的发展脉络来看,到19世纪末,欧洲和俄国语言学经过了多年的方法和材料积累,在历史比较语言学领域取得了重大突破,同时,普通语言学的观念已经为学界所接受,这些思想对这一时期包括施密特在内的俄国语言工作者也产生了深远影响,普通语言学的新思想在外语教材编纂方面的应用也具有重大意义。从语言学研究的角度看,《汉语官话语法试编》是俄国汉学史上第一次尝试运用现代语言学理论研究汉语的语法着作。一方面来说,以汉语为参照、拓宽了普通语言学和历史语言学的研究路径和研究范围,反过来说,也从西方语言学的新成果出发丰富了汉语研究的方法论。从语言本身的发展来看,这一时期的汉语内部也发生了重要变化,随着清末社会大变革,越来越多的新词日渐成为时尚,北方官话口语日益成为最重要的中外交往标准语,白话文运动已在酝酿之中;另一股不可忽视的影响因素来自西欧语言学的发展——经过19世纪的发展,欧洲历史比较语言学和普通语言学的观念已深入人心。该书可以看作是一部汉语史研究与汉语实践语法研究相结合的产物,书中证实了运用产生于印欧诸语言框架下的历史比较语言学、普通语言学方法在汉语研究中的可能性与可行性。通过对本书的研究,可以从“他者”的角度审视汉语对普通语言学理论和方法论的贡献,挖掘汉语对历史语言学及普通语言学研究的补充意义,加深历史语言学和普通语言学观念下对汉语及其历史演变的认识。最后,《汉语官话语法试编》的出版使用对19、20世纪之交俄国以培养实用人才为目的的汉语教育具有重要意义。作为语言实践教材,为了使学生便于理解规则、掌握用法,作者不仅善于描写语法规则时在抽象化的基础上进行具体化表述,注重使用条件、搭配对象、适用范围、特例等方面的考察,力求使语法规则呈现出严谨、易懂、实用的特色,同时还配有大量精选范例。此外,教材的内容还间接地反映了俄国的教育政策、教育历史,海参崴东方学院的教育目的、教育制度、汉语课程大纲、教学目标,施密特本人的教学思想等。因此,教材的内容折射出这一时期俄国汉语教育史的特征,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发生在特定历史时期内(即19、20世纪之交)、特定教育场所中(即海参崴东方学院)、特定教育者(即施密特)主导下、针对特定学习者群体(即就读于海参崴东方学院的大学生、军官和少量其他社会人士)的教育活动的历史进程。总之,俄国汉学家施密特专为海参崴东方学院的汉语学习者编写、并于1902年出版的《汉语官话语法试编》一书,既继承了俄罗斯汉学、尤其是彼得堡大学学派既往的已有研究成果和研究传统,采用了俄国人头脑中相对成熟的俄语语法框架基础,又能放眼世界,有所取舍地借鉴当时流传范围较广、影响较大的其他国家汉学家所着的汉语教材,另外还成功运用最新的俄国和欧洲历史比较语言学、普通语言学研究方法论,以及截止到清末时期的中国传统语言学成就来科学地描写汉语,是俄国汉语教育史上具有转折意义的一部语法教科书。本文将结合教材原着及其他相关文献资料,梳理本书的编写特点及研究成果,全面考察这部着作的重要作用及价值。

娜荷芽[2](2020)在《文化接触与语言变迁 ——以图瓦语为例》文中认为语言文化是人类共同的精神财富和遗产,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内容。民族语言研究是构筑人类共有精神家园的客观需要。从文化的视角研究语言及其发展与变迁是语言人类学重要研究内容之一,语言与文化的关系也是学界多年来一直关注的问题。语言与文化之间具有密不可分的联系。语言是文化的载体,也是文化的内容。因此,文化的变迁也影响语言的变迁。形成语言变迁的内部和外部机制有很多,而文化接触是其重要因素之一。不同文化之间的接触对接触各方或一方语言文化可能会带来不同程度的影响。俄罗斯联邦是世界多民族国家之一。历史的发展奠定了其多民族聚居,多种文化共存的基础。俄罗斯多民族多文化共生的地域特点吸引着学界的关注。作为―一带一路‖倡议重要沿线国家之一,俄罗斯与中国有着长久而友好睦邻的全面战略协作伙伴关系以及深入而广泛的人文交流传统。图瓦人主要分布于俄罗斯图瓦共和国。它位于俄罗斯西伯利亚南部,多民族聚居的社会特色使其民族文化呈现多样化特征。图瓦语是图瓦人的重要交流工具,也是他们认知世界和信息交流的符号系统。不仅如此,图瓦语也是图瓦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和承载者,是图瓦人认同、情感和思想表达的载体。根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语言活力和多样性调查,图瓦语被列入脆弱语言行列。这一现实情况也表明图瓦语言文化保护和传承以及图瓦语研究的重要性和客观需要。而且,图瓦语研究对深入了解当今俄罗斯图瓦人的文化特征以及对促进中俄两国人文交流具有积极作用。本文将围绕文化接触与语言变迁主题,以本作者在俄罗斯图瓦共和国克孜勒市进行的实地田野调查和丰富的文献资料为分析依据,结合人类学理论与方法,重点论述图瓦文化与俄罗斯文化之间的接触如何影响图瓦语并对其形成变迁。本文将在简要论述图瓦人和图瓦语的历史与现状基础上,进一步深入探讨教育、媒体、日常生活领域所体现的图瓦语变迁及其表现形式。本文第二章从语言与教育、学前教育、初中等教育、高等教育和教科书等五个方面的内容重点论述了教育领域所体现的图瓦语变迁及其表现形式。整体而言,学生群体兼用图瓦语和俄语的情况趋向普遍,而且多数学生掌握了良好的双语能力。图瓦语教科书内容类型多样,而且课文内容中的俄语借词较多,部分内容也体现俄罗斯各民族共同奋斗,共谋发展的历史过程。因此,教育领域体现出图瓦语言文化与俄罗斯语言文化之间的交流、交融与共存。本文第三章从语言与媒体、纸媒体语言、电视媒体语言和网络媒体语言等四个部分来阐释了媒体领域所展现的图瓦语变迁及其表现形式。图瓦语纸媒体和电视媒体中使用较多俄语借词。图瓦语网络词汇拼写特点表明凸显图瓦语特点的?、?、?三个字母时常被人们由О、У、Н三个字母代替使用。网络图瓦语缩略词也呈现与网络俄语缩略词相同的特点。现代网络媒体图瓦语体现图瓦—俄罗斯文化的接触对图瓦语的影响以及该两种文化间的接触与交流。本文第四章由语言与日常生活、人名和亲属称谓变迁、语言场合与选择、语言态度与选择等四方面的内容构成,并探讨了图瓦语在日常生活领域中所体现的变迁及其意义。图瓦人名和亲属称谓词不仅保留了图瓦语言文化的传统与习俗,同时也体现着俄罗斯语言文化特点。部分图瓦人取俄罗斯名或者带有俄语人名或俄罗斯文化特点的名字。日常生活中,图瓦人的部分亲属称谓词也使用俄语亲属称谓词。对于图瓦人来说图瓦语和俄语有各自的使用功能。图瓦人的语言态度与选择也表明他们对图瓦语和俄语的重视以及该两种语言对他们的重要性。总而言之,日常生活领域体现出图瓦文化和俄罗斯文化接触和交融背景下的图瓦语传承与变迁以及多元文化共存的现象。通过上述内容与分析,本文重点探讨了图瓦文化与俄罗斯文化接触对图瓦语形成的影响与变迁。以图瓦文化与俄罗斯文化接触为前提的图瓦语言文化变迁有多种表现形式,其中文化涵化现象较突出。图瓦语变迁体现了图瓦文化接受和适应俄罗斯文化的部分特征。不仅如此,俄罗斯图瓦人采借俄罗斯文化并将其与图瓦文化进行有机整合,从而促进了图瓦—俄罗斯民族文化之间的交流与交融。民族语言研究不仅是世界语言文化多样性保护的理论借鉴依据,也符合国家发展、国际间人文交流政策导向。同时,民族语言研究对构筑人类共有精神家园和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有重要意义。图瓦语个案研究对中国少数民族语言文化保护和发展也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史有为[3](2019)在《汉语外来词研究七十年——兼忆先期借词考源研究》文中指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年来,汉语外来词研究基本上可以分为前后两期。每期又可分上下两阶段。前期以学科初创为特点;后期以学科复元与兴盛为特点。本文特意回忆20世纪上半叶的汉语外来词研究先期探索,以利于理解70年研究之路。

