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细鳞鱼精巢超微结构和精子发生(论文文献综述)
卢建超[1](2020)在《2龄大口黑鲈养殖性能和性腺退化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池塘养殖大口黑鲈有当年养成、年底上市和隔年养成、年中上市两种模式。年中上市的大口黑鲈商品鱼数量通常稀少,季节性的供不应求常使7-9月份成为大口黑鲈商品鱼高价位期。大口黑鲈年中高价位使养殖户愈加重视隔年养成模式。构建大口黑鲈隔年养成模式除了需要解决大规格苗种供给问题之外,还需要重点考虑性腺发育是否会严重降低生长速度和养殖性能等问题。目前对于后者鲜有报道。本研究以性腺发育至IV期的大口黑鲈为研究对象,系统研究了其进一步圈养过程中生长性能、性腺退化吸收特征和养殖性能,以期为大口黑鲈隔年养成模式的建立提供参考依据。在22.5℃~30.6℃水温条件下,养殖时间自4月12日至8月9日共计约120天。整个性腺变化过程从4月12日至7月9日共计约90天。研究结果如下:(1)精巢和卵巢的维持与退化均可分为三个阶段,性腺维持阶段、性腺退化阶段和退化完全,性腺退化又可分为退化前期和退化后期两个阶段。性腺指数在性腺维持阶段变化不显着(P>0.05),在性腺退化阶段急剧下降,性腺退化完全时降至最低。养殖过程中雄鱼的肥满度受精巢退化影响较小,精巢退化前后肥满度差异不显着(P>0.05);雌鱼肥满度卵巢退化前为2.834±0.098,退化完全时为2.655±0.061;雌、雄鱼脏体比、肝体比和肠脂比在性腺退化期结束后均有所下降,雌鱼脏体比从6.788%±0.853%降至4.240%±0.282%,肝体比从2.164%±0.139%降至1.394%±0.042%,肠脂比从1.757±0.103降至1.345%±0.204%;雄鱼脏体比从6.317%±0.653%降至4.732%±0.282%,肝体比从2.097%±0.132%降至1.332%±0.062%,肠脂比从1.730%±0.199%降至1.072%±0.096%;雌鱼脏体比、肠脂比和肝体比在性腺退化过程中均高于雄鱼(P<0.05)。雄鱼在养殖过程中含肉率受性腺影响不显着(P>0.05),性腺退化前期结束前的空壳增重率显着高于结束后(P<0.05);雌鱼含肉率和空壳增重率均明显受到性腺退化的影响,性腺退化过程中含肉率显着上升(P<0.05)。性腺退化接近完全时,含肉率逐渐稳定,并与雄鱼含肉率差异不显着。和雄鱼类似,雌鱼空壳增重率也受到性腺退化的影响且变化情况与雄鱼相似,但在性腺退化期结束前均高于雄鱼(P<0.05)。(2)相较于精巢,成熟卵巢维持期持续时间较长,至21 d(水温为23.0℃,日照时长为13.45 h/d)开始进入卵巢退化阶段,并持续65天。性腺退化阶段期间精巢组织学变化主要为精小囊的萎缩、退化以及结缔组织增生;而卵巢中Ⅳ时相卵母细胞和℃时相卵母细胞重新生成细胞核并将卵黄等物质完全吸收,退化完全后,除℃时相卵母细胞无其他时相的卵母细胞。(3)将平均体重为220.4 g±15.95 g的2龄大口黑鲈按50尾/m3和100尾/m3两种密度进行圈养,经4个月圈养至364.39 g±70.93 g和360.25±82.04 g,其生长速度未呈现密度和性别上的差异(P<0.05);50尾/m3和100尾/m3两种圈养密度隔年养成阶段的饵料系数和投入产出比均高于同一圈养密度当年养成阶段。在8月份大口黑鲈高价位(40元/kg鱼)情况下,50尾/m3和100尾/m3密度隔年圈养大口黑鲈的单位产品利润分别是7.22元/kg鱼和14.80元/kg鱼。综上结果表明,若有年中高价位保障,隔年养成大口黑鲈具有较为可观的经济效益。
蓝军南[2](2020)在《四指马鲅(Eleutheronema tetradactylum)配子发生、性腺发育以及性逆转的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繁殖是鱼类生活史中极为重要的环节之一。本文从形态学、组织学和细胞学层面对四指马鲅(Eleutheronema tetradactylum)的精子和卵子发生、精巢和卵巢发育及其性逆转的过程进行初步研究,旨在了解四指马鲅的繁殖规律和繁殖策略,丰富四指马鲅的繁殖生物学资料,为开展其种质资源保护和开发利用以及提高人工繁育技术提供必要的理论参考。主要研究结果有以下几点:1. 四指马鲅的精巢发育和精子发生研究为了解四指马鲅的精巢发育和精子发生过程,本研究一方面运用组织切片H-E染色方法对其精巢发育和精子发生过程进行观察,另一方面采用透射电镜对其精子发生过程中各级生精细胞的超微结构变化及精子的超微结构进行观察。结果显示,四指马鲅精巢位于腹腔背侧,紧贴中肾和鳔的腹面,呈对称分布,两支精巢于后端融合,呈“Y”字形,组织学上属典型小叶型精巢。根据精巢发育及精子发生的组织学特点可将其分为6个时期,3月龄精巢发育至第I期(精原细胞增殖期),4月龄发育至第II期(精母细胞增长期),5~7月龄发育至第III期(精母细胞成熟期),7~9月龄发育至第IV期(精子开始出现期),最早在10月龄发育至第V期(精子完全成熟期)达到初次性成熟;参与生殖排精后的精巢为第VI期(精子退化吸收期)。精子发生过程经历初级精原细胞、次级精原细胞、初级精母细胞、次级精母细胞、精细胞和精子6个时相,其细胞及细胞核直径逐级减小,核质比发生规律性变化;精子发生过程中,细胞核内染色体逐渐浓缩,电子密度增加,线粒体数量减少,体积增大,内嵴结构逐渐丰富;精子由头部、中部和尾部组成,鞭毛轴丝为典型“9+2”结构。2. 四指马鲅的卵巢发育和卵子发生研究为了解四指马鲅的卵巢发育和卵子发生过程,本研究运用组织切片H-E染色方法对其卵巢发育的组织结构变化和卵子发生过程中各时相卵母细胞的结构进行观察。结果显示,四指马鲅卵巢为被膜型卵巢,紧贴中肾腹面,两支卵巢前端分离于后端融合,呈“Y”字形。卵子发生过程分可分为5个时相,由直径为6.60~40.86μm的卵原细胞逐渐发育成直径为348.02~462.84μm的成熟卵子;在II时相中期卵母细胞周围开始出现滤泡细胞,II时相晚期形成单层滤泡细胞,直至III时相中期滤泡细胞层外形成一层鞘膜细胞;卵黄核在II时相中期开始出现,至III时相早期消失;卵黄泡在III时相早期的细胞核附近及胞质边缘出现;卵黄颗粒在III时相晚期开始出现于卵黄泡之间,并在IV时相早期填充卵黄泡,至IV时相晚期形成卵黄小板。卵巢发育过程中,每个时期都存在不同时相的卵母细胞;V期卵巢的卵径呈双峰分布,分别在50.00~100.00μm和300.00~350.00μm区间出现峰值。四指马鲅卵巢发育模式为非同步发育-分批产卵类型。3. 四指马鲅的性逆转过程初步研究为了解四指马鲅的繁殖策略,本研究对循环水养殖的四指马群体进行形态测量性和别比列统计,并用形态学和组织学方法对其性腺进行观察。结果显示,在养殖盐度10.8~13.0,水温28.0~30.7℃的条件下,在228尾7月龄四指马鲅样本中检测到雄性、雌性和雌雄同体三种个体,其比列分别为85.53%、5.70%和8.77%;各类个体的体重、全长、体长和体高等形态性状无明显差异;雌雄同体四指马鲅的体重与全长、体长、体高的相关拟合曲线方程分别为y=0.6568x2-12.431+解剖学观察显示,雌雄同体性腺的两背内侧为精巢,呈白色,两腹外侧为卵巢,呈浅黄偏红色;组织学显示精巢侧已有成熟精子形成,为典型精巢的IV或V期特征,卵巢侧具卵巢腔,主要为卵原细胞和早期II时相卵母细胞,为典型卵巢的II期特征,可判断四指马鲅为雄性先熟雌雄同体;其性逆转过程可分为早期、中期、晚期三个时期,主要组织结构变化特征为精巢组织逐渐退化消失,卵巢结构逐渐形成并发育成II期卵巢,在整个性逆转过程均检测到精巢的凋亡细胞信号。
