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水杉嫩枝扦插试验初报(论文文献综述)
张宁[1](2015)在《五种彩色树种嫩枝扦插繁殖技术的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近年来彩色树种的应用越来越广泛,由于种子繁殖在保持彩色植物性状方面的局限性,利用金叶白蜡、金叶复叶槭等五种彩色树种在生长管理过程中修剪下来的嫩枝开展嫩枝扦插,推动彩色树种苗木生产,降低苗木生产成本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本文从不同外源激素种类和浓度水平、插穗部位、扦插时间、基质、扦插环境等方面对五种彩色树种嫩枝扦插繁殖的影响,探索每种彩色树种最适合其嫩枝扦插繁殖的插穗部位、扦插时间、扦插基质、扦插环境、外源激素种类和浓度水平,研究结果如下:(1)金叶白蜡嫩枝扦插生根的外源激素以IBA100ppm最好,生根率、根系数量、根系长度和根系效果指数分别为72.20%、7.62条、20.33cm和5.16;其他外源激素对生根促进的效果依次为IBA﹥NAA﹥IAA﹥ABT﹥IBA+NAA混合激素;不同嫩枝部位的插穗扦插生根效果也有显着差异,嫩枝下部的插穗生根效果优于嫩枝中部和上部的插穗;合肥地区嫩枝扦插以7月20日效果远远好于6月20日和5月20日;嫩枝扦插基质以珍珠岩为佳,优于园土,也优于园土、黄沙和泥炭土的混合基质。(2)金叶复叶槭嫩枝扦插生根的外源激素以IBA50ppm最好,生根率、根系数量、根系长度和根系效果指数分别为81.10%、6.25条、6.27cm和1.30;其他外源激素对生根促进的效果依次为IBA﹥IAA﹥ABT﹥IBA+NAA﹥NAA;不同嫩枝部位的插穗扦插生根效果也有显着差异,嫩枝中部的插穗生根效果优于嫩枝上部和下部的插穗;在合肥地区嫩枝扦插以7月底效果远远好于6月底和5月底;嫩枝扦插环境以智能温控大棚内高压磁化苗床为佳,优于普通大棚和小拱棚的扦插环境。(3)彩叶杞柳嫩枝扦插生根的外源激素以IAA50ppm最好,生根率、根系数量、根系长度和根系效果指数分别为98.89%、9.43条、8.60cm和2.70;其他外源激素对生根促进的效果依次为IBA﹥ABT﹥IBA+NAA﹥NAA激素;不同嫩枝部位的插穗扦插生根效果也有显着差异,嫩枝中部的插穗生根效果优于嫩枝上部和下部的插穗;在合肥地区嫩枝扦插以5月底效果远远好于6月底和7月底;嫩枝扦插基质环境以园土︰沙︰东北泥炭土=2︰1︰1混合土为佳,优于普通园土和珍珠岩基质。(4)火焰红叶石楠嫩枝扦插生根的外源激素以IBA100ppm最好,生根率、根系数量、根系长度和根系效果指数分别为54.44%、4.96条、12.20cm和2.07;其他外源激素对生根促进的效果依次为ABT﹥NAA﹥IAA﹥NAA与IBA混合处理激素;不同嫩枝部位的插穗扦插生根效果也有显着差异,嫩枝中部的插穗生根效果优于嫩枝上部和下部的插穗;在合肥地区嫩枝扦插以5月中旬效果优于6月中旬和7月中旬;嫩枝扦插基质以园土︰沙︰东北泥炭土=2︰1︰1混合土为佳,优于普通园土和珍珠岩基质。(5)金叶水杉嫩枝扦插生根的外源激素以混合激素800ppm最好,生根率、根系数量、根系长度和根系效果指数分别为42.23%、1.16条、8.76cm和0.34;其他外源激素对生根促进的效果依次为IAA﹥NAA﹥IBA﹥ABT激素;金叶水杉嫩枝扦插不同嫩枝部位的插穗扦插生根效果也有显着差异,嫩枝中部的插穗生根效果优于嫩枝上部和下部的插穗;合肥地区,嫩枝扦插7月底效果远远好于5月底和6月底;嫩枝扦插环境以小拱棚内环境为佳,优于普通大棚和智能温控大棚的扦插环境。
靳诚[2](2007)在《中山杉无性系扦插繁殖技术的研究》文中提出中山杉为落羽杉属的优良杂交无性系,具有速生、耐盐碱、适应性强等优点,是优质用材林、防护林树种。本试验对中山杉F2代四个优良无性系中山杉24、中山杉118、中山杉136、中山杉160进行了扦插繁殖研究,以期为中山杉优良无性系扦插繁殖提供理论依据和技术支撑。试验主要结果如下:1.在不同中山杉无性系硬枝和嫩枝扦插试验中,中山杉118扦插效果均明显优于中山杉24、中山杉136和中山杉160,硬枝和嫩枝扦插插穗生根率分别为42.2%和79.2%。2.中山杉硬枝扦插较为困难。扦插时间对硬枝扦插插穗生根影响显着,3月5日扦插插穗的生根率、根量、根长均高于3月25日。3.嫩枝扦插是中山杉扦插繁殖较适宜的方式。扦插时间对嫩枝扦插插穗生根影响显着,6月28日扦插效果较好,优于其后的三次扦插。在枝条部位扦插试验中,基部插穗生根率最高,其次为中部插穗,梢部插穗最低。不同长度插穗扦插试验中,15cm插穗扦插效果最好,其次为8~10cm,最差为5~6cm。4.通过正交试验分析得出:中山杉硬枝扦插最佳处理组合为ABT 200mg·L-1处理中山杉118,时间为30min;嫩枝扦插最佳处理组合为IBA l000mg·L-1处理中山杉118,时间为10s。
晁帆[3](2017)在《柏科植物资源调查和部分品种繁殖及越冬适应性的研究》文中认为柏科植物种植资源丰富,国内外对新品种的选育工作已取得较多成果,我国虽有丰富的资源,但所做的选育工作较少。为丰富园林绿化材料,近年来国内引进部分柏科植物资源,尤其是低矮和彩色叶的品种。由于引进的品种扦插生根难易不同,且部分品种存在年龄效应,因此,如何提高这些品种无性繁殖系数是推广应用的核心。本论文对国内原产及引进的柏科植物资源进行了调查,并重点跟踪调查了北方地区广泛应用的沙地柏的变异类型,在此基础上,对不同变异类型的沙地柏及引进的部分品种的扦插繁殖技术进行了研究,初步分析了插穗解剖结构与不同品种生根难易和年龄效应的关系。对于其中越冬适应性较差的’金叶疏枝’欧洲刺柏,通过嫁接和栽培措施进行了提高适应性的初步探索。该研究对柏科植物种质资源的选育和推广具有一定的理论和实际应用价值。主要结果如下:1.柏科植物种质资源调查:(1)通过文献查阅和实地考察共记录国内原产和引进的柏科植物共10属、173种(包含变种和品种),并对其中性状变异类型丰富的株型、叶型和叶色进行了调查和分类;(2)对国内沙地柏的叶色变化情况进行了跟踪记录:沙地柏表现3种不同的叶色,多数叶色为绿色(143-A),部分常年表现为不同程度的黄绿色(1-D)、蓝绿色(111-D),不同叶色类型的沙地柏,自然越冬下有各自的叶色变化趋势。2.部分柏科针叶树的嫩枝扦插繁殖的研究:(1)对3种不同叶色变异类型的沙地柏进行了扦插,结果显示:IBA处理显着影响不同叶色类型沙地柏生根,黄绿色变异类型沙地柏在IBA850mg/L、1h时生根率最高达73.33%;而IBA450mg/L、30min条件下,蓝绿色变异类型和绿色沙地柏生根情况最好。(2)对5个引进柏科针叶树品种进行了扦插繁殖,结果表明:适宜的IBA浓度和插穗浸泡时间的筛选可显着提高不同品种的扦插生根水平,不同的是,’矮生’铺地柏扦插生根过程中产生较多的愈伤,但未见愈伤组织转化为生根,最优处理生根率仅达46.67%。