早热古丽·阿不力米提[4](2019)在《维吾尔双语人维汉语码转换的句法、语用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随着汉维语言文化的密切接触和交织,伴随着维吾尔族群体国语(汉语)水平的快速提高,维汉语混合现象(本文称“语码转换”)在维吾尔双语人相互口语交际中已成为一个自然常态,他们的语言生活、语言风貌发生着变化。维吾尔族双语人使用的语码转换已经成为维吾尔族群体总体语言使用的一种趋势。维吾尔族双语人的语码转换中使用的汉语发生了哪些变化?这些变化的详情如何?它们对未来维吾尔语的发展会产生哪些影响?这些诸多问题都亟需得到解答,而答案则必须在深入研究后才能得到。同时,这些问题的探究和分析在理论上有利于深化语言接触等研究,在实践上有利于我国的语言规划和语言政策的制订。笔者是生活在乌鲁木齐市的、熟悉维汉语言的维吾尔双语者,是维汉语码转换的实践者,具有研究该问题的得天独厚的条件。本文充分借鉴了他人的相关研究成果,基于乌鲁木齐市维汉双语者的非正式口语交际的语码转换的大量自然语料和个人实践,以基础语框架模式理论、对等限制理论、顺应论和标记模式论等为指导,对维汉语码转换问题进行了系统而深入地探究,发现了很多新的语言现象,也对维汉语码转换问题有了很多新的研究结论。第一,在维汉语码转换过程中的句法层面上,重点探讨了动词的嵌入规则问题。本文以生成语法为向导,从制约关系最复杂的动词入手,大篇幅讨论汉语动词的嵌入规则,旨在从静态视角探索维汉两种语言相互作用后产生的语言变体,努力揭示产生这种变体的深层原因,解答怎么融合,为什么这样融合的问题。具体结论有:(1)来自孤立语的汉语客体动词(V 汉)嵌入到形态复杂的维吾尔语基础语框架时,受到强制性句法制约,因为基础语功能类f-选择的补足语(V汉)的语法特征必须与功能类的相关特征匹配。为了得到功能类的支配,V汉必须顺应基础语的要求在句法角色上“弃动从静”,以静词“身份”与基础语指派的轻动词“qil-/bol-”或动词化语缀“-1A-”结合,才能受到基础语功能类的句法制约,得到时、人称、肯/否、体、态、式等语法功能。汉语单音节动词(V汉单音)还额外受到汉语双音化韵律制约,通过韵律垫音“Le”变为双音化,才能与轻动词结合。本研究同时加以论证了维吾尔语本身对此已有的韵律感知力,这是本文的重要创新之处。(2)维汉动词混合体总是发生在两种语言的表层结构相互映射的地方。一般情况下转换的语码同时符合两种语言的语法规则,构成对等制约关系(占91.75%),而少部分V 汉只遵循其中一种语言的句法或语义规则,而违背另一种语言的相应规则,构成“第三种语法”(占8.25%),但句子整体结构完全能被接受。(3)基础语的功能结构直接投射于作为补足语的静词类嵌入成分上,不增加任何辅助成分,与被替代成分同值交换。维吾尔语对静词类嵌入成分的包容性导致大量维汉合璧词的产生。比起静态转换,动态转换的意识程度比较高,顺应的动态性更加注重交际中的语用策略。第二,语言功能层面上的维汉语码转换。语码转换是说话人为自己以最低的成本获得最高利益的“算计”行为。客体语的以下功能优势总是起到转换语码的理据。(1)音节的多寡上,汉语在词法和句法上表现出其它语言少有的经济简便性,汉语数词和缩略语的简便性更为突出。(2)当基础语在词法、句法或语义上很难找到最佳表达时,便顺应客体语的优越性来填补缺位,使得语言表达精准到位,用最低的成本获得最高的利益。(3)在特定物理环境下,特定的汉语词语在语音的清晰度上表现出一定的优势。第三,语用层面上的维汉语码转换。语码转换又是交际者在社会心理动机下的语用策略。在交谈中,社会语境的客观特征与说话者的主观心理交错在一起。维吾尔双语者通过语用策略,根据不同的社会场景,确立新的“权利和义务”关系。说话者借助合理的语码调节与对方之间的心理距离,照顾到交际对象的心理感受,在礼貌原则的支配下达到有效交际的目的。本文在以上主要结论的基础上,还探讨了元语言引用、语言习惯、语用得体等与维汉语码转换相关的问题。但由于能力和时间所限,本文无论在材料搜集还是在理论分析上都存在不足。今后会进一步搜集语料,提高语言学理论水平,在语码转换的研究上能更加深入。也希望藉此在理论上为语言学发展添砖加瓦,在实践上为我国的语言政策和语言规划进而为我国的稳定统一与中华民族的凝聚做出贡献。