赵玉柱[3](2020)在《斑石鲷性腺发育的组织学观察及dmrt1基因的克隆与表达分析》文中研究表明为研究斑石鲷(Oplegnathus punctatus)性腺发育特征及dmrt1在性腺分化发育过程中的表达情况,本研究将从两个方面进行阐述:一是利用组织学切片的方法研究斑石鲷性腺分化和发育的过程,二是克隆获得性别相关基因dmrt1的开放阅读框(ORF区),并通过荧光定量PCR分析该基因在斑石鲷成鱼的不同组织及在幼鱼的不同发育阶段的表达情况。一、采用常规石蜡组织切片方法观察斑石鲷性腺分化,结果表明:斑石鲷的性腺发育为雌雄异体类型,精巢属于小叶型,120日龄出现输精管原基,标志精巢开始分化,180日龄开始形成精小叶标志着精巢解剖学分化的完成,并同时出现初级精母细胞,标志着精巢细胞学分化的开始;雌性90日龄原始性腺开始出现成簇发育的细胞群,后来发育为卵巢,标志卵巢解剖学分化的开始,150日龄出现卵巢腔的雏形,180日龄形成初级卵母细胞标志着卵巢细胞学分化的开始;由此可见雌性斑石鲷在解剖学分化上早于雄性,在细胞学分化上雌雄大致相同。二、斑石鲷精巢的发育可以分为6个时期,精子的发生可以分为5个阶段:60-90日龄为Ⅰ期精巢,外观呈透明细长的线状,无法辨别出雌雄;180日龄前后为Ⅱ期精巢,外观呈扁平带状,精原细胞开始了快速分裂,此时期精巢中出现了初级精母细胞;210-240日龄为Ⅲ期精巢,肉眼观察到精巢呈淡红色棒状,可分辨出雌雄,该时期主要以初级精母细胞为主,并开始了减数分裂产生了次级精母细胞;460日龄为Ⅳ期精巢,外观呈乳白色棒状,小叶腔中出现少量的精细胞,挤压腹部无精液流出,24月龄前后为Ⅴ期精巢,外观饱满,呈现白色块状,精小囊和输精管中出现大量的精子,轻压腹部有少量的精液流出,26月龄后为Ⅵ期精巢,精巢体积萎缩变小,呈暗红色,精子退化吸收。精巢发育过程中精子的发生具有明显的不同步性,决定了精子是逐渐成熟的。卵巢发育分为6个时期,卵母细胞发育分为6个时相,第Ⅰ时相卵母细胞处于卵原细胞阶段,第Ⅱ时相卵母细胞体积明显变大,进入卵母细胞小生长期阶段,第Ⅲ时相卵母细胞前期出现核仁,到中后期数量增多,并出现滤泡细胞,第Ⅳ时相卵母细胞是处在大生长期阶段的细胞,细胞体积明显增大,卵黄颗粒增多,第Ⅴ时相卵母细胞细胞核溶解,核仁消失,整个细胞充满卵黄,第Ⅵ时相卵母细胞开始出现萎缩变小。三、通过克隆获得斑石鲷dmrt1基因的开放阅读框(ORF区),该基因开放阅读框长885bp,可编码294个氨基酸,通过荧光定量PCR测定dmrt1基因在斑石鲷成鱼不同组织中的表达水平,发现在精巢中dmrt1基因呈显性表达,在其他各组织中微量表达,甚至不表达,说明dmrt1基因与雄性性腺发育相关。通过测定dmrt1基因在斑石鲷幼鱼不同发育时期(150d、180d、210d、240d、270d)的表达水平,发现其在雄性幼龄斑石鲷210d以前表达量较少,210d出现表达高峰,210d之后表达量呈现下降趋势,在雌性幼龄斑石鲷各时期均呈现微量表达,甚至不表达。通过性腺切片实验发现幼龄雄性斑石鲷在210d出现初期精细胞,由此可见dmrt1基因对于精巢中精细胞进行减数分裂以及精子细胞的形成有一定的调控作用,并与维持精巢的功能有一定的关系。
王建[4](2020)在《拉萨裂腹鱼人工繁殖技术及产后亲鱼水霉病的初步研究》文中指出由于拉萨裂腹鱼(Schizothorax waltoni)本身生长极其缓慢,又因受到过度捕捞和外来物种入侵等因素影响,导致其自然种群资源日渐稀少。为了更好地保护和开发利用拉萨裂腹鱼种群资源,试验首先测量每月其血清中性激素含量和性腺组织发育状况;统计当年参与繁殖群体和不能参与繁殖群体的年龄、体长、全长、体重、绝对繁殖率数据;设计三种催产药物的不同组合与计量对拉萨裂腹鱼进行人工催产;对比经人工催产药物催产的繁殖亲鱼和不经人工催产药物催产的繁殖亲鱼繁殖性能;统计其不同时期的胚胎在连续震动下的死亡率,确定其了敏感时期,并分别对比胚胎敏感时期前后在流水条件下孵化的效果;最后对拉萨裂腹鱼产后亲鱼的水霉病病原进行分离鉴定,观察其生活史,测量其在不同温度、盐度、pH下的菌丝长度,并测定8种中草药物乙醇提取物和3种渔药在离体情况下的对该菌株的最小抑菌浓度。最终得到试验结果如下:1.拉萨裂腹鱼性激素和性腺组织周年变化情况拉萨裂腹鱼雌鱼血清中雌二醇含量在3月最高,9月为最低值;雄鱼睾酮含量3月最高值,7月最低。雌鱼和雄鱼在一周年内,GSI只出现一个高峰,都在4月时最高,卵巢和精巢在一个繁殖周期内都会出现5个时期。2.拉萨裂腹鱼人工催产拉萨裂腹鱼雌性亲鱼中,最小年龄样本为7龄,最大年龄为31龄,其中主要以1119龄段为主,共117尾,占总样本数的68.02%,雌鱼绝对怀卵量随年龄、体长、体重增加而增加;雄性亲鱼中,最小的年龄样本为6龄,最大年龄为29龄,各年龄段分布数量分布较均匀。当年不能参与繁殖的拉萨裂腹鱼与可参与繁殖的拉萨裂腹鱼在年龄、体重、体长、全长数据上无明显区别。使用三种催产药物(LHRH-A2+HCG+DOM),剂量分别为10 ug/kg+1500 IU/kg+10mg/kg对拉萨裂腹鱼催产时催产效果最好,其效应时间为40 h,显着低于其它处理组(p<0.05),而催产率为80%、受精率为83.78%,孵化率为75.05%,显着高于其他处理组(p<0.05)。未注射催产药物而产卵的拉萨裂腹鱼雌鱼虽然单位体重产卵量和单位体长产卵量低于注射催产药物产卵的拉萨裂腹鱼雌鱼,但其受精率、孵化率高于后者。3.连续震动下拉萨裂腹鱼胚胎发育的敏感时期与孵化方式优化在水温12℃下,在100 r/min的连续震动下拉萨裂腹鱼受精卵死亡的发育时期主要集中在肌节出现期前,即授精后96 h内,约占总孵化时间277 h的1/3,肌节出现期后死亡率极低。受精卵在原肠中期死亡率最高,可达66.11±7.88%,显着高于其它试验组(p<0.05)。受精卵死亡原因为卵黄囊破裂。试验组出膜时间较对照组晚24 h。肌节出现期前的拉萨裂腹鱼胚胎,在圆柱形孵化器中孵化的成活率显着低于平列槽(p<0.05)。肌节出现期后,圆柱形孵化器中受精卵鱼苗出膜率、鱼苗畸形率较孵化盘中差异不显着(p>0.05)4.拉萨裂腹鱼产后亲鱼水霉病的初步研究试验从拉萨裂腹鱼产后亲鱼上分离得到一株真菌菌株米命名为LY01,经ITS基因测序后结合形态学特征最终鉴定该菌株LY01为为澳大利亚水霉。