(3)‘金叶疏枝’欧洲刺柏和’金叶’鹿角桧扦插生根年龄效应不同,在生根速度和生根率等中均有表现,其中12年生的’金叶疏枝’欧洲刺柏生根率仍达到83.3%,而’金叶鹿角桧’生根率仅达6.7%。3.对7个3年生的柏科植物品种,和其中2种年龄效应不同的品种进行了生根进程的解剖学观察,探究解剖结构与生根难易和年龄效应的关系:(1)在生根位置类型上,’波尔瓦’花柏的根原基发生在皮层,属于易生根的类型,其余6个品种的根原基均起源于形成层与韧皮部区域,生根相对较慢;(2)不同品种和年龄的插穗生根,均受到根原基外侧厚壁细胞层数和排列疏密程度的影响,厚壁细胞层数越多,排列越紧密,根原基发生越困难,甚至完全阻碍生根;(3)木质部和髓部等的相对厚度,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生根,当其所占的比例高时,生根较困难。4.为提高’金叶疏枝’欧洲刺柏的越冬适应性,研究了嫁接和栽培措施对其越冬的影响,其中:(1)髓心形成层贴接法嫁接成活率达到72%,嫁接苗在生长和越冬表现上均优于同龄扦插苗。(2)不同的栽培措施在越冬过程中,植物叶片相对电导率、Fv/Fm、ΦPSII值和叶片中营养物质含量均发生变化,以减轻植物越冬胁迫,但提高越冬适应性的程度有差异。其中覆透膜保护效果最优,植株全部安全越冬,仅发生叶色上的变化,其它处理翌年均表现出不同程度的枝叶干枯,进一步说明干旱对植物越冬存活有决定性的作用。根据植物自身的越冬适应性,可选择不同的越冬保护措施。
邓莎,吴艳妮,吴坤林,房林,李琳,曾宋君[4](2020)在《14种中国典型极小种群野生植物繁育特性和人工繁殖研究进展》文中研究表明繁殖是植物种群更新与维持的重要环节。包括极小种群野生植物在内的受威胁物种,其濒危原因是在长期演化过程中自身繁育力的衰退、生活力的下降等内在因素和人类的过度采挖和生境的破坏等外在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对极小种群野生植物进行高效的人工繁殖,能扩大种群数量并应用于迁地保护、自然回归和满足商品市场的需求,有利于其种质资源的保护和可持续利用。为了保持物种的遗传多样性,采用种子繁殖育苗是有效的方法,扦插、嫁接和组织培养技术等无性繁殖方法则可用于对难以用种子繁殖的种类进行快速繁殖。本文对14种中国典型极小种群野生植物的繁殖特性和已有的人工繁殖方法进行了综述,并简要介绍在其种苗繁殖研究方面取得的进展。其中利用播种繁殖成功的物种有12种,共繁殖230,000株种苗;利用扦插繁殖成功的物种有5种,共繁殖33,100株种苗;华盖木(Manglietiastrum sinicum)、河北梨(Pyrus hopeiensis)和黄梅秤锤树(Sinojackia huangmeiensis)采用嫁接繁殖出了2,415株种苗; 9个物种的组织培养技术获得成功,共繁殖了24,850株种苗。这些种苗有些已应用于迁地保护和自然回归。上述研究结果为这14种极小种群野生植物的保护和利用提供了理论和技术基础,也能为其他极小种群野生植物的保护和利用提供参考。
李焕勇[5](2014)在《两种耐盐植物嫩枝扦插技术及生根生理研究》文中指出复叶槭(Acer negundo L.),属槭树科(Aceraceaue)槭树属(Acer),具有耐旱、耐寒、耐盐碱等特性,为困难立地造林的优良树种。沙枣(Elaeagnus angustifoliaL.),属胡颓子科(Elaeagnaceae)胡颓子属(Elaeagnus),具有耐干旱、耐风沙、耐盐碱、耐贫瘠等特性,具有较高的经济以及生态价值,为防风护沙、保持水土的优良树种。为实现复叶槭与沙枣无性系种质资源的保存以及大规模推广种植,本文主要从扦插基质、插穗类型、植物生长调节剂的种类、浓度以及插穗处理时间等方面对两个耐盐树种嫩枝扦插繁殖技术进行了研究,并对生根过程中有关生理指标(激素、营养物质、氧化酶活性等)进行测定,探究其生根生理机理。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复叶槭与沙枣嫩枝扦插时插穗生根类型均为愈伤组织生根型,扦插后,沙枣6-7d左右开始形成愈伤组织,复叶槭约在10d左右开始形成;沙枣在扦插后23d左右根系进入生长旺盛时期,复叶槭在扦插后25d左右根系生长最旺盛。复叶槭与沙枣扦插在V(珍珠岩):V(蛭石):V(草炭)=1:1:3的扦插基质中生根效果最佳。复叶槭嫩枝扦插生根率可以达到85%,根系效果指数为2.13;沙枣嫩枝扦插生根率达到了74%,根系效果指数为1.47。4种不同处理对复叶槭与沙枣扦插生根能力具有显着影响,复叶槭嫩枝扦插生根时的最佳处理组合为,采用枝条顶端插穗,并在300mg·L-1的ABT1#生根粉溶液中处理60min,根系效果指数可以达到1.80;沙枣扦插时选择枝条上部插穗即可,在300mg·L-1IAA或IBA溶液中处理10min,可以得到最佳生根效果,根系效果指数为1.07。(2)复叶槭与沙枣嫩枝扦插生根过程中,插穗内IAA、ABA、GA的含量与插穗的生根能力成正相关,ABA的含量与插穗的生根能力呈负相关,四种激素相互协调促进插穗的生根。插穗内部可溶性糖以及可溶性蛋白可以为生根提供营养物质,较高含量的可溶性糖以及可溶性蛋白可以有利于插穗的生根。在生根过程中,两种营养物质含量为先增加,后下降。插穗生根率与POD、PPO的活性具有重要的关系,在扦插初期愈伤组织的形成以及不定根的诱导过程中,两种酶均保持较高活性。MDA含量为插穗衰老的标志,在生根的过程,其含量出现先升高后降低变化趋势。使用300mg·L-1的ABT1#生根粉处理插穗可以提高插穗内IAA、ABA、GA、可溶性糖、可溶性蛋白含量,提高POD、PPO的活性,能够降低ABA及MDA含量,提高插穗生根能力,促进生根。