那达木德[5](2019)在《现代蒙古语书面语复合词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蒙古语复合词是词之一种,按表达意义、结构形式可分复合名词、复合形容词、复合动词、复合时位词、复合代词和复合副词等六种。论文从形态和语义两个视角对其展开客观、细致的描写和分析。本文由五章正文、参考文献和附录组成。第一章是绪论,交待了研究对象、研究目的和意义、研究概况、研究方法、研究内容、语料来源、论文创新点、转写音标及词语标记等内容。第二章为“蒙古语复合词概述”,综合前人时贤的研究成果,对蒙古语复合词的定义、特征、判定准则、构词理据做了重新描写;总结复合词固有特征,提出区别于其他近似项的辨别条件;比较研究复合词的多个视角,最后选定一个恰当的研究视角;根据复合词中心成分位置、内部语法关系、词位形式和转义程度对其进行分类;最后对复合词意义的生成方式进行了分类分析。第三章为“蒙古语复合词分类研究”,属于复合词形态分析,着重讨论了各类复合词的语法特点和构形、构词规律。可以概括为:(一)复合名词:复合名词形态变化非常丰富,具有格、数、领属等语法范畴。在句中可以充当任何成分,但主要作主语、宾语和定语。按成分词词类可分为名+名、形+名、形+形、动+名、名+形、数十名、数+形、代+名、时位+名等九种组合方式。(二)复合形容词:根据表达意义、形式和作用,可分为性质、颜色和关系三种复合形容词。性质和颜色形容词具有格、数、领属和比较级等语法范畴。在句中可以充当任一成分,但主要作宾语和状语。复合关系形容词缺乏形容词应有特征,句中只作定语。按成分词词类可分为形+形和名+形两种。(三)复合动词:复合动词形态变化丰富多样,表现在后成分之上,可分词尾、词干变化,词尾变化包括陈述式、祈使式、形动词和副动词等四种;词干变化包括体、态范畴。在句中可以充当任何成分,但主要作谓语。按成分词词类可分为动+动、名+动、形+动、副+动、时位+动等五种组合方式。(四)复合时位词:复合时位词形态变化简单,具有格和领属范畴。在句中可以充当宾语、定语和状语。根据成分词的语义关系可分为反义和关联两种组合。(五)复合代词:复合代词形态变化简单,具有格和领属范畴。在句中充当主语、定语、宾语和状语。根据成分词语义关系,可分为对应组合和关联组合两种。(六)复合副词:个别复合副词可缀加格附加成分。在句中可以充当状语和定语。根据表达意义可分为时态、造形和状态等三种复合副词。第四章为“蒙古语复合词语义研究”,研究内容可以概括为:(一)复合词可分单义词和多义词,单义复合词为常态,多义复合词较少,多义复合词至多有四个义项。(二)复合词有同义词、近义词、反义词和类属关系词。同义复合词仅限复合名词;近义复合词语义差异体现在语义轻重、范围大小、搭配对象和感情色彩等四个方面;反义复合词数量比简单词少得多,内部可分为相对和绝对两种反义复合词。类属关系复合词的结构形式、隶属关系同简单词完全一致,可以与其一并讨论。(三)复合词成分之间的语义关系:并列复合词包括同义、近义、反义等语义关系,支配式复合词包括领属关系和非领属关系。(四)复合词与成分词之间的语义关系可用语义透明度表示。蒙古语复合词可分透明、半透明和隐晦三个等级,其中,半透明复合词数量最多。第五章为结语部分。在形态上,以表格形式总结复合词成分词的结合规律。在语义上,总结了复合词本身、复合词与复合词、复合词与成分词、成分词与成分词之间的语义关系。

郭玉琴[6](2019)在《蒙古语中汉语借词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本研究以不同时期蒙古文文献与词典为语料基础,将共时、静态研究与历时、动态研究相结合,详细解析了蒙古语中汉语借词的历史演变的同时,系统剖析了蒙古语中汉语借词的语音、词义、结构、书写形式等方面所呈现的特点及其他相关问题。本研究包含以下几个内容。绪论部分主要包含了借词的相关知识、蒙古语中汉语借词研究概况、本研究课题的主要信息等三个内容。第一章将蒙古语中的汉语借词进行了历史分期,划分为中古、近现代、当代三个不同时期,揭示不同时期汉语借词借入的社会、历史背景及文化根源,针对不同时期的蒙古文文献和词典,进行了大量的语料搜集,并对其借入方式、词类分布、词义类别等进行了深入探讨。第二章着重分析了蒙古语中汉语借词在语音、词义、结构与书写形式等四个方面呈现的特点及其演变规律。在讨论蒙古语中汉语借词的语音特点及其变化时,结合古今汉语借词实例分析,分别阐述了保留中古汉语语音特点的汉语借词、保留近代汉语方言语音特点的汉语借词、适应蒙古语语音系统的汉语借词和从汉语借入新音位的汉语借词四种形式。在探讨蒙古语中汉语借词词义的发展与变化时,主要从保留汉语原义和词义有变化两个方面进行分析,将词义变化分为词义缩小、词义扩大两种类型进行了较为深入的分析研究。把蒙古语中汉语借词的结构划分为整词借入、单字缀加蒙古语附加成分、音译兼意译、整词缀加蒙古语附加成分等四种类型,并逐一进行了详细论述。从“蒙古化”与“汉化”两种书写形式角度系统分析了蒙古语中汉语借词的书写形式。第三章以“有关蒙古语中汉语借词的若干问题”为题分别阐述了中蒙两国蒙古语中汉语借词使用的异同、蒙古语中汉语借词的重借现象和蒙古语中特殊结构汉语借词——半借词。结论部分归纳总结了研究内容,展望了今后的主要研究设想。