菌株LY01在25℃培养24 h后,可观察到水霉菌丝,48 h时菌丝内可见大量孢子;72 h时菌丝上出现新生孢子囊,并有部分孢子囊已排出游动孢子;120 h后由于水分蒸发pDA培养基开始干燥结块,菌丝上出现球形藏卵器这一性结构,同时部分菌丝已全部排出游动孢子。菌株LY01最适宜生长的温度范围为2530℃;其对盐度十分敏感,当盐度>1%时,其菌丝长度受到显着抑制;LY01菌株适应生长的pH范围为5.08.0,当p H>9时,其菌丝长度受到显着抑制。用改良的MIC法测得菌株LY01对川楝子乙醇提取物的最小抑菌浓度为99 mg/L;土荆皮、五倍子乙醇提取物的最小抑菌浓度为296 mg/L;羌活、丁香乙醇提取物最小抑菌浓度为889 mg/L;苦参、菊花和射干最小抑菌浓度分别为2667 mg/L、2667 mg/L、8000 mg/L;5.结论雅鲁藏布江日喀则段的拉萨裂腹鱼适宜的人工繁殖季节为4月下旬5月中旬;雌性亲鱼应选择11龄以上,雄性亲鱼应选择珠星发育较好着;人工催产药物剂量为LHRH-A2:10 ug/kg+HCG:1500 IU/kg+DOM:10 mg/kg时催产效果最佳,其受精卵在微流水条件下孵化96 h后,可转入流水孵化桶中孵化;川楝子、土荆皮和五倍子对防治产后亲鱼发生水霉病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
尹敏[5](2020)在《四川华鳊繁殖生物学初步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四川华鳊(Sinibrama taeniatus)为长江上游珍稀特有的一种小型经济鱼类,分布范围狭窄,喜栖于江河中上层,繁殖季节到水流较急的浅水石滩上产卵,而近年来,为补偿电站及航电枢纽建设等对其造成的影响,四川华鳊被四川省列为重点增殖放流对象,对其繁殖生物学的研究迫在眉睫。实验室自2016年起开始驯养采自四川眉山的四川华鳊,基本掌握其养殖方法,并在驯养四川华鳊中挑选健康成鱼,取不同时期的性腺进行生殖细胞发生的研究;于2017年5月从四川眉山渔民处一次性购买四川华鳊1000余尾,在实验室暂养两周后,挑选健康成鱼600尾统一养殖,2017年6月至2018年8月,每月取雌雄鱼性腺各10尾,作为性腺周年变化研究的实验材料。本文围绕四川华鳊人工繁殖所需掌握的基础资料进行研究,利用大体解剖、组织切片技术对生殖细胞发育及周年内性腺发育进行观察,使用ImagePro Plus、SPSS、Origin、Adobe Illustrator等软件对实验结果进行测量、分析、制成图表,同时,还使用人工催产技术对其产卵类型进行了验证。主要结果及结论如下:1.明确了四川华鳊卵子发生过程中结构变化特点及规律四川华鳊卵子发生可分为5个时相:卵原细胞时相(Ⅰ时相)、单层滤泡时相(Ⅱ时相)、卵黄泡出现时相(Ⅲ时相)、卵黄充满时相(Ⅳ时相)和成熟卵子(Ⅴ时相),四川华鳊卵原细胞存在2种形态,分别为早期卵原细胞和有丝分裂过程中的卵原细胞,前者细胞核内有中央大核仁,而后者细胞核内的中央大核仁消失,核内有散乱分布的染色质;同时将早期初级卵母细胞划入Ⅱ时相,此阶段细胞核膜边缘出现多个小核仁,将其作为小生长期开始的标志,并将嗜碱性最强的阶段划为Ⅱ时相中期,卵黄核在此阶段出现;Ⅲ时相中后期卵黄泡即携带大量卵黄物质运送至细胞中央,卵黄泡尚未到达的核周区域还有大量嗜酸性卵黄颗粒,应为内源性卵黄;进入Ⅳ时相后卵黄泡开始减少用于细胞生长,卵黄物质提前积累使得卵母细胞在快速生长的同时卵黄物质也迅速充满胞质,为卵子的成熟节约了时间。因此,当四川华鳊雌鱼卵巢内有较多的卵母细胞进入Ⅲ时相后,需为亲鱼提供更多的营养;卵母细胞发育至Ⅳ时相晚期即可进行催产。2.明确了四川华鳊精子发生过程中结构变化特点及规律在四川华鳊精子发生过程中,生精细胞嗜碱性逐渐增强,细胞体积渐小,核质比增大。精原细胞可分为两种,A型精原细胞体积显着小于B型精原细胞(P<0.05),光学显微镜下可观察到A型精原细胞有中央大核仁,核膜清晰,而B型精原细胞核内嗜碱性物质散乱分布,细胞核外拟染色质小体明显减少;细胞质桥从精原细胞有丝分裂开始出现,直至精细胞变态中后期才消失,保证了同一精小囊内生精细胞的同步发育;精子细胞变态过程中可观察到互相垂直的基体和近端中心粒,晚期出现中心粒附属物并在精子成熟前逐渐萎缩至消失,近端中心粒也在精子成熟时消失;四川华鳊精子头部近圆形或稍不规则,无顶体,核空泡小,核凹窝不发达,尾部具两侧对称的侧鳍,轴丝为“9+2”双联体微管结构。3.明确了在养殖条件下四川华鳊性腺的周年变化规律,为实现全人工繁殖奠定了基础四川华鳊雌鱼体长、体重均极显着大于雄鱼(P<0.01)。雌鱼性腺成熟系数在一周年内出现两次峰值,分别在春季5月和秋季9月,产卵高峰分别为春季的5-6月和9-11月;组织学观察表明,4-10月均有部分雌鱼卵巢处于Ⅳ期,春季繁殖高峰期后大部分雌鱼卵巢仍处于Ⅳ期,其内有少量退化卵子,养殖条件下卵母细胞不能发育成熟,而是停留在Ⅳ时相末,需经人工催产,产后的卵巢内仍有大量早期卵母细胞,适宜条件下可发育至催产前的阶段,经人工催产后产出;11月温度降低,卵巢进入退化期,并以Ⅱ期越冬。雄鱼较雌鱼性腺成熟更早,性腺成熟系数在4月-10月始终保持着较高水平,此时多为Ⅴ期精巢,超过半年的时间里都有成熟精子产生。总体而言,四川华鳊雌鱼卵巢内卵母细胞不同步发育,雄鱼精巢在发育中后期也存在不同步现象,繁殖期前后雌雄成鱼性腺系数标准差均较大,表明群体中性腺发育存在时间差,在较长的时间内鱼群可能分批次繁殖,同时,同一尾雌鱼卵巢内卵母细胞也能多次成熟,分批产卵。结论:通过本研究搞清楚了四川华鳊生殖细胞发生的基本规律,特别是掌握了人工养殖条件下性腺的周年变化规律,明确了在养殖条件下,该鱼可以达到催产条件,通过催产可以实现人工繁殖,为实现该鱼的全人工繁殖奠定了基础。并初步发现了该鱼有可能一年多次产卵的特点,为进一步探究四川华鳊一年多次繁殖技术提供了重要的线索。
张海瑞[6](2019)在《弓背青鳉胚胎和性腺发育的观察》文中研究指明青鳉属鱼类具有体型小巧、繁殖力强、繁殖周期短、产卵量大、可连续产卵等特点,且由于胚胎发育早期对水质变化敏感,被广泛地应用于发育生物学、分子生物学以及毒理学等研究领域。弓背青鳉(Oryzias curvinotus)在我国广东沿海广泛分布,通过调查发现,其对栖息水域的盐度波动的适应力强,具有开发为环境监测的潜力。鉴于目前对弓背青鳉的基础研究不足,开展如下研究:一、对弓背青鳉胚胎发育做了连续的观察;二、用连续切片技术对弓背青鳉不同发育阶段的组织进行染色观察,获得其雌、雄性腺发育资料;三、通过显微注射技术对原生殖细胞进行活体标记和示踪观察。主要结果如下:1、弓背青鳉胚胎在26℃历时1012天出膜,遵循硬骨鱼发育模型,共经历8个时期;根据各时期形态特征的变化,如胚盘的形成,体节的数量,器官的发生,胚体的大小和运动等,可进一步细分为35个阶段。自发荧光开始出现于12肌节期,由虹彩细胞团内的嘌呤类物质在激发光下产生,主要分布于脑与脊索上方。2、弓背青鳉从出膜到性成熟历时23个月。出膜后510天,性腺分化,雌雄性腺出现结构上的差异。弓背青鳉雌性个体的性腺发育早于雄性个体,根据卵巢组织学分析,其产卵类型属于不同步连续产卵性。3、本研究对弓背青鳉与日本青鳉vasa基因的序列比对分析,发现3’-UTR区一致性达到86%,具有较高的相似性,并利用已经构建成功的日本青鳉vasa基因重组质粒,成功标记了近源种弓背青鳉的原生殖细胞。本研究完整记录了弓背青鳉早期胚胎发育,雌、雄性生殖腺发育及卵子和精子的发生过程,为弓背青鳉种质资源保护和繁殖都具有重要的意义,对于生态保护也有一定的意义。