吴落军[6](2007)在《落羽杉的扦插繁殖技术与生根机理研究》文中指出落羽杉(Taxodium distichum(L.)Rich)是古老的孑遗植物,原产北美,现已广泛引种到世界各地。它具有生长快、树形美、材质好、适应性强,是优良的用材、防护和观赏树种。本文对落羽杉的扦插繁殖技术以及生根机理进行了研究,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13年生落羽杉不同种源以及同一种源树冠不同方向、层次间插穗的生根性状存在显着差异。根系效果指数与生根率、生根数呈显着正相关,综合评价认为:17、10、30号种源的生根能力较强,选取树冠东向、南向上部枝条制穗较好。(2)萌生条扦插试验表明不同激素种类、激素浓度、浸泡时间处理对插穗的生根性状有显着影响。IBA促进生根效果最好,ABT次之,NAA效果最差。浓度的选择因激素种类不同而异。长时间浸泡有利于插穗综合生根能力的提高,却对不定根的粗生长不利。较佳配比为:ABT×200ppm×6h、IBA×150ppm×6h、IBA×100ppm×6h。硬枝扦插以枝条下段和中段较好,嫩枝扦插则以枝条上段和中段较好。(3)生根率与扦插前插穗的可溶性糖、淀粉、全碳、可溶性蛋白质含量和C/N呈正相关,与全氮含量呈负相关。插穗的淀粉含量可以作为生根能力的判断标准之一。随着愈伤组织和不定根的出现,多数营养物质含量呈下降趋势,传统的C/N规律对落羽杉扦插并不适合。(4)与CK相比,处理插穗的IAA含量、GA3含量、IAA/ZR、IAA/ABA得到提高,而ZR和ABA含量下降。生根率与插穗的IAA含量、GA3含量、IAA/ZR、IAA/ABA呈正相关,与ZR、ABA含量呈负相关。IAA/ABA比值可以作为生根能力的判断标准之一。生根过程中IAA和GA3含量的积累对愈伤组织和不定根的出现有促进作用。ZR含量前期高,后期低对生根有利。IAA/ZR比值的下降有利于愈伤组织的形成,上升有利于不定根的形成;在根原基形成和不定根出现期,高的IAA/ABA对生根有利。(5)外源激素提高了插穗的POD和PPO活性,降低了IAAO活性。相关分析表明,生根率与POD和PPO活性呈正相关,与IAAO活性呈负相关。生根过程中IAAO和POD通过调节体内IAA含量而影响生根,而PPO通过催化“IAA-酚酸复合物”的生成来促进生根。
张素毓[7](2020)在《蒙古莸扦插和组培育苗技术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蒙古莸作为一种旱生落叶小灌木,具有较高的观赏、生态、以及药用价值等,开发利用前景极为广阔。虽然蒙古莸的分布区相对较广,但受自然和人为因素影响,蒙古莸的分布范围正在逐渐缩小,现作为国家三级稀有物种并被收录到中国稀有濒危保护植物名录(Ⅱ)中,亟待保护。对于蒙古莸,其生长特殊性影响种子的成熟以及采摘,因此仅利用种子繁殖来扩大与恢复种群是不现实的。加快建立蒙古莸的扦插、组织培养快速繁殖体系,对其种质资源保存和种群的扩大、恢复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对蒙古莸的扦插快繁及组织培养进行研究,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不同激素对蒙古莸扦插生根具有显着影响。其中使用NAA 200 mg/L处理1h是蒙古莸扦插生根繁殖的最佳激素处理。(2)基质是影响蒙古莸扦插生根的主要因素之一。基质配比为耕土:珍珠岩=1:1,蒙古莸幼苗生长情况良好,生根率高为87.78%、平均根长为1.88 cm、平均根数为6.33条。(3)蒙古莸插穗的年龄不同则插穗的生根效果不同。一年生的蒙古莸插穗同等条件下比两年生的蒙古莸插穗开始生根日期要提前5d左右。且生根率为84%,生根数为29.5条,平均根长为2.1cm,因此蒙古莸扦插宜选用一年生的枝条。(4)扦插时间不同则蒙古莸扦插生根效果也不相同。在5月中旬扦插蒙古莸的生根效果最好,生根率为87.76%,生根数为6.1条,平均根长为2.2 cm。(5)茎段诱导腋芽培养可作为蒙古莸组织培养的最佳培育途径。其中蒙古莸腋芽消毒最佳消毒方式为:2%次氯酸钠溶液消毒16 min,这时所诱导的蒙古莸茎段的存活率最高为75%;蒙古莸腋芽最佳诱导培养基为:MS培养基;蒙古莸腋芽诱导最佳激素配比为:6-BA0.5 mg/L+NAA0.3mg/L,腋芽诱导率为92.6%;蒙古莸腋芽增殖效果最佳的激素配比为:6-BA1.0mg/L+NAA0.4mg/L。(6)在叶片诱导不定芽中,蒙古莸最佳诱导培养基为MS培养基;而蒙古莸叶片诱导不定芽的最佳激素配比为:6-BA1.0mg/L+IBA0.3mg/L,不定芽诱导率为80%;增殖效果最佳的激素配比为6-BA1.0mg/L+IBA0.3mg/L+GA30.2mg/L。(7)蒙古莸在叶片诱导愈伤组织中最佳诱导培养基为MS培养基;蒙古莸愈伤组织诱导最佳激素配比为:6-BA 1.0mg/L+2,4-D 0.6mg/L。6-BA 1.5mg/L+NAA 0.6mg/L是蒙古莸愈伤组织增殖效果最好的处理。蒙古莸愈伤组织分化培养最适宜的激素配比是激素 MS+6-BA 1.0 mg/L+IBA 0.6mg/L。(8)蒙古莸组织培养苗生根培养效果最好的培养基为1/2MS+0.5 mg/L NAA,生根率为80%。
张博[8](2010)在《环境因子智能控制下的楸树嫩枝扦插育苗技术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楸树(Catalpa bungei C.A.Mey.)属紫葳科梓树属,是我国特有的珍贵优质用材树种和园林观赏树种。由于楸树自花不孕、扦插生根困难等自身生物学特性,生产中一般采用梓树上嫁接楸树的方法进行繁殖,极大的限制了楸树的繁殖育苗生产和推广。通过嫩枝扦插解决楸树繁殖和育苗的技术问题是当前国内研究的热点。在以往的楸树嫩枝扦插研究中,扦插生根率一直较低,其原因主要是嫩枝插穗的生根过程对环境因子的要求较高,传统的嫩枝扦插设施条件难以实现对环境因子的精确控制,难以确保扦插生根所需要的稳定环境条件。本文于2007年2008年在环境因子智能控制扦插育苗温室中,选择圆基长果楸、豫楸1号、豫楸2号、周楸2号、周楸3号等5个楸树品种开展了楸树嫩枝扦插的相关研究,采用对比试验与摸索总结相结合的方法研究了环境因子智能控制温室使用和管理方法、楸树嫩枝扦插穗条培育方法、楸树嫩枝扦插方法及生根苗炼苗、移栽与圃地管理方法等,以期获得一套较为完善的环境因子智能控制条件下的楸树嫩枝扦插繁殖和育苗技术体系,为楸树优良品种的繁殖育苗生产提供科学指导,从而促进楸树优良品种的推广应用以及楸树人工林的发展。本文研究得出主要结论如下:(1)用温室埋干催芽方法培育楸树嫩枝扦插穂条,穂条萌芽快、产量大,是培育楸树嫩枝插穗的适宜方法。埋条20天后,长成可用于扦插的穗条数量占萌芽总数的比例最高可达48.35%;单位长度种条穗条产量最高可达4.24个/m。楸树不同品种间埋干催芽的生长速率和产量存在较大差异,5个品种可用于扦插的穗条数量占萌芽总数的比例由大到小排序为:圆基长果楸>周楸3号>豫楸1号>豫楸2号>周楸2号,5个品种单位长度种条穗条产量由大到小排序为:周楸3号>豫楸2号>周楸2号>豫楸1号>圆基长果楸。(2)扦插前用生根激素处理嫩枝插穗可以有效提高楸树嫩枝扦插的生根率,ABT-1 1000mg·kg-1或NAA 1000mg·kg-1滑石粉稀释粉剂速蘸处理下的楸树嫩枝扦插生根率高,是楸树嫩枝扦插的最佳激素处理方法。(3)不同基质配方对楸树嫩枝扦插生根的影响差异显着。[泥炭:珍珠岩=1:1]是楸树嫩枝扦插的最佳基质配方。(4)采用最佳激素处理和基质配方组合,即激素处理采用ABT-1 1000mg·kg-1粉剂速蘸,基质选用[泥炭:珍珠岩=1:1],圆基长果楸嫩枝扦插的平均生根率达83%,且生根性状良好。