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式细胞术分析肝细胞癌DNA倍体异质性

流式细胞术分析肝细胞癌DNA倍体异质性

一、流式细胞术分析肝细胞癌DNA倍体异质性的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李朋军[1](2005)在《人肝细胞癌DNA干系倍体异质性的组织原位分析》文中认为目的: (1)探讨在组织原位分析肝细胞核DNA干系倍体的方法学问题; (2)分析成人正常肝和肝细胞癌DNA干系倍体及细胞核形态学参数的变化; (3)分析肝细胞癌DNA干系倍体及其异质性的临床病理意义。 材料与方法: 选取15例成人正常肝和45例肝细胞癌患者的归档蜡块,分别制备4μm、10μm的连续组织学切片,利用TIGER 920G细胞图像分析仪测量细胞核DNA干系倍体值及形态学参数。在4μm切片上测量细胞核DNA的光密度,在10μm切片上测量单个完整细胞核的体积。经TIGER 920G细胞图像分析仪计算获得以单个完整细胞核体积为单位的DNA总量,以同一切片内正常淋巴细胞作为内参照,计算其DNA干系倍体值。 结果: (1)成人正常肝DNA干系倍体主要以二倍体(73%)为主;成人正常肝与肝细胞癌的DNA干系倍体值、细胞核平均体积和双核细胞率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肝细胞癌的DNA指数在0.86~9.32之间。45例肝细胞癌病例中DNA干系倍体异质性率为77.8%;34例(75.6%)为DNA干系非整倍体肿瘤,11例(24.4%)为近四/八/十六倍体肿瘤,无1例为DNA干系二倍体肿瘤。 (3)肝细胞癌DNA干系倍体状态及其异质性与组织学分级、瘤体大小、淋巴结转移、AFP和5cERa等临床指标之间具有统计学的意义。

叶雨辰[2](2019)在《Notch信号调控组织定居巨噬细胞参与肝癌的作用及机制研究》文中认为在全世界范围内,原发性肝癌属于第五大最常见癌症而且是癌症致死的第二大主导原因。其中,肝细胞癌约占原发性肝癌的90%,对化疗不敏感,且通常在患者确诊时已属于晚期,而治疗手段十分有限,预后极差。因此对于肝细胞癌发生发展机制的深入研究以找到新的治疗靶点或者治疗策略迫在眉睫。肿瘤中浸润的巨噬细胞,又称为肿瘤相关巨噬细胞(TAMs),参与肝细胞癌发生发展的全过程并且与肝癌患者的较差预后密切相关,被作为富有前景的肝癌治疗靶标。TAMs通常被归入M2型巨噬细胞,发挥促进肿瘤生长、侵袭、转移的作用。而肝癌中TAMs可以依照起源的不同分为单核细胞来源TAMs(monocytes-derived TAMs,mo TAMs)和组织定居巨噬细胞Kupffer Cells(KCs)样TAMs(KC-like TAMs,kcl TAMs)。阐明不同来源巨噬细胞对于肝癌的贡献对于指导TAMs靶向治疗具有重要意义。由RBPj介导的Notch通路在mo TAMs的分化发育和功能可塑性调控中发挥重要作用,但是对于kcl TAMs的作用尚不清楚。本人在硕士学位论文的研究工作中利用髓系细胞特异性Notch信号阻断的Lyz2creRBPJ-/-小鼠(RBPJ c KO小鼠)及对照小鼠(Ctrl小鼠)构建原位肝癌模型,发现髓系细胞特异性Notch信号阻断导致肝癌体积增大、重量增加、血管密度增加以及TAMs增多,但只对TAMs增多的现象进行了各种可能机制的初步探讨。而本研究针对髓系细胞特异性Notch信号阻断导致原位肝癌TAMs增多的机制进行深入探讨并着重进行其对kcl TAMs的调控作用与分子机制研究,具体分为以下几项内容:1.增加样本量进一步确定RBPJ c KO组相比于Ctrl组小鼠原位肝癌模型的上述表型变化,利用流式细胞术分析两组肝癌模型中髓系细胞及其各亚群的数量变化,着重关注TAMs的数量与功能状态变化,并以免疫荧光染色、q RT-PCR进行验证。2.为探究RBPJ c KO小鼠肝癌TAMs增多的细胞机制,以流式细胞术、Ed U染色和细胞周期分析检测TAMs的亚群变化、kcl TAMs的凋亡与增殖能力变化。为进一步排除mo TAMs的影响而单独观察Notch信号对kcl TAMs增殖的调控作用,使用CCR2-/-Ctrl与CCR2-/-RBPJ c KO小鼠原位肝癌模型进行相应分析与验证。3.利用免疫荧光染色、q RT-PCR、Western Blotting技术检测Notch下游可能调控kcl TAMs增殖能力的信号分子变化,以探究Notch下游分子机制,并进行体内、体外挽救实验做进一步验证。4.为验证本研究的实验结论是否适用于其他肝癌模型,我们进一步利用Ctrl和RBPJ c KO小鼠构建了结直肠癌CMT93细胞的转移性肝癌模型,并进行了与原位肝癌模型类似的检测。5.为进一步探究本研究结论对于临床工作是否具有指导意义,我们收集了临床患者肝癌标本进行免疫荧光染色,分析TAMs的Wnt激活水平与Notch激活水平及患者临床分期的相关性。研究结果:1.原位肝癌模型中,髓系细胞特异性Notch信号阻断对于髓系细胞的主要影响为TAMs数量增加且更倾向于M2样表型。2.原位肝癌模型中,髓系细胞特异性Notch信号阻断虽然导致mo TAMs分化受阻,但却促进kcl TAMs增殖以代偿之,从而使TAMs总量增加并促进肝癌生长。3.Notch信号阻断促进原位肝癌kcl TAMs的增殖,并且是通过激活β-catenin依赖的Wnt信号通路实现。4.阻断Notch信号后的Wnt通路激活依赖于c-Myc促进原位肝癌kcl TAMs的免疫抑制活性。5.髓系细胞特异性Notch信号阻断促进kcl TAMs扩增、CMT93肝转移癌的生长。6.肝细胞癌患者TAMs的Wnt激活水平与Notch激活水平呈现负相关关系,而与疾病分期呈现正相关关系。综上所述,我们可以得出以下结论:(1)KCs可以作为肝癌TAMs的替代来源。(2)Notch信号对于不同亚群TAMs的调控作用不同。(3)Notch通路阻断可以通过激活Wnt通路促进kcl TAMs增殖与M2样表型以促进肝癌进展。

何彬[3](2019)在《HDAC抑制剂JNJ-26481585单药和协同索拉非尼抗肝癌的作用及机制研究》文中指出背景肝细胞癌(Hepatocellular carcinoma,HCC)的发病率在我国高居恶性肿瘤的第四位,死亡率更是高居第三位。我国每年新发肝癌46.6万,每年因肝癌死亡42.2万,两者均占全世界总数的50%以上。肝细胞癌具有起病隐匿、早期诊断困难、肝切除术后容易复发转移和晚期治愈率低等特点,对我国乃至全球人民的健康造成极其严重的危害。因此,早期肿瘤标志物的寻找、个体化精准诊断和治疗的实施、预后复发转移预警标记物的确立是目前肝癌诊治中亟需解决的问题。目的1.比较HDAC1、HDAC2、HDAC4在肝细胞癌与相应癌旁组织中的表达差异,分析HDAC1、HDAC2、HDAC4的表达与肝癌患者临床病理特征及预后之间的相关性,从而验证HDAC1、HDAC2、HDAC4在肝细胞癌中作为新型分子标志物的潜在价值。2.明确JNJ-26481585对肝癌细胞体外增殖和体内成瘤的抑制作用,并利用细胞和分子生物学技术探讨JNJ-26481585抑制肝癌细胞增殖的机制,进一步探究JNJ-26481585促进肝癌细胞G0/G1期阻滞及诱导肝癌细胞凋亡的具体机制。3.明确JNJ-26481585与Sorafenib联合应用可以呈协同方式,抑制肝癌细胞体外增殖和体内成瘤,进一步探究JNJ-26481585与Sorafenib联合应用在体内外协同抑制肝癌细胞增殖的分子机制。4.探究JNJ-26481585与Sorafenib联合应用后对裸鼠的毒副作用。方法1.使用蛋白免疫印迹、免疫组织化学实验评估HDAC1、HDAC2、HDAC4在肝细胞癌组织和对应癌旁组织中的表达水平,评价HDAC1、HDAC2、HDAC4在这两种组织中的表达差异。根据免疫组织化学评分结果,分析111例肝细胞癌组织中IHEDAC1、HDAC2、HDAC4的表达水平与临床病理特征及预后之间的相关性。2.使用实时荧光定量PCR实验评估HDAC1、HDAC2、HDAC4在肝癌细胞系和正常永生化肝细胞QSG-7701中mRNA的表达水平。3.通过CCK-8细胞活力检测、平板克隆形成、EDU实验,评估JNJ-26481585对肝癌细胞增殖的抑制作用。利用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周期、细胞凋亡,探究JNJ-26481585对肝癌细胞周期、凋亡的影响,利用蛋白免疫印迹实验评估JNJ-26481585对细胞周期相关蛋白和细胞凋亡相关蛋白的作用。4.利用流式细胞术检测AKT抑制剂MK2206 2HCL对JNJ-26481585诱导细胞周期的影响,利用蛋白免疫印迹实验探索JNJ-26481585诱导细胞周期阻滞的分子机制。5.利用流式细胞术检测Caspase抑制剂Z-VAD-FMK对JNJ-26481585诱导细胞凋亡的影响,利用蛋白免疫印迹实验探索JNJ-26481585诱导细胞凋亡的分子机制。6.利用流式细胞术检测JNK抑制剂SP600125对JNJ-26481585诱导细胞凋亡的影响,利用蛋白免疫印迹实验探究JNJ-26481585诱导细胞凋亡的分子机制。7.利用CompuSyn软件计算JNJ-26481585与Sorafenib联合应用后的联合指数(Combination Index,CI),明确 JNJ-26481585 与 Sorafenib 联合应用呈协同方式,并且确定两药联合应用的最佳搭配浓度。8.利用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凋亡,探究JNJ-26481585与Sorafenib联合应用后对肝癌细胞凋亡的影响,利用蛋白免疫印迹实验评估JNJ-26481585对细胞凋亡相关蛋白的作用。9.利用流式细胞术检测JNK抑制剂SP600125对JNJ-26481585与Sorafenib联合应用后诱导细胞凋亡的影响,利用蛋白免疫印迹实验探究JNJ-26481585与Sorafenib联合应用后协同促进细胞凋亡的分子机制。10.在裸鼠HCC-LM3皮下移植瘤模型中,评估JNJ-26481585在体内抑制肝癌细胞生长以及与Sorafenib联用后抑制肝癌细胞增殖的作用。11.利用HE染色法检测裸鼠HCC-LM3皮下移植瘤模型体内重要脏器的组织形态学变化,探究JNJ-26481585与Sorafenib联合应用后对裸鼠的毒副作用。12.利用免疫组化检测裸鼠瘤体组织的磷酸化JNK、Cleaved-caspase-3、Cleaved-PARP、Ki67的蛋白表达情况;通过Tunel染色检测瘤体肿瘤细胞的凋亡情况;从而在体内探索JNJ-26481585与Sorafenib联合应用后协同促进细胞凋亡的分子机制。结果1.HDAC1、HDAC2、HDAC4蛋白的表达水平在肝癌组织中要高于相应癌旁组织。2.HDAC1、HDAC2、HDAC4蛋白的表达水平与肝细胞癌患者临床病理特征存在密切关系,即HDAC1在肝细胞癌组织中的表达量越高,肝细胞癌患者肿瘤就越大,门静脉血管就越容易被肿瘤侵犯,TNM分期就越高以及更低的组织学分化程度;HDAC2在肝细胞癌组织中的表达量越高,肝细胞癌患者肿瘤就越大,组织学分化程度就越差;HDAC4在肝细胞癌组织中的表达量越高,肝细胞癌患者肿瘤就越大,TNM分期就越高以及更低的组织学分化程度。3.HDAC1、HDAC2、HDAC4蛋白的表达水平与肝细胞癌患者术后总体生存率存在着密切关系,即低表达HDAC1、HDAC2、HDAC4蛋白的患者术后总体生存时间要明显长于高表达患者。4.HDAC1、HDAC2、]HEDAC4在肝癌细胞系中的mRNA表达水平要高于正常肝细胞。5.JNJ-26481585通过调控PI3K/AKT通路,下调磷酸化AKT,上调p21,促进周期相关蛋白的表达,从而诱导肝癌细胞周期阻滞。6.JNJ-26481585通过调控JNK/c-jun通路,激活磷酸化JNK,促进促凋亡蛋白Cleaved-caspase-3、Cleaved-caspase-9、Cleaved-PARP、Bax 的表达,抑制抗凋亡蛋白Bcl-xl、Bcl-2、Survivin的表达,从而诱导肝癌细胞发生凋亡。7.JNJ-26481585与Sorafenib联合应用后在体内外均能够协同抑制肝癌细胞增殖,促进肝癌细胞凋亡。8.JNJ-26481585与Sorafenib联合应用后在体内外通过调控JNK/c-jun通路,激活磷酸化 JNK,促进促凋亡蛋白 Cleaved-caspase-3、Cleaved-caspase-9、Cleaved-PARP的表达,从而诱导肝癌细胞发生凋亡。9.JNJ-26481585与Sorafenib联合应用后对裸鼠体内重要脏器无明显毒副作用。结论1.HDAC1、HDAC2、HDAC4 在肝癌组织显着高表达,HDAC1、HDAC2、HDAC4的表达与肝细胞癌患者临床病理特征存在密切关系,高表达HDAC1、HDAC2、HDAC4蛋白的患者术后总体生存时间要明显短于低表达患者。2.HDAC1、HDAC2、HDAC4对患者预后具有预警价值,未来有希望作为肝细胞癌术后新型预警分子标记物。3.JNJ-26481585通过调控PIBK/AKT通路,下调磷酸化AKT,上调p21,促进周期相关蛋白的表达,从而促进肝癌细胞的周期阻滞。4.JNJ-26481585通过调控JNK/c-jun通路,激活磷酸化JNK,促进促凋亡蛋白的表达,抑制抗凋亡蛋白的表达水平,从而诱导肝癌细胞发生凋亡。5.JNJ-26481585与Sorafenib联合应用后在体内体外通过调控JNK/c-jun通路,激活磷酸化 JNK,促进促凋亡蛋白 Cleaved-caspase-3、Cleaved-caspase-9、Cleaved-PARP的表达,从而诱导肝癌细胞发生凋亡。6.JNJ-26481585与Sorafenib联合应用后对裸鼠体内重要脏器无明显毒副作用。