杨倩[7](2019)在《卵黄生成期时黄鳝的卵巢及肝脏转录组比较分析》文中提出黄鳝是我国重要的名优淡水养殖经济鱼类之一,其近年来的年产量保持在30万吨左右(中国渔业统计年鉴)。目前,黄鳝的人工繁殖技术虽已获突破,但仍缺乏其繁殖生物学等相关研究,如:性腺发育的分子机制,亲本的营养需求等。这些问题将不利于实现黄鳝的规模化人工繁育。本研究拟通过转录组测序分析卵黄形成过程中野生黄鳝Ⅱ、Ⅲ、Ⅳ期卵巢和相对应的肝脏中基因表达变化,初步探讨野生黄鳝卵母细胞成熟的分子过程。为黄鳝全人工繁殖提供理论基础。首先,通过石蜡切片鉴别黄鳝卵巢发育的时期,并选择相应发育时期的卵巢和肝脏组织作为研究样本。其次,利用RNA-Seq技术对样本进行测序分析。最后,利用qPCR验证RNA-Seq技术的可靠性。本研究主要结果如下:1)卵巢组织切片结果显示,Ⅱ期卵巢以周边核仁期卵母细胞为主,胞质嗜碱性较强,胞内还没有卵黄物质的发生,主要处于卵黄发生前的准备阶段;Ⅲ期卵巢中卵母细胞内开始出现卵黄泡,且HE染色呈空泡状,随生长发育卵黄泡逐渐充满整个卵母细胞,此时卵黄物质已经开始在卵母细胞内积累;Ⅳ期卵巢是卵黄物质快速积累时期,卵母细胞内出现卵黄小板,卵黄小板由大量卵黄颗粒及卵黄泡聚集形成,卵黄小板HE染色较深,呈暗紫红色。2)通过对Ⅱ、Ⅲ、Ⅳ期的卵巢组织进行转录组测序,以已发表黄鳝基因组数据为参考,共注释到22559个注释基因。差异表达基因分析结果表明Ⅲ期vsⅡ期卵巢有2090个差异表达基因(DEGs),Ⅳ期vsⅢ期有3154个DEGs,Ⅳ期vsⅡ期有4844个DEGs。分别对各发育时期卵巢的差异基因进行KEGG富集分析,结果表明各时期间差异表达基因在类固醇合成、卵巢类固醇合成、雌激素信号等通路显着富集。参与卵巢类固醇合成通路的差异基因有cyp11a、cyp17a、cyp19a1、hsd3b、insr、igflr、lhcgr、fshr及ldlr,其表达变化规律暗示了类固醇合成在卵巢成熟中起重要作用。此外,ldlr和sorl1也呈现出差异性表达,暗示其可能参与介导卵母细胞对外源卵黄蛋白原的吸收过程。3)对卵巢Ⅱ、Ⅲ、Ⅳ发育时期对应的肝脏组织进行转录组测序,共注释到22394个基因。对肝脏转录组进行基因表达差异分析,显示卵巢ⅢvsⅡ期时对应肝脏间有26个DEGs,ⅣvsⅢ期有162个DEGs,ⅣvsⅡ期有180个DEGs。分别对各时期间差异基因进行KEGG富集分析,富集到通路有脂肪酸生物合成、氨基酸生物合成、类固醇生物合成、雌激素信号等,但都不显着。另外,发现2种类型vtg:vtgAB(含两个拷贝)和vtgC,这两个vtg都在肝脏中表达,且随着卵巢发育其在肝脏表达量逐渐升高。在卵巢转录组虽然注释到vtg表达,但不同发育时期表达没有差异。该结果暗示了黄鳝卵巢中的卵黄蛋白主要来源于肝脏。结合Ⅱ、Ⅲ、Ⅳ期的卵巢组织石蜡切片结果和肝脏vtg表达变化,暗示Ⅲ期到Ⅳ期是卵母细胞卵黄物质积累的关键时期,为今后人工繁育提供了借鉴。以上研究结果表明黄鳝卵巢成熟过程中,卵巢主要通过合成卵巢雌激素调控卵巢的发育与成熟,其中涉及的功能基因有cyp11a、cyp17a、cyp19a1、hsd3b、insr、igf1r、lhcgr、fshr、gper1、esr1、foxl2等。另外,ldlr和sorl1基因可能参与卵母细胞内吞外源Vtg的过程。同时,卵巢中的卵黄蛋白主要来源于肝脏合成。本研究为后期研究黄鳝卵巢发育提供了分子基础。
刘晨斌,徐革锋,黄天晴,谷伟,张玉勇,相福生,王炳谦[8](2019)在《鱼类性腺发育研究进展》文中研究指明性腺发育对鱼类的成功繁殖与种群延续至关重要。鱼类的性腺发育包括原始性腺的形成和分化、性腺的组织结构、形态特征与时相划分以及环境因素对性腺发育的影响等。掌握鱼类原始生殖细胞(Primordial germ cells, PGCs)的起源、迁移和分化特征是研究性腺发育规律的基础。鱼类的PGCs出现于胚胎发育早期,以不同方式迁移到生殖嵴,与生殖上皮共同形成原始性腺,之后向精巢或卵巢分化。鱼类性别决定和性分化呈多元性,既有雌雄同体也有雌雄异体。遗传和环境因素(如温度、光照、激素和pH等)影响性腺的性别分化,具有可逆可塑性。判断鱼类性腺分化方向依据两方面:一是观察性腺的组织学形态特征变化;二是以性原细胞的出现及其减数分裂的细胞学分化。性腺分化主要包括雌雄异体、雌雄同体和性逆转三种类型;雌雄异体型又分为分化型和未分化型。本文通过综述鱼类原始生殖细胞的起源、迁移和分化、性别分化以及性腺发育的研究进展,以期为鱼类性腺发育的研究提供参考。
尹亚南[9](2018)在《金乌贼生殖系统结构特征和卵子发生的研究》文中提出本文以金乌贼(Sepia esculenta Hoyle)为研究对象,对金乌贼生殖系统结构的特征和卵子发生进行了系统的研究,具体内容如下:采用解剖学方法,组织切片技术以及电镜技术对金乌贼生殖系统的结构进行了观察,并做出了详细的描述;同时跟踪观察金乌贼卵巢周期发育和卵子发生过程,利用解剖学和组织学方法,详细描述了金乌贼各阶段卵巢的形态特征、发育规律和各个时相卵子的结构特征及其动态变化过程,并对卵巢发育和卵子发生过程进行了分期。1.金乌贼雌性生殖系统的结构特征:雌性生殖系统包括卵巢、输卵管、输卵管腺、副性腺(缠卵腺和副缠卵腺),但副性腺与卵巢、输卵管和输卵管腺没有直接的结构联系。组织切片结果显示,在雌性生殖系统中,卵巢外被基膜,卵巢内部含有不同时相的卵子以及卵巢基质。缠卵腺由缠卵腺壁、分泌叶瓣两部分构成。其中分泌叶瓣的外缘有较多的纤毛,分泌叶瓣上有两种细胞类型:分泌细胞和支持细胞。缠卵腺的分泌细胞胞质内含有大量的线粒体,高尔基体较发达,丰富的粗面内质网以及许多分泌的小颗粒物质;支持细胞胞质内细胞器的数量较少。副缠卵腺比缠卵腺的结构复杂,副缠卵腺由副缠卵腺壁、腺体小管和结缔组织构成。腺体小管是副缠卵腺的基础结构,各小管之间通过结缔组织连接,内腔表面有丰富的微绒毛,管腔内含有大量的分泌物质和细菌;腺体小管外缘由一层上皮细胞围绕。小管上皮细胞靠近管腔一侧生有大量的微绒毛和纤毛,细胞质稠密均匀,胞质内含有许多大小不一的囊泡,有丰富的粗面内质网,线粒体和高尔基体。从副性腺的显微结构和超显微结构来看,缠卵腺和副缠卵腺两者都是典型的分泌腺体,与金乌贼的生殖活动密切相关。2.金乌贼卵子发生和卵巢发育的特征:研究结果表明,金乌贼卵子发生过程的主要特征表现为,卵子成熟之前滤泡细胞一直存在且伴随着其结构变化,滤泡细胞解体与卵黄物质出现同步发生,卵黄物质从无到有再到大量积累直至充满整个卵母细胞,细胞核则随着滤泡细胞内折逐渐发生偏移直至最后消失。