(5)圆基长果楸、豫楸1号、豫楸2号、周楸2号、周楸3号等5个楸树品种嫩枝扦插生根率差异显着。5个品种温室埋干催芽插穗扦插生根率排序为:圆基长果楸>周楸2号>豫楸2号>豫楸1号>周楸3号,大田培育制作插穗扦插生根率排序为:圆基长果楸>周楸2号>豫楸1号>豫楸2号>周楸3号。5个品种中生根率最高的为圆基长果楸,其温室埋干催芽插穗扦插生根率达81.29%,大田培育制作插穗扦插生根率达到62.70%。用温室埋干催芽和大田培育制作2种方法获取楸树嫩枝材料,其扦插生根率有明显差异,温室埋干催芽方法获取楸树嫩枝插穗的扦插生根率普遍高于大田培育插穗的扦插生根率。温室埋干催芽的插穗培育方法是更适合环境因子控制条件下开展楸树嫩枝扦插的穂条培育方法。(6)对大田培育的楸树采穗圃,选择母树当年生枝条顶端较幼嫩部分制作长度8~12cm、插穗下截面位于节上0.5cm的嫩枝插穗,在温室内进行扦插可获得最高的扦插生根率,这种插穗制作方法是楸树大田嫩枝插穗的最佳标准。(7)环境因子智能控制条件下的楸树嫩枝扦插生根苗经过温室内和户外各14天炼苗,移栽成活率可达95.93%,温室内加户外2个阶段的炼苗方法是适宜的环境因子控制条件下楸树嫩枝扦插生根苗的炼苗方法。研究得出的楸树嫩枝扦插苗移栽及圃地管理方法适合应用于楸树嫩枝扦插生根苗的后期管理和培育。通过合理移栽和圃地管理,圆基长果楸扦插生根苗移栽60天后苗高、地径生长量最大,平均苗高可达50cm,平均地径达1cm,平均苗高生长量达34cm。
姜志强[9](2008)在《榉树扦插繁殖技术与生根机理的研究》文中提出榉树(Zelkova schneideriana Hand.-Mazz)属于榆科榉树属,为我国特有种。榉树因材质优良、树形优美且叶片在秋季呈现红色、棕红色、黄色等多种色彩,已被列为国家二级重点保护野生植物。为了保持榉树母本特定的优良性状,本文旨在主要研究其扦插繁殖技术及生根机理等方面,所得结果如下:扦插繁殖试验结果表明,半木质化的嫩枝插穗在6月22日用ABA200mg·L-1浸泡4h处理,扦插效果为最好,生根率达到了73.5%,生根性状均优于其它处理。各试验设计结果表明,外源激素对生根有很大的影响,尤以ABT生根粉的效果为最好;在浸泡时间和外源激素浓度方面以200mg·L-1浸泡4h最好;扦插时间应在6月中旬为最好;扦插基质与插穗规格对生根影响不是很大;扦插插穗应选用树冠下部枝条。生根机理的研究表明,插穗中的营养物质如可溶性糖、淀粉、可溶性蛋白、总氮、总磷、C/N值等都随着生根的进程而不断变化,且呈一定的规律性。可溶性糖及淀粉等营养物质的含量在插穗愈伤组织形成期和生根期都呈下降趋势,可能是为愈伤组织和不定根的形成提供所需的能量及物质;而在后期,各营养物质的含量又有所回升,进而趋于平稳,可能是因为根形成以后养分消耗减少。C/N值的高低在一定程度上代表生根能力。而插穗中的内源激素如IAA、ABA、GA3和ZR等含量的变化与营养物质的变化共同推动生根进程。通过内源激素含量变化的曲线能够反映出愈伤组织和不定根生成的过程。其中IAA/ABA值大有利于不定根的生成。在对插穗中IAAO和POD活性的试验发现,其与插穗的生根也有密切关系。在扦插初期IAAO和POD的活性都有所增大,可能是氧化体内过多的IAA,促进根原基的诱导,而在后期可能由于根的生成,IAAO与POD活性趋于平稳。总之,当外界条件适宜,插穗内的各种物质发生了复杂的变化协同作用于榉树的生根过程,而适当的扦插繁殖技术可以较大提高生根成活率。
有祥亮[10](2006)在《欧洲栓皮槭和银叶椴引种的适应性、繁殖技术与经济价值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栓皮槭和银叶椴自然分布于欧洲和西亚部分地区。两树种具有重要的生态经济价值。本论文依托国家“948”项目“旱地生态经济型树种抗性选择及综合利用技术引进”,对栓皮槭和银叶椴在我国引种适应性、繁殖技术和经济价值进行试验研究。试验区设在北京昌平。试验研究结果如下:(1)气候生态适生区划分。根据栓皮槭和银叶椴分布区的气候类型,把两树种划分为三种气候生态类型。依据引种的气候相似原理,采用模糊相似优先比法对我国引种栓皮槭和银叶椴三个生态类型的气候生态适生区分别进行区划。(2)物候表现。栓皮槭与对照树种元宝枫相比,种源4与元宝枫从芽萌动一直到落叶末各物候期最为接近。银叶椴与当地树种紫椴相比,种源1从芽萌动一直到落叶末各物候期与紫椴最为接近。(3)越冬力。栓皮槭和银叶椴引入北京试验地区栽培的主要限制因子是冬季的严寒和早春的霜冻及低温干燥。种源3(银叶椴德国种源)和种源9(栓皮槭德国种源)的6年生幼树能安全越冬。种源1、2、4、5、6的2年生幼树越冬级仅为Ⅱ、Ⅲ级。(4)银叶椴种子的休眠原因。银叶椴种子属于综合性深休眠类型。果皮表面的角质层、中果皮木栓层,严重阻碍种子吸水;种皮表面角质化,中层致密的厚壁栅状(柱状)石细胞阻碍胚与外界的水气交换;同时,在果皮、种皮和胚乳内积累了大量的ABA等抑制物质,使幼胚进入深度休眠状态。(5)银叶椴种子解除休眠的技术。机械去果皮,100℃开水烫2s,再转入室温水浸泡24h,GA3和6-BA分别浸种24h和先暖温(10-15℃)5d,后低温(0-5℃)15d变温层积。(6)高生长规律。栓皮槭各种源速生期主要发生在7、8月份。与对照树种元宝枫相比,种源4、5树高与元宝枫无显着差异,而显着高于种源6、7、8。银叶椴两个种源速生期主要发生在6、7月份。2年生幼树当年生长高度存在差异,种源1显着高于种源2,但与紫椴、糠椴相比无显着差异。(7)生物量与根系分布。树高、地径、根长、地上干重、地下干重等生长指标表明:栓皮槭供试种源以种源4各项指标较高,与元宝枫接近。银叶椴供试种源以种源1各项指标较高,与紫椴、糠椴接近。(8)嫩枝扦插技术。嫩枝扦插得到最佳生根率的促根配方为:IBA1000ppm+NAA500ppm和IBA1000ppm+6-BA10ppm(栓皮槭); IBA1000ppm +NAA500ppm+6-BA40ppm(银叶椴)。栓皮槭4个种源(种源4、5、6、7)生根状况优于银叶椴2个种源(种源1、2)。10种生根基质配方中,栓皮槭生根效果好的基质有3种,即泥炭-珍珠岩、河沙、蛭石;银叶椴有2种,即泥炭-河沙、泥炭-河沙-珍珠岩。
二、水杉嫩枝扦插试验初报(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水杉嫩枝扦插试验初报(论文提纲范文)
(1)五种彩色树种嫩枝扦插繁殖技术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文献综述 |
1.1 国内外扦插繁殖研究的进展 |
1.2 国内外有关彩色树种扦插繁殖的研究 |
1.3 五种彩色树种的研究现状 |
2 引言 |
2.1 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
