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汉匈奴植物色素提取工艺研究

秦汉匈奴植物色素提取工艺研究

一、秦汉时期匈奴族提取植物色素技术考略(论文文献综述)

胡玉春[1](2019)在《匈奴手工业发展考论》文中认为对于匈奴手工业的研究,考古学上提供了丰富的材料和支撑。从功能来看,匈奴的手工制品主要包含生产用品、生活用品、武器、祭祀礼仪用品以及工艺品。从材质来看,有金属加工、毛皮加工、木制、陶制、骨制等等。匈奴手工业基本是在自然状态下进行的自给自足的生产,不会刻意为市场生产商品性产品,即便出现剩余产品也只是以物易物。匈奴手工业在发展过程中不断吸纳周边地区文化元素和先进生产经验,创造出了多元文化共存的手工艺术,是中国手工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华文化形成过程中的重要内容之一。

刘睿[2](2015)在《《红楼梦》里的美容秘方》文中指出使用化妆品来美化自己,是古今中外所有爱美女子的常用方法。作为一部古代贵族家庭生活的大百科全书,《红楼梦》中比较详尽地描述了那个时代贵族女子的美容化妆品。这些天然环保又健康有效的美容用品,为我们提供了研究古代女子日常生活的丰富资料,同时在研究当时的植物药物等方面也有一定的价值。

曾园[3](2015)在《没有狼图腾,有高级的胭脂工艺》文中研究说明草原民族中最早最有名的是匈奴,关于他们我们所知甚少。可以肯定的是他们并没有所谓的狼图腾。匈奴没有文字,他们的心性和才情仅体现于汉人单方面的转述。不过,匈奴人也留下了唯一的诗,翻译成汉语是这样的:"失我祁连山,使我六畜不蕃息。失我焉支山,使我妇女无颜色。"这首诗在匈奴消失上千年后一直保持着魅力。不重视文字的匈奴,肯定不会想到有一天自身在人类的血液里被稀释得无影无踪,随口所唱过的一首歌却能活灵活现地在另外的语言里继续塑造他们

刘相岚[4](2014)在《白牛槭秋季红色叶片色素及保色的研究》文中认为白牛槭(Acer mandshuricum)为东北地区自然植被分布中重要的秋季彩叶植物之一,其秋色叶红艳,叶形秀丽,是平面干燥花艺术中很好的红色叶材。但是在压制过程中叶片易出现褪色、褐变及其他不同程度色变的现象。本文即以白牛槭秋季红色叶片为原料,通过对其叶片红色素的提取方法、色素分子相关特征等方面的研究,旨在探讨适宜白牛槭红色叶片的最佳保色流程,并应用在干燥花保色技术当中达到叶材保色的目的,并在压花艺术中能够发挥更大的作用,同时为今后对白牛槭资源的进一步开发利用提供理论基础和科学依据。以提取溶剂、提取温度、提取时间和料液比设计4因素3水平正交试验,结果表明,在决定色素提取效果的四个影响因子中,重要性排序为料液比>提取温度>提取时间>提取剂;白牛槭叶片红色素的提取方案以料液比1:50,提取温度70℃,提取时间2h,提取剂为70%乙醇-0.1mol/L盐酸溶液为最佳。白牛槭叶片红色素为水溶性、醇溶性色素,在可见光下的最大吸收波长为535nm。初步推断色素样品中含有3种主要花色苷,分别为矢车菊3-0-葡萄糖苷、飞燕草3-0-葡萄糖苷和一种含有芍药花色素基团的未知成分。花色苷的稳定性受pH值的影响较大,较低的pH值可使色素液颜色保持稳定,当pH大于5时溶液颜色转为红褐色,且在强碱性溶液中呈现墨绿色。花色苷在温度低于70℃时具有较好的热稳定性,继续升高温度则会对其有一定的降解作用。该花色苷对光照、氧化还原剂较为敏感。K+、Na+、 Ca2+、Mg2+等金属离子对花色苷的稳定性影响不显着,低浓度的A13+会增加色素液的吸光度,Cu2+、Fe2+、Fe3+对该花色苷具有明显的破坏作用;蔗糖、葡萄糖和柠檬酸对白牛槭叶片红色素的花色苷具有一定的增色作用,可在配制保色剂时适当添加。白牛槭红色叶片以自然干燥较好,确定最佳的保色剂组合为7%蔗糖+7%柠檬酸+Zn2+,并且经过长时间自然光照试验后,与未经保色的叶片对比,其依然颜色红艳且无褐变现象,具有良好的护色效果,可以应用在压花画的创作中。