研究还发现金乌贼卵巢内卵子发生不同步且形态差异显着,未成熟的卵子粘连在卵巢基质上,依次环布于卵巢基质周围,越靠近中心,卵母细胞发育程度越低;成熟后的卵子游离在卵巢腔中,经过输卵管排出体外。根据卵巢内卵子的大小和形态、滤泡细胞形态及卵黄形成情况,将金乌贼卵子发生分为增殖期(卵原细胞期),小生长期(无滤泡期,单层滤泡期,双层滤泡期),大生长期(滤泡内折期,卵黄形成早期,卵黄形成晚期),成熟期,退化吸收期共5个时期9个时相。卵巢发育分期则是以卵子时相为基础,根据卵巢的外观形态和切面上各时相卵子所占的比例,把卵巢分为IVI共6个时期。3.金乌贼的雄性生殖系统的结构特征:金乌贼的雄性生殖系统比硬骨鱼复杂的多,解剖结果显示,金乌贼的雄性生殖系统位于胴部的最后端,雄性生殖系统由精巢、输精管、精囊、摄护囊、精荚囊和阴茎等一些组织构成,形成一个封闭的系统;组织切片结果显示:在雄性生殖系统中,精巢是由许许多多的精小叶组成,精小叶内充满了不同发育阶段的雄性生殖细胞;各个精荚器中几乎每个都具有纤毛结构,这种结构有利于精子的输出。
赵健蓉[10](2018)在《云南盘鮈繁殖生物学研究》文中提出云南盘鮈(Discogobio yunnanensis)是一种小型底栖适应激流生活鱼类,主要分布在中国云南、四川、重庆及湖北西部等,为中国特有鱼类,其肉质鲜美,营养丰富,已成为人们餐桌上的美食,近年来,人为捕捞活动加剧,其野生资源量急剧下降,因而加强云南盘鮈人工饲养及繁殖研究显得十分重要。2015年6月至2016年6月在大宁河流域收集云南盘鮈亲鱼,运回实验室暂养,实验所用材料均来源于此。本文采用显微技术、人工繁殖技术等对云南盘鮈繁殖生物学部分内容进行研究,有关数据统计分析利用了Excel、origin、SPSS等软件。主要内容包括:云南盘鮈人工繁殖及胚胎发育、性腺分化、性腺发育及周年变化等。主要结果及结论如下:(1)水温20℃条件下,云南盘鮈的人工催产需要DOM(地欧酮)的配合使用,最佳催产组合为(HCG 8 IU·g-1+LHRH-A2 0.1μg·g-1+DOM 0.2 mg·尾-1)。(LHRH-A20.1μg·g-1+DOM 0.01 mg·尾-1)组合及DOM 0.01 mg·尾-1单独使用也可催产成功并产卵,但孵化率及成活率低。(2)云南盘鮈成熟卵卵径2.05-2.20 mm。水温(17-19℃)条件下,胚胎发育历时168 h 30 min,共分5个发育阶段,27个发育分期;卵裂前期2 h 35 min,卵裂期7 h 20 min,囊胚期9 h 39 min,原肠胚期9 h 39 min,器官发生期127 h 3 min。云南盘鮈初孵仔鱼平均体全长7.16 mm,体质量0.012 g,卵黄囊长4.04 mm,口凹形成,肠管、肝脏、中肾管等器官开始形成;与野鲮亚科其他鱼类相比较,云南盘鮈初孵仔鱼器官发育较为完善,更易存活。(3)在水温20℃下,云南盘鮈仔鱼出膜第9天开口摄食,可观察到有粪便外排;出膜28天,卵黄囊完全消失,进入稚鱼期。较大的卵黄囊,可较长时间为仔鱼提供营养,避免仔鱼因摄食不足而死亡,保证种群的延续。(4)水温(20±0.5)℃,18 dph(day post-hatch)仔鱼,原始性腺出现。云南盘鮈卵巢分化先于精巢,70 dph卵巢组织学上分化开始,其主要标志为仔鱼性腺卵巢腔形成及成簇的卵原细胞;100 dph卵巢细胞学分化开始,主要标志为初级卵母细胞的形成。110 dph原始性腺基部出现输精管原基及微血管,标志精巢组织学分化开始;140 dph精巢细条形,初级精母细胞形成,标志精巢细胞学上分化开始。(5)人工养殖条件下,一周年中云南盘鮈卵巢发育可分5个不同时期,6-11月主要处于单层滤泡时期;12-3月(次年)主要处于卵黄泡期;4-5月处于卵黄充满期;5月底6月初处于成熟期;产卵后3-5天,卵巢进入退化期,主要在6月。整个周年变化中,Ⅱ期性腺持续时间最长,以Ⅲ期卵巢过冬,5月卵巢成熟,云南盘鮈开始繁殖。(6)人工养殖条件下,一周年中云南盘鮈精巢发育也可分为5期,6-12月为精母细胞生长期,该时期的生精细胞主要为精原细胞、初级精母细胞;1-3月(次年)为精母细胞成熟期,该时期主要由精原细胞、初级精母细胞及次级精母细胞组成;3-4月为精子细胞变态期,生精细胞主要为次级精母细胞及精细胞;4-6月为成熟期,该时期精巢充满大量精子;繁殖期后3-5天,精巢退化,进入退化期。(7)一周年中,卵巢成熟系数在4-6月(集中在5月)出现一次波峰,标志此时是云南盘鮈繁殖高峰期;云南盘鮈为一次产卵类型鱼类,1-4月主要为卵黄沉积期,该时期适当增加饵料丰富度,促进性腺发育。精巢成熟系数变化趋势与卵巢相似。
二、细鳞鱼精巢超微结构和精子发生(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细鳞鱼精巢超微结构和精子发生(论文提纲范文)
(1)2龄大口黑鲈养殖性能和性腺退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1.1 大口黑鲈简介及养殖现状 |
1.2 大口黑鲈养殖模式概况 |
1.3 大口黑鲈的性腺发育和退化研究概述 |
1.3.1 鱼类性腺发育相关研究 |
1.3.2 鱼类性腺发育影响因子 |
1.3.3 鱼类性腺退化相关研究 |
1.4 本研究的立题依据、研究内容及目的意义 |
第二章 2龄大口黑鲈养殖过程中的形体指标变化 |
2.1 前言 |
2.2 材料与方法 |
2.2.1 试验对象和养殖设施 |
2.2.2 实验设计 |
2.2.3 日常投喂和管理 |
2.2.4 样品采集与处理 |
2.2.5 数据分析 |
2.3 结果与分析 |
2.3.1 生长特征 |
2.3.2 大口黑鲈性腺指数变化特征 |
2.3.3 肥满度、脏体比、肝体比、肠脂比变化 |
2.3.4 含肉率和空壳增重率 |
2.4 讨论 |
2.4.1 高密度养殖条件下的性腺指数变化特征 |
2.4.2 性腺退化对大口黑鲈形体指标变化的影响 |
2.4.3 性腺退化过程对大口黑鲈含肉率和空壳增重率的影响 |
第三章 高密度养殖条件下大口黑鲈性腺退化吸收特征 |
3.1 前言 |
3.2 材料与方法 |
3.2.1 试验对象和设施 |
3.2.2 实验设计 |
3.2.3 日常投喂和管理 |
3.2.4 样品采集 |
3.2.5 切片制作 |
3.2.6 性腺发育分期及卵母细胞数量比的统计 |
3.2.7 数据分析 |
3.3 结果与分析 |
3.3.2 精巢组织学变化特征 |
3.3.3 卵巢组织学特征 |
3.4 讨论 |
3.4.1 养殖条件下大口黑鲈的性腺退化 |
3.4.2 密度对大口黑鲈的性腺退化的影响 |
第四章 2龄大口黑鲈的养殖性能 |
4.1 前言 |
4.2 材料与方法 |
4.2.1 试验对象和设施 |
4.2.2 实验设计 |
4.2.3 日常投喂和管理 |
4.2.4 数据采集 |
4.2.5 数据分析 |
4.3 结果与分析 |
4.3.2 养殖参数 |
4.3.3 饵料系数 |
4.3.4 效益分析 |
4.4 讨论 |
