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可燃性气体快速报警仪的广谱性(论文文献综述)
陈平[1](2019)在《面向毒害气体的多传感器系统设计》文中提出近年来,随着工业规模的逐步扩大,各类危险化学品泄露或火灾造成的爆炸事故也时有发生。这些事故不但造成严重的环境污染问题,而且危害人类身体健康以及影响社会经济发展,引起了相关部门的重视。因此,用于事故现场环境检测且能同时检测多种气体的便携式检测仪已成为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必然需求。基于此,本论文面向多种毒害气体的检测需求,开展了一种便携式多传感器系统的设计研究。根据现场温湿度、烟雾和多气体检测需求,系统设计包括微型气泵、气体流量计、粒子密度传感器、温湿度传感器、金属氧化物传感器、非分散红外传感器以及电源等模块。微型气泵模块是利用微型气泵将环境中的气体吸入检测腔内;气体流量计模块是使用气体流量计对吸入的气体进行流量监测;粒子密度传感器模块是利用H21A3粒子密度传感器检测烟雾大颗粒,考虑到如果气体中含有的烟雾颗粒太多可能会影响对气体的检测甚至损坏气体传感器,所以设计利用棉花等过滤物质组成物理层,可以除去烟雾大颗粒以及水蒸气的影响;温湿度传感器模块是利用HTU21D温湿度传感器对腔内气体实时进行温湿度检测;MOX传感器模块是利用MOX传感器对毒害气体进行检测;NDIR传感器模块是利用NDIR传感器对空气中的CO2进行检测,基于KL25微处理器实现对系统总控。系统设计集成了多种型号的Figaro气体传感器TGS2611、TGS2602、TGS2600、TGS2603,HTU21D温湿度传感器、H21A3粒子密度传感器以及自制的NDIR红外传感器用来检测气体参数。所有采集到的传感器数据参数,经过信号处理和利用概率神经网络算法识别,可获得具体准确的烟雾浓度、温度、湿度、CO浓度、CO2浓度、甲烷浓度、气体流速等参数。基于气体测试平台对系统进行测试,该系统可实现实时检测分析10ppm-500ppm浓度范围的CO气体、0-5000ppm浓度范围的甲烷气体、390ppm-10.2%浓度范围的CO2气体、CO和CO2混合气体、CO和甲烷混合气体,对气体检测行业具有重要意义。
毛熙皓[2](2019)在《基于阵列传感器对有毒有害气体的检测技术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在公共交通环境下,有毒有害气体容易造成公共交通安全事故,在以往发生过的事故中,多数事故的引发是由于没有及时检测到有毒有害气体并进行人员疏散从而造成人员伤亡,所以针对封闭空间内的低浓度气体检测是有必要的。通常气体检测仪器选择为气色相谱仪,由于体积较大、成本高且只能检测单一气体所以不适合用于公共交通的气体检测。半导体气体传感器成本低、体积小但是会因为在检测多种气体时会产生交叉敏感而大大降低检测精度。所以,本文针对混合气体低浓度和半导体气体传感器存在交叉敏感的情况下,完成混合气体检测的硬件系统搭建,设计并建立一个模式识别模型来完成对混合气体有较高精度的定性识别和定量识别。选用误差反馈神经网络(BP)完成对混合气体的定性识别和定量识别,BP神经网络模型是通过误差的不断反向传播改变权值和阈值来降低输出的误差,但是不断的误差反向传播中容易陷入局部收敛使输出精度不能提高且计算速度慢。引入人工蜂群算法(ABC)对BP神经网络进行优化,ABC算法全局搜索能力强且收敛速度快,利用ABC算法可以有效提升BP神经网络的整体性能,但是ABC算法存在优化过程中存在优质解容易丢失的问题,对ABC算法的寻优机制进行改进得到自适应人工蜂群算法(AABC),改进后的AABC算法可以进一步提升BP神经网络模型的整体性能。选用两个常用BP神经网络优化算法混沌粒子群算法(CPSO)和果蝇算法(FOA)与AABC和ABC完成对比实验,验证ABC是否得到优化。借助模糊C均值算法(FCM)保留特征值的特点优化训练样本个数,在保证精度的条件下减少样本个数从而降低模型的运算时间。硬件系统以MQ-3(酒精传感器)、MQ-4(甲烷传感器)、MQ7(---氧化碳传感器)、MQ-8(氢气传感器)和STM32F103VET6为核心搭建混合气体检测平台,通过STM32库函数和LabVIEW完成硬件系统的启动初始化和数据的传输。