布达[7](2019)在《现代蒙古语中的汉语借词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蒙古语的词汇是体现蒙古民族游牧生活的,涉及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科学发展等各个方面的。与此同时,蒙古语中也有蒙古民族经过多个世纪与欧亚大陆的其它民族在社会各个层面接触交流的借词。来自诸多不同语言的蒙古语中的外来借词是蒙古人与邻近的民族或国家之间在各个不同的社会历史时期的文化、宗教信仰、政治经济等方面广泛接触的结果。蒙古语中除了源自俄语、汉语、满语等邻近民族语言的借词外,还有突厥语、藏语、阿拉伯语、波斯语等通过不同历史时期借来的词汇以及近代的从英语、德语、法语等语言借来的外来词。本文的研究主题即是现代蒙古语中的汉语借词研究。多数汉语借词是经过口语和书面语的形式直接借入到蒙古语中的。论文所述蒙古语中的汉语借词仅指以蒙古国喀尔喀方言为中心的蒙古语中的汉语借词。从古至今,蒙汉两族的接触从未中断过。作为这种接触的体现之一,大部分的汉语借词在蒙古语中一直沿用至今。本文正文由三章构成,分别对蒙古语中的汉语借词借入的方法、汉语借词进入蒙古语的发展形式、现代蒙古语中汉语借词对蒙古语及蒙中文化交流的影响等进行了探讨,最后结论部分总结了整个论文的研究成果。

孙娜[8](2019)在《语言接触视野下的语言民族性研究 ——以日语汉字词为研究中心》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每一种语言都有不同于其他语言的特性,都是一个有着完整系统的世界,这个世界的固有存在形态也就是这种语言的民族性。本研究以语言接触理论和语言相对论为理论指导,以日本文化厅发布的常用汉字表、国立国语研究所开发的现代日语书面语均衡语料库为基本材料,利用专门的统计程序进行整体量化分析,并结合对日语混种词的分析以及个别词汇史的具体研究,最后加以综合、归纳,探讨汉日语言接触视野下,语言民族性在两种语言结构互相匹配过程中的体现。汉字词是汉日语言接触研究的关键所在,日语对汉字词的借用给日语的语音、词汇、语法都带来了影响。论文主体分为汉日语言的非自然接触关系、汉日语言接触对日语语音的影响、汉日语言接触对日语词汇的影响、汉日语言接触对日语语法的影响共计四个部分。通过考察中日古代交流的方式和日本文字的产生,辅以体质人类学、考古学等证据,证明了汉日语言的非自然接触关系,并且通过汉日核心词的比较,分析了汉日语言接触的深度。语音方面。中古汉语入声韵在日语汉字音中得到了体现;中古汉语的介音、复合韵母、入声、阳声韵的韵尾音等伴随着日语对汉字的借用,带来了日语特殊音节(长音、拗音、促音、拨音)的产生。并且汉语的浊声母汉字和以“1”音开头的汉字的传入,打破了日语ラ行音和浊音不做词头的规则,使原有的语音系统得到了扩充和发展。但是,日语固有的开音节结构、固有词汇音等没有受到影响,这些源于汉字词的语音变化,结果也基本应用于借用到日语里面的具有上述特点的汉字词。词汇方面。基于日本国立国语研究所开发的现代日语书面语均衡语料库,利用其短单位词汇表,按词类属性讨论日语对汉字词的借用。从借用角度来看,词汇方面除了直接借用的汉字词,还有间接借用的汉字词即混种词中的汉字词。在排除掉固有名词和记号等条件下,最终统计出来的日语汉字词占日语词汇量的48%以上,多于国立国语研究所的统计数据。而且,通过对各词类混种词里面的汉字词与日语词或日语成分结合情况的分析发现,日语所有词类都借用或曾经借用过汉字词,但借用方式各不相同,总体来看,日语对汉字词的借用要以能够实现日语该词类的语法功能为前提,从而对借用的汉字词进行必要的形式上的改造。语法方面。结合个别词汇史的考察,发现汉日语言的接触对日语语法产生的影响仅限于构词法方面。并且,这种影响主要是通过历史上日语的汉文训读体现出来的。综合来看,汉日语言接触对日语语法方面的影响是有限的。最后是结果与分析部分。日语对汉字词的借用既有广度和深度,又具有局限性;既对日语语言民族性造成了冲击,又受到日语语言民族性的制约。所有自然语言都具有描述无限的客观世界与人类经验的潜能,而一种语言只能拥有有限的结构形式。日语中大量汉字词的借用从根本上讲是文化借用,而语言基本结构没有改变,被称为语言内部机制的思维方式也就没有改变。汉日语言接触具有不可重现的历史因素,在这种非自然接触下,两种语言相互协调、形成系统的语音对应关系,的确在日语汉字词方面有明显体现,但是涉及到日语固有结构、或者核心词以及助词和助动词等能体现语法功能的特殊词类方面,日语依然努力坚守着语言接触发生之前的固有样态,依然保留着日语固有的民族性特征。

吴双[9](2019)在《满语同义词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满语同义词研究是满语词汇语义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满语词汇学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研究价值和实际应用价值。由于这一领域的研究非常复杂、繁难,可供借鉴的成果较少,尚待进一步专门系统的探讨研究。满语同义词数量较多,且分布较广,来源复杂,具有历时变化。本文运用词汇学、文化语义学等理论方法,在以往研究成果基础上,对满语同义词之间的细微区别以及与其他语义的关系,从共时和历时两个角度进行了系统的分析与探讨。在共时研究方面,其一,本文运用大量例词和例句,对满语同义词的细微区别进行了深入辨析。其二,归纳满语同义词在语音和语法方面的特点,即语音上具有“近音同义”、“和谐多变”的特征,语法上具有“根同义同”、“根异形近”的特征。其三,在分析满语同义词词义关系的基础上,进一步探讨同义词与多义词之间的密切关联,揭示了满语同义词的同义关系和多义关系之间错综复杂的语义关系。在历时研究方面,其一,纵向分析满语同义词的演变方式,阐释了演变方式的多样性和复杂性。其二,乾隆中期,满语词汇(主要是汉语借词和多义词)发生了显着变化,在新词与旧词并存期间,构成了大量同义词。这些同义词的变化有规律可循,本文分别从借词累积的承继性、新词旧词演变的多样性和词根词发展的演进性,论述了满语同义词的变化特点。其三,通过考察多义词历时变化,探寻相关同义词发生的变化,论证了多义词的发展变化会引起相应同义词的连锁反应。其四,在满语中,借词与固有词之间、借词与借词之间有诸多同音现象。这些词有的被改造,有的被新词或旧词替代,致使新词与旧词并存期间构成了部分同义词。文中通过大量实例,论证了同音词的历时变化对同义词的发展演变所产生的深远影响。本论文不仅拓宽了满语同义词研究的视角,将共时研究与历时研究相结合,而且扩展了满语同义词研究的范围,从单纯的同义词研究延伸到同义词与多义词、同音词相互关系研究。对满语同义词在深度和广度上的拓展研究,为满语词汇学研究提供了实证依据,对满语应用研究也具有一定的实际应用价值。