2.2 主要研究内容 |
2.3 研究的技术路线 |
3 研究材料与方法 |
3.1 试验地概况 |
3.2 插床准备 |
3.3 试验材料和处理方法 |
3.4 试验设计 |
3.5 扦插方法和插后管理 |
3.6 统计分析 |
4 结果与分析 |
4.1 金叶白蜡嫩枝扦插的结果与分析 |
4.2 金叶复叶槭嫩枝扦插的结果与分析 |
4.3 彩叶杞柳嫩枝扦插的结果与分析 |
4.4 火焰红叶石楠嫩枝扦插的结果与分析 |
4.5 金叶水杉嫩枝扦插的结果与分析 |
5 结论与讨论 |
5.1 结论 |
5.2 讨论 |
参考文献 |
本文所用的缩略符号 |
附图 |
致谢 |
作者简介 |
作者在校期间科研成果 |
(2)中山杉无性系扦插繁殖技术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1 文献综述 |
1.1 落羽杉属植物的分布与生物学特性 |
1.1.1 落羽杉属植物分布 |
1.1.2 落羽杉属植物的生物学特性 |
1.2 落羽杉属树种引种栽培及中山杉选育 |
1.2.1 落羽杉属引种栽培 |
1.2.2 中山杉的选育 |
1.2.3 中山杉生物学特性 |
1.3 中山杉栽培研究进展 |
1.4 扦插繁殖研究进展 |
2 研究内容与方法 |
2.1 试验地概况 |
2.2 研究内容和方法 |
2.2.1 试验材料 |
2.2.2 试验内容和方法 |
2.2.3 测定指标 |
2.3 扦插管理 |
3 结果和分析 |
3.1 硬枝扦插 |
3.1.1 中山杉不同无性系的硬枝扦插 |
3.1.2 激素处理对中山杉无性系硬枝扦插的影响 |
3.2 嫩枝扦插 |
3.2.1 中山杉不同无性系的嫩枝扦插 |
3.2.2 插穗规格对扦插生根的影响 |
3.2.3 激素处理对中山杉无性系嫩枝扦插的影响 |
4 讨论 |
4.1 枝条种类对扦插的影响 |
4.2 插穗规格对扦插的影响 |
4.3 外界环境条件对扦插的影响 |
4.4 激素处理对扦插的影响 |
5 结论 |
5.1 硬枝扦插繁殖技术 |
5.2 嫩枝扦插繁殖技术 |
5.3 中山杉两种扦插技术的综合评价 |
参考文献 |
详细摘要 |
(3)柏科植物资源调查和部分品种繁殖及越冬适应性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引言 |
1.1 国内外柏科植物资源研究现状 |
1.1.1 国内外柏科植物的选育现状 |
1.1.2 国内柏科植物的引种现状 |
1.1.3 国内柏科植物的应用现状 |
1.2 柏科针叶树品种扦插繁殖研究进展 |
1.2.1 扦插生根机理的研究 |
1.2.2 扦插繁殖技术的研究 |
1.3 柏科植物的越冬适应性研究 |
1.3.1 嫁接对植物的越冬适应性的影响 |
1.3.2 栽培措施对植物的越冬适应性的影响 |
1.4 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
1.5 研究的技术路线 |
2 国内现有柏科植物资源调查分析 |
2.1 调查方法和内容 |
2.1.1 国内原产和引进的柏科植物资源的调查 |
2.1.2 不同叶色变异类型沙地柏的调查 |
2.2 调查结果 |
2.2.1 国内现有柏科植物资源概况 |
2.2.2 国内已知柏科植物资源株型分布 |
2.2.3 国内已知柏科植物资源叶型分布 |
2.2.4 国内已知柏科植物资源叶色分布 |
2.2.5 沙地柏叶色变化情况跟踪记录 |
2.3 结论 |
3 部分柏科植物嫩枝扦插繁殖 |
3.1 材料与方法 |
3.1.1 不同叶色类型的沙地柏的扦插 |
3.1.2 柏科5种3年生品种的扦插 |
3.1.3 2种不同年龄的品种的扦插 |
3.1.4 数据分析方法 |
3.2 结果与分析 |
3.2.1 不同叶色类型沙地柏嫩枝扦插繁殖 |
3.2.2 柏科5种3年生品种的嫩枝扦插繁殖 |
3.2.2.1 ‘波尔瓦’花柏嫩枝扦插 |
3.2.2.2 ‘母脉’平铺圆柏嫩枝扦插繁殖 |
3.2.2,3 ‘威尔士亲王,平铺圆柏嫩枝扦插繁殖 |
3.2.2.4 ‘萨柏克黄金’桧柏嫩枝杆插繁殖 |
3.2.2.5 ‘矮生’铺地柏嫩枝扦插繁殖 |
3.2.3 2种不同年龄的品种嫩枝扦插繁殖 |
3.3 结论与讨论 |
3.3.1 插穗遗传特性对生根的影响 |
3.3.2 外源激素对生根的影响 |
3.3.3 插穗营养物质含量对扦插生根的影响 |
4 解剖结构与生根难易和年龄效应的关系探究 |
4.1 材料与方法 |
4.1.1 试验材料 |
4.1.2 生根部位解剖结构观察 |
4.1.3 分析方法 |
4.2 结果与分析 |
4.2.1 不同品种生根难易与解剖构造 |
4.2.2 年龄效应与解剖构造 |
4.3 结论与讨论 |
4.3.1 根原基形成时间对插穗生根的影响 |
4.3.2 根原基发生位置对扦插生根的影响 |
4.3.3 根原基外侧厚壁细胞对扦插生根的影响 |
4.3.4 各结构的厚度与比例对扦插生根的影响 |
5 嫁接和栽培措施对‘金叶疏枝’欧洲刺柏越冬适应性影响的研究 |
5.1 材料与方法 |
5.1.1 试验材料 |
5.1.2 试验方法 |
5.2 结果分析 |
5.2.1 嫁接对‘金叶疏枝’欧洲刺柏越冬表现的影响 |
5.2.2 栽培措施对‘金叶疏枝’欧洲刺柏越冬适应性的影响 |
5.3 结论与讨论 |
5.3.1 嫁接对越冬适应性的影响 |
5.3.2 防护措施对越冬适应性的影响 |
5.3.3 外源生长调节剂对越冬适应性的影响 |
参考文献 |
图版与说明 |
个人简介 |
导师简介 |
致谢 |
(4)14种中国典型极小种群野生植物繁育特性和人工繁殖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14种中国典型极小种群野生植物的分布、种群数量及人工繁殖研究概况 |
2 14种中国典型极小种群野生植物繁育特性和人工繁殖研究进展 |
2.1 水杉 |
2.2 东北红豆杉 |
2.3 华盖木 |
2.4 坡垒 |
2.5 天目铁木 |
2.6 崖柏 |
2.7 盐桦 |
2.8 梓叶槭 |
2.9 海伦兜兰 |
2.1 0 瑶山苣苔 |
2.1 1 黄梅秤锤树 |
2.1 2 河北梨 |
2.1 3 密叶红豆杉 |
2.1 4 仙湖苏铁 |
3极小种群野生植物人工繁殖方法的建议 |
(5)两种耐盐植物嫩枝扦插技术及生根生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引言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评述 |
1.2.1 植物扦插生根类型 |
1.2.2 扦插生根的生根机理研究 |
1.2.3 影响扦插生根的因素 |
1.2.4 复叶槭与沙枣繁育技术研究现状 |