李朋军,夏潮涌,孙艳[4](2010)在《人肝细胞癌DNA干系倍体异质性的组织原位分析》文中提出目的探讨人肝细胞癌DNA干系倍体异质性的临床意义。方法选取45例肝细胞癌患者的归档蜡块,分别制备4μm、10μm的连续组织学切片,利用细胞图像分析仪测量细胞核DNA干系倍体值及其形态学参数。在4μm切片上测量细胞核DNA的平均光密度,在10μm切片上测量单个完整细胞核的体积。经细胞图像分析仪计算获得以单个完整细胞核体积为单位的DNA总量,以同一切片内正常淋巴细胞作为内参照,计算其DNA干系倍体值和异质性率。统计学分析DNA干系倍体异质性率与组织学分级、瘤体大小、淋巴结转移以及AFP表达水平的关系。结果肝细胞癌DNA干系倍体异质性率与组织学分级、瘤体大小、AFP表达水平有关联,与淋巴结转移无关联。结论组织原位法分析肝癌DNA干系倍体异质性对肝细胞癌的诊断、恶性度判定及预测预后均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马宁[5](2020)在《候选基因单核苷酸多态性与HBV慢性肝病发生发展的关联性分析及其生物学功能研究》文中提出第一部分候选基因单核苷酸多态性及其交互作用与HBV慢性肝病发生发展的关联性分析目的:本部分的研究目的:1.应用3种遗传模型分析干扰素及其受体系列基因(IFNA1、IFNA2、IFNA5、IFNL4、IFNLR1、IFNAR2)、氧化应激系列基因(CYBA、NCF4、NOX4、SOD2、GCLM)的单核苷酸多态性(single nucleotide polymorphisms,SNPs)及lnc-RP11-150O12.3外显子区的rs2275959位点和HBV慢性肝病发生发展的关联。2.分析同一染色体上物理位置接近的SNPs构成的单倍体型和HBV慢性肝病发生发展的关联。3.应用3种统计方法分析各个系列SNPs的交互作用和HBV慢性肝病发生发展的关联。方法:1. 候选基因SNPs的选择。Pubmed数据库检索功能SNPs或者区域,这些SNPs或者区域可能会影响和HBV感染有关基因的m RNA的转录、蛋白质的表达,继而影响HBV慢性肝病的发生发展。然后通过UCSC数据库和Ensemble数据库检索其具体物理位置和在中国北方汉族人群中的罕见等位基因频率(MAF),Hapmap数据库查询单倍体型信息,SNPinfo Web Server预测SNPs的功能。共21个SNPs(IFNA1-rs1332190、rs1831583,IFNA2-rs649053,IFNA5-rs7031048、rs3758236,IFNAR2-rs1051393、rs12233338,IFNLR1-rs10903035、rs11249006、rs7525481、rs4649203,IFNL4-rs12971396、rs8113007、rs7248668,CYBA-rs4673,NCF4-rs1883112,NOX4-rs1836882、rs3017887,SOD2-rs4880,GCLM-rs41303970,RP11-150O12.3-rs2275959)纳入本研究。2.样本收集。从石家庄市第五医院以及河北医科大学第一、二、四附属医院中选择符合纳入标准的研究对象3128例,包括:阴性对照者(Negative Control,Ne C)840例,HBV自然清除者(Natural Clearance,NC)496例、慢性乙型肝炎(Chronic Hepatitis B,CHB)691例、HBV相关肝硬化(Liver Cirrhosis,LC)680例、HBV相关性肝细胞癌(hepatocellular carcinoma,HCC)患者421例,其中CHB组、LC组和HCC组统称为HBV相关肝病组(HBV-induced liver diseases,HLD)。抽取研究对象空腹静脉抗凝血备用,同时以问卷形式收集研究对象的基线资料、检查结果、患病情况。3.基因分型。从抗凝全血中提取DNA,应用基质辅助激光解吸电离飞行时间质谱(Matrix Assisted Laser Desorption/ionization Time of Flight Mass Spectrometry,MALDI-TOF MS)检测方法对21个候选基因的SNPs进行分型检测。4.统计学分析。多组计量资料的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正态分布且方差齐)或K-W H秩和检验(正态分布方差不齐/非正态分布),两个或多个样本率或构成比的比较采用χ2检验。用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SNPs和疾病发生发展的关联性,并计算比值比(odds ratio,OR)和95%置信区间(95%confidence intervals,95%CI)。分析研究对象的基线资料与HBV慢性肝病发生发展的关系。应用共显性、显性和隐性模型分析21个SNPs与HBV慢性肝病易感性(HBV相关肝病组vs.阴性对照组)、HBV自然清除(HBV相关肝病组vs.HBV自然清除组)、HCC易感性(HCC组vs.LC+CHB组,HCC组vs.阴性对照组)的关联。以P≤0.05为差别有统计学意义,检验水准均为双侧,采用SPSS 21.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处理和分析。Haplo View软件进行单倍体型和疾病的关联分析。SNPStats软件对阴性对照个体21个位点的基因型频率行Hardy-Weinberg(H-W)平衡检验。广义多因子降维法(Generalized Multifactor Dimensionality Reduction,GMDR)、Logistic回归分析(相乘模型)、叉生分析法(相加模型)进行基因-基因交互作用分析。结果:1 21个SNPs的等位基因频率符合H-W遗传平衡定律(P>0.05),证明研究对象具有群体代表性。2 干扰素及其受体系列基因单核苷酸多态性与HBV慢性肝病发生发展的关系2.1 与HBV慢性肝病易感性有关的SNPs位点以HBV慢性肝病作为病例组,阴性对照个体为对照组进行病例对照研究,将干扰素及其受体系列的14个位点连同吸烟、饮酒、性别、年龄共18个因素引入非条件Logistic逐步回归模型。结果显示共显性模型下有5个位点和HBV慢性肝病易感性有关,其中危险性SNPs有3个:IFNAR2-rs1051393GT/TT vs.GG(P=0.001,OR=1.430;P=0.006,OR=1.471)、IFNLR1-rs4649203GG vs.AA(P=0.002,OR=1.676)、IFNLR1-rs7525481TT vs.CC(P=0.002,OR=5.907),保护性SNPs有2个:IFNLR1-rs11249006AG/GG vs.AA(P=0.000,OR=0.228;P=0.00234,OR=0.130)、IFNAR2-rs122333338CC vs.TT(P=0.003,OR=0.115)。显性模型中,有4个位点进入方程,其中危险因素有3个:rs1051393(GT+TT)、rs4649203(AG+GG)、rs7525481(CT+TT),其OR值分别为1.372、1.222、3.975;保护性因素有1个:rs11249006(AG+GG),OR=0.239。隐性模型中有2个位点进入方程:rs4649203GG和AA+AG比较属于危险因素:OR=1.478;rs122333338CC和TT+TC比较属于保护性因素:OR=0.185。以HBV慢性肝病作为病例组,阴性对照个体为对照组,IFNLR1基因附近的3个位点rs7525481_T,rs10903035_G和rs11249006_G构成单体域,单倍体型TAA是HBV慢性肝病的危险因素(P=0.0038,OR=1.208),CAG是疾病的保护性因素(P=3.428×10-32,OR=0.116)。GMDR结果提示rs7525481、rs11249006、rs10903035构成的3因子模型是和HBV慢性肝病相关的最佳互作模型,按照3因子交互组合将研究对象重新划分为患病的“高危”人群和“低危”人群,“高危”人群患病的风险是“低危”人群的2.186(1.672,2.858)倍。相乘交互作用结果提示rs7525481_T和rs11249006_A的主效应导致疾病发生的危险度分别是OR=2.258、OR=1,归因于二者的交互作用导致疾病发生的危险度为OR=1.240,故二者呈正相乘交互作用,致使疾病发生的可能性额外增加了0.240倍。和rs649053_G的主效应导致疾病发生的危险度分别是OR=1.513、OR=1,归因于二者的交互作用导致疾病发生的危险度为OR=1.364,二者呈正相乘交互作用,致使疾病发生的可能性额外增加了0.364倍。rs7525481_T和rs10903035_G存在负相加交互作用,归因于两个位点的交互作用导致疾病发生的超额相对危险度是-2.67[RERI=-2.670(-4.670,-0.670)],两因素同时存在时(CT+TT、AG+GG)发病的危险性是它们各自单独存在时危险性之和的0.389倍[S=0.389(0.267,0.568)]。2.2 与机体清除HBV能力相关的SNPs位点以HBV慢性肝病组作为病例组,HBV自然清除组为对照组进行病例对照研究,将干扰素及其受体系列的14个位点连同吸烟、饮酒、性别、年龄共18个因素引入非条件Logistic逐步回归模型。结果显示仅1个位点和机体清除HBV的能力有关:显性模型中IFNLR1-rs4649203AG+GG和野生型纯合体AA相比,属于危险因素(P=0.008,OR=1.344),携带AG及GG基因型的群体不易清除HBV。未发现与HBV清除能力相关的单倍体型。GMDR的方法未发现最佳交互模型。相乘交互作用结果提示rs1051393_T和rs7031048_G的主效应导致HBV持续感染的危险度均为1,归因于二者的交互作用导致疾病发生的危险度为OR=1.658,故二者呈正相乘交互作用,致使疾病发生的可能性额外增加了0.658倍。10对SNPs位点间未显示出基于相加模型的交互作用。2.3 与HBV相关性肝细胞癌(HBV-HCC)进展有关的SNPs位点以HBV-HCC为病例组,CHB及LC为对照组进行病例对照研究,将干扰素及其受体系列的14个位点连同吸烟、饮酒、性别、年龄共18个因素引入非条件Logistic逐步回归模型。共显性模型中有2个位点进入方程:携带rs1051393TT的个体比携带GG基因型的个体更容易由HBV慢性肝病发展为HCC(P=0.021,OR=1.497);rs7248668GA和GG相比,属于危险基因型(P=0.002,OR=1.876)。显性模型中,仅1个位点进入方程:rs7248668GA+AA和GG相比属于危险因素,有更大的可能发展为HCC(P=0.006,OR=1.720)。隐性模型中有2个位点进入方程:rs1051393TT和GG+TG比较属于危险因素:(P=0.006,OR=1.512);rs649053GG和AA+AG比较属于危险因素:(P=0.019,OR=1.421)。IFNL4基因附近的3个位点rs12971396_G,rs8113007_T和rs7248668_A构成单体域,单倍体型GTA是HBV-HCC的危险因素(P=0.0362,OR=1.440),CAG是保护性因素(P=0.0423,OR=0.721)。GMDR的方法未发现最佳交互模型。相乘交互作用结果提示rs1051393_T和rs7031048_G的主效应导致HBV-HCC发生的危险度均为1,归因于二者的交互作用导致疾病发生的危险度为OR=2.325,故二者呈正相乘交互作用,致使HCC发生的可能性额外增加了1.325倍。rs4649203_A和rs7248668_A的主效应导致HBV-HCC发生的危险度分别为OR=1、OR=1.774,归因于二者的交互作用导致疾病发生的危险度为OR=1.995,故二者呈正相乘交互作用,致使HCC发生的可能性额外增加了0.995倍。14对SNPs位点间未显示出基于相加模型的交互作用。3 氧化应激系列基因单核苷酸多态性与HBV慢性肝病发生发展的关系3.1 与HBV慢性肝病易感性有关的SNPs位点以HBV慢性肝病组作为病例组,阴性对照组为对照组进行病例对照研究,将氧化应激系列的6个位点连同吸烟、饮酒、性别、年龄共10个因素引入非条件Logistic逐步回归模型。共显性模型中有3个位点进入程:突变型杂合体rs4673AG和野生型纯合体GG相比,属于危险因素(P=0.01,OR=1.412);携带rs1883112AG/GG的个体与携带AA基因型的个体相比更不易患病(P=0.011,OR=0.783;P=0.007,OR=0.672);突变型纯合体rs41303970AA和野生型纯合体GG相比,属于危险因素(P=0.027,OR=1.951)。显性模型中,有3个位点进入方程,其中保护性因素有2个:rs1883112(AG+GG)、rs1836882(TC+CC),其OR值分别为0.755、0.831;危险因素有1个:rs4673(AG+AA),其OR值为1.358。隐性模型中有3个位点进入方程:rs1883112GG和AA+AG比较属于保护性因素:OR=0.755;rs4880GG和AA+AG比较属于保护性因素:OR=0.507;携带rs41303970AA的个体比携带AG+GG的个体容易患病:OR=1.991。未发现与HBV慢性肝病易感性相关的单倍体型。GMDR结果提示rs1883112、rs1836882、rs4880、rs3017887构成的4因子模型是和HBV慢性肝病相关的最佳互作模型,按照4因子交互组合将研究对象重新划分为患病的“高危”人群和“低危”人群,“高危”人群患病的风险是“低危”人群的2.029(1.479,2.782)倍。rs1836882_A和rs1883112_T在导致HBV慢性肝病发生中存在正相乘交互作用趋势(P=0.061,OR=1.200)。15对SNPs位点间未显示出基于相加模型的交互作3.2 与机体清除HBV能力相关的SNPs位点以HBV慢性肝病组作为病例组,HBV自然清除组为对照组进行病例对照研究,将氧化应激系列的6个位点连同吸烟、饮酒、性别、年龄共10个因素引入非条件Logistic逐步回归模型。结果显示仅1个位点和机体清除HBV的能力有关:共显性模型中突变型杂合体CYBA-rs4673AG和野生型纯合体GG相比,属于危险因素(P=0.045,OR=1.398)。该系列另5个位点均和HBV自发清除能力无关。3.3 与HBV-HCC进展有关的SNPs位点以HBV-HCC为病例组,CHB及LC为对照组进行病例对照研究,结果未发现与HBV-HCC有关的SNPs位点。4 RP11-150O12.3-rs2275959T与HBV慢性肝病发生发展的关系以CHB与LC为对照组,HCC为病例组,分析rs2275959T与HBV-HCC之间的相关性,结果表明共显性模型下CT、TT与CC相比均为HCC易感性的危险因素(P=0.016,OR=1.427;P=0.006,OR=1.561);显性模型下CT+TT和CC相比是危险因素(P=0.005,OR=1.477)。以阴性对照组为对照组,HCC为病例组,共显性模型下该位点的TT与CC相比为HCC易感性的危险因素(P=0.003,OR=1.748);显性模型下CT+TT和CC相比是危险因素(P=0.016,OR=1.463);隐性模型下TT和CC+CT相比是危险因素(P=0.014,OR=1.459)。结论:1.干扰素及其受体系列有5个位点和HBV慢性肝病易感性有关,其中危险性SNPs有3个:IFNAR2-rs1051393T、IFNLR1-rs4649203G、IFNLR1-rs7525481T,保护性SNPs有2个:IFNLR1-rs11249006G、IFNAR2-rs122333338C。rs4649203G同时和HBV自然清除有关。IFNAR2-rs1051393T、IFNL4-rs7248668A、IFNA2-rs649053G是HBV-HCC的危险因素。2.IFNLR1基因附近的3个位点rs7525481_T,rs10903035_G和rs11249006_G构成单倍体型TAA是HBV慢性肝病的危险因素。IFNL4基因附近的3个位点rs12971396_G,rs8113007_T和rs7248668A构成的单倍体型GTA是HBV-HCC的危险因素。3.干扰素及其受体基因的SNPs存在交互作用,可能对HBV慢性肝病的发生发展起重要作用。4. 氧化应激系列有5个位点和HBV慢性肝病易感性有关,其中危险性SNPs有2个:CYBA-rs4673A、GCLM-rs41303970A,保护性SNPs有3个:NCF4-rs1883112G、NOX4-rs1836882C、SOD2-rs4880G。rs4673A同时和HBV自然清除有关。5. Rs2275959T与HBV-HCC的发生有关。第二部分lnc-RP11-150O12.3多态性位点rs2275959 C与mi R-6739-3p结合对肝细胞癌发生发展的影响目的:探索RP11-150O12.3多态性位点rs2275959T对HCC发生发展作用的分子机制。方法:1.生信分析。RNASNP数据库检索RP11-150O12.3的局部二级结构;Lnc RNASNP2数据库检索通过rs2275959位点和RP11-150O12.3结合的mi RNA及RP11-150O12.3在肝癌及癌旁组织的表达情况;UCSC数据库下载RP11-150O12.3在肝癌及癌旁组织中的表达量数据。2.细胞和组织实验验证rs2275959 C介导的RP11-150O12.3与mi R-6739-3p的海绵吸附作用。q RT-PCR检测4株肝癌细胞株及LO2肝细胞中RP11-150O12.3、mi R-6739-3p的表达量,细胞爬片荧光探针原位杂交(Fish)实验在4株细胞株中对RP11-150O12.3进行定位;q RT-PCR检测RP11-150O12.3和mi R-6739-3p在30对肝癌及其癌旁组织中的表达量;数量性状分析肝癌组织中RP11-150O12.3、mi R-6739-3p的表达量是否会因为rs2275959基因型的不同而改变,相关性分析不同rs2275959基因型个体肿瘤组织中RP11-150O12.3与mi R-6739-3p的表达量是否具有相关性;荧光素酶报告基因检测技术验证RP11-150O12.3及mi R-6739-3p的海绵吸附作用;最后利用q RT-PCR方法检测RP11-150O12.3与mi R-6739-3p的结合是否影响RP11-150O12.3的表达量。3.细胞和动物实验研究RP11-150O12.3对QGY7703肝癌细胞生物学功能的影响。利用慢病毒包装及感染技术构建RP11-150O12.3稳定过表达及敲减的QGY7703肝癌细胞系;在体外利用MTT及克隆形成实验,在体内利用裸鼠皮下成瘤实验检测RP11-150O12.3对肝癌细胞QGY7703增殖能力的影响;利用Transwell小室法检测过表达及敲减RP11-150O12.3后QGY7703细胞迁移和侵袭能力的变化;最后利用流式细胞术分析RP11-150O12.3是否影响细胞周期与细胞凋亡。结果:1.生信分析结果。RNASNP数据库检索RP11-150O12.3的局部二级结构显示,rs2275959野生型碱基C附近的序列(ACAGAACAAA)较易和其它核酸互补结合,而突变碱基U位于茎-环交界处,其下游序列(AAAUGCAUG)存在6对A-U对及3对C-G对会形成稳定的氢键,增加分子间作用力,使分子更稳定。Lnc RNASNP2数据库显示当rs2275959为野生型C时RP11-150O12.3和mi R-6739-3p有海绵吸附作用,当rs2275959突变为U时,该吸附作用会消失。Lnc RNASNP2数据库显示RP11-150O12.3在肝癌组织的表达量高于癌旁组织,从UCSC数据库下载的原始数据支持这一结论。2.细胞和组织实验验证rs2275959 C介导的RP11-150O12.3与mi R-6739-3p的海绵吸附作用。q RT-PCR检测发现RP11-150O12.3在BEL7402、QGY7703、Hep G2肝癌细胞系中的表达量显着高于LO2正常肝细胞(P=1.7×10-4,P=2.6×10-5,P=0.002)。Fish实验检测RP11-150O12.3在BEL7402、QGY7703、Hep3B 3株肝癌细胞及LO2正常肝细胞中的表达,均主要定位于细胞浆中。mi R-6739-3p在BEL7402、QGY7703、Hep G2、Hep3B肝癌细胞中的表达量均显着低于LO2正常肝细胞(P=0.000)。在30对新鲜肝癌组织及其癌旁组织中检测RP11-150O12.3的表达量,结果表明其在肝癌组织中的表达量显着高于癌旁组织(Z=-3.898,P=9.7×10-5)。Rs2275959基因型不同,肝癌组织中RP11-150O12.3的表达量亦不同,从携带rs2275959CC基因型的个体(Median=1.765)到携带CT基因型的个体(Median=4.496)再到携带TT基因型的个体(Median=5.836)其表达量有逐渐升高的趋势(PCC-CT=0.348,PCC-TT=0.040)。而mi R-6739-3p在肝癌组织中的表达量低于癌旁组织(Z=-3.363,P=0.001)。从携带rs2275959CC基因型的个体(Median=2.848)到携带CT基因型的个体(Median=1.459)再到携带TT基因型的个体(Median=1.106)其表达量有逐渐降低的趋势(PCC-CT=0.203,PCC-TT=0.045)。携带rs2275959CC及CT基因型个体的癌组织中两种RNA的表达量呈负相关关系(rs=-0.734,P=3.5×10-4),携带TT基因型个体的癌组织中二者表达量没有相关性(rs=0.009,P=0.979)。双萤光素酶报告基因技术结果提示rs2275959-C能介导RP11-150O12.3与mi R-6739-3p的海绵吸附作用。q RT-PCR实验结果进一步说明这种吸附作用能够导致RP11-150O12.3表达量下降。3.细胞和动物实验研究RP11-150O12.3对QGY7703肝癌细胞生物学功能的影响。本研究成功构建了过表达及敲减RP11-150O12.3的稳定细胞系。MTT实验结果显示:过表达RP11-150O12.3T的QGY7703细胞与空载质粒对照细胞(Control)相比,培养48h后增殖能力增强(P=0.04);将QGY7703细胞的RP11-150O12.3敲减后,与无关序列对照组(sh Control)相比,48h后细胞增殖能力下降(P=0.042)。过表达RP11-150O12.3T的QGY7703细胞的相对克隆形成率显着高于Control组(P=0.005),而将RP11-150O12.3敲减后,QGY7703细胞的相对克隆形成能力明显下降(P=4.26×10-4)。裸鼠成瘤实验结果显示,皮下注射过表达RP11-150O12.3T的QGY7703细胞的Balb/c小鼠其肿瘤生长速度及终重量显着高于皮下注射Control组细胞的小鼠(Pweight=0.004),皮下注射敲减RP11-150O12.3的QGY7703细胞的Balb/c小鼠其肿瘤生长速度及终重量显着低于皮下注射sh Control组细胞的小鼠(Pweight=0.011)。Transwell小室法检测RP11-150O12.3过表达或敲减后QGY7703细胞迁移与侵袭能力的变化,结果显示,RP11-150O12.3T过表达组细胞的迁移和侵袭能力均显着高于Control组(P=0.028,P=0.010),RP11-150O12.3敲减组细胞的迁移和侵袭能力均显着低于sh Control组(P=0.002,P=0.024)。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周期结果显示:和Control组细胞相比,QGY7703细胞过表达RP11-150O12.3T后G0/G1期的比例明显下降(P=0.001),S期的比例明显升高(P=1.9×10-4),说明RP11-150O12.3T能促进细胞周期从G0/G1期向S期转变。相反,和sh Control组比较,RP11-150O12.3表达量下调的QGY7703细胞G0/G1期的比例升高(P=1.13×10-4),S期比例明显下降(P=0.049),使细胞阻滞于G0/G1期。细胞凋亡实验结果显示:和Control组细胞相比,QGY7703过表达RP11-150O12.3T后细胞凋亡比例明显降低(P=0.0011),两组细胞用5-Fu处理后这种差异更加明显(P=1.12×10-4)。相反,和sh Control组比较,RP11-150O12.3下调的QGY7703细胞凋亡比例明显增高(P=0.003),两组细胞用5-Fu处理后这种差异也有所提高(P=0.001)。结论:1.RP11-150O12.3在BEL7402、QGY7703、Hep G2肝癌细胞中的表达量高于LO2正常肝细胞,其表达位置在细胞浆。而mi R-6739-3p在BEL7402、QGY7703、Hep G2、Hep3B肝癌细胞中的表达量均低于LO2正常肝细胞。2.RP11-150O12.3在肝癌组织的表达量高于其对应的癌旁组织,从携带rs2275959CC基因型的个体到携带CT基因型的个体再到携带TT基因型的个体肝癌组织中RP11-150O12.3表达量有逐渐升高的趋势,mi R-6739-3p表达量有逐渐降低的趋势,并且mi R-6739-3p在肝癌组织中的表达量低于其癌旁组织。携带CC及CT基因型个体的癌组织中RP11-150O12.3和mi R-6739-3p表达量呈负相关关系。3.RP11-150O12.3与mi R-6739-3p的相互作用依赖于rs2275959C碱基且导致RP11-150O12.3的表达量下调。4.RP11-150O12.3作为一个促癌基因,在体外能促进HCC细胞增殖、迁移与侵袭,促进细胞周期的进展,并抑制细胞凋亡;在体内能促使裸鼠成瘤。