采用python及其扩展库和tensorflow完成对BP神经网络的模型建立。通过5种不同的测试函数完成对AABC、ABC、CPSO和FOA算法的优化能力对比实验,实验结果表明AABC算法在优化过程中,全局搜索能力和寻优极值优于其他优化算法,同时也证明了对ABC算法的改进是有效的。通过训练样本完成对BP神经网络在定性识别和定量识别中的参数优化,并完成最佳训练样本个数的选择。气体测试实验结果表明,AABC-BP混合算法模型在定性识别和定量识别中计算速度最快且精度最高,定性识别中测试精度为96.42%,定量识别中平均测试误差为5.62%,达到了设计要求且具有一定的实用价值。
解洪成[3](2014)在《非瓦斯燃烧区瓦斯爆炸有毒有害气传播规律的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瓦斯爆炸是煤矿重大恶性事故之一,如何减少瓦斯爆炸事故带来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以及如何有效地防止事故的发生对煤矿安全生产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论文为了研究非瓦斯燃烧区域内CO的传播规律,采用截面为80mm×80mm,总长20.9m的方形试验管道。通过实验得出密闭巷道内的瓦斯爆炸产生的CO浓度随着瓦斯浓度增大而增大,传播距离与跟瓦斯浓度呈正比关系和风速呈反比的关系。同时在理论分析的基础上进行数值模拟,模拟模拟与试验研究结论一致。不同瓦斯浓度爆炸时,CO浓度分布规律跟不同风速下CO的传播特性。选取FLUENT软件为模拟软件,用数值模拟作为补充手段,进一步研究非瓦斯燃烧区有毒有害气体传播规律,预混的浓度瓦斯决定爆炸后产生CO、风速的变化传播特征。研究结果对煤矿瓦斯爆炸CO传播过程分析及分析有一定的指导作用。
赵春艳[4](2012)在《基于GPS的便携式燃气管网巡检报警仪的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随着近年来全国燃气使用的快速增长,燃气泄露引发的事故也有上升的趋势,引起人们的广泛关注。影响燃气管网运行的最大问题就是燃气泄露问题。有关规范规程规定了人工对燃气管网管道附件及设备进行安全巡查工作。巡检在燃气管网安全运行管理中占有很重要的位置,坚持认真执行巡查制度,能够及时发现问题,避免事故的发生。便携式燃气管网巡检报警仪的研究具有重大意义。传统的燃气巡检工作方式周期长、精确度差、效率低,考核难度大,与燃气企业标准化管理的要求不相适应。传统的人工管理已经难以满足天然气管道设备的安全运行的需求,为了加强对巡检人员的有效管理,呼唤对GPS新信息技术的应用。卫星传来的信息,经过分析处理,仪器所在的位置可以实时的被确定。更重要的是,利用GPS定位技术获取的数据不能进行篡改,值班人员有没有按公司规定的线路等要求进行巡查工作,相关管理人员可以在管理系统上清楚的看到,可以达到更有效的监督管理作用,提高供气系统的安全性。另外,传感器、微控制器等技术的发展使完善检测报警仪功能,提高精度,提高仪器调试检验效率成为可能。为了配合燃气管网地理信息管理平台的高效使用,本文设计一款基于GPS的便携式燃气管网巡检报警仪。本文首先介绍了燃气管理系统的概况,又介绍了巡检气体报警仪的相关知识及特性原理。其次,本文对燃气管网巡检报警仪的硬件电路进行了研究设计。提出了系统的总体框图,并对检测电路,微控制器工作电路,开关机电路等各功能电路进行了详细的研究设计。另外,GPS模块和GPRS模块工作电路是影响整个系统工作稳定性的主要部分,对模块相关工作条件进行了详细的介绍。然后,本文介绍了巡检报警仪的系统软件工作流程和相关功能的实现。最后对本课题巡检报警仪的研究调试结果做了介绍和总结。