1.3 研究的目标和主要研究内容 |
1.3.1 研究目标 |
1.3.2 主要研究内容 |
1.4 研究技术路线 |
第二章 复叶槭与沙枣扦插繁殖技术研究 |
2.1 试验材料与试验方法 |
2.1.1 试验地概况 |
2.1.2 试验材料 |
2.1.3 试验方法 |
2.1.4 扦插方法与插后管理 |
2.1.5 结果调查与数据统计分析 |
2.2 结果与分析 |
2.2.1 复叶槭扦插结果与分析 |
2.2.2 沙枣扦插结果与分析 |
2.3 小结 |
2.3.1 复叶槭扦插繁殖技术 |
2.3.2 沙枣扦插繁殖技术 |
第三章 复叶槭与沙枣扦插繁殖生理学研究 |
3.1 试验材料与方法 |
3.1.1 试验地点 |
3.1.2 试验材料 |
3.1.3 测定方法 |
3.1.4 数据统计分析 |
3.2 结果与分析 |
3.2.1 激素含量变化对插穗生根的影响 |
3.2.2 营养物质对插穗生根的影响 |
3.2.3 氧化酶活性对插穗生根的影响 |
3.2.4 丙二醛(MDA)对插穗生根的影响 |
3.3 小结 |
第四章 结论与讨论 |
4.1 结论 |
4.1.1 复叶槭与沙枣扦插繁殖技术研究 |
4.1.2 复叶槭与沙枣扦插繁殖生理学研究 |
4.2 讨论 |
4.2.1 复叶槭与沙枣扦插技术研究 |
4.2.2 复叶槭与沙枣扦插生理学研究 |
4.3 两树种扦插生根特性与其生理生化之间的关系 |
4.4 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在读期间的学术研究 |
致谢 |
详细摘要 |
(6)落羽杉的扦插繁殖技术与生根机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1 扦插繁殖技术研究 |
1.1 插壤的选择与处理 |
1.2 插穗的选择 |
1.3 促进插穗生根的调控措施 |
1.4 插后管理 |
2 扦插繁殖机理研究 |
2.1 植物生长激素 |
2.2 植物营养物质 |
2.3 生根辅助因子 |
2.4 生根抑制剂 |
2.5 其他影响因子 |
3 落羽杉研究现状 |
4 本课题研究的意义及内容 |
第二章 落羽杉扦插繁殖技术研究 |
1 试验材料与方法 |
1.1 试验材料 |
1.2 试验方法 |
1.2.1 硬枝扦插 |
1.2.2 嫩枝扦插 |
1.2.3 测定指标与方法 |
2 结果与分析 |
2.1 落羽杉发根过程描述 |
2.2 落羽杉扦插生根性状分析 |
2.2.1 不同种源落羽杉扦插生根性状分析 |
2.2.2 同一种源落羽杉树冠不同部位插穗生根性状分析 |
2.2.3 同一种源落羽杉萌生条不同处理插穗的生根性状分析 |
2.2.4 同一种源落羽杉枝条不同部位插穗嫩枝扦插生根性状分析 |
3 讨论与结论 |
3.1 讨论 |
3.2 结论 |
第三章 落羽杉扦插繁殖的生理学研究 |
1 试验材料与方法 |
1.1 试验材料 |
1.2 试验方法 |
1.2.1 内源激素含量的测定 |
1.2.2 蛋白质含量的测定 |
1.2.3 可溶性糖含量的测定 |
1.2.4 淀粉含量的测定 |
1.2.5 微量凯式法测定全氮 |
1.2.6 过氧化物酶(POD)活性的测定 |
1.2.7 多酚氧化酶(PPO)活性测定 |
1.2.8 吲哚乙酸氧化酶(IAAO)活性的测定 |
2 结果与分析 |
2.1 营养物质与生根的关系 |
2.1.1 同一枝条不同部位嫩枝插穗营养物质含量与生根的关系 |
2.1.2 生根过程中韧皮部内营养物质含量的动态变化 |
2.2 内源激素与生根的关系 |
2.2.1 同一枝条不同部位嫩枝插穗内源激素含量与生根的关系 |
2.2.2 生根过程中韧皮部内内源激素含量的动态变化 |
2.3 氧化酶活性与生根的关系 |
2.3.1 同一枝条不同部位嫩枝插穗氧化酶活性与生根的关系 |
2.3.2 生根过程中韧皮部内氧化酶活性的动态变化 |
3 讨论与结论 |
3.1 讨论 |
3.1.1 营养物质与生根的关系 |
3.1.2 内源激素与生根的关系 |
3.1.3 氧化酶活性与生根的关系 |
3.1.4 外源激素促进插穗生根的生理机制 |
3.2 结论 |
3.2.1 营养物质与生根的关系 |
3.2.2 内源激素与生根的关系 |
3.2.3 氧化酶活性与生根的关系 |
参考文献 |
附图 |
(7)蒙古莸扦插和组培育苗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引言 |
1.1 蒙古莸概况 |
1.1.1 蒙古莸简介 |
1.1.2 蒙古莸的分布 |
1.1.3 蒙古莸的用途 |
1.2 无性繁殖技术研究进展 |
1.2.1 扦插技术研究进展 |
1.2.2 组织培养技术研究进展 |
1.3 莸属植物繁殖技术研究进展 |
1.3.1 播种繁殖 |
1.3.2 扦插繁殖 |
1.3.3 组织培养 |
1.4 研究目的与意义 |
1.5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
1.5.1 研究内容 |
1.5.2 技术路线 |
2 材料与方法 |
2.1 蒙古莸扦插繁殖技术研究 |
2.1.1 试验地概况 |
2.1.2 试验材料采集与处理 |
2.1.3 激素种类、扦插时间对蒙古莸嫩枝扦插影响研究 |
2.1.4 年龄对蒙古莸扦插影响研究 |
2.1.5 基质对蒙古莸嫩枝扦插影响研究 |
2.1.6 指标测定与数据统计分析 |
2.2 蒙古莸组织培养研究 |
2.2.1 蒙古莸茎段诱导腋芽培养 |
2.2.2 蒙古莸叶片再生体系的建立 |
2.2.3 生根培养 |
2.2.4 数据统计分析 |
3 结果与分析 |
3.1 蒙古莸扦插繁殖技术研究 |
3.1.1 激素种类、处理时间对嫩枝扦插生根的影响 |
3.1.2 扦插基质对扦插生根的影响 |
3.1.3 插穗年龄对扦插生根的影响 |
3.1.4 扦插时间对扦插生根的影响 |
3.2 蒙古莸组织培养繁殖技术研究 |
3.2.1 蒙古莸茎段诱导腋芽培养 |
3.2.2 蒙古莸叶片再生体系的建立 |
3.2.3 激素配比对蒙古莸生根培养的影响 |
4 讨论 |
4.1 蒙古莸扦插繁殖技术研究 |
4.1.1 激素种类、浓度及不同处理时间对扦插生根的影响 |
4.1.2 扦插基质对嫩枝扦插生根的影响 |
4.1.3 插穗年龄与扦插时间对扦插生根的影响 |
4.2 蒙古莸组织培养繁殖技术的研究 |
4.2.1 蒙古莸外植体的灭菌方法 |
4.2.2 基本培养基的选择 |
4.2.3 GA3在增殖培养中的作用 |
4.2.4 蒙古莸生根培养 |
4.2.5 最佳培养方法的筛选 |
5 结论 |
5.1 蒙古莸扦插繁殖技术研究 |
5.2 蒙古莸组织培养繁殖的研究 |
致谢 |
参考文献 |
插图和附表清单 |
实验图片 |
作者简介 |