钟永泷[6](2020)在《KIF18A在肺腺癌中的生物学功能及作用机制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背景:KIF18A是N型驱动蛋白-8亚家族成员,在大多数人类正常组织中低表达,而在多种恶性肿瘤组织中异常高表达。KIF18A与肿瘤患者恶性病理特征和不良预后相关,促进肿瘤细胞增殖、侵袭与转移,很可能是肿瘤基因治疗的新型分子靶点。然而,KIF18A在肺腺癌的研究较少,其生物学功能及作用机制尚不清楚,对其深入研究将有助于为肺腺癌诊治提供新的思路和理论依据。方法:收集肺腺癌组织标本,采用q PCR、western blot和免疫组化检测肺腺癌组织及癌旁正常肺组织中的KIF18A表达。分析KIF18A表达与肺腺癌患者临床病理特征的相关性。分析KIF18A表达对肺腺癌患者生存预后的影响。挖掘TCGA和GEO数据库的肺腺癌RNA-seq数据,分析KIF18A m RNA在肺腺癌组织中的表达水平,及其与患者临床病理特征及预后的相关性。利用慢病毒转染构建KIF18A过表达或干扰表达的肺腺癌细胞株。采用CCK-8实验、平板克隆形成实验、流式细胞术及β-半乳糖苷酶染色检测KIF18A表达对肺腺癌细胞增殖、凋亡、周期分布和细胞衰老的影响。构建裸鼠皮下移植瘤模型,评估KIF18A表达对肺腺癌细胞体内增殖能力的影响。采用细胞划痕、Transwell细胞迁移和侵袭实验检测KIF18A表达对肺腺癌细胞体外迁移与侵袭能力的影响。采用western blot实验检测KIF18A表达对MMP2/9表达的影响。构建裸鼠体内转移瘤模型,评估KIF18A表达对肺腺癌细胞体内转移能力的影响。采用细胞免疫荧光实验检测KIF18A表达与肺腺癌EMT的关系。采用western blot实验和TCGA数据库挖掘,分析KIF18A表达与EMT相关指标、MMPs表达的相关性。采用Cancer SEA数据库分析肺腺癌单细胞水平的KIF18A基因功能。采用western blot实验检测KIF18A表达对Smad2/3蛋白表达的影响。采用Transwell细胞迁移和侵袭实验检测干扰KIF18A表达对TGF-β1诱导的细胞迁移和侵袭能力的影响。给予TGF-β1或SB431542处理,采用western blot实验验证KIF18A在TGF-β/Smad信号通路中的作用。采用生物信息学方法预测KIF18A基因的上游调节性mi RNA。采用双荧光素酶报告基因实验验证mi R-26b-5p与KIF18A基因的靶向关系。采用q PCR实验和TCGA数据挖掘,分析肺腺癌中的mi R-26b-5p表达水平,及其与KIF18A基因表达相关性和预后价值。采用western blot实验检测mi R-26b-5p对KIF18A蛋白表达的影响。采用平板克隆形成、Transwell细胞迁移和侵袭实验检测mi R-26b-5p/KIF18A对肺腺癌细胞增殖和转移能力的影响。结果:肺腺癌组织中KIF18A m RNA和蛋白表达均高于正常肺组织,与患者淋巴结转移、TNM分期和生存状况密切相关。KIF18A表达与患者OS负相关,是影响患者不良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KIF18A在肺腺癌A549细胞中相对低表达,在PC9细胞中相对高表达,选择这两株细胞构建KIF18A干扰表达或过表达的肺腺癌细胞株。KIF18A过表达促进肺腺癌细胞体内外增殖,而干扰KIF18A表达则抑制癌细胞增殖、诱导细胞凋亡、衰老和细胞周期G2/M期阻滞。KIF18A过表达增强肺腺癌细胞的体内外迁移和侵袭能力,而干扰KIF18A表达则抑制细胞迁移和侵袭。KIF18A过表达促进MMP2/9蛋白表达,而干扰KIF18A表达则抑制MMP2/9蛋白表达。KIF18A过表达促进裸鼠肺脏表面转移结节形成,而干扰KIF18A表达则抑制裸鼠体内肺转移。KIF18A过表达促进肺腺癌细胞发生EMT,而干扰KIF18A表达则抑制EMT过程。肺腺癌单细胞水平下的KIF18A基因功能与增殖、侵袭、转移和EMT相关。KIF18A调节肺腺癌细胞Smad2/3蛋白磷酸化水平。干扰KIF18A表达抑制TGF-β1诱导的A549细胞迁移和侵袭能力。干扰KIF18A表达显着抑制TGF-β1诱导的Smad2/3蛋白磷酸化水平。SB431542能够抑制KIF18A过表达引起的Smad2/3蛋白磷酸化。KIF18A通过TGF-β/Smad信号通路调控EMT相关蛋白和MMP2/9表达。miR-26b-5p是KIF18A基因的上游调节性mi RNA,在肺腺癌组织中低表达,且与KIF18A表达和患者预后负相关。转染mi R-26b-5p模拟物抑制A549细胞的增殖和转移能力,而KIF18A可逆转mi R-26b-5p对A549细胞增殖和转移的抑制作用。结论:KIF18A在肺腺癌中高表达,是影响患者不良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KIF18A增强肺腺癌细胞体内外增殖能力,抑制KIF18A导致细胞凋亡和衰老、细胞周期G2/M期阻滞。KIF18A通过激活TGF-β/Smad信号通路调控EMT和细胞外基质重塑,促进肺腺癌侵袭和转移。mi R-26b-5p直接靶向KIF18A基因调控肺腺癌细胞增殖和转移。KIF18A很可能成为肺腺癌治疗的新型分子靶点。