习凤娥[5](2009)在《煤矿环境网格型多参数无线传感器监测网络的实现与互联》文中指出我国煤矿自然条件复杂,开采条件也极端多变,现有的有线监控系统很难对煤矿所有区域进行监测,这些都给煤矿安全生产带来极大的困难。矿井中可能存在着瓦斯、煤尘等各种灾害,需要对煤矿环境的多种参数进行监测才能预防煤矿事故的发生。为了对煤矿环境进行大范围多样化的信息监测,本论文设计了煤矿环境网格型多参数无线传感器监测网络的实现与互联。设计了无线传感器网络可靠的数据采集机制,利用互联的方式扩大了无线传感器网络的覆盖范围,把无线传感器网络接入宽带的WiMAX系统,方便了WiMAX移动用户对无线传感器网络的访问与管理。在可靠的无线传感器监测网络方面,利用网格型拓扑结构部署无线传感器网络,设计了链路质量辅助的最小跳数多路径路由机制。无线传感器监测网络结合了周期巡检与中断两种工作方式,可以对煤矿环境进行长期的信息监测,并且对超限参数进行中断预警以将事故消灭在萌芽状态。无线传感器网络是一个自组织、动态的网络,其拓扑结构会因节点的失效动态变化,为该无线传感器监测网络设计了简单的拓扑结构管理办法。无线传感器网络的互联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无线传感器网络之间的互联,二是无线传感器网络与WiMAX系统的互联。为每个无线传感器网络设计了WSN控制单元,多个WSN控制单元利用JXTA平台互联形成mesh网络,扩大了无线传感器网络的覆盖范围。无线传感器网络与WiMAX系统的互联利用WSN-WiMAX网关来实现,WSN-WiMAX网关一方面负责与WiMAX系统的用户进行通信,另一方面通过JXTA平台与WSN控制单元传输消息。文中详细设计了WSN控制单元与WSN-WiMAX网关的实现过程及消息传输机制。本论文最后对煤矿环境网格型多参数无线传感器监测网络的实现与互联进行了完整的测试。实验室环境测试了无线化感器网络网络的部署、数据采集等功能;煤矿环境测试了数据采集及节点的通信距离等;测试结果表明网络能够实现预期的目标,可以对各种参数进行周期性的监测。无线传感器网络的互联测试了WiMAX用户不和传感器节点之间端到端的通信过程,并对软件处理时延与JXTA网络的往返时延进行了测试与分析,测试结果表明了互联设计的合理性与科学性。
瞿旻[6](2008)在《可燃性气体报警系统的研究与开发》文中研究表明油库是石化供应链中重要的一个环节,油库系统的安全至关重要。在油库日常的生产操作环节中不可避免的存在易燃易爆气体,若任由这些气体在环境中积聚或泄漏,易造成爆炸、燃烧等恶性事故,因此必须及时排除。目前,我国可燃性气体报警系统一方面以单片机开发报警器居多,其精度、稳定性和扩展性不佳,难以适应信息化发展的要求:另一方面,报警器多数以发出声光报警的方式提示操作人员进行排风操作,自动化程度较低。随着自动化与信息化技术在石化行业的广泛推广和应用,对可燃性气体报警系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本文基于某公司石化行业的可燃性气体报警系统项目,旨在提高报警系统的信息化和自动化水平,以满足用户的需求。根据控制系统发展状况与当前可燃性报警系统发展趋势,我们提出了相应开发方案,并结合公司实际情况与要求,选择了以下位机硬件采集控制和上位机软件监控的架构。在下位机系统中,通过PLC(可编程逻辑控制器)来采集现场模拟量信号,处理现场数字量信号。在RS485串行通信标准基础上采用MODBUS通信协议实现PLC与气体探测器通信读取数据,通过通讯卡实现PLC与PC机的PROFIBUS通信,并通过对继电器的控制来控制风机开关,以实现自动控制。在上位机器监视系统中,我们采用Ifix组态软件开发人机界面,生产实时状况,不仅直观形象,也方便操作人员进行监控和记录查询等操作。实践证明,本可燃性气体报警系统数据采集高效、准确,运行稳定,降低了劳动强度,提高了工作效率,体现了信息化促进工业化的特点,达到了预期设计效果。
关中辉,贺玉凯,刘中奇[7](2006)在《煤矿井下一氧化碳气体检测发展与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论述了一氧化碳(CO)检测的基本原理与方法、CO传感器的分类、研究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基于红外吸收原理检测CO浓度是CO传感器热点研究问题,展望了CO检测仪未来的发展方向。
张凯利[8](1997)在《可燃性气体快速报警仪的广谱性》文中研究表明
二、可燃性气体快速报警仪的广谱性(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可燃性气体快速报警仪的广谱性(论文提纲范文)