(8)环境因子智能控制下的楸树嫩枝扦插育苗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楸树繁殖育苗研究概述 |
1.1.1 楸树简介 |
1.1.2 楸树繁殖育苗的主要方法 |
1.1.2.1 播种育苗 |
1.1.2.2 嫁接育苗 |
1.1.2.3 埋根育苗 |
1.1.2.4 扦插育苗 |
1.1.2.5 组织培养育苗 |
1.1.3 楸树扦插育苗研究进展 |
1.2 难生根树种的扦插繁殖研究进展 |
1.2.1 难生根树种扦插生根困难的原因探讨 |
1.2.2 难生根树种扦插繁殖技术的研究 |
1.3 嫩枝扦插繁殖育苗技术概述 |
1.3.1 嫩枝扦插繁殖材料的选择 |
1.3.1.1 插穗来源的树龄、枝龄和枝条位置 |
1.3.1.2 插穗来源枝条的部位 |
1.3.1.3 插穗规格 |
1.3.1.4 插穗上保留的叶片数量 |
1.3.2 嫩枝扦插的适宜季节 |
1.3.3 扦插基质的选择 |
1.3.4 生根激素的应用 |
1.3.5 嫩枝扦插的适宜环境条件 |
1.3.5.1 温度 |
1.3.5.2 湿度 |
1.3.5.3 光照 |
1.3.5.4 氧气 |
1.4 环境因子智能控制在植物扦插繁殖中的应用 |
1.4.1 室外环境因子智能控制技术的发展和应用 |
1.4.2 室内环境因子智能控制技术的发展和应用 |
1.5 研究的目的意义及主要研究内容 |
1.5.1 研究目的和意义 |
1.5.2 主要研究内容 |
1.6 技术路线 |
1.7 研究地点概况与研究经费来源 |
第二章 环境因子智能控制扦插育苗温室的使用与管理 |
2.1 环境因子智能控制扦插育苗温室简介 |
2.1.1 温室结构 |
2.1.2 温室的设备配置 |
2.1.3 计算机控制系统介绍 |
2.1.3.1 环境因子传感器和气象站 |
2.1.3.2 温室控制器 |
2.1.3.3 数据管理软件 |
2.2 关键环境因子与控制设备的关系 |
2.2.1 空气温度 |
2.2.2 空气湿度 |
2.2.3 基质水分含量 |
2.2.4 光照强度 |
2.3 温室的运行管理、监控与数据采集 |
2.3.1 温室环境参数的设定 |
2.3.2 温室运行的监控 |
2.3.3 数据采集与储存 |
2.4 楸树嫩枝扦插不同阶段的环境因子控制 |
2.4.1 生产区嫩枝穗条培育的环境因子控制 |
2.4.2 科研区嫩枝扦插的环境因子控制 |
2.4.3 生产区炼苗的环境因子控制 |
第三章 研究材料与方法 |
3.1 楸树嫩枝扦插穗条的培育及插穗制作 |
3.1.1 温室埋干催芽穗条的培育及插穗采收与制作 |
3.1.1.1 埋干催芽穂条的培育 |
3.1.1.2 插穗的采收与制作 |
3.1.1.3 几个楸树品种温室埋干催芽穂条产量的统计 |
3.1.2 大田穗条培育及插穗采收与制作 |
3.1.2.1 大田采穗圃营建与管理 |
3.1.2.2 插穗的采收与制作 |
3.2 环境因子智能控制条件下的楸树嫩枝扦插 |
3.2.1 激素处理方案 |
3.2.2 基质配方组合 |
3.2.3 最优激素处理与基质配方的组合 |
3.2.4 不同品种、不同来源穗条的扦插对比 |
3.2.5 大田采穗圃不同插穗类型的扦插对比 |
3.2.6 扦插方法 |
3.2.7 扦插后的管理 |
3.2.8 扦插结果调查方法与评价指标 |
3.3 楸树嫩枝扦插生根苗的炼苗、移栽与圃地管理 |
3.3.1 楸树嫩枝扦插苗的炼苗 |
3.3.1.1 温室内炼苗 |
3.3.1.2 户外炼苗 |
3.3.1.3 不同炼苗天数对楸树嫩枝扦插生根苗移栽成活率的影响 |
3.3.2 楸树嫩枝扦插苗的移栽与圃地管理 |
3.3.2.1 移栽方法 |
3.3.2.2 圃地管理方法 |
3.3.2.3 楸树嫩枝扦插生根苗移栽后的生长量调查 |
第四章 研究结果与分析 |
4.1 不同楸树品种温室埋干催芽的穂条产量 |
4.2 不同激素处理对楸树嫩枝扦插生根的影响 |
4.2.1 不同水平ABT-1 激素处理对楸树生根的影响 |
4.2.2 不同水平NAA 激素处理对楸树生根的影响 |
4.3 不同基质配方对楸树嫩枝扦插生根的影响 |
4.4 最优激素处理与基质配方组合的楸树嫩枝扦插生根率 |
4.5 不同楸树品种的嫩枝扦插生根率 |
4.5.1 温室埋干催芽插穗的扦插生根率 |
4.5.2 大田培育插穗的扦插生根率 |
4.6 不同来源穗条的嫩枝扦插生根率 |
4.7 大田培育插穗不同类型的扦插生根率 |
4.7.1 不同木质化程度插穗扦插生根率对比 |
4.7.2 不同长度插穗扦插生根率对比 |
4.7.3 不同下截面位置插穗扦插生根率对比 |
4.8 不同炼苗天数对楸树嫩枝扦插生根苗移栽成活率的影响 |
4.9 楸树嫩枝扦插生根苗移栽后的生长表现 |
第五章 结论与讨论 |
5.1 结论 |
5.2 讨论 |
5.3 展望 |
参考文献 |
在读期间的科研成果 |
致谢 |
(9)榉树扦插繁殖技术与生根机理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1 前言 |
1.1 本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1.2 林木扦插繁殖技术及生根机理研究综述 |
1.2.1 母树、插穗与生根的研究 |
1.2.2 扦插环境条件与生根的研究 |
1.2.3 扦插的生根机理研究 |
2 材料与方法 |
2.1 试验地概况 |
2.2 材料的采集及处理 |
2.3 方法 |
2.3.1 试验处理 |
2.3.2 扦插管理 |
2.4 测定指标 |
2.4.1 生长形态指标 |
2.4.2 生理指标 |
2.4.3 插穗中抑制物的测定 |
3 数据处理方法 |
4 结果与分析 |
4.1 扦插繁殖技术的研究 |
4.1.1 外源激素处理对插穗生根的影响 |
4.1.2 不同浓度的 ABT 处理对插穗生根的影响 |
4.1.3 处理时间对插穗生根的影响 |
4.1.4 扦插基质对插穗的生根影响 |
4.1.5 插穗粗度对插穗的生根影响 |
4.1.6 树冠部位对插穗生根的影响 |
4.1.7 扦插时间对插穗的生根影响 |
4.2 扦插繁殖的生理学研究 |
4.2.1 可溶性糖的测定 |
4.2.2 淀粉的测定 |
4.2.3 可溶性蛋白质含量的变化 |
4.2.4 全氮的测定 |
4.2.5 C/N 值的变化 |
4.2.6 全磷的测定 |
4.2.7 内源激素与扦插生根的关系 |
4.2.8 IAAO、POD 活性的变化 |
4.3 插穗中抑制物质的测定 |
5 讨论 |
5.1 扦插技术研究 |
5.1.1 外界环境条件对插穗的影响 |
5.1.2 外源激素(种类、浓度、处理时间)对生根的影响 |
5.1.3 其它试验设计因素与生根 |
5.2 生根机理研究 |