王海[5](2014)在《论匈奴社会中的定居因子》文中指出匈奴以畜牧为业、兼营狩猎的游牧生活形态已是学术之共识,土地的价值似乎远不及农业社会。实则,土地曾在匈奴社会经济、政治军事、精神信仰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其中蕴含的定居因子与匈奴社会发展之间存在较为密切的关系。这对于匈奴民族的汉化,乃至最终融入农耕文明社会产生了不容忽视的影响。以匈奴为代表的少数民族汉化和各民族大融合促进了中国古代和谐边疆之构建。

胡玉春[6](2011)在《北方草原古代手工业发展轨迹考述》文中认为该文主要论述了中国北方草原地带的手工业发展轨迹,认为北方草原手工业经历了漫长的多民族文化交替,其发展轨迹具有连续性和传承性,形成了一套北方草原地带独特的手工业发展模式,是中国手工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

周洁[7](2011)在《红花红色素研究进展》文中研究说明从红花提取红色素是一种安全天然食用色素,可作为食品添加剂和化妆品染色剂等,在功能性食品和医药领域有非常广阔发展前景。该文综述红花红色素化学组成、分子结构、功效特性、提取及检测方法,探讨生产过程中酶法转化作用,为红花红色素研究开发提供依据。

刘雅娇[8](2010)在《中国古代服饰的林业文化诠释》文中提出中国敬畏自然的历史由来已久,作为华夏文明重要组成部分的服饰文化同样有所体现。在中国古代服饰的历史中,无论是材质、颜色的选择还是图案的设计,林业文化的身影随处可见,力求在衣着上达到天人合一的境界。本文沿历史脉络,从面料、色彩、图案三方面分析中国古代服饰的设计意图,探究林业文化对其萌芽、产生和发展造成的深远影响,阐明中国古代服饰在林业文化影响之下的特点。

朱文涛[9](2010)在《古罗马与汉代造物艺术比较研究》文中认为古罗马和汉帝国是处于同一时代的中西两大文明。一方面,两者有着丰厚的物质文化,全面形成各自完善的造物体系,代表着当时古代世界文明的最高成就。另一方面,古罗马和汉代位于欧亚大陆东西两端,虽有间接的传播影响但并无广泛直接的文化交流,是中西方独立发展成熟的文明,也是世界文明发展的两种典型模式。造物是物质文明创造的全部过程与结果,是文化的外在表现和形态。因此,对两者造物艺术的特征和成因进行深入的比较分析,对于中西方古代文化体系的考量有着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本文根据设计文化、设计原理、设计美学三方面的理论基础来建立对古罗马和汉代造物艺术平行比较研究的基本结构,因此,全文分为文化成因比较、物质形态比较、审美风格比较三个部分。三部分也是以总-分-总的逻辑关系构成全文的研究框架。第一部分是以提纲挈领和整体把握的思路对古罗马和汉代造物艺术的文化成因进行分析。古罗马和汉代有着各自的自然基础、经济环境与科技发展,形成两者造物范式中物质因素上的差异。古罗马和汉代各自的传统文化和政治进程形成两者造物范式中诸多延续与变革因素。古罗马和汉代宗教信仰和风尚习俗的不同形成两者造物范式中精神因素的差异。两者也有着不同渊源和发展轨迹的艺术形式规律。第二部分是以翔实材料和具体分析为思路对古罗马和汉代造物艺术的材质工艺、结构、形制与装饰的形态要素进行比较。古罗马和汉代在金属工艺、陶工艺、纺织工艺、玻璃及漆器工艺、玉石工艺上有着不同的技术传统和发展轨迹。两者在建筑、服装、家具、工具和武器的结构形态上有着不同的选择和适应。两者在饮食器具、灯具和肖形器物上体现着各自独特的造型特征和审美理念。两者有着各种装饰纹样、装饰题材和主题内容,体现了各自艺术形式的文化渊源和表现方式的差异。第三部分是以综合评述和理论概括为思路对两者造物艺术的审美风格进行比较。我对造物艺术风格的考察基于审美形式的描述与评论、审美心理的分析、风格的演变与发展这三个层面上展开,试图探究古罗马和汉代造物艺术在形式表现上的本质差异,审美主体情感、观念、思维方式上的内在分岐,以及解释两者造物艺术风格形成、演进和变迁的主要动力和内在原因。本文对两者的造物艺术从多个角度进行分析得出一些结论。第一、推动古罗马和汉代物质文化发展的内在规律有着明显差异。古罗马造物艺术发展的根本动力来自社会经济活动,而汉代造物艺术的核心是体现统治规范和社会伦理。第二、古罗马和汉代造物艺术特征有着重要不同,古罗马造物艺术从模仿观念出发恪守现实主义和自然主义传统,汉代造物艺术则从主体对客体的观象出发通过模件和程式系统体现大一统的规范和宏大气魄。第三、古罗马和汉代在中西方造物艺术发展进程中具有重要意义。古罗马造物艺术奠定了西方古典主义的样式和规范,也是西方造物艺术的传统由盛转衰逐步转向宗教文化的肇始。汉代造物艺术是中国本土物质文化体系的掩卷之作,又是受到外来文化影响的开端。