4.4.1 2龄大口黑鲈的生长性能 |
4.4.2 隔年养成的大口黑鲈饵料系数研究 |
4.4.3 大口黑鲈隔年养成模式的经济效益 |
总结 |
参考文献 |
致谢 |
(2)四指马鲅(Eleutheronema tetradactylum)配子发生、性腺发育以及性逆转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一章 硬骨鱼类性腺发育的研究进展 |
1.1 硬骨鱼类性腺的基本结构 |
1.1.1 精巢的基本结构 |
1.1.2 卵巢的基本结构 |
1.2 硬骨鱼类性腺的发育 |
1.2.1 精巢的发育 |
1.2.2 卵巢的发育 |
1.3 硬骨鱼类配子的发生 |
1.3.1 精子的发生 |
1.3.2 卵子的发生 |
1.4 硬骨鱼类的性逆转现象 |
第二章 四指马鲅的精巢发育和精子发生研究 |
2.1 材料与方法 |
2.1.1 样本来源 |
2.1.2 实验方法 |
2.2 结果与分析 |
2.2.1 精巢的组织结构特征 |
2.2.2 精巢发育及精子发生的组织学和超微结构 |
2.3 讨论 |
2.3.1 四指马鲅的精巢结构类型 |
2.3.2 四指马鲅的精巢发育分期 |
2.3.3 四指马鲅的精子发生 |
第三章 四指马鲅的卵巢发育和卵子发生研究 |
3.1 材料与方法 |
3.1.1 样本来源 |
3.1.2 实验方法 |
3.2 结果与分析 |
3.2.1 卵巢的组织结构特征 |
3.2.2 卵子发生过程 |
3.2.3 卵巢发育的组织学特征 |
3.3 讨论 |
3.3.1 四指马鲅的卵巢结构 |
3.3.2 四指马鲅的卵巢发育特点 |
3.3.3 四指马鲅的卵子发生特点 |
3.3.4 四指马鲅的产卵类型 |
第四章 四指马鲅的性逆转过程初步研究 |
4.1 材料与方法 |
4.1.1 样本来源 |
4.1.2 实验方法 |
4.2 结果与分析 |
4.2.0 各形态性状和性别比例统计 |
4.2.1 性腺的解剖学和组织学特征 |
4.2.2 性逆转过程的组织学变化 |
4.2.3 性逆转过程中的细胞凋亡 |
4.3 讨论 |
4.3.1 四指马鲅性逆转的特点 |
4.3.2 环境因子对四指马鲅性逆转的影响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3)斑石鲷性腺发育的组织学观察及dmrt1基因的克隆与表达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1、原始生殖细胞的起源、迁移 |
1.1 原始细胞的起源 |
1.2 原始生殖细胞的迁移 |
2、硬骨鱼类性腺的分化 |
2.1 性腺分化的标志 |
2.2 性腺分化的类型 |
2.3 性腺分化时间 |
3、雄性硬骨鱼类性腺的形态结构及发育 |
3.1 精巢的形态结构 |
3.2 精巢的类型 |
3.3 精巢的发育分期 |
3.4 精子的发生 |
4、雌性硬骨鱼类性腺的形态结构及发育 |
4.1 卵巢的形态结构 |
4.2 卵巢的发育分期 |
4.3 卵子的发育和时相划分 |
5、dmrt1基因的研究现状 |
6、研究目的及意义 |
第二章 :斑石鲷的性腺分化过程研究 |
1、材料 |
1.1 实验鱼 |
1.2 器材和试剂 |
2、方法 |
2.1 性腺的采取 |
2.2 切片的制作与观察 |
3、结果 |
3.1 原始性腺 |
3.2 精巢的分化 |
3.3 卵巢的分化 |
4、讨论 |
5、小结 |
第三章 :斑石鲷性腺发育过程的研究 |
1、材料 |
2、方法 |
3、结果 |
3.1 精巢的发育与分期 |
3.3 卵巢的发育与分期 |
4、讨论 |
4.1 各发育阶段精细胞的组成 |
4.2 精巢的发育特征 |
4.3 卵巢的产卵类型 |
第四章 :斑石鲷dmrt1基因的克隆和表达研究 |
1、材料 |
1.1 实验鱼 |
1.2 器材和试剂 |
2、方法 |
2.1 总RNA提取 |
2.2 cDNA的合成 |
2.3 引物设计 |
2.4 dmrt1 ORF区的克隆 |
2.5 dmrt1基因的相对表达量检测 |
3、结果 |
3.1 dmrt1的ORF区 |
3.2 dmrt1在成年雌雄斑石鲷各组织的表达分析 |
3.3 dmrt1在幼龄雌雄斑石鲷各时期的表达分析 |
4、讨论 |
4.1 斑石鲷dmrt1不同组织中的表达 |
4.2 斑石鲷dmrt1不同时期中的表达 |
参考文献 |
硕士期间发表文章 |
致谢 |
(4)拉萨裂腹鱼人工繁殖技术及产后亲鱼水霉病的初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1.鱼类繁殖生物学研究概况 |
2.鱼类人工繁殖技术研究概况 |
3.水霉病研究概况 |
4.拉萨裂腹鱼研究概况 |
第二章 引言 |
1.选题背景与意义 |
2.研究内容与目标 |
第三章 拉萨裂腹鱼性激素与性腺组织的周年变化情况 |
1.材料与方法 |
2.结果 |
3.讨论 |
4.小结 |
第四章 拉萨裂腹鱼规模化人工催产 |
第一节 拉萨裂腹繁殖亲鱼的选择 |
第二节 拉萨裂腹鱼不同催产药物剂量与组合下的催产结果比较 |
第三节 拉萨裂腹鱼规模化人工繁殖效果验证 |
第五章 拉萨裂腹鱼胚胎发育的敏感时期探究及孵化方式改良 |
1 试验材料和方法 |
2 结果 |
3 讨论 |
4.小结 |
第六章 拉萨裂腹鱼产后亲鱼水霉病的初步研究 |
第一节 拉萨裂腹鱼水霉病病原菌的分离鉴定与生物学特性 |
第二节 八种中草药物乙醇提取液对LY01菌株的最小抑菌浓度 |
第七章 总结与展望 |
1 总结 |
2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在学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
在学期间参与项目情况 |
(5)四川华鳊繁殖生物学初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文献综述 |
1.1 四川华鳊简介及研究进展 |
1.1.1 简介 |
1.1.2 研究进展 |
1.2 辐鳍鱼类卵黄积累过程 |
1.2.1 卵黄积累前的物质准备 |
1.2.2 卵黄积累过程 |
1.3 辐鳍鱼类精子发生超微结构及其多样性 |
1.3.1 精子发生过程中重要结构的组成成分及功能 |
1.3.2 辐鳍鱼类成熟精子超微结构多样性 |
1.4 辐鳍鱼类产卵类型的判定 |
1.4.1 性腺发育及周年变化 |
1.4.2 产卵类型的判定依据、划分标准 |
1.5 研究目的与意义 |
第2章 四川华鳊卵子发生的显微结构观察 |
2.1 材料与方法 |
2.1.1 实验材料 |
2.1.2 实验方法 |
2.1.3 数据处理 |
2.2 结果 |
2.2.1 卵原细胞(Ⅰ时相) |
2.2.2 单层滤泡时相(Ⅱ时相卵母细胞) |
2.2.3 卵黄泡出现时相(Ⅲ时相卵母细胞) |
2.2.4 卵黄充满时相(Ⅳ时相卵母细胞) |