(1)面向毒害气体的多传感器系统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论文的选题背景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国外气体检测装置的研究现状 |
1.2.2 国内气体检测装置研究现状 |
1.2.3 常用的气体检测装置 |
1.2.4 气体检测装置的研究趋势 |
1.3 主要研究内容 |
1.4 研究意义以及创新性分析 |
1.5 本章小结 |
2 系统方案设计 |
2.1 系统需求分析 |
2.2 系统总体设计方案 |
2.3 气体传感器技术 |
2.3.1 气体传感器的发展 |
2.3.2 选取气体传感器的主要指标 |
2.3.3 金属氧化物半导体(MOX)传感器 |
2.3.4 NDIR气体传感器 |
2.4 其他传感器的选型 |
2.4.1 温湿度传感器 |
2.4.2 气体流量计 |
2.4.3 粒子密度传感器 |
2.4.4 微型气泵 |
2.5 主控制器 |
2.6 本章小结 |
3 系统硬件设计 |
3.1 总体电路设计 |
3.2 气体传感器电路设计 |
3.2.1 MOX传感器模块电路设计 |
3.2.2 NDIR红外传感器模块电路设计 |
3.3 其他传感器模块电路设计 |
3.3.1 粒子密度传感器模块电路设计 |
3.3.2 温湿度传感器模块电路设计 |
3.3.3 电源模块设计 |
3.3.4 微型气泵模块设计 |
3.3.5 气体流量计电路设计模块 |
3.4 单片机核心电路设计 |
3.5 系统结构布局及测试腔体设计 |
3.6 本章小结 |
4 系统软件设计 |
4.1 总体软件设计 |
4.1.1 系统软件模块设计 |
4.1.2 系统软件模块运行环境 |
4.1.3 系统软件主程序设计 |
4.2 单片机软件程序模块设计 |
4.2.1 系统数据初始化模块 |
4.2.2 多路AD采集模块 |
4.2.3 温湿度传感器处理模块 |
4.2.4 红外光源调制模块 |
4.2.5 红外接收数据处理模块 |
4.2.6 气泵控制模块 |
4.2.7 数据滤波算法 |
4.2.8 通信模块 |
4.3 上位机软件系统设计 |
4.4 本章小结 |
5 系统测试及结果分析 |
5.1 检测系统的实现 |
5.1.1 检测系统PCB设计 |
5.1.2 检测系统实物设计 |
5.2 测试实验系统搭建 |
5.2.1 实验所用气体以及仪器 |
5.3 系统测试及结果分析 |
5.4 多传感器数据融合 |
5.4.1 特征提取 |
5.4.2 PNN量化识别 |
5.5 系统性能分析 |
5.6 本章小结 |
6 总结与展望 |
6.1 论文总结 |
6.2 优化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期间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2)基于阵列传感器对有毒有害气体的检测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课题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国内外相关研究现状及其发展 |
1.2.1 半导体式气体传感器发展现状 |
1.2.2 气体传感器阵列技术发展现状 |
1.2.3 阵列传感器模式识别技术 |
1.3 主要研究内容 |
第2章 阵列传感器及其模式识别设计方法 |
2.1 阵列传感器设计研究 |
2.1.1 MQ系列气体传感器工作原理及结构 |
2.1.2 MQ系列传感器工作条件及其参数 |
2.2 传感器性能提升方法研究 |
2.2.1 金属或金属氧化物掺杂改性 |
2.2.2 稀土元素掺杂改性 |
2.2.3 调控材料微观尺寸改性 |
2.2.4 材料多孔化改性 |
2.2.5 表面修饰改性 |
2.3 阵列传感器模式识别研究 |
2.3.1 BP神经网络原理 |
2.3.2 线性模型的局限性 |
2.3.3 使用激活函数完成去线性化 |
2.3.4 损失函数 |
2.3.5 神经网络的优化 |
2.3.6 过拟合问题 |
2.3.7 人工蜂群算法 |
2.3.8 人工蜂群算法的改进 |
2.3.9 混合算法 |
2.3.10 性能对比及验证 |
2.3.11 模糊C均值优化 |