顾元卓[7](2020)在《肝脏特异性miR-192在调控肝细胞癌肿瘤干性中的作用》文中研究表明原发性肝癌具有较高的致死率和肿瘤异质性,其中约90%为肝细胞癌(HCC)。在HCC中已鉴定了多种肿瘤干细胞(CSC)的生物标志物,但对于不同CSC亚群中的代谢表型和共享信号分子或通路仍知之甚少。本课题围绕肝细胞癌的CSC展开,分为如下两个主要部分。第一部分:miR-192-5p(miR-192)在多组肝细胞癌CSC标记物阳性的HCC患者中,表达显着沉默。在HCC病人队列(n=241)中,定义五组CSC阳性的HCC患者,即EpCAM+,CD90+,CD133+,CD44+和CD24+HCC,及相对应阴性患者,进而比较分析阳性与阴性患者组间miRNA表达谱,发现14个miRNA在各组阳性患者中均显着表达下调,且与预后相关。其中最显着的miRNA为miR-192。随后研究发现,miR-192在肝脏中含量丰富且特异性强。在2个独立的HCC队列中(n=613)验证发现,miR-192在五组CSC阳性亚群中均显着下调。此外,过表达miR-192能显着抑制HCC细胞的恶性表型如细胞迁移、侵袭和悬浮小球形成能力等,相反抑制miR-192则有所促进。在CSC+原发性HCC中miR-192沉默被进一步证实,发现其表达水平受miR-192启动子区甲基化的调控。第二部分:miR-192缺失导致CSC+的肝细胞癌中糖酵解异常增强。在304名HCC患者队列中,根据miR-192进行代谢组学和mRNA转录组学的整合分析,发现在miR-192表达低的HCC中,糖酵解相关代谢产物和基因的表达水平升高。建立miR-192敲除HCC细胞系,发现miR-192的缺失通过靶向3种糖酵解调节因子Glut1,Pfkfb3和c-Myc,糖酵解表型增强。同时,c-Myc可以抑制miR-192转录,从而确保低miR-192/高c-Myc通路来维持CSC+HCC细胞的高糖酵解表型。此外,高糖酵解下的CSC+HCC细胞产生的过量乳酸,会部分通过NDRG3和MCT1刺激微环境中非HCC细胞的Erk磷酸化。进而,磷酸化的Erk促进了CSC+HCC细胞的恶性表型和肿瘤干性。综上,miR-192为肝脏特异性miRNA,在CSC+肝癌中表达显着降低;miR-192缺失可增强糖酵解表型,促进CSC+HCC细胞的恶性表型,同时促进CSC+细胞主动与其周围微环境协调作用,以进一步增强CSC细胞的肿瘤干性和恶性程度。