2.2.5 成熟卵子(Ⅴ时相) |
2.3 讨论 |
2.3.1 四川华鳊卵子发生的时相划分 |
2.3.2 卵黄核 |
2.3.3 皮层小泡的形成 |
2.4 小结 |
第3章 四川华鳊精子发生的显微及超微结构观察 |
3.1 材料与方法 |
3.1.1 实验材料 |
3.1.2 实验方法 |
3.1.3 数据处理 |
3.2 结果 |
3.2.1 生殖细胞形态学指标 |
3.2.2 精原细胞 |
3.2.3 初级精母细胞 |
3.2.4 次级精母细胞 |
3.2.5 精子细胞 |
3.2.6 精子 |
3.3 讨论 |
3.4 小结 |
第4章 四川华鳊性腺周年变化 |
4.1 材料与方法 |
4.1.1 实验动物 |
4.1.2 实验方法 |
4.1.3 统计分析 |
4.2 结果 |
4.2.1 雌雄差异 |
4.2.2 四川华鳊雌鱼性腺周年变化 |
4.2.3 四川华鳊雄鱼性腺周年变化 |
4.3 讨论 |
4.3.1 四川华鳊产卵类型 |
4.3.2 四川华鳊精巢发育及时期划分 |
4.4 小结 |
第5章 结论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在校期间发表论文及参加科研实践情况 |
(6)弓背青鳉胚胎和性腺发育的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文献综述 |
1.1 鱼类胚胎发育和应用的研究进展 |
1.1.1 胚胎发育早期的发育阶段特点 |
1.1.2 鱼类胚胎应用 |
1.2 硬骨鱼类性腺的分化研究进展 |
1.2.1 性腺分化及分化类型 |
1.2.2 配子的发生 |
1.3 原生殖细胞的研究进展 |
1.3.1 鱼类PGCs的起源 |
1.3.2 鱼类PGCs形态组织学 |
1.3.3 原生殖细胞PGC迁移 |
1.3.4 PGCs的可视化 |
1.4 弓背青鳉生物学特性 |
1.4.1 形态与分类 |
1.4.2 生长和繁殖 |
1.4.3 野生弓背青鳉的生态环境 |
1.5 研究目的和意义 |
2 弓背青鳉胚胎发育及自发荧光的观察 |
2.1 材料与方法 |
2.1.1 弓背青鳉的饲养管理与鱼卵收集 |
2.1.2 实验器材与实验仪器 |
2.1.3 胚胎发育观察 |
2.2 结果 |
2.2.1 胚胎发育过程 |
2.2.2 自发荧光 |
2.3 讨论 |
2.3.1 受精卵油球 |
2.3.2 Kupffer’s囊 |
2.3.3 出膜方式 |
2.3.4 色素细胞 |
3 弓背青鳉的性腺发育 |
3.1 材料与方法 |
3.1.1 鱼苗培育 |
3.1.2 实验样品收集 |
3.1.3 实验试剂与器材 |
3.1.4 实验仪器 |
3.1.5 石蜡切片制作与观察 |
3.2 结果 |
3.2.1 卵巢分化 |
3.2.2 精巢分化 |
3.2.3 成熟的性腺 |
3.3 讨论 |
3.3.1 弓背青鳉性腺的不对称性 |
3.3.2 产卵类型 |
3.3.3 生殖包囊 |
3.3.4 卵巢腔的形成 |
4 弓背青鳉原生殖细胞的活体标记 |
4.1 实验材料与方法 |
4.1.1 胚胎收集 |
4.1.2 实验试剂与器材 |
4.1.3 实验仪器 |
4.1.4 序列分析 |
4.1.5 质粒(pVASpf)提取 |
4.1.6 显微注射 |
4.2 结果 |
4.2.1 序列比对 |
4.2.2 vasa基因示踪结果 |
4.3 讨论 |
4.3.1 序列分析 |
4.3.2 vasa基因是PGC发育后期相关的 |
4.3.3 vasa基因的功能及弓背青鳉原生殖细胞的起源 |
5 结论与展望 |
5.1 结论 |
5.2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介 |
导师简介 |
(7)卵黄生成期时黄鳝的卵巢及肝脏转录组比较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缩略表 |
第一章 绪论 |
1.1 鱼类性腺发育概况 |
1.1.1 鱼类卵巢发育 |
1.1.1.1 卵子时相及卵巢发育时期划分 |
1.1.1.2 卵黄物质的来源及合成 |
1.1.1.3 滤泡细胞的来源及功能 |
1.1.2 鱼类精巢发育时期划分 |
1.2 黄鳝生殖发育研究进展 |
1.2.1 黄鳝的生物学特征 |
1.2.2 黄鳝的生殖发育 |
1.2.2.1 雌性黄鳝的卵巢发育 |
1.2.2.2 雄性黄鳝的精巢发育过程 |
1.2.2.3 黄鳝的自然繁殖 |
1.2.2.4 黄鳝的人工繁殖 |
1.2.2.5 黄鳝性腺发育机制研究现状 |
1.3 转录组技术在鱼类生物学中的应用 |
1.3.1 转录组在鱼类中免疫学的研究 |
1.3.2 转录组在鱼类中发育生物学的研究 |
1.3.3 转录组在鱼类中毒理学的研究 |
1.4 本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
参考文献 |
第二章 黄鳝卵巢转录组比较分析 |
2.1 前言 |
2.2 材料和方法 |
2.2.1 实验鱼和样品采集 |
2.2.2 卵巢组织学观察 |
2.2.2.1 包埋切片 |
2.2.2.2 苏木精—伊红染色 |
2.2.3 卵巢总RNA提取及cDNA合成 |
2.2.3.1 黄鳝卵巢总RNA的提取 |
2.2.3.2 cDNA的合成 |
2.2.4 测序质量评估 |
2.2.5 基因组比对和功能注释 |
2.2.6 表达基因分析 |
2.2.7 qPCR验证转录组差异表达基因 |
2.3 结果 |
2.3.1 卵巢组织分期结果 |
2.3.2 卵巢Illumina测序、基因组比对和基因功能注释 |
2.3.3 卵巢差异表达基因与功能富集分析 |
2.3.4 卵巢发育相关的差异表达基因 |
2.3.5 差异表达基因间的蛋白互作关系 |
2.3.6 差异表达基因qPCR验证 |
2.4 讨论 |
2.4.1 卵巢组织切片结果 |
2.4.2 卵巢转录组测序分析 |
2.4.3 与卵巢发育相关基因 |
2.4.4 关键差异表达基因蛋白互作分析 |
2.5 小结 |
参考文献 |
第三章 黄鳝肝脏转录组比较分析 |
3.1 前言 |
3.2 材料和方法 |
3.2.1 实验鱼和样品采集 |
3.2.2 肝脏总RNA提取及cDNA合成 |
3.2.3 测序质量评估 |
3.2.4 基因组比对和功能注释 |
3.2.5 基因表达分析 |
3.2.6 qPCR验证转录组差异表达基因 |
3.3 结果 |
3.3.1 肝脏Illumina测序、基因组比对和基因功能注释 |
3.3.2 肝脏差异表达基因与功能富集分析 |
3.3.3 与卵巢发育相关的通路及差异基因 |
3.3.4 差异表达基因qPCR验证 |
3.4 讨论 |
3.4.1 肝脏转录组测序结果讨论 |
3.4.2 差异表达基因富集分析 |
3.4.3 差异表达基因功能分析 |
3.5 小结 |
参考文献 |
全文总结 |
致谢 |