张欢[10](2018)在《汉蒙双语地区汉语通用语变异研究 ——以内蒙古通辽市为个案》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汉蒙双语地区是两种语言因为人口居住造成的语言接触。在长期的语言接触中,两种语言共存,相互影响。那么,汉蒙双语地区的汉语在哪些方面相对于汉语通用语来说出现了变异?这构成了本文研究的主题,我们以汉蒙双语地区内蒙古通辽市为个案,希望通过我们的研究,能够回答这个问题。本文的研究从语言接触入手,用语言田野调查的方法,实地调查汉蒙双语地区—内蒙古通辽市的汉语通用语的语言使用现状,同时配合以问卷、访谈等方法对内蒙古通辽市汉语通用语的语言使用背景、语言能力、语言态度进行调查,在此基础上用SPSS软件对变异现象进行定量和定性分析。将调查语料整理归纳并描述出汉蒙双语地区汉语通用语的变异现象,运用Praat语音软件对声调进行验证分析;运用对比语言学方法,找出词汇及语法等变异现象和蒙语的关系;进一步结合社会文化等因素分析,归纳出变异产生的原因。为汉蒙双语地区的汉语通用语研究提供一手资料。文章共分为七个章节,第一章,引言,主要介绍了文章的选题宗旨、研究价值、研究的思路和方法。第二章为文献综述,这部分主要写相关的研究状况,分别整理了国内外关于“语言接触”、“语言变异”、“汉蒙双语地区的汉语通用语和蒙语”的研究文献,并给出了自己的评述。第三章是内蒙古通辽市汉语通用语使用现状调查,介绍了内蒙古通辽市概况,分别从语言能力调查和语言态度调查两个方面描述了内蒙古通辽市汉语通用语的使用现状,通过SPSS软件分析,得到后面选择调查对象所需的研究数据。第四章是内蒙古通辽市汉语通用语语音变异现象分析,整理、分类、描述、分析了内蒙古通辽市汉语通用语语音的变异现象,从声母、韵母、声调三方面解析通辽汉语通用语的语音变异规律,并结合语料给出详细例证剖析,并用Praat语音软件对声调进行了验证分析。第五章,从词汇、语法两方面详细剖析自然言语交际中出现的语言变异现象。第六章从通辽市汉语通用语变异的社会因素分析、蒙语音系对汉语通用语的影响、蒙语词汇语法对汉语通用语的影响三个方面分析了内蒙古通辽市汉语通用语变异现象的成因。第七章为结语,总结了本研究的研究价值、创新之处和不足之处。

二、辨别蒙古语中借词的一些方法(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辨别蒙古语中借词的一些方法(论文提纲范文)

(1)《汉语官话语法试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缘起及意义
    二、相关研究综述
    三、研究方法与思路
第一章 《汉语官话语法试编》的历史背景及其作者
    1.1 海参崴东方学院及其培养目标
        1.1.1 办学背景
        1.1.2 学院设置
    1.2 《汉语官话语法试编》的作者施密特
        1.2.1 施密特的早年求学、实习生涯
        1.2.2 赴海参崴东方学院任教后的汉学研究
    1.3 教材的学习者与使用情况
        1.3.1 教材的出版、使用、影响
        1.3.2 学员的汉语学习情况
    1.4 本章小结
第二章 俄国传统汉学背景下的《汉语官话语法试编》
    2.1 《汉语官话语法试编》的汉语语音系统考辨
        2.1.1 南北官话的语音系统、汉语音韵研究
        2.1.2 《汉语官话语法试编》的注音方案
        2.1.3 《汉语官话语法试编》的汉语发音规则
    2.2 《汉语官话语法试编》对比丘林汉语语法体系的突破
        2.2.1 《汉语官话语法试编》的词法体系
        2.2.2 《汉语官话语法试编》的句法体系
    2.3 施密特对比丘林、瓦西里耶夫等人汉字理论的发展
        2.3.1 汉字的起源问题
        2.3.2 关于汉语口语、书面语的讨论
        2.3.3 汉字的“六书”
        2.3.4 施密特对瓦西里耶夫汉字体系的增补
    2.4 《汉语官话语法试编》对满、蒙、日、朝、越等语言的关注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世界汉语研究史框架下的《汉语官话语法试编》
    3.1 例析《汉语官话语法试编》对欧美汉学的反思
    3.2 以“声调”为例谈施密特对欧美汉语语音研究的整合
        3.2.1 声调的本质
        3.2.2 汉语声调的发音特点
        3.2.3 汉语声调的标调系统
        3.2.4 汉语方言的声调语音规律
        3.2.5 中外学者论“汉语声调的演变”
        3.2.6 “入声”之争
    3.3 施密特对欧美汉语语法研究成果的整理
        3.3.1 某些语法形式在各地的使用差异
        3.3.2 各国汉学家对若干语法规则的不同观点
        3.3.3 欧洲汉学家普遍忽略的汉语语法知识
    3.4 选编欧美、日本汉语教材及中文原典的书面官话范例
        3.4.1 筛选范围:标准北方书面官话材料
        3.4.2 筛选入编:符合语法规范、排列顺序合理
    3.5 个案研究:德国汉学家阿恩德对施密特的影响
        3.5.1 阿恩德及其《官话手册》
        3.5.2 两部教材的总体设计
        3.5.3 以重音理论为例讨论施密特对阿恩德的取舍
    3.6 个案研究:《汉语官话语法试编》对中国传统文献的改编
    3.7 本章小结
第四章 世界语言学发展进程中的《汉语官话语法试编》
    4.1 施密特的汉语观
        4.1.1 对汉语的两种定位
        4.1.2 静态与动态、共时与历时
    4.2 汉语语音史的构建:历史比较语言学与语言类型学的结合
        4.2.1 汉语语音史研究的基础材料
        4.2.2 “语音规律无例外”之汉语辅音音变考察
        4.2.3 “语音规律无例外”之汉语元音音变考察
        4.2.4 语言史的社会性——汉语官话的形成
        4.2.5 语言现象的“类推作用”:汉语词根溯源问题
    4.3 俄国语言学成果在汉语语法研究中的应用
        4.3.1 用“形式语法”思想分析汉语的词法
        4.3.2 语言与思维的联系——汉语与中国人的心理
        4.3.3 波捷布尼亚及其弟子的句法思想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从语言教育及应用视角看《汉语官话语法试编》
    5.1 一部“研究—学习—教学”三位一体的汉语教科书
    5.2 从课程理论分析《汉语官话语法试编》的材料建构
        5.2.1 横向组织:课程教学板块的功能分析
        5.2.2 纵向组织:螺旋渐进的主题序列性
    5.3 从应用语言学看《汉语官话语法试编》的教学大纲
        5.3.1 字词大纲及词汇控制
        5.3.2 语法大纲及翻译训练
    5.4 本章小结
余论 施密特《汉语官话语法试编》的价值和局限性
参考文献
附录1 《汉语官话语法试编》书影及相关影像资料
附录2 《汉语官话语法试编》序言及目录
附录3 《汉语官话语法试编》俄语字母注音表(含例字)
附录4 阿恩德《官话手册》序言及目录
致谢