戴春阳[10](2010)在《祁连、焉支山在新疆辩疑(下)》文中提出本文在《祁连、焉支山在新疆辩疑(上)》篇的基础上,从分析祁连、焉支山所在河西走廊生态经济特征、战略地位的角度及反证法论证了巴里坤山、哈尔里克山/东天山与汉代史籍中祁连、焉支山无关。

二、秦汉时期匈奴族提取植物色素技术考略(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秦汉时期匈奴族提取植物色素技术考略(论文提纲范文)

(1)匈奴手工业发展考论(论文提纲范文)

一、畜产品加工业
二、金属制造业
    (一) 铜器制造业
    (二) 铁器制造业
    (三) 金银器加工业
三、制陶业
四、车辆制造业
五、木材加工业
结论

(2)《红楼梦》里的美容秘方(论文提纲范文)

一、画眉之墨
二、妆粉
三、胭脂
四、指甲染色用品
五、蔷薇硝

(4)白牛槭秋季红色叶片色素及保色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课题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天然植物色素研究概况
        1.2.1 天然植物色素的特点与分类
        1.2.2 天然植物色素的提取技术
    1.3 花色苷的研究概况
        1.3.1 花色苷的结构与理化性质
        1.3.2 影响花色苷稳定性的因素
        1.3.3 花色苷的分离纯化
        1.3.4 花色苷的鉴定
    1.4 压花艺术研究概况
        1.4.1 压花艺术简介
        1.4.2 压花的制作方法
        1.4.3 压花材料的保色研究
    1.5 白牛槭概况
    1.6 本课题研究重点
    1.7 研究的技术路线
2 白牛槭叶片红色素提取方法的研究
    2.1 试验材料与方法
        2.1.1 试验材料
        2.1.2 试验方法
    2.2 结果与分析
        2.2.1 提取溶剂与提取效果的相关性
        2.2.2 提取温度与提取效果的相关性
        2.2.3 提取时间与提取效果的相关性
        2.2.4 白牛槭红色叶片样品与提取剂料液比与提取效果的相关性
        2.2.5 白牛槭叶片红色素的4因素3水平正交试验
        2.2.6 提取率与浸提次数的相关性
    2.3 本章小结
3 白牛槭叶片红色素分子相关特征的研究
    3.1 试验材料与方法
        3.1.1 试验材料
        3.1.2 试验方法
    3.2 结果与分析
        3.2.1 色素的光谱特性分析
        3.2.2 白牛槭叶片红色素类型的定性分析
        3.2.3 白牛槭叶片红色素的显色反应
        3.2.4 白牛槭叶片红色素的紫外-可见光谱分析
        3.2.5 白牛槭叶片红色素花青素的定性检测
        3.2.6 白牛槭叶片红色素高效液相色谱-质谱联用分析
        3.2.7 色素的溶解性
        3.2.8 不同因子处理与色素稳定性的相关性
    3.3 本章小结
4 白牛槭红色叶片的保色技术流程的研究
    4.1 试验材料与方法
        4.1.1 试验材料
        4.1.2 试验方法
    4.2 结果与分析
        4.2.1 白牛槭红色叶片干燥方法的选择
        4.2.2 不同浸泡时间与保色效果的相关性
        4.2.3 不同浓度的蔗糖、葡萄糖、柠檬酸与保色效果的相关性
        4.2.4 不同浓度的糖酸组合与保色效果的相关性
        4.2.5 不同金属离子的处理与保色效果的相关性
        4.2.6 室内自然光处理与保色后叶片的相关性
    4.3 白牛槭秋季红色叶片压花制作的优化工艺流程选择
        4.3.1 白牛槭红色叶片的选择与采集
        4.3.2 白牛槭红色叶片的处理
        4.3.3 白牛槭叶片的保存方法
        4.3.4 白牛槭压花艺术品的制作
    4.4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5)论匈奴社会中的定居因子(论文提纲范文)