(8)鱼类性腺发育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原始生殖细胞的起源、迁移和分化 |
1.1 鱼类PGC细胞的特征 |
1.2 鱼类原始生殖细胞的起源 |
1.3 鱼类原始生殖细胞的迁移 |
2 鱼类性别的分化 |
2.1 性腺分化时间 |
2.2 性腺分化标志 |
2.3 性腺分化类型 |
2.4 性腺发育的分子调控机制 |
3 硬骨鱼类性腺的发育 |
3.1 硬骨鱼类性腺的基本结构 |
3.1.1 精巢 |
3.1.2 卵巢 |
3.2 硬骨鱼类性腺发育分期 |
3.2.1 卵巢发育分期 |
3.2.2 精巢发育分期 |
3.3 硬骨鱼类配子发生 |
3.3.1 精子发生 |
3.3.2 卵子发生 |
4 展望 |
(9)金乌贼生殖系统结构特征和卵子发生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引言 |
1.1 头足类生殖系统研究进展 |
1.1.1 性腺 |
1.1.2 生殖导管 |
1.1.3 附属腺体 |
1.2 头足类卵子发生研究进展 |
1.3 金乌贼的简介 |
1.3.1 金乌贼的结构与形态特征 |
1.3.2 金乌贼的生活习性 |
1.3.3 金乌贼的经济价值与资源量 |
1.3.4 金乌贼相关研究的概况 |
1.4 主要研究内容和技术路线 |
1.4.1 主要研究内容 |
1.4.2 技术路线 |
1.5 本研究意义和目的 |
第二章 金乌贼雌性生殖系统的结构观察 |
2.1 材料与方法 |
2.1.1 实验材料 |
2.1.2 解剖学方法 |
2.1.3 组织学方法 |
2.1.4 透射电镜样品的制备 |
2.2 结果与分析 |
2.2.1 雌性生殖系统的解剖结构 |
2.2.2 雌性生殖系统的组织学结构 |
2.3 讨论 |
2.3.1 金乌贼雌性生殖系统的结构特点 |
2.3.2 缠卵腺和副缠卵腺的结构特点 |
2.3.3 副缠卵腺腺体小管内细菌的功能 |
2.3.4 缠卵腺中的糖蛋白 |
2.3.5 研究雌性生殖系统的意义 |
2.4 小结 |
第三章 金乌贼卵子发生和卵巢发育的组织学观察 |
3.1 材料与方法 |
3.1.1 实验材料 |
3.1.2 实验方法 |
3.2 结果与分析 |
3.2.1 卵子发生过程及其形态和结构特征 |
3.2.2 金乌贼卵巢的发育过程及其形态和结构特征 |
3.3 讨论 |
3.3.1 金乌贼卵子发生的特点 |
3.3.2 金乌贼卵巢发育的特点 |
3.3.3 滤泡细胞来源、结构与功能 |
3.4 小结 |
第四章 金乌贼雄性生殖系统的组织学观察 |
4.1 材料与方法 |
4.1.1 实验材料 |
4.1.2 解剖学方法 |
4.1.3 组织学方法 |
4.2 结果与分析 |
4.2.1 雄性生殖系统的解剖结构 |
4.2.2 雄性生殖系统的组织学结构 |
4.3 讨论 |
4.3.1 雄性生殖系统特点 |
4.3.2 金乌贼精荚器的功能 |
4.3.3 金乌贼精子的发生和精荚的形成 |
4.3.4 研究雄性生殖系统的意义 |
4.4 小结 |
第五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参与的课题与发表的论文 |
致谢 |
(10)云南盘鮈繁殖生物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文献综述及研究目的 |
前言 |
1.1 硬骨鱼类性腺发育研究 |
1.1.1 硬骨鱼类卵巢发育的研究 |
1.1.2 硬骨鱼类精巢发育的研究 |
1.1.3 硬骨鱼类性腺的周年变化 |
1.2 硬骨鱼类人工繁殖及胚胎发育 |
1.2.1 硬骨鱼类人工繁殖研究进展 |
1.2.2 硬骨鱼类胚胎发育研究进展 |
1.3 硬骨鱼类的性腺分化研究进展 |
1.3.1 硬骨鱼类性腺分化时间 |
1.3.2 硬骨鱼类性腺分化标志 |
1.3.3 硬骨性腺分化类型 |
1.4 云南盘鮈研究现状 |
1.5 研究目的及意义 |
第2章 云南盘鮈人工繁殖及胚胎发育初步观察 |
前言 |
2.1 材料与方法 |
2.1.1 实验材料 |
2.1.2 实验方法 |
2.2 结果与分析 |
2.2.1 成熟卵及受精卵 |
2.2.2 胚胎发育 |
2.2.3 不同催产素组合云南盘鮈繁殖情况 |
2.3 讨论 |
2.3.1 人工催产 |
2.3.2 云南盘鮈成熟卵及受精卵特性 |
2.3.3 云南盘鮈胚胎发育特性 |
2.4 结论 |
第3章 云南盘鮈的性腺分化 |
前言 |
3.1 材料与方法 |
3.1.1 实验材料 |
3.1.2 实验方法 |
3.2 结果与分析 |
3.2.1 云南盘鮈原始性腺的发育 |
3.2.2 性腺分化 |
3.3 讨论 |
3.3.1 性腺分化类型 |
3.3.2 性腺分化时间 |
3.3.3 卵巢腔的形成 |
3.4 结论 |
第4章 人工驯养条件下云南盘鮈成鱼性腺发育及周年变化 |
前言 |
4.1 材料与方法 |
4.1.1 实验材料 |
4.1.2 取样及观察 |
4.1.3 性腺的分期 |
4.2 结果与分析 |
4.2.1 云南盘鮈性腺发育变化 |
4.2.2 云南盘鮈性腺周年变化 |
4.2.3 云南盘鮈肥满度的周年变化 |
4.2.4 性腺相关指数间相关性分析 |
4.3 讨论 |
4.3.1 卵巢发育分期与产卵类型 |
4.3.2 精巢发育及周年变化特点 |
4.4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在校期间发表论文及参加科研实践情况 |
四、细鳞鱼精巢超微结构和精子发生(论文参考文献)
- [1]2龄大口黑鲈养殖性能和性腺退化研究[D]. 卢建超. 华中农业大学, 2020(05)
- [2]四指马鲅(Eleutheronema tetradactylum)配子发生、性腺发育以及性逆转的研究[D]. 蓝军南. 上海海洋大学, 2020(02)
- [3]斑石鲷性腺发育的组织学观察及dmrt1基因的克隆与表达分析[D]. 赵玉柱. 上海海洋大学, 2020(03)
- [4]拉萨裂腹鱼人工繁殖技术及产后亲鱼水霉病的初步研究[D]. 王建. 西南大学, 2020(01)
- [5]四川华鳊繁殖生物学初步研究[D]. 尹敏. 西南大学, 2020(01)
- [6]弓背青鳉胚胎和性腺发育的观察[D]. 张海瑞. 广东海洋大学, 2019(02)
- [7]卵黄生成期时黄鳝的卵巢及肝脏转录组比较分析[D]. 杨倩. 南京农业大学, 2019(08)
- [8]鱼类性腺发育研究进展[J]. 刘晨斌,徐革锋,黄天晴,谷伟,张玉勇,相福生,王炳谦. 水产学杂志, 2019(01)
- [9]金乌贼生殖系统结构特征和卵子发生的研究[D]. 尹亚南. 上海海洋大学, 2018(01)
- [10]云南盘鮈繁殖生物学研究[D]. 赵健蓉. 西南大学, 2018(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