5.2.1 扦插生根与营养物质 |
5.2.2 内源激素对扦插生根的影响 |
5.2.3 IAAO、POD 活性在榉树扦插生根中的作用 |
5.2.4 抑制物与生根的关系 |
5.3 榉树扦插生根困难的原因 |
6 结论 |
6.1 榉树扦插技术的研究 |
6.2 榉树扦插生根机理的研究 |
参考文献 |
附录 |
(10)欧洲栓皮槭和银叶椴引种的适应性、繁殖技术与经济价值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1 研究现状与发展趋势 |
1.1 植物引种驯化理论及引种区划的概况 |
1.1.1 植物引种驯化概念 |
1.1.2 国内外主要的植物引种驯化理论 |
1.1.3 树木引种区划的概况 |
1.2 槭树和椴树繁殖理论和技术 |
1.2.1 种子休眠机理及破眠技术研究进展 |
1.2.2 嫩枝扦插 |
1.3 槭树和椴树次生代谢的研究 |
1.3.1 黄酮类化合物 |
1.3.2 绿原酸 |
1.3.3 挥发油 |
2 研究材料与方法 |
2.1 技术路线 |
2.2 试验设计 |
2.2.1 栓皮槭和银叶椴引种气候生态适生区划分 |
2.2.2 栓皮槭和银叶椴引种种源区选择 |
2.2.3 栓皮槭和银叶椴引种试验区 |
2.2.4 栓皮槭和银叶椴种源试验设计 |
2.2.5 试验地整理、大苗栽植与管理 |
2.3 研究方法 |
2.3.1 物候期 |
2.3.2 高生长节律 |
2.3.3 生物量与根系 |
2.3.4 越冬力 |
2.3.5 银叶椴种子休眠原因 |
2.3.6 解除银叶椴种子休眠 |
2.3.7 嫩枝扦插繁殖 |
2.3.8 栓皮槭和银叶椴黄酮苷分析方法 |
2.3.9 绿原酸HPLC 分析方法 |
2.3.10 银叶椴挥发油分析方法 |
3 欧洲栓皮槭和银叶椴引种适应性分析 |
3.1 形态学特性 |
3.1.1 栓皮槭 |
3.1.2 银叶椴 |
3.2 栓皮槭和银叶椴引种气候生态适生区划分 |
3.2.1 气候资料的整理 |
3.2.2 栓皮槭和银叶椴海洋类型的气候区划 |
3.2.3 栓皮槭和银叶椴海洋类型在我国的气候生态适生区 |
3.2.4 栓皮槭和银叶椴地中海和大陆类型气候区划 |
3.2.5 栓皮槭地中海类型在我国的气候生态适生区 |
3.2.6 栓皮槭大陆类型在我国的气候生态适生区 |
3.2.7 银叶椴地中海类型在我国的气候生态适生区 |
3.2.8 银叶椴大陆类型在我国的气候生态适生区 |
3.3 物候表现与越冬力 |
3.3.1 物候表现 |
3.3.2 越冬力 |
4 欧洲栓皮槭和银叶椴生长发育规律 |
4.1 高生长 |
4.1.1 栓皮槭 |
4.1.2 银叶椴 |
4.2 生物量 |
4.2.1 栓皮槭 |
4.2.2 银叶椴 |
4.3 根系分布 |
4.3.1 栓皮槭 |
4.3.2 银叶椴 |
5 银叶椴种子休眠规律与解除技术 |
5.1 银叶椴种子休眠原因 |
5.1.1 种皮、果皮构造与休眠的关系 |
5.1.2 种子生理后熟与休眠 |
5.1.3 种子内含抑制物质与休眠 |
5.2 解除银叶椴种子休眠的技术 |
5.2.1 影响种子发芽率的主导因子 |
5.2.2 不同浸种处理对发芽率的影响 |
5.2.3 不同浓度赤霉素和细胞分裂素浸种处理对发芽率的影响 |
5.2.4 层积处理对发芽率的影响 |
5.2.5 银叶椴种子田间育苗试验 |
5.2.6 快速解除银叶椴种子休眠的综合技术 |
5.3 催芽试验期间种子内源激素的动态变化 |
5.3.1 催芽试验期间种子内源激素含量的变化 |
5.3.2 各激素含量之间比值的变化 |
6 欧洲栓皮槭和银叶椴嫩枝扦插繁殖技术 |
6.1 栓皮槭和银叶椴促根配方筛选 |
6.1.1 IBA、NAA 不同浓度的促根配方试验 |
6.1.2 6-BA 不同浓度的促根配方试验 |
6.1.3 多种生长调节剂组合与促根配方 |
6.2 栓皮槭和银叶椴嫩枝扦插相关因子筛选优化 |
6.2.1 栓皮槭和银叶椴嫩枝扦插适宜种源选择 |
6.2.2 栓皮槭和银叶椴嫩枝扦插适宜基质选择 |
6.2.3 栓皮槭和银叶椴嫩枝插穗采集部位、叶数与扦插生根 |
6.2.4 栓皮槭和银叶椴嫩枝扦插配套技术 |
6.3 栓皮槭嫩枝插穗内源IAA、ABA 的动态变化 |
6.3.1 栓皮槭嫩枝插穗内源IAA 含量的变化 |
6.3.2 栓皮槭嫩枝插穗内源ABA 含量的变化 |
6.3.3 栓皮槭嫩枝插穗IAA/ABA 值的变化 |
6.3.4 栓皮槭嫩枝插穗生根与内源激素含量及比值的关系 |
7 欧洲栓皮槭和银叶椴经济价值分析 |
7.1 黄酮类物质 |
7.1.1 栓皮槭和银叶椴黄酮苷分析方法 |
7.1.2 栓皮槭和银叶椴黄酮苷变化规律 |
7.2 栓皮槭绿原酸变化规律 |
7.2.1 绿原酸苗期年变化规律 |
7.2.2 不同种源之间绿原酸含量的差异 |
7.2.3 叶位及叶龄对绿原酸含量的影响 |
7.3 银叶椴叶片挥发油 |
7.3.1 银叶椴4 年苗叶片挥发油成分分析 |
7.3.2 银叶椴1 年苗叶片挥发油成分分析 |
7.3.3 对比分析 |
8 结论与讨论 |
参考文献 |
导师简介 |
个人简历 |
在读期间获得成果目录清单 |
致谢 |
附图及图版 |
博硕士论文同意发表的声明 |
四、水杉嫩枝扦插试验初报(论文参考文献)
- [1]五种彩色树种嫩枝扦插繁殖技术的研究[D]. 张宁. 安徽农业大学, 2015(05)
- [2]中山杉无性系扦插繁殖技术的研究[D]. 靳诚. 南京林业大学, 2007(02)
- [3]柏科植物资源调查和部分品种繁殖及越冬适应性的研究[D]. 晁帆. 北京林业大学, 2017(04)
- [4]14种中国典型极小种群野生植物繁育特性和人工繁殖研究进展[J]. 邓莎,吴艳妮,吴坤林,房林,李琳,曾宋君. 生物多样性, 2020(03)
- [5]两种耐盐植物嫩枝扦插技术及生根生理研究[D]. 李焕勇. 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 2014(11)
- [6]落羽杉的扦插繁殖技术与生根机理研究[D]. 吴落军. 南京林业大学, 2007(02)
- [7]蒙古莸扦插和组培育苗技术研究[D]. 张素毓. 内蒙古农业大学, 2020(02)
- [8]环境因子智能控制下的楸树嫩枝扦插育苗技术研究[D]. 张博. 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 2010(05)
- [9]榉树扦插繁殖技术与生根机理的研究[D]. 姜志强. 南京林业大学, 2008(09)
- [10]欧洲栓皮槭和银叶椴引种的适应性、繁殖技术与经济价值研究[D]. 有祥亮. 北京林业大学, 2006(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