苏浩[8](2019)在《CK19参与调控广西HBV相关原发性肝细胞癌术后复发的相关分子机制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研究内容:本研究分为三个部分:1、广西乙型肝炎病毒(HBV)相关原发性肝细胞癌复发患者原发瘤及复发瘤癌组织中CK19相对表达量与临床病理特征及临床预后关联分析;2、利用小RNA干扰技术,沉默CK19基因后,分析CK19对肝癌细胞株MHCC-97H、Hep-3B的生物学行为的影响。3、利用高通量测序技术从全转录水平分析CK19基因影响肝癌细胞株Hep-3B 生物学行为的差异 RNA 表达(mRNA/miRAN/lncRNA/cirRNA),并构建竞争性内源RNA(ceRNA)网络调控,从转录组组学层面探究CK19阳性表达HCC具有更高恶性生物学行为潜在分子机制。第一部分 CK19阳性表达与广西HBV相关原发性肝细胞癌术后复发瘤临床病理特征及临床预后关联分析目的:对比分析广西HBV相关原发性肝细胞癌(Hepatocellular Carcinoma,HCC)原发瘤与复发瘤之间细胞角蛋白19(cytokeratin 19,CK19/KRT19)相对表达差异及临床病理特征与临床预后的关系。材料与方法:收集2002年1月至2017年12月在广西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肝胆外科行肝脏肿瘤切除术的复发性HBV相关原发性肝细胞癌病例24例,对其HCC原发瘤及复发瘤癌组织进行CK19免疫组化染色,并分析24例HCC患者原发瘤及复发瘤的临床病理因素与CK19蛋白表达的关系及CK19阳性表达对HCC患者预后的影响。结果:24例HCC患者无论原发瘤或是复发瘤,CK19只在癌组织中表达,癌旁组织均未检测到CK19的表达。HCC复发瘤组织中CK19蛋白阳性表达细胞比例高于原发瘤(X2=8.545,P=0.003),差异有统计学显着性,且复发瘤的分化程度与原发瘤的分化程度的差异有统计学显着性(X2=4.128,P=0.047);HCC原发瘤CK19表达阳性的HCC病例其无瘤存活时间较短(P=0.05)。结论:在广西HBV相关HCCCK19阳性表达特殊亚型中,术后肿瘤再次复发时,原发瘤中CK19阳性表达细胞比例更高,原发瘤CK19表达阳性的HCC病例其无瘤存活时间较短,这提示CK19阳性表达可能是肿瘤复发的高危因素。第二部分 CK19对肝癌细胞株MHCC-97H、Hep-3B细胞生物学行为的影响目的:探讨siRNA沉默CK19基因后对肝癌细胞株MHCC-97H、Hep-3B细胞增殖、迁移、侵袭、细胞周期和凋亡的影响。方法:将siRNA-CK19片段转染至人肝癌细胞株MHCC-97H、Hep-3B中沉默CK19基因,然后利用Real-time PCR、Western Blot、细胞免疫组化、流式细胞仪、CCK8、划痕实验、Transwell小室实验检测沉默CK19后对肝癌细胞株增殖、迁移、侵袭、细胞周期与凋亡的影响。结果:转染后的肝癌细胞株MHCC-97H、Hep-3B经Real-time PCR和Western Blot技术检测后,我们发现针对CK19基因的si-RNA3沉默效果最好。在si-RNA3转染后的肝癌细胞株MHCC-97H、Hep-3B中,沉默CK19基因后,肝癌细胞CK19基因及蛋白表达降低,在肝癌细胞株MHCC-97H中,其垂直、水平迁移及侵袭能力减弱,肝癌细胞株MHCC-97H、Hep-3B中G2期的细胞含量百分比有增加趋势,且细胞凋亡百分率显着升高。结论:siRNA靶向沉默肝癌细胞株MHCC-97H和Hep-3B中CK19基因后,能显着降低细胞株CK19基因和蛋白的表达,使得G2期的细胞含量及细胞凋亡百分比增加,提示沉默CK19基因后HCC细胞的迁移及侵袭能力显着减弱,并可诱导肝癌细胞株MHCC-97H、Hep-3B的细胞周期停滞在G2-M期从而抑制HCC增殖。第三部分 基于转录组测序的CK19 阳性肝癌细胞株Hep-3B竞争性内源RNA调控网络的构建目的:利用高通量测序技术从全转录水平分析CK19基因影响肝癌细胞株Hep-3B 生物学行为的差异 RNA 表达(mRNA/miRNA/lncRNA/circRNA),并构建竞争性内源RNA(ceRNA)网络调控,从转录组学层面探究CK19阳性表达HCC具有更高恶性生物学行为的潜在分子机制。方法:本研究通过在转染siRNA的方法沉默肝癌细胞株Hep-3B细胞CK19基因表达,采用Illumina HiSeq2500平台进行全转录组测序。并利用edgeR、R包clusterProfiler等软件进行相关生物信息学功能注释与富集分析。结果:每个样品完成与参考基因组序列比对,以及lncRNA,circRNA,miRNA以及基因预测。共识别到20066个lncRNA,其中14704个新的lncRNA;3 704 个 miRNA,其中有 1 806 个已知 miRNA,1898 个新的 miRNA;25846个gene,其中有6199个新的gene;并预测得到1668个新的circRNA。对每种RNA进行表达定量并进行差异筛选分析,筛选出1099个lncRNA(601个上调,498个下调),10个circRNA(4个上调,6个下调),281个miRNA(178个上调,103个下调)和779个mRNA(393个上调,386个下调),并对差异表达的mRNA、circRNA的来源基因、lncRNA的靶基因、miRNA的靶基因进行功能注释和富集分析后构建了基于ceRNA网络的差异 lncRNA-miRNA-mRNA 和 circRNA-miRNA-mRNA 调控关系对。结论:我们通过CK19沉默的肝癌细胞株进行转录组测序分析,发现了潜在的CK19调控肝癌细胞株增殖、细胞周期、凋亡相关的差异表达基因,并构建了相应的ceRNA调控网络,为阐明CK19影响HBV相关原发性肝细胞癌术后复发的相关分子机制提供了方向及策略。

柯瑞盛[9](2019)在《miR-423-5p、HNRNPA1在肝细胞癌中的临床意义及分子机制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第一章 miR-423-5p在肝细胞癌中的临床意义及分子功能机制研究背景:肝细胞癌(Hepatocellular carcinoma,HCC)主要是以手术切除为主的综合治疗,但大多数患者预后未达到理想预期。因此,改善HCC的早期诊断和预测预后、探索更多有效的治疗方法,是目前临床上急需解决的难题。MicroRNAs(miRNA)在各种恶性肿瘤的进展中起关键作用。表达异常的miRNA具有显着的临床意义,能够调控肿瘤进展的相关过程,表现出改善肿瘤靶向治疗的巨大潜能。本研究从GEO(Gene Expression Omnibus)数据库中的HCC相关miRNAs差异表达谱,筛选到了在HCC中表达水平显着上调的miR-423,进一步预测了其潜在靶基因为转化生长因子β受体III(Transforming growth factor beta receptor III,TGFBR3),并结合已有文献报道,本研究推测miR-423可能是通过调控TGFBR3来影响PI3K/AKT通路发挥其在肝癌中的功能。本项目的研究结果将丰富肝癌中功能miRNA的种类,为该疾病的提供一种新的生物标记物及潜在治疗靶点。目的:本研究通过临床研究、功能研究及分子机制研究,评估miR-423-5p和TGFBR3在肝细胞癌中的临床意义,以及肝细胞癌进展中的生物学功能和分子机制。方法:先从GEO数据库四个不同的数据集中筛选得到了在HCC中表达异常的miR-423,并用生物信息学预测其靶基因为TGFBR3,Kaplan Meier-plotter数据库分别分析miR-423和TGFBR3与肝癌患者的预后关系,FunRich软件分析miR-423-5p和TGFBR3可能涉及了PI3K/AKT信号通路。再用生物信息学分别分析了miR-423-5p和TGFBR3在GEO和TCGA数据库的HCC相关数据中的表达水平和临床意义,使用LinkedOmics数据库分别对miR-423-5p和TGFBR3在HCC中行表达关系分析和GSEA分析,用在线STRING数据库构建TGFBR3的蛋白-蛋白互作(PPI)网络,并分析TGFBR3基因在人体肿瘤中可能涉及的KEGG信号通路。再回顾性收集本中心132例肝癌患者的组织标本和临床预后信息,使用定量实时PCR(qRT-PCR)用于评估miR-423-5p和TGFBR3的表达。通过ROC曲线分析,Kaplan-Meier生存曲线分析和多因素Cox回归分析等统计方法分别评估miR-423-5p和TGFBR3的临床意义。体外细胞实验研究miR-423-5p和TGFBR3对HCC细胞中细胞生物行为的影响:MTT实验法检测HCC细胞增殖能力,Transwell法观察HCC细胞迁移及侵袭能力,流式细胞术测HCC细胞凋亡情况;体内实验通过构建裸鼠成瘤模型检测miR-423-5p和TGFBR3不同表达对肿瘤生长的影响。双荧光素酶报告基因实验和蛋白质免疫印迹实验(Western Blot,WB)验证HCC中miR-423-5p和TGFBR3之间的表达调控关系。WB实验评估分子机制研究中PI3K/AKT通路涉及的关键蛋白质水平,并用分别用MTT法,Transwell小室法,流式细胞术等检测在HCC细胞中miR-423-5p和TGFBR3是否通过PI3K/AKT通路影响细胞生物学行为。结果:通过对4个GEO数据集中分析筛选,我们寻找HCC中关键基因miR-423,miR-423在GEO数据库(GSE22058)/TCGA数据库总均为高表达。Kaplan Meier-plotter数据库分别结果表明miR-423高表达的HCC患者预后不良(P<0.05),在GSE20594数据集中miR-423高表达与HCC患者BCLC分期,血管侵犯显着相关(P<0.05)。LinkedOmics数据库结果提示TCGA中miR-423表达与HCC患者的年龄、种群、病理分级、肿瘤T分期、肿瘤N分期、总体生存预后均显着相关(n=375例,P<0.05)。GSEA分析结果显示miR-423可能参与HCC发生发展的细胞周期,DNA复制,癌症相关miRNA,p53信号通路等肿瘤发展相关生物学活动。miR-423-5p在HCC组织和细胞系中的表达均显着上调。在132例HCC患者中,miR-423-5p可以用作诊断生物标志物来区分HCC组织和非癌组织。高表达的miR-423-5p与患者的淋巴结转移,TMN分期及生存预后较差等均显着相关。HCC细胞中表达上调的miR-423-5p在体外可促进HCC细胞增值,迁移侵袭和抑制细胞凋亡,并于体内可促进肝癌生长。GEPIA,Kaplan Meier-plotter和CCLE数据库结果显示TGFBR3在人类不同肿瘤中主要呈现低表达,与多种肿瘤的不良预后相关。TGFBR3蛋白的PPI网络分析也富集得到TGFBR3蛋白参与多种癌症发生和进展相关的KEGG通路。生物信息学分析提示HCC中TGFBR3可能是miR-423-5p靶基因,在LinkedOmics数据库中低表达的TGFBR3与miR-423-5p表达呈负相关。TGFBR3在HCC组织和细胞系中的表达显着降低。我们通过双荧光素酶报告实验和蛋白质免疫印迹实验证明了miR-423-5p在HCC中靶向负调控TGFBR3,miR-423-5p过表达可抑制TGFBR3的表达。低表达的TGFBR3与132例HCC患者的TMN分期,淋巴结转移和生存预后较差均具有显着相关。肝癌细胞中TGFBR3过表达在体外具有抑制HCC细胞增值,迁移侵袭和促进凋亡作用,并且在体内可以抑制肿瘤生长。miR-423-5p上调表达可激活PI3K/AKT信号通路影响HCC细胞的生物学活动。表达上调的TGFBR3能够拮抗逆转miR-423-5p过表达的生物学功能及其对PI3K/AKT信号通路的激活作用。结论:miR-423-5p和TGFBR3的表达异常均可作为HCC患者两种候选诊断和预后的生物标志物。在HCC中,高表达的miR-423-5p可能通过靶向负调控抑制TGFBR3表达,从而激活了PI3K/AKT信号通路活性来促进HCC增殖,转移侵袭等恶性进展。抑制miR-423-5p表达或增强TGFBR3表达的治疗策略可能有助于改善HCC预后并且可作为肝癌潜在的治疗靶标。第二章 HNRNPA1在HBV相关肝细胞癌中的临床价值及分子机制研究背景:由于乙型肝炎病毒(HVB)感染率较高,使得中国每年新发HCC患者占到全世界新发病例总数的55%。然而,根治性切除和肝移植等综合多种治疗的预后仍未达到满意预期。根据报道,约有30%HCC患者的AFP为阴性,发现其他敏感肿瘤生化标志并研究其分子机制,对于HCC患者尤为重要。大量研究表明,HNRNPA1在人类多种恶性癌症中表达异常且参与肿瘤的进展及预后。HNRNPA1在HBV阳性HCC中的功能作用研究相对较少,本研究结合生物信息学分析希望可以了解HNRNPA1与HBV阳性HCC(HBV-HCC)患者临床预后之间的关系,并探讨HNRNPA1在HBV-HCC中的分子机制,为HCC的早期及时干预和个性化治疗提供新防治思路和的治疗靶点。目的:探讨HNRNPA1表达在HBV阳性肝细胞癌(HCC)中的临床价值,并初步对HNRNPA1在HCC细胞中表达及潜在分子功能进行研究。方法:本研究先利用GEPIA、TCGA、GEO等数据库对HNRNPA1基因在肝细胞癌和正常肝组织中表达进行生物信息学分析,并预测了HNRNPA1表达与肝细胞癌预后的关系。再用逆转录-定量聚合酶链反应法(RT-q PCR)和免疫组织化学法(IHC)验证HCC中HNRNPA1表达,进一步验证HNRNPA1表达与HCC患者预后的关系。再从Linked Omics和c Bio Portal数据库筛选与HNRNPA1共表达基因,DAVID 6.7数据库对HNRNPA1共表达基因进行GO和KEGG分析,用STRING数据库来构建HNRNPA1共表达蛋白-蛋白间的互作网络(PPI网络),并用Cytoscape软件对PPI网络进行可视化处理。最后在HBV相关的HCC细胞中,用双荧光素酶报告实验和蛋白质免疫印迹实验分析HNRNPA1分别与mi R-22和EGFR信号通路的关系。结果:通过综合分析了来自GEPIA,GEO和TCGA等数据库的数据,结果发现HNRNPA1表达在HBV阳性HCC样品中显着性增高,该结果通过本中心的RT-q PCR和IHC实验验证得到支持。在GSE14520数据集和151例HBV-HCC患者中的生存分析显示HNRNPA1高表达患者的总体存活率显着降低。在GSE14520数据集中高表达的HNRNPA1对HBV相关HCC患者具有一定的预后诊断应用意义。此外,GO和KEGG分析均证明HNRNPA1共表达基因参与翻译,核糖核蛋白复合物生物合成和组装,核糖体生物发生,RNA加工,RNA剪接等。可视化后的PPI网络显示了HNRNPA1与SNRPD1、SNRPD2、POLR2H和RBMX等共表达并存在直接作用。基因组富集分析(GSEA)显示了HNRNPA1可能通过细胞周期和WNT信号传导途径等影响HCC进展。生物信息学预测到了mi R-22基因可能是HNRNPA1上游调控mi RNA,Linked Omics数据库提示了mi R-22低表达与HNRNPA1高表达在HCC中表达关系为负相关,荧光素酶报告实验结果也提示HNRNPA1基因在HBV-HCC中是mi R-22的下游直接靶基因,在mi R-22过表达的HBV-HCC细胞中HNRNPA1表达降低。蛋白质免疫印迹实验结果表明HNRNPA1可能在HBV相关的HCC中通过EGFR信号通路起到癌基因的作用。结论:HCC组织中的HNRNPA1高表达作为癌基因起作用,与HCC术后复发率较高相关。HNRNPA1的表达上调与HBV相关HCC切除术患者的不良预后相关,可以作为HBV相关HCC患者预后的生物学标志物。SNRPD1,SNRPD2,POLR2H和RBMX等蛋白与HNRNPA1蛋白可能存在直接相互作用,并且表达均与HNRNPA1呈现正相关,可能影响HNRNPA1的功能。在HBV相关的HCC中,HNRNPA1是mi R-22的直接负调节靶标,并且HNRNPA1可以通过EGFR信号传导途径充当癌基因,可以作为HBV阳性HCC患者的潜在治疗靶点。