(2)文化接触与语言变迁 ——以图瓦语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节 研究缘由、目的与意义
        一、研究缘由
        二、研究目的
        三、研究意义
    第二节 研究综述
        一、文化变迁相关研究
        二、国外图瓦语相关研究
        三、国内图瓦语相关研究
    第三节 研究方法和内容
        一、研究方法
        二、研究内容
第一章 图瓦人与图瓦语
    第一节 图瓦人历史与现状
        一、历史记载
        二、关于图瓦人的名称
        三、图瓦人现状
    第二节 图瓦语历史与现状
        一、时代背景
        二、图瓦语现状
    小结
第二章 教育与图瓦语变迁
    第一节 语言与教育
    第二节 学前教育
        一、学前教育相关规定
        二、克孜勒市学前教育
    第三节 初中等教育
        一、第W混合学校
        二、第E民族学校
        三、图瓦语老师
    第四节 高等教育
        一、高等教育相关规定
        二、克孜勒市高等教育
    第五节 教科书
        一、图瓦语教科书内容分类
        二、图瓦语教科书内容分析
        三、双语教材
    小结
第三章 媒体与图瓦语变迁
    第一节 语言与媒体
    第二节 纸媒体语言
        一、唐努图瓦共和国时期《真理报》
        二、苏联时期《真理报》
        三、俄罗斯联邦时期《真理报》
    第三节 电视媒体语言
        一、图瓦语和俄语电视新闻内容分类
        二、图瓦语和俄语电视新闻节目语句和有声语言分析
    第四节 网络媒体语言
        一、网络新闻语言
        二、字母?、?、?
        三、缩略词
    小结
第四章 日常生活与图瓦语变迁
    第一节 语言与日常生活
    第二节 人名和亲属称谓变迁
        一、人名变迁
        二、亲属称谓变迁
    第三节 语言场合与语言选择
    第四节 语言态度与语言选择
    小结
结论
    一、文化接触与语言变迁
    二、文化接触下的语言变迁表现形式
    三、文化接触对语言变迁的影响
参考文献
致谢
在校期间的研究成果

(4)维吾尔双语人维汉语码转换的句法、语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缘起
    1.2 主要方法
    1.3 语料来源
    1.4 研究意义
        1.4.1 理论意义
        1.4.2 应用意义
    1.5 本文创新点
第2章 国内外研究综述
    2.1 国外语码转换的研究现状
    2.2 国内语码转换的研究现状
    2.3 小结
第3章 理论基础
    3.1 相关概念辨析
        3.1.1 语言接触
        3.1.2 语码转换
        3.1.3 双语者
        3.1.4 语体
        3.1.5 语域
    3.2 理论基础
        3.2.1 语码转换的结构限制理论
        3.2.2 语言顺应理论
        3.2.3 标记模式理论
第4章 嵌入语类对基础语框架的静态顺应
    4.1 词汇类
        4.1.1 动词
        4.1.2 名词
        4.1.3 形容词
        4.1.4 副词
    4.2 功能类(附加语码转换)
        4.2.1 “的、得、地”的嵌入
        4.2.2 连词
        4.2.3 语气助词
        4.2.4 感叹词
        4.2.5 复数范畴
        4.2.6 人称从属范畴
        4.2.7 格位范畴
        4.2.8 系动词
        4.2.9 混合短语
    4.3 小结
第5章 基础语对嵌入语功能优势的动态顺应
    5.1 嵌入成分的经济简便性
        5.1.1 维汉语言的经济性对比
        5.1.2 汉语新词的借入理据
        5.1.3 汉语嵌入数词的简便性
    5.2 借词语义的演变
        5.2.1 义项的选择性借入
        5.2.2 义项的扩大(Lexical broadening)
    5.3 精准表达功能
        5.3.1 填补语义差异
        5.3.2 解除歧义
        5.3.3 填补词汇空缺
        5.3.4 注释功能与羡余型获得
    5.4 语码转换对物理环境的顺应
    5.5 小结
第6章 维汉语码转换对社会心理因素的动态顺应
    6.1 受社会规约而作出的语码转换
        6.1.1 语境关系顺应
        6.1.2 出于情感动机而作出的语码转换
    6.2 小结
第7章 结论与思考
    本研究结论
    预测未来
    对维汉语码转换的功能与转换动机的几点补充
    本研究不足之处及今后的努力方向
参考文献
    一、着作类
    二、学术期刊
    三、论文集
    四、学位论文
致谢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5)现代蒙古语书面语复合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研究对象
    第二节 研究目的和意义
    第三节 研究概况
    第四节 研究方法
    第五节 研究内容
    第六节 语料来源
    第七节 论文创新点
    第八节 转写音标及词语标记
第二章 蒙古语复合词概述
    第一节 蒙古语复合词定义及特征
        一、复合词的定义
        二、复合词的特征
    第二节 蒙古语复合词的判定原则
    第三节 蒙古语复合词形成理据
        一、词义创新和细化是复合词产生的功能理据
        二、派生法表达局限是复合词产生的构词理据
        三、从描述结构向命名过渡是复合词产生的认知理据
        四、应用中的结构固化是复合词产生的词化理据
    第四节 蒙古语复合词的辨别
        一、复合词与简单词
        二、复合词与自由词组
        三、复合词与固定句式
        四、复合词与词干复合词
        五、复合词与语法重叠
        六、复合词与其他混淆项
    第五节 蒙古语复合词研究视角
    第六节 蒙古语复合词的分类
        一、按中心词位置分类
        二、按成分词内部语法关系分类
        三、按成分词结构性质分类
        四、按成分词转义程度分类
    第七节 蒙古语复合词意义的生成方式
第三章 蒙古语复合词分类研究
    第一节 复合名词
        一、复合名词语法特征
        二、复合名词结构及其语义
    第二节 复合形容词
        一、复合形容词语法特征
        二、复合形容词形态分类及其语义
    第三节 复合动词
        一、复合动词语法特征
        二、复合动词形态分类及其语义
    第四节 复合时位词
        一、复合时位词语法特征
        二、复合时位词分类及其语义
    第五节 复合代词
        一、复合代词语法特征
        二、复合代词分类及其语义
    第六节 复合副词
        一、复合副词语法特征
        二、复合副词分类及其语义
第四章 蒙古语复合词语义研究
    第一节 复合词语义系统
        一、单义复合词和多义复合词
        二、同义复合词
        三、近义复合词
        四、反义复合词
        五、类属关系复合词
        六、复合词的结构语义
    第二节 复合词透明度
        一、透明度概述
        二、透明复合词
        三、半透明复合词
        四、隐晦复合词
第五章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一、复合词词表
    二、同义复合词
    三、近义复合词
    四、反义复合词
主题词索引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参加的课题目录