一、社会经济领域包含的定居因子
二、政治军事方面包含的定居因子
三、精神层面蕴含的定居因子
四、定居因子与游牧民族的汉化

(7)红花红色素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红花红色素特性及其化学结构
    1.1 红色素特性
    1.2 红色素化学结构
2 酶法转化作用
3 提取和检测方法
    3.1 红色素提取
    3.2 红色素检测
4 红花红色素功效及应用
    4.1 红色素功效
    4.2 红色素应用

(8)中国古代服饰的林业文化诠释(论文提纲范文)

一.林业文化的启蒙作用
二.中国古代服饰在林业文化影响下的黄金时期
三.林业文化在中国古代服饰中的地位进一步飞跃

(9)古罗马与汉代造物艺术比较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节 选题的缘起
        一、全球视野下的比较研究
        二、比较研究架构下的造物艺术
        三、造物艺术比较研究的选题确定
    第二节 古罗马与汉代的可比性概述
        一、横向维度的比较——民族性和世界格局中的位置
        二、纵向维度的比较——文明发展的性质与阶段
    第三节 课题的相关内容及说明
        一、研究对象与研究目的
        二、课题研究的主要方法
        三、课题相关概念的阐释
    第四节 课题的研究现状和论文基本结构
        一、课题研究的相关历史与现状
        二、论文的基本结构
第一篇 造物艺术的文化成因比较
    第一章 古罗马与汉代的文化背景
        第一节 自然生态与经济环境
        一、各具优势的自然生态基础
        二、差异的经济类型与对外贸易方式
        第二节 历史进程下的社会政治结构
        一、扩张与统一的历史进程
        二、不同社会制度的建构
        第三节 社会心理与意识形态
        一、多元融合的信仰观念
        二、世俗欢娱的风化面貌
    第二章 古罗马与汉代的造物范式
        第一节 造物范式的物质因素
        一、自然环境对造物实践规范的作用
        二、经济杠杆对造物实践规范的操纵
        第二节 造物范式的文化传统与社会变革因素
        一、传统文化延续下的造物实践规范
        二、政治进程推动中的造物实践规范
        第三节 造物范式的精神因素
        一、精神信仰对造物实践规范的指导
        二、风尚习俗对造物实践规范的影响
    第三章 古罗马和汉代的艺术意志
        第一节 两种艺术意志的内在分歧
        一、中西艺术意志的视知觉方式与心理需求
        二、古罗马和汉代艺术意志的定位
        第二节 两种艺术意志的具体形式差异
        一、共时性的立体空间与历时性的平面空间
        二、不同的构图关系与细节
第二篇 造物艺术的形态比较
    第一章 古罗马和汉代造物的材质与工艺
        第一节 不同技术传统的金属工艺
        一、全面成熟与发展的金银工艺
        二、青铜的锻打技术与铸造工艺
        三、截然不同的冶铁之路
        第二节 陶工艺的两种发展轨迹
        一、陶器工艺不同趋向的转折
        二、更迭与积累的工艺特点
        三、釉陶技术的探索与发展
        第三节 各居主导地位的玻璃与漆器
        一、兴盛一时的罗马玻璃器和汉代漆器
        二、玻璃工艺的两种系统
        第四节 相互交流与促进的纺织工艺
        一、不同的麻织原料与外来的棉纺技术
        二、丝织物与毛织物的交流与传播
        三、织造工艺的区别与相互影响
        第五节 各取其好的玉石工艺
        一、宝石与软玉
        二、各擅其长的工艺技法
        三、不同的石雕材质与工艺
    第二章 古罗马和汉代造物的结构形态
        第一节 观念与结构统一的空间营造
        一、不同中心与方位的空间观念
        二、"天圆地方"与"天地皆圆"的空间形态
        三、空间轴线与分割布局的差异
        四、两种建筑结构体系
        五、"模块化"和"结构化"的空间组织变化
        第二节 社会秩序与审美情趣相应的服饰定制
        一、基本服饰结构的选择与演变
        二、服饰的具体结构形态与审美
        三、灵活与森严的服饰制度
        四、妆饰方式的异趣
        五、适应不同战事的甲胄结构
        第三节 与起居空间相适应的家具结构
        一、起居方式决定的家具结构形态
        二、内部空间影响下的家具结构与陈设布局
        第四节 技术功能为先的工具结构
        一、适应不同农作方式的农具构造
        二、便于海航与河运的船舶构造与技术
        三、车辆构造系统的异同与创新
        四、各自机械发明的丰富成就
        第五节 完善的武器构造系统
        一、军事战术方式沿革下的武器配备
        二、不同兵器品种与性能的构造
    第三章 古罗马和汉代造物的形制
        第一节 饮食器具的器形
        一、型制的传统与演变
        二、与功能对应的平台
        三、主体造型的基本特点
        四、体面线脚和局部处理
        第二节 照明器具的造型
        一、照明技术对灯具造型的影响
        二、灯具的器物原型与演进
        三、灯具造型变化的规律
        第三节 肖形器物的形态分析
        一、肖形的丰富题材
        二、局部具象与整体意象
        三、生硬与自然的细节处理
        四、活泼与沉稳的动态处理
    第四章 古罗马和汉代造物的纹样装饰
        第一节 几何纹样
        一、几何纹样的缘起
        二、连续几何纹样的构成格式
        三、几何纹样的象征含义与组织方式
        第二节 典型纹饰
        一、植物卷须纹和云气纹的渊源
        二、莨苕卷须与云气纹的表现特征
        三、莨苕卷须与云气纹的演化与组织
        第三节 装饰的各式题材与母题
        一、植物题材与母题
        二、动物题材与母题
        三、人物与人造物的题材母题
        四、色彩装饰
        第四节 装饰的主题内容与表现方式
        一、装饰的中心主题与内容
        二、装饰的艺术表现方式
第三篇 造物艺术的审美风格比较
    第一章 古罗马和汉代造物风格之特征
        第一节 造物风格的形成
        一、渐进形成的古罗马风格
        二、汉代风格的彰显与确立
        三、两种造物风格形成的本质差异
        第二节 造物的"风格描述"
        一、材质的显性与隐性
        二、形式差别的本质
        三、组织结构的整体化与模件化
        第三节 造物的"风格评价"
        一、"风格评价"的历史梳理
        二、相似的"崇高感"
        三、"闳中肆外"与"重丽轻靡"的分析
    第二章 古罗马和汉代造物风格之审美心理探源
        第一节 艺术心理的审美定势
        一、外倾与内倾的内心体验
        二、"虚"与"实"的审美观照
        第二节 艺术思维的内在逻辑
        一、数理逻辑和直觉类推
        二、细化分析与整体综合
        第三节 艺术观念的价值取向
        一、群体伦理与个体意志的价值观念
        二、辩证二元与对立二元的世界观念
    第三章 古罗马与汉代造物风格之演变
        第一节 造物风格的演变规律
        一、造物风格演变与历史进程相契相离
        二、造物风格演变的动因
        三、造物风格演变的两种方式
        第二节 古罗马和汉代造物风格的内在演进
        一、从西汉晚期到东汉—汉代造物风格的日臻完善
        二、从弗拉维王朝到安东尼时代—古罗马造物风格的极情尽致
        三、古罗马和汉代造物风格内在演进的异同
        第三节 古罗马和汉代造物风格的变迁演化
        一、风格演化的内因
        二、风格演化的外因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博士研究生期间发表的论文
致谢