袁伦志[10](2019)在《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建立新型人类肝脏和免疫系统双嵌合小鼠模型用于乙型肝炎病毒感染诱发肝硬化初步研究》文中提出乙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B virus,HBV)感染在全球范围内造成了严重的疾病负担。HBV感染具有严格的宿主种属特异性和肝细胞嗜性,其感染人肝细胞后能够持续复制,诱发宿主免疫耐受状态、逐步形成慢性化、直接或间接诱导一系列病理生理学变化并造成重症肝炎、肝衰竭、肝纤维化、肝硬化和肝癌等终末期肝脏疾病。目前,虽然预防性疫苗的普及已经在很大程度上控制HBV新发感染率,但是已批准上市的临床药物仍然无法彻底清除病毒,实现功能性治愈。由于HBV的天然宿主人类和猩猩等大型灵长类动物用于研究收到严格的伦理限制,因此发展能够最大限度模拟HBV感染和发病的动物模型成为进一步认识HBV感染发病机制,以及研发和评价新一代抗HBV药物所面临的一项挑战。数十年来,研究人员建立了转基因小鼠、尾静脉高压注射小鼠、旱獭、北京鸭和树鼩等替代模型,然而它们都不能完全模拟HBV在人类中感染发病的自然史,因此,建立人源化小鼠动物模型,特别是人肝和人免疫系统双嵌合的人源化小鼠动物模型,用于支持HBV感染发病相关研究具有相当的重要性。然而,目前已有的人源化小鼠动物模型一直存在原代人细胞来源匮乏和体外难以扩增、个体差异大、多种细胞移植不匹配、伦理问题、造模周期长、实验窗口期短和难以模拟HBV感染相关的终末期肝脏疾病等限制。因此,建立一种方便易用的、能够支持HBV感染发病研究的新型人源化小鼠动物模型对于进一步推进HBV相关基础研究和治疗策略的发展十分必要。本论文中,我们利用临床分离的健康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human bone marrow mesenchymal stem cells,hBMSCs)在免疫缺陷小鼠体内同时重建了同源的人源肝脏和免疫系统,并将此种双嵌合人源化小鼠用于乙肝病毒感染及相关病理生理学研究。我们对乙肝病毒的生物学特征、流行病学、感染自然史、相关肝脏疾病、天然宿主动物、感染细胞和动物模型等方面进行综述研究,基于前期研究和对最新研究成果的考察,我们发现hBMSCs具有重建人类肝脏和免疫系统的巨大的潜力,并选择其作为我们构建新型双嵌合人源化小鼠模型的细胞材料。我们使用hBMSCs移植暴发性肝衰竭免疫缺陷FRGS小鼠,发现其能够在小鼠体内迅速转分化为具有活性的人肝细胞和多种人免疫细胞,同时证明暴发性肝衰竭的肝脏微环境是驱动hBMSCs在免疫缺陷FRGS小鼠体内大量快速转分化为人源肝细胞和免疫细胞的重要驱动因素。我们在hBMSCs移植的免疫缺陷FRGS小鼠(hBMSC-FRGS)体内建立了HBV慢性感染,实现A,B,C,D四种常见HBV基因型病毒感染超过50周。我们连续监测了 HBV感染后hBMSC-FRGS小鼠血清和肝内病毒DNA及蛋白水平,证明被HBV感染的小鼠血清内含有具备感染活力的HBV病毒颗粒。我们初步研究了HBV感染后hBMSC-FRGS小鼠体内的免疫病理生理学变化,在感染进行和持续和过程中同步分析了小鼠肝内人源免疫细胞、人源细胞因子、肝脏炎症进展和HBV特异性人源抗体水平等指标,证明HBV感染后hBMSC-FRGS小鼠出现持续的肝脏炎症和免疫耐受状态。我们在HBV感染后hBMSC-FRGS小鼠体内观察到一系列的指示肝硬化发生发展的典型性指标,包括:肝硬化血清学指标持续增高、小鼠肝脏组织中肝硬化相关人源基因表达持续上调、小鼠肝脏组织中胶原纤维堆积持续增加、纤维结节生成、肝小叶结构被破环、肝板塌陷、肝脏外表粗糙体积固缩等。综上所述,我们建立了肝脏和免疫系统双重人源化的hBMSC-FRGS小鼠模型,将其用于HBV感染和相关免疫病理生理学研究,并通过长期观察发现HBV感染后小鼠产生肝脏炎症并且逐步发展为典型的肝硬化。

二、流式细胞术分析肝细胞癌DNA倍体异质性的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流式细胞术分析肝细胞癌DNA倍体异质性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人肝细胞癌DNA干系倍体异质性的组织原位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英文缩略词表
附图
致谢

(2)Notch信号调控组织定居巨噬细胞参与肝癌的作用及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语表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前言
文献回顾
    第一部分 肝癌发生发展的免疫学机制
        一、原发性肝癌
        1.原发性肝癌的流行病学、分类、病理发生概述
        2.免疫细胞参与肝炎-肝癌的发生发展
        二、转移性肝癌
        1.转移前微环境促进肝转移癌
        2.免疫细胞参与转移性肝癌进展
    第二部分 肿瘤相关巨噬细胞(TAMS)
        一、单核巨噬细胞多样性和命名
        二、TAMs的起源异质性
        三、TAMs的功能异质性
        四、肝癌TAMs的异质性
    第三部分 参与调控TAMS的经典信号通路
        一、Notch信号通路
        1.Notch信号通路的组成元件
        2.Notch信号通路与肝癌
        3.Notch信号通路与巨噬细胞
        二、Wnt信号通路
        1.Wnt信号通路的组成元件
        2.Wnt信号通路与肝癌
        3.Wnt信号通路与巨噬细胞
        三、Notch-Wnt信号相互作用机制
        1.对转录靶基因的协同调控
        2.转录依赖性相互作用
        3.信号通路转导分子之间直接相互作用
第一部分 髓系细胞特异性NOTCH信号阻断(RBPJ CKO)促进小鼠原位肝癌生长的表型分析
    1 材料
    2 方法
    3 结果
        3.1 大体表型分析
        3.2 组织学表型分析
        3.3 免疫细胞表型分析
        3.4 巨噬细胞功能表型分析
    4 讨论
第二部分 RBPJ CKO小鼠原位肝癌TAMS增多的细胞机制研究
    1 材料
    2 方法
    3 结果
        3.1 RBPJ cKO对静息态肝脏巨噬细胞的影响
        3.2 RBPJ cKO对原位肝癌TAMs不同亚群的影响
        3.3 RBPJ cKO对原位肝癌kclTAMs凋亡的影响
        3.4 RBPJ cKO对原位肝癌kclTAMs增殖的影响
        3.5 RBPJ cKO对原位肝癌kclTAMs功能的影响
        3.6 RBPJ cKO对原位肝癌kclTAMs增殖与功能影响的进一步验证
    4 讨论
第三部分 RBPJ CKO促进原位肝癌KCLTAMS增殖的分子机制研究
    1 材料
    2 方法
    3 结果
        3.1 RBPJ cKO对原位肝癌kclTAMs增殖因子受体表达的影响
        3.2 RBPJ cKO促进原位肝癌kclTAMs的 Wnt信号激活
        3.3 RBPJ cKO促进小鼠原位肝癌kclTAMs增殖的体内挽救实验
        3.4 RBPJ cKO促进小鼠原位肝癌kclTAMs增殖的体外挽救实验
    4 讨论
第四部分 RBPJ CKO促进小鼠转移性肝癌生长的表型与机制的初步研究
    1 材料
    2 方法
    3 结果
        3.1 RBPJ cKO促进小鼠转移性肝癌生长的大体表型分析
        3.2 RBPJ cKO促进小鼠转移性肝癌生长的组织学表型
        3.3 RBPJ cKO促进小鼠转移性肝癌生长机制的初步研究
    4 讨论
第五部分 临床肝癌患者肿瘤分期与TAMS WNT激活水平相关性的初步研究
    1 材料
    2 方法
    3 结果
        3.1 收集的临床肝癌患者病例资料
        3.2 临床肝癌患者TAMs的 Notch激活水平与Wnt激活水平的相关性
        3.3 临床肝癌患者肿瘤分期与TAMs的 Wnt激活水平的相关性
    4 讨论
小结
参考文献
个人简历和研究成果
致谢