(6)蒙古语中汉语借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内容提要
Abstract
目录
正文
参考文献
附件

(7)现代蒙古语中的汉语借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选题的目的及意义
    第二节 研究概况综述
        一、中国学者对蒙古语中的汉语借词研究概况
        二、蒙古国学者对蒙古语中的汉语借词研究概况
    第三节 论文研究的语料来源、主要研究方法
        一、语料来源
        二、主要研究方法
第二章 现代蒙古语中汉语借词分析
    第一节 基里尔蒙古文概况
        一、基里尔蒙古文语音体系
        二、蒙古语字母和相似的汉语拼音对照
        三、元音和谐律
    第二节 现代蒙古语中的汉语借词的界定及借入方式
        一、现代蒙古语中的汉语借词的界定
        二、现代蒙古语中的汉语借词的借入方式
    第三节 现代蒙古语中的汉语借词分类
第三章 现代蒙古语中汉语借词的发展变化形式
    第一节 现代蒙古语中汉语借词的语音变化
        一、现代蒙古语中汉语借词的元音变化
        二、现代蒙古语中汉语借词的辅音变化
    第二节 现代蒙古语中汉语借词的结构变化
        一、多音节词变为单音节词
        二、汉语借词加后缀
        三、汉语借词组成短语
    第三节 现代蒙古语中汉语借词的词义变化
        一、汉语借词保留原有的意义
        二、汉语借词词义扩大
        三、汉语借词词义缩小
        四、汉语借词词义转化
第四章 现代蒙古语中汉语借词对蒙古语及蒙中文化交流的影响
    第一节 不同历史时期蒙古语收录汉语借词情况
        一、13-17世纪蒙古语历史文献中收录汉语借词情况
        二、17-20世纪收录汉语借词的情况
        三、从20世纪至今收录汉语借词的情况
    第二节 现代蒙古语中汉语借词对蒙古语的影响
        一、汉语借词对蒙古语词汇方面的影响
        二、汉语借词对蒙古学生学习汉语的影响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8)语言接触视野下的语言民族性研究 ——以日语汉字词为研究中心(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问题缘起
    1.2 研究现状
        1.2.1 语言学上对汉日语言接触的研究
        1.2.2 人类学对语言民族性的研究
    1.3 研究意义
    1.4 研究目标和理论基础
        1.4.1 研究目标
        1.4.2 理论基础
    1.5 研究材料与方法
        1.5.1 研究材料
        1.5.2 研究方法
第2章 汉日语言的非自然接触关系
    2.1 日本列岛的人和语言
        2.1.1 日语的起源假说及谱系分类
        2.1.2 日语的演变源流与日本人群混合历史的关系
    2.2 汉日语言接触类型的判定
        2.2.1 古代中日交流与语言接触
        2.2.2 日本文字的产生
        2.2.3 汉日语言的接触类型
    2.3 汉日语言非自然接触的深度和局限性
        2.3.1 汉日语言非自然接触的深度
        2.3.2 汉日语言非自然接触的局限性
    2.4 小结
第3章 汉日语言接触对日语语音的影响
    3.1 日语语音结构特点
    3.2 日语汉字音的现状分析
        3.2.1 日本人对日语中汉字的态度
        3.2.2 日本常用汉字音的现状
        3.2.3 日语常用汉字音的分层
    3.3 汉字音与日语音的匹配
        3.3.1 日语对入声汉字音的保留
        3.3.2 日语特殊音节的产生
        3.3.3 日语语音学上“拍”的产生与汉字音的关系
        3.3.4 汉字音带来的同音异义现象
    3.4 小结
第4章 汉日语言接触对日语词汇的影响
    4.1 日语中汉字词的数量及分布特点
    4.2 各种词类中的汉字词及混种词中的汉字词
        4.2.1 有词尾变化的词类
        4.2.2 无词尾变化的词类
        4.2.3 接辞
        4.2.4 拟声词和拟态词
    4.3 日语词汇的结构特点以及汉字词引发的改变
        4.3.1 日语固有词汇的特点
        4.3.2 汉字词对日语词汇体系的影响
    4.4 小结
第5章 汉日语言接触对日语语法的影响
    5.1 汉日语言接触视野下的汉文训读
    5.2 汉文训读对日语语法的影响
    5.3 汉文训读带来的具体语言现象的考证
        5.3.1 沿用至今的“ゃむをぇす”
        5.3.2 曾经使用过的“ざるべかちず”
    5.4 其他来自于汉语的语法现象
    5.5 小结
第6章 结语
    6.1 本研究的主要内容及创新点
        6.1.1 主要内容
        6.1.2 创新点
    6.2 本研究的不足及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一: 中文维基百科和日文维基百科的日语核心词对照表
附录二: 日语名词中混种词的具体分析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9)满语同义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目的与意义
    二、研究现状与问题
    三、研究对象与内容
    四、研究方法与研究突破
第一章 满语同义词的界定
    第一节 满语同义词的定义
        一、同义词的确定标准
        二、同义词的词性问题
        三、满语同义词的界定标准
    第二节 满语同义词的分类
        一、从来源角度划分
        二、从同义程度角度划分
        三、从结构角度划分
        四、从功能角度划分
    第三节 满语同义词与多义词的关系
        一、满语同义词的意义关系
        二、满语同义词与多义词的关系
    本章小结
第二章 满语同义词的形成演变
    第一节 满语同义词的形成途径