2.4 检测系统设计要求 |
2.5 本章小结 |
第3章 气体检测系统设计 |
3.1 检测系统硬件设计方案 |
3.2 MQ系列传感器模块 |
3.3 系统硬件模块 |
3.3.1 STM32功能介绍 |
3.3.2 STM32最小系统 |
3.3.3 串口通信电路 |
3.3.4 系统硬件其他模块 |
3.4 系统软件及算法实现 |
3.4.1 STM32硬件程序 |
3.4.2 LabVIEW模块 |
3.5 BP神经网络算法实现 |
3.5.1 python及扩展包 |
3.5.2 tensorflow |
3.5.3 BP神经网络模型搭建 |
3.6 本章小结 |
第4章 算法优化及系统测试 |
4.1 算法优化验证 |
4.2 混合气体模式识别模型优化 |
4.2.1 气体检测环境 |
4.2.2 定性识别与定量识别 |
4.2.3 损失函数的验证及选择 |
4.2.4 学习率设定 |
4.2.5 不同激活函数的训练精度对比 |
4.2.6 使用正则化的训练精度对比 |
4.3 训练样本数量优化 |
4.4 本章小结 |
第5章 气体检测实验 |
5.1 权值初始化 |
5.2 定性识别 |
5.3 定量识别 |
5.4 本章小结 |
第6章 总结与展望 |
6.1 总结 |
6.2 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科研成果 |
附录Ⅰ: LABVIEW程序图 |
附录Ⅱ: BP神经网络模型搭建程序 |
(3)非瓦斯燃烧区瓦斯爆炸有毒有害气传播规律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的意义 |
1.3 国内外现状 |
1.3.1 国内研究现状 |
1.3.2 国外研究现状 |
1.4 常用气体扩散模型及其比较 |
1.5 主要研究内容 |
1.6 研究的方法和技术路线 |
1.7 本章小结 |
2 瓦斯爆炸有毒有害气体分析 |
2.1 有毒有害气体的来源 |
2.2 矿井有害气体的基本性质和危害 |
2.3 一氧化碳的生物毒理特性 |
2.4 煤矿井下一氧化碳气体检测 |
2.5 本章小结 |
3 管道内瓦斯爆炸产生一氧化碳的传播实验研究 |
3.1 4M管道密闭瓦斯爆炸实验 |
3.2 实验方法与步骤 |
3.3 实验方案 |
3.4 实验结果分析 |
3.4.1 关闭球形阀门的爆炸特性 |
3.4.2 风速对一氧化碳的影响分析 |
3.5 本章小结 |
4 非瓦斯燃烧区瓦斯爆炸有毒有害气体传播数值模拟 |
4.1 数值模拟的基本理论 |
4.1.1 连续相流场模型 |
4.1.2 建立离散型方程 |
4.1.3 求解离散方程 |
4.2 模拟软件FLUENT介绍 |
4.3 4M充填区爆炸过程模拟 |
4.3.1 模拟的设定 |
4.3.2 4m填充区瓦斯爆炸传播模拟 |
4.4 瓦斯爆炸毒害气体传播模拟 |
4.4.1 初始和边界条件 |
4.4.2 瓦斯爆炸CO传播模拟 |
4.4.3 模拟结果及分析 |
4.5 实验跟模拟比较 |
4.5.1 4m直管道内瓦斯爆炸数值模拟的有效性 |
4.5.2 20.9m管道内CO传播数值模拟的有效性 |
4.6 本章小结 |
5 结论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历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4)基于GPS的便携式燃气管网巡检报警仪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目录 |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气体报警仪的发展现状及趋势 |
1.2 课题研究的意义 |
1.3 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 |
第2章 系统相关知识简介 |
2.1 燃气管网巡检系统 |
2.2 气体报警仪的相关知识及特性原理 |
2.2.1 常见术语 |
2.2.2 管道燃气的主要成分 |
2.3 气体报警仪的特性及原理 |
2.3.1 分类 |
2.3.2 检测原理 |
第3章 硬件电路设计 |
3.1 气体报警仪的总体系统设计 |