(3)HDAC抑制剂JNJ-26481585单药和协同索拉非尼抗肝癌的作用及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缩略词表
绪论
    参考文献
第一部分 HDACs在肝细胞癌组织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
    前言
    1 实验材料和方法
        1.1 实验材料
        1.2 实验方法
        1.3 统计学方法
    2 实验结果
        2.1 HDAC1、HDAC2、HDAC4蛋白在肝细胞癌组织中表达水平明显升高
        2.2 HDAC1、HDAC2、HDAC4蛋白在肝细胞癌组织中表达水平与肝细胞癌患者临床病理特征的相关性
        2.3 HDAC1、HDAC2、HDAC4蛋白在肝细胞癌组织中表达差异与肝细胞癌患者术后长期生存的相关性
    3 讨论
    4 结论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HDAC抑制剂JNJ-26481585抗肝癌的作用机制研究
    前言
    1 实验材料和方法
        1.1 实验材料
        1.2 实验方法
        1.3 统计学方法
    2 实验结果
        2.1 HDAC1、HDAC2、HDAC4在肝癌细胞系和正常永生化肝细胞(QSG-7701)中的表达水平分析
        2.2 JNJ-26481585能够抑制肝癌细胞增殖
        2.3 JNJ-26481585能够抑制肝癌细HDAC1、HDAC2、HDAC4的表达
        2.4 JNJ-26481585能够阻滞肝细胞癌细胞周期进程
        2.5 JNJ-26481585能够促进肝癌细胞凋亡
        2.6 JNJ-26481585通过调控PI3K/AKT和JNK/c-jun通路来影响细胞周期和凋亡
    3 讨论
    4 结论
    参考文献
第三部分 HDAC抑制剂JNJ-26481585协同索拉非尼抗肝癌的作用及机制研究
    前言
    1 实验材料和方法
        1.1 实验材料
        1.2 实验方法
        1.3 统计学方法
    2 实验结果
        2.1 JNJ-26481585与Sorafenib联用能够协同抑制肝癌细胞增殖
        2.2 JNJ-26481585与Sorafenib联用通过调控JNK促进肝癌细胞凋亡
        2.3 JNJ-26481585与Sorafenib联用对裸鼠成瘤能力的影响
    3 讨论
    4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4)人肝细胞癌DNA干系倍体异质性的组织原位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1.1 标本的选择
    1.2 组织学切片的制备
    1.3 细胞核的抽样方法
    1.4 组织细胞核形态与光密度参数的测量
    1.5 组织细胞核DNA干系倍体分析及异质性的判定标准
    1.6 统计学方法
2 实验结果
    2.1 样本DNA指数检测结果
    2.2 肝细胞癌DNA干系倍体异质性与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
        2.2.1 肝细胞癌DNA干系倍体异质性率与组织学分级的关系
        2.2.2 肝细胞癌DNA干系倍体异质性率与瘤体大小的关系
        2.2.3 肝细胞癌DNA干系倍体异质性率与淋巴结转移的关系
        2.2.4 肝细胞癌DNA干系倍体异质性率与AFP的关系
3 讨论

(5)候选基因单核苷酸多态性与HBV慢性肝病发生发展的关联性分析及其生物学功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英文缩写
引言
第一部分 候选基因单核苷酸多态性及其交互作用与HBV慢性肝病发生发展的关联性分析
    前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小结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lnc-RP11-150O12.3多态性位点rs2275959 C与 miR-6739-3p结合对肝细胞癌发生发展的影响
    前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小结
    参考文献
结论
综述 宿主基因多态性对乙型肝炎病毒慢性感染易感性及疾病进展的影响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6)KIF18A在肺腺癌中的生物学功能及作用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词对照表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1 驱动蛋白超家族简介
        1.1.1 驱动蛋白分类
        1.1.2 驱动蛋白的结构
        1.1.3 调节蛋白的作用
        1.1.4 微管轨道选择
        1.1.5 驱动蛋白的运动
    1.2 驱动蛋白的作用
        1.2.1 .驱动蛋白在细胞有丝分裂中的作用
        1.2.2 驱动蛋白在疼痛中的作用
        1.2.3 驱动蛋白与其他疾病
    1.3 驱动蛋白与肿瘤
        1.3.1 驱动蛋白与肿瘤发生
        1.3.2 驱动蛋白与肿瘤转移
        1.3.3 驱动蛋白与肿瘤预后
        1.3.4 驱动蛋白与肿瘤耐药
    1.4 KIF18A的研究进展
        1.4.1 KIF18A的结构与功能
        1.4.2 KIF18A与肿瘤
    1.5 本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第二章 材料与方法
    2.1 材料
        2.1.1 临床标本来源
        2.1.2 病例与标本选择
        2.1.3 病例随访信息
        2.1.4 细胞系来源与培养条件
        2.1.5 实验动物来源与饲养
        2.1.6 伦理审核
        2.1.7 主要仪器、耗材与试剂
        2.1.8 主要试剂配制方法
    2.2 方法
        2.2.1 临床标本处理
        2.2.2 实时定量荧光PCR
        2.2.3 Western blotting实验
        2.2.4 免疫组织化学
        2.2.5 苏木素-伊红(HE)染色
        2.2.6 细胞传代
        2.2.7 细胞冻存
        2.2.8 细胞复苏
        2.2.9 shRNA慢病毒包装和转染
        2.2.10 慢病毒过表达载体构建
        2.2.11 慢病毒包装
        2.2.12 慢病毒转染
        2.2.13 CCK-8实验
        2.2.14 细胞平板克隆形成实验
        2.2.15 细胞凋亡检测
        2.2.16 细胞周期检测
        2.2.17 细胞衰老检测
        2.2.18 细胞划痕实验
        2.2.19 Transwell迁移实验
        2.2.20 侵袭实验
        2.2.21 裸鼠皮下成瘤模型
        2.2.22 裸鼠体内转移瘤模型
        2.2.23 细胞免疫荧光实验
        2.2.24 microRNA预测与筛选
        2.2.25 KIF18A靶基因载体构建
        2.2.26 双荧光素酶报告基因检测实验
        2.2.27 小干扰RNA转染
        2.2.28 TCGA数据库转录组测序数据分析
        2.2.29 GEO数据库基因表达谱芯片数据分析
        2.2.30 单细胞水平的基因功能分析
        2.2.31 数据统计学分析
第三章 KIF18A在肺腺癌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
    3.1 引言
    3.2 结果
        3.2.1 KIF18A在肺腺癌组织中高表达
        3.2.2 KIF18A蛋白表达与肺腺癌患者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
        3.2.3 KIF18A高表达与肺腺癌患者的不良预后相关
        3.2.4 基于TCGA数据库分析KIF18A在肺腺癌中的表达与临床意义
        3.2.5 基于GEO数据库分析KIF18A在肺腺癌中的表达与临床意义
    3.3 讨论
第四章 KIF18A对肺腺癌细胞增殖、凋亡及衰老的影响
    4.1 引言
    4.2 结果
        4.2.1 KIF18A在肺腺癌细胞系中的表达情况
        4.2.2 构建KIF18A干扰表达和过表达的肺腺癌细胞株
        4.2.3 KIF18A对肺腺癌细胞增殖能力的影响
        4.2.4 干扰KIF18A表达对肺腺癌细胞凋亡的影响
        4.2.5 干扰KIF18A表达对肺腺癌细胞周期的影响
        4.2.6 干扰KIF18A表达对肺腺癌细胞衰老的影响
        4.2.7 KIF18A表达对肺腺癌细胞体内增殖能力的影响
    4.3 讨论
第五章 KIF18A对肺腺癌细胞侵袭与转移能力的影响
    5.1 引言
    5.2 结果
        5.2.1 KIF18A对肺腺癌细胞迁移能力的影响
        5.2.2 KIF18A对肺腺癌细胞侵袭能力的影响
        5.2.3 KIF18A对肺腺癌细胞基质金属蛋白酶的表达影响
        5.2.4 KIF18A对肺腺癌细胞体内转移能力的影响
    5.3 讨论
第六章 KIF18A通过TGF-β/Smad通路调控肺腺癌EMT、细胞外基质重塑
    6.1 引言
    6.2 结果
        6.2.1 KIF18A促进肺腺癌细胞上皮间质转化过程
        6.2.2 肺腺癌单细胞水平的KIF18A基因功能分析
        6.2.3 KIF18A对 Smad2/3 蛋白的表达影响
        6.2.4 干扰KIF18A表达抑制TGF-β1 诱导的肺腺癌细胞迁移与侵袭
        6.2.5 KIF18A参与TGF-β1/Smad信号通路调控
        6.2.6 KIF18A通过TGF-β/Smad信号通路调控EMT和 MMPs表达
    6.3 讨论
第七章 miR-26b-5p通过靶向调控KIF18A抑制肺腺癌细胞增殖与转移
    7.1 引言
    7.2 结果
        7.2.1 miR-26b-5p是 KIF18A基因候选上游调节性miRNA
        7.2.2 miR-26b-5p靶向调控KIF18A基因表达
        7.2.3 miR-26b-5p和 KIF18A在肺腺癌中的表达与相关性
        7.2.4 miR-26b-5p调控肺腺癌中KIF18A表达
        7.2.5 KIF18A可逆转miR-26b-5p对肺腺癌细胞增殖的抑制
        7.2.6 KIF18A可逆转miR-26b-5p对肺腺癌细胞迁移和侵袭的抑制
    7.3 讨论
全文总结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7)肝脏特异性miR-192在调控肝细胞癌肿瘤干性中的作用(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中文摘要
Abstract
缩略词表
1 引言
    1.1 肝癌
        1.1.1 肝癌分类
        1.1.2 肝癌的原发驱动因素
    1.2 HCC的异质性
        1.2.1 HCC的肿瘤干性(所用的CSC标志物)
        1.2.2 肿瘤干性的信号通路调控
    1.3 肿瘤代谢
        1.3.1 HCC的肿瘤代谢
        1.3.2 肿瘤代谢与肿瘤干性的关系
        1.3.3 靶向糖酵解对肿瘤干性抑制
    1.4 微小RNA(microRNA)
        1.4.1 MicroRNA发现、功能
        1.4.2 MicroRNA参与HCC的肿瘤代谢
        1.4.3 MicroRNA参与HCC肿瘤干性
    1.5 肿瘤微环境
        1.5.1 广谱定义
        1.5.2 代谢分子参与调控肿瘤微环境——乳酸
    1.6 本课题的主要科学问题
2 材料与方法
    2.1 实验材料
        2.1.1 细胞系
        2.1.2 菌株和质粒
        2.1.3 主要实验仪器
        2.1.4 主要试剂
        2.1.5 主要实验试剂盒
        2.1.6 抗体
        2.1.7 常规试剂配制
    2.2 实验方法
        2.2.1 质粒构建
        2.2.2 细胞培养
        2.2.3 细胞转染
        2.2.4 慢病毒包装及感染细胞
        2.2.5 双荧光素酶报告质粒实验
        2.2.6 Western blot
        2.2.7 ECAR和 OCR检测
        2.2.8 TRIzol法提细胞总RNA
        2.2.9 mRNA逆转录和实时定量PCR
        2.2.10 microRNA逆转录和实时定量PCR
        2.2.11 CRISPR/Cas9 基因编辑
        2.2.12 流式细胞分析
        2.2.13 2-NBDG的摄取,葡萄糖水平和乳酸水平检测
        2.2.14 共培养体系
        2.2.15 细胞恶性程度体现(克隆形成、细胞迁移、侵袭、划痕、悬浮小球)
        2.2.16 小鼠皮下成瘤实验
        2.2.17 统计学处理
        2.2.18 引物序列
3 miR-192 抑制肝细胞癌的肿瘤干性
    3.1 前言
    3.2 miR-192-5p在5类肿瘤干细胞阳性亚群中均显着降低
    3.3 作为肝脏特异性和高丰度的miRNA,miR-192-5p在 HCC病例中表达下降,尤其是CSC~+的HCC病例
    3.4 miR-192-5p显着抑制HCC细胞系的肿瘤干细胞表型
    3.5 miR-192KO细胞系的建立,及其干性表型
    3.6 miR-192 表达受甲基化影响
    3.7 miR-192 在癌症中的相关研究
4 miR-192 的缺失导致CSC~+肝细胞癌中过度的糖酵解
    4.1 前言
    4.2 miR-192 低水平表达的HCC病例中,糖酵解相关的代谢分子和基因呈现高表达
    4.3 miR-192 抑制肝细胞癌的糖酵解
    4.4 miR-192 缺失的HCC细胞消耗更多的葡萄糖
    4.5 三个关键糖酵解调控因子是miR-192 潜在靶基因,同时对增强HCC的肿瘤干性有重要意义
    4.6 c-Myc抑制miR-192 转录水平,进而维持高糖酵解水平的CSC~+HCC中高水平c-Myc/低水平miR-192 正反馈机制
    4.7 CSC~+的HCC细胞产生过量的乳酸激活微环境中非HCC细胞的p-Erk,从而促进HCC细胞自身的肿瘤干性和恶性表型
5 讨论及意义
小结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1 引物列表
个人简历