        一、新词与旧词的并用
        二、固有词与借词的并用
        三、对事物现象所持感情和态度不同
        四、命名时取义角度不同
        五、满语构词因素的影响
    第二节 满语同义词的演变方式
        一、词义的产生与消失
        二、词义的分化
        三、词义的趋同
    第三节 多义词和同音词对满语同义词的影响
        一、满语多义词对同义词的影响
        二、满语同音词对同义词的影响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满语同义词之间的细微区别
    第一节 满语同义词之间的语义区别
        一、语义性质或行为程度不同
        二、语义范围大小不同
        三、语义特征强调的侧重点不同
    第二节 满语同义词之间的修辞区别
        一、感情色彩区别
        二、语体语域色彩区别
    第三节 满语同义词之间的搭配区别
        一、包含搭配
        二、交叉搭配
        三、全异搭配
    第四节 满语同义词的通用与连用
        一、满语同义词的通用
        二、满语同义词的连用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满语同义词的个性特点
    第一节 满语同义词的语音特点
        一、近音同义
        二、和谐多变
    第二节 满语同义词的语法特点
        一、根同义近
        二、根异形近
    第三节 满语同义词的变化特点
        一、借词累积的承继性
        二、旧词新词演变的多样性
        三、词根词发展的演进性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满语同义词的研究价值
    第一节 满语同义词的应用研究
        一、满语同义词与满语教学
        二、满语同义词与辞书编纂
        三、满语同义词与文献翻译
    第二节 满语同义词研究的发展趋势
        一、满语同义词的专题研究
        二、满语同义词的专书研究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10)汉蒙双语地区汉语通用语变异研究 ——以内蒙古通辽市为个案(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引言
    1.1 选题宗旨和研究价值
        1.1.1 选题宗旨
        1.1.2 研究价值
    1.2 研究方法
        1.2.1 调查研究方法
        1.2.2 调查研究对象的抽样选取及样本构成
        1.2.3 调查问卷结构与访谈的具体设计与实施
    1.3 小结
第2章 文献综述
    2.1 关于“语言接触”的研究
    2.2 关于“语言变异”的研究
    2.3 关于“汉蒙双语地区的汉语通用语与蒙语”的研究
    2.4 小结
第3章 内蒙古通辽市汉语通用语使用现状调查
    3.1 内蒙古通辽市概况
    3.2 语言能力调查
        3.2.1 语言习得和语言能力
        3.2.2 语言掌握程度
        3.2.3 语言使用现状
    3.3 语言态度调查
        3.3.1 社会地位评价和语言认同
        3.3.2 实用功能评价
        3.3.3 语言期望
    3.4 小结
第4章 内蒙古通辽市汉语通用语语音变异现象分析
    4.1 声母
    4.2 韵母
    4.3 声调
    4.4 Praat语音软件对声调的验证分析
        4.4.1 单字语料的提取
        4.4.2 音高(pitch)参数的选择与标注方法
        4.4.3 声调验证分析与讨论
    4.5 小结
第5章 内蒙古通辽市汉语通用语词汇、语法变异现象分析
    5.1 词汇变异现象分析
        5.1.1 汉蒙双语地区通辽的地方方言固有词
        5.1.2 汉蒙双语地区汉语通用语中的蒙语借词
    5.2 语法变异现象分析
        5.2.1 SOV型语序
        5.2.2 SVOV型语序
        5.2.3 主谓倒置
        5.2.4 修饰语后置
        5.2.5 宾语前置
        5.2.6 补语前置
        5.2.7 介词丢失
    5.3 小结
第6章 内蒙古通辽市汉语通用语变异的成因分析
    6.1 通辽市汉语通用语变异的社会因素分析
    6.2 蒙语音系对通辽汉语通用语的影响
    6.3 蒙语词汇、语法对通辽汉语通用语的影响
    6.4 小结
第7章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作者简介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后记

四、辨别蒙古语中借词的一些方法(论文参考文献)

  • [1]《汉语官话语法试编》研究[D]. 罗薇. 北京外国语大学, 2021(09)
  • [2]文化接触与语言变迁 ——以图瓦语为例[D]. 娜荷芽. 内蒙古大学, 2020(01)
  • [3]汉语外来词研究七十年——兼忆先期借词考源研究[J]. 史有为. 语言战略研究, 2019(05)
  • [4]维吾尔双语人维汉语码转换的句法、语用研究[D]. 早热古丽·阿不力米提. 陕西师范大学, 2019(08)
  • [5]现代蒙古语书面语复合词研究[D]. 那达木德. 中央民族大学, 2019(10)
  • [6]蒙古语中汉语借词研究[D]. 郭玉琴. 内蒙古大学, 2019(09)
  • [7]现代蒙古语中的汉语借词研究[D]. 布达. 中央民族大学, 2019(10)
  • [8]语言接触视野下的语言民族性研究 ——以日语汉字词为研究中心[D]. 孙娜. 厦门大学, 2019(07)
  • [9]满语同义词研究[D]. 吴双. 黑龙江大学, 2019(02)
  • [10]汉蒙双语地区汉语通用语变异研究 ——以内蒙古通辽市为个案[D]. 张欢. 吉林大学, 2018(12)

标签:;  ;  ;  ;  ;  

识别蒙古语借词的几种方法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