3.2 检测电路设计 |
3.2.1 采样方式 |
3.2.2 传感器的选取 |
3.2.3 检测电路设计 |
3.2.4 传感器故障检测的重要说明 |
3.3 微控制器 |
3.4 开关机电路设计 |
3.5 调零电路和放大调理电路 |
3.6 电源电路 |
3.7 温度控制电路 |
3.8 显示报警电路及其它 |
第4章 GPS 模块和 GPRS 模块工作电路 |
4.1 GPS 接收机 |
4.1.1 GPS 模块的选取 |
4.1.2 GPS 模块参数及输出 |
4.2 GPRS |
4.2.1 GPRS 模块的选取 |
4.2.2 EM310 模块的工作电路 |
4.3 GPS/GPRS 工作系统注意事项 |
第5章 气体报警仪的软件设计 |
5.1 程序设计 |
5.1.1 报警仪检测气体工作流程 |
5.1.2 GPS 工作子程序 |
5.1.3 GPRS 无线发送子程序 |
5.2 STM32 编程 |
5.2.1 看门狗 |
5.2.2 AD 采样 |
5.2.3 FLASH 模拟 EEPROM |
5.2.4 软件模拟 I2C |
5.2.5 USART 通讯 |
5.2.6 STM32103 的几种工作模式及注意事项 |
5.3 报警器功能实现 |
5.3.1 报警器主要功能 |
5.3.2 巡检报警仪具体实现功能和菜单功能 |
5.3.3 功能实现的部分程序 |
第6章 系统调试与展望 |
6.1 前期实验调试 |
6.1.1 报警仪基本功能调试 |
6.1.2 其它功能调试 |
6.2 管理系统结果测试 |
6.3 总结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在学期间主要科研成果 |
一、发表学术论文 |
(5)煤矿环境网格型多参数无线传感器监测网络的实现与互联(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1 引言 |
1.1 选题的背景和意义 |
1.2 煤矿监控系统研究现状 |
1.3 本论文的主要研究工作 |
1.4 论文的组织 |
2 无线监测节点软硬件与无线传感器网络互联平台设计 |
2.1 无线监测节点的硬件设计 |
2.1.1 处理器模块 |
2.1.2 无线通信模块 |
2.1.3 传感器模块 |
2.1.4 能量供应模块 |
2.2 无线传感器网络软件设计 |
2.2.1 ZigBee技术概述 |
2.2.2 ZigBee技术的体系结构 |
2.2.3 原语的概念 |
2.2.4 系统开发工具与开发环境 |
2.3 无线传感器网络互联平台 |
2.3.1 JXTA基本概念 |
2.3.2 JXTA网络架构 |
2.4 本章小结 |
3 网格型多参数无线传感器监测网络设计 |
3.1 网络的部署 |
3.1.1 建立一个新的网络 |
3.1.2 设备连接网络 |
3.1.3 网络地址的分配机制 |
3.2 路由机制 |
3.2.1 路由成本 |
3.2.2 ZigBee路由协议的改进 |
3.2.3 链路质量辅助的最小跳数多路径路由机制 |
3.3 数据采集机制 |
3.3.1 周期巡检工作方式下的信息采集 |
3.3.2 中断唤醒工作方式下的信息采集 |
3.4 无线传感器网络的管理 |
3.4.1 无线传感器网络控制终端的实现 |
3.4.2 无线传感器网络的管理 |
3.5 无线传感器网络功能测试 |
3.5.1 实验室环境无线传感器网络的测试 |
3.5.2 煤矿环境无线传感器网络的测试 |
3.6 本章小结 |
4 无线传感器网络互联设计 |
4.1 无线传感器网络互联方案 |
4.1.1 JXTA虚拟网络的形成 |
4.1.2 互联方式下无线传感器网络的访问 |
4.1.3 互联网络对等体之间的管道通信 |
4.2 WSN-WiMAX网关的设计与实现 |
4.2.1 接收WiMAX用户的命令 |
4.2.2 处理WSN控制单元的数据 |
4.3 WSN控制单元的设计与实现 |
4.3.1 接收WSN-WiMAX网关的命令 |
4.3.2 处理协调器的数据 |
4.4 无线传感器网络互联测试 |
4.4.1 模拟的WiMAX用户设计 |
4.4.2 可行性测试 |
4.4.3 性能分析 |
4.5 本章小结 |