(8)CK19参与调控广西HBV相关原发性肝细胞癌术后复发的相关分子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个人简历
摘要
ABSTRACT
第一部分 广西乙肝相关肝细胞癌原发瘤及复发瘤CK 19表达的临床病理特征及预后分析
    前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小结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CK19对肝癌细胞株MHCC-97H、Hep-3B细胞生物学行为的影响
    前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小结
    参考文献
第三部分 基于转录组测序的CK19阳性肝癌细胞株Hep-3B竞争性内源RNA调控网络的研究
    前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小结
    参考文献
全文总结
附录1 英文缩略词对照(Abbreviation)
附录2
综述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9)miR-423-5p、HNRNPA1在肝细胞癌中的临床意义及分子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词表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第一章 miR-423-5p在肝细胞癌中的临床意义及分子功能机制研究
    前言
    实验材料及方法
    第一节 miR-423-5p在肝细胞癌中的临床价值及功能研究
        1 引言
        2 结果
        3 讨论
    第二节 miR-423-5p靶基因筛选及TGFBR3表达在肝癌中的临床价值及功能研究
        1 引言
        2 结果
        3 讨论
    第三节 miR-423-5p在肝癌进展中分子作用机制研究
        1 引言
        2 结果
        3 讨论
    第一章 全章结论
    第一章 文献综述 MicroRNA-423在人类癌症中的调节机制和功能作用
第二章 HNRNPA1在HBV阳性肝细胞癌中的临床价值及分子机制研究
    前言
    实验材料及方法
    第一节 HNRNPA1在HVB阳性肝癌肝切除患者中的预后价值研究
        1 引言
        2 结果
        3 讨论
    第二节HNRNPA1在HBV阳性肝细胞癌中的初步分子机制研究
        1 引言
        2 结果
        3 讨论
    第二章 全章结论
    第二章 文献综述 HNRNPA1蛋白在消化系统肿瘤中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个人简历
致谢

(10)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建立新型人类肝脏和免疫系统双嵌合小鼠模型用于乙型肝炎病毒感染诱发肝硬化初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词
第一章 前言
    1. 乙型肝炎病毒
        1.1 HBV的起源与进化
        1.2 HBV的病毒结构
        1.3 HBV的基因组结构及其编码蛋白
        1.4 HBV的感染机制和生命周期
    2. 乙型肝炎病毒感染及其造成的相关肝脏疾病
        2.1 HBV感染的主要宿主
        2.2 HBV的全球流行状况
        2.3 HBV感染的自然历史过程
        2.4 HBV感染慢性化诱发的相关肝脏疾病
        2.5 HBV感染的诊断和治疗
    3. 乙型肝炎病毒感染细胞模型
        3.1 基于人肝癌细胞系的HBV稳定复制细胞系
        3.2 基于原代人肝细胞和原代树鼩肝细胞的HBV感染细胞模型
        3.3 基于人肝脏祖细胞系HepaRG的HBV感染细胞模型
        3.4 基于受体过表达的人肝癌细胞系的HBV感染细胞模型
        3.5 基于受体过表达的原代猪肝细胞和原代猴肝细胞的HBV感染细胞模型
        3.6 基于人干细胞分化获得类肝细胞的HBV感染细胞模型
    4. 乙型肝炎病毒感染动物模型
        4.1 灵长类HBV感染模型
        4.2 树鼩HBV感染模型
        4.3 土拨鼠替代模型
        4.4 北京鸭替代模型
        4.5 HBV转基因小鼠
        4.6 基于病毒基因组转染的HBV复制小鼠模型
        4.7 人类肝脏单嵌合小鼠模型支持HBV感染及抗病毒研究
        4.7.1 免疫缺陷小鼠和细胞移植
        4.7.2 uPA缺陷的免疫缺陷小鼠模型
        4.7.3 HSV-tk/NOG小鼠模型
        4.7.4 Fa~(-/-)Rag2~(-/-)IL2rg~(-/-)(FRG)小鼠模型
        4.7.5 FRGS小鼠模型
        4.8 人类肝脏和免疫系统双嵌合小鼠模型支持HBV相关疾病研究
        4.8.1 AFC8-hu HSC/Hep小鼠模型
        4.8.2 人肝和人免疫系统双嵌合的FRGN和uPA-NOG小鼠
        4.8.3 A2/NSG-hu HSC/Hep小鼠
        4.8.4 HIS-Hep-FRGN小鼠
        4.8.5 HIS-HUHEP-uPA/NRG小鼠
    5. 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生物学特性
        5.1 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发现
        5.2 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分离纯化和体外培养
        5.3 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多向分化分化潜能和免疫调节功能
        5.4 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治疗暴发性肝衰竭的分子机制
    6. 本研究的目的、意义和思路
第二章 材料与方法
    7. 研究中用到的主要仪器、耗材和试剂
        7.1 主要仪器
        7.2 常规耗材
        7.3 生物化学与细胞生物学常规基础试剂
        7.4 定性和定量检测试剂盒
        7.5 实验用主要溶液及培养基配制
        7.6 常规PCR引物
        7.7 常规抗体和荧光素
        7.8 实验动物和细胞
    8. 常规分子生物学及细胞生物学实验方法
        8.1 ELISA/CLEIA检测
        8.2 Western Blot检测
        8.3 细胞免疫荧光实验
        8.4 免疫组化和病理学染色实验
        8.5 常规流式细胞技术
        8.6 常规哺乳动物细胞培养方法
    9. hBMSC-FRGS小鼠模型构建和鉴定
        9.1 hBMSCs分离、传代培养、冻存、复苏和鉴定
        9.2 FHF-FRGS小鼠的构建及hBMSCs移植手术
        9.3 肝脏灌流分离肝内实质细胞和非实质细胞
        9.4 分离鉴定人源细胞及检测相关标志物
        9.5 鉴定人源肝细胞和鼠源肝细胞是否发生融合
    10. HBV感染相关病毒学和病理学检测
        10.1 不同基因型HBV病毒生产与纯化
        10.2 HBV蛋白与核酸检测方法
        10.3 hBMSC-FRGS小鼠人源免疫反应分析
        10.4 肝硬化诊断方法
    11. 数据处理与统计分析
第三章 结果与分析
    第一部分 hBMSCs移植暴发性肝衰竭FRGS小鼠
        12.1 hBMSCs表型鉴定
        12.2 hBMSCs移植拯救FHF-FRGS小鼠免于死亡
        12.3 hBMSC-FRGS小鼠实现人源肝细胞嵌合
        12.4 hBMSC-FRGS小鼠实现多种人源免疫细胞嵌合
        12.6 嵌合肝脏内的人源肝和鼠源肝细胞未发生融合
        12.7 hBMSC-FRGS小鼠长期安全性评估
        12.8 FHF肝脏微环境是hBMSCs转分化的关键驱动因素
        12.9 第一部分小结
    第二部分 hBMSC-FRGS小鼠支持慢性化HBV感染
        13.1 hBMSC-FRGS小鼠支持多种基因型HBV感染
        13.2 hBMSC-FRGS小鼠支持C基因型HBV感染慢性化
        13.3 第二部分小结
    第三部分 HBV感染hBMSC-FRGS小鼠免疫病理生理学研究
        14.1 HBV感染后hBMSC-FRGS小鼠肝人源内免疫细胞变化
        14.2 HBV感染后hBMSC-FRGS小鼠血清和肝内人源细胞因子变化
        14.3 HBV感染后hBMSC-FRGS小鼠发生重症肝炎
        14.4 HBV感染hBMSC-FRGS小鼠产生特异性针对HBV抗原的T细胞
        14.5 HBV感染hBMSC-FRGS小鼠血清HBV特异性抗体水平变化
        14.6 第三部分小结
    第四部分 HBV感染hBMSC-FRGS小鼠诱发人源肝硬化
        15.1 HBV感染后hBMSC-FRGS小鼠血清学肝硬化指标变化
        15.2 HBV感染肝hBMSC-FRGS小鼠组织学肝硬化指标变化
        15.3 肝硬化区域种属特异性鉴定
        15.4 第四部分小结
第四章 讨论
    16. HBV细胞模型和动物模型的发展历程
    17. 基于间充质干细胞的人类肝脏再生和免疫系统重建
    18. HBV感染慢性化和诱导肝脏疾病发生的关键机制
    19. 新型HBV抗病毒治疗策略与关肝脏疾病的防治措施
第五章 结论和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在校期间科研成果

四、流式细胞术分析肝细胞癌DNA倍体异质性的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人肝细胞癌DNA干系倍体异质性的组织原位分析[D]. 李朋军. 暨南大学, 2005(08)
  • [2]Notch信号调控组织定居巨噬细胞参与肝癌的作用及机制研究[D]. 叶雨辰. 中国人民解放军空军军医大学, 2019(06)
  • [3]HDAC抑制剂JNJ-26481585单药和协同索拉非尼抗肝癌的作用及机制研究[D]. 何彬. 浙江大学, 2019(03)
  • [4]人肝细胞癌DNA干系倍体异质性的组织原位分析[J]. 李朋军,夏潮涌,孙艳. 中国体视学与图像分析, 2010(04)
  • [5]候选基因单核苷酸多态性与HBV慢性肝病发生发展的关联性分析及其生物学功能研究[D]. 马宁. 河北医科大学, 2020(01)
  • [6]KIF18A在肺腺癌中的生物学功能及作用机制研究[D]. 钟永泷. 广西大学, 2020(02)
  • [7]肝脏特异性miR-192在调控肝细胞癌肿瘤干性中的作用[D]. 顾元卓. 浙江大学, 2020
  • [8]CK19参与调控广西HBV相关原发性肝细胞癌术后复发的相关分子机制研究[D]. 苏浩. 广西医科大学, 2019(08)
  • [9]miR-423-5p、HNRNPA1在肝细胞癌中的临床意义及分子机制研究[D]. 柯瑞盛. 福建医科大学, 2019(07)
  • [10]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建立新型人类肝脏和免疫系统双嵌合小鼠模型用于乙型肝炎病毒感染诱发肝硬化初步研究[D]. 袁伦志. 厦门大学, 2019(08)

标签:;  ;  ;  ;  ;  

流式细胞术分析肝细胞癌DNA倍体异质性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