四、秦汉时期匈奴族提取植物色素技术考略(论文参考文献)

  • [1]匈奴手工业发展考论[J]. 胡玉春. 内蒙古社会科学(汉文版), 2019(03)
  • [2]《红楼梦》里的美容秘方[J]. 刘睿. 红楼梦学刊, 2015(03)
  • [3]没有狼图腾,有高级的胭脂工艺[J]. 曾园. 新经济, 2015(12)
  • [4]白牛槭秋季红色叶片色素及保色的研究[D]. 刘相岚. 东北林业大学, 2014(02)
  • [5]论匈奴社会中的定居因子[J]. 王海. 河北学刊, 2014(01)
  • [6]北方草原古代手工业发展轨迹考述[J]. 胡玉春. 草原文物, 2011(02)
  • [7]红花红色素研究进展[J]. 周洁. 粮食与油脂, 2011(04)
  • [8]中国古代服饰的林业文化诠释[J]. 刘雅娇. 才智, 2010(29)
  • [9]古罗马与汉代造物艺术比较研究[D]. 朱文涛. 苏州大学, 2010(11)
  • [10]祁连、焉支山在新疆辩疑(下)[J]. 戴春阳. 敦煌研究, 2010(01)

标签:;  ;  ;  ;  ;  

秦汉匈奴植物色素提取工艺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