5 结论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历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6)可燃性气体报警系统的研究与开发(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概述 |
1.2 国内外可燃气体报警系统概况 |
1.3 本文所做的主要工作 |
第二章 系统构架及设计选型 |
2.1 系统设计的原则 |
2.2 系统的需求分析 |
2.3 设计方案讨论 |
2.3.1 方案一 |
2.3.2 方案二 |
2.3.3 方案三 |
2.4 控制系统总结 |
2.4.1 DCS控制系统 |
2.4.2 FCS控制系统 |
2.4.3 SCADA控制系统 |
2.4.4 控制系统小结 |
2.5 系统设计的总结与选型 |
2.6 本系统的功能与特点 |
2.7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系统的硬件开发与实现 |
3.1 可燃气体探测器的原理、选型及安装 |
3.1.1 探测器气敏元件的分类 |
3.1.2 可燃气体探测器的选型 |
3.1.3 可燃气体探测器的检测列表 |
3.1.4 探测器的安装 |
3.2 PLC技术及选型 |
3.2.1 PLC技术概述 |
3.2.2 PLC模块的组成 |
3.2.3 PLC程序设计 |
3.3 其他主要硬件的功能与选型 |
3.3.1 气体报警控制器的功能和特点 |
3.3.2 信号分配器 |
第四章 系统的协议 |
4.1 串口通信概述 |
4.1.1 RS-232标准 |
4.1.2 RS-422标准 |
4.1.3 RS-485标准 |
4.2 现场总线技术 |
4.2.1 现场总线技术概述 |
4.2.2 PROFIBUS现场总线 |
4.3 MODBUS通信协议 |
4.3.1 MODBUS通信协议概述 |
4.3.2 ModBus RTU协议通讯传送方式 |
4.3.3 ModBus RTU协议通讯规约 |
4.4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系统的软件开发与实现 |
5.1 引言 |
5.2 开发软件概述 |
5.2.1 组态软件概述 |
5.2.2 Ifix概述 |
5.3 系统软件结构 |
5.4 系统界面和功能实现 |
5.5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系统的调试及操作注意事项 |
6.1 系统调试 |
6.1.1 下位机调试 |
6.1.2 上位机调试 |
6.1.3 调试结果 |
6.2 操作注意事项 |
6.2.1 设备操作注意事项 |
6.2.2 软件使用注意事项 |
第七章 结论及展望 |
7.1 工作情况 |
7.2 运行效果 |
7.3 存在的问题 |
7.4 推广前景及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硕士在读期间发表的论文清单 |
四、可燃性气体快速报警仪的广谱性(论文参考文献)
- [1]面向毒害气体的多传感器系统设计[D]. 陈平. 山东工商学院, 2019(08)
- [2]基于阵列传感器对有毒有害气体的检测技术研究[D]. 毛熙皓. 西南石油大学, 2019(06)
- [3]非瓦斯燃烧区瓦斯爆炸有毒有害气传播规律的研究[D]. 解洪成. 河南理工大学, 2014(06)
- [4]基于GPS的便携式燃气管网巡检报警仪的研究[D]. 赵春艳. 山东轻工业学院, 2012(01)
- [5]煤矿环境网格型多参数无线传感器监测网络的实现与互联[D]. 习凤娥. 北京交通大学, 2009(02)
- [6]可燃性气体报警系统的研究与开发[D]. 瞿旻.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 2008(09)
- [7]煤矿井下一氧化碳气体检测发展与研究[J]. 关中辉,贺玉凯,刘中奇. 矿山机械, 2006(05)
- [8]可燃性气体快速报警仪的广谱性[J]. 张凯利. 劳动保护, 1997(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